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经济学

2024-08-15

学校管理经济学(通用12篇)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1

我国高校管理的核心就是高校财务管理, 学校应该对这一环节加倍重视。然而在当前经济制度下, 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客观问题亟待解决。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目前的经济形势, 有助于发掘制度内部影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深层原因, 对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经济制度下我国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自从我国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加入WTO之后, 我国的经济实力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和挑战。而这样的经济制度造成的压力, 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管理高校的所有财政收支活动的经济工作, 其现状受经济挑战的影响如下:在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 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归政府所管辖, 高校的招生、建设以及财务全部由政府操刀管理, 连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分配都由政府统一安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由政府“四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教育体制也面临改革的必然选择。高校开始有了自主权, 政府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干预, 随之高校财务管理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经济制度的变化, 导致学校的理财环境压力剧增, 财务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来缓解这种由环境变化带来的经济压力。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制度因素存在的问题

1. 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从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逐渐开始扩大规模, 招生比例逐年增加, 导致高校的配套设施也要增加, 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需要扩充。如此以来高校的资金需求也大大增高。为了顺应国家的高校发展趋势, 各高校都在想办法从各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投入到校园建设中。所以, 高校的资金统筹安排问题就成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首要问题。如果利用最大化地使用这笔教育经费, 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率, 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所面临的。要解决这些资金问题, 就必须要求高校建立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 使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真正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以管理资金为工作中心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2. 高校财务管理的预算制度缺乏合理性。

据笔者对多所高校的调查发现, 发现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进行财务预算出现了许多纰漏, 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首先, 财务预算范围不全面。目前许多高校对财务都是实行总体性的综合预算, 但是即便是这种总体预算也只是在学校范围内的财务进行预算, 并没有概括学校全部的资金收支, 这样就无法科学合理地对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预算, 从而肯定会对学校教学资金的综合利用造成影响, 甚至会造成财务漏洞和资产流失;其次, 财务预算缺乏长远的目光。高校预算通常是以一年为周期, 以每年财务收支平衡为目标, 基本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 这样就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压力, 高校缺乏对财务管理这一块的监督, 很容易造成财务松弛。

三、改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1. 利用市场经济制度, 挖掘筹集资金的路径。

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之后, 政府就降低了对高校的经费支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拨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 下降为现在连二分之一都不到。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观念。面对政府支持力度下降的政策, 要自主创新, 树立市场经济的开放意识, 走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道路, 发挥自食其力的精神, 牢牢把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 积极开发、挖掘筹集资金的路径, 不仅依靠政府, 更要面向广大社会群体。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变化、巧妙地利用资本市场和社会力量, 不断完善自身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 为扩大教育规模, 促进高校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2. 注重成本的计算, 加强效益观念的形成。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不应该还停留在受上级、政府统筹管理的时代, 要把自身定位成负责高校财务收支的自主管理部门。因此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加强收支管理, 注重对成本的计算, 严格控制支出力度, 合理地利用资金。把教育资金切实地用到学校建设、创新科研等方面, 致力于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无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对预算类型进行分类, 提高资金配置效益。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财务预算。建立一个有机的预算控制体系, 对利于对资金的有效控制。而对预算进行分类, 是在预算控制中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对预算进行分类管理, 就是指根据学校的所有公用经费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每一个经费项目进行额度规定, 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金额预算来实行资金投放。当然, 这些预算分类要请专家进行追踪问效、成本效益分析和专项审计之后做出科学分类, 并进行周期性的更新, 以此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综上所述,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层十分重要的环节, 必须引起每一个高校的重视。只有财务管理这一块做好了, 高校才有实际能力去进行规模扩张, 设备更新, 加强校园建设, 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必须逐渐摆脱对政府资金的依赖, 自主地管理和筹集教育资金。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着手, 努力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吕宁.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财经界 (学术版) .2011 (03) :56-57.

[2]陈紫莹.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J].经济师.2012 (03) :120-121.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2

摘要:管理经济学是对企业发展以及管理决策的宏观指导,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依据管理经济学中的原理和知识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的现状展开讨论,分析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运用管理

经济学是对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方法和技巧引导的学科,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管理经济学中的需求规律、价格规律、价格弹性、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知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现状,管理经济学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引导企业决策者遵循经济规律、制定科学决策,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转折,我国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对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却面临着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第一,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由于前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效应,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良好,而失去了对企业具体情况的准确了解和掌握,导致企业对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例如组织臃肿、信息传达延迟、决策信息不全面、企业闲杂岗位较多等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决策。第二,管理模式杂乱。企业管理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按照既定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规划,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越级干预、越级管理的现象严重,这些越级管理、跨部门管理长期以来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行程序陷入混乱,不仅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助长了企业的不正之风。第三,人员关系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以及股东之间的决策就会出现争议,由于不同股东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人员组织,因此企业一些重大决策无法顺利执行,造成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和兴起的企业,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思路依然存在,这就是导致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由于人员关系和利益群体的复杂性,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明显打折,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主要以管理较为混乱、矛盾较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杂乱等方面为特点。

二、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

管理经济学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原理对企业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生产计划以及产业分配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决策,助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对象方面,经济学研究的是企业发展目标是以最小的资源量来生产企业产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成本和资源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这些所生产的产品还能够被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这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和实践的内容之一。生产方法方面,由于不同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的企业由于地域限制和科技水平的约束,其生产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企业生产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对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的生产方法有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盈利能力,则必须依照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制定科学的生产方法。生产计划方面,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依照一个时间段内企业产品供应量与市场消耗量的具体数据来制定下一个阶段的生产量,即生产计划。如果企业生产产品过少,则供不应求,无法达到企业利润的提高,而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多,则又会导致滞销或者价格下跌,也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因此合理制定生产计划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经济学是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原理,对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管理经济学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这两方面的问题,由于企业在生产对象的制定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关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最终效果,因此需要遵循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合理进行资源的利用和配置,科学地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生产效益和销售效益的双重最大化;其次,管理经济学可以为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人员管理,调动企业资源和员工积极性,可以为企业效益最大化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促进。

四、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思想和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方面来说,管理经济学倡导利用企业生产函数,通过企业的生产函数准确找出各项边界值,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是通过企业边际产量来计算和规划的,通过对企业产量与企业产品价格的边界值可以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达到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数量的合理,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度。

3.合理定位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的合理制定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方式。企业管能力者可以通过管理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都对不同价格的市场占有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对产品定价之前准确了解市场中的价格弹性,首先进行较高价格的制定,然后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利润、价格、销量、成本的最优值的价格确定,这也是管理经济学的管理思维。

五、结束语

管理经济学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思维的引导和管理方法的优化,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对象、产品数量、产品规划、产品价格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严密的计算而得来的企业管理规划方法,因此将管理经济学的管理原理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可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强.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4):122-123.

[2]赵延辉,李辉.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3):129.

[3]王建福.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J].才智,2013,(10):267.

运输行业管理潜在的经济学 篇3

在一次货运企业贯彻“道路货运市场专项整治”的会议中,企业老总们反响强烈:车主不外挂、不超载超限、通过车辆结构调整提高效率,倡导合法、诚信经营可行吗?!

某些省根据自己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标准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反而使更多本地运输企业增加了运输成本、更没有竞争力,企业处于亏损的边缘。

笔者突然感觉到,在完全放开的货运市场,行业管理应该学会与企业同算一笔帐,学点经济学,出台合理政策(特别是规费政策),在整个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让道路运输业在这次增长过程中能分享其中的成果,让道路运输行业更有钱赚,让更多的乘客(货主)满意,让道路运输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学好经济学,实现行业的长效管理。

道路货运:呼唤适应经济的市场

道路货运业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浙江省道路货运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985~1995年,道路货运新生力量的萌芽发展阶段,浙江省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快速发展,运往全国各地的货运量快速成增长,而原国有运输企业由于体制原因,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市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1995~2001年,道路货运业进入扭曲发展阶段。商品市场和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大量商品需要运往代表全国各地;公路设施迅速改善,收费公路也迅速增加;货运专线带来的高额利润,成为各方利益追逐的重点,行业发展的目标模糊不清,市场无序竞争加剧。

2001年至今,道路货运业进入酝酿突破阶段。市场基本放开,同时由于准入门槛较低,更多个体作为经营市场主体处于恶性竞争阶段。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第一阶段有货找不到车运,车辆供不应求,从事道路货运业是一个比较吃香的行业,也是货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二阶段只要从事货运业就能赚大钱,是货运业发展的顶峰时间;第三阶段进入微利时代,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只有采取“大吨小标”超载超限和利用车辆外挂到规费比较低的省份才有利润可赚。

2001年以前,行业管理部门真正体会到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魅力,2001年后经济发达地区突然发现,浙江高速公路怎么跑的全都是外省牌照车辆,浙江省运力结构没办法按预期进行调整,有的地区应急运力无法保障,出现经济发展与运输业发展相背离的现象,“看不见的手”再也不能有效调整货运业。因此,浙江省首次提出应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货运业管理开始进入经济学所称的博弈时代。

出租车业: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

出租车行业虽然至今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规章来进行规范,基本上是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实行行业管理,地方政府曾经最早发现出租车经营权的价值,经营权有偿使用曾在许多地方被广泛使用,直到中央叫停为止。

比如,浙江省嘉兴市曾将出租车十年期的道路运输证即经营权拍卖到二十万元,在出租车生意比较好的年代,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让出租车经营者和当地政府取得了双赢,但天有不测风云,随着自2000年以来私家车以30%速度增长,使原来坐出租车的乘客基本购买了私家车,而原来不坐出租车的乘客仍觉得坐出租车是比较奢侈的享受,使客源不能跟随出租车发展实现同步增长,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油价一涨再涨,出租车一下子变成亏本的行业、问题比较多的行业、最不稳定的行业。

为了保持出租车行业稳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减免出租车的运管费、客货运附加费,适当提高出租车运价,甚至实行政府补贴,希望一下子解决历史遗留所有问题,实际上由于取得出租车经营权是不一样的,有的通过行政审批取得,没有暂定年限,有的通过政府拍卖经营权取得,有一定年限,采取同一政策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笔者调查发现,浙江嘉兴市的出租车1999年以前通过政府拍卖经营权的这部分车辆经过5年运营基本收回成本,由于2005年油价上涨比较快的原因,对于2000年及以后通过经营权拍卖的出租车基本没有收回成本,因此对没有实行经营权拍卖的车辆不应该列入运管费减免范围,对于实行经营权拍卖的车辆实行运管费减免;对于另一部分出租车经营权年限与2005年作为基数政府可采取相差一年政府补贴4万元方式来解决经营权拍卖留下的问题,比如2000年取得经营权的出租车应该退回4万元,2001年的应该退回8万元,依次类推。

政府只有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应对措施,比如可采取一方面对实施经营权拍卖的出租车实行运管费减免,另一方面,对不存在出租车经营年限交的运管费也纳入政府经营权补偿基金,实行对经营权没到期的出租车进行适当补偿,让陷入困境的出租车尽快实现还本经营,建立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在有的政策喜欢一刀切,对所有出租车进行规费减免或补助政策等,但出租车行业的竞争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政策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没有实行经营权拍卖的出租车道路运输证为什么还能私下买卖20万元甚至更多,并且不肯核定经营年限,为什么有的地方出租车明明还不够却不让投放,在出租车行业经营困难背后,政府部门没有按经济规律建立合理的补助规则,让一部分出租车经营者永远吃亏,而让更多出租车搭顺风车得到不少益处。

道路客运:需要效益为先、让利于民的市场

在客运行业,政府对每条线路审批和票价实现管制,虽然管制的目标是督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那么,政府实施的准入即指标管制和票价管制,早已向企业保证不必进行质量竞争也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垄断利润。

因此,政府的监管并不能真正产生激励企业竞相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企业寻租行为也应此而生。寻租通常表现为寻求政府的干预以令某一特定产业获得比较优势,通过限制市场进入或减少产出,管理通常会减少竞争,创造“卡特尔”并且提高回报。这在优质线路上表现十分明显,政府的线路资源,行管部门并没有对客运企业收取线路资源费用,运输企业却能通过承包方式轻易将线路资源转化为企业利润。

寻租行为在农村客运班线改造上也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政府减免那么多规费,面对经营业主个别班线不能按时发班行为,不免让人怀疑:规费减免是不是都让车主受益去了。

在管制下的客运行业,管理者更应多学一点经济学,不应将国家资源私有化和规费减免利润化,应该追求社会效益为先,让利于民。

驾培行业:打造高质量培训的市场

在很多省份获得大发展的驾培市场,完全得益于驾培市场的市场化,管理部门对新申请的驾校实施核准制,许多有钱的私人老板纷纷办起驾校,浙江的私有性质驾校占到驾校70%。

但是,许多人办驾校看重短期经济效益,这些驾校场地多半是租用别人的闲置空地,教练车也大多是教练员自己的,管理跟不上,或者根本不管,服务跟不上,设备设施跟不上,培训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驾校只能依靠价格优势,来吸引学员。

行业管理部门主要应对培训学校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比如对培训学校的培训学时、规范教学、培训质量等等进行监管,如果学时不够,管理部门是一定要管的,可以停止对驾校的约考。浙江省推行驾培指纹IC卡管理保证学员有足够上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驾培质量问题。

维修行业:构建以信立业的市场

由于从事汽车维修的企业较多,企业良莠不齐,再加上汽车维修中容易出现配件以次充好的情况,市民修车时常常出现面对众多汽车维修企业却不知应该选择哪家的尴尬。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维修合同履约率低,更换配件掺假使假,作业项目高报低做,开票结帐多收浮收。这些不践成约、唯利是图的行为,不仅严重扭曲了维修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正常的交易关系,败坏了行业风气和市场环境,而且极大地增加了维修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危害着维修经济的顺利运转,使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

