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寻租

2024-09-23

会计寻租(精选10篇)

会计寻租 篇1

摘要:会计寻租是一种负和博弈, 其本质是利用会计信息来取得非公平的财富转移和资源的不平等配置。通过探究会计寻租含义、会计寻租行为和会计寻租的预防措施等, 优化会计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会计寻租,会计寻租行为,预防措施

“公共领域里全部资源的价值就是租”, 寻租相对于寻利而言, 是一种对既定财富的争夺, 寻利则是一种对财富的创造。寻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寻找租金。“会计寻租”一词于2001年提出, 颜敏等将会计寻租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 (即经济收益) 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会计信息 (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 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的行为。”会计寻租是一种负和博弈, 其本质是利用会计信息来取得非公平的财富转移和资源的不平等配置。

一、会计寻租的主要行为

产生会计寻租的原因是“诱饵在前, 管制在后”。寻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其本身获得更多的利润或使其本身利益不受损失。按会计寻租主体分类, 会计寻租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政府创租

政府创租是指政府在制定会计政策、会计准则等制定权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寻租行为。经济上使税收收入最大化、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会计寻租的主要动机。会计准则由政府 (或政府机构授权的民间部门) 制定的过程, 是政府对会计信息市场进行干预, 进行主动和被动创租的过程。

1.主动创租。

制定会计准则的政府官员或授权机构的人员, 通过行政干预增加一些集团的利益, 人为地制造租金, 于是就形成了“主动创租”。

2.被动创租。

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必然要把政府利益放在较高位置, 这就形成了政府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政府就处于“被动创租”位置。

(二) 企业寻租

企业管理层希望通过自己的权力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 要求企业会计活动能生产出“利己”的会计信息。比如在亏损时虚报收益, 以骗取不正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所得。

1.企业内部寻租。

企业内部的寻租行为一般包括三种: (1) 企业资本预算中的会计寻租行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范围的延伸、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企业组织内部需设立若干从属于总部的部门。各个基层部门为了获得更多总部的资源配置, 就会产生会计寻租行为, 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战略方针和发展前途。 (2) 企业全面预算与业绩评价中的会计寻租行为。预算与业绩评价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激励条件的诱惑下, 在预算和评价的某个环节中会出现歪曲事实、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 从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当管理者意识到决策错误时, 却很可能碍于情面而不及时进行修正, 这就会为产生会计寻租行为提供温床。 (3) 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过程中的会计寻租行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复杂性的增加, 企业会采取分权管理的模式, 部门之间要频繁地进行劳务或产品的转移。在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背后是大量的磋商, 也是会计寻租的过程, 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2.企业外部寻租。

在委托—代理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激励机制也不健全, 代理人也是企业的管理者, 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就会寻租。企业外部寻租主要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施加影响以其对本企业有利或通过制作虚假会计信息来实现。

(三) 中介机构寻租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以及其他审计业务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 被审计人 (管理者) 要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等寻租, 只好向注册会计师行贿, 如果注册会计师难以抗拒这种诱惑, 就会与被审计人员同谋, 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出具不真实的报告。

二、会计寻租的主要预防措施

会计寻租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 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扭曲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会计寻租的预防, 已经成为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一) 会计从业等相关人员的道德与法制建设至关重要

会计寻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示我们要高度重视会计从业等相关人员的道德与法制建设。一是社会伦理道德;二是思想觉悟;三是法律法规;四是职业操守。此外, 要加强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作为会计从业及相关人员应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加强法制观念, 养成良好的职业自律习惯。

(二) 加大处罚力度, 使其真正起到预防作用

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监管规定中对滥用会计变更等会计寻租行为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目前, 我国资本市场一方面设立了巨额的租金, 另一方面却缺乏有效管制会计寻租行为的措施。因此在减少租金设立的同时, 应加大对会计寻租行为的处罚力度,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民事赔偿法律体系。

(三) 减少融资政策对会计信息的依赖

制度变迁奠定了政府管制产生的基础, 政府管制导致了租金的产生, 融资管制对于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 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会计信息寻租成为现实的选择。若要减少利益集团的寻租活动。按照市场自由化原则, 政府只进行制度执行的监督而没有决策权, 从而相对减少租金的设立。融资政策不再仅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决策, 使虚假会计信息失去其利用价值, 这样就可以相对减少会计寻租。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抓起:一是政府应尽量减少会计寻租的机会;二是企业应尽量转向寻利方面;三是中介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四是银行要深入实际掌握现有客户及潜在客户第一手资料, 平时要建立一个客户信用记录系统, 通过对客户全方位的信息收集, 减少对客户会计信息的完全依赖, 提高对客户在会计信息方面造假的辨别能力, 保证贷款的质量。

(四) 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诺斯认为, 遏制寻租活动的有效方法, 是法制与道德。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消除租金存在的基础, 尽量避免政府的主动创租和被动创租。建立强有力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 通过法律制度、规章和道德、文化等有效机制来限制寻租者寻租。1.制度创新的原则主要有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严密性。2.机制创新的原则主要有高效性、变通性、相对稳定性、简洁性和循环性。

(五)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体系

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改革所产生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可选择空间扩大为上市公司通过会计变更等政策进行会计寻租提供了条件。因此, 在减少监管政策对会计信息依赖的同时, 我国应建立较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评估制度体系;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督体系;以证监会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再监督体系。从健全的会计制度体系上防止会计信息寻租行为的发生。

