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手术

2024-05-12

硬膜外手术(精选10篇)

硬膜外手术 篇1

摘要:目的对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与硬膜外麻醉 (EA) 用于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比较。方法60例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C组采用腰麻-硬膜外麻醉, E组采用硬膜外麻醉, 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腰麻-硬膜外麻醉诱导时间缩短、麻醉药剂量小、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中是一种比较安全实用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腰麻,硬膜外麻醉,腰椎髓核摘除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同期患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病例60例, 年龄33~61岁, 体重48~78kg, ASAⅠ~Ⅱ级, 手术时间1~2h,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病人分为CSEA组和EA组, 以下简称C组和E组, 每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室前肌肉注射鲁米那0.1g, 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300~500mL, C组采用侧卧位单间隙 (L2~3) 针内针法, SA (蛛网膜下腔) 缓慢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1.2~1.5mL, 先平卧位针刺法测麻醉平面T10~11以下, 10min麻醉平面固定后改俯卧位;E组按常规操作, 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约15mL。

1.3 监测指标

(1) 麻醉效果的评定; (2) 用药量的评定; (3)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4)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实际局麻药诱导剂量按麻醉效能换算成利多卡因剂量,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 (1∶4∶4) [1], C组SA用药量0.75%布比卡因 (1.3±0.13)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9±3.90) mg, E组硬膜外腔用药量 (15±2.5) mL;换算成利多卡因为 (320±60) mg, 两组用药量之比为1∶8。

麻醉效果按优、良、差三级标准分类, 完全无痛表示优, 轻微痛需要静脉注入神经安定镇痛药芬太尼0.05~0.1mg表示良, 无效需要改全麻表示差。麻醉效果统计 (表1) ;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表2) ;术中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比较,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表3) 。

注:与E组相比之下*P<0.05**P<0.01

3 讨论

从本文两组结果显示,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较硬膜外麻醉 (EA) 用于腰椎髓核摘除手术有许多优越性:麻醉药剂量小、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使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 使脊神经根、脊神经节及脊髓表面部分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制[1], 手术者解剖神经根时, 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有神经传导的感觉, 手术者感受到对应肌肉跳动, 避免损伤神经根, 但患者没有神经根触痛的感觉;单纯硬膜外麻醉, 这种感觉是存在的, 患者难以忍受。单纯硬膜外阻滞, 因局麻药量大, 一旦硬膜外导管误置入血管内即可引起局麻药中毒[2]。椎管狭窄的病人, 有可能阻滞不全;据统计国内硬膜外阻滞完善率为90.4%[3], E组阻滞完善率为90%, 也有可能阻滞平面过广, 导致病人血压下降, 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兼有腰麻起效迅速, 作用完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作用时间灵活等许多优点。两组病人入室后预先补充血容量300~500mL, 从而减轻了CSEA麻醉后血管扩张后因血容量不足而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C组病人没有一例出现头痛, 与腰穿针细 (为25G) 脑脊液外渗少有关[5]。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82.

[2]郑敏理, 阿孜古丽, 吴桂兰.硬膜外导管可疑误入硬膜外静脉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6例报道[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4) :280~281.

[3]谢荣, 刘亚平.我国临床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调查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1, 11 (4) :240~243.

[4]尹友初.罗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39~40.

硬膜外手术 篇2

【摘要】目的:本文对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硬膜外阻滞辅以全麻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3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全麻I组和硬膜外辅以全麻Ⅱ组,每组15例。观察两组病人循环功能的改变、术中全麻药的用量、手术部位肌松程度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心率于术前、术中、术毕清醒时有明显差异(P<0.05)。苏醒时间组间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术中麻醉用药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手术部位肌松程度有明显差异。结论:硬膜外阻滞辅以全麻用于小儿手术患儿循环系统更平稳、全麻用药量小,患儿苏醒快,肌松程度更满意。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全麻;小儿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auxiliary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 treats the application

Wei Qimei

【Abstract】Objective:This article -2010 year in August hinders to my courtyard from August, 2007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auxiliary to use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s clinical effect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carrying on the summary. Method: 30 example surgery baby divides into the pure general anesthesia I group stochastically with the hard membrane outside auxiliary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ⅡGroup, each group of 15 examples. Observes two group of patient loop function in the change, the technique the entire anesthetic amount used, the surgery spot myo- loose degree and the technique finishes the sober time. Finally: Two group of patient ordinary circumstances, surgery time not obvious difference (P>0.05). The blood pressure, the heart rate in the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finish is sober when have the obvious difference(P<0.05)。The regaining consciousness time group compares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P<0.O1),In the technique anaesthetizes applies drugs during two groups to have the obvious difference(P<0.O1),The surgery spot myo- loose degree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Conclusion: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auxiliary to use in the young child surgery baby circulatory system by the general anesthesia being steadier, the general anesthesia to be small with the dose, the baby regains consciousness quickly, the myo- loose degree is more satisfied.

