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新视角

2024-10-05

家园合作新视角(通用5篇)

家园合作新视角 篇1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 是其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幼儿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幼儿园里有多层次的师生及丰富的伙伴关系, 其中的情感交流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有所差异, 幼儿之间则更表现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集体行为准则要求幼儿不能毫无约束, 这都与家庭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有些幼儿在家中唯我独尊, 初到幼儿园会感到很不适应, 这些变化都需要家长和教师高度重视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互相交流配合, 以便使幼儿顺利地走好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一社会化步伐, 在幼儿园里养成良好的个性和习惯,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长怎样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影响幼儿上幼儿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家长应综合考虑, 有的放矢。

1. 依恋家庭, 害怕陌生环境。

心理“断乳”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 家长应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是要长大的, 要学知识、交朋友;幼儿园中有老师, 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老师会关心爱护你, 教你感兴趣的东西, 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等, 从思想上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属于自己的地方。家长这样做, 相信幼儿是会认同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家长通过观察和谈心, 指导幼儿彻底地甩掉思想包袱, 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

2. 幼儿的“娇”“骄”二气。

要克服幼儿的“娇”“骄”二气, 家长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容忍和接纳别人, 共同分享快乐的行为。如在吃水果时, 让他把最大最好的送给长辈吃, 懂得谦让, 尤其在当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 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不发脾气。家长还可以给幼儿讲故事, 使其在乐趣中接受教育, 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身体力行, 给幼儿良好的示范和影响, 鼓励幼儿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做个受欢迎的孩子, 并从中得到快乐。

3. 幼儿害怕遇到困难。

家长要告诉幼儿, 遇到困难应告诉老师, 听老师的话。针对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主要是: (1) 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 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并使其认识到, 幼儿园不同于家里, 要具有自我服务意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有了这样的准备,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很快成长起来。 (2) 让幼儿接受启蒙教育的准备。家长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并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 有意识地启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使其进行有意义的思考, 使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协调发展。 (3) 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理顺家园关系, 给幼儿一种良性刺激, 这样, 教师的后续工作成效也会更明显。

二、幼儿园怎样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

幼儿园接待新生, 主要是尽快和幼儿建立最初的情感联系, 让幼儿顺利过渡, 让家长放心。

1. 了解幼儿, 熟悉幼儿。

通过报名录取工作,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 为首次家访做好准备。首次家访,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爱好、生活卫生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行为发展情况, 以及家庭对幼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等。另外, 教师要十分注意和幼儿的接触, 对胆大、活泼的幼儿可以拉拉他的手, 摸摸他的头, 和他一起玩一玩, 给他讲讲幼儿园的一些情况, 表示欢迎他上幼儿园;对个别比较拘束、胆小的幼儿, 教师在和家长交谈中可以向他点点头, 用微笑交流一下感情, 主动看看他画得画, 看看他收拾整理的玩具, 对他进行适当的夸奖, 以给幼儿留下教师亲切和蔼的印象, 为以后幼儿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打下基础。

2. 让幼儿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

教师有准备地让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带幼儿来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 以帮助幼儿熟悉一下新的环境。教师在班上布置好活动场所, 准备一些玩具, 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并且玩耍, 教师借此机会观察每一个幼儿的不同表现, 并作简单记录, 同时, 通过与家长交谈, 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特点及爱好, 为入园时的个别教育做好准备, 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 锻炼幼儿和父母短时间分离的能力。当幼儿有困难时, 教师应给予幼儿父母般的关心和帮助, 使幼儿增强安全感, 为感情过渡做好准备。

3. 家园衔接, 召开新生家长会。

入园前, 园领导召开新生家长会, 介绍幼儿园的情况, 如教职工人数、班次、人员的业务水平等, 还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教养任务, 详细介绍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情况, 简单介绍各科教学内容及新班工作人员的情况, 同时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如入园前的准备和今后的配合工作等;一起观看园内录制的《幼儿一日活动》的录像;家长和教师分班座谈, 并填写“幼儿在家的情况”调查表, 帮助教师真正了解幼儿的情况, 以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

4. 新生入园, 全园各个部门都要做好准备。

做好全园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也是迎接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在听取园领导讲明招收的新生的情况和各部门需要配合的工作后, 应统一认识, 分头行动。后勤部门要根据新生入园的人数做好房舍、家具、用具的修缮和添置工作, 以及园容的美化;办公室要准备迎新的彩条、横幅;资料室要准备各班的班徽图案、头饰、教玩具、木偶、录像、幻灯等;保健室要准备各种登记表和卡片, 大家各负其责, 为新生入园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5. 热情接待新入园的幼儿。

