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角色

2024-09-24

审计角色(共7篇)

审计角色 篇1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

20世纪初期,封建制度在旧中国逐渐解体,中国出现了民间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而且,不少工矿公司及金融公司设置了通常称为“稽核”的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但此时的内部审计发展缓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省、市、县的各级财政部门,曾于1950年建立审计处、股。1953年开始,财政部规定把这些机构改为财政监察机构,开展财政监察工作。但1949年后,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处于停滞阶段。1983年12月,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审计范围、主要职权、工作程序、干部任免、职守要求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了法规性的依据。1992年1月,国家审计署印发了我国1991~1995年的《内部审计发展规划》。到2006年,我国已经有12000余个内部审计机构,已配备内部审计人员22万多人,仅2006年一年里,内部审计机构促进提高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查出损失浪费尽300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审计案件2500多件。因此,通过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内部审计重要性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不同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事业单位领导所认识,建立、健全本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已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内在需求,这使得我国公司等组织内部审计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好其工作角色也显得犹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角色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审计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角色:

第一:企业的“内部经济警察”。为什么要把内部审计人员比如为“内部警察”呢?一方面,在内部审计实施初期,各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和人文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而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任务是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查出企业违规违纪现象,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业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认可程度也不高,潜意识中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职责就是监督他们的日常业务行为。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会计资料,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取证,必要时还要发动群众提供审计证据,这一系列的活动无疑就象一个“警察”。

第二:企业的服务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理所当然的要提高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人员。这种服务主要表现在受人之托。其委托人可能是企业的总经理,也可能是企业的董事会或者企业的总会计师。内审人员接受以上人员的委托时,所收到的委托目的并不一样,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如接受总经理的委托时,由于总经理只是企业的一个经营者,其角色实质上也是一个委托人。因此,内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其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保障。又如,当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的是董事会的委托,而董事会不参与公司日常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和审计建议的落实会受到影响,与管理层的关系不好处理,难以充分发挥作为最高管理者的参谋和得力助手的作用。此时,内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有必要向董事会及总经理解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重要性。并宣传《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条例》。以取得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共同理解。

三、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处理好自己的角色。

内部审计人员虽然一方面扮演企业的“经济警察”,另一方面又扮演了企业的“服务人员”,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矛盾,但只要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发扬奉献的敬业精神,“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矛盾也就能能迎刃而解。因此,作为一名内审人员处理好自身角色本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出发:

第一: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审慎的职业习惯。

内部审计人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高度的责任感,要严格遵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维护审计人员的尊严和威信。准确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合法合理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公司的经营活动环境良好,健康持续。审计人员要克己奉公,以身作责;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要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被审计项目或部门与审计人员个人有利害关系,应主动回避。

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内部审计师应秉承应有的职业谨慎,根据所审查项目的复杂程度,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运用必需的审计程序,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其他部门违法、违规、错误、遗漏、消极怠工、浪费、效率低下和利益冲突等错误情况。即内部审计师应以质疑的转给方式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法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对于审查中发现的控制不够充分的环节,应提出合理的可行改进措施。

当然,应有的职业谨慎只是合理的谨慎,并不意味着永远正确,毫无差错。内部审计人员只能是在合理的程度上开展检查和核实的工作,而不可能进行详细的检查,内部审计工作并不能保证发现所有存在的问题。

第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洞察力。

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过硬的前提下,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随时注意防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疏忽或差错;否则,就可能视错误和舞弊而不见。从而失去审计监督职责和应有的职业道德。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高度的职业警觉性,善于察觉公司可能发生的弊端的迹象。这包括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工作人员有无营私舞弊,损公肥己的舞弊行为和谋求本单位、个人的利益而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等。

要有勇气深入调查,及时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及时检查经济效益不高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行认真研究,努力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努力保证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三: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当处理好工作中个人需求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有“经济警察”这一角色,因此,也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组织内部处于一个威胁他人地位的角色,而且内部审计人员工作在一个矛盾的环境中,因此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除了自身的声望与正直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得到上司、被审计人和同事的信赖,而不应该是专横、傲慢的个体。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并不是只学过、了解过财会、审计或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就一定能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相反,开展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妥善处理复杂问题和解决棘手矛盾有能力等。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企业审计之前、之中、之后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经理、审计主管、审计同仁等方面的关系,自然内部审计工作应会游刃有余,否则就可能到处惹烦恼,处处有障碍,正所谓“无友寸步难行”!

第四:内部审计人员还应有较强的风险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多。总结起来企业的风险包括了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八个因素。每一个企业内部环境中其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并不是一致的。若企业有一个较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并为其员工所信奉时,那么其风险就能有效的识别和管理。但这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企业有一个较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但其员工并不信奉或者各业务单位、职能机构不正确执行则企业的风险加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服务人员更应当树立较高的服务意识,加强的风险意识。不断通过风险测试,使企业回避将要发生的风险;通过风险控制,对正在执行的事项,降低风险影响或者使企业的风险分散。

参考文献

[1]《高级审计研究》刘明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审计角色 篇2

五类角色

当前,内部审计正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查错纠弊的传统模式,向加强管理的制度基础导向审计、防范风险的风险导向审计、促进企业增值增效的绩效审计模式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要找准着力点和着眼点,在履行监督职责的同时,服务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结合内审的本质和职能,应该扮好五种角色,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首先,要扮好揭露、抵御和预防风险的“免疫系统”角色。企业内审实际上就是嵌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一个“免疫系统”,承担着感知、预警、抵御和消除风险的职能。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内审应恪尽职守,在第一时间感知和发现,并做出反应,保证组织管理控制和运行系统的及时修复和健康运行。为此,内审要积极开展有利于风险发现、抵御、预防的审计类型,转变监督方式。如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前移监督关口,加强全程跟踪审计,确认和测试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对那些危害企业经营管理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切实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和消除风险。

