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治理对策(通用4篇)
反腐治理对策 篇1
党风廉政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大问题。党风状况关系到人心向背, 而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决定着党和国家政权的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 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 甚至亡党亡国。”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反腐败思路, 为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奠定了基础。
一、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建设, 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作风建设中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党风建设理论。
首先,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 是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切入点。
其次,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关系到保持党的先进性, 关系到能否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 关系到能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特别是群众基础, 可以推动全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腐败的实质及其根源
腐败的实质是权力滥用。在不同时期, 腐败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特点, 但归根结底都是利用党和国家的权力或公共职位为个人、亲友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行为。
中国社会近些年来出现了所谓的腐败“高发期”是有相应的历史原因的, 也是有相应的现实原因的:
经济体制上对资源的集中控制与权力失控两种现象同时并存, 使权钱交易有“机会”产生;
政治体制上权力运作的过分集中与局部疲软状态同时并存, 使腐败行为有空隙可钻;
理论研究的“真空”地带与思想上的某些混乱状态同时并存, 增加了犯错误的主观因素。
这些都属于一定阶段中体制改革或思想理论工作中产生的不足, 而非根本制度的缺陷。一旦这些具体体制的改革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 思想理论建设得到强化, 腐败现象就能够被遏制。
三、反腐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条明晰的反腐败斗争的治理方针。
1、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方针
就治标而言, 有很多具体问题具体案件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并且往往是钻了带有普遍性的制度、规则的空子。因此在治理时只能具体分析, 具体对待。此外, 就某种意义上说, 成熟的或健全的防止腐败现象的监督制约的制度体系与成熟的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而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过程中, 很多改革的制度和措施本身不成熟、不健全, 因此, 与之配套的防止腐败产生的基本制度也不可能成熟或健全, 导致一些腐败案件、腐败行为的产生带有强烈的社会转折时期的特点。处理这些问题时, 其措施也带有这个时期的某些特点, 治标的色彩就浓厚一些。
就治本作用而言, 腐败现象形形色色, 但有其共同规律:腐败行为的基本表现形态是权钱交易, 实质是滥用权力。因此, 针对这些共同问题就可产生基本的治理措施, 即治本。治本虽不能彻底消灭腐败, 但有助于从根本上遏制大面积腐败行为的发生, 减少腐败现象产生的机会;并且由于治本之策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 可以使全党坚持不懈地进行防止腐败的基础性工作, 还可以使反腐败工作更有预见性。
治标与治本不是对立的, 而是有机的统一体。治本是在总体治标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带有共性的思路, 是对治标具体经验的升华;治标以治本为基础, 为支持。比如, 近些年来形成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格局, 就是治标之举, 又是治本之策。
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 客观上存在滋生腐败现象的多方面复杂因素, 因此, 反腐败斗争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即加强治标, 坚决打击腐败分子, 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又逐步加大治本力度, 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实践证明, 只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并切实贯彻到反腐败各项工作中去, 就能有效遏制腐败。
2、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之中综合治理,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2005年1月, 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惩治和预防体系,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1) 思想教育是防止腐败行为, 减少腐败主观动机的一环。
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属于不同范畴。思想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之一, 其功能在于解决人的理想信念问题, 在廉政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在于减少腐败的主观动机。
因此, 有重点的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风廉政教育是全党宣传教育总体部署的一部分。宣传教育的重点是抓好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 并把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奖惩各个环节。
(2) 民主是反对腐败, 进行廉政建设的根本出路。
把民主作为反腐败斗争, 廉政建设的出路,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下的反腐败以绝大多数人的参与为优势和基本特征 (如人民群众对各种违法乱纪事件的监督与检举) , 并且这种绝大多数人的参与得到了体制内的支持、引导和鼓励。
反对腐败, 实行廉政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发展民主必然要求依法治国, 这也是反腐败, 廉政建设的内在需求。民主法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民主,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就会存在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而没有法制, 民主就没有保障, 就会被随意破坏。失去了这二者, 廉政建设就会随着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再三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 把创新体制作为推动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
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现为特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然牵涉到体制问题。长期以来,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在推进党内监督和反腐败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 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 纪律检查工作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在监督同级党委常委, 特别是“一把手”方面难以发挥重大的作用, 这导致一些重大案件往往不是由本单位、本部门的纪检机构首先发现或首先披露。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条件下, 在腐败案件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情况下, 其弊病日益显露。
(4)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遏制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对特定层次干部实行全委会票决制, 扩大了干部任用过程中的集体领导作用, 减少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用人的现象, 有效遏制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风气。二是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 很多地方在提名过程中, 群众的意见起到重大的作用, 某些岗位的候选人不经群众同意, 就不能提交全委会讨论。这些措施, 不仅遏制了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而且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干部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真正减少或遏制用人腐败问题, 不能不注重民主与科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坚持一个最基本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人民是权力的主体, 任何掌握权力的人都需经过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具体的操作上, 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制度。通过这些措施, 从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减少发生腐败的机会。
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反腐败方针, 加大反腐力度, 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更好建设廉洁政治, 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反腐治理对策 篇2
李双套
中央党校马克思理论教研部讲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来讨论的一个话题是“中国腐败现状及其治理”。这样一个话题放在大家面前,大家可能非常兴奋,非常激动。
课程前言
中国共产党目前的腐败现状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不仅你们关心,我们作为党的一员,一分子,作为8000多万人当中的一个,我们也很关心。除了8000万人以外的12亿多的中国老百姓也很关心。除了12亿多人以外,全世界还有四五十亿的人也很关心。前不久,我在给一批外国的领导干部讲课的时候,他们就问我这个问题,他们说,李老师,中国共产党目前的腐败现状怎么样?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信心治理腐败,他们也很关心,所以国内的各阶层,国际社会,都非常关心中国共产党当前的腐败现状。这里边有一些人的看法非常极端,我就谈到有人说,中国共产党绝对是好的,100%是好的,几乎没有腐败。这个我也是不认可的,中国共产党不会一点也没有腐败。但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市场,认为中国共产党全是腐败分子,这个说法也太极端了,8000多万人当中没好人?这太极端。中国共产党的腐败问题,现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能否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所有的人深思,我们作为8000多万人当中的一员,我们能为这个事情做点什么。
