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关系模式

2024-08-01

互动关系模式(精选12篇)

互动关系模式 篇1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政府财政支持之间的矛盾决定着民办高校应该承担和发挥更多的功能, 民办高等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并不是公立大学的补充, 更应当是与公立大学平等竞争的社会行动主体, 共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积极的力量。在这种背景和理念下, 需要转变政府和民办高校双方的观念和行动方式, 正如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下文简称《纲要》) 中提出, “将民办教育作为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重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 民办高校的参与反馈, 最终实现政府与民办高校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上的合作互利目标。

一、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发展的方向及其必要性

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新思潮的冲击, 我国服务型政府与社会管理创新主题的提出, 都规定着政府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职能, 重塑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具体来说, 这种转变主要体现政府行动方式的变化上面, 即从单向度的控制到双向性的沟通, 从独立封闭型决策到协商开放型决策, 从管制方式与手段的单一化向治理方法的多元化与综合化转变。这些转变深刻体现着当下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模式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 发展的方向可以概括为协作性互动关系模式, 这一发展方向的产生和生长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际发展必然性, 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 还体现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性价值功能。因此, 这一关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确立, 可以为政府与民办高校实践提供有益的行动指导。

1. 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 要“提高社会管理可持续化水平……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可见, 在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创新社会管理”主题下, 政府积极地转变自身的职能, 以适应这一时代主题的发展需求, 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求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事情。民办高等教育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关系到地方政府人才发展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因此,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 需要政府重视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 也要求政府放下“官架子”, 以平等的社会治理主体的“姿态”来回应社会管理创新主题, 积极主动地建立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互动关系,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2. 民办高校表达平等诉求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的诞生与发展的历史表明, 民办高校在政府那里受到过不公正的制度安排,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二等公民”, 难以与公立大学以平等的地位和资源条件进行竞争。民办教育虽然具有“逐利性”的特征, 但是作为高等教育的社会行动者, 民办高校依然保持其“公益性”, (1) 因此, 理应得到政府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更公平的政策待遇以及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条件都需要民办高校逐步去争取, 而不是“守株待兔”, 等待政府部门的“接见”和“恩赐”。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形势下, 民办高校需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话与协商, 让政府更多地了解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 争取政府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 从而确立自身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能与公立大学有平等的资格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 主动建立和完善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是民办高校表达自身意愿和要求的必然选择, 应引起重视。

3. 政府和民办高校互动成本的考虑。

在管制型的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下, 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命令”与“服从”的单向性权力流动,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双方博弈与周旋的过程。这种关系模式下, 无论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 还是民办高校发展所需要获得政府方面的支持而投入的成本都相对较大, 这是一种不经济的治理方式。因此, 要节约政府和民办高校双方的互动成本, 有效地克服治理困境的一条建设性出路就在于:重塑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 从管制到引导服务, 从服从到参与表达, 从而让政府和民办高校之间能有更完善的渠道、更合理的方式以及更多的机会来实现对话与协商, 寻找政府社会管理与民办高校发展目标之间共同的关注点, 也即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以此建立合作互动关系模式, 沟通以减少摩擦, 协商以降低成本,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善”。

二、关于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研究的现状

有学者指出,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学者们对此展开研究较多, 但讨论范围主要集中在公立大学, 研究视角中“政府本位”较多, 研究主题则主要停留在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层面, 选择关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少。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政府与大学关系中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李钊 (2008) 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办学失信”问题, 提出政府应该承担“宏观调控”的责任, 扮演好“导者、规划者、创设者、监管者、资助者”这几种角色; (3) 郑扬波 (2010) 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 认为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的关系中的角色应该实现“由管理者、监控者向协调者、监督者转变”; (4) 朱林 (2011) 提出, 政府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角色应该定位在“支持者的角色”、“高等教育规划者”、“财政资助者”、“教育监管者”以及“服务者”这五种角色。 (5)

二是关于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张耀萍 (2005) 认为我国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不明确, 存在政府管理“随意性较大”的问题, 表现在“约束不力”和“干预过大”等; (6) 中山大学的曾小军 (2011) 指出, 当前政府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存在着“干预失范”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干预过度”、“干预缺乏”和“干预不足”等方面; (7) 刘世强, 熊建平 (2011) 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存在, “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存在缺陷”, 相关的“管理机构不健全”, 政府“越位”和“缺位”等问题。 (8)

三是关于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的研究。潘懋元先生 (2010) 认为, 政府应该正确的处理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 即不是不要行政管理, 而是去除“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 他还强调应该以《纲要》为指导, 指导发展规划; (9) 李望国, 刘曼琴 (2011) 在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分析以及政府职能缺失的基础上提出, 政府应该积极地转变自身职能, 对高等学校进行“区别性财政支持”, “明确法律身份”, 加强引导, 完善评估体系, 规范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等。 (10)

四是关于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方式的研究。蒋洪池, 林国治等人 (2005) 在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后提出, 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实现从“政府控制”到“政府监督”的转变, 并强调要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方法, 政府应采取“适度宏观控制”, 防止过犹不及; (11) 钟秉林, 赵应生等 (2010) 认为, 应“消除歧视性政策”,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保障体系”, 强化监督, 完善财政支持等, 以消除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 (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学界关于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的研究中政府的视角较多, 民办高校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关于政府作用的讨论较多, 而关于民办高校的创造性的发掘较少;关于关系的研究较多, 而对关系模式的提取和概括较少。但既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选题的视角, 笔者将从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作为切入点, 并且试图从双向性的主体互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而弥补既有研究成果在“政府主位”、“改革建议单向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的发展方向分析

《纲要》中提出, 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权放政为重点,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直接管理高等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统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区域协作,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纲要》还提出, 要“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些规定都为建立和完善新型的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但是从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的层面来讲, 还需要学界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争鸣。尤其是应该坚持从政府和民办高校两个方向来进行分析与讨论, 实现双向互动, 而不是政府单方面的改革与调适。笔者认为《纲要》中提出的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 发展为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协作性关系模式, 为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行动参考。

1. 政府在对民办高校管理中的政策引导。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最终都需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具体政策上来, 因此, 政府政策制定和政策引导的能力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在政府与民办高校新的关系模式中, 政府应该加强自身“政策引导”的能力和水平。而“政策引导”作为一种治理方式本身也是一个政府与民办高校对话与协商的过程, 因为以知识、信息和文化等为基础的非正式权力的成长, 导致了政府强制性权力的消解, 政府难以在开放时代凭借信息和资源的垄断继续维持其“专断独行”的特权地位, 在民办高校的管理政策制定中也需要与民办高校的充分沟通, 收集信息和征询意见, 否则政府单独制定的政策可能其科学性与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会受到“可接受性”的挑战, 从而导致相关政策从高空落到地面的时候“水土不服”。因此, 笔者强调, 在新型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关系模式下, 独断、管制和命令的传统方式已经失去了其可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空间, 政府的政策引导将成为一种必然方向, 也是一个迫切需要回应和创新的课题。

2. 民办高校在与政府互动中的参与反馈。

《纲要》更多地是从政府的角度和立场来规划与设计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的, 这容易将人们引向一个关注点的同时而忽视了处于这一关系链条另一端的高校, 在构建政府与高校良性互动关系模式中承担着同等重要的角色。因此, 在讨论和处理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问题时, 政府的角度与立场固然重要, 但是作为社会行动主体的的民办高校应该在未来的关系模式的完善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这种话语权需要在同政府的互动过程中进行参与和反馈。至此, 民办高校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被动接受者, 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具有更宽阔的行动空间, 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目标价值和基本利益。这需要政府的“简权放政”,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民办高校自己的努力, 创造条件和机会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 并对结果进行反馈, 让政府听到自己的声音和诉求。笔者认为, 民办高校参与反馈的程度与范围的增大, 将成为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确立的突破口, 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制度性障碍”刚性存在持久且稳固的情况下, “参与反馈”作为一种技术性手段进行逐渐式改革的可行之法。

3. 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合作互利。

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的建立不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马克思的利益分析法告诉我们, 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胡锦涛同志也指出, “民主跟着利益走, 利益延伸到哪里, 民主就跟到哪里。”因此, 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从理想到现实的落脚点就在于寻找政府与民办高校这两个行动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 只有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 才会产生合作互动的动力。笔者认为, 民主法治社会以及权利性话语逐渐盛行的背景下, 政府难以凭借其强制力和特权来垄断所有利益, 越是随着民主参与的深入, 利益的分配将更加合理, 因此, 政府与民办高校应该将自身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共同利益的创造上, 也即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逐利性”的同步增长, 通过互动合作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并通过合作互动过程来实现利益的共享, 从而为两者之间的协作性关系模式的维系和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机制。这也是潘懋元和邬大光教授所提出和主张的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13)

