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动模式(精选10篇)
角色互动模式 篇1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是教育教学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经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可以比较集中地开展教学活动, 传授的知识量也是其他形式所不能达到的。但是, 这个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是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国内外教育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总结出了许多规律性的理论和方法, 如著名的“主体教育”论。笔者即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前备课, 准备教案, 课堂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的模式。在这种授课方式下, 教师是授课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只有当这两个“主体”所期望的目标统一时, 才可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明显,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潜在的局限性, 那就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很难真正统一。比如, 教师备课时的预期目标一般很难和实际授课的具体过程相吻合, 也就是说, 教师不可能在备课时就预想出整节课的具体走向, 而是在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对教学计划做一定幅度的修改和调节;另一方面, 教师为完成整节课的知识传授量按原来的备课计划进行, 往往不能与学生所期望的课堂效果发生共鸣, 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出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矛盾, 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矛盾, 实质是“教”和“学”这两个“主体”的矛盾, 这个矛盾也一直阻碍着传统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传统课堂教学潜在的双“主体”的矛盾, 促使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处理“既要保障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能不能研究“学”的主体, 通过开展新型的教学活动, 对两个“主体”进行互换而磨合, 达到两个“主体”目标的统一?基于这个设想, 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探索, 创设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式教学, 简单地说, 就是师生角色的互动, 就是学生来当老师, 到讲台授课, 而教师则在学生的位置听课。这样尝试的理论根据就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 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 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 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认识自己, 掌握规律, 改造世界, 实现自己的目的, 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体性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 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互动式课堂教育, 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 使学生理解教师“教”的真正目的, 认识到课堂学习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互动式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地把教学的任务和学习的任务都放到学生身上, 完全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 相反, 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控制课堂, 作为整个课堂的“观察员”和试验者, 可以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的方法, 改进下一步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方法本身不是为了达到教师角色的“出让”, 相反是为了使“教”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 这个形式的开展在量和度上都是要讲求控制。下面就详细叙述这个方法。
互动式课堂教学根据它的操作流程, 其主要内容可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课前的准备———师生的备课
互动式课堂教学, 课前的准备相当重要,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 除了教师要认真备课外, 学生也要认真备课。教师的备课首先是准备教案, 教师备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整节课的授课形式, 包括如何选择“学生教师”, 如何指导“学生教师”设计教案和授课方法以及如何使其他学生有效地参与这个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提前把全部学生分为3~4个组, 每个组设负责的组长, 建议每个组的成员给自己的组取个名字, 每个组负责一节课的内容, 组员全部都参与课前准备、教案设计、组内试讲等前期活动, 然后全体组员推举2~3人作为“学生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这样每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时间就有10~20分钟, 不会感到压力太大) , 当然“学生教师”还要让全体学生轮流担任。教师在第二次组织这个活动时, 可以让第一次表现不错的“学生教师”作为核心, 组成备课小组并由他推荐新的“学生教师”。另外, 教师还要制定考核和评测学生授课的量化表, 这个表里要有教学目标达到的情况 (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 教学手段是否有多样性, 学生接受的情况等) , 使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量化处理, 得出详细的教学反馈信息。同时应建议, 学生们在撰写教案时, 应明确写出听课学生课前课中应该做到什么?比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纪律、听课的注意力和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课后的作业巩固等。让学生和老师换位思考, 从学的方面找原因找方法, 这非常有利于老师以后的课堂教学。课前, 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 要求授课学生应严肃认真地担当好“教师”这个角色, 不要把它搞成活动课, 更不能故意作秀;要求不参与授课的学生认真听课, 并积极和“教师”配合, 尽可能尊重“学生教师”的劳动。
授课过程———学生授课, 师生参与
正式授课开始时, 教师要告知全班学生授课任务的分配和授课流程, 要求学生做好认真听讲的准备。“学生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教师”的授课和全班学生的反应, 并记录课前制定的测评明细表, 当“学生教师”授课遇到较小的困难, 如讲述语言的表达含混, 板书错误等, 教师则不必打断“学生教师”授课, 但要记录这些错误;当“学生教师”的讲述发生非常严重的错误, 方法使用严重不当时, 教师要及时地纠正, 但时间尽量要短。当一名“学生教师”负责的部分讲授完成后, 教师不必总结, 只需引导下一名“学生教师”继续授课, 以保持课堂连续。教师在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通过眼神鼓励学生授课, 并适当维持课堂纪律, 保障授课正常进行。如果有条件, 可以把整个授课过程通过录像或录音记录下来, 作为课后分析的素材或留给“学生教师”作为纪念以示鼓励。
课后分析总结———师生共同收获
课后分析总结是互动式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教师”授课结束后, 教师应该向全班学生展示授课的记录明细表, 并给出整体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评价应该以积极的鼓励为主, 突出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 还要引导全体听课的同学, 避免他们把“学生教师”的授课与教师的授课进行对比的定势心理,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接着, 分析学生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找出错误的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授课时遗漏的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也要让“学生教师”和其组员分析授课过程及其效果, 并提出下一步授课的改进方案。教师也应该吸收学生授课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并将自己的收获和启发及时地整理到自己的教案上。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特色鲜明, 具备很大的优势。首先, 对于参与授课的学生, 可以锻炼他们对章节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记忆能力, 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当教师这一角色的新鲜和喜悦, 并充分理解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期望和备课的艰辛, 从而促进“教”和“学”这两个双主体的目标的统一;在这个模式下, 增加了通过参与授课学生与教师探讨的机会;学生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时, 转换到教师的角色来思考问题, 从而拓宽思路。其次, 对于一般听课的同学, 因为接受了一种更为平等的教学模式而使之倍感亲切, 增添了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 使课堂有了一个好的氛围。互动式课堂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这种参与有情感的伴随, 这种参与来自学生的自我需要。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技能的熟练、经验的积累, 而是精神的鲜活和入境入神的体验;当学生自由、自觉、自主、愉悦地学习时, 这何尝不是其主体的极大张扬, 主体性的高度提升。最后, 对于教师, 可以在听学生授课时领悟到一般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比较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坦荡的胸怀, 认识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并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提高达到这个要求。当然, 教师也可以吸收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等。综上所述, 互动式课堂教学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理解, 使“教”和“学”的主体在互动的碰撞过程中, 动态地到达统一, 使“教”和“学”更加和谐地进行。
客观地说,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也有许多局限性, 如整个授课过程较难控制, 比较耗时等, 因此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只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 它不是要取得传统的课堂教学, 相反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 这个模式的课堂教学开展的频率不宜太高, 时间间隔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科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和穿插;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适合学生讲授, 所以不宜把较难的内容作为学生讲授的课题, 最好让学生自己选取。对于难点, 教师课前应进行细致的辅导, 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授课体验成功, 否则有可能使他们对该活动失去兴趣。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的一个创新实践, 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而设计的,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管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 特别是量化明细表的科学制定和测评较难操作, 比较耗时等, 但它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崭新形式, 一种新的理念, 刚一付诸实践, 就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因此, 师生角色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 可以进行大胆地试验, 也可以进行理论研究, 继续挖掘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潜力。
论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篇2
一、细心观察是师幼互动的基础
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水平、个性情绪、社会交往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和内心世界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的最佳窗口。教师通过观察、研究幼儿游戏行为,倾听幼儿所说,询问幼儿所想,从而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个性特征、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式等信息,为教师对幼儿游戏提供支持与指导奠定了基础。
如在一次游戏中,点心店里的龙龙和悠悠并没有拿出橡皮泥做点心,而是正在聊着什么,还不时的发出笑声,是什么让他们这么高兴,我觉得很好奇,就走了进去。“龙龙,你们在聊什么呀。”“龙龙正在说上一次他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吃饭的事情呢。里面的点心可好吃呢,老师,你想吃什么?我们也给你做”“你们能做出这些点心吗?”“能呀。”他们俩十分自信的点着头。“那我想吃饺子。你们会吗?”“会。”一边说着一边两个人就开始忙乎起来了……只一会儿的时间,他们就把饺子包好了,“老师,你看我们已经把饺子包好了。”我赞赏的说“真厉害,你们包的饺子真漂亮,我看着就想吃了。那你们还会别的点心吗?”话锋一转,我又向他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还会做花卷。”龙龙急急忙忙的说。“我会做蛋糕。”悠悠也不甘示弱。“真的吗?”我做出怀疑的样子。“真的。”两人一边说一边做了起来……在这样的互动中,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与幼儿平等的对话,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与幼儿“分享”。这样的过程充满了自然和和谐、创作与快乐,希望和成功。由于正确把握了幼儿游戏中的状态,体验到了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动机和需要,老师和幼儿发生了积极的互动,促进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二、保持关注,是建构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