今天就围绕着现状及其当前的治理,我跟大家来谈三个问题:第一,十八大以后的反腐风暴。这场风暴非常地迅猛,也非常地大,非常地让老百姓感到拍手称快,也振奋了人心,树立了我们党良好的形象。那怎么样去看待这样一场风暴,这场风暴到底是怎么样的;第二,十八大以后反腐有哪些举措,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党的今天,对于预防腐败,对于惩治腐败,对于纯洁我们党,对于我们党的发展,有一些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第三,党如何在当前和未来更好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更有效地预防腐败,惩治腐败,以更有效地让我们党有战斗力,有活力,有生机。一、十八大以后的反腐风暴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反腐倡廉,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如打铁还需自身硬。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一个核心的领导力量,打铁自身硬,自身腐败,自身的能力建设不行,却还带领老百姓搞建设,还带领国家的发展。所以总书记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两年总书记一直在自身硬的方面强调,下足了功夫。
还有苍蝇老虎一起打,不管你是普通党员,还是乡镇领导干部,还是县处级,还是省部级,只要触犯了法律,腐败了,就要打。中纪委对***进行审查,这是一个典型例子,大老虎。苍蝇就不计其数了。这反映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决心很大,能力很强,即使是老虎也要打,有能力,有信心,敢打,愿打。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转变了很多,2012年12月4号,中央政治局开会,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以后,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切实地感受到、体会到,我们党的工作作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吃喝没有以前多了,腐败没有以前严重了,办事比以前方便了,党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好转。现在正在推行的公车改革,这也是按照八项规定要求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腐败及腐败的危害
首先我想跟大家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腐败?有时候,同事几个、哥几个下班了出去挫一顿,“腐败去”。这是腐败吗?这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腐败吗?不是。今天我们这堂课所讲的腐败主要是指一些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这个私利既包括个人的私利,也包括单位的私利。利用国家公权力,作为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我私自批了一块地给开发商,开发商给了我一百万人民币,这是腐败。我作为一个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我利用职权批了一块地给开发商,开发商送我20套房子,这20套房子我作为单位福利分给单位的同事们了,不是我一个人捞到好处,这作为福利分给大家,这也是腐败,这是借着为群众,为单位谋福利的幌子在腐败。当然,腐败跟福利是两码事,你正常地发单位福利是应该的,劳动者每个人都享有获得正当的福利的权利,这是两码事。你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福利”分给大家,这也是腐败。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或单位私利,这都是腐败。有些国家的纪律检查机构或行政检查机构的名字是“反对权力滥用委员会”。前不久我给尼泊尔的与反腐败有关的组织机构的官员上过一次课,这个国家的机构是“反对权力滥用委员会”,是反腐败的意思。所以腐败是指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包括个人私利和单位私利。
腐败有什么危害?为什么腐败不好?我曾经给研究生上腐败方面的课,有学生下课与我讨论,说:李老师,你觉得腐败有好处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他说,李老师,最近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言,说八项规定以后导致很多餐饮业、奢侈品行业都经营不下去了,导致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GDP总量都在下降,这样社会都不会发展的。粗粗一听很有意思,因为反腐败,餐饮业、旅游业、奢侈品行业搞不下去了,一听很有道理,如果大家都腐败,社会充满生机,做生意的很好做,这时候我就反问这位同学,你思考问题的方式很独特,但如果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餐饮业的发展,奢侈品行业的发展,是需要通过腐败来推动的,这个产业的发展就不是正常的发展,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如果我们需要通过腐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那我们宁可不要这种发展,这是损害绝大部分人利益,只是为了某一部分人的私利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种发展,这样一种发展要它干吗,而且这不是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腐败有好处是很可笑的。
腐败有什么坏处?总书记从党的角度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个话已经很重了,失去执政的资格,丧失了政权,历史的发展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党。国民党两次,第一次在大陆丧失政权,第二次在台湾。
苏联共产党也是失去执政资格,被历史淘汰,今天已经没有苏联共产党了,所以总书记的这个话说得已经很重了,但这个话也特别引发我们的深思,引发我们的考虑,“失去执政资格”。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总书记发表的一段讲话,其中里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我们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亡党亡国,谁都不希望亡国,这个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谁都不想要看到这样的一天。所以,一定要反腐败,一定要与腐败问题作斗争。十八大以后,巡视工作制度化。
当前查处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巡视制度发现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高官已经有40多人了。
(二)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的典型案例
下边我们看一些典型。李春城是十八大以后落马的第一个省部级的官员,原四川省省委副书记,而且是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2014年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被“双开”,收缴违纪所得,对他涉嫌犯罪的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党纪和国法之间是一个先后的关系,有一次我在给外国的官员上课的时候,他们就问我,我们中国对党的领导干部的处分处理是怎么样的,如果出现腐败问题会怎么样?首先是开除党籍,其次是,如果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这里有一个问题,党纪跟国法,党纪要比国法更严格,所以大家会看到党的处分,包括很多层次,最高的,开除党纪,还有留党查看,记过等。你有可能触犯了党纪,但不一定会触犯法律,因为党纪更加严格。
举一个例子,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道德的谴责,但它还上升不到法律的层面,但如果你是一个党员,那就涉及到作风问题,那就可以用党的纪律来处理你,但没法帮你移交到司法机关。
前不久江西省的一个省部级领导、昆明市的市委书记,也是云南省的省委常委,他们都是运用了党纪的处理降职,从省部级变成了处级,变成科员,但没有开除公职,也没有移交到司法机关,为什么?因为他们的问题已经触犯了党的纪律,但并没有触犯法律,所以只对他们进行了党内的处分,降级,对他的行政职务没有开除,也没有对他进行移交司法机关的处理,因为他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党纪比国法更加地严格。
第二,刘铁男,原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前几天对他进行公开审判的时候,大家在网上也看到了,当时痛哭流涕,他当时说他儿子30岁了,还没有孩子,痛哭流涕,但已经晚了,他的家人包括他全部都要受到司法的处理。
徐才厚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这是军队当中的腐败。6月30日,已经被开除党籍了,对他涉嫌犯罪的问题移交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因为他是军人。
***案大家都非常关注,但现在中央还没有进行最后的定论,现在还处在立案审查阶段,到底有什么问题,问题严重不严重,有没有涉及到犯罪等,这些到目前为止还处在审查阶段,还没有结论。***是原来的常委,现在只是涉嫌严重违纪,但有没有违法都要看在中纪委的审查以后才知道。
大家如果关注中纪委的网站的话就会发现经常更新,8月份19号,19号,18号,17号,如果把全国各省、市、县纪委所查处的案件,全部放在一个网站上,每天都会很多。而且现在中纪委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也进行每周的通报。
这是8月10号,通报了154件,到了8月18号,一个礼拜过去了,通报了147件。现在违反八项规定案件的通报有一个特点是直接点名。有些通报事件当中,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观点去看,这是很小的一个事情。但为了严肃党纪,直接点名,而且中纪委网站上今儿点名。
在8月11号到17号的通报当中,其中北京市有一个丰台区科技馆公费旅游的问题,2013年6月29号到7月1号,丰台区科技馆组织全体工作人员使用课题经费中的差旅费变相公款旅游,丰台区纪委决定给予丰台区科技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潘群英党内警告处分。这是一个学术的腐败。课题经费是用来做科研的,课题经费当中的差旅费是为了科研的需要,为了科研的需要去外地,那差旅费可以在与科研有关的课题经费当中去报,但这个差旅费不是说出去玩可以报,这涉及到一个学术腐败的问题。
北京市环兴街区清洁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因为用公款购买月饼,被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他用本单位的公款购买了30盒月饼,这也没多少钱,但因这样一个事情,中纪委网站对他进行了通报,所以对于腐败问题,我们是零容忍,再小的问题,只要腐败了就处理。二、十八大以后的反腐举措
(一)加强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
第二,十八大以后反腐的一些举措。首先进行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体系的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反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有人开玩笑说,过去反腐主要是靠三个渠道,一是网络曝光,你在公款吃喝,就拍下来,网上一传,马上就出问题了。二是小三、二奶反腐,本来两个人关系很好的,男女朋友,后来出问题了就举报。三是小偷反腐。小偷去偷了贪官家里的很多财物,贪官不敢报警,所以是小偷反腐。反腐败靠网络,靠情妇,靠二奶,靠小偷,那是一种非常低端的反腐。如果中国共产党对反腐败能力的建设是靠这样一种运作模式,一种体制的话,那反什么腐?
