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

2024-10-20

非计算机专业(通用12篇)

非计算机专业 篇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别于评估,是通过社会第三方力量对各专业办学状况进行的评价,通过衡量一个办学单位相应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状况[1]。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内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1,2,3,4]。

计算机类专业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指南。目前,全国通过了专业认证的高校并不多。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将全面推行教育专业认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将抓住这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会,全面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与标准

由第三方组织和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的12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和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国际化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互认。

计算机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专业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评价情况等7个方面,包括19个内涵[1],在通用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12项能力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以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把计算机专业分成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其中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可。

2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5,6]。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和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区域经济的培养特色,制定出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素养,基本专业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本领域问题能力;主要面向IT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能成长为IT及相关领域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质量好坏,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及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做了统一要求;同时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本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规范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的设置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周密安排。

3.1 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6]。按照这个宗旨,我们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文理基础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四类课程。具体课程见表1。

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其法律法规;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翻译涉外商务公文、商务英语会话的基本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二类文理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知识。

第三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知识。

第四类专业类课程。该类课程涉及计算机的主要领域,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领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了解本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3.2 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除了要求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求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6]。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赛课计划、计算机作品大赛、ACM大赛等各种竞赛。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按照表2所示的五层次进行设置。

第1层次为课程实验。这部分主要是课程代实验及少量集中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第2层次为课程设计(实训)。这个环节一般采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或实训,锻炼学生们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课题的安排。

第3层次为项目综合实训。该实训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时间十周左右,通过聘请IT企业的讲师到学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讲师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训内容,具体由企业老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以团队形式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的较大型项目。学生在该环节中可以得到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第4层次为企业实训。该实训环节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进入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导师作为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指导,同时每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一名,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学生在该环节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中了解IT企业文化,掌握实际项目经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走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5层次为毕业设计(论文)。该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的训练。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学期做准备,成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与学生开题答辩管理机构,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和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

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竞赛,以进一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切合实际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成效还决定于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只有各环节认真落实,才能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摘要: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而推进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课程体系改革决定了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认证准备阶段一项重要工作。该文以认证标准为指导,探讨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机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11.

[2]计算机教育特约记者.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访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陈道蓄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13):7-9.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4]孙涵,陈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8.

[6]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B/OL].http://www.docin.com/p-390802888.html.2011,3.

非计算机专业 篇2

一、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

计算机的就业什么时候都会很好,但也和个人的水平有关系,如果没有在计算机方面的专长,专业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的。对什么行业都一样。

总体来说,IT行业不如前几年乐观,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缺少人才,为什么人才缺少,但是大学生就业还不乐观呢?问题就是我说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能力与技术的IT行业创业者,现在会编个普通的程序,可能非计算机专业的都能干,那么诸如更底层的设计,异或是类似嵌入式系统等和硬件有紧密关联的软件设计恐怕对我们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所以,我觉得只要你有真才实学,走到哪里都是个宝!

听说现在计算机人才过剩,那它的就业前景还乐观吗?

术业有专攻关键是要把它学精!竞争中才能够出类拔萃。什么专业多一样,自己喜爱就行了。

1.你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excel等等,会一点编程,你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办公白领;如果气质好可以当高级秘书之类,风光无限,令人羡慕。

2.你熟悉网络的话,可以做企事业单位的网管、网络维护、建网站等工作。舒舒服服的。

你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你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你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是比较受累的活儿,但工资不低呀!

3.你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很时髦的工作,工作时的心情很重要,哈哈!

4.你若熟悉linux,完全可以在linux世界里自由竞争,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internet以及一个好的头脑就足够了。你的linux战友们将会根据你的意见,你的代码和你的其他贡献来判断你的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会来找你拉!

5.你能熟练使用protel,可以找排线路板方面的工作,如设计PC机板卡等等。循规蹈矩,安安静静,与世无争,但不能干一辈子吧?

6.你单片机熟,可以找单片机开发编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小产品多多,其中也自有一番乐趣。

7.你对DSP有一定基础的话,你可以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者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领域谋求一个职位。将来一准是公司的栋梁之材啊!