【Keywords】 Outside the hard membrane hinders; General anesthesia; Young child1临床资料

1.1病例:全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2岁,体重11.5~30kg,ASA为I~Ⅱ级。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10例, 鞘膜积液翻转术6例,经腹斜疝高位结扎术6例,下肢手术4例,开腹阑尾切除术2例,腹腔镜下斜疝高位结扎术2例。

1.2麻醉方法:患儿入手术室后缓慢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或肌肉注射氯胺酮5~7mg/kg,待神志消失后,Ⅱ组将患儿置于左侧卧位选用直入法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部位L1~L2间隙,穿刺成功确认无误后将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生理盐水的1∶1∶1混合液按0.5~0.6ml/kg缓慢注入硬膜外腔,先注入预计总药量的1/4为试验量,观察5min无异常,再缓慢注入余药量。手术开始给一次氯胺酮1~2mg/kg,丙泊酚2mg/kg作为首量麻药,术中泵注丙泊酚维持镇静,观察患儿反应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I组除未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外,其他操作方法同Ⅱ组。

1.3观察项目与监测:手术中常规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SBP、DBP、MAP、HR及SaO2,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切皮、术中、术毕苏醒时的血压、心率以及术毕清醒所需时间、注药间隔时间及静脉麻药用药总量、术中肌肉松弛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数据及组内数据的比较采用成组和配对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I组病人切皮、术中、苏醒时血压、心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Ⅱ组病人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Ⅱ组间比较血压、心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术后苏醒时间I组(45±2.7)min,Ⅱ组(20±2.1),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氯胺酮追加给药间隔时间I组(15±3.5)min,Ⅱ组(30±3.8)min,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

3体会

硬膜外阻滞辅以浅全麻有以下优点:①能将手术应激反应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手术创伤、腹部脏器牵拉刺激是麻醉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氯胺酮全麻很难消除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对应激反应阻断较好,辅以浅全麻用于小儿手术镇痛完全,肌松满意,尤其是手术时间较长的腹部操作。无需应用大量的镇静、全麻药,术后苏醒早、恢复快,还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I组患儿在切皮、术中、术毕、苏醒时,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同期比较Ⅱ组患儿比I组平稳(P<0.05)。其机制可能是硬膜外阻滞有效地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传导;可有效抑制手术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儿茶酚胺的分泌,有助于维持血液动力学的平衡。同时使区域的血管扩张[1],降低血压。②产生有效的镇痛和肌松作用。本研究中Ⅱ组患儿术中镇痛完善、肌松好,术毕多数呼之能醒、安静不哭闹。利用硬膜外麻醉的良好镇痛作用可显著减少氯胺酮的用量,从而减轻相应的并发症,大大增加了小儿围术期的安全性。③大大减少了全麻药的用量,减轻了呼吸抑制,易于进行呼吸管理。

现代小儿麻醉学要求我们,术中患儿不仅要绝对安静,而且要求麻醉本身对患儿各脏器干扰最小,让患儿在安静无知晓的情况下度过手术期。硬膜外阻滞麻醉辅以全麻是一种很好的小儿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毛珍慧,朱惠英.全麻复合骶麻在新生儿巨结肠手术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05,(10)

[2]王江平,张溪英,童易如,贺正华,董学会.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医师杂志,2002,(11)

[3]梁宁,黄中华,李静,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6):870-872

硬膜外手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外伤后首次24 h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3例, 男女之比近3:1.年龄4~70岁, 平均35.5岁。致伤原因:车祸24例, 摔伤9例, 跌坠伤15例, 他伤2例。意识:神志清楚18例, 嗜睡12例, 昏迷20例。术前瞳孔情况:伴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14例, 不等大16例, 单侧瞳孔变化30例.伴有明显脑挫裂伤10例, 颅底骨折13例, 合并呼吸、循环改变7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为硬膜外血肿, 血肿量约为40~200 ml。额颞部8例, 颞部13例, 颞顶部15例, 额颞顶部4例, 枕顶2部例, 额部3例, 枕部3例, 后窝1例。跨天幕上下1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3例, 6~8分4例, 9~11分25例, 12~15分18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情况动态观察血肿情况。①幕上血肿量>40 ml并出现意识障碍的, 采取开瓣血肿清除术。②幕下和幕上幕下的, 采取幕下开颅或幕上下开颅清除血肿。③双侧血肿量较多的行双侧血肿清除。④术前患者神志清楚, 血肿量在30 ml左右, 或者出血时间较长, 病情相对稳定的, 行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脑疝患者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骨瓣问题, 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 伴有脑挫裂伤主张去瓣减压, 应用生物胶可使碎骨片黏合保骨瓣取代了骨折时以肌皮瓣附着骨折片回复不稳定的术式;采用小骨窗约3 cm×3 cm悬吊硬膜加T管负压吸引术式。

2结果

2.1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患者50例, 其中骨窗开颅4例, 骨瓣开颅20例, 微创小骨窗开颅8例, 钻孔引流18例。

2.2 随访及GCS评定

随访3~6个月, 按GCS评定:恢复良好37例, 中残5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1例, 死亡3例, 死亡率为6.00%。

2.3 死亡及并发症

3例伴有硬膜静脉窦损伤大出血很快休克死亡, 2例伴发脑干原发损伤广泛脑挫裂伤, 1例先出现脑挫裂伤脑疝减压后再出现对侧硬膜外血肿手术后10 d脑功能衰竭死亡, 1例死于并发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64 d死亡。其他未见颅内感染、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3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为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 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 或骨折的板障出血。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颞顶部居多, 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的患者。出血迅速, 数小时内形成巨大血肿, 其出血来源多为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破裂, 常引起脑疝, 进而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出血程度及血肿部位、合并伤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尽早行头颅CT确诊[1]。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 立即止血。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设计好皮瓣, 常规开颅, 骨瓣大小以能暴露血肿范围为宜。翻开骨瓣后可见血肿, 用剥离子或脑压板由血肿周边向中心轻轻剥离, 也可吸引器吸除[4]。悬吊硬脑膜于骨瓣边缘, 如仍有渗血, 应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置入明胶海绵再悬吊, 确认无出血后放回骨瓣, 逐层缝合头颅。术中注意应切开硬膜探查, 以免遗漏血肿。不要勉强剥离与硬膜黏连紧密的皮层凝血块。

