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教学思考

2024-10-02

《农民画》教学思考(精选10篇)

《农民画》教学思考 篇1

为响应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 笔者报名参加了服务湖北省英山县红山镇四个驻点村的“三万”活动。在进村入户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过程中, 红山镇领导和驻点村干部认为笔者是大学副教授,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可以给农民们系统地宣讲党的新农村政策, 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尽管笔者已给高校大学生讲课近20年, 在学院也曾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多数大学生想听、会听、喜欢听, 但要给农民讲课还真是第一次, 心里总有点发怵。以下是笔者在2014年2月24日和25日两天给驻点村农民讲课前后的教学思考。

一、给农民讲课前的“三怕”心理

工作组经过调查获悉:湖北省英山县红山镇共有20个行政村, 自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里, 受到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民比重上升到50.4%;小学教育程度农民所占比重由37.1%下降到29.2%;不识字或是识字很少的农民比重由27.9%下降到7.5%。但是现状是如今红山镇有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外出务工, 四个驻点村出现了“三留守”状况: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没有外出打工留守的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读了高中的是凤毛麟角、读了初中的不多、大都是只读过小学或没有读完小学的。而我国新农村政策提出新型农民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 有自主自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正是让笔者担心的问题所在。

(一) 怕农民不愿听。

工作组在进村入户宣传政策过程中, 发现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村民对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够明朗或者态度消极, 他们只想打理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对别的兴趣不大。许多村民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农村政策认识还不到位, 提出想多了解关于农村新政策的意愿, 村干部也强烈表示有宣讲政策的必要, 于是工作组决定在村里组织一次系统的讲座, 以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弥补新政策的缺失。

(二) 怕农民听不懂。

镇领导和村干部对政策宣讲提出尽量要结合本镇村的具体情况, 不要脱离了村里的实际、不要讲高深理论, 不要太专业化、理论化, 要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农民俗语。在前期走访和农民交谈中, 笔者感到讲的专业习惯用语他们听不懂, 他们有些说的方言自己半天悟不出是什么意思, 从理论到理论不行, 空洞的说教不行, 结合前期对各村走访的情况了解, 鸭掌树村党员和群众的各项基础条件较好, 让农民听得懂应该不是问题。

(三) 怕农民听了没用。

尽管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但一直在外读书、后又长期在城市的高校工作, 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经验, 怕解答不了村民所企盼的问题, 毕竟隔行如隔山, 担心农民听了也白听, 听后对农民生产生活没有多大用处, 产生不了多大价值。

二、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心理

如今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信息灵敏、领悟和吸收能力强、对新奇事物敢于尝试, 借助互联网技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他们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已经有一定了解, 敢于提问、也善于提问, 任课老师要想讲的精彩, 课前只有博览群书、旁征博引、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才能迎刃而解。

(一) 不怕大学生不来听。

大学生交了学费, 听课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对专业知识的迫切渴望是他们听课的动力, 同时严格的学院管理对学生旷课会有相应的处罚, 他们如果课程不及格会影响他们的一系列利益:比如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找工作等就会受到影响。

(二) 不怕大学生听不懂。

尽管教材有时在更新, 但笔者已给大学生讲课近20年, 积累了不少教学和管理经验, 教材体系、教学规律已经掌握、万变不离其宗, 平时习惯收集整理的资料也是与大学生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 讲课生动具体, 深入浅出。退一步讲, 大学生即使上课没听懂, 课后也可以求助网络教育, 不懂就找“百度”搜索。

(三) 不怕大学生听了没用。

笔者多次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研, 平时收集整理的资料也大多数是最新的、最前沿的热点、焦点问题, 与大学生生活、求职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笔者能获得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大学生认可了笔者所讲内容的有用性。

三、给农民讲课的教学规律总结

笔者提出克服给农民讲课“三怕”心理、发挥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优势、集思广益、多调研、接地气。经过精心的备课, 入村入户调研, 与镇领导、村干部交流沟通, 制作多媒体PPT课件, 在村里查找问题、实地拍照, 专心讲课后一切变得迎刃而解。

(一) 发挥高校教学优势。

笔者长期对党的政策有深入研究, 多次做过省级科研课题, 有一定的社会调研经验, 自己也主编过相关参考书。笔者自己制作多媒体PPT课件、多插入图片、导入电教视频, 做到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还自编了一本辅导讲义《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中“三农”政策宣讲手册》, 在讲课时发给村民以辅助村民会后进一步了解学习相关政策。

(二) 集思广益。

工作组多次与镇领导、村干部交流沟通, 选定主讲内容, 一是要将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中“三农”政策的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易被农民接受, 二是要将宣讲内容与本村的发展相结合, 能结合村里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规划。

(三) 多调研、接地气。

在讲课前期, 共对175户不同家境的村民进行了入户访问, 有的尽管住在山上, 我们不辞辛苦地到山中拜访;有的是困难户和五保户, 我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有的是老村干部, 帮我们解答了村民提出的问题。我们还将收集到了一些村民的建议和要求一一做了记录整理。笔者体会到只有在与农民朋友聊天中, 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 面对面、零距离, 才是农民朋友乐于接受、易懂易记的好方式, 必须有血有肉, 用群众知道的数据和图表对比、用群众身边的典型示范、用群众耳熟的案例讲解。笔者在制作课件PPT时, 为了寻找农民熟悉的场景, 有时甚至为了拍一张镇的全景建设照片, 爬了一个多小时才登上鸡鸣尖山顶。

最后的讲课效果在笔者预料之中, 也出乎意料之外。在讲座的过程中, 农民听课的热情高涨、挤满了整个会议室, 大家屏气聆听、盯着屏幕。会后, 村民们拿到工作组编写的《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中“三农”政策宣讲手册》, 反复翻阅。有的说, 这次宣讲的内容, 都是我们迫切关注的, 语言通俗、我们一听就懂, 我们就喜欢听这样的宣讲, 这样的宣讲活动越多越好;有的说, 听了教授的课, 再看看这本很合我们口味的手册, 对我们理解党的政策就更清楚了。宣讲结束后, 鸭掌树村张支书也对我们这次宣讲进行了高度评价:王教授的举例切合农民实际, 诙谐幽默, 生动具体, 深入浅出, 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两次给农民讲课, 笔者感受至深, 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听众, 想要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借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笔者相信, 有了这次经历经验, 今后不管给谁讲课, 再运用这种教学法时, 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比较给农民讲课与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心理, 分析给农民讲课存在“三怕”心理和给高校大学生讲课的“三不怕”心理的不同, 提出克服“三怕”心理、发挥“三不怕”优势、集思广益、多调研、接地气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教学规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袁斌昌.课堂·学生·农民——“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中关于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教学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2

[2] .张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政法行政, 2008

[3] .曲建东.对农民创业培训教学规范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县域职业农民培育途径思考 篇2

一、如东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成

(一)教育培训硬件建设

如东县农广校作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多年来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具有较完善的教学培训设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配套合理,声像等教学设备齐全、教材成套,并有实验、实习基地。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阶梯教室、普通教室各1个,实验室3个。配有桌椅(凳)320多套,学员宿舍床位120张,食堂可供300人同时就餐。校内生产实习基地13300平方米。

(二)教育培训师资力量

如东县农广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有专职教师13人,占职工总数60%,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务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2%;多数同志年龄在30~45岁之间,年富力强,既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和教学管理经验。为了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经常派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中央农广校及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培训。

(三)职业农民培训讲师团队伍建设

职业农民培训讲师团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保证。

首先,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符合本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如2012年组建的220位成员的农民培训讲师团中,有县级职业农民培训讲师80名,他们是种植、养殖、土肥、林果、种子、农经、农业产业发展等行业的专家、优秀专业技术骨干。

