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运动教育

2024-10-29

休闲运动教育(精选12篇)

休闲运动教育 篇1

记者手记:接到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的电话邀请, 记者在3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前往北京中帽胡同15号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 开始了一段关于创客、创客运动、创客教育的对话。

对话的嘉宾包括: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毛勇博士, pcDuino布道者、中央“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刘靖峰博士, pcDuino社区代亚娟,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信息可视化联合实验室卢长钐副主任, 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 十一学校赵亮老师,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梁森山副主任等。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参与者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前往, 大家妙语连珠, 碰撞智慧。整个上午, 院子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令人久久难忘。

记者:中美创客空间有哪些差异?

刘靖峰:美国的创客空间有社会创客空间和家庭创客空间, 社会创客空间是会员制, 会员要交纳会员费, 创客空间有生存的压力。参加社会创客空间也经常是大人和小孩一家人去。创客空间里, 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各样的讲座。平时想创业的人没有办公室, 周末就在那里上班。基本上创客空间都是这样运营。但是它没有专职的教师, 大家都是自愿来讲课。如果谁想讲课, 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 因为要坚持数年, 并且是没有报酬的。

吴俊杰:所以感觉国内的创客空间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比如我们聊天的这个创客空间, 就是依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 中心还组织全国的机器人比赛, 也有教师培训的需求。中心有活动的时候, 就利用这间屋子, 在没有人比赛的时候, 屋子就变成创客空间。

刘靖峰:对, 美国的创客空间是独立的, 要付租金, 有生存压力,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情况不大一样, 在中国, 到了四五十岁就是退休状态, 基本上都是打打麻将。我和比我年龄大的人谈创客, 基本上他们都不感兴趣。他们最多是教孩子做作业, 所有的希望都是下一辈。但对美国人来说, 45岁刚刚开始创业, 美国人创业的年龄是45岁到50岁, 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吴俊杰: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刘靖峰:中国鼓励大学生毕业就创业。美国并不是大学毕业就创业。那些在大学里没毕业就创业的美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并不是说他们的大学没读好, 比如, 谷歌的创始人博士没毕业就创建了公司, 后来他又读完博士, 他的毕业论文我看过, 非常严谨, 非常漂亮。美国比较随便, 可以中断学业, 几年后回来接着上大学。读书和做事, 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这点不像在中国, 两者好像变成一对矛盾。中国现在有种偏见, 成绩好的是不可能搞公司的, 不能发财。吴俊杰老师在做的创客教育和美国中小学在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中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美国的学校师资力量很缺, 美国的中小学并不是很有钱, 一般学校是没有那么多钱和师资的, 有的知识老师并不懂, 所以最关键的是, 家长要做志愿者, 到学校里给学生上课。我们社区里, 家长基本上都是博士,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讲这个内容, 但是自己不懂, 于是就请家长来讲。家长很主动, 很愿意, 而且小孩也会发动家长来讲。

记者:那种做法是不是只适合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地方?

吴俊杰:我举一个例子, 淄博的于方军老师, 他做的就是创客教育。淄博是一个二线城市, 山东也是应试教育压力比较大的省, 学生自己的时间很少, 但于老师的工作做得很细致。我们讲, 在哪个城市来做, 并不是说只能在发达的城市来做。因为有了网络社区, 协同做事变得容易起来。我在QQ群里发现了于老师, 他需要硬件, 我就推荐刘靖峰博士的公司来提供, 同时, 于老师可以自己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 我们就可以用他的课程和教材。这样, 我的课不见得在我这里做, 我设计好的教材可以在其他人那里上。计算机在小学的普及率已经很高, 资源和内容是很重要的。

记者:为什么现在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在国外这么火?

卢长钐:我们是在中科院自动化所, 现在政府提倡要科技文化融合, 当前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素材利用价值和比率比较低, 国内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文化素材开发出来。正好我们看到Scratch和树莓派, 这是一种很好的科技型的载体, 但是内容上可以更多地融合传统的文化。中国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主要是应试教育, 除了学习班就是补习班。他们也需要创造力思维的开发。所以创客教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成为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刘靖峰:创客这个事物不是现在才有的, 创客就是做东西的人。谁是最好的创客?你的妈妈就是最好的创客, 天天在家里烧饭给我们吃, 这就是创客。所谓创客, 是和消费者的概念相对应的。我天天听音乐, 我就是音乐的消费者, 我唱歌, 我是歌手, 我就是音乐的创客。在80年代, 乔布斯他们在车库里面攒电脑, 那时候他们不是作为电脑的消费者, 而是电脑的创造者, 联想也是这么出来的。90年代, 家庭电脑的出现导致每个人都有了重要的工具, 互联网出现后, 你可以写博客、拍微电影。这是继电脑创客后出现的另一波创客, 就是内容创客, 也叫“比特创客”。2005年后, 由于开源硬件的出现, 使得动手做一个东西很容易, 所以3D打印机出现了。本来你做个杯子需要开模, 现在很简单, 在家里就可以打印出来。原来DIY是创建数字内容, 现在变成原子世界的创造, 但是这个运动才刚刚开始, 我们说的创客运动主要是指原子世界里的创客运动。我常年在美国生活, 也经常到学校里面去。因为美国把大量的制造放在中国, 这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持续创新能力, 所以奥巴马政府去年在国情咨文里面讲到, 美国要把创客运动作为保持其持续创新力的源泉和发动机。现在美国拿出1000万美元支持一千所学校做创客空间, 就是做教育。

记者:请描述一下未来的创客教育是什么样的?

吴俊杰:我发现, 我们国家是“扔掉”经济学的经济模式, 是一种产生垃圾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贵, 我更希望未来创客文化带来的是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 人会变得更开心。比如, 在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人, 我很了解每个人的专长, 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小活动, 孩子和大人不分年龄地在一起活动。这样会形成一种社区的教育和整个的社区文化, 甚至以后孩子长大了, 社区会给他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实际上, 创客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手工业时代的复兴。我从我认识的那个人手里购买马蹄铁, 他很了解我们家的马是什么样子的, 知道哪个马蹄铁爱坏, 而且我认识他, 甚至我们家和他有沾亲带故的关系, 所以他不会卖差的东西给我。在大工业时代的“扔掉”经济学背景下, 我用的都是我不认识的人生产的, 这样可能伴随着发生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是浪费, 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如果是手工业复兴的时代, 那就不一样了, 我认识的人给我提供服务, 而服务的背后是邻里之间的社群关系。台湾最近的社区再造运动, 就是在现实背景下产生的。台湾农村面临的问题是, 年轻人都从乡村走了, 乡村变得老龄化, 变得凋零。然后有一批台湾人在搞社区再造运动, 重新规划社区, 让它变成一个有生机的地方。通过设计师的努力, 有些是创客的努力, 搞有机农业, 来重构社区人与人的关系。创客运动和这个大的文化背景是有联系的。在激进的教育理念中, 大家会说, 学校会消失的, 但学校消失了, 什么会保留呢?就像歌手和唱片公司的关系, 唱片公司会消失, 但歌手不会消失, 写曲子的人不会消失, 听众不会消失。今天是大工业的生产模式构建人获得商品方式的时代, 大工业的生产模式会消失, 但产生创意的人不会消失, 完美展示创意的人不会消失, 消费者也不会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教育会变得如教育家杜威说的那样,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

休闲运动教育 篇2

初一(5)班

为了学生能提高身体素质,给学生一个健康身体,为学习做好保障,学校将于本周举行田径运动会,本次安全教育主题为体育运动安全。

1、学生上体育课或运动会必须穿运动服装,穿运动鞋;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2、全体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规则,服从班主任安排,不进入危险区域,在指定的地区观看比赛。

3、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要顾及周围学生的安全,自己也要遵守运动规则,严格按运动项目的动作顺序进行,并做好准备活动。

4、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服从裁判组的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5、铅球等投掷项目在无体育教师或班主任在场时,学生不能自行活动。

6、学生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

休闲运动教育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休闲教育 大学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崇尚勤劳努力的工作奉献精神,没有把休假和休闲作为一件“正事”来对待。但是在休闲时间逐步增多,休闲理论渐入人心的当代社会,休闲逐渐成为人的基本权益,而且在价值判断上,逐渐认为自我实现的愿望并不仅仅局限在工作领域,也可以在休闲活动中获得满足。工作之外的休闲让人们体会到放松、愉悦,增强个体个性的张扬、雄心的显示、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获得更多的生活幸福感。现代社会的法定假期、公共休闲政策、法规制度增多,也引导人们将休闲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利。据国际休闲研究权威专家分析,21世纪初的十年内,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

