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教育

2024-11-02

高职职业教育(精选12篇)

高职职业教育 篇1

《职业教育》 (高职版) 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管、浙江教育出版社主办、上海市华大教育研究所协办;由石伟平、钟启泉、惠中、谢维和、陈建华、史忠良、徐国庆、冯大鸣、焦峰等组成编委会。

本版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办刊理念, 以“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未来,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办刊特色, 坚持为“职教理论导航”, 努力成为“职教研究园地”。设置的主要栏目有:高端视点、全球视野、校园文化、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管理论坛、学术争鸣、政策导航、热门话题、教师发展、海外职教。

本版为月刊, 每期96页, 定价为10.00元, 全年12期, 全年订价为120.00元。邮发代号:36-377。

2013年, 本版具体订阅办法如下:

1. 在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36-377。

2. 如在当地邮局订阅有困难者, 请与《职业教育》 (高职版) 上海工作室联系, 联系人:詹建军。联系电话:021-32020029;传真:021-32220363。订阅份数不限, 一律免收邮挂费。

3. 银行汇款:委托收款单位:上海中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022472-工行金沙江路支行, 银行账号:1001247209024843724。

欢迎赐稿!欢迎订阅!

高职职业教育 篇2

摘要:文章论述了当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行政话语的超限化,管理运行的稳态化,教师管理的禁锢化,薪酬管理的地量化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对称性生态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的改革创新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生态化管理

作者简介:李柱粱(1961-),男,安徽太湖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9YA880018,项目主持人:张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01-0017-03

管理,即管辖和治理。萧宗六认为管理是“管理人员领导和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生态环境,是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它是由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运行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制约管理成效的管理生态系统。考察当前高职教育的管理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行政话语的超限化。在行政主导型的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被权威化、扩大化.所谓超限,即超过行政管理的边界和权限,肆意泛化。如对学术管理的僭越,以权力话语取代学术话语.干预和行使学术管理的职权,“教授”与“处长”的话语杖不可等而视之。由于对行政权力超限缺少规控,当官者往往能拿到更多的资源.包括学科建设资金、研究经费、职务晋级、成果评定、教学收入分配等。更有甚者以权力与政府官员交易,以权力掠夺他人学术成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行政权力无处不在,使得许多具体管理也完全纳入了行政权力掌控的范畴,这也为行政权力的扩张、膨胀提供了机会,为违反教育规律的行政操弄打开了方便之门。行政权力超限运作的“价值示范”,使人们对行政权威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强化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诱使一些学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想跻身行政管理岗位,去竞聘系主任、所长、校长等行政职务。这样导向和管理的生态环境没有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积极作为、踏实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建功立业上.反而误导人们去经营与领导的关系,为谋取一官半职努力。这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求真务实、共谋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升质量、争先进位的办学追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管理运行的稳态化。稳态化管理所追求的四平八稳、平衡安定的管理生态,当然不能说不对。我们这里所说的稳态化管理,是指那种一味求稳怕乱的僵死化管理。首先,稳态化管理者所追求的管理目标不是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发展.而是总担心出问题、添乱子、惹麻烦,因而在管理上一味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能维持现状,就阿弥陀佛。其次,处顺安常,不思进取。没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不敢引入竞争,大胆改革,生怕引起冲击,形成动荡,难以收拾。第三,面对不容错失的发展机遇,瞻前顾后,权衡掂量,决策优柔寡断,担心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往往坐失良机。稳态化管理最大的弊端在于,稳而不活,僵而不变.使整个体系的运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发展停滞,管理低效,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能和后劲.这与生态化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三)教师管理禁锢化。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支撑学校发展的“骨骼”和核心资源。因而教师管理是高职院校的“重头戏”.但就目前来看,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还存在着违背生态化管理的一些误区。表现为:1.“监禁式”管理。即以各种方式对教师加以管束,如“坐班制”,要求教师有事没事都要耗在学校,待在办公室里;还有“签到制”,要求教师既要“签到”,还要“签退”。2.“罚款式”管理。在有的学校里,教师稍有“违规”.就要记到帐上,扣减考核分、满勤奖等,实施经济制裁。其依据是“人性本恶”,“不罚不老实”,“不罚不自觉”。禁锢化教师管理,一是导致教师情绪抵触化。虽然教师对禁铜化管理制度不得不执行,但只是被动地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主动执行,自觉维护。二是做事效率低效化。“坐班”的公共环境毕竟是开放的空间,人来人往,嘈杂纷扰,不适合教师完成备课、科研等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只好等到下班回家再做。三是时间利用浪费化。有的教师上班路途较远.为了“坐班”,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另外,即便没有课时.许多事情没法做,也只能呆在办公室无聊地打发时间。

(四)薪酬管理地量化。有些高职院校,由于财政拨款少.生源数量少,加上基建、设备购置、正常运转到处都需要花钱,资金压力非常大。因而不敢“乱”花钱.包括教职工的薪酬发放也抠得很紧,控制得很死。只发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少有津贴、奖金入帐。还美其名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下岗工人强多了。他们往往以发展需要压低薪酬,以“锅”、“碗”理论为说辞,以讲奉献、讲创业、要求职工注重长远利益,总之,学校的利益应最大化,职工的利益可最小化。这种牺牲职工利益的薪酬管理逻辑是“文革”左倾理论的俗套,在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早就应该被扬弃。再说,指望从职工的钱袋里抠出可怜的散碎银子盖楼、买设备,那是杯水车薪的营生,是穷途末路的表现,绝不是大家的手笔,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优秀的领导是绝不会这样以“钱”为本.而无视职工的根本利益的。

高职教育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通过教育生态化管理的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所谓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的视野和理念,去协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最优化地处理管理过程中问题的目标和策略。教育生态化管理是以学校为生态单元.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学校实施生态化管辖和治理的一种管理样态。这里仅就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种管理样态。

