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精选8篇)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1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在网络信息环境下, 应该根据学科建设以及科研的需求, 依靠先进的信息数据库资源与信息技术, 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加以精简、提取, 知识挖掘、知识类聚, 使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 实现知识重组。进而得到并提供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专业细化的知识、面向课题的知识以及面向任务的知识等。
奈斯比特 (John Naisbitt) 早在1982年《大趋势》一书中就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人们的知识需求:“我们被信息所淹没, 但却渴求知识。”也就是说, 在网络化信息环境中, 读者需要的不再是信息服务所提供的“材料”, 而是通过知识服务所获得的由“材料”加工成的信息分析“产品”。
一、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基于一切信息资源 (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 、以用户需求目标驱动的、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知识服务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 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 它以信息服务为基础, 并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知识服务的目标———读者满意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不同, 它关注的焦点和前后评价的准则不仅仅是向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通过服务解决读者面临的问题, 这与信息服务将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递作为工作重心的服务具有本质的区别。
2. 知识服务的本质———知识创新
依据读者的实际需求, 动态地收集、选择、分析和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分析和重组, 从而筛选出有序、有用的并符合读者需求的系列知识“产品”, 提供给读者。
3. 知识服务的重点———完善方案
知识服务的重点或过程是帮助读者寻找和解决方案, 它是通过对信息和知识不断查询、分析和重组实现的。
4. 知识服务的过程———动态跟踪
知识服务是依据读者的具体需求, 为读者提供动态的连续性的服务, 并非一次性地向读者提供若干知识。这种服务贯穿于读者获取、分析、整合以及应用知识的全过程。
5. 知识服务的价值———知识增值
它通过提高读者本身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不是仅仅通过资源占有服务来实现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是必然选择
1. 满足读者知识需求
高校存在着知识获取需求。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的天职。在网络化信息环境中, 读者关注的不再是简单地获取文献, 而是如何从海量的纷繁复杂的无序信息中析取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信息内容, 并将这些信息进行重组与创新, 生成相应的知识或解决方案。如何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 有时或因读者尚未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 而不能顺利地访问相关的资源, 或因没有充足的时间、没有便利的设施, 而只好求助于一些信息服务机构。在高校搞科研的老师当中, 确实存在着检索需求。由于读者受知识、资源、技术、资金、时间或设施的限制, 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 而只有组织过的知识才能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从而被读者利用, 这个需求, 高校图书馆应可以满足, 这就是知识组织需求。还有知识共享需求、知识创新需求、知识营销需求等等。总之, 高校图书馆在新世纪里必须尽快完成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以教学、科研的需求为着眼点, 推动知识服务的开展, 不能永远停留在或满足于信息服务层面上。
2. 读者服务扬长避短
信息服务是以向读者提供显性化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其标志着信息服务的局限性。首先是信息内容限于素材性的信息与显性知识。也就是在筛选、提取信息过程中, 并不存在对内容的分析、整合, 仅仅作为“材料”提供给读者, 而并不是提供给读者用“材料”所制成的知识“产品”。其次是信息服务排除了隐性知识, 也就是提供给读者的知识显性信息, 并未包含存在于人脑中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再次是信息服务难以系统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为此, 高校图书馆只有开展知识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局限性。
3. 知识服务初具优势
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知识服务的资源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高校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定量的纸质和数字资源, 这应该视为开展知识服务的资源基础。同时也具备了人力资源储备, 比如馆员要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重组能力、知识导航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在技术支持上, 高校图书馆也不存在问题, 比如数据库技术、导航库技术、知识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博导张晓林先生提出知识服务的观点虽已近十一年的时间过去了, 但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当中, 业已成功开展这种服务的并不多, 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其中就存在着服务观念的转变问题和引导需求不够的问题。
1. 转变观念———坚实地迈出知识服务的第一步
纵观中外图书馆的成长史, 在图书馆的服务流变过程中, 每迈出一步都是沉重和艰难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不超前, 就很难创新。树立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观是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的关键, 同时, 这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未来成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条路走比不走好, 早走比晚走好。
2. 引导需求———进行深入的读者需求分析
知识服务的特点即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以指导行动和决策为目的的解决方案。为此, 必须准确地了解读者的知识背景和信息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情报。学科馆员必须了解学科年度立项情况, 定期参加学院科研立项与科研进展等研讨会, 对机关的科研情况与需求了如指掌。了解科研、帮助科研、参与科研, 不仅要满足需求, 更要引导需求。
3. 重点突破———开展定题跟踪服务
高校都承担着国家或地方的重点科研项目, 高校馆员应主动与之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书, 提供该领域最前沿的发展资料、有价值的论文或报告。参与设计定题服务方案, 制定检索策略, 利用推送技术, 随时提供选定的数据等知识信息, 直至课题结题为止。
4. 由点到面———为教学提供知识信息
在高校, 教学仍是主旋律。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 教学内容一改过去知识信息需求集中、单一的状态, 而逐步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图书馆应及时地向教师提供各种载体的相关专题资料、学科发展动态、专业论坛、研究报告、综述、案例分析等知识信息, 使教师尽可能多地获取并掌握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信息, 以便使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 专家教授———个性化服务
大凡高校, 不乏大家, 他们大都为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 名望高、造诣深、影响大。图书馆应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网络、电话咨询等方式, 提供需求, 利用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自主进行信息查询、筛选、管理等, 使他们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6. 硕博人员———专题性服务
硕博生、学者是学校重要的读者群, 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就代表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图书馆应根据他们在教学、科研上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题服务, 比如通过信息的析取、提炼、重组、创新, 提供信息检索点, 编制专题目录、文摘、综述, 以及最新科研动态和最前沿科技信息等高质量、高层次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小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 (双月刊) , 2000 (5)
