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建设(精选12篇)
制度化建设 篇1
哈佛大学崇尚的治学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 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
法理第一, 坚持制度化管理, 这便是哈佛大学的行事态度, 而百年哈佛之所以成功, 也正是源于其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 时至今日依然对现代企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企业若想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走制度化之路, 实施完善的制度化管理——这早已成为所有企业及其管理者的共识。
众所周知, 公司制度化建设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 遵循公司治理一般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 服务于公司战略和价值观, 坚持体系设计、重在执行、责权一致的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 层层推进。我公司现行的《管理制度汇编》 (上下两册) 是2005年颁布实施的, 时移世易, 沧海桑田, 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公司发展需要, 虽然我们按照《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办法》 (兵器研字[2010]748号) 文件精神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及下发了一些管理制度, 但缺乏体系设计, 其体系一致性、责权一致性、先进性和可追溯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公司制度化建设现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成立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 统筹全局
公司制度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公司应成立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 统筹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方案和制度化建设计划、制度文本草案、制度执行情况及修订、完善、废止方案的审议。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作为领导小组的具体办事机构, 主要负责公司制度化建设的日常工作, 成员由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会计部、生产安全部、经营计划部、资产经营部、技术部、质量管理部、审计监察部、党群工作部、工会、基建管理部、检验计量部等相关部门组成。各相关部门作为制度化建设的责任部门, 在公司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部门相关业务的制度建设工作。
二、明确责任, 严格考核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制度执行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制度执行的责任人, 分别对制度执行承担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是综合管理部门, 负责公司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检查等工作。他们的工作内容须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之中。
三、自上而下, 层层落实
各相关部门应提出本部门制度化建设 (包括新订、修订、废止) 方案建议上报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制订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方案和制度建设年度计划, 并报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执行。其中,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业务和职能分工, 依据公司制度体系建设方案和制度建设年度计划, 组织起草本部门相关业务制度文本草案, 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同时, 做到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易行管用, 既尊重程序, 又讲究效率, 使公司制度化建设保证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四、完善制度执行体系
对于制度的修订和废止, 由相关部门结合制度执行情况和年度评价, 提出修订或废止意见, 报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批准, 并纳入制度建设年度计划。根据实际需要须即时修订或废止的制度, 应详细说明内容和理由, 经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后, 由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实施。需要强调的是, 在制度修订过程中, 要完善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 每一项制度要落实责任部门, 要有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要有效地与公司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 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执行责任体系。而在一些重要制度的修订过程中, 要同步设计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 或者直接在制度的修订过程中尽可能地细化条款, 彻底扭转制度建设过于广泛、可操作性差的弊端。此外, 对于制度修订内容及制度废止建议, 须由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有关程序分别提请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或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批准后执行。
五、汇总、审议, 保证程序
各相关部门在完成制度文本草案起草后, 报送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办公室组织对制度文本草案进行一致性、规范性、合法性审查, 最终提交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
六、报送公司董事会批准实施
制度文本草案经制度化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 报送公司董事会批准实施, 从而完成整个公司制度化建设流程。
参考文献
[1]刘田.企业制度建设[J].易中创业, 2007, 7.
[2]卢军舰.郑华明.浅谈企业制度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 2014, 1.
制度化建设 篇2
2、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各项制度具体可操作性较差,细节不明确,不规范,难以有效地指导村级工作。如农村“两委”根据对《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组织法》第三条规定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部分党支部领导人对自己在村民自治中所要履行的权利和责任不够清楚,而对《条例》第二条指出的农村党支部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的领导核心”理解为:必须管理经济、管理财产,否则“领导核心”作用就成为空谈,以此为由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该向村委会通报的没有通报,该召开两委会研究解决的单方面拍板决策。一部分新当选的村委会干部则认为《组织法》第五条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依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等村务,认为过去由村支部书记的“村财务第一当家人”的权利,应由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掌管,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既然是村民选出的“当家人”,大事情又由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小事情由村委会办理,用不着党支部“多操心”。由于没有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其结果一是导致村干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出现包办代替,争权争位现象;二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遇到矛盾时则推诿扯皮,大撒手,放任自流,认为既然村民自治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搞所谓的大“民主”,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三是用一些过时的、责权利不相符的指标来衡量村干部工作政绩,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程序不清,协调不够。已制定的各项制度之间互相矛盾,配合协调不够,形成“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混乱局面。如由于制度程序不清,部分经过直选当选的村委会主任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工作培训和教育制度,缺乏村级具体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经验,缺乏党的领导观念,不清楚执行村级工作制度的基本程序,有些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大多数人选的,就要领导大多数人,村支部书记是由少数党员选的,只能领导党员,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割裂开来,误认为村民自治就可以随心所欲,甚者把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由此导致村干部在工作中配合协调不够,或者各行其是,根本不予配合。
4、执行不严,约束不够。目前一些地方的各项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在重建设,轻管理,轻督察现象严重。对于制定出的制度,村级是否执行,如何执行,检查督促不够。极个别地区声势浩大的达标升级活动的繁多的大检查、大评比,牵涉了各方面大量的精力,反而影响了与农民群众最直接打交道的村级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直选后,虽然部分乡村按照《组织法》、《条例》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但具体到乡村一级如何搞好村级民主自治,开展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则缺乏适宜的具体工作制度,而现有的部分规章制度也由于可操作性差,难以有效地指导村级具体工作,导致村级工作极不规范,对村干部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督约束实施细则,对于村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如何进行正常的监督约束,对违反制度如何处理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出现极个别地方宗族等势力泛滥。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一上任就大搞不正之风现象,村党支部虽有看法但没办法,同时部分村党支部书记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不断插手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情,村委会对其的越权行为也难以有效地加以阻止。有如村级财务、政务公开问题,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假公开现象,如果不制订出严厉的惩处制度,必将大大削弱这一得民心工程的影响力。
5、制度泛滥,形式主义。村级制度建设从解放初期的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到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适应,到逐渐转变,是一个必然的变化过程。目前,个别地区不仅制度不规范,而且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往往是临时制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空话大话套话连篇的无如何实际意义的制度来,大搞“挂在嘴上,贴在墻上”的形式主义,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严重地影响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给乡村干部增添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最重要的是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基层干群矛盾,严重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村制约手段弱化,导致村级制度建设不规范。
当前,农村个别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无政府主义思潮抬头,甚至把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当作额外负担,个别“钉子户”几年合理的各种税费顶着不交,公检法难以处理,无必要的措施予以有效的制止。目前农村各种制约手段弱化,法律手段不健全,经济手段无基础,行政手段难执行。上面压的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基层村干部手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软措施,上级只压任务,而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作为保证手段,致使村干部左右为难,工作不干不行,干工作又怕“干”国家事,“犯”个人罪,因此歪风邪气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遏止,村干部成了“受气包”,越干越憋气。
(二)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村级制度建设不规范。
由于制度不规范,存在着形式主义,导致当前农村干部大部分精力均放在了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上,工作中免不了接触各种矛盾,加之工作中各级出现的各种失误,村干部往往就成了农村矛盾的焦点,特别是有些按照上级意图,不情愿地种出的农作物,一旦出现卖难、价格回落问题,基层干部就成了替罪羊,而农村达标升级评比中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又导致极个别领导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为了创造所谓的“政绩”,大搞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以虚假瞒报形式,骗取荣誉、政绩,村干部违心地为上级涂脂抹粉,按上面的意图去欺骗检查组,制度成为了摆设,检查组一走了之,村干部则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遭受群众的指指戳戳,村干部难以承受如此大的精神压力,增加了从事具体工作的村干部工作难度,另一方面村级干部选拔制度中的形式主义,如干部年龄、文化程度等,脱离了农村工作实际,给村干部选拔增添了不必要的条条框框。