四、重塑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的路径选择

要实现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这一发展方向, 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选择实施改革的路径。路径是行动带有方向性和程序性的策略的有机组合。笔者从逻辑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 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的路径, 以期为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行动参考。

1. 开放性治理观念:

确立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观念是行动的前提, 要实现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的重塑和朝着协作性关系模式的方向发展, 解放思想应该成为这一改革路径选择的第一步。首先, 政府应该打破自身固有的思维惯性, 意识到社会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 不同社会利益主体的意愿需要通过参与来表达和实现, 政府作为一个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 需要同其他社会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因此, 新形势下政府系统应该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是一个接受能力和包容能力强大的系统。在此观念指导下, 政府官员应转变传统观念, 明确自己“公仆”和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定位, 而非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其次, 民办高校也应该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大系统中与政府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必要性, 以开放的心态和行动来寻求自身发展的机遇, 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放成为一种理念, 成为互动合作的思想基础, 而开放性治理观念的形成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内化。

2. 秩序化参与平台:

健全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的组织体系。组织是社会活动的载体, 秩序化的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的确立需要不断建立和健全组织体系。从政府方面来说, 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 并设置行政负责人员, 专门承担与民办高校的沟通与互动, 不仅起到上传下达的功能, 还要进行有效地组织协调, 将政府工作人员和民办高校代表整合到组织中, 在必要时围绕政府与民办高校关注的主题展开对话和协商, 从而推动两者之间协作性关系模式的建立和巩固。从民办高校方面来说, 也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 负责整合自身意志并向政府部门进行表达, 并将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和会议精神很好地传达到学校各教学和行政单位, 在政府有关民办高校的决策中组织代表参与互动, 在具体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将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政府部门, 与政府部门协商讨论进行纠偏。只有从政府与民办高校两个方面健全对应的组织体系, 形成良性的对接, 才能为协作性互动关系模式的形成提供稳固有效的活动平台。

3. 常态化对话机制:

完善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的制度保障。组织的运行需要机制的保障。要使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组织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 尚需建立常态化的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对话机制。具体来讲, 政府应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相应的制度规章, 对政府与民办高校在合作互动关系中的地位、角色、权利和义务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以制度化的方式来保障民办高校的参与的权利地位。同时, 需要同步健全的还有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的对话机制, 例如, 要逐步健全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协商会议制度、意见收集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决策机制等, 通过这些机制的完善让政府与民办高校的互动与协商走向常态化、秩序化和稳定化的道路, 确保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互动关系模式的具体落实和运行。

4. 综合性互动方法:

创新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的技术。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重塑的最后突破点要落脚到技术创新上, 通过互动和协商技术方法的改革打破制度和机制体制的刚性制约, 通过参与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完善来逐渐消除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的“路径依赖”, 创造我国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朝着“协作性关系模式”发展的“历史否决点”。因此, 笔者主张应不断创新和运用综合型的互动方法, 代替过去依靠单一的指令、控制等自上而下的权力流动方式, 采用意见征集、会议协商、宣传沟通等对话与合作的双向性互动方式, 并在关系模式的重塑实践中不断地发掘新的技术手段, 对传统思维、既有制度、利益结构等进行点滴式的消解, 最终实现重塑目标, 这也是渐进式和综合性改革策略的要求。

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的重塑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与民办高校多层次、多部门的合作, 尤其是需要政府与民办高校双方的领导者转变观念, 谋求互利共赢, 推动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治理实践进程, 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好的互动技术、机制体制等;把好的经验上升为好的制度, 让政府与民办高校的沟通合作制度化, 通过不断的改革实现政府与民办高校协作性关系模式的发展方向, 并使这种关系模式逐渐稳定化、有序化和制度化, 实现政府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与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目标的契合。

摘要:政府与民办高校既有的“控制—服从”关系模式已经成为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和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桎梏, 这种关系模式所固有的单向性、封闭性和对抗性使得政府与民办高校在互动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 治理成本较高, 是一种“双输”的关系模式。文章指出, 当前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须对政府与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进行重塑,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确立协作性关系模式的发展方向, 实现政府政策引导、民办高校参与反馈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互利。树立开放性的治理观念、建立秩序化的参与平台、完善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和采用综合性的互动方法, 是重塑这一关系模式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关键词:政府,民办高校,互动关系模式,发展方向,路径选择

互动关系模式 篇2

娄丈子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阶段总结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教育局135互动课堂改革为契机,把“135互动课堂”模式探索与实践作为我校教学的工作重点。这学期开始,我校就开展“135课堂及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活动,并给全体教师提出了实施意见。经过学习相关材料,我们知道了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教师有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在于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要求学校教师将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一、135课堂模式的培训。

我校对各个学科教师进行多次培训、指导,对“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详细解读,对导学卡及教案编写工作做了细致解说;对问题的出示时机做了举例讲解,强调了反馈检测环节的重要性,10分钟的检测反馈不能缩水;教师精讲的巧妙之处也做了举例讲解。使老师们对135课堂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组织对教师进行过理论关。

二、学科典范。

为了让老师们深入领会“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我校每学科选拔出1名学科主讲人,自己深入研究,践行课堂,集体备课之后,为本学科教师做示范课。

三、展示交流。

每位教师把“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课标要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成既定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周一课”活动:每周每个学科都有一名教师做公开课,然后一起研讨,提出存在问题,找出解决策略,最后进行二次备课,写出优秀教学设计,同组资源共享。

四、注重教师对135教学模式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要求教师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更加快速地提高了他们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五、在“135互动课堂”中我们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1,教师方面: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逐渐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只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心学生学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包办,不搞一言堂,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较大的关注。

2,学生方面:学习方式变了,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有了效果,集体荣誉感强了,完成任务的学生多了,争先恐后发言的多了,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六、在“135课堂”中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我校在实施“135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涌现:

1、因我校建楼合并,前期学校没电,导学卡印制很困难。

2、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担心,不敢放手。

3、教师设计的检测题没有时间做;要么,在学习过程中问题不当,破坏语境,影响学生自主学习。

4、教研活动发言不积极,形式化还有待改进。

5、课堂教学中没有面向全体,只关注几个学生的典型发言。

6、教师对学生评价操作不细致,缺少习惯性。

7、学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趋于走形式,实效性不强。

互动营销模式 篇3

微博客——重在迅速、快捷、时效性

微博,就是长度在140字以内的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相对于博客需要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微博只言片语“语录体”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所以说,微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之际,想不红都难。在微博客的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所见所闻,图片、链接、文字等均可通过互联网、短信、彩信、3G手机完成,无需标题和文章构思,瞬间的灵感即可便捷地发布,并被病毒传播似地分享。

在国外,最著名的微型博客当属Twitter,它的即时性受到的越来越多的商家关注,Twitter甚至开发了“品牌频道”:企业可以在Twitter里面围绕品牌构建页面,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聚集同一品牌的粉丝。而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新品、促销信息等。2006年创办的Twitter,已经有不少企业在上面开辟试验田,而国内嗅觉敏锐的商家也在模仿学习,对微博客这种形式尝试与其营销进行结合。

国内的微博客之前一直不温不火,2009年,国内知名门户网站新浪开始微博内测。和当年新浪博客的开局有些类似,新浪微博仍然以明星路线作为新产品推广的标签,姚晨、李冰冰、李宇春以及李开复、黄健翔等各界明星成了新浪的第一批“脖友”( 因为新浪微博客给自己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围脖”) ,也使得这个产品少了政治味道,而多了娱乐性与商业性。而如今,作为 Web2.0的一个后来者,微博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MSN、博客、开心网等这些风行一时的互联网交流工具,并且有着愈来愈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浏览微博界面,网友们对微博的应用可谓五花八门:聊天、交友、百科问答、找人问路无所不包。各路名人、明星也纷纷入主微博,引发新一轮的人气大战。媒体、记者,甚至“草根”网友都可以通过微博轻松实现新闻事件的实时报道。与此同时,微博的商业价值也逐渐为嗅觉灵敏的商家所关注和重视,并尝试利用微博开展品牌营销。如果说前几年博客营销刷新了网络营销的传播方式,那如今微博的崛起则是对网络营销的又一次突破和挑战。