8.你若熟悉ARM,可以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里的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哈,一个新的IT精英诞生了!

9.你熟悉EDA,能熟练应用HDL语言,熟悉各种算法,如FIR、FFT、CPU等等,同时掌握最新FPGA/CPLD器件的应用,把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用于ASIC。恭喜你,你马上可找到月薪上万的工作了。

计算机,涵盖很广阿。包括硬件,软件 软件里还分设计师和程序员等。总之踏入这个领域才知道多么广泛。中国现在不是计算机人才过剩,而是缺少好的人才。中国每年向发达国家支付的知识产权专利费用多少?中国软件行业为什么大部分只是做低层次的代码加工,而能够进行高层次设计人才就那么少呢?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加入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行业。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 计算机专业介绍及分类

二、计算机专业介绍及分类:

1.计算机软件测试

掌握计算机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组织管理,精通软件测试工具。获取ATA软件测试工程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Java初级程序员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软件测试员。

2.计算机数据库管理

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 XP应用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部门的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

3.计算机可视化编程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及可视化技术,精通一种计算机可视化平台及其软件开发技术。获取Delphi程序员系列、Java初级或VB开发能手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可视化编程程序员。

4.计算机WEB应用程序设计

具有美工基础和网页动画设计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能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获取Macromedia多媒体互动设计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Delphi快速网络开发工程师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WEB应用程序员。

5.计算机图形图像制作

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获取平面设计师相关的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璜设计公司、居室装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

6.网络构建技术

熟悉网络结构和组网方式,掌握建网方法,能利用工具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获取Cisco路由配置或华为网络工程或AMP应用工程师认证。

7.计算机办公应用

精通办公自动化应用与管理,熟悉服务器的安装、管理和维护,基于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服务和软件系统,具备对服务器的网络安全设置、邮件、网页发布、FTP、OA、BBS等系统的应用和维护能力。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系统管理。

8.网络系统管理

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 Server或TurboLinux 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系统管理员。

9.多媒体制作

具有多媒体程序设计与多媒体制作策划的能力。基本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建模、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分镜头原理等技能。获取多媒体设计师相关的认证。

计算机就业方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公司、动画美术制作出版公司、广告制作公司。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2-0000-01

Non-computer Major Teaching Discussion of Computer

Liu Juan

(Hunan Golf Tourism College,Hanshou415900,China)

Abstract:Thi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the status of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re described,computer Teaching for college non-computer major reform is imperative.

Keywords:Non-computer professional;Computer teaching;Reform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必须深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一、结合本专业特点,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正確选择教学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要求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而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各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目前高校大多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应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与数据库应用基础等课程。然而,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出于教师的职责,有义务也有必要将这些新技术、新知识作为补充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由于各种原因,计算机基础课课时有限。因此,一定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好基础知识与补充知识之间的关系。对计算机新技术、新工具,可以安排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轻松的氛围里学到新知识,又可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是搞好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据了解,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其一,目前某些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陈旧。比如现行教材中的以下内容:Dos、Office2000等。其二,计算机应用课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只是一味地应付等级考试。学生不知怎样将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所学专业,对现在流行的适合本专业使用的软件知之甚少。这样必然导致学生毕业后计算机知识运用的缺失,加大用人单位再培训的负担和难度。因此,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意最新信息的收集和传达,重点选择能体现计算机应用最新发展的内容作为的教学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多安排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验课。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中应试思想严重,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则较少,以及硬件设备数量少、质量差、更新慢等问题的存在,出现了软、硬件环境的相对滞后与教学内容更新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第二,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及软件,加强网络机房的建设与管理。第三,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编制出规范的上机实验和测试指导书,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同时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实验教学是搞好计算机教学的根本途径。