其次,要扮好监督权力运行制约舞弊行为的“制衡器”角色。实践证明,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往往导致腐败,吏治腐败是危害最大的腐败。对于企业而言,管理者的权力不受制约,同样,会损害企业的利益,败坏企业的风气。内部审计应该通过对企业法人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加强热点岗位、容易失控等方面权力运行的监督。及时发现违法违纪违规等舞弊行为,并推动管理层建立问责问效、审计公开和整改机制,对舞弊者进行必要的内部通报、责任追究和惩戒。通过增加对舞弊行为发现的概率和成本,增强对舞弊行为的威慑力和遏制力,从而促进管理者守法守纪守规尽职,限制和减少舞弊冲动和行为的发生,保证组织健康高质运行。

再次,要扮好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的“修理工”角色。企业的内部治理,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甚至,是一个付出惨痛代价,交出昂贵学费,才走向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审负有让企业少交、不交学费,少走弯路的责任。所以,内审在查错纠弊时,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瓶颈”制约和积弊困扰,特别要关注那此经常发生问题、难以解决的环节和部位。对这些环节和部位不应满足于发现和揭露,当问题的“二传手”,应该当好“保健医生”,进行“把脉问诊”,从体制机制制度的层面,分析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善于从外单位的典型案件中吸取教训,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兼备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管理,使企业的内部治理不断趋向善治。

浅谈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篇3

一、内部审计定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内部审计功能、目标及服务对象的基础

1990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 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 它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 以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责任。”

在1999年6月26日,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理事会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比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后两次对内部审计的定义, 新定义既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部审计职业界在实务中的一些变化, 同时也代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新旧定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 内部审计的性质由原来的“独立评价活动”变为“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这里的“保证”活动, 不仅包括评价活动, 而且还包括评价之外的服务活动, 包括: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性的保证、风险控制有效性和充分性的保证等。这里的“咨询”活动, 指内部审计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 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经营方面等提供管理咨询建议。

2.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有所变化, 由“检查与评价本组织的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变成“为组织增值和改善组织经营”, 明确了工作内容为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显然, 新定义将内部审计的职责内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检查和评价工作, 而更多的要利用自己的监督评价工作, 为公司提供有效建议, 为改善组织经营发挥更重要的管理作用, 帮助公司规避风险、改善管理。这是内部审计新定义的一个显著发展。

3. 内部审计的目标亦有所变化, 由“协助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责任”变为“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后者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义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在这种理念下, 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中, 不再是辅助角色, 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要以增加公司价值、帮助实现公司目标为出发点, 这一变化把内部审计推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境界。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从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 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其角色定位的出发点是实现组织目标, 那么应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目前通常有两种内部审计结构方式选择。

1. 经理层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从管理需要出发。

经理层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即内部审计机构向公司经理层负责, 对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审计、评价、监督, 并向经理层报告、提出建议。

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最有效地帮助管理者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 达到组织目标。这一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保护公司的利益。第二、增加公司的利益, 包括为改善各种业务活动提供建设性意见。企业的管理当局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使内部审计的目标不仅限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 更重要的是对经营管理领域存在的控制缺陷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符合成本效益要求的改进措施和方案, 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有效的履行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 内部审计应该为管理层服务, 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设在总经理的领导之下, 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内部审计为管理层服务的目标。经理层领导下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中单线表示隶属关系, 空心线表示审计关系) 。

从这个机构图可以看出, 为经理层服务的审计模式设置的特点为:能够更加密切地配合经理层的工作, 使得经理层能够更好地为所有者提供服务;但是其也有天然的弊端, 那就是:由于置身于经理层的领导下, 内部审计部门将丧失本身的独立性, 由于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所在, 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丧失了, 内部审计工作将偏离其职责目标。

2. 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从治理需要出发。

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即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由独立董事负责) , 对公司经理层及其他下级管理机构的公司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监督, 向董事会报告, 对董事会负责。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使如何处理好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有效维护所有者利益的问题日益凸显。内部审计的出现, 给所有者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 但是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却是此手段发挥作用的关键。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所有者对受托经营的经理层的监督”, 因此内部审计只有直接对代表所有者利益且又参与企业主要经营决策的董事会负责, 才能实现这一监督。因此, 内部审计应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由独立董事负责的审计委员会, 以经理层及下级管理机构为监督对象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 能够克服经理层领导模式的天然缺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该模式设立的出发点是在公司治理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不受侵犯的观点, 能够从治理的层面上最大程度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能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降到最低。虽然这种模式克服了经理层领导下的缺点, 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设在董事会下, 这无疑就会加大董事会的权利。董事会也只是股东利益的代表, 他们并不是所有者, 所以如果董事会没能很好地履行股东所交付的任务, 而内部审计部门又是向董事会负责, 这也会使得所有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经理层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和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其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了其各自的优缺点, 但是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来看, 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无疑更为可行, 更能维护所有者的利益, 帮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选择

我国审计署于1995年7月14日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报告工作。”

2003年3月4日李金华审计长签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审计署第4号令) , 对我国现行内部审计定义的新表述是:“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前后两个定义的变化, 揭示出我国的内部审计在从单纯监督职能向评价职能、促进经济目标实现功能的转变。新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评价职能, 和在新的经济时期对主体经济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这是目前阶段公司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的基础依据, 也是现阶段内部审计角色定位的主要内容:即立足独立性的监督, 对日常经营生活进行真实、合法、效益的评价, 提供有效的建议, 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和实现目标的角色。

