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模式刍议

2024-06-09

阅读模式刍议(共10篇)

阅读模式刍议 篇1

学习英语, 尤其是在没有真实语境的环境下学习英语, 阅读是其最重要的输入方式, 而且阅读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知识板块和基础知识板块, 只有学习好阅读, 学生在听说写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 优化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一、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一)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当前, 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不足。第一, 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学和教材都与社会严重脱节。阅读教学主要依赖教材, 而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少, 因此阅读面比较窄, 并且题材也不丰富, 大多过于单一, 缺失时代性。第二, 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环节和写作环节严重脱节, 学生的阅读量不足。长久以来, 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 对于以读促进词汇积累、提高写作的教学方法, 没有加以充分利用。因此, 改变过去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通过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 优化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十分有必要。

( 二) 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优化的重要性。2013 年, 教育部就发起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新一轮改革, 其改革思路主要围绕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模式, 对于阅读题型的分值比重有了进一步的加重。同时, 在我国, 许多企业和单位在进行员工招聘时, 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四六级英语考试合格的证书。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英语是其大学毕业后找工作, 必备的一项技能, 英语四级证书和六级证书就是其手中重要的敲门砖。

二、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优化策略

( 一) 阅读教学目标的优化。阅读教学目标仍然以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在这一目标下, 英语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我激励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监控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理安排自身的学习时间, 对学习资料进行有效利用。

( 二) 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在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中, 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利。而老师更多的则是扮演合作者、引导者以及辅助者的角色。一方面, 老师要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而不是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 老师还要充分开展小组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利用讨论法和发现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三) 教材内容的优化。在教材内容上, 要抛弃过去的题材单一化、与社会脱节、没有时代性的特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修订。首先, 阅读教材内容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词汇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其次, 阅读题材和话题要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例如, “low - carbon life”是全世界都在倡导的生活方式, 结合这一社会热点,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 还可以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思考。再其次, 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日常生活进行教材内容的设置。例如, 可以以 “club activity”或者 “how to interview” 等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设置阅读教材。最后, 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使文章具有阅读性, 还要使文章能够进行知识迁移, 以读促写, 让学生能够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例如, 阅读教材 “keeping healthy”在学生学习完毕阅读内容后, 老师还可以将“Ways to keep healthy”作为写作题目, 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 四) 教学评价的优化。教学评价不仅能诊断教学上的不足, 还能激励老师和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调节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上的发展。第一,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形成诊断性评价, 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当安置学生。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教学单元内容, 评价教学目的, 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即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有利于明确教学单元内容的重难点, 有利于老师巩固教学, 有利于学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三, 在教学过程阶段性结束后, 构建总结性评价, 通过阅读能力测试和学习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有利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判断。

( 五) 教学思想的优化。在阅读教学思想上, 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的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思想以学生的主动思考为基础, 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学、思两者结合。与传统的教学思想相比, 启发式教学思想通过质疑启发、直观启发、练习辅导启发的方式, 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阅读教材 “Great women”中, 老师可以先对学生预先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 由浅到深逐渐过渡。

1. what did she do on november 1st to celebrate her birthday?

2.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during the first days of the journey

3. Why did she travel slowly during the next week?

4. How did she celebrate her birthday?

……

通过教学思想的转变,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不同问题的设定,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要想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就必须优化高校英语阅读的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利, 丰富教材内容,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优化教学思想, 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宇.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析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1:164-166.

[2]林琳, 单小艳.试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173-175.

刍议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篇2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要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材料产生兴趣,根据初中学生兴趣特点,教师在呈现阅读材料的方式上就应多样化,要注重借助话题、多媒体、故事等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在7B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在熟悉有关地点与活动的词汇的基础上进入课文阅读,课堂中创设情境如:Ask students about what they like and could do in their areas.

T: What do you like doing?

S1: I like shopping.

T: Where can we do some shopping?

S1: The shopping mall/center.