所以十八大报告里边就提出要进行体系建设,要走向制度反腐。所以十八大报告当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再次提到了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强调制度反腐的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是这样说的,要加强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全面落实中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机关派驻纪检组织实行统一管理。这句话就有一个解释,纪委名义上是一种双重领导,比如浙江省纪委,它既接受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也接受中纪委的领导,但因各省的纪委都在地方上,所以它与中纪委的联系有时候因距离的原因而导致了不方便,而且各地的纪委书记是属于各地党委的常委人员,他的工资、人事关系都在当地,这就弱化了各地的纪委与上级纪委的联系。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就决定,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还有是全面落实中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组织的规定,中纪委监察部向各部委派驻纪检小组,比如中纪委监察部派到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这些都有纪检检查组织,但在中央一级党的机构当中还没有这样的组织。比如中纪委驻中组部纪检组织,没有这样一个机构,现在要全面落实这样一个机构。
具体的制度反腐,比如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这一直在说,但也一直没有具体落实,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如在干部的任免公示当中已经开始尝试着申报官员的财产。现在的官员查处出来,财产惊人!
浙江省湖州市原市长黄萌查出来的时候有80多套房产,这是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方法,他作为一个市长,作为一个厅局级干部,他一年的工资多少钱,然后一套房子多少钱,他爱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他父母给他留了多少钱,这些都很好计算,然后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很好计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在干部任免公示当中公示财产情况。
还有裸官的问题,广东已经开始做了,裸官不允许担任领导职务,只要带“长”的,不管是科长、厅长、处长,只要带“长”的,如果是裸官,就不允许你担任这个职务了,有一次我在给老外讲裸官的情况的时候,当时翻译翻译得很差,他给我翻译成“Naked”,裸体的官员,当时老外不理解,问李老师什么是裸官?这不是指裸体的官员,是指除了他以外,他的家人都是外国国籍,这叫裸官。有些别国的领导告诉我说,不仅仅在中国,在其他的一些国家也有裸官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现在广东已经开始了,裸官不允许担任带“长”的职务。
制度建设,还有一个是推动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简政放权,要求党和政府要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不该管的事情别管,把该放权的放开,放到位。8月12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制度事项的决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一年多以来,国家已经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有500多项,这个行政审批制度,有些制度因为地方不同而多头管理,产生了冲突。而且中国人的行政审批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这个行政审批,出生要准生证,后来要身份证,死亡了还要开死亡证明。所以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行政审批。我们要做企业,办企业,要办证,办执照,办各种证件,你要结婚得领结婚证,必须得国家认可。所以反腐的举措,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二)强化权力监督
第二是监督权力,对权力进行监督,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也提到,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要加强审计监督,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浙江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做了,政府部门的权力有一个权力清单,哪些事情有权力管,哪些事情是没有权力管的,防止政府越位。现在政府缺位的事情不太多,但越位、错位的事情特别多。所以形成权力的清单,拉一个清单出来,哪些事情你是可以管的,应该管的。
过去的监督有一些问题,网上有一个段子,“上级监督太远”,中纪委的人手有限,不能监督到县一级,太远了。就乱中纪委监督到省一级,像海南离北京这么远,怎么监督?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下级监督上级,上级对下级进行打击报复,抓起来,同时指向下级腐败,查下级,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委书记是常委,还没有书记大,如何监督书记?同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最近十八大以来,中纪委的监督非常有力,但过去存在着纪委监督太软的问题。“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监督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变成一个好人,让我们的党变成一个好党,让官员变成好官员,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投进监狱,所以一旦靠法律事后监督,因为法律监督是一个事后的监督,你贪污了以后进行处理,所以事后监督太晚,通过法律去制裁刘铁男只能起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对于他本人已经太晚了,而且我们党培养这样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大的精力的,所以他出问题,对他个人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于人民的事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依靠法律的监督已经太晚了,已经是一种事后的监督。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当中,总书记说:“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手软。”总书记说到做到,十八大以来处理了很多的干部,省部级以上干部都四十多个了。加强监督,监督包括党内的监督,如纪委的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包括网络、媒体的监督。法律监督,这是事后监督。完善纪检监察体制,发挥巡视制度的作用,巡视制度我们已经多次提到了,中央巡视组,还有各地也有巡视组,巡视组到地方上去巡视,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中央巡视组组长是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书记,副组长分别由中纪委的副书记和中组部的部长担任,赵乐际和赵宏祝两位同志。
中央巡视组有很多巡视组,巡视组的组长是已经离开一线岗位,但还没有满70岁的一些省部级的正职官员,由这样一些人来担任巡视组组长。巡视组组长跟省长、部长不是这样一个任期,他一般是一次一授权,这次担任巡视组组长去两个月,巡视回来,你就不是这个巡视组的组长了。
今年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巡视的地方很多,中储粮、重庆、江西、贵州、水利部、湖北省、中国人民大学等。
因为巡视制度发现的官员有很多,如最早的陈良宇,陈良宇是在巡视过程当中发现了问题,包括后来的杜世成,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兼青岛市市委书记,都是在巡视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的。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腐的一个新举措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出台了八项规定,进行党的作风建设。八项规定,我们天天讲,一直讲,而八项规定到底是哪些规定?下面我与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第一,要改进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目的,到基层去调研是为了了解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形成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向群众去多学习,向实践去多学习,所以调查研究,向谁调查?向老百姓调查,向群众调查,所以调查研究要多同老百姓去座谈,多商量,多讨论,但现在调查研究有一些问题,走形式主义,走过场,所以这样的话,调查研究的主体也根本就得不到真相,去调查,把你带到典型的地方,带到一个最好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根本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所以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是改进调查研究。以前的调查研究当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队伍庞大。中央下去调查研究,省市县层层陪同,迎来送往,很多调查研究甚至是在饭桌上调查研究,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