明确了角色定位后, 如何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以更好地完成内部审计目标, 就落在了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上。2002年初,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 作为上市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给了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 由独立董事负责, 而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 能够较好地保持其独立性和监督评价职能的发挥。所以, 在我国现阶段, 内部审计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模式, 更为合理有效。

综上所述, 现代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 带动内部审计模式的更新, 企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内部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义、内部审计角色的转变, 而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当今经济生活中显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晖.解读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国内部审计, 2003 (5)

[2].叶锦华.评独立董事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3 (7)

[3].内部审计程序.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 (CIA) 辅导用书

[4].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5].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6].张彦.内部审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7].李维安.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模式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8].陈郡.试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监督机制的构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9].李姝.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约束机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信息披露机制中的内部审计角色 篇4

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总是受到监管机构和会计职业界的特别关注,他们对信息质量的担忧使得它们持续努力以改进信息披露机制。这在一系列的研究报告或法规中得到了集中体现:1987年虚假财务报告全国研究委员会(NCFFR)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研究,1992年英国卡德伯利委员会(Cadbury Committee)从财务报告视角对公司治理的研究,1998年蓝带委员会(BRC)改进审计委员会效率的研究,以及作为对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舞弊案的直接应对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无不想尽办法改进信息披露。

这些报告和法案中改进信息披露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提高信息的质量;第二,加强内部控制;第三,强化信息生产的各方当事人——审计委员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的职责并改进其质量。其中,SOX法案因为罕见地采用了国会立法的方式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该法案强化了审计委员会的监管责任、CEO和CFO的财务报告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但对内部审计却不置一词,因而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不完整的(Abbott、Parker和Peters,2010)。

与此同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竭力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该组织在其2002年SOX法案征求意见阶段向美国国会提供的建议中,将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合称为公司治理的四根支柱(IIA,200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它如何发挥其功能?本文将从信息披露机制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信息披露机制的构成

信息披露机制的要件包括基本的当事人、保障机制及其产品(信息)。右上图列示了信息披露机制的构成。

(一)信息披露机制的当事人

1. 第一层次的当事人。

图中的信息披露机制给出了股东、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等各当事人,但各当事人的地位是不相同的。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是公司治理中较关键的三方当事人(BRT,2012),在作为公司治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披露机制中,也自然地成为第一层次的当事人:股东作为所有者,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但有权利获得公司提供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对外财务信息和对外非财务信息,股东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由于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因为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经营而处于信息的劣势,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要求。

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清晰的责任关系:股东选举董事会,董事会聘请以CEO为首的管理层,授权并监督其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由此,管理层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负责(BRT,2012)。作为公司日常经营一部分的信息披露也体现了这种责任关系:与股东只作为所有者而不对公司日常经营承担任何责任的身份相一致,股东也不需对信息披露承担任何责任,而只享受获得信息的权利。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理人,要对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层有效履行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董事会往往将这些职责委托给审计委员会履行,因此,如不具体指明,后文的审计委员会包含董事会。管理层作为公司日常经营的负责人,在信息披露事务上是具体的执行者,他们不仅要负责各种信息的生产和披露,还要负责建立、保持内部控制系统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以保证信息披露机制生产的信息在质量方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管理层是一个由CEO到最基层管理者组成的集合,他们对信息披露的责任依据其管理层级进行具体分配,下级对上级负责,财务负责人如CFO对最高管理者CEO负责,CEO则向审计委员会承担最终责任(BRT,2012)。

2. 第二层次的当事人。

在第一层次的当事人中,管理层具体负责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包括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者的责任。在履行信息披露的责任过程中,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不可能完成全部的具体事务,而需要借助其他当事人的力量,内部审计便是第二层次的当事人。而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内部审计才通过为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供支持,具有了公司治理的职能。

3. 各当事人的信息优势。

上述各当事人拥有的信息是不相同的:第一层次的当事人中,管理层身处公司内部,直接负责公司日常运作包括信息的生产,因此拥有最多的信息。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身处公司外部,拥有的信息最少,保护他们获得必要的信息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董事会中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管理层的财务报告过程和其他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尽管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但较之于管理层,在信息占有方面仍处于劣势。作为第二层次当事人,内部审计处于公司内部,信息优势强于独立董事,也因为这点,通过协助审计委员会履行信息披露责任,可以减轻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信息披露机制的产品

1. 信息的类型。

按照2013年COSO修订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生产的报告按照呈报的对象可分为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按内容又可分为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如此,按这两个标准可以将报告中包含的信息分为四种类型:对内财务信息、对内非财务信息、对外财务信息和对外非财务信息(如上图中最底部的大框中所示)。公司向股东披露的信息是对外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在履行信息披露责任时,同时会产生对信息的要求,这便是内部信息(包括对内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当然,管理层对信息的要求不仅源于履行对外信息披露的责任,还包括履行业务管理职能而产生的信息需要。

2. 信息的质量。

COSO(2013)内部控制框架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报告目标不仅包含四种类型的信息,还包含了信息的质量特征,这包括可靠性、及时性、透明性以及管制机构、准则制定机构和公司政策确定的其他信息质量指标。这意味着公司不仅要生产信息,还要合理保证其生产的信息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保障机制

信息披露系统是在内部控制的约束下运行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决定了其最终产品即信息的质量。以四类信息受到的管制程度来看,对外财务信息受到的管制最为严格,它的生产和披露要受到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证券监管机构制定的法规以及会计准则的制约。对外非财务信息受到的管制程度次之,和对外财务信息比,只是少了会计准则的制约。而对内报告信息只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制定的规则的约束。

