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2024-07-19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精选7篇)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篇1

摘要:在移动阅读时代, 学校应从多方面去加强学生的管理,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地协调好大学生在知识、经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移动通信设备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在硬件建设上可以通过加强多媒体教室、移动教室、移动图书馆等设施资源建设来逐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移动阅读,学生管理,自主学习,图书馆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 3G通信技术、电子纸、卷曲屏幕、电子墨水等新兴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通信设备中, 移动阅读时代已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利用这场技术变革来加强学生的管理, 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当前教育界不得不讨论的话题。移动阅读 (mobile reading) 是指以手机、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掌上电脑) 等移动终端设备为阅读工具,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对电子资源进行随时随地地阅读[1]。移动阅读不仅融合了传统纸质阅读的书写形式, 而且还可以随时与互联网进行链接, 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与快捷。

一、移动阅读时代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

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表等方式, 分别对郑州市黄河科技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五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笔者发现移动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来说具有灵活多样、方便快捷、信息海量、信息共享等优点, 成为现代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具体的阅读情况 (见表1、表2) :

通过上页表1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手机来进行阅读的大学生达到90%以上, 多媒体和电子阅读分别是79.4%和37.2%, 多媒体阅读比例超过纸质文献的阅读;通过上页表2我们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网络、阅读器来看电子图书、网络小说, 视频, 查看信息、玩游戏、下载歌曲、下载跟学习相关的资料等。从以上表中对阅读内容和数据的统计来看, 网络在线阅读、手持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成为当前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

(一) 网络在线阅读

网上在线阅读具有跨越时空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可参与互动等特征, 是移动阅读方式中的一个大类。网上在线阅读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中介, 利用个人电脑所传递的诸如新闻、博客、网络文学、网络杂志、论坛邮件、RSS订阅和各种教程等为阅读对象, 通过人机交互交流并获取读者所需要的信息, 它是大学生们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 手持阅读器阅读

手持阅读器又叫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电纸书、手持阅读终端, 是一种离线阅读电子书的专用设备, 简称e Reader[2]。手持阅读器是一种新式手持数字阅读器, 它除自带书库外, 其大容量内存还可以连接互联网, 从网页上直接下载自己需要的内容, 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 是集文档存储、文档修改、字体调节、有声阅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阅读方式。另外, 手持阅读器还具有重量轻、电池使用时间长、屏幕大等特点, 而且从外观上看, 有些阅读器特别像一本书, 打开内容时还能发出像真书一样的墨香, 在阅读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类似纸质书籍般的感受, 是大学生们最喜爱的一种移动阅读方式。

(三) 手机阅读

随着全球3G通信技术的推广, 拥有大容量存储功能的智能手机终端日益普及, 正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新型的移动阅读终端。目前手机阅读主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接受、下载所需信息, 并能在手机上进行浏览。手机的信息形态主要包括文本信息、音频、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内容主要集中在手机娱乐和手机网络文学。手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 是年轻人主要的网络阅读工具, 特别是高校在校大学生90%以上都拥有自己的手机。对于学生手机除了电话的功能以外, 更多的是在课余时间用来阅读网络文学、听歌、玩游戏、查看和接收图书馆信息及教学上的课程安排信息, 是大学生们主要的移动阅读方式。

二、移动阅读时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特征

(一) 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多和普及, 读者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负载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 通过人机互动来获取包括文本、图像在内的多媒体信息资源, 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3]。这种超文本的阅读行为除了让人们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外, 还给人们的学习带来方便。现在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有40%来自课堂, 20%来自纸质文献资源, 40%来自图书馆购买和自建的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正是移动阅读这种内容上的丰富性、随意性和互动性,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随时随地的阅读愿望, 扩展了他们的阅读空间和学习范围, 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学习上追求捷径且依赖网络

移动阅读不再是单纯的图文阅读, 而是成为了立体阅读。开放的阅读环境使网络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广泛, 利用价值更高, 便于读者按需取材, 真正达到了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自由交往、随意阅读[4]。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声音、视频等加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 另外移动阅读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彼此交流,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有网络, 读者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足不出户, 就可以跟全球各地的人们进行文化思想交流、信息交流、技术成果交流等等。正是这种阅读内容上的丰富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练就了学生活跃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更多去依赖网络来完成学业, 在学习方式上既要追求捷径、简单明了, 又要学到知识。

