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法氏囊病诊治

2024-10-23

雏鸡法氏囊病诊治(精选7篇)

雏鸡法氏囊病诊治 篇1

新城疫病和法氏囊病是雏鸡的常见病和高发病,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 往往呈小面积暴发, 且常混合感染, 症状典型, 下面就我门诊所接病例的诊治情况做一简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

鸡群一般多在15~35日龄发病, 往往是接种法氏囊病疫苗3~7d, 初期鸡群表现粪稀, 个别鸡只被毛凌乱打蔫, 不久出现呼噜、甩头, 排黄绿白便, 治疗不及时, 鸡群就会采食量整体下降, 出现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濒死鸡和死亡鸡, 见喉头潮红有散在的出血点, 气管内有黏液, 轻度潮红;十二指肠、卵黄蒂处、直肠处有枣核样滤泡肿出血, 个别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黄染、内有黄白色干酪物或脓样物, 个别法氏囊外膜呈胶冻样水肿;肝脏轻度土黄肿大;肾微肿有轻度尿酸盐沉积。

3 实验室诊断

3.1 无菌采取病鸡病料, 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 24h、48h各观察1次, 没有细菌生长。

3.2 随机抽采症状典型的不同发病鸡群的血液5批次, 每

批按5%~10%的比例采血, 新城疫做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滴度参差不齐;法氏囊病做琼脂扩散试验, 阳性率为30%~40%。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 确诊为新城疫和法氏囊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全群用卵黄抗体+植物血凝素, 胸肌注射1.5mL/只, 重症胸肌注射2mL/只。

5.2 用本草疫毒膏+赛先锋进行治疗, 同时用VC辅助治疗, 连用4~5d。

经过上述治疗鸡群均很快好转, 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5.3 停药24h后先补种新城疫疫苗, 隔3~5d补种法氏囊病疫苗。

6 体会

6.1 目前鸡群的法氏囊免疫多在12~14日龄, 由于母源抗

体低或整齐度差, 导致免疫前法氏囊病已隐性感染, 这种鸡群一旦接种疫苗, 3d左右发生法氏囊病。建议母源抗体低下的提前到7~10日龄免疫法氏囊病疫苗。

6.2 鸡雏早期感染免疫抑制病或吃过发霉料, 法氏囊的发育不良, 导致免疫力低下。

6.3 感染或隐性感染球虫病, 在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情况下接种法氏囊病疫苗, 几乎百分之百发病。

6.4 注射卵黄抗体, 配合药物治疗由法氏囊病引发的混合感染, 目前还是最佳方案。

雏鸡法氏囊病诊治 篇2

1 发病情况

2009年6月12日, 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某养殖户饲养的2000只33日龄草鸡有一半出现精神不振、减食或停食、羽毛松乱, 拉白色稀粪等症状, 向笔者求诊时已死亡200多只。主诉:因初次养鸡没有经验, 就按当地兽医建议, 在鸡群15日龄和25日龄时用新城疫和法氏囊疫苗各2倍剂量同时混饮免疫, 鸡群一直饲喂自配日粮并没有更换, 而且近来还在日粮中添加火神瘟宝药物用来预防疾病, 11日下午发现极少数状况不佳, 一夜过后有近1000只出现症状, 有300多只闭眼, 不肯走动, 而且死亡较快, 已死亡200多只。

2 临床症状

病鸡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不食, 饮水增加、缩头缩颈、闭目呆立、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拥挤扎堆, 肛门污染, 排白色水样粪便。个别病重者, 颈部羽毛竖起, 伏地昏睡, 张口呼吸, 临死前瘫卧不起, 斜颈侧弯, 两腿痉挛。

3 剖检变化及诊断

剖检可见病死鸡腿部肌肉有出血斑点, 肝脏大小正常, 颜色稍淡, 心包积液,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 法氏囊肿大, 剪开后有淡黄色粘液流出, 肾脏肿胀, 突出肾窝, 个别病鸡有尿酸盐沉积现象。