其次,对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如,既组织讲师团成员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又组织讲师团成员集中培训专业技术知识。

第三,深入探索研究适合本地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农民培训,将集中授课、课堂答疑、园区参观、公司实践有机结合,利用书籍、画册、明白纸、多媒体、视频等介质,把新理念、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带进课堂,让学员亲身感受。

第四,努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农村公益型岗位人员队伍。把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务信息等更方便、更简洁、更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业从业者,如通过组织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村级防疫员、村组织书记、村农经管理人员等,通过培训增强了职业农民的带头创业、带民创业、带头致富的能力,为县域的种植、畜禽、蚕桑养殖大户创业、农村经济管理、蔬菜种植园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第五,整合全县优秀讲师资源。在县域内多部门合作,整合教师资源,培育职业农民。积极与县委组织部、农工办、县蚕桑指导站、县畜牧兽医站联合,聘请农业高等院校、技术专家,举办大学生村官、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蚕桑、南美白对虾、蔬菜设施栽培等专业职业农民培训。

二、县域职业农民培育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相应证书并不重要,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照样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活动,缺乏主动获得职业教育培训的动力。

(二)培训过程长、难度大、效率低,影响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如东县域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趋于老龄化,整体受教育情况较差,综合素质较低。他们期望培训内容能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紧密关联,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实用,能快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且易学易掌握,能很快成为个人的本领。他们认为培训时间长,年龄大接收新知识难,或者认为通过培训却没有学到过硬技术,或学到的知识不能显著提高个人本领和增加收入,或者学习内容与自己从事的行业脱节,他们就会认为培训的作用有限而不愿参加培训。

(三)不同主体对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

县委、县政府及农民培训主管部门和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要在2018年前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就包含“持证农民占比35%”的指标,但部分镇、村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组织力度不够,致使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难以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三、县域职业农民培育的途径

(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农民队伍形成

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出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出台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具体鼓励政策措施,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让职业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从地方激励政策中受益,享受到职业培训带来的实在收益。

(二)遴选培育对象,培育职业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瞄准种养专业户、种养大户、园区和基地农业人员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青年等,他们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通过对他们的先培先训,使之成为职业农民中的“先锋军”,然后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农民。

(三)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分类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一是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及应往届毕业生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

二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进村,将学员“入城学”变为送科技“下乡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四)着力提升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与能力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使参训农民形成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政策法律法规,懂得经营管理,熟悉安全生产,掌握相关专业生产技能。

(五)建立县域职业农民培训质量体系,保证培训绩效

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培训全程实行集中学习、生产实践、考试考核的质量体系。

一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建立县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各镇成立相应领导小组。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负责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发动、综合协调、组织落实、检查监督等工作。

二是实行实施单位法人负责制。县农广校作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实施单位,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和培训质量体系,单位法人对培训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加强过程控制。

三是大力宣传,建立完整的培训台账。县、镇两级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刊、标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宣传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动员广大农民参加培训,广泛宣传职业农民培训典型和成效,营造浓烈的职业农民培训氛围。各镇培训办明确专人及时收集整理好培训台账,对职业农民实施跟踪回访。

四是建立检查监督考核验收制度。县农委在县政府领导下,对全县的职业农民培训情况进行即时抽查监督,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年末进行考核验收总结,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教学质量优秀和保障体系到位,使得县域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成效。

江苏省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民画》教学思考 篇3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势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有序发展的整体性动态教学过程, 是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言的, 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的教学,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化模式, 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互动式教学”把教师的“一言堂”变为教师与学员共同参与的“群言堂”, 把教师的“主讲”变为课堂主导, 将学员的“静听”转化为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因此“, 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不但可以让学员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技术, 而且还可以将学员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方法与课堂理论相结合, 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一) 培训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师生互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扮演的是主持人、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 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培训教师的教学要服从于受训学员的学习目的, 教为了学, 以教带学,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 培训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受训学员的学习需求, 掌握农民生产经营状况, 充分发挥能动作用, 才能冷静处置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紧凑地进行。

(二) 受训学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力凸显

互动式教学克服了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弊端,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将学员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参与, 增强了学员学习的主体意识。互动式教学强调学员的主动参与, 重视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利于学员在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并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巩固并应用知识, 有效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三) 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得到有效体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都是成年人, 个人素质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具有机械记忆力较差、理解和抽象能力较强等成年人学习的特点, 他们喜欢在做中学, 学中做, 在非正式的情景中学做一体才能达到学习效果。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不能激发学院的兴趣, 更不能兼顾每个学员的个体差异, 而互动式教学立足成年人的学习特点,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实地考察教学、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体会、影像放映等, 引导和鼓励农民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并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充分挖掘学员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习效率。

(四) 理实一体化的培训效果得到强化

互动式教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 可集讲授、讨论、演示、动手操作等于课堂教学环节, 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术技能。边教、边学、边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员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纯理论化、纯概念讲解的晦涩难懂和单调乏味,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和“学”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 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要以培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为主导, 以学员为主体, 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之间的互动为主线, 集学员动脑、动口、动手、动笔于课堂讲学环节中, 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一) 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教学互动

教师和农民互为教师、互为学生,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化解了教与学的矛盾, 使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协调统一起来, 活跃了培训气氛, 增加了学习兴趣, 为农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员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小组讨论、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 不断地内化培训内容;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励、引导农民学员学习、思考、理解所学内容, 学员通过互动将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充分展现并适时反馈给培训教师, 有助于教师据此调整教学思路, 选择最佳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二)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学习互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般是以区域为单位组建, 一起受训的农民大都生活在同一地区, 生产条件、人文状况、产业类型基本相当, 将他们聚集到一起, 为他们相互学习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机会。农民学员之间是平等关系, 是共同学习者, 在培训过程中设置他们之间的互动, 教学环境不再拘束, 气氛变得十分轻松, 可以使他们放下包袱, 消除芥蒂,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从而共同提高。通过农民学员之间的互动互学, 使农民固有的观念受到冲击, 开阔了眼界, 学到了许多从书本和教师那儿学不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使他们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充满了信心。

(三)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

通过不同课程授课教师的互动, 进一步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及他们的产业经营状况, 及时掌握和了解受训学员的其他课程体系及其授课方式和互动内容, 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完善互动教学内容, 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和互动形式的重复和类同, 充分调动农民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农民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学做互动

理论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以科学理论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 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专业技术课程的教育培训, 更要结合作物的生产季节, 边培训, 边实践, 边指导,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使农民在学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牢固地掌握实地操作技能, 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 同时, 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进一步丰富理论的内涵,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

三、互动式教学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考

(一)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保证互动式教学成功应用的基础

将互动式教学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要求我们的培训教师不仅要能授课, 还要能点评、能组织、能沟通, 能控制互动教学全过程。教师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分析判断能力, 能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 在学员遇到困难时, 引导学员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教师还要博学, 眼界开阔, 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以轻松应对互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既要避免互动教学出现冷场, 又要防止脱离主题、偏离方向, 做到协调有序, 处理有效, 保持“活跃”而“有序”的氛围, 真正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培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关最新业务理论知识, 夯实理论基础;必须开展需求调查研究, 深入了解当前农业、农民、农村的需求及产业发展状况;必须苦练内功, 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 提高自身的互动教学的本钱, 奠定互动教学成功应用的基础。

(二) 营造民主氛围是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发式的教学, 只有营造民主的氛围,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互动式教学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实践中, 教师既要留给学员足够的“空白地带”, 让学员去设疑、质疑、解疑, 确立学员的疑问意识, 鼓励学员积极大胆提问, 激励他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应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突出多变互动, 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促使每个学员、教师积极参与互动教学, 做到互动教学的全员性、广泛性;同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大都多年从事农业生产, 了解农村实际和存在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一些“土专家”、“田秀才”, 他们的许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农民学员, 应虚心听取农民的观点, 尊重他们的生产经验, 摆事实, 讲道理, 引导农民学员心悦诚服的接受或采纳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