(六) 确定所有权的归属

所有权界定模糊会形成一定的“公共领域”, 对“公共领域”内的所有权争夺, 其实就是广义范围内的寻租。因而, 所有权的归属制度决定了租金及寻租的难易程度。从会计寻租角度看,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政府等部门减少对会计准则制度中的不适当的过多管制;二是明确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国家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以缩小会计寻租生存的公共区域, 从根本上治理会计寻租行为的发生。

总之, 通过提高人们对会计寻租的认识,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使会计制度的内容与执行程序更加透明,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控的积极职能, 加大会计寻租的成本等手段, 在限制会计寻租行为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削弱寻租者的寻租动机,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会计寻租的行为, 以避免这种非生产性损害其他团体利益的行为发生, 使寻租效益小于净收益, 引导人们由会计寻租转为寻利。

参考文献

[1]侯雪筠, 朱丽颖, 齐亚梅.从寻租理论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2]张建刚.论寻机性会计行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1 (2) .

[3]段万春, 贺卫.试论寻利与寻租[J].经济问题探讨, 2001 (4) .

[4]颜敏, 李现宗, 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2) .

[5]雷光勇, 刘金文, 柳木华.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J].会计研究, 2009 (1) .

数据何以寻租 篇2

“内鬼”现形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秘”经济数据何以频频提前曝光,以及某些机构或者个人何以每每料事如神,其中典型者如英国路透社,仅在最近两年内就曾七次精确预报中国CPI增幅,且其数据来源据其自称“大概是采访的”。

经济数据甚或经济政策泄密不仅损害政府公信,而且动摇市场根基,原因在于现代经济赖以运行的核心要件即为信息。倘若本该一律平等的市场主体中的部分成员,仅仅因为与某政府官员关系密切,即可提前或者更多掌握足以显著影响市场预期的关键信息,那么,信息优势一方必然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等攫取无风险套利机会,而信息弱势一方则会因为无望解套最终选择用脚投票。

基于数据泄密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严厉申明法纪约束,尤其要求相关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市场谋利群体遵守法纪,敬畏纲常;另一方面是严格加强制度管理,要点在于缩短数据传递链条以及缩小数据内参范围。

上述两点准确击中了数据保密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过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经济、社会日益表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一体化趋势,官方经济数据的集成与发布当然也不可能自成一统,独立于其赖以生存的各种基本环境要素。因此,完善生态体系夯实数据保密工作基础,相对更具本原意义。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数据泄密不仅反映出人性与法制恒久的冲突,还反映出转轨国家难以避免的市场自主性不足的弊端,而这种弊端凸显了以下的现实:

其一,中国的宏观经济预测之所以如业界戏称的那样“预测对是蒙的,预测错是必然的”,绝非仅仅因为经济运行高度复杂,其“难度”更在于原本确然的观察对象因为人为干扰不再具备唯一性。比如说,某年各省、市、自治区上报的GDP汇总数据竟然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试问这种情况下,以研判准确率为生命线的机构与专家,除了少数之外,又能有多少“测”准的可能性?

其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固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基本要素市场,行政规制依然发挥主导作用。比如金融市场,由于利率并不严格因循资金供求状况,而是由多政策目标共同作用所致,由此造成投资者很难依据市场信号自主形成理性预期。专事于此的“专业”机构或个人则不难从中发现诸如“年内加息多少次”之类信息的巨大需求,只不过,这类信息对于他们而言,同样不可能单凭专业知识即可推知。

浅谈村级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 篇3

一、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的关系

会计寻租是指在当权者的授意或强令下, 也可以是当事者出于自身考虑, 利用财经法律规定的某些缺陷或财务管理权上某些空挡, 通过改变经济业务的原始凭据和改变会计确认、计量的方法来改变原来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将单位限量的经济财富按照有利于自己单位的小集体或个人进行不公平的分配。这种会计寻租行为的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它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换取本人价值增量,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因法规未有明确禁止的标识, 有些寻租行为又是合法的。如何有效控制这种不正当的会计寻租行为, 摆在了政府及职能部门面前。正因如此, 就出现了反制寻租行为的会计管制。所谓会计管制就是针对会计寻租的一些做法由国家政府部门或国家立法机关出台新的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及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规范, 为财务工作按照合理、合法、公正、公开、有序的轨迹运行保驾护航。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会计寻租行为的反制, 先后颁布与修订完善了《会计法》、《预算法》、《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各级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或单位, 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 依据当地与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相应出台了能满足会计管制需要的一些法规。这种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和完整, 就是会计管制的基本职能。

会计寻租与会计管制在单位的财务行为中不断相互博弈而存在, 呈现此消彼长之态。会计管制有单位内部管制、社会民间管制、国家政府管制等三种形式, 无论哪种管制模式均要付出管制成本, 但不同形式的管制, 其成本的代价是不同的, 故对单位部门进行会计管制时要进行成本的预测, 从而正确选择管制形式与管制内容, 做到利益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新的行业与经济事物的不断涌现, 与此相对应的新的会计寻租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这就势必会导致会计管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两者始终处在一种循环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交替的动态调整过程, 是在相互博弈中共生。

二、控制村级会计寻租行为的会计管制

村民民主理财意识的增强与民主理财能力的不断提高, 是加强会计管制的有效方法, 是力控会计寻租行为的根本性措施, 是保障村级财务管理能够公正公平的实施的重要基础。只有当村民积极参与到村级的日常管理, 从根本上认识到其与自身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联系时, 真正地了解村里的资产是全村村民的集体财产时才能更好地监督村委会, 监督村级财务人员的工作, 从而达到更为公平公正的民主理财。为了防止会计寻租的任意蔓延,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会计管制。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村民的参与感。