(一)对称性生态管理。所谓对称性生态管理,是说学校的管理要权力分层、职能分解、功能分类,要各司其职,定位清楚,所做的工作要与自己的管理职责、职能相对称、对应。要管住行政权力越位这只“有形的手”,院级领导所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是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协调能力,他们的职责在于确定一个团队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实施正确的精神引领,保证“做正确的事”,从事务性管理逐步走向战略性管理,从局部性、适应性管理走向整体性、前瞻性管理。优秀领导的特征在于,富有远见,志存高远,他真诚地欣赏他人的同时,乐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给他人的发展留有空间。他从不矫情伪饰、装腔作势、专权恣肆.不随意插手和“庖代”一些具体琐屑的工作,以免影响部属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而使他们无所适从。他谦和平易、作风民主、富有亲和力。他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善于追新求变,具有开拓精神,具有构建“双赢”局面的能力。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是“正确地做事”,它强调做事的规范和程序的合理性。要按照领导部署和部门职责,提高工作任务落实的执行力,出色地完成管理的本职工作。对称性生态管理的意义在于:1.调动群体的管理智慧和工作积极性,形成“事事有人干,人人能干事”的工作局面。2.保持良好的管理秩序,使系统的运行有序、高效。3.放手、分权、信任的管理导向,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意识,不依赖、不扯皮,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竞争性生态管理。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强手如林、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时代,是一个大潮涌动、不进则退的时代。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计划经济的垄断教育转为市场经济的竞争教育。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有了本质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模式要积极顺应和跟进这种变化,实施竞争性生恋管理。竞争性生态管理是以竞争为手段,调动和激活人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高昂的精神、充沛的激情投入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营造和创设一种竞争的机制和环境。如教师评优机制,学生选课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利于打破稳态化管理“稳而不活,僵而不变”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人的素质和管理质量,促成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并发挥最佳效应。使学院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真正成为教育竞争的优胜者。

竞争性生态管理的巨大作用,在于它能使每一位参与竞争的主体产生压力,强化动力,激发潜力,形成活力。它能带给人一种惶悚、警醒的内在压力,使人破除惰性积习,改变疲沓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竞争能强化动力。优胜劣汰的现实,不进则退的法则.逼迫你不敢懈怠,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如拧紧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奔赴新的前程;竞争能激发潜句,竞争是能力的PK,智慧的较量,有时非常激烈.甚至残酷:非倾尽心智、激活潜能不能制胜:竞争能形成活力。压力的逼迫,动力的驱使,潜力的释放,使得竞争往往成为活力的源泉,它能点燃人的工作激情,振奋人的精神风貌,升华人的忘我境界.使工作始终在快节奏中高效运转。

(三)人本化生态管理。人本化生态管理,即以人为本位.把人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考虑各种管理问题.显示出一种人性化的基本立场和倾向。这种管理的.操作要领是.1.倡导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在顺应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把管理者的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管理方法。它拒绝强制粗暴,远离独断霸蛮,反对居高临下,不主张用刚性管理的强制办法压服,而是主张通过教育、协调、激励等柔性方式,启发人的认同、接受,并自觉地加以执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管理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内功修炼,努力做到:用文化的力量陶冶人,用思想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情感的力量感化人,用智慧的力量启迪人。”2.把握柔性管理的技巧方式。一要善于说服。说服,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是柔性管理最常用的一种“常规武器”,说服是不露痕迹的心灵交融,是没有距离的平等沟通,是熨贴舒心的思想浸没,是心心相印的精神往复。二要投入真情。人不仅是理性的载体,也是情感的产物。人本身就是父母情感对撞、精血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是人性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特质。柔性管理倘能从这里切入,平等沟通,坦诚交流,真情投入,往往事半功倍。三要喻理计利。喻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计利,就是站在被管理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替他考虑、着想,晓以利害。计利说服的关键在于.要使对方感到并认同你所希望和要求他做的,也是他自身的利益所在。这样,无须多费唇舌也许只消一句话,就可以打动对方的心坎,一拍即合,一语见效。柔性管理的技巧还有知彼、诚信、理解、尊重、宽容等。3.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教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特征的职业,他们的劳动时间具有“全天候”性,很难用上下班来严格界定,因而其学习、备课、科研等都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非限制性。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高效率的创造性工作。马克思曾经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因而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管理.绝对不宜采用“坐班制”等禁锢化的管理模式.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管理的空间和时间,有一定的自由度和成长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激励性生态管理。激励性生态管理是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激励方式,肯定教职工为学院发展的贡献和付出,所实施的一种旨在鼓劲激励的生态管理方式。1.用好薪酬“杠杆”。薪酬是衡量人的工作付出所支付的一种酬劳.它是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货币回报。尽管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运作艰窘,但也不能成为我们压低本来就处于高等教育低位水平的职工薪酬的理由。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强大动力。因而决不能压低和牺牲职工的工资待遇来谋发展,恰恰相反,还要随着学院的发展水涨船高。拉布吕耶乐说:“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如果学校的规模扩大,收入增多,而职工的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他们就会感到学院的发展与己无关,就会变得冷漠、疏离,甚至混事。这好有一比,如果说学院的发展是地基.职工收入就是建立其上的房子。房子固然离不开地基,但也不能光打地基,不盖房子,毕竟给人遮风避雨的不是地基,而是房子。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薪酬激励不是“撒胡椒面”,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所抹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差别,对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要有一种补偿机制、倾斜措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重视精神“能源”。激励性生态管理还要重视精神“能源”的开发。精神激励的方式很多。如评优奖先、理解重用、先机培训、表扬肯定、关心尊重等,用好这些激励手段,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物质激励形成互补,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激励人们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工作。

总之,生态化的高职院校管理,必须坚持以职能为取向,以竞争为核心,以人为本位,以激励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创生良好的管理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的科学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6.

