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究型(通用12篇)
实践探究型 篇1
陕西石油商业储备库7具10万m3外浮顶原油储罐由三家施工单位承建, 针对直径80m、面积5 000m2、重量超过1 900t的储罐, 要实现制安上的技术创新, 必须解决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的问题。
经过对比论证, 将大型储罐正装法和水浮法制安工艺进行结合与完善, 制定出大型储罐正装预充水施工工艺, 罐壁内侧搭设内架台用于壁板安装, 设立施工人员和设备新的入罐施工通道, 设计制作储罐浮舱导向扶正机构、防坠物入水设施等。
新的施工工艺编制出后, 项目组组织规范施工, 做到了储罐制安连续不停, 同时储罐充水也连续不停, 当储罐主体完成后, 该罐也充满了10万m3水, 为整个油库储罐的沉降试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终保证了工期。
经现场检验, 10万m3储罐的椭圆度、垂直度等技术指标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大型储罐的制安质量和施工安全达标。1年多的生产运行检验, 证明正装预充水施工工艺是成功的。
新型工艺相比较储罐正装法, 增加成本20万元 (含施工费) , 但工程建设总工期缩短35天, 整个工地与储罐安装紧密相关的甲乙方有11家, 每个单位仅项目管理费折算是3万元/天, 因此该工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 135万元, 且工程工期得到了保证。
一、技术思路及工艺论证
储罐制安工艺。
目前国内外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的建造工艺, 大致可分为倒装法施工工艺、正装法施工工艺和特殊施工工艺三种。
特大型浮顶储罐 (50 000m3以上) 一般采用正装法施工工艺, 细分为内架台正装施工工艺、外脚手架正装施工工艺、外抗风圈正装施工工艺和水浮正装施工工艺。目前在实际施工中采用内架台正装施工工艺和外脚手架正装施工工艺最多, 并且工艺也最成熟、工期最短, 一般为70天。而水浮法正装施工工艺采用的最少, 原因一是受水源及水量限制;二是工期长, 每圈钢板安装时, 需要停止进水3天, 进行壁板组对、环立缝焊接及检验后方可继续进水。
油库建设关键工序。
储罐充水试验是储罐制安的一个重要工序, 主要作用是检验储罐制安强度、检验储罐基础沉降情况。对于陕西石油商业储备库来说, 储罐充水试验只能依靠地下水, 提前打好的2口水源井产水量均达到设计要求1 200m3/d, 这样, 如果待最先开工的储罐 (6#) 主体建成后, 再充水10万m3, 需42天, 期间其他储罐处于停工待试水状态, 油库工期非常紧张。因此, 创新工艺, 节约储罐充水的有效工期是油库建设工期保证的技术切入点。
项目研究开发的总体思路是:采用一种新的储罐制安工艺, 在第二具10万m3储罐建成后, 第一具10万m3储罐虽然部分建成 (罐底、罐壁等) , 但已充水10万m3。
1. 技术方案
项目共制定论证了3种施工工艺。
(1) 临时储水法:仅制作罐底板 (15d) 和3圈壁板 (30d) , 以及罐前工艺, 不做浮顶、壁板不上加强圈, 因此开焊30d后可进水, 储备3万m3水, 之后待将水转入其他储罐进行充水试验后, 此罐方可全面展开制安。
(2) 内架台正装法或外脚手架正装法:沉降试验前完成底板、壁板、加强圈、浮舱及附件、导向管、量油管、浮梯、盘梯、中央排水管、罐前工艺等。开焊70d后方可进水。
(3) 正装预充水法:沉降试验前完成罐底板 (15d) , 浮舱主体 (30d) , 同期可上壁板6圈 (边缘板5d、第1和2圈10d、第3~6圈各4圈) , 以及罐前工艺。开焊45d后可进水, 边进水边施工还需25d, 达到储罐主体完工, 进满10万m3水。剩余导向管、量油管、船舱浮梯、二次试水等工作量不占用油库总体工期。
2.3 种工艺的比较
根据工程实际开工时间, 项目组研究讨论了3种施工方案 (见表1) 。
综上所述, 油库储罐建设采用正装预充水法 (1具) +内架台正装法 (6具) 工艺, 其核心是研究制定正装预充水法这一新型储罐制安工艺。
二、施工工艺流程 (图1)
该工艺在向储罐内充水之前需要先完成储罐底板和第1、2圈壁板以及浮顶的安装, 达到充水条件。这里储罐底板焊接及浮顶安装的速度直接影响储罐充水日期。在第2圈壁板安装完成后即可进行罐壁内侧的钢条板平台的搭设。搭设的内钢条板平台为两层, 第1层用于壁板安装、焊接, 第2层用于焊缝打磨、拍片及返修。待壁板安装完成后, 随着充水到距离钢条板架台2m的位置时即可将钢条板及三角架拆至浮顶上, 整理后用吊车吊出罐外。
三、准备工作
1. 充水管线埋地
底圈壁板安装时, 需要考虑进水管线的布置, 为便于后期拆除, 采用明线铺设, 应做好防护及便于行车的措施。堆土的坡度要平缓, 进水管线在进水口处要留有沉降量, 即在进水口2m范围内的管线宜离地约50mm。最好在进水口处加装金属软管。
2. 罐前开口封堵
提前进水的储罐的目的是为储备库存水, 所以进水后还需要将罐内的水倒至其他罐, 罐壁的开口中需要预留倒水的开口。在底圈罐壁板上共有20个开孔, 可将罐壁抽底油口作为倒水的出水口。考虑到站内正式输油管线在连接完成后即可投入各罐的倒水使用, 所以将储罐进、出油管口及抽底油口在封堵时必须安装正式的罐前阀门, 便于后期连接倒水管线, 罐壁上其他除了进水口的开口均采用盲板封堵。对于开口较大的搅拌器口, 在采用盲板封堵时必须校核盲板的强度, 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将搅拌器安装就位。
