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2024-10-21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共10篇)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篇1

经济周期实质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对其均衡状态偏离与调整过程。经济发展历史表明, 经济增长方式从来都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过程中, 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 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 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经济活动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经济周期不可能像星体运动那样具有严格固定的规律, 中国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 我国经济有时发展的很顺利, 有时又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 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研究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变化, 认清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判断当前我国的经济周期形势, 也有助于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一、关于经济周期的描述

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于1825年发生于英国, 从此经济学家就注意并开始研究经济周期这一问题。经济周期是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已有两个多世纪, 以二战为界点, 二战之前, 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周期理解是经济总量上的上升与下降交替的过程, 强调经济在绝对量上的扩张与收缩。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主要体现为经济总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 二战之后, 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描述也发生较大的改变, 一般把经济周期理解为实际经济增长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均值发生的周期性偏离,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考察逐渐由经济产量的绝对量上的研究转向对年度经济增长率的变化研究。

西方学者认为, 经济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阶段, 波峰和波谷是周期的转折点, 波峰是一轮经济周期的最大值, 波谷是一轮经济周期的最小值,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其中, 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 复苏和繁荣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

历史上对经济周期的分类并不唯一, 根据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发生时间的长短, 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种类型: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长周期;根据经济收缩的不同含义, 经济周期又可分为古典循环和增长循环周期, 也称古典型和增长型周期。古典循环周期是经济周期波谷时总量出现绝对水平的下降 (即增长率为负值) , 并且这种下降保持在最短的时期,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国家;增长循环周期则是经济周期的波谷时, 经济总量并不会出现绝对水平的下降, 而只是经济增长率减少和国民生产总值出现相对下降。目前, 我国大多数研究部门和政府机构都采用增长率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综上, 所谓的经济周期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升降过程交替出现的连续过程, 从趋势上划分为扩张和收缩两个大的时期。扩张期是从波动的谷底到峰顶的上升期, 收缩期是从波峰到谷底的下降期, 经济变量是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经历一次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就构成了经济周期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运行阶段分析

经济周期存在于任何社会经济阶段,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古典循环周期型;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经济周期波动运行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 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存在分歧, 一般来说, 从GDP年增长率入手, 根据传统的“谷-谷”划分法可以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六个时段: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2009年、2010~至今。 (图1)

第一个周期 (1977~1981年) 。文革后, 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 GDP增长率从1977年的7.6%增长到1978年的11.7%。1978年改革开放初,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 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 之后GDP出现下滑, 到1981年经济周期走入低谷, 谷值为5.2%, 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第二个周期 (1982~1986年) 。经过1981年的低谷之后, 我国GDP迅速地恢复了较快的增长, 1982年GDP达到9.1%, 1983年又突破两位数达到10.9%, 到1984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15.2%。由于1985年我国投资规模特别是预算外投资不断膨胀, 使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处于趋紧状态, 1986年国家压缩投资规模进程, 实行了“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1986年经济周期到达谷底, 谷值为8.8%。

第三个周期 (1987~1990年) 。1987年为上个周期的恢复期, 1988年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变化,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急剧增加, 增长率高达27.8%, 而此时居民的存款储蓄余额的增长率仅为23.7%, 居民消费行为的突变造成物价涨幅快速上升。总的来说, 面临经济过热和物价涨幅急剧上升的问题, 1988年9月国家再次决定进行调整, 实行了“双紧”的调控政策, 1989年GDP增长率降为4.1%, 1990年再降为3.8%, 比1987年的顶峰11.6%下降了7.8个百分点。

第四个周期 (1991~2001年) 。1990年国家采取通过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的措施, 一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在投资的带动下走出了低谷;1991年经济增长快速上升, 至1992年GDP增长达到14.2%的高峰, 经济增长开始回转。从1993年开始, 我国GDP增长率连续几年回落, 从1992年的14.2%下降到1999年的7.6%, 2000年有所回升, 增长率为8.4%, 2001又下降为8.0%, 同比前一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该轮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增速轨迹从1993年起到2001年经历了长达10年的下降阶段,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波动中未曾有过的现象。

第五个周期 (2002~2009年) 。2002年我国经济周期进入到新一轮增长时期, GDP增长率开始缓缓上升, 2003年以来, GDP增长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 2007年经济增长进入峰顶, 峰值为11.9%。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下滑到9.0%, 2009年经济增长进入调整期, 全国的GDP增长8.7%, 比国家期望的8%高出0.7个百分点。

第六个时期 (2010~至今) 。在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下, 经济仍然获得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GDP比上年同期增长11.9%, 第二季度GDP增长11.1%, 第三季度GDP增长10.6%, 2010年GDP增长率为10.1%, 同比上涨1.4%。根据国家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一系列调整政策, 预计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以一个比较平稳的速度发展。

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与趋势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经济周期波动的峰位、谷位、波幅和持续时间等的特征, 得出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 从而为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更好的预测及制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图2是1953~200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曲线图, 表1是我国经济周期的峰谷落差。 (图2、表1) 从图2和表1可以看出,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其主要特征如下:

1、1953~2009年, 按照“谷-谷”法进行划分, 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10轮完整的周期波动, 其中1953~1978年间经历了5轮周期, 1978~2009年间有5轮周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从图2中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可以预计, 2011年我国经济周期将进入比较缓慢的上升时期。

2、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逐渐变小,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较好。改革开放前, 经济周期的扩张表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最大谷峰落差接近50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稳定性差。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 宏观经济波动总体表现为峰位下降, 谷位明显上升, 经济周期增长大致表现为较平稳和高位的特征, 峰谷落差保持在4~7个百点, 在第5个周期中, 峰谷落差仅为4.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前共有6个波峰, 平均峰位为16.38%, 共有5个波谷, 平均谷位为-6.9%;截止到2009年, 共有5个主要波峰, 平均峰位为12.92%, 共有5个主要波谷, 平均谷位为6.82%。

3、峰位明显下降, 经济增长的扩张力度效果较好。峰位是每个经济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率, 刻画了经济周期的扩张强度。从表1可知, 改革开放之前, 经济波峰时刻从1958年的21.3%降到1975年的8.7%, 相差14.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 波峰从1984年的15.2%降为1992年11.6%, 只相差了3.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根据图2编制

4、谷位显著上升, 经济增长抵抗危机的能力有所提高。谷位是指每个经济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率, 描述了经济周期的衰退程度, 也是反映经济增长稳定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表1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前有4个周期的波谷为负值, 波动范围是-27.3%~4.2%;改革开放后的5个周期的波谷为正值, 波动范围是3.8%~8.8%。

5、经济周期的分布对称性逐渐消失。所谓的对称性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扩张时间和幅度与收缩的时间和幅度的大致相同, 其在经济周期波动中表现出所谓的“陡升陡降”现象。

由图2得出, 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周期总体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性特征, 即经济上升和下降所经历的时间和幅度大致相同, 经济波动大起大落;而改革开放以来, 非对称性分布特征逐步增强, 经济波动逐渐趋缓。1992年达到了最高点, 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一直持续到2001年, 非对称性分布更为明显。2007~2009年间, 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有所下滑, 2009年GDP增长8.7%, 比2007年增长降了近3个百分点。面临全球金融危机, 政府坚定信心, 实行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宏观政策, 使得经济下滑的压力有所遏制。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周期经历了6个周期, 从周期波动的特征来看, 实现了波动幅度的缩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 经济波动处在较高位稳定的状态, 经济周期的扩张时期将不断延长。在后金融危机阶段, 根据前面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地增长, 遏制经济的下滑,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该继续立足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力争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定和理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0.

