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调查

2024-06-06

社会学调查(共12篇)

社会学调查 篇1

1930年10月,为了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毛泽东找来江西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八位农民,以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调查。1931年元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就将这次调查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兴国调查》。在1941年发表的《关于农村调查》中,毛泽东回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是在兴国调查之后才弄清楚的,那时才使我知道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正是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各阶级在土地斗争中的表现,为进一步明确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找到了依据。可见,《兴国调查》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

实际上,《兴国调查》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篇光辉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篇重要学术论作。前者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后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兴国调查》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调查思想。发掘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调查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调查与社会学的本土化。任何一门学问只有植根于本土的实践、解释本土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问题才具有生命力。社会学作为一门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学科一直面临着这一难题。20世纪30年代,刚刚在中国起步的社会学存在着严重的“食洋不化”现象,社会学界充斥着时髦的名词、概念,然而对中国现实的解释力却极其缺乏。面对这一情况,孙本文、吴文澡等著名社会学家都开始提倡“社会学中国化”。作为肩负着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双重使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们往往停留于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些概念和具体论断。毛泽东对这种作风深恶痛绝,斥之为“本本主义”。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不能发挥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还会对革命实践产生致命的破坏。可以说,如何实现社会学的本土化是当时西方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共同面临的困惑。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尝试通过社会调查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开辟了一条新的且切实可行的道路。

当前,中国社会学经过近30年的恢复和重建,又一次面临着本土化的任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就开始提出“社会学本土化”的命题,然而,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充斥于当今社会学界的还是对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量照搬照抄,而对中国现实的关注和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探索则远远不够。当然,不是说西方的理论不重要,但是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简单套用西方理论只会使中国社会学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社会学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像郑杭生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要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站在世界社会学理论的最前沿、要有世界眼光;所谓“立地”,就是要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基层、要有草根精神。重温《兴国调查》,我们要更加明确一点:只有真正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去开展扎扎实实的社会调查,才能得到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才能使社会学的理论在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实践中发生积极作用,才能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和地位的提升。

探索本土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绝非仅仅是一套机械化的技术,决不是只要与调查对象接触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材料。终身致力于中国社会调查的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曾经感叹:“西方社会学书籍上的调查方法用到中国社会,可谓削足适履、隔靴搔痒。”简单照搬西方实证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处于深刻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解释常常只能流于表层。只有积极探索本土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才能开展真正有效的社会调查。当然,“法无定法”,“关键在于如何使老百姓接受你的调查,相信你的调查,甚至于欢迎你的调查而积极配合”。《兴国调查》采用的是典型调查法和开座谈会的方法,由调查者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提出调查的纲目,逐一发问并加讨论”,然后“解剖麻雀”、发现带有全局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方法就不同于西方流行的问卷调查等方法,在本土社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对待调查对象的态度要诚恳,“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社会调查实际上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相互调查的微妙过程,一旦调查者的态度缺乏诚恳或被调查者发现调查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损害,他们就不愿意接近调查者或不肯说出真心话。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讲到,毛泽东的《兴国调查》等调查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谦虚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毛泽东对待调查对象的态度。”现在,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也不鲜见,但真正能够取得很好效果的并不多,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调查者缺乏对调查方法的反思,要么满足于把西方的问卷、量表等技术搬到中国来,要么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地与调查对象打成一片。

努力做到经验材料和理论框架的结合。一个成功的社会调查背后必然蕴涵着调查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受美国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影响,恢复重建后的中国社会学界并不缺乏基于社会调查的经验性研究,但真正能够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寥寥无几,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多数社会调查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或明确的理论前提,以致许多课题重复开展,缺乏知识的积累性和递进性。作为社会调查史上的一篇经典范文,《兴国调查》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对辨证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厚造诣。

对于调查材料的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同样是一门艺术。从文本上看,《兴国调查》做到了经验材料和理论框架的完美结合。调查文本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多地理论阐释,或作者大发感慨,而经验材料的呈现则严重不足,整个报告显得干瘪无味,甚至出现“过渡阐释”的现象;另一种则是纯粹的原始材料的呈现,没有理论的框架和分析,使得整个文本陷入琐碎的叙说当中,看起来眼花缭乱、读起来不知所云。前者失之空泛,后者失之琐碎;前者有骨无肉、后者有肉无骨;前者有如空中楼阁,后者有如一盘散沙。这些都是没有把握好经验材料和理论框架的结合。一个好的调查文本既应该呈现丰富的原始资料,使得读者能够轻易获得大量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从而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在资料的组织上,也应该体现出应有的理论思维,不至于显得肆意堆砌、毫无章法。翻开《兴国调查》,我们最直观的感觉是大量详尽的一手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呈现的背后体现的却是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作者分析的重点始终是农村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读完后,我们除了大大增加了关于该区土地斗争丰满的感性认识外,也大大增加了对于当时中国土地革命中整个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深刻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参见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社会学调查 篇2

一、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 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 、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 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健康 管理等。 二、调查对象:XX公司

XX公司是XX市唯一一家具备XX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获得二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XX省建筑业企业安全资格证,通过ISO9000、OHS18000、ISO14000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大型XX施工企业。现有员工XXXX人,注册资本金XXXX万元。

公司下设总经理工作部、财务部、生产管理部、安全监察部、经营管理部五个专业部室,下设XXX、XXX、XXX三个分公司 ,XXX、XXX、XXX、XXX四个子公司。

公司承揽XXX工程、XXX工程,XXXX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检修、调试等工程。

公司施工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建造师、工程安装概预算师等各种专业人才,施工技术精湛,施工质量优良,服务热情真诚。

近三年先后完成XXXX工程XX项??。多项工程获得省、部级优质工程称号,工程质量达到XX省领先水平。

三、调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四、调查方式:访谈类

为了使调查的数据真实可靠,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而是直接对人物进行访谈: (一)XX公司主管人资的总经理工作部X主任。 (二)XX公司人资管理高级经济师XXX。 五、调查内容及过程

XXXX年XX月XX日,我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访谈了XX公司总经理工作部X主任和人资管理高级经济师XXX。

X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由总经理工作部归口管理,在访谈中,X主任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环。企业的发展如何,最重要的是看企业中人的发展如何,所以无论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到使用、激励、调整,都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XXX向我介绍了XX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截止8月30日,XX公司共有员工XXXX人,其中:合同工XXX人,劳务派遣工XXX人。平均年龄XX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XXX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XX人,基本能够满足公司正常运营的需要。

公司近几年虽然遭受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公司经营收入和利润较往年有所下降,但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整体运营较为平稳。职工平均年龄尚可,但是从整体结构分布来看,近5年内面临退休的职工达XX于人,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员工处于重要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性岗位,将不可避免的对管理和生产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此,我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重点对XX公司的劳动组织、劳动合同 、薪酬管理、教育培训、劳动保护及社会保险等内容进行了了解。

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总量控制、严格审批程序、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岗位薪酬、强化教育培训、依法依规管理。

2、在劳动定员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劳动定员由总经理工作部进行统一核定,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严格执行。劳动定员核定一般每年开展一次,如经营业务或管理体制 发生较大变化,则及时核定、调整。

3、在机构、岗位管理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分类 明确、精简高效、运转协调、职责清晰、工作饱满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岗位,确定人员定编。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定编工作由XX公司统一组织规范,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由总经理工作部组织实施。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自至今,没有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调整,现在的组织结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4、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一是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各类用工员工分别签订借工协议、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二是各公司在岗位缺员,确需招聘新员工时,于每年6月和12月份向XX公司提出书面用工申请,由XX公司进行整理、汇总,并优先在XX公司内部进行调剂。对确需外聘的专业技能人才,由总经理工作部编制用工申请,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统一组织招聘。对于临时的、短期的、可替代性的岗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招聘;对于关键技术性岗位采取外部招聘的方式;三是领导岗位选择内部招聘。四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XX公司内部在岗人员离岗、转岗、借调的,由各公司提出申请,XX公司审批同意后,总经理工作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利用率。五是XX公司统一建立劳动合同制员工和劳务派遣人员用工档案,并负责人力资源信息维护管理。

5、在薪酬管理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薪酬管理制度和办法,分类确定薪酬结构,对管理岗位执行岗位工资,对各公司生产岗位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方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实际报酬,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增强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6、在培训管理方面:对新招聘人员的岗位培训由总经理工作部统一组织,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确认上岗资格。对在岗员工培训由总经理工作部统一规划,按三级(集团、各公司、班组)教育培训体系分级组织实施。各公司结合专业分工,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考核档案,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员工培训、考核活动,并对员工教育培训考核情况报总经理工作部备案。由于XX公司是一个综合性的XX公司,人员复杂,专业众多,在培训上无法做到兼顾全面。

7、在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管理方面:一是由总经理工作部负责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统一劳保用品标准,各公司组织发放。二是XX公司按照国家有关社保政策,统一组织员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及时、足额提取上缴。

8、在企业 文化 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方面:近几年,XX公司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班组建设和职工创新活动;建设了企业文化长廊,建立了 “创新、诚信、责任、共赢”的核心价值观;购置健身 器材,筹建了职工活动室;逢年过节组织开展慰问和文艺演出;开展了拓展训练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拉近了职工间的距离。 六、调查结果:

从上述资料上看,近几年XX公司的发展现状较为平稳,无论从建制规模还是产值上并未有改变。对此,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员工招聘的方式看,XX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对于临时的、短期的、可替代性的岗位通过劳务派遣公司招聘,可以有效降低工资成本和用工风险;二是对于技术性员工选择外部招聘的形式,人员可选择的范围较为广泛。从外部招聘找到的人员比内部多的多,无论从技术、能力和数量方面讲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且外部招聘会给组织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这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可以使企业数量最多的基层员工这个大环境充满活力与生机。此外,从外部招聘的人才,可以节省大笔的培训费用;三是内部领导适合做内部招聘,主要是这部分人才在外部招聘选错人的风险比较大,而且就算是选对了人,在不了解企业现状与组织文化就上岗的话,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员工关系的处理也会成问题。

在绩效管理方面,影响绩效的主要因素有员工技能、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激励效应,而在影响绩效的四个因素之中,只有激励效应是最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因素,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组织和员工会尽力争取以提高技能水平以及组织绩效。XX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采取的是有奖有惩的方式,公平公正。绩效奖惩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多劳多得的薪酬管理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