3. 罐内用电设置
在充水前, 罐内设立的配电柜可经由人孔接入电缆, 在充水后, 必要时需要将电缆换接在外侧的配电柜。经计算, 选取电缆长度为120m。
4. 进出罐设置
因储罐充水施工人员的进出只能翻越罐壁进行, 罐壁内侧有钢条板平台及小挂梯, 进入内架台很容易, 并且高度应保持在2.4m。罐壁外侧则需要增加带护圈的长爬梯, 挂的位置与挂小挂梯相同, 每安装一圈壁板, 增加2.4m长的挂梯。当壁板安装超过五圈板后, 下段盘梯即可安装就位, 此时切短外侧挂梯, 将挂梯安装在盘梯中间平台的位置上。加强圈安装后, 相应地安装上段盘梯, 使得外侧挂梯可以过加强圈的开口部。抗风圈安装后将盘梯完善后即可取消外侧挂梯。
5. 导向扶正机构
在该工艺充水的时候, 为避免浮顶在充水时发生旋转, 需要安装浮顶导向机构。导向机构由导轨和导轮组成, 导轨采用14号槽钢, 在罐内均匀分布6道轨道, 从第1圈环缝起垂直安装, 每安装完1圈壁板完善该圈壁板上的轨道。导轮挂在浮顶外边缘板外侧, 导轮的一侧靠在导轨边, 在浮顶升降中如发现转动则用倒链进行复位, 尤其在放水到2m时, 浮顶的方位要确定, 保证浮顶归位, 方便后期导向管、量油管的安装。导轨在放水的过程中逐根拆除, 并将焊点打磨平整。
6. 防坠物入水设置
为防止安装时物件坠入水中, 需要对浮顶与罐壁之间的空隙处加装挡板, 相邻3块的挡板用角钢连接固定, 挡板与罐壁间留有约25mm的间隙, 在导轨的位置上不安装挡板 (图2) 。
四、关键点
1. 进水时机及速度要求
按照施工流程, 从底板开始铺设的第50d可对罐内充水, 充水最快为25d, 此时每天需进水量为4 061.4m3。而两口深水井供水量之和为2 513m3, 所以需40d才可充满水。
2. 储罐几何尺寸的控制
从第5圈壁板组装开始, 储罐内已经开始进水, 没有水的时候, 每圈壁板安装中的垂直度已有控制。然而在储罐进水后, 内侧的整体垂直度无法测量, 需要依托壁挂小车从罐壁外侧进行测量。当第六圈壁板安装后, 罐壁外侧开始安装加强圈, 此时又造成了外侧无法测量整体垂直度的问题, 需要在加强圈安装前对第六圈壁板的整体垂直度做大量测量, 宜每2m测1处, 将这些数据整理后对偏差较大的部位做标记。第六圈壁板后仅有3圈壁板, 在内外侧均无法测量控制整体垂直度的情况下, 需要参考第6圈测量后的数据对单圈板的垂直度进行调整, 每圈板的单圈垂直度不得大于3mm。
对于圆弧度的控制, 第一、从壁板卷弧上严格控制;第二、控制组对中的错边及间隙;第三、控制立缝焊接的角变形, 其中弧度的检查均用同一个弧形样板进行检查。
3. 连接浮顶的挂梯应根据器内水位适当调整
在储罐预充水中, 转动浮梯、轨道及顶平台均未安装完成, 所以只有依托内架台搭设的罐壁内侧临时斜梯。为保证临时斜梯不阻挡浮顶的升起, 要始终保证临时斜梯与浮顶之间留有一圈壁板的高度, 在缺的这段高度中利用挂梯在临时斜梯的中间平台与浮顶之间形成活动连接。当浮顶升至下节中间平台时, 拆除该平台及下节临时斜梯, 再按前述的方法连接临时斜梯与浮顶。当水充满后, 所有的架台及斜梯均全部拆除, 同时因浮顶临时导向机构固定, 还不能进行浮梯的安装, 所以在放水时要进入罐内必须依托充水时挂在外侧的长挂梯, 按照放水的高度, 及时对长挂梯进行延长, 直至防水完成。
4. 内壁打磨
内壁打磨按标准要求, 罐壁内侧要平整、光滑。
5. 无损检测合格率
第1圈环缝按设计要求采用100%的射线检测, 若合格率不能达到93%, 则返修的片数将超过58张, 均会增大返修及复探工作量, 影响储罐的进水时间, 所以第1圈的焊接合格率必须达到93%以上, 并且一次返修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储罐的无损检测均在夜间进行, 在储罐内不断充水, 浮顶及水面会不断淹没焊缝的情况下, 焊缝的合格率必须保证, 避免出现返修后未能及时射线检测就被水淹没的情况发生。所以剩余每圈壁板的焊接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
五、效果
储罐预正装预充水施工工艺突破了传统的做法, 将两种施工工艺结合在一起, 在陕西商业储备库的6#储罐施工中得到成功应用, 储罐底板铺设于2010年2月25日开始, 4月12日向罐内充水, 5月25日充水10万m3, 每个罐的充水沉降试验同方案论证结果相差均小于5d, 实现了预定目标, 项目优质高效完成。
效益如下:
(1) 新工艺增加的成本为25t吊车30个台班、120m电缆、导向机构制作、施工人员劳务费、二次沉降试水费用等, 总计20万元。
(2) 项目管理费包括水电办公费、管理人员劳务费、车辆费、办公场地租用费、生活补贴等, 折算项目组或施工单位成本为3万元/d·单位。整个工地与储罐安装紧密相关的甲乙方有11家。
(3) 节约总工期35d。新工艺的应用, 油库相关单位仅项目管理费一项的经济效益为11×35×3-20=1 135万元。
参考文献
[1]何利民, 高祁.大型油气储运设施施工[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军.集内脚手架法和水浮法之特长的大型储罐施工新工艺[J].石油工程建设, 1990 (5) .
[3]张飞孟.外浮顶储罐工程安装实例[J].广东化工, 2009 (8) .