来园的第一天是幼儿印象最深、情绪影响最大的一天, 这天, 幼儿园应装扮得有节日气氛, 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欢迎幼儿入园, 让家长领着幼儿, 随着欢快的乐曲到各自的班上, 教师要亲切和蔼地接待每一个幼儿, 并能立刻叫出他们的名字, 同时让家长把幼儿领到相应的座位上。幼儿看到每把小椅子上都贴着一朵小梅花, 上面还写有自己的名字, 会感到非常亲切。幼儿感到幼儿园的环境舒适, 教师很亲切, 其他小朋友也很热情, 从而会逐渐接纳这里的一切, 然后教师再带幼儿去参观玩具展览, 告诉幼儿这是幼儿园为他们准备的, 教师边介绍边试玩, 让幼儿感受玩玩具带来的快乐。

6.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励幼儿快乐地上幼儿园。

九月份对入园幼儿进行入园专题教育时, 第一、二周教师可组织幼儿欣赏玩具并和幼儿一起玩, 用亲切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利用看图讲述《小红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使幼儿知道爸爸妈妈要上班, 我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玩角色游戏“妈妈送我上幼儿园”, 教师扮演妈妈, 幼儿扮演孩子, 通过游戏进行幼儿入园常规和礼貌教育;玩智力游戏“看看谁来了”向幼儿介绍班上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工作, 教育幼儿尊重保教人员的劳动;布置一定的场景,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在做什么, 如帮助小朋友穿衣梳头, 教小朋友唱歌等, 让幼儿感到班上的保教人员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 以培养幼儿对保教人员的依恋之情;讲故事“做个好孩子”使幼儿知道怎样做才是好孩子;欣赏音乐《摇篮曲》, 以陶冶幼儿情操, 使幼儿安静, 有睡午觉的欲望;用儿歌《小手真灵巧》来教育幼儿自己吃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三、四周, 教师应严格进行常规训练, 按照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逐渐强化幼儿常规习惯行为。如对游戏、喝水、吃饭、洗手、入厕、睡觉等提出具体要求, 做到保教结合, 为培养幼儿良好常规习惯打下基础。同时, 要加强重点环节中的组织工作。例如, 准备充足的玩具以吸引幼儿, 午餐时, 对个别情绪不稳定、哭闹的幼儿, 保教人员可带其到外面走走, 或者送到大班让他和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一起玩, 通过有趣的活动分散他的精力, 另外对他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有条件的家长早一点接回幼儿, 但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 同时告诉家长和幼儿分手时要果断, 千万不能一步三回头, 通过这些方式, 以逐步培养幼儿的稳定情绪。

家园合作新视角 篇2

【关键词】幼儿园 家园合作 新思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指出,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了家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

家园合作已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园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涵义和现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园合作需要双方平等、合作地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家长应有的作用,幼儿园也要设法多开展活动,最大程度地保证家长参与进来,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目前,家园合作的效果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长的参与程度低,部分家长不够重视,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长期以来,家长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没有认识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起到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教育程度低,教育不了孩子,或者工作忙没有时间,便把孩子的教育全放在了学校方面。

二、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还存在很疑惑,现在就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主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

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双方共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切实践开展之前,双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仅是幼儿园的事”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经常补充,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作为教师,也不应有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的任务,应该充分和家长合作,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使幼儿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家长要督促幼儿巩固在幼儿园所学

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家长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注意帮助其保持,在家里也要不断得到练习和巩固。如幼儿园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待人要有礼貌等,家长要注意配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才有成效,也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如问问孩子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教师今天讲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学了哪些新知识等,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幼儿园多开展活动,家长积极参与

组织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表扬栏、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的,也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共同做好家园菜育。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结语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双方都要树立主体意识,经常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成果。通过家园共育,家长真切看到了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幼儿素质的提高,参与热情必然增加,而且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幼儿知识,有助于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对于教师而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良好资源。双方要互相适应,只有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才真正为幼儿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家园合作幼儿教育新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 家园合作    幼儿教育    新模式

随着家庭与社会的变迁,照顾及教育幼儿的责任,逐渐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分担。因此,家园合作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家园合作以教师与家长互动为主体,全方面了解和培养幼儿教育为目的。真切地看到自己的付出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有效提高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科学育儿水平,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为幼儿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一、家长做好家园合作的意义

1.家长是影响儿童生命的关键所在。现代教育生态研究者认为,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与父母共同生活是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照顾与支持。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个老师,是影响儿童生命的关键人物,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的,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态度为儿童以后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园不可替代的,同时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2.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由于家长与幼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为直接,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佳渠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家长的直接参与,既能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是多么重要”,进而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家长运用各自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教师视野。

