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测评

2024-10-04

现代化测评(精选9篇)

现代化测评 篇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三化同步”是“十二.五”三农工作的重大方略;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系列表述说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实现“三化同步”的重要基础。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大省,从1999年开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先后创办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十二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现阶段广东农业现代化进程处于何种水平,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三化同步”等一系列问题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测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徐星明、杨万江(2000)[1],刘晓越(2004)[2],蒋和平、黄德林(2006)[3],辛岭(2010)[4]等先后从全国层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定量评价;二是单玉丽(1998)[5],鲍进(2001)[6],张春花(2004)[7]、文化(2008)[8]等对福建、江苏、大连、北京等省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傅晨(2010)[9]对1999-2007年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这些研究在推动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同时,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1 研究区概况

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大陆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mm-1600mm之间。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284.14万hm2,人均耕地0.029 hm2,常住人口96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41.4%。

广东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柑桔橙、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等水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有“水果之乡”的美称。2009年,广东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7.59亿元,是1999年的1.91倍;农业增加值2010.27亿元,是1999年的2倍,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0.9%下降为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907元,是1999年的1.9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产品进出口仍保持强劲增长,2009年全省出口农产品48.5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2 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1999年,广东省出台了《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衡量标准。该指标体系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有一个很好的结构[10],但是部分量化指标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统计数据从而缺乏操作性。本研究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保持全省指标体系的统一,本研究仅在“五高六化”的框架内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一是用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两个指标取代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的比重这一指标;二是删减一些不宜取得数据的指标(如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质合格率、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2.2 评价方法

(1)计算各个指标达标率。指标达标率=实际值/标准值×100%

(2)计算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总即为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指标得分值=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即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

(3)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达到90分可以认为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结果的通报》(粤府办[2010]38号)。标准值来自于《广东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粤府办[1999]65号)、《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3 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

应用《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2009年广东全省、省内四大区域以及21个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和监测(表1、表2、表3)。1999年是广东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当年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为60.91,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相比,实现程度为67.68%;2009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为75.16,实现程度为83.51%,11年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提高了14.72分,年均提高1.34分。按照这一提高幅度,广东可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 测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4.1 2009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偏低

从“五高六化”的指标来看,造成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偏低,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劳均农业总产值指标落后。

(1)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手段和条件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2009年广东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为1.37千瓦,与1999年的1.13千瓦相比,提高幅度不大,这一指标的达标率也最低,仅为34.25%,离目标值相差甚远。旱涝保收率指标的达标率也偏低,为61.9%。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2009年达标率为84.29%,实现程度较高。但这一指标每年提高的幅度不足1%。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还需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以及抗灾减灾能力。

(2)农业产出能力。农业产出能力也是广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从农业产出能力指标来看,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实现程度尚不足50%,距离目标值还有一半的路程要走;反映土地生产率的指标——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的实现程度不足60%;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实现程度也只有69.07%。由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能力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还要从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4.2 与1999年相比,2009年指标达标结构明显改善,但部分指标达标率下降

2009年,广东农业现代化18个构成指标中,达标率在100%以上的指标有4个,比1999年增加了3个;达标率低于50%的指标有2个,比1999年减少了4个,指标达标结构明显改善(表1)。与1999年相比,2009年,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12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其中劳均农业总产值提高了21%、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提高了22.35%、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2.78%、农副产品加工率提高了52.7%、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提高了77.5%。有3个指标的达标率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下降了11.28%;有效灌溉率下降了23.32%;旱涝保收率下降了22.1%。达标率最低的指标有2个: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34.25%)和劳均农业总产值(43.8%)。

4.3 广东省四大区域之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珠三角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

(1)珠三角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四区域之首。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显示(表2),2009年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达到85.13分,达标率为94.59%;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分别为69.54、68.76、63.35,达标率分别为77.27%、76.4%、70.39%。可以看出,广东四大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珠三角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三个区域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是最低的粤北山区的1.34倍。

(2)珠三角农业现代化指标达标结构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达标程度高的指标数量多于全省和其他三区域,在18个指标中,达标程度最低的劳均农机总动力指标也达到了52.92%,而达标率低于50%的指标,粤东有3个(劳均农机总动力17.96%、劳均农业总产值31.13%、农副产品加工率41.97%),粤西也有3个(劳均农机总动力34.38%、劳均农业总产值43.72%、旱涝保收率44.26%),粤北山区有4个(劳均农机总动力27.94%、劳均农业总产值33.46%、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38.36%、农副产品加工率26.46%)。其中,劳均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副产品加工率等核心指标的达标率,珠三角更是显著高于其他三区域和全省平均水平。

4.4 21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不平衡,广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9年,广东21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均在65%以上(表3)。其中,广州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为90.97,已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圳、佛山、珠海、中山4个市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都在95%以上,分别为99.41%、98.92%、98.73%、98.28%;实现程度在80%-90%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东莞(88.95%)、惠州(82.27%)、江门(81.81%)、汕头(80.43%)。

4.5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过多,且人力资本投资不足.2009年,广东省的一、二、三产业构成分别是5.1%、49.2%、45.7%,相应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是28.04%、39.13%、32.83%。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即一产的产值比重大幅度降低,而一产的从业人口却仍超过1/4,可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充分,过剩现象仍然严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和教育投资处于低位水平。2009年,广东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4%;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为296.72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9%,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2)农机化水平低,且投入力度偏小。从发展水平分析,2009年,广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71%,与全国平均水平(48.8%)的差距仍然较大,居全国22位;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排19位(表4)。从农机化投入分析,2009年,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购置投入全国平均为384.4元,广东只有284.7元,居全国26位。广东投入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江苏的69%,浙江的54%。其中,广东地方财政对农机购置的投入强度2009年为23元/hm2,约为江苏的59%,浙江的45.6%,居全国第9位[11]。可见,广东的农机化投入水平是偏低的,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符。

