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写作

2024-07-28

同题写作(共10篇)

同题写作 篇1

丁锋和周文忠两位老师,就“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这一写作训练点,各自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有特色的课,让学习者颇有收获。

丁锋老师的课堂目标有三条:1诵读学生的随笔片段,感受生活好素材“有我”的特质:感觉要细、新、丰,感情要真,感悟要深;2研究讨论两篇学生随笔,通过添改素材,领会组合取材的方法;3通过对“美好”这一命题明确立意后的片段写作,练习素材的提取。每一条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但三者又都从不同的侧面紧扣“有我”二字,推动和展开课堂;借助学生课前的随笔写作和围绕“美好”命题的选材训练,让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进而达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写作能力目标。

周文忠老师的课堂目标只有一条,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和集中,且在这种单一和集中的目标中,他又将教学聚焦在对“材料的典型性”这一难点的突破上。课堂以“老师”为题,从学生的现场写作开始,进而了解写作实情,并现场选取学生的代表性习作三篇,具体分析、研讨,找亮点,说不足;中间还穿插了教师以自己的下水文作为“靶子”,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在这样特别现场、可感的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也就明白了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必须是具体的、典型的、新颖的。然后,周老师留足了依法训练强化的时间, 让学生继续以“老师”为题进行二次写作或修改原作,并再次进行课堂写作成果展示和点评。最后,周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上提供的写作知识短文,让他们圈画其中的关键内容,再次强化“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素材”这一写作训练课的主题,结束课堂。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丁锋老师围绕 “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这一教学目标,在备课和研究上花了相当多的力气,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课堂呈现也相当丰富,展示了写作的魅力;周文忠老师则更注重写作的实际发生,把力气用在现场,用在对学生不同类型的写作片断的研究上,让学生在充分地写作活动中学习写作、明白要义、形成能力,展示了生态写作课堂的特色和学生的风采。可以说,两位老师各展其长、各领风骚。

虽然这两节课都是很好的写作课,但我还是想说一点个人的想法。

我总觉得,两位老师在“有价值”上用力过多,而在“提取”上用力太少,甚至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如何让学生敏锐地辨识“选取”和“提取”的同与异(因为语感的培养本就应该是读写的常态且重要的工作),把“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与七年级写作训练中的“向生活中找‘米’”的能力训练点区别开来(体现出七年级写作在“生活素材”这一点上的连续和发展), 两位老师其实还应当细细琢磨。

这里有潜台词。“选取”,是“挑选、取用”的意思,而“挑选”本身就有选择和寻找的双重意味。“生活中”可能有“有价值的”素材存在,也可能有“没有价值的”素材存在,其满足在于挑选到、寻觅到的结果。而“提取”就不一样,是“几经提炼而后取得”的意思,其潜台词就是,生活中本来就有“有价值”的素材存在,你或者如提取存款一样将其提出来使用,或者如披沙拣金般提纯炼取而后得,不仅满足于结果,更满足于过程和加工时的享受。

七年级教材中的“向生活中找‘米’”这一写作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初中生关注生活,特别是自己的生活,强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样的意识;同时,还在于培养初中生学会寻找、留心观察、注重发现的写作能力。“米”就是一个比方,就是有用,就是有价值。

而到了八年级中的这一写作训练点,虽然在字面表达上是“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但我以为,“有价值”更多的是温故中知新,是承接中的发展;而“提取”却是比“找”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因而在写作难度上,也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如此,我们便会发现,泛泛地说细、新、丰, , 甚至真和深,依然着眼在结果上,学生还是很难形成“提取”的能力;而虽然依据教材短文,扣住真实、典型和新颖,最终也还是落在一个“有价值”的标准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是标签。如果能就某一生活现象,引领学生不断地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生活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分类、分化、蒸馏、加工、改造、提取、提纯,甚至能从不同的侧面或静态、动态的变化中发现各自不同的 “有价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对这样的“价值” ” 呈现千姿百态的表达,那将会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啊!诚如是,我们的课堂就既能抓住要点,易于进行课堂聚焦,也能突破难点,易于形成“提取”的能力。这也就是作家曹文轩所提倡的学会 “凝视”,抑或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省察”生活与人生的智慧。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虽然丁锋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以“美好”为立意,试图引导学生学会提取,并通过添改和创写等方法,使他们在 “有我”中形成“提取”能力,而且他在课堂上还特别引用了孙绍振先生关于“生活”的一段话, “所谓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现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与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但如何“同化”,如何“体验”,还是感觉缥缈。此外,这里的“生活”也与本堂课一以贯之的“从生活中” 中的“生活”不是一个层面的表达,很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搅缠,因此,其结果是狠狠地吊了胃口,却依然无法满足“品尝”“有我”般提取的强烈欲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因此,我以为,这正是这两堂课的又一重要价值之所在,那就是:撩拨了写作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极大的探究欲,给我们上好这样的写作课留足了偌大的开发空间。于是,又想到了听课结束时,我在听课本上留下的字样:如果两堂课都重在“提取”,结果又会如何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宁可讲座不要上课,宁可上课不要评课。 讲座, 负责任一点,一家之言即可,反之,或东挪西借,或批甲骂乙,一两个小时好糊弄。 上课则不然,无异于裸露在手术台上的小媳妇,任台下的婆婆们宰割。 而评课,说真话,说不定会被看成下手太狠,可能殃及无辜,挫伤媳妇的自尊;说假话,既怕失了婆婆的水准,又怕丢了自己的人格;说笑话,又怕别人不能从笑中察出个中三味。 评课难,难于上青天。

看不到一堂课的长处与特点的评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评课。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从课堂的对话与交流中感受上课老师的教学智慧,从课堂的组织与安排中推测上课老师的匠心独运, 从整个教与学的呈现中体味他们对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驾驭。 对待学生学习需要用赏识的眼光,对待上课的老师何尝不需要呢?

(选自《蔡明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

“同题”如何“异构” 篇2

开展同题异构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

那么如何“异构”?下面通过一次以《带电体在磁场中的运动》为课题的“同题异构”教学活动来探讨物理问题的“同题”怎样“异构”.

1 原题1

如图1所示为一边长为2a的正三角形ABC区域,该区域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电子沿平行于底边BC且通过AB的中点D射入磁场.现发现电子垂直BC边穿出,试求该电子的初速度v的大小.

解析 如图2所示.v=3qBa2m.

1.1 拓宽延伸可以异构.

异构1.1 在原题中电子的入射速度方向保持不变,若要保证电子能从BC边射出,则电子的初速度v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1.3 由特殊到一般可异构

异构1.3 原题中电子分别在AB的连线距B点34处和14处沿水平方向射入磁场,若要保证电子能从BC边射出,则电子的初速度v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如图7、图8.解得速度的要求分别为

3qBa8m

3qBa8m

1.4 变化物理图景是异构

异构1.4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有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图9),有一电子束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射向AB的中点D.在图中标出在边界ABC上有电子穿出的区域.用标志出来.

