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路

2024-09-30

教育思路(共12篇)

教育思路 篇1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兴、人才兴、社会兴。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刺痛国人内心的同时, 中国现行教育何去何从再度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日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就指出,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 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践、创新“发现教育”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发现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一)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 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的学说, 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 “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结构, 这种理解就能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 独立前行;二是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 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地;三是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就自然会获得大量的知识。

根据这个中心思想,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即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

“发现学习”的提出, 适应了当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需要, 适应了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在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改革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但其“发现学习”的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 “发现教育”的内涵。

“发现教育”的特点, 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我们提出“发现教育”, 即要求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慧潜力, 促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由外在的转向内在的, 通过自己积极发现来学习, 并由发现本身而产生自我奖赏, 走向学习自主, 带来成功。我们对“发现教育”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不相同的长处, 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 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 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让敢于创新, 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三) “发现教育”的三大体系。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论,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 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中智力构成, 并从新角度阐释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

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情的期望, 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一理论必然拓展教师的“智力观”,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理论必然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 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 教师自觉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再次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他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最终实现用老师发现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校长要善于“发现”老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一所学校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做校长的就要想方设法遴选优秀教师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让教师热爱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要善于遴选优秀新教师。以美国为例, 美国新教师的吸纳已从原来的单纯大学毕业生扩大到从学校和社会各行业招收并举的做法, 遴选面扩大, 教师多样性增加。遴选优秀新教师除了知识能力、教学技能等必要的教育指标外, 美国校长特别注重教师的个人特质, 如热爱, 因为有热爱才会有激情, 才会有感染力, 才会把积极的兴奋的气氛带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儿童的磁石, 一旦孩子在情感上依恋你, 学习活动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情心, 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最大特征——对人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人际关系能力和幽默感, 这种关系能力表现为与学生的相融相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用好教师。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诗中所写到:“骏马能历险, 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 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 慎勿多苛求。”正如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一样, 每个教师都独一无二地存在着, 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质, 在学校工作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 用心发掘教师身上的亮点。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对教师的能力和专长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其次要求校长认真考虑分派给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这些任务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 根据工作重点和内容的不同, 选拔出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来担任相应的职务, 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 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 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要想我们的教育出成效,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就需要更多的好校长。

每一位优秀校长, 都具备一些个性化的、特殊的优秀品质。如有的优秀校长诚实、有远见、有抱负;有的优秀校长则正直、可信赖、善于鼓舞他人;也有的优秀校长心胸开阔、聪明、有创造力等等,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共同造就了优秀的校长。

二、实施“发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期, 实施“发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载体和突破口之一, 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早已固定成俗教育模式是“发现教育”的最大禁锢, 其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1、转变思想, 更新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介, 加强舆论导向, 向社会广泛宣传“发现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 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 并勇于承担“发现教育”的风险和责任;学校校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敢于做“发现教育”的实践探索者。

2、明确目标, 科学评价。“发现教育”的目标, 就是“发现教育”所预期要达到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对“发现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地方政府或教育督导部门, 对下级政府要有一个“发现教育”目标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发现教育”要有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各学校以上级制定的“发现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 将上级制定的目标体系分解为学校的总目标、各个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了“发现教育”的目标, 还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定期开展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学校的评价, 又包括同级政府对所属学校的评价, 还包括学校对教职工实施“发现教育”的评价,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 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3、分层试点, 逐步推广。实施“发现教育”离不开典型示范、模范带动。首先, 成立“发现教育”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专家或课题招标的形式致力于“发现教育”中的“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专题理论研究, 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具体实施办法, 研究出“发现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如指导思想与原则、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模式论证、信息反馈与纠错等) 。其次, 分层次选择学校试点。根据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 可考虑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成立“发现教育实验点”, 从“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不同角度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并不断修正完善, 最终形成一整套“发现教育”培养模式。再次, 将试点成果全面推广。在成功教育理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再将成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 让“发现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角落, 最终培养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教育思路 篇2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工作思路。xx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当前,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高新区正处于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区工委、管委会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更高目标。结合当前形势,明确我区加快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国际先进为参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在更高平台上实现高新区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更大跨越,为全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以教育事业建设新成就迎接建国61周年。

2.主要任务

为更高水平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1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按照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继续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二是探索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健全学校评估考核体系;三是继续加大创建力度,完成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任务,争创苏州市幼儿教育先进区,完成现代化老年大学创建任务,实验中学通过四星级高中省级复评;四是全面推进民工子弟学校标准化建设,外来人员适龄子女72%以上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五是高考、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全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六是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幼儿园、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5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12%以上,工作计划《教育工作思路》。

3.主要工作举措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按照苏州市规划要求,根据区域人口规模、房产开发等现实情况,继续强调教育资源统一规划布局。确保如期完成狮山街道金色家园小学和幼儿园、新狮幼儿园、白马涧第一幼儿园、通安第二幼儿园、东渚第二幼儿园等实事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推进新区一中校园改造、科技城中学、新浒学校及枫桥幼儿园等校(园)工程建设,加快镇湖中学、枫桥中心小学易地新建,进一步完善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与配置。加强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后续管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达到省一类装备标准学校比例10%,省二类装备复评100%通过。继续加大各级各类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力度,2011年要争创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市级幼儿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现代化老年大学,实验中学要顺利通过四星级高中省级复评,全方位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改变工作思路合力教育幼儿 篇3

小峰是个身体很强壮的孩子,但由于父母特别娇惯,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慢半拍”。在幼儿园吃饭的速度也很慢,但我们老师总会给他添饭,让他吃饱。有时放学时他看到妈妈时总会喊“妈妈,我好饿啊”,从妈妈的眼中能看出她的担心与心疼。对此,我们把孩子在幼儿园吃饭的情况告知家长,并和他妈妈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沟通,但她还是放不下心!如果各位同仁遇到如此情况,你们会怎样和家长交流来做好家长工作呢?(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幼儿园 何亚辉)

专家视点:

改变工作思路 合力教育幼儿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 玲

一、原因探析

1.“慢半拍”多为父母娇惯使然。通常父母特别娇惯的孩子,往往做事情都由着自己,没有时间观念,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慢半拍”。一旦到集体环境中,“慢半拍”则会明显显现出其“问题”——会影响到集体教育的步伐,过多牵涉教师的精力。