(3)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至2008年,广东尚有120万hm2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41.63%,仍然受到干旱、瘠薄、洪涝、过粘或过砂等各种障碍因素的制约,耕地产出不高。与此同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严重影响了耕地潜力的发挥。广东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经过长期使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近年,广东把整个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放在大型水库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老化、失修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至2009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09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40.18万hm2,分别比1999年下降了5.69%和8.44%。粮食生产难以摆脱“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局面(表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0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大农机购置扶持力度,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以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广东仍然任重道远。在水稻生产方面,育插秧机械化环节一直是广东农机化发展的难点和瓶颈。2009年,广东水稻机插秧率只有1.73%,远低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首先应以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以全面推进40个产量大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带动提高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全面加强水果、花卉、水产、畜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机械化作业和技术装备建设。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向重点和薄弱环节、特色农业机械倾斜,并实行省、市、县配套累加补贴,将补贴标准提高到50%以上。

5.2 完善BT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基于地方水利建设资金配套困难,广东省探索了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2009年开始推进水利工程BT融资建设。BT(Build Transfer)模式(是指由建设工程法人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投融资单位,由投融资单位负责筹措承包工程项目除省级及以上财政投资补助和地方财政拨款外的建设资金,并负责工程建设。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法人向投融资单位支付回购价款回购工程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最核心的是解决融资问题,是解决地方自筹资金不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这种模式暴露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亟待完善。因此,政策管理层面还需不断完善BT模式,尤其是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约束各方的行为。此外,建议根据不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经济特点,明确投资、收益主体,发动民间资本投资农田水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5.3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

广东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4.99%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更是高达96.61%,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只有26.51%。可见,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转移到非农行业就业的比例也越高,因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农民技能培训制度,培训补助由“补机构”“补过程”向“补个人”“补结果”转变;三是逐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

参考文献

[1]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2]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2):10-16.

[3]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5]单玉丽.福建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与发展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42-145.

[6]鲍进.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测评与发展思路[J].江苏统计,2001(2):12-14.

[7]张春花,吴春华,等.大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39-343.

[8]文化,姜翠红,王爱玲,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6-158

[9]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10]傅晨,梁小伊,陈春霞.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5(1):4-7.

[11]白人朴.广东率先扶持成效显著继续努力再创辉煌——广东《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实施述评[J].现代农业装备,2011(1):50-54.

现代化测评 篇2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现代人才测评是针对一定岗位或职位的人员进行的,这就要求在设计测评要素和编制测评标准时,一方面要遵循测评工程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体现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特点与要求。认真做好职务分析工作,是合理选择测评要素,保证测评效度的重要基础。

二、测评与评定相结合

在对测评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和解释测评结果时,要注意测量与评定相结合。测量是对人员素质或绩效的定量描述,而评定则是超过这一描述权衡其价值大小。在现代人才测评工程中,定量的测量和定性的评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测量是评定的基础,评定是测量的继续和深化。没有准确客观的测量,就不会有科学合理的评定;同样,离开了科学合理的评定,即使有准确客观的测量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进行人才测评时,一方面应尽可能提高测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不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测评条件,注重实用性。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应在这两者之间较好地谋求一种协调。那种只追求测评的科学性,而忽视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条件,可能会导致对大量测评工作的抹杀,反而不利于测评的开展和测评的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精确与模糊相结合

在人才测评中,有些测评要素是可以很精确地进行测评的,例如机械推理能力;有些则是很难进行测评,例如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这时就需要进行模糊测评。模糊测评有两种:一种是损失一定的精确性,寻求实用性;另一种是利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貌似模糊,实则更精确的测评。在人才测评中应该是在模糊之中求精确,在精确之中蕴模糊。能精确处求精确,不能精确之处则模糊。精确测评与模糊测评相结合,应体现在测评要素的设计、标准的制定、方法的选择、信息分析、结合评定与解释的全过程中。

五、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现代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大学生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多元化、高素质、高技能、高适应力的社会人才, 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一个合格的大学不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一个强健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 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高等院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却没有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虽然拥有了适应社会的知识, 却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大学生犯罪事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了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得社会认可, 各高校认真研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可以说是很多学科的渗透和交叉, 不能笼统的归类到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来, 它的发展也是在很多个学科间相互渗透的, 因此在应用心理学原理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运用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心理学和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逻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 促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方面开阔眼界, 开拓思路, 同时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也贯彻到心理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中来。

由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 常常可以提供揭示现象的理论框架, 因而它对综合性大学中其它学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科学训练,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心理测评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测评的方法包括有很多的方面, 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反映问题, 这样才能全面的反映出一个学生他存在的心理问题, 最主要测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简称笔试, 即要求被试人员根据调查问卷列出项目的内容, 把答案标注在调查问卷上, 以此来了解被调查人员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2 量表衡量法

量表 (scale) 是一种比纸笔测验更严格的测量工具, 它们可以看作是一把“尺子”, 用这把尺子对被测试人员的属性进行测量, 一般的心理测验都由一个或几个量表组成, 根据量表来检测被测试人员的性格, 爱好, 潜意识等等心理活动。量表的建构程序更严格, 客观化的程度更高, 往往有常模可以参照。

2.3 透射测验

在心里测试的过程中, 有一些隐蔽的心理活动不容易被察觉何衡量。这时就需要使用透射的测量方法。所谓透射法, 就是让被测试人员通过一定的媒介, 建立自己的想象世界, 在无拘束的情景中, 不自觉地表露出其个性特征等隐蔽心理的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了解被测试人员内心的一些隐蔽的心理问题, 用以进行心理疏导。

2.4 仪器测量法

这是指通过科学的仪器对被试进行测试, 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量心理活动的仪器越来越多, 如多导仪、测谎仪等, 这些仪器在测量人的兴趣、动机、技能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当今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阶段, 也是从学生的角色到社会角色转变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相比较而言, 该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 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 这里我们从适应大学生活、日常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出一些探讨:

3.1 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转变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 从家长跟踪式生活方式转换到自主管理的生活方式, 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 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3.2 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一旦发生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 性格上会内向、自闭, 甚至偏激。甚至出现大学生犯罪等恶性问题。往往大学犯罪中的主体大部分都是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产生心理疾病, 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而影响了自己和别人一生的道路。