(二)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是非常适合采用CAI方式的,CAI本身就是计算机应用的一种形式。利用CAI课件则可以充分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音乐等多种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能够即学即用。CAI的应用应该作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科研能力,丰富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最根本因素,所谓高屋建瓴,只有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做指导,才能驾轻就熟地扎实做好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教研与“教学”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哲学观告诉我们,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之,教研工作就是理论,教学工作则是具体的实践,因此,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教师而言,搞好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可能涉及到各种专业技术,因此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实践水平,而这种综合能力是在科研开发中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总结和积累,才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传播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学生掌握自学计算机知识的方法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方法。如:教师应当在平时强调对软件“帮助”功能的使用,使学生能够随时使用“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每当学生在操作上出现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教师不要忙着迅速做指导,应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帮助”栏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通过自己调阅相关求助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比起单纯到教师的讲解获取答案,肯定要理解的透,当然也记得牢。总之,教师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避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要想方设法使学生逐步减弱对老师的依赖,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现代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封梅.关于搞好医学生计算机教育的思考.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20,4:76

[2]张永宁,张凤涛,王建刚.纺织工程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中的体会.吉林工学院学报,1999,20,3:64

[3]杨长兴,李小兰,陈彦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小结.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3:68-69

作者简介:

非计算机专业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科融合,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 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 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 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 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 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

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 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

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

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元峰,廖黎莉,赵敏涯.跨学科的计算机信息类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票务管理》为例[J].福建电脑,2013(4):32-34.

[2]陆莹,苏晓东,何泽恒,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1):48-48.

[3]王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4-15.

非计算机专业 篇5

2005.11.08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方向、专科)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且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安排面授辅导,根据各教学点生源分布具体情况,一个月进行一至二次,或每周按排一次。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以导学为主。教师在学期初上第一次辅导课时应就本门课程进行总体的介绍,指出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提出自学方法建议及面授辅导的总体安排。在以后的面授辅导中教师应主要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而避免逐章讲解。最后一次面授辅导应安排出时间,根据考试大纲进行期末复习。

辅导教师应注重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专业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对作业采用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答疑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作业。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辅导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办法,帮助学生解决上机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各教学点应为学生征订或提供多媒体教材,及时收录和转播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电大直播课堂的教学节目,向学生开放多媒体自学中心和视听阅览室,接收VBI数据,向学生公布中央电大网站和省电大网站的地址、主持(责任、辅导)教师的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渠道和机会,让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便捷。

非计算机专业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in the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for non - computer majors a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reformingand exploring. we deepening from such aspects: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ers,inno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urses system, reform of teaching resources, cul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computer knowledge and so on.So we call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basic cour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目前我国已处于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社会,作为信息处理的载体计算机,在许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没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就很难在相关研究领域里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了培养全面发展、适应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各级教育机构均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完计算机类的课程后,未能有效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反应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

1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工作,认为现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有效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

1.2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精通,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有效统一。

1.3 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后如何利用产生很大困惑,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建议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有效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

2.1 优化教学内容

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同时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要求他们像程序员一样开发软件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对于教学内容,重点介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弱化原理性的知识。例如重点介绍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对于字符编码等等知识点,采取简单介绍的原则进行讲解。

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讲授,例如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Visuanl Foxpro这门课时,可通过VF6.0建立各种财务报表,并制作小型财务软件,通过此种方式学习Visuanl Foxpro,学生可学深入体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学以致用。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并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提供分层次的、不断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并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实际,使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2.2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来。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边讲授理论知识边演示软件的实际操作,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加上机实践课时,从开始的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重点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机实验课时的增加,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拼盘式教学和双语教学,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研讨式课程。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动学习新知识能力的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胜任讲授新内容、新知识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 小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培养举足重轻的基础课程之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形成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新时代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荣华.三种课程改革棋式.挑战探索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施永进等.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1)63 - 66

[3]顾顺德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改变[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9,19(3):262 - 263

非计算机专业 篇7

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专业开设课程的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很多课程设置是延续高等本科院校的开课方式,忽视了高等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基于基础知识的积累,表现为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比较广,但并没有与实际工作岗位联系在一起,专业性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