解析 画出临界轨迹并标出区域.

1.5 分情形讨论也是异构

异构1.5 如图11所示的区域有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一束电子以相同的速度水平射向磁场,并且已知电子全部从A-O-B-D边界穿出.其中靠近AC边界入射的电子的轨迹如图12所示.在图中画出几条具有简单特征的电子运动轨迹图.(∠CAO=∠DBO=135°)

解析 分别考虑(1)电子从AO边界射入AO边界射出;(2)电子从AO边界射入OB边界射出;(3)电子从OB边界射入OB边界射出;(4)OB边界射入BD边界射出.四种情况中简单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电子运动轨迹(图12).

当然也可以利用类比、逆向思维、等效等进行异构.“异构”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创造激情和工作热情.但“异构”不应成为教师个人的智力游戏,也不简单的是训练学生能够灵活的解决新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异构”使学生获得灵性的激发,调动学生身心的投入,以体会并实践物理学基本思想与方法,从而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引领学生投入到物理学习与研究从而“自主异构”是教师异构更高层次的工作任务.

学生的质疑是引领“自主异构”最简单最基本的出发点.

2 原题2

(2008年江苏高考)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在O点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曲线如图13所示.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点到x轴距离的2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1)小球运动到任意位置P(x,y)处的速率.(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第一次下降的最大距离ym.(3)当在上述磁场中加一竖直向上场强为E(E>mg/q)的匀强电场时,小球从O静止释放后获得的最大速率vm.

(原题解答略)

2.1 学生质疑1

当满足一定条件前提条件下,是不是可以出现这样的轨迹,先加速曲线运动然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异构2.1 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在O点静止释放,对于其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甲乙两位同学做了如下讨论:

学生甲:不可能出现先加速曲线运动然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的轨迹,因为如果出现这样的轨迹,假设在M点开始匀速运动,那么M点也是曲线运动的末时刻,可看成一段圆弧的圆周运动.

qvMB-mg=mv2MR,

匀速运动到N点,在N点有qvNB-mg=0,故vM≠vN,M到N不是匀速运动.

学生乙:从开始下落到M的过程中是一个曲率半径变化的曲线运动.

得vM=vN,即能够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两位同学的讨论你有何评价.

解析 在x轴加上v0,-v0的速度.由于v0的存在而受到如图15所示y轴负向的洛伦兹力,且满足f洛=mg,那么一个分运动以v0沿x轴正向做匀速运动.另外一个分运动是以-v0的初速度,y轴正向的洛伦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故微粒做的是沿x正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O为顶点,半径为R=mv0qB的逆时针旋转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合成.在最低点由运动的合成有v=2v0.由圆周运动

即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圆周运动的半径的4倍.故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一个有限值,同学乙的论述错误.同学甲没有定量的计算出曲率半径因此不能说服乙.

2.2 学生质疑2

能不能确定某一时刻物体的位置与速度呢?

异构2.2 在场强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在O点静止释放,建立如图14所示的坐标系,O为释放点.求t=πm2qB时微粒的位置和速度.

解析 如图14在x轴加上v0,-v0的速度.由于v0的存在而受到-y方向的洛伦兹力,且满足f洛=mg,即v0=mgqB,那么一个分运动以v0沿x轴正向做匀速运动.另外一个分运动是以-v0的初速度,y轴正向的洛伦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故微粒做的是沿x正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O为顶点,逆时针旋转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合成.

考虑匀速直线运动的分运动,在t时刻其位置坐标

另一个分运动是如图所示的匀速圆周运动,在t=πm2qB=T4时刻的位置坐标为

“同题异构”活动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引领调动学生参与异构中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享受“伟大”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发展了思维的发散性,独立性和批判性.

同题写作 篇3

一、同题同构

(一) 什么是“同题同构”, “同题同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 备课组几位教师采用同一个课堂结构, 同一种教学思路, 轮流在自己班上进行教学的校本教研形式。

“同题同构”是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最佳呈现形式。一般流程为:课题组集体定课题———集体备课———个人设计教案———上课———课题组教师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形成新的执行方案——再由课题组另一位教师到自己班上, 直到课题组教师全部上完为止。

“同题同构”这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第一个教师上完课, 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然后上第二次课, 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然后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方案都同伴集体共同参与讨论, 相同的课多个教师上, 每次都有新的问题, 每次都有新的进步, 经过集体的共同努力, 一节精品课出来了,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一节精品课, 而在于这一活动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二) “同题同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同构”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利于好的课堂设计的推广,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备课———上课———评课———说课———反思……换来了个人和群体专业水平的提升。

这个教研模式尤其适合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 (1) “同题同构”活动, 让年轻教师在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下, 完整经历“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 能尽快掌握基本课堂教学常规, 能独立分析教材、备课, 并能顺利地实施课堂教学, 学会根据学生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让他们在自我摸索的基础上, 从“模仿”起步, 可以说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这是一条“捷径”, 有效地缩短了新教师的入门时间。如这次二年级数学同体同构, 王晓平是一位有丰厚经验的教师, 而陈莎莎是一位刚毕业两年多的年轻教师, 通过这种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让年轻教师较快地成长起来。 (2) 同样的设计, 不同的课堂, 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情适时调整, 及时把握生成资源, 捕捉不曾预约的精彩, 而新教师因为缺乏经验, 不易把握学情, 往往容易按部就班。通过“同题同构”教研活动, 年轻教师能从“同”中见到“异”, 从“异”中看到“相同”设计背后体现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工夫”, 并从中领悟教学的真谛。

二、同题异构

(一) 什么是“同题异构”, “同题异构”的基本教研形式

“同题异构”就是相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不同的策略选择, 不同的资源选用, 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切入点和教学主线也完全不一样。相同的课, 在不同教师手中有着不同的诠释, 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 语言素养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简单地说, “同题同构”就是教学的设计即教师执行的上课教案的各个环节几乎相同, 或者说大同小异;而“同题异构”就是整堂课教学的切入点, 组织教学的主线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般流程为:首先也是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内容———备课 (由不同的教师根据对教材的不同理解, 设计出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课) ———上课———集体听课———评课———反思———改进———提炼经典案例。

(二) “同题异构”这种教研形式的意义

“同题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了教师教学个性, 便于互相学习。从教研的角度来看, “异构”具有“同构”无法取代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长期“同构”会抹杀个性。一个成熟的教师, 应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个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新教师在入了门, 掌握了教学常规之后, 应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高唱“集体备课”, 我们欢呼“资源共享”, 但我们不能失去个性。独立钻研文本、预设教案、实施课堂、反思教学, 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所以我校在“同题同构”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同题异构”活动, 现在我们每个备课组一学期是“同构”, 另一学期就是“异构”。

《老师》同题作文选登 篇4

敬爱的卢老师:

最近,您身体好吗?我有一些烦心的事,想跟您诉说。

住在城市,家里的开销逐渐增加。为了谋生,爸爸只得背井离乡,到深圳去工作。也许,他天生不是享福的命,终究一辈子要辛勤工作。看着爸爸这么辛苦,我们全家的心都快碎了。

我时常望着天空,望着小鸟,望着白云,一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不时“热泪盈眶”。我为自己的前途,为迷茫的人生而感叹。有时,我多想变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变成白云,无忧无虑地生活……,我多么希望大自然赐予我魔杖,变成云、变成雨、变成闪电、变成冰雹……

老师,您说,我的愿望有错吗?不该吗?还是不可能存在?对于这些,还可以暂且放一放,可是,我的眼睛已经近视了。怎样提高视力?我好希望这一切从头再来,或许,就不会这样了。老师,童年不是很美好的吗?如果是,为何我会经历这一切,想起来,真令人心寒啊!