[2]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引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3]杨冬梅.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4)
[4]胡小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构建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1 (5)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2
关键词:人文关怀;图书馆服务;信息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4-02收稿日期:2012-04-20
一、对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的理解
人只有获得信息、知识才能健康成长。公共图书馆就是为满足人民大众的这些需求,而由各地方政府设置和管理的文化机构。图书馆以其藏书展示历史,而隐藏在书籍背后的是人的精神、科学的精神、理性的精神,是无言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整体链条中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他环节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图书馆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和存在的。在一个文化发达的城市中,人们会为自己的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而骄傲和引以为荣。在一些文化发达的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标志。
图书馆的人文传统在观念层面则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图书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图书馆管理者能够引导与带动全体人员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也就是“和谐”之道。一旦图书馆全体人员实现人心顺和、思想协调一致 ,图书馆的潜力就会被极大地开掘出来、发挥出来,就会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
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传统在实践层面则体现为周到细致的服务。体现了和谐社会所需的浓郁的人文关怀。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辐射效能,就会成为一个社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一切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也是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金钱至上观念冲击下能顽强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因此可以说,只有人文关怀,才是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图书馆、图书馆之所以在社会上存在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理由。
二、对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探索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图书馆服务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图书馆界从上至下,一心一意为读者服务,提出了 “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一切从读者出发 ”“读者第一 ”“服务广大工农群众”等口号。在工厂车间办图书角,在农村办图书室,送书上门,强调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得到较好的实现。文化大革命使图书馆事业遭到重创。但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的读书热潮,又将图书馆推到了文化服务的前沿。虽然这一时期图书馆人文关怀还处于不自觉的阶段,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观念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自90年代以来,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一切领域,大众媒体的增多、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扩展与延伸、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2004年12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 ,中国出版社协会也做了一项类似的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书,无一个书柜,而韩国 96.8%的家庭平均有500册以上的藏书。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部分购书经费有保证的图书馆还能做到不断补充新书,服务设施也比较完善,坚持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馆原则。但对于一些图书馆而言,他们背离了服务至上的原则,把图书馆服务商业化、市场化,出现了压缩图书馆服务空间,收费项目繁多、有偿阅读等问题。它们失去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公正性、平等性等特性,将一大批有阅读要求但经济不宽裕的读者挡在了大门之外,更谈不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了,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被严重扭曲。李家伟2004年 12月24日在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尴尬》一文指出:“看看我们的图书馆,只有城里有,而且那些小城市的图书馆有哪个不是‘惨淡经营’?”图书馆保障率低,且馆藏陈旧。
国际图联 1998年拟定人均藏书标准为2册,而到 2000年底,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量为0.64册。而“甘肃 1/3的地县图书馆十几年没买一本书”“一所图书馆最新的书是1994年的《邓小平文选》”。2003据报道:文化部最近统计显示,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图书馆人文关怀问题是一个关系图书馆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三、对公共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实现方式的思考
(一)确定发展目标,把图书馆建设当作战略大事来抓
公共图书馆建设,关键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政府只有把图书馆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真正抓出实效。在这方面深圳市的经验值得借鉴。《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 (2003~2005年)三年实施方案》的目标是:至2005年底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所社区图书馆;实现常住人口人均图书 2册,户籍人口人均拥有图书6册;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初步实行图书借还 “一卡通”等。此外,填平数字鸿沟,建立数字图书馆和全部取消服务收费等问题都要求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加大投入力度。
(二)借助科技发展的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电子图书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公用电子资料库、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为人们获取社会公共资源提供了便利。远程教育与多媒体的应用,为社会化教育拓宽了领域。实现图书馆之间的网上联合编目和“一卡通”服务。读者可以在其中任意一个图书馆借阅图书,并可异地还书,这在上海市已经变为了现实。它打破了原来各自为阵的服务模式,服务更加贴近市民。“网络进社区”为社会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参与社会、发表意见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资源建设,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要
根据读者的需求不断补充新书,建立一个适应时代需要与常新的馆藏。图书馆是传递信息知识、供读者学习研究的场所。馆藏图书是传递信息知识、服务读者的工具。有一个常新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馆藏,是读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图书馆的吸引力之所在。加强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各种手段采集各种知识信息,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提高图书保障率,不断补充新书,建立一个适应读者需要,反映社会发展和最新科学成就的馆藏。此外,不断增加图书馆网点,扩大服务面,使广大城乡基层有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图书馆服务。