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方面,XX公司开展了扎实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助推员工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当员工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对个人发展和企业建设方面达成了一个很好的共识,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沟通是员工之间相互了解与合作的媒介,在这方面做好了,员工之间会更团结,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此外,良好好的文化环境,也影响到员工的个人形象,可以使员工活力四射,充满热情,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员工流动性的管理,给员工一个“入口”可以让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工作,但是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就必须给他们建造一个合理的“出口”。XX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比较好,他们对内部在岗人员因工作需要出现离岗、转岗、借调的,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并办理相关手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才流动机制,有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我对XX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建立人力资源部,对XX公司劳动合同签订、薪酬管理、业绩考核、办理用工手续、缴纳各种保险(基金)等工作进行专业化统一管理。

(二) 设立一个完整的培训单位,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安全生产 等方面的培训,让更多的员工能够系统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三) 针对专业众多无法兼顾全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全员培训师”、“师带徒”等专项活动,由各公司或基层班组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业化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 制定学习奖励规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国家认真的建造师、结构师、安全师等注册考试,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五) 制定一套合理的员工守则,让大家都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 和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 (六) 根据现代公司的管理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统一规范,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七、调查体会

社会学调查 篇3

关键词:黑龙江;知识分子;体育消费;现状



黑龙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为了实现体育产业成为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可支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本文选择其中知识分子群体的体育消费兴趣、项目与动机进行了调研。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研究人员,出版业编辑人员,医疗机构医生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内选择省会城市“哈尔滨”,地市级城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为研究范围,调查了以上职业领域的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并设计了“知识分子体育消费行为现状及消费倾向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470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7.6%。在整个方法问卷前,对所有设计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专家咨询与检验。将回收的有效问卷通过计算机软件VISUAL FOXPRO 6.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知识分子参加体育锻炼消费的频率

1.不同性别,年龄状况

黑龙江省知识分子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育锻炼中有场消费总体水平较低(表1),“经常付费锻炼”与“有时付费锻炼”的知识分子人数比例低于“不付费锻炼”的人数比例,不同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总体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对较低有关,同时,与知识分子长期所形成的计划消费理念直接的关系。“经常付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女性高于男性,40-50岁年龄群体的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女性对健美身体的追求和参加有场体育锻炼的费用较低有关。在“有时付费锻炼”群体中,女性与男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群体中,“有时付费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低与年龄大小有关,表现在20-30岁年龄段的知识分子消费人数比例高。60岁以上群体的知识分子“经常付费锻炼”和“有时付费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

2.不同职称,收入状况

表2显示,职称与收入对知识分子体育消费有着正相关关系,同时,职称与年龄也具有相应的关系。在不同职称与收入的知识分子的体育消费频率统计中发现(表2),除初级职称和收入低的知识分子,由于年龄小,承担社会和家庭经济责任相对小,消费理念又相对超前等因素的影响下,“经常,有时付费锻炼”,人数总体比例占到该群体人数比例高外,其他职称和收入的知识分子群体总体呈现出“有时,经常付费锻炼”的人数比例总体低于“不付费锻炼”的人群。这一结果与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体育锻炼消费频率结果一致。调查结果显示,收入高的群体,不但职称高,而且总体年龄大,反映出该群体体育锻炼有场消费理念差的现实。

(二)体育消费项目选择 

调查结果显示,知识分子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总体上以选择“观看比赛”,“购买服装”“购置器材”为主要消费项目,这一结果可能与知识分子所处的学校和事业单位体育环境设施较为齐全,自身学历高,接受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较长有关。但在其它消费项目的选择上,与年龄,性别,职称和收入有关(表3)。

1.性别,年龄差异

由于性别,年龄的差异,体育消费项目和内容存在着差异(表3),男性知识分子消费项目选择频率最高的是“观看体育比赛”,女性消费项目最高的是“购买体育服饰”。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不同年龄群体知识分子选择消费项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60岁以上人群,排在消费项目首选的是“学习方法”,这与该群体闲暇时间富裕,追求健康第一的欲望高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在体育消费中选择“场管租赁”,60岁以上年龄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水平。50—60岁之间的知识分子选择“观看比赛”为主要消费项目。40—50岁之间的知识分子选择“购买服装”,为主要项目。30—40岁之间群体选择“购买服装”,“观看比赛”为最多;20—30岁之间的青年知识分子选择“观看比赛”和“购买服装”为主要消费内容。

2.职称,收入影响

对于不同职称消费项目的统计发现,在“场管租赁”消费中,排在第1位的是中级职称,依次是初级职称,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对于“购置器材”的消费,初级职称群体选择率最高,其次是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真高级的“购置器材”消费水平最低;以“购买体育服装”作为体育内容的不同职称群体中,初级和中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較高,副高级处于第3位,其次是正高级;通过购置比赛门票“观看比赛”进行体育消费,表现出初级职称人员的消费行为最高,其次是副高级职称群体,消费行为最低的是真高级职称群体;花钱进行体育锻炼“方法学习”的消费行为,在中级职称中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其次是副高级职称群体,排在第3位的是正高级职称群体,初级职称群体表现出最低的消费水平;40%的正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进行这方面的消费,其次是初级职称群体,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者分别列第三,四位(表4)。

在对不同收入的知识分子群体消费内容的调查发现(表4),体育消费内容的选择与职称高低、年龄有着内在的联系。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知识分子,消费选择项目排在第1位和第2位的是“观看比赛”和“购买服装”,这一结果与初级职称群体的选择基本一致;收入在2000-2500元之间的群体,首选消费项目为“购买器材”,其次是“购买服装”;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知识分子群体,选择消费内容最多的事“观看比赛”;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知识分子,体育消费内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消费项目选择频率最高的事“观看比赛”和“购买服装”。

(三)体育消费的目的,动机

动机是促进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动机同时也是选择消费方式和提升消费金额的重要内驱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知识分子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实施体育消费的目的动机方面男性与女性之间总体排序步存在显著性差异(表5)。这一结果与男性和女性知识分子所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和承担的工作性质有较大的一致性有直接关系。正因如此,男,女知识分子在选择同样的消费目的动机上,存在着女性知识分子选择频率高于男性知识分子的现象,呈现着女性消费多元化倾向。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及工作压力过大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能与女性喜爱追求时尚及女性新运动项目多样化有关。

从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分子的体育消费动机和目的看,40岁以上群体,在消费目的动机上首选“强身健体”,随年龄的增加人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在40以上的群体中选择最高的40-50岁之间的知识分子,这与该群体在单位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有直接关系。而首选“休闲娱乐”为目的群体呈现出青年华趋势,这与该年龄阶段精力旺盛,健康状况良好,以及本身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程度有直接关系;“增进交流”的消费动机,60岁以上群体显示出较高水平,选择排序为该群体的第二位,占到该群体统计人数的37.5%,这一结果与该年龄段人群的闲暇时间多,日常接触群体少有直接关系。对于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心理压抑达到“心理宣泄”的锻炼行为东i,选择人数最高的是40-50岁之间年龄群体,选择体育锻炼作为“心理宣泄”水平最低的是60岁以上的群体,可能与他们的离退休后,工作与生活压力小有直接关系。

从职称来看,选择“强身健体”为第1选择的群体分布在高级职称群体,这与年龄群体调查结果中年龄大选择率高有直接的关系,选择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和动机的消费群体,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群比例较高,这一结果亦与这两种职称群体的年龄结构偏小有关;用体育锻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动机,是高级职称知识分子选择的重要之一,这一结果与这一群体年龄大,身体健康水平相对低有关以及该群体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高有关;对于“心理宣泄”动机目的选择,体现出中级职称群体高于初级职称群体,初级职称群体高于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车群体选择率最低,这充分反映出在知识分子群体中中级职称群体于副高级职称知识分子的生存压力过重的现实;“追求时尚”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初级职称群体的认可程度最高。

收入高低由于与职称高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统计结果显示,收入低的群体与低职称群体,收入高的群体与高职称群体的进行体育消费动机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黑龙江省知识分子参加体锻炼的消费状况总体水平较差,整体呈现出不付费锻炼人数和有时付费锻炼人数。其中,经常付费锻的群体中,表现出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上表现出40—50对之间群体最高;在职称方面表现出中级职称群体高于其他群体;在收入方面表现在收入低的群体高于收入高的群体。第二,黑龙江省知识分子进行体育消费,总体呈现“观看比赛”和购置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较高,“场馆租赁”消费水平较低,但在选择消费项目时,男女之间,年龄之间,支持高低,收入多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黑龙江省知识分子群体体育消费以追其体育最基本的生物功能为主要目的和动机,对于体育的人文功能和健康心理的作用需求较低。男女之间消费目的和动机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收入和职称高低的知识分子之间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常乃军.山西中型城市居民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状况研究[J].体育科学,2001,(4).

[2]王岗.关于体育文化消费问题的探讨[C].体育科学,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集,2001.

[3]王德胜.新编消费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周晓东.福建省成年人体育消费水平比较研究[M].中国体育科技,2004,(1).