对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除缩短手术时间窗外, 本组采用先钻孔减压后手术的方法, 效果确切。在麻醉时出现瞳孔散大或散大不久的患者在设计皮瓣上先作一直切口, 牵开钻孔吸引减压, 对缓解颅内压及早解除脑干受压。对伴有脑挫裂伤, 双瞳孔散大患者主张去骨瓣减压, 如果单侧瞳孔散大手术血肿清除后, 脑搏动好, 硬膜张力不高, 回复骨瓣。对于锥孔置管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本组尽局限于紧急减压[7]。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 应该及早诊断, 动态观察,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50例均为外伤后首次24h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结果手术治疗患者50例, 其中骨窗开颅4例, 骨瓣开颅20例, 微创小骨窗开颅8例, 钻孔引流18例。按GCS评定:恢复良好37例, 中残5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1例, 死亡3例, 死亡率为6.00%。结论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 应该及早诊断, 动态观察,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因,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2-334.

[2]Fujisawa H, Nomura S, Tsuchida E, et al.Serum protein exuda-tion in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s a mechanism for haematoma enlargement.Acta Neurochir (Wien) , 1998, 140 (2) :161-166.

硬膜外手术 篇4

【关键词】高位硬膜外麻醉;靶控静脉麻醉;隆胸手术

【中图分类号】R32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28-02

近年来,美容整形手术已风靡全球,隆胸手术需求与日俱增,但隆胸手术选择那种麻醉方法最好,不少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都感到迟疑,作者本研究对高位硬膜外麻醉,靶控静脉麻醉用于隆胸手术中SBP,DBP,HR,RR,SPO2等生理指标,麻醉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以及术后呕吐,术后恢复(离院)等情况进行比较,为临床医生对隆胸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012年间我院手术的ASA I级择期隆胸患者50例,年龄25—45岁,既往均为健康女性,无长期镇痛药服用史,无烟酒嗜好史,随机均分两组:高位硬膜外麻醉组(G组),靶控静脉麻醉组(Q组)。

1.2方法: 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常规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G组:常规消毒后,25例患者皆行胸3-4或4-5椎间隙侧入硬膜外腔穿刺,头向置管3cm,局麻药选用含1:20万浓度肾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或0.2%罗哌卡因,0.375%布比卡因均可),硬膜外腔注入4ml试验量,观察5分钟无脊麻症象后,根据麻醉平面分两次注入初量约15ml—20ml,静脉注入杜冷丁50mg,氟哌啶2.5mg,术中根据手术时间长短追加局麻药,常规鼻导管或面罩给O2。Q组:25例患者皆靶控靜脉泵入丙泊酚200mg+瑞芬太尼400ug,以15—25ml/小时速度泵入,术中根据手术时间长短追加泵入量,常规面罩给O2。

2 观察指标

术中连续监测两组患者SBP,DBP,HR,RR,SPO2以及对麻醉效果,安全性,实用性和术后呕吐,术后恢复(离院)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3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VAS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硬膜外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06年11月至200年11月进行剖胸手术的患者,排除术前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无肺部感染以及长期使用镇痛药的ASAⅠ~Ⅱ级患者24例。

1.2 手术方式

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8例;肺肿瘤切除/肺叶切除术10例;纵隔肿瘤摘除术1例,食管癌根治术4例;肺转移性肿瘤切除术1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实验组,均同意施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62.1±14.3)岁;体质量(57.1±6.9)kg;手术时间(198.2±17.0)min。B组为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6例;中位年龄(56.7.8±14.1)岁;体重(55.4±7.4)kg;手术时间(218.7±24.2)min。年龄、性别、手术种类及时间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麻醉方式及镇痛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择气管内插管全麻加胸段硬膜外阻滞方式。A组手术结束时采用负荷剂量+持续输注+患者自控模式(LCP),药液配制为0.5%布比卡因40ml+氟哌利多5mg+丁丙诺啡0.225mg+0.9%氯化钠注射液至100ml装袋,设置负荷剂量4ml,持续恒速2ml/h,PCA 2ml,锁定时间30min,施行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B组术后患者感疼痛时单次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

1.4监测项目及评定标准

监测项目有:术后镇痛效果,术前、术后(6、12、24、48h4个时点)的呼吸(R)、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时间最大呼气量1秒量(FEV1)、非供氧状态下指脉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数据取各次所测之均数。术后肺部感染以症状、体征、胸片、痰培养为诊断依据。镇痛效果评定标准按PrinceHenry法评分,间接评估静止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0分咳嗽时无痛;1分咳嗽时轻痛;2分深呼吸时痛,安静时无痛;3分为静息时痛可忍;4分静息时痛难忍。舒适状态评分(Bruggrmann comfortscal,BCS):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者咳嗽时疼痛严重;2分为平卧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者咳嗽时轻微痛;3分为深呼吸时无痛;4分咳嗽时无痛。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手术前后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组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计数数据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H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改变情况