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

微博之所以被称为“微”,与传统博客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篇幅短小。在新浪微博中,所有的信息都被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这样一来,企业通过微博发布的信息往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用户看起来既方便快捷,也不会因长篇累牍而觉得反感,甚至回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信息呈爆炸性增长,微博提供的浓缩式信息非常符合人们对于信息获取及人际交往的快捷化需求。同时,微博超快的信息更新速度,让信息传播效率大增。除此之外,微博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信息的多种发布渠道。微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设备、IM软件( MSN QQ Skype)以及外部的API接口,随时随地在微博中发布信息,并通过转发与好友共享和交流。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源,“被关注”的越多,信息传播范围就越大。微博客更像是一个开放的qq群,有兴趣的都可以一起加入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而不需要被设置门槛,这就构成了微博传播的网状结构。这样的网状结构,使微博具备了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能力,企业可以更加灵活、有效、自主地在微博中发布企业的营销信息,实现品牌推广的目的。

目前,在手表领域已经有品牌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微博。在名士腕表的新浪微博上,名士会定期更新品牌实时动态,品牌趣闻轶事以及品牌精彩图片,与广大名士的腕表爱好簇拥者分享名士的价值理念。任何与名士有关的讯息都将分别以文字以及图片的形式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士专属页面中呈现给大众。想必这里会成为名士手表爱好者一个新的聚集地。而国内著名手表企业飞亚达集团也于2010年末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在其微博平台上,关注者可以看到其最新推出的表款;代言人的最新行程,为品牌拍摄的大片儿;对于时间的感悟等哲学话题,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带给广大表迷最新资讯的同时也进而使得品牌理念得到了推广。这不得不说是为广大钟表企业的微博营销方式开启了一个好的开端。

及时公开的双向沟通

微博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还在于其以极其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拥有了比博客、SNS社交网更低的准入门槛,变得更加“亲民”。与手机移动终端及多媒体的联结,更是破解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将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转变为高度智能的互动平台。在这里,消费者的互动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致发挥,“蜂窝状的信息网络”增加了用户体验的粘性,容易产生忠实的“粉丝群”。通过微博,企业可以发起各种话题,吸引公众参与讨论,也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线上直播、有奖竞猜、在线投票、捐赠等),实现与用户们的互动。很明显,微博是企业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最佳阵地。在这方面,有一家国际著名的企业做的非常突出,就是戴尔。戴尔鼓励普通员工加入微博,并作为企业形象大使与用户进行交流。戴尔负责社会化媒体和社区部门的全球副总裁马尼什· 梅赫 ( Manish Mehta ) 在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曾表示:“我们认为,戴尔在Twitter上最大的收获,是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来的紧密、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通过与客户的有效沟通,企业微博潜移默化地传输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也可以通过产品和促销信息刺激销量。同时,企业还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意见和想法,甚至可以在线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原始的参考数据。而这些操作方式如果被钟表企业加以借鉴,相信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对于获取市场信息,对自身潜在客户的挖掘都不无裨益。

危机公关的预防和处理

当企业微博成为企业信息发布的官方通道后,企业微博自然成为展示公司开放、透明沟通的最快方式。其相对软性的传播手法,也为企业预防和处理危机公关提供了一种全新工具。在日常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微博进行监控和跟踪,尤其是关注相关利益方、客户、媒体及意见领袖等的言论,及时发展危机苗头,并争取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当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可以在企业微博中发布公司对危机的处理过程,针对存在的误解进行主动、公开、透明的回应,及时弥补过失,控制事态扩大。

我们拿著名的碳酸饮料品牌可口可乐来举例,2008年秋天,可口可乐的监测软件发现了一名沮丧的消费者在Twitter发表的信息,消息称其无法兑现MyCoke回馈活动的奖品,随之这名消费者的跟随者急剧增加了一万多人。可口可乐的相关负责人立刻在Twitter上对这名消费者表示道歉,并帮助其成功解决了该问题,此消费者最终得到了奖品并将其Twitter头像更改成自己手拿一瓶可口可乐的照片。或许对于一个复杂的危机事件来说,微博的信息诠释能力相对较弱,但它却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辅助性渠道,为企业构建一个实时的、通畅的信息网络,最大化地安抚公众的突发情绪。

营销成本的有效节约

目前,微博还处于免费使用阶段。用户可以免费在微博中发布信息,即便是通过手机更新微博,也只需要向移动运营商付费。企业微博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企业可以就产品信息、使用情况、购买心得与用户进行直接交流,也可以借机宣传企业管理者、企业业绩、社会公益责任等企业文化。相较于互联网中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这样的沟通方式更加柔性,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更能带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建立和维护顾客关系。一些企业甚至将微博作为客户服务的一个延伸,在线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资讯,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客服流程,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与传统媒体中一掷千金的大手笔宣传相比,企业微博既高效,又实惠。著名的企业如柒牌、FANCL、欧莱雅等众多其它领域的品牌均已经在新浪上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而如此便捷的营销途径,相信也会为钟表企业的营销之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随时和消费者展开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将最新的资讯第一时间发布与广大网友分享等等,都会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带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上图为国外最著名的微型博客Twitter的Logo,由于其显著的即时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关注,Twitter甚至开发了“品牌频道”:企业可以在Twitter里面围绕品牌构建页面,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聚集同一品牌的粉丝。

新浪微博Logo,和当年新浪博客的开局有些类似,新浪微博仍然以明星路线作为新产品推广的标签,姚晨、李冰冰、李宇春以及李开复、黄健翔等各界明星成了新浪的第一批“脖友”(因为新浪微博客给自己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别名“围脖”),也使得这个产品少了政治味道,而多了娱乐性与商业性。

这些先行的企业也为手表的微博客营销开启了新方式的探索之路。

飞亚达官方微博客地址:

Http://t.sina.com.cn/fiytawatch

名士表官方微博客地址:

Http://t.sina.com.cn/baumemercier

微博营销十大技巧:

1.学学其他企业正在做什么(尤其是国外的);

2.使用微博检索工具,对与品牌、产品相关的话题进行监控;

3.保证日常的微博对话,并形成制度化、正常化;

4.善于从你的粉丝处获得建议,并及时反馈;

5.引导粉丝参与到公司的活动甚至新产品的开发中;

6.尊重每一个用户,切勿引发争辩;遭遇到负面消息,不可贸然发表回复或者声明,应该先检索相关留言,了解情况后再联系相关客户;

7.信息一定要透明真实,包括优惠信息或危机信息;

8.微博语言要拟人化,具有情感;

9.不要仅仅使用微博来推广广告,产品信息;

10.不要使用微博来记录日常的流水账,确保信息有分享价值,有娱乐性。

左图为飞亚达腕表的形象代言人古天乐先生,其参与的飞亚达广告拍摄计划,活动行程安排等等,都可以在飞亚达的新浪官方微博地址上找到。与此同时,其微博上还有着最新推出的表款资讯及推介,还有一些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讨论等等。

微博营销新锐特点:

1.信息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

2.通过粉丝关注的形式进行病毒式的传播,影响面广;

3.互动性强,能与粉丝即时沟通;

4.主动吸引粉丝,同时也可能被粉丝抛弃;

5.低成本;

6.名人效应能够使事件的传播当量呈几何级放大;

7.企业形象拟人化;

8.可与粉丝(用户)建立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

9.每条信息引起的反应可能千差万别,难以通过经验来预期,容易受到攻击或由于操作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互动模式作文批改 篇4

一、做好互动准备

(1) 动员。我们从作文批改, 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 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 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 引导学生相信互动的可能性。

(2) 分组。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得到良好组织和有效调控, 我们把学生分成5~7个互动小组 (每组10人左右, 有正、副组长各1人) 。分组时, 提请学生考虑以下原则:从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考虑, 自愿组合;从水平方面考虑, 互补组合。以合理的人员配置作为互动的能力保证。

(3) 可变性原则。从动态方面 (水平提高比较明显的学生应及时调换小组, 以扶“贫”济“困”) 考虑可变组合, 以必须的人才流动为“互动”的发展保证。

二、进行互动批改

(1) 互定标准。每次批改时, 我们引导学生在严格掌握共性标准 (评改作文的一般要求, 例如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 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特殊情况 (某类文体的某个或某些相关要求) 。

(2) 互改习作。开始正式批改时, 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个同学批改本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 如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 复改自己以外其他同学的作文, 不只对作者而且还需对初评者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 教师对全部作文, 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 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尤其是批改情况, 摸清行情, 积累材料, 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3) 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 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

(4) 互推佳作。这也是互动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互改成果, 推出范文。誊写或打印前, 习作者须按初评、复评以及师评意见自我修改, 然后提请组内同学再次修改;誊写或打印后, 全班同学以及教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