社会学调查 篇4

一、文献回顾

21世纪以来, 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多。在众多相关文献中, 有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文献最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相对于价格高昂的药费和医疗服务费, 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农村居民往往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在2003年之前, 相当多的学者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不同的角度, 论证了在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思考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模式。杨哲等对广东省进行分析后发现,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 认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2]有学者认为, 当时中国政府已有能力开展农村医疗保障, 只是要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结构, 以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保障为重点。[3]在对苏南农村传统合作医疗进行调查后, 林闽钢也同样认为政府对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有效介入和积极支持, 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4]王兰芳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性, 提出了整改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医疗互助和鼓励商业保险等措施, 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之后, 相关学者更多地把学术注意力放在了新农合的运行效果上, 从不同的角度, 如袁辉从公平与合作视角和刘波、任旭从经济学、精算原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角度, [6][7]来研究制度是否达到了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目标。

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时, 学者们主要将其置于以下三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一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背景。[8][9]二是结合本世纪我国政府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10][11]三是我国城乡流动加剧、农村空壳化这个大的前提, 如陈建兰。[12]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 有学者还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陈桂华、毛翠英和张时玲分别对德国、日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13][14]余文静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了欧美和东亚国家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15]更多的学者, 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严峻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不同思考。总之, 学者们都强调在加强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多元化、多支柱。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们也关注到原依托于集体经济的农村贫困救济开始逐步陷入困境, 农村中出现的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16]本世纪我国开始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 大量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低保的运行绩效、资金来源、公平性、如何更好地完善等展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水平, 逐步摆脱农村贫困, 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民间一起实施希望工程, 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子女的初级教育问题。本世纪以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资助的力度, 开始逐步推广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学杂费免除政策, 大大减轻了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研究文献中, 除了医疗和养老之外, 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和教育救助方面相对涉猎较少, 这不利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农村地区差别很大,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国政府开始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发展城乡之际, 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做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8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是一次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国抽样性调查, 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经济活动、认同态度等。它采用了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框, 使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最终共获得10151分有效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 本文选取了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得到4138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农村居民为2001个, 占总数的48.4%;女性农村居民为2137, 占总数的51.6%, 年龄结构在18岁到69岁之间。

1.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整体状况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诸多内容中, 农村社区居民享受比例最多的是医疗保险, 享受的比例近40%。其次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其子女的教育救助, 在接受调查者中享受到的比例分别为8.3%和5.4%。这就意味着90%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只能从家庭中得到一定的保障, 他们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己或家人供给。那些有子女上学的农村居民, 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付费。农村社区居民而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助和救济以及其他福利, 农村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低, 都没有超过3%。当村民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 只有非常少的人能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帮助。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由作者根据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整理而得。下同。

2.不同户口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注:***:P<0.001;**:P<0.01;*:P<0.05。下同。

分析表2中的数据, 可以发现,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与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经过卡方检验后在统计上最为明显相关。其中, 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要比农业户口居民多得多, 其比例高出17%之多。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也高出农业户口居民7个百分点。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养老保险方面, 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37%之多。也就是说, 那些拥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农村居民比那些没有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从国家获得养老补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百分之五这个置信水平上,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和他们子女是否教育补助、他们是否享受其他福利在统计上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高于那些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但非农业户口居民要比农业户口农村居民要容易获得其他福利补贴。在贫困补助或救济方面, 两种户口类型的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少, 在统计上没有差别。

3.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如表3所示, 农村居民所处的区域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在医疗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最高的是中国东部农村居民, 都分别高出中部或西部农村居民11%。也就是说, 一旦生病, 东部农村居民比西部或中部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得到医疗补贴。至于养老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按高低排序依次分别为东部农村居民、中部农村居民、西部农村居民。其中, 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之间差距最大, 达到了8%。在最低生活保障上, 在整体享受的比例都很低的情况下, 相对来说, 东部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仍然最高。西部农村居民一旦生活遇到困难, 能够从政府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在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上, 其顺序恰好相反, 最高的是西部农村居民, 高出东部农村居民整整一倍。在享受贫困补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上,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距, 即他们享受到的机会都差不多。

4.不同社区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结果 (见表4) 发现, 农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区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上要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 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要比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更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上,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十一百分点。同时, 也该注意到, 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 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机会在统计上比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的子女更多。在是否享受贫困救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 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农村社区中, 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的居民很少, 就连享受比例最高的医疗保险, 其覆盖面还不到农村居民的40%。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养老保险, 能够享受到的农村居民还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内容,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那就更低了。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户口制度, 人为把居民分成两种: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为此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尤其如此。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都主要是针对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 而广大的农业户口居民则被游离在制度之外。同样生活在农村社区, 相对来说, 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福利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只有在子女教育方面, 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可能得到国家的照顾。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在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 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凭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 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 各地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中可以发现,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在统计水平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 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同是农村, 但地理环境却差别很大。总的来说, 可以把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 由于得到长期的开垦和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 因此, 平原地区农村相对山区或高原来说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更好的优势。研究也发现, 平原地区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比山区和高原地区建设得较为完善,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可能性更高。和前面一样, 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或高原, 农村居民子女上学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和补贴。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 满足农村居民最迫切的需要, 中国政府于2003年在农村开始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即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有关文件, 中国预计在2010年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整个农村, 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险。研究结果发现, 和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险比例要高得多。养老保险, 作为影响最为深远、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农村, 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很多独子女的父母开始面临养老的问题。中国在2009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逐步把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制之内。为了更好地配套农村医疗、养老保障的建设,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与补助、农村子女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 但也只有不到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 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社会学调查 篇5

一份北京高中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北尚乐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2007年6月14日

调查地点: 北京房山区北尚乐村

调查课题: 综合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小组成员: ×××

目的地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西南侧,靠近河北省.面积9.67平方公里,总人口大约2300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00人,560户.调查前,我们事先做好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并请当地学校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向导帮助我们完成调查。

在当地,我们分别采访了村委会领导和许多当地村民。组员们用自己礼貌的态度和真挚的感情令村民对我们敞开了心扉。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采访工作结束后,我们却得到了两种完全不用的信息。一方面,是代表官方的村委会领导发表的说辞,另一方面,是来自广大基层群众反馈的信息。

首先我们前往的是该村的村委会,这栋二层小楼与周边还比较落后的景象相比格外惹眼,宽敞的办公会议室和不斐的红木家具让我们不禁感叹这还只是一个村级政府。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职务类似助理的工作人员,他向我们介绍到:北尚乐村从2003年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以矿山开采和矿石深加工为支柱产业,农作物种植为第二产业以及少量第三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北尚乐村背靠塔山,矿石开采以大理石,汉白玉,红砂岩为主,在就地加工后可制成各种石雕,板材,玻璃,胶水等,成品在销往北京市区、河北省等地的同时还出口到中国台湾和日本。农业作为第二产业,种植作物有玉米和小麦两种,并有少量果树。第三产业是一些企业,有月饼厂,箱包厂,福利纸箱厂,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有一定创收。

村里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流动人口较少,并且贫富差距不大,人均年收入5600元上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谈到北尚乐村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村为会领导告诉我们,07年5月市政府出资已经修好了一条贯通全村的水泥路为大家出行提供方便,今后将继续加紧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除旧建新,即以村委会出面的形式,由投资商出资为村民推除旧房每户建起一座二层别墅,将村民住宅集中,空出的宅基地用于建设企业厂房,发展如物业公司的第三产业经济,以解决住房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在村委会采访的近30分钟的时间里,通过领导给我们的信息,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人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这里的未来充满希望。尽管现在并不富足,但是在这样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现小康只是时间的问题。

走出村委会,我们走进村子先看到的就是刚才提到的水泥路,路旁的砖房还算整齐,我们就选择从这里开始采访村民。

村民对我们很友好,我们在攀谈中提到想核实一下村委会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否属实,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复:全村几乎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作物种植,品种有玉米和小麦。土地资源匮乏严重,人均不足4分地(4分地约为150平方米)。一年一收,但因村里的灌溉用井被村委会所有,灌溉成本高于农作物实际收益,35元/小时的价格令农民难以接受,所以农田生长只靠自然降水。这样一来每年打下来的粮食仅够自足,基本没有富余的粮食作为商品粮出售来增加收入,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村领导所说的矿石开采和加工厂到了群众这里则表示前几年这里的矿山和加工厂都已经不属于本村,矿石开采被一个叫天龙集团的公司买走,加工厂也已经卖给了外村。然后我们说到种田没有既然没有农业收入那生活怎么办,一位老人说农闲时村里的轻壮都会出去打工,务工的地点一般也不会太远,基本都在大石窝的石材加工厂里。农忙时回家的人也不多,这样一年下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上下,和村领导给出的信息有一定差距。除此以外,村里的月饼厂以为经营不善已经出售,对面的福利纸箱厂也早已倒闭,所谓的第三产业只不过是两三家条件破败的小商店。其他人还告诉我们,村里的这条水泥路是今年五·一修好的,刚过一个月,路面就出现裂痕和掉渣现象,据说这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政府拨款建设的。而我们看到应该是水泥筑成的路面里却不合比例的混进大量沙子和石头。紧接着。村民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从我们面前路过后马上催促我们赶快离开,这是村委会的人。无奈之下我们继续前进,和不远处的一个的看着摊子的老奶奶了起天来,说明来意后老人家说,现在家里没有任何耕地,5个孩子全部在市区打工,每个月依靠儿女寄回来的一点生活费度日,摆这个摊子卖的都是一些很便宜的糖果,因为村里的小孩子很多,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们玩的东西,也是为了给自己无聊的生活一个精神的寄托。

调查进行了刚刚不足一个小时,我们的心情越发沉重。我们发现,在北京,还有的地方的生活水平和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于是下一步,我们准备前往村民所说的已经被收购的矿山去看一看。

沿土路一直走,会看到地面上很多的还未雕琢的汉白玉原石,继续走,就是一个废弃的汉白玉加工厂,厂房外面有废弃的石坯和吊装设备,这些都紧邻一个沙石厂,但因为工人们似乎并不欢迎我们的到来,所以只好放弃了对这里的采访计划。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些堆砌的红沙石,原来这是一个开采和初加工一体的厂。就在碎石机前,这里的老板告诉我们:红沙石的主要部分是表面的红沙,可制成胶水,玻璃等,中间白色石头部分主要用做雕刻。这个的几个工人和老板并不是本地人,靠把原石粉碎后出售红沙的初加工来赚取利润。几年前从村委会手中买来了这里红沙石的开采权,每年只向村里缴纳少量的费用。在正常使用炸药开山炸石的情况下,两台碎石机年产量约为16000吨,可是炸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限制,并且工人工资,运输费用也不断上涨,进而影响了产量,现在的收入也只能勉强支撑。负责深加工的厂子都设在周遍的村子,在北尚乐目前还没有。

走出采石厂,在来时的路上我们遇到一位放羊的大爷,听口气估计是位老红军。因为没有土地,所以只好以放羊糊口,他向我们感叹:哪个农民不想老老实实种地,但是共产党把我们活命的根子都拿走了,本来就不多的土地都拿去建厂,最后落得工厂没建起来耕地也没了。我的这些羊有二十多只,连填饱肚子还是困难呢,拿什么去提高生活水平。想想毛主席时候的领导们都是怎么为群众服务的,现在的干部,老人也只能摇摇头。再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老人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深刻:“谁要是占了共产党的便宜,算谁厉害”。从话语中,透出对当前一些领导的强烈的不满。

至此,调查已经基本结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我们的小向导对我说,尽管大家说的都带有一定情绪,有些偏激,但是基本上都是事实。

所以,我们根据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对该地区的经济情况做一个总结:该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住房一砖瓦房土房结合居多;耕地面积少,灌溉困难,农业果实仅够自给自足,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支撑;矿石开采加工作为当地的的优势项目已经被别人占领;第二第三产业几乎崩溃;人均收入约4000元/年。

