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2024-10-12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精选8篇)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篇1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 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 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 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提出了家园合作的几点具体策略, 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地进行相互合作、交流, 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关键词:家园合作,策略,重要性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必须是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

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 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 形成教育的合力。

作为家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应当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 家园合作, 既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又能促进家长自身的发展。

二、家园合作的具体策略

1.通过家访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 亲切自然的话语, 机智幽默的调节, 宽容大度的处事能够赢得家长的信赖, 家访更让家长能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心。十次电话抵不上一次上门家访, 虽然信息时代短信沟通、电话沟通、网上在线沟通都很方便, 但是这种由机器为媒介的沟通手段远不如面对面的交谈来得直接、深刻, 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

2.请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家园教育的密切合作有很多人都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幼儿园物质材料上的支持, 只要家长能保持与幼儿园的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就不错了, 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是应该考虑到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 使家长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这不仅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和生活化, 组织形式更活跃和贴近幼儿, 还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 请家长和教师一块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调查;和孩子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书籍、玩具等物品, 使活动得以深入地开展。

3.巧妙利用家长不同优势

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为自己提供独特的帮助。

(1) 职业优势不同的家长所学的专业虽然不同, 却都能与教师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 随时发挥出特殊的作用。

(2) 兴趣特长的优势。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家长是教师的特殊伙伴, 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3) 自由职业的优势。我们利用他们时间上的便利、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组建了家长志愿者服务队。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也使幼儿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4.抓住时机开展开放活动

可以结合节日活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家园共庆活动。让家长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例如, 在“三八”妇女节, 每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心中的妈妈”, 并且幼儿每人口述一封写给妈妈的信,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妈妈的爱。也可以请家长参观幼儿园半日常规, 使家长身临其境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例如, 我园专门开放了幼儿自主取餐的午餐环节, 家长看到幼儿有序地自主取餐、进餐、餐后整理, 都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

5.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管理活动中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最常见的形式是家长委员会。我园的家长委员会成员是教师推荐的一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工作、有责任心, 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 我园家长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碰头会, 目的就是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 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 协调家园的一致性, 他们代表全园家长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 参与家长决策和监督。

6.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互动作用

家长园地一直以来都是我园每个班级与家长之间的重要桥梁, 而且内容包括家园合作的方方面面, 有每月教学重点、每周教学计划;有育儿专栏向家长介绍卫生保健常识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论资讯;有互动专栏, 请家长一起讨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共同进步。家长园地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勾通。家长园地对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7.发挥现代化技术作用, 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1) 积极建立幼儿网站, 拓宽家园合作渠道。为加强家园合作工作, 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 在各个栏目中展示幼儿的风采, 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知识, 与家长分享幼儿校园生活, 与家长进行在线互动和留言等, 进而提高了家园合作效率。

(2) 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交流互动软件, 强化幼儿园家园合作, 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只要方法得当, 教师就能与家长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 既提供机会使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 共同分享先进的教育经验, 又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家长以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展开家庭教育, 使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育小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Z1) .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08.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篇2

家园合作建构幼儿秩序行为的策略

泰州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王淑芬 鞠青 张云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培养幼儿公共秩序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大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教育目标偏失,教育效果缺失。具体表现如下:

1.家长育儿观念不正确,导致幼儿遇到冲突时处理不当

如:天天被同伴不小心碰了一下,立刻挥舞拳头,用力反击。老师批评教育,他委屈地说:“我奶奶说的,谁碰了我,就要用力打他。”

2.家长给幼儿错误的示范,影响了幼儿有序行为的养成

离园时,幼儿欲回教室小便,有的家长指示孩子随意在幼儿园草坪、树旁解决。离园后,原本整洁、有序的幼儿园出现了烟头、口香糖、食物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

3.双休日家庭生活的无序,影响了幼儿在园形成的有序生活

每到周一,幼儿表现得无食欲,烦躁不安,难以入睡。

4.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孩子守序行为出现反复现象

离园时,有部分幼儿流连在游戏区域,将游戏材料翻得乱七八糟。家长视而不见,拉着孩子转身就走。

5.家庭成员之间未能达成教育共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有家长在与教师沟通时反应,家庭中父母注重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经常包办代替。隔代养育的观念差异也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屡屡犯难。