[2]陈乐一.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持续繁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

[3]陈乐一.再论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M].财经问题研究, 2007.3.

[4]崔友平等.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12.

[5]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10.

[6]贾俊雪.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6.

[7]张强, 姚大悦.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9.

[8]王晗霞.浅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的关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篇2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

前言: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和发展潜力最为巨大的产业市场,维持着我国基本GDP的增长,支撑着各类依附型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就我国现今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我们的房地产经济更多的展现出来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试图找出稳定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以一个良好的状态继续发展。

1.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1.1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所谓房地产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实质上是指我们的整体的房地产经济会因为市场或其他原因在一段时期后产生一些不合理也不稳定的波动。这种波动经常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而且这些波动对我们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此我们应该正面这些波动并尝试找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另外,就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有很多学者批判其为泡沫经济,难以稳定。因此为了防治这种泡沫经济的破裂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研究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動的相关现状、特点并尝试找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避免因为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导致的各类社会问题。

1.2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特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房地产经济,而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波动形式。这种波动形式是周期性的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就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由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于迅速,使得房地产质量下降,存在大量的烂尾工程、豆腐渣工程,严重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住房需求量虽然巨大,但仍有许多空楼盘因为房价太高而无人问津,百姓虽然有很高的住房需求但是却没能力承担住房压力,这也使得我们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1.3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我国房地产经济为何出现如此特殊的周期性波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民经济波动大。在我国现在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由于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其他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第二,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过大。我国有大量的房地产需求,也有大量的房地产的供应,但是实际情况二者却是相互矛盾不能相互满足的,因此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第三,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房价飞速上涨,人们发现了房地产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却忽视了市场的具体现状,使得房地产的价格不断升高,人们难以承担住房的压力。上述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应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措施

2.1针对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国民经济属于宏观角度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整体性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由于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就必须从政府宏观调控入手,将房地产经济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这样做虽然会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由于国民经济所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2针对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所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要想从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方面解决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就更应该从市场角度入手。也正是因为这二者关系的难以协调和统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才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状态影响下,我们的房地产经济很难不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和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本身的调节能力来解决这种供需矛盾,而应该从政府方面入手实行经济干预,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解决供需矛盾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避免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问题。

2.3针对房地产价格变化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所造成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应该是造成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各项原因中最为主要也最为突出的问题了。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如此快速的发展就是因为房价的上涨,而人们发现了房地产市场巨大的利益之后盲目投机也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加剧、房价上涨飞速,人们很难适应这种飞速上涨的房价,所以房地产经济出现了周期性波动。若是要应对房地产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我们就必须协调好局部利益和长远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虑,有效的调控房地产价格,控制房地产经济的盲目增长,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必须明确房地产价格本身不是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强制手段所能根本解决的,而是应该通过市场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引导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房地产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房地产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情况。结语: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旦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波动或者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保证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刻不容缓。面对房地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行动,努力使我们的房地产经济以一个稳定的态势发展下去。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合理制定相关措施,让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也让我国的经济社会更上一个台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明.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J].科技与企业,2015,22:163-164.

[2]张福君.浅析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J],科商业现代化,2014,4:196-197.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篇3

自19世纪初叶以来, 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比, 关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观点。外因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因为政治制度、自然灾害等引起。如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认为经济周期取决于太阳周期。苏瓦雷兹和萨斯曼建立的动态理性预期模型认为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经济周而复始的运动。但更多的观点偏重于内因, 其影响力也更广泛。研究内因对经济周期影响相关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熊彼特、凯恩斯、希克斯、米契尔等经济学家。

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以经济扩张与和紧缩为特征周期性交替更迭的现象, 具体体现在国民经济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周期性高低波动的商业周期、经济循环。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好坏, 除了受其内部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外, 外部宏观的经济大背景和市场环境有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外部环境, 一个企业或许无力做什么, 但可以通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条件进行调整、完善,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 在小范围内增强企业内部活力, 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经济浪潮中生存。正因为如此,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家们越来越关心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形势, 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政策以适应周期性波动。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认为在经济周期内成本和价格发展不平衡, 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从某种均衡状态出发结合其生产结构的假说来分析经济周期, 重点研究生产结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凯恩斯主要研究资本边际效率周期性及其他短期变量对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各类复杂情况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 从制度本身出发去探究经济周期性的根源,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爆发产能过剩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关于内因说的经济周期理论各有侧重点, 也能解释现实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更能说明一些问题。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对经济均衡的扰动, 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动力。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集中体现了熊彼特对经济周期的研究, 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扩展。《经济发展理论》阐述了企业家及其创新是资本主义演化的动力。《经济周期》主要分析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如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在周期波动中的演化。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包括4项重要定义:“创新”的定义, 其主要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是对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同时, 他严格界定了创新和发明, 创新是经济领域的概念, 而发明不是, 只有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才是创新;在排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因素外, 经济周期由繁荣和衰退交替循环进行, 此类经济模式定义为“纯模式”;在纯模式的经济活动中, 创新浪潮 (第一次浪潮) 引导经济自动在衰退和繁荣之间交替更迭, 但由于物价普遍上涨后的投机现象 (第二次浪潮) , 在经济活动衰退后, 紧接着出现了另一个阶段萧条, 萧条过后, 第二次浪潮的影响逐步消减, 经济进入复苏, 为使经济由复苏步入繁荣, 必须再有创新浪潮的影响, 这就是四阶段循环的定义;按照熊彼特多个周期由来的理论, 因为有多种创新存在, 有的创新影响大, 有的影响小;造成了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 即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 这就是长短周期的定义。本文将以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国197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情况, 将经济活动轨迹按时间进行区域划分, 并对各阶段的循环特征进行分析。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特征的分析

