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系文化

2024-09-07

法系文化(通用12篇)

法系文化 篇1

法律渊源的不同, 是当代世界两大法系的重要区别之一。大陆法系以成文法典为其主要法律渊源, 而普通法法系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判例法。正因如此, 很多人用法典化的法律渊源来区分两大法系。这种观点在现今社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原因是很多属于普通法系的国家也拥有数量极多的法典。本文即试图探讨两大法系法典文化的真实差异。

一、法典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 法典编纂指导思想的差异

在法典指导思想上, 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 特别是理性主义自然法和权力分立思想的影响。大陆革命的彻底性和激进性决定了大陆法系国家旧法律制度的命运, 理性主义自然法思想为新的法典编纂提供了一系列基础观念和价值指导,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自由、权利等观念。权力分立的思想, 使得立法权与司法权严格分离, 并确保了立法权的主导地位。立法权和司法权的严格分离, 要求法典必须完整、连贯和清晰。因此大陆法系国家法典会呈现出极强的体系性并且力争完善。而英国革命具有温和性、渐进性的特征, 较为保守, 注重经验, 它并没有强烈地要与以前的社会隔绝, 相反它要求承继旧法统, 认为普通法应当保留, 没有必要编纂新法典。近现代在普通法系国家编纂的法典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于法律汇编的活动, 先前判例法中的有关原则继续有效, 法典仅是普通法系法官判案时所需要参照的依据之一, 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依然存在并且强大。

(二) 法典结构体系的差异

在结构体系上, 大陆法系法典以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而著称, “具有学理性、系统性、确定性和内部和谐一致的特征, 是大陆法系特有的一种高水准制定法。” (1) 而普通法系的法典通常不具备上述特征, 而且多为松散型。普通法系法典往往以类似于法律汇编的形式表现出来, 即把某一类法律集中起来构成单一的全集, 它实行的是法律和法规的集成。大陆法系法典的结构一般较为严谨, 虽然法典结构形式会因具体法典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大多采取总则和分则的结构形式, 而普通法系国家法典的结构体系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美国法典》的编纂, 只是相当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综合性法律汇编, 而不是大陆法系部门法法典意义上的法典。法典是按照50个主题分别排列组合而成, 是一种包纳特定立法主体 (如国会、联邦政府) 在一定时期内颁布的所有法律或法规的相关内容, 类似于“法律全书”式的综合性法律文件。

(三) 法典编纂方式的差异

大陆法系法典编纂是创造新法的过程, 新的法典编纂出来以后意味着原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失效, 而普通法的法典编纂并不是创造新法的过程, 而是局限于一些纯粹技术性的分类、拆解、重新组合等工作。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也是由专业的法典起草人进行编纂, 而承担普通法法典编纂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是立法主体内部的职能机构和专业人员。就连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民法学者卡拉伦斯·莫洛也认为, 美国的法典编纂是将特定领域的相关制定法收集在一起, 经过一些技术处理之后成册出版。这种做法完全忽视或是误解了编纂法典的真正含义, 它只是一种法律汇编而不是法典编纂。他最后做出的结论是:“美国法典的编纂方式完全不能与大陆法系的法典编纂相提并论。” (2)

(四) 法典法律效力的差异

在法典法律效力上, 在大陆法系一部新法典一经颁布生效以后, 同一调整范围内的旧法便会失效。但是在普通法系并非如此, 一部新法典颁布以后, 以前的同类法律规范仍然有效, 当然与该法典明显相抵触的除外。法典编纂后法官对法典的适用也是法典法律效力的体现之一, 而在这一方面, 两大法系的表现亦不相同。在大陆法系国家, 法典编纂生效后, 法官判案时必须依据这一新颁布的法典, 之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再为法官判案提供依据。而在普通法系国家法典编纂之后, 原来的法律法规并未失效, 法官判案时不仅需要查看原有的法律法规, 也要大量翻阅此前的判例。普通法系国家不强求法官在法典内寻找判案的依据。当一个法典或其他法律的某些规定可能同普通法的固有原则发生冲突时, 一般要求对这些规定加以解释, 通过这种途径以避免冲突。一句著名的司法格言是:“对于有损于普通法的制定法条文应从严解释。” (3)

二、法典文化差异的原因

普通法系国家的法典之所以没有像大陆法系那样高度理论化、体系化, 从根本上看是与普通法系国家长期实行判例法的传统密不可分, 正如达维德所说:“英国法学家习惯于判例的多少个世纪的统治, 直到现在未能摆脱传统。……这种对于传统的留恋构成制定法的不利条件, 使我们对于英国法律与欧洲大陆的法典及法律不能等量齐观。” (4) 所以普通法系国家实行判例法, 而大陆法系国家进行法典编纂的历史原因, 是两大法系法典文化差异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 法典编纂运动时期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处于法律分裂的状态, 而英国的法律相对统一

从公元10世纪开始, 由于教会和领主们领地构成的原因, 法国的法律处于严重的分裂状态, 尽管查理七世颁布的《蒙蒂·勒图尔敕令》使习惯法被记录了下来, 从而减少了法律的不确定性, 但仍不能减少各地法律之间的极大差异。德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因为此前德国政治一直处在严重分裂的状态, 德国地方邦国权力远比法国的领主大, 从而严重阻滞了德意志司法组织和法律职业阶层的统一。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陆法系国家通过法典编纂的方式统一全国法律的需要。政治上的动态以及法律严重分裂的状态使得罗马法法典编纂的传统在欧洲大陆具有了很强的吸引力。反观这一时期的英国, 1066年诺曼人征服了英格兰, 并统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诺曼征服给英国带来一场灾难, 它决定了英国法未来的全部历史。 (5) 征服者威廉在征服英国以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在中央建立王室法庭, 在地方上建立巡回审判制度, 并通过以后几代国王的不断努力使得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普通法逐渐形成, 相对统一的法律体系也随之形成, 从而使得法典编纂的统一功能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二) 欧洲大陆革命激进, 革命思想对法典编纂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英国革命保守, 革命思想对英国影响较小

欧洲大陆的革命表现得较为激进和彻底, 这一时期狂热的理性主义对法国法典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盲目的理性主义者一方面认为, 历史可以通过废除法规而消灭;另一方面又设想, 一个全新的法律制度只要吸收不合理法律制度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就会建成, 并取代旧制度。并且这个时期的法学家都普遍受过旧法律制度的训练, 因而他们着眼于从旧法中发现可用的概念、制度以及程序。此外革命所产生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也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编纂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主义认为, 一切在这种国家建立之前形成的法律以及来源于外国的法律, 都有损于国家主义的思想。民族主义则认为, 法律应该是来源于本民族的地方习惯, 所以, 国家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强烈要求制定一部属于本民族的法典。而作为普通法系母国的英国, 其革命则呈现出温和性的特征, 对于过去的法律法规以及普通法中的既有原则, 英国革命并没有全力革除, 而是予以借鉴和吸收, 英国人认为普通法应当保留, 没有必要编纂新法典。因此可以说大陆革命似乎要求抛弃旧法统, 而英国革命则要求承受旧法统, 甚至还要加以发扬光大。

关于两大法系法典文化差异的其他原因, 有的学者归因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 文化上的保守性和重行动、轻虚理的现实主义国民性格。 (6) 很多学者也指出, 欧洲大陆罗马法复兴后的法典化运动之所以没有波及到英国, 是因为普通法法律职业阶层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抵抗这种倾向, 因为法典化可能会使他们掌握的复杂法律技术变得一钱不值。 (7) 笔者认为, 这些观点可以为我们思考两大法系法典文化差异的更多原因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法典文化差异的启示

当下, 法典编纂盛行于各个国家, 在中国尤其如此,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大批法律法规已纷纷出台, 大量法律法规正在起草或等待通过, 还有为数不少的法律法规需要被修改, 这些都使得法典问题在中国变得很重要。法典文化虽然在中国古已有之, 但是古代的传统毕竟不符合当代法典编纂的要求, 例如我国古代的法典多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这显然与现代法典编纂的形式不符, 所以在进行法典编纂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发掘外域法典文化的有益成分。