根据发病情况,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笔者初步诊断该病情为免疫不当导致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暴发。

4 治疗

(1) 环境消毒:鸡粪堆积发酵, 地面用百毒杀 (浓度为1∶600) 对场地、鸡舍环境、鸡舍用具进行消毒, 1次/d, 连用3d。

(2) 注射治疗:鸡群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精制高免蛋黄抗体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 肌肉注射, 2ml/kg, 1次/d, 病重的鸡只必要时可以重复注射2~3次。

(3) 控制继发感染可按药品说明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五毒清 (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灵芝多糖、牛磺酸、甘草、Vc、清热因子、免疫调节剂) , 并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 电解多维混饮, 连用3-5d, 以增强鸡群的抵抗能力, 防止继发感染。

5 d后回访, 除26只病重死亡外, 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嘱咐养殖户:由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能引起鸡的免疫功能障碍, 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 故在鸡群治愈7d后, 应再加强免疫鸡新城疫活疫苗一次, 以防止鸡新城疫的可能发生。

5 结语

雏鸡法氏囊病的综合防制 篇3

的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全年均可发病, 但在5~8月建辉, 绥1-60综20滨27.份发病较多。不同品种的鸡都可合621511.发病06.发生。, 该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白羽蛋鸡和白羽肉鸡更易, 防︶00072潜伏期1~5d, 在无继发病时疗程制41周左~6d右出现。死亡高发病第峰3天, 开始死亡以后逐渐减, 少, 7~8d停止死亡。一般发病率高, 达80%~90%, 但死亡率不高。

2 临床症状

病初患鸡之间互相啄肛, 或啄自己的泄殖腔和尾尖, 直至啄出血。之后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头闭眼, 颈部羽毛竖直, 怕冷向火源靠近, 食欲减退或废绝, 排白色蛋清样稀粪, 最后虚脱死亡。

3 病理变化

3.1 典型的病理变化

为腿肌和胸肌点状、条状或片状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呈紫葡萄状, 切开后有脓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块, 皱褶呈紫红色。肾脏肿胀呈花斑状,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点状、片状或带状出血。

3.2 非典型病变

一般腿肌和胸肌不出血, 法氏囊萎缩呈黄豆大小, 比较坚硬, 很少有出血, 囊外包裹一层黄色胶胨样分泌物, 切开后内有脓液或干酪样分泌物。肝脏呈土黄色或白色深浅不一的条形出血带, 呈现“条形肝”。肾脏稍肿胀, 颜色稍白, 有像缠细毛线团一样的花斑。腺胃乳头出血, 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片状或条形出血带。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 要进一步确诊需要做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诊断和雏鸡接种。

5 预防

该病重在预防, 除了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外, 还要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特异性方法。对种鸡群进行免疫, 能使较高的母源抗体传给子代, 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的早期感染;对商品鸡的免疫, 能使鸡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免受法氏囊病毒的侵袭。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类, 肉仔鸡和育成鸡用活苗免疫, 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可用灭活苗免疫。

免疫前, 首先要制定免疫程序, 可根据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特点、疫情状况和自场的饲养管理条件、母源抗体水平等来制定。首免一般情况下应在14~21日龄, 但考虑到种蛋来源不同、雏鸡采源不同、母源抗体高低不一致等因素, 首免日龄应尽量提前, 可在5~7日龄进行。但也要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 免疫不当有可能会中和疫苗 (抗原) , 使具有较高母源抗体的雏鸡失去抗体。首免时加大疫苗用量, 可用1.5~2.0倍量进行免疫, 这样即使中和一部分抗原, 还会有剩余的抗原继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这样可以把雏鸡的抗体调整到同一水平上, 首免后2~3周进行第2次免疫。