大学生普遍获得多于其它学校教育阶段的课外时间,并且有了脱离家长、自主安排课余休闲的权利。大学生能够合理安排空闲时间,并且内容丰富、积极向上,就会由此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增加自身社会价值,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进入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大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休闲教育,可以避免大学生课余生活空虚、寂寞,或者沉迷于对身体健康和精神成长不利的活动,培养大学生适应当前及未来“普遍有闲的社会”潮流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

1 大学素质教育需要关注学生休闲:

自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以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已经逐步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课外生活的关注和渗透远远不够,对于大学生专业素质之外的休闲素质的培育则非常薄弱。

1.1 课外生活和休闲状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充分发现人的天赋,最大限度开发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是针对专业型人才的教育,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最终不能脱离人性的完整。人的生活除了学习、工作外,还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休闲教育就是为了教人们学会休闲,在自由时间里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利用课外生活和休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可以更愉快地接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相比于课堂、实验室等专业学习和实践教育,休闲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兴趣和创造、展现青春的活力,从而更快地提高知识、技能和情感,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愉悦感,在充分感受生命的幸福中提升素质。

1.2 大学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补充

休闲教育是指在休闲中达到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即知识、身体、身心等的健康发展;并在休闲教育中获得休闲的意识、知识、技能、体验、价值观等,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在于,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成为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而休闲教育更强调通过自由自主的休闲,有意识地支配自己休闲的行为,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提升和整合人性,消除精神贫困。高质量休闲的核心就是自由,休闲教育强调人性在精神上的自由发展,并在自由的状态中促进人的美德和优秀品质。

大学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大学休闲教育使得学习真正成为个体素质提高的手段。娱乐活动中呈现出益智性、健身性、美育性、技艺性、交际性等等,休闲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外部社会的压力,而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自由选择。学习的过程摆脱了社会功利的种种目的,使自己感受到愉悦和满足,得到全面发展。

(2)大学休闲教育使得大学生学会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提高工作时间的质量,这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一致的。

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因而进行工作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和终极目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日平均闲暇时间是4小时左右,因此大学中还有相当一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充实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面。仅仅有工作技能而没有休闲技能,将会使人在闲暇时间里变得无助、空虚、失去生活的意义。积极有意义的休闲,使得生理机制得到修复与完善,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有利于提高创造性和工作效率。

(3)大学休闲教育使得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更高,获得休闲技能,提高休闲水平,体验到生命的完美,提高作为人的个体素质。

大学专业教育只能发挥人一部分的潜力和某些方面的才能,同时也或多或少限制了其他方面才能的发挥。因此在专业学习之外,获得一定的休闲技能和鉴赏力,使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从事具有创造性、想象力和发展空间的休闲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和自由的满足,激活梦想,感受创造的冲动,个体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1.3 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条件和权利安排课余生活,但是相应的休闲价值观、态度、能力等素质却没有培育起来

大学休闲教育的目标主要有:第一,通过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的休闲技能、休闲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使人们有能力参与某些休闲活动,从而引发其对休闲活动的兴趣。第二,通过休闲教育确定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

2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休闲状况

2.1 调查概况

2009年6月,利用河南科技大学《休闲旅游》公选课的平台,进行了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代表访谈两种方法配合进行,调查对象在《休闲旅游》选课学生中随机抽取。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召集了两组学生代表进行访谈,参加的学生代表共30人。

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对象均为我校2008级学生,入校一年,年龄在18-20岁。性别构成中,男生占51%,女生占49%。专业构成中,文科占40%,理科占18%,工科占42%。

调查内容:主要就大学生休闲态度、休闲活动和质量、休闲教育三方面进行调查,反映当前大学生休闲状况。

2.2 大学生休闲态度

(1)对休闲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调查对象对休闲、学习、兼职三大活动的重要性排序发现,88%的学生将学习排在第一位,9%的学生将休闲排在第一位,3%的学生将兼职排在第一位。

(2)休闲促进要素

促进和推动大学生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中,有自由支配时间63%排在首位,其次是有自由支配金钱55%和兴趣50%。朋友的因素占28%,仅有3%的学生考虑到“利于就业”。在访问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方便的可达性也是推动休闲的一个因素。

(3)休闲阻碍要素

阻碍大学生休闲的主要因素中,“缺钱”以69%占首位,“没时间”占62%,缺同伴占18%,其它因素,例如兴趣、交通、器材、培训等因素都不超过15%,不成为阻碍因素。

2.3 大学生休闲活动和质量

目前耗费时间最多的休闲活动中,电影和课外书48%,聊天28%,电脑电视22%,逛街16%,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13%,打游戏11%,旅游类10%,棋牌3%,整理清洁3%,美术书法艺术类2%。

最希望进行的休闲活动中,旅游类69%,健身体育类37%,电影课外书20%,聚会和社团活动19%。

大学生最不喜欢的休闲活动是打游戏49%,逛街19%,棋牌18%,整理清洁19%,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19%。

对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的评价,37%认为有待改进,30%认为有意义,24%不想参加,11%认为没意思或者反感。

对目前休闲生活满意程度采用李克特法计算五级分值为2.98,基本及格水平。

2.4 休闲教育调查

大学生欢迎的休闲教育形式是旅游参观81%,有意义的社会活动70%,其余例如,兴趣班或团体22%。

大学生需要的休闲教育内容是旅游基础知识39%,休闲活动技能等36%,深层次休闲实践问题22%,中等深度旅游业实践问题22%,休闲质量19%,休闲主体16%,休闲政策与管理10%。

3 当前大学生休闲生活存在的问题:

休闲活动单调、活动种类不丰富、趣味不高雅,是当前大学生休闲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休闲问题反映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缺陷。

3.1 对休闲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偏见,反映大学生休闲价值观不健全

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休闲应该置于学习之后,甚至置于兼职之后,认为休闲是不务正业。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休闲的首个阻碍因素是金钱,认为休闲是有钱人才能做的。绝大多数学生将时间因素,既列为推动休闲的因素,又将“没时间”列为阻碍休闲的因素,其实反映的是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课余时间是应该用来学习还是休闲的矛盾心理,也是对休闲价值的怀疑。

3.2 休闲时间利用率不高,活动内容单调,社团活动参与性不高,反映对大学生休闲需求的忽视

大学生目前耗时最多的休闲活动以静态为主,看书看电影、上网、电脑电视、聊天等,其它闲逛、闲聊、整理等虚耗的时间不少,女生偏爱逛街,男生偏爱电脑游戏,缺乏对闲暇时间积极有意义的规划,活动中动态性活动缺乏,不符合青年休闲需要。

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主要是各学生会团组织,经费缺乏,有的让学生自己交钱,阻碍学生参与积极性。组织的讲座和社会活动较少,有时强制学生参加,引起部分学生的反感。

3.3 休闲活动种类不丰富,休闲满意度不高,反映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急缺

学生期望的休闲活动多是动态的、青春热情的,例如郊游、露营、远足、聚会、健身运动等。但是由于场地、交通等条件限制,加上学生不正确的认识局限,组织不起来。而学校支持的社团活动,又不受学生喜爱。所以,大学生休闲状况的满意率不高,仅仅在及格分上。休闲教育端正学生休闲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休闲,学习和掌握休闲技能,提高休闲趣味和鉴赏力,成为大学休闲教育的当前目标。

4 从休闲教育入手,完善大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张旗鼓地进行,但在大学却一直缺乏系统的延伸。大学教育对学生专业之外、课堂之外的教育,一直处于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面对充足的闲暇时间,一部分大学生或者束手无策,精神上倍感孤独空虚;或者在懵懂中虚度,浪费大好青春。大学的课外活动,没有能够广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或者因为强制和半强制,把休闲自由的意义异化为另一层学生负担。

所以,大学生的休闲教育,只有首先改变观念,把休闲作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途径,与工作具有同等重要性意义,并且充分尊重学生休闲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丰富的休闲机会和设施,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观之下的真正休闲教育。

