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类能力

2024-10-18

语类能力(共10篇)

语类能力 篇1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互相交融的经济来往对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新的要求, 这些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 对我国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则, 从收集到的50余家两江新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的企业资料, 笔者发现, 目前我国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以被动式理论教学为主, 而且过于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而忽略沟通中的文化元素, 与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目前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 80%以上还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在这其中, 尽管外语类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 因为其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复合而独具竞争力, 受到企业的青睐, 但仍然存在能力与现实有差距, 掌握语言而不懂文化的不足, 给企业和毕业生都了极大的困扰。本文根据环境变化特征, 分析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 结合外语类院校教育培养现状, 有针对性地构建新环境要求下, 外语类院校国贸人才的职场定位及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模式, 并给出实施的建议, 为我国外语类院校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二、专业能力定位——国贸专业岗位KSAO模型分析

本文依据KSAO模型框架, 通过问卷对重庆、上海、天津50余家涉外型企业 (包含英、法、德语企业) 的国贸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分析得出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K板块, 要求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知识、具备系统全面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S板块, 要求具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基本的国际市场拓展及策划实作能力、国际商务领域沟通谈判能力;A板块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O板块则包括健康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工作及竞争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一般而言, 专业能力将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国贸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K、S板块能力。

通过专访, 对国贸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调研的结果发现, 8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的学生普遍掌握了专业知识, 但是文化素养偏弱, 综合运用能力弱。从目前的人才使用来看, 仅仅具备语言基础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的, 特别是长期的合作中, 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和多元文化的沟通能力要求更高。而目前偏重专业和理论教学的模式, 是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国贸专业人才的。

三、综合能力培养——多元文化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从调研及分析结果来看, 我们需要调整培养思路, 实施差异化培养, 对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及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和优化。同时, 互动式教学效果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效果, 本文构思在培养体系优化中, 引入互动教学模式, 以专业知识点为教学基础, 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帮助和外部资源的支撑, 特别是与企业实际的接轨, 采用双师互动式教学模式, 将系统性的知识从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 同时融入文化元素, 不仅优化学生从知识和能力结构, 也塑造学生的国际化文化素养。

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特点, 我们拟在该模式中构建2个培养板块, 分别是专业课程体系与互动的多元文化仿真实践教学。其中, 专业课程体系是完成专业的知识及能力教学, 这个体系需要加大实际执行能力的培养。而仿真实践教学作为实作的模拟, 引入多元文化资源, 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实训、实践培养, 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根据目标岗位专业能力要求, 保持外语类院校语言优势, 构建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提升学生专业基础及工作能力, 具体包括三个子板块和两个层级:

(1) 三个重点板块。K板块, 强化国贸领域的专业知识, 具体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基础等, 构成国贸专业教育基础。S板块, 专业和实作能力教育, 具体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国际结算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等, 这一模块是国贸专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核心。而A、O板块则合成一个板块, 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国贸工作环境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具体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营销等多种跨文化综合能力。这种知识构成与现行的多数国贸专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 有着较大差异, 比原有的教学增加了25%以上的实践和文化教学环节。

(2) 两个层次。首先是专业基础教育, 这包括设置的三个板块的核心内容学习, 让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遇到各种工作情况时, 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 完成规范性的操作。然后是多元文化与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层次, 通过丰富的资源和引导, 特别是实景教学、环境模拟的教学手段, 通过参与、实践, 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国际商务和多元文化环境, 推动学生随机应变的动态能力, 从而发现自身的特点和有目标地拓展提升自身能力。这种层次划分, 比起原有的教学, 更加突出了文化环境和动态能力的重要性。

2. 互动实景仿真实践教学

调研中发现, 环境再现、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讲授模式, 能够实现多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多媒体技术, 除案例教学外, 将讨论式教学、辨论式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大力引入, 建立起良好的知识掌握方式和教学互动关系。特别是实景模拟其他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生活环境, 课堂生动有趣, 学习兴致高, 既能确保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目前存在的企业实习难以大面积铺开的实际情况下, 构建实景实验室, 实施实景实训仿真教学, 能够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同时, 仿真教学将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第一, 基础能力培养。这一部分包括语言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体验及认知;第二, 基本业务操作能力。主要是国贸中的单据、程序等专业操作能力的认知与掌握;第三, 综合事务的处理能力。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 推动学生将各种能力综合起来解决事务的能力;第四, 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 如:创业大赛、沙盘推演、营销策划等,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积极心态。

四、国贸专业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建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变化较快的领域, 时代感极强, 受到政策和环境影响巨大, 外语类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需要考虑差异化的定位与竞争力。在完善和更新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培养体系中, 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 学校构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平台资源, 而联合企业, 搭建创新思考和创新培养的实训实践平台, 将能够更好地搭建层次清晰的能力培养平台。借助现代教育工具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互动教学中, 场景、案例教学的需要, 不但有配套的课程教材, 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辅助读物、影音资源, 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实施与发展建议:

第一构建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发展的良好环境。由于需要的资源多、更新快, 为了充分调动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实现各种资源的持续更新完善, 需要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国贸专业教育中, 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 与现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国贸专业教师应该通过邀请外贸企业相关实战专家、企业管理者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 也可主动与企业联合, 获取师资或者承担横向课题, 加强实践型、操作型师资的获取和积累。

第三建立完善的配套硬件教学平台。国贸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的支撑, 通过完善教学硬件平台, 还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可以随时获得知识补充, 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 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

参考文献

[1]赵绍全.当前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浅析[J].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5, 1, 84-87.

[2]明洁.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 89-91.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 篇2

关键词:朱子语类;口语词;俗语词;词汇史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03-02

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甚多,且在训诂学领域造诣较高,被殷孟伦先生称为宋代训诂学第一人。

《朱子语类》是黎靖德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编订出版的,凡140卷,这也是今本《朱子语类》之初版。咸淳本《朱子语类》采自97家语录记载,汇集了朱熹辞世后七十多年间所保存的语录,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哲学、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治学态度等多个领域,是研究朱熹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一部著作。《朱子语类》是朱熹在讲学过程中,他的门人弟子一边听一边做笔录,从而记录成书的。朱熹所使用的是当时使用较广泛的口语化交际语言,呈现出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特点。南宋时期正处于白话文普遍用于当时日常生活的特殊时期,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白话文和口语化词汇的应用日趋广泛。《朱子语类》中含有大量丰富的词汇,近代汉语研究的一些重大用例都能在其中找到实际用例。同时,也为辞书的编撰补充了材料。下文着重从词汇史的角度,重点对《朱子语类》中的一些口语词和俗语汇略作考释。

一、口语词考释

《朱子语类》中保存了大量承袭上古汉语的词汇,同时也记载了不少存在当时的新词新义和新的用法,体现出了其语言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这些口语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语录运用词语的鲜明多彩与灵活多变。

(一)安排

早在先秦时代“安排”一词就出现过,《庄子·大宗师》:“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其中,郭象注:“安于离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于寂寥而与天为一也。”又如:《唐代墓志汇编》中也有“公门唯将相,器谐文武,安排乐道,造次必仁,高尚福谦,遂安卑位。”这里的“安排”表示的是“听任自然的变化”的意思。

《朱子语类》中,“而今行简,须是心里安排后去行,岂有不是心做出来!”(卷三十)

“敬则有一念之肃,便已改容更貌,不费安排,事事上见得此意。如何?”(卷九十三)

例中“安排”一词在南宋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可以表示“谓以人心思人力”的意思,即“依靠人力的作用,与单纯任自然发展,不加干预相对而言。”此时“安排”一词已经产生了新的语义,和现代汉语当中“安排”的意思相近。

另外,“安排”也有“安置和妥善布置”的意思。如:

唐李中《竹》诗:“闲约羽人同赏处,安排棋局就清凉。”

宋陈与义《春日》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摺:“他安排着香饵把鳖鱼钓,准备着窝弓将虎豹射。”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高公安排两乘花花细轿,笙箫鼓吹,迎接两位新人。”

清李渔《意中缘·毒诓》:“且放怀,喜得同舟共济,把巧计安排。”

赵树理《杨老太爷》:“吃过了饭,铁蛋的妈给铁蛋安排日程:‘今天夜里淘一点麦子,明天前晌晒晒,后晌磨磨,后天蒸几笼馒头。”

现代汉语中“安排”的意思有“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规划、改造”的意思,从先秦时代的“听任自然的变化”,到南宋时代“谓以人心思人力”,再到元明清时代的“安置和妥善布置”,“安排”一词逐渐产生了新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一上

及元佑间议废之,复词赋,争辨一上,临了又却只是说经义难考,词赋可以见人之工拙易考。(卷一百三十八)

先生问寿昌:“子好说禅,何不试说一上?”寿昌曰:“明眼人难谩。”先生曰:“我则异于是,越明眼底,越当面谩他。”(卷一百十八)

例中“一上”有“一番”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争辩一番”,“试说一番”。

“恰似月弦望,便见阴剥阳生,逐旋如此。阴不会一土剥,阳不会一上长也。”(卷七十一)

例中“一上”表示的是“一直”的意思。

问“游气”、“阴阳”。曰:“游是散殊,比如一个水车,一上一下,两边只管滚转,这便是‘循环不已,立天地之大义底。”(卷九十八)

例中“一上”是口语中一直沿用至今的词汇,表示“方位”。多构成“一A一B”的四字格固定格式。如例中的“一上一下”,这一四字格表达方式也多见于现代汉语口语化表达方式当中,如“一朝一夕”。

他例中也有关于“一上”的例句,宋邵雍《寒夜吟》:“天加一上寒,我添一重被。”其中“一上”表示“一层,一重”的意思。《水浒传》第三九回:“戴宗正饥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 了。”其中“一上”为“一下子”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意思是:“一下子把酒和豆腐都吃完了。”“一上”也可以表示“一次登临”的意思。如南朝梁何逊《拟古三首联句》之一:“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又如唐杜甫《上白帝城》诗之一:“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三)扬眉瞬目