(四)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3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的读者服务活动主要围绕“本馆”这个特定的场所内,而且满足于进行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事务性服务,满足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被动的读者咨询服务,也使相当一部分人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严重影响了为读者服务的质量。这种文献收藏与服务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在这种形式下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点必须向提供现代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转移,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摆脱以往那种被动接受读者咨询的模式,要积极主动开展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的变化中,除了硬件上要有所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方式要有所发展和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机构挑战的需要。图书馆只有创新服务机制,并在激励和竞争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努力为读者提供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实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
二、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容是由新形势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决定的,它主要包括服务观念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服务模式以及管理的创新,这些方面的创新将有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一) 观念的创新
观念的改变是图书馆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决定了图书馆工作主要是收藏保管书刊文献和被动为读者服务即重藏轻用。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以用定藏,共建共享,呈现出开放性、主动性、针对性、多样性等服务特色。图书馆读者服务从过去的满足书刊借阅为主,变成了现代的以知识开发服务和满足信息需求为主,从“以书为主体”的服务转变为“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图书馆原有的工作观念早已不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既要树立网络化的服务观念又要树立特色服务的观念,形成特色优势,开展特色服务,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
(二) 服务内容的创新
随着信息网络的日趋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要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图书馆作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社会组织,必须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进行以用户为目标的变革与创新。
1. 在服务内容上将逐渐从提供传统印刷型馆藏向电子化、信息化以及广领域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发展。
可以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将广泛、无序、分散的信息转变为有序的可以直接使用的资料,以方便用户的查阅和利用。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的同时,向开放式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来扩大馆藏信息。要在同一规范、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发挥各馆的优势。集中力量尽快建立一批市场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的大型数据库,为图书馆参与竞争,开展服务创新提供保障。
2. 在服务方式上要创新,即服务方式由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以馆藏为中心变为以读者为中心。
开展包括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情报检索服务、情报调研服务、重点课题服务、网上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主动指导用户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资源,编制网上导读、引索,指导用户熟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增强图书馆的主动性。
(三) 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是流通模式从实体阅读到信息传递,即流通方式不再局限于文献实体的借借还还,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来传输读者和用户所需的文献信息,这样文献信息流通就变得十分快捷。二是阅览模式从馆内阅览发展为图书馆、办公室、家庭等相结合,打破了服务对象范围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在办公室和家里进行检索,使阅览不再受某个图书馆藏书的限制,广泛利用众多图书馆的收藏资源。
(四) 管理模式的创新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管理理念的创新,它的理念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一方面指图书馆服务中心以“读者为本”,另一方面指图书馆内部管理中心的以“馆员为本”。图书馆管理的核心为读者服务,服务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到馆的读者为根本,以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人性化管理给图书馆各项工作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因素,拉近了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创造了一个亲切、便利的空间,形成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在图书馆管理中,只有充分重视图书馆活动的“人”,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促使图书馆事业得以快速、持久的发展。图书馆管理创新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的图书馆管理基础和管理模式,而是在保留原有管理方式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管理的改变和创新就是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并不断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网络环境下为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也应该不断更新,不能因为有了固定的用户群,就抱着传统的服务观念不放,在提升服务理念的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技能等。作为信息搜集、传递者的图书馆馆员则必须具备更高的业务素质,应主动加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开拓业务信息服务市场,提升主动竞争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员还应加强信息意识教育,要特别注重信息能力的提高,包括信息获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一个现代的数字图书馆要拥有现代信息与技能的馆员素质来体现。它所要求的馆员是适合数字图书馆发展需求的网络管理员、信息导航员,它不仅要求馆员要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外语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等的综合型人才,而且还必须是能够熟练操作。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融合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因此,图书馆必须树立一种创新的理念,建立一套有力的创新制度。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只有把创新转化为每一个馆员的内在需要,使馆员由依赖变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集体创造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而和谐发展。
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正是通过服务活动维系着彼此的存在与发展。“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社会法则。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文献信息中心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着它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读者需求,体现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立足于服务。可以说,服务是图书馆社会存在的前提,是检验图书馆办馆效益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估图书馆工作的最重要指标。目前一些地区往往盲目追求馆舍规模、设备条件,忽视图书馆的根本———以读者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壮观的馆舍、齐美的设备仅用于文献技术加工、改善行政办公条件,或者作为增加经费创收的手段,而不是将最好的馆舍、最精的设备、最新的书刊积极提供读者使用,这就有悖于建馆初衷、办馆宗旨。实践证明,凡是遵循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唯一宗旨的图书馆,它就能取得社会支持,从服务中获得动力,保障生存,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娟娟.对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 (4) .
