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探究型教学平台

2024-12-10

开放探究型教学平台(精选3篇)

开放探究型教学平台 篇1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开放探究型试题已经成为高考的“新宠”, 也是考生在高考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 这类试题在考查考生能力方面非常有效, 成为高考命题的最佳走向.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类试题, 现总结如下.

一、开放探究型试题的题型特点

所谓开放型试题是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唯一或者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的试题.所谓探究型试题是指给定一定的问题情境、研究目的, 根据所学知识,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对已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数据分析、评价等, 最后得出恰当结论的试题.这两种题型合二为一, 就成为开放探究型试题, 开放探究型试题具有问题情境新颖、解题策略灵活、答案多样、考查能力深度较大等特点.

二、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

1.夯实“双基”, 没有扎实的“双基”, 难结“开放探究”之果;2.循序渐进地探究一些开放型试题, 不要去死记答案, 而是要分析思考的方向;3.平时解答开放型试题可开卷进行, 寻找更多的可能答案, 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优化组合, 找出最佳答案;4.通过对不同的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分析, 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 总结出解答这一类试题的最佳方法.

三、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型分析

1.条件开放型

这类试题给出了部分条件, 要求学生深入认识题中的内部联系, 分析或筛选能得到正确结论的各种条件,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解答时, 应利用所学基础知识,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发散, 列举可能的条件, 依据题意找到最佳的答案.

例1 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 A能分别与B、C、D结合生成甲、乙、丙三种化合物, C和D结合生成化合物丁.B、C两种元素的单质和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又知化合物甲、乙、丙分子中均含有10个质子, 且甲可以腐蚀玻璃.试回答:

(1) 根据以上条件确定A、B、C、D四种元素中的三种, 不能被确定的第四种元素是 (填写下列选项的序号) __

①A ②B ③C ④D

(2) 试选择一个条件, 来确定第四种元素.你选择的条件是__ (填写下列选项的序号) , 以此推断这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 丁可能是__.

①化合物甲与丙、乙与丙均能够发生反应

②化合物甲、乙、丙都是无色物质.其中只有甲有刺激性气味

③通常情况下乙和丁不发生反应, 若将乙、丁、C单质混合, 立即发生化合反应

④单质C和化合物丁不能共存

解析: (1) 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的化合物有CH4、H2O、NH3、HF, 其中可以腐蚀玻璃的是HF, 而与这些化合物反应生成HF的单质只能是F2, 由此可推断甲为HF, 乙为H2O, B、C元素的单质是F2、O2, 易得出A为H、B为F、C为O, CH4、NH3都能与O2反应生成水, 因此丙不能确定, 从而D元素也不能确定.

(2) 这一问体现了开放性, 通过物质间的反应说明满足①③④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 丙都为NH3, 则D为N;满足②条件时丙都为CH4, 则D为C.

答案: (1) ④

(2) ② (或①或③或④) B>C>D>A CO2 (或NO) .

2.结论开放型

解答此类试题应充分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 不能一见是开放性试题, 条件限制少就匆忙下结论.较多的实验方案设计也属于答案开放性的试题, 在设计时, 应注意实验目的、实验所给的仪器、实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等.

例2 H2燃烧时除了生成水以外, 还可以生成少量的H2O2, 但一般条件下很难得到H2O2.如果将H2燃烧时产生的火焰用冰块冷却, 就可检验出有极少量的H2O2生成.实验前, 用两只蒸发皿盛好冰 (用蒸馏水冷凝而成) , 做对比实验如下:

Ⅰ 一只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使冰块慢慢熔化成液体, 再加入0.1 mol/L的KI—淀粉试液, 不显蓝色.

Ⅱ 用调节好的氢气火焰对着另一只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熔化成液体后, 加入0.1 mol/L的KI—淀粉试液, 立即显蓝色.试回答:

(1) 为什么一般条件下很难得到H2O2?__.

(2) 为什么要做对比实验?__.

(3) 为了增强实验效果, 且能迅速检验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是H2O2, 在不另加任何试剂和用品的情况下, 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最好?__.

(4) 实验Ⅱ中, 检验熔化后的液体中含有H2O2的其他试剂可以是__.

解析: (1) H2O2不稳定, 加热条件下易分解, 故在加热时, 检验不到它的存在.

(2) 做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冰块熔化后所得的液体也能使KI—淀粉试液变蓝的可能.