村民民主意识的滞后, 主要是由于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 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不确定。因此加大宣传力度, 让村民充分了解和自身相关的政策法规, 不仅有利于增强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感, 对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宣传工作主要应当以报刊文件形式进行, 同时乡镇各级专业人员应当及时积极地进行走访工作, 宣传重心除了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外, 还需要及时地传达政府对于村民的相关政策。针对村级财务工作, 应当树立典型优秀村、典型优秀财务人物, 利用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对村级财务工作的参与热情。

(二) 强化财务公开, 维护村民的知情权。

当前很多村民对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漠不关心, 究其根本, 主要是村民觉得这些工作和自身没有关系。再加上村级财务不公开或者不按规范公开, 使村民进一步放弃了自身对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参与及监督, 待到村级财务发生问题时, 才发现自己平白无故承担了损失。因此, 村级财务的公开, 从制度上而言, 是中央对地方财务的基本要求;从村民的角度而言, 通过财务公开, 村民才能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角度而言, 只有进行财务公开, 才能杜绝各种徇私舞弊的行为产生, 才能从根本上堵住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存在的漏洞。

针对实施村账乡代管的行政村, “村账乡代管”中心应当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提供详细、完整的村级财务数据, 做到年初公布财务计划, 每季度公布收支情况, 年末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代收代缴等情况。对于未实施村账乡代管的行政村, 应当参照以上时间将财务信息通过张榜或是纸质稿的形式及时完整地发放到每位村民的手中。财务公开的内容要全面完整。应当以发放表的形式使每位村民都能了解村级的基本财务状况, 财务公开除公开日常的各项会计资料外, 还应包括村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收支明细表等, 均要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考虑到部分村民对报表内容无法理解, 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统一分析告知, 或者安排人员专门上门解答。对公开后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要妥善处理, 村支两委、村报账员要接受群众的质询, 解答群众的疑问。这样不仅能使村民充分了解财务信息, 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了保证村级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财务公开的程序必须严格符合规定。在财务公开前, 应当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 对全部公开表册进行全面核实并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对于村级未设民主理财小组的, 应当由乡镇审计部门对全部需要公开的资料进行先期审核, 对不存在问题的表册签署审核意见, 再交由村委会确认后进行公开。

(三) 规范民主决策机制, 保障村民的决策权。

无论是村账乡代管还是村账村管模式, 都必须以保障村民的决策权为前提。为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确保农民群众的决策权, 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一是要确定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范围。凡是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议, 尤其是财务上的决议, 必须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是否执行。坚决杜绝个别村干部或是干部集体隐瞒村民, 私自同意并批准决议。二是要充分利用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村级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村民代表大会, 任何决议应当充分遵循民主的意愿。对于一些财务问题的决议, 村民在无法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可能会造成错误的决定, 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 在不影响村民独立决定的前提下, 详细的将相关问题向村民进行解答, 从而避免个别人利用村民的无知来获取自身的利益。三是要规范民主决策的程序。议案的提出必须通过村委会组织召开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进行决定, 对于通过的议案交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 通过同村民委员会进行研究探讨议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 再由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议案是否执行。村委会和村党组织负责通过议案的执行工作, 定期公布实施情况, 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

(四) 成立民主理财制度, 根治村级会计寻租行为。

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设立在操作性上还存在问题, 但是民主理财小组的设立却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民主理财小组的设立实际上是从监督的角度对村委会干部在财务管理的职责权限上进行监督以及合理的干涉, 只有设立民主理财小组, 才能充分发挥相互制约的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务管理的漏洞。

为了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 首先应当明确其职责权限。民主理财小组应当参与制定本村的财务制度和财务计划, 审查各项财务收支, 否定不合理开支, 监督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执行, 监督财务公开工作, 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财务管理问题。村财务审批人按权限审批的单据, 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复核, 并加盖民主理财小组的印鉴方可入账, 否则核算中心有权拒绝入账。同时为了避免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委会私下串通, 必须在村委会换届的同时对民主理财小组进行改选。对于换届产生的新的村委会和民主理财小组而言, 在针对前任财务工作进行清查时, 独立性会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次必须明确民主理财小组的人员组成。理财小组应由3-5人组成, 必须由懂业务、善管理、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关心集体、坚持原则、群众信赖的村民担任, 设组长一名, 其成员在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 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最后考虑到《会计法》中的回避制度, 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人员选拔上, 村主要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不能担任理财小组成员, 从而避免家族掌握村级的不合理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 .周云波.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 2004, (3) .

[2] .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 2006, (2) .

[3] .雷光勇, 刘金文, 柳木华.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J].会计研究, 2001, (9) .

[4] .颜敏, 李现宗, 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2) .

