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急诊信息化

2024-09-07

门急诊信息化(共8篇)

门急诊信息化 篇1

门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求适合“以病人为中心”和医院整体发展需求的门急诊流程和服务模式, 制定合理、可行的持续质量监控标准和方法, 是建设现代化和谐医院的必然要求[1,2]。借鉴业务流程重组 (BPR) 这一先进管理思想, 运用信息化手段, 再造医院门急诊流程, 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为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的诊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 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默教授 (MichadHammer) 和csc管理顾问公司钱皮 (James Champy) 董事长提出业务过程重构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BPR) , 其基本含义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从根本上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 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业绩指标上取得突破性的改进。BPR强调按照业务流程组织企业的活动, 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效率[3]。它的实质就是“以顾客为中心”, 为顾客创造价值, 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目前这一理论也逐渐被引入医院管理中。

门急诊流程是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全过程。流程的各个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4]。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门急诊流程一直沿袭自然模式, 即病人到门急诊- 排队- 挂号- 候诊- 就诊- 划价- 缴费- 候检- 检查- 再就诊- 再划价- 再缴费- 取药- 治疗- 离院的循环模式, 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现象、辅助检查繁琐、等待时间长等问题。

基于信息化的门急诊流程再造是以获取门急诊实时信息为基础,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 提出一套优化、创新、更适合国情的、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门急诊流程模式, 以合理安排患者就诊过程, 减少患者在门急诊过程中不必要的等候时间, 提高门急诊整体服务水平[5]。

2 基于信息化的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实践

2.1 建立基于医院信息系统 (HIS) 的预约挂号平台

从2009 年起, 我院即开展了包括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网上预约 (包括自建网、114 平台) 等方式的预约挂号,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 人工、自建网络、其他网络预约号相互形成“孤岛”, 其结果造成人工预约的号源不够, 但外网的号源却可能浪费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 2011 年, 医院建立了基于HIS的预约挂号平台, 预约工作站建立在门诊医生站, 任何1 名有权限的医务人员都可通过医院内网的门诊医生工作站为病人预约。工作人员根据病人要求选择就诊日期、预约专家, 尽可能根据病人需求提供所需的就诊时间段及对应的预约号 (即就诊号) , 并自动生成流水号, 病人凭流水号及关键信息至预约专窗挂号[6]。

预约挂号与就诊排队叫号有机相连, 预约号就是就诊序号。医院挂号实行单双号制, 单号为现场挂号, 双号为预约号, 病人预约后, 就诊当天病人只要至预约专窗根据预约流水号及关键信息交挂号费, 就可将隐性的预约号转为显性的就诊序号, 病人只要在预约的时间段至相关诊室, 基本20 min内就能就诊。医院同时在候诊区域提供LED显示屏, 滚动发布分诊排队情况, 使患者候诊时心中有数, 减少了患者就医信息盲区。

自基于HIS的预约挂号平台建立以来, 专家门诊预约基本在50% 以上, 个别专家达到70% 甚至80%, 门诊因就诊秩序而引发的投诉下降70%。

2.2 建立基于自助的先诊疗后结算

患者采用传统付费模式就诊时, 在诊疗过程中需对相应诊疗项目逐一缴费, 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同时因排队缴费人员过多, 也会影响医院的门急诊秩序。“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即先在预付费就诊卡内存上押金, 患者从挂号开始即可使用预付费就诊卡, 享受诊疗、检查、检验、买药等一系列医疗服务, 不必为缴费而多次往返于各窗口之间, 只需在当日离开医院时进行一次费用结算[7]。

2012 年, 我院与工商银行合作, 建立了基于自助的“先诊疗后结算”。医保病人以医保卡为主要诊疗介质, 自费病人以医院发放的“普仁卡”为介质, 与银联卡建立关联 (或直接使用银联卡) , 一般赋予300、500、800 元的预授权, 但最多不超过卡内费用, 签订协议。协议强调医保病人如72 h未结算, 医院将其信息报至医保中心, 将其医保卡“暂停”;银联卡72 h未结算, 则自行划拔。

病人在医生工作站开具药物、检查等医嘱时即虚拟扣费, 即一次确认, 检查、取药终端二次确认, 最后离院结算。预付费模式和传统付费模式可以随时切换。当预付费就诊卡里金额不足时, 电脑系统会自动提醒, 患者可以选择使用传统付费方式就诊或追加预授权。

2.3 推行24 h×7自助挂号缴费

目前医院一般提供当天的门诊挂号, 对于一些号源比较紧张的专科或专家, 不会预约的病人通常要很早就到医院, 给病人造成不方便。

24 h×7 自助挂号就是病人可以在自助机挂取最近7 d所有的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号。医院在门诊、急诊等区域安置了20 余台自助服务机, 24 h不间断工作。病人或病人家属只要利用空闲时间或下班时间从医院经过, 提前挂好号, 同时挂号券上也标明就诊日期及序列, 病人只要在相应日期、时间到医院就诊即可。自助挂号流程根据医院挂号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操作简单明了。患者根据屏幕提示进行操作, 选择专科、选择普通门诊或者专家门诊, 刷卡、核对信息, 确认后打印挂号单, 完成操作。同时病人也可通过工商银行ATM机或网上银行实现远程挂号。

2.4 建立集约式的综合检查预约平台

常规的检查服务, 需要病人在医生处开具检查申请单后, 再到登记处划价、预约、再交费, 如果多项检查, 病人就需要反复多次, 排队等候时间更长。

2010 年, 医院建立了基于集约化的综合检查预约软件平台, 其检查项目包括MRI、CT、心超、动态心电图、胃镜等项目, 医生通过医生工作站开具医嘱及申请单, 预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医嘱通过该平台实时进行预约, 并将预约确认信息实时反馈至病区、检查科室及后勤服务中心, 门诊病人交费后可至预约服务中心取预约和检查须知, 了解注意事项 (病区由床位医生或护士告知) , 有特殊要求的如调整检查时间或多项检查1 d完成可由工作人员协调处理。病人凭预约须知上时间至相关检查科室, 医技科室确认并检查即完成1 个检查循环。

与各个医技科室、后勤支持部门相联网的“辅助检查预约平台”, 其与传统预约的区别在于:做检查的病人只要到1 个窗口就能实现所有预约, 而不需多处往返;根据病人的要求, 为其安排满意的检查时间, 预约完成时, 自动完成检查顺序的队列编排, 并将信息传输到相应的医技科室及支持部门, 避免了推诿及环节失误;预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各科室设备运行情况, 符合条件的检查当天即可完成, 空闲设备“优先”安排。此外, 医技人员除可按照常规预约完成工作外, 还允许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即能够结合病情和治疗需要, 临时加入急诊检查, 体现急诊优先的原则[8]。

自推行综合检查预约平台以来, 医院大型检查设备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门诊部每天动态了解检查预约人数及天数, 发现问题提前介入, 提高了管理效能。此外, 检查科室预约功能的统一归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

2.5 建立排队叫号系统

从2010 年起我院即在门诊各诊室及各检查科室安装排队叫号系统, 同时在门诊大厅安装LED屏, 动态显示工作量情况, 如各科室已挂号数、已诊疗数、出诊医生数[9]。

各诊室排队叫号系统的信息来源HIS, 原则按照病人挂号的先后排序叫号;如果当天有2 个以上的专家出诊, 允许患者在挂号时选择医生, 如果患者挂号时没有指定医生, 可由挂号员依据挂号数量均衡的原则自行指定挂专家号;对于普通号, 在挂号时, 不指定出诊医生, 但也允许患者在候诊时选择医生, 进行二次分诊。如病人检查结束后再次到医生处就诊, 首先在护士工作站登记, 原则顺延当前就诊3 个号。

设置优先级, 遇到急诊、老人、复诊等特殊患者时, 允许分诊护士按优先原则调整队列顺序, 使其能够优先就诊。体现人性化的软件设计, 使患者真正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院门急诊流程重组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信息化建设对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为建设现代化和谐医院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10]。

摘要:基于信息化的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是改善医疗服务、精简环节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医院门诊急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具体介绍我院建立的包括基于HIS的预约平台、基于自助的先诊疗后结算、推行24 h×7自助挂号缴费、建立集约式的综合检查预约平台和排队叫号系统的流程再造。

关键词:门急诊流程再造,医院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医疗秩序,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林玲.医院门诊现代化管理的运行模式探讨[J].西南军医, 2010, (1) :141-142.