《纲要》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在的限制,能够全身心的放松,积极的活动,充分的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他们在游戏中与人交往,体会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愉快的、成功的体验。而老师在游戏中需要做到的就是保持关注,抓住契机,为孩子提供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如房产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孩子们平时的交谈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们的交流“我們家买了新房,可漂亮呢!”“我爸爸、妈妈昨天也带我去看房子了”……孩子就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成人关注的问题也带给孩子很大的影响,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班的“贝贝房产公司”在孩子们的精心准备下成立了……就是这样,在游戏中,老师始终关注着幼儿的关注点,并紧紧抓住孩子的关注点,产生游戏的主题,和孩子积极互动,使得孩子的社会认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是这样的互动形式,使得孩子的学习更有价值,孩子的发展更有意义。
三、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是师幼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
作为老师,深入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以角色的身份采取建议、评价等方式影响带动幼儿进行游戏,协调幼儿在游戏间的关系,为幼儿提供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可以更好的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因此在师幼互动行为中,深入参与、有效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一次“图书店”游戏中,因为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看书的过程上,因此图书店几乎是全方位的开放,因为缺少人进行管理,显得特别的混乱。
幼儿A:你去整理书,我刚才已经整理过了。幼儿B:我正在看书呢。幼儿C:我也在看书,让他们自己拿吧。
其他孩子见没有人为他们拿书,纷纷自己进入了图书区,自己拿书,有的甚至拿到了外面。
老师:今天图书店是谁值班呀?幼儿A:我和他们俩。老师:那怎么没有人为小朋友借书呢?幼儿B:他们都自己拿了。老师:可是都没有人整理图书,怎么办呢?
孩子们都不出声了,低下了头,似乎觉得自己错了,可是又不甘心,场面似乎有点沉闷。
老师话锋一转:你们去过图书馆吗?幼儿:去过。妈妈带我去的。老师:图书馆里的阿姨是怎样做的?幼儿:我妈妈帮我办了一张卡,每次去借书,都要划一下才可以进去,借好书也要划一下才可以。老师:那我们也这样来试一试,好不好。
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几个人一起忙乎了起来,有的找盒子代替划卡机;有的和老师一起把图书店划分为借阅市和阅览室……
在这次的游戏中,老师所充当的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用自己的积极行为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促进了游戏的顺利进行,而幼儿也在游戏中尝试着失败和成功,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生活经验,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除了以上几点,我觉得在游戏中师幼互动还应该注意到正确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鼓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还应该注意重视对幼儿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反馈。因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是人的天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更需要成人的鼓励与肯定。幼儿在游戏中向教师发起互动行为即表明他期盼教师的积极回应以及来自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中应学会并乐意“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及时把球回抛给孩子,这将对和谐、有效的师幼互动产生积极影响。
角色互动模式 篇3
不论是在日常语言交际还是在国际会议上的交替传译过程中, 话语参与者都必须做到听得真切、明白, 才能忙而不乱, 对信息进行有效地获取和处理。听力技能作为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背景的听说教学法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大行其道, 更是将外语教学中的听力培养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听力课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逐步稳固并开始提升, 但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 大学英语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前往往无法做到与时俱进, 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把握不清, 因而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学习兴趣全无, 课堂效率低下。本文从教师作为听力课堂的组织者入手, 对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在多维度教学环境下的听力互动教学中的功能进行探讨。
1 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动教学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而产生的新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 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 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终极目标的互动式教学应运而生。具体来说, 这里的互动包括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教学内容, 教师与教学内容。
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是地位平等的存在, 而是有主次之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自始至终是占主导地位的, 学生如何学 (how) 和教学内容是什么 (what) 都围绕教师展开。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学生不能质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里面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的权威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出于对教师的敬畏,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得到保证。然而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学活动却也极大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和现代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相违背的。在互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将主导地位让位于教学内容, 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心理, 用合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 将教学过程的中心放在教学内容上。
2 互动听力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在互动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听力素材的提供者, 听力氛围的营造者和听力方法的引导者。如果失去这些功能, 听力教师将沦落为播音机器和答案传声筒。
教师, 互动听力教学中的听力素材提供者。顾曰国教授在2013年鲁东大学的一次发言中曾提到“英语教师要做自身职业的掘墓人”, 顾教授将其解释为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素材的提供者, 窃以为可将其解释为“英语教师要做传统教师角色的掘墓人”, 要主动求变, 而不是被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教学素材对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听力课上不仅仅是简单的机器操作和对答案, 解释语言现象, 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听力实践欲, 将课堂上的听力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下。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听力材料的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山东某高校英语专业2013级1班30名同学为例, 笔者在一学期的十二次作业中, 六次布置的是课文中的听写部分 (课本为英语听力经典教材listen to this) , 六次为VOA的固定节目words and their stories, 作业均为可选作业, 即根据自己上课的感觉选择做或者不做都可以, 结果在六次VOA课外听力材料作业中, 平均有76.7%的同学做了作业, 而在课本中的六次作业中, 该数据只有53.3%。这样, 在听力材料的引导下, 学生产生进一步听下去的愿望, 课堂学习延伸到课下, 课下听力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又被带回到课堂上来, 课堂讨论也不再缺少话题, 一个听力教学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教师, 听力氛围的营造者。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要将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带动起来, 使他们主动与教学内容和教师进行呼应, 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要把学生放到和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来。以教学材料的选取为例, 学生能否参与到选取过程中对课堂气氛的影响非常重要, 如果教学材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取的, 那学生对该材料的学习期望值必然更高, 学习动机也会加大, 相应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反之, 如果让学生游离于教学材料的选择之外, 不给他们发言权, 以课本为纲, 以十几年不变的教案为本, 自然无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欲望, 也消弱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主观创造力。在听力课堂上, 教师要更多的展现自己的亲和力, 古语有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由于听力练习枯燥乏味, 加之学生在听力中的受挫感更强烈, 无法从中感受到乐趣, 所以更需要老师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对所学内容起到积极的情感迁移。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 要适度, 时刻关注学生的焦虑度, 尽量减少因为听不出来而产生的消极焦虑和受挫感。在听力训练中, 积极的听力氛围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情感过滤就会降低, 能愉快地去感知理解听力素材,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重组所吸收的材料, 理解力就会提高, 从而使听力水平得到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改变听力课堂上单一听音的教学方式, 把听力教学和其他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可以采用让学生扮演听力材料中的不同角色, 撰写听力心得体会, 开展兴趣小组讨论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教师, 听力方法和技巧的引导者。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交际行为, 听力活动通常可分为三种:精听、半精听和泛听。精听即反复听同一段听力素材, 以句为单位, 直到听懂所有内容为止, 这样费时较长, 但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自信心;泛听指在听力练习过程中只抓大意, 不抠细节, 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 但对听力技巧的提高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半精听结合了精听和泛听得长处, 边听边记笔记, 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 对关键词句进行重点掌握。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将三种听力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根据不同的专业, 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大学阶段, 英语专业的听力课时有限, 基本维持在每周两节课, 要想迅速提高听力水平, 必须在课堂精听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课外泛听和半精听练习。课堂上重点通过精听解决学生在听力练习中的困难和疑惑, 如连读、省音、失爆、同化等语音学知识;课外的泛听则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熟悉语言的机会, 提高学习兴趣, 形成听主旨大意的良好习惯, 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同时通过半精听培养学习者记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半精听对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听写是综合技能, 听得懂才能写得出, 因此, 听力教学必须做到听写结合, 这样不仅提高了听力水平, 还能帮助学生记单词和练习写作能力。
3 结语
互动式听力教学强调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以学习内容为主体, 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学习素材的提供者, 学习氛围的营造者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者, 进而以大量的技能知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师的角色转换, 即从传统的按键对答案的知识灌输者转化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从激发听力练习兴趣着手, 进而传授好的听力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好的听力习惯, 创造轻松和谐的听力课堂氛围, 实施互动教学, 必然能极大提高学生听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听力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重点。在听说领先的时代, 听是在第一位的, 我们试图通过对听力教师在互动听力教学模式中的角色转换来分析新形势下听力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今后, 我们还将把教学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继续开展大学层面上的听力教学研究。在互动听力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听力素材分享平台、精听和泛听的关系等方面继续探索。
摘要: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对互动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学习者和听力学习内容诸多环节互动关系的探究, 初步确立了英语专业教师听力素材提供者, 听力氛围营造者和听力方法引导者的新角色。
关键词: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课堂延伸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金玉.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模式新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1.