(三)村干部变动频繁,导致村级制度执行不规范。
目前农村普遍实行了村干部“海选”制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村干部变动频繁问题也显现出来。被选出的村干部往往是在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村务管理方面则知识有限,经验欠缺,加之农牧区村民文化知识较缺乏,更是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对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地指导,目前农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由于有关部门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村干部又无闯市场的经验,盲目地“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导致乡村号召农民种植什么什么赔钱,养殖什么什么亏本现象发生,不仅严重损坏了基层组织的形象,而且形成群众对村干部的一切工作产生逆反心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在农村干部工作中就是村级干部不稳定,组织机构涣散难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多数村级基层干部在农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而又艰苦的工作,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目前村干部实行“海选”,对村干部适时进行依法调整是必要的,但变动过于频繁必将影响到农村的各项工作,如果主要干部频于变动,单纯地以年龄、学历,甚至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为唯一标准选举村干部,农村就有可能失去吴仁宝这样的带头人。在选举工作中由于制度不规范,往往实实在在干工作的人,由于得罪人多而落选,而一些不涉及矛盾的老好人被选上,由于这部分人从未从事过村务管理工作,因此尚未适应农村复杂矛盾就又因为卷入矛盾而被又一个新人所替代,由此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干部选用方面,由于农转非、工作指标等问题的限制,村级优秀干部难以被提拔到乡、县等有关部门工作,使村干部认为“工作沒干头、前途没奔头”。工作制度不规范,也使“两委”成员难以尽快熟悉情况,及时进入角色。
(四)舆论宣传不到位,导致村级制度建设难规范。
在舆论宣传方面,没能利用好现代的宣传工具,宣传出农村改革中出台的,有利于村级建设的各项制度。以乡村基层干部为题材的各种宣传报道,大多以村干部违反各项制度为内容,丑化了基层干部的形象,被当作反面教材,以村干部中极个别败类的所作所为以偏概全,由此产生了晕轮效应,似乎所有的基层乡村干部都是些反面人物,误导了舆论,致使不少群众,甚至是领导干部看不到基础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大多数基层村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村干部越干越委屈难以干,导致村级制度建设走样。
(五)村干部自身知识素质差,工作报酬失衡,村干部后顾有忧,干部流失严重,村级各项制度缺乏必要的衔接。
村干部素质低,部分村支部书记能力差或失去了原有的工作热情,村委会主任不服气,部分村支部书记自身约束不严、素质低、私心重,村委会主任不同流合污和村委会主任素质低,工作能力差,工作中不配合。在经济方面,村干部的工资平均在千元左右,个别贫困村甚至几年未拿报酬,村干部往往在当地是一些经商、种地搞生产的能手,一两千元的报酬,如果不干村干部,对于他们来说只能算是零花钱,由于村级干部误工补贴较少,与国家干部比费力得罪人又无实惠,与农民比也不如,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种好责任田,相比较明显感到吃亏,村干部混日子、弃职流失现象严重,为此有能力的人不愿干,没能力的人又干不了,合适的村干部人选越来越难挑,后备干部断档现象日益严重。
大多数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几十年来为村里各项工作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他干部相比,退休生活无保障,收入差距大,养老问题、大病治疗问题无法解决,相比反差较大,当前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得罪领导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宁”,村干部感到后顾有忧不想干,导致村干部短期行为严重,工作得过且过,撞钟混日子,心情不畅。村干部实际上超负荷的承担了一些政府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但又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保障。
(六)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村级制度建设难以及时完善。
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作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干群沟通渠道不畅,如中央的指导政策在短时间内就能传到乡村,执行过程中上级有所变动,村干部按上级要求办事,群众不理解,领导不了解,各种矛盾均指向村干部,导致村干部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激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作风所致,一些原本不大的矛盾,不严重的问题,如果处理及时,本可顺利化解;如果推托回避,或者方法简单粗暴,些微波澜可能酿成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引发对立和冲突,增加工作难度。没有充分发挥村组调解工作的积极性,村民有疑问、不解、怨情难以通过正当的渠道得以迅速解决。
(七)缺乏在《宪法》、《组织法》、《条例》基础上,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出台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基层各级组织在具体执行中难以操作执行
(八)基层各级组织尚没有及时转变工作职能,乃采用陈旧的计划经济下的领导管理模式,随意给农村下任务,压指标,乱评比,甚至是不负责任地搞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导致一些现有的制度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
三、建议及思考
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基层政权。八十年代初,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政权体制建立了“乡政村治”模式。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还在于有一套好的制度,有一种好的工作机制。农村制度建设,决不能就事论事,仅限于村级范围之内着眼,其与全国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置身于全国大系统环境中总体考虑。当前,不仅要加强党的组织制度体系的建设,即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及党内选举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及党内监督制度等,而且还要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组织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及其相关一系列制度。重最要的是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以民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制度建设。村级制度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村级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区别对待。原则上可分两类,一类属必须执行的制度,如干部道德品质规范,党纪国法等原则性的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可以只设大致的框框,由村干部决定或是村干部召集群众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讨论决定。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建立常抓不懈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由过去的运动式、突击式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转化。
1、村支部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具体情况,村党支部书仍然应该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为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村党支部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的村干部选拔、使用培养、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村干部的工作。农村工作纷繁复杂,村干部处于兵头将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工作繁重异常。对上级要负责,要服从听指挥,要认真贯彻落实并遵照执行上级各部门、各单位下发的各种文件、指示;对广大群众也要负责,农村每项工作都要村干部去具体安排落实,每个村干部要面对成百上千的村民群众的各式各样的要求与难以解决的问题,村干部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然而最令村干部头痛的是在上级的要求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自己的尴尬角色。一是责任与权力脱节,硬任务软措施,二是工作压力大,三是精神负担重。针对农村具体情况,建立组织生活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办事公开制度、党支部工作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是支部的各项工作沿着规范化的轨道运作。
加强支部建设,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首先要把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是加大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按照诚信标准选人,按照群众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来选人用人,确保“用得其人”,使其在当地群众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其次要增强村党支部书记的民主法制观念,领导、支持村委会开展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做到领导但不包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一定要坚持做到循章办事,依法办事,该由村党支部组织的工作,就以党支部名义,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去实施,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工作,就由村委会行使职权,组织村民去完成,村党支部要理直气壮地实施正确的领导,但决不能以“领导”为由包揽具体事务,更不能把村委会抛在一边,一切村务都由自己去操办;做到引导但不干预,农村党支部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本地实际和群众的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新时期村党支部的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在提高党支部威信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领导艺术,要通过说服、引导、教育等方式,把党的主张变成村民的愿望,把党的号召变成村民自觉的行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真心实意支持村委会依法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多支持、多帮助,少干预、少设障;做到监督但不越位,党支部有关村务的重要建议,经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要由村委会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党支部要发挥监督作用,监督的方法是用制度规范监督,靠公开进行监督,而不是凭个人好恶,实施越位监督。
2、村党员干部制度建设
任何制度最终都是要靠人来完成的,再完善的制度也只能是外因,如果没有一大批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基层干部,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村干部处在农村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执行者,在群众面前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村干部工作难干、人员难选已成为影响农村工作的一大因素,造成农村社会控制力明显下降,为此,如何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扫清村干部工作中自身难以克服的障碍,为其打气鼓劲,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按照市场规律,多引导、少教导。强化法律手段,重教育、严处理。强化舆论引导,多宣传、少丑化。注重感情投入,多关心、少训斥。因地制宜求发展,多调查、少刮风。以情感人,重在落实,在严格要求村干部的同时要多方体谅他们的苦衷,建立谈话等制度,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情留人。
其次要强化教育、科学使用,提高其主动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首要的是提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经济工作水平、民主管理水平,使他们成为学习、贯彻和宣传党在农村政策的骨干力量。
1、加强培训教育制度建设。要利用农闲时节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对于村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村干部,要实行强化培训制度,通过出去参观学习等的方法,提高其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对基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2、抓好村支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要求每个党员及村干部要时刻站在各项工作前面,去组织、引导农牧民发展经济,通过自身“三个代表”的实践,使之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真正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
3、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完善对村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绩显著、具备领导能力的村干部,采取公开选拔的形式,不拘一格地提拔到领导岗位,减少其后顾之忧,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使之充分发挥其才智,为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自身的力量;落实各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如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党员议事制度等,加强村干部的监督,化解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缓解干群紧张情绪;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个别无所作为、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干部要予以坚决撤换。村干部以稳定为主,要慎重对待村干部的交流问题,那种不顾客观实际,应当避免硬性地对村干部进行交流的做法。