4.1 启迪科学休闲意识,培育自由、人文生活观念

拥有闲暇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人类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随心所欲,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去发现你热爱的活动。这个过程本身不但令人愉快,也体现生命的意义。大学休闲教育重在确立健全的休闲价值观,启迪科学休闲意识,强调休闲最本质的两个特征,即自由非强制和没有外在目标只注重内在满足。休闲活动引起自由非强制,才能在无压力、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才能焕发内心的喜爱。休闲活动没有外在目标,只注重休闲过程带来的内在满足程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4.2 充分保障学生休闲权利,延伸全面素质教育系统

休闲强调自由选择,大学非义务教育,学生已经成人,自由选择和规划生活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大学强制或半强制的社团活动不是真正意义的休闲活动。大学应该系统构建全面的素质教育系统,确立正确的休闲价值取向,高雅的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氛,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条件。例如,充分利用大学的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让学生享有自由选择享用这些资源的权力,认可学生的休闲技能和特长,灵活设置素质培养的全面系统。

4.3 投入资金,建立休闲活动技能的指导和培训体系

目前大学课程中重视专业教育,选修课以传授知识和就业谋生技能的课程为主,而发展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的课程较缺乏。所以需要投入资金,开设休闲技能方面的选修课,或者以免费培训班、兴趣班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阅读、音乐、舞蹈、旅游、社会活动等方面技能的培训。对于学生自由组织的课外活动和比赛,也应投入专项资金支持。

4.4 丰富和创新休闲活动形式,鼓励个性发展

发挥各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和吸引力,努力丰富和不断创新休闲活动形式,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动态型休闲,例如运动和各种社交。

但是调查中显示,当前许多大学生忽视运动休闲。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条件,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展现青春活力,融入人际交往。

另外,我国大学的社交活动少,而且不够正式。国外大学常常有典礼、晚会等正式的社交场合,大学生通过参与,培养社会交往的礼仪,形成高雅文明的行为习惯,拓展社交圈,塑造个人魅力。

4.5 完善休闲文化设施,增加休闲场所。

大学尽量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基地,充足的自习室、运动场,有优质服务的图书馆、机房,开放的科学馆等,营造大学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和高雅的休闲环境,完善休闲教育的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 苗素莲.大学素质教育的特征[J].现代大学教育,2002,(4):27-28.

[2] 刘宇文,等.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休闲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6-30.

[3] 刘海春.休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121.

[4] 楼嘉军.休闲新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现状的研究 篇4

1.1 问题的提出

根据泰州市教育局公布2015年泰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得出:该市学生近视率仍处在高位,肥胖学生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耐力和上肢力量一直是该市中小学生体能的短板。根据以上问题该文针对泰州市区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的意义

笔者所在高校每年有学生进入泰州各个小学实习,这为笔者论文调查情况提供有利的条件。希望通过该论文的调查,呈现出泰州市区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现状、不足之处,以引起政府和家长以及学校重视,为泰州市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做出微薄之力。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泰州市区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泰州市区8所小学,每所学校100个学生,共计800个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96分,有效问卷78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9%。

2.2.2 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 22.0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市区小学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市区小学生课外时间安排项目的调查分析

现如今小学生课外时间多,但自己拥有的休闲时间比较少,用于参加休闲运动教育的时间就跟少了,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泰州市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排在首位的是参与各种文化补习班,占调查人数中92.3%,也就是说泰州市区小学生只有7.7%的小朋友课外没有参加文化课培训,这和苏中地区家长重视文化课的传统观念分不开。除此就是看电视和上网玩游戏,而参与运动的只有34.6%,这也是多年来该市青少年儿童健康一直下滑的真正原因所在,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们的注意。

3.2 市区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动机

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教育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这符合小学生内在需求和心理需要,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泰州市区小朋友参加休闲运动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强身健体和缓解学习压力,这也给我们运动项目的教练提个醒,在培训小学生体育运动项目时要抓住重点,那就是锻炼为主,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为辅。

3.3 市区小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场所调查与分析

参与休闲运动的场所是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教育的活动场所,他们喜欢在什么地方参与休闲运动教育的活动如表3所示。

研究表明,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场所大部分会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但是有些社区为了盖楼和建车库占用了户外运动场所。健身场所收费,是小学生选参与休闲运动场所少的原因。学校之所以只有28.3%的人选择,是因为课外时间中小学学校大部分关闭,只有大学校园开放。

3.4 市区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内容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笔者把休闲运动细分为娱乐类型项目、健身类型项目、防卫类型项目、舞蹈项目、民俗项目,如表4所示。

以上研究说明,多数学龄儿童喜欢参与休闲运动教育的内容为球类、游泳、运动游戏、踏青郊游、骑自行车、跆拳道等项目。

3.5 市区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频率及时间

参与休闲运动的频率是小学生每周参与休闲运动活动次数,时间是每次参与休闲运动活动的时间有多长,它是评价当今小学生参与运动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如表5、6所示。

3.6 影响市区小学生参加休闲运动教育的因数调查与分析

在对影响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的因数调查与分析中发现以下几点因数,如表7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压力重,没有时间是影响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的第一因数,在学校、家长的期望下及社会的影响下,多数学龄儿童有上好学校的强烈意识和愿望,为此付出的行为就是忙于做大量的课外作业、各种复习题以及上各种特色班和参与各种考试和比赛。使得当今学龄儿童参与休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差。多年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也说明了他们的体质健康并不乐观。经济条件作为影响因数最后一位,说明泰州市区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消费还是舍得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目前泰州市区对小学生休闲运动教育并不乐观。小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及参与各种特色班几乎占满他们休闲时间。多数小学生休闲时间安排不合理,看电视、玩游戏是他们主要休闲方式,参与休闲运动的时间和频率较少。

(2)小学生对休闲运动开展情况了解不够,他们参与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丰富课外生活。参与场所主要是在小区和附近的公园。参与的项目主要为球类、游泳、运动游戏、踏青郊游、骑自行车、跆拳道等项目。

(3)影响小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教育的因数主要有:认知因数、学业压力因数、家长因数、场馆因数、知识和技能因数以及经济因数。其中主要是学业压力因数。

4.2 建议

(1)完善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基础和社会为依托的3种渠道,引领小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教育活动方式。

(2)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休闲体育运动教育,由政府支持、引导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休闲运动教育。

(3)加强社区指导员的培养,注重休闲运动教育科学、系统的研究,丰富和完善适合儿童休闲运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2010.

[2]裘指挥,宋晓云.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3(8):14-17.

[3]王婧.小学闲暇教育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03,41(1):54-56.

《圆周运动》的教育反思 篇5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别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归纳使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快度、线速度)在时间改变,因而,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要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老师怎么依据自个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界说: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遭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以为这个界说是不确切的,其一是简单给学生发生误导,以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遭到一个向心力的效果,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效果效果命名的,它可所以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所以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对比好,先经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试验,剖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遭到一个一直指向圆心等效能的效果,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界说也对比科学,学生简单承受,且给等效能留了拓宽空间,老师在后面的教育中,再经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育中,对有些杂乱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快度,依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快度一定是因为它遭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么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笼统,学生不简单承受。

2、向心加快度:人教版教材是经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v,△v△t求出均匀加快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方位的加快度,称向心加快度向心力向心加快度,然后给出加快度的公式。按此教育计划,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快度的来龙去脉,但因为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而本教育计划适合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经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剖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遭到向心力的效果,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由向心力发生的加快度,这个加快度叫向心加快,方向与向心力方向共同,一直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快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杂乱的数学推导,使教育难度大大下降,从课堂教育效果看:学生感受简单承受,师生互动较为活泼。

家庭中儿童的休闲教育 篇6

休闲教育作为休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识、开发并加以利用,它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现阶段,现代休闲教育基本上是还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教育方式,全社会缺少休闲教育,休闲时间真正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一、生活休闲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休闲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个人休闲和自由活动的总称;按照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 在《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中的说法,“人人都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休闲。空闲时间是一种人人拥有并可以实现的观念,而休闲却并非是人人都可以真正达到的人生状态。”

1.休闲异化现象需要休闲教育指导

进入工业化进程之后,各行业的体力劳动强度下降,空闲时间变得更多,但是实际上劳动者根本无法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是仍然缺乏休闲的空间,需要休闲教育进行指导,把休闲真正变成再创造的机会,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活动。