通过两大法系法典文化差异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大陆法系法典文化中更多体现了理性的精神, 普通法系的法典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经验的因素。如果把人类的思维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 两大法系的法典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思维。而法典作为人类的智慧, 应当既是理性的结晶, 又是经验的产物。所以, 中国在进行法典编纂的过程中应当同时关注理性与经验。

摘要:法典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 两大法系国家关于法典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法官和民众关于法典的一切活动。两大法系法典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法典编纂的指导思想、法典结构本身、法典编纂的方式以及法典所具有的效力等方面予以考察。大陆法系法典文化更多体现理性, 普通法系法典文化更多体现经验, 这对当下中国的法典编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陆法系,普通法法系,法典文化,差异

法系文化 篇2

一、概念与特征比较:

1、英美法的定义与特征:合同是由两个以上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binding agreement),或者由一个以上的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负有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承担这项义务的人即为“允诺人”(promisor),享受这项权利的人为“受允诺人”(promisee).英美法系实质上将合同定义为一种协议,合同必须要通过双方的协议才能成立,而协议的内容则是双方当事人一致的意思表示。要约一经受要约人承诺,双方之间的协议即告成立,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之间的协议都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合同。对于那些没有法律上约束力的协议,当事人并不能要求强制执行。

2、大陆法系的定义与特征:大陆法系对合同的定义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将合同定义为“一种协议”。但是,由于立法体例、法律传统和法律用语本身的差异,作为大陆法系两大分支的德国法系和法国法系对合同又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德国法系国家是以法律行为为概念定义合同的。即合同是发生、变更债的关系的法律行为,合同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意思表示的合意。因此,德国法系国家的合同特征可以归纳为:合同是一种发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是依照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所成立的法律行为;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所成立的法律行为。

法国民法上的合同首先是一种合意,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合同是产生债务的根据之一;合同所产生的债务的内容是“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

二、两大法系合同形式的差异比较:

1、大陆法系的合同形式:法国法系的国家和德国法系的国家在合同形式的要求上都规定了一些合同只有采用法定的形式才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认,都对缺少法定形式的特定规定了无效的法律后果,而且对形式的要求通常是非要式这个一般原则的例外。

2、英美法系的合同形式:英美法系把合同分为签字腊封合同是必须以热定形式订立,毋须对价支持的要式合同。简式合同是必须持有对价支持的合同,简式合同一般是不要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用口头形式或者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是简式合同不等于不要式合同,有一些简式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其作用有的是作为合同有效成立的条件,有的是作为证据上的要求。

三、两大法系的合同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差异比较:

1、大陆法系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大陆法中,债务人必须按照社会交易实践中的有关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原则来履行他的义务。解释合同应遵照诚实信用原则并考虑交易习惯。这种规定实际上为合同关系披上了道德的外表,被用来修正民法典中严格的合同自由主义。

2、英美法系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的普通法不认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磋商或履行合同是一项一般性义务。合同的订立的本质在于双方当事人的对立的地位,这与诚实信用的概念是不一致的。至于合同的履行,当事人双方显然有资格基于他们所选择的任何理由行驶合同或者于违约的法律所产生的权利。

四、两大法系合同违约形式和违约补救方法的比较

1、关于实际履行的比较:大陆法系奉行优先原则,在德国,即使出现了违反契约义务的情形,债权人也依然享有履行请求权,除非实际上已不可能履行。这种援助实际上是将承诺人答应受诺人的一切好处都给予受诺人,强迫承诺人遵守诺言防止违约。

法系优雅 中式实惠 篇3

301上市后市场反应相当给力,哪它究竟好在哪里?本报采访了汽车媒体圈知名专家和意见领袖,听取他们对301的点评。

卫金桥

《汽车公社》主编

东风标致301是对标致3系的传承与突破,其开发原点正是基于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和定位更时尚、更偏重年轻用户的308不同,东风标致301定位为更实用、更主流的广泛人群。这一点决定了它的诞生一开始就深入研究了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也延续了东风标致一以贯之的“严谨、 激情、致雅”的品牌理念。

汪云青

《广州日报》汽车版主编

301可谓东风标致旗下的价格杀手,价格有竞争力,非常实用,驾驶简便,高速平稳,安全性能和静音效果很好。

张红

《重庆晚报》汽车版主编

301在宣传时候称自己的理想想用户是一群意气风发的“邻家大哥”,定位相当准确。这一个年龄层通常购车比较理性,比较重视实际,301在动力性能、空间上都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外形也不落伍,尤其是车内配置上相当厚道。

黄明君

《华西都市报》汽车版主编

东风标致301在外观设计上,诠释了简约、纯净的设计理念。家族前脸造型以及顺畅的C柱设计和腰线尾箱门融合一体的尾灯,都让人过目难忘。传承了东风标致“严谨 激情 致雅”风格的东风标致301,不仅是一款实用的标准中级车,更具有标致品牌与生俱来的时尚与致雅。

唐华

《新闻晨报》汽车主笔

去年我曾在号称“标致王国”的阿尔及利亚访问,当地的街道上,301几乎随处可见。除了阿尔及利亚,301在土耳其、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上也大获成功,可以说是非常适合中国当下的国情和购买人群的车型。

世界法系流派述论 篇4

关键词:法系,法学五大法系

一、法系的概念和划分

法系根据法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 而对现存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法系的特点是更多的去表达一种法律传统, 它是超越历史和国度的。法系作为一个法学概念词汇出现, 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法学家穗积陈重提出的。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 它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

法学家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法律进行划分, 有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法系划分方法主要有动态和静态两种方法。两种方法是相对应的。法系的静态划分是指从静止不变的角度对某一特定时期的法律制度予以划分。如对当代世界法律制度的划分, 就是将划分的对象局限在“当代”这个相对不变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划分。法系动态划分是指从发展变化的角度不分时代地对历史上所出现的所有法律制度一予以划分。即对所要划分的对象不加丝毫限制使其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在法系划分研究中只有美国学者威格摩尔采用的是此种动态划分, 威格摩尔在1928年出版《世界法律体系概览》一书中, 将全世界法律制度按其出现的时间顺序分为十六个法系。静态划分与动态划分都不失为一种法系划分法, 静态划分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划分, 尤其是对当代法律制度的划分。动态划分则是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对历史所出现的所有法律制度的划分。前者的划分对象有一定的局限, 后者的划分对象则毫无限约等。关于法系划分的标准问题, 按照逻辑学上概念划分的理论, 可以用不同标准作不同分类。如法的性质标准、法的思想意识标准、法的技术标准, 甚至法所代表的人种标准等等, 不一而足。然而, 任何一种划分都是为实践服务的, 对实践没有意义的划分标准是不可鉴的。

二、各国法系的发展过程

1884年, 日本著名法学家穗积陈重于日本《法学协会杂志》第1卷第5号发表了《论法律五大族之说》论文。他按照各国法律的传统与相似性将世界法律分成“印度法族、中国法族、回回法族、英国法族、罗马法族”五大法族。由此发展延伸, 形成了公认的当代世界五大法系。既:印度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其它法系还有社会主义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等。随着各种不同法系, 有的因为历史的发展解体或消亡, 有的是继续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1、印度法系是公元5至7世纪以古代印度奴隶制法及以其为基础的古代缅甸、锡兰 (今斯里兰卡) 、暹罗 (今泰国) 、菲律宾等国法律的统称。印度法系以印度法为主体, 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约公元一千年, 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和古印度文明的毁灭而告完结。