(三) 学习趋向个性化

移动阅读、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 读者只要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关键词或图像, 就能打开另一个相关联的文本, 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迅速地、跳跃式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大大增加了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5]。因为移动阅读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点, 所以读者 (或者用户) 在阅读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读者不仅可以及时浏览全球的信息资源, 而且还可以通过QQ、MSN、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形式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通过网络可以共享彼此拥有的信息资料和学习资料, 这种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大学生的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他们的学习逐渐趋向个性化。

三、移动阅读时代加强学生管理的策略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学习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情况来看, 在数字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阅读设备日趋完善的环境下, 要想更好地加强学生的管理, 笔者认为, 首先, 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加强移动阅读设备的购买和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其次, 加强对辅导员、馆员、教师和学生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移动阅读设备运用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与学生的互动能力和为学生服务的能力。

(一)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 加强多媒体教室、电子教室和移动教室的建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前提就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 让学生学习的工具数字化、移动化, 有了这些条件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自由性。其次,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数字化时代, 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有组织地自由发言, 就像美式教育里的讨论课一样,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看够十本与本课程相关的书, 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 这种课堂的氛围很好, 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要学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处理, 或者和同学共同合作去解决问题, 更多地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老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 给出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方法和建议。课后老师可以通过QQ群、MSN、电子信箱等方式就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和学生随时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上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成长成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移动阅读时代, 9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 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业务为学生提供手机短信服务、手机阅读服务、移动定位服务等, 以此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第一, 通过手机短信、飞信给学生发一些砺志、鼓舞和大学生生活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 建立自己的目标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第二, 在形式上, 一方面, 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自觉地运用课余时间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 拓宽知识面, 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化被动教育为主动自我教育。另一方面, 开展各种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娱乐活动和公益活动, 诸如“关心老人公益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无偿献血”、“三下乡志愿活动”及各种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的展开, 让大学生适度接触社会, 合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6]。

(三) 加强与图书馆的合作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成员, 特别是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学院应该和图书馆加强合作, 第一, 利用图书馆,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补充营养的精神餐厅,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也是学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加强学生的深阅读, 培养他们的国学文化, 深化学生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吸收,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网络资源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论坛, 通过网络加强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机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上、网下互动的局面, 在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吸纳现代文明和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的同时, 也要经受住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文明相悖的、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相抵触的种种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第二, 利用图书馆,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大多处于18~23岁之间的年龄段, 虽然生理、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但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和现代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社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骤然增加, 大学生个性结构日趋复杂, 理想、信念趋向不稳定, 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偏离, 学校应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阅读资源、优美的阅览环境和先进的阅读设备, 通过“阅读疗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心理压力、释放他们的心理障碍。第三, 利用图书馆,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查询、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利用及信息的评价等等。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化、碎片化, 大学生有时在获取信息资源、学习资料、文献资源等方面显得无从下手。学院应该和图书馆加强合作, 让图书馆的老师多为学生举办像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数据库的运用及新兴技术设备的运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运用能力。

总之, 在数字化时代和移动阅读时代, 学校应从多方面去加强学生的管理,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的协调好大学生在知识、经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关注学生成长,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 也要认识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管理过程中, 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志伟.移动图书馆的兴起与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22) :143-144.

[2]解小毅, 李春明, 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6) :23-27.

[3]唐智远.网络阅读刍议[J].图书馆学刊, 2010, (3) :107.

[4]张继革.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0, (15) :308.

[5]袁建娟.论网络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阅读引导[J].新世纪图书馆, 2008, (5) :60.

[6]杨美玲.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分析与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 :104-106.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篇2

一.什么是管理?我的工作要如何“管理”?