2.教师的误解使然。很多时候,大人会以为孩子已经吃饱了,这种想当然有时并不准确。孩子的肠胃功能尚未完善,以及身体状况不同等原因,孩子的胃口是变化的,饭量也是变化的。虽然幼儿园都有午点安排,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吃,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吃得下。于是到了离园时分,见到父母喊饿就不足为怪了。

3.父母心疼孩子使然。离园时孩子看到妈妈喊“我好饿啊”,从妈妈的眼中流露出担心与心疼,这是母性的自然流露。即便教师与妈妈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沟通,但孩子喊饿仍无法让妈妈放心。

二、教育建议

第一,继续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虽然老师已与妈妈进行过多次的交流与沟通,但依然让家长无法放心。因此,要考虑沟通无效的原因,并尽可能改变交流的方式方法,以提高沟通的效果。

第二,请父母来园观察孩子吃饭。为消除家长疑虑,不妨诚挚邀请家长来园,观察孩子在园的所有活动,包括午餐环节。这样做一来是让家长眼见为实,二来也是让家长知道吃饭慢对后续活动及大家的影响,让家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做好观察记录工作。细心的老师还可以做一下针对小峰吃饭问题的观察记录。如:小峰每周有几天离园时会喊饿?分别是哪几天?这几天的早点吃的是什么?小峰吃的如何?午餐小峰吃饭情况如何?吃的是什么?加过饭吗?加过几次?老师感觉孩子吃饱没有?午睡后的午点吃的是什么?小峰吃的如何?再与家长沟通,看看早餐情况如何?……连续做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后,也许老师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当教师把观察、分析所得告知家长时,相信一方面家长会非常感动,更重要的是家长会信服教师的话语。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

第四,请父母在家中按要求行事。可以想象得出,小峰在家中做事也很慢,包括吃饭。其实做事“慢半拍”、磨蹭是个不好的习惯,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工作,所以要提醒家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能认为这是件小事情而忽略它,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降低要求。

一线分析:

“发现教育”: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篇4

一、“发现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杰罗姆·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 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的学说, 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布鲁纳指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 “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如果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结构, 这种理解就能使他不断地发现知识, 独立前行;二是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 就可以推断所学知识的个别属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地;三是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就自然会获得大量的知识。

根据这个中心思想,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即教师不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去发现并获得所需掌握的内容。

“发现学习”的提出, 适应了当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需要, 适应了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转变。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在布鲁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尽管这场改革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但其“发现学习”的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发现教育”的内涵

发现法的特点, 在于它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借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我们提出“发现教育”, 即要求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自己的智慧潜力, 促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由外在的转向内在的, 通过自己积极发现来学习, 并由发现本身而产生自我奖赏, 走向学习自主, 带来成功。我们对“发现教育”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各不相同的长处, 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个教师的不同特点, 将之放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 实现其最大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让敢于创新, 拥有前沿教学及管理理念的教师走上教学领导岗位。

3、发现教育”的三大体系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

教师要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报以积极、热情的期望, 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努力拓展“智力观”,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 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 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 教师自觉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 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再次教育还是主动发展的教育,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其从事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 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他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最终实现用老师发现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校长要善于“发现”老师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一所学校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做校长的就要想方设法遴选优秀教师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让教师热爱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要善于遴选优秀新教师。以美国为例, 美国新教师的吸纳已从原来的单纯大学毕业生扩大到从学校和社会各行业招收并举的做法, 遴选面扩大, 教师多样性增加。遴选优秀新教师除了知识能力、教学技能等必要的教育指标外, 美国校长特别注重教师的个人特质, 如热爱, 因为有热爱才会有激情, 才会有感染力, 才会把积极的兴奋的气氛带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儿童的磁石, 一旦孩子在情感上依恋你, 学习活动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情心, 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最大特征——对人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人际关系能力和幽默感, 这种关系能力表现为与学生的相融相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用好教师。正如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一样, 每个教师都独一无二地存在着, 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质, 在学校工作中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校长应当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 用心发掘教师身上的亮点。使用人才时要扬长避短, 兼收并蓄。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对教师的能力和专长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其次要求校长认真考虑分派给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 对这些任务必须要有深入的认识, 根据工作重点和内容的不同, 选拔出有相应专长的教师来担任相应的职务, 最终实现用校长发现的力量, 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 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3) 教育行政部门要善于“发现”校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要想我们的教育出成效,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就需要更多的好校长。

每一位优秀校长, 都具备一些个性化的、特殊的优秀品质。如有的优秀校长诚实、有远见、有抱负;有的优秀校长则正直、可信赖、善于鼓舞他人;也有的优秀校长心胸开阔、聪明、有创造力等等,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共同造就了优秀的校长。

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主管机构, 应该善于“发现”好校长, 培养更多的好校长, 创建更多的好学校, 最终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二、实施“发现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期, 实施“发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载体和突破口之一, 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早已固定成俗教育模式是“发现教育”的最大禁锢, 其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1、转变思想, 更新理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介, 加强舆论导向, 向社会广泛宣传“发现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 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评价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 并勇于承担“发现教育”的风险和责任;学校校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敢于做“发现教育”的实践探索者。

2、明确目标, 科学评价

“发现教育”的目标, 就是“发现教育”所预期要达到的标准、规格或状态, 它对“发现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地方政府或教育督导部门, 对下级政府要有一个“发现教育”目标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发现教育”要有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各学校以上级制定的“发现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 将上级制定的目标体系分解为学校的总目标、各个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了“发现教育”的目标, 还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定期开展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学校的评价, 又包括同级政府对所属学校的评价, 还包括学校对教职工实施“发现教育”的评价。

3、分层试点, 逐步推广

实施“发现教育”离不开典型示范、模范带动。首先, 成立“发现教育”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专家或课题招标的形式致力于“发现教育”中的“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专题理论研究, 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具体实施办法, 研究出“发现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如指导思想与原则、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模式论证、信息反馈与纠错等) 。其次, 分层次选择学校试点。根据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 可考虑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成立“发现教育实验点”, 从“发现”学生、“发现”教师、“发现”校长的不同角度把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并不断修正完善, 最终形成一整套“发现教育”培养模式。再次, 将试点成果全面推广。在成功教育理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 再将成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 让“发现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个角落, 最终培养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教育教学工作思路 篇5