印度古代法大体可分为佛教分支和婆罗门教分支, 相互兴替。孔雀王朝阿印度法系已成为历史名词, 但在生活习惯中还保留有一些遗迹。

2、伊斯兰法系是中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各国和其他一些穆斯林国家法律的总称, 又称阿拉伯法系。包括《古兰经》、圣训、教法学和阿拉伯一些民族习惯。在这些习惯中, 只有与伊斯兰教义不相抵触或被穆罕默德改造、吸收到伊斯兰教义中的才继续有效。伊斯兰法系主要内容包括: (1) 穆斯林义务、 (2) 土地所有权、 (3) 债权法、 (4) 家庭法、 (5) 继承法、 (6) 刑法等。随着穆斯林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昔日伊斯兰教法的特殊地位已不复存在。在大多数穆斯林国家中, 世俗法律基本取代伊斯兰法。但由于伊斯兰教仍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 因而在各穆斯林国家里, 伊斯兰法对穆斯林的行为, 依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

3、中华法系是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到隋唐时期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 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 成文法在各国颁布, 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此后, 经过西汉和东汉, 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八百多年的发展, 到隋唐时,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 已自成体系。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议》, 这是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到清朝末年, 在修律的过程中, 中华法系宣告解体, 同时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雏形。中华法系基本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儒家的纲常名教成了立法与司法的指导原则, 维护三纲五常成了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中华法系是皇帝始终作为立法与司法的枢纽, 是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 良、贱同罪异罚。中国的封建法律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 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

4、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 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 对重要的部门法制定了法典, 并辅之以单行法规, 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大陆法系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 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 强调制定法的权威, 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 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 法律体系完整, 概念明确。大陆法系一般采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分离的双轨制, 法官经考试后由政府任命, 严格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 一般采用纠问式诉讼方式。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 采取演绎法。由于司法权受到重大限制, 法律只能由代议制的立法机关制定, 法官只能运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 在大陆法系国家, 法官的作用就在于从现存的法律规定中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款, 将其与事实相联系, 推论出必然的结果。

5.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首先产生于英国, 后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包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到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时, 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 英国法被传入这些国家和地区, 英美法系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英美法系中也存在两大支流, 这就是英国法和美国法。它们在法律分类、宪法形式、法院权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英美法系的特点是注重法典的延续性, 主要是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英美法系特点是以英国为中心, 英国普通法为基础, 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遵循先例, 变革相对缓慢, 具有保守性;在法律发展中, 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体系庞杂, 缺乏系统性, 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

三、结语

文法系学生手册学习考试方案 篇5

一、考试目的:为了贯彻我院“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治校精神。更好的使同学了解《学生手册》各项规定,按照学院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到行为上符合学院各项制度。

二、考试安排

1参考人员:2011级全体新生

2考试时间:暂定本周四早自习

3考试地点:4#202、203、207、208

考试范围

成功校训、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生宿舍规则、课堂礼仪、餐厅礼仪、校园礼仪、劳动教育、教室卫生、达标宿舍级文明宿舍、学生操行评定、学生奖励予处分、学生社团、考勤暨请假办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条件进评选奖励办法、国旗教育、校园安全包括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成绩优秀奖学金办法、学业进步奖学金办法、新生入学奖学金等相关内容。评定小组:学生会学习部

法系车缘何能够快速崛起? 篇6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今年前8个月,神龙汽车的累计销量为45.43万辆,同比增长28.6%,远远高于乘用车市场整体10.7%的增速。与此同时,法系乘用车前8个月在华销售46.77万辆,占同时期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5%,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一直以来,受到法国奢侈品文化的影响,法系车在国人心中一直和“浪漫”、“时尚”等感性词汇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让法系车具备了独树一帜的个性特色,另一方面也容易令人产生“中看不中用”的片面印象,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系车的市场地位变得小众化和边缘化。

这显然不是以PSA集团为代表的法系汽车品牌愿意看到的。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企业之一,PSA集团在2010年提出了8%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以目前各品牌呈现的快速发展势头来看,这一曾被认为虚无缥缈的目标正距离现实越来越近。

法系车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实现“逆袭”?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近年来,PSA集团真正做到了重心转移,将中国市场看作除本土之外的“第二故乡”,大幅提升了新品投放的速度,产品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标致品牌的几款家轿新品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均取得了亮眼的市场表现。

其次,近年来乘用车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高端化、差异化需求显著增加。法系车在这个阶段巧妙地把握住了市场变化趋势,通过高端化和个性化的努力,加上其原本具备的时尚、年轻的特色,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市场表现。

再次,法系车的合资企业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售后服务满意度的提高,为法系车的销量提升增加了“后劲”。今年8月,东风标致连续第二年蝉联J.D.Power中国售后服务满意度指数研究(CSI)主流品牌第一名;东风雪铁龙则获得了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调查调研(SSI)主流品牌第一名。

法系车先进理念如何影响中国制造 篇7

法系车与中国汽车制造的渊源, 几乎可以贯通改革开放的全程。而每一个特定阶段, 都是与国内汽车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的。尤其是PSA标致雪铁龙, 在中国汽车一年一层楼的合作发展中所起到的和谐融入作用, 足以丰富中国汽车市场以及企业制造多元化的本质。无论是早已家喻户晓的“老三样”之一的雪铁龙“富康”轿车, 还是被公认的浪漫气质的代名词, 法系车都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了解汽车世界的一个巨大窗口。特别是在新能源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 法系车稳定、求实的新能源发展理念, 更应引起中国汽车业的重视。

在传统能源制造向新能源制造转变的过渡时期, PSA标致雪铁龙对新时期制造的认识, 也是有很强说服力的。可以说既独树一帜又稳妥合理, 尤其是他们所推出的应对中国市场策略, 更体现了其新战略中的中国化亮点。PSA所推出的新能源概念与中国市场理念, 更是从法系车制造的和谐程度、制造的统一性程度以及制造的丰富性上, 进一步强化了法系车先进理念在中国的释放。所以, 在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 如何更好的借鉴法系车制造的先进意识, 将是中国汽车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和谐制造对中国新阶段的影响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 法系车在世界汽车制造的重要性, 即以综合打造能力为主导的整体制造理念已经成为国际汽车制造风格中的主流特色。一方面, 法系车更加注重汽车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 力争在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中, 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完善;另一方面, 法系车更大程度地植根于普通消费者需求层面, 无论是20世纪中叶欧洲推行的“人民汽车”推广, 还是在国际上畅销不衰的标致307业绩等等, 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法系车的亲民制造特点, 更多地融入市场的最深层面。所以, 这样的制造所成就的和谐制造理念, 恰恰体现了汽车长远发展的真正内涵。

而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层面, 法系车无论是从前沿科技到设计的研发, 还是后期的零部件及配套设施的发展, 都给世界汽车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多元化理念。细心的消费者可以从PSA标致雪铁龙在研发上的努力中体会到企业在亲民制造上的人性化作为。以每年、每季的国际车展为例, 当许多汽车厂商将每款新车推出亮相的时候, 大多都以单一车型进行展现, 而PSA的研发传统是以多车型打造来丰富新车型的设计外延。这样, 企业不但可以在新车的丰富性上给人更多的新鲜感, 还能够更好地在与市场及消费者的感知互动中得到新产品最合理的定位。这样, 法系车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和谐制造理念, 在中国汽车制造的高速发展时期, 就是最值得借鉴的整体理念。

法系车技术的统一性输出将更有益于合作的深入

法系车从中国汽车发展之初的单企业、单车型与中方合作, 到现在的全面深入融合, 可以说已经走过中国汽车发展的全过程。当有些国际企业用双重标准或者不同版车型面对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的时候, 以PSA标致雪铁龙为主的法系车, 给中国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就已经开始以崭新并同步的技术与中国合作了。而这个时候, 其他国际车企还处在以单一车型面对市场的时期。当许多汽车长期依赖于一种老造型的时候, 以雪铁龙“塞纳”、“凯旋”为突破的新车型已经第一时间进入到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中……而其他方面的新技术融入, 更是法系车面对国内市场全方位结合的积累。