经统计学处理,术前两组各项生命指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前后六项指征的改变t值<2.069,P>0.05,无显著性差异(n'=23,P=0.05时,t=2.069);B组手术前后比较,R、V、FEV1、SpO2、HR的t值分别为t1=3.082、t2=3.813、t3=3.661、t4=2.483、t5=2.077,P<0.01或<0.05(n'=23,P=0.05时,t=2.069,P=0.01时,t=2.807),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组间整体比较各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舒适状态评分

两组患者舒适状态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χ2=17.95>6.63(n'=1),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3 后镇痛评分及肺部感染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镇痛效果比较,χ2=17.83>6.63(n'=1),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两组术后肺部感染率相比,χ2=4.55>3.84<6.63,(n'=1),P<0.05,差异有显著性。

2.4 其他

A组放置胸腔引流管平均2d,B组平均3d。B组出现嗜睡3例,恶心1例;未见有呕吐、皮疹、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开胸术后疼痛可显著影响患者早期的呼吸、咳痰,延迟胃肠功能恢复,限制患者早期活动,并增加术后肺部感染,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风险。因此,开胸术后有效镇痛非常重要[1]。完整的围术期镇痛应包括超前镇痛和术后镇痛,覆盖伤害性刺激激发中枢高兴奋状态的切皮前、术中、术后整个阶段。通过阻止有害刺激传入以及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敏感化,抑制神经元可塑性变化,从而达到有效镇痛的目的[2]。本研究应用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的方法,使患者在围术期的全过程脊髓及中枢均无伤害性刺激传入(A组),而不是等待术后疼痛时才开始镇痛(B组),这时疼痛刺激已在中枢形成了一个兴奋灶,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及康复水平。

3.1 术后呼吸功能改变的特点

剖胸手术后有四个因素可使呼吸功能减退:(1)患者往往因伤口痛,不愿或不敢作深呼吸,出现呼吸浅速。本组B组患者的呼吸较术前浅快(P<0.01);(2)胸部伤口敷料包扎过紧时限制了胸廓的扩张,与伤口痛共同影响膈肌的活动;(3)手术创伤及吸入麻醉可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肺顺应性降低、肺泡萎陷;(4)咳嗽能力的减弱使气道内分泌物堆积容易滋养细菌,且会造成支气管阻塞,进而引起小叶性肺不张。上述因素引起呼吸功能改变特点为潮气量和功能性残气量(FRC)减少,肺活量和每分钟通气量下降。据报道术后肺活量减少至40%,功能残气量减少至60%[3]。本组B组术后每分钟静息通气量、时间最大呼气1s量较术前下降明显(P<0.01)。

3.2 术后PCEA的必要性

Gottschalk等[4]的研究表明阿片类药与局麻药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当两药配伍应用时,同时阻断了感觉在脊髓的上行传导通路及脊神经根痛觉致敏。本研究A组在术后疼痛未出现前为患者安装硬膜外自控镇痛装置,使患者从手术室至出院时段处于一个完全无痛或极轻微不适的状态,这种超前镇痛可消除或减轻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害[5],患者可大胆自由呼吸,基本不影响作最大呼吸运动。能保持足够的潮气量和通气量,减少肺内分流与静脉血掺杂,充分排除CO2。舒适状态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说明围术期镇痛的舒适度明显优于传统镇痛,并且其作用可能延续到镇痛药物的药理作用之后[6]。本实验组术前后R、V、FEV1基本无太大的改变(P<0.05)。咳嗽能力的保持便于气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排泄,通畅气道,避免支气管阻塞;同时咳嗽也能起鼓肺的作用,促进肺的扩张,从而防止了肺泡的萎陷,减少肺内继发性感染。本研究中A组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果表明,剖胸手术患者PCEA优于临时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瑞景,王欣.胸膜外镇痛术在开胸手术后的应用.癌症,2003,(02):71-74.

[2]Ochroch EA,Gott schalk A.Impact of acute pain and it s man-agement for thoracic surgical patient s.Thorac Surg Clin,2005,15:105-107.

[3]Simpson D,Curran MP,Olfield V,et al.Ropivacaine:a reviewof it s use in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acute pain management.Drugs,2005,65:2675-2677.

[4]Gott schalk A,FreitagM,BurmeisterMA.etal.Patient-controlledthoracic epidural infusion with ropivacaine0.375%provides com-parable pain relief as bupivacaine 0.125%phus sufentanil aftermajor abdominal gunecologic tumor surgery.Reg Anest h PainMed,2002,27:367-368.

[5]梁保中,田苗,郝黎明.硬膜外麻醉术后持续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2):89-92.