无论是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规则还是内部的规章制度,最终都要通过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才能得以落实,而合理保证遵循这些规则也正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上图中将四种信息内置于“内部控制系统”中,意即这些信息都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产物。内部控制若能有效运行,则意味着公司能遵守相关规则,也就意味着其生产的信息质量有了合理保障。

内部控制是由人实施的,其有效性最终取决于人(COSO,2013)。上图所示的信息披露机制体现了这样一种逻辑: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等信息披露机制的当事人的质量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质量,内部控制的质量又决定了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之所以被重视,源于良好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机制就很重要。内部控制的监督是管理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因素(如审计委员会或内部审计)的变化都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Krishnan,2005)。BRC报告和SOX法案特别关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其隐含逻辑是通过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改进内部控制,进而改进其所产生的信息质量。这一逻辑的合理性也已为研究者所证实。Krish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成正比,表现为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出现几率显著负相关。Doyle、Ge和McVay(2007)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利润的质量显著正相关。应计利润需要经过外部审计的验证,因此,对Doley、Ge和McVay(2007)的研究的一个解释是由于外部审计贡献了力量。但Feng和McVay(2009)发现内部控制薄弱时,管理者做出的盈利预测的误差也较大。盈利预测是不需要经过外部审计验证的,这说明内部控制的强弱能够影响信息的质量。

三、信息披露机制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具有三个特征:(1)内部审计具有内部控制方面的专长;(2)内部审计处于公司内部,对公司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3)内部审计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相对于管理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Sarens和Beelde,2006)。这三个特征决定其在协助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履行内部控制责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内部审计也正是通过支持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履行其信息披露机制中的责任来发挥其自身功能的。

(一)协助管理层履行内部控制责任

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系统,整个管理层以及普通员工都有相应的职责。CEO对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负责,包括设计和实施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指挥其运行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若在评估中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则须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CEO则授权其他高管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指挥其运行和评价其有效性以及采取纠正措施等。高管层又授予下级管理者更为具体的内部控制职责。在这个层层授权的系统下,下级管理者要就其职责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对上一级管理者负责,CFO就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对CEO负责,CEO则对审计委员会承担最终责任(COSO,2013)。

同时,上级管理者对其下一级管理者负责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估其有效性,在发现下级管理者负责的内部控制缺陷时,督促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则是其内部控制责任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SOX法案下,作为公司全面工作最高负责人的CEO和作为信息披露机制专门负责人的CFO,不仅要负责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的运行,还需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的法定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以及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

内部控制在建立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维持其有效性,而是要经常进行调整。首先,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证公司达到其经营、报告和守法目标,而公司的目标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也应该做出相应改变。其次,内部控制在运行中可能偏离原来的设计不再得到执行,或者原先有效的内部控制在环境变化后不再变得有效。因此,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这样,才能保持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性。监督包括持续评估(ongoing evaluation)和专项评估(separate evaluation)。持续监督有机融合于公司日常业务处理流程中,由相关的管理层负责。专项评估则是于日常业务流程之外专门进行的,以评估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无论是持续评估还是专项评估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及时报告给相关人员,以便其采取纠正措施。合适的人员包括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的管辖者,他们应该采取纠正措施,以及其直接上级,他们有责任监督其直接下级管理者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还需报告给对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责任人。

内部审计能协助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内部控制责任。

首先,内部审计可以协助CEO和CFO这些高层管理者更好履行SOX法案规定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CEO是公司会计工作的总负责人,需要在会计部门和CFO的协助下才能履行这一责任。SOX法案规定的CEO和CFO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则没有一个类似于会计部门的机构,专门建立一个机构协助履行这方面的职能又需要相应的成本。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使其成为协助CEO和CFO履行这一职责的最恰当的部门。Abbott、Parker和Peters(2010)的调查发现,内部审计的十项业务中有六项涉及内部控制的评价,且其中有一项就是为履行SOX法案的404条款而进行的。实际上,SOX法案规定的CEO和CFO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已经导致其要求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评估承担更多更明确的责任,IIA(2005)指出,CEO可能要求内部审计负责人签字承诺已对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说明这些内部控制是否有重大缺陷,这显然是直接源自SOX法案的影响。

其次,内部审计在工作中若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般会提出解决的建议,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促使内部控制的及时完善,从而有利于信息质量的提高。

再次,内部审计可以协助中基层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内部控制责任。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中、基层管理者——尤其是非财务中、基层管理者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对业务处理流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使其更好地认识其所面临的风险并增强风险意识,进而评估现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若发现控制措施存在漏洞,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协助其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尽管中、基层管理者更重视内部控制能否实现其经营目标,但经营目标的达成降低了财务造假的可能,从而也为内部控制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在必要时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项评估,以对其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无论是持续评估还是专项评估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什么样的纠正措施最为合适?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设计最为合适的纠正措施。