相比较法系车与其他国际企业的合作方式来说, 如果从需求发展速度的角度上讲, 其他技术的单一技术特性确实是引人瞩目的。而如果从整体技术提升的角度上看, 法系车整体的统一性, 现在就是必不可少的决定因素。所以, 法系车具有的统一性技术制造理念, 越是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今天, 就越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在一些国际企业愿意留一手, 对中国汽车技术进行软性封锁的前提下, 法系车企能以统一的技术来对待发展中的中国制造, 足以反映了法系车长远的汽车发展意识。

法系车新时期制造理念为何更重要

从国际关注的哥本哈根环保会议到现在, 新能源问题可以说一刻也没能脱离开汽车界的视野。虽然在这次关于新能源的世界性会议上, 各国之间的意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矛盾, 但对于世界关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问题上, 确实已经有了不同于“京都意向书”时不温不火的局面。因为, 世界正处在制造与环保、消费与节能的关键时期, 如果不能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影响制造技术, 不能以合理与有成效的实践逐步转变汽车制造的话, 任何形式上的重视都不利于汽车制造转型期的新需求。

针对P S A标致雪铁龙在新的发展思路中, 就已经有了切实的循序渐进发展规划。其中, 针对中国市场, 既有宏观上10年的长远规划, 又有细致入微的技术层次提升, 都体现了P S A标致雪铁龙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发展特点。在P S A相应的10年规划中, 其目的就是使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在2020年逐步减少50%的C O2排放量以及达到欧洲相同的排放标准。这就给消费者务实、求实的期待值增添了巨大的诚信保障。同时, 在相应的细节技术层面, 相应的新发动机技术、新式环保适应技术的运用, 不但会进一步减轻相应的能耗, 还会在具体的落实中, 将一代又一代新车技术先期印在消费者的心中, 这恐怕就是法系车整体、多样性面对新能源技术的制造远景特色了。

汲取法系车制造养分是当务之急

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言, 没有什么比由汽车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广纳世界制造技术之优势以及运用好自身的优势特点, 才是现阶段国内汽车发展的真正需求所在。

法系车相应的再创新理念、多元化意识以及细化整合技术而言, 正是中国汽车当下要亟待学习深化技术的关键。如在整体技术细节打造程度上的能力, 在世界通行技术为我所用的作为方面, 以及在讲求节奏、步调的深化技术细节上的功力等等, 都应该是中国汽车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保障。所以, 中国汽车制造在兼容德国工艺技术、日韩经济性特点以及意大利丰富设计的今天, 更需要将法系车整合技术优势融入到中国企业制造者的心里, 并使之进一步体现在实践之中, 这才是国内制造业进步的真正捷径!

结语

应该说, 在过去一个时期, 法系车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被国内市场低估的。曾经有一段时间, 这种“好车不好卖”低估现象, 一时间成为行业内探讨的焦点主题。难怪, 当时神龙的主要负责人还经常会道出“自己企业诚信制造得不到应有回报”的苦衷呢!现在想来, 这种过程, 尤其是在汽车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是很容易被不理性的市场观念所曲解的。因为, 当世界汽车聚集在中国市场的时候, 人们更愿意以跳跃式的比较和认知方式来对待车型。由此, 自然也就容易忽视以打造内涵丰富性、突出技术综合理念的法系车优势了。

两大法系代表国家侦查模式之比较 篇8

一、两大法系代表国家侦查模式变化简介

(一) 英美法系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英美法系国家大都采取当事人主义侦查构造, 主张国家侦控机关与犯罪嫌疑人是平等的当事人, 法官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侦查阶段, 制约侦查活动的进程。侦查程序侧重于保障被害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 保障无罪者不受法律的追究。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美国侦查程序结构中充分体现出个人本位和法律至上的特点, 从而侦查结构便形成了典型的控诉、辩护与审判三方相互制衡的诉讼形态, 这一诉讼形态注重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侦查模式的形成与运用。

一方面, 美国现代的司法体制是建立在证据的根基上, 通过物证来证实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进行犯罪现场重建、证实口供, 从而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罪重。在美国早期的刑事侦查中, 证据的取得主要是靠目击者言谈和嫌疑犯自白。“美国早期的社会并不太复杂, 尤其是在乡下地区, 大家彼此都认识, 通常在案件发生时都有很多人证。”①但随着工商业社会复杂程度提高, 陌生人社会下, 目击证人不易寻找。同时, 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自愿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反对自我归罪原则、米兰达规则的设立, 使传统侦查方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侦查机关难以依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获取证据。所以, 侦查机关采取讯问被告人这一手段所占的比例比较低, 从中获得的有价值的口供也并不太多。在人证减少, 自白及侦查讯问受限的情况下, 传统的侦查方法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现场的处理及物证的收集和化验对侦破案件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的侦查实践中, 侦查机关主张不要太早确定犯罪嫌疑人, 要先处理现场, 用物证引导侦查, 以证据引导侦查方向, 大多数案件通常都是通过艰苦细致的外围侦查和专门的技术侦查来获取物证、书证、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客观证据”, 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犯罪嫌疑人, 从而查明案情, 认定罪犯的。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 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如辛普森案, 虽然美国有七成的人都认为辛普森有罪, 同时, 检方的一些现场证据也说明辛普森的涉案嫌疑, 但由于警方在现场处理及检验过程中的各种疏忽及违背刑事化验室职业标准的做法, 致使一些证据受到“污染”, 而使证据不完整, 法庭最后判决辛普森无罪。

另一方面, 虽然在侦查中也强调口供的“润滑”作用, 但口供的获取必须建立在物证的基础之上。美国虽然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 但侦查实践中, 侦查机关也注重通过辩诉交易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有罪答辩 (即口供) 。除了在起诉阶段外, 侦查阶段, 侦查人员在履行了权利告知的义务后, 还要向犯罪嫌疑人说明其有选择辩诉交易的权利, 并且向他们解释如何适用辩诉交易, 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激励犯罪嫌疑人作出自愿的供述。虽然美国90%的案件都是通过辩诉交易结案的, 但辩诉交易一般都是在侦控机关掌握了大量的物证、书证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此之外, 高度重视刑事高科技在侦查中的运用.美国是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 罪犯作案多借助科技手段。因此, 美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 用现代科技加强警务建设, 他们重视追踪最新的科技成果, 强调装备的系统化和实战价值。如美国非常重视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作用, 将其广泛运用于侦查破案, 无线电通讯及电脑不仅全国各个城市警察局可以联网, 而且还可以与巡逻车联网。另外, 自动化情报系统、自动化指纹鉴定系统、DNA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于侦查过程中。这些现代科技的应用, 大大增强了物证的收集与保存能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美国刑事侦查采取“以物证为本位, 案件事实发现依靠证据推理”②的侦查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广泛借助信息网络系统及其它现代高科技, 注重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 符合现代社会对侦查的价值取向。

(二) 大陆法系国家:以德国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 大陆法系国家传统上都是中央集权国家, 庞大的国家机关及强大的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国民对国家权力的信任、依赖和服从, 决定了大陆法系国家推行职权主义侦查构造, 这种侦查构造认为打击犯罪是第一位的, 不强调犯罪嫌疑人的积极性, 不承认诉讼双方在侦查阶段的平等性。故在侦查程序中, 嫌疑人或被告仅属侦查对象, 侦查成为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纠问, 犯罪嫌疑人负有忍受侦查机关侦讯的义务。

德国作为推行职权式侦查构造的大陆法系国家, 长期视犯罪嫌疑人为诉讼客体, 负有“如实供述”的义务,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末期。二战后, 基于法西斯政权对人权极端蔑视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德国开始注重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并在刑事诉讼法中赋予了犯罪嫌疑人沉默权。

一方面, 从立法上来看, 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以物证为本位的侦查模式。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规定讯问开始时应告知被指控人有就指控进行陈述或者对案件不予陈述的权利。该条规定排除了侦查人员对口供的依赖, 使侦查建立在以物证为主的客观证据的基础之上, 这与以物证为本位的侦查模式是一致的。同时也规定对违反第136条a规定取得的陈述, 即使被指控人同意, 也不允许使用。这明确了法律对非法取证的否定。