这一作文互动模式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 实现了新课标理念。作文批改由传统状态进入互动状态, 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 更是观念的转变。首先主角定位, 实现了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传统批改中, 教师动得过多, 几乎包办了一切。互动批改时, 学生的互动以至“自动”, 使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主角”。

其次, 目的定位, 实现了由“评”向“改”的转变。在传统批改中, 囿于时间、精力所限, 即使责任心很强的教师, 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评”, 即指出学生的不足, 评价其优点。互动批改, 除了保持“评”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 由于重视同学、教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 “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 学生需要不断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再次, 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也学会了方法, 学会了求知, 学会了做事。

我们从作文批改, 尤其是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入手, 引导学生明确互动的必然性;从学生参与直至独立进行批改的意义入手, 引导学生理解互动的重要性;从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条件入手, 引导相信互动的可能性。学生激情空前高涨, 这就为学生自主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探讨了一种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由于重视同学、教师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 “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终的目的。归根结底, 学生需要不断训练并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互动关系模式 篇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政府对于医疗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下降,公立医院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谋求经济效益上,由此产生了各种治疗名目和手段,同时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给患者的经济带来很大的负担,造成了看病贵的现状。而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又相对滞后,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严重化。据相关调查显示,42.21%的民众认为医患关系是“买卖服务关系”,15.72%的民众认为医患关系是“说不清”,而认为医患关系是“亲密合作关系”的,仅占19.97%而对医生的调查结果则刚好相反,认为医患是“亲密合作关系”的占绝对优势。[1]由此医患关系不再和谐,而趋于紧张,甚至跌至低谷。影响我国医患关系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根本问题是经济利益问题,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为切入点来探讨医患关系。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医患关系

2.1 医患双方行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为此,需要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得员工服从并为之效力。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所以医患双方都会尽量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去尽可能大的汇报。由此,双方产生了利益冲突。

2.2 我国财政投入现状

1980年后期,大部分公立医院全年开支的60%由政府支付,此后每年政府对于此项的投入都在不断减少。2009年时,此项投入仅占总运营费用的20%,医院必须承担起剩下的80%这样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更为糟糕的是,还有一部分医院收到的政府投入运营费用的20%都无法达到。

2012年我国政府对于医疗卫生的总投入为7 199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6.14%;而同期教育投入2.2万亿元。相比较而言,美国在医疗的投入占GDP17%。

2.3 我国财政收支分权制度的差异对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产生的影响

我国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差异明显,支出分权远大于收入分权。这一政策的特点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有效提供非经济类公共物品。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是受到中央政府的垂直控制,各种激励机制促使地方政府更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甚至损害非经济性公共物品的供给[2],以求任期内的利益。

已有的研究显示,我国财政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对总体公共服务的影响不尽相同[3],根据转移支付的特点,联系它与公共服务本身的异同,应当开展检验计算予以验证。分析与论证

3.1 建立模型、选取指标以及数据来源[4]

我们选取来自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的数据,时间跨度为1997-2012年,从财政分权与人均财政卫生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两者之间产生的影响。数据采集于《中国财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固定效应模型ln(Rit)=β1+β2dirit+β3Xit+λ1+εit为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3.2 模型运算分析结果

经过模型检验,我们得出结论,财政支出分权与收入分权的变异程度在我国各省份普遍较高。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之间的差异程度与数据来源地区的经济水平呈现反比趋势,包括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发达地区;而收入与支出分权差异较大的地区包括青海、宁夏和甘肃等相对落后地区。结 语

传播模式与个体互动 篇6

转向一:传播模式由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者为中心

一种文化模式是与相应的传播模式结构共存的,人的行为--心理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传播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着共生互动的关系。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社会共同理想、价值观与道德观、认识论与思想方法以及审美方式的全部经典权威模式。与此相适应,中国电视从诞生起就担负着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超功利价值观的教化功能,使得个人的欲望本能与情感需求受到深深的压抑,个人的主体性被否认。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开始解冻,人的个体欲望开始复苏,主体性得到肯定,中国电视才逐渐改变精神导师的面孔,开始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面貌。其突出表现就是传播模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转变开始。

可以说在以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观念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传者的地位、权力研究、忽视受众的需求分析,重视传播内容的严肃性、正确性研究,忽视传播过程及其效果分析,强调传播的政治性,忽视了传播的其他属性功能等倾向,这些误区导致我国的电视传播发展缓慢滞后,呈现单一、单调的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局面开始改观,受众逐渐进入传播者的视野并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从而这个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注重考虑大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大众的审美情趣,一股平民化的"电视潮"开始兴起。"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聚焦《生活》,"全方位的服务,多方面的选择,消费驿站真诚面对你我"。可以说,对世俗人生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人的感性欲望普通生活的肯定,使得"生活化"和"纪实化"的电视类节目大受欢迎。它不但拉近了传者和受众的距离,而且使传播效果更亲切,更可信。即使是一向严肃、板正的新闻节目也开始大众化、通俗化、社会化。表现在新闻题材和内容上更加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的"可看性""可乐性""趣味性","让你快乐地知道,让你快乐地收看",成为边缘新闻制作者的座右铭,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是这样。

可以说强调以受者为中心,是符合传播规律的,因为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了受众,传播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重视受众的心理需求,满足受众认知、求知需要,尊重受众的审美、宣泄欲望,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受众)。

转向二: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化

传播模式由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转化,这种模式的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谈话类节目的崛起,它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现代媒体向传播媒体的一次成功回归,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谈话本来是人类最普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当谈话成为一种节目样式出现在电视媒体上,将个体之间的思想交流状态呈现在公共注视空间之下,把几个人共享的东西变成一种可供大众分享的资源,谈话便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应该说,"社会互动"是传播的本质。它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接近接触,通过手势、语言等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心理交感与行为交感过程。但由于既往单一的"我播你听","我做你看"的传播模式,使得大众无法克服因机器等物质媒介的单调、生硬和冷漠而带来的传播障碍。因为机器可以向人输送信息,但人却无法与它们进行最大限度的感官交流,最终丧失了对意义的全面把握和及时感知。而谈话类节目则较好地克服了上述弊端。可以说,谈话类节目最大限度地将人际传播的深度和力度以及直接性、随意性与大众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以及公开性、透明性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但使冰冷的机械媒介变得鲜活,富有人情味,同时简单的个体交流得以在大众媒体中得到相对完整的展示,体现并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准、关怀程度和民主进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谈话类节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建立在人的最本质的关系基础上,即交往、对话之上的。而这种对话主要是在两个互为平等的主体之间才能进行。这就要求对话角色的无限可换性,要求这些角色操演时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拥有特权,只有在言说和辩论、开启与遮蔽的沟通中达到完全的对等时,纯粹的主体平等才会存在。无疑这对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谈话类节目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畅所欲言及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挖掘不够,还没有形成那种能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和自由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间。而真正的公共空间应是个体和媒体表达自己意见的场所。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经指出:"大众媒体应该把自己理解为开明的公众的代理人,同时,既以公众的学习意愿和批判能力为前提,又要求加强它,像法官一样,他们应该面对政治和社会压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应该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和建议作出反应,组织并公平地分配议题,引发批评,面对政治过程阐述合法化要求,媒体的权力应该是由此中立化,阻止行政和社会权力隐蔽地转变成政治影响力。"在他看来,只有公共媒体保持批判性、独立性、公平性和中立性,才能使公共领域成为民主的实践平台。无疑,这种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事实证明,当代媒体,包括电视正在逐渐挣脱"工具客体"的被动地位,而成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电视已不再是被动的社会信息的处理器、解码器、传感器,而成为一个有生命、会思想、能行动的主体,也就是说,它有着自己的运作规律,意识倾向和行为方式,而这一切并不完全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相异关系模式挖掘算法 篇7

关键词:序列模式挖掘,负关联规则,相异关系模式

1 引言

序列模式挖掘(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它在许多基于事件的或与序列相关的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是序列模式挖掘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任务是发现大量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趣的联系。Agrawal等人于1993年在文献中首先提出关联规则的概念,1997年,Brin等人又在文献中指出了负关联规则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类似于负关联规则的相异关系模式挖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算法挖掘Rdis RP,并通过实验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相关定义

定义1.相异关系:对于序列α1α2…αn,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中的一条客户序列c包含且仅包含序列α1α2…αn中的某一条序列,则称α1α2…αn相对于客户序列c满足相异关系。如:序列α,β相异表示为:(α,β);多序列α1α2…αn相异表示为:(α1,α2,...,αn)。

定义2.相异度:对于给定的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序列模式集SP(Sequential Patterns)中序列α与β的相异度定义为出现α或β的客户序列中满足相异关系的客户序列的频度,即:

定义3.多分支相异的定义:首先我们通过多成员间的两两相异来推广多分支相异,得出拟相异序列后再计算相异度。如在序列α1α2…αn中,若有αi,αj(1≤i

定义4.相异序列模式:假设mindis为用户指定的最小相异度阈值,α和β是序列模式并且满足dissimilar(α,β)≥mindis,那么α和β组成相异序列模式。

3 相关性质

性质1:根据相异关系的定义,dissimilar(x,y)≥mindis,相异关系中的两个序列间不存在次序关系,所以有dissimilar(y,x)≥mindis成立。由此可以判断,若x与y存在相异关系,则y与x同样存在相异关系。

性质2:若序列模式x与y是相异的,则x及x的超模式与y及y的超模式皆构成相异序列模式,反之则不成立。

4 挖掘算法

引理:已知有一条K分支相异模式,那么它的任意一个二分支模式相异。

证明:由多分支相异的定义可知,若α1α2…αn相异,那么对任意的αi,αj(1≤i

这里以五分支为例:若abcde相异,定义可知所有的二分支模式ab、ac、ad、ae、bc、bd、be、cd、ce、de相异,且dissimilar(a,b,c,d,e)≥mindis。用图形化表示为:

算法的基本思路:(1)长度为1的分支模式L1作为初始的种子集。

(2)根据长度为i的种子集Li通过连接操作和剪切操作生成长度为i+1的候选分支模式Ci+1,再扫描客户序列数据库,计算每个候选序列模式的支持度,产生长度为i+1分支的相异模式Li+1,并作为新的种子集。

(3)重复第二步,直到没有新的分支模式或新的候选分支模式产生为止。L1==>C2==>L2==>C3==>L3==>C4==>L 4==>……

产生候选分支模式的步骤:

(1)连接阶段:如果去掉k分支模式S1的第一个项目与去掉k分支模式S2的最后一个项目所得到的序列相同,则可以将S1和S2进行连接,即将S2的最后一个项目添加到S1中。

(2)剪切阶段:若某候选分支模式的某个子序列不是互斥模式,删除该候选分支模式。

例:种子序列<(a,b)c>与连接可产生候选4-分支序列<(a,b)(c,d)>;与种子序列连接可生成<(a,b)c e>。在剪枝步中,候选4-分支序列<(a,b)c e>被剪去(表1)。

算法Rdis RP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用户给定最小支持度minsup及最小相异度mindis

输出:相异关系模式全集DRPs

方法:1.在CSDB基础上,给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下求序列模式全集SP={sp1,sp2,…,spn}

2.求每条客户序列所支持的序列模式全集Sup p SPij

(1)连接阶段:

(2)剪枝阶段:

5 实践结果

我们对给定数据进行挖掘,从而验证相异关系模式挖掘理论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给定CSDB:(1)(2)<(a,d)c(b,c)b c>(3)<(e,f)(b,e,g)c(a,f)>(4)<(a,c)c(a,d)>(5)

首先,进行序列模式挖掘,令最小支持度minsup=40%,得到序列模式集SP。

接着,进行相异序列模式的挖掘,由于本次挖掘的客户序列数据库的客户序列总数为5,所以这里我们分别挖掘最小相异度为mindis=55%,mindis=75%和mindis=95%时的相异序列模式。下图1表示相异关系模式的挖掘结果。

相异关系模式的各分支模式数都是随着最小相异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分支数随着最小相异度的增加而减少。另外,总模式的个数随着最小相异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述的相异关系模式基本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 结语

本文主要描述了基于序列间相对关系的相异关系模式挖掘,这是在序列模式挖掘基础上的进一步理论研究。主要介绍了相异关系模式的定义、性质、相关的挖掘算法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这些工作都为进一步的序列模式挖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Jiawei Han,范明?等.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Srikant Ramakrishnan,Agrawal Rakesh.Mining sequentialpatterns:Generalization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In: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on Extending DatabaseTechno ERPs.

互动关系模式 篇8

后序列模式挖掘 [2]是在序列模式挖掘技术基础之上, 试图找出序列模式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挖掘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关系模式 (Structural Relation Pattern) 。它不是传统的结构模式 (Structured Pattern) 的概念。结构关系模式挖掘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出序列模式之间的进一步联系, 包括并发关系、互斥关系、重复关系等[3]。与序列模式挖掘一样, 结构关系模式挖掘将在许多基于事件的或与序列相关的领域有重要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结构关系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重复关系模式的概念及重复序列模式的性质和挖掘方法。

1 相关概念

序列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Agrawal和Srikant 提出的。给定一个由不同序列组成的集合, 其中, 每个序列由不同的元素按顺序有序排列, 每个元素由不同项目组成, 给定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 经挖掘后产生所有的频繁子序列, 构成序列模式。

序列模式挖掘, 就是找出所有的频繁子序列, 即该子序列在序列集中的出现频率不低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

结构关系模式是在序列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首先研究的是序列模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把这种关系进一步分解、细化, 整合成一种由并发、互斥、重复及串行关系组成的复合模式。

重复关系模式是结构关系模式之一。

2 重复序列模式

定义1:重复序列 对于序列q, 若它只由一个子序列s重复组成, 称q为相对于s的重复序列, 简称重复序列。s的重复次数称为q的重复度, 记为iter (q) 。这里规定, 重复序列的重复度不能小于2。

例如, 对于子序列s, 序列ss、sss、ss…s都可以称作重复序列, 它们的重复度分别是2、3和n。

定义2:重复序列支持度 对于给定的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重复序列α的支持度support (α) 可以定义为CSDB中出现重复序列α 的客户序列的频度。即:

support (α) =|{c|a∠c, c∈CSDB}|/|CSDB|

其中, α∠c表示重复序列α是客户序列c的子序列.|…|表示序列的个数。

定义3:重复序列模式 对于重复序列α, 若其支持度support (α) 大于等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 即:support (α) ≥minsup, 则称α为重复序列模式 (ISP, Iterate Sequential Pattern) , 本文以下简称为重复模式。

若α是相对于子序列s的重复序列模式, iter (α) =n, 则α可表示为{s}n , 即:α={s}n

例1.在给定的CSDB={<α (α, b, c) (α, c) d (c, f) >, < (α, d) c (b, c) (α, c) >, < (e, f) (α, b) (d, f) c b>, }中, 设minsup=50% , 则可得到两个重复模式:{α}2和{c}3。

定义4:最大重复序列模式 对于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及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 若ISP为所有重复模式组成的集合, 则重复模式α∈ISP称为最大重复模式, 当且仅当不存在任何重复模式β∈ISP, α≠β, 使得α∠β。

CSDB上所有最大重复模式组成的集合称为CSDB的最大重复模式集。

3 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定理1:重复序列模式是序列模式。换句话说, 若q是重复序列, 则q是重复序列模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q是序列模式。

证明:从重复序列模式与序列模式概念的对比可以看出, 它们的定义中除了重复性要求外, 其它完全一致。而q满足重复性要求。所以, q是重复模式, 则一定是序列模式;反之亦然。

根据定理1, 所有序列模式的性质及定理完全适用于重复模式。重复序列模式挖掘可以在序列模式挖掘的基础上进行。

算法1:基于序列模式的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ISP

方法:

(1) 令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序列模式集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SP,

如果p是一个重复序列, 则令ISP=ISP∪{p}

(4) 输出ISP

性质1 :重复模式具有反单调特性, 即如果x是重复模式, 则其任何子模式也都是重复模式;反之, 如果模式x的任何一个子模式不是重复模式, 则x就不是重复模式。

Agrawal等人建立了用于事务数据库挖掘的项目集格空间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频繁项目集的子集是频繁项目集;非频繁项目集的超集是非频繁项目集[4]。这个理论就是频繁项集的Apriori性质。

本性质与频繁项集的Apriori性质相似, 此处证明略。本性质将在进行重复模式挖掘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重复序列的反单调特性, 我们在求重复模式时将可以只求出最大的重复模式, 这样可以用最少的重复模式表示整个重复模式集。

定理2: 任何一个重复模式都是某一最大重复模式的子序列 (子模式) 。

根据性质1可以证明此定理。

引理1: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换句话说, 若q是重复序列, 则q是重复模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最大序列模式s, 有q∠s。进而, 最大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证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都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重复模式是序列模式 (定理1) , 所以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最大重复模式是重复模式, 所以, 最大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有些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可以直接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该集合最小化表示了序列模式挖掘结果。根据引理1, 重复模式挖掘还可以在最大序列模式集的基础上进行。

算法2:基于最大序列模式集的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ISP

方法:

(1) 令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最大序列模式集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MAX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MAXSP, 如果p包含一个重复序列q, 则令ISP∪{q}

(4) 输出ISP

算法3:基于最大序列模式集的最大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MAXISP

方法:

(1) 令MAX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最大序列模式集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MAX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MAXSP, 如果q是p包含的一个重复序列

a) 对于任何一个isp∈MAXISP,

若isp∠q, 则令MAXISP= (MAXISP-{isp}) ∪{q};

否则若q∠ isp, 则退出循环, 执行步骤b) .

b) 若q与 MAXISP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包含或被包含关系, 则令MAXISP=MAXISP∪{q}

(4) 输出MAXISP

4 实验

本节以例1所给定的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为例, 分别按照算法1、算法2和算法3进行重复模式挖掘。挖掘条件是minsup=50%。

例2.算法1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用常规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得到序列模式集, 见表1。

PID:序列模式标识号, SP:对应的序列模式

(2) 在上表中, 找出所有重复序列, 得到: (a) (a) , (c) (c) 和 (c)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3) 最后得到重复序列模式集:{{a}2, {c}2, {c}3}

例3.算法2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挖掘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见表2。

PID:序列模式标识号, SP:对应的序列模式

(2) 在上表中, 找出各最大序列模式的所有重复子序列。

根据 (a) (b, c) (a,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a) (a) 和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根据 (a) (c) (c)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c) (c) 和 (c)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3) 最后得到重复序列模式集ISP:{{a}2, {c}2, {c}3}

例4.算法3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挖掘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见表2。

(2) 在表2, 找出各最大序列模式的所有重复子序列。

根据 (a) (b, c) (a,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a) (a) 和 (c) (c) , 由于MAXISP中不包含这两个序列,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MAXISP中;

根据 (a) (c) (c)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c) (c) 和 (c) (c) (c) , 由于MAXISP中已经有 (c) (c) 序列, 由这里得到的序列 (c) (c) 不再加入到MAXISP中。由于 (c) (c) (c) 包含 (c) (c) , 所以将MAXISP中的 (c) (c) 删除, 将 (c) (c) (c) 加入到MAXISP中;

(3) 最后得到最大重复序列模式集MAXISP:{{a}2, {c}3}

5 结束语

结构关系模式挖掘的目的是挖掘在基于事件数据和序列数据中隐含的分支模式、互斥模式以及重复模式, 以解决常规挖掘任务不能解决的问题。结构关系模式挖掘可应用到基于事件数据分析的各个领域。重复关系模式挖掘对于发现数据之间的重复关系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存在着大量重复序列的DNA生物序列的信息分析、保险业的数据分析等很多领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蕴含着重大意义的DNA生物序列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的种类也很多。将重复模式挖掘技术应用于生物信息中重复序列的挖掘, 也是结构关系模式挖掘中重复模式挖掘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Agrawal, R., Srikant, R..Mining Sequential Pat-terns[C].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Taipei, Tai-wan, 1995:3-14.

[2]Lu, J., Adjei, O., Chen, W.R., Liu, J..Post 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A New Method for Discove-ring Structural Patterns[C].Proceedings of the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Processing, Beijing, China, 2004:239-250.

[3]吕静, 王晓峰.序列模式图及其构造算法[J].计算机学报, 2004, 27 (6) :782-788.

互动关系模式 篇9

关键词:高校,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模式

一、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一对一”的互动关系模式分析

1.高校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根据对全国著名大学的学生及家长调查得知, 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与其所在高校的声誉成正比, 学生的就业率和毕业后的预期收入与其所在高校的知名度基本是一致的[1]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 名牌大学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 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 才能获得更好的声誉、争取到更多的优秀生源。学生们对学术问题的影响比通常认为的更为重大。学生们对学科和专业的选择, 像消费者一样, 引导着大学的扩展和收缩[2] 。为此, 高校首先必须倾听学生及家长意见,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建立让学生与高校同步成长的政策、制度、环境等, 设计合理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系统,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将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2.高校与教师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提供者、组织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他们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之一, 而且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的所有者;他们既是大学的雇员, 又是大学的主人[3] 。 罗索夫斯基曾指出:“大学教师常常认为他们就是大学。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而这种使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没有教师, 就不成其为大学。”[4] 高校要维持一定的声誉, 必须努力吸纳有较高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师, 人力资源的竞争已成为现代高校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建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为高校人力资源提供重要保障, 高校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也能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 实现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3.高校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政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高等教育, 成为大学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看, 政府是高校的投资者、经费提供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高校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政府部门通过立法、规划、拨款等重要手段来影响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 不仅承担着维护高等教育平等和质量的责任, 也是保证高等教育为公共利益服务的重要力量[5] 。由于政府部门必须保持监管部门独立客观的位置, 因此, 政府需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与高等学校建立一个良性互动、深化沟通了解的关系, 进而把握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通过高校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关系, 政府部门就能制定出更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政策制度, 高校则能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中与政府的办学理念和需求尽量相一致。

4.高校与校友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校友网络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6] :对大学声誉的影响力及观念支持;为学校提供财政支持;毕业安置服务;参与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近年来, 校友网络在教育机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美国, 几乎所有大学都有校友办公室直接管理各地校友会, 这些官方组织和校友的自发组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芝加哥大学每年投资100万美元改进对校友的服务, 如组建新的校友俱乐部、提供求职指导和编撰分地区、分行业的校友名录。美国大学对校友的终身服务已经上升为一种义务, 一种日常工作, 联络校友不再是一种偶然性的需要 [6] 。

5.高校与用人单位、科研服务单位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高校向社会单位 (用户) 提供服务的“产品”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多以项目的形式展开, 承接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被称为横向课题, 承接政府的项目被称为纵向课题) ;向用户输送毕业生和向用户提供各种培训服务等三种形式[6] 。如何有效满足用户需求, 实现用户利益的最大化将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中, 横向科研项目是高校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并从科技服务中获得科研经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用人单位的专业需要和能力技巧等方面的要求为基础, 组织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这是高校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定位的重要前提, 也是指导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同时, 高校还是最大的培训市场, 承载着向社会培训人才的任务。

6.高校与公众、社区、媒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

社会公众是高校利益相关者中最边缘的一部分, 主要包括市民、社区、媒体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创新的日新月异, 对高等教育及其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故高等学校应当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并对社会预期进行分析和预测[9] 。任何组织的使命都是“服务社会, 发展自己”, 服务社会是由其社会职能所决定的, 发展自己是由其个体职能所决定的, 其相互关系是通过服务社会获得的支持来发展自己。因此, 高校应根据社会所需的服务要求决定其发展方向。对社区而言, 高校已融入了当地社区的生活, 高校的影响已经扩散到社区生活的多个方面。高校的发展会给当地社区带来各种利益, 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利益。如高校发展有助于拉动当地消费;高校可通过研究成果转化和其他社会服务, 促进社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高校发展还有助于扩大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 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对于社会公众, 他们一方面作为纳税人与学校有着一定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 高校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进而保护和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当今社会, 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传播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广播, 随着网络媒体及其他新兴媒体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时间就能够使信息全球化。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的生存方式, 高校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学会与各种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综上所述, 发展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就是要建立一种信任互利、稳定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深入理解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发展的利益要求和期望, 通过营建互惠互利的关系网络, 有效调动和利用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支持的积极性, 最终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满意感和认同感, 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

二、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分析

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模式除了“一对一”双向关系之外, 还存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益相关者会将其对高校的体验和感知 (积极的或消极的) 通过人际交往, 有意或无意地向其他利益相关者和与他们关系密切者 (如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以及与一些有共同价值需求的陌生人) 进行传播。高校利益相关者已形成的对高校的体验和感知会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相互产生影响, 若体验或感知是积极的, 则会加深他们对该高校的信任、认同和满意感。对于社会公众而言, 则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人际交流, 从利益相关者对某高校的体验和感知中获得该高校的信息, 形成基本认知, 有时这将直接 (或间接) 影响社会公众对该高校的后续行为, 如报考、支持、赞助或参与等。比如家长和学生们通常认为从关系密切者的教育体验中获得的推荐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远超过其他信息渠道, 如教师介绍、报考指南、媒体宣传等。

高校利益相关者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口碑 (有正面和负面两种) 主要受利益相关者事前与高校的互动关系, 以及其价值需求的满足程度中所获得的对高校的体验或感知所影响。利益相关者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关系越好、价值需求越满足, 则其对外传播的口碑就越积极。高校虽然无法控制利益相关者的口碑传播过程, 但可以通过提供比其它高校更好的政策、制度和良好的互动关系, 最大化地影响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感知 (如信任、认同度和满意度等) , 从而形成正面口碑。