二、指导策略

1.家长工作坊――参与体验,感悟秩序教育

家长工作坊是家长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改变了“老师讲、家长听”的陈旧模式,通过家长参与学习、体验、思考、讨论,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地位,主动承担教育责任,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双赢。以“家长工作坊――探求秩序之美”为例:首先由家长完成相关调查问卷,其次通过梳理当今社会公民秩序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各级政府就文明行为培养采取的措施,接着家长和老师一起分析在秩序意识建立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参与式家长会,使家长意识到应为幼儿创设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应提高自身修养,为幼儿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讲文明、守秩序的好习惯。

2.《七色花》园刊――正面引导,推广教育经验

我园是江苏省优质园,在泰州地区有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我园在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积淀品牌与文化内涵,创办了《七色花》园刊,设置了“专家视点”“教师手记”“观察记录”“我推荐共分享”“园内简讯”“幼儿作品”“童言稚语”等栏目,免费向家长和其他幼儿园赠送。在每一期的每一个栏目中,渗透秩序教育内容,让家长从中了解正确的秩序行为,实施正确的秩序教育方法,反馈秩序教育的结果。如在《七色花》“文明月”专刊中,我园园长写了《文明教育从幼儿开始》,有的家长用照片记录了带孩子参与文明行动的过程,有的家长写下了《那一株绽放心间的文明之花》。

3.预约访谈――关注个体,提升秩序素质

在幼儿园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体发展的不同,在秩序培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公共秩序的理解和遵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行为,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家长预约访谈。我园对每个班级发放了《预约访谈记录表》,要求每天至少访谈1―2位家长,一个月之内和所有家长沟通一次。同时要求教师在访谈前写好访谈计划――要和家长谈什么?这方面老师已经作了哪些努力?提供哪些可操作的育儿知识?希望家长配合做什么?访谈后认真写访谈记录。

如:针对小瑞在每周一表现出来的食欲不振、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等“双休日综合症”,王老师通过访谈了解了孩子在双休日中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安排,提醒家长有序安排孩子的双休日生活,不随意改变孩子的饮食和午睡习惯。经过交流,家长意识到好习惯的培养能使孩子受益终生,家园携手,才能实现“5+2>7”的共赢,避免“5+2=0”的后果。访谈中,王老师还和小瑞妈妈共同为孩子设计了双休日活动安排表和评价表,有效地解决了小瑞周一的不适症状。

4.亲子活动――感受差异,加强守序意识

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和孩子一起上课、做操、游戏,让家长更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规则状态,进一步体验秩序对孩子的重要性。每学期我们都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同行郊游活动、班级自发组织的户外拓展,让家长在与孩子增进亲情的同时,体验学习、生活中的秩序,感受秩序之美。如:结合重阳节,我们特意邀请爷爷奶奶走进幼儿园,观看孩子的表演,和孩子一起欢度重阳节。(论文范文 )在这过程中,爷爷奶奶们既能体验到孩子在幼儿园应该遵守的秩序,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孩子与同伴之间守序行为的差异,还能感受到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后教师处理的方式和态度。重阳节后,很多爷爷奶奶不再一味地溺爱孩子,为孩子包办代替,而是尽量放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再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后,基本能理性处理,不再袒护自己孩子。

5.网络交流――共同探讨,提升育儿水平

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由于父母亲单位工作忙,家庭中接送孩子的任务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来完成,每天接送孩子时与老师交谈的家长不足10%,且爷爷奶奶和父母、老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差异。为了和家长更有效地沟通,我园开设幼儿园网站,每个班开辟了班级网页(博客)、家长QQ群等网上“交流直通车”。

(1)班级网页。

班级网页设置了“教学内容”“活动掠影”“成长记录”“经验分享”“建言献策”等栏目,家长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开展的各项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状况,了解课题研究中家长应该承担的任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并通过“建言献策”栏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大家进行经验分享。

如:对于“是遵守秩序重要,还是让孩子充分自主重要”这个问题,一部分家长认为在如今的社会,孩子要学会自主、个性、竞争,才能立足于社会,一部分家长认为幼儿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我们在班级网页中专门开辟了“秩序感课题研究专栏”,通过专家指导,社会实践,情境跟踪,使家长达成共识: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就在于幼儿能在大的规则框架下,享受到充分的自主与民主,或者说是幼儿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能尊重集体和同伴,自觉遵守规则。这样才能促进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又如:每个星期一的早上,许多孩子会忘记带自己的小书包。有些家长会打电话给老师说明情况,有些家长当面对老师说是因为自己忘记了,有些家长则急匆匆返家给孩子拿书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班级网页中提出了具体要求――书包是孩子的,请家长不要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放到鞋柜上,临走前提醒幼儿自己带上,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我们还组织了研究课《整理书包》,网上的点击率达到了486人次。