6 治疗

若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 可及早用药物控制。首先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 根据鸡的大小, 用量在0.5~2.0m L, 用量越大越好, 但要考虑治疗成本和鸡的承受能力。对发病严重或混合感染的鸡可在蛋黄内加入干扰素和白介素, 效果更佳。同时用抗菌素、抗病毒药或中药辅助治疗, 恢复更快。注意用蛋黄或药物控制病情后5~7d再接种1次法氏囊疫苗, 可保证鸡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

7 注射高免卵黄抗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病初期的鸡群配合聚肌胞注射高免卵黄抗体, 能明显增强疗效, 死亡率控制在2%左右, 但发病中、后期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则不太理想。

不可用高免卵黄抗体替代疫苗, 高免卵黄抗体在鸡体内的有效期为7~10d。因此, 建议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后7d左右, 要作新城疫的预防接种。高免卵黄抗体不能与新城疫或法氏囊病弱毒疫苗同时接种。否则, 卵黄抗体与疫苗会发生中和反应, 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 篇4

1 雏鸡免疫的时间和方式

蛋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程序一定要依据雏鸡母源抗体的水平来确定首免时间:如果种鸡在115和300日龄左右注射了法氏囊灭活疫苗, 那在雏鸡的15日龄进行首免并用滴口的方式, 在雏鸡的25日龄进行二免用滴口或饮水 (饮水疫苗量应不少于1.5倍正常量) 的方式。如果种鸡在115日龄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首免、在300日龄左右没有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二免, 那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首免日龄可根据种鸡日龄来制订, 如380日龄种鸡对应的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首免日龄为12日龄、430日龄对应9日龄。480日龄以上的种鸡由于母源抗体不整齐时, 采用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必须在6日龄首免, 二免以首免日龄加10d为宜。

肉雏鸡因为其母源抗体的半衰期比蛋雏鸡短2~3 d的, 所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首免在11日龄之前的需间隔10 d进行二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12或13日龄进行免疫的, 一般不需要二免。2疫苗正确的使用方法

雏鸡法氏囊病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鸡群中约有1/10的鸡精神不振、缩脖乍毛、两翅下垂, 步态不稳, 发呆站立或瘫痪不起、闲目沉睡。眼睛凹陷, 腿爪干枯。肛门周围羽毛有稀粪污染、地面有白色米汤样稀粪。另外, 其中10只已死亡。

2 病理剖检症状

解剖5只已死亡鸡和3只患病鸡。可见皮下干燥, 胸肌腿肌色泽发黄, 有出血斑。法氏囊缩小, 外有一薄层淡黄色胶冻物包裹, 法氏囊皱褶粘膜有针尖大小出血点, 囊腔内有混浊黏液;肝脏肿大色微黄, 肾脏肿胀暗黄色或苍白, 输尿管增粗, 滞留尿酸盐。泄殖腔充满白色水样稀粪。腺胃黏膜有出血点, 腺胃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斑、出血带。

3 诊 断

根据用法氏囊疫苗后发病及临床症状、解剖症状, 诊断为误用法氏囊疫苗引起的法氏囊病。

4 治 疗

(1) 法氏囊卵黄抗体1mL/只鸡肌注;法氏康泰

口服液0.5 mL/只鸡滴口, 连滴3 d。

(2) 禽必治。 (河北国威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饮水, 每天上午饮1/5袋;肾炎1号, 每天下午饮1/10袋, 连用 4 d。

(3) 在用药以外的饮水中倍量加入抗病型螯合氨基维, 连饮5d。

(4) 将鸡舍彻底清扫消毒, 以后每天带鸡消毒至病愈。

采取上述措施后第1天死亡25只, 第2天死亡18只, 第3天仅死亡几只, 第4天除个别发呆外, 大群精神活跃、采食正常。停药3 d后用新城疫克隆疫苗免疫1次。

5 讨 论

(1) 柴鸡种蛋来源于农家散养鸡, 没有接种法氏囊苗免疫, 因此柴鸡苗无法氏囊母源抗体, 用3 倍量中等毒力法氏囊疫苗首免, 造成法氏囊萎缩并出现法氏囊病症状。

(2) 法囊康泰口服液是中药制剂, 清热解毒, 扶正固本, 可以修复损伤的法氏囊, 提高鸡体免疫力。禽必治含有达氟沙星、干扰素诱导剂, 主治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两药配合使用可防止病后免疫力降低及继发病的出现。