因此,要推动汽车维修市场健康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惟有夯实诚信基石,倡导诚信经营,大力打造“诚信汽修”。跨入新世纪后,汽车维修业的市场定位正在快步实现由运输服务向社会消费服务的转型,汽车维修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日趋理性。汽车维修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而是融入了企业服务水平、企业形象、企业信誉、企业文化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综合竞争。如要想在这内涵广泛、品味拔高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取胜,为自己博得生存发展的空间,靠原来的轻诺寡信显然已经行不通。

运输站场:期盼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

笔者认为,实行站运分离,走专业化经营的路子,其优势十分明显:

第一,“站运分离”的实质是打破了旧的投资和管理体制,实现了道路运输的专业化分工,这体现了道路运输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使道路运输经营体制这个上层建筑更适应道路运输市场经济基础。

第二,“站运分离”是实现运输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运输经营服务质量的需要。“站运分离”可以实现站运之间的合理分工、规范经营,有利于站运双方集中优势加强并改进各自的核心业务。一方面由于站方不再是运输企业的附属物,站方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调动,同时由于服务对象由单个企业变为面向全行业,站场资源也得到更为充分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运方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运营效益,优化运力资源,促进运输安全;各方努力的结果,旅客定会享受到优质服务,实现运输企业、车站、旅客的“三赢”。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4

关键词:绩效管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实施机制

1 绩效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1.1 绩效管理的内涵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 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 形成组织所期望的利益和产出, 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即通过持续的沟通和规范化的管理不断提高员工和组织绩效, 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过程。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价与绩效反馈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1.2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的内涵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三部分构成。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 从宪法到不成文法, 到特殊的细则, 最后到个别契约, 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判断一个组织的制度是否有效, 除了看这个组织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否完善以外, 更主要的是看这个组织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 那么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就形同虚设。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构成的划分, 笔者将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分为有机联系的三部分。正式制度部分是高校为了提高绩效和社会发展, 规范管理人员行为, 而制定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必须遵循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构成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非正式制度部分是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形成或体现出来的有关的心理、观念、伦理道德及经验体会等内容, 它们集中表现为高校的绩效管理文化。实施机制部分是为了保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贯彻实施而进行的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价与绩效反馈活动。由此, 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的优化, 必须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步、协调的优化。离开了正式制度, 必然会造成绩效管理的混乱局面;离开了非正式制度, 没有了各层级相关者的认可和支持, 正式制度再完备, 实施机制再强硬, 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离开了实施机制, 那么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就形同虚设。

2 高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 非常重视年终绩效考核, 对年度考核进行组织和管理。但是许多高校把管理人员一年工作的整体评价安排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缺乏过程性的循环管理。这种做法说明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缺乏目标管理意识, 同时对绩效管理的概念理解错误, 绩效管理的体系不完整。如前所述,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价与绩效反馈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绩效考评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高校的绩效管理并不是要把管理人员的绩效分出上下高低, 而是着眼于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与绩效的改善。绩效管理并不是给员工布置完工作任务后等着绩效考评就结束了, 而是要通过持续开放的双向沟通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辅导, 及时解决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2 绩效管理文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 有些上级领导安排绩效计划与实施时, 强制性的向管理人员分配任务, 并以考核和奖惩为手段, 迫使下属管理人员就范, 下属将其当作一种强制性的制度, 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工作低效和失误。现在大多数高校均采用360度绩效考评制度, 由上级、同事、下级和相关利益者对管理人员打分。大多数人把自己定位成“老好人”, 抱着谁也不得罪的心态, 极不愿意给表现不佳的下属或上级打低分, 也不愿意给表现出色的同事打高分, 这样考核的结果就失去意义, 失去了激励、控制以及反馈提高的作用。即使本着公正的心态, 也会因为没有接受过考评者培训, 出现组织文化误差、对照效应误差、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误差、晕轮效应误差、与我相似误差、马太效应、中心化倾向和好恶倾向等等, 很难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开展绩效评价活动, 使绩效评价达到预期的目的。

2.3 绩效管理实施机制存在的问题

绩效计划阶段, 管理人员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 管理目标不明确或与事实很难相符, 同时没有规定员工在评价期内应该做什么工作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同时, 某些高校的关键绩效指标设定不科学, 不符合“二八原则”和SMART原则, 重要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关联性没有实现, 不但会使管理人员偏离了主要的工作, 误导了员工的行为, 造成对绩效考核的消极态度, 而且会给绩效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绩效实施与辅导及绩效评价阶段, 考核指标缺乏定量化。定性指标经常模糊不清, 比如将指标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 导致实际操作中少有不称职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绩效反馈阶段, 很多高校由于前三个阶段问题过多, 导致绩效结果失真, 使得绩效反馈没有意义, 不能促进个人绩效的提高, 也无助于绩效实施与辅导。

3 对高校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的建议

3.1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对当前的高校背景因素如校战略和目标、高校内的组织文化、报酬制度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此基础上, 确定各管理部门, 各管理岗位的绩效目标, 建立基于组织公平感的, 适合于高校实际需要和具体环境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充分的沟通, 完善岗位分析, 建立明确的规章和奖惩制度, 保障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的互相依存, 顺利运行, 良性循环, 促进管理人员绩效的提高。当然, 绩效管理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沟通过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就下列问题达成一致: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岗位所做的工作如何为组织的目标实现做贡献;用具体的内容描述怎样才算把工作做好;员工和上级领导怎样才能共同努力帮助员工改进绩效;如何衡量绩效;确定影响绩效的障碍并将其克服。

3.2 优化绩效管理内在文化的具体措施

第一, 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使管理人员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自我技能绩效的提升。第二, 管理人员安排绩效计划与实施时, 应该与下层管理人员充分沟通, 使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得到满足,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要构建网络评价系统, 真正做到“无记名”考评, 避免老好人现象。第四, 加强考评者培训。考评者培训有利于最大限度的缩小考评误差, 从而保证考评的公正公平有序的进行。培训者要通过小组讨论法、专题讨论法和群体讨论法等方式, 认真讲解考评内容及考评标准, 提高考评者的观察力, 列举常见的考评误差, 加强对考评者有关考评重要性的培训, 使他们重视考评工作。

3.3 优化绩效管理实施机制的具体措施

绩效计划阶段, 管理者要与下级管理人员充分的沟通, 根据确定的绩效管理目标, 按照学校、部门和团队目标, 设立绩效目标和标准。根据“二八法则”和“SMART原则”确定关键成果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 确定绩效实现期限, 与员工进行绩效规划沟通, 确定绩效规划, 形成绩效规划的书面报告。

绩效实施与辅导阶段, 在管理人员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中, 收集员工绩效进展的数据并做必要的文字记录, 强化员工的绩效行为, 同样, 员工应该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坦承与管理者沟通, 了解自己绩效成果, 为绩效评价做好准备。

绩效评价阶段, 要设计和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绩效评价目标与绩效管理目标相一致。结合设立的绩效目标和标准, 设计合适的绩效评估方法, 如360度评价法, 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的结合运用。同时, 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绩效评价人员。通常, 可能成为评估者的有:直接主管、较高层管理者、被评估者、同级同事、下属、受过训练的独立观察者以及服务对象等等。

绩效反馈阶段, 要建立随时反馈机制, 与实施与辅导阶段相结合, 管理者和下层管理人员, 同级同事之间通过相互征求和提供绩效实现过程中的反馈, 调整整个绩效管理的行为, 提高各个管理岗位的绩效。

结论。高校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的主体, 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是否有效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而绩效管理是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 也是对人员任用、调配、职务升降以及培训和确定劳动报酬的客观依据。所以解决现有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校的各个管理岗位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琴轩.绩效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赵曙明.绩效管理与评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

管理经济学笔记整理 篇5

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3~P4

识记

借用理论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研究对象

对企业目标的假设

对企业环境的假设

研究目的科学理论

管理经济学

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都研究企业的行为

现实的企业

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企业决策

应用科学

微观经济学

抽象的企业

利润最大化

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已知的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

理论科学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P4~P6

识记

序号

名称

概念

意义

建立经济模型

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的。

给决策提供科学的思维框架,使决策方法得以简化、科学化和定量化。

边际分析法

是微观经济学和研究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基本方法

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利工具。

①借用这个工具来研究各种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②是企业确定经营方针和进行价格决策的重要依据。

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决策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决定了企业成本的习性和变化规律。

机会成本原理

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是提高我国管理决策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

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最常见的是利息。

只有计算资金的货币价值,才能正确评价投资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目标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企业目标

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

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即:企业价值==

式中πt是第t年的预期利润,i是资金利息率,t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入(TR)减去总成本(TC),式中TR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入,TCt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

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定义——是企业的实际收入>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等于机会

P7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计算

定义——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因而是决策的基础。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

识记

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

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会计

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P5

第一章

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3

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价格↑→需求量↓)

P13

识记

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Qx=f(Px,Py,T,I,E,A,…)

P14

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D=f(p)。

P15

识记

它可以分为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P16

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P16

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P18

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P20

影响供给量的主要因素

①产品的价格(是最灵敏、最重要的因素)—价格↑→供应量↑

P18

识记

②产品的成本——产品成本↓→利润↑→供应量↑

③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④其他: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

某产品的供给量

某产品价格

供给函数——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其最一般形式为:QS=f(P,C,E,…)。

P18

识记

某产品成本

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供给曲线——是假定影响供给量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其一般形式为:QS=f(P)。

它可以分为企业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P19

识记

供给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的曲线。即:价格↑→供给量↑。P19

识记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供给量沿原供给曲线而变化。P19

识记

供给的变动——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P19

识记

供给的定义——不是一个单一的数,而是指一个供给表,或一条供给曲线,或一个供给曲线的方程。P19

供求法则

当供给不变

需求↑时→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

P21识记

需求↓时→均衡价格和交易量的↓

当需求不变

供给↑时→均衡价格↓,交易量↑

供给↓时→均衡价格↑,交易量↓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化时

需求↓(或↑),供给↑(或↓)→则均衡价格↓(或↑)

需求和供给同时↑(或↓)→均衡价格的变化要视供求双方增减程度的大小而定

需求↑>〔或<〕供给↑→均衡价格↑(或↓),均衡交易量↑

需求↓>〔或<〕供给↓→均衡价格↓(或↑),均衡交易量↓

需求↑(或↓)=供给↑(或↓)→均衡价格不变,均衡交易量变动与需求和供给变动的方

向一致。

供求法则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需求—供给分析法——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供需双方及其影响因素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P23

识记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①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使用和生产的资源和产品进行经济选择。

P25

识记

②资源的可替代性: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使人们在经济上的选择成为可能。

③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社会资源趋向合理的配置。

④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见配置的基本标志。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

①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

P25

②价格↑→能刺激生产、抑制需求;价格↓→能抑制生产、刺激需求。

③价格机制通过各种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作用方面的不足之处

①垄断因素的存在,影响了价格调节经济的能力。

P26

识记

②外溢效益的存在,是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

③公共物品的存在,是价格机制对它们的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用。

④信息的不完全性,结果导致错误的购买政策。

⑤收入分配的不公等。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P27

识记

②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③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P31

价格弹性

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公式A)

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B),它等于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P31

识记+计算

包括

点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公式E)

弧价格弹性——即计算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公式F)

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C)

包括

点收入弹性(公式G)

弧收入弹性(公式H)

交叉弹性—说明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公式D)

公式A:

(式中:E-需求弹性;

Q-需求量;

X-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

公式B:

即: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动%

(式中:Q-需求量;

-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

P-价格;

-价格变动的绝对数量)

价格弹性是负值,但一般取绝对值来比较弹性的大小,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与P/Q的值成正比;当其他条件相同,平坦的需求曲线弹性大,陡的需求曲线弹性小。

公式C:

收入弹性=

即: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收入变动%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因为需求量Q和消费者收入I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

εI<0产品称低档货,εI

>0的产品称正常货,εI

>1的产品称高档货。一般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奢侈品的收入弹

性较大。

公式D:

即:交叉弹性=y产品需求量变动%/x产品价格变动%

①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替代品:是指两种产品对消费者具有相似的效用,任何一种产品均可代替另一种使用。

②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合并使用,才能对消费者产生更大效用。

③交叉弹性=0,说明X产品价格的变动与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物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公式E:点价格弹性公式:

即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已知两点坐标,就可计算出弹性。

公式F:弧价格弹性公式:

公式G:

点收入弹性公式:

为负值时,称为低档货

收入弹性

为正值时,称为正常货

公式H:

弧收入弹性公式:

>1时,称为高档货或奢侈品

1.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①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垂直直线,如自来水、电、液化气等,P↑,Q基本不变);

P34

识记

②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水平的直线,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同类产品,P↑,Q→0);

指的是绝对值

③单元弹性的需求曲线(双曲线,Q随P同比变化,但销售收入不变);

④中点为单元弹性需求,中点以上的部分为弹性需求,以下为非弹性需求(倾斜的直线)。

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识记

弹性需求

单元弹性需求

非弹性需求

|εp|>1

|εp|=1

|εp|<1

P↑

销售收入↓

P↑销售收入不变

P↑

销售收入↑

P↓

销售收入↑

P↓销售收入不变

P↓

销售收入↓

价格弹性与边际收入和平均收入(即价格)之间的关系——P36

识记

①弹性需求时,降价能使销售收入增加;非弹性需求时,降价则会使销售收入减少,故销售收入一定在单元弹性时为最大。销售收

入曲线形状为一条抛物线。

②边际收入MR: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

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边际收入在需求量为零时最大,在弹性需求时为正值,在单元弹性时为零,在非弹性需求时为负值。

③平均收入: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的价格P,平均收入曲线即企业的需求曲线。

三者关系:MR=P·(1-1/|εp|)

MR=d(TR)/dQ

TR=P×Q

|εp|=∞时,MR=P;|εp|为其他值时,MR

1时,MR>0;|εp|=1时,MR=0;|εp|<1时,MP<0。

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商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εp|前者小,后者大)。如: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小,价格变化不会影

