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机专业

2024-09-08

算机专业(精选12篇)

算机专业 篇1

在长期的高等院校的学位本科的培养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继承了很多高等院校的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注重知识原理,看重学位的提高,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变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技能技术本位,在一定的基础理论上注重技能技术的培养。总体思路是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开设课程,形成满足岗位的一系列课程体系,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相应的教学方式,课程教材、考核体制等都要相应的进行改革。

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专业开设课程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很多课程设置是延续高等本科院校的开课方式,忽视了高等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基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表现为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比较广,但并没有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在一起,专业性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

1)各个专业的有些课程是交叉重复的,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比如计算机信管方向就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这个课程其实在数据库管理这个方向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还比如在计算机维护与网页设计的基础课中,很多章节在有些专业是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课来开设的,这就出现了重复。

2)一些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无法把课程学通。由于一些公共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英语、政治思想等课程的开设,占用了很多教学时间,一般半个学期一门课程,这使得很多课程缺少实际的应用的时间。

3)专业课程系统性不够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岗位所需要的体系结构。

4)课程开设的跳跃性比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比如在信息管理专业第二学期开设了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而第三学期就开设JAVA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间没有其他面对对象的课程的过渡,跳跃性比较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比如,目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硬件方向、计算机软件方向、计算机网络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根据各个方向的需求每个方向所涉及的课程各有偏重,比如计算机软件方向偏重于学习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偏重于网页设计、网络构建等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分方向学习课程,但由于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交叉课程较多,有一些课程出现了重复。

1.2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学生的普遍在选择专业时候没有预计到计算机专业需要扎实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需要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好。选择专业仅仅是凭借个人对计算机的兴趣。实际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由于部分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赶兴趣的操作性的课程的设计不多。另外计算机系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对专业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认识不够,导致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偏向于追求广,追求新而忽视了循序渐进与扎实的基础。

1.3 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分析

目前计算机系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是延续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对项目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实例,以及实践教学的方法有限。

2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对策

基于前面分析,在此对计算机专业发展对策提出几点浅见。

2.1 课程体系设置变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为以职业本位、技能技术本位为主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保留学位本科中的课程设置的优点,结合岗位需求变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为以职业本位、技能技术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

在此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例,谈谈对课程体系的改革看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的岗位就目前市场来看主要有:数据录入员、信息录入管理员、技术文档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工程师-DBA、数据分析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数据库测试工程师、ASP.NET、JSP.NET开发工程师。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对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又不一样。比如数据库管理员职责负责数据库日常维护管理、灾难恢复、数据备份、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管理等工作,需要具备精通ORACLE数据库、具备ORACLE数据库监控、性能分析和数据库调优能力;精通SQL,具备一定数据分析经验;熟悉UNIX、WINDOWS、LINUX操作系统。

信息管理专业从事的工作主要偏向于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偏重与数据库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开发语言。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从高到低开设一系列的课程,比如针对信息录入以及管理的岗位,开设办公软件OFFICE,制图软件、图形图象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工具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管理岗位,开设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 2000或2005数据库、UNIX、WINDOWS、LINUX操作系统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开发以及测试的岗位,开设SQLServer,Mysql、或ORACLE数据库、UNIX/LINUX/AIX操作系统、JAVA/C++等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分析的岗位,开设数据挖掘、DB2或SQL SERVER等一系列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转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的顺序开设各门相关课程,这样有助于课程的专业体系化。同时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开设如数学、审计等相关课程。按照岗位开设课程,可能忽略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选修课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定位并自觉接受考核

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向也要相应的发生改变。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学生体系,根据学生明确定位自己的岗位来对不同学生开设不同课程。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基础等定位出自己的岗位目标,然后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是笔试,这样的考试模式存在一些不足:1)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2)一直以来的考试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考试不够重视通常出现临时应付的情况。配合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适当改传统的考试模式为任务模式,对一个岗位确定一个相关的任务,让学生组队来完成各个部分,最后以提交任务或答辩的方式考核。另外还可以用社会上的职业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比如软件考试、ORACLE公司DBA证书等。