1)各个专业的有些课程是交叉重复的,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分,比如计算机信管方向就开设了多媒体技术,这个课程其实在数据库管理这个方向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还比如在计算机维护与网页设计的基础课中,很多章节在有些专业是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课来开设的,这就出现了重复。

2)一些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够充分,学生无法把课程学通。由于一些公共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英语、政治思想等课程的开设,占用了很多教学时间,一般半个学期一门课程,这使得很多课程缺少实际的应用的时间。

3)专业课程系统性不够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岗位所需要的体系结构。

4)课程开设的跳跃性比较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比如在信息管理专业第二学期开设了C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而第三学期就开设JAVA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间没有其他面对对象的课程的过渡,跳跃性比较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比如,目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分为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硬件方向、计算机软件方向、计算机网络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向。根据各个方向的需求每个方向所涉及的课程各有偏重,比如计算机软件方向偏重于学习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偏重于网页设计、网络构建等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分方向学习课程,但由于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交叉课程较多,有一些课程出现了重复。

1.2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学生的普遍在选择专业时候没有预计到计算机专业需要扎实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需要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好。选择专业仅仅是凭借个人对计算机的兴趣。实际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由于部分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赶兴趣的操作性的课程的设计不多。另外计算机系学生还普遍存在着对专业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认识不够,导致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偏向于追求广,追求新而忽视了循序渐进与扎实的基础。

1.3 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分析

目前计算机系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是延续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对项目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这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实例,以及实践教学的方法有限。

2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对策

基于前面分析,在此对计算机专业发展对策提出几点浅见。

2.1 课程体系设置变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为以职业本位、技能技术本位为主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保留学位本科中的课程设置的优点,结合岗位需求变学科本位课程体系为以职业本位、技能技术本位为主的课程体系。

在此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例,谈谈对课程体系的改革看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的岗位就目前市场来看主要有:数据录入员、信息录入管理员、技术文档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工程师-DBA、数据分析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数据库测试工程师、ASP.NET、JSP.NET开发工程师。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对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又不一样。比如数据库管理员职责负责数据库日常维护管理、灾难恢复、数据备份、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管理等工作,需要具备精通ORACLE数据库、具备ORACLE数据库监控、性能分析和数据库调优能力;精通SQL,具备一定数据分析经验;熟悉UNIX、WINDOWS、LINUX操作系统。

信息管理专业从事的工作主要偏向于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偏重与数据库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开发语言。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从高到低开设一系列的课程,比如针对信息录入以及管理的岗位,开设办公软件OFFICE,制图软件、图形图象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工具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管理岗位,开设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 2000或2005数据库、UNIX、WINDOWS、LINUX操作系统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开发以及测试的岗位,开设SQLServer,Mysql、或ORACLE数据库、UNIX/LINUX/AIX操作系统、JAVA/C++等一系列课程;针对数据库分析的岗位,开设数据挖掘、DB2或SQL SERVER等一系列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转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的顺序开设各门相关课程,这样有助于课程的专业体系化。同时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开设如数学、审计等相关课程。按照岗位开设课程,可能忽略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选修课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2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定位并自觉接受考核

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向也要相应的发生改变。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应该改变原有的传统学生体系,根据学生明确定位自己的岗位来对不同学生开设不同课程。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兴趣、基础等定位出自己的岗位目标,然后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的教学。

传统的考试模式主要是笔试,这样的考试模式存在一些不足:1)无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2)一直以来的考试模式,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考试不够重视通常出现临时应付的情况。配合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适当改传统的考试模式为任务模式,对一个岗位确定一个相关的任务,让学生组队来完成各个部分,最后以提交任务或答辩的方式考核。另外还可以用社会上的职业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比如软件考试、ORACLE公司DBA证书等。