1.传统的管理意义是: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人类各种组织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

2. 而我理解的管理是:一群目标志向相同的人在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个团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组、一个部门等等;但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在这个团体前进的过程中得有任务分工的,每个人所要做的都不同每个人需要把自己的部分做好才能使团队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过程也同时需要有另一个人的督促及鞭策所有人才能同时做好,这是我所理解的管理。而我的工作应该合理的分配每一件工作的时间及完成的实效还有质量。

二. 什么是专业?我的工作如何才能“专业”?

1. 专业是指对某一个领域或对某一件事都了解得无比透彻及对此领域能知无不能,行家里手。

2. 而我想要把我工作做到专业,是抱着将事业推向最高峰的.决心,是把细节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无论身处何种行业,学习哪一项技能,恪守执着、精益求精 。

三.从公众号‘刘润’‘连岳’‘春暖花开的’中我得到的收获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篇3

一、紧扣“查”字,收集背景资料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较为全面的文章,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各类型的精华文章齐聚其中,教材内容体现了与时代的同步。但是,初中生由于自身接触面窄与社会阅历较为匮乏,对一些课文的内容不够熟悉,这就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些障碍,尤其是高科技类教学内容更为突出。对此,笔者注重背景资料的查询。

例如,在《“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搜索的方式,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在近二十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相互交流,获得了有关载人航天飞船方面的许多信息,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信息来源,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紧扣“读”字,反复诵读教材

许多文章的学习需要反复诵读,这样才能够逐步领悟字里行间的美感、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和文章中心的思想。但是,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学引导,而没有注重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教学成效不够明显。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反复的诵读,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状态,实现诵读中有所收获的目标。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济南冬天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景如画的意境氛围。学生只有在多遍的默读和朗读之中,才能够形成这样的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感悟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和赞美之情。在诵读中,笔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抓住“温情”这一文眼去体会济南的山、济南的水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诵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总之,无论哪一篇文章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够感悟文章的美感。

三、紧扣“悟”字,感悟立意和技法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一对孪生姊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教育,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深刻感悟文章选题立意方面的新颖性、准确性,以及学习借鉴教材的写作技法,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这是阅读教学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

例如,在《背影》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体悟文章是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节描写的,如何用简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主题的,重点抓住文章中“背影”这一显著的特征出现的场合、出现的频率以及每一次出现所蕴涵的情感。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感悟分析,整个阅读学习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在对人物特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分析感悟中受到深切的父爱教育,让学生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从而让他们在内心更加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和孝敬父母。在这样的感悟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也能借鉴文章选题立意的新颖性和文章的描写技法。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章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技法。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设计一组思考题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通过积极的思维去深刻理解教材。

四、紧扣“感”字,交流阅读心得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这一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优势是突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思维障碍,在相互交流中,大家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拓展,思维深度也得到了体现。

具体来说,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学生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讲出自己对照思考题纲进行阅读分析的观点与答案,相互之间还要进行交流,批判性地接受问题答案。有学生回答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观点不一致的也可以进行辩论或者集体研究,以浓厚的民主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阅读学习交流中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小组内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增强学习积极性,不仅是优秀生积极发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这样的学习过程让语文学习课堂更加活跃,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技巧,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从这样的交流中学习优秀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技巧,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一举两得。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还应当推荐代表参与班级的汇报交流,将自主分析研究和集体讨论的阅读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完善补充,从而依靠学生的集体努力来实现阅读学习难点重点的突破。

五、紧扣“说”字,阐述文章构思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仅仅有了“悟”的收获还不够,还要进行表达,通过“说”的方式将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收获学以致用,将教材的技巧技法内化吸收到自己的能力范畴。

例如,在《巍巍中山陵》的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抓住这一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重点分析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按照时间、空间顺利合理安排写作内容的,这一点可以内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接着,笔者以学生所熟悉的本地一处景点为例,要求学生在阐述总结巍巍中山陵写作技法的基础上,讲一讲同类型文章应当如何构思、怎样安排材料以及如何进行描写。从中山陵到本地景点的转换,是思维角度与方式的一次转换,学生从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转变到学习技巧的消化吸收与运用之中,圆满实现了从汲取他人之长到为己所用。