三、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重叠关系模式分析

利益相关者之间除了以人际关系形式出现的互动关系外, 还存在利益相关者自身对高校发展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这是因为高校利益相关者作为社会公众成员, 他们同时需要履行多种角色。我们把这种关系现象称之为“角色多重性或角色重叠交集”。比如:学生在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中, 既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 又担当了高校运营的产品角色, 是高校生产加工的对象;一名教师可能是学校的行政人员, 也可能是某个学生的家长;一名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学校的校友, 还可能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政府要员、媒体工作者, 日后成为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角色的这种重叠交集现象, 增加了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网络的复杂性, 这是利益相关者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特征, 对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不同利益相关者虽然在高校发展中可能兼扮多种角色, 这种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情况在高校构建教育关系网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利益相关者作为其他关系人角色的行为主要受到利益相关者在与高校的初期互动关系中所形成的感知及行为的影响。尽管高校无法控制利益相关者多重角色行为, 但完全可以从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多重角色行为的响应机理出发,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经常性地了解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价值需求和期待;通过一定的政策、制度最大化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 (至少要比竞争者能更好满足其价值需求) , 最大化地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于该高校的信任、满意度、认同度或忠诚度等, 形成高校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最大化地正面影响利益相关者作为高校其他关系人角色时的行为选择。

四、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发展的管理策略

在现实中, 高校管理者首先面临以下问题:第一, 高度重视为创造高校声誉作出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互动关系;第二, 要对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进行有效评价和管理;第三, 如何平衡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根据前述分析, 初步提出以下管理策略或建议:

⑴ 高校管理者需要对学校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进行审视, 它决定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可能采取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等, 也决定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态度和行为。

⑵ 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高校应建立适当的交流沟通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价值需求和期待。这将有助于指导高校及时调整或改进有关的管理政策、管理方法等。因此, 理解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是高校组织管理创新的首要前提。

⑶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应通过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实行人性化和民主式管理, 高度重视教师的价值需求和期望, 培育教师与高校之间的良好关系, 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敬业精神, 使其做好本职工作,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优质服务。

⑷ 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通过高校对自身价值需求的满足程度来决定其内心的高校感知 (如信任、认同、满意和忠诚等) , 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多重角色的持续支持、参与、合作和服务的行为, 同时他们还会把自己对高校的感知通过人际关系网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口碑宣传, 影响其他利益相关者或与之关系密切者的高校感知和行为。因此, 发展良好的高校与利益相关者关系, 最大化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 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⑸ 有效利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和能力, 如学生的求学欲望和口碑效应、教师的工作热情、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供给、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科研合作单位的科研经费提供、校友及捐赠者的赞助意愿、媒体积极的正面报道和在危机事件上的配合与公正报道等等。同时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将是其传播知名度最重要的资源。虽然高校无法控制口碑传播过程, 但高校可以通过培育良好的互动关系, 提高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度来影响口碑传播的积极性、正面性和显著性。

总之, 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 各院校迫切需要从办学理念、治理结构、组织创新、行为规范、价值创造、互动关系与交流沟通等方面, 创新现行的高校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10] , 以发展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吸纳全社会的力量办学, 快速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声誉。

参考文献

[1]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 2004, (5) :12-18.

[2]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3]胡赤弟.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 2005, (3) :38-46.

[4]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5]世界银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7][8]赵纯均, 雷曜, 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9]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2) :6-10.

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模式初探 篇10

一、巧妙激趣, 学案引路, 自主探究

一堂课的导入很关键, 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通过老师恰当的方法指导, 学生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自读、思考、练习、质疑。自主探究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个人阅读、小组分任务合作等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把自己自主探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学习卡上, 拿到小组讨论时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以待展示课上解决。自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 积极鼓励、指导主动性不够的同学,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成果展示, 点拨解疑, 合作探究

在展示课上, 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生、师生抓关键点, 共同探讨文本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 引导学生积极研讨, 对重点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解读, 重个体感悟, 互相质疑、答疑。老师应积极肯定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 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不要立即给出答案, 应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适时点拨, 恰当引导, 让学生自己在积极探究、自主发现中得到发展。在师生互动中, 我还注意了以下两点:

1. 设置问题, 突出重点, 选择最佳的“切入口”, 以点带面

问题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奋发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把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具体问题, 让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不同文章, 切入的角度不同。教师必须选择最佳的“切入口”, 以点带面。如:我在教《人是什么》时, 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于人是什么是怎样回答的?作者又是怎样认为的?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不仅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 更是组织教学的关键所在, 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 设置问题, 突破难点, 构建课堂教学的问题链, 层层深入

一课可能有一个核心问题,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 形成有序的问题链,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如:我在教《故都的秋》时, 先问:“故都之秋美在哪?”要求学生找出能概括这一特点的句子。紧接着又问:“这种美是通过哪些景物来体现的?”要求学生找出具体句子分析。再问:“北国 (故都) 的秋与南国的秋相比, 有哪些不同?”通过这些渐进性的问题, 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只美在“清、静、悲凉”, 更美在她的“特别地”“饱”“透”“十足”。

学生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

三、方法总结, 迁移转化, 实践探究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高屋建瓴, 把“渔”授以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方法总结出来后, 就要实战演练了。这一步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知识, 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 要根据语文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 不必强求统一。

“悬赏+互动”,猎头新模式? 篇11

猎头服务是时下企业寻求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根据国际“高级人才顾问协会”的统计,全球70%的高级人才流动是由猎头公司协助完成的,目前猎头市场规模在300亿美元左右。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帮助谷歌挖角李开复获得1.3亿美元的佣金,更是成为业内一大佳话。与海外相比,我国猎头市场起步晚、容量大,吸引了众多招聘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介入其中,一时间朝阳产业显现红海特征。

不过,这片红海中也不时泛起点点绿意。“悬赏+互动”模式将传统猎头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打造“推荐式高端人脉资源整合平台”,快速汇聚了职场精英群体,并依托更为低廉的收费,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实现人脉向钱脉的商业转变。

朝阳产业显现红海特征

中国猎头市场的形成,与外商投资热潮密不可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对通晓中国文化并熟悉本地业务的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直接催生了我国的猎头市场。目前,我国猎头服务已逐渐发展为一个产业,每年总营业额不低于10亿美元。行业分工细化也初见端倪,电信、IT、消费品、制药,各家猎头公司均有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猎头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从本土猎头佼佼者前程无忧(51Job)的营收中窥见一斑。2004-2009年,前程无忧来自猎头业务的收入由0.54亿元增至2.05亿元,5年增长3倍。

不过,市场容量扩大的同时,猎头行业的集中度并不高。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猎头公司有5000多家。根据客户定位、收费标准、运营特点,可划分为三大阵营:声势煊赫的洋猎头、本土猎头中的佼佼者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猎头公司。

三大阵营中,洋猎头虽然数量不多,但凭借优质服务,把持了国内猎头的高端市场,其主要客户是世界500强企业,借此占据了猎头行业20%的份额。本土猎头中的佼佼者,主要从事国内知名大企业中、高层职位的人才寻访,占有猎头市场60%以上的份额。处于第三阵营的中小猎头公司,数量虽多,但所占份额最少,主要从事中低端职位的人才寻访。

与此同时,猎头产业已现红海特征。由于门槛比较低,大多数猎头公司更像人力介绍所,在专业服务的提供上还不能让人满意。同时,由于受到资金压力,价格战成为业界常态,导致猎头市场的价格体系紊乱,国际惯例猎头公司的佣金是年薪的1/3左右,但中国市场却从年薪的8%到60%不等。正因为如此,有业内专家认为,进入门槛低、客户个性化需求强烈以及难标准化等诸多原因集于一身,传统猎头短时仍难做大做强,甚至有专家预测,七成的猎头公司将倒闭。

“悬赏+互动”新模式

不过,巨大的市场容量总是能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成立于2009年6月的深圳埃斯欧纳(Aceona),运用全新的“悬赏+互动”模式,在猎头红海搏杀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悬赏+互动”商业模式的设想,来源于创始人徐凯祥在高盛的工作经历。他认为,高盛的内部举荐制度给了其创业的灵感,且国外成功践行的模式在中国一定有市场,值得产业化尝试。尝试的第一步是打造网络平台,即在互联网上从事猎头服务。网络平台的首要原则是建立诚信机制、给人严格严肃的印象。为此,埃斯欧纳制定了严格的审核机制。要成为埃斯欧纳的注册会员,必须符合中高级人才的硬性条件,埃斯欧纳会针对拟注册会员提供的简历进行严格过滤,如学历背景、工作履历等。另外,通过初步筛选后,埃斯欧纳的工作人员会同拟注册会员进行电话沟通,进一步核实简历的真实性。