这方面总书记和总理都给我们带了一个很好的头。左边这张图片是总书记在广州军区与基层军兵一起共进午餐,如果你到一个地方去调查,都跟领导坐在一起,没有接触到基层老百姓,就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你所了解的顶多是当地官员的情况。
这是总理的一个调查研究,是新闻联播的一个画面,有一个光屁股小孩,说明这个新闻是真实的,总理在和老百姓面对面交心、谈话。只有这样他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所以,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提出,改进调查研究要轻车从简,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接送,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过去的领导干部太忙了,忙剪彩,忙庆典,忙研讨会,忙纪念会,忙表彰会,所以能用来为老百姓办事,真正能够深入基层的机会和时间很少。
提高会议实效,讲究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这个照片是2013年1月9号,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一个政协主席歪着脑袋在市政协闭幕会上睡着了,这样一个照片被网友拍下来传到网上。一方面,王主席确实有点不像样,作为一个县的政协主席出席市政协的闭幕会却睡着了,说不过去;但另一方面,如果闭幕会上的领导的讲话如果特别吸引人,王主席就不会睡着,一方面是王主席有问题,另一方面,这个会议的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中央八项规定以后,三公消费,公款消费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我是在网上找了一个材料,三年以来,使用公款举办的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的比例不但减少,而企业会议比例不断增加,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到某一个景点游玩,当时这个景点的一个酒店,因为到年底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要年终总结会,一般开年终总结会都愿意拉到景区去,但去年年底我去的时候,问他们酒店方,当时那个酒店可以住200多人,但当时只有我们几个人,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今年八项规定以后,使用公款消费的政府会议、企事业单位会议大幅度减少,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一律不发。过去我们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中央发了一个文,省里边转发到市里,市里转发到县里,县里转发到乡镇,乡镇转发到村,村就把它放在那里,所以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在不行了。
再一个,规范出访活动。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到机场来接送,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动。
再一个是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在2012年年底的时候,总书记包括其他的常委一起去参加复兴之路的展览的时候,当时就没有封路。所以总书记给广大的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带了一个好头。
改进新闻报道,八项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以后的活动,因根据工作的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来决定是否报道,要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关于新闻联播的段子,认为新闻联播是前10分钟领导人很忙,中间10分钟,中国人民很幸福,后面10分钟,其他国家都很惨,这是老百姓总结出来的新闻联播的套路。八项规定就要求改进新闻联播,要更加地转作风,接地气。
还有一点,严格文稿的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以外,就要求个人不得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题字里边蕴含着很多的腐败,原来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在江西工作的几年,为南昌街头的的店铺题写名字、招牌近千幅,所以有些街头的公共厕所都是他题写的字。他的这个字不是白题的,是要收钱的。所以有网友给他算,即使是3000块钱一幅,他通过这个事赚了300万,领导题字不是从字本身的艺术性去考察这个字的价格,而是以官位来衡量,官越大,字就越值钱。所以到了村长一级没有人请他题字的。
有些也因为题字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中国石油大学,***的母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去年***参加中国石油大学的校庆,而且给中国石油大学题了字,最近他出事了,中国石油大学官网就删除了所有的有关***的报道,他的题字也被一个火箭的模型给遮挡了。
再一个,公车改革。中央机关已经开始了,公车改革是通过发交通补贴的形式来取消一般的公务用车,是厅局级以下。公车改革不是指取消所有的公车,有些公车还是必须保留的,比如一些机要通信、应急、公安部门的车是没法改革的,总之,通过公车改革是为了勤俭节约,遵守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生活待遇的规定。
三、党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第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地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楼东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见面会上,总书记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政总则,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搞特权。”如何才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人生,第一个,不应该是为了钱,每个人都有经济利益,也应照顾到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但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如果仅仅把事业放在钱上边,仅仅是为了捞点钱,那这个境界太低了。因为钱、利益,对于我们基本的生存很重要,但如果一个高级领导干部仅仅是满足于生存,严禁仅仅去盯着这个东西,那境界太低了。高级领导干部,比如现在处理的四十几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这些人为什么不想着能够为老百姓做点事,然后将自己的名字牢牢地写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非常低级地去为了个人私利去贪钱,所以第一个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党的干部不是商人,党的干部在那个位置上不是为了通过这个位置去赚钱。
第二,要自律。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美色的诱惑,所以手握重拳的领导干部,他只要稍微不慎,确实会发生一些思想的错位,行为的出轨,所以领导干部有一些现象,如26岁现象、35岁现象、59岁现象。26岁现象,22、23岁大学毕业,刚踏入机关,每个人都抱着很大的抱负,很大的理想,工作两三年以后,有些人因为要买房、结婚,手上有一点点权力了,这时候有些人开始懈怠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26岁现象,工作没几年出问题了。
还有一个是35岁现象,我们党的干部选拔当中,年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有些干部到了35岁发现,自己好像上升的渠道和机会没有了,所以这时候就想着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捞点钱吧,所以就出现了35岁现象。
59岁现象,大家就更熟悉了,60岁退休,在59岁发现跟自己一起的同学,朋友,在商场里打拼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早已经腰缠万贯,身价百万、千万,而发现自己啥也没有,这时候就想着在退休之前好好地捞一把,所以共产党员一定要自律,如果不自律,当手上拥有权力的时候,极其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的问题。当然,自律有时候也非常困难,别人到你办公室、家里来,一定要送给你东西,一定要送给你钱,实在是推不掉。怎么办?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纪委就设立了一个“581廉政账户”,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钱确实没法拒绝,就设了这样一个账户,对于这种钱,你打进账户,然后缴款凭证你拿着,日后如果万一哪一天你因为什么问题对你进行查处的,你就可以把这个凭证拿出来,你看,我往这个581账户里边打入了多少钱,我没有问题,你就可以为自己进行辩护。581账户设立了半个月,就已经入帐了11万,所以这也是纪委为了保护我们的同志,纪委的设立,不是为了整人,不是为了把人整到监狱里边去,我们是为了更好地使同志廉洁,使我们的党有生机、有活力、有希望、廉洁。