高职院校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职业素质;学分制;创业能力;个性化成才;评价体系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与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加快,面对市场多样的岗位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定位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大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才能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为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新途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一、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看重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外,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毕业生需要具备较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高职院校专业划分过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也限制了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搭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岗位技能训练的特色。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产学结合、校企深层次合作的途径,在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许多高职院校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纷纷合作成立二级学院或职教集团,依托地方优势产业,不断拓宽产学合作办学渠道,使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

成立职教集团后,高职院校不仅得到多家企业注入的大量办学资金,能在校内开设各种奖学金、奖教金等,还能借助企业运作模式,把实习基地延伸到工厂车间,把车间建在校园内,实现企业和校园的“零”距离接触。当然,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还受到体制、政策及人才培养目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限制,需要借助社会、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力量来进一步推广集团化、产业化等办学模式。因此,政府及各地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各行业组织的资源、技术、信息优势,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联盟,在实训基地建设、土地划拨和税费政策上向职业院校、企业等用人单位适当倾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

三、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促使学生个性化成才

职业教育在学科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不同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需要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知识做铺垫,有的则需要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这种职业要求的差别决定了高职教育学制的灵活性和教育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即按照不同职业及其岗位群的差别,学制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因此,在规范基本学制的同时,应给不同专业一定的余地,让学校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例如:义乌工商学院规定,国际贸易系的学生只要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课程成绩就可以被评定为优秀;旅游系的学生一旦被旅行社聘用,就可以带团出去工作;凡被企业雇用从事短期工作的,只要不影响课程学习,学校均“绿灯”放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获得网上信誉度的一颗钻即可被奖励两个学分,通过提升电子商务信誉度,学生同样可以毕业。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较大发挥,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推行学分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驱动力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学分奖励制度。如对学习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可以把考核成绩分为A、B、C三个级别,获得优秀级别A的学生在拿到该课程基本学分的同时,还可被奖励1学分;相反,考核得C的学生在得到基本学分的同时还要被减去1学分。而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在省部级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中获得荣誉证书,在省级以上单位开展的素质教育、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评比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均可被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

学分制可以增强各专业之间课程的相互融合渗透,拓宽学生学习各专业知识的空间。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可能选修《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课程,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有可能选修《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生物工程与食品加工专业)或者《汽车装潢与养护》《汽车检测与维护》(机电专业)等课程,灵活性、宽学科的知识结构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提供更为开阔的技能选择,激励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伴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增加实践活动,使实践教学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比如:中南民族大学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都要体验开网店,并将网上创业纳入课程考核体系;武汉大学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增设创业课,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创业;义乌工商学院设立了“创业园”,出台了《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关于鼓励与引导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等制度,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工作室,免收房租、水电费、网络费用,联系物美价廉的货,专门配备创业指导老师,还为学生挑选信誉好的物流快递公司,积极引导学生创业。

五、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转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由学校自主考评转向由社会、企业考核认证及学校考评三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公共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涵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的各种素质要求也纳入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收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职业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企业招聘人才的理念正在由过去招聘“最好的”转向招聘“最好用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应兼顾行业、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通过广泛收集来自社会及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评价信息,力求调动行业、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充分就业。行业评价是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作为评价学生、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学校将相关职业技能知识点穿插渗透到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去,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相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评价则采取反馈式,即由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绩效完成状况、职业道德修养、就业观、对企业的忠诚度等作出具体评价。学校借助完善的职业岗位测评体系,获取学生毕业后的成才建档跟踪资料,以及同行企业对同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接受率、认同感的数据测评,通过对比分析,寻找本校在综合教学实力上的差距,以调整教学方案。

三是教学质量评价由偏重于量的标准转向量与质的标准并举。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都侧重于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指标,实际上,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考核应采用质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研讨式评价法、答辩法等。尤其是表现性评价法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即在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环境中,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教师对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这些量与质并举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专业和课程的标准化建设[J].职教论坛,2007,(1).

[2]张延忠,林士璇.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实践[J].职业技术研究,2007,(32).

高职职业教育 篇4

1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如火如荼之时, 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传统教育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且主要与普通高校采用相同的教材体系, 并不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调, 最为突出的是教学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 仅凭借最终的一次考试成就, 就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定性,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并不利, 更未曾考虑过对体育精神的挖掘[1]。

1.2 教学投入存在明显不足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明显存在教学投入不足的现象, 包括资金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引入较少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本身就不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公共基础课, 其被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 高校部分专业课程受到政府的支援以及社会的重视, 会得到一些经济的奖励或者赞助, 但对于体育学科而言, 这方面资源是匮乏的, 需要做出特别的关注。除此之外, 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意味着当前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这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只有丰富的教学门类, 才能推进体育课程的丰富发展, 使各个专业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寻找到与该专业的契合点[2]。

2 素质教育视角下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的策略思考

2.1 体育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实现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在以往体育教学中, 高职院校选择的是与普通院校相一致的体育教材, 不能突出高职作为职业院校的特色所在, 在教学中教师也仅仅是针对课时进行授课的精简, 但并未做出内容的重新审核。实际上, 教材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的现象已经存在许久, 并且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大的变动, 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自主的教学体系重构。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进行教学体系重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所需, 每个专业学生都有独特的身体素质要求以及心理素质要求,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得到的;在了解学生所需之后, 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组, 对于一些边缘化内容, 或者说与学生专业素养养成没有过多关联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删减, 事实上, 由于学年不同, 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本就不一定适用于高职院校。在进行筛选之后, 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所谓的重组, 就是将筛选出的、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到一起, 并且逐渐添加如体育精神、体育常识于其中, 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做到课本有计划、单元有目标、课程有规则, 推进教学的发展[3]。

2.2 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

想要达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对教材进行重组, 最为重要的是关注教师的培训。与教学改革接触最为密切, 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是教师, 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要依靠于教师, 并且传播于教师,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中, 多数都是由师范专业院校毕业而来的, 他们表现出来的始终都是基础、理论优异, 实践不足;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是迷茫的。在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养中, 要关注教师的发展动态, 先从整体上让他们了解并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 认可高职院校教学目标,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 更多的是对于其专业性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学历高, 有一定理论水平属于优势, 但对于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探索, 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组, 也要落实在他们的实践中, 对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 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从他们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 展开培训工作。

