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机体免疫力(共8篇)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1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dz.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性苦, 甘, 温, 归脾、胃经[1]。白术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 据报道[2], 现已知主要含有挥发油、内酯类、多糖类及其他成分。挥发油在白术根茎中约含1.4%, 其主要成分为苍术酮 (atratylon) 、苍术醇等;内酯类成分有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Ⅳ等;多糖类含有白术多糖PM、甘露聚糖AM-3等。池玉梅等[3]对白术中药材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得到2个多糖PSAM-1和PSAM-2, 均为杂多糖, 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36×105、1.04×105, PSAM-1由半乳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组成, PSAM-2由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组成。现代医学发现白术药理作用广泛, 其中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现具体综述如下。
1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 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脾是外周免疫器官, 是成熟淋巴细胞 (T细胞、B细胞) 定居的场所。汤新慧[4]观察了白术多糖 (腹腔或皮下注射, 20、50、80mg/kg·d)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一定剂量的白术多糖能增加胸腺和脾脏重量, 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 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并能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和溶血素的生成。
2 对固有免疫的影响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 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系统 (innate immune system) 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 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 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 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 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固有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和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物质[5]。
2.1 对固有细胞免疫的影响
2.1.1 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毛俊浩等[6]研究了白术多糖PAM体内及体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白术多糖PAM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单独激活或协同刀豆蛋白A (Con A) /PHA促进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并能明显提高IL-2分泌的水平。PAM对氢化可的松造成的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作用。同时还发现白术多糖PAM对淋巴细胞的调节与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相关。余上才等[7]报道白术对免疫抑制动物模型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证明, 免疫抑制动物免疫功能明显低于正常小鼠, 中药白术能使TH细胞数明显增加, 提高TH/TS比值, 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状态, 可使低下的IL-2水平显著提高, 并能增加T淋巴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Lee等[8]研究发现白术能刺激Th1型淋巴细胞增殖, 产生抗体, 调节免疫反应。
2.1.2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关晓辉等[9]观察白术挥发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伊文思蓝比色法及EA花环试验检测白术挥发油对小鼠二硝基氯苯 (DNCB) 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腹腔巨噬细胞Fc受体的影响, 结果显示白术挥发油能增强小鼠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 白术挥发油组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增加61.5%, 同时, 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A花环率 (P<0.01) , 本研究结果表明, 白术挥发油可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 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黄利等[10]研究白术水煎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为通过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 灌胃给白术水煎剂, 检测外周白细胞总数及免疫器官重量, 灌胃给小鼠白术水煎剂, 给小鼠腹腔内注射鸡红细胞, 然后分别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 结果显示白术水煎剂20g/kg、10g/kg剂量组能显著对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 白术水煎剂20g/kg、10g/kg剂量组能对抗小鼠胸腺的萎缩, 但对脾脏的作用不明显;白术水煎剂20g/kg、10g/kg、5g/kg剂量组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白术水煎剂10g/kg、5g/kg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清溶血素生成有明显增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白术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2.2 对固有体液免疫分子的影响
朱南山等[11]研究了白术多糖对仔猪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细胞内信息分子一氧化氮 (NO) 、环腺苷酸 (c AMP) 、环鸟苷酸 (c GMP) 及干扰素γ (IFN-γ) 的影响。分离制备仔猪血淋巴细胞悬液,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IFN-γ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c AMP、c GMP的浓度;利用硝酸还原法测定NO, 发现白术多糖能显著促进仔猪血淋巴细胞转化率I、IFN-γ、细胞内NO浓度及c AMP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 白术多糖能显著提高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其作用是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导实现的。
胡晓蕾等[12]在SD (sprague dawley) 大鼠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白术及其多糖, 研究其对SD大鼠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一定剂量白术及其多糖均能有效提高SD大鼠生长性能, 并能增加S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含量、NBT (硝基蓝四氮唑) 阳性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 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 促进外周血、脾脏T/B淋巴细胞转化率,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术一方面可通过增强免疫器官脾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 同时刺激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白细胞功能;另一方面可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 产生Ig G、Ig A和Ig M, 还可刺激C3、C4的合成与分泌。另外, 白术可调节单核巨噬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血液白细胞数目并提高嗜中性粒细胞NBT阳性率和单核巨噬细胞溶菌能力。孙文平等[13]以中药植物多糖作为抗原, 探讨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激发特点, 为多糖在免疫调节功能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当归、白术、制白附子3种中药植物水溶性多糖为抗原, 分别给予小白鼠免疫刺激, 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及交叉抗体。结果3种中药植物类水溶性多糖均能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Ig G类抗体及非特异性交叉抗体, 不同多糖刺激产生非特异抗体范围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药多糖可能是一种泛特异广谱免疫调节剂。白术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口服白术水提液能使注射口蹄疫病毒 (FMDV) 疫苗小鼠的血清FMDV特异性Ig G浓度和Ig G亚类反应显著加强, 提高FMDV疫苗免疫反应[14]。