[2]许文娟, 林江云.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信息—知识时代的图书馆情报事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4
1 高校图书馆文明礼仪的特性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 一部文明史, 就是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 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以及人们自身创造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对于个人来讲,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对于社会来讲, 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反映, 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具体表现形式。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明传播窗口, 对图书馆员来说, 行为举止、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与掌握图书馆业务技能同等重要。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对象大多是大学生, 工作人员的形象和行为举止对他们起着很重要的表率作用,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的形象及学生去图书馆的热情。开展文明礼仪服务, 有助于化解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 提升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
2 高校图书馆文明礼仪服务的作用
文明礼仪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 是一种社会公德, 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图书馆是读者求知的重要场所, 在图书馆这种服务性非常强的职业里提出文明礼仪服务是相当重要的。
2.1 文明礼仪服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文明礼仪一个很重要的内在要求是它的规范性, 就是按规矩办事, 这与图书馆的特点与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众所周知, 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学习借阅的服务场所, 通过文明礼仪服务, 可以有效地规范工作流程, 自觉维护工作秩序,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会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 切实增强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本领和意识。因而注重文明礼仪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是提高图书馆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2.2 文明礼仪服务体现馆员职业道德。
图书馆职业道德, 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 根据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质、任务, 以及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对图书馆工作者提出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文献信息服务中的言语行动, 要体现出馆员正直诚信、忠于职守、有责任和良知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能增添服务过程中的亲和力, 表现出与人为善的品质特征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实现馆员和读者的有效互动, 实现馆藏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 实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最优化。因此, 馆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读者提供优质、谦和、热情的服务。
2.3 文明礼仪服务体现馆员专业素质。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育人”,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一个“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过程, 要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就要求馆员善于学习, 不断充实图书馆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才能充满自信、增强职业自豪感, 才能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 用业务知识和智慧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有效地解决读者的需求、合情合理地处理借阅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使整个文献信息服务过程顺利、流畅、高效、合理。
3 高校图书馆文明礼仪服务的举措
3.1 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的, 重视和贴近读者,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是其工作的宗旨。熟练的技能是服务的基础, 文明礼仪则是更高层次的体现。要争取读者更多的满意, 就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礼节、礼貌, 在服务过程中, 主动接近读者, 善于沟通交流, 认真揣摩读者的心理, 准确理解读者意图, 满足读者需求。对读者提出的咨询与要求, 要做到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变被动的“为人找书”, 为积极主动的“为书找人”。
3.2 重视对图书馆员的文明礼仪及素质培养。
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职能, 馆员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文明礼仪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 要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仪态和礼仪、礼节、礼貌的积累, 努力成为一个明礼的人, 一个自觉践行礼仪的人。图书馆馆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善于从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吸取精华, 从而陶冶情操、丰富情趣。馆员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才能显得风度自然, 温文尔雅、和蔼可亲, 赢得广大师生的敬重和仰慕。因此, 文明礼仪的培养和锤炼, 对于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推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读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 学校之外, 还有许多机关, 第一是图书馆.",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培养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 更是全社会、全校乃至图书馆每个馆员的共同责任。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 为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文明礼仪;图书馆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 亲生体验馆员的辛勤劳动, 让他们在角色互换中多一些对馆员的理解、尊重。
参考文献
[1]李娜.文明礼仪服务-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之精神内核[J].图书馆学刊, 2009, (3) :61-63.
[2]张京.中华文化与文明礼仪[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1) :41-43.