另一方面, 从侦查实践来看, 德国侦查机关遵循注重口供, 但不依赖口供的侦查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于立法上的漏洞为口供的获取提供了条件。虽然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在对犯罪嫌疑人初次讯问开始时要告知他“依法他有就指控进行陈述或者对案件不予陈述的权利”。同时, 对于讯问的方法立法上也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如刑诉法第136条a列举了禁止讯问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身体伤害、精神折磨、催眠、剥夺睡眠、服用药物、非法威胁以及欺骗性的承诺。另外, 由于德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排除范围上采用相对主义, 即法律明文规定排除非法取得的口供作为证据使用, 而对于其它非法证据的是否排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 而且也并不排斥“毒树之果”。即以违反刑事诉讼法第136条a所获得的证据为线索再发现的证据不在排除之列。二是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加强又促使侦查人员必须重视对物证的收集。侦查实践中, 由于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 非法讯问方法取得的口供均不得作为证据使用, 从而加大了侦查机关获取口供的难度, 所以侦查机关总是非常重视对客观证据的收集, 以求利用痕迹物证迫使犯罪嫌疑人主动供述。另外, 拘捕、审前羁押等强制措施的采取与运用都需要得到具有中立性的侦查法官的批准, 或者提前报请批准, 或者紧急情况下 (即延误有危险的情况下) , 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再报请批准。侦查法官应对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做出判断, 而侦查法官的判断必须基于一定的证据, 这使得侦查机关非常重视对物证的获取, 以便申请强制措施时有充分的物证支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受职权式侦查构造、传统侦查习惯以及国家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德国侦查机关在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口供, 但不依赖口供”的侦查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对以物证为主的客观证据的调查、收集与保存有利于事实发现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

二、两大法系代表国家侦查模式对比分析

代表英美法系的美国与代表大陆法系的德国在侦查模式上具有共同的地方, 但也存在许多差异。其共同点在于:都重视现场勘查和对以痕迹物证为主的客观证据的提取、保存与运用;重视口供而不依赖口供;侦查广泛借助各种刑事高科技。其差异在于:美国采取“物证为本位”的侦查模式, 侦查过程注重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口供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受到严格的限制, 强调口供的自愿性、合法性, 侦查过程对口供的依赖程度比较低, 事实发现主要依靠证据推理来证明。而德国遵循注重口供, 但不依赖口供的侦查模式, 这种模式也注重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 在案件事实的发现方面不依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但由于法律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存在缺陷, 致使侦查机关仍尽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犯罪嫌疑人权利被侵犯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可以看出, 美国的侦查模式有利于保护人权, 提高侦查质量, 但不利于侦查效率的提高。德国的侦查模式既有保护人权的因素, 又赋予侦查机关充分的侦查权力, 既有利于打击犯罪又有利于保护人权,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和德国的侦查模式, 不难发现, 美、德两国虽然分属不同的法系, 侦查构造也不相同, 但其侦查模式在许多地方具有融合之势, 这种融合体现了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 为我国侦查模式转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 以物证为主的客观证据本位是侦查科学化、文明化的必然选择。对以物证为主的客观证据的收集, 一方面可以减少过分追求口供而带来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也是犯罪手段科学化条件下打击犯罪的要求。

启示二, 以证据推理证明犯罪事实是保证案件公正的必然途径。事实发现依靠证据推理证明, 不但可以使侦查人员自己明白事实真相, 而且也便于他人 (检察官、法官及其他人员) 明白事实真相。这要求侦查人员必须坚持以证据为本, 即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去认定案件事实, 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猜测。

启示三, 大力发展和运用刑事高科技。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须臾不能离开。在侦查中, 科技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有利于收集各种痕迹物证, 另一方面也可减少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强制措施。

启示四, 注重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 世界各国大都通过赋予辩护方广泛的诉讼权利和对侦查权加以合理的规制来达到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目的。如设立沉默权、律师辩护权、司法审查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

参考文献

[1]郭文明.现代侦查取证研究[M].1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01.

论两大法系的民事诉讼方法 篇9

目前世界民事诉讼法大致可分为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法的形式、内容和思维方式上有诸多的不同, 其差异源于法律渊源是否为成文法, 这种差异深刻地体现在现代民事诉讼理论之中。

(一) 罗马民事诉讼

罗马在古代已经存在完善的成文法典, 其民事诉讼法以成文法为特点, 所有问题皆以成文法出发。罗马法的基本构造为一元化的法律体系, 其围绕法所认可的诉 (actio) 为核心。[1]罗马法初期的法律诉讼程序, 严格规定了在审理民事案件时, 如果当事人的请求权符合法之规定者, 即可实现权利的诉讼救济。在该阶段的诉讼中, 原告必须首先向法律事务官要求得到审理救济的许可, 其理由是拥有法律规定的请求权, 该法不允许类推、扩张。随着诉的数量的增加, 法律诉讼程序受理案件的有限性, 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化的需求, 其严格的形式主义使得当事人的权利无法有效实现。在帝政时期, 罗马帝国全面推行程式书程序, 在诉讼上允许类推、扩张解释既存的法律, 承认符合适宜的程式书, 后来演化为法务官法。在元首制时期, 罗马成立了非常诉讼程序, 该程序根据具有制定法性质的永久告示录所认可的诉进行裁判。诉是由法律所规定的, 故罗马的民事诉讼是从诉的规范出发而构成的。[2]

(二) 日耳曼民事诉讼

古日耳曼作为部落民族, 维护部落的稳定除了由简单的部落成员会议解决, 同样存在着事实与规范相结合的情况, 存在作为社会规范的法。这种习惯法, 是从祖先开始代代相传的争议与和平的秩序, 并在民族的法律信念中逐渐确立起来, “法”不是人们有意识性地制定的, 而是一种被发现的东西。日耳曼没有成文的法律, 其诉讼适用于社会的正义与和平的秩序遭受破坏时, 向法院起诉请求恢复秩序与和平, 日耳曼的裁判从案件中发现应适用的法, 因此, 日耳曼诉讼是从事实出发加以考虑的。

二、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一) 规范出发型的诉讼演绎推理方法

大陆法系的诉讼主要以成文法为诉讼的逻辑起点。规则是指导人们在特定情况下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规范, 而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需要经过规则推理。规则推理是指一个已知的一般性的前提出发, 结合事实, 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3]在规范出发的诉讼观下, 权利人的事实和权利主张以演绎推理三段论的方法中得以裁判。庭审的任务, 是确定当事人所主张的小前提是否存在。而对于小前提的基本要求, 是符合大前提即规范对于要件事实的规定。[4]以罗马法系为基础的大陆法系, 在事实出发型的诉讼模式下, 采用演绎法的裁判模式, 在诉讼的适用上通常表现为司法三段论的形式, 对于实现司法裁判的确定性、一致性和可行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 事实出发型的诉讼类比归纳推理方法

英美法诉讼主要通过“遵循先例”的方式, 其运用首先必须对以往的有关案例有所了解, 并找出用于眼前案件的规则, 再将其用于解决当前的纠纷。普通法通常把法律看成是“法官在证明其判决正当性时所运用的那些判例、规则、原则和政策的集合”。[5]英美法系以规范出发的诉讼模式, 法律的应用主要依靠经验, 但经验的应用是以逻辑为根据的, 这种具备逻辑性的法律适用过程就是诉讼的方法的推理过程, 英美法系的法律推理方法是例推法。这种例推法, 就是从个案到个案的推理, 即以举例的方法来进行辨认、说服与推理。[6]例推法以“先例原则”为基础, 在提炼个案的相似之处的前提下, 总结出先例案件中的蕴含法律原则或者法则, 最后将相关的法则运用于解决当前的案件纠纷中。因此, 例推法可以化解为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三个具体的推理过程。在判例主义下的裁判, 首先在以往判例中寻找出与争议案件的事实关系相同或相似的案例, 其次再在先例中找出存在的法律。在推理过程中, 演绎法则的运用也是必要的, 因为归纳推理的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的, 而法院需要裁判的案件是具体的, 这就必然再需要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 即必须要经过演绎推理具体化, 将法律的正义落实到个案上。

摘要: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不同的诉讼观, 以成文法为诉讼基点的罗马法系从规范出发把握诉讼, 日耳曼法系则以案件事实为出发点从事实出发考虑诉讼。在两种不同的诉讼观的影响下, 形成了两大法系不同的诉讼方法。

关键词:罗马法,日耳曼法,诉讼方法

参考文献

[1][日]中村宗雄, 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M].陈刚, 段文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178.