3 结语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源远流长。中药能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于机体,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 以及免疫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 白术提高机体免疫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拓展。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2
洗冷水澡养身,提高免疫力
若能将洗冷水澡当成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份,可以改善身体循环系统的毛病,增强抵抗力,并且减低心脏病发作的机率。
一般人刚开始尝试时,可能会觉得冷水泼在身上会不由自主地起寒颤,但是一下子就会回复温暖了;这是因为体内血管被冷水刺激后会收缩,但是紧缩的血管马上又会扩张。
早上起来以冷水冲凉,可以让人一整天下来都感到神清气爽;假如天气不是很寒冷,自己的耐冷度足够,倒是可以用冷水浸浴,浸上个五分钟,效果更好。
搭配乾擦毛巾操,效果加成
洗完冷水澡后,若能再用材质较厚的乾毛巾在全身反覆抹擦一遍,会使得皮肤表层感觉奇热而红润,这种血液循环的刺激,能振奋精神,让全身细胞活络起来,使人胃口大开,更能激发身体抵抗力。
如果天气很冷…
如果天气冷到不敢以冷水冲身或是浸泡时,也可以用冷毛巾抹身法来代替。方法是先用冷水将毛巾完全浸湿,然后由手臂开始擦拭、依序为胸部、双腿,以至於背部,每一处用冷湿毛巾裹覆后,立即以乾毛巾(以较为粗厚者为佳)用力急速擦乾。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罹患感冒、身体不适者,以及正值生理期的女性,是绝对不宜洗冷水澡的。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3
1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主要有葡聚糖和杂多糖, 其中葡聚糖又有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杂多糖多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 主要由葡萄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组成, 糖醛酸含量少, 由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组成, 而有些杂多糖仅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3]。
1.1对固有免疫的影响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 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系统 (innate immune system) 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该系统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 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 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 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 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固有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和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物质[4]。
1.1.1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项杰等[5]观察黄芪提取物注射小鼠后, 对小鼠抵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能力的影响。方法用水煮法提取黄芪多糖, 配成悬液, 腹腔注射感染李斯特菌的小鼠, 并设对照, 每组20只昆明鼠, 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 脾脏的重量指数, 脏器菌落计数, 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IgG水平, 利用ELISA法测定小鼠脾脏释放的细胞因子。结果显示注射黄芪多糖的小鼠, 在30d观察期结束后仍有12只存活, 而对照组只有2只存活。黄芪多糖组小鼠脾脏的重量指数 (5.2±1.2) , 菌落计数 (4.1±1.5) 均比对照组的重量指数 (11.0±0.9) , 菌落计数 (8.8±1.3) 明显降低。黄芪多糖组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 (OD490) 为0.38±0.05, 对照组的抗体滴度为0.18±0.07。ELISA法测的黄芪多糖组小鼠脾脏细胞分泌IFN-γ为 (240±15) ng/L, 对照组为 (150±19) ng/L。本实验结果说明, 黄芪多糖能够能够促进B细胞、T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巨噬细胞活化, 增强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保护宿主抵抗胞内菌的感染。许杜娟等[6]探讨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3 H-TdR (3 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掺入法检测黄芪多糖对脾细胞的增殖作用, 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干扰素-γ (IFN-γ)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含量, 结果显示黄芪多糖促进脾细胞增殖反应, 对亚适量ConA (刀豆蛋白) 和LPS (脂多糖) 诱导脾细胞增殖反应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对脾细胞干扰素-γ和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有显著促进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既可刺激正常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 还可促进亚适量ConA和LPS诱导脾细胞的增殖反应, 以及促进ConA对脾细胞IFN-γ和LPS对腹腔巨噬细胞TNF-α的诱生作用。王庭欣等[7]研究黄芪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ConA (刀豆蛋白) 诱导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迟发性变态反应试验测试黄芪多糖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 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对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功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1.1.2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邵鹏等[8]通过体外试验研究黄芪多糖 (Astragalus mongholicus, ASP) 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功能调节的机制, 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扫描电镜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C表型和功能的各种指标, 结果显示本实验应用小鼠骨髓来源的DC, 通过体外试验证明了黄芪多糖能够提高DC表面分子CD11c和MHCⅡ的表达, 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 空白组DC的吞噬功能很强, LPS组DC和黄芪多糖处理组DC吞噬功能都明显下降, 黄芪多糖能够促进DC白细胞介素-12 (IL-12) 的表达, 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 可见黄芪多糖处理组DC突起增多, 形态上更加成熟, 本实验结果证实了黄芪多糖能促进小鼠骨髓来源的DC表型及功能的成熟。刘立民等[9]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黄芪多糖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PS) 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pDC) 功能及成熟的影响, 为进一步阐明黄芪多糖的免疫学活性提供依据, 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仪分选pDC, 加入0、50、100、200mg/L的黄芪多糖共孵育, 24小时后收集上清液,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 5天后收集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表型CD11c、CD80、CD86阳性率、光镜观察DC的形态、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黄芪多糖显著提高pDC分泌的IFN-α、TNF-α、IL-6量, 并且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 (P<0.05) , 黄芪多糖可促进pDC向DC的分化和成熟, 并呈黄芪多糖浓度依赖性 (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能够增强pDC的功能, 并促进其向DC的分化和成熟。
1.1.3对NK细胞的影响
张晓明等[10]用同位素释放法测定NK细胞的活性和增殖, 探讨白细胞介素-2 (IL-2) 和黄芪多糖 (PA) 对人自然杀伤细胞 (NK) 活性和增殖的刺激作用。结果显示IL-2和PA均可刺激NK活性和NK增殖, 前者作用较强, PA可协同IL-2, 使其刺激作用最强。
1.2对固有体液免疫分子的影响