协会“寻租”和官员“下凡” 篇4

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一些“协会”变了“味”,走了“形”,成为企业一种新的沉重负担。笔者最近在一份“内参”上看到企业家诉苦的文字,读后令人惊诧。诸如,“协会骚扰”——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乱七八糟的协会”不一而足,让企业年耗资数十万元;“骚扰”翻新五花八门,威逼利诱“两手抓”。安徽“四方集团”的一位秘书无奈地披露:政改之前集团要加入各种名目的协会接近半百,整改后的今年2月,必加的协会还剩下19个。会费少则1000元,多则上万元;这还不包括“时不时”需要带着上万元会务费去应酬的各类活动。总之,全年下来没有几十万元是过不了“关”的。更让人惊愕的是,一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竟要应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方“神仙”四五个层次。有人还用“产品质量有问题”或是“污染周边環境”来威胁,先说“要在媒体上曝光”,接着就用“另一手”“给出路”,只要交来费用,就可“破财免灾”……呜呼!这已经不是“骚扰”而是“强暴”了。这些“协会”如此猖狂,是因为有许多的现任“官员”和离退休的“干部”在其间支撑。一位记者描述得一语破的,“大量有官方背景的协会如雨后春笋,它们或成为官员关系户的安乐窝,或成为一些离退休官员甚至在职官员权力寻租的‘腐败后花园’”。

由“协会的‘权力寻租’”,让人联想到“政府官员‘下凡’”。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因官僚体制腐败现象,曾引起公众的强烈反感,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官员‘下凡’”。政府官员到了退休年龄后,寻觅“对口”的国营或私营企业,谋求一份“既工作轻松又报酬丰厚”的职位,通常就是“顾问”的角色。他们凭借自己在位时的影响力,在帮助企业“接活”提高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装满了腰包,美其名曰“发挥余热”。日本民众把这些“下凡”的官员称之为“黄金伞兵”,其实是“官商勾结”,“下凡”官员的“重要任务”就是“巧拉合同”。在接连发生的多起“工程腐败案”中,“下凡”官员起着为虎作伥的“重要作用”。“西风东渐”,当今我国官僚体制也同样上演着“官员‘下凡’”的闹剧。“人老谢事,古之礼也”,可是国人的省部级官员退离休后,几乎没有几个“谢事”的;司局级乃至县团级的干部,也多有“美差”可“胜任”。有一套国人皆知的“潜规则”,那就是去“协会”、“学会”、“联合会”挂个“名誉会长”;或到企业(当然是效益好的)挂个“顾问”的头衔。有了“会长”和“顾问”的名份,出门有“车马”,用餐可“签单”,旅游有“接待”,训话有“讲稿”……当然是“按劳付酬”,笑纳“劳务费”也就理所当然了。更有“高智者”,注册一个“某某咨询公司”,“下凡”的各路“神仙”按原来的级别“打坐”在一起,坐而论道,天南海北,云山雾罩,总会有“香客”来“庙”里“拜佛祈愿”,因为这些“庙”里的诸“神”是会显灵的。

企业会计寻租及对策研究 篇5

(一) 会计寻租的涵义

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 如果出现权利真空或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存在“租值”未被界定时, 各社会经济主体就会耗费资源去进行提取, 同时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 这就是寻租行为。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 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效果, 如果经济人能够在规范会计运行规则中施加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就能够提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过程的“公共租”, 于是会计寻租就成为作为经济人的各社会经济主体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会计能够导致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 因此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可以转移财富, 此时就存在利益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这种会计行为正好体现了寻租的基本思想。颜敏等学者将会计寻租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 (即经济收益) 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会计信息 (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 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 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本文将会计寻租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会计信息 (包括对外公布的财务信息以及供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 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 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非生产性寻利活动。根据该定义, 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准则制定权的争夺等都可以概括在会计寻租这一范畴, 会计寻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因此对会计寻租问题进行研究将能更好指导会计实务。

(二) 会计寻租的特点

一是政治性。我国最早处于单轨制的会计制度环境下, 政府掌握其解释权和运用权, 会计寻租表现在努力说服政府尽可能地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政府成为会计寻租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原有会计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 不能对新出现的经济情况做出及时处理, 为此我国于1992年底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 并开始了长期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并行的双轨制, 然而实际上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铺垫了会计寻租活动, 一些利益主体开始影响会计准则的颁发, 包括对将要颁发的会计准则进行政治游说, 陈述其“经济后果”, 使得现今会计寻租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二是人为性。会计寻租从某种意义上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的寻租活动, 而会计信息的产生和使用都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 这就使得会计寻租带有较强的人为性, 不管是会计人员寻租还是利用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的寻租实质上都有人为烙印。特别是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加, 一些新兴上市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会计行为, 这些也促使了会计寻租现象的发生。三是长期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 国家宏观调控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更加符合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短期内不会消失, 因此寻租活动也就不可能立即终止, 并且在会计领域长期存在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双轨运行, 会计规范体系中存在着会计寻租的空间, 这些也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会计寻租在长期内将仍然存在。四是多样性。虽然会计寻租提出的时间不长, 但其手段发展迅速, 体现了各利益相关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从早期对会计制度争夺权的寻租到利用会计政策方法进行强制性寻租再到直接制造虚假信息来寻租, 会计寻租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程度也越来越深。各利益相关主体在积极进行各种寻租活动的时, 政府部门为保障市场的运行会进行相应“反寻租”。

二、会计寻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转轨过渡型经济是会计寻租产生的制度基础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市场机制处于培育和发展阶段, 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还在形成中。这一转型经济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计划经济旧体制尚未去尽, 市场经济新体制还未完成。与转轨过渡中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上层建筑也处在变革过程之中。这些上层建筑的变革既可能超前于当时的经济基础, 亦可能滞后。表现在我国的会计活动中, 出现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双轨运行以及行政力量在推进会计服务市场建设中干预较多等问题, 这些都为会计寻租提供了可能。1993年我国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选择双轨制这种变迁方式的开始。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 并不涉及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直接规范, 其重点放在于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 侧重于确认与计量, 内容比较抽象和简括。会计准则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种判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会计寻租活动的产生。会计规则的“双轨制”运行意味着其在适用对象上存在差异, 这对混合性质的企业集团或跨行业的企业利用会计规范范围的差异所形成的政策空间进行寻租提供了可能。