实践探究型 篇2
五年级 语文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是孩子,那你们现在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好,吃好的,穿好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位生活在旧社会的孩子,看他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任务: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领悟作者为什么以“凡卡 ”为题。
2、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真正懂得为什么“凡卡”为题。
3、知道凡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念,知道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成果:
A.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B.学生明确问题:
1.搜索相关资源并进行分类概括。2.查找相关凡卡的资料,了解凡卡的生活背景,同时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C.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找、查找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
D.成果呈现。
1.集的资源用word 或电子表格的方式记录。并呈现凡卡的相关情况,让学生们知道凡卡的生活背景,和知道凡卡也向往幸福的生活。
2.用ppt形式展示有关丑小鸭的图片或视频信息。从中感觉到凡卡的美好愿望。资源:
软件:电子表格、Word、PowerPoint等。搜索引擎:google baidu 评估:
评价项目
优秀(18-20)
分工协作
评价内容及评级分值
良好(14-17)继续努力(12分以下)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任小组成员分工较明务分配合理,有小组分确,任务分配较合理,任务分配不合理,无小工职责明细单。
有小组分工职责明细组分工职责明细单。单。优秀(18-20)良好(14-17)继续努力(12分以下)
能使用正确的格式、适能使用正确的格式,能从网络等多种渠道信息来当的搜索引擎从网络等从网络等多种渠道获获取信息,但选择信息源 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取信息,并较合理的不正确、使用信息不恰合理的选择信息、使用选择信息、使用信息 当,不能使用正确的格信息
优秀(26-30)
良好(19-24)
式
继续努力(15分以下)
成果要作品包括图片、表格、作品中没有视频、表作品中没有表格、文求 文字、声音、视频
格、,但有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只有字
优秀(26-30)
方案的说服性
良好(20-24)
图片
继续努力(18分以下)
作品内容完整,最终成作品内容较完整,最作品内容不够完整,最果展示合理,能获得2终成果展示较合理,终成果展示不够合理,/3以上同学的认同
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践和探究 篇3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教学设计;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71-1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定义
1.“任务”的误区。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做事就是完成任务,课堂上的随堂练习检测、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情景作文等可以归为任务的不同形式,显然这个理解是不全面的。其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任务和练习(exercise),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目的不同,任务有交际的目的,用来传递信息解决问题,而练习是为了检查,只是掌握情况,操练语言形式。(2)内容不同,任务有语境和真实的语言材料,而练习主要是句子和单独的语言知识技能。(3)形式不同,任务的完成是做事,有讨论和协商等,而练习主要是填空、改写、翻译等,只需核对检查答案。(4)结果不同,任务的结果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形式,结果也不要求一致,但练习的答案往往是一致的,一般只有语言形式。
2.“任务”的正确定义。《新课标》将任务型语言教学付诸实践,明确指出任务是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的目的;真实的意义;涉及信息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通过做事完成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的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生活任务都适合英语课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符合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任务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使任务的形式更多样化,更精彩,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不是按照顺序和指令完成规定的语言点或语法项目,而是使用目的语言来完成一系列交际性任务,突出“做事”的原则。
(二)强调学习活动和学习材料的真实性。有时为了巩固某个语法点,教师会编写一些语言材料,这不是真正的任务型教学所倡导的。真实的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小说、广播电视节目、广告、通知等,这些材料必须具备真实的交流意义,而非纸上谈兵。目前英语使用的教材多半是专家编写的,缺乏语言的真实意义,有的明显是中文的思维,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因此,任务型教学鼓励将真实的语言素材引进课堂,体会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
(三)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传统的语言教学,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如练习特定的句型而进行的造句,复习某个语法点而进行的填空,情景作文等,这些传统的课堂任务忽视了语言的根本意图,即表达意义。真实的任务中,学生真的参与到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随着活动的发展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意图。
(四)学生和教师地位不同。目前传统的课堂,还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操练相结合,从课堂的布局也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是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教师的的职责是设计任务,提供材料,提出要求并监督学生完成任务。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和协助者等,但绝不是主导者。
(五)鼓励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创造性。Words create Worlds. 简短的一句话却概括了语言的创造性,给学生设定好语言形式或语法点,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只要设定好语言目标,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监督学生使用目标语言,并不用关注和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给予语言的自由,从而创造性地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意义。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操作模式和步骤
任何语言教学思想和途径只有付诸实践才有真实的指导意义,如何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语言教学倡导者给出了不同的模式。Ellis(2003)在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将任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目前比较认可的是Willis(1996)在A Framework of Taskbased Learning一书中提出的任务前阶段、任务链阶段和语言分析阶段。
1.任务前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后面的活动做准备,在这一环节老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说出一些与任务话题有关的词汇,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做导入。同时学生要有时间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导他们熟悉材料,为下一环节做准备但不能花费过多时间。
2.任务链阶段。这一阶段有三个活动:做任务、准备报告、报告任务结果。为了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报告环节必不可少。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完成情况作出汇报,展示任务的结果。
3.语言分析阶段。完成任务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因此在完成任务和报告之后,学习者还要对目标语言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练习,完成从意义到形式的转化(language focus),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实践探究型 篇4
一、探究型复习课
探究型复习课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探究型复习课是以学生为本, 围绕着学生展开数学教学, 学生成为了教学课堂的主体. 在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教师加深学生对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之内, 迅速的把握高中数学的知识, 提生学生灵活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能力. 探究型复习课较为常见的题目样式包括了变式题探究复习课、题组探究复习课、应用探究复习课、开放性探究复习课这四大类[1].
二、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课的常见样式及实践
1. 变式题复习课
变式题复习课主要是以例题的基础而展开的, 教师一般会将一个例题变成多个样式的题目, 从而教师能够通过变式题复习课更好的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数学,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进而能够发现数学问题的实质, 从而能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数学体系, 最终能够实现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相关的问题. 例如以苏教版的高中数学作为例子, 在高中数学的数列复习课, 高中的数学教师可以自己设置问题, 题目是: 已知S2, S4, S8是一个等差数列, Sn是等比数列{ an} 的前n项之和, 求证a3, a6, a9能够成为等差数列. 而教师结合课本知识, 经过自己的思考过后, 可以改编成下这两种形式: ( 1) 设S2, S4, S8成等差数列, Sn是等比数列{ an} 的前n项和, 求证an, an + 3, an + 6成等差数列. ( 2) 设Sn是等比数列{ an} 的前n项和, q≠1, m∈N+, n∈N+, k∈N, Sn1, Sm1, Sp1成等差数列, 求证an1+ k, am1+ k, ap1+ k成等差数列.
在高中的数学探究型复习课的准备中, 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平均水平, 数学题目的难度不能过高, 这样的话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高中数学教在选择数学题目时, 应该更加偏向于难度不大但十分典型的数学例题,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也更加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高中数学学习氛围, 最终形成以复习高中数学内容为主, 例题学习相辅的探究型复习课教学风格. 并且教师需要仔细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探究型复习课中, 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建立和创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
2. 开放性复习课
开放性复习课, 需要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 并且结合新的知识, 重新的编写新的数学练习题. 在进行数学编题的过程之中, 学生会回忆起之前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框架, 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回忆起之前数学知识学习的印象, 巩固学生现有的知识, 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 例如, 在复习抛物线的课堂中, 教师结合相应的知识, 设置问题: 直线l是过点G ( 0, 1) , 它既与抛物线x2= 4y相交于A点和B点, 也与x轴相交于F点, 请学生根据这个图形自我编制数学题目.