啊,童年,你是快乐的吗?如果是,请赐予我快乐吧……

老师,真希望您能给我提宝贵建议。

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黄妮荧

(南安市第二小学:黄妮荧 指导教师:卢救救)

老师,我想对您说

敬爱的卢老师:

谢谢您两年来对我的栽培;谢谢您两年来的教育;谢谢您所给予我的一切。您就想辛勤的园丁,哺育我这幼小的苗儿;您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当我被学习的坎坷绊倒时,您总会耐心地告诉我:“没关系!坚持就是胜利!”您教会了我怎样写“横、竖、撇、捺”,教会了我四大名著的文化历史;教会了我造纸技术是谁发明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卢老师,您什么都好,身上全是“宝”,惟独有一个缺点——对我们太好了!太不严格了!

卢老师,您好记得吗?那次,您在布置作业时,我们班吵得跟菜市场一样,有的扔纸条,有的交头接耳,还有的甚至走动位置呢!而您还是在那儿专心致志地布置着作业,有时也只是亲切地跟我们说:“安静点!”您知道吗?如果,换作是陈老师的话,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她保证会大发雷霆,作业加多,叫我们抄这儿抄那儿的!卢老师,我这样说并不是希望您想陈老师那样管教我们,而是希望您多给我们讲点儿大道理,让我们多懂一些。虽然,我们这一班要骂了之后才知道错,罚了之后才知道悔改,但是,您若这样做,我相信会更好!

最后,我在放下笔之前想对您说一句:“老师!谢谢您!”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王钰昕

(南安市第二小学:王钰昕 指导教师:卢救救)

老师,谢谢您

人生在鼓励中扬起生活的风帆,在鼓励中享受成长的喜悦,在鼓励中创造奇迹……我的班主任,也是我语文老师,就曾鼓励过我。

那一天,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课。忽然,老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篇课文,顿时,全班都鸦雀无声。眼看着老师的眼珠子骨碌碌地转,我的身子缩成一团。心里忐忑不安,嘴里唠叨着:“老师,千万别叫我呀!”这时,有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困境了。

正当我暗暗高兴老师没叫我时,才发觉,老师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别让别人把你看扁,举起手来吧,让别人看看你有多勇敢!”她的眼睛把我的身体充满力量,我突然信心十足,刚想举起手,我又清醒过来了,我奇怪地问自己:“你在干什么?你竟然举起你在课堂上从未举起过的手!”我又放下了手,心里不由想:“老师如此鼓励我,而我却辜负了她的希望,我真没用!”我反复思考着要不要举,最终,我毫不犹豫地举手发言了。我把文章读得非常流利,字音又标准,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雷鸣般地掌声。

老师,如果没有你的鼓励,我有勇气表现自己吗?如果没有你的鼓励,我能赢得雷鸣般掌声吗?如果没有你的鼓励,我的学习成绩现在可能不堪设想。所以,自始至终,我都想对您说一句话:“老师,谢谢您!”

(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刘 骥 指导教师 陈玉琳)

培育我们的第二个母亲

花儿是美好的象征,她美丽、纯洁。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词歌赋去赞美他们!可是,有谁去注意会儿背后那默默无闻,辛勤培育花儿的园丁?如果说我们是祖国的花儿,培育我们的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最辛苦、但子最重的园丁就是从一年级一直到现在的班主任——吴老师。吴老师不但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是我们的班主任,班里的大事小事,都要让吴老师操心。你看:我们班级的男生比较多,有的还比较有个性,于是乎,打架斗殴的想象屡禁不止,吴老师就得费口舌苦口婆心调解;你再瞧: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又要开始了,选拔运动员,训练运动员,比赛时喊得最大声的还是吴老师;更不用说每天晚上吴老师都要挑灯夜读,呕心沥血批改我们的作业了。

老师的烦心事还不止这些呢。“铃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这看似平常的十分钟却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玩耍跑闹时,班里长得最胖的“阿Q”——洪波一不小心,一巴掌拍在女同学尤玲的脸上。这一巴掌的威力可真不小,尤玲的鼻孔里像喷泉一样涌出了鲜血!我们顿时慌作一团,好一会儿,胆子大的同学递纸巾的递纸巾,报告老师的去报告老师。没想到,面巾纸堵住尤玲的鼻孔还没一分钟,鲜血竟然把纸巾浸透了。这下,就连胆子大的同学也退避三舍了。老师挺着稍稍发胖的身子一路小跑过来了,我们才舒了一口气。吴老师一把搀住尤玲卫生间走去。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跟去“看热闹”。只见老师又是拍尤玲的额头,又是帮尤玲擦脸上的鲜血,不一会儿就搀着尤玲往直奔医务室而去……

过了好一会儿,我们在焦急中盼来了吴老师和尤玲。吴老師狠狠地批评了“肇事”的同学,并语重心长教育同学们做任何事情要三思而后行,什么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老师说了很多话,我到现在都忘了,可忘不了老师那如“救世主”的高大身影,那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崇高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您不只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还是同学们心目中无可比拟的神!您的谆谆教诲,您的苦口婆心,您的殷切期望,我一辈子都铭记在心。因为,大家都把您当作了自己最亲的人——培育自己的伟大的母亲!