2.3 增加教学经费投入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 尽管生源的增加、政府的重视, 都使得高职院校的资金得以充盈, 但资金花销上, 则更多的给予了专业课建设, 对于体育教学却少有补助, 归根到底, 形成这样的状态还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两年这种思想已经逐渐发生着转变, 但对于体育教学投资有限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注高职体育教学, 就要从场地到教材、从外到内都进行关注。

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硬伤, 前文已述,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边是改革中重要地位的发现与提升, 以及教育工作者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孜孜以求的探索, 一边又是资金支援不给力, 造成教学发展困难。实际上, 在高职体育教学建设中, 以资金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是推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素养结合的重要因素, 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2.4 对人文精神进行挖掘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动作及技巧, 而要看到深入的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挖掘。素质教育下体育教学的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基本能力素质, 在这5个方面, 又可以分别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尽管谈及精神会显得有些大而空, 但实际上可以找到许多精神的载体, 例如中国女排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些就是学习的方向。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体育精神的挖掘, 对体育精神挖掘的意义在于, 传递体育精神, 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使学生从意识形态上认可体育精神, 并自愿传承体育精神;还有就是将体育精神与职业道德相统一。

体育教学能够借助于体育精神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 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例如, 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在未来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到底, 永不放弃;定能夺冠的勇气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在体育发展中还有许多能够激励我们向前发展的精神, 这些精神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学习。在体育教学中还得渗入一些人文精神, 既然教学改革已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那么就要避免盲目灌输, 而是要更多关注到学生本身的发展中来。

3 结语

整体而言, 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或者说是对体育教育的内在精神做了更为深入地挖掘, 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认知, 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葛慧.论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5 (10) :33-35.

[2]方伟.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企业导报, 2011, 19 (5) :156-157.

中高职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思考论文 篇5

摘要: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作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型组织形式,能够主动促成联盟内部单位在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生产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集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有利于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协调发展;战略联盟;职业教育;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中高职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切入点。《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9号)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国家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和科学规划,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化解如下问题:一是中高职教育实行分段管理,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够好;二是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不够好,教育服务产业的能力不强,产业支撑教育的动力不足。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有了成功的经验。未来职业教育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要求,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为中高职协调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条件。

二、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制度设计和合作平台建设,把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单位和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等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融合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双赢”的利益链下,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高职协调发展是指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衔接、师资和基地等资源方面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和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指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组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完善联盟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为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在专业、课程、职业标准、政策制度、可持续发展、培养体系等关键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发展、开放式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衔接。

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核心竞争力

使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适应新常态发展,促进“教产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入推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政策层面打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途径,从质量管理角度实现职业教育品牌发展,从办学基本条件角度实现合作发展。构建驱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加强制度设计,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和谐发展。战略联盟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必然态势,但是,战略联盟是一种粗放的网络式组织架构,不同于单一传统的`组织管理框架模式,因此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责任约束、利益分配等方面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首先,省级以上政府层面完善“教产融合、校企合作”相关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功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在制度执行上,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要出台相应实施办法、各地区要有相对稳定的统一的落实政策的考评机制,特别是在税收财政方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鼓励;再次,要制订好战略联盟内部章程,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理顺内部关系,使联盟科学运转,实现既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质量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品牌发展。战略联盟要注重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需求,做好联盟单位自身建设和合作事宜的工作,打造自身专业品牌和合作项目品牌。组建联盟后,要做好定位设计和功能角色划分,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行业协会、中职学校、高职学校等,只有责任明确了,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对内团结一致、对外统一行动。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通过统一的标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统一的考核激励办法,建立同行的运作机制,执行同等标准的管理,促使教职工教学理念统一,吸引中高端企业参与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支持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智力积累,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中高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协调资源配置,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优质发展。战略联盟内部实施人员“互兼互聘”,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弥补职业院校师资特别是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为学生获得技能训练和新工艺新技术提供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到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协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推广、项目申报等,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战略联盟内部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场地和岗位,有关设施设备提供学生使用,企业成为职业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工作室或研究所,学校的相关生产性实训设备也可以让企业共享。这样通过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职业院校和企业就成为了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真正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战略联盟内部中职和高职之间实施教师互聘、专业对接、课程互通、实践基地互用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保障。

第四,完善功能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战略联盟创新发展。战略联盟起初主要是加强校企合作而建立的,目的是让企业支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重点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提供兼职教师;后来发展到校际(中高职)为了各自生存也相互合作,中职为高职提供生源,高职支持中职人才培养改革和专业能力建设。通过各自己的努力和协作成果,职业教育战略联盟逐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让职业院校参与企业员工培养、技能提升,其实都是在实现教育的功能,其过程并不是将各种功能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使战略联盟内各成员单位获得共赢。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战略联盟作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型组织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多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方便科技创新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联盟内各成员单位科学有序对接和交流,相互支持和监督,共生共荣,加大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对人才培养的考核和评价。三是有利于落实内部合作职责,在合作协议框架内,大力推进校际合作、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企业之间合作,全社会参与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兰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经济分析[J].教育评论,(02).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 篇6

摘要:随着我国开始步入世界制造业大国阶段,许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作为办学特色鲜明、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我国民办高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行业,其“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订单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订单教育的深入剖析,指出了目前订单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订单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订单教育存在问题新模式探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成绩,它正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订单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新亮点。

“订单教育”是高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人才培养合同,是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人才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就业等。

“订单教育”作为高职高专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就业,也增强了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订单教育”开辟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新思路,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订单式教育”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也成为许多院校招生的一大招牌。“订单式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教育,与当前各种学校专业设置重复性大、毕业生结构性饱和相比,“订单式教育”的专业设置更适应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所培养的人才就业竞争力也更强。在连续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0%左右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高得多。如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2005年的就业率是96.25%;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积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因此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河南的郑州经贸职业学院经济系与河南多家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

但是,有些院校的“订单式教育”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了解,一所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所进行的“订单式教育”为例:学生在上了1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后,被学校安排到相关单位实习,由于专业基础太差,学生在实习期间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技术上根本达不到一定水准。学生毕业后,学校给学生推荐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学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有的工作时间达12小时或者更长,而工资只有600元,这样的“订单式教育”简直就是在赚取了高额学费后,变相地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是对相关教育法律的公然践踏。