(2)家长QQ群。

相对于班级网页,家长QQ群更轻松,更灵活,更自由。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可以就孩子生活、学习、成长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相互讨论,共同探讨教育对策。尤其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家长QQ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幼儿无节制地看电视,影响有序生活,家长就此在网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出妙招。有的家长觉得应为幼儿选择好的电视节目;有的家长认为应为孩子制订计划,安排读书、绘画、下棋等多种活动;有的家长建议多与小区里的同龄孩子结伴游戏,有的家长提出父母应尽量抽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讨论后,很多家长纷纷表示在这样的互动中大受启发,能够互相借鉴育儿经验,在实践中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改变了孩子痴迷电视的坏习惯。

又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家长在QQ群中提出,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捡垃圾。这样,可以观察幼儿的公共秩序行为并提出改进措施,还可以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增进家庭之间的友谊。活动前,家长自发讨论了应该为孩子准备哪些工具,针对有人扔垃圾的现象,如何引导孩子对游人进行制止,如何宣传爱护公共环境,如何注意孩子安全等。教师及时提醒家长带一些方便袋和一次性桌布,方便孩子随时坐下来休息等。在自发组织的外出社会实践活动中,家长不仅真实地感受到秩序行为带来的方便与和谐,同时也对孩子秩序行为的实施有了具体的指导。75%的家长针对此次活动撰写了教育心得,发表在班级网页“经验分享”栏目中。

6.家长助教――巧用资源,宣传公共秩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可以让孩子更直接地了解成人的职业,了解周围的环境,了解成人在社会中应遵守的秩序,知道社会是有序、和谐的。如:邀请交警叔叔来园讲解交通规则;请消防员叔叔来园介绍消防用具、设备,演示灭火过程;请图书管理员讲解图书的摆放规则等。孩子很直观地认识了公共秩序,同时,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能成为“家长老师”,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三、成效与反思

本课题研究至今,家长与幼儿的公共秩序行为有了很大的改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乐意为同伴、老师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制度保证了孩子生活的有序性,家长良好的示范给了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文明乘车、购物、就餐、观看电影,真切体验到遵守秩序所带来的便利、舒适和美;部分家长在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时,能尝试小范围联合,阻止和劝导不文明行为。许多家长纷纷感慨:为了对孩子言传身教,自己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许多不良行为,比如:不闯红灯,上下公交车不拥挤,主动让座,等待的时候能排队,进幼儿园不穿拖鞋、不吸烟,垃圾入箱……因为,身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随时观察、学习、模仿;另一方面,也在接受着孩子无时无刻的监督:“爸爸,红灯亮了,快停下来!”“妈妈,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不然公园就变成了垃圾场了。”“爷爷,别抽烟,对大家的身体都不好……”

从2008年11月起,我们跟踪调查了同一届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秩序行为变化,并从中随机抽取小(1)班、小(3)班、小(4)班和小(6)班中的100名幼儿作为样本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以下是2009年和2011年分别进行的关于“幼儿与他人交往”“景点游览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通过图表中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幼儿的文明秩序行为都得到了很明显的发展,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幼儿公共秩序行为存在可持续发展性。

1.与人交往,礼貌为先。

2011年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幼儿已经能够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主动问好,并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中,在班级QQ群聊天中,在“悄悄话信箱里”常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感叹:“孩子现在懂礼貌了,我帮他的忙,他立刻就说谢谢!”“孩子现在很大方,跟邻居打招呼声音特别响亮,说是老师教的。”“我感觉我的孩子现在像个绅士一样,见人就微笑,客气得不得了。”“以前我的孩子很霸道,说话不饶人,现在不一样了,很讲礼貌。”……是的,礼貌用语的学习和使用,使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更合群、友善,易于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之中,并且大大减少了冲突和计较。