硬膜外手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中, 男50例, 女28例;年龄60~89岁, 平均 (74±5) 岁。合并高血压38例, 糖尿病5例, 冠心病10例;心电图异常40例:其中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心肌劳损15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预激综合征4例, 房性、室性早搏8例。肺气肿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21例。

1.2 手术种类

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6例, 胃大部分切除术6例、胰腺癌胆肠吻合术3例、肾盂切开取石术4例、肠梗阻松解术9例、肠穿孔修补术11例、阑尾切除术18例、前列腺摘除术5例、直肠癌根治术4例。

1.3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麻醉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 mg、阿托品0.5 mg;均行硬膜外穿刺阻滞麻醉, 穿刺点根据手术部位, 胆囊、胃、胰腺、肾脏手术为T8~9或者T9~10椎间隙, 肠梗阻、肠穿孔、阑尾炎手术为T10~11或者T11~12椎间隙, 前列腺、直肠癌手术为T12~L1和L3~4椎间隙两点穿刺。在穿刺时, 由于老年人的脊间韧带和黄韧带钙化, 骨质增生, 对于穿刺的直入法很难成功, 故大多数选择侧入穿刺法。穿刺成功后上腹部手术采用1.0%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下腹部采用1.3%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作为麻醉用药, 全部连续给药;试验量为2~4 ml, 追加量为5~10 ml。术中追加麻醉剂间隔时间45~60 min。

1.4 术中管理

根据手术需要摆好手术体位, 常规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开放静脉通道, 输注复方林格液, 必要时应用血浆代用品或全血。舒张压下降20%时静脉应用麻黄碱10~15 mg。术中经鼻导管或者麻醉机面罩吸氧 (流量2~3 L/min) , 尽量不用辅助药, 患者紧张和有牵拉反应时应用小剂量哌异合剂 (哌替啶20~30 mg, 异丙嗪10~15 mg) 。

2 结果

术中有5例患者因麻醉阻滞不全而改为全麻;其余所有病例麻醉均满足手术要求, 局麻药1%~1.3%利地合剂用量按阻滞椎距计算, 每椎距为 (1.2±0.22) ml。每位患者术中输液1 000~1 500 ml, 34例患者输代血浆500 ml或全血200~400 ml, 因低血压应用麻黄碱52例 (占67%) , 术中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均正常。

3 讨论

老年患者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 大多见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选择何种麻醉方法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的关键;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 它对生理干扰小, 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只要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同时纠正和改善一些合并症, 不失为一个好的麻醉方法。

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所需局麻药液用量比年轻人少, 其原因在于脊髓和椎管等组织的老年性改变, 诸如血管硬化或其内膜增厚, 延缓了局麻药液在硬膜外间隙内的吸收;蛛网膜绒毛增大增多, 使根膜受压变薄, 通透面积增大;椎间孔因结缔组织增生而狭窄以致闭塞, 注入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液产生的液压高, 加上硬膜外腔基质的改变尤其是脂肪的相对减少使药液易扩散, 也较易进入蛛网膜下腔。有资料显示, 60岁以上患者仅用5 ml试验剂量的局麻药, 即可达到子宫全切, 胃大部分切除手术所需的阻滞范围, 每椎距应用1%利多卡因 (1.35±0.38) ml完成乳腺癌根治术。本组患者应用1.0%~1.3%利多卡因+地卡因 (加肾上腺素1∶40万单位) , 平均每椎 (1.2±0.22) ml, 分3~5次给药完成手术, 能维持老年人循环状况的稳定。

对老年手术患者常规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 以策安全。术中常因局麻药的扩血管作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引起血压下降。本组低血压发生率为62%, 可能与本组病例年龄相对较大有关。适当加快输液和应用10~15 mg麻黄碱即可恢复正常。因老年人对失血的心率增快反应很差, 甚至在血压下降时出现心动过缓, 加上老年人自身收缩止血能力差, 因而有必要观察出血量, 同时做好处理的准备。

硬膜外手术 篇7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腹部手术,体会

老年腹部手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多由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外科疾病、结、直肠的癌肿,肝、胆胰的病变和腹腔脏器的梗阻及器官的肿瘤等剖腹探查[1]。因老年人腹部疾病伤情严重而复杂,致使诊断困难、处理棘手,死亡率高。所以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2,3]。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人腹部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由于老年人对疼痛感觉迟钝,腹肌薄弱,防御机能减退,临床表现轻而病理改变重,常伴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不全等,使老年腹部手术的麻醉增加了难度,如何减轻老年术中的痛苦尤其重要[4,5,6]。本文在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本院收治60岁以上腹部疾病患者184例,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行腹部手术麻醉的92例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184例老年腹部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加全麻(联合麻醉组),各92例。联合麻醉组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4.26±4.12)岁。体重46~88 kg,平均体重(62.24±8.12)kg。其中伴原发性高血压28例,糖尿病12例,慢性支气管炎38例,慢临胃炎12例,贫血2例;单纯全麻组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5.36±4.01)岁。体重45~84 kg,平均体重(63.36±7.92)kg。其中伴原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39例,慢性胃炎12例,贫血1例。本文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依据,将184例老年患者的病情均分为Ⅱ~Ⅲ级。本文疾病种类分为:胃溃疡、胃癌、胰腺病变,胆道病变、直肠及结肠肿瘤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在麻醉前用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麻醉方法及体位,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后建立静脉通道。单纯全麻组:给予咪唑安定0.05~0.08 mg/kg,异丙酚1~1.5 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行全麻快诱导气管插管后控制呼吸。麻醉维持期间微量泵输注异丙酚3~4 mg/(kg·h)、维库溴铵3~4 mg/h、安氟醚吸入0.6~1.3MAC;联合麻醉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硬膜外穿刺,取T8~9或T9~10间隙穿刺并留置导管,向头置管3 cm,并注入2%利多卡因3~4 ml,作为试验剂量,在测定阻滞平面后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全麻诱导用药同单纯全麻组。麻醉维持期间,经硬膜外导管每1~1.5小时间断给予0.375%布比卡因5~7 ml,并辅以异丙酚1~2 mg/(kg·h)、维库溴铵2~3 mg/h,吸入安氟醚0.4~0.6 MAC。对术前血溶量不足者给予1∶1晶体与胶体各500 ml扩容,以确保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麻醉镇痛效果分为三级,其中Ⅰ级无任何疼痛感;Ⅱ级轻微疼痛;Ⅲ级疼痛程度较为剧烈,患者难以耐受。然后对患者镇痛效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纯全麻组92例,其中Ⅰ级患者38例(41.3%),Ⅱ级患者44例(47.8%),Ⅲ级患者10例(10.9%),疼痛有效率为89.1%;联合麻醉组92例,其中Ⅰ级患者48例(52.2%),Ⅱ级患者40例(43.5%),Ⅲ级患者4例(4.3%),疼痛有效率为95.7%。两组麻醉效果比较,联合麻醉组明显优于单纯全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多,老年腹部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因老年人腹部疾病严重而复杂,致使诊断困难、处理棘手,死亡率高。所以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7,8]。由于老年人对腹痛感觉反应迟钝,防御机能减退常,伴有较多慢性疾病等,而对腹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耐受力表现较差,所以要求临床麻醉工作者在老年腹部手术麻醉方法选择上,应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而定[9,10]。本文采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达到了优势互补,用药灵活、有效的术中呼吸管理,能对老年术后恢复起到安静、舒适及稳定的作用。

