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铅接触

2024-09-10

职业性铅接触(精选6篇)

职业性铅接触 篇1

为了解铅冶炼行业铅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分析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2007年11月—2009年5月,我们对某冶炼厂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并随机选择该厂258名铅职业接触者和非职业接触者采集静脉血,用TritonX-1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1]进行血铅水平测定,并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铅职业接触者与非职业接触者的血铅水平,并对铅职业接触者因性别、年龄、工龄、工作车间和作业岗位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血铅水平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排除影响血铅水平的非职业接触因素前提下,随机选择该厂258名作业人员,其中铅职业接触者192人为接触组,非职业接触者66人为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采集静脉血进行血铅水平测定。然后比较接触组和对照组,以及把接触组分别按性别、年龄、工龄、工作车间和作业岗位等不同进行分组后各组间血铅水平的差异,以确定影响该厂铅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的因素。

1.2 仪器与试剂

实验用水为高纯水,比电阻大于10MΨ·cm;硝酸为高纯。

日立Z-5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具石墨炉、背景校正装置和铅空心阴极灯;1%(体积分数)硝酸溶液;0.1%(体积分数)TritonX-100溶液;质控血样:SeronornWholeBlood-1;铅标准溶液:1000μg/ml铅单元素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临用前用1%硝酸溶液逐级稀释至1.0μg/ml铅标准应用溶液。

1.3 质量控制

实验所用器材用1+9硝酸溶液浸泡24h,用高纯水冲净晾干备用。每测定15个样品进行一次校准曲线斜率重校,每测定10个样品测定一个质控血样。

2 结果

2.1 接触组和对照组血铅水平比较

见表1。

经t检验表明接触组与对照组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接触组性别年龄、工龄对血铅水平的影响

见表2。经t检验表明,男性组与女性组间血铅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组水平。经方差分析表明,20岁年龄组与其余2个年龄组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岁~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30岁~和40岁~2组,而30岁~40岁~2组间血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方差分析表明,0a~工龄组与其余各工龄组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a~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而其余各组间血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注:**与女性比较,P<0.01;#与30岁~、40岁~、比较,P<0.05;与5a~、10a~、15a~3组比较,P<0.01

2.3 工作车间和工作岗位对工人血铅水平的影响见表3。

注:**与电解锌和稀贵金属车间比较,P<0.01;##与炉前、电解、检修岗位比较,P<0.01。

经方差分析表明,铅锌冶炼车间作业人员与其他车间人员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锌冶炼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电解锌组和稀贵金属组,而电解锌组与稀贵金属组间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表明,熔炼和烧结岗位作业人员与其他车间人员间血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熔炼和烧结岗位组显著高于其他岗位组,而熔炼与烧结岗位组之间与其他各岗位组之间的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铅是冶炼行业的重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长时间暴露于被铅污染的环境,可通过呼吸道吸入铅尘、铅烟及直接接触被铅污染的物体表面经消化道摄入铅,导致机体摄入和吸收的铅量增加,引起体内血铅水平升高。但由于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接触被铅污染的环境后,其血铅水平升高的程度并不相同。因此,了解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对采取正确的职业防护措施、预防职业铅中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本次测定和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铅职业接触组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非职业接触组,表明职业接触和暴露于被铅污染的环境可导致机体摄入和吸收的铅量显著增加。而且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工作车间和作业岗位的职业接触人员其血铅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它们都是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男性职业接触者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可能与性别差异引起分工不同有关。女性从事生产控制等工作的更多,其直接接触铅的机会相对较少,工作环境被铅污染的程度也相对较低,而男性多从事生产中更消耗体力,同时也是直接接触铅机会较多或暴露于被铅污染的环境时间更长的工作岗位,从而使摄入和吸收的铅量更大。在不同年龄组的比较中,20岁~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30岁~和40岁~2组,而30岁~和40岁~2组血铅水平无显性差异,一方面,可能是20岁~年龄组从业者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和生理代谢更为旺盛,摄入和吸收了更多的铅;另一方面,20岁~年龄组的接触者一般工龄较短,这与工龄对血铅的影响结果是一致的。因为在分析工龄长短对血铅水平的影响中,接触时间最短的其血铅水平最高,表现为0a~工龄组的血铅水平最高,而且显著高于10a~组,而其余各组间血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铅在机体内的代谢有关。在刚开始接触铅的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体内的铅被吸收入血液中,引起血铅水平显著升高。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血液中的铅一部分被组织吸收后分布于各个器官,并最后转移和沉积于骨骼中,另一部分则被排泄出体外。当机体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达到动态平衡时,接触铅时间长者引起体内血铅水平反而不如接触时间短者高。