(3) 由于生成H2O2的量很少, 且易挥发与分解, 故应立即检验, 所以可先加入KI—淀粉试液, 再点燃H2对着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生成的H2O2遇到KI—淀粉试液立即显蓝色.

(4) 由于H2O2既具有氧化性, 又具有还原性, 可利用其氧化性检验, 如利用可溶性亚铁盐 (氯化亚铁与KSCN混合液、硫酸亚铁与KSCN混合液等) ;同样也可利用其还原性检验, 如利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等.

答案: (1) H2O2不稳定, 遇热易分解

(2) 排除冰块熔化后所得的液体也能使KI—淀粉试液变蓝的可能

(3) 在蒸发皿中先加入KI—淀粉试液, 再点燃H2对着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4) 氯化亚铁与KSCN混合液 (或硫酸亚铁与KSCN混合液或酸性KMnO4溶液) .

3.实验探究型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程序为:分析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设计或分析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处理→简要作答.探究性实验题是中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类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试题,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问题解答过程的探究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例3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Fe3+与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 提出了两种可能:

一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二是发生双水解反应:

为了证明是哪一种反应发生, 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下列实验, 请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Ⅰ:学生选择的实验用品:Na2SO3浓溶液、BaCl2稀溶液、稀盐酸;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若干.从选择的药品分析, 学生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__.

实验Ⅱ:取5 mL 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 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 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 无气泡产生, 无沉淀生成, 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 溶液颜色加深, 最终变为红褐色.这种红褐色“液体”是__.向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将溶液分成两等份, 其中一份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另一份中加入BaCl2稀溶液, 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血红色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__.

实验Ⅲ:换用稀释的FeCl3和Na2SO3溶液重复实验Ⅱ, 与实验Ⅱ产生的现象完全相同.由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 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产生无色气体,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从形式上看, Na2CO3和Na2SO3相似, 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 两者的水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__:②__.

解析:BaCl2是硫酸根的检验试剂, 亚硫酸钠易被氧化, 而实验中需要纯的亚硫酸钠, 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Na2SO3浓溶液是否变质;红褐色液体应是Fe (OH) 3胶体, 稀盐酸是电解质, 加入Fe (OH) 3胶体中, 胶体发生聚沉, 生成Fe (OH) 3沉淀, 盐酸过量沉淀又溶解;有胶体生成说明铁离子发生了水解, 加BaCl2稀溶液有沉淀生成, 说明有硫酸根生成, 亚硫酸钠被氧化, 说明Fe3+与SO32-之间同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双水解反应.Na2CO3与Na2SO3相比, CO32-没有还原性, 所以与Fe3+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但CO32-比SO32-的水解能力强, 所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 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产生无色气体.

答案:实验Ⅰ:检验Na2SO3浓溶液是否被氧化变质

实验Ⅱ:Fe (OH) 3胶体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 后沉淀逐渐溶解, 溶液变为黄色, 有气泡产生

Fe3++3SCN-=Fe (SCN) 3

实验Ⅲ:Fe3+与SO32-之间同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双水解反应

①SO32-有较强的还原性, 而CO32-没有 ②CO32-比SO32-的水解能力强

4.综合探究型

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答案一般都比较灵活, 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定不要手足无措, 要冷静思考, 仔细琢磨题设的数据、图象、流程等, 从不同的角度发散联想, 并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得出比较科学的答案.平时练习可以多角度探究, 多得不同的答案, 但高考时, 只需想道一个方面, 得到一种答案, 只要科学合理就可以了.

例4 下面是关于硫化氢的部分文献资料: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资料中“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这一记载十分感兴趣, 为了探究其原因, 他们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H2S气体溶于蒸馏水制成氢硫酸饱和溶液, 在空气中放置1~2天未见浑浊现象.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去滴定氢硫酸溶液测其浓度.图2所示为两只烧杯中氢硫酸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情况.

实验二:密闭存放的氢硫酸, 每天定时取1 mL氢硫酸, 用相同浓度的碘水滴定, 图3所示为氢硫酸浓度随放置天数变化的情况.

实验三:在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以极慢的速度通入空气 (1~2个气泡/min) , 数小时未见变浑浊的现象, 如图4.