In the same way, present “eating” “restaurant” “watching” “cinema” “playing” “sports center”.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将阅读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词汇学习,打好基础

导入新课后,教师要注重以形象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词汇,从而为阅读教学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师教读后学生自己识记的机械方式,而借助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引导学生学习词汇。

如在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的Reading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对比某地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描述发生的变化,短语be/get married, be/get married to sb, marry sb, turn into/change into, used to, be used to doing sth等的使用,be, look, sound等连系动词的用法就是阅读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来掌握用法,如look意为“看上去显得……”,举例如:“She looked a little tired.”动态类的连系动词如turn意为“变,变成”,举例如:“The leaves are turning yellow.”

三、 初步阅读,提出问题

学习了基础词汇后,教师就需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如在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 1教学中,教师以话题“Whats your school life like? ”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学习mixed, subject, sew, myself, tasty等词汇,然后学生初步阅读,以“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和“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 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后不一定能提出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将初读中的感悟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个体将自己的收获和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面。教师也要在学生初读过程中总结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教师就需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如9A Unit 1 Star signs的Reading 1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How is a year divided?What decides your star signs? What character do the people born in 21 March-20 April have? What characters do the people born in other time periods have?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verb “to be” + adjective + “enough” + “to”的语法知识并讲解该语法。

五、总结归纳,应用拓展

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当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必要时进行讲解。如在上述案例中关于give up意为“放弃”, 后接名词、代词或v-ing形式,give up easily 意为“轻易放弃”,easily 作副词修饰动词,give up doing sth意为“放弃做某事”的知识点,就可讲解后以例子来巩固。

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如复述课文、角色表演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基础知识点并应用上这些知识点。如在9B Unit 1 Life on Mars的教学后围绕“交通、食品、水、空气、重力”,采用调查方式进行任务活动,活动中巩固宾语从句that, if/whether的构成及用法就是一个重点。

总之,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基本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总结归纳中突出知识点,在拓展中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促进阅读教学效率提升。

阅读模式刍议 篇3

英语阅读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所以其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力、缺少良好的学习心态、缺少主动的创新意识,学生们也永远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式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1)学生与教师主客体位置颠倒。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单向填鸭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缺乏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被忽略,教师在台上机械地讲,不停地给学生们进行强制性灌输。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们的思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教学观念上的问题。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应该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单方向的教学方式,让众多学生失去了获取大量信息知识、拓展视野、增强学习兴趣的机会。正是因为众多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正确,致使其对教学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刻,不够科学。

(3)对学生阅读方向的引导匮乏。有的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总依据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们感到乏味无趣,失去了阅读兴趣,导致学生阅读时缺乏透彻理解能力、全面认识能力。

(4)阅读材料不得当。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材料,应该符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错误的材料选择,一定会让教学工作的难度加大,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下降。不当的阅读材料不但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教师们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合理应用课本上及课本外的教学资源,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5)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阅读的确是语言技能学习的重要部分,但在中学的英语教学里,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没有得到保证,阅读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一小部分时间。而且在师资、组织、课时上也没有保障,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和价值观的教材,更缺乏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景连续化的教学模式

情景连续化的教学方式是把英语的阅读、听力、故事复述、情景再现等多个环节汇聚到了一起,它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力等发展,还能让学生们有效地思考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关建议如下所述。

(1)首先是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教材必须要贴近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要符合他们对英语的阅读能力。所以,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去广泛收集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生活、符合初中生价值观并且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比如,初二上半学期的英语课外阅读课上,老师可以在《Robin》和《At the Barber’s Shop》之间选择一篇让学生学习。一篇是散文,描写的是知更鸟,一篇是诙谐幽默的英文故事。考虑到初二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特点,《At the Barber’s Shop》显得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语言更加亲切自然和有趣,所以更适合他们的学习和英语阅读教学的需要。

(2)构设阅读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们应该较多地运用多媒体等智能化教育手段,把英语材料里的内容和情景通过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等多种模式呈献给学生们,调动学生们各种不同的感官,激发其学习热情。例如:学习Festival这个单词时,老师让学生们观看西方人庆祝节日的录像和照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西方festival的真实气氛,从而强化学习,加深印象。语言具有很强的交际性,英语教学也必然是参与型互动型的教学。所以,构建积极活跃有效的教学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在主动参与的教学课堂里,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会大大增强。只有带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过程,学生们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学生主动说英语,远比被老师灌知识要效果好得多。