(二)协助审计委员会履行内部控制责任

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层级制责任体系中,上级管理者负责对下级管理者进行监督,但高居顶层的高管层尤其是CEO由谁来进行监督呢?这个监督者即审计委员会,它代表董事会对高管层的信息披露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在正常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是督促高管层忠实履行其内部控制责任,这包括监督高管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遵循内部控制的约束进行日常经营,及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对评估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在极端的情况下,即当高管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审计委员会应该采取措施纠正这种情况,包括建议董事会撤换高管层,以便为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审计委员会有权力对高管层就其如何履行内部控制责任进行质询,必要时,还需确证其采取了及时的纠正措施(COSO,2013)。现行监管规则如SOX法案要求审计委员会的成员都具有财务知识,而且应包括一名财务专家,隐含的逻辑是这些成员熟悉财务报表与其相应的内部控制,从而有利于对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实质性的监督作用。但审计委员会由不常驻企业的成员组成,在信息上与管理层相比处于劣势,不利于其监督职能的完成。内部审计处于公司内部,了解公司的情况,加上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专长(Sarens、Beelde和Everaert,2009)使得内部审计能够为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的机制是审计委员会会议,会议的关键是确定有意义的议程,而会议的顺利进行也需要相应的会议资料。Beasley等(2009)对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过程进行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在确定会议议程时会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内部审计的报告往往也是审计委员会会议的资料之一。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除通过正式的会议进行沟通外,还通过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两个部门负责人之间的交谈这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Beasley,2009)。Beasley等(2009)没有对内部审计如何影响审计委员会的会议议程进行具体说明,但一个合乎逻辑的推断是内部审计报告和与内部审计非正式的沟通中反映的问题引起了审计委员会的注意,从而将其列入审计委员会的讨论事项。由于审计委员会往往有高级管理人员出席,审计委员会还可以将内部审计提出的内部控制问题与高管层进行沟通,以督促问题得到解决。审计委员会可以将其对高管层的沟通反馈给内部审计,并要求其持续追踪其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通过这些沟通,审计委员会也能持续掌握内部控制的最新情况,有利于其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责任。

审计委员会对信息披露系统的另一个信息来源是外部审计,外部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应该报告给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可以要求内部审计进行专项审计,进一步查明问题的根源,提出改进建议,审计委员会则可以据此督促高管层进行改进,以完善内部控制。

审计委员会也有预防会计舞弊的责任。SOX法案要求审计委员会建立投诉程序,接受并处理关于会计、审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投诉,受理公司员工对有问题的会计审计事项进行的匿名举报。会计舞弊往往意味着内部控制出现严重缺陷,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审计委员会可以要求内部审计进行专项调查,并根据查明的情况督促高管层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或在必要时,建议董事会更换高管层。这也是为什么COSO(2013)指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和强健的内部审计常处于最可能发现会计舞弊的位置,两者还可以联手及时对这种情况做出反应(COSO2013)。

四、总结

信息披露机制由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等当事人、内部控制及其最终产品(信息)构成。内部控制是信息披露机制的保障机制,它的强弱决定了所生产的信息质量的高低,而董事会和管理层这些当事人则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是信息质量的最终决定因素。

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作为信息披露机制第一层次的关键当事人,负有恰当履行内部控制职责的义务,内部审计的特点决定它能为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有效履行这种责任提供有力的支持,正是通过提供这种支持,使得作为信息披露机制第二层次当事人的内部审计有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审计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的情况,缓解其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内部审计的支持下,更好地获得会议信息资料和设定会议议程,从而更好地履行信息披露机制的监督职能。管理层是信息披露机制的执行者,他们要负责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等方式,协助管理层有效履行这些责任。

参考文献

Abbott L.J.,S.Parker.,G.Peters.Serving two masters: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 internal audit oversight and internal audit committee activiti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0(1).

Beasley M.S.,Carcello J.V.,Hermanson D.R.,Neal T.L..The audit committee oversight proces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9(1).

Doyle J.T.,Ge W.,Mc Vay S..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Review,2007(5).

审计角色 篇5

但是, 对基建工程进行跟踪审计是近几年才逐步得到各建设单位重视和推广的一项制度。因为审计的深度介入, 审计成为工程建设活动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环节, 打破了传统的基建活动既定的运行机制, 使审计方与工程建设其他方之间的工作界面发生重叠, 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局部冲突和摩擦。工程管理部门 (包括建设单位基建部门和聘请的监理单位等) 有的滋生出抵触情绪, 视审计为工程建设的绊脚石和阻碍者, 一遇工程不顺就归责于审计部门;有的对审计部门过分依赖, 每涉及到造价的问题特别是同施工单位产生造价分歧就竭力将工作推给审计部门, 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单位对造价问题动辄签字“以审计意见为准”, 将造价管理风险转移给审计方, 极力推脱在造价方面的管理责任。工程管理部门同审计部门的角色冲突和由此产生的内耗,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活动的顺利推进和管理。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 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跟踪审计的职责权限、与现场监理合理分工等问题, 没有准确把握和处理好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跟踪审计只有定位适当, 才能够明确审计责任, 提高审计效率, 防范审计风险。那么, 工程跟踪审计正确的角色定位应是这样的呢?笔者以为,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集和固定审计证据, 履行监督职能, 定位于当好裁判员

回顾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基建工程跟踪审计是立足于当好裁判员的角色需要而产生的。基建工程早已经形成竣工结算审计制度。以往, 审计主要在工程竣工验收后, 根据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 对其进行竣工结算审核。工程建设中的投资控制主要由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派驻的现场代表或委托的监理单位负责。当时由于审计单位在竣工前未参与到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去, 对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关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查证比较困难, 在审计过程中只能根据监理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的签字作为依据, 或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审计过程中同施工单位分歧不断, 双方各执己见, 审计工作十分艰难, 也影响到施工单位的工程款的及时结清。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出现, 使得审计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基建工程审计的方式方法, 不得不将对投资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建设过程的监督。于是将审计的关口前移, 以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去, 通过拍照、摄像、登记、调查、观察等方式将工程的原始地形地貌, 隐蔽工程量的确认, 材料认定, 施工工艺, 投入的人力机械等情况固定下来, 作为中期资金拨付、竣工结算和工程财务决算审核的依据。