P37

识记

响需求量;装饰品等奢侈品,当价格变化,需求量大幅度变化,则价格弹性大。

②可替代物品的难易程度。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εp|就越大。即替代某商品的难易程度决定此商品

|εp|的大小。如:毛织品等属可替代品,弹性就大,价格变化,则需求量变化大大变化;食盐等生活品无替代

品,弹性就小,价格变化不会影响需求量。

③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重大的|εp|大,比重小的|εp|小)。如:汽车等价格变化时,需求

量大大变化,购买支出占收入比重大,则价格弹性大;火柴、食盐等价格变化时,不会影响需求量,所以价格

弹性就小。

④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εp|就大,从短期看,|εp|就小)。

价格弹性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①用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利用公式)

P37

识记

②用于政策决策分析。(弹性小的涨价,反之降价)

收入弹性

2.需求收入弹性的应用

①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P39识记

②用于企业经营决策(经济形式高涨,经营εI大的商品;反之,经营εI小的商品)。

③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εI大的行业,发展速度也要快些,反之,就慢些)。

交叉弹性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应用举例

①分析价格、销售量及产品间的竞争关系。

P40

②经济上区分不同部门的标志。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大,说明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大,反之,互不相关。

交叉弹性的经济含义

①交叉弹性为正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一致,两种相关物品是替代品。

P40

②交叉弹性为负值(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两种相关物品是互补品。

③交叉弹性为零(Epx=0)→X产品价格变动与Y产品需求量没有影响,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补相关。

需求估计:市场调查法

需求估计的方法

一是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所得资料估计需求;

P41

不能分割

二是根据积累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法估计。

需求估计常用的两种函数:线性函数和幂函数。

市场调查的方法

①访问法—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或书面等形式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调查的样本多,所

P41

识记

得资料越多,以此估计出的数据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实验法—是一种以特定环境为实验市场的调查方法,它具有较大的客观性。

包括

现场实验—在现有市场中,根据调查要求,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作为实验市场,然后改

变需求函数中的变量(这些变量都是我们需要调查的),来观察需求在一个时期或若干市场

之间发生的变化。

实验室实验—在一个模拟商店中,让选定的顾客带着一笔事先准备好的钱,在改变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不

同情况下购卖商品,然后根据顾客购卖行为变化的资料去估计需求。

需求估计:统计法

统计法——主要是回归分析法,依据观察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找出拟合这些数据点的最佳拟合曲线,从而确定要求的需求

P42识记

函数。常用需求函数有两种:一是线性函数;一是幂函数。

其中线性函数的表达为:设需求函数(回归方程)的形式为一元线性方程:y=α+βx,则参数α、β的值为:公式:β=(n∑XiYi-∑Xi∑Yi)/[n∑Xi2-(∑Xi)2]

α=∑Yi/n-β·∑Xi/n

线性函数与幂函数的特点

幂函数:更符合需求变动的实际情况。

P43

识记

线性函数:比较简便,在一般数据观察范围内,也能满足需求估计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

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问题

P51

生产函数概念及其分类

生产函数——反映生产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说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各种投入要素的一定组合,最大可能生产多少量,不同

P51识记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一般表达式为Q=f(x,y,……),Q代表产量,x,y,……代表诸投入要素。

生产函数实质是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分类

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P51

识记

短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但有的是固定的。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总产量Q、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也存在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P52

识记

①总产量Q——是指一定数量的某投入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②边际产量MP——是指在一定数量劳动力的条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

③平均产量AP——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Q/L),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MP>AP时,AP↑;

MP>0时,Q↑(斜率>0)

MP

MP<0时,Q↓(斜率<0)

MP=AP时,AP最大。

MP=0时,Q最大(斜率=0)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

P55

识记

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行业。注意两点: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技术水平不变,为其前提。

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P55

(第一、三阶段在经济上不合理,而第二阶段才合理)

识记

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A点为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因总产量Q呈↑趋势,故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呈↓趋势;又因平均产量AP呈上升趋势,故单位产品中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也呈下降趋势。

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OB之间(B点为边际产量曲线与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交点):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呈下降趋势,可

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呈上升趋势,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使得此时的成本在经济上最合理。平均产量最大。

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及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均呈上升趋势。

边际产量收入MR——是指增投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要素所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如果市场价格是不变的,它就等于边际产量MP

P56

识记

乘以产品的价格P(MR=MP×P)。

MRP=MR×MP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结论——假定MR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当MRP=P时,P57

识记

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等产量

P58识记

线特性为: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按投入要素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度,可将等产量曲线分为三种类型

P58

识记

①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替代率常数)。

②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为固定)。变型:同时用几种生产方法生产同种产品,通过为不同生产方法分配不同任务,可以为整个企业调整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此时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折线。

③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该种替代的特性:投入要素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S)是随着X的增加而递减。

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S):指X取某值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要素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Y,公式表示为MRS=△Y/△X,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X取该值时的斜率,因等产量曲线斜率是递减的,故随着X投入量的增加,增加一个单位X所能替代的Y量也递减。

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P60

识记

一般表示式为:

E=Px·Qx

+

Py·Qy

Qy=(E/Py)-(Px/Py)·Qx

是等成本曲线的斜率(Px/Py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

是等成本曲线在Y轴上的截距。

由此可知此等成本曲线特性为: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代表的成本越高,因其截距较大。

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P61

识记

①图解法—将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画在一起,其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点。

②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结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用数学式表示为:MPx1/Px1

=MPx2/Px2

=……=MPxn/Pxn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推理公式:等产量曲线为Q=KaLb,K为资金数量,L为劳动力数量,a、b为常数,又假定K价格(即利息)为Pk,L价格(即工

资)为PL,则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比例为:K/L=aPL/bPk

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以前贵的投入要素。P63

识记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产生影响。P64

识记

规模收益的类型

①规模收益递增:产量增加的倍数>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P65

识记

②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倍数=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③规模收益递减:产量增加的倍数<投入要素增加的倍数。

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当生产规模改变时,随生产规模从小变大,规模收益一般会先后经历递增(A)、不变(B)P66和递减(C)

识记

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对规模收益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P65

A——递增因素:①工人可以专业化、②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③其他因素。

B——不变因素:达到一定规模后,促使规模收益递增因素会逐渐不再起作用,总会有一个最优规模,但最终要进入递减阶段。

C——递减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

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从生产函数的代数表示式来判定该生产函数规模收益的类型。P65

识记

①假定生产函数为Q=f(x,y,z),如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上常数k,会使产量增加h倍,即hQ=f(kx,ky,kz),则

h>k,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递增;

h=k,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不变;

h

②或者假定生产函数为Q=f(x,y,z),如把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上常数K,会使产量Q增加h倍,同时又可以把k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即hQ=knf(x,y,z),则n>1,规模收益递增;n=1,规模收益不变;n<1,规模收益递减。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最常用的形式是冥函数,也称为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这种生产函数有许多优点。P66

形式为:Q=aKbLc

其中:Q:产量

K:资本

L:劳动力

a,b,c:常数

其重要特征如下

①它的对数形式是一个线性函数,对数形式:logQ=loga+blogK+clogL,是一个线性函数。

识记

②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此时b,c均应小于1)。

③便于判别规模收益的类型

(b

+

c)大于1,规模收益递增;

hQ=ak(b

+

c)KbLc

(b

+

c)大于1,递减;

(b

+

c)等于1,不变。

④它的变量K、L的指数b、c,正好分别是K、L的产量弹性,即K增长1%,产量增长b

%,L增长1%,产量增长c%。

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问题

P71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要使用:P71

识记

①产品转换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

斜率是负的:它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形状一般总是:从原点向外凸出的,越往外的产品转换曲线所代表的资源越多。(即向右移→边际转换率↑)

特殊形式:呈直角形(两种产品不能互相转换);一条倾斜的直线(两种产品能完全转换)。

边际转换率:是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它就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即沿产品转换曲线向右移动而递增。

②等收入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以TR表示)。

公式:TR=Pa·Qa+Pb·Qb

Qb=TR/Pb-Pa·Qa/Pb

可见,每个TR都有一条等收入曲线,只要产品价格不变,这些曲线互相平行,斜率均为-Pa/Pb。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确定:将产品转换曲线和等收入曲线画在一个坐标轴上,两条曲线的切点代表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识记

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其相对成本时,多生产产品A,少生产产品B是对企业有利的;

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其相对成本时,少生产产品A,多生产产品B是有利的;

当产品A的相对价值=于其相对成本时(Pa/Pb=△Qb/△Qa),企业的产品组合为最优。P73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实用方法——线性规划法(前提: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P74

A)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

P74

1)假设:每种产品的单位产量利润是已知的常数;每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方法为已知且规模收益不变;企业能得到的投入要素的数量

识记

有限且已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则:企业的决策问题就可以写成如下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

2)目标函数:Z=C1x1+C2x2+……+Cnxn→max(最大)

式中Z为总利润;x1,x2,…,xn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C1,C2,…,Cn为每种产品能提供的利润贡献。

3)约束条件:a11x1+a12x2+……+a1nxn≦b1

a21x1+a22x2+……+a2nxn≦b2

……

……

……

……

am1x1+am2x2+……+amnxn≦bm

x1,x2,……,x≧0

式中x1,x2,…,xn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b1,b2,…,bm为可供使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aij(i=1,2…m;j=1,2,…

n)为第j种产品每生产1个单位所需要的第i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最后,非负值约束条件表示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是正值,负值是没有意义的。

B)图解法:只适用于目标函数中只有两个变量的情况。P75

步骤为

①确定可行区域和隅角;在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中,由各条约束条件方程直线和X轴、Y轴所围成的区域

叫可行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点,都能满足约束条件提出的要求。

②做离原点最远的与隅角相交的等利润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利润。

③由确定隅角的相关直线的方程可解得此隅角的座标,这个座标就是最优的产量组合。

C)代数法:根据相关直线的方程,就可以用代数法解出每个隅角的坐标,然后计算每个隅角上的利润,选择其中利润最大的隅角。P76

D)影子价格:P77识记

如果企业投入要素A的投入量增加一个单位,可使企业的利润数增加B,B这个增加的利润数就是1个单位投入要素A的真正价值,这个价值称为投入要素A的影子价格。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也是该要素的机会成本。其作用为:表明如果企业增加或减少某资源或投入要素一个单位会对企业的总利润带来多大影响。①可帮助认识企业生产的瓶颈和富余要素,影子价格非零,则投入要素正约束着企业的产量;反之为零时,则投入要素利用不足,有富余;②可帮助了解为扩大生产,用多高价格添构某投入要素才是划算的,影子价格大于市价,则购买这种投入要素来扩大生产是合算的;反之不合算。

影子价格=0,该投入要素在生产中利用不足;

影子价格>市场价格,购买投入要素,来扩大生产是合算的;

影子价格<市场价格,购买投入要素,以扩大生产并不合算。

第五章

成本利润分析

P81

管理决策几个重要成本概念

识记

相关成本的定义——是指适宜于做决策用的成本。P81

非相关成本的定义——是指不适宜用于决策的成本。P81

机会成本属于相关成本。(管理中使用机会成本)P81

会计成本——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属于历史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属于非相关成本。P81

增量成本的定义——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属于相关成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P82

沉没成本(固定成本)——不因决策而变化的成本,属于非相关成本,在决策时不予考虑。P82

运用增量成本做决策的方法: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相比较,若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则方案可接受,反之不可接受。

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决策而引起的总收入的变化。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和用增量成本做决策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可得出相同的结果。

边际成本(MC)的定义——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P84

公式:MC=(TC2-TC1)/(Q2-Q1)=△TC/△Q

变动成本的定义——是指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P84

固定成本的定义——是指固定投入要素的支出,它不受产量变化的影响。84

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的成本C与产量Q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函数,用数学式表示,就是C=f(Q)。P84识记

取决于

①产品的生产函数——表明投入和产量之间的技术关系。这种技术关系与投入要素的价格相结合,就决定产品的成本函数。

②投入要素的价格,若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不变(产量的变化与投入量的变化成正比关系)那么,成本函数(总成本和产量的关系)也是正比关系;规模收益递增,那么成本函数递减;规模收益递减,那么成本函数递增。

成本函数(不以时间的绝对长度来区分,而以投入量是否全可变来区分)可分两种

短期成本函数→A

长期成本函数→B

A:短期成本函数的定义——指反映在企业诸种投入要素中至少有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产量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决策。

B:长期成本函数的定义——指反映在企业诸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条件下产量与可能的最低成本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它的图

形为长期成本曲线。一般用于长期规划。P85

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函数的几何表现就是短期成本曲线,它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它可分为:P86

识记

①总变动成本(TVC)曲线——取决于总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其形状为先递增(即产量的增加速度随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增)、后递减(即产量的增加速度随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所以总变动成本曲线的形状必然是先递减(即总变动成本的增加速度随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增)、后递减(即产量的增加速度随可变投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②总固定成本(TFC)曲线——总固定成本曲线在短期内不变,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

③总成本(TC)曲线——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在总变动成本曲线的上方,两者的垂直距离等于总固定成本,每一产量水平上总变动成本曲线的斜率与总成本曲线的斜率都是相等的。

④平均固定成本(AFC)——由于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产量,所以它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并渐渐接近于零。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在图上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并渐渐向x轴靠拢。

⑤平均变动成本(AVC)曲线——呈U形,某一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变动成本是总变动成本曲线图上联接原点到总变动成本曲线上该点的联线的斜率,它的斜率最小点就是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最低点以前,平均变动成本是下降趋势;最低点以后则是上升趋势;所以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呈U形。