实验四:盛满试剂瓶, 密闭存放的饱和氢硫酸溶液隔2~3天观察, 直到略显浑浊.当把满瓶的氢硫酸倒扣在培养皿中观察2~3天, 在溶液略显浑浊的同时, 瓶底仅聚集有少量的气泡, 随着时间的增加, 这种气泡也略有增多 (大) , 浑浊也更明显些, 如图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一 (见图2) 中, 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问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__.

(2)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 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两个实验中准确判断碘水与氢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设计实验方案, 使实验者准确掌握所加碘水恰好与氢硫酸完全反应:__.

(3) “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中, 出现浑浊现象是由于生成了__的缘故.

(4) 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三说明他们认为“氢硫酸长期存放会浑浊”的假设原因之一是 (用文字说明) __.此实验中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

(5) 实验四的实验现象说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 你认为还应做哪些实验 (只需用文字简单说明实验设想, 不需要回答实际步骤和设计实验方案) __.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原因, 并从四个方面进行命题.

(1) 实验一将氢硫酸饱和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2天, 由资料中的信息可知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H2S的挥发.

(2) 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I2=2HI+S↓;要保证所加碘水恰好与氢硫酸完全反应, 可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当溶液恰好呈蓝色时, 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3) 由信息可知“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中, 出现浑浊现象是由于生成了S的缘故.

(4) 由图4可知, 设计实验三的目的是证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浑浊”的假设原因之一是氢硫酸被空气氧化生成S;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因通入空气过快而使H2S大量挥发而影响实验结果.

(5) 由图5可知, “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H2S自身分解;因为H2S=H2+S, 所以可以通过确认生成气体是氢气来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

答案: (1) H2S的挥发

(2) H2S+O2=2HI+S↓

向氢硫酸中加入淀粉溶液, 滴加碘水到溶液呈蓝色

(3) S

(4) 氢硫酸被空气氧化 防止因通入空气过快而使H2S大量挥发

(5) H2S自身分解 确认生成气体是氢气

开放探究型教学平台 篇2

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究

郑州外国语中学 景瑞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停留在“双基”层面,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正如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所讲:“十二年来,中国孩子天天分析研究如何吃饭,饭里有何营养,可就是没有真正吃过几口,因此个个面黄肌瘦。偶有几个健壮的,也得益于自己课外吃的。”所以着眼学生终身发展,构建开放式语文教学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语文课程要有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让课程真正成为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就当前形势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渊博的学识,又会学习、会工作、会做人、会合作的复合型人才。时代发展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站在大语文教育层面对待语文教学,确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全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发学生的多元职能,按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生动的语言、新颖的形式,变讲堂为学堂、变主演为导演,变枝解分析为自主探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及课程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想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二、植根现实生活,扩大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外延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人文性、和民族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必须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方能成为源头活水。因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的语文课堂,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隔离层,而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极大程度的开放了语文课程,拓展了语文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具体操作如下:

1、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

按照趣味语文、故事天地、诗词鉴赏、新闻感悟、聚焦名著、课本剧场、即兴演讲和生活舞台八项内容每周一项循环轮回的办法,学生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由两位同学组织活动。力求人人有项目,周周有内容,节节有话题。大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小至花草树木,凡夫俗子。达到了“功在课余,效在课堂”之效果。此项活动开展以来,语文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知识视野开阔了,课余生活丰富了,学习兴趣浓郁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因素,极大程度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之得到充分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2)质疑接力,思维碰撞;(3)学生讲坛,角色尝试;(4)链接生活,换位思考;(5)变形阅读,多重感悟,主要包括:诗化阅读、编剧表演、情节改装、以画(乐)配文、现场采访、角色转化、填补空白、专题积累等形式。学生编排的《皇帝的新装》、《蜡烛》、《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蜡烛》、《羚羊木雕》、《赫耳莫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等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喂,出来》《月亮上的足迹》《登上地球之巅》三节课的记者招待会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身临其境;《桃花源记》、《小石谭记》、《苏州园林》、《三峡》、《济南的冬天》的现场导游,让师生仿佛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蚊子与狮子的模拟对话、我眼中的天上的街市、二女婿认出穷水手于勒或吃牡蛎的绅士是于勒的情节改装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安塞腰鼓》和《观潮》的实况转播、《吆喝》的拟声表演与广告改编这可谓妙趣横生;罗布泊、桃花源和小石潭前景开发,让人顿生后生可畏之感慨。此外,结合课文进行人生经验通感教学,让学生自我体验、换位思考,或组织专题讨论及辩论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诗词名句、对联、文章、事例、格言、谚语、歇后语、影片、歌词等扩大知识面。