2.学会倾听,习惯自成。

2011年的抽样调查中,97%的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都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打断别人的话,待别人说完自己再发表看法。一个妈妈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形容:“以前我讲话,孩子要么不听,要么没听完就跑掉,老师让我每天坚持和孩子面对面、眼对眼交谈五分钟,现在孩子能跟我们商量事情,肯听我们的意见了。”

3.宽容待人,助人为乐。

2009年调查显示,多数幼儿只有8%的孩子会主动帮助弟弟妹妹,但经过“大宝带小宝”“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元旦亲子游园”等系列活动,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现在变得特别有爱心,即使在马路上看到哭泣的小孩子,也愿意帮助找妈妈,并充满了助人的骄傲和欢乐。

4.分享意识,悄然形成。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需要经过心理调节才能克服自己的占有欲。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在“合作与分享”研究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同伴分享了美食、图书、玩具、经验等,亲身体验到“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的乐趣和好处,懂得了“小气、吝啬的人没有朋友”的道理。有些家长表示,当他的孩子叉一块苹果喂自己时,心里无比的幸福;当他的孩子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时,感觉到孩子真是长大了。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排队等待和垃圾入箱行为进步较大。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教育,90%以上的幼儿能做到爱护公共设施、不攀折花木。一位家长在教育日志中写道:“我的孩子一向胆小,前天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两个小伙子在踢路灯杆,好像在比谁踢得高。他竟然跑过去说了句:‘哥哥,你们在干什么?不能搞破坏!’我当时挺紧张的。不过那两个小伙子愣了愣,尴尬地扭头走了。”

在幼儿收获“秩序之果”的同时,家长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调查问卷,就家长行为表现进行数据统计:

图表中,家长在乘车让位和遵守交规这两方面的改变最明显。如今,8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物归原处、乘车让座和不随地乱扔垃圾。家长坦言: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先做到,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一天,一位家长(贝贝妈)的网站空间留言改为:“今天被儿子教育了!”由此引发了一段有趣的QQ群聊天记录:

佳怡妈妈:贝贝妈妈,今天怎么被儿子教育了?说来听听。

贝贝妈:今天骑车过马路时想乘最后几秒黄灯冲过去,儿子批评我不守交通规则,还说我不是好妈妈。(发了个羞愧的表情)

佳怡妈:孩子现在长大了,了不得了。我家女儿上次也批评我拿了东西不放到原来的地方去,而且态度很严肃,真是好笑又感动。

俊俊爸:是的是的,我女儿更加像个小老师,上次我们和朋友一起吃饭,我不过抽了支烟,我女儿就批评我污染环境,弄得我很下不来台。

佳怡妈:孩子是为你好。

俊俊爸:我知道。我只是感叹,孩子现在懂事了,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了。我现在绝对不酒后驾车了。

浅谈家园合作的策略 篇3

一、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片面理解与误解。

张一一, 性别女。这名小朋友在二零一二年十月的时候进入了幼儿园。但是, 她刚在幼儿园不久的时候就出现了攻击其他小朋友和不爱睡午觉以及肆意打扰别人的不良习惯。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就是说该名小朋友丝毫没有生活的规律和礼貌意识, 而且肆意任为。有一天, 中午午睡时间, 别的小朋友都睡了, 她在教室乱走, 看到其他小朋友有漂亮的鞋和衣服把自己的鞋和衣服脱掉换上, 如此反反复复在做这件事情, 老师说:你这样做, 其他的小朋友会不喜欢你的, 老师也不喜欢你, 赶紧把小朋友的东西放好睡觉, 该幼儿接下来把正穿在脚上和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往外面的窗户一扔, 下午放学时, 教师把该情况反映给了家长, 她妈妈说:“我把孩子交给幼儿园, 你是老师, 就应该你来教育她, 这事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对于我们上述这个事件, 我们不难看出事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来讲:在对幼儿教育的这个层面很多家长的认识都不足。甚至于相当一部分家长还有过这样的言论:那就是说, 幼儿教育只是教师的事情, 这种否定了家长教育和责任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要转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为了实现总的教育目标 (即大、中、小班教育目标) 分解为每个学期、每月甚至每周更为具体的教育目标, 并通过环境创设—主题墙、家长会、家长讲座、家园小报等形式展示给家长。还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 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仔细观察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人合作、交往、动手操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来发现孩子与同伴的差距, 以此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开始意识幼儿教育应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应尊重幼儿, 重视幼儿的游戏, 重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培养孩子。