[2]罗贤斌, 曾凡, 黄昊.医院门诊就医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 (1) :71-73.

[3]吴卫国.信息化助力医院流程再造[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4) :z143-144.

[4]任莉, 张璐, 白丽芳.信息化建设在门诊诊疗服务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15-17.

[5]周常蓉."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 2013, (2) :45-47.

[6]金峰.我院门诊预约挂号系统的功能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2) :117-118.

[7]王朝君."先诊疗后结算"便民效果显现[J].中国卫生, 2010, (6) :46-47.

[8]黄培.医院建立综合检查预约平台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26 (3) :337-339.

[9]潘爱琴, 陈璐, 谢秀君.门诊管理中预检分诊结合医院排队叫号系统的应用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4) :457-459.

[10]贺乐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建设[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3, (2) :161-162.

门急诊信息化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本项目以前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受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委托,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按国家环保总局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环发[2006]28号)第八条有关规定,现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进行公示,以便广泛了解公众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以及环保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本次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欢迎公众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建设项目概况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门急诊医技综合大楼项目选址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赣东大道),项目建设规模为门急诊医技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30000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6000m2),建筑占地面积2400m2,建筑层高为地上10层地下2层。项目估算总投资14001.06万元,资金来源均为企业自筹。

施工期主要影响有: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扬尘,施工噪声及施工现场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营运期主要影响有:医院综合废水、地下停车场汽车尾气、柴油发电机燃油烟气、污水处理站臭气、设备噪声、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站污泥。

二、征求公众意见的联系方式

见本公告后,如有相关建议和意见可通过以下联系方式,与相关方取得联系,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1)建设单位及其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联系人: 何书记

联系电话:*** 2)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及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大南路280号

邮编:330029

联系人:操工

联系电话:0791-88328770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评价工作等级。(2)正式工作阶段:进一步进行工程分析和现状调查及监测,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3)编制报告书阶段:汇总资料和数据,提出环保措施和建议,给出结论,完成报告书编制。

(二)主要工作内容(1)工程分析:介绍工程概况、项目建设地点环境概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现状,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2)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分析本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规划及环保部门的意见。(3)环境质量现状: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和评价。(4)环境影响预测:对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5)公众参与:采取环境信息公告、调查公众意见等公众参与方式,进行公众参与,在环评中反应公众参与的反馈意见,并给出采纳或不采纳的结论。(6)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四、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一)项目的投产后将会给该地方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影响;

(二)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三)对评价区所关心环境问题;

(四)本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五)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您预计本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六)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门急诊医技综合大楼项目是否赞成(赞成、基本赞成、无所谓、不赞成);

(七)对本项目环境保护方面其它意见或建议。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任何单位或个人若对本项目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可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上述联系方式以书面署名形式向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联系和反映、并提供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及身份证明,供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参考。

特此公告。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门急诊信息化 篇3

1 系统设计目标

1.1 为加强医院管理提供全面的服务

针对医院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以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目标,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以医疗指令为信息源的新模式,从而使管理更加符合医院实际运作的流程和操作规范,进一步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供可靠保障,有效地堵塞输液管理工作中的各种漏洞,加强监控输液过程的管理,防止或全面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的效率,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科学的管理效能。

1.2 便于操作、提高效率

输液系统中独特的“智能标签”管理操作设计,为医护人员提供接诊、加药、输液一条龙的监控管理服务,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文书工作,“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推动了整体化护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疗出错。

1.3 投资最小、实用最佳

输液系统的应用设计符合国际、国家、医疗卫生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医院自身的发展规划,并符合现行的体系结构、管理模式和管理程序,可为使用者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而且操作方便;采用模块化设计,各子系统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并考虑配合了医院现有的HIS系统的整体设计进行分步实施,减少医院的投资压力;在保障医院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医院的发展需要,体现了实用性、可发展性的明显优势。

2 系统主要设计思想

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有很多[2],首先必须解决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强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措施。本系统引入计算机管理手段,强化门诊输液业务管理,以提高输液护理质量。

•利用本信息系统对输液中心业务:登记-配药-输液过程,以及药柜和座位的全面的智能管理,使输液的整个流程实现智能化;

•利用RFID智能标签可以对整个输液的业务流程进行全程控制,并通过RFID智能标签的登录次数来统计相应护理护士的工作情况;

•智能化工作预测,通过病人原始病历记录分析汇总,信息系统可用特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安排医护人员的人数及其工作量,这一功能本系统有相对应的PDA(个人数字助理)及其软件;

•全新的智能化人事管理应用在输液记录签名、工作排班、奖惩机制等业务流程;

•高效处理PDA to PC数据资料传送,以供系统进一步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对输液病人资料及输液中心护理护士工作记录的整理、统计、储存、备份工作;

•可生成常用打印报表,另针对输液中心业务,可生成特定要求的打印报表,并用于数据统计与分析;

•可导出数据资料供医院HIS系统采集分析,实现系统与系统无缝连接。

3 网络系统结构

HIS输液中心的网络是基于传统的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布局,采用10/100M交换式集线器外联构建,如图1所示,各终端通过网络及系统服务器传递数据、共享资源。

4 业务工作流程

病人就诊至输液的整个业务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如果需要连续注射,病人可根据回执单上要求的时间回到输液中心接受治疗。

(1)登记病人拿着处方单及针剂来到输液中心,第一步需到接诊室进行登记。接诊护士根据病人的流水号,直接调用HIS系统信息,输液管理系统即显示该病人基本信息及需注射针剂药名、用法、次数和费用(药费、注射费、医材费、观察费)。接诊护士用标签读写器对内置智能标签的员工证进行扫描,这时系统开始进行输液过程第一步确认(监控过程开始并确认记录接诊护士资料),并同时打印输液业务过程所需信息(病人医嘱回执及药剂信息标签)和分配输液座位号。

(2)配药输液管理系统将输液过程信息同步传输至配药室,加药护士手动触碰屏幕选择病人加药信息选项,使系统确认病人加药程序,然后用标签读写器对内置智能标签的员工证进行扫描,这时系统开始进行输液过程第二步确认(系统进行分析并确认记录加药信息和加药护士资料)。

(3)输液室外LED显示屏同步刷新显示该病人输液资料及其座位号。同时在接诊室LCD显示屏处的输液护士手动选择确认病人信息及加药资料选项,用标签读写器对内置智能标签的员工证进行扫描,系统开始进行输液过程第三步确认(系统进行分析并确认记录药剂信息资料和输液护士资料),这时输液管理系统完成了一个输液业务流程。输液护士根据LCD显示屏上的资料对病人进行输液处理。输液完毕,输液护士进行拔针处理后,再对LCD显示屏上显示的输液管理系统中座位管理程序用手动触碰取消座位号,这时系统会自动释放该病人所占用的座位号,并对下一位病人进行座位号分配。

5 软件功能

(1)输液业务功能根据病人的流水号,实现显示病人基本信息及需注射针剂药名、用法、次数和费用(药费、注射费、医材费、观察费),并同时打印输液业务过程所需信息(病人医嘱回执及药剂信息)和安排座位号。用智能化标签式方法管理输液业务过程,并用智能标签读写器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对医护员工智能卡进行识别管理,并对输液业务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快捷和高效地完成登记、加药、输液三个业务流程。使系统能自动分析及统计过程信息。

(2)查询功能调用和分析输液登记信息,可随机组合进行查询病人数量和各种费用统计及所需的数据信息;调用和分析病人信息资料,并且根据当天存放的药剂情况可以科学预测第二天的病人数量,从而制定适当的工作计划。