⑥平均总成本(AC)曲线——呈U形,是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平均总成本=平均变动成本+平均固定成本(AC=AVC+AFC)=总成本/产量(AC=TC/Q)。某一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的联线的斜率。从原点作总成本曲线的切线,其切点是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原因是切点的斜率最小。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一样,平均总成本曲线也呈U形,由于平均固定成本向零接近,所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也趋于接近。

⑦边际成本(MC)曲线——呈U形。某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由于总成本曲线的斜率一般是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所以边际成本曲线也呈U形,其最低点处于总成本曲线上的拐点,因为拐点的斜率最小,由于边际成本说明因单位的产量变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所以它只与总变动成本有关,而与总固定成本的大小无关,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呈下降趋势;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处于最低点,也就是说,平均总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总变动成本(TVC)=总成本函数-固定成本

平均变动成本(AVC)=TVC/Q

边际成本函数(MC)=d(TC)/Dq

MC=MR(利润最大化)

边际收入函数(MR)=d(TR)/dQ

长期成本曲线——实际上就是长期变动成本曲线,可分为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三种,没有固定成本曲线。P87

识记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反映产量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量选择最优的规模,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所反映的平均成本,是在允许选择最优的规模的条件下,每一产量水平上,可能的最低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各个生产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形状呈U形,但较浅。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就是工厂的最优规模。因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适用于长期,故只能影响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使其呈U形),曲线呈U形,最低点是工厂的最优规模。是最为常用的。注意:企业的最优规模,一定产量上企业的最优规模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成本函数的应用P89

①怎样分配产量,使总公司的总成本最低——边际成本都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边际成本都相等时,各产量的分配,能使总公司的总成本最低。

②利用成本曲线分析,最优的工厂——取决于①市场需求概率分布的情况;②不同产量水平上两个方案的成本差别有多大。如果需求概率分布摆动较大,对专业化水平低的方案有利,如果需求概率分布摆动较小,则对专业化水平高的方案有利。

③利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不同的生产规模上,选用不同的技术——根据销售量的大小来选择最优技术。

成本利润分析方法:P91

识记

A)贡献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增量分析法在成本利润分析中的应用,如果两个以上方案的贡献都是正值,贡献最大的方案就是较优的方案。适用于短期决策。

贡献:由决策引起的增量利润,等于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收入减去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成本,也被称为“对固定成本和利润的贡献”,有时也称为“利润贡献”。

如果产品的价格不变,增加单位产量的贡献就等于价格减去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属于沉没成本,不考虑。(一般来说,变动成本=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变动间接费用),即贡献=固定成本(含固定间接费用)+利润。

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①确定订货的可用三种方法,计算增量成本和增量收入,使用机会成本;计算总增量成本和总增量收入,而不

使用机会成本;计算单位产品贡献。

②是自制,还是外购:看哪个方案增量成本低。

③怎样分配追加的任务:追加给单位成本较低的或追加给单位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大的。

④怎样分配薄弱环节设备的生产任务:先算出单位工时的贡献,按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B)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常用来研究产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寻找盈亏分界点在哪里,即确定能使盈亏平衡的产量是多少。盈亏平衡的产量就是保本的产量,即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总收入等于总成本。确定盈亏分界点对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决策的产量超过了这一点,说明收入大于成本,这样的决策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如果决策的产量小于这个分界点,说明这种决策会导致亏本,因而是不可取的。

盈亏分界点

①总收入和总成本是两条曲线。

②价格不变,故总收入曲线是一条直线。

③价格和平均变动成本都不变,故总收入和总成本曲线均为直线,利润曲线也为直线(此种图形最常用)。

确定盈亏分界点的方法

①图解法:固定成本,平均变动成本,产品价格→盈亏分界图。

②代数法:在盈亏分界点上,总收入等于总成本。即:P·Q

=

F

+

V·Q

Q=

F/(P-V)=

F/C

其中P为单位产品价格,Q为出售的产品数量,F为总固定成本,V为单位变动成本,C为贡献。

盈亏分界点分析法的应用:P98

①产品质量水平和价格水平的确定:计划开始时,画总收入和总成本曲线,求得分界点产量,若实际达不到销售量,则降低变动成本或提高产品价格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求得相应的分界点产量。

②是否生产某种产品:找出最低销售量Q,如实际销售量达不到Q,则须考虑修改利润目标,或调整其价格和变动成本,或用其他获利大产品来代替此产品。

最低销售量公式:Q=(F+π)/

C

③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某种产品:算出每种技术的盈亏分界点,根据销售量多少确定最优方案。

使用盈亏分界点分析法的限制条件:

①线性盈亏分界点分析中使用的总成本和总收入函数必须准确地或至少是近似地反映实际的成本和收入情况。

②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必须在增量的意义上使用,即总成本函数必须是决策所引起的成本变化。所要决策的那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只是由这种产品的生产引起的增量固定成本。

C)边际分析法——是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再多增产一个单位产品,会对总利润产生什么影响。此法用于成本利润分析主要是比较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

识记

假设:MR为边际收入,MC为边际成本,Mπ为边际利润,则MR-MC

=

Mπ。

MR>

MC时,企业增加单位产量能使总利润增加,应增加产量。

MR<

MC时,企业增加单位产量使总利润减少,应减少产量。

只有MR

=

MC时,企业的产量才是最优的,这时边际利润为零,企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不用增减产量。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入MR=边际成本MC

边际分析法与盈亏分界点法的区别:盈亏分界点主要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静态关系,而边际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常用公式:

(1)MP=dQ/dL

(2)MR=MP·P=dTR/dQ

TR=P·Q

(3)MC=dTC/dQ

(4)

变动成本=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变动间接费用

贡献=固定成本(含固定间接费用)+利润

单位产品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5)盈亏分界点产量:Q=

F/(P-V)=

F/C

(6)是否销售某产品的最低销售量:Q=(F+π)/

C

(7)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第六章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P105

市场结构的分类,按其不同的竞争程度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结构在控制价格的能力、卖者的识记

数目、产品差异程度、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均不同。最主要的市场模式是寡头垄断模式。P105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识记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无力控制价格,垄断企业对价格有很大控制力。

完全竞争企业〈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垄断企业

完全竞争——是指一种市场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在这个市场里,产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对价格无能为P106

力。这种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买者和卖者很多;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纯理论的模式。

②产品是同质的;

③生产者出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

④企业和顾客对于市场的信息是很灵通的。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价格由市场决定,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企业只能通过调整产量来达到产量最优和利润最大化,条件是P=MC,经济利润=0

其中,P是价格,MC是边际成本。

注意:企业平均成本曲线(AC)最低点的产量水平,是企业生产效率最高之点,也是单位产品利润最大之点,但不是企业总利润最

大之点。P106

当企业有利润时:最优产量(即利润最大时的产量)的条件是PC=MC。

企业短期供给曲线的定义——是指在平均变动成本(AVC)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MC)曲线部分。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等于行业内各企P108

业短期供给曲线横向相加。

亏损企业是否停产问题:当企业亏损时,平均成本曲线(AC)的最低点会高于价格,即高于需求曲线,此时,若平均变动成本曲线(AVC)P109的最低点在价格之下,从短期看,企业进行生产仍能提供贡献,从而减少亏损,可继续从事生产;若在价格之下,则应停产。因此亏损企业不一定要马上关厂停产。

完全竞争企业的这种均衡是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应满足:P

=

AC(长期和短期)=

MC(长期和短期)=

MR

=

AR因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其产量水平P109

必定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价格等于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即P

=

AC(长期和短

期)的最低点,此时经济利润为零;(2)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

=

MC(长期和短期),此

时企业的总利润为最优。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分析:P110

1.关于企业的利润:这样一种价格水平,企业刚好(不多也不少)获得正常利润(正常的投资回报)。

2.关于企业的产量决策: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生产,是最有利的。

3.关于长期均衡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中,为P

=

MR

=

MC(长期和短期)=

AC(短期和长期)。

4.关于竞争策略:低成本竞争是企业唯一的也是最佳的竞争策略。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

识记

完全垄断的定义——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新企业的进入又有很大的障碍,这就产P111

生完全垄断,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

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P111

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其形状总是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和产量在MR

=

MC

之处最优,这时企业

所得利润最大。

注意:虽对价格有完全控制能力,但价格越高,需求量就会越小,高价不一定能带来高利润,根据MR

=

MC;在MR

=

M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中,MC

是正值,故MR也必须是正值,因此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的确定必然在需求曲线的弹性需求阶段;没有自己的供给曲线。

垄断利润的定义——是指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新企业进入一行业十分困难,而使垄断企业能长期保持下来的在短期内所获得的经济利润。

市场进入障碍

①企业控制了产品的基本原料的来源;

P112

②企业拥有专利权;

③现有企业规模经济性显著,规模较大;

④政府特许。

垄断企业的优势与弊端

优势:规模较大,故规模经济性比较显著,某些方面能节约成本,可在不同企业不同程度上抵消生产的效率低P113

因素。

弊端:高价格;产量不足;生产效率低。

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干预

①制定和执行反垄断法(分解垄断企业、防止垄断的产生、阻止能削弱竞争的兼并、防止串通);

P113

②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管制(主要是价格管制)。

垄断性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识记

垄断性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

①行业中企业数量很多;

属于竞争性的结合成垄断性竞争

P114

②企业进出行业自由;

③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属于垄断性的垄断性竞争区别于完全竞争的要点: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产量来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是

①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价格和产量决策:MR=MC处确定的Q*和

P*,是最优产量及最优价格。

②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①企业进出行业可以自由,②可以选择最优规模,因此,市场就有一种力量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这时,在这个行业里,企业不进也不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长期均衡时,企业的产量水平同时满足P=AC(短期和长期)和MR(长期和长期)=MC两个条件。

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行为主要特征

①关于价格和产量决策——价格比完全竞争企业定得高,产量则比完全竞争企业少。

P116

②关于生产效率——总是小于最优规模。

③关于竞争策略——降低成本

①价格竞争策略(低价策略和高价策略);

②产品差异化策略(A);

③促销策略。(B)

A=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上引进新的、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能更加迎合需要的特征,以

P117

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其内容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和结构、增加产品用途及为顾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等。它是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基本竞争策略之一。

B=促销和广告竞争策略——这是垄断性竞争企业为加强自己的市场地位而可采取的第三种竞争策略,它是企业价格竞争和产差异产

P117

品化竞争的一个重要补充,它能够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外移并使弹性趋小,从而有利于定高价和扩大销

售量。

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识记

寡头垄断——是指几家大企业生产和销售整个行业的极大部分产品,新企业较难进入这个行业,竞争只是在几家大企业之间展开。可分

P118

两种

①纯寡头垄断(或称无差别的寡头垄断)——是指在这个行业中,几P118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都是同质的。

②有差别的寡头垄断——是指在这个行业中,几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在顾客看来有是差别的。

寡头垄断特点——企业之间的行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P118

寡头垄断分三种模式——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价格领导模式,卡特尔模式。P118

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时常模式。

A

B

C

A=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是指在寡头垄断条件下,在某一价格水平上,一家企业降价,其他企业也降价,使这家企业降价后的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弹性小的需求曲线;这家企业提价,其他企业不跟着提价,使这家企业提价后的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弹性较大的需求曲线。这样,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由两部分组成的曲折的需求曲线。与此相适应,其边际收入曲线是一条中断的折线。在此模式下,如果边际成本曲线在边收入曲线中断缺口之间摆动时,企业的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决策不变;只有当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超出边际收入曲线中断缺口的范围时,才需要对价格重新作出调整。P118

B=价格领导模式——是指在寡头垄断条件下,行业中的一家企业决定产品价格,其他企业则相应跟着定价或变价。在此模式下,确定价格的企业叫领袖企业,它先求出本企业的需求曲线,此曲线可以由不同价格下市场总需求量减去全部小企业的供给量来获得,然后,依据MR=MC决定其最优产量和最优价格,然后其他企业按其定的价格定价并确定其产量。P119

C=卡特尔模式——几家寡头垄断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规定一个价格,使整个行业的总利润最大,这种联合有公开和暗中之分,签订公开的正式协议的叫卡特尔,达成非正式的秘密协议的,叫串通。在此模式下,由各家企业边际成本曲线得到卡特成本曲线(横向相加)MC,再得到卡特尔边际收入曲线MR,MR=MC处的Q和P就是最优产量和最优价格,然后对所属企业按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分配产量配额。P120

非价格竞争的定义——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通过价格进行,而是通过非价格因素进行。主要手段是

P123

产品差异化和做广告。非价格竞争集中到一点是改善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看法。

本章主要公式:

1.完全竞争条件下,产量最优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P=MC;企业的长期均衡应满足:P

=

AC(长期和短期)=

MC(长期和短期)=

MR

=

AR。

2.完全垄断条件下,产量最优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

3.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产量最优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企业的长期均衡应同时满足:P

=

AC(经济利润为零)和

MR

=

MC(企业利润最大)两个条件。

最大总利润(Tπ)=总收入(TR)-总成本(TC)

4.卡特尔模式下,确定价格和各企业产量的方法:

Q×AC

AC=P,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1)由各企业MC曲线横向相加得卡特尔的MC曲线。

AC≠P,未达到长期均衡状态

(2)由需求曲线D,得TR=P·Q,得MR=dTR/dQ。

(3)令MR=MC,解得最优产量Q*,由Q*和需求曲线D解得最优价格P*。

(4)由Q*,解得MR。当各企业的边际成本MCi均等于MR时,产量的分配为最优,此时可求出各企业产量

Qi,∑Qi=Q*。

(5)各企业利润∏i=TRi-TCi=(P·Qi)-TCi,∏总=∑∏i

完全竞争——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的产品是同质的;

垄断性竞争——产品是有差异的;

寡头垄断——有的行业生产同质产品,有的则生产有差异的产品。

第七章

定价实践

P127

定价目标——是企业选择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的出发点和根据。其有四种

P127

识记

①以盈利作为定价目标

①一种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利润作为定价目标,通常是以销售额或投资的一定百分比来表示的;