4、完善村干部待遇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养老保险以及应该提高的福利待遇要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到位。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全部由国家承担,在当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村提留,但根据各地村级经济情况来看,在实行误工补贴由村提留支付办法的同时,尚须实行村两委主要人员在职期间交纳养老保险费制度,其费用由政府统筹专款支付。对于有条件的村,可根据本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村民大会,适当提高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对于集体经济有重大贡献者,应当重奖。对其他老村干根据工作年限,以现有的“三老”待遇对待,彻底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充分调动新、老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措施绝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它代表着党对老村干们关怀,是老村干们视为生命备加珍惜的政治荣誉。
5、从严治党,教育管理。按照中央提出的“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乡村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发挥广大党员在农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使每个党员成为做好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脱贫致富技术培训,使每个党员都具有先进性,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典型辐射作用,团结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要在农村具体工作中发现先进人物,并大胆地进行选拔,积极地培养,努力将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使村级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与此同时要严肃党的纪律,建立干部追究制度,敞开不合格干部、党员的出口关,对于因干部不作为等原因,通过组织考察与村民评议相结合等方法,一经查实,坚决予以辞退,开除出干部队伍。切实落实奖优罚劣措施,对于群众公认度低,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干部,应采取措施加以教育,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帮教不改的不合格党员干部,坚决清理出党的队伍,以纯洁党的肌体,确保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建立择优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制度。
不注重培养后备干部的行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后备干部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后备干部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好农村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品质好、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强人,使之利用自身的长处带动村民发展经济;另一方面选配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任职、挂职,以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第三在各村设立民主理财小组等基础上,挑选出部分有能力、热心村务管理的村民,可参加选举,也可以不参加选举,由基层组织上报,上级组织考察任命,使之参与村务管理,培养后备人员,以避免村委会领导因到届选举落选出现断层而影响工作。第四要高度重视“三老”工作,减少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近年来,“三老”工作得到了加强,“三老”人员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荣誉感增强,农村普遍形成一种尊敬“三老”、爱护“三老”的好风气,使“三老”人员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发挥余热,同时也减轻了现有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避免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没有人来管的现象发生。
只有对基层村干部实施严格的管理,科学的培训,正确的使用,以心交人,以情感人,就会激发其巨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3、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扩大基层民主应按照农村“有章理事”的要求,以民主、公开、法制为核心,以村级制度建设为重点,抓好村规民约建设,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制度体系。抓好基层民主管理,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一要加强党内监督。二要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特别是审计监督。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只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督力度,基层干部就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素质,从而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认真贯彻推行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制度,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的重大举措,也是村民参与最广泛、最直接的民主活动之一,是调动广大村民当家作主积极性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虽然《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组织法》的出台毕竟是我国农村民主管理的一大创举,是实行村民自治和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社会的一项崭新的政治制度,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有一个逐步认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村民自治制度本身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也是中国农村走向民主管理的必然。目前针对村民委员会直选后少数村“两委”关系不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教育和管理,狠抓制度创新和落实,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出来一种农村新的领导方式,使村“两委”关系步上良性轨道,确保村级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必要的制度,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村“两委”重要干部按一定程序实行交叉兼职等制度,明确“两委”的职责,分清两个组织机构的不同性质、不同职责,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农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要体现在对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进行把关定向,对本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对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对非选的其它干部决定任免,对村委会工作依法进行监督上。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应是村委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依法开展村民自治范围内的工作,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通过村委会职能的发挥,把党的政策和支部的决议贯彻到村民自治活动中去,变成全体村民的意志和行动。
4、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好机制问题。
首先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好工作机制问题。规范“两委”运行机制,实现工作程序化。健全、规范农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是解决两委矛盾的关键环节,具体要建立村委会向党支部定期请示汇报的工作制度、较大问题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的两委联席会议决策制度、重大问题由两委联席会议提出意见后,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职责范围。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实现“两委”决策的科学化。深化村务公开和规范“村财乡审”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村级民主决策的透明度。凡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所得收入的管理使用,村提留的收缴和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标准,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等,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并建立决策责任追究责任制度。
规范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两委”工作的民主化。加强民主监督是化解“两委”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村务、财务公开,切实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同时村党支部每年年终向党员大会进行述职,接受全体党员的评议,乡镇党委要征求村民对党支部成员的评议,分析原因,并将其作为考核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项重要指标;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诉职报告,接受群众和党支部的评议。村级财务实行村委会一级管理,党支部、村民理财小组和乡经管站三级监督,党支部书记兼任民主理财小组的组长,财务审批由村委会主任一支笔审签,由村民理财小组组长(支部书记)审查盖章。
规范科学管理机制,实现“两委”工作的制度化。要根据《组织法》要求,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一是有关部门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如两委干部培训制度,两委班子民主生活会议制度,及时对两委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保证两委干部能及时了解掌握上级组织有关工作精神及部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重要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如党支部领导下的“两委”成员分工工作制度,健全支部会议、村委会议、“两委”联席会议、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调解等制度,并根据本村情况,逐步规范完善;三是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约束制度,如民主评议“两委”干部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重大事项责任追究制度、“两委”干部行为规范及谈话、戒勉、罢免制度等,规范“两委”成员的言行,坚决及时处置不合格人员;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对个别无所作为、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干部要予以坚决撤换,对于在村级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废除指标、户口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大胆支持,提拔重用,使其感觉到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到头来有靠头;五是引入司法救助程序,加强基层法院建设。除了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外,还必须有一个强制执行的部门,法院能担当起最后裁判的角色,强制村干部按规定的制度办,对于村务不交接,法院判决后可强制执行,对于村“两委”决策程序不规范的,可判决决策结果无效,及时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其次,通过多种制度建设,解决村干部工作责任心问题。对村干部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在各方面予以扶持照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要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多方体谅村干部的苦衷,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情感人、以情留人,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养老保险以及应该提高的福利待遇要落实到位,对于由于村干部执行上级决定而出现的群众不理解问题,上级党委要及时在群众大会上予以解释、澄清,对于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等遭受打击报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要及时对犯罪嫌疑人依法打击,弘扬农村正气,为村干部创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此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极大地激发村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了村“两委”的矛盾与磨擦。