(三) 灵活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各有特点, 没有哪一种互动方法完全适合于所有的培训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点以及课堂情境等灵活应用互动形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境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培训教师只有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努力拓宽视野, 博学好问, 提升素养, 不断完善、创新、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方能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 随机应变, 从而大大提高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关于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篇4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增收致富 问题 措施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荒置增多,农产品变现缓慢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农民收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谈几点意见。

1. 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此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从我镇20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中抽取了10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作为调查样本对我镇农民收入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农民收入多寡与其兼业状况密切相关。

1.1以种植业为主

从这次调查看,当前农村中仍有一成左右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他们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由于受山地地形限制土地贫瘠,加上今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大量耕地退耕还林,人均占有耕地1.26亩,种植粮食收入极为有限,正常年份仅能维生活,持如遇个天灾人祸就入不敷出,生活比较窘迫。目前,这类低收入家庭在我镇还占有一定比例。

1.2劳务输出产业

由于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且收入微薄,造成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加。调查发现半数以上农户家庭至少有一人通过外出打工或在周边企业干活来改善生活条件。且发现,农村条件好的,能盖起楼房的多是通过外出打工才实现的。可见外出务工也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对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致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经济作物

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有一部分家庭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以种植烤烟、蚕桑、黄姜为主。粮食都是自给自足,经济作物维持家庭开销供子女读书,如果收成好价钱好的话还有一部分结余。目前,这类家庭在农村属于中等收入家庭.

1.4自主创业

我们还发现,农村中有一小部分农户他们较为年轻,且有一定知识水平,以经商、包工或交通运输业等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他们不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也不再外出务工,主要精力在家乡自主创业,且多搬到城镇中居住。他们多是农民队伍中的佼佼者,为农村致富开出了一条新路子.

2.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农民稳定增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退耕还林,生猪养殖、发展经济作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普遍存在: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一般性产品多,专用产品少。而且农村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影响新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不利于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农民的经济收入以种粮为主,二、三产业基本没有发展,增收渠道单一,如遇上天灾人祸,粮食产量低,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大多数农村都处于偏远地区,农业设施薄弱。比如我鎮就处于偏远的山区地带,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现在还用的是牛耕种地,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差。且受地形条件限制交通落后,大多数农村与外界联系不便,信息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农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大多数农民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2.3人们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如今农民的小农思想还非常严重,思想不解放.对土地有着严重依赖情结。在2000年初的时候,我镇就开始着手“村村通”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需要出让土地。有些思想落后的农民就不配合还百般阻挠,导致有些村子至今还没通路。这不仅损失个人利益还拖累整个村子经济的发展。相对贫困村的村干部,有的思想保守,墨守陈规,面对市场经济束手无策,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市场意识不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相对落后脆弱的农业将直接面对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农民增收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在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3.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3.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就是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生产布局,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使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调整中,我们应该做到: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把市场的开发和研究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立足原有基础和资源优势,选好主导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农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二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三是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在继续抓好种植业、养殖业调整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民抵御风险能力。

3.2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大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一要鼓励地方投入,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快农田水利、农村交通、水、电、气、通讯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二要吸引农民自身加大投入,积极参加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生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三要对农村、农民实施倾斜和保护政策,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增加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3.3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要使这种教育规范化,特别是要防止乱收费现象出现,让绝大部分农民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学,以防止新的文盲或半文盲的产生;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

3.4加快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是乡村的纽带,它可以将城市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传播到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发展起来了,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结论

《农民画》教学思考 篇5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审美情趣的提高, 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愈来愈强, 现代农民画也成为城乡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品, 受到人们的喜爱, 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几年, 现代农民画进入商品经济领域, 上海金山、陕西户县等地人们商品意识较强, 率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扩大了现代农民画的发展出路, 把农民画的创作与销售推向了市场化, 可以说他们是现代农民画发展创新的较好例证。

鉴于此, 笔者认为洛川现代农民画要想找到出路, 并继续发展下去,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将现代农民画提高到新的理论和政策高度, 并与洛川地域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首先, 要继承土生土长的民间绘画, 洛川农民画是民间美术与传统文人墨画相对应的另一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也是现代绘画取之不竭的源泉, 并且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律, 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通过发掘、整理, 去其糟粕, 吸收优点, 为我们所用。其次, 政府在政策上应给予支持, 并拨付专项经费, 建立和完善农民画协会机构, 制定农民画国家奖励扶持政策, 做好现代农民画教育基地的开发和人才开发。一方面, 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画艺术专业村。洛川现代农民画能够健康发展, 政府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如何找准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点, 谋求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要通过教育基地的建立, 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对民间作者进行培训, 提高艺人的文化素质、艺术欣赏力, 强化地域特色、个人风格, 培养作者的自我创新意识, 并设立农民画发展基金, 增加现代农民画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 由于当地政府疏于对文化的支持, “中国现代绘画画乡”也只剩下一块招牌, 有名而无实。如果加强农民画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民画创作有了阵地, 这样增强农民画作者们创作的信心, 也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 人才开发能为洛川现代农民画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须要致力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民画辅导队伍和创作队伍。洛川农民画创作的主力军在农村, 所以要不断扩大现代农民画在农村的培训, 并尽可能发掘隐藏于民间的艺术人才, 启发他们的灵感和创作意识, 在技巧方面提供帮助, 并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创作环境, 这样才可以确保队伍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 注重洛川现代农民画产业化的发展出路。首先, 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是农民画发展的手段。通过不断对外交流与宣传, 提高人们对洛川现代农民画的认识, 这就要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作品, 还要制作出实用性强的精品。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广为宣传, 参加各类艺术活动, 举办各个层次的展览等形式, 有利于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对洛川农民画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其次, 走艺术产业化的道路是洛川现代农民画发展的重要途径。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 积极发展现代农民画与开发民间艺术产品相结合的思路, 形成以产业为依托, 以发展现代农民画事业为目的的艺术市场,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现代农民画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 脱离了群众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因此, 要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关注这种民间艺术, 尝试着现代农民画产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通过农家风情旅游的吸引力, 拓展农民画作品的销售渠道。如洛川县谷咀村开办的“黄土情民俗风情游”等活动, 将农民画、麻绣等民间艺术展呈现在游客面前, 能将产、展、销融为一体, 这是将旅游业与农民画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同样, 还可以将优秀农民画图案印制在T恤、挂件等旅游工艺品上, 增加现代农民画展示的机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兴趣也在不断增加, 像这种“黄土情民俗风情游”活动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 无形中便为农民画等艺术品的销售增添了商机。

现代农民画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考验, 农民画的风格特点、造型手法及内容需要反映新时代主旋律, 更需要接近现实生活, 影响深远的作品出现。只有走艺术产业化的道路, 这样才能永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才是发展农民画事业的另一出路。无论这条路是否能走得通, 但还须摸索着走下去。

目前的洛川现代农民画正在完成由过去到现代的跨越, 要想让这份事业迈出坚定的步伐前进, 路途中难免还会出现更大的困难。我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先进的文化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现代农民画带动全县各项文化事业顺利发展, 以精品价值, 招回流失的人才, 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球共识, 随着民俗传统意识的回归, 国内旅游事业的发展, 洛川现代农民画迎来了新的契机, 在全民族的呵护和关注下, 将会走向新的征途。

摘要:洛川现代农民画是从属于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找发展出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 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精品, 让洛川现代农民画立足于艺术之林而不被淘汰。

关键词:洛川,现代农民画,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炼.《中国民间美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农民创业培训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民,创业培训