(二) 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的不完善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准绳, 从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行为规范, 具有“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与制度的缺陷致使会计寻租行为合法化、合理化, 助长了会计寻租行为。一是会计准则的不完全使“公共租”的提取合法化。从博弈论的角度看, 经济制度的制定都应有充分博弈的过程, 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不例外。然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单方面的政府行为, 是政府主导型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制定过程没有经历反复博弈而实现纳什均衡。财政部也于2003年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 广泛吸收有关部委、会计职业团体和证券界领导, 以及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和会计中介机构的知名专家, 加强了代表的广泛性, 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财政部。二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致使会计寻租合理化。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致, 会计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 只能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 同时保留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使其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 特别是有些会计事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进行会计估计, 如期末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这些给相关利益者的会计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三是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性导致会计寻租行为的合法化。首先, 会计准则的规定常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操作依据。当某些新经济现象出现, 就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据可依的现象。其次, 会计准则定义或释义可能出现不准确性, 某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歧义, 就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如在会计准则中使用较宽泛的“极少可能”、“有可能”、“很有可能”等。再次, 会计准则中有些核算原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是可靠性还是相关性, 过分稳健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会计准则的缺位和缺损会导致“会计寻租”的合法化。

(三)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的存在, 使得对会计寻租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产权主体虚置与内部人控制, 为会计寻租提供了条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随着企业上市而得到完善, 控制权的主体是国家或法人, 但有效持有主体缺位, 致使产权主体虚置, 没有形成人格化的产权主体, 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监控机制有名无实。由于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国家或法人控制, 中小股东不仅持股比例低而且分散, 缺乏监督和约束内部人的动力和手段, 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 衍生经营者道德风险甚至逆向选择。作为代理人的公司管理者有可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 完全控制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这为会计寻租提供了条件。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 诸如公司价值评定和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资本市场以及其他一些制度安排, 可以实现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与制约。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 加之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经理市场效率残缺, 使得经理人员会通过会计寻租捞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

(四) 独立审计制度缺陷

独立审计制度的缺陷, 不仅掩盖了会计寻租造成的虚假信息, 同时也诱发了审计市场的寻租行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缺陷, 使会计寻租活动滋生蔓延。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绝大部分已经脱离了挂靠单位独立经营, 但仍与挂靠单位有着各种联系。各挂靠单位或为会计师事务所揽业务, 或为了争取上市额度等地方利益, 默许乃至纵容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一起操纵利润等。另外, 非审计业务的展开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使得“审计合谋”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计企业提供代理纳税申报、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 我国也不例外。但会计师事务所过多介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必然会使得双方利益联系更加紧密, 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合谋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从而影响到审计活动的独立性。另外, 目前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大都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更加大了审计合谋的可能性, 使得审计寻租行为不断发生。

三、会计寻租治理的对策

(一)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经历了由国有国营到承包制再到公司制的产权制度变迁过程;并且会计规则也由原来的统一会计制度, 在政府的主导下变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双轨运行的特有会计规则, 这些行为为寻租者提供了租金。寻租理论指出, 寻租行为与政府在经济系统中的活动范围与区域大小有关。因此, 要减少政府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着重履行将准则作为法规颁布并监督其执行的职能, 只有在必要时才直接参与准则的制定。

(二) 完善会计准则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仅提供技术规范, 而且可以促使企业提供相关可靠、清晰可比的会计信息, 以满足不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构建科学、严谨的会计准则体系已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 具体来讲一是限制制定准则中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视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的矛盾是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因此不能通过限制企业的选择权来解决这一问题, 而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通过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进行寻租。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 其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应有所限制。二是更加全面考虑会计准则制定内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 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 如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的会计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并无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日益重要, 准则中应对其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定, 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进一步修订。三是会计准则制定人员要有广泛性、层次多样性和专业性。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会计法律、法规均由国家和政府制定。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负责, 现行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来源于财政部、证券监管机构、会计职业界、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 均为国内外知名的会计专家和会计领域的资深人士。但总体来讲其代表性不够, 表现为:缺乏相应数量的会计实务界人士加入;没有证券市场中大股东、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债权人等相关利益团体的参与。准则制定组应有会计实务界人士和相关利益团体的参与, 因为他们是会计准则的使用者, 其理解会影响到会计准则的使用效果, 缺少会计实务界人士和相关利益团体的支持, 会计准则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三) 强化监督机制和加大处罚力度, 增加会计寻租成本