气候变化与社会公众意识调查 篇6

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

在气象学上,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1992年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过去150多年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了现代化,紧跟其后,一些亚、拉美、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路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伴随而来的是主要由工业生产和交通消耗的化石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大量排放。创立于1988年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作为监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最权威机构分别于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发布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指出,过去的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0.74℃,最近50年有加速之势;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为379ppm,为过去65万年来最高,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一科学界的权威报告强调,“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毫不含糊的”。预计在21世纪,全球仍将表现为明显的增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可能更加严重。

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学视角

气候变化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全方位的,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支撑力量。气候变化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反而更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不是科学造成了气候变化,而是科学在社会层面的误用造成了气候变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不能单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更为重要。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于2009年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吉登斯悖论”,主要指这样一种困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然而,坐等它们变得有形,变得严重,那时再去临时抱佛脚,定然是太迟了。纪录片《地球2100》深刻揭示了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的洪水、干旱、飓风、海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社会的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后一百年内持续增强以致失控难以挽回,人类社会文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临着如同当年复活岛一样的历史命运,“吉登斯悖论”变成了不幸的事实。

国外对气候变化问题公众意识的调查

关于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英国最大独资市场调查研究公司——MORI市场研究公司于2008年5月进行了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态度的调查。该调查从关注气候变化、科学不确定性及影響、信任或宿命论、对政府的态度、经济与环境、可再生能源的坚定支持、个人利益与社会规范、采取行动与个人责任、污染与环境等9大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这次调查中,3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气候变化;更有高达47%的人说“相当关心”;77%的受访者认同这一说法,即“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好付出巨大牺牲的准备”来帮助阻止气候变化。关于给英国面临的问题排序时,33%的人选择了经济作为最大的担心,只有7%的人将全球变暖排在首位。有相当高比例的人认为,“我们太弱小,无力回天”、“在国家采取行动之前,我们不应该有所行动”。气候变化似乎被看成了一种风险,解决它的责任归属于政府“当局”。这些调查结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正在印证“吉登斯悖论”的观点,即气候变化问题尽管是一个结果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由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不直接,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计划中很少被纳入短期考虑的范围。

美国耶鲁大学和乔治梅森大学联合于2008年对2129位美国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8%的美国公众确信由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且很快会造成严重后果,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国内对气候变化问题公众意识的调查

2008年9月,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联合搜狐绿色频道开展了一次气候变化问题的公众网上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83.73%非常关心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97.6%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后果;88.91%的被调查者愿意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行动,并且其中45.79%的人已有实践经验,42.29%的被调查者认为气候变化灾难会波及每一个人,可持续发展事关百姓利益,老百姓最应该关心;62.57%的被调查者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自己很关心气候变化的影响;94.66%的被调查者愿意从自身做起应对气候变化。接近八成(79.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持积极的态度,但同时,也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45.34%)相信尽管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短时间内可能影响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是利大于弊。调查结果表明,气候变化问题在中国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且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持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愿意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2月,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在全国开展了“气候变化公众意识及消费者行为调查”活动。该活动从衣、食、住、行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民众消费观念的冲击。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16~18岁在校中学生和18~35岁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青年职业人员或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已在经受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只有25%的人确信了解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大部分受访者声明会选择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愿意购买环保产品、减少垃圾产生、提高生活用品回收率等。在调查社会公众采纳环保行为的方式时,76%的人首选运用激励监督机制,69%的人认为社会认可性是行为改变的强劲动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青年群体不仅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乐于接受所有有效的改变。

2009年8~9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7大城市,及浙江诸暨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3785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气候变化公众意识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的前三项分别是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气候变化问题排在第四位。近八成(76.9%)公众无法正确指出《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为控制碳排放而制订的协议,27.3%的公众误认为中国未签订《京都议定书》;近七成(69.8%)公众表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超过八成(83%)的公众表示愿意为改善气候环境而付出实际行动。在涉及愿意用何种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时,多数公众选择的是成本较小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尽量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多乘坐公共交通或走路、尽量开窗减少使用空调等。86.6%的公众表示通常是通过电视来获取气候变化相关信息;47.9%的公众通过报纸,39.8%通过广播和杂志,而网络新媒体只占到16%。调查表明,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参与意愿高,但认知有待提高,而传统媒体在推动公众参与气候变化方面功不可没。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编校:韩占雷

社会古筝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篇7

关键词:业余古筝教育,音乐素养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培养也不再是仅仅注重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 而是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培养。于是, 很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古筝。通过孩子们在学琴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反映出业余古筝教育还存在有一些弊端与不当。怎样正确地解决这些弊端与问题, 就成为值得众多培训机构深思的问题。

一、专业的古筝教师太少。

目前从事业余古筝教育的教师中, 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只是少数, 大多数教师并非专业的古筝教师, 有的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 有的甚至还在学习过程中就开始教学了, 这些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有限, 所以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方法老套, 形式单一。

据统计, 在众多学琴者当中, 年龄最小的还不到5岁, 这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 是少儿在教师的启发和训练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形态会引起孩子的兴趣, 无形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重视琴曲的学习, 而忽视了相关的音乐素养练习, 甚至造成学生不识谱, 只认弦的结果。并且不重视指法练习, 没有节奏训练, 没有乐感的培养, 以至于琴曲也没有学好。

另外, 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都会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 每个班大概有20人左右, 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学生, 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由此造成了“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的后果,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影响教学效果。

三、过于重视“级别”, 而忽视基本功及音乐素养的培养。

古筝考级基本上是每一位学琴者的必经之路, 许多家长和老师并不能正确的对待古筝考级, 出现了不少“为级别而考级”的错误思想。由于家长和老师的错误认识, 一味追求进度, 只让学琴者学习考级曲目, 不遵循合理的教学进度, 没有进行相关的指法训练, 造成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以为有了等级证书就标志着“专业水平”。所以考完级, 也就松懈了, 有的甚至不再进行古筝学习。

另外, 古筝教学也出现了市场化的现象, 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多招学生多盈利, 夸大宣传自己的实力, 结果招来学生之后, 却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 甚至误人子弟。

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提出下列建议共大家参考: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重视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正确的启蒙往往能对孩子一生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了解。

除了要了解儿童的心理之外, 定期地进行专业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 每天要给自己留出适当的练琴时间, 并定期到专业的导师那里去学习,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琴是一种获得音乐知识的进取过程, 是学习掌握一门科学, 一种学问, 不可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进度和目标。所以, 这个进度要符合学琴者的实际情况, 目标过高, 能力达不到, 学生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反而产生犹豫、胆怯的心理, 是学生对琴产生畏惧感, 丧失了上进的信心, 极大地降低了学琴的效率, 同时也违背了学琴的初衷。如果教学目标过低, 则不需要经过刻苦努力就能轻松达到要求, 这样会使孩子感到乏味、厌倦。也就是说, 学习计划的制定, 既要让学生轻松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应适当的给予些许的失败和压力。这样学生就能在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一旦目标得以实现, 学生知道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果时, 便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进而会产生向新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除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之外, 还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他们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以感性认识为主, 因此教师应该让孩子多听多看, 多感受。另外, 在教初学古筝的儿童时, 要考虑好什么时候教识谱, 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就可以不必从学识谱开始, 先让他们从模仿开始学习, 提高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处于少年时期的学生大多都有多动的特点, 过长的教学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倦感, 在教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休息或做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活动, 以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课堂的既定任务。上课之余, 也要和孩子们谈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了解学生喜欢什么, 让学生把老师当做自己可以信得过的朋友, 这样孩子就会把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告诉老师, 从而改进老师自己的教学方法, 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另外, 在教学当中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 5-1 0岁的孩子虽然手指具有弹性, 但因为其身体发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掌心开度不够, 所以在练琴的过程中不可过于强调孩子手指的爆发度和力度, 要让初学的孩子以自然的力度、合理放松的状态去触弦, 要注意孩子的演奏姿势、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左手的演奏技巧训练要和右手同步进行, 左右手的演奏从保持基本手型到套指指法的练习, 逐渐拓展开来。在弹奏练习曲和乐曲的选择上也要逐渐增加难度。另外, 在选择乐曲方面, 应尽量选择一些节奏轻快、富有童趣、通俗易懂的曲子, 激发孩子对古筝学习的兴趣。

3、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增加音乐素养训练。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基础课, 包括乐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等内容, 是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 它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所必须掌握的, 更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入门课程。通过节奏游戏, 听音模唱、儿歌教学、听写竞赛等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践证明, 学习音乐素养的学生, 能够具有听辩、唱读、视奏、欣赏四项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 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 教师大部分时间用在演奏教学上, 没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素养或者学习时间较短, 往往只是用到什么讲什么, 因为不讲学生就不会弹, 在课上讲的乐理知识只能是应付演奏, 不可能系统、详细, 不可能讲得太深, 更没有训练和书面练习。这样就使得广大学琴者容易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 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 它直接表现在学生识谱速度慢, 识谱错误率高, 对音乐内涵不能领会。致使练琴效率变低, 学琴周期拉长, 压力增大,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随之消失。所以, 从小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能有效地开发智力, 挖掘人的音乐潜力, 并能对学琴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古筝教育的普及对于我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件好事, 正确认识古筝社会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并解决这些弊端与问题, 关系到业余古筝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在这个古筝再次兴起的时代, 我呼吁广大的业余古筝培训机构正确对待孩子的未来, 切实搞好古筝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陈媛媛.浅析古筝早期教育[J].美与时代.2005.11.

[3]毛丽华.少儿古筝教学谈[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4.

[4]王虹.浅析儿童古筝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 (14)

[5]梁书琴.论儿童古筝教学.[J].科技信息.2007.12.

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 篇8

一、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性别:男( ) 女( )

1.你今年多大?

A.20岁以下B.21~30岁C.31~40岁D.41岁以上

2.你从事哪个行业?

A.建筑业B.餐饮业C.制造业D.其他

3.你每个月工资是多少?

A.1000元以下B.1000~1500元C.1500~2000元D.2000元以上

4.你住宿是在哪里?

A.单位提供B.工地,厂棚C.自己租房D.住亲友家E.其他

5.你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A.8小时B.8~10小时C.10小时或更长D.不定

6.如果单位要求你加班,是否支付加班费?

A.加班并支付加班费B.加班不给加班费,但调休C.加班不给加班费,也不调休D.其他(如无加班、无雇主等)

7.每个月休息几天?