(一)落实和巩固基础教育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展。

我县继续把“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作为工作重心,确保“两基”达标成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图书馆工程,努力使普及质量与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9%以上,青壮年文盲率稳定在98%以上,初中升学率不低于75%,幼儿教育在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学前三年教育。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实行完全中学的高、初中分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高职等形式的学校,有效扩大高中办学规模。2007年至少有一所高中进入高级以上示范性高中行列。全县高中阶段入学争取达到75%以上。继续加强高级职业中学建设,按照“旗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高中”的原则,努力把县高级职业中学办成省级骨干示范性职业高中。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符合当地实际,又保持合理比例,逐步形成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依法治教,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1、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要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统筹领导,做到统筹规划,统筹经费,统筹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并负责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继续坚持和完善校长培训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到2007年,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一次,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的要求。

同时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清理整顿教师队伍。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增强办学效益。并且通过加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不断培养培训师资;与各类师范院校联合举办我县急需科目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培训班;聘任高能力、高学历的教师来县任教等途径,加快小学专科学历,初中本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步伐,逐步提高高中教师学历,开展和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2007年,教师合格率,普通初中达到99%以上,普通高中达到50%以上。

2、继续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把德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按照“严管、松评、帮困、引导、自学”原则,并通过积极推进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拨制度的改革,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2007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继续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中学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用创新能力,高中考试严肃考场考风考纪,保证每位考生“公正、公平”。

3、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把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中心工作来抓,依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方案,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全县中小学起始年级从2007年起全部执行新课程计划和标准。

同时,要切实加强教科研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教科研、电教机构要结合新课程实验和推广项目,确定一批重点教研课题。教科研、电教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要有1/3的时间深入基层,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学改革和研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科学先进的新方法。

(三)全面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坚持危房改造、布局调整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在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助,各有关部门通过协作下,通过新建、改扩建、维修等途径,将全面完成d级危房改造任务,并按照农村初中逐步集中到县城,农村小学发挥乡镇中心校师资和设备等办学条件的优势的思路,逐年集中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07年将建成职业中学新校址,并投入使用,到时可撤并5个乡镇初中。与此同时,2007年力争使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基本实现我县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并完成年内计划的培训任务。

(四)增加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争取教育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努力落实提高“两个比例”,做到“三

个增长”;确保国家在农村各个教育项目的配套资金。要针对薄弱环节,争取有力措施,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各学校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积极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协作工程。县城中小学也要有计划地与农村贫困乡镇中小学结成对口支援协作关系。结合市内城区学校的对口支援,尽快改造薄弱学校面貌。

初中教育的发展思路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教育发展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109-0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正是身体迅速发育,心理出现波动的时期,初中时期是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对学生日后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更是学生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鉴于初中生特殊的身心阶段性特征,初中教育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小学和高中以及中职教育的过渡阶段,初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育的一线经验,对初中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1.明确初中教育的定位,搞清发展目标

1.1初中教育的定位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一部分初中学生会升入高中或者中职学习进行继续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步入社会。因此,初中教育一方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保持和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念,这是为学生升入更高层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身体的发育会给初中生的心灵带来震荡,此时良好的初中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平稳的度过青春期。初中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文明法治观念,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无论初中学生将要去向何方,良好的初中教育都应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合格的高中生和劳动者。

因此,初中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特色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初中教师要严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初中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在重视学生文化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特色教育,推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和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1.2初中教育发展对初中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能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促进初中教育的发展。初中学生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

2.如何推进初中教育的发展

2.1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要推进初中教育的发展,就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初中阶段是学生流失最严重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辍学。此外,初中学生由于还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很容易犯错误,学校绝不能将犯错误的学生不负责任的推向社会。初中生都属于未成年人,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学校对学生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学校要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和教育手段,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责任意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带有很强的叛逆性,表现为心理活动不稳定,内心不成熟,自我表现的愿望强烈而又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因此,初中生经常表现出叛逆、冲动、固执、不服管教的特点。然而,初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修养与高超的教育艺术,采用初中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教育的过程汇总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育,多与学生沟通。

2.2 初中教育应该承上启下

初中教育是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衔接,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制度要求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初中阶段的课程比小学大幅度增加,学生学习经常感到吃力。此时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应对高中更加紧张的学习。

2.3建立完善的初中教育机制

①初中学校要制定科学严格的教育管理机制,例如学科教学常规要求、学生管理规范、教师管理规范以及班主任测评机制、学生评优机制等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对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教育者必须能够发现教育环节中隐患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及时纠正初中生的错误行为,对其言行进行规范。

②教育管理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育激励机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表现欲望强烈,非常需要得到师长的肯定和赞扬。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怀和鼓励,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校可以经常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完善激励机制,对于有优秀表现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鼓励和奖励。

2.4对学生的管理要宽严有度,关怀学生内心

初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初中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面对初中学生,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爱心感化学生,以平等和尊重赢得学生的支持。此外,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稳定,学习任务也比较重,教师不能一味宽纵学生,而是要宽严有度,以心换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培养全面发展的初中毕业生才是初中教育发展的目的。

3.结语

初中教育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初中教育者要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积极投身于初中教育,不断推动初中教育向前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刘淑苓.初中教忽视不得[J].父母必读,2013(03) .

[2] 马客.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 父母必读,2011(03).