[3]朱忠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J].外语界, 2000, 2.
[4]庄为其, 谢百治.电化教育与教学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角色互动模式 篇4
一、营造安全、愉快、宽松的游戏氛围
教师要善于用挚爱的眼神与幼儿交流,以关怀、接纳、亲切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意愿,才能营造安全、温馨、充满师爱的心理氛围,从而实现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接纳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交往
教师要变接纳个别幼儿为接纳全体幼儿,不能只关注、接受主观认为聪明、能干的幼儿,要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人施教,鼓励能力弱的幼儿敢于互动,以促进不同能力水平幼儿共同发展。如,在“梦想剧场”的游戏中,每次担任主持人和小演员的都是能力强的幼儿,能力弱的幼儿机会很少。于是我提议让幼儿轮流担任主持人和小演员,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当主持人和小演员。琪琪小朋友非常胆小,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为了增强她的自信心,我与家长配合,努力创造机会让她在众人面前说话,表现自己。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琪琪渐渐地能勇敢回答问题,大方地在小朋友面前表演,最后她当上了“梦想剧场”的小演员,还获得了“最佳表演奖”。
2.尊重的氛围,引导幼儿友好交往
改变以往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压制幼儿那些教师认为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游戏的需要,在可能的条件下满足幼儿的合理情感需求,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支持幼儿的有效学习。如,在一次游戏时,我正坐在“理发店”理发,突然听到很吵的声音:“抓小偷、抓小偷!”几个小朋友正挤成一堆呢,有一个“小偷”被众人抓着准备送到“警察局”。(在今天的游戏中,并没有玩“警察局”的游戏,是他们自发的行为)我没有急于介入,而是继续坐在“理发店”,偷偷关注他们的游戏,只见辉辉“警察”把“小偷”拉到一边,严肃地说:“你以后不要再‘偷别人的东西了,当‘小偷会被关起来的。”豪豪“小偷”点点头,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警察”又说:“去吧。”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儿在游戏时,他们有自己的游戏需求,教师应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不反对幼儿打破常规的游戏,理解幼儿的每一种行为方式,让幼儿在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氛围中随心所欲地玩,充分地表现自我、感受游戏的愉悦。
3.满足的氛围,激励幼儿多元互动
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态度,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一次游戏时,我正从“曼德夫”出来,经过美容店的时候,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小姐,你要美发吗?我们做得发型很漂亮,你也来做一个发型吧。”原来是李婕在叫我呢,我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你会做什么发型?”李婕急忙站起来:“我是美发师,我来帮你做,绝对跟流行美的姐姐一样,帮你做个漂亮的发型。”我说:“我的头发脏了,想先洗个头,你们谁给我洗呀?”李婕赶紧接着说:“她们都在忙呢,我来帮你洗吧。”于是一场顾客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我说:“你们这儿没有洗头床吗?这样不舒服。”于是她叫了琪琪、可可一起帮忙,一会儿,她们就用两张桌子拼了张洗头床。“你想做什么发型?”“你能帮我设计一个发型吗?”“我看你扎辫子就挺好看的,我就帮你编两条辫子吧。”“好吧。”在此游戏过程中,教师的定位是顾客,而不是教师,所以体现出一种很和谐、平等的关系。
二、全程参与活动,提供灵活帮助,促进幼儿多元互动
改变以往教师在幼儿自选游戏中巡视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形成观察者、发现者的角色定位,适时介入与帮助,寻找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有利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作为师幼互动的基点,支持幼儿更积极认真地参加活动。
1.观察游戏,适时支持
教师只有细心地去观察,才能真实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及时地引导他们解决游戏中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游戏,保障游戏顺利进行。在一次游戏中,桓桓小朋友选择在“幼儿园”里当小朋友,过了五分钟左右,我正从“曼德夫”出来,准备去“超市”看看,突然听到锴锴小朋友大喊:“抓小偷,抓小偷,桓桓是小偷。”我赶紧走过去,询问:“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锴锴说:“我是超市的保安,他偷了超市的玩具被我抓到了,还想跑,我要送他去公安局。”我想这其中肯定有原因,于是我说:“我是公安局局长,你们把刚才发生的事说给我听听好吗?”经过一番了解,我了解到桓桓想买玩具汽车,服务员说他很不礼貌不想卖给他,于是桓桓干脆拿着玩具就走,刚走到门口就被“保安”发现了。后来在我的帮助下把事情解决了。
2.耐心等待,自主解困
教师要改变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采用简单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代替幼儿解决困难会剥夺幼儿思考的机会;要改变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一味催促的现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翔翔和小宇为扮演银行的营业员而争吵,谁都不愿意让,结果游戏没法开展。我搂着他们说:“争吵只会浪费时间,想想有没有好的办法解决?”他们不再争吵了,小宇说:“你先上班吧,等你下班了我再来上班。”就这样他们把问题解决了。所以当幼儿在游戏中碰到问题时教师不必急着介入,要相信幼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参考文献:
张志霞.游戏活动中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J].中小学教育,2013(11).