“扬眉瞬目”有“一举眉、一眨眼”的意思,喻指短暂的片刻。如卷一百二十六:“禅家又有以扬眉瞬目知觉运动为弄精魂而可斥之者,何也?”意思是短暂思索的知觉运动。同是也有“沾沾自喜”的意思,如卷六十三:“言实未会得,扬眉瞬目,自以为会也。”他例中也有类似用法,如明宋濂《焚石禅师六会语序》:“扬眉瞬目之顷,辄曰彼已悟矣,何其易悟哉!”其中“扬眉瞬目”也是“一举眉,一眨眼”的意思,形容时间极短。如清戴名世《跋赵孟 画》:“余又以子昂实书画累之,彼方扬眉瞬目,以此自名,而陷于极恶大罪而不自知。”表示“沾沾自喜”

他例当中,“扬眉瞬目”也有不同的用法,如《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行如奔电,骤如飞旋,扬眉瞬目,恐动四边。”有“横眉怒目”的意思。如明归有光《示徐生书》:“世学之卑,志在科举为第一事,天下豪杰,方扬眉瞬目,群然求止于是。”表示“倾心注目”的意思。

(四)将久

“将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持久,坚持下去”的意思。(卷七,806)如“理会得那个来时,将久我着实处皆不晓得。”(卷三,33)。“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去。”(卷十一,181)。“寻来寻去,将久自解有悟。”(卷二十六,653)“万一未是,将久浃洽,自然贯通。”(卷一百一十八)“硬思也不得。只要常常提撕,莫放下,将久自解有得。”(卷一百二十,2905)“然敛束太甚,则将久意消了,做不去,故以进为文,则欲勉行之。”(卷九十五,2449)

他例中,如《聊斋志异》:“李白所疑。翁曰:“我将久居是,所以迟迟者,以涓吉在十日之后耳。” 如《册府元龟》“轻动而不捷,为祸更深。吾将久而毙之。”如《汉书·谷永传》:“宜在上将久矣,以大将军在,故抑郁於家,不得舒愤。”如《 窟词》“汉家飞将久宣劳,迎禁诏。”其中“将久”都有“持久,最后”的意思。

(五)几多

“几多”可表示“很多,多少”的意思。如“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棱。”(卷十)“易简有几多事在,岂容易苟简之云乎!”(卷第十六)例中“几多”都可翻译为“很多”。“学问只是一个道理。不知天下说出几多言语来,若内无所主,一随人脚跟转,是坏了多少人!”(卷一百二十一)“及成功而归,又集庭下问众人而赏之金几多。”(卷一百三十三)这两个例子分别可理解为“不知道天下人说出多少言语来”“问众人赏金有多少”。他例如唐李商隐《代赠》诗之二:“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陈毅《中秋》诗:“如此江山堪热恋,几多艰险建殊功。”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几多”还有“多么,何等”的意思。如:“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意思是“多么清楚,何等明白”(卷六十六)

二、俗语词

(一)末梢头

《汉语大词典》释“末梢头”为“末尾,最后”的意思。如:《朱子语类》卷五十三:“盖知言是那后面合尖末梢头处,合当留在后面问,如《大学》所论,自修身正心。”又如卷一百二十六:“他那妙处,离这知觉运动不得;无这个,便说不行。只是被他作弄得来精,所以横渠有‘释氏两末之论。只说得两边末梢头,中间真实道理却不曾识。”其中,“末梢头”都表示“末尾、最后”的意思。

他例也有相同意思的表达,如《宣和遗事》前集:“诛窜了这四 凶人,天下百姓,皆服其威断。明四目,达四聪,末梢头贤人在位,小人在野,朝纲自治。”意思是“最后贤人在位,小人在野。”

(二)扑实头

《汉语大词典》释“扑实头”为“老实”的意思。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中,“向来前辈虽是作时文,亦是朴实头铺事实,朴实头引援,扑实头道理。看着虽不入眼,却又骨气。”又卷二十一:“众人有众人底忠。学者有学者底忠,贤者有贤者底忠,圣人有圣人底忠。众人只是扑实头不欺瞒人,亦谓之忠。”例中“扑实头”代表“质朴,实在”的意思。

他例如《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杨三官人道:‘温是事不会。茶博士道:‘官人,官人,你好扑实头!”这里指的是“你好老实”的意思,和《汉语大词典》释义相吻合。

《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朱熹与门人弟子问答式的语言,大多数能够反映当时朱熹讲学的具体语境和神情语态。对于其中一些俗语、口语词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在更多实在的宋代语料的基础上建设近代汉语语料库和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发展,理清宋代至明清朝代语言的演变过程,勾勒出更为可靠和翔实的汉语词汇发展史。

参考文献:

[1]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语类能力 篇3

尽管标题在学术论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其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在前期的标题研究中, 大部分讨论很短并且是基于直觉的。学者们对好标题的观点并不相同:有的说好标题应该简短, 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两行;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好标题长短均可, 这取决于学科的不同。Day的表述更为模糊, 他说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来充分描述该文章的内容”。Anthony指出如何“充分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则是新手撰写时的难题。

意识到基于直觉性对标题进行研究的不足后, 少数学者开始对学术论文标题进行以语类为基础的定量分析。Anthony[2]从长度、单词频率、标点用法和介词用法角度分析了计算机领域学术论文标题的典型特征;Yakhontova对会议摘要的标题进行了分析;Soler从语篇分析的视角对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论文进行了比较和对比;Haggan[3]对文学、语言学、科学三个学科的三种基本标题类型进行了分析;Wang和Bai[4]对医疗学术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进行了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Soler[1]以生物学和社会学为例, 研究了综述论文和学术论文两个语类标题的结构特征。

上述量化研究都把标题看做是学术语类的一个部分, 也就是说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者认为标题不是学术语类的一个方面;不同学术语类的标题共同构成一个语类, 有其自身的语类特征。

一、学术论文标题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

学术论文标题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呢?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语类。语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的角度不同, 解释和分析也不同。本文借鉴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语类研究成果, 主要代表人物有Hason和Martin等。

Hason用语类结构潜势这一范畴来强调某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可变和不变特征;即结构成分的可选性和必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

Martin以该理论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语类理论, 把语类定义为分阶段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在特定语境下为了达到不同目的文化所采用的结构形式。Martin对语类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分阶段的, 因为达到目标我们通常要采取不止一步;以目标为导向的, 因为如果我们完不成最后步骤的话会有挫败感;社会的, 因为作者所写的语篇有其特定的读者。也就是说语类是意义的反复组合, 而这又体现了特定文化的社会惯例。

由上述语类标准可以看出, 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标题可以独立构成一个语类。首先, 尽管大部分标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更称不上是超出句子范围的段落, 但标题可以算做是一个语篇。Halliday明确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 “在语言学上, 语篇指可以构成一个整体的任何部分, 口语或是书面语均可, 不受长短限制”。“从即时的‘救命’求助一词到委员会进行的全天讨论都是语篇”。其次, 学术论文标题符合Martin的语类定义。它是在呈现学术研究结果的特定语境下产生的, 其表达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征;需分阶段完成, 有不同的语义组成单位;是以概括文章信息和向读者推销的目标为导向的社会过程。

如果学术论文标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 那么该语类应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或者说它的结构潜势是什么呢?哪些单位是其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呢?下面就以数据库为基础, 探讨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结构特征。

二、本研究描述

(一) 数据库的构成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标题, 所使用的语料来自于自建的一个小型数据库, 包括599个学术论文标题。由于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一个语类, 所以所选标题的出处既包括文科类期刊, 又包括理科类期刊;所选标题源自的论文既包括实证方面的研究, 又包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书评和综述性论文标题。所选的标题均来自于其领域的国际核心权威期刊, 其中247个标题来自于2007年23种文科类期刊的第一期, 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该年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另外352个标题来自于2009年22种理科类期刊的第一期, 各期刊的影响因子在至2009年的五年内排名中居于首位;包括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化学、生物、物理、数学和地理等相关科技领域。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 对数据库中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切分,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然学术论文标题是分阶段的, 那么对标题的组成单位进行切分则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借用Halliday的级阶概念, 不过切分的标准是语义的, 即以标题各个组成单位所体现的交际目标为切分标准。

语义切分标准使得标题的各个单位可能由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来体现。如论文的“主题”语义单位可以由名词性词组来体现, 也可以由句子来体现。如在标题“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 (选自杂志Food Policy, ISSN:0306-9192) , “主题”由名词性词组“collective action”来体现;而在标题“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 Up?Making S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选自杂志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SN:1054-8289) 中, “主题”由句子“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s Up?”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名词性词组包括由名词构成的低于句子级阶的任何结构, 如名词、动名词、名词词组、名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

其次, 把切分后的各个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进行数据统计, 按照范畴对数据进行归类。根据该切分标准, 结果显示, 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可分为“主题”“目的”“条件”“对象”“范围”“结论”和“研究方法”。

最后, 依照数据结果, 找出学术论文标题语义组成单位的必选项和可选项, 确定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确定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的组合模式以及各个单位的语言体现形式。

(三) 学术论文标题语类的修辞结构特征

按照语义标准, 即在文章中的交际目的, 对数据库所有学术论文标题进行分析, 借用Hason的语类结构潜势表达法, 作者把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用下图来表示:

[主题+ (主题) + (…) …]* (目的) * (条件) * (对象) * (范围) * (结论) * (研究方法)

上图中的方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必选的;圆括号表示该组成单位是可选的; (…) …表示 (主题) 的重复出现;*表示位于其两边的组成单位的顺序是可变的。作者发现学术论文标题的构成单位潜势包括文章的“主题”, 与主题相关的“目的”“条件”, 主题所针对的“对象”, 主题适用的“范围” (包括时间、地点等) , 文章的“结论”和“研究方法”。其中“主题”是必须出现的单位, 并且可以出现多个“主题”;其他各个组成单位则是可选的。几乎所有的“主题”都位于标题的起始位置, 占99%;只有1%的“主题”居于标题的末尾。