2.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文明社会,社会发展受技术的支配,因此休闲具有了使人“重新定位”的作用。现代休闲教育是规范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的基础。文明、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减少对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从孩子抓起,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形成良好个性

休闲教育能松弛身心,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减轻压力。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促进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功能,潜移默化,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和良好个性,提升生活质量。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休闲活动一般是个人的活动,休闲时间是由个人支配的,在休闲时间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加强休闲教育,教育儿童进行文明、健康、道德的休闲,科学指导儿童的休闲时光,养成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休闲教育的现状

现代教育在重视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对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的培养。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却在休闲时不知所措,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

传统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初期教育对于指导休闲选择的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儿童比成年人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有更多的热情探索周围的世界。成年后,人们宁愿继承年少时代的爱好,人们更多的表现出对以往休闲活动的偏好。可见,加强早期休闲教育对人的一生健康休闲的选择意义重大。

三、家庭中休闲教育的指导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休闲辅导和教育,他说:“从童年就培养积极的休闲习惯,是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家庭休闲教育对人的性格成长及成长起着一个最初的引导作用。

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健康家庭生活。

建立学习型的家庭,用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熏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有最美的想象、最真挚的情感,能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审美取向,使他们的心灵日益健康完美,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孕育幸福的幼芽。

对于儿童来说,休闲生活既是提高他们道德水平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也是对他们道德素质的一个考验。休闲活动必须讲究科学、文明、道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教育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以电子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媒体的普及,正改变着儿童的生活、学习。其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最大。北京市的一份调查表明:5到6岁的孩子中88%会独立操作电视,每天收看电视的幼儿占调查总人数的91.6%,学前儿童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平均达到1.43小时。绝大多数的电视节目是积极的、健康的,电视节目以其特有的大众性、普及性在学前儿童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不可否认的是,电视节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在广告充斥电视屏幕的今天,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职责。必要时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家长应把好关,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注意其趣味性、教育性,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3.给孩子真实的生活环境

大自然是儿童真正的乐园。早期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决定其最主要的目标不是知识的传授、积累,而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积极情感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指出,“一个人只有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同大自然和人们打交道的那种条件下,使他的心灵不平静、忧虑、柔弱、敏感、易受刺激、温柔、富于同情心,他才会成为有教养的人。”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葱翠的树木、绽放的花朵、小鸟的鸣唱、小虫的低吟,都会使儿童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美的体验,激发儿童的幻想,在想象中拓展儿童的世界,使他们获得美好、欢乐、幸福的体验。

4.让儿童自由的游戏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第七条规定:儿童应有充分的游憩机会,并配合教育目的施教,社会及公立机构尤其应为儿童的游憩机会而努力。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有权受到保护,以免身心健康受到有害的影响。儿童有表达游戏的权利,拥有休息和玩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同伴。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只有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在一定意义上,“游戏”就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性的复归”。游戏是儿童最好的表达媒介。莫里森在《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中提到“大脑研究的成果显示,良好的父母养育、温暖而又充满爱意的依恋关系,以及从出生就开始提供的适应年龄的积極刺激,对儿童一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父母应注意创设丰富的环境,给孩子自由游戏的时间,给孩子一个充满欢笑的童年。

教育需要减速运动 篇7

父母们给孩子报各种班,无非是希望孩子能比别人跑得快。这里我想和家长们谈谈教育心态。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追求效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希望获得高速的教育效果,盼着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学得更多,比别人跑得更快。

整个社会也弥漫着超前、超快的教育硝烟。“五个月识字,一岁半能认200个汉字,三岁脱盲,六岁就能博览群书”、“30天从差生到状元”、“10天学完初中数学”、“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广告词随处可见,吸引大众眼球的内核就是学得多、学得快,省时、快速、便捷。

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这些年我们有了宽带,有了高铁,有了排名世界第二的GDP,我们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高速路。我们习惯了忙碌,习惯了高效,同时,也习惯了把孩子从一个课外班拉向另一个课外班,让孩子从钢琴八级奔向九级,而忽略了和孩子一起共度的美好时光,忽略了孩子的笑容、烦恼,更忽略了教育的内在规律。

众所周知,芬兰教育这几年来一直在世界首屈一指。2007年,国际经合组织公布的“国际学术教育评量”中,芬兰中学生的数理成绩与亚洲学生平分秋色,位居第二,仅次于中国台湾,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芬兰有一条非常值得深思的教育经验,那就是慢,一切慢慢来!芬兰不但没有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反而规定只有满7岁才能入小学。这比很多国家都要晚。而在我们国家,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早些接受教育,在孩子还不到6岁的时候就托人找关系送进小学。

我们常常很自豪中国孩子在数理化等学科成绩方面远远超过他国学生,我们也惊讶一些国外学生假期竟然有3个多月时间,而且不留任何作业,不上课外班。但是我们也苦恼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小时候拼命学,进了大学反而不爱学习,该玩的年龄他们超前学习,该学习的年龄他们却已经厌恶了学习;而一些国外的孩子小时候尽情玩,长大拼命学,他们在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看似缓慢的学习却打造出具有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休闲运动教育 篇8

1 休闲与大学生休闲的存在问题

1.1 休闲的涵义

休闲, 指个体对闲暇时间相对自由的支配和利用。闲暇是休闲的前提。作为一个时间概念, 闲暇指“超出谋生需要之外的时间、可以作选择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 或受强制之感最弱的时间”[1]。然而, 闲暇并不等同于休闲, 休闲的关键在“休”, 即在闲暇中如何度过、从事什么习惯性或偏好的活动, 以及从中所获得的体验、享受与收益。因而, 休闲又被看作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精神状态或生存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 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 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2]这个经典的定义表明, 休闲是个体发自内心的、有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

1.2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与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 通常指课外可以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来说, 大学生这部分时间十分充裕。据一项统计, 目前每年大学生在校日约为280天, 其中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占了90天, 加上寒、暑假, 全年的闲暇时间为170天左右, 约占全年总天数47.2%。[3]加上我国高校在改革中普遍实行学分制, 压缩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课时, 大量开设各种通识教育类选修课,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又相对地延长了他们的闲暇时间。如此一来, 大学生在一年中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与使用的闲暇时间, 约占了全年的二分之一。大学生的休闲——对闲暇时间的支配和利用的问题, 自然会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延长, 与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高校推行素质教育, 是为了克服以往过度的专业化教育, 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以个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与普适能力, 促使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前, “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多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实践,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等多维度和多方面展开。”[4]值得重视的是, 实施素质教育, 不仅要求课程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转变, 而且要让大学生有充裕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便于他们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在这里, 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 他们的休闲方式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 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甚至成为制约素质教育一个关键因素。

1.3 大学生休闲的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休闲现状, 远未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休闲所存在的问题, 在不同程度上, 正阻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养成、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一、休闲的价值意识淡薄。对休闲之于人生存发展意义的感知、判断与评价, 是休闲的价值意识, 其观念形态是休闲价值观或休闲理念。它决定着个体对休闲方式的选择与休闲生活的安排。对大学生来说, 此种休闲理念, 是建立在对休闲与学习、工作、生活、身心健康以及自我实现等相关性的科学认知与正确评价基础上的。现实的情况是,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休闲价值意识十分淡薄, 还未自觉形成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尤其对经过长期紧张的应试教育与在家庭、社会高期望值压力下迈进高校的新生来说, 突如其来充裕的闲暇时间, 往往令他们不知所措。由此, 极容易陷入“过”与“不及”的极端[5], 即要么将休闲视同玩乐、过度沉溺其中;要么使学习占据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造成精神过分紧张, 身心疲怠。