[2]江伟, 邵明, 陈刚.民事诉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64.

[3]于兴中.法律的形式与法律推理[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3 (00) :93-106.

[4]段厚省.规范出发型的民事诉讼观与待证事实的确定[J].2010 (8) :11-13.

[5][美]史蒂文.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M].张志铭, 解兴权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89.

两大法系刑事检察制度考察与评析 篇10

1、历史沿革

英美法系检察制度的发源地在英国。英国的检察制度起源于12世纪的大陪审团制度, 是从国王代理人制度演变过来的。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发布诏令, 规定凡属于重大的刑事案件, 都应当由12名当地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向法院提出控告, 证明犯罪和参与法院审判。与此同时, 英王为了巩固王权, 也开始设置国王律师以担任英王的法律顾问和有关王室利益的案件包括叛逆、谋杀、强奸、抢劫等被视为破坏王室安宁的严重刑事案件提起诉讼。1461年国王律师正式更名为总检察长, 并另设立了国王的辩护人一职。1515年, 国王的辩护人又被命名为副总检察长。至此, 英国的检察制度正式诞生, 但此时皇家总检察长和副总检察长所行使的检察权, 仅限于处理涉及王室权益的案件, 比起现代意义的检察权要小的多。英国的检察制度也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 才逐步确立、臻于完善。随着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殖民扩张, 马来西亚、爱尔兰、巴拿马、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加拿大、巴基斯坦、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到英国司法制度的影响, 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其承袭了普通法的基本传统, 最终形成了大陪审团制度和检察官制度两种比较成熟的检察制度的基本形式。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制度最终形成。

2、基本特征

首先, 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制度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思想, 更多的体现了公民权利对司法权力的制约。美国的大陪审团起诉被视为是以外行的平民百姓分割公诉权, 防止检察部门滥用起诉权损害无辜公民, 是牢固地屹立在普通公民与过分热心的公诉人之间的防御堡垒。其次, 检察制度中检察机关的地位与享有权利的公民而言, 无上下等级之分, 不管检察机关是隶属于内政部还是隶属于司法部的联邦检察机关, 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始终是受当事人平等原则支配, 被看做是与被告人具有同等地位的诉讼当事人。

其次是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有限与实际权力较大并存。职权有限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一般代表政府进行公诉, 不具有对侦查的指挥和领导职责。英美法系国家不享有广泛的法律监督的职权, 一是英国的检察机关自其产生之日起, 就只是作为国王的法定代理人, 向国王提供法律咨询和参与诉讼, 而不承担法律监督职责。二是英美法系国家典型的是判例法, 法律体系是通过法官来创造和发展的, 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在英美法系一直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司法至上观念的支配下, 法官的至上权威是不能容忍有更上位的监督者的。检察监督观念与这种法官的崇高社会地位相抵触, 是不可能有生存的根基的。因此, 检察机关在大陆法系国家发挥着更加积极而主动的作用。三是英美国家实行当事人主义, 检察官是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 公诉人与被告人在法庭上诉讼地位对等。检察机关的实际权力主要表现为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的时候享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可以进行辩诉交易。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诉讼理论将刑事诉讼视为与民事诉讼并无本质不同的诉讼, 检察官作为与民事诉讼原告地位相同的一方当事人, 当然享有处分自己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自由。因而英美法系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远远大于大陆法系国家。

最后是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和职能化建设比较松散。检察长可以决定处理具体案件的检察官的聘用或者聘请, 检察官从律师中产生, 其社会地位与法官具有一定的差距, 并且稳定性较差。

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

1、历史沿革

大陆法系检察制度起源于法国。法国将检察官普遍设于各级法院, 一方面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起诉、支持公诉和指挥刑事裁判的执行等职能, 另一方面还代表国王对司法救助制度的运营、户籍官员、私立教育机构、新闻杂志等定期刊物进行审查监督。法国检察制度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拿破仑的武力征讨而在欧陆各国广为传播,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芬兰、意大利、俄罗斯及前法国殖民地的一些国家, 以法国的检察制度为范本建立自己的检察制度, 从而形成了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德国受其影响最为明显。德国检察官在法庭审判阶段, 充当国家公诉人, 同时监督审判程序是否合法, 并且对判决的合法性负有监督职责。由此可见, 在大陆法系国家, 检察机关并非纯粹的公诉机关, 在一定的程度上承当法律监督和保证国家法律统一实施的职能, 法、德、日等国检察官均可以对法院的某些错误判决提出上诉 (抗诉) 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职权的庞大使得检察官享有了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制度的设立是以国家权力至上的价值为轴心, 当然国家主义观念并不是忽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是认为国家权力是个人自治性的保障。国家本位主义的观念下形成了以权力为主线的检察制度模式, 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将会更加积极、全面的介入。

2、基本特征

第一, 检察机构的实际地位高于当事人, 负有保护社会秩序、惩罚犯罪的义务。一方面, 大陆法系的检察机关不但要追诉犯罪, 还要注意收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 并注意被告人诉讼上应享有的程序权利, 可见检察机关不是片面追求打击罪犯的追诉狂, 而是依法言法, 有利不利一律注意, 是名副其实的客观的法律守护者。另一方面, 检察机关对于侦查、审判广泛的监督职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特色, 基于客观公正义务, 检察官对警察的侦查活动享有监督权, 对侦查的合法性负责;在案件审理过程中, 检察官对证据及认定的合法性, 对判决的合法、公正性负有监督义务。总之, 大陆法系的检察机关的地位是不能仅仅局限在当事人的, 承担了更多的司法以及社会责任。大陆法系检察制度中拥有广泛的权利尤其是法律监督职能, 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检察制度自产生之日起便承担着类似于现代的法律监督职能。当十二世纪法官的检察制度萌芽之时, 由于法国领主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国王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设立国王代理人。国王代理人在代理国王处理私人事务的同时, 还负有在地方领主的土地上监督国王法律实施的职责。二是依据事实严格适用成文法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特征, 判例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官也不能造法, 法律必须按照已有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执行, 保障统一的贯彻落实, 检察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担负着这一使命。三是大陆法系实行职权主义, 法官在法庭上不是消极的进行仲裁, 公诉人作为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诉讼职能的检察机关的代表, 也不是单纯的进行公诉, 而同时要承担着法律监督职责。

第二, 检察机关在侦查和公诉方面享有广泛的职权, 范围虽大, 但是自由裁量权较小。大陆法系国家传统意义上的起诉采用的是起诉法定主义, 犯罪行为符合条件就必须要起诉, 近现代起诉便宜主义开始凸现出重要的地位, 虽然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开始被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但是在适用的条件上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启动的程序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例如被害人启动强制起诉和准起诉等。与英美国家相比, 其自由裁量程度之狭小, 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 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和检察官管理制度比较严格, 社会地位较高, 被认为是站着的法官。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官不能由检察长任意决定, 主要是通过考试选任, 实行严格的录用制度, 因此检察官的社会地位较高, 工作稳定。

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往往是归属于行政机关的司法部, 在事实上被作为司法机关从一般的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的, 建立了与法院组织机构相应的官僚体系, 形成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因此检察官被认为是站着的法官, 在从业资格、培养途径、任职条件和特质、身份保障方面与法官一致。