3.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来自各个不同行业,这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社会资源。各种不同职业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基础,是幼儿园教育得以成功的支持力量。家庭教育应配合幼儿园素质教育转变。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但不同的家庭其家长的素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家园联系册、家访、个别交流等,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教育环境,与其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强化家教效果,更好地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的新途径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都要保证其及时有效。为此,我们采取几种有创新意义的合作方式:一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我们尝试利用电脑促进家园合作,在互发邮件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家园信息交流,更保证这种交流及时有效。二是在巩固全园家委会的同时,进一步缩小范围,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班级家委会。在开展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或制定每一阶段目标之时,教师都会与家委会成员一同讨论,从活动设计、准备阶段开始就引导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各方面情况,并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吸收有益建议。三是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栏不仅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和进行教育交流的一扇窗户,更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家庭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两个很时尚的词——“博客”,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人们对博客更了解,对于教师来说,它成为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特别是幼儿博客,主要是家长或教师帮幼儿开通博客,开设个人专栏,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让老师和幼儿之间有更多了解,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提供开发、自由探索、交往的环境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题,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根据中国的文化特点、地区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性格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区,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各方面知识及各种游能力。如我们开展“大帶小”活动。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乎与成人交往,和别的孩子交往较少,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为了扩大孩子交往范围,我们就在日常生活或户外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大一点的哥哥、姐姐领着弟弟、妹妹出去玩,一起游戏,哥哥、姐姐别提有多认真了,他们小心翼翼地领着弟弟、妹妹,教他们如何游戏,教他们拿玩具,扶他们上下楼梯,在活动中,总是先让弟弟或妹妹们玩,培养了技能,开拓了思维,体会到了交往的愉快。

五、信任与沟通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

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者加入教育者一方,共同对受教育者——幼儿施教,将十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这一合作是否能取得成功,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何架设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呢?我们认为关注幼儿是沟通的核心。教师与家长因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才结成一种特定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流,其特殊正在于交流的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为着孩子而交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双方良好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家园合作是否顺利进行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是充满爱心、诚心、责任心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家园合作才能得到广大家长的真诚配合。

总之,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有时处于表面形式,应把幼儿园与家庭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变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幼儿园教育微观层面的结合。社会环境和幼儿个体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会产生相应变化。因此,进行全人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幼儿园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与家庭联合协作中不断扩展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陈青雅.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J].现代教育,2001.

家园合作新视角 篇4

一、饮食营养认知给予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启示

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饮食行为具有以下特点:没有起码的营养认知,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更难建立。比如,小班幼儿会问“:这个能吃吗?“”为什么要吃这个?“”这是什么?”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幼儿的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幼儿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各种各样,比如,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 “卡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气味,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其“张牙舞爪”的形象。 因此,通过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促进幼儿饮食行为,进而提高幼儿全面的健康素养。基本的饮食营养认知有利于幼儿饮食行为的确立,饮食行为养成过程也有利于幼儿体验和深化饮食营养认知。

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幼儿的进餐认知应在生活中适时适度积累。进餐过程是随机饮食营养教育的良好时机, 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成人在幼儿进餐前丰富其进餐经验。通过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考察,概括出幼儿进餐知行关系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建立健康的进餐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的挑食偏食现象有所缓解。比如,进餐前,教师告诉中班幼儿今天的菜样,幼儿回家中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今天有豆腐干,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而且,今天吃鸡腿,明天吃其他,过几天才会再吃鸡腿。”可见该幼儿能根据园内进餐经验,意识到并欣赏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还能与母亲对幼儿园食谱进行评价,从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幼儿饮食营养认知。 此时家长若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 抛给孩子则孩子心理上更易接受,行为上更易遵从。为此,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家园共同不断提升幼儿对饮食的认知,以确立和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二、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应在生活中予以潜移默化

环境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或进餐过程中,无论其“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环境氛围密切相关。生活中,母亲的“挑挑拣拣”或是父亲的 “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中裹饭“难以下咽”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有着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建立的饮食行为或多或少会在家庭中得到体现,反之,家庭中建立的饮食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在幼儿园得到反映,故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成人应率先养成。

三、同步家园进餐规则,改善幼儿的进餐行为

首先,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易被周围环境的刺激所影响, 所以要保持相对安静的进餐环境。再者家园进餐规则的差异,是幼儿家园很多进餐行为存在不同的原因之一,那么明确家园进餐规则是家园进餐行为改善的必须。“规则”可以让幼儿在行为上“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它对幼儿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要求和约束,也是一种监督与评价。幼儿园要将幼儿的进餐规则内化,幼儿回到家中进餐时也会表现出幼儿园的规则所要求的行为。如在幼儿园幼儿进餐后会把餐具一一归类放回餐具摆放处,回家中不用家长提醒,吃完后会把餐具送到厨房,这两件事情是一样的,可见,在园进餐规则的内化,使得幼儿形成一种自己收拾的意识和习惯,只要环境允许就能做到。