②另一种是以获得“满意”的利润为目标;(满意,即股东和债权人满意,不追求最大利润)

③还有一种是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利润越多越好)

②以扩大销售作为定价的目标,指企业把扩大销售量,销售额或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作为自己的目标。

③以稳定价格作为定价目标。(是寡头垄断市场下的垄断企业)

④以应付竞争作为定价目标。(有些企业是价格的跟随者,或者为了阻止别的企业的竞争。)

决定企业定价的主要因素P128

识记

①产品的成本:一般来说成本是定价的下限。产品的成本是随产量的不同而不同的,成本曲线呈U形。

②产品的需求——主要指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价格弹性。

反映该产品的价格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两者按相反方向运动。

是指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价格弹性的大小是企业确定价格下策的重要依据。

③竞争对手的情况——要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弱点。

④政府关于企业定价的政策与法令——目前我国实行的定价形式有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后两种属企业定价

范围。

企业定价的一般方法

P129

简单应用

①以成本为基础定价

①成本加成定价法:又称全部成本定价法,是以单位全部成本加按目标成本利润率计算(是常用的定价法)的利润额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要求正确计算成本,根据决策期价格和工资的预期变动情

况进行修正,还要求确定合适的利润率。

三步曲:①估计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

②估计固定费用,然后按照预期产量把固定费用分摊到单位产品上去,加上单位变动成本,求出全部成本;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预期产量

③在全部成本上加上按目标利润计算的利润额,即得出价格。

全部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价格=全部成本*(1+目标成本利润)

②目标投资回报率定价法:是指以单位全部成本加按目标投资回报率计算的利润额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

③最大利润定价法:是指以根据不同水平上的总成本和销售量,算出不同价格水平上的总利润,总利润最大的那个价格水平即是价格。(全部成本)

④增量分析定价法:是指以增量成本(变动成本)为基础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它主要是分析企业接受新任务后有没有增量利润(贡献),若增量利润为正值,则定价可接受的;若为负值,则定价不可接受。其适用于三种情况(A、B、C)。

②以需求为基础定价——主要不是根据产品的成本,而是根据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或根据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来定价,也称购买者理解价值定价法。P133

③以竞争为基础定价

①随行就市定价法:是指按同行竞争者的产品价格定价的方法。其特别适合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P134

②投标时确定最优报价的方法:也叫最大贡献期望值法,就是找出能提供最大贡献期望值的报价方案。

A.企业原来有正常的生产任务,也有利润,但因生产能力还有富余,为了进一步挖掘此生产能力,需求决定要不要按较低的价格接受新任务;

B.市场不景气,企业任务很少,生产能力远远利用不足,同行竞争激烈企业主要矛盾为求生存;

C.企业生产好几种产品,在这几种产品的需求之前存在着联系(互相替代或互补)其中一种产品变动价格会影响到其他有关产品的需求量。

公式:目标投资利润=实际天数*目标投资回报率

或=(可用单位*利用率*每单位的价格)*实际天数-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实现贡献=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目标投资利润

平均每单位每天实现贡献=实现贡献/实际天数/

每单位价格=平均每单位每天实现贡献+每单位的变动成本

企业定价策略P136

领会

①产品组合定价策略——是指处理本企业各种产品之间价格关系的策略。

它包括

①系列产品定价策略——是指将系列产品中价格弹性大的产品定低价、弹性小的产品定高价的定价策略。最优的定价方法应当根据系列中各种产品的价格弹性来定。弹性取决于一是它所服务的顾客是属于哪一层次,一是此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有没有特色,如果有明显特色,其他产品替代不了,弹性就小。

②互补产品定价策略——是指必须配套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产品,可分为基本产品(定价低)和配套产品(定

价高)。

③成套产品定价策略——是指以低于单个出售的价格将互相关联、互相配套的产品按套出售,以吸引顾客成套购买,从而扩大销售,节约费用,增加利润的定价策略。

②差别定价策略——是指对同一产品针对不同的顾客、不同的市场制定不同的价格的策略。其分为以顾客、产品、空间、时间为基础四种定价策略。其存在的条件:①企业对价格必须有一定的控制能力;②产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被分割的市场;③不同的市场价格弹性不同。

其种类有:以顾客为基础;以产品为基础;以空间为基础;以时间为基础。

最优的能使企业利润最大的价格差别:设产品可在A、B两市场销售,产品在两市场的价格和价格弹性分别为PA、|EA|和PB、|EB|,则两市场上价格的最优比为:PA/PB=(1-1/|EB|)/(1-1/|EA|)

③新产品定价策略

①撇油定价策略:是指把新产品价格定得很高,以求在短期内把本钱赚回来的定价策略。一般是一次购买后可用多年和不常购买的产品,实质上是差别定价策略的一种。

适用于

①企业时间充裕,可让弹性小的顾客充分购买后再向弹性大的顾客推销;(价格弹性较大)

②产品试制的提前期较长,较高的价格不怕刺激竞争对手和其他替代品进入市场;

③规模经济性不显著,小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的提高远小于高价带来的好处;

④高价能给人产品高级,质量高的印象;

⑤对这种产品的未来需求或成本的估计没有把握。

②渗透定价策略:把新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以求尽快打入市场的策略,也叫“别进来”法。

适用于

①需求价格弹性大,低价能吸引很多新顾客;

②规模经济性很明显,大量生产能使成本大大下降;

③需要用低价阻止竞争对手打入市场,或需要用低价吸引大量顾客;

④出于竞争或心理上的原因,需要尽快地占领大片市场,以求在同行中处领先地位。

④折扣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根据销售对象、销售的时间和地点、成交方式等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折扣,价目表、上的价格减去折扣之后才是实际成交价格的定价策略。常用的折扣有:

①功能折扣:是指企业对卖给帮助其完成一定功能、提供一定服务的销售渠道的各个环节(指批发商、零售商)的产品按零售价格给予一定折扣的策略。打折扣是因为买者在把产品卖给最终消费者之前,还要完成一定的功能,开支并应得到相应的利润,这部分折扣是为了保证它们能够抵补开支,并取得利润。

②付现折扣:是指企业对及时归回货款的买者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以鼓励买方早日付款的策略。

③数量折扣:是指企业根据买主购买的不同数量给予不同的价格折扣的策略,实行这一策略的目的是鼓励买方一次大数量购买并与自己建立长期的贸易关系。

④季节折扣:是指企业对在销售谈季购买季节性产品的买主给予价格折扣优惠,以鼓励买主在谈季购买产品来减少企业的库存和资金占有的策略。

⑤心理定价策略:指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定价的策略。

①声望定价策略:是指利用消费者的价高必质好的心理将产品的价格定得较高的策略。

②尾数定价策略:是指利用消费者感觉整数与比它相差很小的带尾数的数字相差很大的心理,将价格故意定成带尾数的数字

以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策略。

⑥促销定价策略:是指为了达到促销目的,对产品暂定低,或暂以不同的方式向顾客让利的策略。其形式有:

①招徕定价策略:是指将某几种商品的价格定得非常低,将顾客吸引过来,以带动其他商品销售的定价策略。

②在一定期间按一定折扣减价出售某些产品,或向购买者赠送礼品,或采取有奖销售的形式。

转移价格的定义——是指现代化大公司下属的分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转让的中间产品的价格。P141

其情况有:

1.有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的确定:它的转移价格就按市场价格来定。P141

2.无外部市场条件下,转移价格的确定:如按成本定价,可分为:P142

①按成本加利润定价。但可能会出现对总公司有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分公司却不利的情况。

②按全部成本定价。但也可能出现上面的情况。

③按变动成本定价。优点是使销售分公司的决策与总公司一致,但会使制造分公司收入小于其成本支出。

解决方法:对中间产品进行双重定价,即先将变动成本作为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然后将盈利分部B获得的利润π按比例分为π1、π2两部分,π1分配给受损分部补偿亏损并盈利,π2分配给盈利分部,此时π1加上受损分部的成本TC1后除以中间产品的数量Q就是中间产品最后的定价P。

本章常用公式:

最优的能使企业利润最大的价格差别:

设产品可在A、B两市场销售,产品在两市场的价格和价格弹性分别为PA、|EA|和PB、|EB|,则两市场上价格的最优比为:PA/PB=(1-1/|EB|)/(1-1/|EA|)

第八章

长期投资决策

P149

投资决策的一般原理

投资的定义——是指企业当前的一种支出,这种支出能够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通常是一年以上)给企业带来收益。它包括购置设备、房屋以及设备的更新或改造上的支出、培训费用、广告费用以及研究和发展费用等。P149

识记

投资和日常经营费用这两种支出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赢得收益的延续时间长短不同。P149

投资决策的重要特点

一是要计算货币的时间

识记

二是要考虑风险

投资决策与经营决策相比,具有两个重要特点:P149

识记

第一,在投资决策中,需要把近期的现金收支与远期的现金收支相比较,因而,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第二,在投资决策中,需要对未来的收益进行估计,而未来总包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不确定性(风险)的问题也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边际分析法,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和投资的边际资金成本相等时,企业的投资量水平是最优的,这时的边际回报率就是可接受方案的最低回报率。P149

识记

边际投资回报率:是指在各个投资量水平上,每增加1元投资一年能带来多少利润收入。

边际资金成本:是指在各个投资量水平上,每多获得1元投资需要支出多少成本。

投资建议,分四类: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规模;设备更新或技术改造;发展新产品;其他。

数据的收集和估计

综合应用

与决策直接有关的数据以下四种。

1.净现金投资量。

净现金投资量:是指因决策引起的投资增加量。包括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格、运费和安装费。必须遵循增量分析原则。

公式:净现金投资量=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格、运费、安装费+因此引起的流动资产的永久性增加+直接相关的非购买性支出+旧设备拆除费用-旧设备残值-旧设备的替代价值

2.净现金效益量NCB: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因决策引起的现金效益增加量,它等于利润的增加量加折旧的增加量。必须遵循增量分

识记+计算

析原则。

公式:NCB=△S-△C=△P+△D

(无税)

NCB

=(△S-△C-△D)(1-t)+△D=△P(1-t)+△D

(税后)

其中:△S: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C:经营费用的增加量(不包括折旧)

△D:折旧的增加量

△P利润的增加量

注意:(1)计算新设备折旧时,折旧基数要减去n年后的残值,并且最后一年的NCB的值要加上残值。

(2)如投资方案要求流动资产增加X,则不仅净现金投资量要加X,最后一年的NCB的值也要加上X。

3.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费用一般在期初支出,而投资效益则是在以后若干年中陆续发生的,比较不同时期现金的收入和支出,要计算现金收支的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最常用的计算时间价值的方法是把不同时间上的现金收支都折算成现值。识记+计算

公式:

PV

Sn/(1+i)n

TPV=∑[Rt

/(1+r)t]

其中,PV:现值

i:贴现率(资金成本)

n:时间

Sn:现在的PV到第n年年末时的价值

Rt:n年内投资方案每年的NCB

i:每年的贴现率

TPV:n年后的总现值

以上现值和总现值可查表求得。

4.资金成本:为了获得资金,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资金成本(即使是自有资金,也应计算资金的机会成本),一般每年按一定的百分率来表示,最佳的资金来源组成,应当使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最低。P155

识记+计算

(1)来源:一来自借债,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发行债券等,一是来自权益资本,主要是发行普通股。

(2)按资金来源分为

税后债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举债(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而付出的代价。

在企业不纳所得税时:=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率;

在企业缴纳所得税时(税后债务成本)=利息率×(1-税率)。

权益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票获得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主要包括普通股资金资本(=股利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即Ks

g

D1/W)

Ks:股东的必要收益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金成本)

D1:每股的股利

W:每股的价格

g:股利增长率

估计普通股的资金成本时,不必计算税后资金成本。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Ka:又称综合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各种来源的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数。这里的“权数”

是指企业最优资本结构中,各种来源资金所占的比重。

公式:

Ka=Pd·Kd+Pe·Ke

Ka: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d:税后债务成本;

Ke:权益资金成本

Pd,Pe:根据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债务和权益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使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

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

P159

(返本期法、净现值法和内部回报率法,后两种方法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较为科学的方法,净现值法最为常用)

综合应用

1、返本期法: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投资方案的投资返本期来评价投资方案。如果投资方案的投资返本期小于确定的标准返本期,该投资方案就是可以接受的。返本期越短,投资方案越好。此法简便易行,但由于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返本以后的净现金效益,因而,不是很科学。

计算

公式:

返本期

=

净现金投资量/每年的净现金效益量

2、净现值(NPV)法: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TPV与净现金投资量C0算出净现值NPV,然后根据NPV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NPV>0,投资方案可以接受;反之,不可接受。NPV越大,投资方案越好。此法是一种比较科学也比较简便的投资方案评价方法。计算

公式:

NPV=TPV-C0

净现值=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净现金投资量

TPV: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

NPV:净现值

C0:净现金投资量

注意:如果两个方案净现值均为正值,则如二者各自独立,均可采纳;如二者互相排斥,应选净现值较大者。

3.内部回报率法:是一种评价投资方案的方法。该方法是计算能使净现值NPV为零的贴现率r,r被称为内部回报率。然后通过比较r与金融市场上预期的资金成本的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是可取的;否则,就是不可取的。计算

公式:

∑[Rt

/(1+r)t]=

C0

一般使用净现值法比内部回报率法要更好些,因为:

(1)内部回报率法是假设每年的净现金效益是按内部回报率来帖现的,而净现值法假设按资金成本来贴现

(2)净现值法比内部回报率法计算简便

(3)净现值法更便于考虑风险。

企业兼并价格决策

识记

1、企业兼并:是指把企业作为商品来交易,也就是说,由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其结果是一家企业规模扩大了,另一家企业则消失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自愿互利行为,宏观上能使存量固定资产流动起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微观上则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兼并原因:用兼并的方法扩大生产规模,比用扩建的方法有更多的优点;改善企业的组织机构;减少风险;改变企业管理的落后状况;兼并可以使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得到互补。