根据20世纪末我国经济软着陆, 经济发展周期性模糊弱化的情况, 本文采用阶段性划分方法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循环特征。以GPD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动力为衡量标准,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 (1978~2014年) , 经济波动按时间区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供给单驱阶段, 供需双驱阶段, 需求单驱阶段。

(一) 供给单驱阶段。

1978年至1991年期间该阶段的周期性特征为: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 类似于熊彼特周期理论中多个短周期模型的组合。该阶段波动的频繁是由于政策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有的可能只是“纯模式”, 有的则迅速经历了熊彼特定义的四阶段循环。该阶段我国经济活动发展的波动性较明显, 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方针政策等, 这些经济政策导致了显著的经济波动和完整的周期性。

(二) 供需双驱阶段。

1992年到1996年期间该阶段经济运行较第一阶段平稳性和持续性有所增强。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以及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政策后, 掀起全国各界的创新浪潮, 各界的需求和投资潜力大大激发。在供给和需求双因素驱动下, 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征是:消费扩张———供给扩张———投资扩张———供给扩张, 保持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为没有实现新一轮需求扩张, 该阶段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无法循环, 该阶段就是经济发展活动中的“软着陆”。

(三) 需求单驱阶段。

1.1997到2003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期。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征是: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该阶段我国经济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和经济阶段性调整的内部要求双重考验下, 通过扩大内需,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该阶段总需求扩张的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比较接近熊彼特的“第一次浪潮”。

2.2003~2008年间, 是我国经济的过热期。该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结构性过热———结构性过热收敛———经济结构性偏热有所校正。2003年的“非典”对我国经济增加带来巨大冲击, 为减轻影响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国家采取减税和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2003年到2008年,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处于上升阶段, 部分时间段甚至出现“经济过热”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过度投资现象严重,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度, 房地产行业泡沫势头猛烈;物价上涨明显,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生产资料价格 (PPI) 持续大幅涨价;货币需求和供应快速增长。

3.2008年至今, 经济增长方式以政府主导、投资驱动为主, 形成过剩产能。外部与美国对接, 形成“恐怖平衡”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 。2012年我国投资、消费、财政收入、债务均已达到临界点, 经济进入转折之年。2013~2015年, 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使中国政策处于前所未有的纠结状态。内部前期货币超发、房价泡沫和政府债务风险积聚, 外部美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外资撤离, 中国制造业优势越来越小, 实体经济下滑, 导致“中美恐怖平衡”存在基础发生动摇。2015年中国面临棘手的政策选择:保增长意味着继续超发货币, 风险进一步加大, 调结构意味着接受较低的增长率, 面临改革阵痛, 而中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改革阵痛有可能加剧社会稳定风险。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跟随美国次贷危机而来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低迷直接诱发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波动, 2008年大规模政府投资虽然阻止经济下滑趋势, 但加大产能过剩的风险。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 本文基于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诱发经济问题的原因, 并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思路。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各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实例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 当国家经济发展高速增长, 出现过高通膨现象后, 紧接着将迎来经济紧缩的阶段。各国政府通过自身的各项调控政策和措施调节本国经济过热来控制经济紧缩的程度。2008年上半年之前, 我国经济发展活动就遭遇类似情况,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带来各种结构性问题, 若不进行经济调整, 经济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政府可通过采取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或硬着陆, 也可利用经济发展中经济自身的调节来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各种问题。分析我国本轮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本轮经济出现发展过快、经济过热、高通膨之时, 恰逢全球金融海啸带来全球经济低迷。全球金融海啸引起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失衡、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我国经济体本身也会进行周期性的调节, 完成通膨、通缩的阶段性波动。从我国经济周期发展的实况来看, 全球金融海啸加速我国经济体本身的调整节奏, 我国经济出现的经济低迷等问题是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体提前调整的表现。因此, 为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高速增长引起的经济问题, 在制定调整经济体的政策和措施时, 一方面对于全球金融海啸引发需求下降等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利用经济体自身调整规律, 逐步改善经济发展过快引起的各项问题。如果只关注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问题而忽略经济体自身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当外部冲击引起的经济问题解决后,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紧缩问题将会显现, 可能会延长我国经济紧缩的持续周期, 这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四、结语

通过研究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到, 我国本轮经济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 加速由于经济过热经济体自身调整的步伐, 虽然引起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的危机, 但也提供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应对本轮经济危机的思路应该是危机并重 (危, 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机, 经济体结构调整) , 两手抓:既要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问题, 又要利用经济体自身周期性调整规律,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制度政策、供需冲击、货币冲击、金融冲击等创新源泉影响经济的长、中、短周期性波动。以此, 我国经济发展将走出经济紧缩的阴霾, 进入平稳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本塞利格曼.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4

[3]熊彼特.经济周期[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9

[4]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1986, 10

[5]张守一.现代经济对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篇4

[关键词]库存;周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01-05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为深入挖掘经济运行规律准确判断形势,本文基于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从库存变动、投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了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得出,当前国家及北京市正处于库存周期的衰退期(去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周期波动的收缩期。根据周期变化规律初步判断,在没有巨大的意外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运行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一、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引起四类周期波动的内在动力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不同,但同时又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短周期

短周期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发现,这一规律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一般平均波长为3年~4年;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

(二)中周期

中周期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2年研究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时发现,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波长在7年~8年;中周期体现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现象,一般采用设备投资为研究对象。

(三)中长周期

中长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研究美、英、德、法等国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平均波长在15年~25年;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因此,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长周期

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年~60年。由于我国及北京市数据时序相对较短,在本文的分析中不对长周期波动进行分析。

二、 国家和北京经济运行中的短周期性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扩张时,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会上升,导致销售量上升,会使存货下降,从而增加存货投资(补库存)。由此生产量和收入、消费继续上升,销售量也持续上升。当经济扩张到一定阶段,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将下降,导致生产量和收入、消费下降,进而存货继续下降(即去库存)。随着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各种下降将逐渐放慢。当收入、消费有了新的增长时,销售量开始上升,由此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本文使用工业产成品库存指标来反映存货变化。

如图1、2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99年至2011年我国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4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33个月;北京市库存变动的波动大致有7个周期,每个周期平均波长为22个月,比国家周期波长要短。

从波动频度的比较来看,北京市的短周期波动频度相对国家更为频繁。从短周期的各个阶段比较来看,国家和北京市总体都体现出去库存波长(下行周期)短于补库存波长(上行周期)的特点;从国家来看,除了1999年~2001年6月这个周期,后3个周期补库存波长比去库存周期波長分别长16、2和8个月。从北京市的情况来看,除了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这个短周期,其他周期补库存周期波长均比去库存波长要长。