3.3 神经症

神经症不是某种特定的疾病类型, 而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包括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癔症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有些大学生出现神经症以后如果及时得到心里疏导, 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将可以避免产生悲剧。

4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研究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的重要, 如果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很可能使得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不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而产生了影响学生本人, 甚至是威胁到学生前途的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做出以下几个方面:

4.1 把心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开设, 还要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 并且有针性地在新生阶段加大课时量, 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方法的可操作性, 引导新生做好自我教育和调节。从而使新生可以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解决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4.2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学校环境建设

大学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地方, 她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本身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她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极有益处。

4.3 培养新生良好的网络行为, 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通过网络进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教育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网络是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交流形式, 学校在网站上开设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栏目, 经常刊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对新生是非常有益的。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部分问题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 发的帖子其他同学也可以看到, 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并且利于传播和转载。

4.4 建立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

学校除要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长远举措外, 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新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 以便采取措施, 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5 总结

心理教育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根据大学生存在的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应当不断的改进教育的方法, 使教育和治疗更加富有成效;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 特别是网络, 不断扩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让我们以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 全身心投入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中去, 切实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健康成长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益平.关于高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 2004 (03) .

现代化测评 篇4

[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也更加细....腻,服装非常漂亮。

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猪肉、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解析】 A项,“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B项,“不能自拔”指深深陷入某种境况,自己没办法摆脱;C项,“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D项,“一应俱全”指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B.今年以来,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一线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C.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场的不少爱心企业、慈善组织和热心人士大多希望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

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解析】 A项,中途易辙,导致主宾搭配不当。B项,语序不当,“虽然”应移至“全国房价”前。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同样不可小视”。

【答案】 C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句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

【答案】 A 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语文”的角度,说说你对这一改革方案的看法及理由。(不超过3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北京高考英语分值降低,母语权重增(或表述为:北京高考改革,英语降分,语文及文理科综合涨分)。

(2)(示例)支持(或“赞成”)。理由:①汉语是母语,承传着中华优秀的文化与传统;②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是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③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关系到国民整体素养的提升。(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打猴儿

马步升

①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候,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儿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得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②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③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④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叫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⑤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在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候,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颇有些隐喻成分。

⑥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

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⑦而猴儿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⑧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

⑨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利只属于孩童。

⑩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5.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从文段所写内容出发;又要注意根据此段在文本中的位置从文章结构方面进行分析。题中,该段内容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所写童年打猴儿的经历,又引出了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

【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②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猴儿的不由自主?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猴儿不由自主”的两个方面。先写表现后总结归纳或先总结归纳后写表现都可以。比如,猴儿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它自己决定;这是行动不由自主。猴儿被随便遗弃在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这是结局不由自主。

【答案】 ①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猴儿自己决定;行动不由自主。②猴儿被随便遗弃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结局不由自主。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内心感受方面,多角度描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的攻击欲。

8.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探讨文本所蕴含的寓意。文本写猴儿命运的不由自主,实际就是在写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写猴儿在人的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就是在写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写人手拿鞭子就会产生鞭打猴儿的欲望,就是暗示一些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人才测评技术在现代培训中的应用 篇5

一、培训中的人才测评技术

人才素质的开发与发展离不开人才测评。人才测评既是人才培训与素质开发的起点, 又是人才培训与素质开发的终点。哪些人员是更合适的培训对象, 这些人员当中哪些素质需要并值得开发, 在这些需要开发的素质中又应当优先开发哪些;就这些人员及其需开发的素质需要采用哪些培训方式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课程中如何引入测评项目以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在检验培训效果时, 经过培训哪些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而哪些素质经培训与开发后没有明显改善, 测评结果如何为人员储备建立信息, 以及如何在人才的使用和任命上发挥作用, 上述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解决都需要依赖于人才测评技术。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主要就人才测评技术在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对象选拔、培训内容丰富和人才储备规划等四个方面的应用予以阐述。

人才测评, 主要包括整体人才测评和个体人才测评两大方面。就培训方面而言, 个体人才测评主要是通过对学员个人的各相关能力要素进行科学地测量和评定, 以便更为准确、全面地识别人才, 正确地培养和使用人才。整体人才测评, 是以个体测评为基础, 在获得学员个体的测评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后, 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概括、综合, 从而分析出带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 其目的是更为准确、全面、科学地把握测评对象的整体状况, 有针对性地调整并制定适合该类群体的整体培训方案。可以说, 基于个体的人才测评可以更加充分全面了解人才, 以个体测评为基础的整体人才测评可以探索出规律性、倾向性的培训问题, 继而针对此群体对象设计解决学员素质短板或不足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需求的挖掘与探索

组织战略下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为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要依据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目标规划合理地配置使用培训资源, 是基于企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双重需要并以企业发展为首要的情况开展培训工作, 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 并且使培训工作能够较好地为组织发展服务, 归结一点, 培训工作产生价值是开发和设计培训体系的出发点。然而, 很多组织缺乏必要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计划的制定都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凭借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制定的。为了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培训方应做科学严谨的需求调查分析。人才测评是利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 根据岗位素质标准对员工进行综合素质测试, 以发现员工实际素质与岗位素质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方式。测试评估法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都较高, 因此企业多利用测试评估法发现中高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测试评估法可能采用的技术包括行为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 以及标准化能力测验等。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人为主观确定培训需求的因素降到最低, 客观地发现管理者与岗位素质标准之间的差距, 使企业的培训投入得到较高地回报。只有这样, 企业培训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素质不足和存在问题, 有计划性地、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 学员才能正确地了解自己, 评估自己, 针对不足, 在培训中扬长避短, 调整提高。