铅冶炼的生产工艺几乎全都采用火法,普遍采用传统的烧结焙烧—鼓风炉熔炼流程[2]。烧结和熔炼岗位完成原材料的运输、装卸、加料、烧结成块及鼓风炉高温熔炼,因此,作业人员不仅经常接触大量含铅原料和中间产品,也有更多机会和更长时间吸入空气中存在的大量铅尘和铅烟,引起体内血铅水平更高。这从对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也能看出,熔炼和烧结岗位组显著高于其他岗位组,而熔炼和烧结岗位组之间及其他各岗位组之间的血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对车间因素来说,铅锌冶炼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电解锌组和稀贵金属组,而电解锌组和稀贵金属组间血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也是因为铅锌冶炼车间使用大量的含铅原料,而且其生产工艺易使工作环境中存在着比其他车间更多的铅烟、铅尘,使作业者暴露于被高浓度铅污染的环境中的缘故。

摘要:目的分析某冶炼厂影响铅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的因素。方法采集观察对象静脉血,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浓度,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血铅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铅职业接触者的血铅水平显著高于非职业接触者;不同年龄、性别、工龄、工作车间和岗位的职业接触者血铅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冶炼厂铅职业接触者血液中铅水平显著升高;铅职业接触者的年龄、性别、工龄、作业车间和岗位均为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

关键词:铅职业接触,血铅,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WS/T20-1996.血铅的Triton X-1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2]郑玉新,王忠旭,戴宇飞,等.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141.

职业性铅接触 篇2

关键词:职业性铅接触,血铅,锌原卟啉,血细胞参数

在蓄电池行业中,铅是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铅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主要累及血液及造血系统等[1]。目前,国内文献对铅影响血细胞参数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血小板(PLT)的结论不统一[2,3]。血铅(PbB)作为内剂量是评价铅毒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锌原卟啉(ZPP)是反映铅对机体卟啉代谢障碍的敏感指标,是反映近期铅接触的最佳指标[4]。本研究选择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PbB、ZPP与血细胞参数进行实验室检测,与非铅作业人员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水平的血铅浓度对铅接触人群血液系统的损伤程度是否有差异,为进一步做好职业性铅接触人群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某蓄电池厂149名铅作业工人为接触组。选择另一制药厂不接触铅的108名工人及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问卷调查与采血同步进行,问卷当场回收。 被调查者无原发性疾病、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半年内无接触X射线。

1.2标本的采集与测定

1.2.1PbB和ZPP样本采集和测定

采集两组肘部静脉血,采血部位用2%硝酸和去离子水先后清洗皮肤表面,然后再用2.5%碘酒消毒, 采血体积约4ml(2管分装)于肝素抗凝管,PbB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ZPP测定采用ZPP-3800型血液锌卟啉测定仪。

1.2.2血常规测定

抽取2ml空腹静脉 血,置于EDTA -K2抗凝管中,混匀后于2h内测定血细胞参数,测定仪器为Sysmex X1-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日本希斯美康公司)。

1.2.3分组

根据GBZ 37-2002《职业性铅中毒诊断标准》,以血铅浓度400μg/L为分组标准,将接触组分为高、低血铅组。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 0.05。计量资料以±s表示。PbB、ZPP、RBC、HGB与PLT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铅接触组149人,男性116人,女性33人,平均年龄(39.78±8.22)岁。对照组108人,男性77人,女性31人,平均年龄(38.41±8.32)岁。经检验,两组人群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9, P>0.05;t=1.313,P>0.05)。铅接触组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42.31%、51.04% ;对照组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37.21%、46.14%。经检验,两组的一般情况 (吸烟、饮酒)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2.2PbB检测结果

接触组的149人PbB平均值为 (279.55± 112.94)μg/L,其中19人超标(PbB≥ 400μg/L),超标率为12.75%。对照组108人PbB均值为(130.76 ±73.41)μg/L,低于接触组工人血铅浓度,两组PbB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2,P<0.01)。