[3]钟红英, 彭杰波.论图书馆服务礼仪[J].图书馆, 2009 (2) :97-98, 104.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务人员,服务
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源地, 它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深度的信息服务, 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增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基地。作为高校教育职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更是有着孕育人才的功能。作为医学院校的图书馆, 其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 还有其附属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与所属附属医院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对医务人员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性直接相连。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医务人员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 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 不断充实自己, 为自己寻求更大的新的发展空间。本文立眼于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对学校图书馆建设对医务人员服务的重要性进行解析。
一、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医学院校图书馆是所在学校与其附属医院的文献中心和参谋部门, 加强图书馆建设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有着其特有的重要性, 然而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仍然面临着以下几大问题:
(一) 学校经费不足, 图书馆基础设施落后
学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是靠学校或者附属医院投资所得, 资金来源单一。学校经费不足, 导致图书馆基础设施落后得不到更新。很多图书馆仍然处于人工手工管理阶段, 致使图书馆出现馆藏资源保障系统不完善, 图书资源分散, 共享性差, 图书品种少且大量重复, 学科范围覆盖率不全等现象。学校缺少经济来源, 图书馆投入欠缺, 馆藏资源匮乏和老化等现象日益严重, 严重影响图书馆的资源质量, 然而, 由于图书馆是免费开放, 缺少了直接的经济收益, 所以对于学校领导来说, 在投入资金方面就会有所顾虑, 并未从图书馆对学生和医务人员的作用出发, 改善图书馆建设。
(二) 图书使用率低, 管理员管理意识落后
首先是图书馆使用率低:图书馆图书资源量虽然很大, 但是很多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经费问题, 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建设实施在学校图书馆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 而且医务人员毕竟工作在身空余时间比较少, 且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与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发生冲突, 导致医务人员有空余时图书馆却不开放, 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图书使用率。再次是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落后:图书馆管理人员一直以来重视的都只是图书馆的收藏资源, 服务也仅限于简单的读者借阅, 读者需要什么书籍就提供怎么的书籍, 缺少积极的主动性服务。更别说关注馆藏图书的发展和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规律了。
二、如何体现图书馆建设对医务人员服务的重要性
(一) 加强图书馆书籍管理建设, 有利于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服务
当今时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去, 在具有如此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的环境下, 加强图书馆书籍管理建设势在必行。如果能把学校图书馆建设成一个工作业务自动化, 服务手段现代化的现代化图书馆, 将更有利于为医务人员服务。现代图书馆必须与现代化书籍管理相匹配, 没有书籍的现代化管理, 是无法实现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的。只有冲破传统的书籍管理建设, 改变管理观念, 树立现代的管理意识, 根据医务人员对书籍的需求进行管理管理方式的调整, 用现代化的书籍管理手段对图书馆书籍实行科学合理, 高效的管理。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服务的的途径, 促进图书馆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提供服务。
(二) 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有利于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加强, 首先在于管理观念的加强, 传统管理中, 以文献为单位, 进行文献的“采—分—编—典—流”, 为读者提供单一固定式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建设要求。增强创新意识, 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 为医务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是图书馆建设的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深入使用, 医务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对一本固定的图书进行他们所需信息的查询或者阅读, 更多时候, 他们需要的是经过筛选之后的专业信息服务。因此, 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 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数字信息资源, 有助于发挥出图书馆建设在医务人员服务中的重要性。
(三) 加强图书馆新技术建设, 有利于更好的为医务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传播医学知识和信息的专业部门, 应该引进新技术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医务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系统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引入后得到日益完善和优化, 但是缺乏了“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将会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 加强图书馆新技术建设对于图书馆为医务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有着其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 图书馆要结合读者的需求, 加大馆精品专业文献的购置, 建立一个可供学校师生和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共用的信息资源个性化共享系统, 以支持分布信息资源选择、描述和组织以及定期进行数据自动检索。其次, 点面结合, 合理布置文献资源体系, 如“内科文献资源体系”和“外科文献资源体系”等的体系的布置。再次, 加大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医务人员的科研工作从课题选题到成果鉴定的所有环节, 都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作为科研工作支持。为此图书馆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掌握运用, 建设一个共享平台应用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中。让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接入, 有效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图书馆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性质。
三、结语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 广大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着。医学院学校图书馆作为其附属医院医务人员获取医学知识信息的基地。加强图书馆建设, 对于加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促进他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孙士宏.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开放、高效的服务体系。与传统模式相比,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发挥图书馆资源“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指导思想。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是采用大开间、开放式的开架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文献按载体或读者类型划分馆藏的常规,而是按学科内容将文献资料集中放在一个大开间里,避免同类资料分散收藏,读者不再为查找同一主题内容而多处寻找,在同一阅览室内就能查阅到所需资料,有利于读者查询和阅读,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馆藏图书资料的利用率,降低拒借率。同时,方便了读者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因为既是阅览室又是自习室,他们可以边找资料边学习并随时复印资料。集文献资料收藏、外借、阅览、自习、复印和咨询于一体的现代化开架服务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克服了传统管理服务模式的弊端。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传统服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1. 馆藏资源和馆舍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传统图书馆除了馆舍建设形式落后外,更重要的是馆藏资源分布散乱,馆舍设备、馆藏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馆舍小开间,只有一个流通书库,且闭架借阅,缺乏现代化的检索手段,致使资料难找难查,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浪费读者时间。阅览室也是小开间,零散分布,要查阅资料楼上楼下找几次,也不见得能满意,没有快速科学的检索手段,造成资源的不能充分利用,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格格不入。