2.3 教师根据社会的发展充实知识结构并尝试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按照工作流程的模式进行教学,原有的一个教师一门课程肯定是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此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不仅要熟悉一门或多门课程还应该熟悉某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过程,有大量的项目开发的经验。这就要教师走进IT企业,从事一些的相关的工作,来提高实践开发能力。从而满足工作岗位模拟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种职业本位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方式,比如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教学等,通过开发一个项目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开发团队,按照开发项目的要求,学习相关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专业职业人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将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动力,但是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又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挑战。创新、改革是职业学院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改变原有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才能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非计算机专业 篇8

2006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周以真教授[1]将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提出的面向问题解决的系列观点和方法, 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的本质和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核心思想[2]。自动化、有限性、程序性、机械性是计算思维的基本特征。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科学的专属, 但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 对计算思维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和变化。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对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内容, 最能体现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修课程, 其培养目标也要从应用技术向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过渡。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教学进行了研究, 以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这些研究主要包括: (1)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3)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教学内容设计。

1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1世纪科学上的前沿研究都有可能通过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科学得到解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其它学科培养计算技术格外重要[3]。然而传统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仅仅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教给学生使用, 这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思维培养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3]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以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开启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杨彩云等人[4]通过分析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 融合了计算思维理论的分层教学思想, 进行了计算思维视野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吴宁等人[5]在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知识模块及学时安排后, 结合计算思维的特征, 减少了理论教学内容, 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前, 笔者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教学内容呆板、课程内容更新慢、学生应试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以学生为中心, 分专业、分地区进行分班教学; (2) 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考核方式, 而不是以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 (3) 增强教学手段的灵活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2 计算思维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Windows7操作系统的运用、Office2010 (Word、Excel、Powerpoint)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这也是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注重应试, 只教会学生操作某个软件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机能完成的功能, 却忽略了计算机为什么会有这些功能, 这些功能是怎样实现的, 这些功能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是理解计算机在不同计算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就要求大家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基于计算环境求解问题的典型方法有: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启发式推理、平衡与折中等[7],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环境, 没有抽象级的图灵级研究, 没有指令级的硬件设计, 也没有语言级的程序设计, 只有简简单单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软件使用, 但这中间也包含着基于计算环境求解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扩散到其它学科, 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摆脱简单概念堆积和知识堆积, 在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教学中组织和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7]。

3 教学案例与实施过程

在非计算机专业,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 兴趣不大, 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环节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方法及思想[8]。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理解基于计算环境求解问题的方法及过程比较有效, 示例如下:

(1) 问题引入。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10, 以寝室同学为小组, 以寝室生活为主题在90分钟内制作演示文稿, 要求演示文稿中包含音乐、图片、文字等元素, 使用各种动态效果。

(2) 解决思路。首先将问题进行约简, 不考虑演示文稿要求, 由全组人员讨论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框架, 然后把框架的每个部分落实到人, 每个学生拿到的任务不一样, 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节奏, 可以让有些同学暂停任务去帮助其他同学。要结合演示文稿的要求完善演示文稿。

(3) 讨论。200位学生分30个小组, 其中有3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制作出了优秀作品, 5个小组在匆忙中完成了任务, 剩余小组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由完成任务的3个小组为大家展示作品, 并着重介绍完成过程。

(4) 小结。优秀作品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并发的思想, 让小组所有同学同时开始工作, 这时, 可学习操作系统的并发特性。由于同时完成任务会出现一些冲突,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要对这些冲突或错误进行纠正, 教师这时就可提出新的知识点———并发控制机制。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教学, 并通过案例说明了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实践证明, 计算思维教学摆脱了传统的应试教育, 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基于计算环境求解问题的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中还可以更多地体现出来, 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门必修课, 其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一直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重点, 计算机基础教学正面临计算思维教学的挑战。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中心,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 在原有教学内容中融入了计算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 2006, 49 (3) :33-35.

[2]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7-12.

[3]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7-11.

[4]杨彩云, 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2012 (2) :73-75.

[5]吴宁, 崔舒宁.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 (7) :107-110.

[6]黄继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问题与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 (13) :121.