在学习事件的描述与介绍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情,联想回忆,并努力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回忆互动的思考方法,将很快地调动课堂气氛。此时,老师再带领学生们进行课本教材的学习,把前边的互动内容融入到新的教材内容里,从而激发出学生们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3)强化阅读,跟进理解。在基础的英语阅读材料学习完以后,学生们需要对英语材料强化深入地进行理解训练。在这个环节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连续化的情景模式下,去获取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包括单词解释、语法要点、难长句翻译等。比如:英语新课标教材第7单元的课文里,第一段有“etiquette”这个词,它的意思是“礼仪”,这个意义相对来说就有一些生僻。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中的逻辑思维和推断技巧,让学生根据前后文来推断出生疏词汇的正确含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结束语

英语阅读情景连续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积极与时代共同进步,开拓创新,为众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好的经验。尤其是情景化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各种情景之中提取有效的学习资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才能。

摘要:当前初中生英语阅读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消极的因素。新课标理念的出现,要求教学工作者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到阅读英语的快乐,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和会学。文章分析现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情景连续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阅读模式刍议 篇4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5-02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所以语文作为我国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实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采取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办法来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这种“填鸭式”的做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种被动式的灌输容易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而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今后阅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关键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虽然按照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积极施行了新课改政策,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当下的中国教育对于人才的选拔机制仍旧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会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以接受程度的好坏。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是以考核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来判断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所以这就导致许多老师在语文的教学中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教学的目标也只是以学生能够更多的提高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得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难以开展。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小学中年级语文的内容相较于低年级的语文来说,在内容种类和难度上又有了提升,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层次、有条理的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开展教学目标。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则是,许多老师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制定教学目标不够重视,只是按部就班的根据教学内容实行教学。

(2)教学内容不够规范

中年级语文教学许多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将重点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课文中所需要背诵的部分往往是老师强调的重点,这种方式就容易使学生难以把握对于文章整体性的理解,一昧的强调对于死记硬背也会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产生厌倦甚至抵抗情绪,也就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学方式尚需调整

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层面比较多,而老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也会产生直观的影响。目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成绩好坏成为了评判老师教学质量好坏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所以这种背景下老师的教学主要是机械式的按照课本内容开展教学,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积极性。

三、关于提高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的举措

(1)学会导向与激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年纪小的缘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所以老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将提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第一要义,要改变传统的老师单方面讲学生单方面听的形式,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的停下来,让学生自己对后面的部分进行阅读、理解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回答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增强他们对于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培养他们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也是提高他们今后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精讲与指引搭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实行的讲读教学法越来越与今天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要求相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同时语文教学更多的只是针对课本的内容和考试的重点进行讲解,造成了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的片面性。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学中以老师讲授为主的现状,在文章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尽可能多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和中心句的部分,利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配乐朗读以及相互评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利用情景与创设和阅读手段, 唤起学生参与阅读的欲望

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所营造的课堂氛围环境也对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语文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老师可以在教学的方式上转变以文本教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方式,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利用演、画及唱等惊形式开展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便于他们加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表演的形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营造和谐欢乐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黎延菊.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5)

作者简介:

阅读模式刍议 篇5

一、辨明课程标准要求, 确保阅读教学及训练有的放矢

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或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 有必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 (一至二年级) 阅读的目标和要求。教师只有把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分析、理解并做到心中有数了, 才能确保阅读教学有的放矢。综观《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阅读的界定, 不难发现其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几点要求: (1) 把培养学生“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5]放在首位。 (2) 对阅读内容作了科学合理的限定, 即“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6], 并规定了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7] (即一、二年级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是1.25万字) 。 (3) 把标点符号归入阅读所涉及的范畴来学习, 即“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8] (4) 根据学段特征及儿童心智发展特点提出了“学习默读”[9]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10]的方法。 (5) 把字、词积累运用作为重点掌握对象。即“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1]。分析以上几点儿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学段有关阅读的要求, 最核心的就是强调培养阅读兴趣和要求重视量的积累。