(3)报表功能汇总分析原始数据信息可打印出月、季、年报及正式报表。另外用户可按自己的要求筛选出必要的数据进行打印。

(4)人事管理功能采用多密码角色管理,保证系统人事管理数据安全可靠。使用医护人员的员工证智能化标签式管理。实现通过病人原始记录分析汇总,系统可用特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安排医护人员人数及其工作量;也可通过登记建库的医护人员每月工作记录来对部门员工进行本职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月终或年终工资奖惩依据。

(5)移动办公功能用PDA作为高效的移动信息处理办公用品,可以实现护士长的随时随地的准确、方便安排工作及处理日常事务。并与输液信息管理系统具有数据连接的PDA实现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信息资料交换。主任或护士长可事先通过掌中宝做好当天的工作安排和护士排班处理,并使用掌中宝与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互连,将PDA信息资料上传至输液信息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即可智能分析安排当天的护士排班工作处理。当班的护士通过电脑可以看到自己当天的工作安排。

(6)扩展功能软件具有二次开发接口模块,为医院其它HIS系统无缝集成提供接口;

(7)附加功能软件除包含上述功能外,按输液中心实际业务流程增加相应的功能或模块,如药品配伍禁忌检查功能。

(8)UI界面及其它特点软件须支持触摸屏幕工作方式;系统支持RFID国际标准的智能SMART CARD处理程序,并且提供员工凭卡工作功能;界面美观大方。

6 系统安全性考虑

系统采用RAID 1阵列技术实现提供核心数据双保险,在网络可用时同时进行数据双备份,万一出现网络故障可提供三级安全数据保护,如下面措施:

•无扰动切换数据库到本地单机运行

•本机单机实现RAID 1阵列,避免现场硬件失败

•磁带备份、恢复可保证网络恢复后的最新数据无扰动

软件与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要做到安全可靠,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应用系统采用多级认证(系统级认证、模块认证、数据库认证和表级认证)措施,采用先进的智能标签软硬件配合加密技术。数据库的备份策略恰当,当灾难发生时就能快速恢复。

7 系统特点

(1)智能标签应用SMART label是集电子、光磁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多应用于医疗、化工、人力资源、贸易等多种场合[3]。它的特点是小巧易于使用,比磁卡、条码卡更便捷。国外装有集成电路的SMART label标签可以记录病人基本信息、病理情况、就医情况、付费情况等信息,一个标签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病人的信息管理,而大小只有普通卡的几分之一,可以嵌入病人和医生的病历和工作卡中,举手间完成病案管理,实现医院管理的电子化和无纸化,是医院HIS系统中的核心部件。

在输液系统中把相关医护人员的员工证智能化,从而应用在输液记录签名,工作排班等流程上,一方面便于进行人员操作的信息管理,另一方面满足了医院在行政及人事安排上的管理,从而实现一卡多能,让管理更为科学及高效。

(2)掌中宝(PDA)应用PDA作为移动办公用品,可以实现医生的随时随地的准确、方便就诊。与HIS系统具有数据连接的PDA可实现医生与病人的信息资料的交互,可事先下载存储病人资料、病历资料、病情、就诊情况。也可记录临床情况,将资料上载至HIS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等等,进一步实现电子病历和无纸化办公。

在医院HIS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可利用掌中宝可移动性特点,实现会议安排、工作排班、备忘录、临时记录、移动数据处理等功能。

在输液系统中利用掌中宝可移动性特点,可实现人员调整、工作排班,备忘录,临时记录,移动数据处理等功能。

(3)软件支持触摸屏工作方便,界面美观大方。

8 医院效益体现

(1)医疗效益应用输液系统后,使治疗计划、护理计划及各类护理过程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查对效能,使输液医疗差错大大减少,对提高医疗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各业务流程的医护人员通过本系统,可随时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对各流程的业务动态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助分析,这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经济效益应用本系统后,输液中心对收费部门可以进行及时的有效监控,各科室经济核算比以前更方便。可及时掌握病人的输液情况和费用情况,可以为医务人员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供信息。使用本系统后可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输液管理和统计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间接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应用本系统,病人得到了良好的导诊服务,缩短了接诊排队的时间,免除了排队输液之苦,病人随时可以了解自己的输液护理情况。输液中心通过各种查询服务,增加了输液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了群众的监督。医疗质量的提高,优良的服务条件,使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钱桂香.护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8(12):15-18.

[2]常履端.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0):636-637.

门急诊工作制度 篇4

二、门诊工作制度

三、门诊首诊负责制

四、挂号室工作制度

五、门诊注射室工作制度

六、门诊换药室工作制度

七、门诊手术室工作制度

八、门诊手术室抢救药品管理制度

九、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十、疼痛门诊工作制度

十一、出具病休证明的规定

十二、专家门诊管理制度

十三、急诊科工作制度

十四、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十五、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

十六、急诊输液室工作制度

十七、急诊抢救制度

十八、急诊科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

十九、急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

二十、急诊检诊、分诊制度 二

十一、急诊请示报告制度

二十二、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 二

十三、急诊病人收住院制度 二

十四、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度 二

十五、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二

十六、救护车管理制度

一、门诊办公室工作制度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做好门诊全面管理工作。

2.经常检查督促各科室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执行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做好门诊环境管理和秩序管理,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工作有序。4.经常深入科室调查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向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及方案。

5.建立健全和落实好本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本部门大事记。6.严守工作岗位,每日检查开诊情况。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进行分析改进工作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及门诊管理水平。

8.认真接待对门诊服务质量进行投诉的患者,用科学妥善的方式处理投诉。

二、门诊工作制度

1.医院业务副院长分工负责领导门诊工作。日常行政工作由门诊办公室管理。各科主任应当加强本科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各科室确定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协助科主任负责本科的门诊工作。

2.门诊实行医务人员轮转制,人员轮换时,应与门诊部协商,并报医务科。参加门诊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由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担任。

3.主任、副主任医师应定期上普通门诊解决疑难病例,每周至少一天,专科门诊、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1次。

4.门诊诊室的设置由门诊部统一规划。儿科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相对独立。5.门诊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上班时必须穿好工作服,佩戴胸卡,热情接待来咨询的群众和关心体贴就诊者,做到举止庄重、衣帽整齐、态度和蔼、文明礼貌、耐心解答问题及对就诊者进行健康宣教。

6.严格遵守医院的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并准时开诊,门诊个别工作人员有殊情况不能出诊,必须提前向门诊办公室报告,并做出妥善安排。门诊办公室每天必须保证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对医师出诊情况进行考核。

7.各级医师对患者要详细询问病情,认真细致检查,诊断处理恰当,用药科学合理,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简明、扼要、准确记载门诊病历,科主任、主任医师、门诊部应定期检查门诊病历及门诊医疗质量。

8.各科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对疑难重症患者或患者复诊两次仍不能确诊的,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治或会诊,对尚未确诊的危重患者应按照急诊处理。9.对需住院手术和治疗的患者,由门诊医生开具住院手续。

10.门诊各科应与住院部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情及病床使用情况,有计划地收容患者住院治疗。

11.门诊各科建立健全门诊登记簿,凡就诊者均须按门诊登记簿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并签全名。

12.导医应热情主动的接待患者及随行人员,主动带领他们找医生、做检查、取药等。门诊各科室内外的环境应坚持每天清扫,定期消毒,保持清洁整齐。防止医院感染。门诊部不断改善候诊环境,保证卫生设施齐全,时刻保持医院门诊清洁整齐。

三、门诊首诊负责制

1、首诊负责制是指凡到医院门诊挂号的患者,首次接诊的科室和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应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和各种检查申请单,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并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抢救均负有直接责任的制度。

2.门诊患者经分诊台分诊、挂号后到相关科室就诊,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及时规范书写病历。

3.首诊医师检诊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属于本专业疾病的,首诊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处理。

4.如首诊医师经检诊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属于他科疾患的,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给予认真处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情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5.如遇到边缘性疾病患者或遇到诊疗有困难、涉及多学科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先完成病历记录和体格检查,及时请上级医师进行指导,必要时邀请其他科室会诊或上报医教部和门诊部办公室进行疑难病会诊。