2.3ZPP检测结果

高血铅组、低血铅组和对照组ZPP的异常率分别为47.37%、5.38%和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62,P<0.01)。高血铅组、低血铅组与对照组三者比较,ZP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20,P <0.05)。经LSD两两比较,高血铅组和低血铅组的ZPP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铅组的ZPP浓度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 与低血铅组比较 , #P<0.05 。

2.4血细胞参数检测结果

高血铅组、低血铅组和对照组三者比较,RBC计数和PLT计数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 (F=1.11,P> 0.05;F=2.49,P>0.05)。三组的HG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5),经LSD两两比较, 高血铅组和低血 铅组的HGB含量分别 都低于对 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 * : P<0.05 。

2.5铅接触组PbB、HGB和ZPP相关性分析

PbB和ZPP呈正相关(P<0.01),PbB和HGB含量呈负相关(P<0.05)。见表3。

3讨论

环境中的铅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后,其毒性对血液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必反映在血常规的相关参数水平的变化之中。铅能抑制血液系统的血红素合成酶,使二价铁离子不能和原卟啉结合,影响血液中血红素合成,从而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下降[5]。本次调查高血铅组和低血铅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的(P<0.05)。

另外,由于二价铁离子不能和原卟啉结合,导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加,使体内的锌离子被络合于原卟啉Ⅸ,形成锌卟啉,使血液中的锌卟啉含量增加。本研究发现,高、低血铅组的ZP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文献[6]报道一致。

本次调查发现不同PbB浓度接触组RBC和PLT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特别是高血铅人数较少有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考虑增加样本量,使其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也可能人体是否在较长时间接触铅后,会启动某种代偿机制,使RBC和PLT计数趋于正常,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PbB是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指标,是最有价值的监测指标。本研究中,铅接触组PbB浓度均显著高于对 照组(P<0.01),ZPP浓度也显 著高于对照组(P<0.05),PbB和ZPP呈正相关,表明ZPP检测敏感性高,与PbB相关性好,能代表铅的平均接触浓度并反应酶 抵制水平,可作为铅 作业工人 健康筛选首要指标。而PbB和HGB呈负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7]。

职业性铅接触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6名铅职业接触者中男89人,女27人。主要工种有熔炼、烧结、回收、精锑。工龄最长者9年,最短者5个月。其中工龄<1年的16人,1~3年的72人,>3年的28人。

1.2 方法

1.2.1 仪器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集团WFX21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具石墨炉系统),铅空心阴极灯,涡旋混合器,微量加样器。

1.2.2 试剂

1%硝酸,500 mg/L氯化钯,超纯水,ρ(Pb)1 000.0 μg/ml(批号GBW08619)。

1.2.3 样品采集

经酸处理的具盖聚乙烯塑料瓶收集1次尿样100.00 ml,测定比重后,取5.00 ml尿样于具塞塑料管中,加0.05 ml硝酸,混匀,冷藏保存,尽快测定。

1.2.4 测定方法

取尿样0.15 ml加0.30 ml 1%

硝酸、0.45 ml氯化钯溶液,混匀,按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2002)进行标准系列及样品处理[2]。

1.2.5 仪器条件

干燥95℃保持15 s,灰化900℃保持15 s,原子化2 000℃保持4 s,停气 除残2 400℃保持3 s。

1.2.6 统计分析

依据我国职业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尿铅<0.07 mg/L[3],进行统计分析及χ2检验。

2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绘制

在2.00~120.0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其标准曲线为y=0.003 7C+0.240 8,相关系数为0.999 8。

2.2 不同性别职工尿铅测定结果比较

经检测共有14人尿铅超标,超标率为12.1%,其中男女超标率分别为12.4%和11.1%,男性超标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05)[4]。

2.3 不同工种工人尿铅结果比较

对116名工人尿铅含量按照不同岗位进行统计分析得知,熔炼岗位工人尿铅超标率最高,为14.6%;其次是精锑岗位工人,为12.1%;回收岗位工人尿铅超标率最低,为7.1%。不同工种间工人超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P<0.05) 。见表1。