严格的审核机制,严肃了网站,也树立了高端形象。“目前中高端人才网络猎头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要建立企业自身的公信力。”徐凯祥坦言,中高端人才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人信息,一般不愿意直接在招聘网络发布求职简历,而多依赖于猎头推荐。“所以网络猎头必须建立自己的信任机制,在服务质量和信息保密上下功夫,真正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可信赖的服务内容。”

平台成型之后,“悬赏+互动”帮助公司快速丰富了精英人脉数据库。所谓“悬赏”,是指招聘单位发布招聘信息后,鼓励会员推荐合适人选,一旦竞聘成功,推荐者获得一笔数额不等的奖金。“悬赏”制度有利于调动会员的积极性。据徐凯祥介绍,埃斯欧纳给予的奖金都在2000元以上,其中超过三成在1万元以上。自2009年年中诞生至今,埃斯欧纳累计发布中高端人才职缺超过500多个,总累计奖金超过120万元。

线下互动是埃斯欧纳用来增强会员粘性的砝码。徐凯祥认为,对于精英人士而言,“悬赏”只能视为一种点缀,而社会地位的尊显、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独特交际圈将是刺激精英人士汇聚的内在因素。为此,埃斯欧纳成立了马球俱乐部,为线上会员提供线下交流的平台,目前,俱乐部每周大致举办四次名类各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基于此,“悬赏+互动”模式整合会员资源后所产生的效应,将远远大于单一猎头公司“独自寻觅”所能实现的服务效果。该模式帮助埃斯欧纳快速打开局面,成立不足半年,其平台上汇聚了超过18万注册会员。

数据库营销,化人脉为钱脉

不断丰富人脉资源后,如何将人脉转化为钱脉是产业化尝试的第二个环节。埃斯欧纳的举措是地面营销与打造品牌知名度并举:一方面,聘请了100多名营销人员开展业务推广,采取点对点上门营销;另一方面,通过广告宣传、参与各类商业活动等方式,提升公司知名度。服务正式上线不到3个月,埃斯欧纳就与100多家知名企业实现了业务往来,所服务人员的年薪主要集中在30-100万元。

当然,收费模式的创新和相对低廉的定价也是埃斯欧纳的成长推手。相对而言,传统猎头的收费标准较高,中国本土猎头收费为招聘者年薪的20-25%,跨国猎头在25-30%之间,而作为行业翘楚的光辉国际,价码从招聘者年薪的1/3起步。如此的高收费,一方面抬升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限制了业务推广,而另一方面也为中小猎头进行价格战提供了空间,容易诱发行业的无序竞争。

埃斯欧纳的收费模式正好弥补了上述缺陷。其收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向企业收取年费,徐凯祥将其称为企业购买猎头服务的套餐费用;二是10%的猎头费。相比传统猎头而言,埃斯欧纳的收费更为低廉,能够有效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据徐凯祥介绍,埃斯欧纳可以为用人单位平均节省60%的招聘成本。

那么,“悬赏+互动”模式在经济上是否可行?简单地看,埃斯欧纳的成本主要来自人工成本、悬赏奖金支出和线下活动三块。其中,人工成本和线下活动成本相对固定,悬赏奖金相对浮动,由于悬赏奖金只占猎头收入的很小部分,因此,随着服务规模放大,收入覆盖固定成本后,其经济效益将得到体现。

事实上,汇聚庞大的精英人脉后,埃斯欧纳的营收渠道将更为宽畅。徐凯祥表示,埃斯欧纳未来的营收将着力于人脉数据库的深度挖掘,在不脱离猎头产业链的条件下引入精准营销等模式。

“悬赏+互动”更具张力

埃斯欧纳的实践表明,“悬赏+互动”模式相比传统猎头更具发展张力。由于传统猎头是企业有单一高端人才需求的时候出现的招聘服务模式,它的发展往往单纯依靠业务顾问的人脉资源和服务能力,很难实现规模化。尤其在面对企业客户多元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状况时,这种传统猎头模式表现出不匹配市场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人才资源库需要长期积累,业务顾问点对点的单一服务难以满足人才库积累的要求。

而“悬赏+互动”模式则不同,它在流程设计上强调专业性和严肃性,通过网络平台与线下互动,快速积累人脉资源。而开放式的推荐环境,人才与企业间直接、便利的沟通,大大提高了人才服务的效率。另外,大幅降低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更是有利于该业务的推广。

互联网下互动学习模式初探 篇12

关键词:网络环境,互动学习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 不仅深刻改变了网民个人的生活形态, 也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同时还为双向交流上提供了一些列的工具, 使在灵活主动的学习在网上成为可能, 而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的是人们的学习任务和方式。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以其跨领域、跨时空的优势, 日渐成为新时期备受青睐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如何让学习者们在网络下借助网络通讯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的学习, 这已经成为了网络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了。网络教学的特点就是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互动学习的理论来加强学习者, 所以就要在教学中掌握好网络环境学习的特点, 设计好合理的教学方法。本文对互联网下的互动学习如何进行作以下探讨。

1 开展互联网下互动学习的必要条件

1.1 提高学习者的网络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对于我们的学习者, 基本是初高中的学生, 其心理并不成熟, 很容易沉溺于网络中, 网络成了部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 其实网络是一种中性的东西, 其善恶取决于使用他的人。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一方面, 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 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威信, 严正向学生们申明上网的基本原则, 要遵守国家有关网络、通讯方面的政策法规, 做到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的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对学习者的学习的效果加以评价, 学习者也有机会提出个人意见, 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及时加以吸收、总结和反馈。这样, 学习伙伴在协商、讨论、认同、感染中能得到最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取长补短, 产生群体效应。以此来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专注性。

网络环境下互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互动活动是否发生、如何进行完全是由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而定,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要经常进行个人反思, 吸取他人经验,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同时它又是一种民主的群体思维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 有一定共同目标的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启发, 协同合作。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获取他人的想法, 论证自己观点,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学习者应掌握的学习技能及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学习需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撑系统, 如网上同伴互评系统、网络化的学习档案管理系统等, 这需要一定操作技能。只有学会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才能在互联网上面对上亿个站点构成的网状结构, 从容地探索信息宝藏。网络学习必须具备与人交流的基本技能, 交流手段主要有E-mail, 当然还有如今应用最广泛的QQ聊天、以及近来比较火的个人微博等等。若要与人及时沟通、探讨, 就要学会利用聊天室或其他网上技术手段来与人进行即时或延时的信息发送与反馈, 要学会使用搜索引擎, 并具备一定的查询技巧、信息发布和网络参与技能, 这些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网上学习的基本技能。

网络环境提供多样性、开放性以及时效性的信息资源, 但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盲目性, 使学习者无所适从。面对浩如烟海、变化无常的信息, 应该选择什么、如何选择?因此要做一个整体的学习计划, 也要有一个每学期的具体安排, 至少每周要有学习安排, 以后就按照学习安排表进行学习。例如每周安排多少业余时间网上学习、多少时间整理学习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把学习中已弄明白或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安排一次网上交流的活动, 交流学习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等。

2 网络环境下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者与网络之间的交互活动

学习者借助计算机、手机等设备,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在这种互动学习模式下, 学习者可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 按照自己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这种方式下, 需要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2.2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活动

学习者与之间的交互活动是指发生在多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学习者之间可利用电子白板、中继会话或多用户会话系统来进行同步交互学习, 也可以选择使用QQ群、电子邮件、个人微博等方式进行即时交流。多个学习者之间通过交互活动, 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 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圆满方案, 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在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2.3 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

在课堂内, 在网络多媒体教室因为配有大屏幕投影仪、电脑、互联网等, 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网上点播课件师生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课堂外,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 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同时也可以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 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 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在这种交互后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3 结语

总之, 好的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网络传播导致社会的信息化, 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打破了传统的以纸质书本为基础的“孤立”的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在交流互动中自我组织, 网络环境的交互式学习方式赋予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动态控制的权利。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学习进度都可自行控制, 不仅拓宽了互动内容的广度, 也提高了互动的深度。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认识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活动是一个人非常复杂的过程, 如果运用不当, 可能会误导学习者, 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有效地进行互动学习, 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春, 谢安俊.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信息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学研究, 2007 (8) .

[2]孙杰远, 唐剑岚.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学苑出版社, 2003 (7) .

[3]论玉玲.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支持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07 (28) .

[4]刘萍.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 (6) .

上一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下一篇: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