6.当首诊医师邀请其他科室会诊时,被邀请科室应当派出高年资医师及时参加会诊,将会诊意见当面向首诊科室医师交代清楚,必要时协助首诊科室进行诊治。

7.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给接班医师,并当面交接清楚病情,做好交班记录后方可离去。

8.对来院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如不属本专业疾病,应先行抢救并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专科医师,在接诊医师赶到现场后,向其介绍患者病情和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并做好记录后,方可移交至接诊医师。

9.经检诊或抢救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与病区联系,病区不得拒收。病情涉及两科以上的患者,住院治疗时应按照“专病专治”原则,依据患者的主要病情安排住院。

四、挂号室工作制度

1.挂号室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开诊前半小时准时开窗挂号。

2.初诊患者要认真填写病历首页各栏目,同时就诊两个科或转科患者,须重新挂号,会诊例外。

3.挂号诊病当日一次有效,隔日如复诊应重新挂号。

4.管好挂号票据,严格按规定的挂号标准收费。现款要及时上交,每日一校,月终同财务部结算。

5.挂号室工作人员坚守工作岗位,态度和蔼,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危重患者和持有老年人证者要优先挂号。

五、门诊输液室、注射室管理制度

1.注射室的工作人员应准时上岗,坚守岗位,态度热情。

2.各种注射治疗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物过敏试验。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前必须认真核对药物和处方。

4.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若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理并通知医师。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器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6.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要定点放置,做好交接。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7.注射时注意遮挡患者,以保护患者的隐私。8.随时做好治疗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每天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每月按要求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物体表面、手、空气细菌监测),并有检验报告单及完整记录。

六、门诊换药室工作制度

1.换药室工作人员必须服装整齐、清洁,非换药人员不得人内。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各种灭菌物品必须注明失效日期,超过期限应重新灭菌。各种消毒液要保持一定浓度,器械浸泡液必须每周更换两次。换药室每天工作结束消毒一次。

3.换药时应遵照医嘱,根据伤口的性质进行换药,敷用腐蚀性药物时,应注意保护伤口周围健康组织,头、指、趾等处,应慎用烈性腐蚀性药物包扎。

4.换药时必须遵守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性伤口的原则。换药器械要做到每个患者使用一套,不得共用,一用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存放药品和消毒品的容器要有醒目的标签,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6.特殊感染不得在换药室处理。7.做好本科室的安全、防火、防盗工作。

七、门诊手术室工作制度

1.手术室工作人员,进人手术室时必须穿戴手术室的鞋帽、隔离衣及口罩。严格执行手术室各级人员职责、消毒常规及无菌操作、急诊抢救制度、查对制度等,保持室内整洁,患呼吸道感染、面部、颈部和手部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

2.室内必须保持严肃、安静,禁止喧哗。严禁存放无关物品,严禁吸烟,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语。

3.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受术者进入手术室,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少恐惧情绪。受术者进入手术室时护士应查对姓名、手术名称,嘱排空膀胱、测体温,核对澳抗。

4.手术室的器械、敷料、专用负压吸引器和一次性用品,均由专人负责保管,放在固定位置并登记,定期检查、核对更换和补充,以保证手术正常进行。定期清点常用药品、器具,保证药品和器具的质量,禁止使用过期、变质的药品。发现沉淀、变色、过期、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涂改者,以及生锈、破损的器械不得使用。

5.手术室内抢救药品及消毒药品须有明显标志,根据药品的种类、性质(针剂、内服、外用)分别定位放置,麻醉药、剧毒药品设专用抽屉存放,由专人登记管理并加锁,每日检查、领取,及时更换、补充。氧气设备及其他抢救物品定期检修和校正,应处在待用状态,根据医嘱仔细检查后使用。

6.手术室每日术前开窗通风30分钟,消毒液进行地面清洁,术前常规紫外线空气消毒1~1.5小时,每周大清扫一次,每季应由区卫生监督部门提供手术室空气、手术包、术者刷手后抽样合格报告。

7.手术包及器械应定期消毒,手术包外贴有专用消毒指示剂,并标明消毒日期,定点在无菌柜内存放并标有无菌标识,严禁使用消毒过期、未消毒、生锈、破损的手术包及器械。8.拿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持物钳浸泡在消毒液内应在关节上2~3厘米或镊子长度的1/2。浸泡消毒物品应是全部浸泡,容器及管腔内应充满消毒液,消毒液每周更换。9.经常打开的容器每天更换、灭菌。打开无菌器的盖子时,无菌面朝上,用完盖上。10.手术后应及时整理、消毒手术室,按规范的无害化程序处理(500~1000mg/l有效氯)。被血液污染的器械、污染的手套与敷料等弃入相应的一次性用品弃前须毁形;移入标有污染的存放医疗废弃物的场所。

11.凡与手术无关的人员不能随意进入手术室,如遇紧急抢救情况,应经手术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人内,听从手术室人员指挥,不得影响手术人员的工作。

12.受术者手术后应在术后观察室留观半小时至1小时,无异常后方可离去。

八、门诊手术室抢救药品管理制度

1.手术室的各种抢救药品应根据药品的种类、性质、针剂、内服、外用分别放置,定位存放,专人登记管理,每日检查、领取及保管。

2.毒、麻药品设专人管理,在专用抽屉存放,并加锁,每日检查。用后补充,以保证随时使用。

3.要定期清点、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过期、变质。如有沉淀、变色、过期、药瓶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涂改者,不得使用。

九、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1.肠道门诊是发现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第一线,对于早期发现疫情、控制疫情蔓延、扩散起着关键作用,是做好防治肠道传染病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2.医院设立专用肠道门诊诊断室、留观室、专用诊断桌以及肠道门诊兼职医生,负责对门诊腹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腹泻患者做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就地处理、隔离治疗”。

3.肠道门诊应配备有防蝇设备、盛放呕吐物的容器及专用的诊断、检查、采样、抢救、消毒、杀菌药品和医疗设备。当值医生应当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周围环境卫生。4.肠道门诊业务范围包括: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细菌性食物中毒等以急性腹泻为主的各种传染病。

5.肠道门诊医生应当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各种腹泻疾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抢救治疗、疫情报告等有关专业知识,严格遵守隔离、防护等相关规定。

6.处理完患者,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患者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对患者的呕吐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应及时消毒处理,患者离开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7.医院每年5~10月开设肠道门诊,凡就诊的腹泻患者一律要填写《肠道门诊患者登记簿》,填写时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便于查找和统计。

8.发现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上报,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更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发现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要按规定上报疫情。

十、疼痛门诊工作制度

1.门诊登记本要求详细记录患者一般社会情况、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等,以备随访。

2.病历书写、病历记录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真实、准确、完整、清晰,力求详细,必要时查阅患者医疗档案,防止误诊、漏诊。3.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4.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根据情况修订治疗方案。

5.应向患者或其家属阐述清楚病情、治疗方案、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等,征得其同意并签字。

6.接受各种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法和病情留观到无全身反应和无神经运动系统障碍时方可离院。

7.操作意外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及时处理。

8.对疑难病例必要时邀请有关专业科室医师会诊,共同制定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9.诊断室、治疗室等每日空气消毒,器械按消毒常规处理。

十一、出具病休证明的规定

1.凡经我院诊治的患者,才可出具相关的病休证明。

2.门诊医师要严格按照病情认真开具病休证明,每项诊断都应具备科学的、客观的诊断依据,并将其记录于病历。急诊患者的病休证明一般不得超过3天。

3.病休证明书上的诊断只是疑似诊断,此类证明文书只证明患者需要病休和休息时间,不应提及对患者的行政处理意见(如“调离现工作岗位’’、“照顾轻工作”等)。病休证明书必须由门诊的经治医师出具并签名。

4.出具病休证明必须经过详细的体检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于病历中,重要的阳性辅助检查应记录其检索号以便备查。

5.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出具人情假条,一经检查核实,将严肃处理;造成重大后果的,可停止处方权并给予行政处理。