2.4 不同工龄工人尿铅结果比较

在116名作业人员中,工龄<1年的有16人,尿铅超标1人,超标率6.3%;工龄在1~3年的有72 人,其中7人尿铅超标,超标率为9.7%;工龄>3年的有28人,6人尿铅超标,超标率为21.4%。不同工龄间工人超标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5)。

从表1看出,熔炼工和精锑工尿铅超标率明显高于其他工种,各工种尿铅超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P<0.05),分析与该企业在这些岗位上的生产环境铅污染较严重有关,提示应加大宣传防毒法规,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改善通风条件,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工龄>3年的工人尿铅含量较工龄<3年的工人尿铅含量高,经统计学检验,各工龄尿铅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P<0.05),说明尿铅超标率随着接触铅时间的延长而升高[5],提示应该加强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搞好健康体检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减低职业病的发病率,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测定铅职业接触者尿铅含量,评价尿铅在职业病诊断方面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方法 尿样经硝酸酸化,以氯化钯为基体改进剂,经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16份尿样检测结果中尿铅超标14人,超标率为12.1%;男性超标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05);不同工种间和不同工龄间工人超标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1、χ2=9.37,P<0.05)。结论 铅接触作业工人尿铅超标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工人职业健康监测工作,改善车间环境,提高工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关键词:尿铅,铅中毒,石墨炉,检测

参考文献

(1)苏东梅,崔明煊.关于尿铅和血铅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2):2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18-1996尿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4)赵慧,杨士娴.铅作业工人在性别上的差异(J).职业与健康,2006,22(2):101-102.

铅接触对神经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篇4

1 铅接触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1 铅对中枢和末梢神经的损害

铅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呈潜在性和迟发性效应。铅作为一种神经毒物,可引起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升高,机体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外渗透压和跨膜电位发生改变。在透析性脑病、帕金森神经障碍—痴呆综合征等病中发挥一定作用[4]。

长期接触铅烟(尘)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常见的异常有伸肌麻痹。这种麻痹可能是由于铅抑制了肌肉里的肌磷酸激酶,使肌肉里的磷酸激酶减少,致使肌肉失去了收缩的动力。也可能是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有变性,阻碍了伸肌神经冲动的传递而造成麻痹和感觉异常。常见的是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出现麻木、肌肉痛,早期有闪电样疼痛,进而发展为感觉减退和肢体无力。侵入人体的铅,随血流进入脑组织,可损伤脑组织的皮质细胞,干扰代谢活动,导致营养物质和氧的供应不足;由于能量缺乏,脑内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血流淤滞,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造成血管周围水肿,发展成为弥漫性脑损伤。经常接触低浓度的铅,当血液中铅含量达到60~80 μg/100 ml时,便会出现头痛、头晕、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和易恶梦惊醒等症状[2]。王建英[5]对221例铅中毒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患者出现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炎、袜套样感觉等神经系统症状。

1.2 铅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

2008年王李仁等[6]报道认为铅是一种神经系统有毒性的金属,可通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细胞中蓄积。铅通过干扰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对其合成、贮存、释放及分解代谢过程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行为功能变化。

铅是一种亲神经性毒物,所以在低浓度铅接触即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方法(NCTB)已广泛应用于金属等毒物引起的神经系统亚临床损伤的检测。王李仁等[6]报道的通过Meta分析对国内1994—2006年发表有关铅接触与神经行为功能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2个NCTB检测指标接触组与对照组测试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职业性铅接触可能对神经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反应速度这一指标是最为明显结果。与杨红光等[7]的判别分析研究结果一致。

1.3 铅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文献[8]报道的铅对脑发育各个阶段均有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经历了诱导、增殖、迁移、分化、突触形成与神经元回路建立以及神经细胞死亡等一系列过程。彼此间紧密联系有的互相重叠,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错误都将损害整体功能,而铅几乎对每个环节都产生影响,严重者导致智力低下或痴呆。杨桂凤[9]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血铅水平由0.483 μmol/L升高到0.566 μmol/L时,经统计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1~3岁儿童智商平均下降2~6分,4~10岁儿童平均下降2分,横断面调查儿童血铅水平0.483 μmol/L升高到0.566 μmol/L时,排除各种因素后智商平均下降2~6分。血铅浓度越高,智商越低。有研究人员指出既使在血中铅含量低于0.242 μmol/L的儿童中,也存在着血铅水平与智力测试得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1.4 铅对视神经的损害