角色互动模式 篇5
“互相模式” (Co-orientation approach) 是一种新的研究传统, 是由麦克劳德 (Mcleod) 和查菲 (Chaffe e) 于1973年在纽科姆“ABX模式”和早期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模式有以下主要特征:注重人际传播或群体间传播, 即注重双向和互动作用的传播;强调在任何研究中同时包括信源、传播者和接收者等三元素;注重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用一个风筝 (kite) 的形状来描述“互相模式”的基本特征 (如图) , 被称为“风筝型”互相模式。 (1)
如图所示, 精英通常指某一有私利的政治利益集团;社会问题 (Issue) 是指当前有争议的任何公共事务, 由与之相关的系列信息X组成;公众既指受到影响的有关社区, 也指媒体的受众;媒体代表的是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连接各元素之间的线条代表着不同的东西:关系、态度、感知或传播的单向或双向渠道。
这一模式与纽科姆模式的区别在于:A和B现在是两个具有不同动机的角色系统, 而“媒体”则作为一个基本独立的参与者而新加入这组关系中。
二、柑橘事件——“一条短信引发的惨案”
2008年9月21日, 四川省旺苍县新生村村民张登操发现自家的柑橘在没有刮风、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掉落了, 于是张登操打电话报告给了旺苍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9月22日, 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建新和植保植检站站长何三美赶到了张家果园, 确认发生了大实蝇虫害;9月23日, 旺苍县农业局将大实蝇虫情上报广元市农业局。然而直到10月4日之前, 广元市和四川省里均未传达更多的消息, 媒体上也没见任何报道。两篇关于旺苍县柑橘“暴发大实蝇虫害”的报道, 分别于10月4日、5日在《华西都市报》刊出——这是对此次虫情的首次公开报道。 (2) 此时, 距旺苍县将疫情上报到广元市政府已近两周, 旺苍县的蛆橘处理已近尾声。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040期)
“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 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之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 四川埋了一大批, 还撒了石灰”——自2008年10月下旬起, 这条短信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的柑橘严重滞销!在湖北省, 大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 损失估计高达15亿元。而在北京、青岛以及广西、湖南、贵州, 橘农或者水果批发市场里的商贩守着烂掉的橘子哭泣的场景随处可见。
伴随着这条短信蔓延开来的是人们对橘子的恐慌, 尤其是在“三鹿奶粉三氯氰胺超标”事件后, 人们的这种恐慌更是扩展为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怀疑。与此同时, “蛆橘”消息开始在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泛滥。恐慌进一步扩大, 官方辟谣后仍未平息, 柑橘产业损失惨重。这就是所谓的“柑橘事件”。
三、“风筝模式”视角下的“柑橘事件”
如前所述, 互相模式注重的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 注重双向和互动作用的传播, 并且注重传播的环境的动态性质。很明显, 在当代的大众传播环境下, 风筝型互相模式中的“精英”即政府 (官方) 。以这一模式来分析柑橘事件, 可以看到, 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传播, 而非双向互动的传播。
(1) 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 我国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很固定, 媒体是政府的发言人, 媒体发布官方的公告。尤其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 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很多, 而自下而上的传播却很少。
据四川省植物检疫站介绍, 最早报道柑橘虫情的记者是广元市旺苍县人, 对当地柑橘遭受虫害的报道可能是为了让旺苍县农民获取更多的民政补贴。即便并非如此, 单就虫害给当地橘农造成了重要影响来看, 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并没有错。另据《华西都市报》报道, 虫情发生后, 当地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处理也很果断, “出资300多万元对蛆橘进行统一收购并全部深埋处理”, 还派出工商、药监、农业、林业等部门人员对全县所有的农贸市场、个体摊点销售的柑橘类果品实行严格检测和检疫, 严禁蛆橘流往外地等。由此可见, 当地政府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表面上看, 是媒体给政府“添乱”了, 其实不然。事实上是政府和媒体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与合作。在一个民主、开放的现代社会中, 政府与媒体只有通过互动与合作才能确保媒体发挥社会监测与协调的任务,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大实蝇虫害从发现到媒体首次公开报道之间有近两周的时间, 在这期间, 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 包括统一收购、深埋处理、严禁蛆橘外流等等。但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像大实蝇虫情一样未被及时报道出来。可见, 政府利用媒体、与媒体合作等公关意识不强。加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 一方面, 媒体可以通过内参的方式把自己认为重大的事件反映给政府, 并且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向政府提供最新的变化;另一方面, 政府要及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过媒体公布政府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以稳定社会和民心。
(2)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主要还是通过媒体来进行。我国媒体具有双重政治属性:它既是党的喉舌, 又是人民的喉舌。这就要求媒体不仅要做党和政府的传声筒, 同时也得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平台, 要不遗余力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柑橘事件”发生后, 政府与媒体的合作不力。媒体一方面报道政府的辟谣——大实蝇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蛆橘没有运往外省, 另一方面, 媒体又报道其他省发现了蛆橘,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传媒紧急特别报道机制缺失有关。因而探索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直接互动成为必要。
所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直接互动, 就是在危机事件中,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权利的掌握者, 直接利用社会资源 (这里指媒介) 发布信息, 以我为主地及时公开信息来获得主动, 从而塑造自身的权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同时安定公众情绪, 减少扩散性灾害。事实上, 在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 面对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政府是最有掌控能力的权威。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正确信息、说明实际情况, 对于制止不良传闻、缓解大众恐慌心理是非常有效的。
这种直接互动, 同样绕不开媒体, 但不能仅仅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除此之外政府应主动、积极地去控制和利用媒体。在实现政府与公众互动方面, 笔者认为, 电视和互联网的作用要大于纸质媒体。政府官员通过电视讲话、热线参与, 网上互动等形式能够与公众实现直接互动。近年来, 政府与公众的网上互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2006年1月1日开通的中国政府网, 广东政府网的公众互动栏目等在联系政府和公众方面就做得很不错。
(3) 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媒体走向市场化和商业化以来越来越重视受众的需求, 各种各样的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多, 在这种渐增的互动中, 媒体与公众之间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单纯的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 尤其是互联网普及以来, 媒体与公众之间互动的重要性日益明显。
危机事件中, 媒体通过舆论引导公众仍然是当前社会中的主流现象。自2006年开始, 农产品的负面报道每年都有, 2006年是“毒西瓜”, 2007年是海南的“毒香蕉”, 2008年是“蛆橘”, 媒体在这类事件的报道中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将舆论引导至积极的方向, 缺乏与公众的有效互动是其原因之一。
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缺失也是导致柑橘事件恶化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互动机制, 人们对大众媒体要么盲从、要么不信任, 相反, 人们更加相信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这就使得“谣言”短信迅速传播, 而且即使媒体一再发布“大实蝇属柑橘类果品寄生虫, 不同于动物身体里面的寄生虫, 所以不会造成人畜共患” (《太原晚报》2008年10月21日) 等信息, 人们也置若罔闻, 而是继续用短信传递着恐慌。作为柑橘事件的主要受灾区的部分媒体在与公众互动方面做得很好, 成功地引导着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走, 吃橘子宴去!》 (《成都商报》2008年10月31日) ;《天府早报》也于2008年10月31日开始了系列报道《今年我们不吃橘, 明年橘农吃什么?》, 并开通柑橘爱心热线, 倾听读者对柑橘事件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互动措施的实施让四川的柑橘产业逐步走出困境。
四、变动情境中的传播
风筝型互相模式同时注重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 即传播行为的展开要根据具体的传播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媒体的任何连续性报道或追踪报道不仅要根据事态的发展而有所侧重, 而且应该预测事态的发展从而提前进行有选择性的报道。
在“柑橘事件”报道过程中, 媒体基本做到了根据事态发展有所侧重。笔者把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不予关注 (2008年9月21日~10月3日) , 这一阶段, 大实蝇虫情已发现, 但媒体基本上没有任何报道;第二阶段, 昙花一现 (10月4日~10月20日) , 10月4日, 《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广元旺苍县柑橘园暴发大实蝇虫害, 新闻标题为《好可惜!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 10月5日, 该报进行了跟踪报道:《误食“柑蛆”莫慌!人体不会有大碍》, 10月5日凤凰网转载了《华西都市报》的《好可惜!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 不过将标题改成《广元暴发大实蝇疫情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中国青年报》也于10月5日转载了《华西都市报》的报道, 标题改为:《广元橘园暴发柑蛆政府出资300万收购》。此后, 一些网站、论坛和博客出现了零星文章, 文章内容全是来自《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第三阶段, 集中报道 (2008年10月21日以来) , 10月21日, 《华西都市报》的文章《好可惜!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 被各大网站、论坛和博客广泛转载, 标题各不相同, 人们对柑橘长蛆的事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于信息广泛传播中产生的一些偏差, 报道被很多人理解并传播为“柑橘长蛆, 今年不要吃柑橘”。与此同时, “不要吃橘子”的短信也在10月21日前后传播开来。值得注意的是, 10月26日之后, 原本媒体对柑橘虫情的报道呈现的递减的趋势开始反弹 (见下图) , 这是因为有人发现柚子里面也有虫子, 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媒体报道。 (3) 同时, 媒体报道开始积极引导舆论促成柑橘事件的解决, 也是媒体报道反弹的一个原因。 (4)
大实蝇虫害发生后, 媒体没有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没有预测这一事件的发展态势从而进行选择性的报道, 即没有把握传播环境的动态性质, 因此一直处于被动, 没有很好地引导舆论和公众。
(数字为包括转载的文章数量) (5)
五、结论