(二)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为村级各项工作制度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如何从政权体制着眼,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其服务功能应是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进程的中心环节。政府职能的转变包括了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审批职能的转变。具体一是要努力抓好乡镇党委建设。进一步研究解决乡镇机构改革、决策监督等制度问题,切实转变职能,变索取型为服务型,从微观经济管理活动中退出来,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二是坚决推广落实“费改税”制度,统一农村税费征收渠道,用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法则,发展农村经济,减轻村干部工作负担,使其主要精力用于为村民服务上来,把村干部从繁重的“要钱、要命、要粮”(收费、计划生育等)中解放出来。对于农村税费改革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减轻农民负担的几十块钱的问题,而应当深刻认识到是一项触及到上层建筑的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又一次革命,不仅要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还要确保基层政权的运转,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牵涉到县乡机构乃至村机构的调整与改革,需要高度重视,确保改革成功。
如此才能真正解民忧、维民权、聚民力、造民福、慰民心,才能使基层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与发展,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各种制度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靠法治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宏观调控;靠法治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才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乡村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村级具体就是要将人们的日常行为全部纳入法制建设之中,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在村级实施便民的法庭巡回调解、审判制度,及时调解、审判村民的矛盾纠纷。当前针对村级发生的小偷小摸等所谓“气死公安、难死法院”等一些“小”问题,制定合法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制度,达到既合理合法,又便于执行,能有效地遏制农村歪风邪气的蔓延。
其次,想仅仅依靠法律、制度就能解决好农村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过程中,还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过程中,都要搞好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法治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又为法治提供重要条件。运用道德的特殊调整手段,可以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对人们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可以将各种利益矛盾调整到社会可控的范围之内,避免利益矛盾的激化和对抗,并逐渐缓和乃至化解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利益矛盾,靠德治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在农村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同时,教育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
(四)健全规范农村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农村改革进入了制度化建设新阶段 篇3
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有三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明确家庭承包经营第二轮到期后保持稳定并且长久不变。《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里用了‘长久这两个字,在我看来,至少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初级阶段有多长呢?十五大说至少有100年。这就给几代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民不用担心会把你的土地承包权收走了,你可以在这块地上长久地投入。‘长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对于前一段时间社会上议论的永佃制和土地私有制,从历史上看,中国搞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私有制并没有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土地兼并和随之而来的农民起义,带来了封建社会长期的缓慢发展,也带来了农民的贫困。永佃制也不稀奇,在清代就实行过。北京的大觉寺就保存有康熙年间的这样一个契约。我们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个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是全世界都没有的,符合中国国情。
第二个亮点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水平”。一个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例如农民搞塑料大棚,种植花卉、水果、蔬菜,一亩大棚可以安排一个劳动力长年在这里就业。发展集约化经营,就是朝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亮点是“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对于统一经营,这次讲得特别明确,因为统一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许多人讲基本经营制度就是承包到户,本来应当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只讲“分”不讲“统”,所以“统”太薄弱了。这次讲“统”就是要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服务主体主要有四个: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
《决定》提到“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提出允许和鼓励龙头企业吸收农民入股,以土地人股、资金人股形式变成股份合作制的企业,还可以吸收入股的农民到企业里做工,另外要健全合同法律约束,以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
《决定》发布前夕,不少媒体就农村土地流转发表评论,有的人甚至提出这是第三次土地革命,称土地可以买卖了。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这次土地管理制度明确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有长远考虑的。因为我国人口高峰的时候将达到15亿人,15亿人靠18亿亩地养活,不能再少了。现在我们是18.2亿亩耕地,每年建设占地是500万亩,还剩一个零头有2000多万亩,像现在的占地速度再过4年就要突破18亿亩红线了,所以这次提出18亿亩红线坚决不能动摇。
第二,明确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物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来源。因为村落是几千年形成的,缺乏规划,有些空壳村占地很多,这样通过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可以节约出不少土地,根据现在的测算可以节约50%的占地。这部分土地首先用于复垦,转为建设用地的要首先满足集体用地需要。《决定》提出“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
第三,明确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出在城市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现在我们城市建设用地基本上是两种性质,一种是国有的,一种是集体的。对集体土地政府征过来后再拍卖,经过招拍挂,土地增值几十倍、几百倍,大部分由城市政府所有,一部分转到开发商手里,农民只得到部分收益。所以在城市郊区现在形成了3000多万“三无”农民:无地、无社保、无工作,这几年出现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决定》要求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建设用地必须列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农民受益。
第四,明确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决定》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把批准程序建立起来,规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几个突出的亮点:
第一,现在外国银行都可以进来对我们的商业银行进行参股,但是对社会资金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仍然限制很严,这次提出放宽准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要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和运行安全的金融体系。
第二,提出“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农业银行要为农服务,商业银行在县和县以下设的分支机构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这里用了“主要”二字,对农村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第三,允许农村兴办各类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和各类小型的、微型的金融机构,包括货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等。而且这些小的金融机构可以从商业银行搞资金批发,然后发放小额贷款,利率可以适当浮动,国家再给予一定的扶持,以满足农民小额贷款的需要。
第四,规范和发展民间借贷。民间借贷上中央文件这是第一次,过去民间贷款是非法的,地下钱庄要被坚决打击。浙江的发展特别是温州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民间借贷的发展,实际是农村金融的创新。这次《决定》是开正门堵斜门。只要各种小型的、微型的金融机构,再加上中小银行都发展起来了,农民可以在这些金融机构里获得政策性的、低息的小额贷款,民间的高利贷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就无影无踪了。所以这次最大的突破在这里。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一体化发展的制度
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决定》把这句话具体化,提出从六个方面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市场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六个一体化”为城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六个一体化”制度的形成,对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进入到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遏止学术腐败还须制度化建设 篇4
近几年来,高校学术腐败越来越严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仅在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甚至连一些普通高校教师,乃至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参与学术腐败。虽然说高校整体学风是好的,但是少数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行为影响却非常恶劣,不仅败坏了所在高校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声誉,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而且对学生起到负面引导作用,同时让高校在公众心中丧失公信力。导致学术腐败日趋严峻的原因,一是当前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制度体系和高校职称晋升制度不完善,或说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高校认为发表论文数量多、期刊级别高,就表明其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就能晋升职称。二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学术腐败的教师打击和惩治力度较轻,最近几年参与学术腐败的高校教师很少因为学术腐败而受到严惩,自动辞职是比较严的惩罚措施,大多数教师是批评、警告、行政记大过的处分,可以说是高校学术腐败不受惩罚,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腐败。也正因为高校教师参与学术腐败不受惩罚,成本低,反过来导致高校学术腐败日趋严峻。
这次浙江大学严惩“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为遏止和打击高校学术腐败开了个好头,也给所有参与学术腐败和打算搞学术腐败的高校教师提了个醒,学术腐败不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也不再是一件不受追究和惩罚的行为,学术腐败也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我想浙江大学的严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打击和遏止高校学术腐败的蔓延,至少在浙江大学能起到这个效果。
为了净化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就必须彻底杜绝和遏止高校学术腐败,但仅仅靠严惩学术腐败显然难以做到,根本措施还在于改革当前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必须在阳光下运作学术评价和职称晋升。我建议:一是改革当前高校职称晋升标准制度。不再以论文发表数量和期刊级别作为主要标准,改革为以教学水平评价、论文质量和能够直接创作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为主要标准,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级别作为次要的参考指标,其中发表在收取版面费的论文不应参加评价,而发表在不收费学术网站上的论文予以参与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应根据教学成果、学生就业状况和学生打分来评价,而论文质量评价应由所在高校所有教授和聘请外省高校著名教授现场打分评价。二是参与职称晋升和论文质量评价的高校教师论文必须在网络上向公众和社会公开,请全社会监督其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和造假问题,只有全社会参与监督,才能真正发现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和造假问题。三是进一步规范论文抄袭的标准,论文抄袭标准应该根据文章字数引用的比例来确定,比如一篇论文引用他人文字超过15%,你还能说这是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吗?