[7]陆汉权, 何钦铭, 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9) :55-58.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9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

1 概述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往我们的教学内容统一, 方式简单,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内容往往是晦涩难懂, 难以理解。随着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 证明了进行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 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 根据教育部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南,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三个层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 。就我校目前的情况而言, 第一层次的课程已经开出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二层次开出了《程序设计》或《实用技术》 (《动漫》) 作为公共课, 而第三层次的课程主要由各专业自行建设或通过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在此之前, 学校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大一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 (VB语言) 。所以存在有些文科类、艺术类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程序语言, 但由于普遍不擅于逻辑性思维, 所以此类课程一直不受欢迎。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 我校的招生总量及专业数量急速扩张,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 教学改进办法及具体措施

我校是一所包括文、理、工、商、医、农、林、艺术等类别的综合性学校, 不同专业学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 不同专业学科在计算机应用方向上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及时调整综合性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以适应以上新形式, 是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的需要情况, 我们提出了计算机教学需开设不同的课程, 实施“1+x”教学方案, 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 其中若干必修指的是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专业的不同, 有文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类, 这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又有多种内容, 可以是VB程序语言、C语言或者是实用技术课程, 以及动漫技术课程。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共同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在第二学期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 区分出不同的课程, 在此基础上还有多门的选修课的补充, 使得学生有多元化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较为清淅的分类教学的方法。首先课程体系按照文科类、艺术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别来建设。其次, 由于每一类别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 各专业在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程度及方式也很不一样, 仅仅设置统一的一两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难以满足它们的不同需求的。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 进行多元课程的设置, 打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单一模式, 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我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课程。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 选择相应的必须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理论+实践结合的方法,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时的设置比例在原有的总课时上又把重点从理论讲解为主转向实践教学为主, 辅以理论知识的介绍;并且把课程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机房,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教师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 以具体的案例介绍, 让学生有具体深刻的理解;统一建设了两门必修课的网络课堂, 把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编选适应于分类教学的不同课程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中, 我们都以上机测试的形式, 在考核内容方面, 艺术类和文科类学生主要完成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网络基本操作和网页设计方面的内容, 而管理类主要测试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操作、网络基本操作、网页设计和Access数据库操作方面的内容, 理工类则进一步加强理论水平的测试等。

4 结论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 我们已经在2007级学生中逐步展开。我们已经初步将课程按照成艺术类、文科类、信息管理类和理工类四大类进行分类教学, 制定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并已显现良好的势头, 我们将借鉴其它高校改革的经验, 结合本校的特点逐步推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永东.计算机基础教学全过程贴近不同艺术类专业需求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7, 3:21-23.

[2]余洪.李亦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7, 3:80.

[3]孙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143.

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 篇1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着面向市场育人的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后劲。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视就业需要设置方向,适时调整实习计划,即时更新授课门类内容,初步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但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情况看,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掌握还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面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何确立学生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以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成了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只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 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2.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对我国目前计算机教育及计算机应用行业对人才需求特点和分析,在教学中应考虑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灵通、反应灵敏、专业设置灵活的机制,使所设专业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贴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合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注重青年教师专业方向定位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新人员入岗后,按照课程体系的方向分类,鼓励青年老师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在该方向上从熟练任教一门课开始,逐渐向3-4门专业课程过渡。另外,结合OSTA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将青年教师尽量安排在培训班中由老教师带领,让他们尽快熟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根据今后职业教育的要求,下一步对师资的培养要求获取国际、国内相关高层次IT认证培训考试合格证书,为下一步学院更深层次的发展做准备,也为引导学生掌握更高层次IT知识打基础。

2.2 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处理好现有技术与未来技术发展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便于管理和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通过问题解决法、项目开发法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以实践为重,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实际,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建设中应邀请IT企业的从业人员参与到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IT项目开发中或者参与本校的课题开发。

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实验、社会调查等。完善学生学习考核的办法,注重考核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3 课程建设改革思路及方法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