当然,家园可以商量建立一些基本规则如餐前洗手、上厕所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制定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照顾幼儿的意愿。如此制定的规则可能会比家长自己的想法制定的“规则”易于实施。

四、巧用同伴榜样的影响来改善幼儿的进餐行为

幼儿会以同伴作为主要的学习对象,比较对象,利用这种心理来激励幼儿进餐,激发起幼儿与这些同伴的比较之心,先以同伴行为为榜样,向他学习、再努力做得比同伴好。

五、协调家园之间教养观念的一致性,给予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与平台

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有差别,幼儿在园有机会自己整理餐具、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家长何不向教师学习,给予幼儿自我锻炼的机会与平台,让幼儿在家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让幼儿在进餐中自我服务,灌输一种进餐礼仪的教育。注意实施干预的时机,尽量不要去干预幼儿进餐,以免弄巧成拙。

摘要: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家长抱怨孩子在家不能像在幼儿园一样好好吃饭,为什么不同进餐环境给幼儿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其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家园进餐行为差异采取有利措施,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为此,本人对幼儿的家园进餐行为不一致进行分析,探寻培养幼儿良好进餐行为的策略。

家园合作新视角 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 幼儿园与家庭有效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已开始逐渐被人们认可, 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更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幼儿园也普遍努力在探索实践着家长工作, 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 我们改变以往教师布置为主, 家长被动参与的单边单向说教式家园合作方式, 开展家园双向互动合作的尝试。我们更注重在尊重的理念引领下, 与家长在家园互动合作方面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关系:教师、家长、儿童是一个合作的团体, 家长、教师、幼儿三者都是主角, 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儿童的品格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 而是在诸多条件下, 主要是在于家长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园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基础上, 分析班级家园合作的现状, 在品格主题开展过程中, 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边实践边反思并进行有效的案例分析与调整, 以期通过一些主题活动中家园沟通小案例的研究与实践, 促进家园有效互动和合作, 为家园合力开展品格主题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对家园合作之实践案例的思与行

1. 从“被主体”到“我主体”。

案例一:一天, 苗妈来接苗苗, 苗一看到妈妈就说:“妈妈, 老师又发单子了。”苗妈习惯性轻描淡写地说道:“拿来妈妈看看, 又是什么知识传播啊?”只见苗妈拿过单子, 用眼瞄了一下, 突然就说:“咦, 女儿, 这次好像不一样耶。我们快回家一起看看吧。”说完就拉着女儿兴冲冲地走了……分析:可见, 在原来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给家长更多的是一种灌输, 而当这种灌输成为一种习惯, 家长理所当然地接受, 久而久之家园互动失去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调整:我们将原来的知识传播单子变成了一张“留白”, 取而代之的则成了一份“报纸”:一张倡议书、一份问卷调查表, 这样的表既让家长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 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并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改变也改变了以往幼儿园班级活动在先, 家长了解和参与在后的现象, 把家长放到了主体和被重视的地位。对于本次“责任和环保相整合”主题计划的制定, 我们更多考虑到以孩子和家长为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则以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我们尝试以这样的改变来改变品格主题开展过程中家长参与角色的转变, 实现家园的有效互动合作。

2. 变“旧”为“新”, 吸引参与。

案例二:新的主题的亲子活动又将要开始了, 当我们把亲子活动单发放到蓝蓝爷爷手中时, 爷爷扫了一眼活动内容, 拉起孩子的手说:“蓝蓝, 和老师说再见, 这个活动我们就不参加了, 你身体有点不好 (其实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太大的不适) 。”然后爷爷不等我们做任何解释, 拉起孩子的手就回家去了。分析:这种现象存在于很大一部分家庭中, 很多家庭中孩子的教养人物几乎都由祖父母包办代替, 这些老人们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生活护理方面的重视远远高于对于孩子品行的教养和培养。对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认为可有可无, 更多时候觉得这些活动过于平常, 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调整:我们尝试改变这种现象, 让我们的活动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 采取了变“旧”为“新”的活动策略,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的参与。我们开展“我是小记者”调查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 请家长们作为“资深记者”, 带领我们的“小记者”们到社区进行采访实践活动。蓝蓝爷爷也无法抑制那份好奇, 成为我们的“资深记者”之一。大小记者们在社区采访保安、采访社区工作人员、采访保洁员, 不亦乐乎……而我们则将这些活动用照片的形式进行及时记录并上传。这些的特色活动, 紧紧抓住了家长的眼球, 抓住了家长们共同的关注点, 从而提高了家长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让我们的每一次活动都能与家长产生共鸣。