2006王涤新等[10]报道了职业性接触铅烟尘和口服含铅中药治疗癫痫、银屑病导致铅中毒而引起视神经损害的病例各1例。

例1,女,24岁,河北省某蓄电池厂工人,从事铅极板焊接、组装工作6 a。因头痛、恶心、便秘、阵发性腹痛伴双眼视物模糊约40 d,双目失明10 d,尿中铅含量最高达3.01 mg/L。(正常<0.08 mg/L)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未见齿龈铅线,双侧瞳孔5 mm,无对光反射,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眼科检查:无光感,晶体清晰,双眼底乳头边界不清,呈蕈状隆起,视乳头周围可见出血、渗出、网膜水肿,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杯盘比值(C/D)0.4。

例2,女,22岁,学生。因治疗银屑病,服用含铅、汞中药秘方,服药期间经常感乏力、头晕、恶心、腹痛、便秘,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在黑龙江省当地医院检查,曾诊为“卟啉病”,因头晕、乏力加重、双眼失明1月余,可疑铅中毒被收住院。查体:右眼光感,左眼无光感,黄斑中心凹反射不清,色略红,双眼底未见出血、渗出、水肿。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双视神经受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双眼视盘凹陷扩大。双眼B超:双眼睫状动脉(PCA)血流正常,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速度下降。患者尿铅0.308 mg/L。

以上2例铅中毒引起视神经损害,造成一时性双目失明,虽然是很少见的病例,但笔者认为其发生机制值得研究。

2 铅接触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1 铅对细胞免疫系统损伤及其影响

有研究表明,胸腺在近期输出的初始T细胞数量可表示胸腺的能力并代表了T细胞增殖能力的潜能[11]。初始T细胞的标志是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signal ioint T-cell receptor excision DNA circles,Sj TRECs),简称TRECs。李扬秋等[11]利用近期报道的实时定量PCR检测TRECs的含量,了解了反应T细胞增殖能力和潜能的胸腺近期功能的状况,分析了铅对人体免疫能力的影响程度。

有关铅接触和铅中毒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研究,既往多数集中在了解免疫球蛋白和CD3+、CD4+/CD8+比值等,而未深入了解细胞免疫系统损伤及其影响。以往的观点认为,成人胸腺已不具备的功能,但近期发现胸腺仍存在活化T细胞合成的功能。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能够作为初始T细胞的标志的是TRECs,通过定量检测TRECs而推算胸腺输出初始T细胞数量,从而了解胸腺的近期功能。

有文献报道,0.483 μmol/L(10 μg/L)的血铅虽然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但已能损害免疫系统。经计算得出,慢性铅中毒患者血铅平均浓度为(3.36±0.77)μmol/L,尿铅平均浓度为(0.69±0.27) μmol/L时,TRECs水平的PBMC[(2.44±1.87)/1000]已明显低于正常状态,提示铅对胸腺输出功能可能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2007年陈嘉榆等[12]报告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Th淋巴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对23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铅中毒组)及20例健康非职业铅接触成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CD3、CD4、CD8的表达,同时通过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检测血浆中IL-2、IL-4、IL-6、IL-10、TNF-α、IFN-γ的浓度。其结果是铅中毒患者外周静脉血CD4相对百分比(32.68±11.54)%及CD4/CD8比值(0.89±0.39)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IL-2浓度为(2.00±0.68)pg/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中IL-10和IFN-γ浓度分别为(1.83±0.85)pg/ml和(3.42±0.85)pg/m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报告者认为: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对评价铅免疫毒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铅对T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B淋巴细胞及抗体、其他细胞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影响较为明显,但目前对职业性慢性铅中毒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研究资料较少。文献[12]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对铅中毒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做出评价提供了铅中毒患者6种血浆Th1/Th2细胞因子浓度,为更好地评价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免疫功能提供新的参考指标;以前关于铅对T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有2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铅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如 Mishra取铅作业工人外周血培养,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受到抑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铅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如Kowolenko等证明铅可以促进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T淋巴细胞的增生。