明确了这些之后, 教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把握好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科学阅读方法的初步探索;阅读内容的适度选择;课外阅读的合理安排以及初涉标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心知肚明了它们, 就为选择阅读教学的素材和驾驭阅读教学指明方向, 也就确保了阅读教学及训练有的放矢。

二、科学立足课程标准, 勇于革新阅读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虽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但不能视其为金科玉律而墨守成规, 不求创新。实际上,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 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12]那么,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 教师有必要把课堂作为第一现场, 去开发学生阅读的潜能, 让学生尽情地去突显主体性地位。当然, 我们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实际展开阅读教学和进行阅读训练, 不能把阅读教学从课堂中割裂出来, 也不能无限扩大学生主体性而任其自主、自由、无方向阅读。

鉴于这个原因,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 尤其是有关教辅资料的阅读训练, 教师完全可以在吃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去尝试革新, 走创新阅读教学法之路。例如, 我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时采用自己探索出的“读、找+思考”法, 引导学生带问题进行默读。我还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要求的5个点循循诱导学生, 使其轻松完成阅读任务。所谓“读、找+思考”法:就是把默读作为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提升的出发点, 把让学生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作为初始目标, 以思考为行动指南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阅读教学法。“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 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 在边读边思中, 在相互讨论中, 在小组交流中, 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和默读, 去理解词句, 去培养语感, 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13]“读、找+思考”法里的读专指默读, 是相对于朗读来说的, 但它并没有排斥朗读, 与其他读法也没有矛盾冲突, 并不违背“教学中应以读为主 (包括了朗读和其他读法) ”的目标要求。而在阅读教学, 尤其是有关教辅资料的阅读训练中偏重于默读的原因是:默读速度较快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能激发学生多读的兴趣。另外, 各类测试中朗读是不现实的。找, 就是阅读所设置的问题只需要从给定材料中去找。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就是这么简单, 找出来就行了。而且,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思考, 是对阅读材料的进一步了解。对于个别无法找到或需要动动脑的问题就需要认真思考了。毕竟, 第一学段的阅读素材是浅显的, 不可能让一群6—8岁的学生去回答一些抽象的问题。所以, “读、找+思考”的方法也未尝不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试试。

三、尝试用“读、找+思考”法开展阅读教学, 实践“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

第一学段, 学生的年龄大都为6—8岁, 正处在“好玩”期。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抹杀学生“好玩”这一天性, 但也绝不能错失促成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良机。故而,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具备超强的耐心和不气馁的决心。具备了这个条件后, 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读、找+思考”法, 则会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好玩”与阅读的关系, 甚至会变“惧怕阅读”为“期待快乐阅读”。下面, 我以《语文配套练习与检测:一年级下》 (甘肃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编) 第38页的第五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为例, 具体说明一下“读、找+思考”法在阅读训练中的运用。

可爱的白鸽

我家养了六只鸽子。它们长着洁白的羽毛, 圆圆的眼睛, 尖尖的嘴巴, 红红的爪子, 走起路来很神气。

它们每天在空中练习飞翔, 飞的时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 张开扇形的尾巴, 非常美丽。

它们落下来吃食的时候, 总是咕咕地叫着自己的同伴。

问题: (1) 短文有 () 个自然段, 第一段有 () 句话。

(2) 按原文填空。

() 的羽毛 () 的眼睛 () 的嘴巴咕咕地 ()