农民转变观念, 是党中央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战略要求。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 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孕育着巨大的空间。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搞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 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创业农民自身的特点

(一) 客观性特点

1.成年性

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 都是成年人。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是在已有知识和生活工作经历的基础上, 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矛盾突出, 因而参加学习的精力及投入受自身成年性的影响。

2.技能性

参加创业培训的农民, 选择培训, 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容是与个人今后所期望发展的空间相联系。要掌握技能, 随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 为创业致富而学技能, 提升创业能力, 使他们接受培训的技能性。

3.个体性

从整体上讲, 农民创业培训是国家一项惠民工程。就具体创业培训工作对象而言, 具有个体性。一方面, 受训学员需要接受和掌握的技术、信息、市场各不相同, 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 受创业人员年龄性别、基础知识、资金条件、自身素质影响, 培训期望值上存在个体性。

4.阶梯性

创业之路坎坷, 经验需要逐步积累, 创业的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知识和资源支撑, 受训学员对知识的追求, 具有渐进性、阶梯性。在终身教育的框条下, 考虑为受训学员及时“适时充电”成为必要。

5.恐惧性

农民受教育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经验不足, 害怕雪上加霜, 潜意识中, 对创业存恐惧心理。

(二) 主观性特点

1.学习的目的性强

参加农民创业培训的学员, 大多是在基本熟悉国家创业培训政策情况下, 有了初步创业意愿的前提下自愿参加的。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或他人成功经验, 或饱尝了有知识、有技能、快致富之甜头, 或体验缺乏知识、缺乏技能之苦头。在脑海中, 有了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的理念。身边致富榜样带来的刺激,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技欲望, “我要学”成为自觉学习的动力。

2.功利性强

参加学习本身是一种投入, 培训有所收获, 并带来致富是参训学习的愿望。

一方面, 国民惠民政策, 对农民创业在资金、信息、技能培训服务的扶持力度加大, 成为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的引力。

另一方面, 现实中家庭责任、生活负担, 成为创业培训的推力, 创业成功有助于人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

3.责任心强

农民朴实的感情作风, 表现出责任强、责任心强的本质。创业农民心理、生理的成熟, 使其认识分析和解放思想的潜在能力较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感悟敏锐, 学为所用、学为致富, 因此学习起来责任心强。

二、培训工作的特点

(一) 重点

1.项目的选定

农民创业培训是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惠民强农目标的重要举措, 培训项目成为关键因素。培训机构在推广创业培训项目时, 应考虑国家扶持、社会需求, 支持市场之因素, 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实际, 因地制宜, 紧紧抓住政府惠民工程、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机遇, 配合涉农行政主管部门、涉农行业专家、种养家以及服务行业带头人的调研, 采取问卷、座谈、询访等方式, 寻找农民有兴趣、政策有扶持、市场有需求、培训有实效的项目作为培训项目, 以达到培训发展创业、创业促进产业的效果。

农民创业培训项目选定后, 培训机构就将立足当地资源, 面向市场需求, 瞄准有前景的产业培训项目进行细分, 并采取孵化模式, 组织实施。

具体到每个参训学员, 接受哪种培训, 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必须统筹兼顾, 列举各类创业成功必备物资、资金、技术条件, 及相关国家支持政策, 为学员把脉, 让学员根据自身条件, 合理地选择创业条件最好, 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培训项目, 使受训学员起好步、迈大步、早受益、受长益。

2.互动式教学方式

农民学员理论功底相对薄弱, 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创业的核心技术和能力, 困难很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要求学员与他人主动交流, 适时分享、反思、提升自己原由的技艺。带着问题学, 朝着实际干。

3.扶持一批培训机构

农村天地广阔, 有创业意愿和欲望的成千上万, 涉足领域广泛。政府应支持和扶持一批职业培训机构, 从事培训工作, 将“高、新、难”的科技知识转换成农民易学易用的“平民知识”, 从而推动农村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市场水平的提升。

(二) 难点

创业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农民创业同样离不开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和资本的支撑。做好培训工作, 就是解决好三个资本的优势。

1.引导农民打破传统观念

农民身上表现出的小农意识、自我满足、安于现状、怕担风险, 都是防碍成功创业的观念。要通过政策主导, 让农民有必要积极准备, 看到国家项目扶持的决心。接受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2.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信心

要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和市场化配置的要求, 使农民的创业项目、创业能力、社会需求相契合。通过“项目引、示范带、能力拉、服务推”等有力措施, 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信心。

3.农民创业需要全程指导

农民创业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农民创业必然受到缺乏理论, 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他们需要“示范带”并传授经验, 使他们少走弯路, 农村使用技术也要结合农村季节实地进行。要统筹兼顾, 行业、学员、培训老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特别是让培训指导老师成为创业农民的技术帮手, 创业的技术总监。

4.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要培养一批懂政策、能创业、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 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执行、扶持”, 政府支持、培训机构努力、社会的关注。资金来源、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技术支撑、人员组织、社会服务。

(三) 作力点

1.认真调研, 提供可供学员挑选的创业致富项目

创业项目的设定, 要不拘产业、不拘类型, 尽量做到分类指导, 个体培训, 从发展空间上, 不限经营方式, 不限经营规模, 催生“星星之火”, 鼓励“滚雪球”, 因地制宜地选择“贴农”项目。

2.选准培训对象

农民创业培训资源特殊性决定了和制约着培训规模和效果。应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选择能吃苦, 能干事, 有一定接受能力, 愿意自己培训创业, 能带动创业的人。

3.典型示范

农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务工之星等企业典型人物和事物, 是开展农民创业的催化剂。受到农民身边的人和事, 是最直接的示范性, 易于模仿, 容易共鸣, 可以激活创业者的智慧, 从而增添创业信心, 增强创业效率。

4.建设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搞好培训的基础, 农民创业培训学员是特殊的学习群体, 他们大多懂一点技术, 不懂科学管理, 不懂企业经营, 对培训创业成效, 依赖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就决定了创造培训教师的特使要求:是创业农民与创业项目结合的媒介, 成为创业全过程的“规划师”, 是创业农民与培训机构沟通的桥梁, 成为创业人员的“联络员”, 是创业农民与市场结合的纽带。成为创业项目发展的“咨询员”。这样就要求熟悉政策, 有项目、有技术、有爱心的人士成为教学团队成员。其组成一是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职业教师;二是企业、行业专家, 特别是符合农民创业项目的带头人, 有实际工作经验, 以孵化形成示范效率;三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 为今后行业的主管, 提供政策支持, 具有亲和力;四是培训机构管理人员。此类管理者参加培训团队, 能够提供培训学员继续教育支撑和创业技术长效支持, 同时, 他们亲自参与培训工作, 更有利于组织校内教学、校外实践, 进行资源整合。

此外, 还应吸纳优秀学员作为农民创业教学团队成员, 一方面, 这些学员是创业培训的受益者, 有感恩之心, 其成功创业经验向新学员推荐, 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 创业学员成功经验也给指导教师提供了典型案例, 便于教学设计教案, 教师学员形成互感效应。

5.创业培训课程设置

农民创业培训学员或多或少从事过创业活动, 因此从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 农民、成人、创业、实用的特点, 不能只给他们提供一大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使他们变成知识的储存棒, 而是考虑多安排创业人员在创业实践中, 能运用的理论知识, 从而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应在互动中进行, 努力使培训课程成为理论知识变为实际创业技能服务的桥梁。培训课程包括:一是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的政策法规;二是创业项目的选择、申报及创业计划编写知识;三是创业实用技能。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知识;四是创业人员素质教育;五是创业跟踪服务等课程。使创业受训农民通过系统的学习, 具备聪明的头脑, 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三、创业培训的思考