6.证明盖章时须持挂号证(或小病历)在假期时间内有效,过期不予盖章,一般不补开病休证明。门诊部加盖公章时应严格审核,审核内容包括:门诊病史是否符合要求;医师是否签全名;是否有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

十二、专家门诊管理制度

1.专家门诊由已取得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称或科室主任的临床医师担任。2.凡参加专家门诊的医师,应着装整齐,佩戴胸牌。

3.专家门诊由门诊部排班,并将排班表送医教部审批备案,由门诊部挂牌,并提供诊室,挂号室负责分诊挂号。专家看门诊时间一般不得随意,如因故不能按时应诊,必须提前一日通知门诊部调班或停止挂号。

4.门诊部制作宣传栏公布专家照片及简介,以便患者选择专家。

5.专家、专科医师接诊要做到优质服务,对患者认真负责,检查耐心细致,用药合理,不得敷衍马虎,病历记录应合乎要求。

6.普通门诊的危重和急性疑难病症需要专家会诊时,不需另行挂号。慢性病经普通门诊医师检查后需看专家门诊者,可嘱患者下次门诊时挂专家、专科看病。

7.已在专家门诊确定诊断的患者,可挂普通门诊号观察治疗,医护人员不得推诿。8.各科做好专家门诊的管理工作,认真考勤、考核,医务人员要切实维持秩序,指导患者就医,专家席处要设立姓名标牌,以便患者监督。

9.为保证专家门诊医疗质量,对专家门诊应诊人数实行定量控制,除完成定量门诊外,要对低年资医师工作进行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十三、急诊科工作制度

1、医护人员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2、建立各种危重病抢救技术操作程序。

3、选派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担任急诊中心工作,进修、实习生不得单独值班。

4、医护人员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流程及技术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快速有效地实施救治。

5、对急诊患者要负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时、正确、有效地进行救治。

6、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同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登记患者一般社会情况、来院准确时间等项目,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立即前往诊查患者。

7、危重不宜搬动的患者就地抢救,如遇困难,立即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协助抢救,做好抢救记录,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病房。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联系相关科室送手术室施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

8、对收入急诊观察室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由医师书写病历,开出医嘱,护士负责治疗。

9、各类抢救药品、器材完备,专人管理,放置在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做好消毒和维护工作,及时补充更新,保证抢救需要。

10、遇批量患者救治时,须立即报请科主任、医务科和院领导亲自指挥,涉及民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1、遇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上报。

12、确保医院固定急救电话通畅,接到出诊电话后10分钟内出诊,急救车装备齐全、完好、适用,及时做好出诊记录。

13、认真填写值班日志、交班报告,做好交接班。

十四、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1、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2、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3、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4、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5、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6、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7、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8、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十五、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

1、因病情需要,可在急诊科观察室短期观察患者(包括病情复杂难以确诊,需入院诊治而暂时无床又不能转出者)。

2、值班医师和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开好医嘱,及时填写急诊观察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和处理经过,认真做好交接班。

3、急诊观察室医师早、晚各查床一次,重症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日查床一次,及时修订诊疗计划。

4、急诊观察室值班护士,要随时主动巡视患者的病情、输液、给氧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记录。

5、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6、留观察者只许留一人陪伴(特殊情况除外)。

7、留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1周。

十六、急诊输液室工作制度

1.操作时应按规定着装,戴口罩、帽子。

2.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工作。3.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有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过敏 试验。

4.配药时注意配伍禁忌,并应在瓶签上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5.密切观察输液中的情况,发生输液反应或意外应及时处置,并立即报告医师。6.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严格交接手续。7.室内保持清洁,严禁吸烟,每天空气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8.医疗废弃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分类收集,定点放置、处理,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9.认真做好交接班。

十七、急诊抢救制度

1、急诊抢救室在负责人领导下实行24小时工作制,做好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

2、急救室人、物应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急救药品“四定”、“三及时”,即定品种数量、定地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检查、及时消毒、及时补充。

3、急救室医护人员在抢救工作中要密切合作,以“高速、高效、高度责任感,一切为了病人”为宗旨,抢救果断迅速、分秒必争、操作娴熟、分工明确,严防差错事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遵守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请示报告制度。

4、尊重危、重症优先处置权。对危重病员,坚持“三先三后”“三不转”。(1)“三先三后”:先救治后检查;先入急救室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2)“三不转”:病情不稳不转;诊断不明不转;危重病员不转协作医院。

5、遇执行公务受伤的执法人员、警察、武警官兵、军人、见义勇为者,优先接诊迅速开放绿色生命通道。

6、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凡属抢救病员,都应有详实、准确的记录,内容包括病员一般情况、所属科别、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所做检查及结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转归等,时间应精确到分钟。各种抢救药品的空瓶、输液空瓶、输血空袋,应暂时保留,以便复核查对。

7、严守保护和保密原则,关爱病员,尊重病员隐私。遇病情较重病员,医生应及时发出书面病危通知书。

8、尊重病员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及时如实告知病员的病情、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对有风险的治疗应严格履行签字告知手续,同时尽量避免对病员产生不利后果。

9、病员在抢救室内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六小时,医生应及时根据病人做出收入院或观察室的决定。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员,需有医生或护士陪送入院,与病房或观察室医护人员详细交接。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者及时转传染病院。

10、死亡病员应立即移放太平间,在急救室内存放时间不应超过半小时。无主死亡病员的遗物应由两名值班护士填写财物清单,交由在班护士保管。死亡证明填写应准确、全面。必须在确认遗体已送至太平间时方可发出死亡证明书,领取者必须注明姓名、身份证号码与死者的关系。急救室不接收外院转来的死亡病员,应由转送医院接回。

11、严格控制麻醉处方和精神病用药处方的管理,医护间应密切协作,对已知或可疑成瘾者,护士应提醒医生。

12、严格按标准收费,确保电脑录入准确。如病员对收费有疑问,当班护士应给予耐心解释。

13、加强病历管理。病员本次就诊所持病历由抢救室护士保管,待病员离开抢救室时返还病员。

14、急救工作结束,应认真检查总结,不断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十八、急诊科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

1.急诊科值班医师在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单独值班。2.值班期间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3.值班医师每日应提前到岗,接受各级医师交班、交办的医疗工作,交班时应巡视病室,危重患者做到床边交接班。

4.医师在下班前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班本,并做好床边交班工作。值班医师应将值班期间急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和医疗措施,记入病程记录。

5.值班医师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危重患者随到随诊。6.值班医师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7.值班医师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因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视诊。如因临时医疗救治工作离开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8.遇到大批伤病患者或突发性事件时,立即上报科室主任和医院总值班。

9.每日早交班时,值班医师应将患者病情、处理措施向上级医师汇报,并交清急危重患者及尚待处理的工作。10.认真填写值班日志。

十九、急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

1.急诊科护士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接待就诊急诊患者的接诊、分诊工作。2.向患者及陪同人员发放“患者须知”,介绍环境,交代注意事项及就诊程序。3.接诊护士应根据急诊工作程序及按急诊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分别处理,尽快安排患者就诊。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各项治疗护理在病历、治疗单上做相应的记录。

5.经常巡视观察患者,加强护患沟通,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6.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接诊护士应做相应的初步处理,7.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按医嘱及时正确进行各种治疗。

8.接到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通知相关医生抢救,准备各种抢救仪器并参加抢救工作。需急救手术的患者应立即送往手术室,争取抢救时间,在护送途中做好相应救治工作。9.遇有不明身份患者,在做好接诊救治工作的同时,护士应询问患者姓名、电话,根据患者提供的信息,联系其家人或朋友。

10.对神志不清且无人照看者,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通知保卫部门、接诊护士、医生和保卫人员共同检查、清点患者的物品,登记、签名后暂时保管。根据患者随身物品所提供的信息,设法通知其家人或朋友。11.重大抢救事件,涉及法律或重大纠纷,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应及时处理和上报有关部门。

二十、急诊检诊、分诊制度

1、分诊应由有经验的护士主持,一般急症要分清轻、重、缓、急依次就诊,对危重病人要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等,迅速组织抢救。