(3) 从文中用“———”画出和“好看”意思相近的词。

做这道阅读训练题时, 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默读短文, 了解短文内容, 默读设置的问题, 明确需要回答什么。然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正确说出段落最明显的标志和一句话完后书面上有什么特征。在明确了段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开头空两格 (即每段首行缩进两个字) 和每句话说完了就需要在末尾加个句号 (最后一个字的右下角画个小圆圈) 之后, 第1小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一下子就叫嚷着数出来了:有3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有2句话。接着, 教师应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从1、3自然段中找出:洁白的羽毛;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巴;咕咕地叫着。这样, 学生就很轻松地解决了第2小题。这时, 教师有必要鼓励一下学生, 告诉学生阅读就这么简单, 只要找出来誊写上就行了, 不要怕它有多难。不失时机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回过头来看第3小题, 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原文中划出“好看”的近义词, 这需要学生略微思考一下了。对此, 教师可以适当举例引导学生, 让其去联系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 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如, “这盆花太好看了!”“小明今天穿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然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这两个句子的情境, 看能不能把“好看”这个方言词语换成书面语中所用的词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大胆说出自己思考的所得, 如“漂亮”“美丽”等词语。之后, 教师应告诉学生: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近义词, 如, 好看———美丽;好看——漂亮;美丽———漂亮。然后, 教师应让学生去动手找。学生一下子就能从短文中划出答案“美丽”来。于是, 这篇短文阅读就很愉快地做完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起了核心引导作用, 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显得非常明晰。做完这道题后,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就完全激发出来了, 尤其是刚才找得快和准的学生。此时, 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继续用“读、找+思考”法训练学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继续进行阅读训练。训练数篇后, 学生或许会有“成就感”, 这对以后的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故此, 尝试“读、找+思考”法对阅读教学是有帮助的, 这样的尝试也是值得的。

四、勤于梳理, 反思促提升

在尝试完“读、找+思考”法后, 教师应该认真总结, 第一时间内做好对于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反思工作。教师应思考: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读、找+思考”法有没有疏漏之处?教师角色定位是否恰当?学生在本次阅读教学中表现如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显了吗?教师引导是否恰到好出呢?一一对号入座了这些问题之后, 最重要的就是想办法解决:个别学生很可能不适应这种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找+思考”法与传统讲读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去自主探究完成阅读尝试的设想是无可非议的, 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那么, 教师就有必要查漏补缺了。教师应查查不适应这种阅读法的学生是不是有了其他的方法, 或是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还是其他原因。某环节出了问题的就引导其走出误区;有了自己方法的就鼓励其继续勤练;学习确实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则有必要耐心细致地去辅导, 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并引导他们勇敢地尝试。如果是教师的原因, 那么教师就要及时予以弥补。我相信, 把这些都做到位了, 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 要打破讲读法的桎梏, 教师就要树立新观念, 勇于探索新教法, 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 总结富有实效性的方法, 不拘一格的去走推陈出新推的路。基础课堂是一座教学实践的大熔炉, 要冶炼出真金, 除了选择的原料必须是金矿外, 还需要把握好冶炼时的火候。要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教师就要不遗余力地从低学段抓起;要走革新阅读教学法之路, 就必须在语文课堂上多下工夫。至于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教学法 (如“读、找+思考”法) 是否经得起基础课堂这一“冶金炉”的熔炼, 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摘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就是“重头戏”。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成效却不大, 其方法革新也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讲读法越俎代庖了阅读教学中的一切方法。要打破这一现状, 教师就要树立新观念、勇于探索新教法, 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 总结富有实效性的方法, 不拘一格地去走推陈出新的路。因此, 第一学段教学中, 教师在辨明课程标准要求, 确保阅读教学及训练有的放矢的前提下, 应尝试用“读、找+思考”法开展阅读教学, 实践“授之以渔”的教育理论。这未尝不是一种革新之路。

关键词: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革新,主体性,讲读法,“读、找+思考”法

参考文献

[1][4]郭开平.语文八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90, 123.

[2][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2, 53.[5]-

[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72.