2.3 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充实知识结构并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按照工作流程的模式进行教学,原有的一个教师一门课程肯定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此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不仅要熟悉一门或多门课程还应该熟悉某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有大量的项目开发的经验。这就要教师走进IT企业,从事一些的相关的工作,来提高实践开发能力。从而满足工作岗位模拟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种职业本位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方式,比如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教学等,通过开发一个项目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开发团队,按照开发项目的要求,学习相关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专业职业人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将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动力,但是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又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挑战。创新、改革是职业学院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才能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3]卢红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算机专业 篇2

一、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

计算机的就业什么时候都会很好,但也和个人的水平有关系,如果没有在计算机方面的专长,专业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的。对什么行业都一样。

总体来说,IT行业不如前几年乐观,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缺少人才,为什么人才缺少,但是大学生就业还不乐观呢?问题就是我说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能力与技术的IT行业创业者,现在会编个普通的程序,可能非计算机专业的都能干,那么诸如更底层的设计,异或是类似嵌入式系统等和硬件有紧密关联的软件设计恐怕对我们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所以,我觉得只要你有真才实学,走到哪里都是个宝!

听说现在计算机人才过剩,那它的就业前景还乐观吗?

术业有专攻关键是要把它学精!竞争中才能够出类拔萃。什么专业多一样,自己喜爱就行了。

1.你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excel等等,会一点编程,你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办公白领;如果气质好可以当高级秘书之类,风光无限,令人羡慕。

2.你熟悉网络的话,可以做企事业单位的网管、网络维护、建网站等工作。舒舒服服的。

你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你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你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是比较受累的活儿,但工资不低呀!

3.你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很时髦的工作,工作时的心情很重要,哈哈!

4.你若熟悉linux,完全可以在linux世界里自由竞争,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internet以及一个好的头脑就足够了。你的linux战友们将会根据你的意见,你的代码和你的其他贡献来判断你的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会来找你拉!

5.你能熟练使用protel,可以找排线路板方面的工作,如设计PC机板卡等等。循规蹈矩,安安静静,与世无争,但不能干一辈子吧?

6.你单片机熟,可以找单片机开发编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小产品多多,其中也自有一番乐趣。

7.你对DSP有一定基础的话,你可以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者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领域谋求一个职位。将来一准是公司的栋梁之材啊!

8.你若熟悉ARM,可以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里的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哈,一个新的IT精英诞生了!

9.你熟悉EDA,能熟练应用HDL语言,熟悉各种算法,如FIR、FFT、CPU等等,同时掌握最新FPGA/CPLD器件的应用,把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用于ASIC。恭喜你,你马上可找到月薪上万的工作了。

计算机,涵盖很广阿。包括硬件,软件 软件里还分设计师和程序员等。总之踏入这个领域才知道多么广泛。中国现在不是计算机人才过剩,而是缺少好的人才。中国每年向发达国家支付的知识产权专利费用多少?中国软件行业为什么大部分只是做低层次的代码加工,而能够进行高层次设计人才就那么少呢?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加入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行业。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 计算机专业介绍及分类

二、计算机专业介绍及分类:

1.计算机软件测试

掌握计算机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组织管理,精通软件测试工具。获取ATA软件测试工程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Java初级程序员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软件测试员。

2.计算机数据库管理

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 XP应用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部门的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

3.计算机可视化编程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及可视化技术,精通一种计算机可视化平台及其软件开发技术。获取Delphi程序员系列、Java初级或VB开发能手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可视化编程程序员。

4.计算机WEB应用程序设计

具有美工基础和网页动画设计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能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获取Macromedia多媒体互动设计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Delphi快速网络开发工程师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WEB应用程序员。

5.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

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获取平面设计师相关的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璜设计公司、居室装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

6.网络构建技术

熟悉网络结构和组网方式,掌握建网方法,能利用工具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获取Cisco路由配置或华为网络工程或AMP应用工程师认证。

7.计算机办公应用

精通办公自动化应用与管理,熟悉服务器的安装、管理和维护,基于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服务和软件系统,具备对服务器的网络安全设置、邮件、网页发布、FTP、OA、BBS等系统的应用和维护能力。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系统管理。

8.网络系统管理

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 Server或TurboLinux 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系统管理员。

9.多媒体制作

具有多媒体程序设计与多媒体制作策划的能力。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建模、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原理等技能。获取多媒体设计师相关的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公司、动画美术制作出版公司、广告制作公司。