其二、休闲生活缺乏合理规划。休闲的价值意识不强, 又使一部分学生的休闲生活, 处于闲散、随意的状态, 缺少支配闲暇时间的计划性, 甚至“睡懒觉、谈恋爱、逛大街、网络游戏”等消遣, 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主题。[6]据一项对北京五所高校学生的调查, 受访学生有62.6%认为影响他们闲暇活动的首位因素是“缺少规划安排”。[7]这种情形, 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三、休闲活动层次偏低。休闲价值观, 也决定着对休闲活动层次和类型的选择。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指出, 休闲的“三部曲”为放松、娱乐和个性发展。[8]国内外休闲理论也认为, 休闲的终极价值或理想境界, 在于以休闲本身为目的 (区别于以休闲为手段, 如消除疲劳、放松精神等) 。这种高层次的休闲, 有如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凯利所指出的那样:“休闲应当被理解为一种‘成为状态’ (state of becoming) ”[9], 即把休闲看作使人“成为人”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使人过有意义生活的过程。这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把休闲作为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空间, 具有一致性。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休闲活动选择中, 能自觉地以自身的素质、个性与能力的开发与完善为目标者, 毕竟属少数。据一项对石家庄市所有高校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有51%学生把大量闲暇时间花在网聊、游戏、浏览新闻和逛街购物等娱乐上;用于求知的, 占31%;用于交往与体育分别占6%、7%;而用于满足审美需求的艺术鉴赏的仅占3%。[10]

其四、休闲消费出现异化现象。受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在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中, 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突出表现为有部分大学生的休闲消费, 盲目追求时尚、相互攀比, 过分看重消费的符号价值, 从而导致休闲消费出现感性消费、过度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等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动向。

美国休闲哲学家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教授在强调休闲教育的理由时曾指出:“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将空闲时间用于自己身心的发展, 投入到能丰富其生命的事情中去, 并同时适应休闲, 为休闲做准备。”[11]我国大学生休闲中的存在问题, 印证了布赖特比尔教授的判断, 显示出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重要性, 迫切要求我国高校探索并建构起一种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大学生休闲文化。

2 休闲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服务

2.1 高校休闲教育

高校休闲教育, 是一种指导大学生有效和有益地利用闲暇时间以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的教育活动, 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休闲理念、合理规划自身的休闲行为以及提高从事各种有价值的休闲活动的能力。国外的休闲教育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我国高校的休闲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 我国高校以往的学生管理, 早就关涉到大学生的休闲教育。比如, 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兴起的学习型、娱乐型、体育型和交往型等校园文化之社团活动, 对大学生的闲暇行为有着引导作用, 可见, 校园文化实际上内在地包涵着休闲文化, 它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休闲行为;又如, 近年来一些高校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引进学生管理, 以导师制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 也可视为一种简便的休闲教育方式。

2.2 休闲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服务

在休闲教育的话语中, 高校图书馆及其服务目前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时下, 学界多从公共图书馆的视角来讨论休闲与图书馆的关系, 论题主要集中在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功能上, 比如公共图书馆作为“休闲空间”的价值、公共图书馆建构以“读书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文化的意义;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名胜图书馆”的休闲功能 (游历、博览、娱乐和放松等) 及其开发, 等等。而从休闲与休闲教育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行深入探讨的, 为数不多。究其原因, 其中有一个对高校休闲教育理解的问题:不少人是从狭义上把休闲教育视为一种规范的课程教育体系, 认为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施教学, 其主体都不是高校图书馆;而对高校图书馆休闲功能的提法, 也有疑异。按传统的看法, 提出高校图书馆要为教学科研服务, 有教育功能与信息服务功能, 并无异议, 而论及满足大学生休闲的需求与消费, 以至负有休闲教育的职责, 似乎偏离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所围绕的“教学科研”这个中心, 有些不伦不类。

因此, 要重视和强化高校图书馆服务在休闲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在于对休闲教育的正确认识。一方面, 应从素质教的高度认识休闲教育。如前所述, 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懂得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去开发与完善自身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大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自主选择与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可见, 素质教育内在地包涵着休闲教育。只有通过有效的休闲教育, 才能使大学生的休闲指向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选择有意义和高尚的休闲生活方式,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有效的规划与积极的准备。简言之, 开展好休闲教育, 才能有效推行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 对休闲教育也要从广义上理解。高校休闲教育, 当然要从专业或学科角度探索开展正规课程教学的途径。然而, 休闲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个体生存以至人类发展来说, 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亚里士多得把休闲看成是人存在的最高目的和“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已被引入有关休闲的研究”。[12]这表明, 高校的休闲教育, 并非只是某个学科或专业门类的事情, 而是各个学科与专业都应共同关注、各个部门 (包括图书馆) 协同努力之重任。高校的休闲教育广义来说, 包括正规的课程教学与非正规的课外活动。就后者而言, 休闲教育通过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和高雅的高校休闲文化而影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 也就是以文化的潜移方式, 促使大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休闲意识与有益的休闲行为习惯, 并在各种休闲文化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其休闲能力。以上分析表明, 高校图书馆及其服务与休闲教育, 有密切的联系。高校开展休闲教育, 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的作用。

2.3 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在休闲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及其服务在高校的休闲教育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一个理想的“休闲空间”, 其馆藏优势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与设施, 也为休闲和休闲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 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服务, 还是高校休闲教育的一种载体与途径。“服务育人”, 是我国高校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句口号, 它与“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相并列。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服务, 旨在满足读者休闲的精神生活需求与消费, 它体现了图书馆的休闲功能, 或可称之为“知识休闲”职能。它既通过休闲服务渗透和体现在高校图书馆原有之教育与信息服务职能之中, 又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一项新的社会服务职能, 是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功能多元化发展的体现。值得重视的是, 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服务, 不但能满足大学生的休闲需求, 还可以通过其服务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渗透式的休闲教育。这里说的“教育”, 除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与技术优势进行休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教育之外, 最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休闲服务中生成的图书馆休闲文化, 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熏陶与教化。也就是说, 高校图书馆借助于休闲服务的环境、理念、项目以至技巧, 营造出一种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休闲文化氖围,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这是一种渗透式的休闲教育。就此而言, 高校图书馆的休闲服务, 可以成为高校休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3 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开发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休闲服务进行渗透式的休闲教育, 就要大力开发其休闲服务。为此,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与综合运用以下的策略。

3.1 馆场空间的闲适化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 也是休闲的空间。后者体现了其休闲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收藏、借阅文献与课外学习之处, 本然地生成一种严肃深沉、高雅清幽的馆场文化氛围, 因而大学生很少会把图书馆作为休闲的好去处, 甚至平时若非复习考试的紧要关头, 不会到图书馆占位。馆场空间的闲适化, 在一定意义上是吸引大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休闲与享用休闲服务的策略。它通过高校图书馆周边自然景观的绿化美化、馆内空间人性化的布局设计, 以及馆藏书刊全开放、自由取阅的服务方式, 在物态空间上营造一种高校图书馆轻松自由、闲适随意的休闲文化气氛, 与图书馆原有之专注、认真的学习文化氛围相交融, 便于大学生学习中休闲与休闲中学习, 并养成一种日常乐于“泡”图书馆的行为习惯。目前, 实施这一策略,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多采取以下措施:增设茶吧、书吧等自由交流区;设立休闲阅读区;馆内实行“超市化管理”[13], 等等。

3.2 知识休闲的主题化

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的开发, 要尽力满足读者放松休息、娱乐益智以及业余的学习探究等不同休闲层次的需求。然而, 要达到对大学生休闲教育之目的, 则要强化与体现知识休闲 (“读书休闲”) 的主题, 着力开发知识休闲服务, 并通过这些服务, 暗示、传喻“闲读书、读闲书”此种“读书休闲”的价值意蕴, 形成一种高校图书馆以知识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文化。这是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其他休闲空间 (如养生、娱乐和健身馆场等) 的文化特色。在知识休闲服务方面, 高校图书馆可考虑以下的项目:艺术画廊的环境装饰;名家或师生的书画展览;休闲知识的专题讲座;影视名片观赏;读书征文竞赛等。

3.3 服务方式的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的个性化, 是图书馆履行其所有服务职能时确立“以人为本”之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基本要求, 也是图书馆使读者在享用其休闲服务时, 获得自由、快捷、方便与舒适之“休闲化”体验的一种策略。该策略要点在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个读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常见的做法包括:在馆藏方面, 根据读者休闲不同层次的需求收藏休闲类文献资源, 雅俗兼收;在馆舍布局上, 按功能设置借阅区、办公区、服务区和休闲区 (如茶吧、影视吧、网吧以及休憩区等) 等区域;在读者服务上采取最大限度开放, 全开架阅览, 以及“检、借、阅、查”合一与“人、机、书”一体化之“一站式”服务, 等等。