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篇6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落实

1. 顺应教学要求

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文学作品占全部课文的60%, 并配套《语文读本》, 使人文性逐步回归中学语文教育, 这样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便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同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于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便成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2. 归还阅读权利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真正落实阅读, 首先必须打破过去那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阅读教学。魏书生说他很“懒”, 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懒”, 这正是为了把更为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 正是归还学生阅读权利的体现。

3. 引导学生诵读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 (高一试验本) , 每册课本中古代散文有三个单元 (共十二篇, 占全册一半) , 第一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五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第二册有七篇散文要求全文背诵, 另有三篇散文要求背诵部分语段。教学大纲要求:古代散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积累文言实词并理解句式;熟读和背诵课文。可见, 新教材对诵读的重视程度。要落实大纲要求, 落实阅读教学, 必须重视诵读教学。

4. 优化阅读方法

从宏观而言, 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 又确实有“法”可依。一是拓展型阅读, 课文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此立足, 由此迈步, 将课内阅读拓展至课外。二是读写型阅读, 以读本为基础进行阅读, 然后教师设计相关的问题, 来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把握文章, 协调好必修本和读本的关系, 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读本, 而是希望阅读大部分的名著,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三是鉴赏型阅读, 在高一年级下学期初, 我们要求学生自选一位散文大家的全集或一部散文合集来阅读, 自选一个角度 (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色等) , 写一篇鉴赏评论, 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阅读活动效益。四是比较型阅读, 如学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 教师把本文与苏辙的《六国论》 (课文后的补充材料) 进行比较, 同时还与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一个是父子同题目、同题材作文, 一个是有着“姊妹篇”之称的文章, 可比性很强, 学生比较得也饶有兴趣。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畅所欲言, 一来拓宽了知识面, 二来加深了文章的理解, 三来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激活文字, 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2. 架设桥梁, 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 让学生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3. 放飞思绪, 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 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 教学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 各抒己见, 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三、突显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1.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动的空间

眼下许多语文课, “感悟”变成了“赶着学生悟”, 常常是学生只读了三五分钟课文, 师生便开始对话, 抒发“感悟”。即便教师在对话中安排了几次朗读, 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 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所谓的“重点句段”, 也大多是为了体现“悟”的成果。感悟、感悟, 有感才有悟, 感得扎实才能悟得透彻。教师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懂课文, 就企望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这是本末倒置、不啻缘木求鱼。课文中的文字不是枯燥的符号, 而是有声音, 有色彩的, 只有读才能把文字还原成生活画面, 才能使它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缘语生情, 依情品语。

2. 要珍视学生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间平等的对话活动,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感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应该精心备课, 从不同角度解读教材,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感受。应该尊重每个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珍视他们合理而独特的学习体验。

3. 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改, 新课标, 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 在解读文本上要创新, 转换自己的角色,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课堂设计的角度着手, 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夕阳枯草寻常物, 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 “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 “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的境界, 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小学语文阅读刍议 篇7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而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童话语言简洁易懂, 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以孩子的兴趣为阅读的起点, 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者, 童话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从文字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 这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划火柴的场景“她又擦了一根, 哧!火苗又窜了出来, 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 变得透明了, 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 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 背上插着刀叉, 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 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 火柴又熄灭了, 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这些简单的描写都很适合小学生去学习。想象文并不限于童话, 孩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其他的书籍, 女孩子会比较喜欢童话, 而男生或许会比较喜欢冒险类的想象故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罗琳的《哈利波特》和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积极引导, 热爱阅读

老师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 自己应该先树爱阅读的榜样。给学生树立一个爱阅读的榜样, 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学同一时期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生命,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

其次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后, 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如对人物的点评, 对故事的讲解等,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课外知识。

三、阅读——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孔子的论语中就讲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灌输了学生忠诚、守信、正直的思想,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教给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当理论渗透到生活中, 就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从阅读中还可以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如果觉得从诗中了解的人物还不够深入, 那么可以指导孩子读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到各种关于爱情、友情、亲情、忠诚、正直和勇敢的人类精神, 从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自己从书中的领悟远比老师及家长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果。所以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从而升华自我。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被潜移默化的, 知识需要一点一滴地汲取, 然后才能慢慢地进步。阅读是伴随人一生的, 就像三餐, 不能停止或间断。米饭是维持我们生命的粮食, 而阅读就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它必须像每日的饭食不停地供应, 不停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所以我们需要将阅读培养成孩子的一种习惯。让孩子定时交一篇阅读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把书中写的好的部分, 或是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阅读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 慢慢地充实着读者。所以, 阅读, 一定要持之以恒。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刍议 篇8