建立有效的事前监督机制和事后惩治机制, 提高寻租者的行为成本。即要设计出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约规则、监督机制和防范措施, 提高寻租者预期受罚概率。同时要建立严厉的惩治机制, 对法制建设的加强和对腐败惩治力度要加大。事前监督机制的作用在于提高寻租活动的曝光概率, 从而降低经济人参与寻租活动的概率, 防患于未然;事后惩罚机制的作用在于提高寻租活动的私人成本, 影响经济人的成本、收益计算, 使其成本期望值大于收益期望值, 因寻租得不偿失而放弃寻租行为。严惩非法设租、寻租, 完善机构司法监督, 加强立法, 提高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提高微观主体的寻租成本和寻租风险, 使其主动放弃寻租行为, 从而有效降低寻租概率。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制定得十全十美, 也不可能完全遏止寻租行为。所以在不断地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时, 必须辅之以较大的处罚力度来惩治寻租者, 使其得不偿失, 失去从事寻租行为的动机和动力。寻租活动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是较普遍的现象, 寻租行为尽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对于寻租个体来说, 寻租成本小于其获得的利益是寻租行为发生的前提。因而, 在抑制租源的同时, 应增加寻租者的寻租成本, 使租值耗散, 寻租者无利可图。增加寻租成本包含两方面:一是加大寻租的物化的经济成本。可以通过加大对非法寻租行为的预防和惩罚力度, 使从事寻租行为的主体在权衡寻租、创租、抽租带来的收益与成本比较中, 理性的选择放弃寻租行为;提高查处非法寻租行为的概率。二是加大寻租活动的精神成本。非法寻租行为的精神成本:可能被发现的心理负担;被发现或被惩罚后的对其声誉的不良社会影响。因而提高非法寻租的精神成本, 就要提高查处概率, 并将非法寻租主体行为公开, 对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让其为其寻租行为支付昂贵的精神代价。

(四) 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是多种契约的结合体。现实中企业管理当局与其他利益相关各方尤其是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防止管理当局可能根据其利益最大化进行逆向选择, 应对其采用激励与监督并用的方法。会计信息是激励和监督所依赖的基本信息, 对会计信息有控制权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利用会计选择空间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操纵不同会计期间的收益指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是确保会计信息高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内部治理机制一旦失衡, 会计寻租发生的概率就会居高不下。公司治理就是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权利的安排, 实行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也是减少会计寻租活动发生的重要举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 同化出资人与经理人的效用函数以缓解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权利制衡机制的安排, 瓦解经理人的超级信息地位以缓解逆向选择。因此, 公司治理是保证会计政策合理有效选择的内部保障机制。

(五) 提高反寻租意识, 建立反寻租的道德规范

诺斯认为, 遏制寻租活动的有效方法, 是建立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文化与道德。防范寻租活动, 除了依靠健全的体制、完备的法制和有效的社会监督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道德约束。许多问题的发生和解决并非是无法可依, 而是有法不依。完善的制度有赖于人的执行, 因此有必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对经济人进行内心调节, 制约其行为和活动。道德约束达到一定水平, 就会成为体制和法律无法相比的力量。从一定角度讲, 对于寻租活动最好的控制和防范就是经济人的自律, 使经济人从道德上产生对寻租活动的反感, 以改变其偏好及效用函数, 从而主动选择放弃寻租行为。这就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建立反寻租的道德规范, 使人们认识到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寻租最终会影响其个人声誉。道德建设应当是全方位的、系统的、长期的工程, 包括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公务员道德建设、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等等, 需要长期反复教化和灌输才能完成。道德建设的长期性也表明, 当前加大对会计寻租的惩罚力度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

摘要:会计寻租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扭曲资源优化配置。近年来各种违规事件层出不穷, 会计寻租活动频发,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会计寻租产生的经济后果, 提出了我国会计寻租治理的总体思路, 并从政府职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监督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反寻租道德规范的建立等方面, 对抑制会计寻租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寻租,政府管制,经济后果,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光勇、姚晗:《会计制度变迁和会计寻租》,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

会计寻租的危害与对策 篇6

一、会计寻租造成的租值耗散或福利损失

会计寻租一个明显的不良后果是它们导致了非常不公平的财富转移, 这种不公平的财富转移对政府监管部门和工商界来说都是非常难堪的。会计寻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问题, 更主要的是, 会计寻租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扭曲资源优化配置。从寻租人本身来讲, 他从寻租中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寻租所付出的成本。尽管在寻租过程中他没有创造任何财富, 并且还要消耗财富, 但是对于寻租人来讲, 这些都是外在的, 从整个社会来看, 寻租行为是完全不可取的, 经济学家把会计寻租活动称作人类社会的“负和游戏”, 亦即一场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大于利得的竞赛。从理论上讲, 在均衡状态下和长期来看, 寻租者本身也捞不到什么便宜。因为既有寻租者, 就必有避租者与之抗衡, 到头来的结果是社会经济的“内耗”, 资源的浪费, 落得两败俱伤, 谁都不赢。

二、会计寻租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 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 即会计报告会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决策。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其天然的经济后果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必然会对其进行寻租行为。会计信息供给者的寻租行为因而也就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信息失真有直接的责任。但是, 企业的会计要受单位负责人的管理, 在委托-代理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激励机制也不健全, 这样, 代理人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即将公布会计信息时, 经常进行寻租往往要进行损害他人的寻租行为, 致使报告出来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另外, 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 往往需要利用上市公司来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水平或显示政绩。这样,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上市公司指标或者为了已上市的公司不被罚下, 会对所属单位虚报及虚夸问题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 或者层层摊派经济指标, 或者指使几个部门联合起来造假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进行会计寻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损害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阻碍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美国的安然事件和我国的银广夏事件等都充分说明了会计寻租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之大, 它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诚信危机, 进而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