3.4 服务载体的多媒体化

浅谈休闲与教育 篇9

根据韦伯词典,休闲(leisure)是自由的、未被占据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们可以放开地休息或从事游憩活动。这一定义是基于当代的语言学及其用法的。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去寻求休闲的定义,那就并非只有一种了。马乐克斯*奥列利厄斯谈到“休闲”的时候,他所指的其实是“能力”。

按目前的状况或可以实现的潜能,教育本身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动力,让我们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利用休闲。如果没有学习和教育,现在这些出版物就不可能写成。教育其实就如同宗教一样,是面向全世界、给予我们机遇的窗户。教育让我们能够追求完整而非零碎的生活。不学不仅导致无知,更可怕的是导致错误的认知。

教育的任务不是将知识塞入学生的大脑,而是帮助他们开发自己思维的潜能。教他们如何拥有完满的人生。那么学习也就不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背在心里。学习包括观察、记忆、推理和体验。休闲在其中—一尤其是在体验中一一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休闲可以是搞体育运动的时光,取发展展我们的机械协调能力的时光;是人们更加接近自然的时光;也是阅读和快乐地练习我们头脑的时光如果重复性的学习过程屮,不时的插入小段的休息、放松和变化,那么一边学习一边实际完成一些事会使我们更快地得到更满意的结果,更长久地受益。

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态,即一个学习情景何时能让学生作出好的回应;必须练习的必要性,因为应用能强化尝到的知识,不用则会弱化它;必须认识到,学生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能接近师生间的联系。多年来,我国教育界认为学生应该在进入初中或高中时才开始学习外语,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习外语,而且效果也非常好。能用于语言领域的学习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同样还可以用于休闲社会。

每个人都渴望学习。即使是一个小孩子也会好奇地抓起他所能够到的所有物体,想弄明白他周围的世界到底给了他什么。可是一旦进入学校,他的好奇心就被扼杀掉了。确切地说,学习是要训练人们的,但并不一定要用那些让人筋疲力尽的文法那样会心生厌恶.感到索然无味。从小孩的游戏中就能发现,游戏是一种生动的学习过程。学习应该创造良好的扭转,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心胸开阔,有奉献精神,有理想和美感。

要让学习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让学生们觉得学有所成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肯定他们的成果,让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那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提高了。当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时,学习的效果会最佳。学习应当是将教师和学生的资源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其分开。教师的责任是要塑知识渊博、有责任心、能探寻真理并坦然面对真理的人。塑造能用开放的心灵去创造世界,时刻准备服务于社会,有生存能力,同时愿意活出精彩的人。所以教育的导向性尤为重要。

休闲活动可以激励人们的学习动力,在鼓励人的学习动力时,没有任何因素可以代替自我激励。学生上学一般都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去,但去操场或是去旅游却是因为他们想去。这之中蕴涵着许多生命中强大的力量,人的热情、忠诚和渴望。

休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以非语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我们灵巧的手和舞动的双足有它们自已的语言。在我们休闲活动的场所人们很容易消除偏见,忽视社会地位的差异,增进了解,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在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使我们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使我们保持平衡的心理。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对事情的洞察力。休闲过程中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因为人们似乎更容易记住愉快的经历。在休闲的过程中增强体质,在此基础上又享受丰富的人生。

休闲活动中的自由因素突出了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学习有点像是爱,无法看到的关爱不大可能起到滋养孩子的作用。同样,一个孩子要学会如何明智地利用闲暇时光,也需要能亲眼看到别人的示范。我们可以相信孩子会努力追求更好的东西,只要那东西能让他看到并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榜样无论是在学习或是教育中都至关重要,可能是它与敦促人类学习的力量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人们像是有一种内在的感觉雷达、一种思想的电波,既能向外传递,同时又能接收,使得接受者能迅速而有穿透力地对信息及其发者表示欢迎或拒绝。

因此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是真正的教育,它本身就是人存在的理由。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希望的的那样,通过教育来了解我们自己,了解其它人做过的和正在做的事,通过推理谁来审视他们的成就或教训,从中获益。教育的核心其实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要通过行动通过生活经历来达到的。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能将人的生活带入精神层面,脱离物质的束缚,去寻求精神上的进一步完善;也能使人的生活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从而克服由于人的生活方式的扩张而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从这种意义上说,休闲是人类生活走向和谐的有效途径。休闲形塑着我们的社会生活,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也是有交的解决途径之一。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休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的社会之屮时,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爱生活。归根结底,生命只有一个尺度,那就是生活!我们不能期望自由时间的休闲活动能带给我们权力、荣誉或积累物质财富的满足感。如果那样,我们只会感觉到失望。它应该是一种机遇,让我们重新点燃自己体验生活、体验美、增强个人满足感的热情。我们将怀着想象力去接近它,去感受它。

摘要:休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词义学中,“休”,是对人的自下而上状态的一种隐喻,也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闲”,不仅寓为道德、法度,而且绰为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休闲一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本文对休闲与学习,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休闲,教育,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休闲教育:概念阐述、文化取向及性质深化》——秦晓林《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7月

[2]《浅谈高校中开展休闲教育的构想》——付文杰《今日科苑》2008年10月

[3]《休闲教育: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刘海春《自然辩证法》2006年8月

休闲运动教育 篇10

1 “运动是良医” (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提出

“运动是良医 (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思想古已有之,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 ACSM) 和美国医学协会 ( AMA) 在2007年正式提出健康促进行动倡导, 主旨是促进医生、健身专业人员及其他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将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证据和政策应用于实践中, 并通过法律或非法律性政策的形式将运动科学研究的证据应用到公共卫生实践中, 促进EIM的全球化。EIM建议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 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 推荐执业医师在询问病史的时候询问患者的锻炼史, 并给患者开运动处方, 推荐患者锻炼。

2 国内外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

国内外多所大学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基于运动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美国“培养体育教师优良大学”第一名的春田学院开设有健康娱乐专业、老年人医学专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的应用健康科学系在美国有较长的历史, 包括人体发育、家庭研究、营养与饮食学、学校健康教育、公共健康教育、安全管理和职业安全等专业。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的目标是努力提供有益和挑战性的学术环境, 使学生能够获得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人体健康, 体质科学和体育运动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该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后可从事卫生和健身业、健康护理、运动保健以及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工作。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开设有疾病防治与康复体育专业方向, 目标是具有使慢性病人和受伤的运动员通过运动、游戏、体育的预防和治疗得到康复的组织、教学、治疗、策划、监督的能力。俄罗斯国立体育学院开设有医疗体育专业。日本体育院系专业设置以保健体育和健康教育最为普遍。教育大学只设保健体育专业或特设体育课程, 体育院系开设有健康教育学专业。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设有余暇运动和企业健康两个专业。日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则设有运动与健康专业, 大阪教育大学在教养学科 ( 相当于系) 中设立了运动、健康和环境科学专业。

2003年在台湾的150余所大学中, 已有47所开设了运动、管理、康复保健专业。台湾义首大学医学院2004年创立我国第一所健康管理学系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健康管理专业学生。

2004年教育部审批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以来, 全国已有2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培养能从事运动康复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工作,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 国内“运动是良医”的发展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和推广“运动是良医” ( EIM) , 2012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营养学院士陈君石、营养学家陈春明在北京启动了“运动是良医 ( EIM) 中国项目” ( Exer-cise is Medicine in China) ,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美国EIM合作推广, 预期与临床、公共卫生、体育科学等专业机构及企业合作, 建立EIM项目中国合作网络, 发展培训教材, 培训师资骨干, 推动“运动是良医”的实践, 促进国民身体活动和有效防治慢性病。目标是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 指导临床医生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 指导公众科学运动和预防慢性病。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运动医学》课程有专门讲座介绍“运动是良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相关文章最早也最多, 2010年11月王正珍等人发表《Exerciseis Medicine———健身新理念》, 2012年8月前沿动态栏目刊登《59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暨第3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专栏导读》, 2013年8月前沿动态栏目刊登《“第60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暨第4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专栏导读》, 2014年8月发表2篇相关综述《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从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看运动促进健康实施领域的未来趋势》。中国前去参加2014ACSM年会的学者共有13人, 分别是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医学会5人, 北京体育大学2人、清华大学体育部2人、首都体育学院3人、上海体育学院2人。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有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013年5月张海峰博士出席美国运动医学会 ( ACSM) 第60届年会暨第4届“运动是良药 ( Exercise is Medicine) ”世界科学大会。2013年9月举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工作年会暨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 并以“运动是良药 ( Exercise isMedicine) ”为主题, 旨在通过运用康复新技术、新仪器、新观念促进健康。