肖啸等[11]将黄芪多糖应用于犬, 通过对肌肉注射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注射液, 进行试验前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WBC、Ly、RBC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 来观察黄芪多糖对犬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2只犬分为4组,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处理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 (低剂量0.1mL/kg、中剂量0.5mL/kg、高剂量1mL/kg) 的黄芪多糖注射液来探讨其对犬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适量的黄芪多糖注射液能提高犬的机体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 、补体C3、C4和WBC、LY、RBC的含量, 中剂量 (0.5ml/kg) 的黄芪多糖对犬的免疫增强效果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效果要好。
2 皂苷类成分
皂苷类成分主要有黄芪皂苷Ⅰ~Ⅷ (astragalosideⅠ~Ⅷ) , 乙酰基黄芪皂苷 (acetylastragaloside) , 异黄芪皂苷Ⅰ、Ⅱ、Ⅳ (iso astraga-losideⅠ、Ⅱ、Ⅳ) , 大豆皂苷Ⅰ (soyasaponinⅠ) 等, 除大豆皂苷Ⅰ、黄芪皂苷Ⅷ外, 其余均以9-19-环羊脂烷型的四环三萜皂苷类为苷元, 总称为黄芪皂苷或黄芪总皂苷, 其中黄芪皂苷Ⅳ是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12]。
2.1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杨小敏等[13]研究黄芪皂苷 (AS) 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 探讨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 方法将在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S后, 观察其对巨噬细胞一氧化氮 (NO) 合成及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结合特异性荧光探针Fluo-3/AM、观察AS引起巨噬细胞内Ca2+的变化, 结果显示50~800μg/mL AS作用细胞24小时后, NO分泌量增加, 杀瘤活性加强, 且呈量-效依赖关系;400μg/mlAS作用细胞24小时后,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表面突起增多、增粗、增长;滑面内质网、溶酶体增多;50~800μg/mL AS作用细胞4小时后, 细胞内Ca2+的浓度升高, 并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AS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作用, 细胞内Ca2+浓度的升高可能是AS激活巨噬细胞, 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之一。
2.2对T、B淋巴细胞的影响
黄芪甲苷能够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 显示出对细胞和体液免疫较强的促进作用[14]。WANG Yan-Ping等[15]探讨黄芪皂苷Ⅳ (ASI) 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的增殖, 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法检测抗体活性, IL-1活性用胸腺细胞增殖法测定, TNF-α活性用L929细胞杀伤法测定。结果显示:1) ASI50-200mg/kg ig 7天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 而ASI 50-100mg/kg能够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 但是220mg/kg对B淋巴细胞增殖无影响;2) ASI体外仅在100nmol/L对T、B淋巴细胞有促进作用;3) ASI 1nmol/L可以促进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 而100-1000nmol/L则抑制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L-1;4) ASI体外可以抑制LPS刺激或无LPS刺激下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本研究结果表明, ASI能够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体生成, 同时可以抑制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泌IL-1和TNF-α。
2.3对固有体液免疫分子的影响
万春平[16]探讨黄芪皂苷Ⅲ (AstragalosideⅢ, AsⅢ) 体外免疫调节活性, 方法采用丝裂原ConA (刀豆蛋白) 、LPS (脂多糖) 分别诱导T、B淋巴细胞增殖为细胞模型, 3H-TdR (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掺入法检测黄芪皂苷Ⅲ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黄芪皂苷Ⅲ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Th型细胞因子 (IL-2, IFN-γ) 的作用。结果显示黄芪皂苷Ⅲ在10nM时对ConA诱导的正常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P<0.01) ;黄芪皂苷Ⅲ (10nM, 100nM) 对LPS诱导的正常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0.05) ;黄芪皂苷Ⅲ在10nM时显著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的产生 (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 黄芪皂苷Ⅲ可能通过IFN-γ介导免疫调节活性。黄芪皂苷具有显著的促进植物血凝集素 (phytohemagglutinin) 诱导外周血IL-2的产生, 其诱导活性在35.9%~139.6%之间, 其中黄芪皂苷Ⅶ诱导IL-2活性最强[17]。
3 黄酮类成分
汪德清等[18]通过分离黄芪总黄酮 (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us, TFA) 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分析其组合比例, 探讨TFA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方法为应用不同柱层析分离和光谱鉴定等技术对TFA进行分离, 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计算各主要成分的组合比例, 结果显示从TFA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 经计算这六种化合物在TFA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中重量组合比例为23∶11∶12∶3∶22∶29。本研究结果表明, TFA中主要含有6种化合物, 这6种化合物的有机组合比例可能是TFA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基础。
3.1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焦艳等[19]研究黄芪茎叶总黄酮 (FAM) 的免疫调节作用, 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实验小鼠药物处理前后T细胞总数及亚群变化, 用核素标记法测定LAK细胞活性的变化, 结果显示FAM能促进刀豆蛋白A (Con 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 增加T细胞总数并调整T细胞亚群紊乱, 提高rIL-2所诱导的LAK细胞活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FAM不仅有免疫增强作用, 也有免疫调节作用。杨凤华等[20]观察黄芪水溶性黄酮类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采用“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测定—细胞毒法”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MTT法 (四氮唑盐比色法) ”, 通过观察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 初步研究黄芪水溶性黄酮类 (AF) 对氢考 (HC) 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和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AF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T细胞总数及L3T4+、Lyt2+细胞百分率和L3T4+/Lyt2+细胞比值, 并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AF能促进刀豆蛋白A (Con A) 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且本身具有丝裂原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AF具有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作用, 可使HC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颜培宇等[21]研究黄芪总黄酮 (TAF) 对氢化考地松 (HC) 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T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 实验组HC造模后应用TAF治疗, 测定淋巴细胞表型及IL-4、IFN-γ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与实验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TAF治疗后能够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 抑制CD8+T细胞的表达, 升高CD4+/CD8+比值, 并且能够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 而IL-4水平很低。本研究结果表明, TAF能够重建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 促进机体Th0向Th1分化, 维持TH1的优势状态, 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3.2对固有体液免疫分子的影响