A.1天都不休息B.1~3天C.3~5天D.5~10天

8.你每月是否能按期领到工资?平均多长时间领一次?

A.能,每月按时领B.三个月~半年领一次C.半年~一年领一次D.一年以上才能领到E.其他

9.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吗?是否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A.不知道B.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C.知道,但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D.签了,但属于非平等合同

10.你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险吗?社会保险有哪些?

A.不知道B.知道一些,如

11.你是否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

A.没有B.有C.无所谓

12.你是否参加了各项社会保险?如果参加,是参加哪种保险?(此项可多选)

A. 没参加任何保险B. 参加养老保险C. 参加医疗保险D.参加工伤保险E.参加失业保险

13.你外出以来,是否遇到过生病的情况?如果生病,通过哪种途径治疗?

A.基本上没有B.去医保定点医院C.去就近诊所D.不去医院,过几天就好了

14.你是否遇到过没有工作的情况?遇到完全没有工作的情况,最长一次失业几个月?

A.没有遇到过B.失业1~2个月C.失业3~5个月D.失业5个月以上

15.你失业期间靠什么生活?

A.找亲友或老乡借钱B.靠自己过去的积蓄C.回家乡去D.其他

16.你家有几个孩子?

A.1个B.2个C.3个D.4个或4个以上

17.你在工作中会遇到工伤事故发生吗?

A.经常发生B.偶尔发生C.基本上不会发生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获知,被调查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只有5.8%,大多数从事苦、脏、累、险工种的农民工仍未享受工伤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1.6%;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2.7%;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的农民工占到67.2%。

在所调查的农民中,在工作中遇到过工伤事故的占到34.9%,基本上不会遇到工伤事故的占到65.1%;外出期间遇到过生病的占到82.5%,生病后不去医院治疗的占到10.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急需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民工家庭中有2个以下孩子的占到85.7%,养老问题也是农民工需要考虑的,否则农民工进入老年以后,无劳动能力和劳动收入,养儿防老已经不太现实,生活来源不得不依赖养老金,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工也需参加养老保险。但是在所有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占到59.8%,21.7%的农民工并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三、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特点

1. 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往往是3D(dangerous,difficult,dirty)工作,如装修工、搬运工、收废品者等等。农民工承担了绝大多数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作,因此,属于工伤事故的多发群体。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工不可能长期在固定的地点工作,流动性很强,常常面临失业的可能。

2.农民工很难与雇主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大多数雇主不愿与农民工签劳动合同,即使签了合同,也往往只是简单地强调用工单位的权利和农民工的义务,许多农民工甚至不清楚合同的内容。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24.9%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有59.8%的农民工没有与务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已订立的劳动合同中,1/3以上的合同不规范。致使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多数情况下成为受损者。

3. 农民工的劳动强度高且工作条件恶劣。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远远大于国家法定的劳动时间。大多农民工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每周工作时间长达60小时甚至更长。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能享受法定每周休息少于三天的占78.8%,工作时间符合8小时工时制的农民工仅有19.6%,有30.2%的农民工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而且即使加班,报酬也难以兑现,38.6%的农民工加班没有加班费。许多农民工在劳动保护措施很差的环境中工作,导致工伤或重大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4.工资待遇不平等。农民工被视为体制外“三不管”的群体,由用人单位自行决定农民工的工资。农民工工作条件差,工资低,并经常受到歧视。根据调查,农民工月工资2000元以上的只占到41.3%。农民工工资经常被拖欠,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按月领取工资的农民工只占到73.5%,每三个月到半年领一次工资的占到16.4%,每半年到一年领一次工资的占到3.2%。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分析

对农民工随机调查过程中,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调查,一是直接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调查问卷,对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调查者尽量给予讲解;二是由调查者自己一边讲解一边询问记录,同时还可以获得许多问卷中未涉及到的问题。根据调查统计,被调查者总数为189名,其中男性为159名,占84.1%,女性为30名,占15.9%。

1.人员构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农民工占绝对多数。在这些人员中,一半处于20~30岁,如果再细分,将集中在25~35岁之间,正是一个人劳动力生涯的黄金时期。由于年龄集中的区段,也决定了这一人群有抚养子女的义务,1/3的人有一个孩子,1/3的有四个及四个以上孩子。

2.工作情况。数据显示48%的人从事于“其他”职业。根据已有的调查所得,建筑业和采掘业是农民工从事的主要行业,而且是以群体性为特征,但本调查基于的是零散、随机的并且是主动到职业介绍寻找工作的农民工朋友。因此问卷中涉及的建筑业所占比重不高,这点也可以从问卷7.4%的调查者居住在工地、工棚看出。该题第一个选项“单位提供”与第二个选项“工地、工棚”,意思都是由雇主提供住所,虽然暗含的意思有区别,但在选择时容易造成曲解,进而会对选项有偏差,这是在设计问题时没有仔细考虑的地方。该题第五个选项“其他”有12.7%的受访者选择,这些人中一部分是本市的农民,他们居住在自己的居所;另一部分则住在属于自己的位于城市里的房子,他们在城市生活、工作,除了户口上的限制,已与城市居民没有区别。女性则以保姆、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居多,男性即使从事的是建筑业也多是以打零工为主,有一技之长的则可以从事诸如焊工等技术工种;另外,多是司机、保安、营销人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多在8~10小时,工资在500~1000元,而且还要自己租房。从这三个方面也反映出农民工朋友的工作条件的是比较艰苦的。

3.劳动保障权益问题。

首先,从月工资上反映,题目所问的月工资及工作时间是一个平均数,是从事工作以来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数,但被访者并不都理解这个意思,在选择时会有偏颇。从结果看,近14%的人月工资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水平,但由于这些人大多从事计时、计件工,或是已经被提供了吃饭和住宿的条件,其实际工资水平很难核准,因此也不能将这些全部列入违反《劳动法》的行列,当然也有个别案例确实是违法行为,但碍于农民工朋友自身保护意识的缺少及相关证据的缺失,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制止和纠正。同时,通过调查也了解到,四成多农民工朋友在熟练掌握一门社会需求较大的技术后,其工资水平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这也给了管理部门一个讯号,根据市场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会是一个多赢的举措。

其次,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近一半的人日工作时间在8~10小时,但有30%的人日工作时间大于10个小时,由于工作时间本身就长,基本上已把加班包含在内,将加班也视为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也相应减少了加班。79%的人一个月内休息少于3天,更有45%的人工作得不到休息,即使是对其余应该休息的日子给予了加班费,但由于劳动者的疲劳会增大工伤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工伤保险的缺失,会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程度。

再次,劳动权益的保障。1/4的人不知道劳动合同,近六成的人虽然知道,但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仅有近三成的人加班有加班费,将近40%的人加班没有加班费,也不调休,不错的情况是将近3/4的人可以按时领到工资。问卷中有关工资是否能按期领到的问题, 由于有些调查者从事工程有关工作的特殊性,是在工程结束后获取工资,很难归入选项中的前四项。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查结束后,又加入“其他”选项,将调查者在填写问卷时诸如“工程完结算”之类的选项归并其中。

第四,社会救助缺失。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都是考虑农民工就业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疾病、工伤等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农民工失业的情况下,如何在城市维持生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87.3%的农民工都遇到过完全没有工作的情况,失业1~2个月的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9.7%。失业期间,有17.5%的农民工会找亲友或老乡借钱,有3.7%的农民工选择回到老家,61.4%的农民工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另外有17.5%的农民工通过其他途径维持生活.这其中少数人在没有办法时,会选择极端行为,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民工没有工作的时候,如何通过社会救助来保证农民工维持基本生存是目前政策中的一个漏洞。

4. 社会保障权益问题。知道与不知道社会保险的人平分秋色,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人将意外保险、人生伤害等一些商业保险看作是社会保险,因此如果将题目转换成选择出属于社会保险的选项,则会有3/4的人不知道社会保险。六成有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在与20%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意愿的部分人的交谈之中了解到,不想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因是没有钱,也反映出他们有参加的意愿,只是没有分辨清“想要”和“能要”的区别。另外,笔者还注意到18%的人对这个问题很漠视,选择了“无所谓”,又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无奈。67.2%的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有一成多,工伤和失业保险则更少。在参加保险的这些人中,又有一部分仅在有工作时才参加保险,而一旦他们失去这份工作,不仅生活会出现困难,保险更是无法接续。由于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生病时大多数选择就近的诊所治疗,比较好的情况是,一些雇主也会负担部分医药费,或在工作之前约定好最高限额或每月发放一定的医药费,但这些做法都很随意同时由于没有劳动合同的约束,仅能解决一些常见疾病,达不到医疗保险风险共担,保障劳动者健康的目的。同时近九成的人遇到过失业,近一半的人失业1~2个月,在失业后大多数人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农民工朋友大都技能单一,仅凭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工作,更容易受到雇主经营状况波动的影响进而失业。由于调查对象的局限,65%的人基本上不会发生工伤,1/3的人偶尔发生。发生工伤时,与疾病发生时类似,雇主仅解决费用不多、受伤不重的情况,而一遇到情况严重的情况,雇主或是置之不理或是逃之夭夭。更有甚者一发生工伤,不论情况严重与否,雇主就会“消失”,工人们无从找寻。

五、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议

总的来看,农民工权益的保障不容乐观。与城镇年龄、技能等条件类似的劳动者相比,就业困难,待遇偏低,权益保障不到位,这与农民工相关的各项政策的缺位有关。虽然也有部分农民工例外,收入稳定,甚至当上了老板。但大多数农民工朋友依然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过着做一份工作得一份薪水的生活,因此对他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除了从政策层面继续完善外,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中介机构的优势,疏导农民工有的放矢地前往工作目的地,比如及时发布劳务需求信息,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建立农民工外出务工档案,做好“一条龙”的指导、服务工作。其次,要加大人员培训。不仅是技能培训,还包含工作各阶段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以及相关法制知识。清楚自己可以享受到什么样的保障,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找哪里解决。再次,对这一系列政策运作的管理可以由现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也可以仍然利用社会资源,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对社会保险的管理,关键是要做好在城市缴纳的保险与农村各项保险的衔接,不再出现社会保险“断顿”,枉费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对自身权益保障的渴求,但苦于无从下手,无得而知,无门可入,无人可管。这有赖于对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宣传要多样化、灵活化,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易于被农民工朋友接受,最终使之成为农民工手中的武器,时刻保卫自己。