(二)国家和北京市短周期的未来发展走势判断

国家及北京市分别处于2011年4月和2011年3月库存增长下降,而后上升,实际上于2011年10月和2011年11月开始去库存周期。按照最近的一次库存周期的特点计算①,国家完整的库存周期波长为38个月,去库存行为比补库存周期少14个月;北京市完整的库存周期为44个月,去库存周期比补库存周期少12个月;据此推算,国家工业企业去库存行为将继续到2012年年末,北京市工业企业行为将持续到2013年一季度。

三、 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的中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在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特征时,一般采用设备投资指标,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设备投资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时,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通常的分析方法,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②序列指标来分析经济运行的中周期。

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波动情况来看,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现象。按照波峰—波峰计算,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大致经历4个周期,平均波长为7.5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大致经历6个周期,平均波长约5.8年,略短于国家投资周期平均波长。

从固定资产实际增长波动周期的各阶段波长来看,国家和北京市均没有呈现出短周期波动上行周期短于下行周期波长那么明显的特点(如表3、表4所示)。从波动频度来看,与短周期波动一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波动相对国家波动更为频繁,同时也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波动。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以及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北京市投资增长波动要比国家更为剧烈, 2010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已经下降至长期发展趋势值以下,而国家则依然处于长期发展趋势值之上。从周期的稳定性和二者波动的一致性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和北京市固定资产周期相对1998年之前的周期更为稳定,并且二者的同步性进一步增强。

(二)国家和北京市中周期的未来走势判断

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摆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步入2000年新一轮周期的恢复期,并在2006年达到这一周期的波峰; 随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影响,投资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迅速在2008年达到波谷,2009年在国家救市政策以及天量投资项目带动下快速回升达到阶段性波峰,而后迅速进入衰退期。目前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处于2009年以来新的一轮周期,大体计算前几轮周期的上行期和下行期的平均值,国家和北京市分别按照平均波长4年和3.6年计算,未来2年依然处于固定资产周期波动的下行周期,即2009年~2012年,国家和北京市仍将处于这轮周期的下行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继续趋缓。

为了更为准确判断中周期波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按照短周期理论波长进行4年几何移动平均,以剔除短期波动和意外冲击等因素,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波动特征。如图5、6所示,按照波峰-波峰计算,1985年~2010年期间国家共有2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即1985年~1994年、1994年~2006年,波长分别为10年和13年。 1982年~2010年北京市共有3个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周期,即1982年~1990年、1990年~1995年、1995年~2006年,波长分别为9年、6年和12年,2006年达到波峰后开始的新一轮中周期。

从国家和北京的比较来看,剔除短期波动和随机影响后的中周期,平均波长均相对拉长,同时北京市的中长期周期波动依然明显高于国家,2008年~2010年期间的波动就较为明显。并且与未经过4年几何移动平均处理的增长相比,虽然2009年以来北京市投资处于下行运行阶段,但2010年的实际增长依然要高于长期发展趋势值。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历史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特征来看,未来2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处于下行期,这与中周期波动的特征一致。

四、国家和北京市经济运行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

(一)国家和北京市中长周期波动特征对比分析

理论界通常以产业结构变动作为中长周期波动的考量,鉴于目前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处于工业化过程,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因此本文中将以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幅度作为反映我国以及北京市经济运行中长周期波动的研究对象。具体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和即非农产业比重变化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幅度。

从国家情况来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年度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中周期波动现象:按照波峰-波峰计算,从1959年~2005大致经历6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平均波长约为8年。相比较而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年度变化幅度的周期波长则更长,中长期周期特征更为明显,按照波峰-波峰计算,1979年~2010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共经历了1979年~1991年、1991年~2009年两个完整的中长周期,波长分别为13和19年。

(二)国家和北京市中长周期的未来走势判断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趋于放缓,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2008产业结构升级幅度仅为0.038;2009、2010年的也分别为0.39和0.16,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已经从2006年中周期波峰进入收缩和衰退阶段,按照中周期理论波长8年,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各占一半来计算,新一轮中周期的下行周期共为4年,据此判断,2010年应是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谷底,未来两年产业结构升级可能会相对加快。而北京市的情况则与国家不太一致,对于北京而言,2009年④达到波峰后急速进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衰退期,按照前两个周期的平均波长计算,在没有外力冲击的条件下,这轮下行周期将持续3年~4年,2010年~2013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保持较缓的态势。

为了更准确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本文将产業结构升级的年度幅度按照中周期理论波长进行8年算数移动平均,滤去中期波动和随机因素。如图9、10所示,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60年~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共有1960年~1976年、1976年~1992年、1992年~2006年三个完整的中长期周期,周期波长基本为16年; 而北京市1986年~2010年产业结构升级共有两个完整的周期:1986年~1998年、1998年~2009年,波长分别为13年和12年。

根据周期发展理论,一个中长周期包含两个中周期,在中周期波峰与中长周期波峰重叠之后,下一个中周期的波峰应为中长周期的波谷。鉴于1992年既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周期波峰,也是中长周期的波峰,2000年是1992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个中周期波峰,而2001年产业结构升级的中长期升级幅度是1992年~2006年的最低值,因此2001年是1992年~2006年周期的谷底。2006年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开始下降,从2006年的0.81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0.45,进入新一轮中长周期的收缩期和衰退期。按照中长期理论波长16年,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各占一半估算,下行周期为8年,收缩期和衰退期分别约为4年,因此估计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处于中长期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相对放缓。对于北京而言,按照最近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波长12年计算,在没有外力冲击的条件下,2009以来的衰退期和收缩期将持续6年,即2009年~2015年产业结构变动年度幅度处于下行周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将会保持平缓⑤。

五、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短周期的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和长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和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虽然具体时点、周期波长以及周期特点有所不同,北京市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与国家相一致的周期阶段,也处于短周期的去库存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衰退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和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那么,相对应经济运行也将受到如下影响:

(1)库存变动在2011年转入收缩期,即去库存阶段,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产生抑制作用,企业会根据合理库存的要求而减缓扩张生产活动。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进入下行周期,不会再出现2009年政府主导的高速增长,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市场需求和硬预算约束的限制也更趋谨慎;同时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尤其是房地产调控影响,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继续优化,但增速将继续趋缓,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3)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从中长期波动来看,国家及北京市均进入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减缓的阶段,即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缓慢期,这一点对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尤其明显,所以,不会出现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引致的经济加速增长现象;同时虽然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将持续,产业的高端化、高质化发展将继续,但调整难度也更为加剧。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等各种成本的增加,给市场主体企业调整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减缓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从理论上讲,巨大的意外冲击会改变经济运行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增长路径。目前世界经济发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应该不会面临强大的外部需求冲击。因此,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来看,在经济运行的内生增长机制作用下,我国及北京市经济增长在未来1年~2年将延续下行态势。