(一) 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农民创业培训由于受训学员自身特点, 决定了培训工作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人性化。因此, 必须有其符合培训事业发展, 扩大培训成果的培训机制。

1.实行市场运作方式

农民创业培训是国家培训项目, 有政府的支持, 因此不同基地要用市场运作方式, 经营农民创业培训项目, 将有限资源、有效资源完全投入到培训工作上, 让农民得到实惠。

2.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涉农培训项目。作为培训基地要有效地利用国家实行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 针对农民创业人员主观性强, 客观上不足的现实, 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发展是硬道理, 在创业培训中, 项目应用也是硬道理。培训基地要抓好, 能够借助他人经验, 通过应用思维, 形成自己的创业观念, 并以积极的心态, 掌握知识技能, 科学的孵化出自己的创业项目, 是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培训机构要围绕受训的学员, 成功创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机构对培训机构的考核应放在受训学员的创业路上, 以及受训学院自己创业带动乡亲就业, 安置农村劳动力上。

国家对龙头企业与新生创业农民结合的, 对其参与技术指导和经营指导的, 给予一定税收、资金扶持政策。

3.建立培训基地

利用国家政策功能, 结合产业结构布局, 整合区域内资源, 有选择性选择一批学员创业培训基地和学员实训基地, 授权管理, 政府视参与程度、服务、信誉、有关政策提供一个效仿平台。

4.指导学员规划创业蓝图

农民专业培训, 重在操作能力的提升, 重在创业实效。学员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培训后, 能结合自己的实际, 作出一个可行报告。这种创业计划书, 能在专家的指导下完善。在学习期间规划出创业蓝图。一方面, 学员带着问题, 带着心中的项目, 边学习, 在参观中效仿, 萌生创业意愿。通过学员主动交流, 专家指点, 主管帮助, 学员行动。学员间的创业思路, 催化和启发自己的创业项目, 避免盲目性, 达到由构建变成现实。

5.建立服务支持体系

要保持农民创业主见良性发展, 就要考虑创业农民的创业发展空间, 在项目建立、市场信息、技术能力、政策法规、资金扶持和咨询等方面, 给予持续的支持。为此, 培训基地在政府的统筹下, 形成创业培训、技术、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适应创业人员发展的培训服务体系。

创业培训学员, 由于有效的集中培训期短, 对创业项目而言处于模拟期, 涉及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针对性。表现在实际创业中困难重重, 问题多多。因此抓好创业农民培训的扶持工作。实行学员注册档案管理制度, 利用网络建立学员信息档案, 实行网上咨询、网上答疑, 在线解决问题, 保持创业激情, 保持创业项目持续发展。除技术支持外, 在纵向上, 要利用国家政策和培训机构拥有的社会资源, 使农民创业项目能够在政府、学校, 正面纵向衔接, 保持项目的连续性, 可操作性。

在横向上, 支持受训学员创业主体间在信息、技术、市场的横向合作, 促成分工协作、规模经营、商标公享、聚少积整、节省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农民房屋转让的思考 篇7

近年, 农民的房地产市场渐渐活跃, 农民往往将其在宅基地上所建房屋对外租赁或售与别人。购买者中多是本村或外村居民, 还有很多外来做工者, 还有的则是城镇非农户口居民, 在大致相似的房屋售卖中萌生的纠葛也较多。该类违法案件诉至法院后, 牵涉到的首要问题即是:合约是否管用。一种意见觉得, 假如购房者能获得宅基地运用权, 售卖合约不存在其它违法行为, 则应确定地认为合约管用。另一种意见觉得, 乡村居民对宅基地只享有运用权, 而无处分的权益, 而卖出住房的行为, 其实已处分了宅基地运用权, 故合约应确定地认为失效。争议萌生的理由在于:《土地法》规定:农民乡村居民出卖、对外租赁住房后, 再提出请求宅基地的, 不予准许。尽管该条是针对宅基地提出请求而规定的, 但从该法及该条的规定来看, 农民乡村居民对外租赁、卖出宅基地上所建住宅, 法律并未予严禁, 也未对该卖出行为设置什么限制。但农民宅基地属农民集体所有, 只有集体内部人员才享有宅基地的运用权。而经过房屋的出让, 也将与房屋不可以分离的宅基地运用权一并出让, 将宅基地运用权的主体扩张到非集体人员。这样, 依据《土地法》的规定, 农民一户只能领有一处宅基地, 假如房屋出让只在集体内部人员之间施行, 也可能使购房者经过房屋的受让而使自个儿领有的宅基地大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那么, 农民的房屋到尽头能否出让, 这类合约的效力应怎么样确定地认为就十分值得关注和深思。

对农民房屋售卖合约持周密谨慎态度, 源于国家对农民土地的一贯政策规定。《土地法》明确:爱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合实际尽力照顾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八十年代以来, 国务院多次发文, 着重提出对耕地的尽力保护。相关行政规章、文件对农民建房、宅基地的提出请求也规定了严格的审查批示手续。1993年11月1号实行的《村镇计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农民建房应先向村集体提出建房请求, 若是需要运用耕地的, 经乡级国家行政机审查核定、县级国家行政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核对, 再向县级国家行政机土地管理部门提出请求用地, 经县级国家行政机准许后, 由县级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若是运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它土地, 也应由乡级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村镇计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准许。城镇居民如需运用集体土地建房, 还应经其所在地方单位或是居民委员会答应, 再按上面所说的两种状况审查批示程序。因为这个, 有人觉得, 既是宅基地提出请求有严格的规定, 乡村居民出让房屋也牵涉到宅基地运用问题。只有在买受人按相关规定提出请求得到所售房屋宅基地运用权后, 才能确定认为购房合约管用。假如这种观点成立, 乡村居民售房的权益将无从行使。农民房屋售卖的卖出方为农民集体, 而购买方存在两种事情状况:一是集体团体内的人员, 二是集体团体之外的人员。集体团体内里人员又有三种具体情况:一是本身已有宅基地, 且合乎国家规定的宅基地标准。二是已有宅基地, 但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三是已在集体团体落户居住, 但尚没有被分到宅基地。依据一户乡村居民只能领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 对已有宅基地且合乎国家标准的乡村居民, 再提出请求宅基地是不可能获得准许的。对第二种事情状况的乡村居民, 尽管其已有一处宅基地, 但如没有特殊情况, 也很难再提出请求到第二处宅基地。对第三种事情状况, 提出请求宅基地务必通过法律、法令规则规定的手续。因为这个, 纵然是售房行为发生在乡村居民集体团体内成员之间, 也将难于施行。售房者首先要检查核对购房者的具体状况。若是乡村居民集体外部人员提出请求宅基地建房, 条件将更为严格。假如将这些规定适用于售房行为, 购房者的资格待定, 乡村居民卖出房屋将难上加难。