基于以上认识,借鉴同行的经验教训,并通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构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柔性就业导向办学模式”,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教育”要从转变学生实习方法起步。面对高校学生实习安排越来越困难,实习经费日益短缺的困境,学校应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改革实习内容与方法。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大幅度延长实习时间;此外,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实习管理办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其选择权,充分体现学生的市场主体性及其权益。

“订单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处于协调配合的地位。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①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中的所指的“订单教育”应以学生与用人单位关系为主,具体体现为以协议方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关系,学生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应尊重其市场主体地位。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用劳动关系。这一关系受劳动力市场规则的约束和支配,学生实习期间不仅不需支付实习费用,而且可以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工资)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该模式要求时间较长,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同时有利于企业安排,有所收益。⑨学生与学校仍然存在着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校在整个实习期间安排指导教师(我们称之为“导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导师除应承担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外,还负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责任。这一特征将“订单教育”与一般的劳资雇佣关系区别开。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为重要目标。传统的常规实习,虽也是产教结合教育模式,但其主要是以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为特征。订单教育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下,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顶岗工作虽不要求专业对口,但应从事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工作。⑤学生身份多样性。该模式中学生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具有多方的关系,既是学生又是打工者,管理工作非常复杂,不仅受劳动力市场规则支配,同时也受教育服务市场规则所约束。⑥实习结束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可能留企业工作。

实施订单教育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学生自主联系形式,此形式特点是学生本人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或通过亲朋进行推荐,而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雇用关系。学生一方面进行工作,同时另一方面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形成一种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在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搭建平台的基础上,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多边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开展:①完整计划:订单教育的实施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是集体组班式的合作双方应密切配合,对学生学习与工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忌盲目与随意。②工学结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工作或工作一段时期后再回校学习,以及工作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边工作边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的过程。③顶岗工作: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如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范围),通过与用人单位谈判,签订劳动协议,真正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从事一定量的工作。④相应报酬: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⑤过程监控:一方面要求顶岗过程要写实习日志及心得体会,回校后要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另一方面导师应加强对所指导学生的实习检查,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工作加以指导和督促。学校派巡视员分片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⑥考核评价:一是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工作模式进行考核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

《职业教育》高职版征订单 篇7

邮发代号:36-377

本刊编委 石伟平 钟启泉 惠中 谢维和 陈建华 史忠良 徐国庆 冯大鸣 焦峰

本刊理念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建设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本刊特色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未来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本刊专栏 校长论坛 理论园地 管理方略 专业建设 国际视野

订阅方式 银行汇款 委托收款单位:上海中波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022472-工行金沙江路支行

银行帐号:1001247209024843724

联系电话:021-32020029 62331492 传真:021-59280791

联系人:詹建军

上海市华大教育研究所教育报刊社

二〇一二年九月

-----------------------------剪下寄回-----------------------------

高职职业教育 篇8

一、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卷设计与调研

(一) 问卷设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调查范围选取了15所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 对笔者所在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90位教师 (每校6位教师, 1位德育教师、5位会计专业教师) 300名学生 (每校20名会计专业学生) 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90份, 回收教师问卷90份, 有效问卷90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300份, 回收学生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99.33%。

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问卷的设计主要是依据王道俊、王汉澜所编的《教育学》中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的分析而拟定, 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 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围绕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设计了问卷内容。

(二) 调研过程

第一阶段:预测。问卷初步确定后, 先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一次预测, 做初步分析和统计, 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修改、筛选, 确定问卷。问卷确定后, 在笔者所在学院进行第二次预测。经过两次预测并修改, 最后确定问卷。第二阶段:正式施测。测试以课题组所在学院及山东省内其他14所知名的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为单位,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主试发放问卷并按规定的指导语向被试进行指导和说明;被试对问卷进行回答, 回答完毕, 当场回收问卷。第三阶段:访谈。主试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 就某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 自由发言, 主试作记录。第四阶段:调查结果的统计。全部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调研结果

(一) 教育者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吗?”, 100%的教师表示“有必要”, 其中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

(二)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吗?”, 有60%的教师表示“开设”, 有40%的教师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中, 对于“您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 有42.27%的教师表示“进行过”, 有57.73%的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1:

在被调查者中, 对“您认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2:

(三)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对“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会计也在不断发展, 会计职业道德从不被重视到备受重视,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约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法律制度, 这对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对目前屡见的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的案例引起重视。从国内较早的会计造假‘先锋’深圳原野到近年来的蓝田股份、银广夏、国泰君安、天勤证券等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 都说明了我国会计造假现象非常严重, 而且愈演愈烈。在国外, 随着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会计丑闻爆光, 安达信会计公司垮台等, 也说明会计人员的执业操守、职业道德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 你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是否有必要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了吗?”的回答中, 有62.23%的学生表示“开设”, 并表示开设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有37.77%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

在被调查者对“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相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知识讲座吗?”的回答中, 有38.89%的学生表示“进行过”, 有61.11%的学生表示“没有进行过”。

(四) 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认识

在被调查者中, 对“你愿意以何种方式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情况课题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如表3:

三、结论与启示

(一) 结论

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目前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认识有所提高。在被调查者中, 10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32.22%的教师表示“非常有必要”。受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方面, 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其中17.1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教育手段的实施方面: (1) 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呈多样化态势。在对“应采用何种方式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回答中, 认为应采用专题讲座、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案例分析、融于实习、实训、实践、开设专门课程、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讲座、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方式等。 (2) 社会实践方面还不太理想, 有待提高,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较难评价。

(二) 启示

(1)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较好的基础。近年来,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改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切实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趋向务实。总体来讲,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教育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教育方法由单一转向多样, 教育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得以更新和扩充, 这些必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发展的积极动力。

(2) 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 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 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国家教委提出,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全国会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 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 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 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 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 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 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 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其二, 会计专业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 因而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 与自身无关, 且由于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 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 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信息化考试等都主要是考查学生所具备的会计专业知识, 而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 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与知识, 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