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单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模式。数据统计显示, 数据库中的599个标题共体现出42种表达模式, 有的出现频率仅为一次, 但有几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下表展示了居于前十位的学术论文标题表达模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学术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中, 作者在确定文章讨论的主题之后, 一般会对其进行扩充和限定:或是阐明文章的结论, 限定主题所产生的范围;或是明确主题所针对的对象, 点出所采用的方法和目的。当然, 文章的标题最终以何面目展现给读者, 要不要对主题有所修饰以及如何修饰, 从哪几方面入手, 这要参照研究的背景。

通常情况下, 之所以要对文章标题的“主题”从“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等角度进行描述, 这是由标题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首先, 标题可以使读者透视文章的核心内容, 所以从上述几个角度对文章标题的“主题”进行描述可以使标题更具体、更丰满, 这样就能使读者一下子抓住研究的要点。其次, 由于标题是文章的门面, 好的新颖的标题可以对文章起到宣传的作用, 从而吸引读者。而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学术价值则恰恰要通过上述所说的“结论”“范围”“对象”“方法”和“目的”来体现。

三、对英语准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启示

科研能力是优秀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也是他们反思能力的体现, 以上研究结果对培养英语准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标题的写作, 不仅仅要告诉英语准教师标题在论文中的作用, 什么是好的标题, 还要能够为他们具体讲解好标题的结构特征和其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

也就是说, 教师要熟悉该语类的结构特征和相应的语言体现方式, 这样才能够指导英语准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撰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标题。好的学术论文标题一定要包含“主题”语义组成单位, 然后再根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辅以“目的”“条件”“对象”等语义组成单位, 以此来说明相关的研究细节;并且要注意各个语义组成单位的语言体现手段特征。所以在撰写学术论文时, 研究者首先要根据相关的研究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并且要进一步明确该研究的目的、实施条件和研究对象等, 以此来突出其新意和价值所在;最后以恰当的词汇语法表达来体现标题所蕴含的语义。

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英语准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以权威期刊上学术论文的标题为教学材料, 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使其了解掌握什么是好的标题以及如何拟定好的标题。总之, 本研究能够为培养英语准教师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启示。

四、结语

本研究把跨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独立的语类, 而不是把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标题看做是其所属学科语类的一部分, 这对语类理论的界定, 语类理论研究对象的范围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发现: (1) 学术论文标题的修辞结构特征可用下图表示:[主题+ (主题) + (…) …]* (目的) * (条件) * (对象) * (范围) * (结论) * (研究方法) ; (2) 学术论文标题各个语义组成单位之间有不同的组合模式, 常见的有十种。

当然, 本研究所选样本大小有限, 按照语义标准来划分学术论文标题的语义组成单位具有相对性, 这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oler, 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Spec.Purposes, 2007, 26 (1) :90-102.

[2]Laurence, Anthon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 2001, 44 (3) :187-194.

[3]Haggan, 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 linguistics, and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Pragmat.2004 (36) :293-317.

语类能力 篇4

【关键词】 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朱子语类》;乐论朱子乐律学思想不只是展示在其自己著述或编撰的文献之中,更活跃于平日交谈之中。因此,朱子乐律学文献中《朱子语类·乐》(1)具有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乐”论较为鲜活地展示了朱子与其门人畅谈乐律学问题的场景,并成为了研究宋代美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资源。《朱子语类》“乐”论所涉及的音乐问题很广泛,其中包括朱子的基本礼乐观,更包括朱子对乐律、乐教、乐礼、俗乐、外来音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讨。

朱熹与众多门生讲论古今音乐的内容,涉及衡量尺度、十二律、五音,以及历代音乐著作,参与讲论的门人有蔡元定、黄义刚、黄杲、廖德明、杨道夫、万人杰、李闳祖、滕璘、辅广、陈淳、王力行、陈文蔚、周僩、潘时举、熊节、包扬、叶贺孙、李方子、潘植等,而以蔡元定的音乐成就为著。就音乐领域而言,朱熹及其门人所做的清源正本的贡献,值得后人去研究。

一、《朱子语类》“乐”论美学体系概述

《朱子语类》“乐”论中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朱子“乐论”美学体系建构要素问题。那么朱子“乐论”美学体系建构要素有哪些呢?通过考察梳理,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关于音乐的审美标准问题,朱子反复申言“中声为定”的理论:朱子在讨论乐律与古尺的关系问题时指出,“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

律管只吹得中声为定。季通尝截小竹吹之,可验。若谓用周尺,或羊头山黍,虽应准则,不得中声,终不是。大抵声太高则焦杀,低则盎缓。“牛鸣盎中”,谓此。又云:“此不可容易杜撰。刘歆为王莽造乐,乐成而莽死;后荀勖造于晋武帝时,即有五胡之乱;和岘造于周世宗时,世宗亦死。惟本朝太祖神圣特异,初不曾理会乐,但听乐声,嫌其太高,令降一分,其声遂和。唐太宗所定乐及本朝乐,皆平和,所以世祚久长。”笑云:“如此议论,又却似在乐不在德也。”(2)

音律如尖塔样,阔者浊声,尖者清声。宫以下则太浊,羽以上则太轻,皆不可为乐,惟五声者中声也。

(二)关于中国传统乐律问题,朱子重新阐述“三分损益”理论。关于“三分损益”理论,《管子·地员篇第五十八》中指出:“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史记·律书》、《通典》等著作中进一步阐发。朱子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因论乐律,云:“尺以三分为增减,盖上生下生,三分损一益一。故须一寸作九分,一分分九厘,一厘分九丝,方如破竹,都通得去。人杰录云:‘律管只以九寸为准,则上生下生,三分益一损一,如破竹矣。’其制作,《通典》亦略备,《史记·律书》、《汉·律历志》所载亦详。范蜀公与温公都枉了相争,只《通典》亦未尝看。蜀公之言(2336页)既疏,温公又在下。”

(三)关于律吕规律问题,朱子反复争辩“还相为宫”理论:《礼记·礼运》中曾记载过“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的命题,后世乐律学家都曾做过很多研究和阐释。其中孔颖达汇集了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说明。朱子对此也进行过讨论。如:《朱子语类》曰:

乐律:自黄钟至中吕皆属阳,自蕤宾至应钟皆属阴,此是一个大阴阳。黄钟为阳,大吕为阴,太簇为阳,夹钟为阴,每一阳间一阴,又是一个小阴阳。

自黄钟至中吕皆下生,自蕤宾至应钟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关于“钟律”,《仪礼经传通解·钟律第二十二》中引述了朱子与其门人蔡元定共同创作的“律吕相生图”:[1]486

《礼记注疏》说“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处,分明。

旋宫:且如大吕为宫,则大吕用黄钟八十一之数,而三分损一,下生夷则;夷则又用林钟五十四之数,而三分益一,上生夹钟。其余皆然。

问:“先生所论乐,今考之,若以黄钟为宫,便是太簇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征,林钟为征,南吕(2337页)为羽,应钟为变宫。若以大吕为宫,便是夹钟为商,中吕为角,林钟为变征,夷则为征,无射为羽,黄钟为变宫。其余则旋相为宫,周而复始。若言相生之法,则以律生吕,便是下生;以吕生律,则为上生。自黄钟下生林钟,林钟上生太簇;太簇下生南吕,南吕上生姑洗;姑洗下生应钟,应钟上生蕤宾。蕤宾本当下生,今却复上生大吕;大吕下生夷则,夷则上生夹钟;夹钟下生无射,无射上生中吕。相生之道,至是穷矣,遂复变而上生黄钟之宫。再生之黄钟不及九寸,只是八寸有余。然黄钟君象也,非诸宫之所能役,故虚其正而不复用,所用只再生之变者。就再生之变又缺其半,所谓缺其半者,盖若大吕为宫,黄钟为变宫时,黄钟管最长,所以只得用其半声。而余宫亦皆仿此。”曰:“然。”又曰:“宫、商、角、征、羽与变征,皆是数之相生,自然如此,非人力所加损,此其所以为妙。”问:“既有宫、商、角、征、羽,又有变宫、变征,何也?”曰:“二者是乐之和,去声。相连接处。”

“‘旋相为宫’,若到应钟为宫,则下四声都当低去,所以有半声,亦谓之‘子声’,近时所谓清声是也。大率乐家最忌臣民陵君,故商声不得过宫声。然近时却有四清声,方响十六个,十二个是律吕,四片是四清声。古来十二律却都有半声。所谓‘半声’者,如蕤宾之管当用六寸,却只用三寸。虽用三寸,声却只是大吕,但愈重浊耳。”又问声气之元。曰:“律历家最重这元声,元声一定,向下都定;元声差,向下都差。”饶本云:“因论乐,云:‘黄钟之律最长,应钟之律最短,长者声浊,短者声清。十二律旋相为宫,宫为君,商为臣。乐中最忌臣陵君,故有四清声。如今方响有十六个,十二个是正律,四个是四清声,清声是减一律之半。如应钟为宫,其声最短而清。或蕤宾为之商,则是商声高似宫声,为臣陵君,不可用,遂乃用蕤宾律减半为清声以应之,虽然减半,只是出律,故亦自能相应也。此是通典载此一项。’又云:‘乐声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乐中上声,便是郑卫。所以太祖英明不可及,当王朴造乐,闻其声太急,便令减下一律,其声遂平。徽宗朝作大晟乐,其声一声低似一声,故其音缓。’又云:‘贤君大概属意于雅乐,所以仁宗晚年极力要理会雅乐,终未理会得。’”

律递相为宫,到末后宫声极清,则臣民之声反重,故作折半之声;然止于四者,以为臣民不可大于君也。事物大于君不妨。五声分为十二律,添三分,减三分,至十二而止。后世又增其四,取四清声。

关于朱子乐律学思想来源,大致有《管子》、《史记·乐律》、《汉书》、《隋书》、《通典》,《注疏》、王朴以及近世诸公如范蜀公、司马温公、沈括、蔡元定等。

二、《朱子语类》“乐”论中俗乐问题

“俗乐”问题,在朱子时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朱子的态度和基本精神是“礼乐随俗”,但同时又强调必须和于“中声”,以维护正统礼乐观念。《朱子语类》中有很多的讨论。如:

今朝廷乐章长短句者,如六州歌头,皆是俗乐鼓吹之曲。四言诗乃大乐中曲。本朝《乐章会要》,国史中只有数人做得好,如王荆公做得全似《毛诗》,甚好。其他有全做不成文章。横渠只学古乐府做,辞拗强不似,亦多错字。

“詹卿家令乐家以俗乐谱吹《风》《雅》篇章。初闻吹《二南》诗,尚可听。后吹《文王》诗,则其声都不成模样。”因言:“古者《风》《雅》《颂》,名既不同,其声想亦各别。”

《乐律》中所载《十二诗谱》,乃赵子敬所传,云是唐开元间乡饮酒所歌也。但却以黄钟清为宫,此便不可。盖黄钟管九寸,最长。若以黄钟为宫,则余律皆顺,若以其他律为宫,便有相陵处。今且只以黄钟言之,自第九宫后四宫,则后为角,或为羽,或为商,或为征。若以为角,则是民陵其君矣;若以为商,则是臣陵其君矣。征为事,羽为物,皆可类推。《乐记》曰:“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故制黄钟四清声用之。清声短其律之半,是黄钟清长四寸半也。若后四宫用黄钟为角、征、商、羽,则以四清声代之,不可用黄钟本律,以避陵慢。故《汉志》有云:“黄钟不复为他律所役。”其他律亦皆有清声,若遇相陵,则以清声避之,不然则否。惟是黄钟则不复为他律所用。然沈存中《续笔谈》说云:“惟君臣民不可相陵,事物则不必避。”先生一日又说:“古人亦有时用黄钟清为宫,前说未是。”

赵子敬送至《小雅》乐歌,以黄钟清为宫,此便非古。清者,半声也。唐末丧乱,乐人散亡,礼坏乐崩。朴自以私意撰四清声。古者十二律外,有十二子声,又有变声六。谓如黄钟为宫,则他律用正律;若他律为宫,则不用黄钟之正聲,而用其子声。故《汉书》云“黄钟不与他律为役”者,此也。若用清声为宫,则本声轻清而高,余声重浊而下,《礼书》中删去乃是。乐律,《通典》中盖说得甚明。本朝如胡安定范蜀公司马公李照辈,元不曾看,徒自如此争辨也。《汉书》所载甚详,然不得其要。太史公所载甚略,然都是要紧处。新修《礼书》中乐律补篇,以一尺为九寸,一寸为九分,一分为九,一厘为九毫,一毫为九丝。

俗乐中无征声,盖没安排处;及无黄钟等四浊声。

今之曲子,亦各有某宫某宫云。今乐起处差一位。

洛阳有带花刘使,名几,于俗乐甚明,盖晓音律者。范蜀公徒论钟律,其实不晓,但守死法。若以应钟为宫,则君民事物皆乱矣。司马公比范公又低。二公于《通典》尚不曾看,《通典》自说得分晓。《史记·律书》说律数亦好。此盖自然之理,与先天图一般,更无安排。但数到穷处,又须变而生之,却生变律。

问乐。曰:“古声只是和,后来多以悲恨为佳。温公与范蜀公,胡安定与阮逸李照争辩,其实都自理会不得,却不曾去看《通典》。《通典》说得极分明,盖此书在唐犹有传者,至唐末遂失其传。王朴当五代之末杜撰得个乐如此。当时有几钟名为‘哑钟’,不曾击得,盖是八十四调。朴调其声,令一一击之。其实那个哑底却是。古人制此不击,以避宫声。若一例皆击,便有陵节之患。《汉·礼乐志》刘歆说乐处亦好。唐人俗舞谓之‘打令’,其状有四:曰招,曰摇,曰送,其一记不得。盖招则邀之之意,摇则摇手呼唤之意,送者送酒之意。旧尝见深村父老为余言,其祖父尝为之收得谱子。曰:‘兵火失去。’舞时皆裹幞头,列坐饮酒,少刻起舞。有四句号云:‘送摇招摇,三方一圆,分成四片,得在摇前。’人多不知,皆以为哑谜。”汉卿云:“张滋约斋亦是张家好子弟。”曰:“见君举说,其人大晓音律。”因言:“今日到詹元善处,见其教乐,又以管吹习古诗《二南》、《七月》之属,其歌调却只用《太常谱》。然亦只做得今乐,若古乐必不恁地美。人听他在行在录得谱子。大凡压入音律,只以首尾二字,章首一字是某调,章尾只以某调终之,如《关雎》‘关’字合作无射调,结尾亦著作无射声应之;《葛覃》‘葛’字合作黄钟调,结尾亦著作黄钟声应之;如《七月流火》三章皆‘七’字起,‘七’字则是清声调,末亦以清声调结之;如‘五月斯螽动股’,‘二之日凿冰冲冲’,‘五’字‘二’字皆是浊声,黄钟调,末以浊声结之。元善理会事,都不要理会个是,只信口胡乱说,事事唤做曾经理会来。如宫、商、角、征、羽,固是就喉、舌、唇、齿上分,他便道只此便了,元不知道喉、舌、唇、齿上亦各自有宫、商、角、征、羽。何者?盖自有个疾徐高下。”

戊己土,“律中黄钟之宫”。詹卿以为阳生于子,至午而尽,到未又生出一黄钟。这个只可说话,某思量得不是恁地。盖似些元亨利贞。黄钟略略似个“干”字,宫是在“中”字中间,又似“是非”在“恻隐”之前。其他春音角,夏音征,秋音商,冬音羽,此惟说宫声。如京房律准十三弦,中一弦为黄钟不动,十二弦便拄起应十二月。[2]2238-2239

三、《朱子语类》“乐”论中的外来音乐问题

朱子考察音乐还特别关注外来音乐问题。中华音乐的发展应该是长期内外交流与传播发展的结果。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高度繁荣,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朱子在考察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对外来音乐进行过探讨。在此,我们可以略举几例加以阐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凡涉及到外来文化因素的事物,在命名上常常有一定的标识。如《营造法式》中大量关于外来的文化事件大多在原名称前使用“海”,“海石榴华”。也有用“胡”字的,如“胡人”、“胡服”、“胡乐”、“胡萝卜”、“胡琴”等。

关于“胡乐”问题,《朱子语类》中曾有一段记载叙述过朱子的观点:

今之乐,皆胡乐也。虽古之郑卫,亦不可见矣。今《关雎》《鹿鸣》等诗,亦有人播之歌曲。然听之与俗乐无异,不知古乐如何。古之宫调与今之宫调无异,但恐古者用浊声处多,今乐用清声处多。季通谓今俗乐,黄钟及夹钟清,如此则争四律,不见得如何。《般涉调》者,胡乐之名也。“般”如“般若”之“般”。“子在齐闻《韶》”,据季札观乐,鲁亦有之,何必在齐而闻之也?又,夫子见小儿徐行恭谨,曰:“《韶乐》作矣!”

此处记载显示,朱子认为,当今(宋代)的音乐主流是外来音乐(今之乐,皆胡乐也)。究其原因,朱子从音乐的基本规律入手进行探讨,认为当时流行的音乐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乐律标准,也就是完全不符合传统古乐的基本规律。即使用古代所谓“郑卫”之乐的标准来衡量,也很难找到其依据,就更不用说古代的雅乐标准了。所以他说:“虽古之郑卫,亦不可见矣。”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古乐新奏、“雅俗合流”等现象。如“今《关雎》《鹿鸣》等诗,亦有人播之歌曲。然听之与俗乐无异,不知古乐如何。古之宫调与今之宫调无异,但恐古者用浊声处多,今乐用清声处多。季通谓今俗乐,黄钟及夹钟清,如此则争四律,不见得如何。”还有《般涉调》这样的外来乐名。朱子也谈及了孔子时代的《韶乐》就已有广泛的音乐交流与传播现象。

除了有特别的表示之外,外来事物也有直接用音译的方式來表示。如《朱子语类》中记载了朱子谈论“苏祗婆”的外来音乐:

南北之乱,中华雅乐中绝。隋文帝时,郑译得之于苏祗婆。苏祗婆乃自西域传来,故知律吕乃天地自然之声气,非人之所能为。译请用旋宫,何妥耻其不能,遂止用黄钟一均。事见《隋志》。因言,佛与吾道不合者,盖道乃无形之物,所以有差。至如乐律,则有数器,所以合也。

此处我们更加明确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所谓的本土音乐(中华雅乐)受到最大的一次冲击,是在南北朝。这就是朱子所说的“南北之乱,中华雅乐中绝”。“绝”字,说明外来音乐在中华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传统之“雅乐”已经到了“绝灭”之境地。

朱子讨论了隋文帝时期的外来音乐“苏袛婆”风格。据朱子考证,“苏袛婆”传自于西域,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这种外来音乐也自然进行了“民族化”过程,大胆地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并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黄钟”等进行改造和融合,获得成功。朱子由此也延伸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大问题,并提出“佛与吾道不合者,盖道乃无形之物,所以有差。至如乐律,则有数器,所以合也”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观点具有“中学为体”和“洋为中用”等思想。正是这一宏阔气象,自朱子学术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才真正获得了新的生机。

那么“苏袛婆”到底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如何呢?《隋书?音乐志中》对此有较为完整的记载:

又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译云:“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恆求访,终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无调声。译遂因其所捻琵琶弦柱相饮为均,推演其声,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应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太乐所奏,林钟之宫,应用林钟为宫,乃用黄钟为宫;应用南吕为商,乃用太簇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为角。故林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例皆乖越,莫有通者,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译因作书二十余篇,以明其指。至是译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时邳国公世子苏夔,亦称明乐,驳译曰:“《韩诗外传》所载乐声感人,及《月令》所载五音所中,并皆有五,不言变宫、变徵。又《春秋左氏》所云:‘七音六律,以奉五声。’准此而言,每宫应立五调,不闻更加变宫、变徵二调为七调。七调之作,所出未详。”译答之曰:“周有七音之律,《汉书·律历志》,天地人及四时,谓之七始。黄钟为天始,林钟为地始,太簇为人始,是为三始。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时。四时三始,是以为七。今若不以二变为调曲,则是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宫须立七调。”众从译议。译又与夔俱云:“案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首,失君臣之义,清乐黄钟宫,以小吕为变徵,乖相生之道。今请雅乐黄钟宫以黄钟为调首,清乐去小吕,还用蕤宾为变徵。”众皆从之。夔又与译议,欲累黍立分,正定律吕。时以音律久不通,译、夔等一朝能为之,以为乐声可定。而何妥旧以学闻,雅为高祖所信。高祖素不悦学,不知乐,妥又耻己宿儒,不逮译等,欲沮坏其事。乃立议非十二律旋相为宫,曰:“经文虽道旋相为宫,恐是直言其理,亦不通随月用调,是以古来不取。若依郑玄及司马彪,须用六十律方得和韵。今译唯取黄钟之正宫,兼得七始之妙义。非止金石谐韵,亦乃不繁,可以享百神,可以合万舞矣。”而又非其七调之义,曰:“近代书记所载,缦乐鼓琴吹笛之人,多云三调。三调之声,其来久矣。请存三调而已。”时牛弘总知乐事,弘不能精知音律。又有识音人万宝常,修洛阳旧曲,言幼学音律,师于祖孝徵,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璧翣,殷之崇牙,悬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所谓正声,又近前汉之乐,不可废也。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或欲令各修造,待成,择其善者而从之。妥恐乐成,善恶易见,乃请高祖张乐试之。遂先说曰:“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及奏黄钟之调,高祖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妥因陈用黄钟一宫,不假馀律,高祖大悦,班赐妥等修乐者。自是译等议寝。[3]345-348

空功能语类C的句法探究 篇5

关键词:空标句词C,经济原则,英语教学

空语类对解释句法和语义句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性语类中包含空语类, 功能性语类中也存在空语类。标句词C属于功能语类, 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之前空功能语类C的许多研究是基于管辖与约束理论 (Government and Bounding) 框架下的, 依赖于管辖概念。但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 在提出最简方案 (Minimalist Approach) 后, 删除了管辖这一概念。要求根据最简性选择最优化的推导过程。经济原则在最简方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空标句词C

在 (1a) 中, 补语从句由标句词if所引导;在 (1b) 中, 补语从句由标句词that所引导;在 (1c) 中, 补语从句由空标句词C所引导。

标句词是个功能语类, 引导补语从句, 带有[tense]特征、[wh]特征和[EPP]特征。标句词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乔姆斯基 (1995) 认为所有的成分 (或者至少说所有的中心词和最大投射) 都必须在语义界面是可解释的, 也就是说, 必须能够被语义成分赋予语义解释, 因此能够为句子意思作出贡献。这个原则除了适用于显性成分之外, 还适用于隐性成分。空C包含一个抽象的带有解释力特征的语素。

Boˇskoviˇc和Lasnik (2003) 运用生成语法中的Affix Hopping和PF Merger来解

释英语中空标句词C的句法特征和句法分布。即如果具有词缀特征的空C语音上毗邻于主动词V, 那么标句词C便是隐性的。并且Boˇskoviˇc和Lasnik (2001a) 指出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阻止空C附加于动词上。如果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位于空C和动词之间, 那么就会阻止空C和动词的合并, 即使空C和动词相邻。例如:

(2a) 正确是因为根据PF Merger, 空C和主动词believed相邻;而 (2b) 错误是因为没有相关成分可以让空C所依附。

(3) 中虽然空C毗邻于主动词believes, 但是他们不在同一个intonational phrase, 所以 (3) 错误。可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作为词缀的空C的句子。Young-Sun Kim (2004) 假设其是个附着词, 依附于前面的成分;并且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阻止空C附着于前面的成分, 即使两者相邻。附着词是个非重音词, 但是韵律学上依附于相关成分。正如Radford (2004) 所指出的, 附着词 (clitic) 和词缀有所不同。附着词是一个完整单词的简化型, 有相关的完整形式, 而词缀却没有;附着词依附于词组, 而词缀依附于词干。Kim提出因为空C是完整单词that的简化型, 所以空C是附着词, 可以依附于任何种类的单词。而且与否定词缩写式 (negative contraction) 和to-缩写式 (to-contraction) 表现相似。并且提出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限制空C的分布。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是英语中澄清句法模糊的有用策略。例如, “young man and woman”可以分析为两个不同的语调词组, 正如 (4) 中所显示的:

在 (4a) 中, 意思指的是男人和女人都年轻;而在 (4b) 中, 意思指的是年轻的男人和并不知道具体年龄的女人。在言语中, 在不同的地方短暂的停顿会造成不同的意思。

二、空标句词C的分布

当限定分句位于主句主语位置时必须用that, 而空C不允许出现。

当作为宾语的that-从句放在句首时, that也必须得到保留。

在 (7) 中句首位置不允许空C的存在是因为附着词前面没有相关成分可以依附。陈述性标句词that在大多数补语从句中可以选择性地删除, 例如:

而在下面的例子中, that却不能删除:

在两个例子中, 动词believes和空C都是相邻的, 但是 (8b) 正确, 因为动词believes和空C并没有受到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的阻碍;而 (9b) 错误, 因为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阻止了空C依附于前面的动词。

空C是不允许引导名词补语的, 如下所示:

b.*He gave the evidence//Henry murdered the man.

Kim (2004) 指出从 (10b) 和 (11) 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 空C不是只能依附于[+V]的成分。在 (10b) 中, 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阻止了空C的依附。在 (11b) 中, 作为主语, 空C前面没有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

(12) It seemed to me[CP C[IP Mary was innocent]]

(13) *It seemed at that time//Henry murdered the man.

(12) 和 (13) 之间存在句法差异, to me是论元, 但是at that time并不是论元。这种句法差异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语调词组。因此要充分解释空C的分布需要考虑到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

Radford (2004) 提出删除that有几个条件, 其中包括词汇因素和结构限制。

(14) a.It is clear[that John was set up]

b.It is clear[John was set up]

(15) a.It is undeniable[that John was set up]

b.*It is undeniable[John was set up]

在 (14) 中允许删除that, 但在 (15) 中不允许删除that。Radford (2004) 指出如果把 (15b) 分成两个句子, 那么 (15b) 才符合语法, 也就是如下所显示的:

(16) It is undeniable.John was set up.

可以看出, 随着单词长度的增加, (15b) 中空C前面会有停顿。单词的长度似乎也会影响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ies的位置, 而不是一些谓语的语义特征。

三、经济原则与空功能语类C的关系

经济原则包括推导经济和表征经济。推导经济要求推导的过程尽可能简化, 越简洁越好。表征经济要求推导出来的表征式应该最简洁, 没有冗余的成分、复杂的结构。邓思颖 (2002) 对汉语无动词句子进行分析, 探讨了表征经济原则, 认为没有结构是最经济的, 其次是有结构而没有语音特征, 比如空语类, 最后才是有结构有语音特征的显性语类, 也就是结构越少越好。空功能语类的存在也是出于经济的考虑, 体现了经济性。这也有助于对句子达成统一的解释。

四、结语

空功能语类中包括空屈折成分T, 空标句词C和空限定词D。本文探讨了其中一个空功能语类, 即空标句词C。空标句词C的存在也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对空功能语类的研究有助于对句子达成统一的解释, 所有的CP结构都是由显性或者隐性的C引导的。这样有利于更加了解句子结构。当然, 关于空标句词C的分布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oˇskoviˇc, Z.and H.Lasnik.On the Distribution of Null Complementisers[M].Linguistic Inquiry, 2003, 34:527~546

[2]Chomsky, 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5

[3]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M].Manuscript, MIT, 1999

[4]Kim, Y.S.2004.English Null Complementiser as a Clitic and Intonational Phrase Boundary.Studies in Generative Grammar, 2004, 3 (14) :349~373

[5]Radford, A.Minimalist Syntax: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语类能力 篇6

一、当前外语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 外语类学生性别构成

长期以来, 由于性别差异和学习特点的不同, 外语类专业一直以女生居多, 并且占到了绝大多数。笔者通过对某院校外语系1334名学生调查发现, 男生仅76人, 占总人数的5.7%, 平均每个班不到2名男生, 个别班级甚至出现了全班都是女生的现象。

2. 外语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

据笔者走访了解, 不论是专业外语类院校还是综合型院校的外语类院系, 为了遵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要求, 目前的管理模式都是一视同仁式的统一管理, 各类评比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和学生活动的开展均是按照学生总人数为主要参考, 而没有专门的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2]。

3. 目前面临的问题

由于管理模式的僵化, 外语类专业的少数男生长期以来难以得到关注, 呈现出弱化态势, 在学校的各项评比和学生活动中, 女生均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上述某综合性院校的外语系为例:2010-2011学年度共评选出各类奖学金获得者340名, 其中男生12名, 占3.5%, 2011-2012学年度共评选出各类奖学金获得者358名, 其中男生12名, 仅占3.4%, 2012-2013学年度共评选出各类奖学金获得者391名, 其中男生10名, 仅占2.6%。可以看出, 不论是人数还是所占比重, 男生的数据都在连年下降。

在该院校过去多年举办的各项学生文体活动中, 外语系经常获得歌唱比赛、啦啦操大赛、女子篮球赛以及运动会女子项目等多种活动的优秀成绩, 而男子项目则气势低迷, 缺乏团队意识, 难以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当中去。在2011-2012学年度和2012-2013学年度的篮球赛中, 外语系男子篮球队均以四场全负的成绩在小组赛阶段即遭淘汰, 2013-2014学年度的篮球赛中也仅胜一场比赛未能出线。

二、原因分析

男生的弱化现象直接导致了少数男生的心理压力增大, 出现自我怀疑、自卑、甚至行为女性化的问题。笔者走访外语系的多位班主任老师后了解到:个别男生在高中时期较为开朗, 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 曾以本专业高考成绩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该校, 由于成绩好而被推选为学习委员, 但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成绩不断下滑, 甚至出现了挂科。

不难看出, 处于女生为主的集体中, 男生常常得不到关注, 进而加剧了其心理压力的产生, 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管理体制的僵化, 男生在各项学生活动中的缺位, 也直接导致了其疏离集体, 难以同周围的同学打成一片, 从而缺乏归属感, 更倾向于接触社会, 有可能沾染不良风气。