2.2 铅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李容汉等[13]报道,高铅组的IgA、IgG及补体C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低铅组),且经过排铅治疗,高铅组学龄前儿童的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均较治疗前提高,而对照组使用同样的补钙干预措施,免疫球蛋白IgA、IgG及补体C3没有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高血铅对人体体液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高血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远比想象的更复杂,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高铅组(血铅≥0.48 μmol/L)学龄前儿童IgE水平与低铅组(血铅<0.48 μmol/L)比较具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铅组血铅浓度与IgE水平呈正相关(r=0.50,P<0.01);女童高铅组IgE水平与低铅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铅中毒具有刺激学龄前儿童IgE的产生;铅暴露对学龄前儿童IgE水平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14]。

检测铅作业工人的免疫功能变化,发现IgG、IgM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在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接触组已经出现,中毒组更为显著,与Koller等[15]的动物实验结果相符合,表明铅对作业工人体液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职业性铅接触 篇5

铅是重金属毒物,对机体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消化、血液、泌尿生殖系统等[1]。急性铅中毒时,铅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并可使肝内小动脉痉挛引起局部缺血,发生急性铅中毒性肝病[2]。但长期慢性铅接触对人体肝功能影响尚有分歧。我们主要是探讨长期铅接触对工人肝脏功能的影响,寻找铅作业人群早期损害观察指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201名,铅接触工龄1~15 a不等,排除其他疾病,年龄20~45岁,平均32岁;另选择无铅接触史的健康成年人32人,年龄21~41岁,平均30岁,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铅接触的201名工人按照铅接触工龄1、2、3、4、5及5 a以上分为5个组,同时将无铅接触的32人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血铅、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

1.2.2 血标本采集

采集2组工人肘静脉血3 ml:其中1 ml肝素钠抗凝血用于检测血铅浓度;2 ml血加入干试管中待凝集后分离血清,用于检测ALT、GGT。采集静脉血之前,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的去铅处理,对试管按常规进行去铅处理[3]。

1.2.3 血铅检测

用PE 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血铅。静脉血液加入10%HNO3(1 ∶9)消化,混匀震荡30 s,3000 r/min(离心半径=7.5 cm)离心2 min,取上清液加入石墨炉自动分析,测出血铅浓度。检测方法: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WS/T 20-1996)。血铅质控物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号为GBW 09139、09140。

1.2.4 ALT、GGT检测

将血清分离加入AU-400生化分析仪自动分析,测出ALT、GGT的单位数。检测方法:速率法。所用试剂来自上海长征试剂公司,质控物为美国贝克曼公司产品,质控结果均在undefined范围内。

1.2.5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

2 结果

血铅质控物测得值均在控。各工龄组测定结果见表1。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接触铅的工人,血铅、ALT各工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 1 a、2 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4 、5 a及5 a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铅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多系统的,一旦进入机体,会有部分铅分布在肝脏中。目前,有关长期铅接触对人体肝脏功能影响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

ALT属于细胞内功能酶,以肝细胞内含量最多,细胞内外有巨大的浓度差,正常时血清中ALT活力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释出细胞外,是至今为止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4]。GGT主要分布于肾、胰、肺、肝等组织中,其中以肾脏含量最多。肝脏中的G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只有肝实质损害时GGT才会升高,这可能是铅对人体GGT影响不如ALT敏感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5个铅接触工龄组中,各组血铅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长时间接触铅在体内蓄积。5个铅接触工龄组ALT显著增高,说明慢性铅接触对人体的肝脏是有损害作用的。而GG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1、2 a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a组、5 a及5 a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在短期铅接触(3 a以下)时,虽有铅吸收,但仅肝细胞受损,尚未引起肝实质的明显损害。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肝实质损伤加重,GGT相应增高,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活力增高。另外,铅接触对人体肾、胰、肺等的影响可做进一步观察。本研究也表明,随着接触年限的延长,铅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有加重的趋势。目前,有关铅对人体肝脏功能影响的认识还存在分歧,本研究我们初步观察了铅接触对人体肝功能的影响,至于铅对肝脏功能影响的后果及进行人工防护等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庆梅.铅作业工人肝脏功能情况调查.广西预防医学,1999,6(5):351-352.

[2]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15-226.

[3]孙鹂,赵言正,李荣,等.学龄前儿童学铅水平T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6):334-335.