杨晓航等[22]研究黄芪总黄酮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IL-4、IFN-γ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黄芪总黄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将实验用Wa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 分别给生理盐水和黄芪总黄酮灌胃, 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mRNA表达的水平,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IFN-γ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5) , 经用药治疗后, 实验组明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P<0.05)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4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 (P<0.05) , 而治疗后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佐剂性关节炎发生与Th1/Th2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失调有一定相关性, 黄芪总黄酮可调节Th细胞亚群平衡紊乱。
4 结语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4
关键词:多糖,体液免疫,Jerne’s改良玻片法,半数溶血值
多糖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 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由单糖聚合成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是维持生命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1,2]。多糖具有能量储存、结构支持、防御功能和抗原定性等多方面的生物功能。近年来, 多糖成为天然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玉米粗多糖是由优质玉米精粹提取而得, 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的实验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动物实验, 观察玉米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并对其免疫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由吉林省龙井市某公司提供玉米多糖胶囊 (批号20080903) , 为棕黄色粉末, 每粒0.4 g。
1.2 仪器与试剂
72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SRBC、补体 (豚鼠血清) 、SA缓冲液、都氏液 (碳酸氢钠1.0 g、高铁氰化钾0.2 g、氰化钾0.05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 、CO2培养箱、Hanks液等。
1.3 实验动物
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清洁级ICR雄性小鼠, 生产许可证号:SCXK- (吉) 2003-0001。饲料由长春市绿园区益生实验动物饲料厂提供, 生产许可证号:SCXK- (吉) 2003-0004。本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合格证, 吉动设字10-1005,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 (吉) 2005-0009。选健康雄性小鼠48只, 体重18~22 g, 按体重随机分组。
1.4 剂量设计
厂家推荐成年人 (体重以60 kg计) , 4粒/日, 0.4 g/粒, 即1.6 g/60 kg BW, 相当于0.026 7 g/kg BW。以厂家日推荐成人摄入量的1、10、30倍设置灌胃剂量, 即0.026 7、0.267、0.8 g/kg BW, 分别取0.133、1.33、4.0 g样品加蒸馏水至100 ml, 以蒸馏水作阴性对照组。各组小鼠灌胃量均为0.2 ml/10 g BW, 连续灌胃30 d后测体液免疫指标。
1.5 脾脏抗体生成细胞检测 (Jerne’s改良玻片法) [3]
取羊血, 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每只鼠经腹腔注射2% (V/V) SRBC 0.2 ml。将SRBC免疫5 d后的小鼠处死, 取脾, 制成细胞悬液。将表层培养基加热溶解后, 与等量双倍HanKs液混合, 分装小试管, 每管0.5 ml, 再向管内加50 μl 10% SRBC (V/V, 用SA液配制) , 10 μl脾细胞悬液, 迅速混匀后, 倾倒于已刷琼脂糖薄层的玻片上;待琼脂凝固后, 将玻片水平扣放在片架上, 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温育1.5 h;然后用SA缓冲液稀释的补体 (1∶8) 放入到玻片架凹槽内, 继续温育1.5 h后, 计数溶血空斑数。
1.6 半数溶血值 (HC50) 的测定[3]
取绵羊血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每只小鼠腹腔注射2% (V/V) SRBC 0.2 ml。5 d后, 摘除眼球取血于离心管内, 常规方法分离血清。用SA缓冲液将血清稀释200倍。取稀释后的血清1 ml置于试管内, 依次加入10% (V/V) SRBC 0.5 ml, 补体1 ml (用SA液按1∶8稀释) 。另设不加血清的对照管 (以SA液代替) 。置37℃恒温水浴中保温30 min后, 冰浴终止反应。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1 ml, 都氏试剂3 ml于试管内。同时取10% (V/V) SRBC 0.25 ml, 加都氏试剂至4 ml, 于另一支试管内充分混匀, 放置10 min后, 于540 nm处以对照管作空白, 分别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样品HC50=样品光密度值/SRBC半数溶血时的光密度值×稀释倍数。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均值比较, 方差齐时, 各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时, 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amhane’s法。
2结果
玉米多糖胶囊对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与半数溶血值HC50的影响见表1。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玉米多糖胶囊30 d, 其抗体生成细胞数在低、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C50低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说明中、高剂量的玉米多糖胶囊能提高小鼠HC50。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1) P<0.05;2) P<0.01。
3讨论
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悬液与一定量的SRBC混合, 由于补体的参与, 使分泌抗体的脾细胞周围SRBC溶解, 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其数量反映抗体生成细胞数;用SRBC免疫动物, 产生抗SRBC抗体 (溶血素) , 其凝集SRBC的程度可以检测溶血素水平[3]。本研究中通过小鼠30 d灌胃, 观察到0.8 g/kg BW剂量的玉米多糖胶囊能促进小鼠脾细胞抗体产生;而0.267、0.8 g/kg BW剂量的玉米多糖胶囊能提高小鼠HC50。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多糖能够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玉米须对衰老小鼠的脾脏免疫细胞的功能有免疫增强作用, 对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玉米须水煎剂中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成分是粗多糖[4,5]。
多糖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生物体中的网状内皮系统具有吞噬、排除老化细胞和异物及病原体的作用。活性多糖可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并增加红细胞抗体的生成[6]。 (2) 激活巨噬细胞:多糖有时被称为巨噬细胞活化剂, 起激活巨噬细胞以加强抵御各种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7,8]。 (3) 激活T和B淋巴细胞:机体内胸腺或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参与抗肿瘤的作用, 而多糖能够激活这两种细胞 。可以说多糖是免疫抑制的恢复剂和免疫强化剂。机体的免疫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玉米多糖对机体的免疫体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小燕, 高泽立.多糖的研究进展一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 2006, 15 (5) :540-543.
[2]付书婕, 王乃平, 黄仁彬.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9 (1) :99-101.
[3]卫生部.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规范 (2003) 〔S〕.
[4]鲁彦, 吴绍宇, 姚嵩坡, 等.玉米须对老年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11) :1387-1388.
[5]祝丽玲, 鲁彦, 陈光, 等.玉米须对老年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6) :704-705.
[6]江振友, 林晨, 刘小澄, 等.灵芝多糖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3, 24 (2) :51-53.