同题新闻也能出“独家” 篇5

同访地点, 迎面收到专为各路媒体准备的“新闻题材通料稿””。随或后“会, 在议新极间某, 项为某签有个约限会仪的议或式时闻行等完毕按部, 相就关班人进也杜□员迅速“消重要的新闻失”当, 能君“如事蒸没人发有更”。准是此备瞬, 刻碰间, 出不巧熟遇悉到的的采又访是“独闻通单带位着, 仅稿你”有, 就悻的只“悻能新家地以回的想到省象内, 主报第社要。二天媒可”体事有竞上件, 争的本力报报, 道更对遑该难

论“独家”了。初涉采访部, 这种

经历令我刻骨铭心。久而久之, 如果习惯了“新闻通稿”、“发个材料过来”这饭来张口的生活, 而忘记了“新闻是采集而来, 稿子是撰写而出”, 那么在这个信息共享、新闻爆炸的年代, 你虽能基本不漏发稿件, 但却很难挖掘到独家新闻。

实践中, 用心学习, 与同事切磋, 就“新闻通稿”时代, 如何在同题新闻中作出“独家”, 有了几点思考, 现呈出共勉。

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想赢得独家新闻也一样。研究表明, 除了突发事件外, 新闻的发生大都有酝酿、萌芽、发展的过程。在“新闻通稿”时代, 事件的发布者通常会提前通知记者, 并准备好相关材料, 因此记者完全有采前准备时间。从得知采访内容到准时赶往采访地点, 这期间, 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的空闲, 也是帮你赢得“独家”的黄金时间。

比如, 深圳华强集团要在郑州建设文化产业园, 举行签字仪式的稿件领导派发给我了, 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将参加签字仪式。作为领导活动稿件, 通常来说, 记者提前到现场了解一下签约情况, 认真记录王文超在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再补充上事件背景和意义, 一篇600字的消息就完成了。接到任务, 我有意识地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华强集团”, 发现该公司是一家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大型投资控股集团, 目前已在芜湖、重庆和汕头建成3个大型高科技主题公园, 这其中还包括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高科技主题公园, 属于世界顶级水平。这一背景, 大大提升了事件的新闻价值。我省正由文化大省向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强省迈进, 华强文化产业园落户郑州, 在为我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无疑更为文化河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此, 除了规定动作外, 我打算另外再写一篇稿件, 着重介绍郑州华强文化产业园的特点、对我省老百姓有何好处、能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有了充足的准备, 第二天的采访较为顺利。最终, 对该事件相对“独家”的处理, 得到报社和读者的肯定。

作为记者, 抓不到独家新闻, 似乎还理直气壮:不是我不努力, 是这时代不允许有独家新闻。但事实上, 独家新闻每天都在发生, 关键看你是否有双善于发现“独家”的眼睛, 所谓处处留心皆“独家”。

举个例子, 今年清明节小长假, 多数媒体的报道仍是聚焦祭祀拜祖、出游以及拉动消费等, 仅有的不同在于人物、地点和写作手法, 而这些显然不能称为“独家”。但新华社和《河南商报》的报道, 却令人耳目一新, 眼前一亮。

新华社的稿件是《殡葬价格为何上涨这么快》, 记者不但敏锐地捕捉到“近期殡葬价格上涨过快”这一新动向, 而且通过对北京、甘肃、四川和广东等地的追踪调查, 请权威专家评论分析, 发掘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行业垄断。这个选题既契合清明节主题, 又反映了群众热点, 还发掘出事件的症结, 当之无愧为同题新闻中的“独家”。

《河南商报》的是一组报道, 标题为《灵魂守望者》, 包括写真、感悟和影像3个板块, 主人公是省人民医院太平间的看门师傅, 商报记者于清明前夕走近这位孤独的守护者, 感知他的日常工作、生活和情感。这组报道虽然有点“冷”, 但在这特殊的日子,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当然也是“独家”。

如今, 网购已走进千家万户, 网商、网上托管等应运而生, 网上交易量更是突飞猛进。为促进我省网络交易健康有序发展, 河南首届网商大会召开, 主办方提前通知了省内各主要媒体, 并准备了“新闻通稿”。我省政府部门首次召集网商论道, 事件很重要, 但内容似乎也很单纯, 难道一条消息就把这新闻给打发了?我有些不甘心, 当日提前赶到会场, 看能否挖出一些相关的“独家新闻”。会前我从相关负责人那里得到一些线索, 拓宽了报道思路;大会开幕式上仔细聆听, 寻找另辟蹊径的突破口;认真听取大会举办的“河南中小企业网络销售突围高峰论坛”, 并现场采访了权威专家;随后, 又到展会上与网商和顾客就一些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攀谈。

扎实的采访, 让我的采访本变得“沉甸甸”的, 心里也因此踏实了许多。第二天, 我采写的消息《我省首届网商大会召开》和特写《小而美, 未来商业文明的主流》两篇稿件在《河南日报》配图刊发, 既报道了当天的主题新闻, 又有独家采写的对阿里巴巴 (中国) 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俞朝翎的专访, 请他阐述了未来网商发展的优势。这次同题新闻报道, 相对于只报道大会消息的媒体, 我们略胜一筹。

然而, 扎实的采访令我感到后续仍有“独家”可做。全省召开首次网商大会, 是一个里程碑, 表明了我省对电子商务的肯定和支持, 和同事商量后, 我决定趁机对全省网商生存现状、豫企对电子商务的态度、国内著名电子商务平台对我省的评价、省内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发展以及我省对电子商务的政策等,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 仅相关豫商就采访了十几位。十天后, 独家深度报道《战危机豫企网络突围》一稿见报, 引起了业内较大反响和读者的普遍关注, 省电子商务办公室专门打电话来, 感谢河南日报对我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注。

师生同题作文的作用 篇6

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言下之意就是作文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理解, 是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练就出来的。当下, 很多教师都认为作文教学是一块啃不动的石头, 难以提高和创新。笔者认为, 教师只有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师生同题作文, 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 对于师生双方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教与学的平等的交流方法。教师与学生写同一题目的作文, 既能使教师勤于动笔, 和学生分享写作经验, 又能促使自己深入思考, 教学相长, 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师生同题作文, 能够把握文章的可写度

师生同题作文, 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一样, 用心去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师生同题作文, 能够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 不再像过去一样纸上谈兵, 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欣赏名胜古迹、体验人文关怀、发现自然之美。师生同题作文, 能够迫使教师在出作文题目时, 像学生一样, 用心去构思、准备。这样, 有利于提高作文的可写度, 便于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写作。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作文《美丽的校园》前, 自己先审题、构思、理清思路, 思考怎样才能突出“美丽”二字。笔者通过思考发现, 作文可以通过对校园的景色描写入手, 开门见山地阐明观点, 然后通过描写校园四季的变化, 以及叙述发生在校园内的几个感人的事例, 来突出校园的人性之美。教师出题时, 必然要自己先尝试解题, 这是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适用的规律, 语文作文教学亦是如此。师生同题作文, 能够使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探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增加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许会有人对师生同题作文表示质疑, 认为师生同题作文可能会造成程式化的八股文, 使学生掉入教师安排的“圈套”中, 致使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 思路的引导并不是扼杀学生的自我主张, 学生可以通过借鉴和启发, 更大限度地找到发挥的空间。只有学生学会思考后, 学生才会体验到思考和表达的乐趣。