一、注重诵读,激活语感

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比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我就特别重视朗读,采用吟诵、默读、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我还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使他们体会到人物情感。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让学生认真读,认真与文本交流,而是以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和结论为满足。这样的教师总是让学生草草读过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语文味也荡然无存。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比如,在学习《故乡的榕树》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片段,再将自己认为最好的句子或片段读给同座位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再全班同学一起读。我注意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语感不断被激活,学生的头脑中就会自觉“复活”作品中的形象,这样就会触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陶醉在作者营造的美妙的艺术世界中。因此,学生在不自觉中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励思维

创设情境可以满足学生发现和探索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发展语文,体验语文的价值。中学各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和其他科学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他学科只是将语言作为思维训练的媒介或载体,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已学的概念、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归纳和整理来实现,而阅读教学则直接把语言训练作为思维训练的必经途径,即用语言来教授语言,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首先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和想象等手段接受和理解课文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信息。只有入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教学的这一个特殊的教学规律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等手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感受到思维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说教,不能将本来充满人性化,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文章,经过肢解和解剖,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干巴巴的内容。这种机械化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三、联系生活,激发需要

《水》阅读指导刍议 篇9

一、 观照全文,探究课文的旨意

在弄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语言文字,进一步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引导学生思考上面问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领会课文是围绕缺水这条主线来写的,截取了几个不同横断面来加以具体描述,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的,既是各自不同的场景,又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的。这样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利于进一步探究课文的意蕴。

二、 抓住语句,体会匠心的构思

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学生引入语言情境,抓住具体语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下面以课文第2~6自然段为例,谈谈阅读指导。

1. 体会有水之“乐”

(1) 联系第1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你们在下雨天会做些什么呢?

(2) 村子里的人在下雨天干什么呢?用笔画出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① 村里人下雨天忙着为水窖储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让学生从“家家户户”“很长一段时间”体会雨水对村里人来说多么珍贵。)② 孩子们在雨天洗澡的情景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读出来?(通过“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頭”“张大嘴巴”“尽情地享受”“无遮无拦”体会孩子们雨天洗澡的痛快与欢乐。)③ “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表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呢?④ 如果你是这些快乐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去表现你的快乐和喜悦呢?⑤ 用你的朗读把这种喜悦和欢乐读出来。

(3) 教师归纳:是啊!这段文字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表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啊!有水之乐,更反衬了缺水之“苦”,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 体会用水之“爽”

(1) 默读第3自然段,体会“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将要被风干”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2) 妈妈怎样帮助四兄弟洗澡的呢?找出描写妈妈动作和“我们”感受的句子来读一读。引导学生感受“被晒干的狗尾巴草”来体会四兄弟对水的渴望。① 一勺水为四兄弟洗澡?在你的生活中可能吗? ② 点拨学生从“一手……一手……”“缓缓”“倾注”等词语中体会母亲对水的珍惜。③ 用心朗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三个“滑”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换成“流”吗? (点拨:用“滑”字,不仅点出了像“小溪流”顺着身体往下流,而且写出了作者当时的感受)④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快乐?(点拨:通过词语“听得到”“感觉得到”“抚摸”体会作者当时心情的快乐)

(3) 教师归纳:一勺水微不足道,却给四兄弟带来了美妙的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藏在水窖里的水是多么珍贵,也让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3自然段,以加深对水的珍贵以及水给四兄弟带来的快乐感受。

三、 拓展思维,理解丰富的内涵

课后练习第3题是一个合作探究的题目,也是理解课文丰富内涵的难点。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注意语言细节来细心体会。如让学生反复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然后提问: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说“锁住了对水的渴望”,又说“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让学生从语句中体味人们对水的期盼,反映了村子里的缺水之“苦”。

为什么文末母亲不说他们“渴坏了”,而说“饿坏了”?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们的关爱?这样,从具体的语言情境去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写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正是衬托出人们饱受缺水之“苦”,而对水的强烈期盼和无比珍惜,以及母亲在那样缺水的艰苦环境里依然坚韧不拔,充满着生活的信心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正是课文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刍议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导精读,方法技巧,阅读能力,语文素质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 “读”是理解、记忆的主要途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巧导, 学生怎样才能做到精读, 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带着问题读