总之,在老年腹部手术中应用全麻与硬膜外麻醉比单纯全麻临床效果更好,并能减少并发症,达到优势互补,是理想老年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孔晓东,李蔓青,张鑫.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静吸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比较.当代医学,2011,17(2):76-77.

[2]郝向东.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人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观察.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17(7):519-520.

[3]王根玲.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麻醉处理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3,8(7):12-13.

[4]王琰,王瑛,复乐强.65例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腹腔镜患者麻醉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10,22(7):89-90.

[5]郁万友.刘秀芳.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09,49(48):67-68.

[6]吴双平.上腹部手术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与单纯全麻效果比较.右江医学,2009,37(5):552-663.

[7]寿琼华.比较硬膜外与全身麻醉在老年人胆囊胆道手术的应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2):174-175.

[8]梁华,陶国才,郭永军,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5):357-359.

[9]毛剑霞,许靖.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上腹部手术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9):814-815.

硬膜外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 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 男性为28例, 女性为22例;年龄为60~85岁, 平均年龄为 (72.5±4.5) 岁;体重平均为 (62±9.6) kg;身高平均为 (168.4±6.5) cm;小学学历为7例, 中学学历为12例, 高中学历为10例, 大学以上为21例;颈部手术为8例, 下肢手术为12例, 腹部手术为30例。实验组50例患者, 男性为26例, 女性为24例;年龄为60~86岁, 平均年龄为 (73±5.5) 岁, 体重平均为 (64±8.6) kg;身高平均为 (165.6±5.5) cm;小学学历为10例, 中学学历为11例, 高中学历为13例, 大学以上为16例;颈部手术为10例, 下肢手术为13例, 腹部手术为27例。两组患者经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学历及病变部位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异常者;排除糖尿病患者;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排除实验室检查有HIV阳性、梅毒抗体者;排除对所需的麻醉药物过敏者。

1.3 纳入标准

该文中纳入对象为60~86岁, 行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 术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6 h均给予禁食禁水, 麻醉前0.5 h肌注0。5 mg阿托品0.1 m L苯巴比妥钠, 准备好相关的急救物品, 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开放静脉通道, 并补充500 m L晶体液[2]。

对照组50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手术, 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咗仑 (规格:1 m L:5mg) , 剂量为0.04 mg/kg、芬太尼 (规格:2 m L:0.1 mg) 剂量为4 ug/kg、依托咪酯 (规格:10 m L:20 mg) 剂量为0.3 mg/kg, 维库溴铵 (规格:4 mg) 剂量为0.1 mg/kg, 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 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进行调整麻醉深度。

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穿刺, 行正中或者旁正中穿刺, 穿刺置管3~5 c, 进行局部麻醉,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进行选择麻醉药的匹配浓度, 如手术时间过长, 可是当追加麻醉药物, 常规面罩给氧。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并进行记录;采用MMSE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1 d及4 d的认知能力进行检测。测定分值在0~30分, 其中0~18分为重度认知障碍;19~23分为中度认知障碍;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3]。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出血量, 见表1。两组患者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后1d、4d认知障碍发生情况

对照组术后1 d认知障碍为12例 (24%) , 实验组患者术后1 d认知障碍为10 (20%) ;术后4 d对照组认知障碍发生为4例 (8%) , 实验组发生为3例 (6%) ;两组患者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术后发生率24%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4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术后MMES评分