2、兼并价格的确定。

对收购企业来说,主要是探讨如何确定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对被收购企业来说,是探讨如何确定被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

(1)用现金收购。

A.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格=收购企业因兼并引起的税后现金流量增加量的总现值(=税后净现金效益量-净现金投资增加量),然后用现金流量贴现法,算出其总现值,此值说明兼并能给收购企业增加多少价值,也就是收购企业可以接受的最高价值。

B.被收购企业,被收购前的价值是它可以接受的最低价格。应该是被收购企业现在(收购前)的价值,有两种方法可估计,一是假定未被收购,继续经营下去,据预期每年的现金效益量算出它的总现值,就是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另一种是估计假定企业停业进行清算,变卖所有的资产可能得到的收入。两种方法中选较高的数字。

企业的实际价格将在A与B之间来确定。

(2)用股票收购:新股票的发行数(收购企业向被收购企业股东发行的股票数量)即交换比率必须使两企业股东都能得利。

本章主要公式:

1.净现金投资量=购进固定资产的价格、运费、安装费+因此引起的流动资产的永久性增加+直接相关的非购买性支出+旧设备拆除费用-旧设备残值-旧设备的替代价值

2.NCB=△S-△C=△P+△D

(无税)

NCB

=(△S-△C-△D)(1-t)+△D=△P(1-t)+△D

(税后)

其中:△S: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C:经营费用的增加量(不包括折旧)

△D:折旧的增加量

△P利润的增加量

3.现值PV

Sn/(1+i)n

总现值TPV=∑[Rt

/(1+r)t]

其中,PV:现值

i:贴现率(资金成本)

n:时间

Sn:现在的PV到第n年年末时的价值

Rt:n年内投资方案每年的NCB

TPV:n年后的总现值

4.债务成本:

在企业不纳所得税时:=付给债权人的利息率;

在企业缴纳所得税时,=利息率×(1-税率)。

5.估计普通股成本公式:Ks

g

D1/W

Ks:股东的必要收益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金成本)

D1:每股的股利

W:每股的价格

g:股利增长率

6.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a=Pd·Kd+Pe·Ke

Ka: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d:税后债务成本;

Ke:权益资金成本

Pd,Pe:根据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债务和权益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7.返本期公式:

返本期

=

净现金投资量/每年的净现金效益量

8.净现值NPV公式:

NPV=TPV-C0

TPV:净现金效益量的总现值

NPV:净现值

C0:净现金投资量

9.内部回报率r公式:

∑[Rt

/(1+r)t]=

C0

10.兼并价格的计算

第九章

企业决策中的风险分析

P172

决策按其结果的确定程度进行分类

识记

根据将来决策发生结果的确定程度,可把决策分为:

p172

①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管理者有足够的信息,能够准确地预测将来的结果的决策。

②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管理者能够预测出执行决策将来可能会得出几种结果和每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的决策。

③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决策会有多个结果,但这些结果的概率都无法知道。

风险概念和风险衡量

简单应用

风险定义——是指一特定策略所带来的结果的变动性的大小。一般来说,结果的变动性大,风险就大。即指决策结果的变动性。

策略定义——是指行动方案,它可以被实施,以实现管理目标。

自然状态定义——是指将来可能存在的某种条件,它对策略是否成功会产生重大影响。(衰退状态、正常状态、繁荣状态)

结果定义——是说明特定的策略和自然状态相结合会产生多大的得或失(通常用货币来度量)。

2、风险的衡量指标

标准差——表示一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结果的变动性。

变差系数——是对每元期望效益的风险的度量。

当两个方案的期望效益相同时,可直接用标准差

来比较风险的大小;若期望效益不同,用变差系数V来测定它们的相对风险。

标准差:投资方案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的分散程度可以用统计方法,即标准差

来测定,当两个方案的期望效益相同时,可以直接用标准差

来比较风险的大小。

大者风险大。

式中:Ri:第i个结果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期望值;

:标准差;

Pi:发生第i个结果现金流量的概率。

变差系数V:当两个方案的期望效益不同时,直接用标准差就不好比较了,此时要用变差系数V来测定它们的相对风险。V大者风险大。

管理经济学冲刺笔记(六)

式中

V:变差系数;

:标准差;

:现金流量期望值。

3、经济学关于风险的理论

P175

领会

1)对风险的三种态度:风险寻求者、风险厌恶者、风险中立者。

2)边际效用理论与风险厌恶型行为:

因为钱同一切物品一样,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所以有风险比无风险的期望效用小,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厌恶风险的经济学理论。

4、影响人们对风险态度的因素

(1)回报的大小。

(2)投资规模的大小。

5、降低风险的途径

回避风险:有两种方法:替代和取消。

P177

减少风险

承担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可以用自我保险的方法把风险接受下来。

就是指公司每月存放一笔钱作为专门的基金供将来万一下属的某个工厂或车间失火、失窃或发生其

他事故时低偿损失之用。

分散风险:投资者一般通过拥有多种证券实行多样化经营的方法来分散和降低自己的风险。

转移风险

套头交易:是指通过期货的买、卖,把将来因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可能引起的损失(或利益)转移给别人。

分包:即把一项风险较大的业务活动,分包给别人,从而把风险转给别人。

购买保险等:参加保险是常用的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

大多数降低风险的措施要付出代价,在进行风险管理的决策时,通常要在降低风险和节省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6.在决策中如何考虑风险

1)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是在计算方案的净现金效益的现值时,对有风险的方案根据其风险的大小提高其贴现率,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是无风险的贴现率与风险补偿率之和。

各方案期望值=∑(NPVi·Pi)

其中:Pi:各种净现值的概率

NPVi:各种概率对应的净现值

无差异曲线:以贴现率为纵轴,风险为横轴做的一条曲线,特点为贴现率随风险的增大而递增,这条曲线上的各种投资方案对投资者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

风险补偿率: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有更高的风险补偿率(p),在实际工作中,风险补偿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参照市场情况主观规定的。

注意:若有两个或以上方案,不但要算出每个方案的期望值,还要算出它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大,风险也越大。

2)决策树:有时候一项决策的结果是分段产生的,后一阶段产生结果的概率,可能不同于前一阶段,另外,以后阶段的结果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以前阶段的决策。这时,要正确进行今天的决策,就必须同时考虑将来不同阶段可能产生的结果,在这种复杂情况下,人们常使用决策树作为决策的工具。

3)敏感性分析:分析决策中需要考虑的数据的变动(将来实际数字对估计值的偏离程度)对投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称为敏感性分析。通常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投资方案对不同数据(变量)的敏感程度。

有的数据即使发生了大的偏离,也不影响原来的决策,有的数据即使偏差很小,也会导致原来决策的错误,我们称投资决策对前者的敏感性小,对后者的敏感性大。

将某个产量加大或减少10%后计算其净现值变化,变化率大的变量,其敏感性大。

净现金效益量是敏感性最大的数据,其次为方案寿命和贴现率,敏感性最小的数据是残值。

(2)测算为了保持方案的可取性,各有关数据的允许变动范围。

(3)测算如果有关数据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动,对投资决策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

7、不确定条件下的企业决策

P185

以下两种方法都未遵循价值最大化准则,也未考虑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但都假设决策者是厌恶风险的。

1)最大最小收益决策法: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方法之一,不遵循价值最大化准则,也不考虑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只是从种种自然状态中为每个方案找出一个最小的收益值,然后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所代表的不同方案中,选择一个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这种方案适合于决策者对风险十分厌恶的情况。

2)最小最大遗憾值决策法。

最小最大遗憾值决策法:这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方法这一,它不遵循价值最大化准则,也不考虑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只是先找出每个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中的最大遗憾值(遗憾值=每种自然状态下最大收益方案的收益-该自然状态下各方案的收益),然后从得到的各方案的最大遗憾值中选择遗憾值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8、信息的搜集成本和价值

P186

识记

1)信息的搜集成本:在不确定的环境里,企业缺乏决策所需要的完全信息,为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减少决策风险,决策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一步搜集所需的信息。这些措施包括从简单的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一直到复杂的计算机模拟。因此搜集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要求在很短的期限内获得所需的信息,这种成本就会更高。

2)信息的价值:是指根据决策者已掌握的信息来做决策可能得到的收益与如果决策者经过进一步搜集信息能确定地了解决策的结果

之后来做决策而得到的收益之间的差额。计算

补遗:

1、解释“谷贱伤农”和对农业产品实行保护价的意义。

答:农产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而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同向变动,即销售总收入随价格的增加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所以,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对农产品这类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或国家规定保护价的方法,以确保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特别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确保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地方政府利益等方面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2、说明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的关系和国企为何“减员”能“增效”。

答:图见书P53图3-1。

TP、MP、AP之间关系为:

(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MP等于TP上该点的切线的斜率。即:MP为正时,TP呈上升趋势,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MP为负时,TP呈下降趋势,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MP为零时,TP最大。

(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AP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故当某点上TP的切线与该点和原点的连线重合时,MP=AP,反映到图上就是MP和AP相交于该点。

(3)当MP>AP时,AP呈上升趋势;反之AP呈下降趋势;当MP=AP时,AP最大。

而一般国有企业因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不高,常常出现人浮于事,人员冗余较多的情况,导致生产效率不高。此时,如果能够改善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裁减冗余人员的话,会使生产效率提高,MP会增加,当MP增加到零的时候,企业达到最佳规模,使得TP最大。

3、曲折的需求曲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垄断企业的定价具有刚性。

条件为:一家企业如果提价,其他企业一般不会跟着提价;但一家企业如果降价,其他企业一般就会跟着降价,其主要原因是在竞争中保持以致扩大自己的销售量。如果企业降价以扩大销路,则其他企业也要跟着降价,结果销售量的增加比预期的要少的多,故降价后的需求曲线D1弹性较小(形状陡);而如果企业提价,其他企业一般不跟着提价,结果企业就会失掉大量顾客,故提价后的需求曲线D2弹性较大(形状平)。这样,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由D1、D2两部分共同组成的曲折的曲线。然后由D1、D2可求出边际收入曲线MR1和MR2,这两部分构成的边际收入曲线是一条中断的折线。

这种曲折的需求曲线说明了为何通常寡头垄断下的产品价格具有刚性,即企业一旦规定了产品的价格,就不再轻易变动。所以,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通过价格,而是在非价格方面,包括产品差异化和广告竞争等。

4、举例说明自然垄断企业。政府如何管制?为何不能按P=MC定价?

答:许多公用事业,如自来水、电力、煤气等企业属于自然垄断企业。政府为让这类企业有可能把成本降的很低,就允许其垄断,但要通过价格进行管制。该类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关产量范围内,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这类企业产量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从理论上说,政府应让企业把价格定在P=MC之处,这样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产量最优,但由于该类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边际成本一定低于平均成本,结果会使P

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为什么?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6

关键词:经济 管理 现代化

引言

经济管理现代化不仅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基本前提,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它是使经济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管理科学的现代理论知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建立符合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从而使经济管理得到最大效益。[1]

1、现代化经济管理

1.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核心,它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人的本性,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它的侧重点不是对人力资源的僵硬化管制,而是以激励员工为策动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劳动。

1.2、工作人员的现代化

企业最为核心的财富是人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对于非管理员工而言,要加大培训力度,除了提高其自身技能外,还要加强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得他们成为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一般管理者来说,不仅要懂得管理技巧,还要对经济理论知识、经济法规、生产技术了如指掌。对于高级管理者,以企业家为例,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外,还要懂得知人善用,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基本原则。知人要求企业家具备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善用指的是企业家懂得根据员工的特点科学地为其安排职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企业还应建立特色的企业文化,包含价值观、行为守则、道德风气等内容。以最大限度统一工作人员的意志。

1.3、科学化和与时俱进

科技作为企业生产的动力,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同样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作出调整。如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会计软件对企业的业务往来进行核算和审查,提前对下一月或下一季的生产经营作出规划。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但是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我们都必须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内容,使其能服务于企业,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2、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集权将向分权过渡

“分权行使、集约执行”是现代经济管理的核心管理理念。其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团队合作。[2]在这种团队合作中,管理者与执行者的概念不再被刻意强调。它是建立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约束,并且最终实现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统一。它没有固定的成员,而是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进行有机组合,使得每个队员都能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技能和知识能得以有效的共享,企业的目标能得到更好实现。此外,分权还表现在决策上,由于现代企业的工作任务日趋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决策分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共同参与决策的优点在于它能充分协调企业的内部资源,增强决策实施的效率。一旦全体员工参与了决策的全过程,那么决策的实施将会得到绝大多数员工的支持,这对更好地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有着积极作用。

2.2、沟通方式多元化

决策分权使得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决策中来,决策的重心下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急需得到正确而有效的传递。[3]但由于外界干扰等种种因素,信息在传递时往往容易失真或丢失,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掌握一定沟通技巧的同时,扩大沟通的渠道,减少沟通层次,在沟通中体现“人性”的特点,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多样化,让每位员工都有接受信息的机会。

2.3、激励长期化

由于同行间的竞争日趋增大,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企业必须考虑改变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激励方式是员工股份所有制,即企业给予其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按照某个既定的价格购买一定企业股票的权利。一旦员工在企业内部拥有一定数额的股份,其自身利益将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员工在心理上能得到极大满足,工作积极性将大大提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这样的激励方式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2.4、由硬件管理转向软件管理

以往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一般将人力、物力等硬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忽略了对知识产权等软件的管理。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较为松懈,仅仅停留在专利申请上。纠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缺乏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没有深入了解产品的引进、制造、销售等环节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源。因此,知识产权以后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一。

2.5、向客户导向发展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生产者和技术为导向的传统经济管理将向顾客导向发展。卖方市场将转向由消费者决定的买方市场。因此,企业应将消费者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生产经营作出调整。对此,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部,通过不定期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竞争趋势,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资金来研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

3、结语

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企业只有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深入研究经济管理活动的本质,学会预知其发展方向,才能推动企业的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礼.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

[2]李涛.改革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2013,06.