[注 释]

① 从数据观察来看,短周期的估算采用最近一次的周期特征来估算,相对准确。中周期和中长周期采用前几轮周期的平均特征来估算相对准确。

② 通常理论上分析中周期均采用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因此本文分析也采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由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只有1991年以来的,时间序列不够长,不能很好的显示国家和北京市固定資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同时,和用1991年以来剔除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投资实际增长走势与固定资产名义增速除以GDP缩减指数计算的投资实际增长走势基本一致,因此,在本文中投资实际增长采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除以GDP缩减指数计算而来。

③ 长期趋势值是通过对数回归分析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的发展趋势值,可以大致认为是有效产出达到其潜在增长率时,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④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的经济特色使得北京市率先在全国走出危机的影响,迈入复苏。2009年之所以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加快,也正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北京市服务业相对受影响较小。

⑤ 这与北京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也是有关的,北京市经济发展处在后工业化阶段,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和升级的规律来看,后工业化阶段,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幅度相对将变慢。

[参考文献]

[1]易 纲,吴任昊.论库存与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0(5):5-9;财贸经济,2000(6):17-22.

[2]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J].经济研究,2003(7):10-17.

[3]于 鸣.存货投资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 ——以绍兴市为例[J].理论探索,2009(7):131-137.

[4]Abramowitz. Moses. Inventory and Business Cycle [Z].NBER, 1950.

[5]Blinder. Alan. Can the Production Smoothing Model of Inventory Be Saved?[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a :431-53.

Analysis of Periodic Fluctuations in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Operation

Yuan Haixia

(Research Department of Beijing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Beijing 10003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conomic periodic fluctuation theory, analyzes economic fluc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operation in terms of inventory changes, investment growth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urrently China and Beijing are in the cycle of recession for inventory (add inventories) and for fixed asset investment growth both in short term and in long term, and in the contraction stage of periodic fluctuation and medium-and-long-term fluctuation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Based on the changing patterns, it can be preliminarily judged that if there is no huge impact, China's and Beijing's economic growth will continue in downward trend in next 1-2 years.

Key words: inventory; business cycle; economic growth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篇5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相近的时间长度反复出现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 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即繁荣, 收缩, 萧条, 扩张。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上的从繁荣到繁荣, 或从萧条到萧条的扩张与收缩过程的交替变化即定义为经济周期。从经济运行角度看, 供求总量从平衡到不平衡, 再到新的平衡, 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周期运动。供求总量的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是绝对的。虽然经济增长波动的幅度有大小的区别, 波动的时间有长短的区别, 但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二、西部经济周期的划分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包括复苏、高涨、衰退、萧条等四个阶段, 美国商务部规定, 只有经济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 或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 波动的时间在15个月以上, 才称为一个经济周期。并且一个经济周期的收缩和扩张阶段也都要分别持续5个月以上, 否则, 一定时间的经济波动只能被认为仅仅反映了一般经济活动暂时的和无关紧要的脱轨。结合西部实际情况, 将我国西部经济的划分标准确定为:扩张或收缩的局面至少为一年, 一个循环周期的持续时间至少为二年。本文将西部经济的增长率按“谷—谷”法来划分经济周期如图1:

由图1可知我国西部经济周期波动总体上来说比较大, 可将西部经济周期划分如下, 见表1: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西部12省统计年鉴 (各年度) 相关数据计算

根据表1且结合实际可知, 我国西部经济周期呈以下特点:

其一, 西部经济周期长度参差不齐, 长短不一, 长的达8年, 短的只有2年, 差别很大, 不很规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平均每3.75年发生一次周期波动, 一方面表明我国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发生频率较高, 另一方面它的平均长度约为3.5年, 不同于其他国家。

其二, 波动幅度逐渐变小, 波动位势逐渐提高, 周期长度逐渐拉长, 周期波动明显呈收敛态势。整个波动的波长并不具有严格的规划性, 却显示出一定的周期规律性。表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后, 由于市场机制的导入和宏观调控的改善, 西部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大大降低。

三、西部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

(一) 从总供给来看

从经济增长的总要素来看, 三次产业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但不同产业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不同。西部GDP是西部三次产业产值的总和, 利用1978—2006的样本数据, 将西部GDP增长率GDPL对第一产业增长率YCL, 第二产业增长率ECL, 第三产业增率SCL进行多元回归, 结果如下:

模型基本通过各项检验, R2=0.866, 拟合优度较高;du=1.181.701, 说明一产即农业对西部经济的影响显著, 农业是西部GDP最主要组成因素, 粮食产量的波动, 往往是导致随后的经济增长波动。它的波动幅度虽然没有西部GDP的波动大, 但它往往是后者波动的先导, 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和“扩张性”。农业波动对西部经济周期波动作用的传导机制是:农业波动影响投资波动, 投资波动影响工业波动进而对西部经济构成影响。当农业景气时, 农民会自动将资金和劳动力转移到其它非农业部门, 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反之, 作用则相反;农业波动将直接影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 从而影响到消费品市场, 特别是工业品市场的购买力;而二产t2=1.082, 三产t3=1.394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这两因素影响西部经济但不是最主要因素。可以看出农业是西部经济的基础, 所以要保持西部总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必须尽可能减少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波动, 保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二) 从总需求来看

改革后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权和经营权扩大,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投资扩张的冲击比以前更加强烈;另一方面, 个人收入增加, 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最终使总需求膨胀, 引起经济波动, 称之为需求决定性波动。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及净出口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 下面就分别它们的波动与西部总体经济波动的关系, 利用1991—2006的样本数据, 将西部GDP增长率GDPL对投资增长率TZL, 消费增长率XFL, 净出口增长率JCKL进行多元回归, 结果如下:

现在我们把这些因素引入同一个模型, 考察他们对西部GDP的联合影响。分析结果如下:

模型基本通过各项统计检验, R2=0.821, 拟合优度较高, du=1.73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分析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的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周期长度大约为3-4年。2000年后西部周期波动特征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的波动趋势趋于平缓。要保持西部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到调节改善。

第一, 继续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西部经济的基础, 是整个西部经济稳定的基础, 农业的增长制约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因此, 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确保稳定粮食生产, 降低农民实际负担, 充分有效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科技与农业的结合,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益。第二, 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严格控制国有资本进入经营性领域。第三,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促进我国西部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此, 西部政府应加大外贸结构优化的调整力度, 积极培育市场, 按市场规律办事, 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交易费用, 将外贸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第四, 重视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经费的支出, 更多地给予西部贫困儿童优惠政策, 让他们成为明日西部栋梁。第五, 西部地区应应用好国家对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仔细解读现有政策中的信息, 因地制宜, 对外广为宣传通告, 对内积极引导和鼓励政策倾斜的产业方向, 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逐步调整。同时政府应给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适当的宏观引导与主持, 提出适合西部资源和产业特征的发展思路。