3、流动式动感作文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几乎成了一滩死水,学生在老师八股式的作文教学中,思维缰化,写作程式化。作文语言套化、空话、假话比比皆是,疏忽了作文与做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文创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扭转这一不良局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六种形式,即:1、限时作文,捕捉灵感;2、分组评议,当场反馈;3、择优展示,幸运作文(择优讲评与随机讲评相结合,达到点面结合、因材施教之目的);

4、师生讲评,达成共识(集思广益、归纳总结、拓宽思路);

5、游戏作文,妙趣横生;(让学生合作作文,一种是以组为单位,针对命题共同商议,确立立意、构思,之后分工创作;另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已任命提或命意或命开头或结尾,另一位同学创作,最后两人交流看谁构思更巧妙、立意深刻、选材更新颖);

6、新概念作文(让学生自主创作,拓宽创作空间)。

实践证明这种灵活的作文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高度亢奋的精神状态下,往往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教学效果尤为突出。在作文命题方面,要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内容上则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生活为半径,让学生有才可选、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法。与此同时,我们要让学生结合课文创作(续写、改写不一而足),与大作家比高下;联系现实生活创作,尽力张扬个性。此外,还有一种积累式创作,比如名著、名人、名句连接成文,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由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以上几种形式,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教育与熏陶,将语文的外延真正扩展为生活的外延。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忠实伴侣,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感悟人生和陶冶情操的乐园。

三、加强语文实践,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教学中,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校本资源优势,努力构建生动活泼、务实高效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新模式。开设语文活动中心,下设十个小组,即朗诵组、课件组、表演组、命题组、编辑组、主持组、实践组、竞赛组、辩论组和督察组。各小组分工合作,语文活动走上了自主化、规范化道路,现任班级二四班目前已制作有效课件15件、编演课本剧8部、学生命题集6册;编辑语文学习园地6期、诗词名句集、复习资料、优秀作文选、课外阅读汇编各一册;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次、学生模拟课堂4节、辩论会3次、游戏作文8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十佳小作家、十佳播音员、优秀小教师、小命题专家、优秀演员等拔尖人才也相继在活动中脱颖而出。30余篇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仅李昂同学就有十多篇。徐博雅同学多次主持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深受好评。学生真正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真正成了学生生活、学习的乐园。具体形式如下:

一是语文竞赛。通过比赛评优激励,以活动促阅读,以活动促发展。如:通过普通话演讲比赛评选“十佳播音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开办学生课堂,评选优秀小教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通过读书报告会评选优秀读者,掀起读书的热潮;通过作文竞赛评选“十佳小作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书法比赛,评选未来书法家,激励学生苦练内功;通过筹建班级语文题库活动,评选命题专家,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是角色尝试。通过现场采访、生活广角等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步入家庭,体验各种场合中的各类角色,了解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是走进自然。趁节假日,让学生走进名山大川领略自然美景,陶冶情操,并以此感悟各地风土人情及古今中外文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并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文学常识及作家作品巧妙地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2、广泛开发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打破了过去一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及学生求知的需要,而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鲜活的课程资源,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乡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如: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搜集整理的丽词佳句、名言警句、诗词对联、美文名著、交际用语、创新语言、广告与歌词、各类讲话等内容,并汇集成册。或者到生活中去了解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民俗文化,如地方方言、文化名人、地方风俗等。这些形式均可促使学生将学习活动化作自觉的实践行为。这是一种融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将使课程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图纸、成为生命乐章的音符,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

四、完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发挥着导向功能。评价方法的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兴衰,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建立更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保证。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断探索并出台新的评估方案,例如:一考试命题的全新亮相。开卷考试、听力测试、自主命题等,均是有益的尝试。二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等级评定就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模式。而成长记录袋和面试的形式,也将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语文教师也应结合学生实际,建立一套灵活多样、便于操作、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落实。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的优劣与好坏,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为开放式语文课程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放探究型教学平台 篇3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和学习效果评价

通过应用先进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自主式的实践以及多种多样的互动方式的引入,在实践中证明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并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保证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

作 者:赵宪明 林子慧 ZHAO Xian-ming LIN Zi-hui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计算机实验中心,广东,江门,52902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开发式   启发式   创新   实验教学  

上一篇:投资公司下一篇:氨氯地平阿托他汀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