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篇7

一、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 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 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价格歧视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定价行为, 是相对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在当前的市场定价中, 单一定价明显是占统治地位的, 但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 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实施价格差异策略。如为公务而旅行的顾客与为度假而旅行的顾客显然对于飞机票价有不同的判断, 前者对时间上便利的要求高而对价格的敏感度小, 而后者恰好相反, 对价格的敏感性大, 为了便宜的价格愿意放弃对时间便利方面的要求, 这就是航空公司目前采取不同机票价格的背景。价格歧视实施有一定的条件, 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没有效率的, 因为任何价格的变化对整个消费市场没有影响, 但对于一些相对垄断的产品, 价格歧视还是很有效果的。笔者从事的是高压炼油设备的制造, 我们在定价时就完全采用了价格歧视的策略, 我们的客户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巨头, 另一类是民营化工炼油企业, 对大企业我们定了较高的价格, 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环保、节能, 是长远的成本, 考虑的是装置的先进性, 愿意把产品功能放在第一位, 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小;而对一些民营企业, 他讲究的是快速投入快速产出, 尽快收回成本, 有的甚至把实业投入资本化, 根本不会想去花更高的代价追求设备的潜在效益或长周期运行, 而都是以眼前的利益为最大的考虑对象, 所以他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是价格, 对价格具有高度的弹性。为此, 我们为了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超越国外的跨国企业, 采用了这种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 对我们产品的销量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电影院有专门的老人场次, 价格比较便宜, 这难道是尊敬老人吗?答案很明显, 他们只是为了增加跨越边际成本产生的利润, 这样的例子身边随处可见, 所有这一切的本质都只是价格歧视的营销策略而已。所以, 经营者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好价格歧视策略。

二、策略性行为

所谓策略性行为, 是指管理者在自己政策出台之前, 就充分考虑到一种结果, 即竞争对手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 可能会对自己的政策采取相应有效的对策, 按古语来说, 就是“知彼知已”, 或是说

“谋定而后动”。换言之, 在考虑每一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时, 不能把它当成孤立的, 而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决策了, 别人就会引起反应;反过来, 他们的反应有可能成了你决策失败的因素。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较常见, 如格兰仕始终实行的是最低价策略, 确实成功地阻击了其他同类企业的进入。他们是这样策划的:假如别人不降价, 那么他们的客户会越来越少, 最终失去竞争力;反过来, 如果他们也低价销售, 那么凭着格兰仕的综合实力, 跟他们比谁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这样时间一长, 竞争对手们都逐渐退出了这个行业, 导致了格兰仕有70%的市场占有率, 成为行业的老大, 且成了常青树。在实施策略性行为的方法中, 最成熟的是博弈论方法的使用, 众所周知的囚徒困境就是应用博弈论方法的一次策略性行为, 通过博弈思考得出囚徒的优势策略。在企业经营中, 应用策略性行为决策十分有益, 笔者的公司经营制造一种产品叫绕管换热器, 在全国共有四家生产单位, 其中一家是德国巨头林德, 另一家是我公司, 是第一个实现该产品国产化的企业, 但随着市场的扩大, 后来又有两家位于中部地区的企业跟进, 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 他们采用了极端的低价策略和灵活的手段瓜分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又作何选择?我们分析, 如我们降价, 投入到价格撕杀中去, 那么我们价低了, 他们凭借成本等优势还要降低价格, 最终会造成恶性竞争, 不但成就了国外大牌林德公司的品牌地位, 让他在高端客户中一枝独秀, 而且, 还可能把我们多年积累的品牌砸掉, 效益上将大受影响。因此, 我们采取了细分市场的方法, 提升质量, 提升服务, 重点面对一些高端客户, 并通过设置很多技术门槛阻止他们进入这个市场, 最后始终与国外大企业处于第一品牌梯队, 总体效果还是明显的。事实上大多数著名企业相信的不仅仅是费用, 更看重产品背后的力量与文化。

三、产品差异化

顾名思义, 产品差异化就是你的产品在功能、质量、效用及价格等方面与众不同。产品差异化是垄断竞争的市场上厂商常用的竞争策略, 厂商为了维系住市场份额与产品利润, 总是千方百计地改进自己的产品, 努力扩大自身产品与竞争者产品的差异程度, 并花大力气让顾客知道和认同这种差异度, 这种顾客认同的差异是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扩大的重要基础。现实的市场总体上是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差异化是垄断竞争中取胜的源泉。如饮用水市场, 竞争十分激烈, 有农夫山泉、正广和、乐百氏、屈臣氏和娃哈哈等, 每家虽然价格稍有不同, 但定位都尽量与别人不一样, 屈臣氏的广告宣称“不仅有解渴功能, 而且是时尚的代表, 尊贵的象征”, 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它不仅仅就是水那么简单, 把喝水与李嘉诚联系在一起, 好像喝点水都感到有身份。农夫山泉强调“口感”, 特点是“有点甜”, 采自千岛湖深处。乐百氏强调“品质”, 广告中宣称经过了二十七层净化。所以, 虽然每家产品效用基本相同, 但都刻意强调其有不同的卖点。那么对于技术不同的产品, 其差异化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只要在技术上不同于其他产品, 那么就较容易拓展市场。如上文讲到的应用于化工的绕管换热器, 刚开始国产化时, 由于只有一家外资公司, 所以价格是每吨20万元, 当我们国产化成功时, 价格一下降到了10万元, 近二年, 又有二家国产化公司加入, 价格甚至降到了4万元左右。在这种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我们就着力产品的差异化, 开发了应用于炼油的绕管换热器, 这是我们的首创, 这个成功过程需要五年的艰苦努力, 我们凭借着这个产品的差异化, 价格一下又回到了10万元以上, 并与别人的产品拉开了五年以上的研发期差距, 发挥了差异化的效益。当然, 在实施产品差别化时, 还要考虑到差别化并不是万能的, 这里有二个重要的说明:一是你差异化的产品必须为市场所接受, 否则差异化越大, 你离市场越远, 像协和飞机、美国铱星系统计划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 产品是好, 但离顾客太远, 过犹不及, 只能放弃;二是原则上产品差异度越大, 顾客忠诚度越高, 而忠诚度就来自于差异, 所以厂商要通过各种手段, 如广告等手段, 向顾客反复强调你的差异之处, 才会逐步提升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

四、经济外部性

所谓经济外部性, 是指当经济利益 (收益或成本) 向系统外部以非市场交易的方式溢出时, 就产生了外部性。如生产经营中的外部性是把买卖双方看作一个系统, 如果生产和交易过程对第三者产生影响, 而他或她并没有因此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 则称该生产经营产生了正的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就是积极的、有利的, 如上述介绍的我公司的产品定价过程, 在我们实现了绕管换热器的国产化后, 市场价格一下从每吨20万元降到了10万元, 这样对我国企业使用同类设备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 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是指对外部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城市中的塞车, 每个人开车方便自己的同时, 因交通拥挤却造成了别人的不方便, 这就产生了负的外部性作用。现实中, 经济外部性普遍存在,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也不例外, 作为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经济外部性, 以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其中, 以下两种外部性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对当前政府出台政策带来的经济外部性。当前各地都相继出台政策,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环保型产业的发展, 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推动海洋示范区建设和智慧型城市的建设等, 这些政策都带有巨大的优惠性和前瞻性, 作为企业经营者, 必须有高度的敏感性, 紧紧抓住这些机遇, 让这些政策的外部性为企业服务;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系统的外部性。当前商场上常讲“双赢”, 主要是指交易双方的共同利益, 其实,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单单讲“双赢”是不够的, 除了主要的利益双方, 还有相关的利益方, 只有主要利益方的经济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正外部性, 使得各相关的利益方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 这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才会是顺利的, 否则即使是主要利益方达成协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一点目前在不少企业做得是不够的, 平时只是老算计自己有没有赚钱, 而从来不关心别人的帐, 或者只算别人赚了多少钱, 这样的合作将是不可持续的, 反过来会影响自己的生产经营。

五、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掌握了不公开的信息, 会导致一种趋势, 交易中的一方选择可能有损于另一方, 原因在于每个人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做出选择, 这种在不对称信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 有时不仅不能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 反而会出现低效率的“劣货驱逐良货”的逆向选择现象。在现实的经济营运中, 完全竞争与寡头竞争是很少的, 绝大多数是不同程度的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中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 作为厂商要正确地约束自己, 要注意道德风险。绝不用掌握信息的资源优势去做一些降低产品质量的事, 而是要在企业内树立起人人都理解的文化理念, 在管理中明确企业的愿景, 并在管理上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保证企业整体都不做这种逆向选择。如装备制造, 由于这种产品是经验商品, 在交易时不知其质量与功效, 只有等到使用后才能判断其好坏, 作为制造商, 必须抱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避免产生逆向思维,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不断取得发展。

加强煤质管理的经济学思考 篇8

煤炭质量是其在形成、开采、加工过程中所体现的可以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的特征的和。具体表现在煤炭的内在质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除此之外, 煤炭的质量与开采、加工的程序有关。但是,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煤炭资源的最优配置, 煤炭的内在质量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根据需要控制和调节。实现煤炭质量、煤炭资源之间的有效配置主要由以下几种措施;

1.1 提高煤炭的质量

煤炭资源在我国生产、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随之提高, 据统计, 我国在2011年的煤炭产量已达35.2亿吨, 是解放初期 (1950) 的82倍, 是改革开放初期 (1983) 的5倍。同时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强度高, 却没有与之适应的地质勘查, 加之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使得我国煤炭能源的采储比呈逐渐下降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 我国煤炭资源的采储比35, 与全球煤炭资源采储比118相差甚远。由此看来, 要想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尽快改善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结构, 而提高煤炭质量是有效降低煤炭消耗的主要措施。

1.2 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综合能源效率是33.4%,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了十个百分点, 而单位产值能耗却比世界水平高两倍多,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能源利用技术不成熟、管理水平较低、能源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

就煤炭资源来说, 其质量、产品结构和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偏差, 这也是导致煤炭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煤炭消费结构来看, 火力发电耗煤占主要地位, 然而, 在火力发电过程中, 影响用煤量的原因有很多, 如煤的水分、元素含量、发热量、可磨性等等。

1.3 注重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加强, 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同时, 煤炭产品在利用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危害着环境。面对当前的状况, 如果不及时采取科学的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 那么破坏环境带来的副作用将会让我们在承受更大的代价, 这将是煤炭资源带来的利润所不能弥补的。因此, 我们必须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全面监督煤炭资源利用的整个过程, 注重环境保护, 确保低污染高效率, 最终实现煤炭资源的利用科学合理进行。

2. 煤炭质量的经济分析

由于煤炭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影响煤炭质量的这些因素既与煤炭生产方的经济利益相关, 又和煤炭利用方的经济利益相关。从经济学的角度讲, 微观方面, 提高煤炭质量实现了煤炭产品价值在上下游产业转移的目的;宏观方面, 提高煤炭质量, 是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条件。

2.1 分析煤炭质量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之间的关系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增加,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使得原煤质量呈现下降趋势, 而煤炭的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 用途十分广泛, 煤炭质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因此合理处理煤炭质量、煤炭资源开发成本、煤炭产品利用成本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煤炭质量和煤炭资源开发成本之间呈正向关系, 而煤炭质量和煤炭产品利用成本是反向关系。由此, 不难理解煤炭资源的开发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降低煤炭质量。而煤炭产品利用方为了追求高利润, 对煤炭质量要求较高。为了同时满足两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资源开发成本与煤炭产品利用成本达到均衡, 煤炭质量才能被两者接受, 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

2.2 分析煤炭质量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首先, 煤炭质量会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方的经济效益, 当煤炭质量的边际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 煤炭资源的开采方会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得煤炭质量提高, 以求获得更高的利润。其次, 煤炭质量也会影响煤炭产品利用方的经济效益, 当煤炭产品质量的边际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 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煤炭产品利用方会采取相关措施, 降低煤炭产品质量。

3. 从实际出发注重过程管理、切实提高煤炭质量

为了保证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为煤炭市场创造完善的信息系统, 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供求信息的畅通是实现煤炭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条件, 但是我国仅有太原、秦皇岛等煤炭信息基地, 尚不能保证煤炭信息的畅通, 因此, 目前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煤炭信息, 保障供需信息的畅通, 避免发生信息不对称现象, 才能解决实际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问题, 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3.2 在提高煤炭质量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并实施相关治理措施

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的投资, 有时就算加倍投入, 也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结果。煤炭资源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 我们应该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各个方面出发,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从全过程对煤炭资源的质量进行调节控制, 以降低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3.3 制定健全的煤炭质量考核标准

将煤炭地质勘查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以此来制定合理的煤炭质量标准, 综合考虑煤炭产品的消费需求,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所有员工的绩效与煤炭质量相联系, 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保证全体员工加入到煤炭质量的考核和控制当中, 并根据技术的改进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保证考核的持续性和可操作性。

3.4 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

煤炭开采过程中, 充分考虑周围的地质状况, 可以分析开采过程中能够影响煤炭质量的相关因素, 尽在制定相应应对措施, 确保煤炭质量符合标准。将一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煤炭配合相应的技术措施, 进行加工利用, 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煤炭利用方要结合自身技术条件,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确定供应的煤炭质量标准, 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 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实现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化煤炭管理提高煤炭质量[J].科技信息, 2010 (24) .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经济管理软件智能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1 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