再如,在《我的老师》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分析总结如何围绕中心选材以及在字里行间蕴涵情感的写作手法,同样选取自己所熟悉的对象,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构思,简要叙述自己将如何写作这一篇文章。这样的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学习技巧内化吸收,从而达到以阅读教学为抓手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

阅读,使管理者更理解教育 篇4

家长、学校校长、教育局局长都承担着教育管理之责, 但很显然各自的管理责任是不相同的。能否清晰地界定各自的职责, 决定着教育的成效。但很遗憾的是, 我们经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责任, 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 不该做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职责不明相互抱怨的情况屡屡发生。

德国汉堡大学教育学教授韦尔纳·劳夫通过《理解教育》一书告诉我们,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养育幼儿, 让他们不仅具有生存能力, 而且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有能力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从受孕的那一时刻开始, 孩子就开始接受父母的教育, 直到他出生并走向社会。在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 父母都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快乐来陪伴孩子。孩子的德行、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父母的基本责任。

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 绝不能取代父母的教育, 当然也无法承担父母的教育责任。学校是孩子教育的第二责任人, 一个孩子要融入社会, 一定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运行的法则和相关的符号系统, 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这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呢?一是在父母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时, 执行自己的监督职能, 要求他们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职责;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督促父母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教育责任。

当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界限不清、职责不明造成的。父母对如何教育孩子缺少经验和培训, 要么将孩子送给老人抚养, 要么交给寄宿制学校托管, 将本该自己承担的教育职责拱手相让。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很多父母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工作职能, 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还常遭人诟病。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尽到监督之责, 也没能在父母的教育方面形成特色。

阅读, 帮助我们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界限清楚、职责明确了, 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 常常需要做出决策。在通常情况下, 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常常无法得到全局性的资料和信息, 总是从局部出发,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践探究、形成结论、验证猜想。通过对局部的探索和研究, 分析一个教育政策或者实践项目在更大范围推进的可能性, 从而形成教育决策。一个在局部有效的政策和项目, 在更大的范围里可能会低效甚至无效, 这对决策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除了原本的因果关系思维外, 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当我们拥有了全局性大量的数据样本之后, 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判断。最近几年, 有一个词汇在教育领域也非常热, 那就是“顶层设计”, 教育管理者也应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 统揽全局进行思维和决策。大数据为此提供了可能。

2013年, 被一些专家称之为大数据元年, 它将对教育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

首先, 教育的内容要革新。因大数据而导致的探究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要融入到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的领域中来。其次, 教育的方式要革新。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使我们有可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管理和教学的重点, 减少“跟着感觉走”的现象。第三, 学习路径会发生变化。过去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管理者, 需要认识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但在今天, 可能通过数据分析师就能帮你实现梦想。

大数据为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开拓了一片全新的视野和领域, 也为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接受挑战的最佳方式就是阅读, 在阅读中认识大数据对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让其成为自己教育管理的好帮手。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告诉我们, 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 需要从学校内部的变革开始, 并且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在这3年中, 有3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打开教室的门, 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开设公开课, 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 每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公开评论, 让每位老师也自觉地产生“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二是在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 给教师省出足够多的时间, 用于教学研究工作。三是举办专题展示活动, 既展示教师研究的成果, 又促进教师教学再上新台阶。

前些年, 我在一所高中担任校长期间, 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管理学校的。不过两年的时间, 学校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教育质量有了长足进步。当时自己只是下意识地在做, 后来从佐藤学先生的大作中, 才明白这样做是有内在道理的。我为此写了一篇题为“改变一所学校需要多长时间”的文章, 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教师书房专栏。

《管理体验2》经典书目阅读 篇5

阅读经典目的:领略大师学术风采,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储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培养打下基础。

《管理体验》课程计三个学期,不仅要求学生对管理有感性认识,也需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深化对管理现象的认知。经典著作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拟分学期分批次推荐阅读书目。

以下是本学期和下学期的阅读书目,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并写下读后感。选读书目,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自行决定。

本学期(2011-2012(2))必读书目:

1.本学期上半学期必读书:《科学管理原理》,(美)泰勒 著,马风才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业要求:本学期第十二周交《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务求有感而发。