三、培训对象的选拔与甄选

培训中往往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培训供给较少而需培训求较大时, 如何公平恰当地选拔培训对象是培训者所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要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挑选到合适的培训对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将培训提供给恰当的培训对象才能保证培训效果。只有通过科学、客观、全面地选拔方式挑选出合适的培训对象才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对培训学员进行人才测评, 有利于选拔出合适的学员, 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在实施测评时, 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避免主观随意性。同时要做到全面系统, 对学员的测评不能只看某一项指标, 而要综合、全面地了解其全方位的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参训学员的实际状况, 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挑选到合适的、有发展潜力的学员, 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将培训后的能力得到提升和改善的学员输送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当中。这样的一个循环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本文以曾经实施的某一高级管理人才培训项目中受训学员的选拔为例, 来介绍人才测评在其中的作用。本次测评紧扣几个原则:一是整个测评自成一个体系, 不同测评内容采用不同测评方法;二是能力测评要以岗位素质胜任力模型为纲;三是测评与培训相结合;四是测评能力也测评经验。据此, 培训项目组设计了详细的测评方案, 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为知识测验, 由项目组为培训候选者开发了能够检测他们岗位所需知识的测验题目, 作为测评的第一步, 在指定地点集中施测;第二部分为标准化心理测验, 根据岗位要求, 采用已经成熟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心理问卷量表, 包括《16PF个性测验》、《创新能力测验》、《学习能力测验》、《沟通能力测验》等, 其目的是了解学员的人格特征等心理素质, 并且了解学员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等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 其测评结果作为此次人才测评的重要参考。第三部分为综合能力测评, 运用评价中心技术, 主要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测验、深度面谈三种测评方式, 目的是了解学员的领导力、分析判断、组织协调、决策力、学习创新、知人善任等综合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能力, 通过2-3种方法同时进行考察, 交互验证, 以增加测评的准确性, 提高测评的预测效度。除了考察他们的能力与资质之外, 由于该岗位对员工以往的工作经验也有一定的要求, 为此, 项目组在面试这一环节, 专门邀请该岗位上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参与面试, 由他们对被面试者的工作经验做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以此来预测他们对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培训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在培训过程中实施测评, 即将测评作为培训的一个环节, 学员们通过参与测评, 以及彼此间的交流和分享, 对现代测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还从测评专家和其他学员那里学到了一些管理技巧和方法。比如, 如何处理公文、如何组织一次有效的会议等。更重要的是, 通过参加人才测评活动, 他们对自身的素质状况有了更科学、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对该岗位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著名管理学家雷蒙德·A·诺伊教授在《雇员培训与开发》中指出, 人员开发通常有四种方式:正规教育、人才测评、人际互动和在职体验。目前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正规教育即课堂教育来实施培训, 而人员测评这种方式采用的较少, 并且开发的课程较少。经过开发, 可以将《领导风格测试》、《决策风格测试》等测试应用在培训当中, 在课程当中, 适度地加入相应的管理案例, 将测评与案例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员学习并实践应用的可能性。这样的测评课程可以提高学员的参与度, 丰富培训内容, 增添培训的趣味性。学员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领导风格或者决策风格等, 同时, 也对其他类型的风格有所了解, 在实践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 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人才储备及规划

对于培训学员进行人才测评, 有利于掌握学员的实际状况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而且还有利于储备培训信息, 建立干部信息库, 为干部选拔和任命做好“人才库”。对于定期参加培训的学员而言, 通过对他们在培训中坚持进行必要的人才测评, 同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记录其历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这样有利于培训学员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 培训机构能掌握大量的个体的人才成长变化的动态信息, 建立起个体人才测评的数据,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的人才成长建议。同时, 依据个体人才测评数据而建立起的整体人才测评数据, 可以方便组织把握不同时期管理者队伍整体状况的动态信息, 进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这也为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提供依据。就后备人才发掘与储备而言, 科学有效的人才测评技术依据各类参训人才在其不同职务、不同时期时培训的状况, 建立起储存该类信息的“培训人才库”, 从时间上纵向综合了解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情况, 发掘有潜力的管理人员作为后备人才, 还可以为今后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为组织人事部门全面地考核和合理地使用管理人员, 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在培训中, 培训项目组为学员提供专业的人才测评, 通过将学员的成绩汇总分析, 得出了该批学员的人才测评分数的基本分布, 并对学员的能力素质状况从不同的维度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总体分析, 提出了改进与提升的建议, 最后根据后备人才的使用要求和领导干部聘用相关规定, 拟定推荐使用标准, 并对入选的后备人才进行分级推荐。在接受测评的人员中, 分别列出了推荐使用、推荐培养等级别的界定。这样做, 一方面对企业管理人才有个整体的认识, 便于企业对管理人才做出合理的规划;另一方面, 每一个贴有标签的学员都是企业进行人事任命的对象, 对他们人才测评信息的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做出科学的人事决策。

人才测评通过对员工的人格特征、工作态度及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 根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确定组织需求, 以测评结果来确定员工的目前状况, 比较两者来找到员工认知及能力的欠缺点, 以此作为人员培训与开发的基础和起点, 据此制定培训方案及措施, 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理念转变、个性塑造、视野开拓、能力培养等, 提高员工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性。人才测评还为培训对象的竞争性选拔提供了基础, 筛选合适的人才参加培训。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人才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在提升员工核心能力, 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同时, 也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开支。而以人才测评为基础设计培训课程, 丰富了人才培训的方式和内容, 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 让学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和完善了自己。而测评结果的应用将会进一步了解学员个体的状况, 并且了解整个学员队伍的水平, 信息的储备为组织人才培养和使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华.把素质测评引入党校的教育和培训[J].理论前沿, 1999.

[2]王春莉.测评:为后备人才培养出谋划策[J].人力资源, 2007.