在上述某综合性院校的外语系奖学金评定结果统计中, 男生获奖人数所占获奖总人数的比例为3%左右, 明显低于男生在全系学生中总人数中5%的比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生在评比中的弱势, 这种弱势体现在评比结果中, 又进一步加剧下一次评选中的比例不协调。

另外, 应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男生予以充分关注和关心。例如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常常因自卑而沉默寡言, 个别来自单亲家庭的男生, 尤其是从小随母亲长大的男生, 其心理缺乏父爱支持, 容易表现出较为软弱, 行为女性化等特点[3]。

三、解决对策

外语类专业的女生人数众多是客观存在的难题, 但从管理角度, 依然有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来应对男生的弱化问题:

首先, 需要加强男生的自我认同感, 并给予充分的机会展现自我[4]。例如可以在班级学生干部任命时, 保证有一名男生担任主要学生干部, 让男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决策;再如, 在学生活动中针对性地开展男生活动, 加强通讯报道力度, 扩大表彰奖励覆盖面;又如, 班主任老师定期与男生谈心, 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等。

据了解, 上述成绩退步的男生受到了其班主任老师的关注, 并与之谈话给予鼓励, 任命该生为副班长, 专职负责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名同学受到了极大鼓励, 展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 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班级工作。在后续的班会和表彰仪式上, 班主任老师对这名同学予以了充分肯定。之后, 该生性格开朗了许多, 主动与同学、老师们沟通, 重新建立起自信,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其次, 各类评优、表彰、奖励机制应当灵活处理, 充分考虑男生的比例。在名额分配过程中, 应保证男生占一定的比例。对于获奖的男生, 应予以充分表彰和宣传, 给予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介绍经验, 以帮助其进一步建立自信。

再次, 对于个别特殊情况的男生应予以充分关注和照顾。班主任老师应主动走进学生群体, 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予以关照和心理疏导[5]。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应通过班级和院系两级管理制度, 进一步着力解决。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校外语类专业普遍存在的“男生弱化”现象, 全面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结合实践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对于促进外语类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良好有序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语类专业,教育管理,男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小会.当前外语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和改进方法[A].学园 (教育科研) , 2012 (21)

[2]杨希文.关于加强外语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2000, 13 (6)

[3]陈文娟.男生女性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5)

[4]李正帮.师范院校男生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2 (5)

语类能力 篇7

一、外语类高职学生的特点

外语类高职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女生占据绝大多数, 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 整个外语系女生占了学生总人数的82%。除了女生多这一大特点之外,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外语类高职学生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文素养相对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所以外语类高职生原本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 文明修养性相对较差。很多把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看成是完成学业的任务课程, 认为它们是毫无实际价值的,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意散漫、毫不用心, 常有缺课或者上课不专心等现象, 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薄弱。

2. 个性鲜明但纪律约束性差。

外语类高职学生个性较为鲜明, 追求新潮、时尚, 性格普遍比较外向, 有利于校园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但他们的纪律约束性较差, 容易以自身的鲜明个性去驾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按照其他专业的正常思维去开展。

3. 自主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外语类高职生具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个性化的发展, 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意识。同时, 他们却又有极强的依赖心理, 习惯于顺从、依赖他人, 在决策时喜欢“随大流”, 缺乏独立见解和自立精神, 往往把自己摆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 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紧张的问题, 从而更增加她们的依赖心理。

4. 外来文化对外语类高职学生的影响较深。

外语类高职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受西方民主、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较深, 对于传统的政治观念的理解和接受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所欠缺, 从而对外语类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一定的冲击。

5. 理想信念不坚定。

绝大部分外语类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怀有科学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能通过政治学习, 更新观念, 思想动态较稳定, 很多同学能积极向中国共产党组织靠拢。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有的学生入党的目的是为今后找工作铺路, 入党的现实理想高于政治信仰。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入党对他们今后在外企工作会造成影响, 放弃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机会。

以上所述外语类高职生的特点是本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总结出来, 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 并不完全代表所有高等职业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本人在掌握和了解学生特点、规律的基础上, 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二、原因分析

是什么造就了外语类高职生如此个性鲜明的特点?笔者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成的, 近年来, 高职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很多学校都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 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本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弱, 文明修养性相对较差。

2. 家庭带来的影响。

外语类高职生当中, 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 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的也多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父母给予了他们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 对他们过多的宠爱使他们个性鲜明, 但是很多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生活自理能力差, 依赖性强。许多学生对父母为自己提行李, 置办生活用品, 整理床铺, 办理入学手续等若无其事, 无动于衷, 在大学里连自己洗衣服、换被子都成了一种“负担”。

3. 高职生的自我定位不准确。

经调查, 很多外语类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也不是很清楚。除了基本能遵守学校规定、完成学校安排的学业和考试外, 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今后的就业方向均表现迷茫。

4. 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些学生不能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 盲目地喜欢和崇拜西方文化, 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

三、教育管理对策

针对外语类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本人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经验, 经过不断总结,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外语类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1. 做人教育。

学生管理人员应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让他们通过学习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 认识到“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如果没有这个“根本”, 纵然有一身的学问和本领, 也毫无是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 同时, 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 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因此, 在教育中, 我们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 引导学生摆脱依赖心理, 锻炼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坚持以人为本,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 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3.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使他们养成较强的自制力和心理调试能力, 能够正确看待事业与人生、成功与挫折、得与失, 形成健康的心理, 发展健全的人格,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目标培养。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获得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受到良好的专业技术训练, 受到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训练, 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第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要将高职的培养目标及本校对外语类高职生具体培养方案告诉同学们, 使同学们明确教育的特点。与此同时, 要让同学们学会给自己树立目标, 有了目标, 才有奋斗的动力, 才会摆脱现阶段的迷茫状态。目标的树立分很多种, 有长远的也有眼前的, 应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5.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 在校内广泛开展与外语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如外语角、外语文化活动节、外语歌曲比赛、外语朗诵比赛、外语演讲比赛、外语书法比赛、外语征文比赛、外语戏剧文化节、外语电影放映周等等, 使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相长, 使学生活动的载体在教学、专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 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借助丰富、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途径得以提高。其次, 应积极推进学生在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系团总支、学生会牵头, 以社团或者班级为单位, 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 积极参加各类会议的志愿者、多种多样的外语翻译实践等等, 有组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历练自己。

对外语类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以上所述未必全面, 仍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探索。

语类能力 篇8

1英语中PRO和零形回指语的句法位置

(1) 英语中PRO的句法位置

PRO的研究建立在对英语等少数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 从管约理论一步步发展修正, 一直到最简方案。与NP-语迹及变项不同, 它们不是由名词性成份移位造成的, 而是由基础生成的 (高明乐, 2003) 。

Chomsky (1981, 1982) 认为PRO出现在非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 即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及无动词小句的主语位置, 与显性DP呈互补分布。

Chomsky&Lasnik (1993) 进一步认为, PRO带有隐性格 (null case) , 不定式分句T的[-Tense]特点核查此格。由此推断, PRO可以出现在任何不定式分句的主语位置, 但此推断与提升结构和例外授格结构中的空位特征不相符。

Martin (2001) 认为, 只有控制结构中的T才核查隐性格, 而其它结构中的T不具备此能力。因此, PRO只能出现在控制不定式分句、现在分词 (包括动名词) 和无动词分句的主语位置, 即这些分句的[spec.CP]位置。

(2) 英语中零形回指语的句法位置

学者们一般认为英语中的零形回指现象不如汉语普遍 (Li&Tompson, 19791981) , 但邓梦林 (2014) 在对英语电影对白和《圣经》英汉译本做了较为详细的微观研究后发现, 零形回指在英语中也大量存在, 但不同文体中的出现频率不同。零形回指先行语一般有名词词组 (代词词组) 、动词词组和从句, 依先行词的特征, 英语中零形回指可分为名词性零形回指、动词性零形回指和从句性零形回指。零形回指是一个语篇特征, 出现的频率高, 句法位置相对来说更加复杂。

1) 名词性零形回指

名词性回指在英语中最为常见, 其回指语常出现在限定动词的主语或宾语位置及非限定动词和介词的宾语位置:

(1) Ii wantФi to visit you. (1)

(2) I asked TomiФi to visit you.

(3) [Which book]i did he say he hadn’t readФi?

(4) [The book]i he boughtФi for me is interesting.

(5) Tomi is hard to work withФi.

以上例句中的零形回指语都与前面的名词 (或代词) 同指, 并都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例 (1) 与例 (2) 中, 零形回指语处于动词的主语位置上;例 (3) 和例 (4) 中的零形回指语处于动词的宾语位置;最后一句中的零形回指语则占据介词with的宾语位置。

2) 动词性零形回指

如果一个零形回指语指称一个动词性短语, 则此回指语为动词性回指语。英语中动词性回指语常常出现在一些平行句式并且动词相同的结构中, 受“经济原则”驱使, 从第二个小句开始, 相同的动词都可以省略。因此, 动词性零形回指语往往出现在谓语动词的位置。

(6) Reading exercises i one’s eyes, speakingФi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Фi one’s mind.

此句中第二和第三个小句中谓语动词都没有实际的语言形式, 是以零形式出现的, 与第一个小句中的谓语动词exercises同指。

3) 从句性零形回指

从句性零形回指是指无语音形式但有语义内容的零形式与一个句子同指, 它常常出现在宾语的位置。

(7) A:Do you know[whether Tom will attend the party or not]i?

B:I don’t knowФi.

在此例中, B在回答时只用了know而省略其后的从句whether Tom will attend the party or not, 零形回指语和先行语都处于宾语位置。

2英语中PRO和零形回指语的所指释义

2.1英语中PRO的所指释义

首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8) I want[PRO to go].

(9) I want myself to go.

(10) I want him to go.