高中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题目时, 既能够保证数学题目题目是极具开放性, 让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教师也要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运算, 保证数学问题具有科学性, 从而提升学生反方向思考的能力.
3. 题组复习课
在题组复习课教学课堂准备前, 教师需要选择极具代表性的数学题, 并组合数学题, 让学生在题组复习课解题中, 能够深入分析数学题目与相关的数学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能够拓展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 让学生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 找到多种解题方式. 以三角函数的复习为例, 题目为: 已知某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 α, 且1 /5. (1)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 求tanα 值; (3) 求cosα - sinα 的值; (4) 求cos2α.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方法解决这一类问题, 并提醒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思考这些题组的前后联系.
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难度适中的题目, 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 大家一起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案,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起分享解算数学题目的思路,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之中找到成就感, 从而建立起信心, 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2].
4. 应用复习课
应用复习课, 需要数学教师创设一个情景, 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探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从而学生能够加深数学重点、难点的印象. 在应用复习课的教学课堂之中, 数学教师需要及时的转换教学风格, 更新教学模式, 安排学生学习有难度的数学知识点,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解决、应用过程中, 能够自我完善数学体系. 将数学的概率应用复习作为一个案例,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展示事先准备的袋子和6 个白球, 3 个红球, 这9 个球, 只有颜色的差别. 在展示完以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 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概率知识, 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 但是必须能够保证自己在游戏中能够获胜, 然后开始让学生自己组织、动手制作游戏规则, 并且结合要求, 学生开始计算自己获胜的概率.
应用复习课的学习过程之中,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情景之中回想自己学过的知识, 强化概率的知识点和公式, 让学生自己将公式代入运算之中, 进而引申出总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运算学习. 并且情景教学又可以活跃高中数学的课堂气氛,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极强, 知识较为抽象, 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解, 这时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 在高中数学探究性复习课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风格, 及时的更上时代的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正浩.基于“四敢”精神的和谐课堂构建——以一堂解析几何复习课教学为例[J].数学通报, 2014 (6) :12-14.
《日本》合作探究型教案2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文化特征。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5、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重难点:通过资料和读图,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学习过程
环节
一、自主学习:
1、根据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范围?(学习方法指导:读课本P66页图3—1找出日本的邻国、纬线、海洋、岛屿总结分析。)
2、说出日本的地形特点?(读图3—1)并用板块理论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学习方法指导:回忆七年级上册六大板块知识分析。)
3、找出日本主要的气候类型?
4、说出日本的文化特点。(学习方法指导:举例说明。)
5、说出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
6、指图说出日本的主要工业中心。
环节
二、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小组讨论,整合小组同学的意见)
1、为何说日本的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试分析海洋性与大陆性的区别。
2、试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日本的工业分布有何特点,试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
4、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练习:《配套练习册》P73 4、5、12、17、20、21 学后反思:
实践探究型 篇6
【关键词】高中 数学 探究型 复习课 样式 实践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融入探究性复习教学的理念,在选取的复习问题以及展开的复习模式上可以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复习课中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训练。经历了这样的复习阶段后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很好的得到加深,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加强。
一、采取变式问题的复习教学
探究性复习有一些不同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来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题型。对于那些比较灵活,且变化形式非常多样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变式问题的复习教学模式。变式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首先列出一个基本问题,让学生在完成这个问题时巩固相应的基础知识。待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可以在基本问题的形式上将问题进行灵活变化,可以让问题在难度上加深,在形式上变得相对复杂一些,以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展开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这种变式复习的问题设计也能够充分锻炼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的解析能力。高中数学中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进行变式教学时在问题设计上还可以考虑进行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察,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也十分理想。
比如,在复习“数列”时,教师可以对课本中的例题进行变形。例题: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而Sn是数列前n项和,其中,S3,S9,S6是等差数列,证明a2,a8,a5是等差数列。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问题,这种基本的题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学生完成这个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于学过的知识的一种有效回顾。教师可以对上述例题进行适当变形:数列{an}是等比数列,而Sn是数列前n项和,其中,S3,S9,S6是等差数列,证明am,am+6,am+3是等差数列。这样进行变化后问题在难度和思维量上都有所提升,这个问题的解析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选择变形例题时,教师最好选择起点不高,并且具有较强典型性的题目,学生如果一时找不到解题思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相应的提示,让学生沿着正确的线路思考与探究问题。变式问题的复习教学能够非常好的实现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让学生适应各种问题变化的能力更强。
二、利用开放性的复习问题
探究性复习中融入开放性的复习问题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尝试,这种问题类型也能够非常有效的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技能。高中阶段的很多数学问题明显更加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些问题还会考察到学生的思维深度,这类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展开对于这些问题的训练,并且在复习课中多设计一些具备一定开放性的题型,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难度更大且思维量更深的问题类型。教师在展开开放性问题的复习教学时,要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最好是能够将一个问题彻底讲透,讲通,让学生今后在碰到这一类问题时都能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才是探究式复习教学应当达到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开放性的复习问题时可以首先提出一个基本问题,然后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宽,融入更多开放式的元素,以这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巩固与吸收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复习“抛物线”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设置数学问题:直线L经过F点(0,1),且同抛物线x2=4y相交于A、B两点,同时与x轴相交于P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上述题目来提出有相应延伸与拓宽的数学题目。在选择数学题目时,教师要确保所选数学题目具有开放性,具备一定的延伸空间,这样才能够满足开放性复习的教学要求,并且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复习教学活动中。
三、利用题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题组来进行数学复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尝试。题组可以是多个问题的罗列,这些问题间彼此具备关联性,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能够形成自身更加牢固的知识框架,同时,也是对于易混淆知识点的一种有效梳理。题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多种解法的考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复习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解答问题,这会充分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问题的实质理解的更加透彻。有的知识點非常适合以题组的形式进行考察,教师可以慢慢尝试这种复习方法,其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加强效果非常明显。