(3) 柴鸡养殖户法氏囊病首免应选低毒型疫苗, 二免再选中毒型疫苗。免疫方法宜采用逐只滴口, 确保免疫效果。

雏鸡法氏囊病诊治 篇6

1发病原因分析

1. 1雏鸡的生理特点

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 是禽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可产生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完成特定的免疫应答。3 ~ 6周龄的雏鸡法氏囊发育最完全,因此最易感。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和缺陷,从而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使鸡对传染性疾病感染概率增加。IBDV的靶细胞主要是法氏囊中带有表面免疫球蛋白M( SIg M) 的B淋巴细胞,因此通过手术或药物去除法氏囊的鸡对IBDV不敏感。成年鸡因法氏囊已退化,故多呈隐性感染。

1. 2饲养管理不当

引种检疫不严格、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方式粗放、消毒灭源不彻底以及疫苗接种不合理等,都可能引起IBD的流行。引进鸡雏未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和检疫,或者抽检率低,常造成病原体传入。完成转群后的育雏舍及出栏后的鸡舍,没有严格进行卫生消毒和杀虫灭鼠工作; 发生过IBD的养鸡场消毒不彻底; 对病死鸡只及粪便污物未及时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饲养密度过大; 对出入车辆和往来人员的消毒走形式主义等,松懈的饲养管理,常引起本病的流行。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推进,养殖场过于集中,如若不加强饲养管理,有一户发生疫情,将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养鸡场,引起本病的大规模暴发。

1. 3变异毒株的存在

疫苗抗原性与病毒毒株的差异,可以影响免疫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均有IBDV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报道。变异株的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不见高死亡率及腿肌出血等典型症状,可见法氏囊迅速萎缩。各变异株( 血清亚型) 间存在着抗原性差异,与常用的IBD弱毒疫苗的相关性只有10% ~70% ,只能提供部分交叉保护作用。某些养殖户忽略了当地本病的流行特点和变异毒株的存在,使用的常规疫苗毒株抗原性与发生的IBDV毒株不符,当免疫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难免造成免疫失败,出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鸡场IBD免疫鸡群反复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1. 4母源抗体干扰

母源抗体是雏鸡从卵黄获得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抗体,获得母源抗体的雏鸡在出壳后几天或相当长时间内可以免受特定病原体的感染。然而,高水平的母源抗体能与疫苗中的特定抗原发生中和作用,使得疫苗免疫后部分或者完全失效,造成免疫失败。

1. 5免疫接种方法不当

目前,IBD疫苗接种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饮水和滴鼻点眼。有的养殖户为方便操作,将滴鼻点眼以头浸来代替; 有的养殖户习惯采取饮水免疫的方法,稀释疫苗时又不注重水的质量; 常造成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有的养殖户将两次接种合并为一次, 使后期鸡群整体抗体水平低,造成鸡群IBD的后期散发。另外,免疫时机和疫苗选择不科学、随意加大或减少疫苗接种量、增加或减少免疫次数等,这些方法都是不当的,常常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甚至造成免疫失败。有的养殖户对法氏囊疫苗毒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过早采用强毒力疫苗接种鸡群,直接造成免疫抑制,甚至立即引发IBD流行。

1. 6药物影响

肾上腺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增殖抗代谢药物及抗体制剂等均对免疫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对法氏囊造成损伤,使免疫功能低下,诱使IBD的发生。在免疫接种前后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磺胺类药物,可能会减弱或抑制疫苗的免疫效果。

1. 7应激因素

鸡群受到过冷过热、转群、断喙、其他疾病等应激因素的影响,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酶和血液成分改变,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免疫接种失败[1 - 2]。