[3] 张万海.21世纪初中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J].教育探索,

教育思路 篇7

一、由重“技能知识”向重“知识+素养”转变

当今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仍然过分强调技能知识的掌握,以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艺术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艺术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些素质在信息时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形成教师素质教育观的重要基础。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使得我们对艺术教学一些观念无法更新,未能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过去有些学校把美术、体育、音乐归为小三门,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冷落,这也是影响艺术素质教育观念确立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艺术教学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而时代对艺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形势的紧迫性、危机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不能只重视基本技能训练,而要在学好基本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必备的“艺术素养”,诸如对艺术创作方法与过程的了解、懂得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艺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艺术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有基本了解,能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对视觉、听觉现象和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根本所在。

二、由重“传统讲授”向重“信息资源”转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高科技信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现有的艺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方式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今捧着书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因此,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艺术教学中,更有助于突破常规的艺术教学模式。如讲“美术作品中的线”一课,如果在新课的引入时,直接让学生看教材中的范图,学生的注意力肯定不够集中,而笔者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内容,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则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导入新课时,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了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山水画”,全画是用一种抽象的、流畅自如的线来描绘祖国的美丽河山,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这幅画作新课导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线作为美术的基本语言”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段,此画一用多媒体放映,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这幅画上,通过提问与启发,大多数同学都明白了线是美术的艺术语言。接着又用多媒体显示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代表作品《女人像》和他的美术创作经历,他的作品是东西方风格相容的典型。此画一出现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线不仅是中国画造型的原则,也是西方绘画所离不开的艺术语言。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当线孤立存在的时候,它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跟整体形象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衡量一个教师自身艺术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给现代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但是在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而是要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把它恰当地与艺术教学结合在一起,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由重“知识目标”向重“思维品质”倾斜

传统的艺术教学学习方式侧重于从知识目标出发,突出学生的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和创造性学习目标的追求,因而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艺术创造上人云亦云,在学习中只会重复前人的轨迹,思想的流露单调僵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提升。而现代素质教育则完全不同,它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心灵中潜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美术学科的教学,首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应以写生、创作设计为主,给写生和创作设计中学生能获取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实践的兴趣。其次,要把学生培养得有学习个性,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会进行自我创新,主动提出问题,甚至互相争论,在争论探讨中提出新的观点,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如在讲“生活与设计”这一节时,给学生讲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笔者提出“你喜欢生活中的哪些工艺设计?生活中的哪些工艺设计存在着什么问题?假如我是设计者该如何设计?”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说:“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产品都存在着缺陷,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手机在充电中发生爆炸伤害到自己的报道,我希望手机的充电器和手机电池要有所改进,最好是设计一款能自动检测不合格充电器的手机,一旦手机检测到不合格充电器会自动报警。”有的同学说:“在智能硬件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生活能接触到更多的智能产品,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更先进的诸如智能生活厨房、智能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自行车和智能电冰箱等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它们的外观设计视觉冲击效果应强烈,要更绿色、时尚、环保,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要求。”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虽然他们的想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可以使他们冲破原有框框的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其艺术创造的潜能。

四、由重“技巧训练”向重“美感教育”迁移

长期以来,尽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教师仍然重视学生的纯技巧教育,进行大量的技能技巧训练,以适应现今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这种教学观往往导致学生应试能力强,而艺术综合素质薄弱,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在美的感受力这一环节相当薄弱,很多学生在课上和平常都不会审美,审美能力缺失。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能够通过审美活动,把欣赏者带进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美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对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首先,要着力设置一种欣赏的良好艺术气氛,使学生自然沉浸在美的殿堂里,感受美的愉悦。如组织学生欣赏美术名作,观看美术展览或美术欣赏视频,学生回校后写欣赏心得。在西方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小学生是可以随时到美术馆参观美术原作,或到歌剧院现场观赏音乐演奏的,观看原作和亲临剧场欣赏与看印刷品和听录音的效果和感觉大不一样。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审美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分清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如外国美术、音乐作品方面学生要了解什么是古典派、现代派、印象派、抽象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等等;中国画作品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悠久的历史和发展,懂得中国画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什么是水墨画、文人画、白描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工笔画和写意画等。学生要明白艺术流派指的是在中外艺术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学习了基本方法之后对内容进行理解、体验,达到对艺术作品内蕴的领悟。

再次,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发表对艺术感受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欣赏时可以让学生说美在什么地方,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哪里?也可以让学生先不看有关分析作品的简介,而先讨论作品的形式、内容、创作意图、主题思想,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此外,在美术创作上我们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的素材进行创作,从中感悟美不仅存在于美术作品中,生活处处皆是美,万物均是我们审美的对象。

五、由重“学科本位”向重“人文境界”提升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素质、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2]。而随着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教育方针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明确回答了我们的艺术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人文精神。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学校的美术课不单只是绘画知识、技能的教授,而更多具有了人文的性质[3],音乐课也一样。因此,在艺术教学中我们应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艺术课程给他们介绍人类文化艺术中的优秀成果,引导他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具有社会人所必须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爱等综合素养。首先,应当用艺术的发展史进行爱国教育。如: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中国的建筑艺术则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用这些史实可以激发起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其次,将艺术家的爱国实例融于艺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抗战期间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国难,他的《群马图》以写意的形式,寓意国民的觉醒,寄托了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现代著名画家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形象地再现了抗日战士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再次,我们要利用校本课程开设富有人文性的艺术综合实践课程。如笔者经常组织参与艺术校本课程的学生利用漫画、卡通、剪纸、版画、素描、装饰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最后,可以根据艺术学科的特点通过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培养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寓人文理念于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艺术教育中,要补足素质教育这块短板,我们要始终把握“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瞄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总目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克服以往重“术”轻“美”的偏向,摆正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胆改进陈旧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率,以发展学生艺术学科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让艺术课程渗透着有利于塑造一代新人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不仅认识美、向往美、发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建成.试译走出素质教育误区的解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

[2]刘艳.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之中[J].新课程,2010(12).

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基本思路 篇8

一、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主要依据

学校以接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为主, 也要接受当地政府的相应领导。除县属学校外,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与规划一般也是以乡镇 (街道) 为单位进行的。而实施“板块教育”, 就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 对各乡镇学校进行重新归并组合, 把区域教育划分为若干个板块。当然, 这个划分不是随意进行的, 而应着眼于以板块局部均衡走向县域整体均衡为目标, 考虑以下几个依据。

1. 综合实力的核心性。

就一个县域来说, 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城乡结构, 在县城这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下还有几个次中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 县乡之间附设“区”级行政区划, 这些区级行政所在地就是县域次中心所在地。“撤扩并”后,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也随之变化。教育是社会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在教育上也会出现以县城为核心, 以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镇域为次核心的发展格局, 城区教育吸纳着全县优质教育资源, 核心镇域教育又向周边乡镇辐射。因此, 综合实力的核心性或者说教育实力的核心性是划分教育板块的最重要依据。