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时,有例题:三角形一内角为α,并且sinα-cosα=-12,请判断三角形形状并求出tanα数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三种方法求解此题,以这样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对于问题探究的深度。教师应选择难度适中的数学题,在设计题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学生解题的思路较为单一,还可以给予大家相应的指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以及讨论的途径来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分享解题思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进而提高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题组来进行复习训练能够充分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也能够在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
实践探究型 篇7
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 高中历史简化具体史实, 突出前因后果, 强化理论分析, 注重现实影响;高中各年级的历史学习对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 而学生知识储备有深浅, 分析能力有高低, 个性素养有差异, 学生必须随着年级的提升而不断地适应学习重心的转移和学习方法的更新。新课程关注过程、重视体验、强调创新的教学要求, 为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在“探究—建构”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从高中各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和能力层次出发, 结合当前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推行, 秉持统一性与多元化并存的原则, 在实践中探索“探究—建构”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变式, 逐步形成了“高一必修”、“高二选修”、“高三单元复习”、“高三专题复习”等不同课型的“探究—建构”型教学模式的系列变式。
变式一:高一必修课“纲要导读—问题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避免脱离学科、不切实际的空谈和生硬说教, 而要用生动的教学和科学的评估来达成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渗透情感价值观。在推行新课程的初步实践中, 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将教学紧紧贴近高一年级必修学习的需要, 形成了“探究—建构”教学的变式之一“纲要导读—问题探究”模式。
1.列纲要, 以导读。历史教材人事众多, 头绪纷繁复杂, 但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 每一个具体历史问题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独特的影响, 这要求教师对历史信息进行提炼加工, 以板书的形式, 用简练的关键词或图表图示作为导读提纲, 将知识之间的联系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纲要提示, 自主学习教材, 整合资源, 归类零散知识, 发现知识联系。导读提纲的形式有辐射式、表格式、填空式等。
2.设问题, 以探究。导读提纲上, 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点联系, 精心设计问题, 牵引学生思路, 启动学生思维, 促其主动探索。问题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 按提问的对象分有个别提问、集体讨论和小组交流。当一个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个别提问难以全面处理、集体回答又无法统一思路时, 依据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规律, 可将问题设计成若干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有坡度的小问题, 根据学情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讨论对应层次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想象、创造, 有效地掌握重点、消化难点。
“纲要导读”与“问题探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现有知识结构的理解补充, 实现对知识结构的全面构建, 最终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式二:高二选修课“品尝探究—消化建构—吸收内化”
高二选修教材增加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这进一步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做到为学而教, 而非为考而教。基于以上思考, 高二历史选修教学在“探究—建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品尝探究—消化建构—吸收内化”变式。
1.品尝探究。这是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第一步。学生在课前自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 主动探寻知识联系, 以图示框架的形式, 列写学习提纲, 描摹出知识结构轮廓;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质疑并标注在提纲上以待课堂解决。教师从中挑选能够体现知识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示范性提纲”, 课上出示点评;也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挑选“问题性提纲”, 进行对照性教学, 这样不仅纠正了学生自我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针对性,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消化建构。这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课前学生已初步勾绘了知识结构轮廓, 教师需汇总归类学生的疑点, 结合教学目标设置不同档次的问题, 开展讨论、交流、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综合思考角度, 互补思维方式, 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发表观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吸收内化。通过课前探究、课堂建构, 知识点消化了, 但能否完全吸收?教师应站在更新的高度, 打破思维定势,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使新的知识结构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 更新知识体系, 并将内化的知识用作探究的工具, 展开对新知识领域的探索, 开拓新的历史视野。
“品尝探究—消化建构—吸收内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 完成了对零散知识点的整理归类, 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 实现对整体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 从而主动完成了学习任务。
变式三:高三单元复习课“归纳—质疑—活化—延伸”
历史学习要有连贯性、宏观性, 横看一大片, 纵看一条线,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高三第一轮单元特征复习, 要求抓住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揭示特定历史时代的阶段特征。历史特征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 它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 个性盎然地“活”在历史知识体系中。因而, 高三历史复习必须以时空为单位划分历史阶段, 按照历史时序, 打通教材, 排列和重组知识内容, 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时代特征。“归纳—质疑—活化—延伸”教学变式体现了这一复习要求。
1.归纳。这一步建立在高三学生占有一定知识量的前提下。教师课前布置充分体现阶段特征的思维任务, 由学生凭借已有知识, 从经济、政治、思想、外交等方面归纳阶段特征, 进而对该阶段有全面完整的认识。例如“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从政治上“主权丧失”、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思想上“新思潮出现”以及外交上“中国被迫放弃闭关政策”上考虑, 而这四方面正是“十九世纪中期”这一时代的特征。
2.质疑。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到课堂上, 如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人民大众”等概念似懂非懂, 对“太平天国与西方侵略者的关系”不明确。教师依据问题的难度, 或鼓励学生自我解答, 或交由学生讨论, 或教师点拨启发, 这样不仅排除了知识障碍, 形成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 对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推动促进的作用。
3.活化。如果说阶段特征是个框架的话, 那么, 具体的史实则起到了活化特征的作用, 它使特征框架更显得有血有肉, 富有生气。“活化”环节要求学生用具体史实去论证所归纳的特征, 其途径可以由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来完成。如本单元可以设置: (1)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 (引向主权的丧失、半殖民地化开始) (2) 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向半封建化的开始) (3) 用史实说明为什么说“向西方学习”是“新思潮”? (引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于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不再是干枯的, 而是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4.延伸。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历史知识链中不可或缺的一节, 承上启下, 左右牵制, 所以不仅要把握好知识点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作用, 还要掌握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延伸事件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
变式四:高三专题复习课“领题研究—交流共享—总结升华”
高三历史复习不仅要打通教材, 横向掌握体现时代阶段特征的知识结构, 还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探求历史发展的趋势。时代特征与专题线索的纵横交错构成网络, 时事热点支撑着网络上的知识点, 使历史与现实结合得更为紧密, 体现了历史“知古鉴今”的功能。高三复习“领题研究—交流共享—总结升华”教学变式, 以社会热点为切入口, 以专题知识为主干,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着眼过去, 正视现实, 展望未来, 进行专题探讨。
1.领题研究。课题挑选要体现“小题目、大视角、深挖掘”的原则, 小而集中, 涉及多门学科知识, 有开发和拓展空间, 如“科技革命”这一主题。教师就这一主题, 从多个视角透视设计成“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科技和大国兴衰”、“科技与生活”、“古代、近代、现代中外科技对比”等系列小课题。学生领取课题, 组成个题组, 分工合作, 充分整合教材、书刊、网络等教学资源。由于每个课题的开展必然涉及与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 所以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又能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综合创新。
2.交流共享。各组选派代表将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者出示结题报告, 引用实物材料、网络资源来论证报告。一个题组的研究不仅使该组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和手段, 还把其成果通过展示让全班学生得到共享, 于是每个学生无论技能还是知识都取得长足进展。探索和拓展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所在, 在课堂交流中, 各种观点碰撞, 使探索和研究向着更纵深、更开阔的方向发展。
3.总结升华。领题研究、交流共享让学生在广袤的知识海洋获取、思考、感受、想象, 思绪洋洋洒洒、一泻千里。但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形散神不散”, 要在展示结束后把学生的结论进行全面总结, 使学生对本主题有一个整体系统、高屋建瓴的认识。在本专题中, 教师可以以三句话进行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生产力角度) ;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从社会变革角度)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从科学与人类的共处关系角度) ”。课题研究内容的多视角、多层次和研究方法的多类型、多形式, 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开阔的选择空间, 使学生在了解人类社会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 汲取智慧成果, 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开放意识。