摘要:本文首先利用西部经济增长率来对西部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 从总需求总供给方面采用回归方法检验和分析了我国西部经济周期波动原因, 说明了我国西部经济的短期冲击主要是由投资和三次产业波动所引起的。然后分别选取1978-2006年, 1991-2006年我国西部GDP数据衡量西部经济增长率Y, 选取西部投资增长率, 消费增长率, 三次产业增长率来反映短期冲击X, 分别将西部经济增长率Y对其它几个进行回归分析, 找到两者的量化关系, 由实际数据得出影响我国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模型进行系统的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际检验, 对我国现存的西部经济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回归分析,西部经济周期波动,总需求,总供给,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施发启.中国经济周期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0 (7) .

[2]刘慧路正南.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N].江苏大学学报, 2004-06-01.

[3]王克群.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及其熨平的对策[J].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5 (2) .

[4]梁双陆.中国西部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N].云南大学学报, 2004-06-05.

[5]金浩, 李延军, 高素英.关于经济波动周期性及成因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 (1) .

[6]王笑丹, 陈红.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及其治理方略[J].经济策论, 2005 (8) .

经济周期波动和景气指数研究综述 篇6

在现实生活中, 没有一个经济系统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率, 国民经济运行中总会反复出现上下波动的现象。当经济衰退时, 投资、产出和消费等下降, 人们必须要面对失业的危机;而经济增长过快, 又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降低人民的实际收入。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到一个国家稳定健康的发展。所以, 在很早以前,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宏观经济上下波动的经济周期现象。对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各种数学统计方法的逐渐完善, 再加上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 使得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和景气指数的研究

W.C.Mitchell (1927) 详细总结了历史上对经济景气指数以及经济周期波动测定等方面的一些结果, 从理论上讨论了利用经济景气指标对宏观经济进行监测的可能性, 提出了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变动关系, 并由此来超前反映经济景气波动的可能性。这些理论的提出为W.C.Mitchell和A.F.Burns (1938) 初步尝试构建先行景气指数提供了基础, 他们从500个经济指标中选择了21个构成超前指示器的经济指标, 最终正确地预测出经济周期转折点出现的时间。在对经济周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后, Mitchell和Burns (1946) 在《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一个周期包括同时发生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的扩张、衰退、紧缩和复苏, 复苏又溶入下一个周期的扩张之中, 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周期性的, 但并不是定期的。在持续时间上各周期不同。”这一定义成为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经典定义, 并一直作为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 (NBER) 判断经济周期的标准。他们还提出了很多新的关于经济周期的数学统计方法, 其中“扩散”思想的提出为后来的“扩散指数”方法的开发埋下了伏笔。

G.H.Moore于1950年开始主持NBER关于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的开发工作, 他在Mitchell和Burns的研究基础上, 从近千个经济指标中最终选出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先行、一致和滞后三类指标, 开发了扩散指数 (DI) , 其中先行扩散指数在当时能够提前6个月对经济周期的衰退进行预警。虽然扩散指数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出现的时间进行预测, 却不能表示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 这使得扩散指数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J.Shiskin和G.H.Moore (1968) 合作编制了合成指数 (CI) , 并且在1968年开始正式使用, 合成指数有效地克服了扩散指数的不足, 它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而且能够指出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其中, 经济周期波动振幅的标准化是构建合成指数的最核心问题, 不同的标准化后获得的合成指数也不相同。合成指数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度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 为经济稳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虽然景气指数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必须要选择很多经济指标, 这些经济指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构建的景气指数, 而且有些学者指出这些指标选择的方法缺乏统计理论基础的支持, 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尝试利用严谨的数学模型作为其分析的工具, 在构建景气指数时, 尝试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合成景气指数, 主成分分析就是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代表多个变量的值, 并尽量减少信息损失的一种方法。J.H.Stock和M.W.Watson (1988, 1989, 1993) 认为多个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共同变动的背后存在着刻画经济中主要经济指标间的协同变动趋势的一个共同成分, 最后他们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建立了S-W型景气指数, 由于S-W型景气指数是建立在严谨的数学模型上, 所以许多国家都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来监测本国的宏观经济状况。

三、国内学者对经济周期以及景气指数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1990年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走出上个周期的谷底, 并在1991~1992年后全面高速回升。陈磊等 (1993)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构建了先行、一致两组指标组的主成分分析来判断我国1993年出现景气循环的可能性, 并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在1993年上半年将达到景气的峰。随后, 高铁梅等 (1994、1995) 通过对当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得出S-W型景气指数与合成指数相比也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结论, 这些结果都很好地被历史所证实。董文泉等 (1998) 在他们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上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各种实用的经济计量方法, 如季节调整法、阶段平均法、时差相关分析方法、K-L信息量方法等, 并利用这些方法筛选的指标合成适合中国的景气指数和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以此来对将要发生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李晓芳、高铁梅 (2001) 利用HP滤波方法和阶段平均法对我国的经济指标进行了趋势分解, 利用剔除趋势因素的一致经济指标构造了我国增长循环的合成指数, 并与增长率循环进行了比较, 认为增长率在一个基数较小的年份后回升的比较快, 因此增长率循环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陈磊、孔宪丽 (2005) 构建了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合成景气指数和预警信号系统, 并以此为基础, 对投资、居民消费、对外贸易、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等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东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006) 利用物价、房地产、出口、汽车行业等领域的景气指数和宏观总量景气指数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框架景气指数系统, 进而从结构上把握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高铁梅、王金明等 (2009) 编制了《中国转轨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 从投资、消费和外贸等宏观经济的主要领域以及能源、房地产、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主要行业的多个角度, 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itchell,W.C.Business Cycles:The Problem and Its Setting,NBER[M],1927.

[2]Mitchell,W.C.and Burns,A.F.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NBER[R],1938.

[3]Mitchell,W.C.and Burns,A.F.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NBER[M],1947.

[4]Moor,G.H.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Cyclical Revivals and Reces-sions,NBER[R],1950.

[5]Shiskin,J.and Moore,G.H.Compos-ite Indexes of Leading,Coinciding,and Indicators,NBER[R],1968.

[6]Stock,J.H.and Watson,M.W.A Prob-ability Model of the Coincident E-conomic Indicators[R].NBER Working Paper,1988.10.