[3]鲍嘉.现代人才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4]陈梦竹, 黄勋敬.国际先进企业基于胜任力的后备人才管理制度案例分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

现代化测评 篇6

测评指标的设计

所谓核心作者是指那些在《现代预防医学》上发文较多,所发论文被引频次较高,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的精英作者。为了较全面地评价《现代预防医学》作者的科研生产力、成果影响力,课题组设计了如下的核心作者综合测评指标。

1.发文数量F(重要性评价):是指2002-2012年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在《现代预防医学》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现代预防医学》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表明作者具备较强的科研生产力和创造力,这是衡量核心作者的基础条件。

2.被引频次B(影响力评价):是指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2002-2012年期间在《现代预防医学》上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作者所发论文被引用越多,说明该被引论文所包含的信息受到的重视程度越高,学术成果产生的影响越大,这是测评核心作者的重要指标。

数据源与测评方法

1.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统计《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的作者发文数及被引频次,其中所统计发文不含简讯、通知、会议摘要等,以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的发文情况和被引情况为研究对象。

2.测评方法

综合指数法是一种以正负均值为基准,求每项指标的折算指数后再汇总成综合指数,然后按其大小对参评对象进行排序与评价的方法。综合指数表明不同计量单位的两个或多个指标的综合水平,值大者为佳,最大者则为最优。利用综合指数法测定核心作者时不仅考虑发文量,而且考虑论文的被引量,测评结果将会更趋合理,可信度较高。依据普赖斯定律确定《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核心作者候选人的入选标准,对选定的候选人样本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定出《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的核心作者群,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核心作者测评结果及分析

1.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筛选

《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孙荣国教授,共发文为28篇,依据普赖斯定律进行统计:。按照取整选择,即发表4篇或4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入选为《现代预防医学》的核心作者候选人。

2.核心作者测评步骤

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分三步走。

第一步,运用均值公式计算出发文均数和被引频次均数。31位核心作者候选人共发文255篇,故;31位核心作者候选人论文被引总次数为912次,故

第二步,测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指标权重设置。综合指数法可以同时考虑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除了指标本身的选择外,其中各个指标的权重设置也非常重要。在运用发文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对核心作者进行测评时应同时考虑作者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赋予两者同样重要的评价程度。为此,课题组将发文量和被引量权重值分别定为0.5和0.5,按以下方法计算每个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指数:

第三步,利用上式计算出每位核心作者获选人的综合指数。根据此式计算即可得出每一位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学术水平值。例如,第一位核心作者候选人孙荣国的综合学术水平值为:按照以上三步测算出所有候选人的综合指数后,再按综合指数的高低排序。全部31位候选人的综合指数见表1。

3.3测评结果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31位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综合学术水平值进行测评,其中综合学术水平值大于等于100的作者共计11位,他们即为《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详细情况见表1)。

《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核心作者分析评价

课题组对所测定的《现代预防医学》2002—2012年的核心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现代预防医学》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核心作者队伍,年龄段在35~60岁的高校科研人员和医院医疗工作者是《现代预防医学》核心作者的主体,这支队伍的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影响力较大。此年龄段的科研人员,体力精力充沛、经历阅历丰富;在资历上大部分已获得高级职称,有的是都是硕士、博士生导师;在专业上,他们不仅学术上有专长,而且有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的内在动力。他们为提升《现代预防医学》的权威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科学研究具有延续性,越是发文量高、被引频次高、持续研究时间长的作者,他的学术水平影响力越大。我们统计的时间段为10年,我们的11位核心作者的科学研究时间大都在年5以上,这说明《现代预防医学》核心作者的科学研究具有延续性和深入性,核心作者都有自己所熟悉的学科领域和特长,大多能稳定在某一领域或专题的研究上,推动学科向纵深发展,学术水平的影响力较大。

第三、11位核心作者的研究均有科研基金的支持。这说明核心作者的科学研究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核心作者的科研成果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为该研究方向的深入拓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现代预防医学》的核心作者60%来自其主办单位和四川省内医疗机构,这说明四川省的作者是该刊的核心作者的主要来源地,有着重要的地缘优势。同时建议编辑部扩大作者群的范围,争取创造出地域分布较为广泛的核心作者队伍。

第五、十年间,《现代预防医学》核心作者人数虽然不多,但是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核心作者候选人潜力巨大,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都比较高,相信在未来能够为《现代预防医学》和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的学科研究贡献更大的力量。建议期刊在建设核心作者队伍的过程中,多多扶持帮助年轻的科研人员,给与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也为期刊今后的发展积累具有潜力的作者。

作者是期刊的核心,是期刊赖以生存的基础。作者与期刊的相互信任、真诚交流是共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术期刊和学科研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和掌握期刊的核心作者群,经常不断地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同时需要不断提高编辑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加入到核心作者群中来。

现代化测评 篇7

当今, 现代管理学已跨越企业管理的范畴, 其应用正越来越向教育延伸。该管理学认为, 知识也需要管理。知识作为信息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 至少可被具体化为两种性质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常指那些可系统归纳、准确表述、易于交换, 亦即可格式化、规范化、系统化传播的客观知识, 可通过书面形式表达的普适化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指那些因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而难以表述、记录、存储和传播的主观知识, 如属于认知、技能、情感领域里的个体经验、直觉、预感等, 它总是存储于个体之中, 与其紧密相关、无法分割, 具有相当的私有性、难言性、情境性、独创性和内蕴性。前者, 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自学或其他有形的传播方式获得, 而后者却必须由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 与情境相关。

应该说任何一种教育, 都涉及这两类知识的传播, 因而作为知识传播途径的教学过程, 实际上也是知识管理的一个过程。对受教育者学习成效的测评便是管理知识的一种必要手段。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导向、激励的效果, 尤其是在职教领域。

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中职生是一群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的学生。虽然学习习惯不好, 积极性弱, 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活泼好动, 有的甚至多才多艺, 感受能力较强, 只是未被挖掘、调动和系统地引导。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其显性知识 (必要的达标知识) 进行管理——经整理、修补、辨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唯有这样, 才能在必要和健全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内化而上升为能力。其次, 因职业教育的鲜明职业属性, 受教育者鲜明的智能倾向 (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 , 其教学行动有必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诱发其内隐的特性与能力, 在有意识的管理中, 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辅相成, 互为转化, 共同提升, 同时从两方面对此进行测评———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 笔者在此侧重阐述静态测评模式。