2、对患有或疑患传染病的病人,均应到隔离室就诊,以预防交叉感染和传染病扩散。

3、必要时,挂号、交款、取药等均可由医护人员或陪伴者代办。

4、扼要了解需要,重点观察体征,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5、根据病情需要,填写血、尿、粪等检验申请单,并记录在病历上。

6、急、危、重病人应先行抢救,而后补办手续。采取首诊负责制,各有关科室接到分诊护士通知后要积极主动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

7、遇到大批伤病人或突发性灾难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等协同抢救,遇到涉及法律等问题应向公安部门报告。

8、在分诊中遇到困难时,应由护士长组织护士共同会诊解决,以提高分诊质量,分诊符合率应在90%以上。

9、遇传染病病例或疑似传染病病例转到传染病医院,并按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汇报,不能遗漏;遇为T≥38.0°C、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例,应当将病人分诊至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对预检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0、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的伤员按院规上报院总值班。

11、遇急、危重病人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

12、遇外宾、港澳台同胞就诊,按上级相关规定做好预检接诊工作。二

十一、急诊请示报告制度

1.请示报告项目:(1)重大交通事故伤亡;(2)大批中毒;(3)甲类传染病;(4)重大手术、重要脏器切除、截肢;(5)病人紧急手术,家属不在场;(6)怀疑病人非正常死亡(刑事案件);(7)危重疑难病例;(8)死亡病例;(9)厅级以上干部就诊;(10)发生医疗事故、医疗差错;(11)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或贵重药品,发现成批药物变质;(12)接受医院或急诊科调度派遣因公外出、院外会诊。

2.请示报告程序:

当班一线医生、护士;二线医生;科主任;院医务科。

3.请示报告时间限制:

急诊科医务过程中,如遇下列情况,必须在即时或12个小时内把情况向科领导、医务科或院总值班、院领导,请示报告并记录在案。(1)即时汇报:①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伤亡、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②重大手术,重要脏器切除、截肢、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③紧急手术而病人的家属和单位领导不在场。④病人发生意外事件。⑤厅级以上干部就诊。(2)12小时内汇报;①发生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发现成批药品变质。②接受医务科或派遣因公外出、院外会诊、接受院外任务。

二十二、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

1.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及时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诊治方案。

2.急诊一、二线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如诊疗过程涉及有创操作或需告知病情危重时应医患双方签字确认: ①自费药品(急诊病房); ②诊断治疗有风险(溶栓、机械通气、手术、穿刺术、输血等; ③病人拒绝诊治; ④出院时属于自动离院。均要求病员或家属在相应同意书上签字。

3.上述签字后的相关文件贴入病历,必要时在病历中予以记录。

4.相关记录:(1)手术同意书;(2)病危通知书;(3)贵重、自费药品同意书;(4)AMI静脉溶栓治疗同意书;(5)呼吸机治疗同意书;(6)自动出院同意书。

上述(1)和(5)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时可考虑不进行医患双方签字。病人或病人家属不愿签名时,主管医师应在病历上予以记录说明。二

十三、急诊病人收住院制度

1.急诊病员由门诊医师或急诊医师开住院通知书入院。凡是急诊入院的住院病员,各有关科室均应提供方便条件。

2.凡门急诊收入住院的病员,病房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或借口而拒收,如存在客观上的具体困难,应及时报告门诊部主任或医务处或院总值班员,门诊部主任、医务科、院总值班员有权决定病员的去向,各科不准拒绝。

3.急诊病人入院,若系危重病应按危重病人转运规定执行。二

十四、急诊科首诊负责制度

1.一般急诊患者,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及时规范书写病历,如非本科室专业疾病,由急诊室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会诊。2.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如非本科室范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抢救,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后方可离开。被邀请的医师,应立即赶到现场,以首诊医师的责任心投入救治。

3.如遇复杂病例,需其他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诊治,并通知医务科,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共同进行会诊和治疗,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4.凡系决定收入院或转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首诊医师应根据病情决定是否护送。

5.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给接班医师,并当面交接清楚病情,做好记录后方可离去。

二十五、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院前急救值班人员应准时接班,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并了解上一班救护情况。

2.严格执行急诊抢救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杜绝差错事故。

3.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内药品、物品及常用急救器材准备齐全,完好率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的卫生。

4.值班人员接到急救出诊电话后,问清患者地址、联系方式、呼救原因等立即出诊,不得推诿拒绝。

5.出诊医师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病情危重的应向其家属发病危告知书,病情危重不能搬运者,应就地抢救,若病情允许应尽快将患者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6.医务人员应向家属交代清楚可能发生的转送意外,并与医院有关科室联系,提前安排院内急救工作。

7.出诊护士应准备好各项急救所需药品、敷料、设备等,迅速准确的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并做好救护记录。

8.在运送危重患者回院途中,应密切看护患者,适当固定,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9.出诊医师到达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10.急救出诊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遇特殊情况,须经科主任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驶时,须及时汇报。

11.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送转医院相关科室后应作详细交接,院前院内交接应有记录单。

12.完成急救任务后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补充救护车上的急救药品及器械,并做好救护车内抢救器材的维护。

13.重大灾害事故院前抢救,应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或要求现场增援,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协调,尽力完成院前救护任务。14.对待患者及家属态度应热情、礼貌,避免争吵现象发生。二

十六、救护车管理制度

1.救护车由急诊科调遣,只做医疗救护用,不得挪作他用或私自使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迅速完成出车救护任务。

2.救护车不工作时应按规定停放在车库内,定人、定车,责任到人。保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

3.做好出车前的准备工作。下班后要加足油、水,设有出车登记本,详细记录车辆运行情况。

4.护士长、救护车司机每天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

5.急诊班护士每班检查救护车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做到及时更换和补充并做好登记。发现抢救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送设备维修管理部维修。

6.出诊后,所用药品、器材、物品均由出诊护士及时补充、清理、消毒,使其保持完好,以备下次使用。

7.救护车离开市区执行任务,须报本院医务科、主管院长同意,以便随时掌握救护车动向。

8.救护车司机按照驾驶员等级范围定期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及时排除故障,保持车况良好,安全行驶。

9.救护车上的设备、附件不得私自拆卸,必须变动的,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由专业人员处理完成。

门急诊流程再造 篇5

门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急诊工作质量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整体建设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门急诊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理论在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 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近年来, 国内一些医院树立门诊工作新理念, 通过对门急诊流程的重组和优化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现了方便、快捷、流畅的就诊流程, 提高了患者有效的就诊时间, 减少了不必要的就诊环节, 缩短了患者在医院停留的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门急诊整体的工作效率, 体现了医院的社会责任与人文精神, 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期特别策划栏目刊出了部分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和优化的管理经验, 供大家借鉴。

8169张门急诊处方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月随机从门急诊各科室抽取处方各10张,总共抽取处方8 169张,对这些处方进行评价,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包完成。

1.2 评价标准与内容

评价标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内容包括:

1.2.1 处方书写

(1)处方是否完整,前记、正文、后记内容是否缺项,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是否写明日、月龄;(2)医师签名、签章是否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是否一致的;(3)处方修改未签名和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4)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5)药品使用通用名,剂量、规格、数量、单位及用法、用量是否准确;(6)单张门急诊处方是否超过五种药品;(7)门诊处方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 d用量时是否注明特殊原因;(8)联合用药是否适当;(9)有无重复给药;(10)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11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

1.2.2 抗菌药物使用

(1)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处方数占抽查处方总数的百分比;(2)处方的平均费用:抽查处方总费用与抽查处方数之比;(3)抗菌药平均费用:抗菌药总费用/抗菌药处方数:(4)含抗菌药处方平均费用:含抗菌药处方总费用抗菌药处方数;(5)抗菌药费用比率:抗菌药平均费用/含抗菌药处方平均费用。

1.2.3 处方合格率分析

(1)处方合格率:(抽查处方总数-不合格处方数)/抽查处方总数×100%,不合格处方包括《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2)不合格处方分类统计:根据不合格处方具体表现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处方点评基本情况分析