三、寻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环境

寻租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在竞争时总想到运用不法手段如何多获得一些租金, 而不再考虑如何发展经济, 这样必然导致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难以为继。同样, 寻租过程中的各种违法活动促使行贿、骗汇等金融犯罪肆虐, 破坏了正常的法制建设。其一, 寻租行为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寻租活动往往压抑竞争, 最后形成垄断。为获得这种垄断地位, 企业通常采取游说、疏通机关和对政府官员贿赂等办法;其二, 寻租加剧了投资风险。寻租的一般规律是付出租金的人必须收回高于租金的利益, 否则不会盲目付出租金。这就要求寻租人在付出租金后的预期收益率相当高, 根据收益与风险的关系, 预期收益越高, 其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 包含租金的投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金融风险, 给市场带来动荡因素;其三, 寻租滋生了权力腐败行为。前面我们讨论过, 在单纯的市场经济中, 寻租不可能发生。由于政府的介入, 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而这种行政特权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 造成了创租和寻租的可能。同时, 由于创租和寻租, 产生了一个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和一批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的食利层。近几年暴露出的寻租案例所牵涉的金额越来越大, 充分证实了寻租的危害性。

基于上述分析, 会计寻租对经济与社会、直至对个人福利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也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对于这种广泛的破坏性, 只有提早防范, 要从制度和根本上隔绝会计寻租的土壤。

1、加强董事会建设, 使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

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 必须解决好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以及激励等问题, 防止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董事长应由非执行董事担任, 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1) 在独立董事的选择问题上, 不应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来选择独立董事候选人, 董事会建立专门提名委员会, 增加独立董事的比重, 提名委员会人员组成不是根据股东持股比重来组成。中小股东派代表与大股东代表人数同样多, 使选出的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 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2) 关于独立董事的激励问题, 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对其独立性的影响, 要在承认独立董事的贡献与不损害其独立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均衡; (3) 董事会除了建立提名委员会外, 还要建立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专门研究对高管的薪酬激励问题;审计委员会提高内部信息质量;战略委员会研究公司大的方针、战略发展问题。保证这些专门委员会建立的独立性, 防止高管人员操纵、控制。

2、建立经理人市场。

我国经理人市场很不完善, 许多国有企业的经理不是由市场筛选, 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 其标准取决于他们的偏好, 并不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

3、培育机构投资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经验来看, 机构投资者对于市场的成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 机构持股在总量上约占美国全部上市公司股本的50%, 其总资产已由1950年的1, 07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8万亿美元。

4、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自律建设。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立身之本, 注册会计师能否发挥独立审计的作用, 是能否防范虚假财务信息、杜绝财务假账的关键。虽然在我国已经颁布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 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必须为注册会计师创造相对宽松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以保证其审计的独立性。

5、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惩治力度。

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对组织成员的职业道德优劣表现要赏罚分明, 使道德诚信等内在制度被有效自觉地执行。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装置之一, 其影响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的主要手段是会计信息的提供, 而会计寻租正是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纵来进行获利。只有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制度两个方面共同下手, 才能有效地控制会计寻租的实现。可以说, 其中的成绩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也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志萍.会计寻租——没有胜出的负和博弈.财务与会计, 2007.7.

[2]汤寿珩, 王海兵.会计寻租及其治理.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7.18.

[3]宋艳.浅议会计寻租.山西财税, 2007.

[4]朱继民.上市公司会计寻租行为表现及对策.经济师, 2005.11.

会计寻租的动因及治理对策 篇7

(一) 会计寻租的概念

寻租活动是指当市场上存在着因为资源稀缺而引起的经济租金时, 理性的经济人会通过利用政治力量或经济资源的方式, 在未产生新增价值之前, 改变资源的原有分配方式以实现财富的非正常转移。寻租理论在会计中的运用称为会计寻租。会计寻租是一个过程, 表现为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博弈。最初的会计寻租被人们运用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即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施加影响, 以便使得出台的会计准则对自己有益处, 这里面就涉及到会计寻租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 关于会计寻租的概念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众多学者关于会计寻租概念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会计寻租是指在企业真实业绩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会计数据或财务报告收益数字等会计信息, 以进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 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 会计寻租的特点

1、政治性。

在单轨制的会计制度环境下, 会计寻租表现在努力说服政府尽可能地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因而政府成为会计寻租的主要对象;在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双轨制环境下, 会计准则铺垫了会计寻租活动, 即一些利益主体通过影响会计准则出台的方式来使自已有利, 这使得如今的会计寻租依然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2、多样性

从早期的对会计制度争夺权的寻租到利用会计政策进行强制寻租再到直接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寻租, 会计寻租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而且程度也越来越深。为了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政府部门会对企业的寻租活动进行相应的干预, 但干预的结果往往是创造了更多的寻租空间, 进一步促发了寻租手段的多样化。

3、危害性。

会计寻租不利于市场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不利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 会计寻租会助长政府部门的腐败之风, 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诚信度, 降低企业的信誉。尽管会计寻租对某个企业来说在短期内是有益的, 但由于其社会成本极高,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会计寻租产生的动因

(一) 经济利益是会计寻租的根本动因

在经济学中有“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或团体。经济人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会在社会资源一定、公共领域存在、寻租行为所受惩罚度较低的情况下, 利用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中的漏洞去寻求利己资源。会计是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手段, 具有为经济人谋求最大利益的功能, 它通过会计计量方法和会计准则的选择可以改变会计数据和财务报告信息, 使社会经济资源和财富转移给寻租人。因此, 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 公司企业、股东、经营管理人员都存在着寻租动机, 可能进行寻租行为。

(二) 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寻租提供了可能

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 经济制度的变迁为会计寻租提供了可能。首先, 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公允价值计量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境, 导致执行按公允价值规范的会计准则时势必出现估计、判断等行为, 客观上为会计寻租活动创造了条件。其次, 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而经济发展出现的大量新业务、新情况、新问题并未完全纳入现有会计规范所规定的范围, 这更为会计寻租提供了可能。