用风筝型互相模式分析“柑橘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表现能清楚地看到三者之间缺乏互动, 并且媒体报道缺乏对传播环境的动态把握, 因而导致柑橘事件越发严重。如果政府与媒体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活跃, 可能会对防止事态恶化, 甚至有可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当然, 政府的危机公关不成熟、预警制度不够有效、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参与性的公民社会尚未建立等等都构成了导致“柑橘事件”产生的原因, 这些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 祝建华译:《大众传模式论》 (第2版) , [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2]、张诗蒂:《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 《四川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5年第1期
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研究 篇6
(一)教师对师幼互动的价值定位不准确
意识是行为之始。只有教师提高对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的重视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如果将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的价值定位为保护幼儿不受伤害,化解幼儿冲突等方面的话就失去“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的意义了。[1]该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师幼互动师幼保护幼儿、化解冲突这些方面,但是这些方面不应成为教师唯一关注的东西,而是还要注重角色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会给幼儿的各方面发展带了什么影响、如何与幼儿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品质。
(二)角色游戏前师幼缺少合作
师幼互动是一种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而角色游戏与规则游戏不同它更注重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以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的环境布置和所需材料的制作都是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合作、沟通的好机会。
(三)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不适宜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已有经验、社会性交往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常常需要教师的介入来对遇到障碍和困难的幼儿给予及时的帮助。教师的介入会直接影响角色游戏的进行以及游戏效果的实现,适宜地介入能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角色游戏是一种积极的师幼互动并且能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而不适宜的介入就是适得其反。
(四)教师游戏指导方式不科学
教师对幼儿的角色游戏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将游戏指导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直接命令式指导和间接指导。直接命令式指导是指教师针对幼儿的某个问题直接运用语言来命令幼儿应该怎么做,这种指导方式没有给幼儿留有自主思考、创新的空间,是一种完全以教师意愿为主导的一种指导方式;间接指导又分为间接的语言指导和间接的动作提示,间接语言指导是指教师发现幼儿在进行游戏过程中需要帮助时用语言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间接动作提示一般与语言提示相伴随,教师用一种似乎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来给幼儿暗示,启发幼儿,促进游戏的进行。
(五)教师游戏评议方式单一
角色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一个总结。一个好的总结是对游戏的延伸和升华,是幼儿游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得到启发,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游戏水平。评议方式的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不同,评议方式主要有以教师为主导的再观式评议和由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主题式评议。再观式评议是指教师通过再现幼儿游戏中典型的问题和较突出的困难进行评议;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主题式评议是指教师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进行总结。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师幼互动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师幼互动”内涵和其重要性
第一,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加大教育力度,使教师和幼儿园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倡导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幼儿教师的培训讲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儿童观并经常组织幼儿教师学习交流,不断接收外界或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第二,国家、高校、幼儿园也应切实做好园本研修等职后培训活动,这不仅是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能力的机会,也是吸收优秀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第三,教师自身应努力加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创造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
一个愉快、和谐的游戏环境为良好的师幼互动提供前提,教师在进行角色游戏之前的准备工作时应注重让幼儿也参与材料的准备,这样不仅培养幼儿解决能力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还增强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以往,游戏材料的准备与制作都是教师一手包办。为了追求逼真,教师把“馄饨”、“水果”、“饼干”等一个个精心包装,游戏时不许幼儿乱拆、弄坏,幼儿失去了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进行创新的机会。
创造良好的师幼互动应不断地鼓励幼儿自己去“藏宝阁”探宝,去“玩具箱”挖掘,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游戏情景,创设游戏环境。总而言之,让幼儿参与材料准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主动参与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师幼互动的第一步。幼儿教师不仅仅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有序、有准备的环境,还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和谐的环境。给幼儿自主创设游戏环境的权利不单单是为幼儿提供现实的游戏环境还为幼儿提供了开放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幼儿在精神上、心理上正真感觉到自己才是游戏的主人,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小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阐释游戏的正真的含义,达到游戏教育幼儿的目的。
(三)认真观察和把握介入的时机
教师认真观察是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在幼儿自主进行角色游戏时教师捕捉的信息是判断是否介入其游戏的依据。一般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情况有:幼儿在进行游戏是遇到困难导致游戏无法进行、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发生强烈的冲突、幼儿主动邀请教师参与到游戏中来等。在以上情况下,教师需要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以便给幼儿提供帮助。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幼儿的角色游戏:在游戏开始时,可以采用扫描式观察方法,大致了解全体幼儿的游戏状态;在游戏进行的时,教师可以采取聚焦式观察方法,对几个特定的幼儿进行观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应尽量采取自然、隐蔽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变量让幼儿展现出真实的游戏状态和游戏水平。
总之,教师要有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依据。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在通过认真观察之后,准确的把握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时机,给幼儿提供所需的帮助不仅能大大提高游戏的质量,还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就教师自身而言也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自信心等。
(四)提高间接指导方式指导方式中的比重
间接指导又称为隐形指导是相对直接指导方式来说的,教师在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时应以间接指导方式为主,直接指导方式为辅。
采取意义互动以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意义互动分为两种:向心式意义互动和离心式意义互动。向心式意义互动是指教师处于意义发生和控制中心的互动,幼儿分别出去不同的控制点上,每次意义互动都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单独展开的,其形式多为“问题—反应”式的,幼儿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沟通和交流。[2]离心式意义互动就与向心式意义互动不同,它将教师控制地位转变为与幼儿协商、合作、引导等,教师是以平等的地位来与幼儿进行有效互动,间接的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而不是采取直接命令式来控制幼儿的行为。
(五)变教师评议为主为师幼共同评议
师幼共同评议的方式主要是教师组织小组自由交流并引导幼儿讲述游戏中的所见所闻。在游戏结束时,为了让幼儿都有讲述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玩的是什么游戏?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游戏中你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玩的游戏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引导幼儿在小组内自发的进行交流,鼓励幼儿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当然,此时教师也可以参加幼儿的讨论,对幼儿的表述加以关注。当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美,其目的在于加强幼儿的自信心,为以后游戏的进行奠定基础。采用组织小组自由交流的游戏评议方式能在游戏评议的环节中进行积极的师幼互动,不仅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也能恰当的融入其中发挥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摘要:角色游戏强调幼儿的自主性,但由于幼儿受到已有经验、年龄、认知水平、动作能力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好的进行自主游戏。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认真观察、创设积极的环境、营造氛围、正确选择指导与游戏评价方式等,把握时机适宜地介入幼儿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积极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然而,角色游戏中师幼互动存在诸如教师介入时机不适宜、指导方式不科学、游戏评议方式单一等问题,所以引导教师认识“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创设宽松的环境为构建积极的师幼互动提供条件,仔细观察把握好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时机等策略,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角色游戏,师幼互动,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组织[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03):21-23.