[7]Kataoka K, Muta T, Yamazaki S.Activation of macrophages by lin-ear (1-3) -β-D-Glucan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cognition offungi by innate immunity〔J〕.Biol Chem, 2002, 277 (39) :36825-36831.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5
关键词:运动,机体,免疫细胞,影响
一、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T Lymphocyte) 简称T细胞, 是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胸腺中发育后离开胸腺进入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液-组织-淋巴-血液进行淋巴细胞再循环而外周血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5%-70%。它分泌各种介质并作用于其他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 行使信息传递、识别、效应等功能, 是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 T细胞功能活性的变化既能影响其它免疫细胞活性, 同时又能反映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机能状态。运动训练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的报道主要集中于T总细胞 (CD3+) 、CD4+细胞和CD8+细胞的百分比及其比值。
1、一次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已有的人体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大多认为, 急性运动导致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PHA (植物血凝素) 、ConA (刀豆蛋白) 的刺激反应减弱。这种现象能持续到运动后较长时间。有报道, 急性运动后淋巴细胞对PHA, ConA有丝分裂原刺激, 表现为抑制, 运动停止后2小时恢复到运动前水平。Lambert等人研究了一次急性亚极量运动对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 发现一次急性亚急量运动使健康男性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瞬时增加, 辅助性T细胞功能相对减弱。
2、长期性运动与T淋巴细胞
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CD3+T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不大。适量运动训练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 CD4+/CD8+比值提高, 而长时间力竭性运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 CD4+/CD8+的比值降低。
研究表明长期适量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力, 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 一方面由于适量运动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 并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 从而导致有训练者在安静时或在运动应激时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
二、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BLymphocyte) 简称B细胞, 是免疫系统重要的免疫细胞, 主要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它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后进入到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 并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它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的20%-25%。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经历了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重排、基因激活和转录表达等过程, 并最终出现特有的表面标志——B细胞抗原受体 (BCR) 。成熟的B细胞能识别抗原, 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 其中包括IgM、IgD、IgG、IgA和IgE。
1、一次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Mackinnon发现运动员经2h高强度自行车功率计运动后, SIg A水平下降70%, 运动后24小时才能恢复正常。Tharp和Barnes进一步观察到, 随着游泳训练强度的增加, SIgA水平逐渐降低, 而SIg A浓度又随着赛前运动量逐渐减少部分回升。
2、长期性运动与B淋巴细胞
有学者研究发现, 中长跑运动员冬训期间, 在加大运动量初期的一个月, 血红蛋白出现下降的同时, IgG、IgA含量也下降, Ig M无明显变化;冬训两个月后, 血红蛋白未恢复, 但IgG、IgM均已恢复正常。说明运动员在大运动量不适应阶段, 血清免疫球蛋白有一定的反应, 而适量的长期运动可改善免疫机能。大量研究报道, 过度训练一般会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的浓度, 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增高。Nehlsen Cannarella SL·采用了小、中、大训练强度的研究, 发现中等强度训练后SIgA下降, 大强度训练后SIgA更进一步降低。
三、白细胞
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主要在抵御病毒、细菌、微生物等抗原体, 以及毒素和肿瘤细胞的作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 可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多数研究表明, 标记的嗜酸性细胞在运动时减少症与外源性制的皮质醇的影响是一致的有关运动对嗜碱性细胞的影响的文章较少, 然而几乎所有的报道中, 嗜碱性细胞仅有轻微减少。运动时单核细胞没有变化, 而剧烈运动后增加2-3倍。
1、一次性运动与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他们是机体非特性免疫力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急性活动后, 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外周血中白细胞化。自行车运动 (75%VO2max, 1h) 后2h淋巴细胞浓度降低, 而中性白细胞增加了4倍。Smith等发现急性活动触发有CD11b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 一般说来, 这些细胞都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结合, 参与白细胞的粘附并调理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在急性运动中性粒细胞被快速募集进入血液, 其细胞数目能够为安静时的四倍。
2、长期性运动与白细胞
马拉松跑比赛后, 血球压积、血球蛋白、红细胞计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而出现显著的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显著升高局限于多核形白细胞。耐力性运动运进行24小时的超长跑 (120KM比赛) , 白细胞计数从8.5±0.3×109/L升高到11.3±0.8×109/L, 运动后24小时下降到7.1±0.9×109/L;同时, 肌酸激酶活性在运动前为127±4.4U/L, 运动后16小时升高到539±106.3 U/L, 白细胞浸润了损伤的肌肉组织。Dufaux测得长时间运动练习后血液中弹性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增加, 说明多核形白细胞溶酶体释放增强, 反映了中性粒细胞被激活。Hack的研究表明,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受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的影响, 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和噬菌细胞活性在中等强度运动后没有变化, 在大强度运动后显著减少。
从已有研究分析, 适量运动提高中性粒细胞功能, 但是高强度运动后, 中性粒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但也有工作认为大强度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没有影响。总之, 关于运动对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变的结果各研究者的报告不一。
四、NK细胞
NK细胞是淋巴细胞中的第三类细胞, 是一群不依赖于抗原刺激和致敏, 也不需要抗体参与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 能够自发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1、一次性运动与NK细胞
有试验测得在一次性运动后总NK细胞毒活性增加, 循环中的NK细胞百分比也增加, 但这些增加是短暂的, 1小时内就和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以22名马拉松运动员 (VO2max=57.9±1.1ml/kg/min, 38.7±1.5岁) 为试验对象, 用75%VO2max强度进行2.5小时跑台运动, 分别在运动前、后、恢复期6小时取血, 结果运动后NK细胞活性降低了51%-61%, 但每个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没有变化, 因此认为2.5小时的跑台运动后, NK活性的显著下降是由于NK细胞数量的减少引起的。
2、长期性运动与NK细胞
一些研究表明, 与非运动员相比, 运动员在安静状态时, 血液中NKCA上升50%, 从而表明长期运动训练可能增加了NK细胞的杀伤能力。16周有氧运动后的老年妇女, 其外周血NK细胞活性在安静时测定值比相应年龄的非训练组安静时高33%。有四年训练年限的马拉松运动员, 安静状态下NK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之, 有关免疫细胞与运动的研究报道较多, 一般认为, 过度的运动训练会引起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而适度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或提高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由于受试者情况、运动形式及其它因素的不同, 运动训练导致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调节机制还不清楚,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缨.实用运动免疫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晓丹, 吴卫兵.运动与免疫细胞及调节机制综述[J].上海体育学报, 2004.