11 I want Tom to go.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PRO与名词、代词和反身代词能出现在同一个句法位置上, 得出一个PRO在句内不能受约束又必须受约束的矛盾结论。唯一的解决方法是PRO没有管辖域 (government scope) , 这就是PRO法则 (PRO Theorem) , 即PRO没有管辖域, 不受管辖。摒弃了管辖域的概念后, 学者们提出了控制理论 (Chomsky&Lasnik, 1993;Chomsky, 1995;Martin, 1996, 2001;Carnie, 2006) , 含隐主语PRO的结构叫控制结构, 其先行词为控制语 (controller) , 控制结构的类型决定了PRO的所指释义。

Landau (2013) 把控制结构分为强势控制 (obligatory control) 和非强势控制 (non-obligatory control) , 认为小句的位置、范畴和限定性三个句法特点决定了PRO的控制类型 (2013:38) 。如果补足语位置的控制结构是一个带有时特征的CP, 一般为强势控制;主语和附加语位置的控制结构为非强势控制, 一般没有时特征, 并且常为DP。但动词语义会影响控制类型 (2013:41) ;动名词特别复杂, 有些动名词补语为强势控制, 有些动名词补语为非强势控制 (2013:44) 。

2.1.1强势控制

根据控制语与被控制语的语义关系, 强势控制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选择控制、分裂控制和隐含控制。

1) 完全控制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2 Ii tried[PROi to persuade him].

13 Tom asked mei[PROi to go away].

以上两句子中, PRO和主句中的某个名词短语 (或代词) 完全同指, 这符合完全控制 (exhaustive control) 的特点。在例 (12) 中, PRO与主句主语之间没有竞争性的名词短语来阻碍PRO与I同指, 这样的所指释义是最为简单最为直观的;在例13中, PRO与主句主语Tom之间有一个代词竞争性代词me, 根据最短距离原则 (Minimal Distance Principle) (Radford, 1997) , PRO首选与me同指。主句谓语动词ask有影响、引起和期待其他实体做某事的词汇特征, 对该句中PRO的指称确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部分控制 (partial control)

强势控制不要求控制语和被控制语之间有严格的同指 (Landau, 2013:155) 。如果不定式分句的动作不单独由主句主语完成, 而是由主语和另一语言语境没有明示的实体共同完成, 则PRO属于部分控制, 如:

14 I i chose[PRO i+j to meet in Beijing].

常识告诉我们必须要两个或以上的人才能见面, 因而不定式分句中meet的语义特征对PRO的所指释义起了决定的作用, 它必须和I及另一由语用因素决定的实体同指。

3) 选择控制 (optional control)

15 I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j[how PRO i/j/k to behave in public].

补语位置上不定式分句中PRO所指释义有选择性, 可与主句主语I同指, 可与宾语位置的you同指, 也可与任何其他人同指, 因为此句可以在behave后补充出不同的反身代词, 如例16所示:

16 I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j[how PRO i/j/k to behave myself/yourself/oneself in public].

如果以myself的形式补出, 则PRO与I同指;如果以yourself的形式补出, 则PRO与宾语you同指;如果以oneself的形式补出, 则PRO与其他任何个人同指。

4) 分裂控制 (split control)

如果处于补足语位置的PRO同时指称主句主语和宾语, 则为分裂控制, 如:

17 Ii promised Tomj[PRO i+j to go shopping together].

18 I i forced Tom j[PRO i+j to make friends].

根据最短距离原则, 以上两句中的PRO都应由宾语Tom控制, 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控制情况是由不定式分句动词词组make friends和副词together的语义特征决定的, 因它们都有“与……一起行动”的语义特征, 而只与Tom同指不能满足此词汇特征。

5) 隐含控制 (implicit control)

首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9 Going there was foolish.

在这个句子中, 非限定分句going there的逻辑主语和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都被理解成为非特定的NP, 并且这两个NP一个随着另一个的变化而变化, 即可用被理解成“The persons who go there were the ones who are foolish”。

再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20 Going there is dangerous.

21 Going there was refused.

例20与例19结构类似, 但going there的逻辑主语与谓语动词的逻辑主语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上面分析的三个特定;例21是被动句, going there的主语与refuse的论元之间也不存在任何联系。因此, 并非所有的空位非限定主语都可以归类为隐含控制。

2.1.2非强势控制

根据控制语和被控制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非强势控制可分为变项控制 (variable control) 和自由控制 (free control) 。

1) 变项控制

当嵌入句的主语是不定式分句时, 常常出现变项控制的情况, 即PRO既可与主句中的主语、宾语、语言语境中没有明示的其他任何与不定式分句谓语动词语义相匹配的实体同指, 也可以与他们的任何组合同指。如下所示:

22 I i told Tom j[PROi+k/j+k/arb+k/i+j+k/i+arb+k/i+j+arb+k+…to go shopping with Maryk]was interesting.

23 Ii consider that[PROi+k/j+k/arb+k/i+j+k/i+arb+k/i+j+arb+k+…to study with Johnk]pleases Maryj.

因为介词with的语义要求一个动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完成, 因此处于宾语从句主语位置PRO的所指释义就变得非常复杂, 即可能受主句主语、宾语、从句中介词的补语控制, 也有任意控制。根据排列组合规律, 以上两句中的PRO均有多种不同的指称。

2) 自由控制

以上探讨的PRO所指释义基本可以遵循句内可识别性原则 (Intrasentential Referential Identifi ability) , 即PRO的指称确定基本能在其出现的句子内识别与其同指的成分,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24[PRO to study English]is diffi cult.

25[PRO studying English]is diffi cult.

不定式分句在这两句中做主句主语, 但很明显在句内找不到一个适合的控制语, 此时PRO只能得到任指的释义, 称为自由控制或任意控制, 任何一个名词或代词, 只要其语义特征study相匹配, 都可与之共指, 这类控制一般只在不定式分句充当主句主语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在成分统制 (c-command) 的基础上, 乔姆斯基认为PRO控制语的确定一般遵循最短距离原则, 即PRO选择与它最近的名词作为控制语。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确定PRO的控制语非常复杂, 除受句法的控制理论制约外, 主句谓语动词的词汇特征也影响控制类型 (Carnie, 2006;Radford, 2009) , 甚至不定式分句的谓语动词及某些副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很大程度上也影响PRO的所指释义, 而当PRO的指称有选择控制和任意控制解读时, 这更是超越了句法语义而进入到语用的范围。

2.2英语中零形回指语的所指释义

相对PRO来说, 零形回指现象因没过多约束而更加复杂, 因而其回指语的所指释义也更加复杂。句中所使用词汇的语义特征、分句的结构、动作发展的时间顺序及一些语用因素等都影响零形回指语和先行词之间的一致性解读。

2.2.1词汇语义特征

PRO这种特殊的空位是语篇概念中零形回指的形式之一, 只是后者范围广泛得多, 还包括NP-语迹、变项及其它受篇章、语用、经济等因素约束的空位。因此, 在2.1中所讨论的影响PRO与其先行词一致性解读的词汇特征在此仍然有着相同的约束力。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例子:

26[Which book]i do you think he will buy Oi.

27 Tomi, I hit Oi yesterday.

28[The book he read yesterday]i was bought Oi by my father.

例26和27相当于句法中讨论的变项 (韩景全, 1997) , 例28则相当于NP-语迹。在语篇中要弄清楚此三句中零形回指的所指, 只能从谓语动词buy和hit的题元结构着手:它们都是二元谓词, 都需要一个施事和一个受事。而在此语言环境中, buy和hit后面的受事都缺失, 毫无疑问, 受事只能分别和which book、Tom和the book he read yesterday有语义相容性。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在解读零形回指时往往有决定作用, 如一些如ask、require、expect等带有“影响、要求、希望”等语义特征的动词往往会导致所指与其后的补语一致。

2.2.2分句结构

英语语篇中相同或相似的分句结构往往是引导读者或听者解读零形回指的关键: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结构会使读者产生最佳最省力的关联。在例 (6) 中, 从属while连接三个结构一致的小句, 因此后面两个小句中缺失的谓语动词都与第一个小句的谓语动词相同, 即exercises;并列连词也常常有类似的引导作用, 如:

29 Children[can be compared]i to the rising Sun and the oldФi to the setting Sun.

并列连词and连接两个小句, 并且有相同的介词to, 根据这种相同的句式结构, 很容易确认第二句中无语音形式的谓语动词与第一句中的谓语动词can be compared相同。

2.2.3动作发展的时间顺序

30 Tomi, with his son on his back, Фi went into the house, Фi put the bag on the table andФi sat down.

此句中的有went into、put和sat down三个动词, 虽然前面有一个干扰名词his son, 但从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 三个动词前的零形回指语都不可能与his son同指, 只能与Tom同指, 因为它们表达了一个连续的过程。

2.2.4语用因素

在解读零形回指的过程中, 语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 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31 A:[The meeting they held yesterday]i[is successful]j.

B:Фi ReallyФj.

重复提及某事物时, 只要此事物在大脑的短期记忆中依然清晰, 依经济原则, 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会使用最少的语言材料量, 即零形回指。B在做在线回答时省略主语the meeting they held yesterday和谓语部分is successful根本不会引起歧义, A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相反, 如果B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反而非常累赘。我们认为语用的制约因素是关键。

3结语

语类能力 篇9

【关键词】外语类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现状

2013年10月19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正在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来解决专业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我国高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本课题组成员对我国高职院校关于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種将学习与就业、将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的韩亚华老师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签订了“订单式的培养协议”,形成以融项目化教学与综合实训、形成性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三段式”实习与企业强化培训为一体的“三结合”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蒋焕新提出“行业先导”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力图进一步拓展高职外语类专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哈尔滨首创全国商学互动“集合式订单”新模式等等。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是指工作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既懂涉外业务及管理,又能用上一门以上的外语进行贸易谈判、资料翻译和实务操作的人才。陆卫平、韩高军等围绕“涉外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育与涉外实践相结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建立涉外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力的配套保障体系,推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周杰等对株洲地区进行了调查确定了新形势下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张文星在《陶瓷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以景德镇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将日趋频繁的客观条件,顺应江西省政府和景德镇市政府的号召,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力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既掌握外语,又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国内外经贸、法律和国际规则,以及陶瓷历史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三、“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马开广在《基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中分析基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能科学有效地解决高职外语教学与社会需要和职业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难题。探讨了该模式的建构依据及具体做法。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宋丽萍等老师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析,培养接近企业需求,又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王黎明在《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中在研究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成功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要革新教学内容体系,密切与企业联系,重视实践教学等“五位一体”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其他模式

龚唯等论述了外语类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张啸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为契机,指出外语类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大规模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学生就业出口为学科建设导向、完善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内容、改革有利于强化学生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培养环境,以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庆建设好外向型经济出力。

王南颖等在《高职高专应用法语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构建了“一种语言基础 、两类职业能力、三个主要就业方向”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法语人才;专业口径宽窄适度,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兼具职业发展型与职业群集型课程模式的特点,培养途径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职外语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挑战,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外语专业人才,需要学生、学校、企业和政府各部门联合起来、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外语类专业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韩亚华.高职英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7).