[7]Stock,J.H,and Watson,M.W.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J].MIT Press,1989.4.

浅析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篇7

一、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概述

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不同的阶段, 而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波动状, 这种波动可能会促进经济的进步, 也可能给人来带来严重的灾难。西方的经济学家很早就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 也就是说, 不同的时期经济增长快慢不一, 实际的经济增长曲线总是与期望的存在偏差, 我们都希望这种偏差能够尽可能的减少, 这样才能够拥有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经济周期的概念却因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如果按照逻辑的理论分析, 经济周期就是经济波动偏离均衡状态的体现。还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交替出现。

2. 商品房地产周期与房地产波动。

商品房地产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繁荣、衰退和复苏以及萧条这四个阶段, 这些过程的实质就是宏观经济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的运行模式,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周期表现为不规则的波动。另外, 房地产经济波动则是在房地产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速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经济不稳定运行, 这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波动现象, 尤其是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曲线与实际的相差较大, 研究这种偏离的程度能够有效的控制房地产经济的增长程度, 房地产经济实际增长曲线与趋势增长曲线的偏离程度越大, 那么房地产经济波动幅度也就越大, 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差, 反之, 房地产增长的稳定程度就越好。

3. 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商品房地产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总的发展来说是密切相关的, , 也可以分两个不同层次来分析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因为, 一方面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这个大范畴的一部分, 是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另一方面, 房地产周期波动是房地产行业运行过程中经济周期波动, 也就是说房地产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在房地产行业经济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运动形态。

二、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 我国部分地区的投资过大, 土地供应短缺, 房地产投资比重的不断加大, 其增长速度和可能超出国民经济的承载范围, 一旦经济出现负增长趋势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总结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状态特征不难发现, 周期长度的不规则与波动幅度的大幅改变, 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很不稳定, 其中政治因素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房地产经济周期之所以会发生波动首先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增加, 尽管我国颁布了福利分房制度, 但是依旧不能满足人们因为住宅需求, 其次, 就是数量型的单一扩张与收缩, 这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还影响了企业增提素质水平的提高, 最后, 就是产品倾斜性波动, 房地产业更偏向高档住宅, 而忽视了广大百姓的需求。

三、解决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举措

总结我国前两次房地产周期波动, 特点是波动的幅度不同, 而房地产业周期剧烈波动的危害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 其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消费的持续低落, 将会最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整体消费, 使得经济增长失去原有的动力, , 进一步严重的讲可以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减缓, 更有甚至致使衰退。所以, 尽可能的, 减少系统外部环境的冲击, 努力改变系统内部特性, 作为缓解房地产经济强幅波动的重要方式。

1. 减少商品房地产业的外部冲击。

要想更好的实现房地产业的宏观经济调控, 就应该首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 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手段能够规范市场行为, 再加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房地产经济的正常秩序, 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可以通过建立房地产检测预警系统, 实现经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将土地的开发与商品房的买卖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而起到调节经济周期波动的效果。与此同时, 改善房地产的调控机制与调控手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调控手段, 确保中长期产业发展与短期宏观调控兼顾, 尽可能实现宏观调控的软着陆。

2. 稳定商品房地产业的内部结构。

首先, 塑造居民的消费能力,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 这就使得房地产的投资动机与居民的消费动机不同, 不仅让居民消费产生盲目性, 更影响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 政府应该加快落实住房补贴, 让不太富有的人民大众都能住上满意的房子。其次, 就是强化房地产经济的总体规模, 只有提升了自身抵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力, 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稳步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就是加大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内在稳定作用, 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机制, 通过拓展多级市场实现多种形式的交易, 增强市场流动性, 满足不同层次的人们对于住房的需要, 减轻房地产的周期波动幅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本研究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防止其剧烈波动的有效措施, 相信我国长期的战略导向措施能够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更加稳定的运行, 与此同时, 从根本上转变房地产经济的周期运作规律, 改善房地产内部的传导机制, 在短期内实现房地产经济周期的驾驭, 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商品房地产经济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形式, 商品房地产经济作为一种宏观的经济形式, 对于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 正确的分析这种经济的周期波动, 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 才能够确保我国商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参考文献

[1]张永岳, 陈伯庚主编.《新编房地产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罗龙昌.《房地产宏观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刍议商业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篇8

一、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因素

房地产经济在一般情况下与宏观经增长保持一致,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在平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波动, 因此房地产波动就是这种在长期发展趋势之下出现的上下震荡。

1. 国民经济波动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最基本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经常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与这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一样, 波动形式也基本相同, 因为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 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就要与其他生产部门保持一致, 在发展房地产行业的时候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 才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矛盾是影响房地产波动的重要内在原因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经济的波动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矛盾的影响。根据经济学原理可以知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房地产经济周期性的不动产经济波动现象是房地产市场中不动产的供需矛盾造成的, 因此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异是经常出现变化的, 也是造成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

3.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 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因此很多企业和个人都选择将钱投入房地产市获得巨额收益, 但是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 很容易出现投机性和盲目性的问题, 巨额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必然会造成房地产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急速增长, 违背市场规律。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会给投资方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和投资回报, 巨额的利益会带动更多的人投资房地产市场, 也会有更加巨额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造成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量的上升。

二、应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有效策略

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波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会波及很多的行业, 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需要加大举措, 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 针对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 使房地产经济良性发展, 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1. 针对国民经济波动造成的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应对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 政府可以采用宏观调控来保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但是宏观调控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保持一致, 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态势, 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房地产经济的过度发展, 会影响很多行业的健康发展, 也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必须要贯彻房地产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行, 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加大力度去除房地产泡沫, 消除虚假繁荣。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但是却能够保证房地产经济的长远发展, 能够使投资商获得长远利益, 也能使房地产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房地产经济的过度发展, 国家有必要采取紧缩政策, 及时解决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限制房地产经济的波动范围, 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针对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造成的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应对措施

供求矛盾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影响, 需要依靠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来解决。目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很不平衡, 因此存在很大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短暂的供求平衡之后一般会有很长时间的供求不平衡, 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很大的损伤, 因此政府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可以知道, 房地产经济要通过必要的供求交替变换来促进自身发展, 因此房地产市场中, 只要存在商品交换, 就必定会出现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 并不是要房地产市场保持绝对的供求平衡, 而是要确保经济波动处于合理的范围, 并且努力缩小这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幅度, 降低经济波动对社会各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尖锐的供求矛盾,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并不能够对房地产经济的合理调控, 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良好的交易环境, 这样就会引发房地产市场的危机, 必须要依靠强制手段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平衡, 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3. 针对房地产价格变化造成的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应对措施

房地产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房地产经济, 房价的变动会引起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 因此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要从长远出发, 着眼房地产经济大局, 不要过分地在意局部利益或者是短期利益, 有效调控房地产经济, 但是严格的宏观调控并不是对房地产价格的强制管理, 因为强制管理并不能够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甚至还会影响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因此必须要十分重视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房地产业与很多行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旦房地产经济出现问题, 很多行业都会受到波及, 甚至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 我国应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对策还有待完善, 因此必须更加深入了解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因素,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 房地产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 认真分析并总结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制定必要的预防措施, 保证房地产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

参考文献

[1]张福君.浅析商品房地产经济周期性波动[J].商场现代化.2014 (05) .