第三,面对权力要保持一颗公正之心。我们手上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交给党,党又委托给我们的。所以如果没有党,没有人民,我们就没有权力,我们哪来的权力?所以这个权力是党的,党的权力是人民的,所以,这个权力,你在这个位置上,你只是一个代理人,这个权力不是你自己的,所以不要把权力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再一个,要慎重地对待权力,因为权力、义务、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你用你的权力大笔一挥,签了一个不该签的字,你就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徐才厚、刘铁男等人,他们在当时大笔一挥,贪污腐败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他们会有今天,如果他们知道他们会有今天,他们当时一定非常慎重地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今天。
再一个,面对诱惑之时,要能够管得住自己的手和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沉迷女色,要慎重交友,各级领导干部在与商人做朋友的时候,要慎之又慎,不是说不能和商人做朋友,而是说对待朋友要讲感情,同时也要讲原则;讲关系,但也要讲党性;讲义气,但也要讲正气。朋友之间相互帮助,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民族,互帮互助本来就是民族的文化传统,但要慎重,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每一个领导干部而言,慎重地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对党的事业的负责,是对岗位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有时候你就签了一个字,收了一笔钱,一念之差,高墙内外。
反腐治理对策 篇3
一、封建制度下的英国司法改革
1066年,今天法国北部的原维京后裔诺曼人在威廉公爵的率领下入侵英国。“在诺曼底征服前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出现了郡或县法院,起先,法院开庭的时间间隔是6个月,诺曼底征服以后,随着案件的增多,法院开庭的间隔期改为6个星期或一个月。”(1)法院开庭的间隔越来越短,反映出人们对司法诉讼这一公共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应该说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是不分时代、种族和国界的,但要受限于制度、价值观和社会事实。所以这种对司法诉讼需求的增加与威廉一世到亨利二世时期的司法制度改革有很深的关系。而这些改革赋予司法权的活力,最后也奠定了英国近现代的成就。
当威廉一世(WilliamⅠthe Conqueror,1027-1087)征服英国时,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已经处在了封建王国时代末期。从政治上看,盎格鲁—萨克逊人甚至已经走向统一,在10世纪中叶,威塞克斯国王阿塞尔斯坦(Aethelstan,925—940年)征服了威尔士和苏格兰,成为“全不列颠的统治者”。但事实上,盎格鲁—萨克逊人依然是分裂的。因为在司法层面,盎格鲁—萨克逊人还保留着部落制习惯遗风,“盎格鲁—萨克逊统治末期,在英国已经形成了四级法院体系,即村镇法庭、百户区法庭、郡区法庭和贤人会议。”(2)村镇法庭的作用非常类似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祠堂或族长族规模式,主要调解村镇内居民的纠纷。这一时期的法律诉讼主要是适应封建制的习惯法,在“审判程序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愚昧的色彩。”(3)主要依据誓言和上帝神灵的名义取证。这种落后的部落制司法,使得盎格鲁—萨克逊人并没有能够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威廉一世入侵以前的英国是一个弱国,一直受到来自维京人、日耳曼人乃至法国人的威胁。而此后,英国则逐步成为了强国。其中原因复杂,但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成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但这一中央集权政府的形成,不是在对国王的人身依附和行政权的控制下产生的,而是在司法权的推动下完成的。这是有非常别于古代中国或其他中央集权制国家的。
威廉一世及其继任者所率领的诺曼人在英国土著居民中是算是的极少数的入侵者。要想把封建分割状态的领土统一到王权的控制下,诺曼王朝王室的手段非常有限。
首先从人口结构上看,这群殖民者没有办法单纯的用暴力进行统治。他们必须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让占绝大多数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承认诺曼王室的权威。
其次基督教非常好的限制了国王的政治权力。使他不能像中国皇帝那样,利用御用文人制造“天人合一”的神迹,成为教皇加皇帝的统一体。这就造成了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度,在世俗权力领域出现了“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不是建立来对国王个人的人身依附上,而是建立在对权力和义务的相互匹配上。这使得王室必须时刻对抗封建贵族离心力,找到长久维持王室权威的方法。
最后,英国王室还必须面对来自教会法院的竞争,使得王室和王室法庭并不能为所欲为,而必须遵循社会认可的正义原则。威廉一世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一项是“禁止主教对百户区法庭行使宗教性的管辖权,作为交换,同意成立教会法院。”(4)虽然教会法院在1857年以后逐步衰落,但在中世纪则是与王室法院(普通法院)竞争的最主要力量。教会法院由各区的主教本人或其代表担任。所有教职人士案件都只能由教会法院审理,即“教士的司法豁免权”。
所以英国王室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即行政命令难以进入领主和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城镇村落;神化君主建立绝对个人权威在基督教世界也难以实现。那么王室宣传自身权威的唯一出路,就只有代表司法权的王室法庭了,而且必须维持王室司法正义之名,否则将在同教会法庭和地方领主法院的竞争中落败。
公元1100年,亨利一世(HenryⅠ,1100-1135)继承了威廉一世在英格兰的土地,成为英国国王。他“着手进行了一件对英国法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即派出司法长官,以监督国王的诉讼的名义,到全国各地去巡回。”(5)由此巡视法庭成为王室法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巡回法庭有三项政治任务,保护王室财产、监督封建贵族、树立王室正义(权威)。但鉴于中世纪的封建制,巡回法庭无法插手地方管理权,所以只能以“维护王国稳定和正义”之名,借助司法诉讼的形式干预封建领主,“亨利一世时期,法官们的职责从偏重于行政管理而转向刑事诉讼。”(6)到12世纪,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1133-1189)进行了更深入的司法改革,1166年颁布了《克拉伦敦敕令》,敕令肯定了巡回法官在打击暴力犯罪中的作用,他希望“将王室法庭的司法活动带入王国的每一个角落,使每一个自由人都可以参与王室诉讼”,从此巡回法庭成为定制。随后颁布《克拉灵顿条令》创立了陪审制度。“陪审团在刚被引入司法领域时,主要是为王室法官提供案件事实及当地法律,后来演化为对当事人提供的事实作出判断。”(7)“1178年在威斯敏斯特建立了长期的中央法庭———普通诉讼法庭,受理一般‘民诉讼’”(8)这一系列的改革,都体现出即使在政治和法治发展中,保护自发持续,维护一定程度的竞争是非常必要的。国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收回司法权方式强化其王权,成为全国唯一的仲裁者。但在领主法院和教会法院的竞争之下,必须首先保证王室法庭能够提供更公正、更高效的司法诉讼。1170年12月,亨利二世曾经企图通过谋杀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方式收回“教士的司法豁免权”,他的四个骑士在他的授意下杀死了与他作对的大主教。如果他成功通过暴力政治获取特权,英国司法或许就难有后来的成就。但为此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威胁要惩罚亨利二世,使他不得不屈服,并公开忏悔。于是教会法庭对王室法庭的竞争一直持续到1875年司法改革之后。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竞争所带来的混乱,远远小于竞争所带来的改革利益。