角色互动模式 篇7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已经处于网络无处不在的新环境中。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年来, 通过QQ群组, 论坛BBS和辅导员博客等多种新网络途径, 拓宽师生之间进行各项交流渠道。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做了统一部署[1]。2009年起, 在各个高校推广的“易班” (E-Class) 平台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开展工作的。“易班”系统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网络管理中心独立研发并不断完善的一套高校师生的互联网WEB2.0应用系统[2]。与其他商业SNS社区比较之下, 易班除整合了学生熟悉喜爱的新闻、博客、互动社区、相册、论坛等功能之外, 其服务在校大学生的针对性和辅导员的全面参与性成了核心的竞争力。大学生和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提高。由于“易班”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诸如学生兴趣不高、高注册率、底访问率等问题。因此学生和辅导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新兴平台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认为, 要以“易班”的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 明确师生在易班上的角色定位, 同时理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 “易班”就能充分发挥其特色, 吸引更广泛的学生参与, 使网络思政教育取得真正的效果和突破。
2.“易班”平台师生角色定位探讨
易班平台的建立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尝试。基于网络特性, 它打破了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单纯依靠一对一传统说教式[3]和定时集中式的会议教育模式。“易班”平台的搭建使得思政教育不受人数的限制,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由于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改变了原来老师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关系[4]。因此我们需要在“易班”上通过网络角色的明确定位, 改变现实生活中单一主客体的现象, 逐渐适应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变化。
2.1 确立师生信息整合角色
在现实教育环境中, 学校的各项通知和信息发布是以命令式的方式通过层层通知、逐级下发的。当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平台时, 75%刚接触易班的学生希望在网络上更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消息。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易班”上的很多版块都在发布信息, 辅导员也开始在论坛或者博客上进行信息发布, 不违背网络使用的初衷, 但这些信息纷繁复杂, 没有明显的指向性区分, 学生不容易在第一时间获知。因此近30%的学生希望老师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 更应该是信息的整合者, 帮助学生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信息。在这个角色中, 辅导员不是消息的单一传达者, 而要有筛选、判断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网络上具有自主选择性[5], 当学生认可易班平台上的老师具有整合角色特点时, 易班对学生才会有吸引力, 学生才会接受这一有效途径。同时网络的平等性也让学生拥有信息整合发布的角色定位, 学生可将自己的收获或者对他人有用的信息整合发布在易班上, 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获得最有效的信息接收, 获得大家的肯定。同时辅导员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分析事件话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师生之间在“易班”上这种信息整合角色的定位可以扩大彼此的信息范围, 提高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2 确立师生表达阅读角色
据调查, 63%的学生希望在“易班”上和辅导员进行交流, 60%的学生希望在“易班”上能够获得辅导员对问题的解答和对困难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 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较为死板。老师一般只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常只能听取和接受。这样的角色环境中, 学生不容易当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寻求老师帮助时也缺乏勇气。但是在网络中, 学生和老师的身份标识远比现实生活要弱化[6]。学生对于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不再敏感, 从而更有易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 在“易班”平台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学生是一个表达者, 老师是一个阅读者。学生可以通过文字与老师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交流。老师阅读学生发表的帖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生活, 阅读学生的博客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在文字中发泄不满, 提出疑惑, 老师不可能打断学生, 也不可能阻止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文字表达。所以学生更愿意用文字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老师在网络中延续现实中的强势主导地位, 对学生的举动出现长篇大论式的说教,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离去。因此老师更多的是在阅读之后给予短小精悍的评论或者鼓励, 并在学生的文字中发现才华和问题。学生在网络上的表达是基于对网络的信任, 辅导员在网上浏览阅读时, 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或者在网络上发表不合适的言论时, 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提供解决办法, 在赢得学生信任后, 将这种交流在现实中延续下去, 从而使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
2.3 确立师生管理记录角色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普遍超过1小时。但是60%的学生每周只登录1次“易班”。相对于86%的学生每天登录QQ, 68%的学生每天登录人人网等其他网络社区, 学生对于“易班”的参与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的比例也发生在辅导员群体中。所以, 建立师生对“易班”的兴趣和归属感是十分重要的, 突破口就是师生同做“易班”的管理者。相对于商业网站, “易班”的管理更具有自主性和迅速性。对于现实中较为薄弱的大学班级观念, 辅导员可以在“易班”上开展各种活动增进班级的凝聚, 让学生在“易班”上有班级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学生参与“易班”的管理可以直接面对各位同学和辅导员, 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想法, 更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QQ、人人等其他社交平台中往往只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面式交流, 记录很多生活的琐碎。学生没有习惯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活动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梳理。由于“易班”的特色背景, 学生可以在其上做好自己大学生活各方面的及时记录。参加活动的照片和收获, 赢得奖励和遇到挫折的经历都可以在“易班”上认真记录并和同学分享。同时由于在“易班”上还存在老师———学生这一层级间的交流模式, 因此, 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生活的记录者。从老师的角度帮助同学们分析自己在大学校园中的所失所得, 引导他们用更为积极的态度走好大学的每一步。在多角度的记录过程中, 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褪色。
师生是“易班”的管理者, 营造较为宽松平等的氛围, 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师生是在“易班”上的记录者, 共同记录学习、成长中的大学校园的美好。因此, 网络平台可以延长教育的有效时间, 提高教育的实际作用。
3.“易班”平台师生互动方式研究
目前, “易班”的推广工作在新生入学后就已经全面铺开。由于行政推广的作用, 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 “易班”的注册工作就能够顺利完成。如何在注册后第一时间内抓, 住学生眼球, 使“易班”产生吸引力非常关键, 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和模式, 把学生留在“易班”, 发挥“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作用。必须遵循网络的内在规律, 清醒地认识到网站的生命在于用户的访问量[7], 师生互动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易班”访问量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3.1 分享互动模式
在校园中, 老师和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距离。老师在学生眼中有权威感和距离感。网络的出现正是打破此类隔阂的最佳途径。网络环境因其虚拟特性, 为所用人提供了相对均等的选择与被选择的机会和表达和不表达的可能[8]。基于此, 学生对“易班”活动的平等意识是普遍认同的。老师在“易班”上和学生互动不能依旧采取理论说教的方式, 而是把自己良好的网络行为更好地融入学生中, 和学生一起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喜悦和收获。对于学生参与的活动, 不是一味的点评学生的表现, 活动的优劣。而是提供一些活动背后的故事和花絮, 以及自己在大学期间相似活动的表现, 等等。让学生在老师的文字中拉近与自己的距离, 意识到辅导员老师也经历过大学生活并且乐于将自己在大学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和学生分享,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辅导员在“易班”上可以协调所带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联系。在调查中发现78%的学生上“易班”的主要活动是浏览班级主页, 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可以把其他班级学生发表的帖子和文章分享到各个班级主页。这样既能增进班级之间的交流, 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班级中遇到的相同或不同的问题,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通过互动分享模式, 师生之间的关系、各个班级间学生的关系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学生可以从老师引导、朋辈教育和自我表达等多方面获得提高。
3.2 评比促进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 老师往往是各种评比活动的主办者或者评委, 只是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考核。但是在网络上, 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我们应该在网络上建立一种对等的网络评比模式。对于在“易班”上优秀的原创博文、微博、帖子和活跃班级等, 可让全校学生参与评比。学生在“易班”上的优秀表现是需要鼓励的, 老师的评比应该公开从而显得更为公正。当这种模式建立后, 老师会更加注重学生在“易班”上发出的声音, 更为积极地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并在其中加以引导,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想法和采取行为的理由。学生之间的评比老师也应该积极参与, 让学生知道, 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 可以更为直接地向老师表达想法。
这样一种评比模式与商业的网络社区有很明显的区别, 是一种无盈利行为的网络模式, 旨在鼓励在网络上能够勇敢表达自己正确主张的学生, 鼓励为其他学生提供迅速有益网络信息的学生, 鼓励和学生有良好互动的老师。网络评比是一种互动手段, 师生共同参与发声、共同提高, 才使学生和老师都会注意倾听每一个直接的意见, 并在现实中予以改进, 师生才能够赢得彼此的尊重,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3.3 魅力培育模式
在调查中, 学生普遍反应“易班”和其他社交网络不同的特点就是有辅导员老师的管理。使用过程中, 3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存在会让自己无法畅所欲言, 但很多学生又很渴望与老师交流。因此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老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帮助学生卸下心防, 能够自然地和老师交流。因此老师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逻辑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9]。这些能力能够让老师在网络上具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产生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和自己交流。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强势的一方, 而是有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一方。让学生在老师的文字中获得帮助和尊重感。当在这个平台上很多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老师的关注, 并且总是能够获得最及时的解决。那么老师这份坚持的魅力学生是会感同身受的。同样每一个学生也是具有多面性的, 在“易班”这个平台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其在现实中很少展现的另一面。老师从中找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表现出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培养并展示自己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魅力培养模式树立自信, 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他人对自己这些特质的评价, 就会以更大的勇气在现实中展示自己的魅力, 不断改掉缺点, 积极拓展更为宽广的领域。在网络领域, 老师们更为平和, 更为宽容, 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更为勇敢, 更为轻松, 赢得他人欣赏。在这种互动中, 师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 展现自己的魅力, 为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90后”学生正处在我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的年代, 是信息时代优先体验者。“易班”是顺应这个时代学生特点而出现的。在“易班”, 老师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整理者, 学生是信息的选择者和反馈者;学生是情绪的表达者, 老师是文字的阅读者;师生是彼此的管理者, 也是彼此学习生活的记录者。在“易班”, 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更为开放, 在分享交流中, 在彼此评价中, 在魅力肯定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师生有了更为良好的认知和全面的师生关系, 思政教育变得更为实际, 更为有效。通过各种尝试, 真正做到老师单方面的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向平等坦诚的现代交流互动模式转变, 在网络上获得的更为全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指导师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风貌。
摘要:“易班”在各大高校推广以来, 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兴平台。师生在这个平台上克服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困难, 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良好手段。本文对师生在此平台上的角色定位及彼此互动方式进行研究, 以期使“易班”成为师生共建、思想引领、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易班”,师生角色,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历利亚.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 2011, (07) :240-242.