2. 地域空间的毗邻性。

虽然教育板块划分不是行政区域划分, 但综合实力的核心性, 决定在划分教育板块时, 以地理就近为原则, 采用以核心城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扩展的方法, 把相邻的乡镇学校划归为同一个教育板块。这样体现了教育板块在版图上的整体性、独立性, 有利于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布局, 建立起较大格局的板块教育发展共同体, 开展行政管理、教师学术、学生活动等交流与研讨, 并逐渐形成各个板块的教育文化和特色。

3. 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区域教育板块划分时必须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同一乡镇下属的多所中小学应划分到同一板块, 不能肢解到不同的板块。这样, 有利于保持原有最基本行政区划教育即乡镇教育的完整性, 使各学校在接受教育部门以板块为单位的梯级管理的同时, 仍能以学校为单位接受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的管理与领导。

4. 教育发展的互补性。

区域教育板块划分还应考虑到各乡镇教育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板块教育”不是板块内学校的“强强联合”, 也不是“弱弱相怜”, 而是采用异质互补的方式, 把县域教育发展的核心、次核心与边缘三个层次进行有机组合, 这样有利于变差距为资源, 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多层次的整合优化、示范辐射、学习借鉴。

5. 地域文化的共同性。

地域文化, 是指一定地域内的本土人民在长期生存和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行为、饮食起居、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它有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扬, 也有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叠加与累积。因此, 教育板块划分还要考虑和尊重地域文化传统共性, 尽可能地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域文化的学校划分到同一板块, 使地域文化成为该板块所有学校的共同资源和板块发展的特色项目。

二、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组成要素

根据综合实力核心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教育板块划分的基本依据, 对县域教育进行具体划分, 就将呈现出教育板块的数量多少、各个教育板块的规模大小和教育板块结构框架等一些外在特征和组成要素。

1. 教育板块的数量。

如前所述, 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城中心与次中心的数量决定了教育板块的数量。就我们仙居来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 下各、白塔和横溪为次中心的发展格局。教育自然而然也出现了以城区为中心, 下各、白塔和横溪为次中心的发展格局。因此, 仙居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个中心、三个次中心”的四大板块空间布局, 决定了教育板块布局的数量是四个, 而不是三个或五个。由于仙居版图在地理位置上东西长、南北窄, 呈自西向东走向, 下各、白塔和横溪分别处于版图的东部、中部和西部, 所以我们就把以这三个核心所属的地域分别称作东部板块、中部板块和西部板块。当然, 对于其他县市来说,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和版图地理走向的不同, 教育的板块布局的数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2. 教育板块的规模。

核心城镇数决定着板块的个数, 核心城镇确定之后, 可以核心镇域为圆心, 以合适的距离为半径把周围附属乡镇学校纳入到各个板块之中。但在具体划分时, 并不是简单地将县域内的乡镇学校按行政区域进行均分, 而应在力求各个板块地域规模基本相当的前提下, 兼顾历史和现实, 考虑地域空间的毗邻性、教育发展的互补性和地域文化的共同性等划分依据。当两个板块圆弧同时划分到的山区乡镇或规模较小的乡镇, 一方面要确保各个乡镇行政区划在板块内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就要深入分析这些交界乡镇与哪一个核心镇域文化共性更深厚, 经济合作发展更强, 民间历史交流更多等深层次的内在发展脉络, 从而明确这些交界乡镇的板块划分的归属。比如, 西部板块与中部板块以埠头镇和皤滩乡为界最为合理, 西部板块的五个乡镇曾同属一个“区”, 地域文化相近, 划分在一起就有历史认同感、心理归属感。

3. 教育板块的结构。

根据核心城镇等依据确定教育板块数量与规模, 大致就能划分出教育板块。把一个县域教育划分为几个板块, 并不是让这几个教育板块各自为政, 分而治之, 其主要职能是促进板块与板块之间、板块内部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互补。板块的划分要有利于形成板块教育运作的框架结构。从县域整体上看, 板块之间并不是并列结构, 城区板块实力强于其他三个板块。从板块内部看, 城区板块几所中小学往往难分高下, 而其他板块中心镇与其他乡镇则是主从关系, 中心镇教育处于主导地位, 其他乡镇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从办学实力上看, 县域教育有“城区教育———中心镇教育——其他乡镇教育”三个层次。因此, 我们把四个教育板块与三个办学层次结合起来, 由城区学校分别担任其他几个板块的指导学校、中心镇学校担任中心学校、其他乡镇学校担任成员学校, 分学校类别形成了纵横交织、多维立体的教育板块结构。没有把城郊乡镇学校纳入到城区板块,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向其他三个板块辐射, 从而推动县域教育从低位均衡迈向高位均衡。

三、区域教育板块划分的动态调整

教育板块划分后, 在板块结构下进行运作, 打造教育发展共同体, 需要保持各教育板块相对的稳定, 但并不意味着教育板块的数量、规模及板块成员学校就一成不变。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空间布局所划分的教育板块也必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自身的发展而随之动态调整。

1. 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总是不断变化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们仙居形成了目前的四大板块格局。从近期来看, 这一大的格局不会改变, 但随着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 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局部变化悄然进行着。比如, 城市化发展将促使城区边界进一步扩大, 城郊各个乡镇与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更多, 人口向城区集聚, 城区要素向城郊扩散不断加速, 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促使城郊各个乡镇有可能纳入城区的范畴。教育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到一定的时期, 仙居的教育板块对成员乡镇可能会作出相应的调整, 如仙居县的一些城郊乡镇可能会纳入城区教育板块, 这样既有利于加快城郊乡镇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使它们逐步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同时也减轻其它板块中心学校的辐射和指导压力。