二、师生同题作文, 让作文评价更客观

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评价和反馈, 这是影响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共同写作文, 能使教师轻而易举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给学生更为中肯的评价。鲁迅先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提高作文水平, 除了多听、多读、多写和多实践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 特别是通过修改别人的作文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师生同题作文可以使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让学生也批改教师的作文。师生相互批改作文, 可以使作文评价更客观、更具体, 同时还会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批改方法。

1. 学会审题。

首先, 审清作文要求写的题材。小学里常见的写作题材有述事、记人、写景、状物、游记等。其次, 审清题目的范围。要写的是怎样的一件事, 要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才能实现。再次, 把握题目的题眼。最后, 看清题外的要求。

2. 品评选材是否得当。

首先看选材是否紧扣中心。其次看详略是否得当。最后看选材是否有新意。如, 在写“春雨”这种独词式的作文题目时, 看似简单, 写好很难。学生看到题目后若不加思考地轻率下笔, 往往会因为选材的不恰当, 出现偏题或立意不深的问题。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 如果只有分数而没有评语, 或者只有刻板、程式化的寥寥数语, 恐怕都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反之, 教师的一些分析、一点肯定, 都足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同题作文确保了教师在写作时有思考的过程, 能够使教师的评语言之有物, 不致于泛泛而谈, 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更客观、更具体。

“同题异构”的课例分析及其反思 篇7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新课改的重心在课堂, 关键在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研室以“聚焦课堂研究, 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各小学也进行了专题研讨, 片区活动、校与校联谊等活动形式, 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提供平台。最近的三校联谊活动, 全区十几所小学的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此项活动由两名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展示, 听课教师参与点评。通过听课、评课活动, 上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对“同题异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二、“同题异构”的概念界定

“同题异构”指的是不同教师将对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郏灵萍2010) 。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在同一主题下有了不同的解读。两位教师在“同题”中“异构”, 在异构中获得认同。尽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班级均不相同, 但“同题异构”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标。“同题异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对比, 还是交流互补。既能让上课教师互相学习, 更能让听课教师感受不同课堂的魅力。在听评课过程中“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目前, 许多学校在尝试开展以“同题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打开教师的思路, 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三、“同题异构”的课例分析

以江苏版小学牛津英语3B Unit 9 Shopping Part A Learn to say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 学生会听、说、读、写单词a cap, a vest;复习其他服装类单词, 并运用于所学句型当中;能听懂、会说购物用语:“Can I help you? What color? How much is it? ...yuan, please.”,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到日常交际用语的问答当中。两位教师在教学实施中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新知导入方法活泼而有效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中教学活动设计的灵魂, 只有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过程才有其重要意义, 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目标明确以后, 两位教师都能围绕本堂课的主题开展教学, 使教学各环节衔接紧密。同时两位教师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了充分的了解, 设计出了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服装类词汇, 句型当中“Can I help you? What color? ”都已学过, 两位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设计了两种方法相近 (游戏活动) 却形式各异的有效教学活动, 即在游戏中复习旧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1. 教师A设计为:

活动一: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I’m Miss Zhou.What’s your name?

I like brown.What colour do you like?

I like my dress.Do you like it?

I like singing. Do you like singing? (齐唱一首节奏欢快的歌曲)

I like 19.What number do you like?

It’s Children’s Day.

活动二:Children’s Day is coming, what would you like? (旧知的巩固, 情景的创设)

学生在挑选四种不同颜色的礼物的过程中复习旧知“I’d like...”,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类似于童话故事的有趣游戏 (芝麻开门) :The ... box, the ...box, please open。打开的四个盒子包含了对食物、水果、玩具和服装的复习,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并引出课题“Shopping和shopping用语:Can I help you?”。

2. 教师B设计为:

活动一:Choose one house—Pet Shop, Fruit Shop, Clothes Shop (通过这一活动复习已学旧知) 复习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活动二:They’re shops, 引出课题:shop+ping=shopping, Unit 9 Shopping, 并介绍shopping用语“Can I help you?”。

反思:教师在平时备课和上课时, 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的经验。一、二年级学生已完成了四册教材的学习, 虽然现在使用的三年级教材在其他地区是起始教材, 教师也不能从零起点进行课堂预设。但这两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旧知的学习设计为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进行巩固, 唤醒学生记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原有水平决定的, 他们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提供了保障。

(二) 教学策略途径多元, 词汇教学方法多变而有效

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 单词是由字母组合而成的, 组成单词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是有规律可循的, 进入中年级, 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拼读规则的教学。首先, 要关注元音字母的发音, 抓好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其次, 读单词时, 归纳它们的发音规律,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元音字母与发音的联系图。学生如果掌握了单词的拼读方法、发音技巧, 则可以轻松记忆。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单纯的语音教学, 简单、机械的拼读、正音、记忆, 必然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 会“磨灭”学生的兴趣。教师将英语语音教学变得生动、形象非常重要。因此, 两位教师都用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准单词、记忆单词, 把单词放入句子情景中, 使之具有了实在意义, 符合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教学理念。

1. 在学习单词hat时, 教师A设计了如下chant活动:

A hat and a cap/ 覸/ / 覸/ hat, / 覸/ / 覸/ cap, This is a hat and that is a cap. The hat is for the rat (大老鼠) , and the cap is for the cat.

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习了hat这个目标语单词, 还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cap与hat的区别。学生在琅琅上口的chant活动中很好地掌握了两个新授词汇并记住了发音规律, 同时也能将两个单词读准并牢记在心。

2. 在学习vest这一单词时, 教师B把单词放入设计情景当中,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的理念:

首先, 通过图片中v字领先让学生体会到该单词的构词规律。

其次, 通过对此场景的描述来比较单词的发音规律, 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The yellow vest is on the desk。

反思:既然英语单词的发音具有一定规律,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这些规律。因此, 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能迅速学会和记住单词的发音, 并形成拼写该单词的初步印象, 教师可以利用Chant, Rhyme, Song等有节奏、有一定韵律且朗朗上口的朗读活动、游戏活动达到对学生眼、耳、口等器官的冲击,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唱、游、演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以提高学生课后回忆、巩固、存储该单词的成功率。

(三) 教学资源源于生活, 语言运用场景真实而有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只有创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 并能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情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 进而使学生在一种亲切、自然的情境中体验、学习语言。

1.教师A设计了为自己的一对儿女买帽子的生活场景:

I’d like a ___ for my daughter and a ___ for my son.