计算机专业考核方法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操作技能;考核方法;改革;考教分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26-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信息处理工具。然而,如何建立和完善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而中职计算机专业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就是其中问题之一。

在传统学科考试中一般都采取闭卷笔试,学生的学科结业、评优、毕业都以这份试卷作为主要的依据,这种传统的考试方法已不再适应于发展快、应用性强的计算机学科,中职计算机课程考试必须进行深入地改革与创新。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考试的改革呢?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技术型应用人才。根据这一既定的培养目标,考核方法改革有三点可以作为指导思想。

1、突出操作技能的考核

计算机课程传统学科相比,应用性非常强。对于中职学校来讲,考核以操作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即符合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它是中职学校考核的基础。对于应用型技术人才,操作技能是他工作的基本能力,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并同具体理论知识相结合,专业技能才可以如鱼得水的实施。另一方面,进行操作技能考试,对于中职生,可以发挥他动手能力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比皆是,如何学以致用,这需要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观察与实践,不断的练习与提高,这也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培养的方向。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是中职学校考核的目标。应该看到,能够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工作者才是受欢迎的技术人才。

3、是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

我们知道,社会的进步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不会去想发明创造,也很难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优秀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必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考核方案、方法中体现出来,它是中职学校考核的提高。

根据以上阐述的指导思想,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考试方法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一、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强化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特点是新、多、快。教学的实践表明,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操作技能考试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同的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因而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应占有不同的比率,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如汉字录入、WORD排版、EXCEL电子表格、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100%;另一些课程实践性较强而理论知识也不可忽视,如网页制作、Photoshop、corelDRAW、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操作技能考试的比率占60%~70%;还有一些理论性较强,但也应当考察实践能力的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等课程,应当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技能考试占有30%~40%的比率。

那么,操作技能考试应该采取怎样的形式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以班为单位,同一时间在机房考试

这样的学科以突出技能速度为主,不存在考试相互作弊的情况,也是技能考试中方式最简单的一种。只要将机房的网络关闭,教师规定考试起始和终止时间,学生将考试内容输入存盘,再由教师评定成绩。如汉字录入、word排版、excel电子表格处理、平面设计等课程。

2、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由于技能考试都在机房中进行,学生座位相距很近,为了避免学生相互询问,也为了学生考前能够全面的复习,按要求熟练掌握技能,将考题分为若干份,以抽签考试的形式进行考试,这样一班的学生可以分为几组,每组考试时间和题量相对减少。象Word排版、Excel、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等课程都可采用。比如,在Word排版技能考试在微机房进行,学生第一次抽签,确定在哪一个组,到该组后,再抽签决定考核哪几个排版要求,考完后向教师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由于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使考核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同时,由于学生事先不知道自己被考核的内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该门课程的各种操作技能。此种方法适合于用简单操作就能考察出结果的课程。

3、通过一个“大作业”的方式进行技能考核

这种考核体现了合作的思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以弥补教师一人指导的缺憾。犹如模拟公司制作产品的过程。它是由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几个学生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最后以“老师作为评委,学生单独演示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如Photoshop、corelDRAW、数据库、网页制作等课程都可采用此办法。它适合于设计制作课程。

4、计算机操作无纸化考试

这种考试,由老师使用现成的考试软件,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学生进行现场操作,由计算机软件评分,既保证了客观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比如,计算机概论、汉字录入无纸化考试等。它适合于各科理论知识的考核。

以上的四种方式是根据考核内容不同,采用相应考试方式,不管采用那一种设计方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实操意识,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突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以前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学习一门语言,并且考试合格,但却编写不出一个简单的程序来。为了解决“会考试”与“会做事”不相吻合的矛盾,将二者统一起来,对某些学科可以采取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的考试方法,使学习与考核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效。

比如,数据库这门课,过去完全采用笔试,有些学生尽管在考试中成绩优秀,但却做不出一个像样的数据管理程序。实行改革后,开学初老师就提出每个人需要制作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学期末作为实践考核的依据。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之后,就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构造制作自己选定题目的数据库。这样,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观察考核评分。期末考试时,可请若干老师和部分学生作为评委,对每个学生制作的小型数据库,根据评委打分结果,再参考任课老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成绩。事实证明,这种考核的结果,很好地解决了“高分低能”的问题。可以说,该门课程成绩高的学生,就是制作数据库的“高手”。