二、知识、能力与素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课的教授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换言之, 语文学习的效果是很难立竿见影的, 必须有长时间“涓涓细流”的滋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 但却陷入一种误区:淡化了学科基础教学。于是出现了一堂课下来, 教师几乎没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 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接触的现象。事实上, 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 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 能力从何提升?比如说, 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中的复述、归纳能力, 筛选信息的能力, 但从这几年接触到的学生来看, 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是很难做到复述清晰的, 常常要在老师的一再帮助下才能完成, 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此文的思路不清晰, 抓不到关键的词句, 阅读能力差, 甚至看不懂课文的意思, 主次不分, 条理不清, 因此, 所谓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必须接触文字, 必须读懂课文。

再者, 我们所说的中职生语文素质应包含这三方面: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 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通俗地说就是指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可见, 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能量聚集, 它需要知识的存储与积淀, 通常以静态特征呈现, 在有外界诱因的情况下, 主体行动时便释放能量, 素质便物化为能力, 以动态特征呈现。因此, 对中职生知识与能力的管理尤其必要。

三、中职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管理”标准

2009年修订的新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承担的市级课题———“中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标准与达标测评研究”在大纲的指导下, 制定了一整套中职生必须具备的达标性知识与能力标准。如在阅读与欣赏这一块, 我们制定了如下达标要求。

整体能力要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欣赏能力。

能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率默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感知其文体特征, 了解语言材料写了什么 (文章的主要内容) , 为什么写 (写作意图, 即文章要表达的情或理) , 怎么写 (作者的行文思路) 。

(1)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义及其作用。

(3) 能根据上下文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 理清写作思路, 分层次, 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要点。

(5) 感知语言材料的文体特征, 了解其结构特点。

(6) 能辨析语言材料所运用的表现方法 (五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五种常用论证方法、七种常用说明方法) 并赏析其作用。

(7) 能对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作出判断并赏析其效果。

(8)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掌握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不同作用。

(9) 提取或归纳作者在文中传达的各种信息。

(10) 能根据语境恰当地续写句子, 或仿写句子。

(11) 能根据语言材料作出合理的推断。

(12) 能结合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或情感体验。

(13) 语言表述简明、清晰、连贯、得体、到位。

在这一套质量监控标准指导下设计编选题型, 建立听力、语言基础、阅读与欣赏、文言文、应用文、作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七个模块题库。试图借此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管理”———整理、补充、引导、测评, 并提升其能力。

四、知识管理与静态测评模式

(一) 以静态测评为主, 动态测评为辅

纸质的考试方式在职教领域里被许许多多的人所否定, 包括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研究之始, 也不认同这种一纸考试定成绩的测评方式, 但随着研究的推进, 笔者思考的是动态测评固然是一种人性化的发展性的评价, 但这种方式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评价者主观因素太多, 而多维评价要贯穿整个学期又劳心费力, 且操作难度极大 (因此, 课题组的研究是:评价次数求精不求多, 比重占学期总成绩的20%) , 难道这样的评价就是客观公正而且有激励效果的吗?何况中职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 学习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良好愿望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但却不能不承认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动起来或动不起来, 无法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本着对中职生知识的管理以提升能力与素养为基础, 以静态测评为主的方式容易操作, 也更能理性、客观、有条理地梳理、补充、引导、测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因此, 纸质的考试有极大的优势。关键是看考什么和怎么考。

如果我们的静态测评方式既能够起到管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效果, 又能够关注个体差异、专业的不同, 那么这样的方式又有何不可?

在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推出了这样的测评模式——静态测评 (占学期总成绩的80%) 与动态测评 (占学期总成绩的20%) 。

(二) 测评的内容与结构

前面已述, 我们建立了七个模块题库, 一份试卷涵盖七个模块, 期中期末的考试题目全部从题库中抽取。分值比例为听力5%, 语言基础15%, 阅读与欣赏30%, 文言文10%, 应用文5%, 作文30%, 综合实践题5%。“阅读与欣赏”里又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每一个语段的阅读分值均为10分;综合题题库里又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题型, 每个题型分值均是5分。分值相同为的是便于模块挪移。一份试卷里这七个模块的比重又可因不同专业而有所不同。其中, 听力与语言基础是所有专业都必考的, 其余的模块则因不同专业而有所变更。以烹饪专业为例, 在试卷分布上, 阅读方面侧重检测的是说明性记叙文文章, 即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性和说明性知识与能力的整理与训练。该专业大作文可以不考, 而代之以贴近专业的小作文检测。如:

请以下面词语为菜名进行菜谱创作。

要求:任选两道。简述你所选用的食材、烹调过程, 并描述其成品。

1. 金屋藏娇2.锦上添花

3. 桃园三结义4.两个黄鹂鸣翠柳

总之, 此方式可以尽可能地结合专业兼顾个体, 梳理知识提升能力, 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中职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五、综述

以监控标准为依据, 以题库为依托, 以静态测评为主, 动态测评为辅, 在学期之始就把该学期的题库 (听力除外) 发给学生, 学期过程中, 教师定期检查。这样, 在当下学习时数仅为160学时的情况下, 学生可扩大学习量, 有条理地补充知识。这样教师教有所本, 学生学有所导,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教师有侧重地教, 在课堂上对题库中设计的问题作解释或将知识融进课堂与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这样师生双边教学便能在轻松愉悦中进行, 使教学与评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学习和评价就像一艘船的两支桨, 应该齐头并进”———美国学者艾伦·韦伯在《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如是说。可见, 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 用带有梳理、引导、指向、激励的测评方式,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还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发展。课题组在这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中, 推出的这一套评价模式对当下的中职生而言应该是有效的评价模式, 初步看来也是较科学的方式。

摘要:职业教育的受教对象——中职生是一群基础知识不扎实, 知识结构不健全的学生,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屡屡受挫, 因而厌学情绪严重, 对学习没有信心, 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潜力, 但能力要提升必须同步健全其知识结构, 树立其信心。因此, 我们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去探究, 以测评方式对中职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管理”——整理、修补、规范, 健全其知识结构, 诱发其能力, 进而提升其素质。笔者认为这样的测评方式符合中职生特点, 简便易操作, 同时具有管理、导向、评价、激励作用。