通过贴价格标签带领学生认识价格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易于理解, 一目了然。最后的Father’s Day的德育则是非常好的教学提升。

2. 教师B创设了一个到Cap Shop买帽子的场景, 联系学生前几个单元学过的非常有特征的职业, 引出各种帽子, 并形成一段对话与学生操练, 在操练中进一步巩固所学:

A :Can I help you? B:A cap, please. A :What______? B:Green / White /... A:Here you are. B:Thanks.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可以很快地联想到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所戴的帽子的颜色, 与服务员的对话真实且有效, 而交警的黄色背心制服又是学生每天在马路上见到的最寻常的生活场景, 学习vest这个单词自然水到渠成。最后的任务设计为购物, 并要求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既有德育的效果, 又提供给学生动脑筋去购物的机会, 为节省每一分钱设计出最合理的购买方法,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反思: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并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风格迥异的教师在追求大同的过程中, 只有保持真我, 才能展现异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散文阅读教学之同题异构思考 篇8

关键词:散文教学,同课异构,个性化阅读

散文阅读教学,需要多种风格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到散文的多元美感。近期参加了一次散文阅读教学之同题异构的现场研讨会,一课三人,教学活动依次进行,一课同为《月是故乡明》,三人为三位不同年龄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三位教师,具体思路体现在:第一位老师用他那独特的声音天赋声情并茂朗读这篇课文,并且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去读,学生通过老师读的熏陶和自己读的领悟最大程度的把握这篇课文,课后许多同学还沉浸其中;第二位老师用他那独特的视觉找出文中感人的地方入情入理地分析,并且辅以这个“恒久的烙印”专题与之相类似的精彩段落来丰厚文本的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下课时我们还看到许多同学眼中那矜持的泪水;第三位老师在学习了这个专题之后用他那深厚的作文指导素养指导学生去寻找故乡印象最深的事物和情景,构思成作文片段,并且把本文揉和在作文指导中,下课时,我们看到许多同学似乎沉静了许多——这也许不是作文指导课本身所能做到的。

研讨时,许多老师都对这三节课给予了近乎一致的高评价。确实,无论是从教师的素养,文本的挖掘,课型的设计还是从课堂的生成,情感的提纯,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师生双向的互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但是从个性化教学的角度,我们也得有这样的几点疑虑:

一、从教者的角度以及这三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角度来看,教与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但是,对于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来说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他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吗?也许有的同学不喜欢朗读,却喜欢写作或者喜欢其他什么方式,那么,针对不同的课题,我们老师是否可以制作成不同的课型放在“货架”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呢?有的同学用过了这个“货”,发觉不喜欢进行二次选择还可以吗?如果能这样实施,那自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但从现行的国情和校情来看,这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师生的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而为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否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上不预先设计问题,课堂的生成主要是由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质疑来生成,教师仅仅成为“平等的首席”。可实践下来看这样的课堂有更多地偶然性、随意性,未能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整个课堂的学习肤浅。因此,个性化阅读不能简单盲目地排斥任何“向导”,“向导”也是个性化中的一种个性,只不过这种个性已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并逐渐上升为一种“规范、规则”而已,众人的认可足以证明这种“个性”的合理性;个性化阅读不能简单地追求“特立独行”,为求与众不同而误入死胡同,让这种自然“生成”陷入虚无的境地。

三、从教师教授和学生习得的角度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上有固定的要求,体系上有固定的序列吗?教学形式上有固定一致的评价标准吗?在现行的新课标背景下,我认为好课是没有固定的程式的,但它应该是有标准的,它必须具有可充填性、可计划性、可展示性和可评价性,最终指向于教师对学生的授受知识、培养技能和润泽精神这三个层面上。对于这三个层面,我们的个性化教学的每节课都是否同时指向于这些层面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内容该如何最终达成这三个层面呢?

四、为了个性化教学,许多老师都倡导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提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经典话语作为注脚。这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处理固然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精彩之处,但如果教师的阅读素养和态度存在问题,也会带来一些致命的“硬伤”:对文本处理得有点草率和随意,反映在知识性上不够严密和科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实事求是”态度不足,甚至会引起学生更深的误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怎么读都是“哈姆雷特”。要使学生掌握语文交际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此,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和可能实现的政策空间下,我们的语文个性化阅读向何处发展,又怎么去实行?我的思考是:

一、将“功利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提到“应试教育”我们就视为洪水猛兽,但它的存在自有它的存在的理由,而且,客观地说现行的语文考试也正在向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追求课堂的表面上的热闹,它应是一种深入的感知和感悟。我们也努力这样做:无论是哪一种文体的阅读,都必须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它的指归。个性化只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第一目的的手段,因为学生时代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学生时代里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阅读的多角度理解打下那么一点精神的底子。

二、解读、鉴赏、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三个层面,没有一定的文本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的积累是达不到一种高度的。新课标中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意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新课标对此仅有要求而无具体实施的歩骤和方法,更是缺少一种可以评价的机制,随着各省单独命题的开展,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更有可能弱化和地方化。为此,我们一方面迫切呼唤新课标对此的明确和引领,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资源和阅读空间来夯实和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效度。在我校的个性化阅读实验的起始阶段,依据新课标的阅读书目进行筛选重新编定了一个可操作的书目,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专门进行阅读;并且辅以“读书报告会”“新书推介会”和“我与名家演讲会”等形式激发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从施行的效果来看,成效还是显著的,假以时日,我们的学生肚里有“货”时,个性化阅读的实验自会有它的实验空间,也会有它的实验的物质基础的。

三、个性化阅读乃至新课程的开展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娴熟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师的底气之体;诗意的生活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足;独到的见识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魂;大胆的创新是语文老师的底气之翼。对照这个标准,也许要求高了一点,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涵养我们学生的读书源,才能把学生的阅读需求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倾向和课堂的发展走向,不失时机地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恰如其分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绝不能不顾学生情况,硬牵着学生去阅读自己所认为的“精彩”,把老师早已精心准备好的“营养大餐”硬“喂”给学生,展示师者的“精彩”。

我们在确立学生的阅读书目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全体参与实验的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一起阅读,并且成立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共享文本资源,丰厚阅读内涵,拓展阅读视野。让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真正做到:思维形态上是直感的,移情的,寓言的,点化的;语言形态上是平民化的,启发式的;交流形态上是人情味的,近距离的,互动的,心灵对位的;方法形态上是叙述的,案例的;社会形态上是平民的,诗意的,有尊严的。从而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人生中的重要性。

在同题作文中共成长 篇9

【关键词】写作教学 同题作文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在生物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共生”。它指的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促进,从而催生了共同成长的优势效应。把这种共生的特性引进农业,于是诞生了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的生态农业。由此,我联想到:如果把共生的原理引进写作教学,师、生同题作文,写作也会根除痼疾并展现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

一、真情投入,写在学生写作之时

传统的写作课程序一般是:老师花十分钟作写前指导,然后是学生在剩余的两节课的时间里独立完成作文。我在实践中深深地感觉到老师在写作课中的自身写作优势未得到发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搁置和荒废,于是,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进行了改革尝试,每次作文课上,当学生埋头写作时,我也和学生一样拿出作文本开始练笔,安静的氛围让我的心绪宁静下来,我由此得到了一个写作的空间,飘飞的思绪被一个一个地捡了回来,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写作中出现松弛现象时,只要他(她)抬头看见我那份专注的神情,那丢下的笔又会重新注入深情和活力……