[3]陈佩杰.运动免疫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 2000.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6
半胱胺 (Cysteamine, CS) , 又称β-巯基乙胺, 分子式为HSCH2CH2NH2, 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激素生理调节剂, 对体内消化、代谢、激素分泌[1]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半胱胺对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抗炎和促进细胞免疫两个方面。
1 半胱胺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炎症是粒性细胞在受伤或感染部位粘附、聚集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很多特殊因子如前炎症因子、前列腺素、活学增活素、P物质等调控的复杂过程。前炎症因子和活学增活素激活炎症细胞和相关酶如一氧化氮合酶、二氢尿嘧啶脱氢酶 (NADH) 的活性, 产生大量的活性氮 (RNS) 和活性氧族 (ROS) , 破坏细胞结构, 包括细胞膜及细胞内蛋白质、谷胱甘肽、线粒体、DNA等, 使细胞坏死、凋亡, 进而清除那些被感染的细胞[2]。当炎症反应只限于局部时, 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损伤和感染的作用。但是, 炎症反应过度发生或持续时间过长, 会对机体正常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因此, 控制炎症反应的适度发生对机体恢复至关重要。
Gyires[3]的试验表明半胱胺可以抑制角叉藻聚糖引起的炎症反应, 并得出此作用是半胱胺巯基 (SH-) 的作用。Kourounakis[4]等证明半胱胺与4种非甾体抗炎药 (双氯芬酸、托灭酸、布洛芬、吲哚美辛) 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抗氧化活性, 能够显著减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 抑制胃肠溃疡和炎症反应, 起到抗炎和细胞保护的作用,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半胱胺的抗炎作用很复杂。OMAR[5]等试验证明半胱胺的抗炎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对不同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症, 其抗炎效果也不相同。皮下注射低剂量 (12.5、25、50、100mg/kg) 半胱胺, 可长期缓解角叉藻聚糖引起的炎症反应, 抑制效果随剂量的增加逐渐减弱 (52.3、40、40.7、26.3%) 。高剂量 (300mg/kg) 半胱胺的抗炎效果较差 (16.2%) 。提前4h注射高剂量半胱胺对角叉藻聚糖和福尔马林引起的炎症反应没有影响, 但对组织胺引发的炎症有抵抗作用。局部注射半胱胺有轻微的促炎作用。
半胱胺对炎症的调节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半胱胺的还原性巯基能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如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 使DNA免受自由基攻击, 并通过化学调节或化学修复保护、修复DNA, 对组织、细胞起到保护的作用[6]。其二、半胱胺是合成谷胱甘肽的限制性底物, 后者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稳定细胞内环境保护细胞免受ROS的损伤, 减少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引起慢性炎症反应[7]。Pena[8]等证明谷胱甘肽的浓度与炎症因子IL-1β、IL-8、IL-6和TNF-α的浓度呈负相关。其三、半胱胺是生长抑素的耗竭剂, 试验表明, 生长抑素是重要的抗炎肽, 它抑制外周血白细胞体积及浓度, 降低炎症因子 (IL-1、TNF-α) 和神经肽 (SP、CRH) 含量, 300 mg/kg半胱胺降低组织生长抑素含量, 削弱生长抑素的抗炎作用, 因此, 高浓度的半胱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炎症的发生[9]。
2 半胱胺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研究表明, 半胱胺对细胞免疫具有促进作用。Tapank等发现在日粮中添加30、45mg/kg半胱胺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血清溶血素水平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10]。沈赞明等证明口服半胱胺提高泌乳20-42周奶牛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淋巴因子IL-2浓度[11];每日从瘤胃瘘管灌注包被的半胱胺CT2000 (50mg/kg BW·d) 能显著提高山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 降低血清考的松水平[12]。口服半胱胺还改善手术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缓解术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下降[13]。半胱胺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也具有剂量依赖性。Bryant[14]等报道, 给小鼠连续灌服低剂量半胱胺 (12.5 mg/kg BW·d) 3d后, 其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得到显著提高;高剂量半胱胺 (300~400mg/kg BW·d) 处理小鼠时, 其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显著降低。
半胱胺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 (1) 半胱胺的直接作用。王建峰实验发现衰老小鼠免疫能力提高的变化趋势与小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升高的趋势相似, 表明半胱胺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来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15]。同时, Sherilyn D等用半胱胺处理体外培养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 发现半胱胺对淋巴细胞的调节有剂量依赖性, 高浓度 (400μM) 半胱胺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 降低细胞内IL-2m RNA表达和IL-2的分泌[16]。 (2) 生长抑素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作用, 半胱胺通过直接耗竭生长抑素, 提高生长激素和IGF-1水平, 后者直接刺激淋巴因子的释放。有研究证实, 半胱胺可提高鸡十二指肠和空肠中i IEL和slg A阳性细胞数量, 而对回肠中slg A阳性细胞影响较小, 这恰好与SS细胞的分布规律是相符的[17]。 (3) 半胱胺是合成谷胱甘肽的限制性底物。Peterson[18]证明GSH能增加IL-12的浓度, 促使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提高细胞免疫功能。Kinscherf[19]等发现当谷胱甘肽浓度小于30nmol/mg时, CD4+和CD8+数量随谷胱甘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浓度大于30nmol/mg时, 趋势相反, 说明淋巴细胞数量与谷胱甘肽浓度呈剂量相关性。同时, 他们也发现剧烈运动4周后, 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浓度减少的同时, CD4+T细胞数量下降了30%, 补充n-乙酰-1-半胱胺酸 (NAC) 可得到有效缓解。因此, 免疫细胞功能与细胞内巯基化合物 (GSH、半胱胺) 浓度有密切的联系。另外, 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保护机制, 也是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因子。Staal[20]等发现艾滋病患者血浆和细胞内GSH浓度降低。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7