审计的监督角色表面上与同为建设单位委托的监理单位在工程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存在互相重叠的现象, 以致在工作中产生互相推诿的情况。实际上, 监理单位和跟踪审计单位的职责不同, 对造价管理的目的不同, 介入工程造价管理的角度不同。监理单位对工程的管理重在对建设施工过程的管理, 履行的是管理职责, 跟踪审计重在对最终投资结果认定做准备, 参与建设过程目的是为了追求投资结果的客观真实和效益, 是对监理造价管理工作的印证和评价, 履行的是监督职责。

可见收集和固定审计证据, 为竣工结算和工程的最终支付奠定基础, 目的是当好裁判员, 这是跟踪审计扮演的最重要角色。

二、发挥优势, 避免损失, 主动服务, 定位于当好参谋员

审计单位在长期的审计工程中, 对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而熟悉,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的前期论证, 设计方案的审定, 施工图的会审, 招标文件和合同审定, 参加施工阶段监理例会, 参与对隐蔽工程的验收, 工程进度款的拨付, 材料选择和价格的审定等工作, 可以帮助工程直接管理部门健全内部控制, 及时发现管理漏洞, 防范经济损失。

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超过70%, 因此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审计的及时介入对于有效控制造价都会发挥较大作用。方案设计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实施, 审计部门在此阶段主要了解设计方对项目的总体考虑、大致方案和投资概算情况, 了解设计方案的选定情况以及项目立项报批的进展情况, 明确建设单位的决策意图。在初步设计阶段, 审计单位主要把握设计方是否贯彻建设单位意图, 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档次等是如何考虑的, 各分部工程考虑是否周全, 工程预算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与报批的工程投资概算存在较大的偏差, 偏差的原因何在, 防止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出现超投资概算的情况。在施工图设计阶段, 参与对施工图的审查, 关注施工图是否详尽完善和具体, 是否可直接实施。这些工作有利于形成合理完善的设计方案, 避免设计超规模、超标准及缺、少、漏等现象, 及时控制工程造价。

招标是建设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直接而重大。审计单位参与建设单位对招标文件的审核, 首先要关注评标办法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 根据拟订的评标办法能否实现建设单位的项目意图, 能否正确选择中标单位, 能否防止明显不平衡报价、低于成本报价等异常现象, 减少施工中的造价争议。其次关注招标文件所附合同样本关键条款、注意事项是否明确, 有无明显漏洞, 是否将招标文件的主要条款写入合同, 组成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是否正确。对根据施工图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 有无明显的漏项;工程量清单编制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清单项目特征描述是否准确、完整, 有无漏洞;清单项目的组价是否正确, 套项及取费、税费计取是否准确, 材料价格是否与当时的市场价格基本相符等。

合同签订是招标工作完成后固定招投标成果的重要工作内容。审计单位参与建设单位组织的合同审定工作, 主要审查拟订立的合同是否同招标文件中所附的合同样本一致, 有无改动, 重要条款是否与投标文件一致, 组成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是否正确, 在出现合同理解分歧或违约时有无明确可行的解决办法等, 从而有效防止合同漏洞。

审计单位参与工程建设施工阶段, 主要关注现场签证、隐蔽工程、材料报审等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是否健全,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合同造价条款。施工单位履约保证金和建设单位预付款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执行。在对合同造价条款存在理解分歧、需要对合同未尽事宜签订补充协议或因各种原因需对合同造价条款进行变更时就是否会实质性修改合同, 造成管理风险和损失等提出建议。

可见, 审计单位对基建工程跟踪审计, 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中, 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 发现管理漏洞, 及时提出优化管理, 堵塞漏洞, 避免损失的意见建议, 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发挥的是主动服务职能, 定位在当好建设单位领导层和现场管理部门的参谋者。

三、根据授权或委托, 提供咨询意见, 定位于当好咨询员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提供咨询服务。审计单位参与基建工程全过程, 将对工程的审计监督与咨询服务相结合, 发挥审计的专业优势, 在监督中服务, 受托为工程管理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及其建设单位聘请的监理单位负责工程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 应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和造价等全面负责。跟踪审计单位根据工程现场管理的需要, 对有关造价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供建设单位决策层和基建部门现场管理参考。审计单位发表的咨询意见, 建设单位现场管理部门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咨询员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工程变更的经济性分析咨询。基建工程由于其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 在设计和招标阶段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 建设过程中的增加和变更在所难免。有些变更 (含新增) 属于设计漏项, 事关工程是否完整和安全, 是必须实施的。跟踪审计单位主要根据现场管理的需要, 对可变可不变的工程项目受托进行投资影响分析, 对变更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小进行经济性对比分析。按照是否有利于缩短工期、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节约投资这三项原则进行评判, 提出审计咨询意见, 供建设单位做出是否变更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中期款项支付审核咨询。大型基建工程普遍根据工程的形象进度分期支付进度款, 审计单位对施工单位报送的进度款的量、价, 变更款项以及索赔款项等有关资料进行审核, 并在审核工作完成后出具上一阶段工程进度的审核咨询意见, 供建设单位项目主管部门参考作为支付进度款的依据, 发挥的也是咨询员的作用。

工程材料和设备价格咨询。对暂估价材料和设备, 审计单位根据熟悉市场的优势, 受托对有关材料的市场价出具咨询意见, 供建设单位现场管理部门和监理单位在材料和设备的认质认价中参考。对合同约定的材料价格风险调差, 受托提出咨询意见等。