带着问题读, 即是让学生读书时, 一定要带着问题。有问题才有刺激, 大脑才会兴奋, 思维才会活跃, 每读一遍课文都要带着一个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这次读的目的是什么, 应注意什么, 应该从书中寻找什么, 这样读书才能集中注意力, 才能边读边思, 才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书时该带着哪些问题好呢?语文教材每篇课文末尾都提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教师应根据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新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问题, 把这些问题通过一体机呈现出来,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例如, 教学《你们想错了》, 第一次读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 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2) “想错了”是指“想”什么?第二次读就让学生带课后的三个问题: (1) 方志敏在什么地方, 怎样跟部队失去联系隐藏起来的? (2) 两个敌兵发现方志敏后怎样对待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 两个敌兵后来怎样对待方志敏?方志敏说了哪些话?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 读后对课文内容已基本理解了。第三次让学生读课文重点句段时提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方志敏说:“你们想错了”?“淡淡地说”是怎样说?学生针对问题边读边想, 通过讨论、释疑, 已深入理解课文, 受到方志敏的高尚品德的感染和教育。学生读后不但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掌握了作者的思路, 与书中人物思想产生共鸣。他们读后得到收获, 得到启发, 阅读的能力自然会有提高。

二、勤动笔墨读

勤动笔墨读, 即是说读书时, 要边读边思边作记录、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如读课文时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用“———”标出来;有疑问的地方, 打个“?”号;重要词语、句子用“~”标出;多音字用“[ ]”括出;近义、反义词或注释写在“ ( ) ”内, 该分层的用“|”线在段落里标明, 层意写在“———”线后并写上l 2 3……还可以根据课文实际情况写上眉批和注释。如“总起”“分述”“过渡”“比喻贴切”“描写生动”等。这样指导学生读书, 用心细致, 既要动眼、动口, 又要动脑、动手, 很快就会掌握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久而久之, 学生会渐渐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懂得读书的方法。

三、带着感情读

带着感情读, 即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把课文中描写人物 (事物) 的思想感情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进入角色, 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和喜怒哀乐的感情, 做到情真意切。如教《你们想错了》, 指导学生读方志敏的话语时, 要用“轻蔑”“教训”“态度自然”的语气去读, 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出兴趣, 读出感情, 悟出道理。这样寓讲于读, 寓思想教育于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书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在学生阅读之前, 可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可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 可先让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朗读、复述, 识记一些生字新词, 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后让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真的, 从那以后, 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还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如果“我”是汤姆, “我”会怎样做呢?在学习《掌声》这课时, 有不少学生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课文中的“我”到底是谁呀?小英真的变化那么快吗?一次掌声的作用真的那么大吗?有的学生说, 面对困难, 不能低头, 要坚强、勇敢;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关爱残疾人、关爱身边的弱者这样有价值的观点。

四、进入情境读

进入情境读, 即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如教《放风筝》一课, 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再让他们想象天空中的景象, 如有可能, 让学生把天空中的景象画下来。接着设问:谁能把“大蜻蜒”风筝放上天?你能把天空中风筝的名称说出来吗?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 细读课文, 从字、词、句、篇和标点的使用中, 了解作者思路, 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又如教《你们想错了》这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两个敌兵搜查方志敏的内容时, 让学生细读课文, 讲讲敌兵想发财怎样“满心希望”“搜”“摸”“捏”方志敏, 一个敌兵用投掷手榴弹“威吓”方志敏拿出钱, 另一个敌兵“弓着背”“捏遍”方志敏的衣角和裤腰的情景, 方志敏在这样的情境下却“淡淡地说”, 体现了方志敏泰然自若的神情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高贵品质。

五、结束语

总之, 指导学生读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自学为基础, 以训练读为主线”的原则, 这样才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薛利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0) .

[2]郭香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1) .

上一篇: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揭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