3.1 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中心

增设应用型计算机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型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能设计出简单的作品开始,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以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开展课程综合训练,以加强综合专业能力培养。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强、能力要求多的特点,以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能力要求设置训练任务,通过综合训练,突出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综合训练完全独立于相关理论课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分为四个小模块:

程序设计模块,突出程序设计设计思想的建立,培养学生数据应用、开发能力为主,能开发小型、中型系统的能力,包括《软件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C#》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多媒体技术模块,以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作品设计能力为主,包括《图形图像处理技术》、《3D MAX》、《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模块,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外设的使用、局域网的维护及使用,包括《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组装及外设的使用维护》、《计算机维修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网页制作及网站开发模块,以培养开发网站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开发技术》、《FLASH二维动画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调整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实训、实习训练纳入课堂教学,利用机房及多媒体教室的资源,将操作性强的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上,增加学生训练时间,强化基本技能,为课程综合训练奠定基础。切实加强课程实习与实训,以提高专业基本技能。

重视教材建设,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除主教材之外,还应注意辅助教材的使用。鼓励编写出版教材,同时开发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教材和多种媒体配套教材。

3.2 参加产学合作教育性质的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有效方式,也是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是产学结合的具体形式之一,也是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到实际生产环境中,深入具体岗位,感受实际生产氛围,体验实际生产的劳动过程、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的工作内涵,领悟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形成真正的职业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熟悉企业、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将自己融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缩短工作适应期,从而达到高职教育“上岗快、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

3.3 重组课程结构并编写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

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出发,对原来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通过增设与取消、分解与重组、调整与合并,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增强专业实用性。通过课程重组实现了课程的优化组合,与此相关,课程内容也需要相应地变化与调整。如《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是由《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等相关的3门课程重组的,减少复杂的理论知识,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让其了解基本概念和思路即可。《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应用技术》课程由《Photoshop》、《CorelDraw》、《FreeHand》等3门课程组合而成,以重点培养软件应用能力,熟练使用软件功能为主。

3.4 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的综合测评模式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那么考核也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主要考核知识方面向主要考核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主要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进行考核。如《C#》课程考试,根据学生选择项目的难易及完成情况打分。通过考评模式改革,发挥了考试的测评、导向、激励、反馈功能,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宽口径、精方向”为主。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主体是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计算机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所谓“精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等)、数据库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计算机应用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

“宽口径”和“精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经济活动、科技创新和日常生活的形态,其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己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及产业的各个角落,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领域日趋扩大,衍生出大量的跨专业人才,使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与非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之间的划分界线正在模糊。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关键词:专业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铁锐.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众科技,2006.

[2]王凤岭.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

[3]王怡之.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4]马希敏.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方法——谈高职教中的计算机教学[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非计算机专业 篇11

关键词:师范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Computer Teaching Practices of Non-computer Major Normal Students

Liu Xianghua

(Shandong Rizhao Normal School,Rizhao276800,China)

Abstract:Computer education of Normal School,especially the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normal student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the future level of society,people usi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ter's degree,so much the computer based teaching Concerns of all parti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on-computer major teaching of some teaching reforms for normal students.

Keywords:Normal students;Computer;Teaching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操作成为一种基本的基本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应该在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展现明显的优秀,并在就业选择和实际工作中成为核心竞争能力。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谈个人体会。

一、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特点

(一)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一般对计算机有较高的兴趣,多数认为计算机是具有学术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学课。架设一做计算级专业与你本专业的桥梁,那对两个专业都是做出了贡献。他们都比较喜欢计算机的上机操作,主要原因是操作后立马就会看到结果,大多不太喜欢计算机课程中的理论内容,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不想上理论课,只想上上机操作课。

(二)上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也一样,他们爱上网,爱打游戏,爱在网上看到电影,通过上网,能够与世界相联系,获取外界信息,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直接面对信息社会。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

(三)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到,学生上网热方兴未艾,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看见别人能用电脑及时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他们同样期待自己也能有朝一日从计算机课程中学到相关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的,以面对社会的瞬息万变而不被淘汰,这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的梦想!