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主体,任何外部的培养和塑造行为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内化”,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学生锻炼和发展实践能力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应适时地、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通过一次实践活动就确有收获,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成就感,激发更高的求知和实践动手欲望。同时,鼓励学生建立专业协会,丰富课余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知识,并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参加专业,学生能极大地丰富专业实践技能,并且锻炼组织能力、公关能力、信息搜索与沟通能力。另外,学校和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参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自己存在的差距,从而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需要对理论层面、操作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操作层面的探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
2. 机构设置多,文献资源布局观念落后。
机构设置是三块式,即流通书库、阅览室、办公室。这三块中,流通书库闭架借阅,阅览室分组收藏,形成一个个只容纳二三十人的小阅览室,寻找系列资料要一个一个阅览室跑,再加上没有现代化的检索手段,读者寻找资料费时费力。
3. 开放服务时间短,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的工作节奏。
传统图书馆,每天开放时间只有8小时,周六周日还不开放,给读者借阅查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不能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的工作节奏。
4. 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不成体系,资源共享难以落到实处。
服务手段不现代化,资源分布散乱,造成文献信息服务没有保障,更不成体系,停留在作坊式服务,馆员看门守摊即可,资源共享就更难以实现。
5. 资料检索查询困难。
检索手段不健全,不自动化、智能化,只是手工卡片检索,再加上编目著录不健全,检索目录卡片不断损坏丢失,造成资料检索查询困难。
二、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图书馆实现服务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书刊采访、分类编目、著录、流通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社会化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服务手段和效率也必须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应通过现代服务设备和服务手段,结合管理上的先进性、时效性、科学性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我馆率先实现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全部完成回溯建库工作后,实现了藏、借、阅、习一体化的服务格局。这种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进入到了以读者需求为调节手段的运行轨道。
2.满足多层次读者需求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对象是多层次的,他们查找文献的类型是多方面的,需要提供的情报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给了广大读者充分的自主和自助空间。在图书流通上,由原来传可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是高职院校面对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对现行的技能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注释:
(1)周绍池.建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高课程体系[J].职教通讯,2002,(9):56.
参考文献:
[1]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2]周绍池.建构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高课程体系[J].职教通讯,2002,(9).
[3]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
[4]徐艳.关于提高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3,(2).
江苏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张家梅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工作处,江苏无锡
摘要:为了掌握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作者对江苏省1000名高职生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况SCL-9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这一群体的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又有未成年人的初中生,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有他们独特的心理特征。作为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据报道,全国大学生中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大学生因为心理或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占退学总人数的54.4%[2],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活,甚至造成大学生退学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于2007年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0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况,为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校心理干预提供材料。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以下简称SCL-90)是当前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调查的专业量表。它含有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它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有无该症状作出评定。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以我校为主的1000名江苏省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统一指导语,要求学生当堂答题,当堂交卷,在答题过程中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以免互相影响、降低信度。对于问卷处理,我们利用我校购买的大学生心理管理软件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SCL-90量表的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统的手工借阅转变为由计算机系统及全开架借阅。读者通过计算机检索或在自己的终端上即可达到最佳借阅效果。读者服务工作走向了远程服务、网络查询、预约、馆际互借、上网浏览等新的开放之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是,加强对读者和图书的管理,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将图书馆的藏书布局介绍给读者,解答读者的咨询;教会读者用现代化的检索手段达到求知的目的。我馆实行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大大地方便了读者,他们边找资料,边学习,在同一阅览室即可完成。还可随时复印或者借出所需资料,现代化的检索手段,节约了时间。我们还面对社会读者开放,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实践证明,实行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馆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馆藏数量与建筑规模的竞争向信息组织与服务质量转变。高校图书馆藏借阅习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正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新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充分实践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实行藏借阅习一体化管理之后,读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来选择与之相关的借阅室学习,在这里既能学习自带图书,又能借阅馆藏文献,这就为读者将自带图书与馆藏文献相互参考学习提供了条件,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统计学专用软件包SPSS对数据采取t检验。在这次心理健康问卷中我们采用1—5分制,将以上9项因子中有一项因子的分值在2分以上者视为心理异常,有一项以上因子的分值在3分以上者视为存在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异常。
二、整体结果及分析
*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
所调查学生的9项因子与全国青年组常模[3]比较如表1所示。这些学生在SCL-90的各项因子的得分上有一半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值一半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值。经统计学t检验发现,本组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T﹥2.00),表明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普通青年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其中躯落实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突出以用为主的服务模式,通过藏借阅习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功效发挥到极致,将“以人为本”的标准和口号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中。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网络信息环境和数字化潮流的冲击之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枢,只有主动选择构建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封闭性和反应慢的弱点。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大开间藏借阅习一体化的开架服务管理模式,这种新型服务管理模式,有着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实行藏借阅习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适应复合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玲.高校图书馆“借、阅、参”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2]郭智敏.浅谈高校图馆实行藏借阅习一体化管理模式之益处.科技经济市场,2007,(9).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7