其三, 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差。目前我国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误差, 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理论认为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的总和, 而没有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而且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手段和完善人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教育。当前道德教育只突出了规范约束的作用, 只重视告诉人们不应该怎样, 但忽视了道德不仅是对人的约束和限制, 也是对人的肯定,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 使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充满善意和爱心。由于对社会道德的本质把握存在误差, 也就不能对职业道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目前所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教科书对职业道德的定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重视了会计行为规范的讲解, 但忽视了对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良心、会计职业荣誉、会计职业尊严、会计职业情操、会计职业修养和境界的培养。

其四,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没有职业道德课程, 在潜意识中人们还是认为会计是一门只跟数字打交道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所以, 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科的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 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与数字打交道, 在执行会计制度的同时还需要与人打交道, 处理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是经常与企业的钱物打交道, 会计人员经常面临着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正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 学校没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思、责任意识, 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利益冲突时就会无所适从, 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 但却缺乏会计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下降, 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发挥。

其五,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仍然注重知识灌输, “老师讲, 学生听, 老师写, 学生抄”, 过度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生成为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主要表现为: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正统的、有现成结论的东西才能进入教科书, 而现实存在的管理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是急诊式的, 是老师也不能“解”的“惑”。对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 上课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 而考试只考概念、定义等已有定论的东西。学生毕业后, 不论是研究理论还是做实际工作, 需要解决的恰恰都是没有定论的问题。也就是说, 当前的教学过分强调学习基础理论, 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即重理论轻应用, 听课、考试、写论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知道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 只知道书本上的现成结论,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 也不是合格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一旦踏上工作岗位, 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育南、常小勇:《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及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0期。

[2]郭扬:《“职业道德风险”与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特征》, 《职教论坛》2004年第5期。

怎样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投入力度

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培养的人才无法完全适应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问题, 这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下面就对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展开深入探讨。

1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求教学制度和课程结构不断完善

1.1 进一步完善教学制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

由于发展时间还很短, 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制度与本科院校教学制度基本相同。本科院校教学计划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 以为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在高职院校教育计划中更多是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两者教育的方向有所不同,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与本科教育相尽的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不合适的。否则可能会使培养的人才出现高分低能, 或理论与应用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人才, 针对实际情况改变教育计划, 完善教学制度, 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模仿本科院校, 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1.2 计算机高职院校教材也需要不断地改进

教学的基本在于对教材的正确使用。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高职院校辅助性教材, 里面的内容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高职院校教材的使用中必须要以符合市场要求, 保证其具有可用性和实用性为前提。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教材的选择问题, 把眼光放在了教材的整理和编写上, 使教材内容深浅适宜。这样即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出课程的深度和蕴涵的知识, 还能有效避免识点过难, 导致学生因不能理解产生厌烦、无聊情绪。

1.3 高职院校在课程和结构安排上不合理

在当今局势下, 企业的人员需求引领着教育发展步伐,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所教授的知识与企业真正应用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导致了毕业后学生找工作的时候, 发现自身具备的知识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2 教师转变教学习惯,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师要转变教学习惯。以往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 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 讲的深、广、多、少, 对学生的要求严、宽、紧、松等等, 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过去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 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传统教学方式的稳定性, 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 从教师教出发, 容易被教师接受外, 还因为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 并且教学上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够进入程序化的教学, 甚至还可以参照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 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知识肯定不够他们延用终身。如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的学习, 不仅学会了这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以新角色实践教学, 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身边,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讲座和探索, 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 甚至行动, 努力当学生的顾问, 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 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 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 发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3 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是关键在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3.1 打好基础才能发展能力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目前普遍强调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和重视基本训练, 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上加强智力和能力培养这是基础。“三基”教学体现了把浩如烟海的知识、技能, 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 以系统的、概括的形式, 即把“知识结构”传授给学生这一发展能力的基本原则。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 不仅为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能力。可见, 职业教育也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为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基础能力的养成, 发展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

3.2 增加活动时间, 为学生能力增长创造空间

能力是学生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的培养是在学生大量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中实现的,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极大意义。如果学生消极地接受知识灌输, 没有积极的观察, 特别是缺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很难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的。传统的课堂“满堂灌”现象, 使学生忙于被动接受, 没有开动脑筋机会, 这样要培养能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职业教育在可能的条件下, 尽可能精简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活动时间, 为学生创造能力增长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升能力。

3.3 学科合作, 共同培养能力

不同的学科, 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都有它发展学生能力的特殊作用, 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确定各学科着重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 加强“科际联系”, 能加速培养学生的能力。某一学科对培养某一方面能力可能起着特殊作用, 例如:数学课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实习则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但通常来讲, 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是某一学科单独完成的, 有赖于许多学科的联系配合, 这种联系配合, 在职业教育中, 不仅表现为理论教学各学科之间的合作, 还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各科之间的合作。

3.4 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培养能力

重视培养解决现生产问题和操作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 教学要全面地面向生产实际, 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去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这是职业学校极为重要的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 特别是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 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从而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质量要得得到有效提升, 就必须从教育制度和教学结构的改善入手, 转变教学结构,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进而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从而满足社会的应用人才的需求。S

参考文献

[1]张楚廷.何谓职业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 (9) .