2 IBD的诊断要点

2. 1初步诊断

IBD的流行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感染率高、发病率高、发病急、病程短、尖峰式死亡。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病,病鸡羽毛逆立,畏寒、扎堆,严重腹泻, 极度虚弱,并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特征病变是胸肌、 腿肌出血,法氏囊出血、水肿或萎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腺胃、肌胃及其交界处出血,偶见呼吸道、 消化道充血、出血。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分离和分子生物学诊断[3]。

2. 2病原学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无菌采集病死鸡法氏囊,研磨、稀释、离心后取上清液,接种于9 ~ 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37 ℃ 培养5 ~ 7 d后观察鸡胚病变。必要时可盲传2 ~ 3代,也可用BGM - 70细胞、鸡胚法氏囊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培养分离病毒。还可以用一步法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的方法进行IBD病毒检测[3]。

2. 3鉴别诊断

针对IBD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变化,应注意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雏鸡白痢、鸡球虫病、住白细胞原虫病、鸡痛风、鸡包涵体肝炎、鸡传染性贫血、磺胺类药物中毒、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鸡马立克病、速发嗜脑肺型新城疫和雏鸡脱水等进行临床鉴别诊断。

3综合防治措施

3.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鸡舍良好的温湿度,育雏前期舍内温度高、 湿度大,要严密监测并控制好温湿度变化。选择适宜的饲养密度,随雏鸡的生长发育,要及时做好减员分笼工作。给予合理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做好夏季防潮和冬季保暖工作。尽可能地给鸡创造经济且相对舒适的生产环境,从而提高鸡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使鸡群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性能,使养殖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同生长阶段的鸡应尽可能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注意饲料和饮水卫生,定期检查饲料卫生质量,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和不合格的劣质配合饲料, 经常检查水源和供水管道卫生安全情况,保证鸡群饮水清洁卫生。

3. 2减少应激,提高免疫力

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传染病,通过减少鸡群应激、提高鸡体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暴发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噪音、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饥渴、突然换料、长途运输、转群、断喙、 接种疫苗、天气突变、更换饲养员、外来人员参观等均属于应激因素; 在饲养期间应尽可能地消除应激因素,避免不必要的惊扰,减少抓鸡次数,转群、断喙、接种疫苗前可以投放抗应激药物,如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增强鸡体免疫力,缓解应激。

3. 3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本病重在预防,预防的主要手段是免疫接种。预防本病的疫苗种类很多,有弱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及强毒株活苗、油佐剂灭活苗、囊组织灭活苗及基因工程疫苗,但疫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弱毒株疫苗对法氏囊没有损害,但接种后抗体上升较慢,抗体效价也相对较低; 中等毒力疫苗对法氏囊稍有损害,特别是对母源抗体较低时的雏鸡; 而强毒株疫苗更易致法氏囊损伤,无母源抗体时等同于人工攻毒,故生产上很少使用; 灭活苗通常是以活苗为免疫基础,用于加强免疫,对雏鸡免疫原性较差; 囊组织苗效果较好,但来源有限,因此常常仅对种鸡群使用; 基因工程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其特点是危害小、免疫原性高,但价格较昂贵,目前尚未大面积推广使用[4]。

种鸡可用弱毒苗饮水免疫,在18周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的油乳剂苗,一年后重复一次,在整个产蛋期可维持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母源抗体对孵化后4 ~ 7周的雏鸡可提供有效的保护。对于有母源抗体的雏鸡,多在10 ~ 14日龄用IBD弱毒或中等毒力活疫苗饮水免疫1次; 二免时间不能过晚,一般在首免后的7 ~ 10 d进行。对于一些用疫苗难以控制发病的养殖场,可在发病日龄前3 ~ 5 d肌肉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10 d后,可用中等毒力毒株活苗饮水免疫一次。中等毒力活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应根据当地该病的流行状况、鸡群的种类、 鸡群母源抗体水平、饲养管理条件及疫苗毒株的特点等来综合制定并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3. 4发病后紧急处理及药物治疗