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普通高校图书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必须占领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各种需要是普通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任务, 同时作为普通高校德育的第二课堂, 普通高校图书馆也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对待。普通高校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提供德育方面优秀的图书资开展各种导读活动, 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对广大学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纪律的教育、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帮助其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陶冶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大学师生健康成才。
二、普通高校图书馆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普通高校图书馆拥有着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文化思想, 它对于读者的“三观”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工作格局要求普通高校图书馆不仅不能削弱德育功能, 而且应该不断加以强化和延伸。大学生爱好涉猎新知识、求知欲强, 并且大学时期正处在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普通高校图书馆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广泛应用和开发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 通过新书宣传、优秀图书推荐和开展各种导读工作等形式, 引导他们阅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 引导他们积极阅读中外优秀作品, 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注重学习, 让他们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收获文化知识, 培养高尚的品德, 塑造理性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普通高校图书馆是反映学校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关键在于各个相关部门能否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应有德育功能的结果。普通高校图书馆能否充分发挥了应有的德育功能, 将直接关系到育人工作的成败。一所学校图书馆往往可以直接体现这所普通高校的校风、学风情况, 也可以体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 普通高校图书馆往往是这所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 学生主要用来在图书馆阅读书籍学习知识, 还是在宿舍里睡大觉, 或是在马路上闲聊瞎逛, 或是在校园某个角落里卿卿我我:学生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 除了专业类书籍以外, 就是言情、武打休闲小说, 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著作和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学生在图书馆中认真阅读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 或是获取专业知识的, 还是没事可干翻看消遣性读物以消磨时光等, 这些都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德育的整体水平, 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普通高校图书馆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处的地位。
四、普通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基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 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 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全面成长成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进行。
普通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基地。普通高校图书馆拥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拥有着整洁明亮的电子阅览室和自修室, 还拥有着一支专业精通、能干的图书馆员队伍, 这些都是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为了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 打造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文化阵地, 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图书馆的阵地作用, 普通高校图书馆结合工作特点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每年四月份的大学生读书节活动、五月份的读者服务质量检查月活动以及每周开展的系列文化讲座和报告。普通高校图书馆根据岗位的需要还可以聘请学生勤工助学岗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岗, 这些岗位的设置都为广大学子的成长成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五、普通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
普通高校图书馆是人类已有知识的最集中存储的地方, 它拥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普通高校图书馆这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巩固和延伸其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让学生知识互补、开阔视野、触类旁通, 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 浏览其他课外书籍, 陶冶情操。
普通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新人的培养基地, 普通高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普通高校图书馆作为一所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者, 也吸引着无数学子进入图书馆进行学习, 通过他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 而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同时许多伟人、名人的成长成才与图书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李大钊等等。这些优秀人物的伟大事迹也激励着广大学子到图书馆来获取知识, 拥有知识, 以求在社会能够有立足之地, 能够发展成对社会和对家庭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陶然.高职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43-44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 篇8
一、云服务定义及对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影响
1. 云服务的定义。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云计算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然而关于云计算的理解却存在不同见解, 云服务亦是如此, 当前尚未对云服务的定义达成一致观点, 通说认为, 云服务主要是建立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的, 这一系列服务并不是云计算出现才有的, 但是云计算的出现为其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和革新, 当然云服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早于云计算出现的一系列服务, 而且云计算的影响下正在不断出现新的服务类型, 所以也可以说越加完善了, 例如软件即服务。据此不难推断出, 所谓云服务并非单纯指的是某一种产品或者是技术, 只有诸自动化、虚拟化以及Web2.0等一系列的技术集合起来才能确保云服务的顺利实现。云服务就是通过对相关技术的集中整合, 从而向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IT问题管理服务。
2. 云服务对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影响。