3. 活用策略。

案例三: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 接孩子的家长们等在教室的门口, 可可妈妈和平平妈妈手里都拿着我们刚发下去的单子聊着。可可妈妈说:“幼儿园怎么也会有这么多的作业啊?”平平妈妈如遇知音:“是的啊, 一会儿我们还要去上幼小衔接, 哪来的时间啊?”分析:以上说到的这类动员家长收集材料或者是其他任务的小单子, 以前常常被我们运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希望能通过这样“家庭作业”的形式, 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 并能够利用家长资源收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材料, 但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不是不符合要求, 就是很多家长根本不予以配合。仔细分析, 每次目标明确、形式单一的资料收集单让家长们失去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积极性的原因———老师布置任务, 要求家长完成。这样的现象势必导致收集单子成为了本身工作压力就大的家长们的负担, 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调整:针对以往这种情况, 我们在换位思考的同时深感此种方法的不妥, 经共同商议我们决定活用品格策略, 以多变的形式吸引家长的参与, 同时把每次活动单的主体由家长转为幼儿, 即可以由幼儿完成的任务单。品格教育的主题活动策略中有一个“家庭作业”的策略———在孩子的学习主题过程中, 我们布置一些任务, 即要求孩子们将幼儿园所学品行, 如“责任”的语言或具体行为在家庭中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或者说一句话来表现, 然后孩子可以用画画或者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在作业单上进行记录, 而父母只需简单描述孩子的行为的感受或者想法, 抑或签上姓名带回到幼儿园。这种变孩子为主体的家园互动形式不但让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园内所学良好心灵习性, 感受孩子言行的变化和对家人的尊重, 同时更大程度上帮助孩子巩固所学品格之心灵习性。 (以下为“环保与责任整合主题开展的新尝试)

4. 及时跟进, 集中展示。

案例四:主题进行过程中, 由于孩子们的言行变化以及一些家园互动策略的转变, 家长们参与程度明显高涨, 当我们把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完成的作品、家园调查表等等布置在主题墙上时, 立即吸引了所有家长与孩子的眼球。小鞠:“妈妈, 你看这是我的作品!”妞妞:“妈妈, 我们的调查表, 你看你那天都没有完成任务, 我给你一个×。”……分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原来班级的环境布置都由老师设计, 自己动手包揽室内外所有墙面的装饰, 孩子和家长只是作为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 这势必影响到环境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教育作用。墙面没有吸引力, 孩子与家长当然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可言了。调整:我们把主题墙内容的布置与展示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专门展示孩子或是家长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 将灵动的环境及时跟进, 让孩子与家长有参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 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 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所以说, 环境绝不是装饰品, 也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 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 它们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 我们也充分创设环境, 利用环境, 让孩子对每个活动的参与热情带动家长、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使家园合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从而为下一次的活动辅设良好的基础。

三、对家园合作关系改进的思考

品格主题活动已经结束了, 我们的家园合作工作却在这种变化中开始着一次次的新突破, 家长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园合作的工作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通过开展“参与式家园双向研习活动”, 从形式上改变了教师以“教育者”或“专业人员”自居的局面;从内容上拓展了家园合作学习的内容;从过程中引导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和参与者。通过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各自表达, 实现了互相启发、相互借鉴的目的。通过开展“参与式家园双向研习活动”, 引导教师和家长站在更高的角度, 去看待当前的幼儿教育;从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角度, 来进行科学的育儿教育,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

总之, 只有让家长真正感觉到自身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实现家园合作的理想, 促进每个孩子的和谐发展, 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提高。家园合作是一项持久工程, 还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探索、解决。相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它会以更新的面貌展示在大家面前, 让我们共同努力, 让“合作的种子”开始播撒在家园彼此心中!

摘要:在园品格教育课题组引领下, 我们转变教师对家园合作观念的认识, 凸显尊重和换位思考的品格教育理念, 以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家园互动小案例为切入口, 尝试家长的“主体”变化;变“旧”为“新”;活用策略和及时跟进、集中展示等方法从细微入手调整家园合作策略, 以期在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 促进家园有效互动, 真正达到家园合力促进幼儿品格内化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家园合作,案例,策略

参考文献

[1]丁锦宏, 朱小曼.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谴责小说下一篇:高职院校动漫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