三、考试形式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的传统方式,应当采取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前所述,我们既可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或者两者各占有一定的比例。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或者一半时间闭卷,一半时间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对于操作技能考试,还可以操作和口试相结合。因为,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一种手段,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熟练技能。

比如,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理论考试时,由于该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料、数据很多,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完全背下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更丰富的相关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篇学习论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论文的质量进行考核评分。这样学生既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扩充了课外知识。对于发展迅猛的一门学科来说,是比较适合的。

为了鼓励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有些学科,比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可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率,对于学生平时在提问、作业,测验,实验课以及科技小组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创新思想,应当认真记载,适当加分,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出来。

特别是在各种计算机竞赛(如网页制作竞赛、汉字录入比赛,计算机排版竞赛、图象处理竞赛、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综合布线竞赛等)中的优胜者,应当作为相应学科考核的补充和延续,通过平时成绩而计入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样,一方面打破了“一卷定论”的保守、机械的考试方法,另一方面,使创新能力在成绩综合评定中得以体现,向“高分高能”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四、施行“考教分离”,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并不是可以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相反,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并同操作技能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因为知识与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缺一不可,而能力又是知识与技能的集中表现,然而知识与技能并不是能力,它们需要通过反复实践、广泛迁移、不断的概括化、系统化才能上升转化为能力。

实践表明,能力与知识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能力在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计算机知识与能力考核时把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统一于考核过程之中,施行“考教分离”,使任课老师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又不能放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知识技能全方位、多层面地传授给学生,使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因此,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等,可以实行任课教师与出卷教师进行“考教分离”,使任课老师和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计算机这门学科是近几十年来迅猛发展的一门学科,因而它的教学考核方法与传统方法应有所不同。多角度、多渠道、多方法、实事求是的考察学生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计算机行业的教育者,应严格把握考核这一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操作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M].北京:民邮电出版社,2007.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4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

1 概述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往我们的教学内容统一, 方式简单,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内容往往是晦涩难懂, 难以理解。随着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 证明了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 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 根据教育部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南,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 。就我校目前的情况而言, 第一层次的课程已经开出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二层次开出了《程序设计》或《实用技术》 (《动漫》) 作为公共课, 而第三层次的课程主要由各专业自行建设或通过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在此之前, 学校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大一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 (VB语言) 。所以存在有些文科类、艺术类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程序语言, 但由于普遍不擅于逻辑性思维, 所以此类课程一直不受欢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 我校的招生总量及专业数量急速扩张,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 教学改进办法及具体措施

我校是一所包括文、理、工、商、医、农、林、艺术等类别的综合性学校, 不同专业学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 不同专业学科在计算机应用方向上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及时调整综合性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以适应以上新形式, 是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要情况,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教学需开设不同的课程, 实施“1+x”教学方案, 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 其中若干必修指的是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专业的不同, 有文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类, 这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又有多种内容, 可以是VB程序语言、C语言或者是实用技术课程, 以及动漫技术课程。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共同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在第二学期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 区分出不同的课程, 在此基础上还有多门的选修课的补充, 使得学生有多元化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较为清淅的分类教学的方法。首先课程体系按照文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别来建设。其次, 由于每一类别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 各专业在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程度及方式也很不一样, 仅仅设置统一的一两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难以满足它们的不同需求的。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 进行多元课程的设置, 打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单一模式,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课程。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 选择相应的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理论+实践结合的方法,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时的设置比例在原有的总课时上又把重点从理论讲解为主转向实践教学为主, 辅以理论知识的介绍;并且把课程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机房,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 以具体的案例介绍, 让学生有具体深刻的理解;统一建设了两门必修课的网络课堂, 把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编选适应于分类教学的不同课程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中, 我们都以上机测试的形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 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主要完成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网络基本操作和网页设计方面的内容, 而管理类主要测试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网络基本操作、网页设计和Access数据库操作方面的内容, 理工类则进一步加强理论水平的测试等。

4 结论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 我们已经在2007级学生中逐步展开。我们已经初步将课程按照成艺术类、文科类、信息管理类和理工类四大类进行分类教学, 制定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并已显现良好的势头, 我们将借鉴其它高校改革的经验, 结合本校的特点逐步推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永东.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 3:21-23.