作为全新理念的代表, 云服务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深远, 而且还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理念的推广, 对图书馆的计算机进行有效的整合, 得到一个有速度, 能够进行充分资源利用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 将会令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一, 云服务向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提供先进技术手段。根据上文的相关阐述, 从云服务自身的特性不难得知, 云计算是云服务的重要技术基础, 对于图书馆而言, 为确保信息检索服务质量及水平, 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及手段得以实现,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云计算。图书馆本身的服务端和广大读者的PC端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对依托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质量水平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顺利实现, 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就是图书馆的服务端, 为确保对海量数字信息存储任务以及计算任务在和其之间具有资源共享关系的服务器或者是用户端的PC机的分散式分布, 就需要建立依托于云计算的简单海量存储模型以及简单海量计算模型,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服务器条件一致的前提下, 实现资源共享范围的最大化, 同时促进运算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 就读者端而言, 要想在资源群中获取超出常规的计算能力, 就需要借助图书馆提供的应用程序,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个性化检索, 并保证检索结果的准确度。若条件具备, 用户还可以在服务器中对自身所具有的全部资源进行保存, 这样其他用户便可以对这些存储在服务器中的用户资源进行利用。云服务在此过程中向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第二, 加快了图书馆资源整合进度。对于图书馆而言, 进行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整合。在促进区域、行业或者是机构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工作方面, 依托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有助于促进图书馆资源整合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对于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整合进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借助对不同种类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云整合方式, 该检索服务平台促进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群服务体系的形成, 为广大用户进行信息检索提供了便利条件, 确保用户检索资源的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不仅如此, 对于区域、行业以及机构图书馆而言, 还可以促进资源流通及利用效率的提升, 避免图书馆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的发生, 最终为提升用户对知识利用的水平发挥促进作用。
最后, 进一步强化了图书馆的社会竞争优势。凭借依托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平台, 地域、行业以及机构等均不再是阻碍图书馆数字资源并行利用的因素, 广大用户可以通过一站式检索获取海量信息资源, 有助于促进区域、行业以及机构读者经济和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进而为图书馆注入竞争优势, 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基于云服务基础上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是对于网格计算检索的一种拓展和深化, 在云服务理念的基础上, 因为原来的计算检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云服务的出现可以说是克服了本来很可能存在的网络异构性, 并且扩大了扩展性以及自适应虚拟网络环境动态等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检索结果质量的提升。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 构建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平台。
一个有效的信息检索服务平台是确保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功能的充分实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性条件。具体而言,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平台的功能包括:第一, 对图书馆海量信息进行检索及计算。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 人类已经步入网络时代, 面临着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 图书馆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形势也无明显区别, 那么,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如果才能更加有效、迅速地对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检索和索引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云服务具有自身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将云服务的理念引入到图书馆信息检索中来, 利用适当的索引及检索算法, 可以确保图书馆海量信息并行计算功能的顺利实现。具体而言, 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并行计算功能主要有基于图书馆个体海量信息检索的并行计算功能以及基于图书馆群海量信息检索的并行计算功能两种。其中, 对于基于图书馆个体海量信息检索的并行计算功能而言, 具体的实现方式为增加图书馆个体海量信息资源的检索逻辑以及索引逻辑, 对此可以对MapReduce云服务理念予以借鉴。云服务理念一般都存在着特定的系数较低的海量信息资源检索的逻辑, 能够对于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简单的而且是分布的实现, 这种方法对于海量信息的检索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而且可以对于简单分布式索引算法实现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简易性, 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信息进行了最大量的保存, 并且能够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开发网络环境图书馆群海量资源并且进行计算, 这是必备条件, 对此我们参考Hadoop、GFS、Section/Sphere、SunGred Engine的并行计算模式。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为在全网络环境背景下, 开发适合分布式独立改良资源检索的并行计算方式, 从而为图书馆群海量信息资源检索背景下存在的并行计算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
第二, 对于调度管理功能进行统一管理, 社会发展导致了图书馆种类的不断增多, 馆藏的数字资源种类也不断地发展, 所以对于每个数字资源的馆藏系统管理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才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 每种数据库均具备专属的检索服务系统以及运算模式, 面对此种状况, 为确保实现对多图书馆以及多电子信息资源的统一化管理, 向各个数字资源库中发送完整且准确的检索请求, 要尽快构建起调度管理机制进行统一协调, 以避免给检索效率及检索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所以, 选择依托于OpenURL标准的多级调度方式是最佳选择。调度规则制订严格以动态脚本技术为依据, 同时将数字资源注册标准以及接口等提供给第三方, 这样便可以确保对图书馆群中所有数字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的顺利实现, 不仅如此, 还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用户所发出的检索请求进行及时发送, 准确地反馈给用户相应的检索结果。从一定程度上统一调度管理都是对于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的应用和升华。
2. 完善基于云服务的配套硬件设施, 积极研发图书馆信息资源海量存储。
优越的硬件设施是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中引入云概念, 对硬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对于图书馆而言, 要在当前信息检索硬件设施基础之上, 进一步强化配套硬件设计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过程中, 对于当前的以及新添加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系统还能够发挥一定的监控及管理作用;除此之外, 还要以新基础设施自身特性为依据, 对现有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尤其是要对自身相应分布式海量数据服务的响应能力进行强化, 同时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依托于云服务的图书馆海量信息资源存储模型的研发。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 云计算以及云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云服务向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及支持;进一步加快了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的整合进度;提供了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平台。在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中引入云服务理念, 在对海量信息进行存储、计算以及检索服务的过程中, 确保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顺利实现。除此之外, 云服务还对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效率以及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将云服务运用到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 有助于促进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水平的提升。本文对云服务的定义以及给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 对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的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云服务,图书馆信息检索服务,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刘显锋.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品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 , 2007 (2) .
[2]吕莉媛.Web2.0时代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律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1) .
[3]阳淑兰.基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5 (3) .
【图书馆服务重要性研究】推荐阅读:
图书馆服务价值研究06-07
高校图书馆流通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性08-28
数字图书馆云服务研究论文10-13
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工具需求实证研究05-18
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05-14
图书馆阅读服务05-23
图书馆文化服务06-07
现代图书馆服务07-05
图书馆服务管理07-27
图书馆嵌入服务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