实践探究型 篇8
【对照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公平性, 设计对照班的非探究性习题内容, 并保证和实验班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相同。
【实验班】1、根据教学进度, 设计探究型数学课外作业。2、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初探。3、批改作业并合理评价, 记录成绩并进行分析。4、结合作业反馈, 有重点设计教案进行备课。5、课堂教学以学生反馈为主, 教师重在引导提升。6、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访谈并详细记录。
在进行实验时,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要求,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实施———规划、构思、探究、评价、跟踪,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 相互借鉴加以改进。
一、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有效。
涂荣豹教授关于教学设计和习题选编中给出了四个原则, 它们是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原则。而由于考虑到普遍适用, 所以常规的作业设计大都着眼于适用性和巩固性, 较少关注实践性和发展性, 而探究型数学课外作业则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探究作业跟随教学进度设计, 每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设计1-3课时的探究作业, 每次作业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准备题、深入探究题、延伸拓展题。在每道习题中, 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都设有温馨“提示语”, 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进行探究。
数学探究学习作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学生对探究练习的独立支配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立完成, 或组成学习小组完成, 也可以和家长一起研究, 还可以由教师协助完成。
二是探究内容的相对灵活性:涵盖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运用;题型既包括数学本身的理性推理, 又包括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注重变式和系统性。
三是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开放性。探究性作业完成时间为四天左右,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有的探究作业是在日常教学前发放, 让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先行研究;有的则是在日常教学后发放,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鼓励。
高质量的作业批改依据以下原则: (1) 批改方式要多样; (2) 批改评价要多元; (3) 以激励为主; (4) 作业批改要及时; (5) 严肃认真, 以身作则。我们在批改学生探究性作业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式批改———以“优”激“优”, 提高探究兴趣
我们批改探究作业时尝试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策略。当学生 (特别是6类之后的学生) 通过努力, 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时候, 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采取“鼓励性评语”, 对他们进行鼓励。
2、渐进式批改———因人制宜, 提高探究质量
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探究作业质量的积极性,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部分学生采取一题多改, 逐次提高评价的批改策略。当探究作业发给学生以后, 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 弥补不足, 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 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加“星”。为了增强实效, 还在前一次批改时, 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3、协商式批改———给予尊重, 提高探究效度
探究作业中, 常会出现了些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一个思维不灵活, 基础不扎实, 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有时却做得很好?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时却做得很差, 这就很可能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我们采取延缓批改, 与之协商批改的策略。
三、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发展。
探究作业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力求让学生从这些习题的解决中建立数学模型, 形成有逻辑的思维方式,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进行反馈之前, 先对学生自我探究的作业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 根据习题的特点, 学生作业情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简约、有效地教学方案。每节教学反馈时间为30分钟左右, 根据探究的主题不同, 每节反馈的形式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反馈过程中, 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如《转化策略解决问题》运用了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以生教生的方法, 教师的有效引导, 让全体学生初步认识到“转化”的魅力, 再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之后, 及时进行有效展示, 同样感受到成功体验, 提升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对“转化”这一策略的实际价值的认识;教师重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交流, 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如《统计》一课中, 对于“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中哪个统计量表示甲队修路速度比较合适?为什么?乙队呢?”这题的教学反馈中在是对基础题的理解和运用之后, 引导学生由基础交流到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交流, 在解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及障碍,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中都能运用好扇形统计图;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拓展思维,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如《空间与图形》时, 先让学生展示复杂的解题思路, 层层深入, 通过不断的类比总结, 优化出解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由猜想到验证、由认识到运用、由静态到动态, 让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到探究的主题, 在教师的引领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拓展了数学思维。
实践探究型 篇9
《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共分为三个部分: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本课的空间跨度大, 内容形式较于中国古代史新, 一直是初中生学习历史较为困难的一课。现将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一、情境导入
展示19世纪世界各地区发展形势图,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区发展概况, 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本课的导入放弃了常用的以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毒品的危害等常用的导入方式, 而是应用了新史观中的全球史观, 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让学生立足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 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 (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探究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关系。 (提示:从中英两国的社会形态以及由各自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内在需求、对外政策对两国关系进行推理)
2. 基于问题1的结论分析中英两国发生战争的必然性以及战争的性质。
3. 形成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结论。
对于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探究中, 本课教学设计融入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的相关观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英两国处于不同的文明阶段, 而不同的文明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 会产生不同的对外政策, 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将不可避免, 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以及性质,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 (二) 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影响
1.由探究活动 (一) 的结论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2.探究《南京条约》的影响: (1) 赔款割地; (2) 五口通商; (3) 关税协定。
探究过程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部分是多元史观整合最明显的一部分, 例如关于五口通商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后会得出以下结论: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 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记。
以上诸多观点, 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五口通商对于中国的影响, 可能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新史观, 但是他们的答案却明确反映了:1现代化史观、2文明史观、3整体史观、4革命史观的相关观点。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更加多样化, 将多元化的新史观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 能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三) “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在介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这一事件背景时, 课文这样写道:“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的刺激, 开始睁眼看世界, 寻求改革救国的方法。”教材这一背景介绍已经将“师夷长技”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置于整体史观的观点之下, 学生在整体史观的指引下, 通过自主探究更能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有助于学生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
三、小结与提升
探究性问题:如果你是清朝统治者, 面临国难当头的局面, 你会怎么做?