案例二:教师埋怨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例如, 某个幼儿园在过新年的时候举了个幼儿画展。这个活动的主要要求是要每个班的孩子需要制作两幅画或者是手工作品。有些班级老师直接在班上宣传栏里贴个“通知”, 内容是:“要求每位家长在12月24日之前带2副绘画作品和一个手工作品”。很多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便利用手中的资源请别人画, 宝宝班的刘红红家长为了完成幼儿手工作品, 到商店去买模型, 卖家给他看了一些物件后, 他自己自言自语地说:“这东西太完美了, 不像幼儿做的东西’”, 我看他有点像幼儿家长, 便说:“你买这东西有什么用吗?”他说:“我是对面幼儿园的幼儿的家长, 老师要求我们交幼儿手工作品, 催的很急, 我们又不会做, 只好买了, 要是不交, 又怕教师不高兴, 教师以不高兴, 倒霉就是我的孩子”。我在幼儿园听到教师说的是:“这些家长真不配合幼儿园工作, 叫他们交东西到现在还不交”。

从这个实际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幼儿教育工作上的不同等地位。具体来说吧, 就是只注重了幼儿园的教育重心点而往往忽略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地位。从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便于孩子开展游戏和进行教学活动, 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 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 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案例三:家长和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发生争论

有这么一件事儿, 二零一二年六月的一天, 一个学生的家长来向笔者反映问题:在他的观点里, 认为笔者的班级没有作业的布置, 而且还提出有些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就是教育孩子数学和文学。你们这样的做法将会给孩子上小学带来影响。大班周涵涵的家长和老师说:“你们老师能不能多教一些算数和拼音, 我看其他的幼儿园都有作业, 你们一天到晚不是画就是跳”。

这里笔者要指出的是, 很多家长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方面认识非常单一和狭窄。他们认为教育无非就是识字, 算数和背诗。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全方面发展。忽视了孩子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感官训练。

二、如何做好家园共育

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园共育的模式, 是一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模式。只有在教育上形成了优劣的互补, 以及合力的形成, 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1. 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 要让家长明白自己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每个幼儿都从自己家庭的生活中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发展待人处事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等等。

其次, 还应让家长认识到, 幼儿园教育是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幼儿身心尚未成熟, 他们需要社会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 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每个孩子在幼儿园中所受的教育和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在家庭中更加着重孩子个性的发展, 更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不同需要, 也更能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家庭与幼儿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缺一不可。

2. 教师要改变观念, 与家长进行平等沟通

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力量表现在: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 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孩子, 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篇4

一、培养习惯, 做到理解尊重鼓励幼儿, 从而培养中班幼儿的注意力

(一) 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中班幼儿由于年龄小, 他们的学习是没有具体目标和内驱力可言的。他们的学习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因此, 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努力将中班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转化成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和教育的生长点, 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作为中班幼儿教师, 我们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魅力和“点石成金”的能量, 引发中班幼儿对于学习的好奇心。我们还要会用适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激发他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秘密的探索和向往, 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并集中到学习活动当中。

(二) 教师要赏识幼儿, 不断鼓励幼儿, 让幼儿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由于处理特殊的年龄阶段, 他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强, 根本做不到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因此, 中班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以赏识激励为主, 发现幼儿好的表现就要及时地给予鼓励,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 矫正错误的不良的行为。比如有的幼儿在进餐的时候特别爱发出吧唧声, 教师发现后就要及时提醒, 如果幼儿能做到安安静静进餐并且吃得干干净净, 教师就要大大的鼓励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正确的行为为自己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使得幼儿为了这种体验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 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

(三) 教师要不断强化对幼儿的训练, 通过反复重复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一个人的习惯是在不断地重复训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起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反复练习。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 在训练中逐渐培养起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日常教学中, 我常常组织我们中班的幼儿开展“迷宫大冒险”游戏, 让幼儿集中注意力观察走出迷宫的路径。在游戏中我要求幼儿做到一心一意、心无旁骛, 绝对不许一会干这、一会干那, 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训练中幼儿的注意力逐渐得到培养。