司法改革的结果,“随着12世纪的不断推进,来自于更广泛社会阶层的更多人能够更经常地掏钱诉诸法院。巡回陪审诉讼令、在王室法官面前进行协议诉讼所达成的最终和解(以契尾部分存档),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批量产出的、相对便宜的权利保障形式。”(9)当时使用司法诉讼保护个人权利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新习惯法。有一份小档案中记录了在查理一世(1157-1199)统治时期将自己交给郡法庭大陪审团裁断的人和诉讼,“在小档案记录的136起诉讼中,大部分涉及的只有几英亩的小块土地,有时低至半英亩或3路得,或其义务仅值每年几便士。”(10)这种广泛的使用司法诉讼获取正义(社会团结)的模式到底对英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以目前所有的历史资料,已经很难从人们互动模式转变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但依然可以通过历史重大事件和记录历史的词汇变化认识社会的转变。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历史事件来研究英国自1066年起的深刻变革。1215年,国王约翰(John Lackland,1167-1216)被迫签署了《大宪章》是英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之所以产生《大宪章》,通常解释是,约翰王有僭位之嫌,穷兵黩武,狂征暴敛,且私生活不检点,所以贵族反对他。但此种事情,如若在中国,必然是王被杀,新王拥立,天命所归。绝不会有《大宪章》一文,在《大宪章》的63项条款中,从头到尾都是“权利”和“正义”,且不会将《大宪章》于1216年、1217年和1225年连续三次再次颁布。这是在此之前的英国历史事件中也不曾出现过的现象。所以对于反对约翰王的解释应当是“1215年的怨恨再简单不过了。约翰统治期间的最后一次总巡回审终止于1209年,同年,皇家民事法庭被关闭了,因此司法事务大部分是在王座法庭(国王面前)处理。国王曾经提供的司法服务被严重削弱了。”○11对于当时还没有司法独立的英国(司法权并不独立于王权),只保留王座法庭其本质就是司法垄断。没有了司法竞争,其实也就没有了司法公正,人们需要对权威进行人身依附,这与中国帝王的司法独裁就等同了。但已经体验过司法公正,且具有贵族相对独立传统的英国人,无法忍受这种倒退,于是在《大宪章》中就有了这样的要求:“普通民事诉讼应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举行听审,王室法官将每年到郡法庭巡游四次。”司法不能再成为国王的特权被以成文法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社会法治化的表现。在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诉讼实践过程中,各级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都被公开的法律诉讼打破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发生了转变,将人们引向“共同的善”的不再是国王权威,而是法庭诉讼。并且要注意的是,此次“革命”是由贵族主导,而不是被压迫的更为严重的平民和农奴,因为当时能享受司法诉讼的基本都是有地产、有钱的贵族阶层,司法诉讼改变了贵族的世界观。而对于平民的改变,要等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种现象再次证明了托克维尔悖论的正确性。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并不正确。应当说是哪里有被认识到的压迫,哪里才有反抗。司法诉讼厘定权利的过程,也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权利遭受了哪些压迫的过程。
在《大宪章》之后,这种对司法诉讼的需求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亨利三世(1207-1272)时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王室收入,“亨利三世早期卷档中所包含的为购买以下令状而向国王提供的贡奉,其数目大得惊人:为了将案件(从领主法庭)转移到总巡回审或皇家民事法庭的催促令状(writs of pone),或是开始调查小陪审团裁断是否虚假之诉讼的令状。”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法院组织开始摆脱王权面纱,1873-1875年司法改革后,巡回法庭成为了英格兰普通法庭制度中的组成部分,“巡回法官拥有了高等法院法官的权力。”○12
英国巡回法庭的成功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整套历史条件和机缘的碰撞整合。由于王室的行政权难以直接的作用于各级领主的土地,所以当王室需要树立权威,引领“共同的善”时,无法选择简单直接的压迫臣服,而只能选择需要长期构建才能得到的司法正义。并且在此过程中一直受到来自领主地方法院和教会法院的竞争,使得王室法院不得不始终坚持其正义性、效率性,从而发展为现代海洋法系,司法产品的质量最终决定了英美等国在近现代的成就。因为这种高水平,低成本的司法诉讼保护了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权利方面的自发秩序。当司法诉讼成为了普通人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这不单单是维护了个人的权利,而是通过司法诉讼建立起国家政治生活层面自发秩序的过程。首先可以观察到语境和历史记录方式的改变,诉讼案卷开启了普通人在历史学中的价值。“泰勒古德温在1198年和1200年分别就2英亩和6英亩的土地继承权提起了权利诉讼,并导致大陪审团的裁决,位于赛德斯通(Syderstone)的土地达成了最终和解。”○13一个又一个不是伟大君王,甚至不是社会名流的人进入了历史卷宗,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普通人不在是历史的沉默者,而成为了历史的塑造者。其次每一个人对自身权利的申诉构建出了复杂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程序,限制他人(也包括公权)的侵权行为提供了司法实践和法律发展依据。从而既维护了个人权利,又推动了公共政治生活的理性化标准。所以将法律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侵权诉讼,才是法治发展的基本要素。离开了私权的概念,离开了高水平的司法竞争对手,离开了大量的司法诉讼实践,英国巡回法庭的结局恐怕就会和中国的巡抚制度一样了。
二、行政权代管下的中国司法改革
巡抚制度是明、清帝王专制之下的行政权内部监督,属于监察体系而不属于司法体系。这是中华法系的一大特色,因为在帝王将公共权力私有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只能说是萌芽状态,不能起到维护国民权利、保持社会公正的作用,甚至不能帮助皇帝监督官员的不法(当然更不能对抗皇帝特权)。例如“明代在诉讼制度方面,限制告诉权。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司法机关的增压职能,明代规定自诉案件需自下而上逐级控告,严禁越诉。严禁奴婢、婢幼控告主人、尊长,违者处以杖、徒刑。”○14这也是孔夫子的要求“无讼”。
所以皇帝虽然通过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三司制约,和地方省、府、县的行政化司法体系控制了司法权。但却没有诉讼维权的主体。人民想要维权,那是造反;人民默不出声,那就只有滥权。官员的滥权与皇帝统治特权是孪生兄弟。但皇帝只想反对官员贪污,而不触及自己的绝对权威,虽然在某位“开明皇帝”的支持下,会出现某些屈指可数的特例故事,比如齐威王烹阿大夫、缇萦救父、朱元璋《大诰》制度之下的陈寿六。但特例也都在加强专制王权的制度框架下,个别的成功上访者只是有幸分享到了皇帝特权,而不是真正成功维护了自身的权利。没有可靠的司法,而运用监察体系控制官员,也是皇帝的无奈之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监察制度在承袭历朝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洪武十五年(公元1682年)设都察院,“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地方下设13到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15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代表皇帝巡抚州县,考察吏治。
关于巡抚产生的起点,说法不一,王鏊《守溪笔记》记载明代巡抚始置于永乐十九年王彰巡抚河南:“时有告周王将不轨者,成祖欲以兵临之,都御史王彰劝止,请带御史三四人巡抚其地,成祖从其请。”但此种监察其实是人对人的监督,御史的巡抚权威来着帝王,对皇帝负责,地方官员的权威也来自皇帝。监察其实是监视对方是否忠诚于皇帝。这种监察以培养对权威、权力的衷心为目的,以人际关系为执法标准,法律本身只为权力服务,所以既没有以私权为核心的司法诉讼实践,又没有办法突破帝王权威保持司法公正。最后其监察功能被行政功能取代,而不得不蜕变为一级行政官职。到明朝后期,巡抚已有最初的“单纯代表中央都察地方官员,发展为总领一方,节制三司。”○16其实这种现象在汉末就已经出现过了,用于监察的刺史最终变成了和太守争夺行政权的地方官职。这种历史的重复,说明只要保持专治,社会稳定依赖帝王权威和人身依附下的衷心,司法权被金字塔形权力结构的行政权代管就不可避免。
三、总结
在法制逻辑下对比了英国的巡回法庭和中国的巡抚制度,就能更好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所说:“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要让法之必行,单靠纪委推动的行政权内部审查是缺乏长期动力的。因为法的核心精神是契约精神,契约的根基是签约人的权利。必须让全民有条件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维护私权的司法诉讼才是反腐和改变“四风”的关键,才是“八项规定”的长效机制。所以法制的治标是用行政权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控制人们的行为,这其实是打着法制旗号的行政治理。而法制的治本是在司法实践中发展法律解决社会冲突的能力。要治本,就必须突破行政治理的逻辑。法律不是单纯用来遵守的规则,而是用来维护人权、公民权的工具。这一工具需要在法庭的司法诉讼中得到使用和发展。在读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后,可以相信中国法制的治本是能够实现的。《说明》的第六条:“提高司法公信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第七条:“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第十条:“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但司法改革是需要长时间坚持,取信于民,而后才能改变社会互动模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英国人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中国人需要多少时间还是未知数,其中潜在着反复与倒退的危险。
参考文献
[1]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2004.