经过前述提到的法律、法令规则规定, 不难看出, 国家对宅基地提出请求是严格扼制的, 而上面所说的规定并不牵涉到乡村居民已按规定提出请求到宅基地并按审查批示程序建筑房屋。对待这一问题, 实际上是怎么样确定宅基地的权益性质, 以及宅基地上的权益与地上房屋的权益关系。我国土地占有权的主体分为国家和集体两种。宅基地占有权属农民集体, 其运用权由集体团体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手续划拨给乡村居民运用。作为宅基地运用权人, 有权在获得的土地上享有运用的权益, 可以在该土地上建筑住房以及其它依附物。作为运用权人无权单独出让宅基地, 但假如运用权人在宅基地上已建筑了房屋, 房屋的占有权的完整权力职能归属宅基地运用权人。此时, 房屋的占有权与土地的占有权分属不一样的权益主体, 双方在权益行使方面定然互相联系。而房屋与土地紧密接合的独特方式决定了二者必有一方要妥协, 是房顺地走还是地随房走。假如只能准许房顺地走, 那么农民因不享有土地的占有权将影响其房屋的占有权的行使。他只能对其房屋或其它依附物享有运用、收入的权益, 而无从行使处分的权力。假如宅基地运用权人欲走出农民, 创建一番事业, 其宅基地上的合法建造只能经过对外租赁来施展物的作用。没有疑问, 这使其权益的行使很不充分。假如准许地随房走, 即乡村居民有权卖出住房, 乡村居民对房屋占有权的行使将不存在什么绊脚石, 那么此举是否有碍集体对土地享有的占有权呢?作者觉得, 并不影响。宅基地划拨给乡村居民运用, 集体对其全部的土地其实并不可以行使更多的权益。当乡村居民卖出房屋时, 仅只是宅基地的运用权人换了另外主体, 乡村居民并不可以经过卖出房屋而从其中取得宅基地的收入, 他只能取得卖出房屋的好处。因为这个, 对集体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好处并不存在进犯的问题。且准许农民房屋自由出让, 将使农民的房屋施展最大的作用。物权法草稿第十五章规定了宅基地运用权, 从草稿规定可看出, 草稿准许农民房屋卖出。该草稿第272条:建筑在宅基地上的住房占有权出让的, 宅基地运用权同时出让。第273条:建筑在宅基地上的住房占有权抵押的, 在成功实现该抵押时, 宅基地运用权同时出让。由此可见, 草稿对房屋占有权与宅基地运用权的关系采地随房走。应当说草稿的规定是积极、合理并行得通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市民的房屋占有权与农民乡村居民的房屋占有权。城市的房改房与农民的房屋有一定的相仿之处, 房改房的售价中不含土地收入, 因为这个建设部规定已售公房上市应该向国家或产权单位补交土地收入。国家对房地产二级市场持积极的开放政策。农民乡村居民享有的住房占有权与市民的住房在占有权的权属方面并无二致, 假如对乡村居民售房采取限制性政策, 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不公的。为此, 作者提议, 国家对乡村居民售房也可参考房改房上市的相关作法, 由集体土地占有权人交来一定的土地收入。经过购房获得别人宅基地运用权的人假如不具备公社社员身分, 可以通过向集体缴纳一定的花销获得宅基地运用权。若是具备公社社员身份的人, 可分为两种情况:其已有宅基地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可以购买别人的住房, 但需交纳一定的土地花销。若是没有宅基地或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可以通过审批后, 无需交纳一定的土地花销。

《农民画》教学思考 篇8

1 西南山区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

(1) 资金不足, 农民长远投资困难。

农业生产中, 农业生产资料以及服务价格较为昂贵,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中长期资金需要也越来越旺盛, 但西南山区农户储蓄和财政两个层次的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缺乏金融资金的投入, 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中, 并明显限制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许多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长远的投资。实际情况是一些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还只能靠传统的“种粮”业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土地、钱物投资发展特色农业。

(2) 信息滞后, 农民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

西南山区的信息化基础薄弱, 家庭电话、电视机的拥有量在全国比重较低。据2001年初调查, 西部地区农业网站仅占全国农业网站的1/10左右, 西南山区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农户对价格了解的途径少, 只能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和品种, 而交易时, 却必须按即期市场价格进行交换。农业生产中这种价格信息的滞后性, 使农业生产者面临较大的价格风险和经济损失。

(3)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落后, 利润多被中间环节攫取。

在湖南一项针对农民有关农产品流通方式的调查显示, 42.86%的农民选择“私商来家里收购”, 35.71%选择“自己到城里销售”, 29.46%选择“到农村集贸市场设点摆摊”, 只有7.14%选择“根据购销合同交货”。可见农民在进行农产品流通时, 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 或者“等客上门”;或是“自己摆摊”;或是“自运自销”, 还没有形成任何专业化规模流通优势和发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而西南民族地区山地较多, 交通不便, 其农产品流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由于销售到外地的交易成本高, 农户很少自己运作, 大多数是“等客上门”从小商贩到大户, 期间要经过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挣钱, 每个环节都要确保自己的利润, 经过层层加价, 农产品价格上升, 而农民却没有机会分享。

(4) 农民素质低, 技术人才缺乏。

西南山地区六省中除广西地区外, 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都高于全国15.88%的水平。据有关部门预测, 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2010年将达到70%。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业更是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如优质烟叶, 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的培育都需要较高的科技水平。而民族地区从事特色农业的生产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有农民自愿组织起来, 以农业上传者为主体, 以专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营销为纽带, 以增加会员收入为目的, 在农户自主经营的基础上, 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等互作合作的民办经济技术服务的组织。包括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组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立法进程,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制度。”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供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化农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为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支持。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农户与金融部门之间开辟资金流向通道, 帮助会员、种养大户, 特别是有专业生产能力而一时缺乏资金的农民提供融资服务, 切实解决农民的增收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担保贷款, 有力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直接带动了农户的生产和收益的提高。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吸收一些社会资助资金, 也可以争取到相关企业的支持, 如贵州的“老干妈”食品有限公司, 从自身的产业化经营补助资金中拔出部分给当地辣椒协会, 依托协会组织生产和原料的收购。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降低和分散了农民的价格风险。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般都拿出专门力量与有关产品的大市场和中心市场联系, 掌握市场行情, 在此基础上, 合作组织以准确的信息和批量的优势, 用较低的交易费用获取优惠的采购和销售合同, 然后通报成员并有组织的生产。当产品价格出现下滑时, 合作经济组织会以适当的保护价收购, 这都有利于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贵州省兴仁县富利野生荸荠协会, 与会员签订订单, 实行保底价格对会员的产品进行收购, 2005年, 荸荠合同保底价为3.00元/公斤, 正常收购价是3.6-4.00元/公斤, 使农民的市场风险大大降低, 稳定地保障了农民的收入。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于规模经营, 创造品牌。

由于一定规模的交易数量是交易技术数量是交易技术运用和交易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 农户分散经营时, 小规模的分散购销必然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农户参加合作组织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 打造品牌优势, 促进农民增收。如重庆市奉节县金云药材生产合作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 建立了党参、花粉、板兰根、紫苑、金荞麦、贝母10个品种的生产基地共3200亩, 打造“夔党”、“云雾山贝母”两个品牌, 行程近了拳头产品, 辐射带动农户11320户, 药材种植总规模达20000亩以上, 年产中药材总量进8000吨。又如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境内四面环水, 交通方便, 通讯发达, 土壤理化性能良好, 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52%, 空气清新湿润, 水质好, 无污染, 是种植猕猴桃的最佳适生区。2003年该村建立了紫云猕猴桃协会, 在协会的积极推动下, 全村共发展优质红心果猕猴桃1500亩, 其中完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1000亩。至2006年底, 全村猕猴桃总产值达220吨, 年销售收人突破150余万元, 其中一级果售价高达5600元/吨, 猕猴桃种植户户均实现销售收人高达5000元以上, 猕猴桃产业得到较快速发展, 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4)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产品的深加工及多次增值。

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 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强专业组织, 兴办储运、加工等经济实体, 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然后按照合作互利的原则, 将加工或销售增值的大部分利益返还给组织成员。如重庆市万州区分水镇石碾李子协会, 利用协会专门的项目资金, 注册了“广洞岩”牌李子, 并对品牌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工作, 同时为搞好李子的销售工作, 理事会还专门制订了李子销售方案, 并在重庆、宜昌、梁平、垫江、万州等地设置了直销点。由于协会统一品牌、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标签, 2004你的李子单价比周边地区散户销售单价高出60%, 协会会员比当地未加入协会的李子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增收434元。2004年该协会实现总收人99.8万元, 比2003年增加10.1万元, 增长11.3%。除去必要开支, 获纯收益16.1万元, 比2003增加4.8万元, 增长42.5%, 按交易量返还会员盈余5.54万元, 比2003碾增加1.04万元, 增长23.1%。