社会学调查 篇9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以江西省赣南、赣中、赣西、赣北等地区183所幼儿园的520名教师为调研对象, 其中男性7人, 女性513人;民办园31人, 公办园203人;来自农村207人, 来自城市313人。

(二) 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在参考李金英《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问卷》[2]的基础上自编了问卷, 分别从工作、经济、专业发展、社会支持等方面展开调查, 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 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情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幼儿教师与周围人的关系比较友好, 分别有64.81%、87.50%和84.81%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与园长、同事及家长的关系很好或较好, 各有2人认为自己与园长或家长的关系较差, 没有1位幼儿教师认为自己与同事的关系较差。幼儿教师与周围人关系友好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同事、家长、园长。也就是说, 幼儿教师普遍感到自己与同事的相处最为融洽。

从表2可以看出, 幼儿教师从各方面获得认同的机会均较多。分别有61.73%、63.27%、75.19%、86.15%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园长、同事、家长及孩子认同的机会非常多或比较多, 尤其是得到幼儿欣赏与尊重的机会, 也显示出教师与幼儿之间有良好的师幼互动。幼儿教师得到认同机会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孩子、家长、同事、园长。

在关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调查中, 有38.65%的幼儿教师认为其社会地位不怎么好, 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值得欣慰的是, 有46.73%的幼儿教师认为其社会地位近年来有所提高, 这是利益于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扶持, 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在民办园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调查中, 有54.04%的幼儿教师认为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还有13.08%的幼儿教师认为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比公办幼儿教师低很多, 两者合计达67.12%。可见, 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为民办教师的处境更为不利。

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 能受到哪些帮助和关心”的调查中, 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父母配偶或其他亲人 (81.73%) 、同学或朋友 (55.58%) 、同事 (46.92%) 、幼儿园领导 (30.58%) 、无人帮助或关心 (2.88%) 。可见, 家人在幼儿教师遇到困难时, 给予的帮助是最大、最频繁的。

在“所在幼儿园园长主要关心教师什么方面”的调查中, 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态度与能力 (84.42%) 、基本生活情况 (36.73%) 、恋爱婚姻情况 (10.58%) 、其他 (12.88%) 、基本不予关注或关心 (8.46%) 。可见, 幼儿园园长最在意教师的工作表现, 对其他方面的关心程度不足, 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完全感受不到园长对自己的关心。

(二) 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情况

在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方面, 有37.50%的幼儿教师表示幼儿园为其购买了养老保险, 38.85%的幼儿教师购买了医疗保险, 18.85%的幼儿教师购买了工伤保险, 14.81%的幼儿教师购买了其他保险。同时, 有43.46%的幼儿教师表示所在幼儿园未帮自己购买任何保险。

在自身权益保护方面, 当幼儿教师自身权益受损时, 他们最常采用的方式是默默忍受, 该选项的教师达被调查总数的50.58%。其次为与幼儿园领导沟通和寻求政府、社会的支持。还有25.19%的幼儿教师可能采取辞职离开的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只有极少数的幼儿教师会采取消极怠工或其他报复手段来加以应对。

(三) 幼儿教师对幼儿园工作的主观评价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幼儿教师在工作当中的情绪状态是比较正面的。有24.04%和46.35%的幼儿教师认为在幼儿园的工作很愉快或比较愉快。两者合计达70.39%。可见, 幼儿教师在工作当中情绪状态良好。

在“你所在的幼儿园管理是否人性化”的调查中, 有20.58%和48.65%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管理很人性化或比较人性化, 两者合计达69.23%。只有2.88%和0.77%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管理不太人性化或很不人性化, 两者合计达3.65%,

四、讨论与建议

总体看来, 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情况较好, 但社会保障情况不佳。幼儿教师与园长、同事及家长关系较好, 也经常得到来自园长、同事、家长及幼儿的认同, 但幼儿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 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较公办教师更低。同时, 幼儿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四成以上的幼儿教师未购买任何社会保险。但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较为愉快, 对幼儿园的管理也较为认可。

虽然调查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但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首先, 是关于幼儿园园长的问题。在幼儿教师与周围人关系友好程度的排名上, 园长是最后一名;在幼儿教师获得认同机会的排名上, 园长仍然是最后一名;在幼儿教师遇到困难或烦恼时, 来自幼儿园领导的帮助是最少的。而且, 许多幼儿教师也表示, 园长主要关心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能力, 对其它方面的关心较少, 还有8.46%的幼儿教师认为园长对自己基本不予关心或关注。从这些调查结果中看来, 园长应该在工作的态度及方式方法上作出调整。

目前, 有许多民办幼儿园采用家庭式管理的方式, 即园长本人及其多位家人均在该园工作。这种家庭式的管理, 不利于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的公正执行, 容易出现“讲情面”的现象。而这种对亲人放松管理、对其他教师严格管理的方式, 极易引发其他教师的不满, 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为此, 幼儿园在管理的过程中, 要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 让幼儿教师有权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决策工作。同时, 园长在关注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同时, 也应对其基本生活、遇到的困难等加以一定的关注, 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最后, 幼儿园应该正视并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缴纳社会保险费。[3]为此, 幼儿园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的规定,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为教师购买各类社会保险。

在与幼儿教师的访谈中, 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强。许多幼儿教师对国家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条文并不清楚, 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 他们表示之前从未听说过国家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同时, 还有许多幼儿教师说不清“五险一金”的具体项目, 就算幼儿园为自己购买了保险, 也不知道具体购买了哪种保险。并且, 幼儿教师在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最常使用的手段是默默忍受, 而不是寻求合理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如果幼儿教师自身都不重视相关的权益, 没有维护权益的意识, 那么谁又来为他们争取这些合法权益呢?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要改变固有的消极态度, 充分了解国家对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文, 当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能够采用合理的沟通方式, 维护自身的权益。

最后,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幼儿园为教师购买“五险一金”情况的监管, 督促幼儿园承担起责任, 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8-29.

[2]李金英.大连市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008:51-54.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之科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回答者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是指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提前进行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的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判断其是否符合在社区中服刑的条件。这项调查活动不仅使法院在量刑、裁定工作中增加科学性, 还能保证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性。但由于相关法律文件对此只有原则性规定,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操作, 从适用对象、调查主体、调查内容、调查对象, 到调查结果的性质归属都存在分歧, 做法不一。 (1) 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调查过程受干扰因素较多、调查对象支持配合度不够、调查结果主观性高于客观性, 有的调查活动甚至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2) (3) (4) (5) 最终, 真实情况可能被掩盖, 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被拒之门外, 不符合条件却被迫接收。不仅科学性、有效性未能体现, 还不利于罪犯的改造, 并增加管理的难度, 影响社会安全。

解决办法除了法律层面上明确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更合理的职权分工、经费保障、专业性人才等措施以外, 其中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内容是活动的实体, 制度、人员、经费都要围绕内容来进行, 有了全面、客观的内容设计, 调查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会减少或消失, 调查对象会更愿意支持配合, 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目前调查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指标或项目设置的随意性与调查方式的主观性, 有的地区有表格和项目, 有的只是给出结论报告, 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6)

在设计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内容时, 要从专业调查的角度出发, 使用操作化、问卷等专业设计技术。除了围绕调查目的进行以外, 还应当考虑到调查对象。因为调查内容的最终结果是从调查对象那里获得的。在很多时候, 调查结果的准确真实并不是取决于义务或强制, 而是取决于调查对象的配合和真实回答。如果在内容设计时不顾及回答者的感受, 那么回避、敷衍、臆答这样的干扰情况就会发生, 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会受到质疑。因此, 为回答者着想、使回答者便于做答, 应该是科学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一、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调查内容设计的细化程度不够

关于社区矫正的调查内容在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中规定, “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 ”法律规定的是应该调查的大致方面, 而不是具体指标。虽然有些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围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做了进一步细化, 但细化程度不够, 且各地细化内容不一, 侧重点不同, 随意性较大。指标越是抽象, 它涵盖的内容越多, 标明的意义不明确, 调查对象 (回答者) 越是难以回答。如“一贯表现”就包含着成长中的表现、求学时的表现、职业中的表现, 甚至还包含犯罪后、在狱中的所有表现;“个性特点”、“家庭关系”、“居所情况”等都是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指标, 用一句话很难回答。

(二) 调查内容设计的形式不一

从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研究现状来看, 给出指标就已是调查内容的全部了。虽然有学者提出完整的调查报告需包括事实陈述、处理意见和矫正措施三部分内容, 但对于报告结论如何取得、取得的过程并未提及。 (7) 实践中这些指标或是通过表格、或是访谈笔录、或是日常公文写作报告得出结果, 不仅形式不一, 还容易掺杂感情色彩, 随意性与主观性并存。一项活动越是主观性强, 越容易出现诸如“承担责任”、“抵触”、“结冤”、“人情面子”、“打招呼”、“威胁”等干扰因素。

(三) 调查内容设计与调查对象不对应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对象涉及犯罪、被告人本人及其家庭、亲属、工作单位同事、就读学校的同学老师、邻居、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干部、被害人及家属等。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虽然有相同的地方, 都围绕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 但侧重点是不同的。调查被告人、罪犯本人是为了了解个人基本情况及犯罪情况, 以判断其人身危险性和矫正可能性;调查家庭成员是为了了解其家庭环境是否适合服刑人员的改造;调查同事、同学老师是为了了解其社会关系、生活经历, 主要判断其再犯可能性;调查邻居、村 (居) 委会干部、被害人是为了了解社区的矫正环境。从目前情况看, 不论是2012年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还是各地根据其出台的实施细则等文件, 对调查内容与调查对象都未对应列出, 只笼统地给出大致的调查内容。在具体调查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对象, 工作人员是如何取舍内容的也不得而知。调查谁、调查什么的不确定,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调查活动的随意性。

二、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内容设计时应注意的方面

(一) 进一步细化调查内容

细化调查内容的方法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操作化技术, 操作化是指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指标的过程。 (8) 通过这个过程, 存在于想象中的复杂的概念会被具体化, 具体化为可以直接观察和辨认的指标, 指标的取值就是需要调查的结果。调查过程围绕指标进行, 而不是概念。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的主要概念涉及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被告人或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居住地村 (居) 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属于矫正环境;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等属于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对这两个方面进一步细化, 调查的主要维度应该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犯罪情况、家庭情况、职业背景、教育背景、社区环境、被害人情况。每一个维度下面是可以直接观察辨认的具体指标。指标紧紧围绕调查目的设计, 包括事实、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 有些直接反映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 有些则间接相关。