2. 随教育自身发展而调整。

教育不能完全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被动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 城区与中心镇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山区乡镇或规模较小乡镇的教育规模在同步缩小。面对这种发展现状与趋势, 仙居县教育局近期提出了“完小升格”战略。今年内, 有两所城区完小和一所中心镇完小实现升格;过几年, 另外两个中心镇也将各有一所完小升格。这些升格的学校, 将满足群众优质教育需求, 同时打破“一镇 (街道) 一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 向“一镇 (街道) 多中心”转型。与此同时, 今年教育局还决定两所小规模山区学校的校长由中心学校校长兼任, 尝试了对规模较小的山区乡镇学校实行由中心镇学校直管的制度。当前,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自身的覆盖面大, 而板块中心学校相对城区学校而言力量偏弱, 要想带动板块内成员共同发展, 发挥强有力的辐射功能, 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改革措施, 将使中心镇教育形成竞争格局, 在“质”上进一步提高, 在“量”上逐渐增多, 其综合幅射力也将会进一步增强。升格学校经过几年发展做大做强后, 就可分担板块内成员学校的指导任务。城区学校可将重心逐渐转向指导城郊乡镇学校, 逐步减少直至不再承担对中心镇学校的指导任务。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板块也将作较大调整和重新划分。

总之, 区域教育板块的划分必须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 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教育板块的合理划分与调整将对构建“教育区域板块推进发展模式”, 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 合理定位各板块片区教育功能, 科学规划全县教育布局,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 从而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起到积极作用。

流行音乐及其教育思路刍议 篇9

一、流行音乐的含义以及意义

流行音乐又被称为通俗音乐, 它主要就是指那些简单易懂、时尚新潮的音乐作品。现代流行音乐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的, 它以其朗朗上口的文字和优美的旋律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人们借助它能够充分表达情感, 寄托心灵, 满足精神追求。与其它音乐类型相比, 流行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 流行音乐具有舒畅的旋律和简洁的语言, 更加贴近生活, 富有时代感。只要细心观察, 不难发现, 大多数流行音乐都具有优美轻快的旋律、轻松的节奏、简单的语言、适中的音域, 便于学习和演唱。在平时的生活中, 音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引起共鸣, 更加贴近生活;第二, 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宣泄性和良好的表达效果。流行音乐除了贴近人们生活, 便于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外, 也具有强烈的观赏效果。在大型音乐会或演唱会中, 经常会有绚丽的舞美、急剧视听感受的音响、大型的场景造型, 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疲劳, 得到情感的宣泄;第三, 流行音乐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满足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流行音乐也在快速的变迁之中, 人们对流行乐的喜好也在变化之中, 港台风、日韩风、欧美风等音乐样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和常新的消费观念。

二、促进流行音乐有效教学的教育思路

从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流行音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它对人们生活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其走向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切实发挥出流行音乐的重要作用, 陶冶人们的心灵, 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下面就来谈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组织教学, 从而实现有效教育。

(一) 明确流行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 是教学效率能否实现的重要衡量指标。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要目的, 了解流行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 并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创造力。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学目的为导向,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

(二) 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流行音乐课堂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的内容设置是提升教学有效性, 实现积极教学的关键。因此, 流行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确保因材施教。例如, 针对小学生, 就要选取能够集中他们注意力, 使他们得到情感共鸣的曲子, 如《外婆的澎湖湾》、《妈妈的吻》等;针对思想比较成熟的高中生, 则应该选取能够唤起他们思考, 有一定哲理的歌曲, 如《同桌的你》、《童年》等等。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育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以发挥的关键举措, 以往的课堂授课大多单一枯燥, 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激发, 课堂呆板, 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针对这样的情况, 避免将流行音乐课堂变成欣赏课,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授课。

首先, 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是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对策之一。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 很多学生都会简单的哼唱几曲。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 在每节课课堂结束后, 可以安排学生到前面进行演唱, 采取活动的方式为教学增添乐趣。

其次, 将流行音乐与其他知识进行结合教学。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与很多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衔接点, 从而保证有效教学。例如, 语文中学到的文章《水调歌头》, 在流行音乐中就将其转化为了朗朗上口的歌曲, 教师可以结合文字进行音乐教学。

最后,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之一, 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缓解课堂呆板现象。流行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讲状态适时的采取游戏教学法, 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进行流行音乐歌曲接龙游戏, 让每个小组轮流演唱包含“爱”字的歌词, 并选出优胜队。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为了切实发挥音乐的巨大魅力, 提升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 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释放心情, 陶冶情操,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流行音乐教师一定要完善教学思路, 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授课, 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鹏.流行音乐及其教育浅探[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05:88-89+95.

[2]袁茜.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分析及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姚海燕.流行音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教育资源建设的思路探析 篇10

(一) 以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为基础

自从“十一五”结束后, 我国各县市都开始加强研发以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例如一些地区开设了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的图书馆等, 还有一些偏远城镇还开发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如特级教育网络工作室、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网络工作室等, 以此来加强各县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的建设。据统计发现, 目前我国各县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 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教育资源, 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二) 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现状

虽然上文分析了我国各县市在数字化教育资源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整合教育资源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同样, 在应用方面也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如内容无法满足需求者的需要或者无法共享等, 导致需求者对教育资源丧失了应用的兴趣, 因此我国各县市在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方面还需要建立一些功能性比较专业的网站。

二、建设教育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教育资源内容不够丰富

虽然各县市在建设教育资源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以及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个人智能化的学习模式和个性化的服务要求, 因此我国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在内容方面还是显得不够丰富, 这主要体现在目前的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为义务教育提供教育资源, 而可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提供的资源比较少。例如: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待研究, 等等, 这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资源的建设。

(二) 教育资源没有共享

随着我国各类教育的发展, 各县市的教育资源由于区域的不同, 没有充分的整合和分享。因此, 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在建设教育资源方面, 教育资源的建设常常和我们实际需求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各县市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教育资源进行建设, 但是都没有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各县市在建设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

(三) 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县市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差距, 导致各县市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县城, 温饱都是问题, 就更不要说建设优秀教育资源了。而且在稍微比较富裕的县市, 在建设教育资源时多以静态教育资源为主, 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枯燥和地域性的限制, 缺乏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互动和协作, 加上各县市已经建设好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 也缺乏相应的推广和反馈机制, 就使得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三、建设教育资源思路探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 我国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建设目前还是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 以网络共享机制为推广, 但是由于使用教育资源的人群水平差别比较大, 因此教育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多样化, 建设起来也相对比较复杂。结合上文提到的在各县市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探索出一些建设思路, 具体如下:

(一) 在资源内容上的建设

各县市在建设教育资源时要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目的, 在建设过程中应以教学需求为导向,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 充分研究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实际需要。各县市的教育部也应该经常以调查问卷或者座谈式的方式考察我国各类教育对于教育资源的真正需求, 以此设立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1.建设目标。为了满足各类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我国各县市都开展了以建设全面性教育资源为目标的活动。其主要是为了加强建设各县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和加强各县市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服务能力, 以此来融合各县市所有的优秀教育资源, 满足教师和学生对各类优秀教育资源的需求。

2.建设内容。目前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在内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 并且建立相应的如在线学习系统和教育资源交换和共享系统这样的支持数字化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 加强各县市的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训, 以此来整合比较散的优秀教育资源, 实现集中管理优秀教育资源的目的。同时, 建立相应的内容授权访问机制来实现可以从不同的站点对内容进行访问,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各类网站快速而有效地下载和交流各种优秀教育资源, 以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效益。

(二) 在运营机制创新上的建设

目前各县市在建设教育资源方面还是依靠国家的教育资金来进行建设, 无论是从财力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比较局限, 使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这样也不利于优质教育的建设。因此, 各县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育资源应参照使用人群对教育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数量进行改革, 这样不但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还能确保各县市的优质资源建设。同时各县市也应该号召当地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参与到建设教育资源方面来, 为各县市的优秀教育资源建设贡献力量。

(三) 在资源应用上的建设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教育模式, 鼓励学生运用优秀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各县市在教育资源方面只建设了很多静态教育资源, 在应用过程中不免有些单调, 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各县市还需继续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建设。在建设资源服务支持平台方面, 要以建设操作简单的网站为主要目标, 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应用系统, 网站所有的信息都必须存在用户个人中心里面, 这样就可以帮助用户过滤到一些不需要的信息。同时, 也要根据用户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建立相应的数据仓库, 通过对用户的应用内容和习惯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来实现智能化网络推送服务。这样不但可以使一些优秀资源得到充分使用, 还能使得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各县市在建设教育资源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在建设教育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推广。在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建立长期稳定和规范的应用培训机制, 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成功建设优秀教育资源的典型, 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教育资源应用反馈机制和掌握教师和学生在应用教育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 及时地改进和完善教育资源的内容和使用。此外, 还要对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激烈机制, 这样才能使我国各县市的优秀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应用。

摘要:我国教育部在“国家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 各县市都应加强开发和应用优秀的教育资源。因此一些县市级的教育资源思路沿着网络教学资源和资源应用服务支持平台方向发展, 其目的就是为了共享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 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被教师和学生应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各县市的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以及建设教育资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周勇.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24) .

[2]张琼, 周媛.问题解决型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0 (10) .

[3]崔学敬.拍摄影视教学资源的意义及方法[J].中小学电教, 2007 (06) .

[4]孙立伟, 韩霞.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 (下月) , 2007 (10) .

[5]韩锡斌, 杨娟, 程建钢.为什么构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J].中国教育网络, 2008 (10) .

[6]王琴, 陆海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现状和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33) .

[7]郭晓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及相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8) .

[8]唐丹碧.论数字化教学条件下的院校教学资源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8)

浅析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 篇11

关键词: 技术本科教育 必要性 基本思路

技术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简单来讲,技术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缺位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技术本科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突破口不但符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而且有国际职业教育经验的积淀和实践探索。由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因此如何选择突破口,科学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首先要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从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看,目前的高职教育以高中层次的中职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很明显,这个职业教育体系也是不完整的。当前,没有对应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从笔者对目前高职高专的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是目前,专升本似乎是唯一途径,因此,他们接受的依然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最终没有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大力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很多高职生及本科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无法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而出现了大量企业跪求人才的现象,一方面,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从业人员。而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接受了技术本科教育的人员毕业后为高级技术人才,毕业后既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更能以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从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类型单一、结构性过剩的现状。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

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仅为专科层次,学生要么通过专升本,要么通过自学考试等途径进行深造,但由于在高职院校中他们接受的是技能型教育,而升入本科后进行的是学术性教育,因此使得这部分学生实际上在深造的同时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进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形萎缩,从而使得我国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供需失调的矛盾凸显。因此,大力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许多立志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人才找到并且继续其学历教育的一条最佳途径。

二、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路

(一)宏观方面

1.严格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就业准入制度。

笔者认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要重视理论方面的学习,更应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校参加相应的国家考核认定机构的考试,对考试通过者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制度能客观、公正地鉴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激励且保障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加大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一些技术复杂、通用性广的职业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就业准入制度的严格推行,可以确保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改革目前招生制度,选取并培养技术精英。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包括普高生、中专生、技校生及職高生,但以普高生为主,这种招生生源的特征是普高生在专业技能上是零起点,因而很难在有限的2-3年里达到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需改革现有招生政策,将生源对象集中到中、高职毕业生,也可以招收普高生,但笔者认为至少需要有1年以上的企业专业实践经验或者在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里进行专业的补习之后的人员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进入技术本科院校进行学习。如此一来,技术本科院校便能按照自己学校的特色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中国制造的技术精英。

3.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加强产学合作。

笔者认为加强产学合作对开展技术本科教育的院校而言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校企要合作只是单方面地在教育部门喊得响,企业只是被动的象征性的参与或者根本就不参与,实际上,校企合作的主要受益人是企业本身,只是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在技术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提升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是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种现状是因为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只用人而不投资人的习惯造成的,企业不愿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承担应尽的责任,因此导致企业不愿对学校的设备、科学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支持,所以导致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联合方面困难重重。因此,政府部门应进行正确引导,政府应在指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把支持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作为企业获得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的重要对策,同时可以通过相关税收减免及产品技术补贴等形式激发企业参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帮助举办技术本科教育的高校拓展融资渠道。

我国现有的技术本科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实训设备、实训环境、实训教师的严重缺乏。这个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经费不够。因此,大力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在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应比普通本科教育相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为保障办好技术本科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

(二)微观方面

1.在办学定位方面,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

技术本科教育不但要强调“学术”,更要注重“技術”。当前,有部分技术本科院校还是按照原有学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办学,因此达不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笔者认为,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和各利益相关方应是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主体。这些主要参与者应包括技术本科院校教育管理层、技术本科院校各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的教育管理层应积极邀请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制定相应岗位能力标准,核定发放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何提供并建立实训基地,等等,通过综合吸收各参与者的建议,同时结合本科层次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实际,逐步摆脱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影响,制订具有技术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师资队伍方面。