[2]余洪.李亦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7, 3:80.

[3]孙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143.

计算机专业认知 篇5

转眼间,大学两年的时间匆匆走过,我学习计算机专业也已将近两年的时间,即将面临大三大四的学习生活。在大三学年开始之前,选择专业方向是第一件事情,它决定了我们课程学习的差异和以后可能研究的领域。

在这次的专业方向选择中,我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在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中,研究方向为:1.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基于知识的计算机动画生成。2.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数字几何处理,多媒体安全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与网络通信。3.多媒体技术与图形学,数字多媒体技术,多功能感知技术,虚拟现实与图形学。本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基本包括:离散数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虚拟现实及应用、语义网导论、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课程设计、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及PhotoShop。

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深入接触计算机应用技术,我选择这个方向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我对于图像方面感兴趣,希望可以学习计算机中关于图像的知识;其次,我本身对于传媒方面比较感兴趣,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方面的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所以我希望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第三,北京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在此领域中的权威度较高,师资水平也属于较高的水平,我希望在优秀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学有所成;第四,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特别是从事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网络智能、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与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与图形学等方向的研究或开发、设计工作,就业前景广泛。

在将近两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中,我收益颇丰。仍记得大一刚刚接触计算机专业的时候,开始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因为对于编程方面还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编程的思路不是很明白,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不少的坎坷。每次都是薄薄的几页知识,总要几天才能摸透。所以说那段时间对于自己的打击也比较大。渐渐的,随着深入的学习,自己也慢慢悟到了计算编程方面的东西。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课程最后的课设项目,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最后的作品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很完美,但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真的是努力之后的褒奖。由此我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课堂上听讲就可以,还需要课下的编程实践,这样才能理解到程序中的涵义,熟能生巧。在大一下半学期自学C++课程中,我学习到了新的编程的思路。虽然编程的思路有变化,但因为有了上半个学期的C语言基础,在学习C++d的过程中不像以前那么吃力。所以在学习新的程序语言的时候,计算机的思路挺重要的,有点触类旁通的意思。这点在之后学习JAVA的时候我也有所体会,因为C++和JAVA都是面向对象编程的,所以中间会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思路,这让我在学习JAVA的时候轻松不少。

然而,我也发现了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浅。由于自己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平时也会关注计算机方面的课外的知识和新闻之类的,发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很基础的一部分,很多深入的知识在课堂中设计的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涉及。而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中,也开设了和计算机专业类似或者是相同的计算机程序的课程。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深度没有高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岂不是一种悲哀?比如在学习JAVA的过程中,JAVA包括许多的类,在课堂的学习中涉及的并不多。在未来的职场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凭借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份工作岗位,如果仅仅依靠在课堂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自己在业余时间自学来补充。

算机专业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精讲多练;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University Non-computer Major Computer Basis Education

Nan Yang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omputer,Harbin150030,China)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the computer for basic college education,the status of the computer based teaching,computer teaching corrective measures proposed.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non-computer studen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ents to become diversified,high-quality modern professionals.

Keywords:Computer basis course;Succinctly and training; Hierarchical teaching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和处理专业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大。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缩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距,如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实际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自己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缺乏应试的能力。甚至有的学校和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办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发展形势。面对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高速的更新换代,我们的教学内容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发现在学校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与实际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学生对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由于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在目前,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则几乎都把侧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上,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有的学校虽然按照文科、理科、工科几大类来分别设置计算机课程,但在授课内容上却没有区分专业的差别,这样做的结果必将使毕业生难以与行业需求相适应,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

三、计算机教学整改措施

(一)采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统一教学,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自愿开设计算机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二层:一层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二层的教学内容包括网页开发工具、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及组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改变教学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多练”,就是多上机操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人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三)利用网络,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过程富有生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是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其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算机专业 篇7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作用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对于高职高专这一代后备人才中的的培养具有迫切的需要。而对于高职教育中的教学问题改革是今天的焦点。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 让他们能在出社会后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 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方式的应用也就成了重点研究探讨的方向。