(二) 调查指标与调查对象一一对应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应该分别设计调查表, 使调查指标与调查对象一一对应。对于被告人、罪犯本人的调查应该把重点放在个人基本情况和犯罪情况上;对被告人、罪犯家庭的调查应把重点放在家庭基本情况、对犯罪人态度等方面;对单位同事的调查应包括犯罪人的工作表现、职业技能、同事关系、对犯罪人态度四方面;对同学、老师的调查应包括学习表现、同学关系、对犯罪人态度三方面;对社区邻居、村 (居) 委成员的调查应包括邻里关系、社区矫正组织建设、对犯罪人态度方面;对被害人及家属的调查应主要包括所遭受损失、对犯罪人态度两个方面。

(三) 应以统一的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问卷是一种经心设计的问题表格, 是收集资料时所用的工具, 在各种类型的调查中被经常使用。问卷中的问题形式设计非常灵活, 还可以结合量表使用, 能使单调、复杂的调查工作变得丰富、简单。调查人员不需用过多的笔录, 回答者也可以斟酌选择, 就连分析人员也不必长篇大论, 这种规范、标准、可量化的特征受到诸多领域的称赞, 使用频率很高。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同样是一项调查活动, 完全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

(四) 态度类问题要与事实类、行为类结合在一起

为了完整反映被告人、犯罪的矫正环境、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这样的调查目的, 针对每部分调查对象所设计的问题除了态度类问题以外, 还应该包括事实类和行为类问题。由于态度类问题涉及到人的内心, 往往比较敏感, 若直接提问“您是否同意某某在社区中服刑”这样的问题, 得到的回答可能与事实相反。如在不满足矫正条件时, 家庭成员可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在满足矫正条件时, 其他社会关系成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可能给出否定的回答。所以, 简单提出态度类问题对于完成调查目的是不够的, 要从事实、行为两方面加以确认。比如对家庭成员的调查, 除问态度以外, 还要从家庭关系、经济状况、成员职业、家庭成员的违法犯罪历史, 以及对服刑人员的监管与教育等方面来确认矫正环境是否符合, 不能凭单一问题确定结果。

(五) 给出选项和答案

在设计问题时, 最好给出选项, 也就是答案, 回答者在回答时只需选择其中合适的选项即可, 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封闭式问题” (选择题) 。封闭式问题会增加设计的难度, 但却方便了回答者。对比没有给出答案的“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更便于作答。同时, 态度类问题在设计成封闭式以后, 会降低敏感程度。

三、调查表

调查表分为原始表和汇总表, 原始表即问卷, 是收集资料的工具, 汇总表是用来统计得分并给出意见的。工作人员使用原始表 (问卷) 进行调查, 主要把汇总表提交委托单位。需要使用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被告人、犯罪本人;家庭成员;同事;老师、同学;邻居、村 (居) 委会人员, 五类人群, 对被害人及家属的调查不需要使用问卷。

(一) 原始表

A.被告人、罪犯个人表

1.姓名;2.性别;3.年龄岁;4.户籍地;

5.常住地: (1) 与户籍地不同 (2) 与户籍地相同

6.婚姻状况: (1) 离婚 (2) 丧偶 (3) 未婚 (4) 已婚

7.文化程度: (1) 小学及以下 (2) 初中 (3) 高中 (4) 大专及以上

8.民族: (1) 少数民族 (2) 汉族

9.健康状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10.捕前职业: (1) 无业 (2) 农民 (3) 个体 (4) 学生 (5) 工人 (6) 干部 (7) 其他

11.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 (1) 无 (2) 有

12.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 经常的处理方式是: (1) 找各种方式发泄 (2) 闷在心里 (3) 找亲人、朋友倾诉、求助 (4) 其他

13.与人发生冲突、矛盾时, 经常的处理方式是: (1) 武力解决 (2) 和平解决 (3) 法律

14.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无

15.犯罪原因是什么? (1) 经济因素 (2) 报复心理 (3) 一时冲动 (4) 其他

16.由于犯罪给被害方造成的伤害程度: (1) 很大 (2) 一般 (3) 不大

17.有没有违法犯罪的历史: (1) 有 (2) 无

18.对犯罪事实的认识: (1) 不知道 (2) 不是我一个人的错, 很多因素造成 (3) 都是自己的错, 或主要是自己的错

19.是否后悔所犯下的罪行: (1) 不后悔 (2) 无所谓 (3) 后悔

20.是否愿意用日后的行动弥补所犯罪行: (1) 不愿意 (2) 愿意

B.家庭成员表

1.家庭人口数___

2.家庭成员及其职业 (选择家庭成员并打勾, 没有的不打勾, 孩子只回答一个即可)

3.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4.家庭关系是否和谐: (1) 否 (2) 一般 (3) 是

5.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往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较好

6.家庭成员中有没有具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者? (1) 有 (2) 没有

7.家庭成员中有没有人曾经违法犯罪? (1) 有 (2) 没有8.家庭成员对被告人、罪犯的态度

9.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吗? (1) 不能 (2) 能

C.村 (居) 委会人员、邻居表

1.社区内的邻里关系如何: (1) 常有纷争 (2) 一般 (3) 比较和谐

2.邻居之间的熟悉情况如何: (1) 不熟悉 (2) 了解一些 (3) 比较熟悉

3.邻里之间的交往情况如何: (1) 不交往 (2) 偶尔 (3) 经常交往

4.你愿意让罪行轻微的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5.你愿意让社区服刑人员生活在你的社区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6.你愿意让社区服刑人员做你的邻居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7.你愿意与社区服刑人员交朋友吗? (1) 不愿意 (2) 无所谓 (3) 愿意

8.对被告人、罪犯及家庭的熟悉程度: (1) 不熟悉 (2) 了解一些 (3) 比较熟悉

9.与被告人、罪犯及家庭的交往情况: (1) 不交往 (2) 偶尔 (3) 经常交往

10.你认为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再犯的风险有多大? (1) 很大 (2) 一般 (3) 不大

11.你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吗?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2.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吗?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13.社区内的矫正组织建设情况如何: (1) 完全没有 (2) 有一些 (3) 条件具备

14.社区内有愿意或擅长进行矫正工作的志愿者吗? (1) 没有 (2) 有

15.社区内有能提供服刑人员就业、临时安置的企业团体吗? (1) 没有 (2) 不清楚 (3) 有

D.同事表

1.被告人、罪犯平时的工作表现情况如何

2.被告人、罪犯的工作业绩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优秀

3.被告人、罪犯有无一定的职业技能? (1) 无 (2) 有

4.与大多数的同事关系是否融洽? (1) 较差 (2) 一般 (3) 很好

5.是否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 (1) 很少参与 (2) 一般 (3) 经常参与

6.与人发生矛盾时, 经常采用的处理方式是: (1) 武力 (2) 和平解决 (3) 法律或组织

7.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没有

8.被告人、罪犯是否曾经发生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 (1) 有 (2) 无

9.你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否提供一定的监管及扶助?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E.同学、老师表

1.被告人、罪犯平时学习成绩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优良

2.被告人、罪犯在课上的听课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3.被告人、罪犯在课下的表现情况: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4.与大多数同学相处的关系如何? (1) 较差 (2) 一般 (3) 良好

5.是否积极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 (1) 很少参与 (2) 一般 (3) 经常参与

6.有没有一些特长, 或积极的兴趣爱好? (1) 没有 (2) 一些 (3) 有

7.有没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 (1) 有 (2) 无

8.被告人、罪犯有没有发生过一些违法违纪行为? (1) 有 (2) 无

9.你是否同意被告人、罪犯在社区中服刑? (1) 不同意 (2) 无所谓 (3) 同意

10.对于服刑人员, 你能否提供一定的教育、监管及扶助? (1) 不能 (2) 不确定 (3) 能

F.被害人

1.被害人遭受的损失情况;2.是否能原谅犯罪人;3.是否同意犯罪人在社区中服刑。

(二) 汇总表

原始表的记分方法应该设计为总分100, 实际具体得分应该是一个平均数, 根据调查的人数取其平均 (各种类型具体调查多少人是需要探讨的另一个话题, 本文未述) 。得分乘以权重等于分值, 6类人分值汇总为总分值。根据总分值判断该被调查人是否符合在社区中服刑的条件。

条件:未达60分者为不适合;达60未达80者为基本适合;80以上为非常适合。

有学者认为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失真问题是由于公众不理解造成的, 应该通过宣传和立法, 打消群众的顾虑, 明确义务, 使之自觉向调查者提供全面客观的真实情况。 (9) (10) 这只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与其依赖自觉与义务, 不如在设计内容时主动为回答者着想, 多为调查对象考虑, 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从专业调查的角度看, 有些指标可能还不够具体, 存在一些主观性, 但对于调查目的来讲应该是能够满足的。不同维度之间的指标有累同, 其设计目的是要用同样的指标从不同的调查对象那里获得可供鉴别的结果, 指标之间能够进行逻辑检验。另外, 调查表的使用需要通过实践检验, 效度、调查人数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注释

11 司绍寒.&lt;刑事诉讼法&gt;视野下的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程序[J].中国司法, 2012 (10) .

22 朱荣政.完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工作的思考[J].人民调解, 2010 (9) .

33 陈广念.突出审前调查作用提升社区矫正质量[J].人民调解, 2010 (11) .

44 李沐阳, 陈萍.雨花台区开展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工作的调研[J].人民调解, 2012 (6) .

55 吴啟华.我区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调解, 2012 (11) .

66 李云雄.社区矫正审前调查制度浅析[J].中国司法, 2009 (8) .

77 蔡雅奇.论社区矫正中的裁决前调查制度[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

88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99 石奎.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机制有关问题的实证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

如何指导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 篇11

那么,具体说来,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呢?

例如,我在介绍明代三袁游记小品这类课文时。学生对袁氏散文小品都喜爱有加,对袁氏三兄弟更是景仰赞叹。不少学生就问我:在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象袁氏三兄弟这样的杰出人物?有没有象袁氏兄弟那样的一门多杰?若有,有没有优秀的作品传下来?

针对学生们的提问,我首先并不置可与否,于是便布置了一次社会调查。以学校为中心,大致五里为半径,在这块地域上来一次社会调查,看其结果如何?