企业作风建设应制度化 篇5
张玉洁
作风是个人或组织在工作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企业职工立德、立言、立行、立身之本,是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综合体现。在一个企业,个人的作风,不仅代表了自己的素质,更反映了组织的形象。形象来自作风、作风来自管理;管理决定作风,作风体现形象,形象促进管理。企业作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关系到公司党委重大决策的部署和落实,关系到公司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借集中整改之利,收长期管理之效,是机关作风建设的最终目标。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认为企业作风整顿只是搞形式、走过场的想法,在思想上摆正位置,在实践中改进方法,坚持真改而不假改,实改而不虚改,使企业作风建设工作不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把企业作风建设逐渐推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不断取得成效。加强企业作风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组织企业人员认真学习公司的工作会议精神、企业文化和公司优良传统,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大力宣传这次企业作风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促使企业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转变企业作风、树立公司良好形象、构建和谐企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大局观念、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并明确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水平的有关要求。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差距,积极改进。企业以部门为单位,组织员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挖掘目前企业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评自身的思想观念、工作能力、质量、效率、规范,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加以改进。要把查评问题作为作风整顿的关键环节,针对查评出来的问题,逐条逐项细化到人,明确整改时间,明确整改要求,认真整改落实。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素质,增加技能。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关键。今年公司将举办系列培训和讲座,帮助企业工作人员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工作的技能和技巧。
四是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落实,务求实效。为确保企业作风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公司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企业作风建设的督促检查。根据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企业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各部门的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部门之间推诿拖拉、不及时答复基层单位请示、不及时办理合同协议、举止行为不文明等影响公司运作、影响公司形象的现象及责任人员进行通报批评。检查结果将与部门绩效挂钩。设立公开监督平台和渠道,发挥公司基层单位、广大员工及合作单位的监督作用,鼓励大家向企业建设提合理化建议,并组织基层单位对企业作风建设开展专项评议活动。
大学生诚信建设之制度化和文化化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建设 制度化 文化化
一、大学生诚信建设缘由
当前中国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盛行,诚信的缺失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在我国发生的程度不同的诚信危机中,大学生也未能幸免。学习方面,考试作弊、伪造实验数据、有的甚至买卖论文,充当“枪手”。经济方面,恶意拖欠学费、不按协议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就业方面,有些学生在就业推荐材料上作假、修改学业成绩、制造假证书、个别人甚至还以诋毁其他竞争者的手段,来骗取老师和用人单位的信任。这些不诚信的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极坏,它不仅败坏了校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个体的行为失范,但从深层次上看是道德失范,如果任其蔓延下去,整个大学生群体都视诚实信用为草芥,那就将导致整个大学生群体失去社会的信任。因此,当下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所引发的信任危机,使得诚信建设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诚信建设问题上,我们既要反思传统诚信德性的局限性,契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要避免西方信用制度的片面“移植”倾向。具而言之,大学生诚信建设,应该坚持德法并重的原则,使得德性伦理的内规与制度伦理的外治有机结合。
二、刚性措施:大学生诚信建设制度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在力量长时间的强制与约束,经过多次重复,潜移默化,才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因此,要改善和提升高校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准,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他律来配合自律,以带一定强制性的措施来促使高校学生遵守诚信道德。诚信建设制度化, 是基于伦理化的诚实信用观, 是以诚信道德为内容,以一般行为规范为制度原则而构建的一套集信用评价机制、信用监督机制、信用管理机制、信用惩罚机制为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具体包括關于诚信的建立、维护、评价、服务和失信救济等行为规范。诚信建设制度化具备了以下三个具有显著特点的功能。第一,指导功能。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关键是确定大学生信用行为的规范模式,它对于诚信的标准有自己的认定, 这不仅从表面上告诉大学生诚信建设需要什么, 不需要什么, 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评价体系。第二,保障功能。高校诚信制度的完善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保障。这样诚信教育就不再是纸上谈兵,制度的规范有利于创造出一个诚信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学生所接受的有关诚信的理论就能内化为行动指南, 以达到诚信教育制度和诚信教育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的目的。第三,处罚功能。诚信建设制度化最核心的一块就是诚信惩罚机制,它改善了以前单纯的教育无法落实的情况,。嘉奖诚信,严惩失信,这样才能使学生关注自身信用行为的后果。
大学生诚信建设制度化应包括:一是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惩罚机制。学校一方面要根据主管机关制定的行业诚信道德规范,制定更加详尽的实施细则,通过操作性强的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提高诚信的目的。另一方面,对遵守诚信的行为,不但要给予精神鼓励,而且还要在物质或利益上得到体现,比如在评选先进个人、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相反对违信的现象,不但要给予舆论谴责,严重的还要给予纪律处分。二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学校将大学生个人诚信信息包括身份证、助学贷款、信用简历、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建立档案。信用档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诚信表现进行准确描述、动态管理、科学评价,是评定大学生诚信度的重要根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及其与国家统一的“个人信用制度”的衔接,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社会化信用形象的平台,也为用人单位选聘优秀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保证。诚信档案将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时除毕业证之外的又一个通行证。三是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把诚实、正直、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因素,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等测评方式。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成立相应的诚信度评估部门,负责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高校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三、柔性措施:大学生诚信建设文化化
如果说诚信建设制度化是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基础,那诚信建设文化化则是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根本。首先,诚信建设文化化有利于学生树立诚信制度的信念。诚信制度具有外在于人的客体性,而诚信建设文化化则可以促使道德客体的主体化。诚信建设文化化对诚信制度的宣传教育会增强学生对诚信制度的认同,并渐进树立其诚信制度的信念。只有健全的诚信制度才有阻抑人们失信牟利的企图心。其次,诚信建设文化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一个社会要将其主倡的价值观念由一种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其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离不开承载着社会价值信息的文化。一言以蔽之,“文化的价值导向对人的心理、精神和基本人格的奠基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大学生诚信建设的文化化,即通过诚信文化的教化、集体意识的渗透等,能够对学生的诚信观念、态度倾向发生积极影响。再者,诚信建设文化化有利于营造诚实守信的学校氛围。由于诚信文化氛围对个体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环绕压力,即“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所以,它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诚信行为的选择和评价。学校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尤其是对失信者形成的制裁压力和道德谴责氛围,对于学生诚信品行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简而言之,实现诚信建设文化化,要开展各种诚信建设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耳濡目染的良好环境中。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班级、社团要充分利用学校设施,开展一些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诚信建设活动。如:诚信海报设计竞赛、“诚信在我身边”座谈会、“诚信你我他”小品专场等;也可利用学校的广播、橱窗作为载体,宣传讲诚信的意义及好人好事。如此,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也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起到统一诚信思想的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和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礼诚信”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一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诚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周敦颐《通书·诚下》中也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中走来,一直绵绵延续到今天,浸润着国人的心灵。因此,要通过各種文化渠道传播诚信文化,尤其是高校应成为传播诚信文化的主阵地。二是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诚信的规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道德纲要。它首次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个字。这其中实际包含着10个基本的道德规范,诚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豪爽放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也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道德规则的通行证。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在诚实信用方面理应走在社会最前列,从而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诚信制度化和文化化相结合,双管齐下,刚柔并济,促进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龙庆华,王杰康,自正发.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体勤,牟思伦.大学生诚信修养概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王炳杰.浅谈高校学生诚信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0(3).