2007~2009年处方点评的总数为8 169张,合格处方6 098张,合格率为74.65%,见表1。不合格处方最常见的现象是处方完毕后缺少下划线,占不合格处方的75.08%,见表2。在受查的8 169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 393张,占处方总数29.29%。每张处方平均药品品种数均在WHO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专家论证法对医疗机构门诊的合理利用制度的标准(平均处方用药品种数为1.6~2.8种)范围内[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一直是合理用药监控的重点,国家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院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实施细则》。以半年时间计,从2007年上半年~2009年下半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虽有小幅波动(见图1),但基本上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波动幅度不超过10%,总的使用率为29.15%,高于WHO推荐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20.0%~24.1%)[2]。

从处方费用的动态观察看,含抗菌药物处方的平均费用均低于总体处方平均费用,抗菌药物在相应处方中所占的费用比例变化较大(46.46%~65.82%),一般下半年抗菌药物所占的比例略高于上半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2。

2.3 不合格处方的类型

不合格情况见表2。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评价,处方合格率一直偏低,见图3。按每半年统计,合格率均不超过80%。

处方不合格主要表现为:缺下划线、缺诊断、用药频次不合理、用药与诊断不符、用法用量有误、处方时间过长、抗菌药物联用不当和缺医师签名。其中,缺下划线最为常见(表2),占不合格处方的80%左右,2009年该比例有所下降,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7,P=0.000)。若扣除该类不合格处方,处方合格率提高19个百分点,可达到93.68%。其次,是缺诊断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3 讨论

处方是医疗活动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医疗文书,合格处方不仅代表医生的医疗水平,也增强了医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能保证患者的知情权[3]。为此,处方的规范化书写与处方点评成为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我院从《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一直坚持每月按时点评处方,并对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上报。三年来,处方的合格率变化不大,但从不合格处方的表现分析,真正涉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所述的不适宜处方却较少,主要为书写不规范处方。不合格处方的表现与原因如下:

3.1 缺下划线

缺下划线是我院处方不合格最主要的表现,从2007年开始进行处方点评时这一现象就十分突出,占不合格处方的80%以上,随着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此类不合格的比例稍有下降,2009年降至65%左右,与2007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5.807,P<0.01),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尽人意。对这类极易纠正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治的原因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发生该类错误的医生往往资质较老,他们对处方关注重点的是正文用药内容,而下划线仅仅是完善处方的形式,有或无与合理用药关系不大,所以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况且过去也未曾强调,属于习惯性“漏划”。

3.2 缺诊断

“缺诊断”是继“缺下划线”后排列第二的处方错误。2005年《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前,对处方是否必须填写诊断未做强行规定,但无论《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还是2007年出台的《处方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了在非特殊情况下必须写明诊断,以便医生准确合理开药和药师正确审方及调配。目前,门诊处方存在的“缺诊断”情况时有发生,其原因可能为:医生确实疏漏,忘记书写;医师考虑到患者的隐私权,故意不填诊断项,若属此种情况,尚不违背《处方管理办法》,可视为合格处方,但最好以适当的形式体现“特殊情况”。

3.3 用药频次不合理

用药频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于门急诊患者,医师从用药依从性考虑,常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按每日1次给药,造成用药频次不足,又无口服序贯治疗或者序贯治疗选用的抗菌药物不正确,这样既影响疗效,又容易产生耐药。抗菌药物的用药频次必须根据t1/2和抗菌药物后效应(PAE)的时间长短来确定[4]。浓度依赖型的抗菌药物具有首次接触效应和较长的PAE,因此,这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给药的关键是剂量,如喹喏酮类或氨基苷类的部分药物每天药量可一次给予,这样既可以降低给药次数,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时间依赖型的药物要根据t1/2每天药量分多次给予。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时间越长,则抗菌活性越强,但血药浓度超过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强其抗菌活性[5]。这类抗菌药物正确的给药方法是尽量延长给药期间血药浓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时间,如一次静脉给药后,选择同类口服药物作序贯治疗[6]。用药频次不合理提示医师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了解不够,个别医生对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认识还有待提高,同时要求临床药师应该加强此方面的药学服务,并提供更多药代、药动学方面的知识,在用药过程中给医师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7]。

3.4 用药与诊断不符

处方中出现用药与诊断不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医师超适应证用药;二是可能患者同时患几种疾病即并发症,而临床医师只写主要诊断;三是有些诊断涉及患者个人隐私,医生善意地避开真实诊断而“编造”诊断。正确的诊断是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基础,缺少诊断和“编造”诊断均导致药师在处方点评时无法判断或误判用药是否合理。因此,针对以上可能的原因,建议医生开具处方时要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详读使用说明;另外,对于具有多种伴发疾病的患者,尽量完善诊断,至少具备相应药物适应证的诊断;如果涉及隐私的诊断,医疗机构可以考虑使用专用标记。

3.5 用法用量有误

这类错误在处方抽查中相对较少,一般见于外用药物,将药品包装规格误选作每次用量,这往往是由于医生开具处方时的一时疏忽造成的,只要医生加强责任心,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有极个别处方由于把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和浓度依赖型混淆,造成增加单次剂量而减少用药频次,这需要医生熟悉药物的使用说明。

3.6 处方时间过长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于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如高血压的处方,医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处方用药时间,但应根据本医疗机构具体规定,若时间太长,这不利于疗效观察和用药的监控,也不利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另外,对于外地购药的情况,医师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说明。

3.7 抗菌药物联用不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上明确规定联合用药的指征,在抽查处方中仍然发现少数处方存在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的现象,有的是缺少联合用药的指征,如清洁的皮肤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的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选用的药物不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治疗失败,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8]。

3.8 缺医师签名

门诊处方缺医师签名的情况比较少见,医师只是偶然发生忘记签名。另一种现象是电子处方自动生成的医生名字与手书签名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医生可能借用工作站造成的,或者进修、实习医生忘记请带教老师签名所致。

3年共计8 169张门急诊处方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门急诊处方的共性,不仅代表某个医疗机构,也体现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的处方现状,与临床实际较为相符。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关规定,进行处方点评是进行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根据8 169张门急诊处方分析结果,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处方的合格率:(1)加强处方管理:由医疗机构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药学部门和各临床科室配合,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2)根据不合格处方的共性或主要现象,采取统一措施加以纠正。如“下划线”主要作用是表示处方开具完毕,在处方设计上可考虑自动生成“以下为空白”以替代下划线,同样可以起到“下划线”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缺少该“下划线”而造成处方不合格的现象。(3)加强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的配合,取长补短,临床药师需多提供相关的药学知识和药学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处方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2007~2009年每月随机抽取各科门急诊处方10张,共8 169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本院制订的处方点评内容,对处方书写、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处方点评的总数为8 169张,合格处方6 098张,合格率为74.65%。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 393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29.29%。结论:通过对门急诊处方的分析,处方的合格率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处方点评,处方书写,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处方管理办法[S].2007.

[2]李洋,颜虹.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药统计,2005,12(1):79-82.

[3]王婧雯,文爱东,王志睿,等.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3):234-235.

[4]许景峰,黄祥.实用临床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9-195.

[5]丁国华,高宏,孟松伟.合理用药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4-46.

[6]苏萍.序贯疗法优化抗生素治疗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81-182.

[7]陈世才,刘宪军,丁全.药师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中的作用[J].首都医药,2009,(4):48-49.