实验组MMES各时段 (27.34±2.67, 19.56±2.15, 21.14±1.68)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7.14±2.21, 18.16±2.69, 20.18±1.8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造成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4]。研究发现, 硬膜外麻醉辅助静脉镇痛药的比例占33.3%[5]。有相关文献报道, 术后患者的认知障碍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含精神因素、年龄、合并症等, 而临床应用的镇痛药物以及麻醉药物也显著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多数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相近[6,7], 该文中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全麻手术与硬膜外麻醉均会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但硬膜外的麻醉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 (26%) 明显低于全麻手术下的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 (32%) , 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临床研究得出, 硬膜外麻醉手术后MMES评分显著高于全麻手术的评分, 则表示硬膜外麻醉手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功能显著优于全麻手术下。

综上所述, 硬膜下麻醉对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明显要优于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低, 深受老年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青昧[8],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100例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出血量, 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临床统计学分析, 实验组术后发生率24%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4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MMES各时段 (27.34±2.67, 19.56±2.15, 21.14±1.68)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7.14±2.21, 18.16±2.69, 20.18±1.8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硬膜外麻醉对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良好, 发生率低, 深受老年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认可和青昧,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老年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术后认知

参考文献

[1]史克祥, 刘红.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2) :2968-2969.

[2]陆利君.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4) :260-262.

[3]秦丹丹, 叶凤青, 罗肇孟, 等.不同流量肺通气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 :189-191.

[4]张煜, 宋春雨.临床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概述[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 36 (12) :69-71.

[5]韦建军, 吴建军.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12, 16 (19) :142-144.

[6]周小燕, 巫秀珍.醉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6) :801-803.

[7]张占军, 胡腾, 周华, 等.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2013, 36 (15) :131-132.

硬膜外手术 篇9

【关键词】 连续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

【中图分类号】 R782.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75-01

连续硬膜外麻醉是剖宫产手术中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法,本文对我院近年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剖宫产手术400例的麻醉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剖宫产产妇400例,年龄23~36岁,其中胎膜早破42例(10.50%),臀位38例(9.50%),前置胎盘22例(5.50%),头盆不称58例(14.50%),胎儿宫内窘迫52例(13.00%),先兆子痫9例(2.25%),骨盆狭窄畸形12例(3.00%),再次剖宫产26例(6.50%),其他141例(35.25%)。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1.2 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麻醉操作: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卧位,L2~3间隙垂直进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cm,麻醉药物为1.5%利多卡因与0.18%布比卡因的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首次用药10~15ml,用药后15min测得麻醉平面满意者开始手术;麻醉平面偏低者追加用药,但总量不超过20ml。切口上端疼痛者给予安定10mg和少量氯胺酮(用量25~1.0mg/kg)辅助麻醉,麻醉平面低于T10者用氯胺酮等维持麻醉(用量1.5~4mg/kg)。

2 结果

400例剖宫产中,麻醉平面上界在T4~5者17例(4.25%)、在T6~8者162例(40.50%),均无痛,肌肉松弛良好,未辅助用药;麻醉平面上界在T9~10者100例(25.00%),无疼痛感、肌肉松弛欠佳,未辅助用药;在T10偏下者117例(29.25%),切口上端感觉疼痛、腹肌紧张,加用安定及少量氯胺酮;T11以下者4例(1.00%),加用适量氯胺酮后完成手术,400例麻醉平面下界均满意。未辅助用药者共279例,占观察总数的69.75%,而辅助用药者121例,占30.25%。

400例中,182例(45.50%)剖宮产患者术中出现明显牵拉不适,94例(23.50%)出现血压下降,32例(8.00%)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症状,经过适当处理后完成手术。

3 讨论

3.1 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优点

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止痛效果可靠,腹肌松弛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易控制等优点。同时该麻醉方法对胎儿呼吸循环无不良影响,可解除宫缩痛,对宫缩无明显抑制,肺部并发症少,术中易于观察和管理,设备要求不高,且费用低廉,因而成为产科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3.2 存在的问题

本组400例出现较多的问题主要有麻醉不完全、血压下降、牵拉反应、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产妇带来痛苦,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也会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

3.2.1 麻醉阻滞不全

常规硬膜外麻醉中95%的麻醉都可以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但5%的患者可能出现阻滞不全,麻醉效果不完善[1]。阻滞不全的原因主要有: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不足,导管在硬膜外腔内扭曲或血块堵塞,导管前端在硬膜外腔内的位置不当,产妇侧卧抱膝困难,腰椎体屈曲不充分,麻醉师经验不足操作失误等[2]。

3.2.2 血压下降

本组病例中94例出现血压下降,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为:(1)交感神经节阻滞后,小动脉扩张肌松弛,毛细血管及小静脉舒张,回心血量减少;(2)部分产妇胎儿娩出后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出血较多;(3)术前患有先兆子痫,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血压升高,当硬膜外麻醉后,血管扩张,出现血压下降。处理:对麻醉所致的外周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血压下降,主要采用扩容和血管收缩药。麻醉前首先开放上肢静脉,快速输入500ml液体,以减少血压下降,血管收缩剂选用对子宫血流量影响小的麻黄素。失血以补血为主[3]。经过这些对症处理,本组94例血压降低者均得到较好控制。

3.2.3 牵拉反应

交感干盆部由第1、2骶神经节发出,分布于盆腔和会阴脏器;副交感神经骶部副交感核发出节前纤维随骶神经2~4经行,分布于盆腔与会阴脏器。当骶神经阻滞不全时,必然导致术中盆腔操作牵拉不适。连续硬膜外麻醉很难做到完善的骶神经阻滞,术中往往出现牵拉反应。本组病例中,有近半数的剖宫产患者术中有明显牵拉不适,术中辅以静脉注射度冷丁异丙嗪合剂,通过药物的镇静和抑制内脏牵拉反射作用,使反应减轻。