[2]卢惠妮.辅导员网路思政教育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7) :230.
[3]诸俊, 廖运雯.浅谈辅导员博客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1) :55-57.
[4]姚红.高校网络思政载体的应用研究[J].商情, 2011, (50) :16.
[5]陈立峰.对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思考[J].神州, 2011, (26) :136.
[6]程颖.“90后”大学生与“80后”辅导员的碰撞[J].西部大开发, 2009, (11) :16-17.
[7]陈华栋.“易班”:Wed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7) :81-85.
[8]涂必华.高校学生工作网络思政作用浅析[J].科学时代, 2010, (19) :97-98.
角色互动模式 篇8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与大学本科教育和专门的职业培训有所区别, 是高等教育范畴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性, 又要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高职高专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 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 使其教育更具职业性和实用性。在职业能力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也是一个重点。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在既定的英语教学设置下, 在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受传统教学理念与习惯做法的影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所体现的实际教学目标与学生对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实现度较低。在中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知识, 机械地记录要点,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卷面上交出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但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就差强人意了。在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 教育从业者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 而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成为了研究者们聚焦的关键。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共识。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即使在同一班级里, 英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 以教师启发式讲授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教学 (例如课堂问答、听说训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以及情景模拟等) , 应当成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这一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教师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进行提升。
二、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与概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环境下,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按照互动的对象不同, 互动类型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国内的学者对课堂互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者中, 吴康宁的教师师生互动类型较为得人认同。
(一) 师个互动,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习者个体的互动。
这种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 包括教师提要求, 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 教师进行评价等。
(二) 师组互动, 也就是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
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在传统教学中, 这种互动形式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近年来, 随着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 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三) 师班互动, 即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
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国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很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目标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将三种互动形式进行合理分配。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 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色的定位问题越来越突出, 也需要教师本身在教学活动中转变角色, 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步伐。
三、英语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为主, 缺少充分的师生交流与互动, 这种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 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更新, 作为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 教师的角色也要因时而异, 从传统的领导者的定位中走出来。英语课堂的质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 因此在课堂互动中, 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一) 英语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和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教材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快地达到知识的灌输, 但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实质, 能否自如地加以运用却是很难做到的。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资料搜集、信息反馈等环节中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学习网站、搜集资料的方法, 而不是满堂灌地让学生被动学习。作为英语学习来说, 真实的听力材料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 一些英语学习的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 而作为学生来说, 可能对于如何找到这些资源知之甚少, 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专业的优势, 向他们介绍相关的网站,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文法的学习, 掌握相关的背景资料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学生在搜索资料中积累了信息, 在课堂的互动中得以体现, 也使得课堂互动更有效。
(二) 英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新的形式下, 拘泥于以前的课程模式和教学经验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的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的创造性的投入, 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新问题, 找出解决的对策, 丰富和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教学方式。高职高专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 在英语教学方面, 虽然有别于其他的理工类专业, 但怎样从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而教师就是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探究、反思, 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去。
(三) 英语教师成为科学评价教学结果的评估者。
互动的有效形式是输入的信息在可理解的基础上得以有效输出, 如何体现这一结果, 这就需要教师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是学生期待他们的语言输出是否有效, 能否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有什么不足之处, 这样他们可以改进和提高。课堂互动很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流于形式, 变成教师为主的表演, 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适时的互动反馈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给出科学、合理、公平的评价, 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方向感、成就感,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为下一次的互动打好基础。另外, 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对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评价, 是否达到效果, 有无改进的空间。
四、结语
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互动过程, 如何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是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在愉快的环境中有效学习的关键。为使课堂互动教学达到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师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松绑, 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理解, 吸收新的课堂知识, 以活跃的思维来运用语言, 拓宽知识内容, 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 从单纯枯燥的单词组合和句法结构的堆砌中跳脱出来。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才能使课堂互动教学顺利地进行, 而不是流于形式, 让教学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陈振中.师生角色互动的再认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4, 3:42~45
[2]冯萍.谈互动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大学教育, 2014
[3]李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角色之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1
[4]马维娜.大学师生互动结构类型的社会学分析[J].教学研究, 1999, 3:69~72
[5]叶子, 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01, 4:30~34
[6]李德显.师生互动分析[J].教育与教学, 2001, 14 (9) :725~728
[7]吴康宁等.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类别及其主要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 1993, 3
角色互动模式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师生互动 角色切换