门急诊处方的点评与用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我院抽查的门急诊处方37 546 张。其中第一季度抽查门急诊处方8430 张, 注射剂处方占22.97%, 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为20.60%, 急诊使用率为47.39%;第二季度抽查门急诊处方9703 张, 注射剂处方占20.94%, 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为17.23%, 急诊使用率为42.67%;第三季度抽查门急诊处方10055 张, 注射剂处方占19.85%, 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为17.67%, 急诊使用率为40.33%;第四季度抽查门急诊处方9358 张, 注射剂处方占17.62%, 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为18.18%, 急诊使用率为41.96%。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2007 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药品说明书等文件资料, 由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进行抽查处方的点评, 将点评结果汇总统计析。

2 结果

我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较高, 2014 年四季度处方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6.35%、98.83%、98.83% 和98.39%。第一季度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2.46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5 种;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7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7 种。第二季度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2021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7 种;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5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00 种。第三季度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2.17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8 种;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90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1 种。第四季度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2.31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4 种;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04 种, 其中平均抗菌药物品种数为1.11 种。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在药物用法用量或适应证不适宜、用量延长未注明理由等方面。详见表1。

3 讨论

从上述结果来看, 我院2014 年门急诊处方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其中四季度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0.60%, 17.23%, 17.67% 和18.18%, 基本符合卫生部规定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得超过20% 的规定;四季度注射剂处方分别占22.97%, 20.94%, 19.85% 和17.62%, 与WHO标准基本相符;单张处方品种数也基本符合WHO的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合理利用标准。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宜处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重复用药

例如诊断为“支气管炎”, 医嘱为“复方酚咖伪麻胶囊、新廣片口服”, 因为复方酚咖伪麻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 新廣片含吲哚美辛, 它们都是属于非甾体消炎药。因此属于用药重复。

3.2 适应证不适宜

例如诊断“视疲劳”, 医嘱“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视疲劳是目前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 出现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 严重者头痛、恶心、眩晕。它不是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疲劳综合征。而氧氟沙星滴眼液适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外眼感染。

3.3 抗菌药物遴选不适宜

例如诊断“头外伤”, 医嘱“注射用头孢替安静滴”。因注射用头孢替安主要用于对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敏感的败血症, 术后感染烧伤感染, 皮下脓肿, 痈, 疖, 骨髓炎, 化脓性关节炎, 扁桃体炎等等, 不作为头外伤的预防感染用药。

3.4 无适应证用药

例如诊断“腹痛待查”, 医嘱“蟾乌巴布凝胶外涂”、诊断“腰椎管狭窄症”, 医嘱“奥美拉唑胶囊口服”。蟾乌巴布凝胶用于肺、肝、胃等多种癌症引起的疼痛, 不用于病因未明的腹痛。奥美拉唑胶囊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 艾综合征 (胃泌素瘤) 。再例如诊断“骨折”, 医嘱“骨化三醇胶丸、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 诊断“副韧带损伤”, 医嘱“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 因骨化三醇胶丸用于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 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之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硫酸氨基葡萄糖本品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骨关节炎, 如膝关节﹑髋关节以及脊柱﹑腕﹑手﹑肩关节和踝关节等, 本例均属于无适应证用药。

3.5 用法用量不适宜

例如诊断“动物咬伤”, 医嘱“人用狂犬疫苗皮下注射”, 实际上人用狂犬疫苗供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再如诊断“手外伤”, 医嘱“头孢克洛胶囊1 粒/bid口服”, 头孢克洛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每天给药次数应为每天3 次。诊断“阴道炎”, 医嘱“复方沙棘籽油栓1 粒/bid阴道用”, 也属用法不适宜, 因复方沙棘籽油栓的正确用法是将栓剂塞入阴道深处, 每晚1 粒, 每日或隔日1 次, 6 次为一个疗程。

此外抽查结果中还发现极少数处方前记书写不规范的例子, 处方前记是记录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重要部分, 如果此部分内容书写不完整, 在建立患者用药历史档案时带来困难, 并无法有效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处方临床诊断填写完整, 以保障处方合理, 并有利于药房审核用药适宜性。

综上所述, 我院2014 年门急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少数不合理处方, 亟待加强改进。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急诊处方的质量。方法:对我院2014年的门急诊处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结果:我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较高, 2014年四季度处方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6.35%, 98.83%, 98.83%和98.39%, 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在药物用法用量或适应证不适宜、用量延长未注明理由等方面。结论:我院经过实施处方点评制度以来, 门急诊处方用药已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少数不合理处方, 亟待加强改进。

关键词:门诊,急诊,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管发[2010]128号, 关于印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

门急诊处方不合理分析 篇8

1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4至7月门急诊处方共22672张, 以药品说明书、《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权威资料为评价标准, 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和综合分析。

2结果

22672张处方中, 不合理处方1153张, 占所审查处方的5.09%。不合理用药类型主要反映在给药方案、重复给药、配伍不当、疗程过长、药物联用不当及书写不规范等方面。

3讨论

3.1 给药方案不当

举例:诊断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处方:1.注射用哌拉西林12 g qd 静脉滴注;2.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哌拉西林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即细菌的暴露时间, 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因此, 其用药原则是增加用药次数, 而不是每次大剂量用药。日剂量应分3~4次平均给药, 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单次剂量过高致瞬间血药浓度过高, 易发生不良反应, 又不能有效杀灭细菌而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

3. 2 重复用药

举例:诊断: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处方:1.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 3次/d, 口服;2.多潘立酮片10 mg, 3次/d, 口服;3.莫沙必利片5 mg, 3次/d, 口服;4.胶体果胶铋胶囊100 mg, 3次/d, 口服。分析:①多潘立酮为外周性多巴胺受体拮抗药, 直接作用于胃肠道, 增强胃肠道蠕动, 促进胃排空, 对胃食管反流有治疗作用。莫沙必利为全胃肠动力药, 通过兴奋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而增强胃肠道运动。与多潘立酮合用属重复用药;②处方中还存在配伍问题, 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 能阻断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 使H+排出受阻, 抑酸作用快而持久。铋剂需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以铋盐的形式沉积于胃黏膜, 保护溃疡面并发挥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2]。与奥美拉唑同服会降低药效, 可分开服用。

3.3 配伍不当

举例:诊断:功能性便秘、腹痛。处方:1.聚乙二醇4000散剂20 g, 2次/d, 口服, 2.山莨菪碱片8 mg, 3次/d, 口服。分析:聚乙二醇通过增加局部渗透压使肠道吸收水分减少, 软化大便而治疗便秘, 山莨菪碱为M胆碱受体阻断药, 解除平滑肌痉挛, 缓解由此引起的腹痛症状, 但平滑肌松弛减弱肠道蠕动, 反而引起或加重便秘症状, 因此在治疗便秘时两药联用不合理。

3.4 疗程过长

举例: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34岁) 。处方:1.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 mg, qd, 静脉滴注 (连续14 d) ;2.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无基础病的青壮年患社区获得性肺炎, 致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为常见, 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 在取得疗效后, 如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能进行口服给药并且消化道功能正常, 可由静脉治疗改为口服治疗。一般CAP的治疗总疗程推荐7~10 d (除特殊病原体外) 。

3.5 配伍禁忌

举例: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代谢性酸中毒。处方:1. 注射用青霉素 240万U, q6 h静脉滴注;2. 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 ml加入青霉素输液中静脉滴注;3. 氨溴索片30 mg, 3次/d, 口服。分析:青霉素钾 (或钠) 在水溶液pH6-6.5时最稳定, 如低于5或超过8时极易分解。因为青霉素系由β-内酰胺环与氢化噻唑环并和而成, 极易为酸碱所分解失活[1]。处方中青霉素与5%的碳酸氢钠加入同一容器内输液, 混合后pH>8, 使青霉素失活。

3.6 溶媒配伍不当

举例: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 处方:1.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0.5 g+生理盐水500 ml q8 h静脉滴注;2.复方可待因糖浆10 ml, 3次/d, 口服。分析:红霉素粉针与酸性的葡萄糖溶液配伍, 会降低效价, 必须每100 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 ml, 且不宜直接用含盐溶液溶解, 应先溶于10 ml灭菌注射用水中, 然后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滴注[3]。

通过对临床用药问题的分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调配时严格审查处方、纠正不规范处方, 详细向患者交待用药方法、用量及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全面了解本院常用药品的性能;提高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 开展药学知识岗位培训, 不断提高用药水平。

关键词:处方,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版.

[2]《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6版.

上一篇:森林植物教学方法下一篇:掌指骨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