二、加强互通,进行同题作文对比

每次写好之后,我都抓紧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做到对学生的写作情况“全局在胸”,除此以外,我还要做一件工作,那就是从班里几十名学生的作文中遴选出一篇有生长空间的作文进行全面修改,评讲时先让学生初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然后安排学生修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具体的训练中思考和实践,最后,我还要亮出自己修改的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通过对比懂得该怎样修改、怎样提高。

下面是一篇同题作文的原文和修改文(注:括号内的文字为老师所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混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流,显示了内在的力量;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邃。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韬 光 养 晦

赵括的纸上谈兵,马谡的街亭失守是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之人的失败。(纸上谈兵的赵括,嘘出了长平惨败的悲风;言过其实的马谡,炫出了街亭失守的苦雨。究其错:全在高谈阔论、浅薄飘浮。)

姜太公年老时辅佐武王成就伟业,公孙先生亦是七十才成为大汉朝的宰相,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曾经不能理解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但随着我学习的渐进,我能够透过热眼睹世的孔老夫子看到他正心诚义、格物致知的圣哲一般的高渺了,能够透过不尚空谈、不言“怪力乱神”的孔老夫子看到他洞若观火又最具实践理性的卓越了。原来,功成名就的奥秘不在于张扬,那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的地方恰恰是河水越浅的地方。)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成语:“韬光养晦”。所谓“韬光”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所谓“养晦”就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一句话,它比喻掩藏才能,不使外露。能够韬光养晦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总是能够在时机不宜之际选择沉默或者退让,就像是一口老井,只有当你走到近处,你才会发现它的水源是那样的充沛,它的水质是那样的清醇。有一个富有辨证意蕴的比喻说得好: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韬光养晦,是智者的选择,不必担心才华被埋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像当你走过一口古井,尝了一口水,原是那么的清凉可口。

(这是被历史文化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诸葛孔明,人称智者,蜀中草庐,十年春秋,十年寒暑。(诸葛孔明隐居隆中十年寒暑,行的就是“韬光养晦”的计谋。)

在乡人们的眼中,或许他是一名村夫,或许他是失意的读书人,然在孔明的心中自有一片天空,年轻的战士还需等待。(也许,在乡人的眼中,他只能算是一名学富五车的村夫,或是一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可是,他偏偏是凡人所看不懂的智者和伟人。)

兵法书一部部的翻阅,诸子百家的言语萦绕心头,终于有人扣门而问之。(他归隐,为的是遍观山野风云,他避世,为的是伺机建功立业。)

“不去!”毫不犹豫的回答。[删去。]

是自己的不成熟,还是没有明主,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自己的不成熟,还是没有明主,个中原委到底何在?随着刘备的到来,云雾散尽见青天,终于有了“三顾草庐”的佳话,也有了“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史诗。)刘备的到来,有了“三顾草庐”的佳话,也有了“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史诗。

韬光养晦成就了诸葛亮,成就了历史的雄图霸业。(可以说,是韬光养晦成就了诸葛亮,成就了蜀国的雄图霸业。)

在书法界中有二王,他们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羲之教子习书法,行的也是“韬光养晦”的计策。)

羲之的“入木三分”、“兰亭挥毫”或许都知道,也许你会以为献之以其父之名而闻名,错矣。(当小献之自满不耐烦练字时,王羲之告诉他:“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当咬牙苦练了5年的献之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时,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只是在那个较满意的“大”字下边随手填了一个点。)

落花树下,那练笔的少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何时懂得韬光养晦,是那次自己认真写的“大”竟不如父亲随意一笔吧!(于是,那落花树下,持久地留下了少年献之的孜孜不倦的挥毫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韬光养晦,少年懂得了自己原来还是在书法之山的山脚下。(是韬光养晦,让少年懂得了自己还仅仅走在书法之山的山脚下,手上拥有的还只是几朵小花而已。)

一池又一池的水黑了,一季又一季的花落了。

或许少年已爬上山腰了吧!(然而,一个虽“只有一点像羲之”但却是骄气消尽的书法家诞生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韬光养晦不失为一种优秀的发展策略,正是这种策略造就了王献之,也使父子书法家的事业和美名得到了传承。)

(曹氏百年望族的衰落,行的还是“韬光养晦”的规律。)

(说起来,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家族之所以会风雨飘摇走向必然崩溃,除了封建社会没落的历史趋势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张狂无度,物质消费上穷极奢侈,精神追求上荒淫放肆,人际关系上尔虞我诈。终于在几多荣华之后,一朝衰亡不可救。)

韬光养晦,这个词语其实是我爷爷告诉我的。[删去]

爷爷退休在家,闲时,总爱坐在花藤下,一坐就是半天,没有一丝动静。[删去]

记得有一次,爷爷带着老花镜在看红楼梦,我就故意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想显摆显摆。(记得那一次,爷爷戴着老花镜在看《红楼梦》,我故意地冲他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想显摆显摆。)

可爷爷问我什么是红楼梦的意图,四大家族是什么,我一无所知,不就是木石前盟的爱情,原来我知道的如此之少。(谁知爷爷一把拉住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从曹玺到曹寅再到曹禺页、曹兆页,他们都与“韬光养晦”有什么关系吗?我半晌接不上话来……告诉你,这里面学问大呢!能韬光养晦它就成就了曹府当初的兴旺,不韬光养晦它就葬送了曹府后来的前程,其实,为人、经营、处世、竞争……哪一个方面不需要学会韬光养晦呢?!)

后来就知道了韬光养晦,原来爷爷读的和我一样又不一样。(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文化,才懂得了山外青山的道理,也才明白了静水流深的力量、影响和价值。)

(于是,我深有感触地吟诵起来:看天上云卷云舒,任庭前花开花落,我自宠辱不惊,从容不迫……)看天上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原来这是生命的豁达、人生的感悟。

韬光养晦,朋友在如今这浮华的世界,你我都该努力去做好。[删去]

三、交流收获,用一句话总结陈辞

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综合性的训练,学生需要也应当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但事实上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况且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背景、心态状况以及写作经验不尽相同。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不强求学生能够在一次作文训练中实现质的飞跃,而是寄希望于每一个学生每写作一次都能够有至少一个方面的长进,于是,我在评讲中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自己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次作文训练的主要收获,这里摘选几句有代表性的发言:

(1)作文如做人,本次写作训练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会做人、学会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以做人为本,以生活为师。

(2)“情为文之经,辞为理之纬,经正而后纬定,理定而后辞畅”,我在这次写作训练中的最大收获是: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情感和言辞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健康的情感和精妙的言辞能提升写作的质量和品位,达到文质兼美的效果。

……

实践证明:一句话的总结陈辞不仅提炼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修改的经验,巩固了学生的写作成果,强化了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进一步加深了老师对学情的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践的一大变革是教学方式的革命,它强调师生共建、师生同行,因此倡导并推行师生同题作文的写作课教学模式,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师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追求共识、共享和共进,实在是一项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有效实践。

同题写作 篇10

一、同题异构课的差异

三节课的差异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选题与立意上的差异

A, B两位老师选题以复习资料为蓝本, 涉及范围有二次函数、一次分式函数、抽象函数, 涉及了导数, 没有提及分段函数, 试图对函数单调性从概念、方法、判断、证明及应用展开全面复习.C老师以教材为蓝本, 涉及范围有二次函数、一次分式函数, 强调了分段函数、复合函数, 没有提及导数, 重在复习概念、判断、证明和图像.