2 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处境分析

当前,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和实训室考试;考试形式常用“理论”和“实作”两种考试模式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仍出现了“技工荒”, 月薪三千难寻一个“数控技师”局面;打字速度相当快、办公自动化考证获得“优秀”等级, 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 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 不知道公文规定格式。

以上新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摘要: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学习局限在校园内, 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没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教学脱离了职场工作环境, 没能很好地和行业接轨, 不利于学生就业。这使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索专业课程考的改革。

2.1 目前学生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新一代的学生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下, 他们具有了独特性格特点。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前提下, 新一代面对的诱惑时刻存在着, 这很容易的导致了学生迷惑, 摸不着方向。由于存在的诱惑太多, 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得到一定量的投入, 甚至很多学生压根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能动性差, 更不用说养成自学的能力。学生正处于年轻旺盛的阶段, 自制能力正是薄弱, 一旦缺乏引导就很容易会养成坏思想与环习惯。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目前的高校年年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在学生学习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学习课程却逐渐增多, 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时间分配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要把大部分的知识不断的强压在学生身上并及时消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特别是有时候老师为了赶进度, 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收能力如何, 最后也没办法是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

2.3 教学导师自身技能素质尚不完善

此外, 大部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 备课程度的广泛与否也很重要。对于一名自身技能不够强大的教师而言, 在言传身教的时候就无法与学生打成相对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技能是教会学生的重要关键。现在很多老师都身兼数职, 或者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其他方面, 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往往难以应时代潮流。

2.4 教学设备过于陈旧滞后

目前, 有些学校的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与改善, 由于设备过于陈旧滞后, 很容易导致教师在上课的进度受到阻碍, 很多设备没有及时更新就没办法满足上课的要求, 不能更清晰的为学生展示, 就不变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 严重的影响了学习的质量。从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2.5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由于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特色, 在教学方式上面没有充分运用当代的特色, 满足学生的需求, 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过于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会挫伤很多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对于高职计算机的教学方式应该得到及时的更新, 最好能够更形象生动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接收计算机的专业知识。

3 对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式

当老师在教学的方式中, 不要一味古板的进行授课。应该转变方法, 将课堂与网络向结合, 同时如果可以让学生亲手实践体验的话就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转变老师主导的方式, 改为让学生尽情的发挥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设备环境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2 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

大力度的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定期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培训, 培养老师的责任心。同时推举资历深的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一起探讨更生动形象、更深入学生内心的教学效果。此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 应该让教师不断的关注起发展的趋势, 不断拓宽教师队伍的教学视野与教学能力。

3.3 全面提高教学设备配备

提供较为完善的教学设备, 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优化教室的功能设备, 定期的对设备进行维护整修, 确保老师上课的顺利进行。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教导下共同进步。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 按学生喜好将计算机专业分成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传媒和多媒体、动画制作六个方向。开设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岗位能力课。经过两年的试行, 课程考核的改革初见成效摘要:学生就业时不但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 还有多个标志自己专业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更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岗位能力, 还有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学生就业供不应求, 加上实习管理老师的努力工作, 开创了我校就业的最好局面。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计算机的应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修之课, 生活与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只有与时俱进, 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接收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充分的吸收, 通过强大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来为学生做出贡献。全面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热情与拥护,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导下, 更积极更主动的进行自我学习, 自我强化, 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而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加强高职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

[2]尹天泉.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1) .

[3]朱云霞.外语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0) .

[4]郑天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9 (3) .

[5]李庆, 张娅.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进的探讨[J].信息通信, 2011 (3) .

算机专业 篇8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 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界定, 各个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1], 各有侧重, 综合起来, 它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三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即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能力。

2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校在校学生数成倍增加, 教学资源趋于紧张, 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 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应减少, 这就使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性, 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此同时,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 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 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形式, 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 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转变。

3 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策略

3.1 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

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 还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等举措,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水平, 满足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3.2 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 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只有把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这样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我们对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 将原来36学时的理论课和36学时实训课, 改成20学时的理论课和52学时实训课。在20学时的理论课中, 针对专业的不同, 有选择性地讲解三部分内容, 在52学时实训教学过程中, 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上, 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安装、设置和使用, 并能处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等, 在52学时实训教学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

3.3 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 培养学生编写程序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掌握, 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 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有很多, 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犹如盲人摸象, 只是单纯地注重某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 缺少对计算机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把握, 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