[4]邱晓荣.浅谈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0(8).
[5]姜威.试论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 .
[6]邢向辉.浅谈高校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7]周富彦,苏翔飞,余佩媛.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1(12).
[8]何欣.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探究 篇7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来自学校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校团组织的领导下由社团和各班级组织自己开展活动, 由于受到物力、财力及信息不畅等诸多限制, 使得高校的社团组织活动单一, 学生的选择余地狭小, 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很难对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起到激励作用。
2、来自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日益多元化, 既渴望参与社会活动, 又对面临的困难估计不足。不少大学生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 积极投身到活动中, 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 当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时, 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 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献爱心活动。一些学生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原本是敬老爱老的节日, 但合肥市老年公寓的矛奶奶却很不开心。不是因为这一天, 没人来看望矛奶奶, 而是因为来看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一天, 养老院里一共来了四拨献爱心的人士。于是, 这一天, 矛奶奶的头被梳了2次, 被剪了2次指甲, 被洗了2次脚, 被掏了2次耳朵。甚至, 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 养老院的另外一名老人被洗了七次脚。原本就是关爱老人的活动, 可是却让老人感到不开心。”像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甚至扭曲了志愿服务精神, 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客观上, 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能力由于社会经历欠缺、民情了解有限、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和缺乏工作技巧、必要的岗前培训等, 导致志愿者工作绩效甚微, 难以胜任委派的工作, 同时影响到继续提高志愿服务的热情。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志愿者激励机制要健全
高校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把大学生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制度化。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此外, 高校特别要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 联合相关组织单位, 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2、志愿服务教育的培训平台要建立
在众多的志愿者群体组织中, 大学生志愿者基于其独特的优势, 在志愿服务领域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志愿精神”肤浅化、服务专业技能较低、运行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 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仍然有限, 因此, 要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
(1) 出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教材, 做到教育培训有具体内容, 讲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实务, 为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参考性资料。
(2) 建立志愿者服务平台, 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服务记录与年审情况都将登记在册, 志愿者还可凭证优先获得权益的保障。建立志愿服务课程网, 包括课程动态、教学资源等, 涵盖志愿服务新闻、志愿服务心得等内容, 集知识培训、信息沟通、新闻宣传等功能于一体, 为学生日常进行网上学习、沟通交流提供便利的网络平台。
(3) 针对特定的重点活动, 开展专项培训活动。按照不同的志愿服务主题开展论坛, 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技能培训, 使得志愿者在实际中都有章可循, 提高效率, 组织志愿服务技能比赛, 以赛促训。
(4) 活动后及时总结, 实行表彰奖励。每次活动后进行经验总结, 能够针对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 提高服务质量。设立志愿服务的基金, 除了为志愿者发放激励物资, 也进行荣誉评比, 做到志愿服务激励有实效。
3、志愿服务活动要积极宣传
高校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 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在校园里通过绘制精美的海报横幅, 开展志愿者心得体会讲座, 引起共鸣, 让志愿服务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志愿服务要有保障机制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是国外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最强有力的措施。而从国内各高校看, 资金紧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各高校立足本校发展大局, 通过与教学资源的协调, 在人力、经费等各方面形成志愿服务工作的更大合力, 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有力保障, 设立专项基金, 在学校拨款的基础上吸纳社会的捐助, 使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此外, 要强调依法保护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尊重他们的劳动付出, 防止滥用志愿资源, 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 从而造成扼杀大学生公益意识, 损毁其志愿精神的严重后果。
近几年,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日益强大, 人们已经普遍对志愿服务有了认识, 然而, 如何能更好地持续开展这项活动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世博会志愿者调研发现, 绝大部分志愿者们都表示虽然服务期很短, 但自己有了显著提升。志愿者都想将志愿精神带到校园中去, 为更多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以世博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建设,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是学校全面教育理念发展的要求, 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 也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 将更有效地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周炳振, 陆未谷, 徐玥, 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S1) .
[2]丁红莲, 王志凝, 刘志慧, 等.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7 (7-8) .
制度化建设 篇8
日前,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 (以下简称四部委) 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有关申报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改办环资[2012]1762号) , 为加快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以下简称教育示范基地) 制度化建设, 明确了《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 (暂行) 》 (以下简称《规定》) 、《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评选标准》和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标志, 标志着示范基地建设制度化得到加强。
目前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伟翔环保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新疆天业 (集团) 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等9家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开放参观。主要通过循环经济背景知识讲解、产业链展示、生产一线参观、体验互动的形式, 向社会公众, 尤其是青少年, 传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知识, 展示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规定》在制度架构上, 明确了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评审专家、申报单位各主体应承担的职责, 细化了对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措施和监管责任;在内容上, 增加了对评审结果的公示环节和试运行环节;在程序上, 量化了教育示范基地申报、评审、建设、授牌、考核等工作流程的时间限制, 为提升示范基地管理水平, 增加申报透明度, 降低建设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奠定了基础。
制度化建设 篇9
一、加强农机监理业务关键控制点的建设
一是合理设置监理业务岗位。根据工作流程和规范,针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申请业务,设置受理岗、考试岗、驾驶证管理岗、业务领导岗、档案管理岗;针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业务,设置登记审核岗、牌证管理岗、业务领导岗、档案管理岗。且相邻的两个岗位不得为同一人。各县市区监理机构应当安排三个以上专职或兼职监理人员从事农机监理业务,明确业务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严格资质管理。认真执行农业部监理员从业规定,监理员、考试员、检验员、事故处理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质。相应岗位应对应相应资质监理人员,检验员、考试员、事故处理员必须由取得检验员、考试员、事故处理员资质的监理人员担当,未取得资质的一律不得从事上述岗位工作。三是依法开展牌证合法许可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办理牌证许可,切实做好受理核审工作,确保申请材料的规范齐备,凡缺少申请材料且不能在规定时间补齐的,一律不得受理,从源头上把好档案材料关。严格执行“两不准一严禁”即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准办证上牌,不按规定检验合格的不准办证上牌,严禁跨行政区域发牌发证。严把驾驶员考试关,按照农业部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考试,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考试行为,决不允许给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核发驾驶证。四是认真做好年检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开展农机年检,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农业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监理检验技术规范》(NY/T 1830-2009),明确检验标准,规范检验项目、流程和方法。检验工作必须由具有检验员资质的监理员负责,检验表必须填写规范,严禁委托乡镇农机站代为检验(乡镇农机站可负责组织、宣传等辅助工作,具体检验工作必须由县级监理机构检验员完成)。检验工作必须现场实地逐机进行,严禁只收费不年检,检验合格应免费发放检验合格标志。
二、加强农机监理财务关键控制点的建设
一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一般包括授权与批准、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二是规范农机监理收费标准。严格执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鲁价费发【2005】53号《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牌证工本费等收费标准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及搭车收费。三是规范监理规费管理。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农机办《关于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农机监理费收费工作的通知》(鲁农机计字【2005】7号),将监理规费纳入“非税征管”系统,由银行代收后直接上缴各级财政。严格按照财政部规定由单位财务统一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和支出。严禁违规私设账户、截留、挪用和私分监理规费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四是规范使用非税收入票据。严格按照规定领取财政部门颁发的《票据准购证》,按照规定购领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非税收入票据。五是规范票据开具。监理收费票据开具时必须做到一人(机)一票,并按项目逐项填列,严禁开大票。六是规范农机监理会计核算程序和编制上报会计报表制度。财务季度报表、年度报表信息要真实完整,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一定要与业务数据一致。