学生会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后回答,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给予鼓励, 这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本节多元史观融入的历史课学习效果的检验。多元史观的引入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强求初中生学会什么分析方法, 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全面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本课教学流程的主体结构较之以往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由于新史观的融入, 改变了教师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历史观念给学生制定好思维方向, 学生在课上机械式讨论的“假高效自主课堂”。在新史观融入历史课堂后, 课堂知识的建构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得到了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快乐与成就感。
由于新史观的融入, 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知识储备, 但这对初中生来说, 显然还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新史观分析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学情,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对于分析的问题产生直观的认识, 否则学生也会因为问题超越自身能力无从下手, 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操作探究型问题 篇10
此类问题通常是以几何图形题的方式呈现, 结合了图形的变换、全等与相似等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需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推断. (1) 需要进行画图或实验操作, 了解问题的大致范围或内容. (2) 目标常常是有指向性的, 但结论需要经过探索确定. (3) 整题的解答常常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结果.
各地中考中常将此类题目作为压轴题呈现.题目大多是在课本原题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性的变化拓展, 或从某些结论是否保持不变的角度进行研究.
解题方法指导
(1) 充满信心又耐心细致:此类问题的题量大, 初看时难免有点畏惧, 但只要你结合已有的经验方法, 根据题目呈现的顺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尝试, 解答时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 注意思维的迁移特点:证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时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可以给一般情况下的证明提供有益的启示.
(3) 操作中敢于大胆猜想:严密细致的推理是必要的, 但由于此类问题的结论在“暗”处, 有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 如画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形进行度量观察发现目标的结论.
热点问题解析
一、图形割补问题
例1 (2011·常州) 已知:如图1, 图形 (1) 满足AD=AB, MD=MB, ∠A=72°, ∠M=144°.图形 (2) 与图形 (1) 恰好拼成一个菱形 (如图2) .记AB的长度为a, BM的长度为b.
(1) 图形 (1) 中∠B=_______°, 图形 (2) 中∠E=_______°;
(2) 小明有两种纸片各若干张, 其中一种纸片的形状及大小与图形 (1) 相同, 这种纸片称为“风筝一号”;另一种纸片的形状及大小与图形 (2) 相同, 这种纸片称为“飞镖一号”.
(1) 小明仅用“风筝一号”纸片拼成一个边长为b的正十边形, 需要这种纸片_______张;
(2) 小明若用若干张“风筝一号”纸片和“飞镖一号”纸片拼成一个“大风筝” (如图3) , 其中∠P=72°, ∠Q=144°, 且PI=PJ=a+b, IQ=JQ.请你在图3中画出拼接线并保留画图痕迹. (本题中均为无重叠、无缝隙拼接)
【分析】可用剪纸进行尝试, 注意题中的线段、角度关系以及无重叠、无缝隙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解析】 (1) 连接AM, 易得△ADM≌△ABM,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得∠B=72°, 同理可得∠E=36°;
(2) (1) 分析可知, 拼接点只能是点A, 利用360°除以72°即可得到需要“风筝一号”纸片5张;
(2) 如图4, 以P为圆心, 以a长为半径画弧, 与PI和PJ分别交于两点, 然后以两交点为圆心, 以b长为半径在∠IPJ的内部画弧, 两弧交于一点, 连接这点与点Q, 画出满足题意的拼接线.
【点评】此题以“风筝”、“飞镖”为背景, 以图形的剪和拼为形式, 考查掌握菱形的性质、正多边形、圆、密铺等重要知识, 需要同学们灵活运用两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对应的角相等, 掌握密铺的规律.
变式问题
如图5是一块四边形的薄钢板, ∠A=60°, ∠C=120°, AB=AD.
(1) 能否先沿一条对角线将钢板切割成两块, 再焊接成一块与原钢板面积相同的三角形钢板?若能, 请说明切割、焊接的方法, 用虚线画出示意图, 并说明焊接的钢板是什么三角形;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2) 若BC=1 m, CD=3 m, 求这块钢板的面积.
【参考答案】 (1) 连接AC, 把△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 得到等边三角形; (2) 4姨%3m2.
二、相似应用问题
例2 (2011·江苏盐城) 情境观察: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AC剪开, 得到△ABC和△A′C′D, 如图6所示.将△A′C′D的顶点A′与点A重合, 并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点D、A (A′) 、B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7所示.
观察图7可知:与BC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 ∠CAC′=_______°.
问题探究:如图8, △ABC中, AG⊥BC于点G, 以A为直角顶点, 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 向△ABC外作等腰Rt△ABE和等腰Rt△ACF, 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P、Q.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延伸:如图9, △ABC中, AG⊥BC于点G, 分别以AB、AC为一边向△ABC外作矩形ABME和矩形ACNF, 射线GA交EF于点H.若AB=k AE, AC=k AF, 试探究HE与HF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分析】可通过度量的方法发现二线段间的关系, 从“问题探究”中的相等关系到“拓展延伸”中的不等关系 (可尝试将k的值设置成2、3) , 联想到证明线段相等 (倍数) 关系的常用手段是三角形的全等 (相似) .
【解析】 (1)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C=AD.∵△AC′D≌△CAB, ∴∠AC′D=∠CAB.∵∠AC′D+∠C′AD=90°, ∴∠CAB+∠C′AD=90°.即可得∠CAC′=90°.
(2) 证明Rt△ABG≌Rt△EAP, 得AG=EP, 同理AG=FQ, ∴EP=FQ.
(3) 过点E作EP⊥GA, FQ⊥GA, 垂足分别为P、Q, 证明△ABG∽△EAP, ∴AG/EP=AB/EA.同理AG/FQ=AC/FA.∴AB/EA=AC/FA=k, ∴AG/EP=AG/FQ.∴EP=FQ.∵∠EHP=∠FHQ, ∴Rt△EPH≌Rt△FQH.∴HE=HF.
【点评】本题以几何中最常见的旋转变换形式呈现, 考查了初中几何学习中最重要的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变式问题
在图10至图12中, 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 ∠1=∠2=45°.