在计算机语言学习过程中, 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走好关键步, 尤其是第一次课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第一次课开个好头对整个课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讲清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哪些内容要详细讲解, 哪些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这样, 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 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 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力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

3.4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 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 信息量大, 速度太快,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 容易遗忘。同时, 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 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 归纳总结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 经常总结所学知识, 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 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 逐步剖析, 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 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 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5) 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

3.5 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外, 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 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 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 我们选择开设目前市场较流行的计算机课程。

3.6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职责一定要明确, 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上机目的, 设计出上机任务, 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评性, 应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的上机步骤。在上机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他们各自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 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 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 学生有问题能及时提出、能交流。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 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 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就要有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个人魅力十足的教师, 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不断开拓创新,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 2009 (1) .130-131.

[2]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4) .200-201.

算机专业 篇9

我院是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 全院共有八个系部七千多名学生,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绝大部分, 信息工程系具有讲师、副教授与教授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别是近几年对计算机教育的教学实践积累, 为我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实践条件, 同时明确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 分析教学现实情况, 力求不断创新, 改革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层次不分明, 教学缺乏人性化

近几年来, 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中, 有80%以上在中学阶段学过信息基础课程, 另一方面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家庭的计算机拥有率也较高, 接近半数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属于辅修科目, 计算机水平也不作为考核和升学的依据, 造成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的现状。其中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非常熟练, 有的还掌握了网页设计、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 而有的同学连基本的打字都不熟练。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如果无视这种差异, 对所有学生均采用一个起点授课的做法, 则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不想听, 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状况, 这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 理论是基础, 实践是手段, 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 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 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 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 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 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 学时缩减与授课内容增加的矛盾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已成为一种趋势, 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 包括计算机的课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增加。这样, 内容的增加与学时的缩减造成了很多不适应的状态。教师们总感觉课程上不完, 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学生一方面, 则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 无法消化吸收。

1.4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 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 但也有少数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可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即随着高校的扩招, 使得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 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 因此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研究的教师是教不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的, 所以这也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 加强与改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2.1 采用分级教学的办法以使学生都能各有所获

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 然后根据自愿原则施行分级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第二课堂、一帮一等活动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提高成绩, 我校信息工程系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设立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多种课程的第二课堂, 为对该课程感兴趣或有不足的同学得到再次学习的机会,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种矛盾, 我院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仪器设备, 让学生多看多练, 做到课上人手一机, 课下定时对学生开放可随到随练, 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和机会。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 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 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 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 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或编程手段,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 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2.3 利用网络平台解决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建立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于一体的学习环境。建议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制作得简繁得当, 体现精讲的原则。同时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

为了解决理论课教学信息量大, 学生难于吸收的困难, 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通过实时的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批改、网上在线测试及在线讨论等方法实现学生的课外互动。实验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 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应详细设计实验步骤, 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2.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统筹规划, 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 还要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 特别是了解计算机技术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3 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起点不同、教学内容更新快、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时压缩、教师的综合素质低等问题。

算机专业 篇10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2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2.1 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2.2 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3 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2.4 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下转第9171页)(上接第9163页)

2.5 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3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2009(6):59-61.

[2]张玲.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15-16.

算机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体系 改革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近年来,我校根据生源差异、专业差异不断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本专业的任务,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2 教学模式

全院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1+X”[1]教学模式。

其中“1”,是对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名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周学时为4,理论和上机的比例为1:1,总学时为56-64,4学分。

“X”模块,是对各专业学生开高设的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是多门课程的整合,课程性质均为选修。采用“2+1”模式(2年在校内授课,1年校外实习)的专业在第二学期选修1个模块,其它专业分别在第二、第三学期各选一个模块。X模块主要是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一刀切”的模式,为不同生源、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该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模块,颠覆传统按专业和班级统一上课的模式,按选课学生重新组班上课,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3 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1+x”教学模式,构建“1+x”模块化课程体系,1模块为一门必修课,X模块为选修课,每个模块对应一个计算机专业方向,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实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4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4.1 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管理和评价高职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对非计算机专业提供的模块化整合后的课程,按教学内容编写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考核方式、考核标准、学习资源。