1 红细胞免疫研究的历史和进展
在当前免疫学研究领域, 红细胞免疫一个新兴的研究内容, 由于红细胞的结构相对简单, 多数不具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实际上红细胞中的CR1、CR3、SOD酶与免疫功能有关, 同时红细胞在识别、杀伤抗原、清除免疫复合物调控中起一定的功效。1930年Duck就已经察觉到人类的红细胞具有粘附的作用;1953年Nelson第一次通过实验证明了红细胞具备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作用;1963年Nishiok证实红细胞免疫粘附的物质基础是红细胞膜上补体受体;1981年美国的Siegel总结前人研究, 并结合自己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理念。
张乐之等通过实验证明了, 微波能够使红细胞得免疫粘附能力升高, 它的作用机理可能是红细胞受体CR1是一种呈现多态性的单肽链糖蛋白, 而红细胞受体CR1是成簇分布在红细胞上的, 表现出多价性。红细胞受体CR1通过微波辐射被激活, 反应的位点被呈现出来, 这样便产生了生物学的反应, 粘附能力就因此被提高。高世勇等[1]通过实验来研究, 龙葵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是通过红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的,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采用S180及H22荷瘤小鼠, 药品为龙葵多糖, 研究龙葵多糖对红细胞补体受体CR1免疫粘附活性的影响以及CR1数量的影响。实验表明龙葵多糖能够使接种S180肿瘤细胞的小鼠的腋下实体瘤生长受到抑制作用, 同时让接种H22肿瘤细胞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龙葵多糖能够让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花环率明显提高;同时S180和H22荷瘤小鼠红细胞CR1受体的免疫粘附活性和数量也被提高;增加荷瘤小鼠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实验结果证明, 龙葵多糖之所以能够产生抗肿瘤的作用, 是通过使荷瘤小鼠红细胞膜上唾液酸含量升高, 来进一步使红细胞膜表面的CR1受体的免疫粘附活性升高和数量升高, 从而升高荷瘤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的能力。季宇彬等[2]通过实验来证明芦笋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红细胞CR1受体的数量、红细胞CR1受体的免疫粘附活性的影响。实验主要通过观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肿瘤红细胞细胞花环率的形成, 以此来证明红细胞CR1的免疫粘附活性。利用大鼠抗小鼠CD35一抗和FITC-羊抗大鼠二抗来标记小鼠的红细胞,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 从而测定红细胞CR1的数量。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芦笋多糖给药的治疗, 给药组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以使S180荷瘤小鼠的花环率以及红细胞CR1数量明显升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芦笋多糖之所以能够发挥抗肿瘤的功效, 其原理在于芦笋多糖可以使S180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
2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2.1 清除免疫复合物 (CIC) 。
红细胞膜上补体受体可对血液中的抗原进行免疫性粘附携带并清除,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通过清理循环免疫复合物来实现。红细胞膜上CR1有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其具体原理如下抗原-抗体-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通过CR1和红细胞结合, 然后免疫复合物被红细胞运送到肝脾部位的吞噬系统, 这个时候红细胞将免疫复合物释放, 免疫复合物离开红细胞, 抗原被识别和储存, 最后免疫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再次回到血液系统中循环结合免疫复合物[3]。
2.2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953年Nelson的实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与血浆中未被红细胞粘附的复合物相比, 被红细胞粘附的复合物更易被吞噬。红细胞拥有吞噬C3b免疫复合物的作用。红细胞能够免疫粘附许多细胞、细菌等。当它们被红细胞粘附后, 被吞噬细胞吞噬就变得更加容易。
2.3 识别抗原、储存抗原的作用。
1982年Garvey通过实验证明了红细胞能够识别自我抗原和非自我抗原, 同时也能够储存自我抗原和非自我抗原。红细胞拥有对自我抗原的识别功能表现在:在新生兔体内注入通过3H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 (BAS) , 方法采用放射自显影法, 通过这一观察可以看出, 3HBSA粘附在肝血管内, 同时也存在于外周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表面, 粘附的时间较为长久, 可达4~6周。
2.4 效应细胞样的作用。
过氧化物酶存在于红细胞膜的表面, 是一种典型的溶酶体酶, 它充当了效应细胞样, 它的的作用是赋予红细胞销毁被粘附的抗原物质的作用, 红细胞在粘附抗原后, 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它使粘附区的活性大大升高, 因此能够看出红细胞具有杀伤细胞样的作用。
3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及意义
Siegel等在兔血清的实验中发现了一种不耐热的因子, 因为这种因子的活性在58℃30分钟时就会被去除, 同时它是一种大分子因子, 它的作用是抑制红细胞免疫粘附的发生, 因此要想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 可以调控这种不耐热因子的产生来掌控。最新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中, 转移因子、胸腺素等都会对其有促进的功效, 这样就能看出,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中, 白细胞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控[4]。
4 红细胞免疫研究的展望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巨大的天然免疫细胞, 对于适应性免疫细胞产生的特异疫反应中具有重大的生理作用和指导意义[5]。国内外对红细胞所具有的固有免疫功能进行了很多有效研究, 得出相应成果, 完善了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 例如得出红细胞对肿瘤细胞及细菌的免疫粘附性, 尤其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所进行的中医药理论探讨中, 更是取得了许许多多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世勇, 许龙波, 季宇彬.龙葵多糖对红细胞数量及S180、H22荷瘤小鼠机体红细胞免疫力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 2011 (18) :1405-1411.
[2]季宇彬, 汲晨锋.芦笋多糖对肿瘤小鼠红细胞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 2014 (7) .
[3]刘险峰, 红细胞膜表面分子与红细胞免疫[J].国外医学, 免疫学分册, 2004, 27 (4) :221-224.
[4]Goldek AM, Mircherv R, Golan D, et al.Ligation of complement receptor 1 increases erythrocyte membrane deformability.Blood.2010.