2014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正珍教授在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题为《上医治未病, 运动是良医》的学术报告。2014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陈君石在皖南医学院讲题为“身体活动与慢性病防控———科学证据与实践”介绍了EIM ( 运动是良医) 项目的启动与推进情况。

2014年10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运动医学学院教授JamesStanford. Skinner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讲座: 《运动与慢性疾病》, Skinner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疾病运动干预, “运动是良医”全球健康促进项目的主要领导人。

国内首推EIM的是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专家, 然后有医学领域专家接受, 体育专业院校和医学院校有潜力成为推广EIM的主要力量, 医院心血 管和康复 专业医生 也开始接受EIM。

4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

4.1“运动是良医”的证据

锻炼对健康有益, 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只注意饮食并不能保持健康, 必须与锻炼结合, 饮食与锻炼并重才能保持健康”。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有清楚的相关性, 不分群体、性别、种族、环境因素只要保持积极体育运动, 就会比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活的更长寿更健康。

澳大利亚体育运动科学学会论证了运动干预对二十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 例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 ; 代谢系统疾病 (例如肥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 ; 肌肉骨胳系统疾患 ( 例如骨质疏松、关节炎、腰背痛、脊髓损伤) ; 神经系统疾病 ( 例如老年痴呆、后天性脑损伤、帕金森症) 以及抑郁症和一些癌症等。

通过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延缓心血管机能退化, 太极拳、瑜伽、有氧耐力和力量运动有效干预肌肉萎缩导致的力量下降, 提高平衡能力, 预防跌倒和功能性障碍, 预防老年人肌肉萎缩, 减少少肌症的患病率, 保持健康体重和体成分、增强骨骼健康、提高人体功能。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记忆障碍或老年痴呆, 然而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疾病的效果不理想, 可以通过运动疗法增强老年人认知功能, 有效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益, 可以预防和降低抑郁症状。

4. 2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 接受运动是良药 ( EIM) 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成为积极锻炼的人群。获得参与“运动是良医”服务专业人员资质, 能够把运动锻炼作为治疗疾患的方法。美国临床运动生理治疗师的定义是: 经过专门培训的, 可运用运动训练对某些已被证明运动锻练有治疗效果的慢性疾病做治疗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以美国为例,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有“运动是良医”颁发的三个等级之一的证书。首先, 他们应已持有由美国国家认证管理局 (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ertifying Agencies, NCCA) 认证的卫生保健体适能或临床运动训练证书。可颁发这类证书的组织有包括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在内的13个专业学会或协会。针对具有较低, 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但被认为可以自行进行运动锻炼的人群, 专业人员须具有运动科学学士学位, 具有NCCA颁发的体适能职业证书, 参加并通过EIM的资质培训课程和考核。有些专业人员已经获得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运动训练的培训证书, 因此可免修EIM培训和考核。

针对具有较低, 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 且在进行运动锻炼时须有临床监控的人群, 专业人员须具有运动科学为主的硕士学位, 或学士学位加上4000小时的临床运动实践, 并持有NC-CA颁发的临床运动训练职业证书, 参加并通过EIM的资质培课程和考核。有些专业人员已经获得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运动训练的培训证书, 例如注册的临床运动生理治疗师。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方向的师生有条件到达这个专业资质, 中国还没有EIM相关认证, 健身教练、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服务具有较低、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但被认为可以自行进行运动锻炼的人群。可以尝试达到EIM的要求条件开展运动治疗业务。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人员可以尝试与EIM建立联系, 注册成为会员, 参加国际会议, 取得EIM相关认证, 寻求国际认证与合作机会。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人员在运动康复实践中总结运动锻炼让人更年轻, 功能良好, 更健康, 治愈疾病的案例, 为体育锻炼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丰富专业经验。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前景广阔, 可以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发展对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 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 突出运动康复治疗的专业特色, 获得医疗卫生领域的认可。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增设EIM相应认证课程, 开展EIM认证培训, 进入EIM服务领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比法研究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理念认为, 国内外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基于“运动是良医”, 把运动与健康的科学证据应用于专业实践并付诸行动, 成为积极锻炼的人群, 获得“运动是良医”专业人员资质认证。

关键词:运动是良医,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文革, 余惠清.美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概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5) :610-611.

[2]辛松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 2014 (7) :77-80.

[3]胡精超, 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 (9) :851-854.

[4]冯玉娟, 毛志雄.锻炼是良医[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4 (9) :132-134.

[5]周石.运动是良医:临床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循证实践[J].生理科学进展, 2014 (8) :132-134.

[6]王正珍, 胡扬.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8) :42-47.

[7]李红娟, 王正珍, 等.运动是良医:最好的循证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6) :43-48.

[8]于洪军, 仇军.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老年人体力活动专题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8) :56-60.

休闲运动教育 篇11

乡村教育运动 农村教育改革 新农村建设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农村教育则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运动”先驱在研究、践行“乡村教育运动”时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探索,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民国“乡村教育运动”发展模式分析

自鸦片战争以来,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爱国教育者,从城市奔向农村,怀着振兴农村、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探索出多种适合中国“国情”和“乡情”的乡村教育模式。

1.乡村生活教育模式

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在深入研究、改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认为乡村学校是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技兴农”的有效途径[1]。乡村学校不应该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更应该是农村文化、农业科技的传播阵地。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该涵盖“整个乡村生活”,并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主要目标。陶行知提出“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中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为了践行“乡村生活教育”模式,陶行知先后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工学团”,力求培养出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农村技术人才。

2.乡村平民教育模式

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根源于中国人本身的“愚、穷、弱、私”[2]。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四大问题,决定了中国乡村建设事业的成败。晏阳初认为,惟有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愚、穷、弱、私”问题。认为:“文艺教育”可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计教育”可以训练农民的劳动技能,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可以培养农民强健的力量,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可以培养农民的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晏阳初认为,“四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晏阳初从平民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方式。为了践行“乡村平民教育”,晏阳初先后创办了多所“平民学校”,并以平民学校毕业生为基本力量,组织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名为“社会式教育部”);针对年幼者和年老者,组织成立了“家庭会”,以践行“家庭式教育”[3]。

3.乡农学校教育模式

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严重的文化失调。而解决“文化失调”的唯一办法,是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老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近代文化的长处,创造出一种“新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梁漱溟深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要想创新中国文化,必须开展乡村教育。为此,梁漱溟创办了“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教育组织机构——乡农学校,希望籍此担负起教育农民、倡导社会改良的责任。“乡农学校”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结合,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实现了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妇女教育的结合。

总之,以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先驱者们,通过兴办各种教育,推动“教育下乡”和“科技下乡”,并创新性地探索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模式。尽管各自的思维方式、办学路径不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1)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改造乡村、以农立国”为目的;(2)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及其“传道、授业、解惑”的束缚,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拓宽了教育的内涵和范围;(3)三种乡村教育模式,都赋予了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职责,强调了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卫生”的“大联合”[4]。

二、对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评价

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仅仅持续了十余年,终因时代的局限性及其自身的原因而归于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教育先驱者在乡村教育运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1.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其“改造乡村”的指导思想与客观现实相背离。民国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改良要求的思潮十分活跃,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陶行知等为代表的先驱者们,既对旧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不满,但又不愿意与之彻底决裂,寄希望于在不改变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来实现发展农业、改善民生、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彻底摆脱阶级束缚和时代局限,也就无法找准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出路,从而注定了他们的乡村教育运动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要想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技术改良,首先必须铲除那些阻碍教育发展和技术改良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其次,知识分子与农民相结合的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都主张乡村教育要深入民间,与农民“打成一片”,实现在“生活中教育”。一方面,从中国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中国知识分子向来以“代言人”自居,在封建势力尚未退去,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民国时期,“清高”的知识分子无法彻底摆脱思想上的自恋,不可能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与农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乡村教育运动”本应该是“乡下人的运动”,至少需要“乡下人”的参与、配合。实际情况却是,“乡村教育运动”并不受“愚、穷、弱、私”的“乡下人”的欢迎,至少不是“积极”地参与。