为了真正落实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适应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专门人员通过若干次的社会实践调查,确立我国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同时推出了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新教改形势下,透彻领会新课程改革之精神,依据新大纲全面贯彻落实本次课改的六大目标,正确把握新教材的使用尺度,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核心任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化学入门的导师,而其关键又在于师生双边互动的落实和激励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乐意学化学,就没有学不好的道理。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强化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率是关键,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才能产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才会因疑生问,因问而知,然后创造。课堂上,要想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就必须事先深入调查自己学生的基础状况,投其所好,授其所需,特别是刚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受教于不同的老师,基础参差不齐,对化学科学习喜厌不一,摸清他们的情况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深浅适度,进度协调,提问有针对性,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避免了“独角戏”。当然,要做好化学兴趣的培养必须兼顾全局,使班集体均衡发展,具体有三个方面:
1.后进生的兴趣培养。客观上,由于各人智力悬殊,基础不一,后进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连化学方程式都写不出几个的,面对这种情况,应特别注意后进生的帮扶和鼓励,绝不能弃之不顾。相反,平时提问中,若能找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都尝试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他们将会对学习化学越来越感兴趣,成绩也会随之提高,这就避免了过早分化。
2.尖子生的提高。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虽不在多数,但对整个班集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更应注意尖子生的胃口,必须让他吃饱,在教学中通过诱导和激励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起到领头的作用。针对他们的课堂提问及课后的个别练习辅导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开放性,让他们倾其所能,周密思考,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当中,也可能有他们答不出或答不全的时候,此时绝不能让他们以失败者告终,而应当在思维障碍点及时旁敲侧点乃至旁白,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保持愉悦心理进行学习。
3.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对于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并不想只是看一看,你在演示的同时,他就想摸一摸,做一做,亲身体验为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不能单纯地你做他看,然后对他们说:没看明白的你们到学生实验时去验证吧!这会使学生刚刚激起的热情突遭一盆冷水——蔫了。此时,若实验条件允许的话,不妨在教室四周走走,让他们都看清楚,甚至摸一摸、嗅一嗅。或者请两位同学上台替你演示(事先预约的人选),然后当众宣告:请大家以后都要养成认真预习课文包括演示实验在内的好习惯,对于实验一定要从仪器、药品、原理、装置及操作要领上下功夫,我们今后的演示实验会据实际可行性改为抽选学生上台演示,并力争人人都有机会上台演练。此后便是履行你刚才的诺言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设计实验能力便会于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提高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就必须正确看待新课改中的师生观,适时适度地切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核心任务是教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教学生会学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此难点,必须着力构建良好的师生情谊基础,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往,知学生之所需,急学生之所急。
前不久,我在高二理科班讲醇的化学性质时,我听见有位同学轻声说:教师归纳的性质我怎么老是记不清。这引起了我的警觉:对呀,总是我讲他听,我写他记,他们能记得多少呢?待讲到醇的催化氧化时,我先补充演示实验后,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改为用结构式写出,并将乙醇和乙醛结构式进行对比,找出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乙醛分子比乙醇分子少2个H,而且好像是羟基上的H与羟基碳原子上的一个H一起离去,从而形成C=O键,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甲醇、丙醇,异丙醇及叔丁醇能否进行去氢氧化进行分析(这些结构式均由教师写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醇去氢氧化之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上例说明,新教改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做到:
1.加强沟通、交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然,要沟通、要交往,作为教师,首先要摆正位置,待人以诚,平等对话,严守秘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和你交谈,并且将心灵深处鲜为人知的不足、不快或困难向你倾诉,这就为师生携手长善救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但若一味认为我是老师,我讲的你都得听,这样的话,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致使有沟却不通,有往而不交,久而久之,师生情谊将黯然失色,教学活动就失去了最宝贵的动力源泉,其结果可想而知。
2.加强师德修养,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备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对师德师风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不断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充当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摆正位置,做教学实体平等席中的首席特邀嘉宾。教学中,教师坐在嘉宾席上,就要求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依法执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督促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并时刻站在学生身心发展的立场审视自己的备课和授课,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幸福感和使命感,决不喧宾夺主。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学,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对我们教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鞭策,因为他将要求我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郭卓群.化学教学心理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角色互动模式 篇10
中的两个主要内容。动画角色的设计, 除了对平面设计的一般原则熟悉之外, 还要熟悉动画的特点与本质——夸张与象征。除此之外还要理解角色设计根本目的——适应情节表演的需要, 充分表现情节。
动画情节的设计还应当搞清其与一般影视情节的不同之处:前者是表现的虚幻世界, 需要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而后者是表现的现实世界, 需要充分的写实。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夸张与幽默在情节设计中的重要性, 有幽默元素的动画片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一、动画情节设计对动画形象设计的影响作用
如同不同类型的电影要选不同类型的演员一样。如果动画角色形象不适合表现情节, 那么, 再好的形象设计也无法使片于取得很好的效果。角色形象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趣味性, 使他特别适合于某些情节或者特别不适合于某些情节的表演。因此, 要根据情节对角色设计进行一番推敲。情节对角色产生了制约作用。
角色的形象由角色的人格特征决定固然是主要的, 但是角色的人格特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是通过一个个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给观众的。或机智或愚笨, 这些性格特征都是通过情节来完成的。为了适合情节的表现, 角色设计要考虑到更适合表现情节的形象, 角色是用来表现情节的, 情节表现了角色的性格特征。
二、动画情节设计应注意的要素
1. 动画片中的情节不同于一般的影视
动画是构造虚幻的艺术。夸张与象征是其根本的特点。他的情节设计也大都是非写实的, 非逻辑性的, 他与一般影视的情节设计存在着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他们的相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是以剧中的角色为描写对象的, 而他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角色的概念不同
一般影视的角色通常都是人物或动物, 这些有生命的物体。而动画中的角色概念要广泛得多。除了人物, 动物, 一只垃圾桶, 一截烟蒂也可以成为角色。这给情节设计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各种物体都是角色, 各种物体都能表演。当然, 他们的表演是拟人化的。
(2) 表演的方式不同
一般影视作品中角色的表演是靠演员的表情及形体语言, 是相当的写实。而动画中的角色表演的方式可不单单是传统的形体或表情语言了。一切视觉要素都可以入戏表演, 包括背景, 道具都能够为角色制造戏剧效果。
(3) 情节组构的方式不同
动画中的情节不一定具有现实的逻辑性。他只需要具有画面上的逻辑。所以, 其情节更多可称为画面情节。他没有叙事的必要性因而他无需有起因。过程或时间递进关系足以构成剧情。只要他在画面上具有合理性。比如在《猫和老鼠》的片子中。具体有什么情节用文字根本无法描述。然而, 当我们看这片子的时候, 图画却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并总能使我们开怀大笑。这说明了画面情节的独特魅力及其叙事的独特性。
三、动画情节设计的一般方法
1. 图形创意思维代替文学思维
动画情节设计更多的是画面情节的设计。情节的诞生也许就是在两幅没有逻辑联系的画面中补上一幅。使他们在画面上具有合理性。动画的情节是为了表现角色, 使这个角色更具有人性。使画面更具有想象力, 更能够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的《幻想曲》, 这是一个没有文学故事梗概的动画长片, 伴随着音乐进行的是一个个的充满了幻想与梦境的小情节。极大的发挥了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抛弃了文学的拐杖, 使动画电影与实拍电影的区别凸现了出来。并显示出其超越之外。
所以, 情节的设计是围绕着角色来进行的, 角色要由最初的那个夸张的, 平面的形象转化成为一个有丰满的, 有人格特征的演员, 图形化的情节设计是不可少的。角色的性格特征、表演的感染力体现在画面上。这些画面组成了具体的情节。动画情节设计的思维方式是图形化的, 两个画面间可以没有逻辑的联系, 但必须有图形的联系。用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情节, 往往能得到许多有创意的设计。
2. 情节设计中的夸张, 幽默
动画艺术从诞生那天起, 夸张与幽默就是其最大的特征。一部没有幽默感的动画只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只有情节上的夸张与幽默才能体现出动画片的魅力, 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动画角色的个性。夸张的角色设计, 轻松的画面加上诙谐幽默的情节。这样的动画才能留给人们美好的记忆。
3. 情节设计在非同类片中的差异化
情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 使角色更加丰满。更加具有人格特征。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光只是反映在外形上, 在情节中也会表现出来。当我们在考虑情节的时候, 表现角色是摆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动画长片与动画短片在情节设计上会有不同, 长片动画的叙事性会强一些, 因此情节设计的自由度会有限制, 除了塑造角色形象, 还要适合叙事的需要。而短片动画在叙事上没有长片复杂, 所以在情节上会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想象力。
四、角色设计与情节设计的相互联系
动画角色的设计是图形的设计, 动画情节的设计也是主要依靠图形化的思维。但是在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动画角色与动画情节是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这是按照一般影视的来理解动画的原因。动画是非写实的艺术, 它的本质是创造, 动画的思维方式是图形化的。
动画角色设计是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情节发展的需要, 他的目的是要在荧幕上的表演充满个性, 获得观众的认同, 而情节的设计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动画角色的性格特征。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角色的个性。
当我们在进行一部动画片的策划时, 应该明白角色与情节都是是一部动画片的两大要素, 也是表演的要素, 是片子的灵魂。角色设计和情节设计不应该被相互孤立起来, 他们的关系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周琮凯、罗江玫, 《卡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