职业性铅接触 篇6

关键词:GF-AAS法,标准加入法,不锈钢,铅,迁移量

不锈钢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是否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家或地区对不锈钢餐厨具均有严格要求。其危害性主要来源于有害重金属的迁移量,随着科学不断进步和研究不断深入,毒理数据和临床试验的逐步完善,对产品的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1988 年我国对于不锈钢餐厨具中有害重金属迁移量的卫生标准GB9684 -1988[1]对于铅的限量要求为1. 0 mg/L。而去年( 2011 年12 月)实施的新不锈钢制品国家安全标准中铅的要求则为0. 05 mg/L( 0. 01 mg/dm2)[2]。整整提高了20 倍。因此,建立一种能满足低限量要求的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技术( GF - AAS) ,通过对基体效应、基体改进剂、共存元素干扰、仪器分析参数等因素的研究建立一种测定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性强。满足日常与食品接触不锈钢制品中痕量铅迁移量的检验。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与试剂

PE - Analyst 600 原子吸光谱仪,PE公司。

铅标准贮备液100 mg/L,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提供; 乙酸( GR) 、盐酸( GR) ; 磷酸二氢铵( AR) ; 硝酸镁( AR) ; 硝酸钯( AR) ; 实验用水,均为二级水。

1. 2 样品的制备[3]

用肥皂水洗刷试样表面污物,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三遍,晾干、备用。取有代表性样品约50 cm2放于250 m L的玻璃烧杯中,加入4% 煮沸的乙酸100 m L,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对于规则器形容器则加入4% 煮沸的乙酸至容器容积2 /3 处,盖上洁净的玻璃表面皿) ,并标好溶液刻度,小火煮沸0. 5 h,取下,补充4% 乙酸至原溶液刻度处( 在煮沸过程中因蒸发而损失的溶液应随时补加4% 煮沸的乙酸) ,室温放置24 h,测量。同时做试剂空白。

1. 3 测定

1. 3. 1 标准加入法的试液的制备

先配制浓度为10 μg/L的铅标准溶液母液,再将样品溶液、铅标准溶液母液、稀释液( 水) 及基体改进剂按表1 配成一系列待测试液。试剂空白也同样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其铅的含量,用于待测溶液的铅扣除。

1. 3. 2 仪器参数

波长: 283. 3 nm; 狭缝: 0. 7 nm; 灯电流: 5 m A; 塞曼效应扣背景。

1. 3. 3 测定

将仪器调节至最佳化,按照表2 技术参数在PE - Analyst600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 1 基体改进剂选择

从信号图可见,铅元素的挥发性与基体成分挥发性相近,基体干扰严重。因此必须加入基体改进剂消除基体对测定的干扰。针对被测铅元素的性质和不锈钢样品的特点,选取磷酸二氢铵( 1% ) 、硝酸镁( 1% ) 、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进行试验。其中硝酸钯( 0. 05% ) 、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两组的灵敏度最高、精密度和回收率最好。考虑到成本和效用,本实验选用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作为铅测定的基体改进剂。

2. 2 干扰元素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 0 μg/L的铅溶液,测定1 000 倍的Na、K、Ca、Mg、Zn、Mn和500 倍的Al、Si、Fe、Ti均无干扰; 1 000 倍的Cl-对铅测定有干扰,加入基体改进剂磷酸二氢铵+ 硝酸镁混合液( 1% + 0. 06% ) 后则干扰完全消除。

2. 3 灰化温度的影响

在0. 1 N的氯化钠的共存下考察了灰化温度对共存干扰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灰化温度低于780 ℃ 时,出现了分子吸收,当灰化温度大于820 ℃ 时,氯化钠分子吸收消失,干扰也消除。可见,经过850 ℃ 灰化氯化钠以分子形态被除去。

2. 4 检出限

以测量空白溶液20 次的标准偏差的3 倍对应样品浓度为被测元素的检出限。本方法铅的检出限为0. 2 μg/L。

2. 5 回收率及室内精密度

分别取两个添加量,每个同时测定10 次,结果见表3。

2. 6 实验间结果比对

五个不同实验室,对样品进行添加1. 00 μg/L和3. 00 μg/L标准的回收率的测定。对于1. 00 μg/L五个实验室测得回收率为95% ~ 107% 之间; 3. 00 μg/L为96. 5% ~ 102% 之间,结果见表4。

3 结论

上一篇:报纸数字化新驱下一篇: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