二、丰富教法, 做到灵活多样吸引幼儿, 从而培养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在设计活动时, 我会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选择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内容, 精心设计教育环节, 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如在中班科学集中教育课《头发飞起来》一课中, 我首先创建了一个“小科学家实验基地”, 让孩子们变身“小科学家”参与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中, 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之后我又设计了三道关卡, 让幼儿以科学家的身份小组合作攻克“难关”;最后幼儿还用各种符号来展示说明他们的研究成果。整个教育活动我充分发挥了情景教学法、表演法、动手操作法、演示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优势式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衔接自然。从教师展示自己的头发飞起来到幼儿自觉地寻找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 幼儿的无意注意被巧妙地引向了有意注意,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一直处在积极、愉悦和兴奋之中, 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观察实验、分析原因之中, 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掌控时间, 做到张弛有度贴近幼儿, 从而培养中班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幼儿心理学对儿童的研究表明:三周岁儿童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为7分钟, 四周岁为12分钟, 五周岁为14分钟。因此, 在进行中班的集中教育活动时, 我建议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一节课的前十分钟, 把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和幼儿一起分享, 剩下的时间教师可运用手指操、拍手谣、小活动等形式重新组织, 从而起到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调动起来的目的。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 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声调、提高或降低音量、表扬做得好的幼儿等办法, 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引到课堂之上。

四、家长重视, 做到潜移默化塑造幼儿, 从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对于孩子后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 为孩子创造和睦、快乐、安全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样孩子的身心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孩子的注意力也会更持久、更集中。同时, 家长还要率先垂范,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家长要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榜样形象, 做孩子的表率。要能够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地做完一件事, 切不能虎头蛇尾, 做事过程中更不能东张西望、拖拖拉拉。

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篇5

根据生态学理论:由于儿童的发展受到和其直接挥着简介联系的生态环境制约, 所以幼儿的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经历的活动, 扮演的角色, 构建的人际关系入手, 利用并良好地协调相关社会群体的力量, 共同促进幼儿的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幼儿园和舰艇的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各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家长与教师的社会角色不用, 文化修养也有差别, 教育方法也不太相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不一致, 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深入沟通, 在此过程中, 沟通技巧也是重要的, 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分歧, 对家园的合作造成不好的影响。家园合作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在一个平台上努力的过程, 是双方共同提高教育水平的一个学习机会。家长在此过程中能够学到教育的知识经验, 教师则能在此过程中改进和修正教育的内容和改进教育的方法,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近年来, 一些幼儿园关于家园合作共育有了深入的认识, 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是, 也有一些不足, 它们的关注面较窄, 内同有所局限, 涉及的幼儿园文化、家庭需求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较少。使得很多问题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忽略家长作为另一主体的教育的需求, 影响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主动性, 使得合作难以顺利有效进行。家园双主体活动需要建立在家园双方在教育资源共享, 利益融合, 平等互动的基础上, 积极发挥双方的主体活动。所以, 家园双方为孩子的发展创造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 家庭方面

1.幼儿教育观念陈旧。很多家长仍存在重智轻德, 重生理发育轻心理发育的思想, 他们对孩子过重的期望反而会使孩子受到负面影响, 他们对教育目标的偏差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教育表现出被动、盲目的不良现象, 有些不注重教育过程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使教育试行的不够顺利。

2.职责不明确。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把孩子全权交由幼儿园负责, 讲教育的责任推给幼儿园, 在认识上也陷入了误区。

3.家庭的差异。有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较强, 但是不善于与老师深入沟通, 使得有些问题无法有效的得到解决;有的家长文化层次不够高, 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正确的方法, 无法做到与幼儿园良好配合和同步施教。

(二) 幼儿园方面

1.轻视家长教育重要性, 工作存在片面的主观现象。师缺少开展家长的工作, 没有从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进行跟进, 只以幼儿园为中心, 只从自己工作出发, 使得家长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2.指导家长育儿的方法不够科学。教师一味要求家长配合工作, 缺少有成效, 这是因为没有客观考虑家长的能力及家庭差异, 使得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稍欠考虑, 从家长的能力和感受出发, 有时也会迁就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3.家园联系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途径一般是家长会和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短暂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对一些不常接送孩子的家长没办法得到有效沟通, 而且这种方式不能有效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综上, 家园双方都是孩子教育的主体, 双方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教育。