三、两大法系比较

从现代检察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和英国来看, 均是以公诉制度的确立为前提, 以检察官的设立为标志, 其萌生的直接动力来源于维护国王或者王室根本权益的需要, 其产生的公共的背景是封建割据状态下的国家,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 同宗教势力、封建领主进行斗争, 以对抗司法专横、实现民族国家统一。检察制度正是适应这种革命的需要产生的, 因此被誉为革命之子和启蒙的遗产。而建立于封建专制时代的检察制度,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时得到保留和发展, 迄今的数百年来, 其在组织体系、领导体制和职能作用等方面渐趋成熟和完善。被誉为法律守护者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与定位为诉讼当事人的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机关, 在刑事司法大背景下, 两大法系的检察制度开始了由由极端向折中不断调整的过程, 各个检察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趋势。首先, 刑事公诉权。各国在公诉权的规定原本因为起诉便宜主义和起诉法定主义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但由于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加强了对扩大公诉裁量权的重视, 因此, 绝对的起诉法定主义已经只在理论上存在。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世界范围内促成公诉裁量权扩大的原因还将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合理设置公诉裁量权, 积极发挥检察机关的作用。其次, 检察机关自身系统。一是领导体制。大陆法系国家强调检察机关的高度统一性, 系统内部的首长负责制贯穿的非常彻底, 而英美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则表现出相当的松散性, 办案检察官的权力较大。从职务稳定的角度来说, 大陆法系检察官实行严格录用制度, 检察长不发挥太大作用;而英美法系具体处理案件的检察官则适用聘用或者聘请制度, 检察长具有决定权。事实上, 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 现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首长负责制, 而且这种负责都不绝对。二是加强内部组织建设, 强化运作独立性。三是合理认识自身局限性, 正确处理检警关系。在法律规定上, 大陆法系的的检警关系非常紧密, 但检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机关, 两者之间存在着具体制度上的差别, 因此, 两者关系近年来在实践中有些调整。传统认为英美法系检警分立, 但是现在两者的关系变得相当靠近。可见, 两大法系在检察机关侦查权上的调整受到诉讼模式演变和诉讼需要的双重影响。其中, 来源于诉讼实践的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之间形成的现有关系。不管如何,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那种法律上规定的简单的检警关系已经不存在了, 这种动向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四是检察机关的职权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五是检察官制度与法官制度趋同, 检察官的任职条件和程序日趋严格完备, 检察官和法官的社会保障制度渐趋相似。再次, 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机制日趋加强, 尤其注重通过完善的诉讼程序本身加强对检察权行使的制约, 防止检察权的滥用。最后, 刑事诉讼监督。均包括对立案的监督、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两大法系国家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彼此的合理成分完善自自我。同样, 世界领域关于检察制度的实践经验也将为我国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摘要:检察制度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存在时间并不长, 一般而言, 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诞生于中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后又分别以二国为范本逐渐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陆法系检察制度和英美法系检察制度。

关键词: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比较

参考文献

[1]孙谦著:《检察论丛第13卷》, 法律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1]孙谦著:《检察论丛第13卷》, 法律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2]张智辉著:《中国检察第12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2]张智辉著:《中国检察第12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3]张智辉:《检察改革宏观问题研究》, 《人民检察》, 2005年第4期 (13-16) 。[3]张智辉:《检察改革宏观问题研究》, 《人民检察》, 2005年第4期 (13-16) 。

[4]李勇:《检察监督权的变迁与重构》,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 (115-120) 。[4]李勇:《检察监督权的变迁与重构》,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 (115-120) 。

大陆法系公证制度概括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公证制度

大陆法系公证制度,又被称为拉丁法系的公证制度,是一种起源于拉丁语系的公证制度,“目前这种公证制度不仅通行于欧洲大陆诸国,而且也通行于亚洲的日本、中美、南美、中非、西非、北非、东非以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和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影响十分广泛”①。至今,拉丁公证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国际性公证制度。1948年10月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国际拉丁公证联盟,并于1950年10月制定并通过了联盟章程。作为一个在联合国登记的非政府国际公证人组织,国际拉丁公证联盟在2003年正式批准了中国公证员协会的加入。

大陆法系的公证制度,即拉丁公证制度,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罗马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诺达里”的奴隶,专门为主人处理法律事务,撰写各种文书或契约。“诺达里”有“书写人”的意思,被认为是公证人的雏形。到罗马共和国末期,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一种为普通平民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法律代书人应运而生,被称为“达比伦”。在罗马帝国时期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公证”正式成为了专门的法律术语。公元4世纪开始,随着基督教的盛行,宗教公证悄然替代了世俗社会的代书人,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后,随着世俗社会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宗教公证逐步得到限制,专门的公证机构逐渐兴起,公证人完全取代了代书人,并且随着法律地位得到立法上的确认,其职权也日渐扩大,发展成为完整的公证制度。

拉丁公证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拉丁公证制度的公证一般都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是一种自由职业,一方面又是一种公共职务。尽管大陆法系的公证制度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充分享有独立性的同时,又被国家赋予了一定的法律地位而成为管理社会的手段。其之所以能够以独特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保持独立性,另一方面行使国家证明权,是由于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原因。众所周知,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分干预,强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市场调整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市场失灵的状况不可避免。因此,由于市场活动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要求政府在调节社会关系时必须通过一个间接性的媒体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的有序性要求,市场需要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这两项要求便为具有双重性的公证制度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社会文化传统方面,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政府机关是“必要的恶”,在某种情况下会干预并破坏私人的经济自由及其他利益,因此,他们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在政治生活中,都会时刻对政府保持警惕,反对政府介入自己的私人事务。在这种观念下,为了防止政府干预私人自由,公证必须保持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由职业的特点,处于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一方面,作为制衡和对抗国家的社会中介组织,另一方面,基于民众的信任,提供法律证明服务。

第二,“必须公证”制度是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核心。必须公证,又被称为法定公证或者强制公证,如其字面意思所表示,指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重大的法律行为、法律事件和法律文书,由法律明文规定为必须公证的事项的,则必须进行公证,否则,将不发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大陆法系的公证机关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法律活动的,其干预社会经济,预防法律纠纷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必须公证制度。必须公证制度涉及面较广,层次深,主要包括公司活动、收养继承及其他婚姻家庭事项、不动产事项、法律行为等日常生活发生量大,有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另外,有关必须公证的法律条文在分布上虽在程序法中也有所涉及,但主要体现在民法典、公司法等实体法上;在效力上,拥有较高的法律效力;在数量上,据2000年版的《公证规章汇编统计》,仅实体法中,有关必须公证的条文,德国有58条,法国有45条,瑞士有35条。

与大陆法系中的“必须公证”相对应的,是英美法系的“自愿公证”。英美法系国家并不注重对经济社会纠纷的事前预防,而是主要通过对实际发生纠纷的事后解决,即通过诉讼程序来提供救济。因此在英美法系的法律条文中并不存在必须公证的内容,公证程序的进行与否也并不影响法律效力的发生。

第三,“实质公证”制度,是大陆法系公证制度的重要特征。实质公证是指公证人员或公证机关在对公证事项进行审查时,不仅要对其形式上进行公证,还要通过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来进行实质公证。与英美法系公证制度的“形式公证”相对应,大陆法系国家不仅赋予公证制度证明形式真实的职能,公证人还应当对其所公证事项的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四,大陆法系公证制度赋予了公证书以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力。大陆法系国家将公证书作为一种单独的证据形式,赋予其法律上的证据效力,这种证据效力只用经过类似推翻法院判决或者裁定的严格程序才可予以推翻。公证书的强制执行力表现在,当债务人不履行公证书中约定的义务时,债权人不需要经过诉讼程序便有权使该文书得以执行。与此相对应的,英美法系中,公证书并不具备这样的法定证据力和强制执行力,这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公证人资格的要求上,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人资格要求及其严格,有时甚至超过了法官的资格要求,因此基于社会的期望和公民的信任,公证人所出具的公证書具有强大的法律效力;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公证人的资格要求相当宽松,同时,也并不期望其起到预防纠纷的作用,因此公证书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其二,由于大陆法系公证人对公证事项的内容进行实质公证,而英美法系公证人仅仅证明形式真实,而不对法律文书本身的内容是否真实进行负责,因此没有证据效力和强制执行力。