在发病早期紧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同时在饮水中加入0. 2% 的肾肿解毒药、0. 1% 维生素C、抗菌类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可减少死亡,控制疫情, 加快康复,降低损失。也可采用高免卵黄抗体1 m L / 只,加氟苯尼考注射液0. 5 m L / 只,混合肌肉注射1次; 病重鸡加注1 ~ 2次,每天1次;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热毒净( 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芪多糖及淫羊藿等) 中药制剂,每天1次,连饮3 d; 再用月苄三甲氯胺( 浓度1∶500) 进行带鸡消毒1次。临床上也可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如适当加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用量,口服补充电解质,利用某些中成药缓解肾脏损伤,也可在饲料中加入具有清瘟败毒作用的中药, 连用4 ~ 5 d,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等。治愈后7 ~ 10 d应再进行一次免疫接种,以使机体产生自我免疫力。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一直是危害我国养鸡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能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形成免疫抑制,造成鸡体免疫系统瘫痪,使早期感染的雏鸡对多种疫病的敏感性增加,给养鸡业造成困扰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鸡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介绍了IBD的发病原因,详细阐述了IBD的综合防治措施,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提供参考。

鹌鹑法氏囊病的诊治 篇7

1 基本情况

主诉5月份从安徽引进鹌鹑500只, 已有23日龄, 体重55g左右, 免疫程序按种禽场制定的项目进行, 入舍后接种了新城疫疫苗, 3周又接种了禽霍乱疫苗和大肠杆菌苗, 生长良好, 伤残率很低。

2 发病的过程

乍看饲养水平还比较好, 舍内笼舍比较干净, 7月20号温度高, 下了一阵大雨后, 鹌鹑群就出现拉稀的, 两天后出现饲料量下降现象, 饮水增多, 下午死亡2只, 用过阿莫西林粉饮水, 也不见好转, 7月23号早晨发现死亡了19只。

3 临床检查情况

鹌鹑舍比较窄, 里面的密度较大, 病鹌鹑闭眼缩头, 精神差, 颈部羽毛倒立, 躯干紧缩弓背, 也有呆立嗜睡, 有几只瘫痪, 驱赶时两翅扑地行走, 检查新鲜的粪便颜色, 以白的、绿的、黄色的较多, 几乎全是稀粪。

4 检查病理变化

剖检体瘦的病鹌鹑5只, 体肥的死鹌鹑5只, 共同的特点是:皮肤脱水, 干结, 大脑皮下层骨膜表面有出血斑, 每只鹌鹑的气管粘膜轮层有不同长度的出血环, 胸腺肿大, 出血呈紫色, 嗉囊空虚, 胸肌、腿肌有出血斑, 心脏冠状动脉上有米粒大的出血点, 腺胃乳头有出血, 肌胃内金粘膜难以剥离, 内金下的角质层有出血斑, 小肠浆膜层有不同大小的出血斑。

5 治疗措施

从临床发病情况到病理解剖结果, 证明了该群鹌鹑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制定治疗原则以抑制病毒, 提高抵抗力是关键的环节, 其次增加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1) 全舍使用杀病毒的消毒药百度杀按1:1000的比例稀释, 舍内外彻底全面的喷洒消毒一遍。

(2) 严重的病鹌鹑注射精制卵黄抗体, 每只鹌鹑注射0.5ml。以达到快速中和抑制法氏囊病毒。

(3) 全群增加营养支持:调剂胃肠吸收功能, 每50kg清水加速补50g, 加白沙糖1kg, 搅匀饮水, 一天早晚饮两次, 每次饮2个小时, 连饮3d为一疗程。

(4) 控制继发感染:饲料中加入中药清温败毒散拌料, 连喂3d, 以刺激免疫系统, 提高代谢机能。

6 小结

上一篇: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下一篇:“3+4”衔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