[3]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
治理司法腐败是反腐败重中之重 篇4
一、治理司法腐败是反腐败重中之重
任何社会,司法是保障社会正义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关乎人民的财产与生命,任何形式的腐败只要被查处,最终都将受到司法惩罚,一旦司法失守,社会公正和正义就会荡然无存;司法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不同社会角色之间互动的中间或者缓冲地带。对执政者来说,司法更是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根本。法就是秩序,对任何统治者来说,对司法的信任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面,也是最后一根“稻草”。道理很简单,一旦社会失去对司法的信任,怀疑司法,这个社会就必然出现形式多样暴力和腐败横行的局面,所以司法腐败是社会乱源,一个社会腐败,首先是因为司法腐败,司法腐败比其他腐败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更恶劣。司法腐败最根本的表现是置法律法理、公平正义、社会道德、天理良心于不顾,把权利和金钱做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在每每遇到和权利、金钱相牵连的案件时,不加思索地将法律的天平向权利和金钱一方倾斜。司法就象一个风向标,它会引导着社会风气向好的或坏的方向发展。健康的司法是惩恶扬善,引导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腐败司法结果是惩善扬恶,它将引导社会风气向坏的方向发展。司法腐败是导致社会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恶化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司法腐败使得的社会正义无处伸张,人们有仇无处报,有冤无处伸。让人们对社会的感觉是一片黑暗。在司法腐败的背景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层出不穷。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法治社会都会动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不惜成本来保障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的尊严,只要司法公正,社会上各种腐败和犯罪将无处藏身。
司法腐败根源在于缺少强有力监督惩罚机制,这样必然产生各种腐败的现象,即使腐败分子最终被绳之以法也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公检法等权力部门一部分人之所以敢不依法行事,办关系案、人情案、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他们为什么敢明目张胆一错再错?我想主要因为权力部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对权力实施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错判对他们没什么影响,或者即使承认是错判也可堂而皇之找个理由解释一下,又不会扣工资,又不会处分,利益上没损失,反正是铁饭碗,干好干坏没多大区别(这要是在企业设计人员设计一个产品出现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会追究设计者责任,扣除工资,严重的将会被开除)。由于存在这种现状,所以眼下在中国打官司或者犯着什么事到了权力部门处理时首先就是要找人,还要找到关键的人,如果双方都去找人,就要看哪一方找的官大(你若不信你去问一问你周边人),如果要找不到相关的人,那只能听天由命,如果要遇到秉公执法的,那你就走运,这样很多现实中无法解决的事,想到执法机关依法公正裁决,最后大都变成是找人、托关系竞赛,最终演变成以权谋私腐败的寄生地。所以将公检法等权力部门管理好,腐败将远离我们身边。
我们中央领导都认识到反腐是当务之急,因为腐败已经成为导致社会不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电视和新闻上几乎天天讲,要反腐倡廉,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中央对反腐倡廉是坚决支持的,我觉得关键还是底层很多执行部门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执行措施,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对各级权力实施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是反腐倡廉成功与否的根本。从我身上发生的事情,我的感受很深,打了十多年官司,对法院等一些执法机构的管理和执行措施有些了解,我们的很多底层执法人员本质上都是好的,素质也是很高的,都不愿意去做违背法律和良心的事,但就是缺少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惩罚和奖赏措施被一些人钻了空子,把本来很容易解决的纠纷变得复杂化,给社会造成很坏影响。
二、治理腐败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
时下老百姓对腐败痛恨不已,有的人片面认为主要是缺少民主体制,其实腐败存在于任何社会体制,有的认为主要缺少监督,又没有具体实施措施。能否让形形色色的腐败远离我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我认为仅仅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考试、提高素质(其实他们素质都很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对各级权力实施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必须要在防和制两方面都要做足文章,并将这些措施尽量实现信息化管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措施:
1、引入淘汰机制
引入淘汰机制彻底打破铁饭碗,每年淘汰5%左右的不适合人员,从外面再吸收一批新鲜血液。(现假设淘汰5%)执法部门每年要淘汰一批道德败坏的、以权谋私的、明显错判误判的、业务能力最差的,从外面再吸收一批新鲜血液充实进来,这样长期逐步下去我们的执法部门将会拥有大量的业务能力强的秉公执法人员,执法部门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优秀人员,每年都有大批把头都能挤破想进入的人员。
现实情况是没有采取淘汰机制的铁饭碗,让一些本来有积极向上的人逐渐被磨练成得过且过的人,很多人工作效率非常低、业务素质能力差,有的意志力比较差的甚至就会堕落,即使做出道德败坏、以权谋私的事,只要不要犯重大失误即使被发现因为有铁饭碗而不用担心。只有每年淘汰一些的不适合人员这样才能让每个人员都有紧迫感、危机感,必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必须秉公执法使自己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对于淘汰人员实行信息全国、全省联网,要让他知道是为何被淘汰的,让他心服口服,更要让因道德败坏的、以权谋私人员永远不能从事此职业,造成严重影响的甚至要绳之以法。对执法人员犯法要有比普通人有更大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些试图图谋不轨的人在做坏事之前要认真考虑是否风险太大?是否值得?