2.问题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A老师在知识回顾中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概念、方法、性质, 在例习题的处理过程中仍然突出了思想方法的归纳;B老师在复习完概念之后, 接着处理小练和例题, 并在处理的过程中提炼出方法和性质;C老师与B老师相似, 但对方法的归纳意识不像前两位那么强烈.在一次分式函数这一相同例题的处理上, A老师用了数形结合、逐步达成的方式, 从undefined;B老师侧重代数式形状上的特征, 通过移图规律逐步达成;C老师注重了用定义证明, 没有作进一步的拓展.

二、评价、反思及教学建议

1.对3节课的教学评价

三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教学案设计的规范性上, B老师略胜一筹.板书方面, A老师清晰, B老师工整.对一次分式函数的处理, 从突出图像变换的角度看, A老师较好, 从突出代数式形式上的特点看, B老师有优势.而从教学重点的落实与课堂简洁性去看, 我更欣赏C老师的做法.从立足教材, 注重基础的角度来评价, C老师做得更好.A, B两位老师的主要时间花在一次分式函数上, C老师着重研究了一次分式函数、三次函数和分段函数, 单调性, 我认为她抓住了重点, 抓住了教材.

2.对“同题异构”的一点认识

“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题异构不是选拔比赛, 非要分出个高低来, 同题异构的目的在于给大家一个研讨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同题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可以引发我们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 取长补短,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对公开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一位专家说过, 要认真对待学校给你的每一个机会, 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给你的每一件事, 你完成得越好, 你的机会就越多, 成长得就越快.与其说上公开课是一个任务, 不如说是一个机会, 一个展示自己和检验自己的好机会, 要积极地、满怀热情地去珍惜这个机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出现差错, 语言、书写都要正确规范, 更不能出现学术性错误.

要抓住这个机会首先要抓住两个字“尊重”. (1) 尊重自己, 不要太随便, 要认认真真地、全心全意地去上好这一节课, 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来; (2) 尊重同事, 同事往那里一坐, 首先掂量出来的不是你的水平, 而是你的态度.此时, 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一手规范的板书、一口清晰的普通话就是最好的态度, 它能让同事多方位感受到你的工作热情.

其次要谨记两个字“简洁”.不仅仅是语言要简洁, 整个课堂要重点突出, 任务明确, 越简洁越好.处理问题不拖泥带水, 不盲目拓展.

再次要记牢“完成”.目标是你定的, 习题是你选的, 难点是你控制的, 如此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怎么会完不成任务呢?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取决于你对学情和课堂的把握.要完成既定任务, 就得克服一种“展示”心态——多数教师在开课时都有一种展示心态, 觉得这个知识点要讲, 那道题很好也要讲, 掂量来掂量去还是不舍得删掉, 结果呢, 成了摆设.

4.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这次同题异构所选课属文科一轮复习课, 是《函数单调性》第一课时.结合三位老师的展示情况, 我对一轮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立足课本, 研究考纲, 掌握学情

高考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投入, 怎样才算是全身心的投入呢?简言之, 脚下是课本, 眼中是考纲, 心里是学生.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课本是出发点, 立足课本, 我们会知道学了什么;考纲确定方向, 研究考纲, 我们会明白要考什么;学情决定整个操作过程, 掌握学情我们会知道效果怎样.《函数单调性》这一节在教材中承前启后, 是前后知识的枢纽.承前, 课本具体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部分性质, 突出了分段函数、绝对值函数的地位, 分散性地先后呈现了一次分式函数、双勾函数与三次函数;启后, 在学习了单调性和奇偶性之后, 具体研究了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渗透了抽象函数.“函数单调性”在考纲上归结为“函数的简单性质”, 是B级要求, 不但要对函数单调性有深刻的认识, 而且要能用它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掌握了分段函数、绝对值函数的处理方法, 对反比例函数、一次分式函数、双勾函数与三次函数都有了较多的接触[见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P23例1 (1) 、例2 (2) 、P28练习1 (3) (4) 、P29习题3 (3) (4) 、P32习题8、例1 (2) 和例2、P36例4 (2) 、P37练习4、P40练习6、P43习题2 (2) 、7 (2) (3) (4) 、P93复习题8和25 (1) (2) ].从同题异构的三节课来看, 这三个方面都有偏差.如A, B老师选题受到复习资料的影响, 没有像C老师那样很好地用好课本, 抽象函数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 而C老师所选的复合函数问题超出了考纲.三个班级共同反映出学生手头只有复习资料没有课本.

(2) 精心备课, 删繁就简, 提高课堂效益

高考一轮复习课毕竟不是重复上新课, 备课时要站在一定高度通览全书, 前后整合, 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并确定用多少课时完成这一计划.课堂上要做到重点突出, 达到老师讲得清清楚楚, 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的效果.比如一次分式函数的单调性, 用定义法证明就好了, 若再去研究其生成过程和性质就显得臃肿, 它不是本课的重点, 况且一次分式函数的性质与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这两个要点体现在同一道题中, 基础差的同学一个要点也抓不住.就本次开课班级的水平, 以笔者的教学习惯, 会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的复习:第一课时取材于课本做基础铺垫, 将课本前后和本节有关的函数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分式函数、双勾函数与三次函数) 作一次整理, 以作图像为主, 通过观察写出这些函数的单调区间, 写出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第二课时将取材于复习资料, 重在这些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适当涉及应用, 但不涉及导数和抽象函数 (一轮复习不像二轮复习, 牵扯面不能太广, 导数有专题复习的机会, 函数奇偶性复习完之后再渗透抽象函数) .而三位老师给人的感觉是站在用一个课时复习完本节内容的角度备课的, 所以各种题型、各种工具都上场了, 显得拥挤不堪, 顾此失彼, 来不及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外, A, B两位老师处理一次分式函数问题时花了过多精力, 显得冲淡了主题.一次分式函数的性质应该是在前面复习并掌握了的, 如果没有, 那么我们要对我们的复习方法加以反思了.

(3) 低起点, 小坡度, 注重基础

上一篇:典型机构下一篇:学科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