受我国长期封闭状态的影响, 一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无法走进或带回来, 这种状况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改革开放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先进经济管理理念, 迅速的融入到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国土面积的制约, 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 需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源分布情况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不均衡发展。一些地理环境复杂的区域在经济上明显落后于地理环境简单的区域。针对我国广袤的区域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我们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上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办法, 但同时又不能完全复制人家的做法, 我们需要组建自己的经济管理专家队伍, 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总结出一套创新的、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 并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 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提升。

在进行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的收集、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及趋势, 不断吸取其他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产生原因, 在我国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我们只有在不断的积累学习的情况下, 在分析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 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管理不断进步, 经济水平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有了飞速的提升, 加入世贸组织使得我国的经济与全球的经济迅速而安全的融合在一起。历史的发展都具有相似性,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知, 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强国, 关键不在土地面积大小, 不在人口多少, 而在于他的国家经济实力。比如说, 荷兰从占地面积及人口来说都是一个小国家, 但是由于其创建了证券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制度, 使得其成为经济上的强国。所以我们对我国的经济管理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总结、改进、创新, 并最终应用于我国的经济管理, 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 智能经济管理软件的应用

以前企业使用传统的管理软件, 软件引进后是固定的模式, 不能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的变化需求进行改变, 这就导致企业要么对已购买的高价软件弃之不用, 要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但是二次开发的费用也相对比较高, 给运行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现代化的高科技软件考虑了企业长远需求以及使用需求。可以做到软件不断的来主动适应企业, 真正的成为为企业服务的工具, 增强软件的实效性。CISS跨网通正是这样的软件。在设计之初, 考虑到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 以及同一类型企业大小企业之间也存在差异的事实, 有针对性的开发了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软件工具。CISS跨网通的模块化设计, 既可拆分又可整合, 实现了根据企业需求选择性购买相关功能软件。这就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软件无论企业对于软件的功能需求有多少都要整体购买的尴尬情况,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OA办公、NC办公等, 但却没有一个开发商具有能将这些系统进行整合的方案, 造成企业需要向不同的开发商购买系统, 而多套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和流程整合问题就成了企业的困扰, CISS跨网通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传统软件给企业带来的困扰时, CISS跨网通就对其市场进行了精准的高定位, 实现企业简单快捷的操作需求。企业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也不用自己购买服务器, 只需打开浏览器, 输入账号和密码就可使用。先进软件的应用, 可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 为企业及经济划分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划区管理的意义

我国实行划区域经济管理。在一个经济管理区域内, 各种经济的协作关系比较强、结构上也比较紧密、区域内的各企业之间保存着长期的竞争平衡状态。在这样的经济管理区域内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相对比较容易, 调控效果也会比较显著。

不同经济管理区域相互关联发展, 又需根据各自区域的实际生产及经济发展状况, 摸索出适合自己区域的经济管理策略, 各经济划分区域在各自的区域内自行进行经济的管理与调控, 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由于地域的差异, 管理的区别, 会存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 各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又能给我国的经济管理带来多样性因素, 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来调节各区域之间的差异, 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4 划小经济管理范围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解决就业、稳定、分配、增长、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 因此至今全球经济的管理中, 仅欧美一些人口少的国家的经济管理可以提供借鉴, 其他规模较大的国家则不能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实践证明对于欧美经济理论的照搬照抄, 拿回来直接用, 成功的机率几乎为零。以GDP计算的规模相近于西方国家的时候, 需充分地考虑到这种人1:51规模与人类一般经验的适应性。国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就需要我们形成改进的思路, 采取划小经济管理范围的做法。现如今, 欧盟的经济发展趋势比较劲猛, 主要是因为整个欧洲分裂成多个国家, 多个国家之间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断的进行相互竞争, 多个经济体共同存在产生的。我国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 也可以使国内经济存在类似的关系。同时划分多个经济管理区域后, 国家在大局上整体掌握着评价和管理权限, 保障各区域之间能够长期的存在良性竞争。近年来, 国家针对各经济管理区表现出的经济特点, 制订有效的管理方案, 促进每个经济划分区的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 国家增加了经济发展区的划分, 期望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这种经济管理理念的实施, 从实际情况来看, 经济推拉作用比较明显, 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效保障措施。

5 结束语

影响我国经济管理的因素众多, 但在众多因素之中, 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焦点因素。分析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 我国需要分别让各经济划分区域分别经济发展起来, 再带动其他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 最终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晨斐.论小范围效应与大国经济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10.

[2]蔡册华, 姚焕金.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7, 2.

[3]汪阳红.我国经济区域规划范围划分原则及方案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7.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10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内涵

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于自然资源;二是针对于社会资源, 且两者皆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具体表现如下:

1. 儒家文化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文化理念就是孔子的儒家文化思想, 其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社会制度及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也自然而然的影响着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其也为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的稳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儒家文化中对于经济管理强调的是“均平”思想, 也即实现人们经济生活上的平等、满足, 并最终实现其核心的儒家教化思想“仓廪实而知礼仪”。

2. 重农抑商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起始于春秋并贯穿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发展时期, “士农工商”的思想深刻影响着经济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心中的地位, 也就致使了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存在很大的狭隘性, 如孟子的片面经济思想“为富不仁”、荀子的“工商众则国贫”的思想理念等, 都是重农抑商思想的重要体现, 其严重限制和约束了中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也与现代社会中经济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不同。

3. 国家同构思想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是小农经济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在此结构上形成的封建式宗族制和大家长制。这种国家同构思想使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留下了“集中管理下的金字塔”思想烙印, 并限制了其前进发展的方向。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1. 传统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的正面影响

传统经济思想并不是完全不适应外国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中的一些优秀管理思想是值得借鉴和发展的。如孔子所提的“仓廪实而知礼仪”思想、“均平”思想等都影响着当代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 如各企业都更加重视员工福利分配的公平性等, 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为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传统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其中的一些负面成分亦根深蒂固的影响着现代人对经济发展及管理的认识, 如小农经济发展中竞争意识的缺乏等都深刻限制着我国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 这种“守本”的、不思进取的思想使得一部分国人既不敢放开脚步发展经济, 又羡慕着一些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这是一种民族的劣根性。

3. 重农抑商思想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社会存在了千年, 在封建社会时期, 其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和巩固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但其不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中的“农为本, 商为末”思想严重制约了当代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也就意味着, 唯有经济发展好了, 国家也就随之而好。因此,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摒弃重农抑商的封建思想, 重视商业发展;摒弃“轻商重农”的思想, 培养人才及企业的创新意识、冒险意识,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国家同构思想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国家同构思想形成的经济“金字塔”式管理思想对我国国企经济及管理结构的影响较大, 并在建国初期支持和维护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益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西方管理思想的引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其不再适应我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 这种统一管理的金字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当代经济管理的发展。因此, 在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的过程中, 这种思想逐渐被摒弃, 国企等企业逐渐开始了股份制企业结构, 更加重视企业的平面化管理。

三、结语

当代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都是我国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 并制约着前者的发展进步。因此, 在我国当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要认真对待, 攫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并用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以促进当代经济价值观念的转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动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讲已不再完全适应。如何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是个企业在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有效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作一简单的探索研究, 以便现代企业实现其经济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学成.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现代商业.2012, (02) .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11

关键词:经济管理;趋势;现代化引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滞后性逐步显现出来,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前进方向,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管理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一)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经济管理作为综合性的管理学科,包括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等多个研究重点。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使经济管理活动达到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即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广泛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系列管理科学的现代理论成果,采用先进管理手段和工具,建立符合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从而使经济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立足于现代化模式下,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和制度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管”与“理”的合理配置。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一门宽泛的艺术,其工作重点不在于管,而在于理。传统的经济管理讲究的是掌控程度的高低,但个人或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工作中难免存在漏洞,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在管理工作中以“理”为主,观察、发现、提出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梳理并弥补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普遍特性,是经济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管理的艺术在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管理的本身不在于制度的高低,而是工作人员本身认知和实践的看法,制度难免存在漏洞,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创造性,才是创造更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的根本。

(三)专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管理方式的专业化、民主化是能动性和创造性产生的土壤。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对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技术和法律法规了如指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例如,计算机、现代化通信、自动化仪器等高科技手段,在对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化的调控和指挥,在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时,给工作人员充足的发挥空间,专业化和民主化的最终产物是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经济管理的一大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管理模式、方法、思想和手段等多方面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就促使经济管理在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思想的柔性化、和谐化。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推崇的是刚性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纪律,员工只能被动服从,这种管理思想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使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受挫,有碍创新活动的进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给员工相对宽松的环境,使员工有一个可以发挥自身创造性的空间,采取灵活的柔性管理方式,将员工视为顾客,首先让员工满意地工作,员工全心全意的服务于顾客,才能最终让顾客满意。传统的管理思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自然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传统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企业上下组成了一个像家庭一样的整体,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运用“和谐”来协调各方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建立完整的沟通机制,了解员工想法,重视员工意见,领导层和基层员工之间建立平等的相处模式。

(二)优化管理制度,突出人性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需求不断变化,管理模式也要随之改变,科学管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但是缺乏人性化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生产的本质在于人,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综合考虑人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妥善处理与人相关的各种问题,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能,引导员工不断发展,给予员工充分的支持,使员工以主人翁角色投入到工作中,将企业目标变成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人性化管理行为对科学化管理制度的优化已经被普遍认可,并在经济管理中深化,在未来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具有着核心的价值与意义。

(三)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位于金字塔尖的管理层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员工被灌输的概念往往是“服从领导听指挥”,是管理层决策的执行者,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使不利的。作为决策者,需要掌握各种信息,对各种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一家之言”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着不可弥补的天然缺失。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减少管理中的中间层次,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与组织的应变能力。

(四)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在企业组织结构有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决策重心的下移,对基层人员的任命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讨论,才能判断人员任命的正确与否,这就避免了人事调动中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企业要利益最大化、体现核心价值,实现基层人员的民主化决策是关键。民主管理制度可以加强管理层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沟通,有效发挥集体智慧。

(五)以消费者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下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生产者和技术为主导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必将向着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现代化经济管理转变。在这个基础上,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创造价值、提高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因此,以消费者为导向,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武林秘籍”。

结论: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只有掌握其特点并加以分析,才能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更好地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 除了管理思想的柔性化、和谐化,优化管理制度,突出人性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落实民主制度,以消费者为导向这几条之外,培养、发展团队协作精神,扩大软件管理范围,建立网络式的沟通方式也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文晖.浅析企业领导经济管理的创新和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2] 刘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6(Z1)

[3] 郭倩.有关我国企业管理道德建设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学校管理经济学 篇12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

企业管理学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期, 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 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 经济管理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 由此,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形成, 醉着后来人的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一些新的学派应运而生。因此, 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在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现代管理。伴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 在经济管理中逐步具备了结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性, 因此, 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辅助管理, 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发展而来的方法, 和传统的管理方法不谋而合。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快速的发展, 经济格局正在于产生着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经济竞争的局势更加激烈, 而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 就需要通过对自身的管理进行不断地改进,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经济变化形式。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根本,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 因此就需要将农业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 农业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在我国的农业中, 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长期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 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应用过程中, 对于经济管理方法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中得出的经验和理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再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和实验的基础上, 逐渐寻找出一种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 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循环性的特点, 采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管理的稳步发展, 减少因产生的问题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使得农业经济获得平衡的发展。在我国, 农业是立国之本, 在进行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过程中, 需要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进行更高的思想的研究和应用, 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影响

在金融中, 货币的使用将需要、供给和管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经济活动。在金融的管理过程中, 人们对于存在的供求关系和相应的管理活动的展开进行了研究, 得出二者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 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在货币金融的管理中, 人们将其价格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 并以官方确定的价格作为参考。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 农业和商业的重要性主要依据农业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决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对于货币的管理有着十分丰富的涵义, 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 实行货币贬值, 以官方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严重缺乏可行性, 在进行货币的统一之后, 渐渐禁止了私铸行为, 但在之后随着朝代的兴替, 私铸开始循环往复, 直至后来纸币的形成通过对历史中的货币管理进行总结, 我们能够得出货币金融的正确的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货币的存在, 影响到了经济活动中的借贷和利息, 对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高利贷的形式, 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手段进行严格控制, 实现与之相关的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随着企业管理学的提出, 人们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便获得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开始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之后的时间中, 各种管理理论在保持原有的基础的程度上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 就是企业的管理理论逐渐由原来的古典理论发展为科学理论, 并转变为了今天的现代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的科学性是由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经过不断的吸收精华和改革创新形成的。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 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信息技术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为经济管理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只有在保证其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能够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的需要。

五、传统经济思想对国政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时, 需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 从而提高社会的管理效率。在政府的管理工作中, 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经济资源和军力资源的管理, 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良好作用, 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坚持“量入为出”的管理原则, 这一原则的使用对后世产生着较为积极的影响。经济的收入形式主要要来自于税收, 是对生产活动进行分配的重要活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经济收入的实现, 同时也要对经济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 实现财政的“开源节流”, 促进国家使用经费的增长, 保证经济生产活动的持续、稳定进行。

随着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的不断进步, 以其为基础思维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其对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有效的总结, 在经过不断的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传创新精神的思想理论, 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经济管理思想, 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我国古代时期的经济管理理论中, 已经具备了系统的特点, 在一些进行国家管理的理论中对于管理思想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对于新的决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根据这一思想的特性进行了新的发展, 赋予了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特征。只有在对人类的文化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 并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邓小平提出的经济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的经济管理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经济管理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活动中, 逐渐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逐步形成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综合使用各种有效的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实现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由此可见,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中, 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 积极利用其中存在的有利之处, 并对于其中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 促进社会经济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形成,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的长足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要求, 实现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摘要:经济管理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 经济管理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叙述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的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并对其应用进行了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论坛, 2011 (07) .

[2]陈勇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04) .

[3]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 2006 (1) .

[4]何梦笔.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 2007 (25)

上一篇:测向精度下一篇:弱势企业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