(四)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由于在平时的理论学习或操作练习,常常遇到自己不懂,又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问题,于是,这些看似挺简单的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就成了学生们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拦路虎,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把握,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从而进一步阻止了学生们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计算机教学策略

(一)根据实际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新课程改革要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比如:现在一般的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局域网,这样既可以节省资源,还可以加大办事的效率。所以说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我们在教材没有涉及的情况下,也给学生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和练习。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时代的要求有一本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使用和参考的教材。

(二)正确安排理论课和上机操作课。众所周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计算机基础和一些实用软件。如office,photoshop,flash等.也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这些都是实践性特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如上午上理论课,下午就安排上机实践,一般是同时开一到两门课,中间穿插一些必要的考试课程,比如中专英语,数学之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有条件,理论课最好也在机房上,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调动手能力,一般实践课时间要长很多为益。

(三)开设选修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外,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我们选择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同时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在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计算机教学应该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求教师根据实际调整计算机教学内容,正确安排理论课和上机操作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强化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开设选修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在毕业时真正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在人才市场中能够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上)[J].数字与信息化,2003,1

[2]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10

非计算机专业 篇12

一、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越来越紧密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丰富。尤其是2009年以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新形势,有必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补充更新这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学生在以后从事诸如市场营销、企事业管理等工作中所要用到的。

2、物联网方兴未艾

随着传感技术的成熟,互联网的发达,设备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再加上经济危机驱动,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体现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形成初步框架,生产出如物联网空调、物联网洗衣机等产品。虽然物联网不只涉及了计算机网络,但与之关系密切,而且作是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所以把它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是合适的。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化的商业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新领域已经真正地走向传统的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联系紧密,它的许多安全技术有赖于网络协议。电子商务将在以后的社会与我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学生很有必要对它了解。

4、流媒体技术应用广泛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的融合,下一代多媒体融合业务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传输实时的多媒体信息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语音、视频、在线游戏、可视电话等应用,也出现了如RTCP、RTP等流媒体传输协议。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主要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大专层次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实行非学科教育,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课程内容不仅应强调“够用”,而且应更贴近时代,体现新时期背景下的特点,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如我校的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专业。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很可能接触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业务,而我们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计算网络的特点,应做一些改革。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来说课时比较少,那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将现阶段不太用的、过时的知识不应介绍。比如令牌环网、面向连接X.25技术等。对于信道的分析,数据通信中差错检测、校验、拥塞控制的内容进行概念性介绍就可以。在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时,可对OSI七层参考模型进行简单介绍,着重介绍TCP/IP四层模型,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TCP/IP协议已经演变成一个工业标准,也是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标准。

经过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整合后,多出来的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一些特点。

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方面,可向学生介绍国家现阶段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相关内容及意义。具体内容方面,可包括以3G技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PSTN固网向NGN软交换/IP网络的转换、ADSL宽带接入技术、P2P协议及电信网与互联网融合后的一些业务,如手机上网,手机聊天、微博等。在物联网方面,可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及现实与未来,还有涉及到的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Wi Fi技术、GPS、云计算等。电子商务在以后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应对电子商务形态、应用,相关的各类支付方式予以了解,还要对它涉及到的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予以了解。比如说,Web技术、认证技术、SET协议、SSL协议等。一些具体的应用操作如网上银行、电子钱包、U盾(密码管理器)等也应掌握。流媒体应用方面,学生应应了解到流媒体的概念、RTP协议、RTCP协议、VOD技术,视频会议等方面内容。

三、总结

自2009年起,我们逐步把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的一些特点向学生介绍。以前,学生总感觉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枯燥乏味,与实际,尤其是一些新事物联系少。自从把一些新时期特点,加入网络教学后,学生乐于接受,取得满意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以一种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技术,我们只能把我们的教学内容保持常新的状态,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适应学生。

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网络在新时期新背景下的,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贺思德.计算机安全网络与应用第1版[M].科学出版社.2008.7.

[2]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第1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上一篇:我国本土下一篇:低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