关键词:管理,知识,能力,静态,测评模式,模块题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EB/OL].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现代化测评 篇8

实用主义先行

总体来看,这款叉车的硬件配置给人的感觉像是“经济适用男”,典型的朴实无华、经济实用。从动力配置上讲,HD30E07型叉车算是中端配置,它标配的是现代AG43型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虽然不是什么高大尚产品,但在低温启动性和可靠性方面还是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且尾气的排放也达到了欧Ⅲ排放标准。变速器采用中南传动开发的新型电磁换向变速器,换向操作控制简单,换挡操作平稳。

在转向盘方面,设计者也动用了一些脑筋。为了缩短整体长度,使整机结构更加紧凑,设计人员将该叉车的转向盘设计成可调式结构。将转向盘下方的锁紧拉杆松开,可调整转向盘倾斜角度。将锁紧拉杆锁定,即可将转向盘锁定在某一位置。可选配的货叉间距调整装置,使叉距调整变得快捷方便,免去了人工调整的费时费力。照明系统采用LED灯,亮度高、能耗低且寿命较长。

此外,HD30E07型叉车采取上排气方式,排气口位置高于行人呼吸的高度,环保且美观。采用重新设计的配重体,配重体上预留上排气与车牌安装孔孔位。这种设计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改进,但对改善相关操作人员的作业环境还是有很大的益处。

安全与效率一个不能少

叉车在作业时,因超速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虽然管理者要求驾驶员不可超速行驶,但由于很多低端叉车未配置速度显示及报警装置,导致司机无法知道车辆是否超速,管理者也无法界定驾驶员是否已经超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人员在HD30E07型叉车上安装了高端叉车上才配置的实时速度显示表和超速报警装置。速度显示表安装在仪表盘侧前方,便于驾驶员观察车速。当车辆超速时,超速报警装置发出警报,提示驾驶员,确保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该型叉车还配装了在高端、大吨位叉车上才配置的电子称重装置。该叉车货叉起升液压系统上装有1个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货物的质量。质量信号转换成电讯号后,通过电缆传输到驾驶室内的仪表上并显示出来。安装电子称量装置后,可以在叉车运送和堆垛货物的过程中,直接称量由货叉架提升起来的货物质量,以代替专用的衡器。这不仅能防止超载、保证安全,还能大大缩短称重时间,降低物流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直抒己见

现代化测评 篇9

一、X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X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型国有企业,下属企业5 0多家,员工7万多人,年产值200多亿元。X公司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独资企业,一直以来,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内部选拔产生,或者由上级委派,从未对外公开招聘。

2003年,国资委组织部分直接监管企业开始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对原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方式的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2005年,X公司根据国资委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政策和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新机制,决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中高级管理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建立了一套人才招聘的流程体系,引入专业人才测评机构,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甄选。2007年8月,笔者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X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招聘活动,主持了部分面试工作,并协助专业人才测评机构对应聘者进行了心理测评。

二、X公司采用的心理测评技术及操作流程

企业招聘工作中比较常用的现代心理测评技术有笔试、测试量表、投射评价和仪器测量等方式。笔试是被测评者根据出题内容进行书面回答,形式比较简单,容易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的员工招聘活动;测试量表是使用专门设计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一种测评方法,为使测评结果可信而有效,需要有比较成熟的标准化量表和经验丰富的测评人员;投射评价是让被测评者在设定的环境下自由表达,从而真实展现其人格特征的心理测评方法,对实施测评的机构和人员要求较高;仪器测量是通过科学的仪器对被测评者进行测试,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科学方法,要求测评机构具备相关的设备,如多导仪、眼动仪、动作稳定仪等。

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中高级管理人才招聘的特点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决定主要采用测试量表和投射评价方法,并交由专业人才测评机构——L领导人才测评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招聘工作一般分为简历筛选、综合笔试、面试三个阶段。L领导人才测评中心针对此次招聘工作的特点,设计了心理测评的流程图,即在综合笔试阶段和面试阶段之间增加心理测评环节,先运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表对应聘人员与所聘职位的匹配性进行量化测评,然后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投影评价方法)测评应聘者的判断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MBTI职业性格测试表是比较成熟的心理测评工具,L领导人才测评中心从国外引入了完整的MBTI测试量表和分析软件,并根据多次测评的经验进行了部分修改,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此次MBTI测试的流程是:(1)考官发放MBTI量表,要求应聘者本着对自己和对公司负责的态度,按照真实的想法填写表格;(2)考官运用软件对应聘者的答卷进行统计,对应16种性格类型,分别归纳出应聘者的职业性格特征;(3)考官把应聘者的职业性格特征与他们所应聘的岗位职能进行比对,判断其匹配程度。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安排一组应聘者在给定的时间和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主要是测评他们的组织协凋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等,同时也可以考察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灵活性,以及团队精神等个性特征。此次无领导小组讨论分为5个阶段:(1)准备阶段,安排3位专家担任考官,把应聘者分成3个小组,每组5~6人,列出各小组讨论的时间表;(2)开始阶段,考官给应聘者发放材料,并宣读测评要求,应聘者开始阅读材料,时间为5分钟;(3)讨论阶段,考官宣布讨论开始,应聘者首先轮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然后按照要求展开讨论,每人每次发言不超过3分钟,但不限制发言次数,考官在旁边观察和记录应试者的表现;(4)汇报阶段,考官宣布讨论结束,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总结汇报,其他人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5)评价阶段,3位考官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整理,并根据每位应试者的综合表现对他们进行评分,有关人员回收考官的评分表,并对评分进行汇总。

最后,L领导人才测评中心把心理测评分析结果反馈给X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选择应聘者进入面试阶段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X公司招聘工作中心理测评技术运用的效果评估