(5) 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论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还是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都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 有些组织还对其成员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云南省腾冲县越镇奶水牛协会自2003碾成立以来, 开展了养殖科学技术 (牛冻改、农田种草、饲料青贮、水牛挤奶、疫病防治等) 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 传递畜产品信息, 建立营销网络, 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由于协会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 对会员的科技培训, 新技术, 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在不断的得到增强, 素质不断提高。在协会的参与下, 一个健康、有序、文明、进步、向上的水牛奶开发市场正在形成。这些技术及经营培训,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现代新型农民的成长,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促进共同富裕。农民素质的提高也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户发展边境贸易提供了智力保障, 使其能够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 寻找外贸市场新的增长点。

3 发展西南山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目前, 我国西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类合作经济实力不强、经营机制不健全, 在发展中受到各方面的压力, 远远贸易发挥出应有的组织优势, 农户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各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践证明, 合作经济组织是引导农民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的需要, 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需要, 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人为目标, 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 依靠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 提高农民入会意识, 增加组织的数量和覆盖率。

从总体上说西南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要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在农户中的覆盖率较低。以下分别抽取了东、中部和西南地区三个省市的数据进行比较 (见表1) 。数据显示西南地区的三个省市在组织数量及参与组织的农户所占的比例上都不及东、中部地区, 特别是贵州地区农户参与率只占0.9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组织在农户中的覆盖率, 应做好宣传教育工和典型示范工作。现阶段特别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普法宣传, 在积极让各级决策者充分了解符合国际通则的合作社制度和合作制原则的同时, 应在农村大力开展合作社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普及合作社基本知识, 增进农民对于合作组织的认识和了解, 强化合作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进行合作社建设的试点示范和推广, 引发农民的组织化愿望。在当前合作社知识和合作社企业家普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大面积推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不太现实, 明智的做法是精心试点, 通过成功的个案让农民亲眼目睹合作社生产的单个农户不可企及的规模效益, 从而激发广大农民以组织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的愿望, 发挥试点示范对农民发展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资料来源①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专题研究报告》, 2004.3 ② 徐旭初,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

(2) 政府应加强引导与支持。

目前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组织规模小, 资金少, 会员和农民还不富裕, 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很弱。政府应当明确责任, 合理引导。利用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带头, 带领, 使他们在组织的发展中起到中坚的作用。鉴于组织普遍存在的内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政府应当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上, 加强对其的监督和引导。而在组织的创办和经营中, 政府及其部门还应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是给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启动资金, 降低农民入社的门槛。二是设立有关支持基金, 帮助降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成本, 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合作社税收体系, 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 例如对合作社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四是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五是有关农业的国家项目优先由农民合作社承担或积极吸纳合作社参与。例如,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环境和生态保护项目等, 都应积极吸纳合作社参与实施。四是发挥桥梁作用, 帮助组织同科研、技术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帮助组织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加强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针对目前各组织技术人才普遍缺乏的现状, 要优先发放技术资料, 优先对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人才进行培训;一方百姓的富裕, 需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 要重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把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与培养协会中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把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建立在农村, 在乡村建立一体化公司或合作社。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资金、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 给农民企业家一定的精神嘉奖, 这样可以吸引农民企业家, 参与到带动一方百姓发展的农民合作经济当中来, 通过组织和培养农民, 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商品化, 把广大农村和城市连接起来, 促进农业市场化和科技化, 从而使农民完成从单凭经验到依靠科技、从盲目生产到产供销协调发展的转变。这样既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 还能够促进农民企业家对农民致富的带动作用,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科技人员的下乡, 政府要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和精神嘉奖, 这是农民能够致富的最直接的途径;政府还可以实行大学生的上山下乡、支农支教活动, 对农村人才进行补充,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运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沈道权.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2]黄?, 顾海英, 朱国玮.农产品价格、合作社与农民增收的经济学分析[J].三农问题研究, 2006, (6) .

农民工问题的法律思考 篇9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公民权;户籍制度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城乡二元体制的组织形式的人民公社制度也随之取消,大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释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似乎自由了,农村的过密化也驱动农民外出,他们来到城市务工或经商,人们便称呼他们“农民工”。加之从1985 年到现在的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和20世纪90年代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城市就业政策的改革,都为农民进城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正确认识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并理性的加以解决关系着广大农民工的整体利益, 对于化解社会冲突,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的概念

在现实的中国,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的称呼有关,与农民工的“农民”身份更有关。认清农民工的含义有利于分清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单从职业划分来讲,农民工已形成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已不属于农民的范畴。

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将农民工这一日常用语转换成法律术语需要对与农民工有关诸多现象加以抽象概括。立法者在制定有关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时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农民工这一概念的内涵。那么,学者又能为立法者提供什么帮助呢?

学者朱力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农民工的身份特性:人们称进城打工的农民为农民工,这是一个界于农民和工人(或市民)之间的词汇。从职业上说,他们已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从身份上看,他们户口仍然留在农村,仍然是农民。朱力认识到农民工是职业与身份混同的结果。

在学界较为权威和一致的认识是: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重要从事非农生产、以工资为重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范围的大小将农民工分为广义和狭义意义不大,农民工问题跟是否跨地区没有多大的关联。

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农民工大家都知道指谁。但真要给农民工下个定义似乎并不易。不同的法律法規,不同的学者对于农民工的概念有不同的规定或理解很正常。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的感受很清晰:当他们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时就是农民,到城里务工,人们称呼他们农民工。依此理解,农民工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但当我们分析农民工问题时,情况就复杂得多。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受到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这些问题又直接指向我国的户籍制度。同时在农民工身上所存在的农民身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土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概念关涉农民、工人、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等概念。农民、工人是按职业分类,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是按户籍分类。从法律关系主体上看,他们有别于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殊群体,法律关系主体就是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农民工在权利享有和权利实现上存在差距。尤其与城市居民相较,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从宪法上讲,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只有一个身份:中国公民,因而具有平等的公民权。有鉴于此。本文综合分析认为农民工是:户籍在农村,在城镇短期或长期工作生活中,与城市居民进行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国公民。

二、农民工面临的法律问题

农民工面临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农民工的就业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工资待遇较低,工资拖欠严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给维权带来困难和劳动环境存在严重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民工维权工作困难重重;农民工身份转换难;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农民工子女教育及自身的再教育问题依然严重。

三农问题关涉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三大内容。虽然农民工问题也涉及农民收入问题,但与三农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农民工问题是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的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受到制度的不公正待遇。是在农村的农民没有遇到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很复杂,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等多方面。本文重在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分析。

(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前提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在市场上自由地交易, 劳动力的价格由市场形成。在现阶段,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也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以纯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则是供大于求。作为体力劳动和技术个人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本就很困难,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户籍制度则破坏了劳动力的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则,使农民工处于不平等的境地,限制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自由流动。

农民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以及农民的身份而来的。影响农民工身份的主要有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以自由之身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将会发现他们面临着户籍身份制度的巨大挑战。