为了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减少他们的盲目地去漫天要价与大海捞针。于是我给他们提供了《内江县志》《赵氏族谱》《高氏族谱》《内江文史资料选集》《赵贞吉诗文选》《明蜀中十二家诗选》,并且我让学生们去访史家街的元溪洞、碑亭湾的赵公祠、寿溪桥的高家石马坟山,沱江村江家坝的骑龙屋基砖房子等等。

这次活动,大概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学生们简直就像服用了极度的兴奋剂般地兴高采烈地汇报结果:

史家街在开元年间,出了个范状元、兄崇凯,弟元凯,时称为“梧冈双凤”。开元四年殿试,兄状元及弟,弟进士第十一名。真正是“名列前茅”。李白名诗《送友人》,又名赠《范金卿》这“范金卿”就是“范崇凯”。他的《花萼楼赋》被唐玄宗评为“天下第一”。内江有“花萼山”“花萼寺”“花萼书院”及胜景“花萼春晖”都因他而名,至今范状元的知名度仍然极高,他的事迹还在乡人们口中传送。

在明代中期,邓氏家族,居于史家乡元溪附近。其中邓林乔、邓林材,昆仲二人,极有影响,邓林乔进士出身,职任三边总督官拜左护都御史。邓林材国子博士,赵贞吉称之为“畏友”,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与成就。

碑亭湾的赵家,源于北宋初年,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西蜀第一家’。辈出的名人中,有南宋初年的赵逵,状元,时人称为“小东坡”。同时的赵雄,类省试第一,官拜右丞相,封卫国公,力主恢复,著述甚丰。明代的赵贞吉,乡人都敬称为“赵阁老”。官拜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时人誉为“名相大儒”。即是“师相”,也是著名的“理学名家”。

三堆寺附近的高家,为内江“明八大家族”之一,有“科第名家,簪缨世族”之称。其代表人物有司徒高公韶、方伯高世彦,兵部侍郎高察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高公韶弟兄五人,时人比之为“商山四皓”其“五桂联芳”之美誉盛传至今。

寿溪桥有明代大学者阴秉衡,时称“阴孟子”,其子阴子淑,明中期进士,文武全才。父子广有著述,奉旨入祀文庙乡贤名宦祠。双双高寿,寿溪桥因之得名。

……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们对当地的文化名人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他们,掌握了一些涉及当地的诗文作品。并对这些作品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再通过这些人、这些作品,对古人生活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这些作品,能寻找到相关的景点与处所。再通过这些景点的古与今,存与废,又能得几多感慨与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使学生们知道了哪些名人故里在哪里,哪些名人故居在何地。哪些地方曾是哪些名人的游踪处,在这些地方,哪些名人曾有诗文题刻传世。哪些地方曾是名人墓葬区。当今,还有哪些名人墓葬存在,哪些文物与他们有关。

有的学生反映说:没有想到,那些黄得又旧又破的家谱里,内容是那么地丰富珍贵,保存和收藏它是那么地不容易。过去看见有的家庭把它用来夹鞋样,夹丝线,或是随便丢弃与撕毁,真是太可惜了。今后我若遇见它,一定好好地珍惜与收藏,把它当作传家宝。

又有学生反映说,通过我们调查,这些地方名人,之所以成就这么大。在他们青少年间,就立志成才,下了许多苦功夫,读了很多书,对自己非常严格。然而,他们的学习条件许多远不如我们今天好。与他们相比,真是愧煞人。我们要珍惜,要认真读书,认真做作文,把语文学好,也争取将自己的东西传留下去。

在这次调查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将调查中的问题向我求助,将他们遇到的困难、收获与喜悦不时与我交流和分享。师生合作更为密切,更为友好,各有所得,共有提高与进步。

综上所述,试想,我们一次本来目的十分简单的一项社会调查,竟会产生如此丰富的效果。看起来,在语文教学中,社会调查,这是大有可为。值得提倡与推广。

公众社会安全感状况调查分析 篇12

为了解现今关于公众社会安全感方面所存在问题, 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特组织了这次“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调查, 着重从饮食卫生和交通安全两方面对社会安全感作出一定的剖析和建议, 希望能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启发。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有效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宁波、温州、金华、衢州、广西五个地区随机调查, 并通过网络进行随机调查问卷。本次实地调查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其中有效问卷172份, 有效率为95.56%;网络调查问卷收回124份, 有效率为100%;有效问卷共296份。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了解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情况提供了较为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不同地区网民的视角, 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Excel软件统计。

(二)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

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了51.7%, 女性占了48.3%, 总体来说基本持平;平均年龄在34.4岁, 最小13岁, 最大73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我们都做了一个调查, 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20~40岁, 这更能准确的了解社会安全情况的现状, 使调查更具可靠性。

2. 文化程度、收入情况。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素质不断提高, 从而提高了本次调查问卷的质量。被调查者收入情况多样, 64.4%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3500元, 只有7%的人月收入在1500~2500元, 可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这在种现状在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同时, 使我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二、饮食卫生方面现状调查

近期,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重灾区”。牛奶、西瓜、火腿肠、馒头、饮料等食品不断被曝光是通过“添加”、“勾兑”、“染色”等方法得以实现。这些问题, 不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的心病。

这些事件对于公众的消费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让我们对于饮食卫生的前景相当担忧。但是, 大多数的民众对食品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 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调查结果分析, 55.6%的人购买食品时最注重的是质量, 其次是味道, 最后才是价格, 面对质量, 48.3%的人认为买来的水果、蔬菜存在农药残留物超标的问题;58.9%的人认为食物中存在过量的添加剂等, 并且认为这些添加剂将影响健康。可见在这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里, 饮食健康是人们生存的主题。

近年来, 尽管国家不断加强对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 大批环保及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然而,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欠完善。许多食品制造者、餐饮业的负责人为了贪图利益, 使得饮食安全方面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 使得人心惶惶。

(二)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 民众选择外出饮食已经非常的普遍。但是, 大多数公民曾买到过期产品, 以及发现产品信息是伪造的等现象。33.3%的人认为食品配料表的成分存在差异, 有47%的人不确定食品配料表的分成是否存在差异。

(三) 食品消费环节管理力度不够

调查中, 有78.9%的人对小饭店的卫生情况不满意。同时, 我们还发现面对就餐的食物中存在不干净的现象, 极少人会选择正当的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污染最严重的路边小吃, 竟然有44.4%的人不在乎它们的卫生, 并有27.2%的人非常喜欢, 这点让人伤感。

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仅仅危害到民众的健康, 还对环境的破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72.1%的人是知道一次性筷子的危害,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只有7.3%的人更愿意使用家用筷子。

三、公众对于交通安全方面现状调查

据统计:现中国每5分钟有一人因车祸死亡, 每一分钟有一人因车祸伤残, 每天死亡280多人, 每年死亡10万多人, 汽车数量占世界1.9%, 车祸死亡人数占世界15%, 且每年增加4.5%。近年来名车撞死人事件时常发生, 成为了被调查者口中所关心的话题。

(一) 道路工程施工的缺陷, 形成安全隐患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只有7.2%的人出门会选择出租车, 选择私家车、公交车或步行的比例持平。可见这三种方式比较受大众的青睐, 但是56.7%的人们觉得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满意度一般, 有32.4%的人对自己所处的地方的交通状况不满意。同时, 有78.6%的人遇到过车辆超载的现象。

(二)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面对交通事故频繁的社会, 91.2%的人觉得交通事故不可以避免。同时, 有37%的人承认自己不愿意遵守交通规则, 只有23.4%的人认为自己愿意遵守交通规则。其实这是一个不乐观的现象。

一些道路路况好、道路直, 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 思想麻痹大意, 盲目开快车导致交通事故多发。同时, 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对交通安全的认识肤浅, 不能自觉遵章守法, 存在着侥幸心理, 致使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重特大交通事故不断发生。

(三) 道路管理力度欠缺

面对这些问题, 有70.6%的大众认为地方的相关部门对交通的管理力度还只是一般般, 没有严抓严打, 这必须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交通标志残缺、无安全防护设施。一些危险路段、易发点段欠缺标志、警示牌或安装设置不当等驾驶人无法事先预测路况, 一旦出现险情, 措施不及时而由此发生交通事故。此外, 不少新建或改建的道路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在建设中忽视交通安全设施的配套, 致使道路交叉口、信号灯、标线等安全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及时对驾驶者预先警示。

2.公路的养护、保养不到位。路面的抗滑性能与强度、平整度不够, 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设置的警示标志不足。

四、提高公众安全感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调查分析, 针对如何提高公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题, 课题组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管理部门层面

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行普法宣传。

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大众对我们身边的安全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我们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 社会才能健康、和谐、长期的发展下去。

2. 加强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对申请营业执照的相关单位严格进行检查, 不能有任何懈怠;对已有营业执照的部门要不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卫生检查, 对不符合要求的勒令其改正或停产。

严格进行驾驶证的考核, 一旦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已持有驾驶证的要制定一系列的违法条约, 约束其上路守法。不合格车辆禁止上路、严禁长途客车超载、超速、疲劳驾驶。

3. 建立卫生奖惩制度和违反交通法规制度。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卫生事业奖赏制度, 以鼓励和制止从事卫生工作人员的行为。对于交通方面, 我们应该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 生命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施加足够的压力。

(二) 食品产家及司机层面

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食品生产产家要注意合法经营, 不能够逃避法律法规, 要在规定的范围配制成分, 并要以健康为前提。司机要注意人行道上的行人, 要遵守交通法规, 做到谨慎小心。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2.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无信则不立”, 作为食品生产产家或者司机, 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安全为本, 杜绝一切危害个人生命的安全的行为。

(三) 公民自身层面

1. 增强自我法律法规意识。

要从自身做起, 要多多注意出台的法律法规, 增进了解。不仅仅要约束自己, 也是更好的监督他人。只有法律意识提高了, 当自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我们才能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2.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要建立起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要按照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进行活动, 同时, 也要注意突发事件。

3. 养成良好的习惯。

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病从口入”的重要手段。要记住平衡膳食, 合理饮食。

摘要: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 潜意识里最基本的需求还是安全感的需求。由此可见, 如何提高社会安全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文章在对公众的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相关政府部门、厂商, 以及公众自身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饮食卫生,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主观饮食安全与政府责任, 周全霞, [J]2007年9期.

[2]健全公众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唐小鹏, 王东, [J]2009年8期.

[3]道路条件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王宏伟, [J]2010年3期.

上一篇:机械制造企业安全教育下一篇:回归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