高职班级管理中融入职业教育 篇10

一、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现状与特点

现行的高职班级管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班级管理目标过于功利

由于高考录取政策的限制, 高职院校的生源, 普遍理论学习能力偏弱。许多高职生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所以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当前的班级管理模式绝大部分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纪律遵守方面, 将学生课堂出勤率、宿舍卫生和违纪情况等纳入班级综合目标考核范围, 其排名情况视为衡量班级管理成效和管理者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尺。因此, 班主任辅导员不得不将班级管理工作片面地聚焦在学生分类管理上, 将听话、老实的学生视为好学生, 把调皮、不遵守学校纪律、成绩不好的学生视为坏学生。这样简化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能,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 班级管理方式较为刚性

现行的班级管理为了实现综合目标考核“达标”, 匹配学校的发展要求, 大多数采用较严格的方式进行。诚然, 班级控制得越严格、越不容易出现问题, 且班级综合排名越靠前, 就表明负责该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越负责任。但长此以往, 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职业素质中独立性和创新意识就势必薄弱。

二、班级管理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班级管理现状和特点, 适时的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 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1. 有利于优化班级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片面强调管理和被管理, 加上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师生之间缺乏充足的交流和互动。若将职业素质教育通过活动或团队任务的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中, 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增强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意识, 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行为的主体能动性, 并进一步优化班级的管理成效。

2. 有利于守护学生成长

职业素质教育采取合适的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中,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特长、价值观和优劣势,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距离目标职业的技能差距, 更加理性地思考缩短差距的途径, 从而促使他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 学会自我完善和修正反馈。

3. 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

高职生虽在理论学习方面略有欠缺, 但不少学生头脑很灵活, 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班级管理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恰好匹配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发展需求, 从而达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及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班级管理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创新素质、创业素质等[2]。

班级管理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主要指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 通过特色的班级文化创建, 开展相关教育和实践活动。具体实践和探索如下:

1. 培养职业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 积极融入企业文化精髓, 通过创新常规管理来有计划的渗透, 实现校企文化之间的无缝对接。如在机务专业固定教室内设定职业机务人宣誓铭牌, 新生入校第一天就举行准机务人宣誓仪式, 强调职业身份意识和安全意识;班级工作管理QQ群中, 设置主任———工段长———班组长———维修/运行/地面服务保障/航材管理车间小组长——组员, 全班同学依兴趣选择分组, 依能力竞聘上岗, 并凭借后续团队活动/项目管理中的贡献度来实施职务晋级。

2. 树立职业理想

人生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 并最终通过它来实现的。在班级管理中, 尽早的帮助学生思考和树立职业理想, 有助于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提升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如在新生入学期间组织开放型主题班会《我的职业理想》, 引导学生设计个人职业名片, 分享职业理想, 探索实现路径。之后, 进一步配合《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任课教师, 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并关注后续学生行为, 及时鼓励, 从而巩固班会效果。

3. 尝试创业活动

近期,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并计划建立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政策的支持下, 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更为强烈。班级管理中, 大胆的尝试提供平台支持学生创业活动, 并予以必要的指导, 可以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如邀请企业创始人或电商能手来校园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了解创业, 激发创新欲望和风险防控意识;年级或专业中组建卖家QQ群或微信公众号, 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 指导群成员自发推选管理委员会, 享有自治、自主权利等等。

4. 获取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在班级管理中, 除了引导学生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外, 还可以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探索版块, 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并结合其职业理想, 选择性跨学科获取意向职业资格。

5. 重视职业礼仪

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职业礼仪是职业素质最为直观、最为形象的外在表现[2]。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礼仪训练,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个人形象和人际交往技巧, 还能帮助学生实现律己、敬人的自我完善, 减少学生群体间的摩擦, 形成良好的班风。如开设礼仪课堂, 规范实训服穿戴标准, 组织模拟面试, 轮岗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助理, 比拼宿舍文化……将学生成长实时纳入《在校综合表现实录》中, 予以及时肯定和鼓励。

6. 提升职业能力

对高职学生来说, 职业能力是立业之本。班级管理中, 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在校成绩, 还需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是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看似远离课堂的关键环节中, 管理者如能及时做到关注、沟通、交流、服务和指导, 班级管理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如帮助贫困学生搜集勤工俭学/社会实践资讯, 适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鼓励他们提升自信, 自我走出困境;关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增进与企业的交流, 通过职业环境体验、职业生涯故事分享和职称晋升路径分析, 减轻学生压力,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并进一步积累职业经验, 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微博写作、写给班级的每周一封信、影视鉴赏、美文推荐、拓展训练、团队辅导和个体咨询, 做到全方位“润物无声”的启发式教育。

综上, 通过笔者实践发现, 结合专业特点和班级特色, 通过团队活动/项目管理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互动交流, 增强两者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提升素养, 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从而优化班级管理于无形。

参考文献

[1]吴地花.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高职班级管理[J].职教论坛, 2011, (20) :66-68.

高职人文教育刍议 篇11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 职业

1 成就与问题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1.4%;高职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同时,据教育部主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高职高专就业率达62.1%,较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2006年达62.5%,连续三年增长。四川省2007年截至8月底止,高职高专就业率达81.78%,比本科生就业率81.46%还高0.32个百分点(据《华西都市报》11月22日1版)。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高职就业率一枝独秀,远高于本科。至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减少城镇失业人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

但是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公众歧视,认识偏颇;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等。[3]此外,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4],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本科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渗透在我们整个社会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得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缺乏正确價值判断。商业气息过于浓郁,功利之风在整个社会蔓延,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同时,专业狭窄化将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人很难沟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点几乎被大家公认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之外,是否有另外的重要关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高职”教育。

2 “高职”之谓

“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低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四个部分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

2.1 高等性 对于高等性的正确把握,是我们定位高职教育的关键。正确理解其含义需把握两点:第一,此处的高等是针对职业教育序列中的职中而言,说明就职业教育而言,此类学校在职业能力、技能培训上较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其二,此处的高等与高等普通教育(本科)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等教育中存在两个平等的系统,一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另一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B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系列)与5A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系列)位居同一个层次,可见两者地位平等。

2.2 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没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就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没有区别。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熏陶。

2.3 技术导向 技术是高职教育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的又一大区别。技术强调技能的习得,这里的“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强调应用和实践。没有应用和实践就没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这个层面讲是功利的教育。技术就是做的能力,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强调知识的获得,知识是思想的本领[7],因此本科的很多专业是不强调行动的能力的,比如心理学。

2.4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高职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区别的根本。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月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都是学习,但是教育比培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教化的功能也更强。培训可以传授技能,但很难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气质,而这正是教育可以做到的。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8]而把握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则是我们寻求高职教育突破口的关键。由于目前就业形势所迫,高职教育是前三个面向的含义得到了普遍共识,因为这种教育转向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其中关于职业面向的理解一般还主要是停留在职业能力的上,对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关涉价值理性的内容关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最近高职教育更有成为职业培训所的危险,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理论比重大大缩减、专业课比重大大增加、综合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9]