(1) 如图10, 若AO=OB, 请写出AO与BD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 将图10中的MN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图11, 其中AO=OB.求证:AC=BD, AC⊥BD;
(3) 将图10中的OB拉长为AO的k倍得到图12, 求AC/BD的值.
实践探究型 篇11
关键词:冲床;安全防护;影响因素;措施
一、冲压作业伤害分析
冲压作业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有人员、设备、模具、工艺、环境5个方面的因素。
(1) 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中心环节。冲压生产是连续重复作业,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手工操作。由于要求高速度、高生产效率,一个班次必须成千上万次重复用手送、取产品,体力消耗极大。工作时间长了,容易使操作者(特别是青工)产生麻痹思想,导致失误引起事故。同时各级领导生产组织安排不当,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严,安全管理不善,违章指挥,不重视安全生产,加之操作工人违章操作、侥幸冒险、任性急躁、骄傲轻率,以及多人集体操作的大型冲压机床,如果配合不够协调,都容易发生事故。(2) 冲压设备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冲压设备对安全生产影响很大。 (3)冲压模具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模具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冲压生产的正常进行。如果在冲压模具结构设计过程中,既没有考虑使用方便的安全工具,又没有考虑到尽量保证进料、定料、出件、清理废料等方便的安全因素,使操作者的手部在模具闭合区内停留时间太长,势必造成事故。因此,科学安全地进行模具设计极为重要。(4)工艺文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工艺文件既是生产依据,也是执行工艺纪律的重要依据。记载冲压加工工艺过程的典型文件是工艺规程,它应包括由原材料的准备直到冲制出成品的全部过程。但是,工艺文件中有一个严重漏洞,即大多数工艺文件上没有明确注明安全要求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有关规定。加之现有的冲压安全规程不完善。《规程》上往往只笼统地写上“一般要用安全工具”和“手不准伸入模具内操作”等,但对每个零件的不同特点没有具体明确的技术措施,以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手伸入模具内操作的状况,使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操作者忽视使用安全装置和工具而冒险作业,造成事故。(5) 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 。冲压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二、冲压事故的预防措施
(1)冲压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冲压作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不仅要有技术措施,而且要有严格、健全的管理办法。冲压作业安全管理涉及到工艺、模具、设备(包括安全装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和安全技术教育管理等,如果工艺纪律不严明,模具管理不善,设备事故隐患多,组织生产不合格,安全操作水平低,纪律松懈,伤害事故就会不断发生。积极推行安全性评价活动。推行安全性评价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特别是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使每个职工明确自己的安全职责,严格执行冲压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杜绝责任事故的发生。企业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使冲压工人、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熟练掌握冲压设备、模具、防护装置的安全操作技术,就可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加强冲压工艺的安全管理,把安全技术措施和要求纳入工艺文件是非常必要的。在冲压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生产计划、调度工作,按照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合理制定生产进度和期限,保证生产均衡有序地进行,避免因加班加点引起的事故。(2) 冲压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冲压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范围很广,它包括改进冲压作业方式,改革冲模结构,实现机械自动化。采用复合模、连续模、多工位模都可以起到减少工序、简化工序、简化操作、减小操作者危险的作用。使用手用安全工具可以避免如模具设计不合理及设备突发故障所引起的事故。常见的安全工具有:弹性加钳、专用加钳、磁性吸盘、镊、钳、钩等。模具的防护措施。包括在模具周围设置防护和模具结构的改进。在冲压设备和模具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或采用劳动强度小,使用方便灵活的手工工具,这也是当前条件下实现冲压作业大面积安全保护的有效措施。(3) 改善作业环境、加强自我保护措施。按照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和现场管理的规定,做到设备合理布局、产品安全堆放,再加上有合理的采光、适宜的温度以及良好的现场安全环境,均可减少事故发生。
教学呼唤“探究型”课程 篇12
一、结合课文,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课前,教师要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变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政治课教学为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为主的新型政治课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现状,善于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示性、扩展性、现实性、趣味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环境问题”一节时,我没有直接提问“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做?”而是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1)一提到环境问题,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哪些现象?2)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3)你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感觉?4)你喜欢这样的环境吗?5)你认为理想的活动场景该是什么样的?6)你认为该怎样去实现?通过这种迂回式的提问,学生分工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结合余留问题,协助解决。
在课堂上,对教师而言,所要教的东西不再是预定的书本知识,而是结合课前余留问题提供帮助与指导,课前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帮助解决,而是在课堂上先采取小组议论,后大组辩论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议论中同学们将自己的观点抛出,进行广泛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典型的观点加以归类,取长补短形成共识。比如:课前布置的六道思考题,第六题:你认为该怎样建设美好的环境?同学们争论比较激烈,教师最后引导解决,这样的课堂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第一,要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教师走近学生,甚至是“蹲”下来看学生,这时就会听到“站”着的时候听不到的话,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第二,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老师就没有创新的学生。第三,教师要具备渊博学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才能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课堂景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三、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接受再锻炼。
课堂45分钟解决教材的重、难点及大部分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解决所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乎已定论的教课书内容,可能又落后了,又不全面了,所以需要研究新问题,以丰富、完善、发展教材内容。比如:在讲“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四个方面”一节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调查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的科学做法和违法行为,回到课堂后分类整理并展开讨论,“青少年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当七(二)班某个学生家长不支持孩子上学时,班长领着同村的两个学生去做家长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家长答应了孩子返校学习。教师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能让学生受到真正的锻炼,使得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型课程教学法开创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新境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它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第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学生的创新精神中有的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有效培养。现实生活是生动、丰富、变化和发展的,探究型课程恰恰立足于这种变化和发展,从动态角度引导学生追踪时代的步伐,使他们在活动中学,在与实际生活互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创造的喜悦。
第二,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有时是同学们的老师,有时他们是我的老师,有时我又感到自己和学生成了真正的知心朋友。我觉得自己也常常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在与学生们一起成长。
第三,教师素质要不断提高,才能提高自身的指导和监控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教师要具有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第四,探究性学习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科教学比较封闭,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学习的方法是把这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反而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
【实践探究型】推荐阅读:
实践探究07-12
实践模式探究11-14
探究式教学实践12-10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探究与实践06-18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究和反思05-11
数学教学学生的实践活动探究论文11-13
中职学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方法探究论文07-14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07-18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优化策略的实践与探究07-18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