[2]宋丽萍,王丽.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3]王林.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公报(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电子出版社,2008.

[4]马开广.基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5]韩高军,彭石玉.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兼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

语类能力 篇10

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 是哈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研究语篇之语义结构的成果, 该理论的要旨在于具体阐述了语类 (指所有语篇的类型) 目标实现和语境配置的关系。

所谓语境配置是指“一组实现语场、语旨、语式的值”。哈桑将这三个“值”具体化为:语场通过题材来体现, 语类目标一般内含于题材之中, 构成语篇中起话题导向的话语范围, 它包括“发生的行为”及其“目的”;语旨反映语篇的人际关系, 它包括“参与者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语式是指由不同的渠道、媒介或修辞方式来划分的话语方式, 例如, 文字或语音“渠道”、笔头或口头“媒介”。其中, 语场特别重要, 因为语场中蕴涵的语类目标是语篇的必要成分, 它出现的频率及其顺序是决定某一语篇为某一语类的关键;而语旨、语式仅仅影响语篇中非必要成分的出现, 它只导致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的多样化。

例如, 要写一个请假条, 就包括语场:说明请假原因、时间, 其目的在于请求领导准予请假;语旨:请假人与准假人的关系;语式:书写体。这三个成分配置就确定了语境配置为:用正式的书写体语言说明请假事由, 要求请假, 如下所示。

尊敬的张三 (处长) :

我很抱歉今天不能来上班。医生诊断我身体未痊愈, 还需要卧床休息。3天后我才能来上班。 (给学校带来麻烦, 敬请谅解。) 请予准假。

此致

敬礼!

李四

2009年1 2月1 6日星期三

在这一语类中, “张三、不能来上班、医生诊断、3天、此致-敬礼、李四、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这几个成分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基本顺序也不能颠倒, 否则, 会引起歧义, 它们属于这一语类的必要成分;“处长、敬请谅解”则属于非必要成分, 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受话者的身份, 增添了发话者的敬意、以及请假条的正式性, 它们使得同一语类呈现多样化色彩。

由此可见, 语场、语旨、语式这三个“值”在语境中的不同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一语篇的语义结构, 而这一语义结构则规定了语篇的类型 (即语类) , 它可以预测这一语类的结构成分, 包括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出现的地方和频率、非必要成分出现的地方和频率。

二、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与教师言语策略

根据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的预测功能, 笔者通过考察教师在语场、语旨、语式上的变化, 揭示出衔接语篇的对话技巧, 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深层学习。

(一) 语场——“循环”关键概念

“循环”关键概念和问题的序列性联系在一起, 它是指在一连串前后内在相关的问题中不断重复某一知识的关键性概念, 以达到使对方理解的功效。这可以说是实现教学目标 (或语类目标) 过程中对关键性概念 (或必要成分) 的重复。请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对话片段。

(让学生运用配套教具——1cm2的小方块, 根据要求动手摆放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图形, 并说出相应大小的图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长×宽。

师:现在, 大家来计算下列这个正方形图形的面积, 边长是5 (cm) 。 (“图”略)

生1:5×5=25 (cm2) 。

生2:5×4=20 (cm2) 。

师 (问生2) :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生2:一条边是5 (cm) , 一共有4条边, 这样得出来的。

师:大家有意见吗?

(赞成者、反对者基本上各一半)

师:好吧。大家还记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呢?

众生:长×宽。

师:是的, 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 刚才那个正方形图形的面积应该是25 (cm2) 还是20 (cm2) ?

众生:25 (cm2) 。

师:正方形的面积是…… (停顿)

生:边长×边长。

师:接下来, 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图形, 并估算一下它们的面积。

生:我的铅笔盒表面是长方形, 面积大概是40 (cm2) 。

生:教室是个正方形, 面积大概有70~80 (m2) 。

其中, 加下画线部分表示关键概念的不断重复出现。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面对意外的教学情况, 临时调整了对话方向, 改为回忆周长计算方式, 从两者的对比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的不同之处, 同时也使面积计算方式得以真正理解。

“循环”关键概念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言语策略, 它往往难以进行周全的预设, 更多地只能在宏观上把握这种关键概念, 但同时要在具体对话情境中机智应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意外。这种技术需要教师能够站在高处机智地识别学生的迷思概念所在, 并把它接过来, 再指出走出迷宫的方向, 进而与当前主题衔接起来。在整个过程中, 对话可能会显得离开了主题, 但实际上, 万变总不离其主题。这种见机引导的功能就在于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反思自身知识结构, 并有意义地参与到学术性知识对话的过程中来。

(二) 语式

语式的变化最多, 它可以通过复述、词的转化、接过话语和诱导等技术加以体现。

1.复述

复述意味着教师承认学生的回答, 通过复述而肯定、强化正确的答案。请看“‘飘’和‘漂’的异同”教学对话片段。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飘”和“漂”两个字, 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风”字偏旁, 一个是“氵”偏旁。

师:是的, 一个是“风”字偏旁, 一个是“氵”偏旁。那么, 再想一想, 它们的读音一样吗?

生:一样的。

师:一样的。不过, 由于字不一样, 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此时, 教师出示课文例句, 并要求学生朗读:纸船漂呀漂, 漂到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 飘呀飘, 飘到松鼠家门口。)

师: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纸船是在水里漂, 所以是“氵”偏旁;风筝是随着风飘, 所以是“风”字旁。

师:噢, “漂”是与水有关, 所以是“氵”偏旁;“飘”是与风有关, 所以是“风”字旁。

其中, 加下画线部分表示的是教师的复述技巧。

2.词的转化

词的转化表示教师在词的层面上帮助学生的日常用语更加准确、规范, 走向科学用语。“‘飘’和‘漂’的异同”教学片段中的粗体字部分运用的就是这种技巧。

3.接过话语

接过话语是指教师根据对话进程或教学的上下文关系有选择地从学生的话语中“截获”相应的话题, 并加以拓展。请看“小熊快乐的原因”教学对话片段。

师:你能用“小熊乐得 ( ) ”来形容小熊的快乐吗?

生1:小熊乐得 (哈哈大笑) 。

生2:小熊乐得 (跳了起来) 。

生3:小熊乐得 (合不拢嘴) 。

生4:小熊乐得 (蹦蹦跳跳) 。

师:谁能用动作来表现小熊的快乐吗?

生5: (双手举起来, 跳了起来) 噢……

师:小熊边跳边说…… (停顿)

生5:噢, 我有一颗小松果了!

师:嗯, 我有一颗小松果了!还可以怎么说…… (停顿)

生6:噢, 松鼠给我送松果了!

师:小松鼠给小熊送来了松果, 说明小熊和小松鼠之间…… (停顿)

生7:很友好。

生8:它们是好朋友。

师:是的, 小熊快乐是因为和小松鼠之间的友谊。

其中, 加下画线部分表示接过话语的技巧;粗体字部分表示的是词的转化技巧。

复述、词的转化、接过话语都是教师在言语表达上的技巧所在。这几种言语技巧的使用不仅会使得语言更适当, 更容易为学生所接近, 而且通过它们表达这样一种讯息——即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承认他们发出的内心声音, 这在本质上创造了一种让学生真正参与对话过程的教学情境。

4.诱导

诱导是指教师通过停顿、语调变化等技巧暗示给学生留下一个对话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中来, 而不是坐在位置上等待答案。“小熊快乐的原因”教学片段中加底纹部分表示的就是通过停顿邀请学生积极思考的技巧。这种技巧在课堂对话中是比较普遍的。

(三) 语旨

语旨体现对话双方的人际关系, 反映了人际距离的远近。一般而言, 人际距离越近, 师生对话效果就越好;人际距离越远, 师生对话效果就越差。请对比《雪》与《宇宙里有些什么》两篇课文的教学片段。

师:鲁迅在文章中所描述的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

生:散漫。

师:散漫? (转向全班同学) 你们有谁见过“散漫”的雪?!

生 (愕然) :我, 我……

师:坐下。

在对话片段中, 师生对话以其封闭、僵硬为特征。教师运用自己的课堂权力粗暴地否定了学生的回答, 却对学生的困惑不置可否, 造成学生心情紧张。很显然, 这个对话片段反映了教师“纯粹的权力运用”, 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实际上, 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宇宙里有些什么

师 (读课文) :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

生1 (突然地、抬头看老师) :老师, 万万等于多少? (全班学生都哄笑了起来)

生2 (俏皮地) :万万不等于亿吗? (学生1黯然, 悄悄坐下了)

…… (停顿片刻)

师:既然万万等于亿, 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 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

…… (全班惊讶, 寂静了好一会儿)

生3:不用亿, 用万万, 有两个好处, 第一, 用“万万”听起来响亮, “亿”却听不清楚;第二, “万万”好像比亿多。 (全班学生再一次哄笑)

师 (肯定的语气) :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 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 一是听得清楚, 二是强调数量多。

(全班同学钦佩地看着学生3)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 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 是谁给予的呢?

(全班同学才将目光集中到学生1身上)

这个片段中, 教师运用了很多种技巧, 如停顿、接过话语、“循环”关键概念等等, 但是, 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事件中表现出的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 即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给学生以话语权。

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从不压制学生, 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状况, 教师总是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 并以此为契机引领教学进程。具体表现在:教师把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学生的人际认知、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东西都纳入到对话中来, 由此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人际距离,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 (1) .

上一篇:工程损害赔偿法律责任下一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