3.2.4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也是本组病例中的常见症状,由于子宫(胎儿、羊水、胎盘)在仰卧位容易压迫孕妇下腔静脉,阻碍血流回心,使血压降低。本组仰卧低压综合征发生率为8.00%,多数人症状发生在仰卧后1~10min,有些患者术前已有症状,易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但更多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只能在麻醉中根据患者出现的相应症状进行诊断和处理。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胸闷、出冷汗、打哈欠,检查血压降低、脉率加快等。因为孕妇增大的子宫大部分是呈右旋,而下腔静脉在脊柱前右侧,立即将右臀部垫高,使子宫左移,解除下腔静脉压迫,快速输液,综合处理,症状即可好转。笔者注意到,在手术麻醉穿刺成功注药后,常规将手术台左侧倾斜15°左右,对减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小剂量氯胺酮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2):59-60.

[2] 李守莉,廖一陶.影响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两个因素探讨.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1(3):174.

硬膜外手术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择65~89岁老年患者择期手术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下肢手术 (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骨折手术等) 15例, 下腹部手术 (前列腺电切术-TURP、腹股沟斜疝手术、子宫及其附件肿瘤手术等) 25例, 肛门会阴手术10例, 其中又有3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ECG异常、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ASAⅡ~Ⅲ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排除以下老年患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的, ASAⅣ、Ⅴ级的, 急诊手术的, 脊柱畸形等不适合行椎管内麻醉的等等。术前麻醉实施者对每一位老年患者进行细致、认真地麻醉风险评估, 尤其是心肺功能方面的评估, 全面了解并存疾病情况, 尽可能在术前将老年患者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调整到最佳, 积极与术者沟通了解手术方式和可能发生的危险。术前用药不应千遍一律, 而要因人而异, 尤其强调行超前镇痛、镇静, 但药量要酌减。而术前用于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扩张冠脉血管、防治心绞痛和哮喘等药物, 宜继续服用至术晨。

1.2.2 麻醉方法

50例老年患者均选择在CSEA下完成手术。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鼻导管吸氧, 选择L2-3或L3-4间隙穿刺置管, 腰麻药为0.5%布比卡因1.0~2.0 ml, 向头侧置管。控制平面在T10以下, 手术开始前予咪唑安定1~2mg镇静。若术中需要硬膜外追加局麻药, 则要分次、少量追加, 可用局麻药1.5%利多卡因或0.5%罗哌卡因3~5ml/次。

12.3 术中监测和管理

常规监测血压 (B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和血氧饱和度 (SPO2) 等, 密切观察术程出血情况、液体出入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当术中血压较基础值下降或升高20%以上, 应适当调整输血输液速度, 效果不满意者则给予相应血管活性药如麻黄碱、多巴胺等, 以维持循环稳定, 保持机体氧供需平衡。其他情况变化必须及时发现并要准确及时对症处理。

2 结果

50例老年患者均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所有病人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12例下降值>20%, 经加快输血输液进行扩容和/或应用血管活性药后能维持稳定。术中未出现心律失常、心衰或肺水肿等并发症, 其他情况亦较平稳。值得一提的是行TURP治疗的老年患者, 经有效地防治措施亦无TURP综合症发生。手术时间30min~3h之间不等, 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毕常规给予硬膜外术后镇痛 (PCEA) 。术后亦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衰老引起的一系列重要器官功能改变和本身合并的多种慢性疾病, 使得老年机体对创伤、感染等应激的防御能力降低, 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 所以老年患者围术期面临的麻醉风险远高于青壮年患者, 麻醉方法选择上力求简单安全、确切有效, 并尽量采用小剂量、分次、低浓度、个体化和复合的给药方式。[1]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 (CSEA) 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成熟且广泛应用的一种麻醉方式, 其集合了腰麻和硬外麻的优点, 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阻滞完善、肌肉松驰好、麻醉时间不受限、用药量小、术后头痛等并发症少、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及进行术后镇痛等特点[2]。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药理特点, 老年患者较之于青壮年者, 其脊麻具有起效更快、扩散范围更广、作用时间延长的特点, 基于此老年患者在行CSEA时, 宜采用小剂量腰麻药 (本临床观察组用等比重布比卡因5~10mg) , 硬膜外用药则宜低浓度、分次、少量追加。我们经本临床实践体会到, 小剂量用药行CSEA, 平面控制T10以下, 对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 这既维持了适宜的麻醉要求, 又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有效抑制术中各种应激反应, 防止各种心肌供氧减少因素, 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但是由于阻滞区域血管扩张, 可引起相对血容量不足, 而且老年患者自身交感神经功能受损和动脉弹性降低, 此时更容易发生低血压, 因此麻醉前应适量扩容, 一定强调要合理选用局麻药及其剂量和浓度。发生低血压要及时处理, 应用血管活性药, 防止血流动力学出现大的波动, 保证病人安全。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选择合适的病例, 认真细致做好术前麻醉风险评估, 尤其要重视老年患者并存疾病情况, 针对每个个体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麻醉管理到位、合理高效, 尽量控制并发症, 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 (CSEA) 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简单、安全且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新民, 主编.麻醉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358~368.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参与下一篇:暴雨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