三、加强对监理业务和财务内控建设的组织领导
制度化建设 篇10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现状
(一) 国家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
1.2005年1月9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该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 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 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弘扬高尚师德, 力行师德规范, 强化师德教育, 优化制度环境, 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该规范分别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约束。
3.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该意见分别从新时期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和要求、主要举措三个方面对全国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提出了意见。也正是在该意见中提出了“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一票否决”等意见, 可谓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进度的一大步。
(二)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这些年以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各高校也普遍开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 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更加规范化, 教师职业道德也注入了专业内涵。但是, 高校师德依然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生活作风。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依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高校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并不理想, 对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评价、考核、监督等相关体系制度不完善, 对高校教师提高道德素养的激励机制乏力, 高校师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虽然一些高校通过职能部门对教师德建设进行监管, 也有部分高校通过专门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监督管理。总的来说, 对我国高校师德制度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但是相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要求来说发展比较缓慢。据对海南省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 大部分教师认为高校中对于师德制度化建设的效果并不理想, 只有10.8%的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制度化建设有明确的奖惩标准, 执行效果良好”, 有20.9%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院校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奖惩制度, 执行困难”, 有14.7%的高校教师反映“所在高校没有师德奖惩制度”, 有32.6%的高校教师对于所在高校是否制定专门的奖惩制度表示“不太清楚”。这组数字足以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道德的奖惩办法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 或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并没能够按照标准严格执行,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制度没能有效地利用奖惩制度。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 注重科研成果, 轻视教学环节
由于高校教师的工资制度, 职称评定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倚重较大, 而对于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几乎忽视, 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过于注重科研成果, 轻视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今天, 各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创新更加重视, 教授们根本顾不上为学生精心准备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 也顾不上用心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而是终日围绕着职称评定的指挥棒转。
在调查的过程中, 一位30岁的讲师说,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 很多青年教师内心充满了纠结, 很多时候看着因课堂教学乏味而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的同学, 内心是相当愧疚的。但是, 他们也要生活, 也想要更快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那么相对于制度完善且与工资标准息息相关的职称评定及有大量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来说, 教学环节就不那么重要了。
(二) 名利思想过重, 育人精神淡薄
当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名利思想相当严重, 奉献精神过于缺乏, 教书育人的思想极其淡薄, 教学环节敷衍了事;对学生进行性骚扰、威逼利诱学生;为了名利学术造假, 抄袭剽窃;个别高校教师甚至在教学课堂上爆粗口、骂国家、宣扬对国家民族团结和平发展极其不利的极端思想。这样的例子已经有不少, 因为社会对高校和教师有高度的期望, 在反例出现的时候, 很多就成了网络的头条新闻, 也使得高校教师的集体形象蒙尘。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制度化建设举措建言
高校应当全面、深刻地理解教育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文件, 充分认识新时期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方案, 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主要措施, 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 我国教育部多次为高校师德建设问题发文, 然而高校师德事件不断爆发。作为一项软性的道德指标, 难以量化的师德如何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 主要还是要靠各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管理要落实到位。
(一) 各高校应当建立师德考核实施细则
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视, “红七条”、“六大长效机制”等相关文件和意见的公布, 各高校也开始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只是重视和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规范和准则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实施细则才能严格落实。
在考核的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相关部门行使监督管理职责, 紧密结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高校教师道德考核落细、落小、落实。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软性的道德指标以量化的方式, 从纸上的长效机制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规范。
(二) 各高校应当建立并有效实施严格的师德奖惩机制
首先, 在制定考核细则的基础上, 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 对待师德考核成绩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 并组织高校教师学习其优良作风, 充分发挥热爱教育事业、学识渊博的老院士、老领导、老劳模、老教授等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 大力树立和培育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先进典型, 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 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此外, 我们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 还要利用微信、网络、微博、QQ等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和手段。
其次, 要加强监督评价, 严格教育教学规范管理, 通过听课、督教、互评、教学质量评价等途径加强对师德水平的监督。建立多种有效的师德意见投诉平台, 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和评价, 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的评价监督体系。严格实行惩罚机制, 明确“师德红线”, 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决不姑息。经常性举行师德师风先进经验交流会、新老教师师德座谈会,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遵守师德规范, 使依法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旋律。积极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 各高校应当将师德考评成绩与职称评定、绩效发放挂钩
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是教师生活水平的保障, 这也是教师过于注重与职称评定和绩效发放密切相关的科研成果的根本原因。既然如此, 各高校在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以后, 将高校师德考评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同等条件下师德考核成绩优良者优先。
作为高校, 最终服务的是国家、社会、和学生, 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整体水平, “少年强则中国强”, 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风范所谓的科研成果也很难真正的提高我国高校的综合水平。
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筑梦人”的重要性, 更要严格要求“筑梦人”的整体素养, 不能仅靠科研成果来论英雄。
参考文献
官德建设需要制度“他律” 篇11
以制度来治理权力是根治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重要举措。新一届执政者已发出对公共权力治理的指令,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点对重展执政权力公信力至关重要。公共权力运用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能为公共权力的善用提供他律制衡机制的保障。权力行使中如果缺少程序制度环节制约,权力主体又缺乏有力的道德自律能力,就很可能导致公权私用和权力滥用。正如公共行政研究者赫尔曼·范纳所指出,“尽管道德规范,内心自律以及所有使它们发挥作用的办法,为行政管理具有创新性、灵活性以及富有成果提供了保障,但在现今还没有任何东西比基本的政治控制和政治责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完全“依赖和信任行政人员的良知或主观道德责任感总会导致权力滥用”。
制度机制在维护公共权力阳光运行与官德建设中具有根基地位,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公信档案制度,到责权绑定的问责制和程序机制建置,再到用人机制的改革与监督机制的严格化,我们还有许多制度机制建设任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制度化建设 篇12
实体建设,讲究社区学校有形有样;规范建设,是为了把社区学校办得像模像样。“加强街道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的建设”是指立足区域内各街道社区学校实际,在学校建制、经费投入、人员配置、校舍设施、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不断强化落实,做到“学者有其校,教育有渠道”,形成“时时能学、处处皆学、学想所学、想学就学”的良好局面。
1立足调研,构筑社区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
为了深入全面了解“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覆盖全区的社区教育调研工作,围绕社区教育发展目标、阵地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对社区学校(含社区居民学校)进行深度摸底。
1.1社区学校建设现状调查