2、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将工资分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几部分,每月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要彻底打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要让工作比较出色的人员得到较多利益。
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很轻松知道每个执法人员接了多少案件,每件案件做到什么程度,案件是否正常审理,是否延期,延期是否办理正常手续,还存在什么问题等,计算机根据复杂案件、典型案件、普通案件等综合因素每个人打工作绩效分,作为绩效工资分发依据,一年累计的工作绩效分作为年终奖分发依据,工作绩效分也是提拔干部任用的参考。目前状况一些执法人员的办事效率太低。通过计算机就可以很容易统计出来,干多干少(处理案件多少),干好干坏(处理案件满意度,是否有争议,是否有上访)。
3、实行回访制度
采用电话回访、短信回访、人员回访相结合 实行回访制度对于预防腐败有很大威慑和监督作用。
案件结束后,可以采用电话回访、短信回访、人员回访相结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信息回访;
1)对案件审理判决的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调查。只要执法人员对案件双方人员有理有据的解释引导,依照法律判决,一般最终都会接受。在我的案子里07第二次上诉后判不离,法官依法解释有理我也满意,上访高院虽然没给我解决问题,但我也心服口服,对其它几次法院判决我都不满意。
2)案件判决后,对案件审理法官廉政表现(满意、一般、不满意)调查。法官人品能力调查包括法官是否受贿、当事人是否找人托管系调查。这项调查搞得好会大大减少腐败,是对心存侥幸的人极大震慑,你想如果收了贿赂肯定怕事后哪天被人揭发,即使是别的领导打的招呼也怕那一天被人揭发。
这方式我们这里一个驾校里在用,驾校对毕业的学员进行短信回访,其中不满意是针对教练收受学员贿赂,如果一个教练一年当中被学员打了两个不满意,教练的年终奖将全扣,如果超过三个不满意将被开除,这个驾校风气一直很好,想进入学驾驶的人太多很难报上名,其它驾校风气差,一般不送上几百元礼是不行的,我想你周围也有很多这种现象。所有必须有揭发腐败行为灵活的通道机制。
4、真正让信访工作发挥实效,实行异地公开联审制,建立网络透明监督机制
很多信访案件,不管是严冬和酷暑信访者之所以不提辛苦坚持信访,起早去排队信访(你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我建议信访部门最好安装一套类似银行的排队机),因为他们绝大部分身正不怕影子歪,一般都是有问题的,实行公开联审制,实现社会公开监督这样案件,主审他就会好好考虑不敢乱来。现实情况是很多案件即使明明是错判也不会纠正,因为这里面同一个地方司法部门大都熟悉、是同事、上下级关系,不可避免官官相护;另外如果错判达到了纠正就等于承认司法部门或某个司法人员的过失,影响到相关人员的利益,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信访有实效吗?所以很多上访人在这里被一些接访人员玩弄于法律法规变通和解释之中,同样的行为,下可以是行政拘留处罚,上可以是无期徒刑直至杀头。中国出现这么多腐败,就是因为什么法律、什么章程都可以恣意的解释、恣意的变通,法律法规变成了弹簧。实行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些复杂的、久拖不决的、特别是信访要求重审案件全部进行信息公开,这些案件一般社会影响坏,实事求是将案件主要情况公开在网络上,建立网络透明监督机制,将案件分类,全国或全省建立相关法律专家库,随机抽取异地的相关法律专家发表裁决意见,进行评审,对于错判的案件要查明原因坚决纠正,如果不纠正就会纵容腐败。真正让信访工作发挥实效,反过来就是对司法部门一个很好的监督,所以一定要重视信访工作。实行异地公开联审,避免在同一个单位,由于案件是同单位的同事审理的,而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得罪于他,现实情况一般是进行包庇,以致很多信访要求不了了之,只是走个形式过场。很多信访案件开始只是一个小案,就是因为司法机关处理不公,最后矛盾激化变成疑难案件,到处上访,有的坚持很多年上访,实在给社会造成很怀影响,所以司法机关不能只抓大案要案,不抓小案,其实大要案都是从小变大的,这和一个人生病一样,小病不治变大病就不好治了。
5、建立案件办理负责制
建立案件办理负责制,将案件由专人审理负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本单位领导、外单位领导、或案件其它人打招呼、说人情一律不予理会,必须要有相关人署名的书面材料说明理由,并将这些材料记录在册,以供以后查阅。这样案件办理人就可以专心办案,不必理会其它外界干扰,如果案件办理完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追查责任,对打击办关系案、人情案等腐败行为起到很大作用。
6、实行上、下级之间相互打分制
每个季度和年终实行实行上、下级之间相互打分制,下级对上级分别在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廉政状况等进行无记名打分,上级对下级分别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廉政表现等进行打分,分别作为季度奖、年终奖发放依据,也作为绩效分计算,这样全年的总绩效分最低的领导和部分职工将被淘汰。
实行打分制使领导和职工相互监督,这样领导就不敢轻易为私利为某个案件对下面打招呼,办案人员也是如此。这样对选拔优秀人才有很大好处。现在有很多好企业都实行了打分制。
7、立重罚规定惩处司法犯罪
本来司法人员知法犯法就应该罪加一等。只有对司法犯罪有严厉的刑罚,司法官员才能望而生畏,不敢贪污腐败,做到公正廉洁。
8、司法机关要在人大领导下真正独立
司法部门工作不受地方任何部门干涉,司法部门的一把手由人大任免的有业绩、作风正派、有领导才能的司法专家。其他内部领导实行绩效分评比、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加强人事管理和监督方面的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相互配套、约束有力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9、司法官员任职前、后要公开财产,公开家庭成员情况
司法官员(应该是所有公务员包括所有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任职前、后要公开财产,公开家庭成员情况。
10、建立激励人民群众举报机制
1)按贪污受贿官员被查处金额的百分比(假设百份之五十)奖励给举报人 按贪污受贿官员被查处金额的百分比(百份之五十)奖励给举报人,[也许有人说奖励太多,我认其实不多,如果没举报人的举报,大部分贪官污吏是很难被发现的,且举报人是担着被打击报复风险的],另外,做好保护反映真实情况的举报人工作,对保护举报人不当的司法人员要从严惩处,还要规定接受举报的司法机关应直接去查处,不能当中转站,转到当地去查处,转来转去往往又转回到被举报人手里去了,接受举报的司法机关一定决不能犯官僚主义,当然如何细化执行要制定一系列措施规定,搞得不好也会冤枉一个好人,避免犯文革时冒进错误。
2)自首及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的行贿人要免于处罚,并给予适当状励。对自首的行贿人及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的行贿人要免于处罚,按一般的举报人对待并给予适当状励。对不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的行贿人要与受贿人同罪对待。此举是解决行贿受贿问题的最有力措施。最了解受贿人就是行贿人!现在对行贿人的处罚比受贿人还严厉,简直就是逼着他们结盟!行贿人举报若无罪,受贿人就会自危,怕行贿人过河拆桥而不敢受贿,行贿人也就无处行贿了,行贿受贿被斩断一角,行贿受贿问题也就很好解决了,50%的腐败不攻自破。
三、反腐败关键看决心
由上所述反腐败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看决心和基层落实,有的措施可以立即实行,我想只要有中央强有力领导,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大家都来想一些好的点子来反腐败,就会形成更多、更成熟、更有力的反腐败措施,铲除腐败生存的土壤。以上一些措施是我十几年打官司亲身经历有感而发,逐渐完善一套专门针对司法部门监督和管理机制不是难事,而且不需投资多少,我们要真正让监督和被监督成为自觉习惯,成为一种民主机制!别忘了反腐败重点在于治理司法腐败,任何形式的腐败最终都要在司法部门处罚,司法公正至关重要,司法若是腐败了,搞出错案冤案,社会影响更坏,如何更好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监督和管理我们的执法部门是当务之急,如果司法腐败被治理好,我敢说执法部门将会涌现出无数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不发分子将会战战兢兢,无处藏身,形形色色的腐败就会远离我们,社会风气将会大大好转,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同样一些好的监督机制也可应用在国家相关机关部门,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国家想不发展和壮大都难。
请支持此E政案第9952号人大提案请进,进入下面地址点击联署签名,谢谢!
【反腐治理对策】推荐阅读:
网络反腐与公共治理09-26
治理司法腐败是反腐败重中之重08-18
当前我市反腐败工作的形势及对策09-10
公司财务欺诈治理对策05-09
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05-26
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06-20
水污染治理对策08-24
治理税收流失的对策10-02
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08-27
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对策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