综上所述, 审计单位对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不是代替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和监理单位对工程的造价管理, 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固定和收集审计证据, 对工程的最终竣工结算当好裁判员;通过专业优势, 协助建设单位基建管理部门做好招标、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等方面的工作, 及时发现管理漏洞, 提出审计建议, 当好工程管理的参谋员;就有关造价问题, 根据工程管理的需要和建设单位授权委托出具咨询意见, 发挥咨询员的作用。

在扮演好上述三个角色时, 一定要防止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混淆, 同时注意度的把握, 既不能隔岸观火, 冷眼旁观, 不主动作为。那样审计发现不了问题, 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又不能介入太深, 越俎代庖, 指手画脚, 给现场管理部门和监理单位添堵, 成为他们的挡箭牌和避风港。那样不能充分发挥现场管理和监理单位在造价管理方面的作用, 让他们切实负起主要责任。要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地位和监督定位, 坚持中立客观原则, 坚持参与而不代替, 到位而不越位, 既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主动精神, 也要有站得拢走得开的超然态度。同时要在监督中树立服务意识, 利用审计的专业优势和独特视角, 多提建议, 发挥建设性作用;注重与其他参建单位的协调配合, 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工程现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关系, 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 形成工程参建各方互相理解支持、通力合作的局面, 共同做好工程的造价管理, 为工程建设服务好。

参考文献

[1] .周原.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问题与对策.福建论坛, 2009 (2) .

[2] .包石玉.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关键点探讨.财会通讯, 2012 (7) .

[3] .廖月恒.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实践及探讨.中国集体经济, 2013 (12) .

审计角色 篇6

一、内部审计概述

(一) 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 是在组织内部建立, 并为管理部门服务的一种具有独立检查、监督及评价的活动。在企业内部所设的二级审计机构或部门以及审计人员, 其可检查、监督与评价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还可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 检查、监督和评价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并依照审计特有的专业技术及方法, 监督评价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及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的好坏与经营是否合规。保持相对独立性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二)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共同点是都掌握基本的财务审计技术, 可能相互借鉴审计结果。

2、区别:

一是不同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 所以两者的独立性也不相同。二是不同的审计目标。外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报的合法性与公允性作出评价, 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 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三是关注不同的重点领域。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 而内部审计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与经营效率等进行关注。四是不同业务范围。外部审计是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鉴证、尽职调查等的审计业务, 而内部审计则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基础, 并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六是不同的审计标准。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级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外部审计标准。而非法定的公认方针与程序是内部审计的标准。六是不同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和外部审计相比, 由于内部审计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 所以内部审计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一) 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指的是反映出内部审计的本质其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 其职能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 并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其主要包括检查、评价、签证、建设等职能。

首先是检查职能:主要包括检查企业各项业务与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企业经济活动资料是否真实可靠以及企业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

其次是鉴证职能。指的是鉴定与证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济活动及经营成果, 并作出审计结论。为了保证报表的质量, 签证是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

再次是评价职能。内部审计评价必须要具备一套先进的、客观的及具有可比性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决策方案、预算等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的评价、对企业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与目标所进行的评价以及对企业内控与管理责任制度等是否完备、合理及有效的评价。

最后是建设职能。所谓的建设职能指的是对企业在管理上的优点给予肯定, 同时指出其不足,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协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二)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 内部审计能从战略高度调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占有特殊地位, 现代企业要求建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 主要是为了让其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调控。审计委员会是对董事会负责的监督监督者的部门, 是现代企业董事会的二级机构, 其是站在企业治理的高度对其内部审计监控体系进行全面的规划与评价。

其次, 内部审计能客观评价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提出有效措施, 降低风险损失

内部审计独立于各业务职能部门, 其不直接从事生产与经营业务活动。这就使审计部门得可站在全局高度、客观的识别与评价风险, 对企业进行整体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评估,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协助内部机构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措施, 并及时的为企业管理部门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控制风险, 加强管理, 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最后, 内部审计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风险审查, 从全过程控制企业风险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已走出传统窠臼, 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变, 改变了传统的就账查帐, 就事论事的审计模式。从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成以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为主;审计手段改变了手工操作模式, 转变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审计模式;审计目的改变了以往以资产安全为目的, 转变为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审计行为改变了不规范的随意性, 转变为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审计行为。

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具备企业风险审查的能力, 其不仅能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与审查, 还能审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适当性, 能促进与协助管理当局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摘要:企业的会计活动时刻面临着多重的风险, 而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将就内部审计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审计角色 篇7

当代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随之也导致了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 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绿色运动的不断深入和环境法律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强, 企业作为环境质量恶化最大的肇事者, 出于预防环境风险和自身利益的考虑, 必须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而实施环境管理的情况和业绩等信息又需要环境审计予以监督、鉴证和评价。

环境审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 在国外有了较快的发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目前世界各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主要是由拥有土木工程学、自然资源保护学、生物科学以及法律领域知识的专家来实施, 而会计人员并没有像他们应当地那样充分参与其中。于是, 我们自然要问:在蓬勃发展的环境审计领域, 会计人员如何为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如何能在这一领域扮演重要角色来推动其发展?本文重点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环境审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并指出会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施中所占的优势, 最后就会计职业界如何能在未来的环境审计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会计人员目前在环境审计中从事的业务

环境审计被界定在环境管理的范畴之内, 会计人员,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都可能在他们原有的职责范围内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或者, 他们可能通过在新的领域内施展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参与进来, 但是, 事实上,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会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参与程度却很低。2003年Tozer和M a t h e w s合作在新西兰的调查以及Mathews, Tozer和Mathews先后于2004年在澳大利亚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环境审计业务都是由拥有土木工程学、企业管理学和生物化学工程等领域知识的专家来实施, 其它涉及到的知识包括:生态学、自然资源保护学、资源/废弃物的管理学以及法律知识。没有任何一个调查对象去聘请内部会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