3 “机器的铸造”还是“人的教育”

3.1 机器的铸造 高职教育专业的细化、课程设置严重偏向专业、在校时间的大大缩短等措施把学生培养成指懂专业技术的工人,他们为某一工作终老,如同Bee Movie(蜜蜂总动员)的蜜蜂,一生只做一种工作,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在其生命剩余的时间里产蜂蜜。这种高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没有灵肉的工具,他们除了与工作、机器打交道外一无所知。或者他们还有一些别的追求,比如舒适的住宅、名牌时装、丰盛的美食。他们如同充满物欲的机器,除了谋生技能一无所知,是真正冷冰冰的铁壳子。那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就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流水生产线。这种教育极具功利性,没有对善和美的追求。

3.2 人的教育 培训的高职模式最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除开职业能力外的其他部分。这些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面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宅、名牌服装、丰盛的饮食更宝贵得多的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这是最好的抗毒剂,它能抵制低级的贪婪成性的趣味,能防止人拜倒在财富面前[10]。而这是我们打开丰富之门的钥匙。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具备很多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我们的职业能力最多只是理性素质的一部分。而感性素质—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情感素质—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部分。[11]而这些部分其实构成了高职教育现在最为缺失的部分—高职人文教育。

3.3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学习而获取并培养全面的人文素质。袁贵仁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1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即使是高职教育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因为高职教育同样是人的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民族认同、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13]

4 高职人文教育之开展

4.1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广為流传,这说明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人文教育环境极大影响人文教育的成效。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主要要从建设校园文化做起,保证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激发学生人文兴趣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

4.2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并严格控制其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14]

4.3 要围绕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开展人文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人文教育目的性更加明确,除了要提高学生为人的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有一定职业伦理道德修养,让其所学的有用技能和知识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用。否则就会越聪明越反动了。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保障,我们要在深刻认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导向和教育本质的四个面向的基础上把握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营造人文氛围、专业建设和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开展高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朱建民,张文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07(6).

[4]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5][6]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

[7]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8][9][14]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思考[ol].新华网.2008.12.25.

[10]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1]周海宏.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C].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8.

[12]卢世炬等.试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高职职业教育 篇12

据相关统计显示, 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工科女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5%~25%, 她们中40%的学生来自农村。因为专业原因, 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生理卫生、人际关系、找工作困难等问题。

二、问卷建立及分析

问卷主要针对文献研究内容, 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心理状况、学校教育、学业、就业压力。共发出问卷2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个人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参加调查的学生中, 其中普通高职占79.00%, “3+2”联合培养占12.50%, 国内外联合培养占5.00%, 技工班占3.50%。独生子女占72.5%, 农村占58%。

(二) 心理状况

此项调查中, 大多数的女生在人生取向上比较迷茫, 对今后的就业也感到很有压力。有2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 最大的挫折是就业竞争太激烈。其余的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成功、不适应宿舍生活、经济困难各占到19.00%、22.00%、17.00%、20.00%。有55.0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 需要对未来人生取向的指导, 希望在“现阶段对待生活的心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给予指导的分别占28.00%、12.00%、5.00%。有30.50%的学生课余生活是上网度过的, 学习的只占7.50%。有50.50%学生觉得班上女生少会带来困扰。

(三) 学校教育

在此方面的调查中,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40.5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会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微弱的影响, 47.50%的学生认为学生会、社团举办的大赛和活动很不成功, 要么是形式上很多人参与, 实际上很多人是“被参与”, 要么是几乎没人参与。在58.50%的学生认为希望通过书面教育来提高人文素质, 25.50%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教学提高人文素质。有3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狭窄。

(四) 学业方面

在问卷中, 学生希望走出去参加校际交流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专业全部为工科专业, 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占23%, 学生有38.50%的人看重学校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有27.00%的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 22.50%通过图书馆自学。有30.50%的学生曾经考试挂过科。有27.00%的学生想多学一些课外的知识, 但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 没有信息和方法指导;有20.50%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校际间学习交流活动, 但不知道哪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21.50%的学生学习目标缺失;71.50%的学生偶尔旷课;15.50%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上课;52.50%的学生偶尔走神;28.00%的学生表示我的老师是手机;只有19.50%的学生认真听讲;6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适应;16.50%的学生对大学的授课方式不适应;42.50%的学生感觉目前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有17.00%的学生对目前学习的工科课程不感兴趣;有51.00%的学生认为男女比例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工科背景女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通过教育者提高对工科女生教育的重视度, 来提高女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程度

只有提高教育者对女生群体的期望值, 才能不断提高女生的教育水平, 才能提高女生教育的质量。从职业教育和国家发展的高度, 做好工科背景的女生教育工作, 对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 工科背景的女生采取分类教育

毫无疑问, 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同为大学生群体成员的男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是有其共性的。但遵循这种共性对学生所进行的一般化的教育, 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具有的某些特点的关注。她们与辅导员交流思想也少, 也基本不与男生交流思想, 甚至在女生中的交往对象也非常有限, 她们的发展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要根据工科背景女生的特点, 与男生分开来, 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心理、人际关系、自我保护、就业技巧等。

(三) 重视心理教育, 增强工科女生的自信心

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学生心理活动, 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可以采取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女生的自信心。可以采取个人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丰富教育形式, 提高女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邀请校外成功女性来开展讲座, 介绍成长经历, 用各种方式帮助女生悦纳自己, 提高自信度。

(四) 丰富适合工科女生的校园活动, 培养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和人数的特点, 举办适合她们的各种活动, 为她们增长见识、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和机会。

如举办女生风采大赛等有针对性的活动, 提高参与度。鼓励女生深入社区、企业和社会进行志愿服务和调查。让她们了解社会, 提高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针对工科女生, 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校园活动, 教育和引导她们明确今后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做好职业生活规划, 早动手早准备, 为她们今后从事专业工作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各种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玉.工科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08:85-88.

上一篇:渔业资源的特性下一篇:卓越教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