猪价呈周期性波动上涨趋势 篇9

猪肉消费稳中有增。受猪肉产量略降和猪肉进口量预期增加影响,2016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占有量预计分别较上年降0.3%和0.8%,分别为5530万吨和40公斤/(人·年)。未来10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消费市场需求的优化,城镇居民猪肉消费稳中有增,农村居民未来消费增长空间较大,精深加工猪肉产品消费将明显上升,肉类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猪肉消费需求将进一步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十三五”期间,中国猪肉消费量年均增1.2%,预计2020年将达到5880万吨,较2015年增长6.5%。“十四五”期间,受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量增速加快,年均增1.5%,2025年达到6320万吨,较2020年增5.8%,人均占有量达到44.70公斤/(人·年),较2020年增4.9%。展望期间(2016—2025年),猪肉总消费量和人均猪肉占有量年均增速分别为 1.3%和1.0%。

猪肉贸易将稳中有增。尽管猪肉消费需求增速放缓,但受猪肉产量下降和国内外猪肉价格差显著影响,2016年中国猪肉进口量预期继续增加,为85万吨左右,之后随着猪肉产量增加将会有所回落,2020年进口量预计在70万吨。展望后期将会继续增长,供需缺口将有所扩大,2025年猪肉进口量将达到90万吨;猪肉出口量预计保持相对平稳,保持在20万吨左右。

西部经济周期波动 篇10

近几年中国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并不太多, 运用定量测度方法进行研究的更是稀少。为此, 在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 依据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料, 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 对经济周期进行划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波动态势, 希望能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经济周期波动的统计检验

在对经济周期进行分析之前, 首先要对其进行统计检验, 检验的目的是先判断一下经济波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常见的统计检验方法有转折点数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

1. 转折点数检验

转折点数检验是为了检验数据是否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数列的转折点指上升转为下降的点 (峰值点) 和下降转为上升的点 (谷值点) 。数列的转折点数多说明数列只有随机变动, 转折点数少说明数列存在有规律的变动, 即可能存在周期性波动。设n=数列项数, p=转折点数, 则随机数列的转折点数的数学期望和标准差分别是:μP=2 (n-2) /3, σP=姨 (16n-29) /90。转折点数p的标准化值z为:z= (p-μP) /σP, 在5%的显著水平下, 如果|z|>1.96, 则拒绝接受数列的随机性假设, 可认为数列存在有规律的变动;如果|z|≤1.96, 则接受数列的随机性假设。以《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数据,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经济增长率指标:μP=19.33, σP=2.28, z=-3.22。|z|>1.96, 说明经济增长率数据缺乏随机性, 存在有规律的变动。

2. 自相关系数检验

自相关系数指一个时间数列与其不同滞后期数列的相关系数, 它可以有效地量化数列不同时期数值间的关联程度。自相关系数的检验过程为:首先, 计算出经济增长率数列滞后1~12期的自相关系数rk, 再求出每个自相关系数的标准差Sk==[ (1-rk2) / (n-k-2) ]1/2, 最后检验rk的绝对值是否大于1.96Sk, 以判断经济增长率是否能够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数列与其滞后一期、四期、五期、六期和九期相关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同时这几个数值也落在随机区间外面, 这表明中国经济波峰或波谷每隔约六年左右重现, 即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长度大约是六年。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状态

1. 基于剩余法的周期波动率测定

剩余法又称“残余法”。采用加法模型来测算GDP波动率的周期, 从GDP指数趋势图中可以发现, 其长期趋势是呈指数趋势的, 因此设其增长曲线为:y=abt, 它的对数形式为:Ln Y=Lna+t Lnb。将数据资料录入EViews软件, 得到拟合方程:Ln Y=4.475219+0.094213t, R2=0.9983。转化为指数形式:Y赞=e4.475219+0.094213t, 所表示的曲线称为GDP平均成长线。根据周期波动率计算公式R= (Y-Y赞) /Y赞, 计算结果表明:由消去长期增长趋势方法得到的波动率与GDP增长率一样, 都可以描述经济总体的波动状况。通过同GDP增长率波动周期比较, 可以发现, 二者均经历了四个周期, 目前正处在第五个周期循环中, 只是波峰与波谷出现的年分不一致, 波动率的波动滞后于增长率的波动。也就是说, 两者在波动趋势上是一致的, 只是达到波峰和波谷的时间有些差异。

2. 基于GDP波动率周期波动划分的结果分析

经济周期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谷—谷划分法”和“峰—峰划分法”, 本文按照“谷—谷”法划分, 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波动周期进行划分, 划分结果 (如下表所示) :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按经济增长率与按波动率划分的经济周期基本一致, 仅在波动幅度和波动位势上有所差别, 但它们的变化规律还是一致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均每6.4年发生一次周期波动。从周期历时长度来看, 前三个周期时间较短, 后面周期长度逐渐拉长;从周期波动幅度来看, 第三个周期的波动幅度较大, 其他周期变化不大, 整体上波动幅度逐渐变小;从波动位势来看, 第二个周期最大, 其他周期较小, 波动位势逐渐提高。总体看来,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较大, 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整体上呈收敛态势。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长度大约是六年, 经济周期长度逐渐拉长, 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整体上呈收敛态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显著增强。为了保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应从经济运行自身的周期性考察本轮经济发展的形势,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使经济波动幅度较小且维持稳定增长, 减轻经济波动的危害程度。

摘要: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存在性进行实证检验, 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波动态势, 结果显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并且波动周期长度大约是六年, 同时经济周期在逐渐拉长, 波动幅度逐渐缩小, 经济周期波动态势整体上呈收敛态势。这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宏观调控能力在显著增强。

关键词:经济周期,转折点数,自相关系数,波动态势

参考文献

[1]李宝瑜.国民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432-436.

[2]吕光明.经济周期波动:测度方法与中国经验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154-173.

[3]李永升, 刘浩.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理论探讨, 2009, (7) :142-145.

上一篇:盆腔感染下一篇:可拓层次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