欧洲联盟和英国的研究表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会计人员很少参与环境立法的提案;澳大利亚的一项关于会计人员参与本企业环境活动的调查也表明了会计人员基本上不参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实施。总之, 在环境审计领域会计人员很少参与其中, 而会计职业团体在环境审计人员资格鉴定法案的完善以及环境审核标准的设计中也都没有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 澳大利亚唯一一部环境审计人员资格鉴定法案是由政府和商业组织制定的。)

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环境审计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在环境审计实施中所占的优势

1、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环境审计的相关性分析

会计人员并没有如其可能的那样, 广泛地介入到不断改变的环境议题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 人们普遍认为, 会计人员的传统方法无法适应环境的变革;同时有案例表明, 在环境领域, 会计人员仍然很少将其转化为实践。在环境审计这个日益重要的领域中, 会计职业界要做的努力就是要树立一个可供选择的目标为其自身定位。问题的争议是会计人员是否对环境审计有所帮助, 环境管理研究所列举了主要争议, 诸如环境管理技能的不足, 本职工作能力的不足。

目前尚缺乏关于对环境审计从业人员资格的认定, 所以需要环境审计服务的客户只有从那些声称自己有此方面专业技能的组织中泛泛选择了。令人欣慰的是, ISO14012《环境审计准则——环境审计人员资格认定标准》指出, 环境审计人员应该具备适当的工作经验并且接受过以下正规培训:环境自然科学与技术;有关环境设施的工艺操作;相关环境法规;审计人员应该遵守的环境管理标准;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这些准则在强调环境审计是一门多种知识相交叉的学科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职业最具备这种能力能够进行行之有效的环境审计呢?

在澳大利亚的一份专业期刊中, Wilmshurst和Frost曾指出:尽管会计人员的知识层面不足以去实施环境审计, 但是作为审计团队的一部分, 他们仍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计人员能够为环境信息提供关于财务数据、成本收益和合规性的分析。环境审计中涉及到系统评价、证据评价和客观因素评价等, 是为了评价管理当局是否遵守了环境法律法规, 这些需求与财务审计是相似的, 其约定的审计服务范围包括:运用审计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检查;管理当局的受托情况是否违背了原则;出具独立公正的审计报告, 并向报告使用者保证其客观性。

因而, 会计人员指出, 财务审计和环境审计在原则上有共性, 即能把财务审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环境审计的实施中。在ISO14012和其他一些环境审计人员资格鉴定的文件中指出:会计人员在“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上有其他职业团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之, 国际会计职业界声称, 会计人员能够在环境审计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相关性是基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 能够运用到各类评价中, 包括环境审计在内。

2、会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施中所占的优势

仅凭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环境审计具有相关性这一点, 还不足以证明其能在环境审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政府陆续制定和颁布了新的环境法律, 同时对企业违反环境法的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 因而, 环境管理成为很多组织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对这一需求做出响应, 很多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手段,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和废弃物的综合管理系统。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 (CICA) 指出:所有的环境审计 (尤其是环境质量体系审核) 都要涉及到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的知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同样指出, 对环境质量体系审核的人员需要“审核和鉴证”方面的技能。

任何一种审计类型中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基础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审计步骤和程序方面的知识能够确保高质量环境审计的实施。毋庸质疑, 当会计人员具备了对管理与控制系统进行评价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时候, 相对于其他环境审计的参与者具备的知识来说, 他们“独有的专业技能”更适合进行环境审计。另外, 财务审计人员在聘用非会计专家对审计实施提供技能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且建立了全面的指导方针对外界专家进行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吸收了财务审计的经验, 试图聘请其他领域的专家, 把其具备的知识融入到环境审计的实施中。

四、会计职业界如何在环境审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为了在欣欣向荣的环境审计领域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会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会计技能与环境审计基本知识要求之间建立相关性;把会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定位在环境审计技能的最高层。

1、确立相关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作为环境审计标准体系的领导组织, 已经明确指出, 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的知识。然而, ISO并没有具体阐明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去实施正确有效的环境审计。会计职业团体在自身领域中已经确立了财务审计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很多相似处, 但是, 会计界有必要把精力集中在研究究竟财务审计理论和方法中的哪些组成部分可以被运用在环境审计中, 这是我们会计界应该努力的方向。

2、确立优势

Power指出, 确立会计人员知识优势这一措施已经成为与其他职业团队竞争的重中之重, 因而, 会计人员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就应该做到:

(1) 目前环境审计人员存在“审计理论空白”的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而, 会计界应当为之充当辩护者的角色。这就要求会计界向其他职业团体游说, 例如:地方性和国际性环境立法者;环境保护组织;使用环境审计报告的团体以及为环境审计人员提供培训的组织。

(2) 目前大多数的环境审计培训都由具备资格的商业性组织提供, 所以会计界应当主动寻求与这些组织合作的机会, 以保证其课程设置以核心审计理论为基础。另外, 会计专业院校应该与工程学和自然科学院校共同设置课程, 把审计理论内容融入其中。

摘要:目前在新经济环境下世界各国的会计人员没有广泛参与到环境审计中, 针对这一现状, 文章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环境审计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并指出会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施中所占的优势, 最后就会计职业界如何能在环境审计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人员,环境审计,相关性,优势,角色

参考文献

[1]、Rob Gray, Jan Bebbington .王立彦, 耿建新主译.环境会计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Mathews, C, Tozer, L. and Mathews, M.Environmental audit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ccounting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006

上一篇:制度与技术下一篇:提高写作能力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