三、家园互动的策略方法

家庭教育方面。科学方法教育孩子。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利于孩子发展的活动, 同时积极参加幼儿园定期举办的各项保教方法的学习交流会。幼儿园教育方面。制定课程计划和家长协商, 实施过程与家长共同配合,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长研究与分享。

四、家园活动结果及分析

在相关的机构的正确带动和有效运转有效的保障了家园双方的互动合作, 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参与决策和加入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作为指导着和协助者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教育。

五、结语

家庭、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的摇篮, 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首先, 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 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 调动家长及社会成员改善社会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 受到良好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于儿童阶段的教育问题, 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在家园合作中, 主体双方应以尊重、平等、合作为原则, 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利益互惠。文章依据客观事实, 深刻真实地分析了阻碍家庭与幼儿园双方合作和发展的原因, 从幼儿园文化组织, 家庭需求等方面入手, 进行了深入研究, 探求有效提高家园合作关系的策略方法。促使家园双方树立共同的育儿理念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互补, 形成正向的合力, 达到家园有效合作, 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园双主体,互动,合作策略,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6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管理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政治课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和合作, 使个体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使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 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组, 加强学生合作

在日常教学中, 一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 有的唱“独角戏”, 有的一声不吭, 缺少合作氛围, 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仅仅在学生之间的距离上做了变动, 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这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分组形式, 结合中学生和政治学科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采取就近异质组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所谓就近异质组合, 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位将前后两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每组一般4~6人, 选择一名能力强、有威望、肯负责的学生做组长。这种合作小组的形式, 无需将学生重新调整座次, 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同时, 分组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突出“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特征, 注重优势互补, 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 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 笔者采用6人面对面就座的小组形式, 每组“好中困”三类学生按1∶3∶2的比例搭配, 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理配置。这样, 在优等生带动下, 既有利于中等生的“拔高”学习, 又有助于学困生的“达标”学习, 同时对优等生也是一种锻炼, 小组内充满着互帮互促的学习气氛。这样编排既可以利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促进学生互助合作, 又可以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展开公平竞争。分组结束后, 再给每个小组布置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可以由教师指定, 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 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灵活安排。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中丰富的题材,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载体, 开展灵活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 课堂上笔者在播放视频《火爆的房地产市场》的同时, 给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仔细观看。然后把班上的学生分为8个小组, 分别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二组概括视频材料反映的信息;第三、四组思考福利分房和住房市场化的共同本质;第五、六组分析必须对住房进行合理配置的原因;第七组调查住房调节方式和过程;第八组讨论两种调节方式的利弊。各小组成员结合教材知识一起收集资料和相互讨论, 加深对市场和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转变角色, 发挥教师作用

笔者曾听过几节市级公开课, 都是教师预先布置好专题, 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研究, 做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 教师都只站在旁边观看, 没有给予及时、适度的点拨, 缺少了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论是实行昔日的“满堂灌”, 还是改为现在的“壁上观”, 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促使教师重新定位角色, 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促进者, 当学生讨论的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 教师应及时观察分析小组活动的情况, 采取措施活跃气氛。教师是一个帮助者, 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 或对看法有错误、分析不全面时, 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予以纠正。教师是一个激励者, 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是一个合作者, 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时, 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 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是一个评价者, 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课题“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时, 笔者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场辩论赛, 辩题是“金钱是天使还是魔鬼”。班里的8个小组被分成正、反方两个阵营。正方的观点是:金钱是天使;反方的观点是:金钱是魔鬼。课前, 笔者指导学生对书本所阐述的“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以及“如何使用金钱”的有关知识进行预习, 花费一定时间搜集材料, 包括了解辩论赛的相关规则等。由于笔者组织充分, 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课堂辩论会, 过程十分精彩。最后, 笔者作了点评、总结。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 笔者始终发挥着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作用, 从而切实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科学评价, 构建和谐课堂

评价, 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的重要途径, 它的作用并不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 还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坚定学生的自信心。