1.1.1虽然江宁区建有社区教育培训学院(开放大学)1所、社区教育中心10所(内含成人学校22所)、社区居民学校198所,构建了以培训学院(开放大学)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含成人学校)为骨干, 社区居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教育的全覆盖,但其实体化、 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不高,社区学校因场地、设备、师资等因素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1.1.2在区划调整中,我区将原先22所成人学校的校舍、建制予以保留,从而使得我区社区教育资源较之于其他区县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对照省厅提出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编制、校园、办学、经费“四独立”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同普通教育和幼儿教育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存在诸多不足。
(1)普遍存在校舍简陋、面积不足的问题,基本靠使用中小学易地新建后腾出的旧校舍,教育教学设备落后、老化,还在使用中小学淘汰下来的电脑和办公用品。
(2)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社区教育职称序列,教师的配备还不足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离国家示范区的要求(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二)仍有较大差距,且年龄老化。
(3)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虽然基本保障到位,但由于社区教育培训任务逐年提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愈来愈多,经费仍显不足。
(4)因校园建设以街道投入为主,少数街道缺乏教育规划,建设经费依然困难重重。
通过调研,我区社区学校在软硬件现状、管理体制、资源整合、财政投入、队伍建设、培训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梳理,掌握了“加强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的第一手材料,为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1.2社区学校发展总体框架
(1)在全市率先建成3500平米以上“高标准、现代化”的社区教育中心且数量达半数以上;全区居民学校达省标率为80℅以上、优秀率达50℅以上;社区教育参与率达60℅以上;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常驻人口的万分之一,教师培训率达90℅以上等。
(2)努力构筑以特色为塔基、品牌为塔身、经典为塔尖的“特色—品牌—经典”金字塔式的社区教育活动体系。培植居民学校活动特色,促进“一社区一特色”甚至“一社区多特色”的形成,让江宁社区教育特色活动遍地开花;打造社区教育中心活动品牌,催生出“一中心一品牌”或“一中心多品牌”,让更多响当当的品牌走出江宁,成为江宁社区教育的活动经典。
2履行职责,不断加大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保障力度
2.1加大投入,力求阵地建设高标准
“办社区学校,不能停留在拼拼凑凑的老路子上, 也不能满足于一般开办培训班的低水平上”。社区学校是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骨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对“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必须在建设规范上夯实基础。
区委、区政府把用于统筹社区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区、街两级分别由原来的人均1元,提高到按人均2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足额拨付;自2010年起,教育局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在全市率先创建“高标准、现代化”社区教育中心,每建成一所学校, 区教育局补助街道500万元建设和技术装备经费;另外,区教育局与街道按2:1的资金配比进行技装投入。从2012年,每年投入100万元,推动居民学校达标创建。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社区学校实体化和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2多元整合,确保教育队伍优质化
一是打造社区教育团队。从教育局管理指导层面来看,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职社科,编制4人,还专门配备社区教育研究员1人;从街道层面来看,除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专管人员外,社区教育中心按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上比例配备教师;从社区层面看,居民学校均设立校长、教务主任及信息员各一名;从教师队伍来看,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了以市级讲师团成员为主导,社区教育中心教师为主干,社区教育志愿者为主体的讲师团。通过立体组建,形成了多元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提高队伍专业能力。我区在队伍能力建设上,主要是提高社区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力、社区学院的指导力和各社区教育中心的执行力。通过培训、联席会议等形式,着力提高管理队伍对社区教育的理解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是发挥教师教学特长。教师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中人才济济、各有专长,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财富。近两年来,我们挖掘具有个性的人才资源,注重发挥一线教师特长,使社区教育特色活动普遍开展,如母亲工程、红楼学堂、市民讲坛、诗书画苑等,都是社区教育一线教师创立,他们教有所长,居民学有所得。
四是加快教师体外循环。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局有计划地从系统内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校级领导担任社区教育中心主任, 选派有专长的中小学老师担任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同时,以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为对象,组成质量较高、数量稳定的兼职社区教育教师和志愿者队伍。
2.3开发课程,满足人民群众学习需求
(1)我区自2010年起就开始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然后在《江宁区成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细则》中,对课程进行了初步规范,为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2013年初,在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编印了《江宁区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2014年,又编印了《走进江宁》,由此我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2)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形成了区层面、区街合作层面和街道层面一体化多层级发展模式。区层面课程指能够代表我区特色、能够满足大多数学习者需求、在全区范围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课程,如《江宁区职业农民系列培训教材》《走进江宁》等;区街合作课程指在街镇社区学校或社区居民学校已积累了一定学员基础的课程,这类课程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建设主体,由区社区培训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在课程开设上同时向其它街道延伸,如《茶经》《中式烹饪》《老年健康》等;独立开发课程主要是指各街道根据自身发展和社区教育需求建设的特色课程,如《魅力谷里》 《朱门农家》等。
(3)全面开发打造课程区域特色。2012年以来, 我区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开发、特色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局将课程建设作为社区学校规范化建设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各街道社区学校都制定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计划,并充分根据街道特征,打造课程特色。
通过研究探索,我们总结出“课程的关键在教师, 活力在需求,载体在教材,推动在评选”的基本经验; 通过研究探索,我区社区教育课程已从“自由无序”到 “深化内涵”阶段,创立了成熟的区本和校本共同推进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2.4注重培训,培植社区学校教育特色
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开展新市民教育和弱势群体培训,把新市民教育作为加强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老年教育;不断开设市民讲坛,通过开办各类“讲坛”, 提升居民综合素养。“谷里讲坛”已成为谷里的名片, 列入市级特色活动品牌、“宁井郎康和堂”备受社会关注、“禄口市民学堂”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良好口碑……
3创新机制,加快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3.1考核评估,推动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
为了使社区学校管理规范、运行有序,教育局注重考核评估的引领与促动。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教育纳入对各街道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把居民学校工作也列入了社区千分考核体系, 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对照年初制定的考核方案,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评。2009年,区教育局出台了《江宁区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方案》,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员发展等方面,每年对各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估。
2014年,教育局对《江宁区成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细则》作了重大修改,使其更贴实际,更接地气,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更趋公平合理。《江宁区社区教育中心办学效能评估方案》标志着江宁的社区学校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已进入社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3.2教育督导,建立社区学校长效规范化管理机制
社区教育督导工作是促进社区教育区域发展的有效举措。区委、区政府已将社区教育督导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配备好社区教育专职督导员,明确社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与任务,规定社区教育督导的形式与程序,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指导作用,切实保证社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使督导工作步入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有效地促进区域社区教育的发展。
4反思
江宁的社区教育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态势。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1)发展不平衡,社区学校间差距较大,尤其是社区居民学校。极少数的居民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培训室都没有,更谈不上电脑室或多功能室。
(2)目前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参与和推动,居民被动接受,致使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不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学习成果缺乏具体的认证制度。
(4)学校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教师的配备仅能达到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一,离国家示范区的要求(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二)还有较大差距,且年龄老化;还没有社区教育职称序列。
(5)缺乏社会奖励激励机制,社会参与热情不高,只有政府投入,几乎没有社会捐助。
(6)农村居民参与率相对较低,值得重视与提高。
4.1问题思考
(1)突出教育特点。目前,在社区教育主体多元, 资源更大限度开发的大前提下,社区教育应突出教育目标明确、教育计划务实,成人教育为主、全民教育共进,思想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重,组织机构灵活、内容方法多样,内部资源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适度开发的特点。
(2)更新教育理念。一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即尊重学习主体推动,社区教育参与性发展,依照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二是和谐发展的理念,即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分工的和谐及内部环境的和谐等新型的社会关系;三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互动理念,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推进社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4.2几点建议
(1)对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成独立法人单位,建议要加大推进力度;对教师队伍建设要有明确的要求。
(2)对创建工作,建议市局要加大对社区教育创建等项目经费投入,对重大创建项目要设立配比资金和奖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