由于技术本科院校是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因此,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娴熟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当前,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师主要以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较高水平的教师,因此在师资队伍方面还比较薄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应提高目前在编教师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三,可以在全国按专业类别建立若干技术本科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多种途径,在较大范围内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优化技术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技术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等等,进而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引导部分行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实习岗位,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学校将企业的优秀的文化及技能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实际的机会。具体而言,在校内实训时,可由教师与学生依据相关专业要求共同提出一个技术问题,学生据此设计实验程序、制订实验的实施方案、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在整个探索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始终处于指导地位。在校外实训时,可以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将技术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当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毕业设计。

当前,新设立的技术本科院校对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仍然沿用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做法,由教师确定论文题目或者教师确定方向、学生自拟论文题目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毕业设计出来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是以理论研究为主,掺入了部分现实分析,因此论文内容脱离了企业实践。笔者认为,由于技术本科教育强调的是技术应用,因而在毕业设计上应体现在技术革新的创意,所以学校在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要求学生的论文选题都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完成,在写作过程中,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毕业设计中。

总之,技术教育本科在发展过程中应找准与企业需求相对的切合点,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英杰.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09(12):7.

[2]温景文.以举办技术本科教育为突破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78.

高等教育陶艺教学新思路 篇12

陶艺课程在实施教学的相关环节出现了诸如:实验实训设施不完善, 陶瓷艺术与技术教育相脱节, 陶艺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等问题。根据我国现代高等教育陶艺教学发展的状况来看, 探索一条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陶艺教学之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优化陶艺教学模式

固有的陶艺教学模式和近些年引入的西方现代陶艺教学形式, 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高等教育陶艺教学的新要求, 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艺术的撞击中, 陶艺教学必须建构一种适应当代新的教学模式,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

开放式陶艺工作室建设。开放式陶艺工作室的建立在满足日常教学、实验实训之外, 对内向师生开放, 对外向相关从事陶艺行业群体开放。在开放式陶艺工作室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使之成为本地区陶瓷文化交流的窗口, 成为陶艺专家创作、讲学、办展以及成为陶瓷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场所。这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还能作为学生参与行业市场的通道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陶艺课程教学的管理。目前在高等学校陶艺课堂中以讲授及示范为辅,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练习为主, 不注重学生在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 大量的缺乏新意的模仿与抄袭成为了学生陶艺实践作业的主流。本人认为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学生高质量完成作品的关键, 例如:首先在课程之初确定设计题材, 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 每组确定自己的设计制作方向, 可以讨论设定几个不同的设计方向 (文房用具、茶具、装饰用具等) , 其次在各项陶艺制作技能训练的同时, 各个小组分配组员设计制作任务并收集设计相关设计素材 (教师对设计方案、设计草图、效果图特别是设计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可实施性方面进行指导) 。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用工作计划的形式安排每项具体工作的时间节点, 并评定完成情况, 也可让每个小组在教师总体课程计划下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任务表, 小组按任务表进行工作, 教师则根据任务表指导监督学生完成任务。通过陶艺课程管理的任务化, 为高质量完成课程实训提供了保障, 也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个性化思维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专业与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引入陶瓷工艺师作为辅导老师型兼职教师, 可以增强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师资力量。有计划的聘请陶瓷企业工艺师、民间陶瓷工艺大师作为兼职教师, 他们来自行业一线, 熟悉设计生产工作流程, 实践动手能力强, 可以担任学生技能学习方面的指导教师。这对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技能型知识等方面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提升学生基本艺术修养

艺术所呈现的形式是千姿百态的, 审美和创新能力是艺术修养的主要特征。在陶艺课程中通过对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其自身艺术修养并为陶艺作品的设计与创作提供保障。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艺术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体会作品中的艺术美, 在陶艺课程中可以安排到博物馆中或借助多媒体设备欣赏大量的陶瓷艺术品;二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 通感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陶艺作品是陶艺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而形成的审美物化形态, 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与作者建立一种超越语言的对话形式。学生在反复欣赏和艺术知识积累的同时会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 并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眼界的扩展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格调, 为创作出具有美感和内涵的艺术作品洒下了种子。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陶艺课程中应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在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更多表现在发散思维方式上, 不断地扩散——集中——扩散——集中, 就使创造性思维逐渐向高水平发展, 在课堂上通过陶艺创作相关命题进行发散思维练习;二是在课堂外创新思维的养成, 从课堂外获得大量的信息, 培养学生对获取信息筛选的习惯, 将获取的有价值信息进行组合、打散等艺术加工等处理, 这为创新提供了素材库和创新的主观意识。

三、以项目引导教学

校企合作项目引导教学。陶艺课程中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指, 一方面课程引入陶瓷相关企业设计项目进行设计和样品制作, 另一方面按企业要求对设计出的陶瓷工艺品进行小批量生产制作。课程通过把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项目引入, 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能将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挂, 让学生了解市场和企业的最新动态, 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企业中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以及设计在新产品研发中的作用。陶瓷工艺品小批量的在课程中生产, 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陶艺制作技能和陶艺制品在企业生产中的制作要求, 同时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销售引导教学。近年网络销售呈现井喷式的爆发, 课程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己的陶艺作品销售网店, 把陶艺课程作业放在网上进行销售。网络销售没有店面等其他一些成本的投入, 只需要把作品的照片上传网络, 这就为网络销售的可实施性提供了保障 (网络销售可以是长期的) 。网络销售是学生陶艺作品对外展示的窗口, 这是对学生学习、创作的激励。如果作品售出, 学生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小结

现代陶艺课程教学思路应与当前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在继承以往陶艺教育经验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陶艺教学精髓, 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一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陶艺教学思路。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思路才能促进专业发展, 才能构建好教学计划, 最终为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松杰, 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J].沧桑, 2011 (1) .

[2]苏珊-皮特森.陶瓷工艺与艺术[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郭红琳.民间美术引入现代陶艺教学的研究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1) .

上一篇:中年员工下一篇:小学数学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