在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们常看到, 个别政治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 即根据预定的目标, 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 (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等) , 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 就在于忽略了个人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助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实现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此,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达成情况, 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因此, 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该与时俱进, 建立一种合理的、能激发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的评价机制, 既达成整体目标又实现个人目标,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具体可采用多种形式:从评价的主体来看, 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从评价的手段来看, 有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 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这几种评价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 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笔者有时特地设立了“爱动脑筋的好学生”奖项, 奖品是一本课堂作业本。学生发言后, 对其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予以及时评价, 课后颁发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笔者在高三组织的一次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就引入了科学评价机制。首先, 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他评、小组互评三种形式, 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作出的贡献, 并反思合作过程中的得失。如在探讨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认识时, 笔者让学生评价:“你关注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忽视了哪些?”“对信息与课本知识间的结合点, 你找到了哪些?忽略了哪些?”“你们合作的质量如何?”其次, 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如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认识的探讨中, 有的小组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有的小组认识到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还有的小组认识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这种情况下, 要给每个小组一个公允的团体分数是很难的。事实上, 上述情形在政治课教学中是经常碰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 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 帮助学生愉悦体验、拥有自信。最后, 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 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政治课堂评价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要坚持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本化理念。人本化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既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提高, 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实施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篇7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新时期下必须树立起现代教育新理念,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必须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头到尾既当“导演”又当“演员”,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必须转换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应退出原来“一言堂”的指挥者的角色,先做自我的变革,重新定位,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俯下身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协作者、研究促进者、指导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其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作积极的思考,完成自己的任务,认真聆听别人的分析与意见,礼貌地提出不同意见,准确传递自己的思想,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最后要善于总结学习效果,反省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扬长避短发挥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用发展的眼光看成绩,给学生信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应该急躁,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为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应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于学生。

二、学生应转变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是听众与接受者,合作学习则要求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学习。通过合作的途径,以自主学习为根本,并以合作完善自己的见解,丰富自己的结论,更好地完成探究的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之于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之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人的积极主动性,与其强迫学生学习,不如采取相应的办法,让学生转变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的逆反转变为“我要学”的乐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学生从“一言堂”里的听众转变成“众言堂”里的主角,教师为之服务。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仅是教师扩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合作成果展示的平台。可以让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也可以让每个组内成员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3.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探究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教学,实施策略

一、抛砖引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高效配合, 才能较好地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应成为“主体”和“主角”, 而教师则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自主探索求知, 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种都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遵循逻辑, 科学设计课堂分组

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逻辑性.当然遵循逻辑性包含很多方面:一是分组的逻辑性.搭建几人学习小组是开展探究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作用, 因此在分组上, 也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 笔者认为每组以4~6人为宜, 如果分组太少则小组成员较多, 既难以形成小组内的帮带促学氛围, 反之, 分组太多则小组成员较少, 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失控现象.另外, 分组考虑的是综合因素, 如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习惯、还有学生的身高、视力和性格发展等, 可按照“组问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 而且在分组之后的一定时间内, 还要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不停地微调, 以整体上的流动性达到互补互促的目的.二是教学策略的逻辑性.任课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安排上, 要从学生认知的逻辑着手, 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式, 从易到难, 从简入繁,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调动气氛, 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 应确保师生间关系的平等、民主.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 不树立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而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 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这样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再者,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也影响着课堂合作气氛, 所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 既要分散难点, 又要突出重点, 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都能参与课堂, 有“存在感”, 也体会学生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所带来的愉悦.比如, 在教授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让他们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讲一讲, 这样的话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 学生会对发言很有积极性.

四、强化互动, 增进多重信息交流

合作教学中的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 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 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间的互动, 这样多重互动增加学生、教师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多重互动式的课堂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合作, 正确对待合作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 但争论气氛应是合作性的, 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 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 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互相尊重与学习, 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争论才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另外, 教师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为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够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应当荣辱与共, 共同协作,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目标.

五、练习总结, 在合作中夯实双基

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总结和练习.课堂小结可以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 提出知识点的疑难, 上课时可以由教师临时指定一个学习小组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自己小组先讨论补充, 然后派一名代表主讲, 别的小组听后进行补充和纠正, 教师最后予以“画龙点睛”, 这样就对所学内容较好地进行了归纳整理, 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总结, 思考这一小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再者, 就是练习, 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是巩固知识, 开拓思维.教师要选择能够突出知识难点和重点的题目,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共同议论, 后由教师提问, 这种形式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又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锻炼了自己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 合作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宽松、愉悦的合作气氛中感受知识的有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在交流合作过程中, 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分享经验从而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利, 等.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性策略.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06 (10) :1.

[2]黄武廉.初中数学课堂合作教学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2011, 9 (4) :121.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音标教学下一篇:哺乳期乳腺癌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