2.本学期下半学期必读书: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anagement: 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该书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集大成之作,故推荐。该书分上中下三卷,本学期下半学期先读上卷,即《任务》卷。下学期分读《责任》卷和《实践》卷。作业要求:下学期二周交《任务》卷读后感,务求有感而发。

本学期选读书:

《管理思想史(第五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雷恩 著;孙健敏,黄小勇,李原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郭咸纲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

(1)《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2)《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提升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真正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做好阅读的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阅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从阅读的切入点、目标任务、方法技巧等方面看,以下几种方法值得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解读标题,紧扣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

标题和文眼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拟题目时,常说“题好一半文”,可见写作很重视题目,其实阅读也应该重视题目,用好题目,不管是诗词鉴赏,还是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的阅读,都应该强化“题目”或“文眼”意识,好的文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作用。

阅读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章的标题或文眼,打开阅读文章明亮的窗户,进入对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以此展开阅读就可以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有“文眼”:或题目,或重点句、关键词。抓住文章的这些关键处,从整体着眼,顺藤摸瓜,梳理经纬,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窦娥冤》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冤”字做文章,就可以洞开课文学习的窗户,进入课文的深处。这样的导读会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依据目标,师生设问,进入阅读文章神秘的天地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一种新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如何让阅读教学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价值追求,目前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向问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主张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通过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在思想与心灵的交流碰撞中,自主协作地开展阅读活动,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使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努力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巧设问题,以“问题”促“教学”。当然,问题的设置可以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巧妙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及创新精神,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师生首先要明确“问什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问,问焦点、问亮点、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通过“五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例如上面举到的《窦娥冤》,学习时可以围绕“冤”字设计问题:(1)窦娥的“冤”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冤”情的原因有哪些?(3)课文哪些描写说明了窦娥的“冤”情?又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以设计问题:(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谁?(学生可能回答:“别里科夫”或“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一类人”)(2)文中的“套子”是什么?(有形的、无形的)(3)别里科夫身上的“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分别是什么?上面几个问题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非常深入而具体了。

可见,要搞好问题式阅读,关键是要首先构建问题驱动机制,根据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课堂智力参与程度都会大大增强,问题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效果也会随之显现,课堂教学活动就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明确文体,拟写提纲,把握阅读文章清晰的思路

指导作文时经常要求学生拟好写作提纲,这样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不致偏题。现在许多学科在组织教学或复习时也经常运用提纲式方法,如政治、历史、英语等。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经常使用的。

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可以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初拟提纲,按照行文思路进行快速有效的阅读。例如,叙述类文章,我们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如果是议论类文章可以预设这样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很多的诗歌鉴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梳理行文思路,从而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与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结论句、段首句)和关键词(首先、其次、然后、总之、所以、因此、但是、而且等等)。例如,教学《囚绿记》时可以拟写阅读提纲“择绿—恋绿—囚绿—放绿—怀绿”,理清文章阅读思路。

以上是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思考的一些内容。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样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注重个性化阅读,允许适当多元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我相信这样的创新式阅读教学应该会进一步激活课堂、丰富课堂,不断提升课堂效益和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梅芳.浅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J].教师,2011(20).

(作者单位 四川省绵阳中学)

阅读教学模式管理 篇7

“三维”,首先是指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涵盖了语文素养的总要求。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性质定位而言,“三维”又是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三个层面。“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认识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基本规律;三是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论是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三个层面,它们之间关系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交叉的,它们是一体三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立体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核心指向以语言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缺一不可,任何一维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何一维都无法完整地促进人的语言发展,更无法完整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六环节”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小组合作,共释困惑——梳理批注,生成新疑——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引导点拨,迁移练笔”。这六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深入地涵泳文本,展开多元而开放的对话,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最终达成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二、“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

1. “自主阅读,感悟批注”。学生自己主动阅读文本,边读边思,边思边悟,并以批注的方式记录思考感悟的痕迹。这一环节是后续五环节的基础,如木之本,本固才能枝繁叶茂。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批注则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深入文本的权利,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去观照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有效地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批注是学生涵泳文本的有效方式,批注的过程也是文本涵泳的过程。对文本的第一次批注是相对自由的、发散性的,可以涉及文本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困惑和问题,也可以是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但自由发散并非随意,可围绕单元学习重点进行批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学习,就可围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进行批注;也可结合课后问题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共释困惑”。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感受,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小组以文本为主,在讨论交流中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教师巡视,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点拨。小组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查、督促组员研读文本,以便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批注作适当的补充完善。