建国之后,我国采取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以牺牲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利益来加强城镇建设。这样就形成了以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生活对于农民工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当他们真的在城市工作生活时会发现户籍制度给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该《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在实际上已经将我国的人口,人为地分成了对立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两个团体,农民向城市的迁徙除了该条中的规定之外,很难有其他途径来实现。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后, 农民可以自由的在城乡之间流动,但很快他们发现在城市他们并不能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学者们在分析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时都把矛头指向该条例。这部制定之时就已违宪的法律距今已有50多年了,期间我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许多法律都失效了,然而这部法律的效力依然坚挺。原因何在?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它,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离不开它。在农村取得土地使用权依靠户籍制度,在城市由户籍制度延伸出许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今天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城市政府依然依靠户籍制度进行管理。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的呼声很高。一些地方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很成功。现阶段在我国改革或废除户籍制度的确很有难度。但是不管怎样,废除它总是对的。大卫·休谟说过:显而易见,如果人们从一种特殊利益的角度……来调整他们的行为——不论这种利益是公共的利益还是私人的利益,那么他们都会使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混乱之中,而且还会致使政府治理(goverment)在很大程度上失效。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得不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并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共的待遇。由于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居民享有一些特殊利益,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是不能容忍的。

(二)机械的土地承包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加之人民公社的取消,农民有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意味着农民劳动的自由扩大了。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出现了乡镇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城市的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开放。自由的农民可以到乡镇企业以及城市务工,以获取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2002年国家又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成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第一条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用于农业的土地使用权。第二条第二款又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不享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其权益是有限的。“承包地不得买卖”的主体可能是农民也可能是农民之外的主体。从法律上讲,农民无土地所有权,当然不能买卖。若其他主体(国家和村集体)买卖农民承包的土地,农民将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这将有违该法的目的和宗旨。失地农民将成为与土地无关的只具有户籍意义的农民。该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排除了城市居民的承包资格,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民身份捆绑在一起。该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可以转让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劳动自由扩大了,也就释放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这将给农民工带来如下影响:第一、由于集体所有制土地本身的所有权属性,农民无法取得土地的所有权,他们的经济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由于土地流转不够畅通,农村发展受到钳制,城乡差距拉大,驱动农民流向城。第二、土地分配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则形成合力使其无法摆脱固有的农民身份。造成他们与城市工人相比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待遇,经济上得不到应有的福利,处境艰难。农民工接受低工资成为可能。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农业收入很低,非农收入,无论多少都是较好的补充。他们是典型的亦工亦农。没有土地保障,仅靠低廉的工资农民工是无法生存的,劳动力再生产就会出现问题。从整体来将,企业老板很难大量雇佣廉价劳工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许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了,已是纯粹的产业工人了。没有土地保障,低工资将会使他们面临更大的问题。第三,避免了出现象印度、巴西这些国家那样的城市贫民窟问题。农民工在城市无法生活时,他们可以退回农村,那里有让他们生存的土地,有供他们住居的地方,有他們的家。这实际上将城市贫民窟限定在农村。当然,农村也就集聚了更多穷人。第四,出现侯鸟式流动现象。许多农民工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父母等亲人在农村老家,需要他们常回家看看。由于收入低,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很难拥有自己住居的房子。因此,他们常常是侯鸟式在流动。奔走于城乡之间。这增加农民工生活成本,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四,长期忽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成为可能。从理论上,农民终身享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似乎成为农民工的终身的保障。如今土地的保障已越来越有限了。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逐渐变为突出的问题。

三、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法治途径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问题始终高度重视,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工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严重,解决农民工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事关大局的紧迫问题。农民工面临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用行政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等方式加以解决。但是更为合理有效的并持之以恒的方式是法律。法律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将迁徙自由纳入宪法

作为计划经济产物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改革或废除是时候了。但前提是将迁徙自由纳入宪法。

我国在1954 年宪法,以及1949 年共同纲领中均确立了公民的迁徙权,只是1958 年1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登记条例》,使公民的迁徙权实际上被取消。在后来75 年、78 年及82 年宪法中则从条文上取消了公民的迁徙权。迁徙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2004年,我国已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些进宪法。迁徙权应当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迁徙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和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规范和引导劳动力人口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宪法支持。

(二)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

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社会中去,关键在于城市交流理性的发展。交流理性发展的基本标志就是制度建设,城市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保证不能工的权益,促进农民工群体和城市居民群体的相互交流和交往。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方面,我国的法律有许多缺陷,《劳动法》有问题,《民事诉讼法》有问提。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一直在对我们的法律进行修改完善。为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在刑法中专门加入了“恶意欠薪罪”,为解决农民工维权难问题,2003年9月1日又颁布实施了《法律援助条例》。为满足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 从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劳动监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创造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针对农民工文化、职业技能的不足,研究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针对性上岗技术培训;针对随迁子女高中阶段教育困境,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方案;针对公共服务享有和传染病预防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指导意见等。完善法律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应从法律体系上加以完善。同时我们更应懂得法律具有滯后性,不能超前立方。只有对各种相关的法律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比较成熟的理论时才能制定好的法律。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4.

[2]朱力. 准市民的身份定位.南京大学学报,2000(6).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4][英]弗里得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

[5]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载《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农民负担,根源,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农民负担问题是农村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非常重视,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 对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农民负担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 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 农民负担重的根源

首先, 农民负担重的实质是农村基层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过度侵蚀。在我国农村, 之所以存在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过度侵蚀, 其主要原因:一是政治权力的监督机制弱化;二是农民经济权力没有或只具有弱保护功能, 或者要达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需付出高昂的费用;三是政治权力的产生主要来自上层;四是领导决策者是“经济人”。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对方保护功能弱的条件下, 农村基层干部建立在个人边际收益和个人边际成本基础上的决策就有可能得到实施, 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上述4个方面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

其次, 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也是导致农民负担重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 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二是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合理, 没有注意研究城市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三是法制不健全, 执法不力;四是乡村组织制度没有完全理顺, 尤其是村级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是县乡机构臃肿, 人员膨胀。

再次, 政治权力主体与经济权力主体目标取向的不同。在目前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条件下, 农民的目标取向与政府的目标取向有时不相同, 目标取向的不同, 导致农民与政府对同一“负担量”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 负担主体有时也会对合理的负担产生一种“重”的感受。

2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对策

(1) 要强化农村基层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功能。一是在村一级设立监督小组, 其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监督小组成员不能再担任村内其他职务。二是村一级的管理体制应主要包括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督小组、村民代表大会。三是在乡一级设立监督委员会。其产生的办法是由乡一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产生, 包括社会各界人士, 农民应占有一定比例。

(2) 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强化农民经济权力的自我保护功能。农民负担问题是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易问题, 或者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博弈问题。博弈双方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博弈的结果。在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中, 双方的力量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形意味着在农村社会权威结构中, 必须构建农民自身的权威基础, 这种权威基础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组织化, 因此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对有效减轻农民负担有重要意义。

(3) 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 应突出政策和法制教育, 提高基层干部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务, 努力把完成上级任务与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 反对不顾大局和损害群众利益。

(4) 改革农村现行财税体制。首先, 进一步完善分税财政体制, 明确划分县乡政府职责, 使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结合, 以限制各级政府层层下达超过财力所限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其次, 加快地方税收体系建设, 在农村推行税费体制改革。再次, 加快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5) 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建议制定《农民负担法》, 要积极开展农村法制教育, 使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 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6)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些贫困户应当由村或乡给予一定的补助, 以减轻因农民负担而产生的不公平程度。

(7)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经济, 通过以工补农减轻农民负担,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不失为一项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总之, 从长远来说,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根本要靠发展。从国家来说, 迅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民主体制的建立及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参考文献

[1]曾虹.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的财政法学分析[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21-23.

[2]吴耀.浅谈减税之后农民的负担问题[J].陕西综合经济, 2006 (6) :33-34.

[3]李铜山, 陈允仓.后农业时代农民负担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州学刊, 2009 (1) :46-51.

[4]许彦博, 刘士芹.浅谈农民隐性负担现状[J].临沂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2008 (4) :28-30.

[5]方珊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J].实事求是, 2008 (6) :37-38.

上一篇:捆绑融资下一篇:院前急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