4.2 按课程标准开发教材

按课程标准开发适合于非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材是当务之急,以课程标准的学习情境为主线,以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来序化教材的内容,突出“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综合应用”,将知识讲解、技能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

4.3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改革课程是关键,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整合后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平面设计、网站制作、网站高级开发、网络组建与管理、程序设计等11个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企业真实案例的职场项目实训,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组织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这就需要在教师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以适应教学及市场的需求。

4.4 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

作为课堂教学空间的有益拓展[2],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实现教案、课件、视频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学习平台。通过网上答疑、作业批改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视觉、听觉到实例演练,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静到动、被动变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习效果。

4.5 考核方式

对于各模块的考试方式有两种方案:方案一是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考勤、提问、学生作品评定分数;期末综合考核可根据不同模块采取笔试+上机+题库+作品等灵活的考试方式,评价标准与分值比例在课程标准中有详细说明。方案二是以证代考,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之“计算机操作员”证书,其他模块考取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员,证书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下发,相应模块的考试大纲、考核标准、考试命题由系里组织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校33个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明确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1+X”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从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师资实践能力、网络资源库、考核方式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畅.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个性化模块教学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82,9485.

[2]柴水英,黄小莹.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3):203-204.

[3]马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01).

算机专业 篇12

关键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1.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发现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非常大,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均衡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之间的矛盾在大学阶段突显出来。

2. 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操作重点要求也不一样。

3. 总课时比较少, 内容多, 还要参加省等级考试, 在这样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如何开展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解决办法

针对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特点——操作性强, 任课教师要“立足应用、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工作, 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目的来开展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科学选取教学内容,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现在大多学校都是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1:1, 并且理论课是采用多媒体教学, 这是比较合理的。关键是如何来利用这些资源, 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建议第一次上理论课是将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以及有关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必要的理论细节交代清楚, 尽管考试中可能不直接考核, 但这些内容是使用计算机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其次,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要以操作的教学为主线, 在每次的多媒体课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尽管学生的差异性很大, 但内容上还是要从零开始, 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 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先让学生看操作效果, 对内容有个感性认识, 再对操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 提出操作注意事项, 并说明历年来学生对该知识点容易犯的错误, 用每个知识点的考查题型作为范例进行讲解, 这样教学, 教学不仅有针对性, 学生也感兴趣, 一个小单元内容结束的时候, 归纳讲解要点, 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点, 对其中的难点细节再次阐述, 并给学生留1、2分钟进行消化和整理。在每次多媒体课结束前, 再次归纳课堂上的知识要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基本上是采用循环知识要点的教学方法, 这样组织教学,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细节, 而且也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点体系, 便于学生的课后记忆整理和知识点的掌握。

再次, 把握好学生实践课环节。学生在理论课上仅仅是看到了老师的操作, 与本人的实际实践不同, 教师要监督和帮助学生达到实践效果, 教师不仅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实践内容, 而且要有责任心, 细心、耐心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 还要经常走动, 看看学生完成操作的情况, 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因为计算机操作性很强, 会就很简单, 不会再不寻求帮助, 就很耽误时间, 降低了上课的效率。尤其是对接触计算机少的学生要重点辅导, 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帮助其他学生, 尽可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还有,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穿插理论教学, 相应的实验课安排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练习, 这样, 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又可以给学生一个提高补差的机会, 经实践证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2、其他

针对教材的多样性, 教师可以自己组织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把教学内容复印给学生, 这样上课学生不用记笔记, 可以更集中精力听课, 只是在学生自己认为有必要的地方添加内容, 课后还好复习。经实践证明, 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效果。

当然, 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把配套练习作为公共资源, 如校园网的首页某个位置设置一个超链接就可以, 或可以申请一个公共邮箱, 把练习放里面, 在把邮箱名和密码告诉学生, 以方便学生的课后练习。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始终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能力为主体, 教师即要尊重学生, 又要服务好学生, 把整个教学环节考虑的细致一些, 并要时常督促学生, 落实各教学环节。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处处为学生好, 学生会主动配合教师,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 应该让学生了解, 计算机操作很多是类似的, 学好了当前的内容, 为今后学习和使用计算机都将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波,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考核改革探讨.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21期;

[2]关绍云, 新形式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技术.2008年第3期;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互动策略下一篇:经验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