一般而言,心理测评技术运用的效果表现为信度(可信度)和效度(有效性)两个方面,可信度指测评结果与应聘者表现的一致性,有效性指是否精确的测量了想要测的心理特征。

2008年5月,笔者对X公司进行回访,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大部份录用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他们基本上胜任岗位职责,但是也发现少数人的工作能力与测评结果有较大差距,其中有1人未满试用期就已被辞退。总的来说,X公司对此次招聘结果比较满意,并表示今后还将继续聘请专业机构对应聘中高级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心理测评。

L领导人才测评中心也对此次招聘的心理测评工作进行了总结,认为MBTI职业性格测试表的效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例如,有2位在MBTI测试中被评为外向型性格倾向的应聘者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面试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格,其中最后被录用的1人在实际工作中也表现为内向型性格。

心理测评与物理测评一样,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总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从专业角度而言,能力测验的信度应在0.90以上,人格(性格)、兴趣等测验的信度通常在0.75以上,如果测验整体的信度在0.65以下,这种心理测评技术就不再适宜使用。经过综合评价,此次招聘中所运用的心理测评技术整体的信度在0.80以上,基本适用于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招聘工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测评方法尚待完善和提高。

四、现代心理测评技术在企业人才招聘中运用的优点及局限性

传统招聘方法比较关注应聘者的学历、工作履历,以及外貌、口才等显性因素,对他们的个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潜力等隐形因素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好、可塑性强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现代心理测评技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可以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这些素质包括那些完成特定的工作所需的或与之相关的技能、能力、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它们是以一定的速度和质量完成工作的必要基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采用了心理测评方法。

心理测评的作用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即人格或价值观的因素影响职业适应性和工作绩效、特定的职业需要特定的人格或能力特征。在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中,心理测评技术可以使应聘者不愿表现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和态度更容易地表达出来,在对人格的结构和深度分析上有独特的功能,因而经常能帮助企业找到最合适的人才。例如,美国在线公司通过对优秀业务经理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发现他们身上具有5种特质,即快速敏捷的学习能力、善于处理不确定的情况、具备影响他人的能力、没有严格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我激励和努力工作、卓越的沟通技能。2000年,美国在线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运用这样5项标准来筛选应聘者,结果在短短3个月内,公司新招聘的业务经理所创造的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7.2 1亿美元,公司高层把这批新业务经理称为“有史以来招聘到的最好员工。”

由于心理测评是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心理测评技术在企业招聘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心理测评的结果一般是凭分析者经验做出的主观推断,缺乏客观标准,人为性较强,其准确程度依赖于分析者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其次,心理测评技术对测评人员和测评环境要求较高,实施成本较大,一般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普通招聘工作;最后,心理测评技术源自西方文化,其所隐含的价值预设等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导致可信度和有效性降低,评测的内容和标准尚需修改和完善。例如,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轻易不会去别人家里串门,因而他们认为在人际关系能力方面,如果能主动、亲自到客户家拜访,以获得客户的好感,那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特征。但是在中国,上客户家送礼、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基于这种差异测量出来的素质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切合中国实际,是值得思考的。

五、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心理测评技术体系

心理测评技术在我国企业的人才招聘中应用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甚至有很多企业对于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一律要求先受心理测评,否则不予登记。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操作规范,目前,我国各种人才测评机构使用的心理测试工具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仅有少数技术是国内的专家在参考国外量表的基础上自己编制的,由于使用的次数不多,其信度和效度尚待验证和完善。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的差异,从国外引进的测试量表在中国并不完全适用。

因此,为促进我国企业人才招聘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心理测评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与心理测评相关的立法工作,统一规范对心理测评行业的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对心理测评有严格立法,任何用于人事决策的测评必须提供足够的效度证据,否则便是非法。目前,我国心理测评行业的发展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一些人才测评机构胡乱滥编制心理测评工具,社会上滥用心理测评工具的现象也很多。相关部门应加快心理测评的立法工作,促进心理测评工作的规范化,从而维护心理测评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其次,建立全国性的心理测评行业协会,对各个人才测评机构使用心理测评工具进行统一认证和修订。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心理测试量表虽然已做过一定修改,但是在使用较长时期以后,由于原来建常模所试测的样本及其背景发生了变化,必须重新进行修订以后才能继续加以使用。同时,为保证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我们还要紧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进行补充和改进。

再次,加大对心理测评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心理测评对测评师的要求较高,我国目前的心理测评从业人员,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企业招聘工作的迫切需求都存在很大差距。即使心理测评技术很先进,如果缺乏专业化的操作人才,也会导致专业工具不能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培养优秀的心理测评人才,一方面要通过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人才测评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其扶持力度。此外,还应加强对心理测评从业人员的定期考核,实施从业资格认证制度,择优汰劣,保证和提高心理测评工作的质量水平。

最后,重视对心理测评仪器设备的投入。国外发达国家的心理测评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多导仪、眼动仪、动作稳定仪等仪器在测量人的兴趣、动机、技能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情景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中,也需要配备专业的观察室,防止外界的干扰,便于考官的观察。我国目前的心理测评基本上还是依靠人工观察,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心理测评的科技含量和客观公正性。

摘要:中高级管理人员的个性特征对其能否胜任特定岗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X公司的一次公开招聘活动为例,分析现代心理测评技术在招聘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际效果及局限,提出完善心理测评技术的方法和措施,推动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心理测评技术体系。

关键词:心理测评,招聘,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Edward Hoffman.Psychological Testing at Work[M].NEW YORK:McGraw-Hill.2001

[2]RobertM.K aplan,Dennis P.Saccuzzo.PsychologicalTesting:P rinciples,Applications,a ndI ssues[M].Belmont:WadsworthP ublishing.2008

[3]徐晓芹:《心理测评与人才选拔》[J].载《行政与法》,1998年第3期

[4]潘志清:《心理测评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载桂海论丛》,2000年第6期

[5]余嘉元邓铸徐群:《心理测评应用于招聘工作的尝试及问题分析》[J].载《人类工效学》,2002年第1期

[6]殷雷:《心理测评在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载《心理科学》,2003年第1期

上一篇:射频参数测试下一篇:精彩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