第四,与英美法系国家相比,大陆法系国家的公证制度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实践生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大陆法系国家防治并重的司法理念影响下,一方面公证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司法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必须公证制度,公证已经全方位、深层次的介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器,发挥了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适度干预和预防纠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国际上公认的“成文法制度”,大陆法系的公证制度在社会民事活动中特别是非诉讼领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生活中,大陆法系公证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表明:在法国,每1100人中就有一名从事公证的工作人员,而且每个公证人平均每年出具5800多分公证书;在德国,每7400多人就有一名公证人;在意大利,每11000多人中就有一名公证人,平均每名公证人每年办理近1800件的公证事务。

综上所述,以罗马法为主要历史渊源和以制定法为基本形式的大陆法系公证制度与以日耳曼法为主要历史渊源和以判例法为基本形式的英美法系的公证制度相比,具有独特的司法性预防纠纷的作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证制度,虽然“批判性”的承继了前苏联的公证制度,设立了作为国家机关的国家公证处来处理社会公证事务,但是其大部分的特征与大陆法系的拉丁公证制度相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推进,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两大法系,尤其是大陆法系的公证制度,来为法制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王公义等《中国公证制度改革研究及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6-12

参考文献:

[1]肖建华:《公证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1年第二卷

法系文化 篇12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繁殖性状都是猪育种发展方向中最重要的主选性状之一。鉴于大白猪在育种、生产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以及高繁殖力性状日益取代双肌臀性状的趋势和经济性考虑, 2011年年初武汉市丰泽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 从法国引进新法系高繁品系大白猪群体, 依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猪育种团队的技术力量, 拟选育出适合国内推广应用的高繁殖力大白猪专门化母本品系。现将新法系大白猪繁殖和适应情况作初步比较小结, 以利于进一步选育工作的开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从法国引进高繁新法系大白猪120头, 其中母猪100头、公猪20头, 含有10个血统。计划选育初期, 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 以该纯种大白猪群组建基础群, 实行系群闭锁, 5个世代内不引入新的个体, 以加速品系群基因的分散和固定。选育1年1个世代, 允许世代部分重叠, 按照配种计划实施配种, 配种亲缘系数小于0.062 5。

1.2 试验方法

新引进的后备种猪, 按免疫程序进行常规接种, 实行阶段饲养, 采用湿拌料饲喂。

母猪发情后, 采用人工授精配种2~3次。配种前饲喂后备猪料;妊娠前、中期饲喂怀孕料;后期 (产前30 d) 至哺乳期饲喂哺乳料;仔猪料为浓缩料自配加工粉料, 饲料配方与营养水平见表1。怀孕料定量2.2 kg/d, 哺乳料定量2.5 kg/d, 日饲喂2次。产前1周转入分娩舍, 正常哺乳期母猪日投喂哺乳料5.0 kg以上。

记录母猪分娩时间、产仔头数。初生仔猪24 h内剪牙、断尾、编耳号、称初生重;21日龄称个体重。称量测定, 采用0.001 kg精度的电子秤。

新法系大白猪饲养管理、选育程序与技术依托单位育种试验场一致, 与美系、SⅡ系大白猪繁殖性能统计数据进行初步比较, 以评价新法系繁殖性能水平。

所有测定数据采集后, 先采用Excel2007作初步整理, 显著性检验与统计计算结果由SPSS14.0软件输出[2]。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法系大白猪繁殖性能

新法系大白猪繁殖性能测定结果, 如表2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 新法系大白猪初产活仔数达9.79头/窝, 相比原产地繁殖性能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余地;死胎数达0.47头/窝, 相对较高, 可能与免疫敏感性有关, 也可能与华中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适应性有关, 以及与营养适宜驯化过程有关, 具体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法系母猪妊娠期平均为114.14 d, 实际分娩期与预产期相对集中, 且68.00%的母猪在白天分娩, 有利于减轻接产员劳动强度, 降低仔猪被压的风险。

可能是母猪妊娠期饲料营养水平较低的原因, 初生仔猪个体重较轻, 但从母猪哺乳、带仔状况看, 母猪泌乳、护仔良好, 仔猪生长整齐, 仔猪21日龄平均个体重达6.04 kg, 生长速度较快。

2.2 新法系与美系、SⅡ系大白猪繁殖性能比较

新法系与美系、SⅡ系大白猪繁殖性能[1]相比,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尽管3个品系的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 但可以看出新法系在活仔数上占有优势、死仔数与木乃伊数相对减少;妊娠天数也相对略有缩短。若经过更长时间的适应性驯化和选育, 效果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 讨 论

1) 专门化品系选育是猪育种趋势, 新法系大白猪是高繁殖力瘦肉猪品系选育的重要成果。据原产地育种数据资料显示, 经产母猪产活仔数能够达到13头/窝以上, 年提供断奶仔猪28头以上。经引种观察, 虽然新法系大白猪在胴体发育上没有美系大白猪过度丰满的臀、脊肌肉, 且腹部略微饱满、显得收腹不够紧凑, 但整体上头轻蹄健, 尤其是乳头数多 (为8对甚至9对) , 且整齐直立、分布均匀, 适合哺乳更多仔猪。因此, 对专门化品系不可过多挑剔, 追求完美。

2) Haley等[3]指出猪窝产仔数是经济上最重要的繁殖性状, 新法系大白猪选育将以繁殖性状为主选性状, 主选窝产仔数的产活仔数, 略兼顾生长性状与饲料转化力性状, 保持适度背膘厚, 使体型结构逐渐向结实型发展。理论依据在于窝产仔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式[3], 生长速度与背膘厚合并选择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很小[4]。也正因为窝产仔数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不同, 群体间差异显著, 早期不考虑引入外来系群。

3) 新法系大白猪具备高繁专门化母系显著特性, 推广应用潜力大。据现场测定观察, 新法系大白猪性情温驯, 8头以上大栏合群饲养时, 打斗较少, 调教顺畅;猪群对热应激耐受性强于美系, 高温 (37 ℃) 条件下, 滴水降温即可缓解热应激。母猪发情表征明显, 发情延续2~3 d, 发情鉴定和配种容易把握;哺乳母猪母性好、泌乳足;公猪采精量达200 mL以上, 且精子活力好、密度适宜。

4) 从保育猪采食、生长发育情况看, 保育仔猪采食量较大, 日采食粉料量约0.75 kg/d, 腹部有加速膨大趋势。因此, 保育与肥育阶段不提倡自由采食, 而采取不限量但少量多餐的饲喂方式;食槽适当留出1~2 h空槽期, 可能更利于腹部适度生长发育。新法系大白猪的营养需要与环境温度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测定, 力求全方位把握其生长、发育规律, 育成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的专门化品系。

摘要:为培育出高繁专门化母系大白猪, 从法国引进新法系大白猪120头, 组成育种基础群, 以产活仔数为主选性状, 结合品系优势, 进行初步观察测定。结果显示, 新法系大白猪初产活仔数为9.79头/窝, 较美系和SⅡ系大白猪有优势;母猪母性好、泌乳强;公猪精子活力强、密度适宜;仔猪采食量较大、腹部生长发育良好。说明新法系大白猪具备高繁专门化母系显著特性, 推广应用潜力较大;选育高繁新品系大白猪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专门化母系,高繁新品系,新法系大白猪,高繁殖力瘦肉猪,繁殖性能,产活仔数

参考文献

[1]李良华, 徐小娟, 宋忠旭, 等.中国大白猪SⅡ系新品系选育与利用前景[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2) :121-124.

[2]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科学出版社, 2003.

[3]储明星, 吴常信, 张建生, 等.二花脸猪和大白猪产仔数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以及基因效应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 (1) :89-91.

上一篇:反垄断政策下一篇:聪明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