2.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贡献

尽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乡村教育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先驱者们对“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历史贡献是突出的。

首先,乡村教育先驱者们在探索中国乡村教育改革时,积极践行“教学做合一”,纷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试验学校”,实现了乡村教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当时的农村社会注入了文明的因素,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标志着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其次,无论是陶行知的“乡村生活教育模式”,还是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模式”或梁漱溟的“乡农学校教育模式”,都是先驱者们在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体系。其所提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生活即教育”、“科学简单化”的理论,对推动中国乡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针对封建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知识分子脱离农民的问题,乡村教育先驱者们发动了无数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大量留洋学生、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自愿放弃在城里的优厚生活待遇,来到穷乡僻壤的乡村,与贫穷的“乡下人”为伍,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这种献身乡村的精神,是对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超越与否定,也是值得世人尊敬和钦佩的。

最后,乡村教育先驱者立足“教育兴农”,自觉地把发展乡村教育与解决农村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期待以教育为突破口,把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延伸到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例如:陶行知主张“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教育延伸到乡村生活之中”;晏阳初主张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实现“文艺、生计、卫生、公民”等四种教育;梁漱溟主张,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成为是“系统的整体”。这些观点,突破了“就教育谈教育”的思维范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三、“乡村教育运动”对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时代赋予农村教育的重大使命,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为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使我们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1.发展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深感近代中国乡村饱受天灾人祸之痛,寄希望于发展乡村教育,实现“改造乡村、以农立国”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乡村教育的功能,但其对乡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治贫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而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则是解决农民素质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农村教育,不能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先驱者们从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身体力行,深入民间践行乡村教育活动,这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受长期以来公共政策“城市取向”的影响,农村教育存在的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学习先驱者的经验,面向农村,立足于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农村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立足农村,树立系统观和全局观

以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先驱者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放弃繁华都市的富足生活,毅然深入民间,走向穷乡僻壤,践行乡村教育活动。无论其结果如何,其献身农村教育的平民精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推崇。当前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弘扬先驱者们的精神,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有希望、有出路。当然,中国的农村教育不能只看农村,也不能“就教育谈教育”,必须借鉴先驱者们的系统观、全局观,把乡村教育纳入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彻底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办学的观念,鼓励、支持社会办学、私人办学,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办学格局;要协调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的关系,以及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坚持开拓创新,理性借鉴国际经验

乡村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们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理论工作者应该走出书斋,理论联系实践,求真务实地创新教育理论体系;政策制定者要打破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教育;学校管理者要开展实践调查,并据此调整乡村教育发展思路、育人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先驱者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主张中国乡村教育既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要立足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思维范式,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只有立足本土,批判继承国外优秀教育成果,中国农村教育事业才能凸显生机,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4.强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

农村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村教育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民国乡村教育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与当时政府的消极作为密不可分。尽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资金约束始终是困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吸取乡村教育运动失败的教训,在广泛引导社会资金介入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农村教育投资的稳定、刚性增长。

————————

参考文献

[1] 周慧梅.绩效与不足:民国时期民众教育运动的制度分析.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 吴伯银.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全方位探索.中国审计报,2012-5-9(第008版).

[3] 蒙贵恩,黄祜.民国时期广西的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教育评论,2011(6).

[4] 刘素琴.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对建设现代新农村的启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

[作者:成必成(1968-),男,湖南新化人,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讲师。]

启蒙运动与法国教育 篇12

关键词:启蒙运动,法国教育,教育制度

一、启蒙运动概述

启蒙, 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 打破旧的传统观念, 传播新思想、新观念。随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矛盾的不断深化, 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 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迅速展开, 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 在欧洲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 兴起的时代背景

1.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8世纪, 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 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 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 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 以便去触犯它, 否定它, 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 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科学的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新的自然科学理论, 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封建主义的主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 其重要的前提之一, 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破除迷信, 批判蒙昧主义, 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 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科学的发展, 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 它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 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于是, 欧洲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启蒙运动发源于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 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从18世纪起, 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主战场。18世纪, 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同时, 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 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法国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 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 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 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 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 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 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 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 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 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 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 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 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 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这场以人权对抗王权, 以法律对抗专制, 以科学对抗蒙昧的运动, 是继文艺复兴之后, 欧洲发动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启蒙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启蒙时代, 曾出现过一批“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伟大人物。他们就是以伏尔泰、爱尔维修、卢梭、狄德罗等人为主干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观点虽不完全相同, 却不乏相似之处。我们可把这些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反对封建传统教育;重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建立世俗的、免费的、普及的和对人人平等的教育制度。这些思想后来都深深地贯穿到法国的教育方案中。

卢梭是启蒙学者中教育思想上的巨人, 他从多方面扫荡了荼毒人心的封建教育。一方面他主张教育应培养自然人, 对儿童实施自然主义教育, 要使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樊笼而使人天性发展。要以“天性为师, 而不以人为师”。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即归于自然。另一方面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 当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问题时, 就特别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了。他认为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应由政府掌管, “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 以决定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人选和升迁。这些思想主要在1773年写的《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中有所体现。

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唯物主义派别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他认为人人智力, 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即教育民主化;他抨击了以人的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的等级制度合理性的贵族理论, 否定天赋观念, 倡导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的智慧是后来教育的产物, 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他反对贵族和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提倡世俗教育。

狄德罗是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 法国唯物主义者。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世界上的罪恶是罪恶的教育和罪恶的制度造成的, 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质, 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 进而启发人的理性, 唤起对正义、善行和新秩序的热爱;狄德罗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剥夺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利用教育愚弄人民、扼杀天才的事实, 主张将学校从僧侣手中收回来, 交由国家管理, 提倡世俗化的教育, 并主张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制度。

拉夏洛泰是1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著名的法官。他的国民教育思想在其著作《论国民教育》一书中被系统地阐述。拉夏洛泰对教会教育特别是对耶稣会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他指出耶稣会是扼杀儿童心灵的场所, 在那里, 学生们不但不能学到所应掌握的知识, 反而会厌恶学习;拉夏洛泰还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育的必要。他指出, “一个人如果不教他从善, 他必然行恶”, “最愚昧无知的和最没有教化的时代总是最邪恶和最腐败的时代”。这样重要的教育如果托付给信从罗马教皇的教师, 真是太荒唐了。因此, “法国民族需要一种只依靠国家的教育”。

三、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教育

在启蒙运动中, 法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勇敢的思想家, 他们猛烈抨击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勾勒未来新制度的蓝图, 并设计了新的教育制度, 为法国当时及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具有深远影响。

(一) 教育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首先要求打破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而将教育的管理权归还国家,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其次, 教育世俗化要求教育转变社会职能, 学校应为社会、国家培养人, 而不是为教会培养人。所以学校应该从原来的培养牧师转为培养公民和爱国者。最后, 教育世俗化要求以世俗道德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卢梭对宗教道德的虚伪深恶痛绝, 主张从人的善良天性出发, 培养博爱的道德和对劳动的尊敬, 在民主制度下对青年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由国家管理、为国家育人, 教育与宗教分离, 这是教育发展的进步趋势, 它促进了学校科学化的发展, 加强了国家的作用。

(二) 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有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将受教育权扩大到全体居民, 即人人可以受教育。其二是女子将和男子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即教育面前男女平等。

在启蒙运动以前, 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少, 教学质量低, 有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存在很多文盲。中、高等教育方面形势更为糟糕, 只是少数特权阶级及富贵子弟出入的场所, 中下层阶级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许多有才青少年被埋没了。启蒙运动之后, 人们日益关注这一问题, 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 并颁布了许多的教育法令来推进普及教育的实施。

(三) 教育实际化

古典主义和神学在法国旧学校中占统治地位,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与实际。启蒙思想家们主张削减古典课程和神学课程, 增加实际有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实际化的要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实际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学校为现实服务、教育与生活联系、理论与实际结合, 这是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的进步趋势。

(四) 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是举起自然主义教育大旗的人。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卢梭提倡教育要返回自然, 禁止一切人为的束缚和矫揉造作。他要求以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来培养自然人。他说:“上帝创造万物, 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 便成为丑恶的了。”所以要造就理想的人, 必须推行自然主义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开启了教育心理化的先河, 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贺国庆.外国教育专题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定点运动论文下一篇:副井提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