提高机体免疫力 篇8
关键词:胰腺癌,肠内免疫营养,胃肠功能,免疫功能
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多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的营养干预与患者最终的治疗结局息息相关。胰腺癌患者本身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佳,手术创伤会使患者处于应激及免疫抑制状态,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将进一步恶化[1]。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已经得到诸多专家的认可,认为术后早期胃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给予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有助于肠道黏膜屏障的功能保护。常规营养制剂对患者的免疫状态影响甚微,免疫营养制剂中包含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可能对患者的免疫状态产生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胰腺癌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现报告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1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根据术后接受的营养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3~78岁,平均(65.82±7.31)岁,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36.42±5.28)g/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0.30±0.05)g/L、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2.04±0.31)g/L、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15.59±2.24)g/L、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 A)(4.48±0.71)g/L、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1.96±0.25)g/L、CD4+(44.28±6.95)%、CD8+(30.22±4.49)%。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5~76岁,平均(63.92±7.07)岁,ALB(37.13±5.51)g/L、PA(0.32±0.04)g/L、TF(2.11±0.34)g/L、Ig G(16.12±2.56)g/L、Ig A(4.71±0.78)g/L、Ig M(2.05±0.31)g/L、CD4+(45.56±6.35)%、CD8+(29.57±4.63)%。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胰腺癌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具体如下: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选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国药准字H20040722,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每100 ml含精氨酸2.3 g,ω-3多不饱和脂肪酸0.3 g,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患者从术后第2天开始经鼻肠管缓慢给予等渗盐水300 ml,无不良反应后2 h给予瑞能输注液,剂量由少至多,首日达全量的1/3~2/3,输注速度从30 ml/h开始逐步加快至80~100 ml/h,术后第3天增加输注速度至100~150 ml/h,总量达全量,维持1周左右至正常饮食。
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具体如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无锡Nutricia产品),第1天使用全量的1/3,第2天2/3,第3~7天给予全量。全量配方为热量125 k J/(kg·d),糖脂比例6∶4,氮量0.2 g/(kg·d)。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及普通胰岛素按照临床常规给予。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状态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均测定患者ALB、PA、TF。
1.3.2 胃肠功能
接受不同营养干预后的两组患者,均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
1.3.3 免疫功能测定
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值,具体包括Ig G、Ig A、Ig M、CD3+、CD4+、CD8+和CD4+/CD8+。
1.3.4 并发症情况
术后恢复过程中,随访两组患者30 d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术后1周及2周的血清ALB、PA、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胃肠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免疫功能
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1周,Ig G、Ig A、Ig M、CD3+、CD4+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患者,CD8+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康复的30 d内,观察组发生腹泻1例、腹胀3例、便秘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腹泻6例、腹胀13例、便秘7例。经χ2检验,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临床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性疾病,对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手术是最佳治疗方式。胰腺癌发病平均年龄较大,加上疾病本身对机体的损耗,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2]。围手术期营养干预是影响手术治疗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肠内营养因其具有经济、便于维持、符合患者生理特点等优势,逐步成为临床营养的首选方式。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的患者,远期相关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加符合患者的营养及胃肠道需要[3]。
肠内营养具体营养制剂的选择较多,主要包括含常规热量及维生素、糖脂、氮元素等,可以满足术后患者加倍消耗的热量需求。胰腺癌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创伤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常规营养制剂并未添加免疫相关营养素,对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较弱[4,5]。肠内免疫营养是临床最新推荐的用于免疫功能较差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含有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底物,有研究显示,其可以在提升患者免疫力上发挥积极作用。关于是否需要在癌症患者术后早期使用免疫营养支持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在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干预,通过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较以明确干预效果。
营养不良是胰腺癌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机制较为复杂与肿瘤侵袭、手术创伤等均相关。血清蛋白质水平是反应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指标,具体包括ALB、PA、TF等。本次研究首选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1周及2周,血清ALB、PA、TF水平均较高,提示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内脏蛋白合成、提升患者的整体营养状态[6]。
胰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处于整体抑制状态,早期恢复患者的自主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营养吸收是加速患者的术后各脏器功能恢复的最佳方法。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结果显示其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较短[7]。食物进入肠道可以直接刺激胃肠道并增加其血流量,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胃肠蠕动、肠道激素分泌、胃激素合成及释放。在营养配方中添加的特异性免疫营养素有助于预防及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释放,减轻过度有害炎症反应,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也为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胰腺炎患者普遍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这是因为患者手术后处于高度应激及分解状态,使得体内必须氨基酸含量减少、对免疫细胞的能量供给减少,最终导致免疫细胞生成减少、数量下降。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直接反应体液免疫状态,具体包括Ig G、Ig A、Ig M,细胞免疫状态主要表现为CD细胞的含量及分布,包括CD3+、CD4+、CD4+/CD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营养干预后Ig G、Ig A、Ig M、CD3+、CD4+、CD4+/CD8+值较高,CD8+值较低。Ig G、Ig A、Ig M含量可以直接表示机体体液免疫水平,当体液免疫受到抑制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提升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8]。CD3+为成熟T细胞表面特有,当出现免疫缺陷时其值下降。有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辅助性淋巴细胞亚群CD4+减少,抑制性淋巴细胞亚群CD8+增多,导致CD4+/CD8+比值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免疫营养支持可以优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胰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思曾,张永炼,桂翔.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癌病人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277-279.
[2]KARAGIANNI V T,PAPALOIS A E,TRIANTAFILLIDIS J K.Nutritional statusandnutritionalsupport before and after pancreatectomy forpancreatic cancerand chronic pancreatitis[J].Indian J Surg Oncol,2012,3(4):348-359.
[3]杨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对胰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58-60.
[4]KLEK S,SZYBINSKI P,SZCZEPANEK K.Perioperative immunonutrition in surgicalcancerpatients:a summary of a decade of research[J].World J Surg,2014,38(4):803-812.
[5]王赟,谷建钟,傅婷,等.肠内免疫营养对食管癌化疗病人营养状况、血液毒性和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2):76-78.
[6]SLOTWI N SKI R,OLSZEWSKI W,S L ODKOWSKI M,et al.Apoptosis in lymphocytes ofpancreatic cancerpatients: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enteralimmunonutrition and extensive surgery[J].Arch Immunol Ther Exp(Warsz),2011,59(5):385-397.
[7]李欣,吴姗珊,杨晓斌,等.早期肠内营养对晚期胰腺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199-201.
【提高机体免疫力】推荐阅读:
机体免疫功能08-30
机体应激09-13
机体改善效果06-21
城市有机体论文07-22
社会有机体理论10-03
怎么改变气色?提高免疫力?05-17
怎样提高自身免疫力07-01
怎样能提高身体免疫力09-12
免疫功能提高论文06-21
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提高廉政“免疫力”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