3.“梳理批注,生成新疑”。当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感受,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后,要共同对小组成员的批注进行梳理,并提出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或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各组汇报后,教师根据年段课程目标、文本特点以及所在班级的学情等,引导学生共同提炼出一个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切入点宜小,但必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领悟文本具有特色的表达,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并能迁移运用。从而有效实现“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课堂学习。如人教版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写实和想象结合把威尼斯独具特色的风情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又如《草原》一课,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如何运用反复句式表达蒙汉情深的”。

4.“潜心再读,二次批注”。围绕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涵泳品味,全身心沉浸到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本世界里,咀嚼玩味,深化理解,领悟表达。将作品中的知、情、意内化同构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意义结构,形成敏锐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语言运用的感性经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二次批注要聚焦在所探究的问题上,但必须时刻放眼全篇,关照整体,实现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

5.“合作整理,展示成果”。学生潜心涵泳文本,深入批注后,小组交流,围绕探究的问题,合作整理批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通过发表议论、诵读文本等多种方式共同展示学习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和提问,实现组间的互动、相互的启发和思维的碰撞,形成全班共同的学习成果。

6.“引导点拨,迁移练笔”。在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的真谛;要相机引导,促进组间有效的互动,实现高质量的对话。各组展示完学习成果,教师要及时围绕内容的理解、表达的领悟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对探究问题的情况作小结;并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领悟作迁移运用。根据上述“梳理批注,生成新疑”环节中生发的探究问题,《草原》可以设计如下练笔:请想象“我们”话别的场面,尝试运用反复句式写出话别的场面,表达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威尼斯的小艇》则可以设计如下练笔:在威尼斯,还可能有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乘小艇去干什么;请抓住人物的特点,在描写事实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三维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 课前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备课必需的要素。在“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备课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尤为重要。根据“文选式”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文本是相对确定的,但文本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第一次涵泳文本时,是自由批注,学生对内容的关注是发散的;而第二次涵泳探究的问题则是基于第一次涵泳而生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载体——文本。既要研究文本的内容,也要研究文本的表达方式,对文本的语言特色、谋篇布局、句式标点、遣词炼字等加以重视和挖掘,继而把文本中具有特色的表达一一罗列出来,凭借这些表达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如何表情达意。再对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甄别适合本年段学习的表达方法,然后根据教材(单元)编写意图和所在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哪些表达方法(知识点)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哪些是新的学习内容,哪些表达方法虽已学习但仍需进一步深化,进而把学生学习内容的范围初步有层次地确定下来。在这些学习内容范围内,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包括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迁移练笔的设计等。只有做好课前钻研,在课堂教学时,无论是发散性的涵泳学习,还是探究共同问题,教师方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才可在不断生成变化的课堂上,把准教学方向,做到收放自如。

2. 课中密切关注动态生成。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加上“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每一个学生所关注的内容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提供指导,解决学习困难;相机进行点拨,引领深入思考;适时给予支援,促进小组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得两次涵泳时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任务链。进而引导学生涵泳文本时聚焦于学习内容,在关照文本整体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以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3. 诵读和涵泳交织进行。在“三维六环节”课堂教学中,诵读和涵泳既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钻研学习内容最常用的方法,是符合汉语言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两者不可偏废,且应交织进行,相互促进,仿似一个有机整体。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因此,初读课文,必放声朗读,读通读顺读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澄心默读,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在思索中体味,在思索中生发问题;有所感有所悟后,要读出感情,读出感受;而潜心细读之时,须立足整体,体察语境,驱使想象,触发联想,沿着文本言语路径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深化情感的体验;在文穷情理之时则放声吟诵,诵出意蕴,品出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实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进而背诵积累,迁移运用,以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上一篇: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下一篇:幼儿舞蹈美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