(三) 信息不对称为会计寻租提供了信息屏障

在商业交易中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 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两类表现形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企业由于缺乏真正有效的对代理人的长期激励计划, 加之代理人努力的不易观察性、雇佣期间的有限性, 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会计寻租行为。委托人与代理人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企业的造假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利用虑假的财务信息进行寻租活动在企业中已是屡见不鲜, 同时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企业管理层的会计寻租行为。

(四) 法律法规对会计寻租监管、惩罚不力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监督、调控、维护社会秩序良好运转的保证, 也是会计机制服务于经济制度的保障。目前, 我国法制建设不够健全, 还不能覆盖全部的经济生活, 还存在法制盲点。法制盲点的存在为会计寻租者创造了法制空间, 企业会利用法制盲点进行会计寻租以获取资金, 而不会受到法律的监督和惩罚, 即使受到惩罚, 成本也小于违规收益。同时由于法制监督成本过高, 执法机构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监督所有的经济活动, 造成对会计寻租的监管不力, 如在我国股票首次发行中存在着上市公司不按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信息、向准则执行者购买审计意见等寻租现象。

三、会计寻租的治理对策

(一) 转变政府职能, 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

很多会计寻租活动实际上是由政府干预引起的, 因此要减少会计寻租行为的发生, 应当从转变政府职能开始入手。首先, 应当放松管制,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寻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政府过度干预和管制造成的。因此, 要消除会计寻租活动, 必须放松管制,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把原本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交由市场、社会承担, 还权于市场、社会。其次, 加强法治建设, 实行依法行政。通过立法使政府重点搞好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法制监控, 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审批, 努力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建立廉洁、高效、协调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 从制度上减少会计寻租活动的机会。再次,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开化和程序化。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会计寻租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暗箱操作”引发的。因此, 依据透明度的原则, 实行行政管理的公开化和程序化。通过行政管理的公开化和程序化, 消除政府行政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的无序性, 防止行政权力的不规范运行所造成的不公正和混乱局面, 以便减少会计寻租行为产生的机会。

(二) 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建设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 减少企业的会计寻租活动, 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政府应不断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建设, 这是防范会计舞弊, 控制会计寻租活动的关键之策。首先, 应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建设。会计准则制定权中会计寻租活动的存在, 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破坏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因此要通过制度创新, 完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 减少会计寻租空间。同时, 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惩罚机制, 提高会计寻租活动的曝光效率, 加大寻租者的行为成本。其次, 完善法律法规, 考核监管人员执行力度。会计寻租行为不仅仅是违法者自身能完成的, 执法者不执法或执法不严也会导致会计寻租活动的产生。因此政府应努力营造法制健全、执法严明的良好环境, 而且应进一步树立会计规范的权威性, 使会计的相关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以便减少会计寻租产生的可能性。

(三) 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所做的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则必然难以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只有企业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减少会计寻租发生的机会。首先, 优化股权结构, 减少一股独大现象。企业应同政府脱钩, 实行政企分开,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公司内部结构,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其次,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减少内部人控制。企业应强化监事会的作用, 加大外部监事的比例, 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利, 使之与董事会完全独立运行, 实现监督作用, 防止大股东通过操纵会计政策选择侵蚀小股东的利益, 以维护会计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寻租。总之,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减少会计寻租活动发生的重要举措。

(四) 加强道德建设与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首先, 政府等有关部门应从舆论和法制宣传上引导全民的价值取向, 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体系, 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过度的会计寻租不但会损害整个社会福利, 而且将会使每个人都可能受损, 从而形成一种反对会计寻租的道德或思想环境, 进一步扼制会计寻租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其次, 抑制会计寻租, 还要加强财经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的后续思想教育。目前,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 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 进而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注重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观念,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效遏制会计寻租活动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只有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从思想上重视其对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寻租。

参考文献

[1]、阮梓坪、韩玉启, 会计寻租研究探讨, 财会通讯, 2008年第3期1、阮梓坪、韩玉启, 会计寻租研究探讨, 财会通讯, 2008年第3期

[2]、章涛, 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及其对策分析, 会计之友, 2009年第8期2、章涛, 会计寻租的经济后果及其对策分析, 会计之友, 2009年第8期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会计寻租治理 篇8

一、会计寻租治理综述

租是资源在非平衡状态下的差价收入或要素收入。公共选择理论开创者Tullock (1967) 提出了寻租 (Rent-seeking) 思想和寻租方法, Krueger (1974) 正式提出了寻租理论, Bhagwati (1982) 将寻租归纳为“追求直接的非生产性利润”, Buchanan (1980) 认为“寻租是追求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而造成的社会浪费”。Tollison (1982) 、Brecher (1984) 、Srinivasan (1984) 等人也对寻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而言, 寻租是利用相关手段限制自由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以维护或攫取既得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

会计寻租是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 (即经济收益) 并未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会计信息 (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 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 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颜敏, 2004) 。会计寻租表现为准则游说、盈余管理。会计管制是会计寻租产生的直接导因, 而会计信息市场失灵是会计管制的诱因 (雷光勇, 2001) ;会计寻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质和信息不对称 (颜敏, 2004)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会计寻租提供了信息屏蔽 (杨纬隆, 2007) ;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会计信息市场失灵, 从而导致会计寻租 (汤寿珩等, 2007) 。因此, 可以认为, 会计寻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非对称性导致的。

会计寻租治理的观点多局限于制度视角, 主要表现在:改革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和加大会计准则违规的惩罚力度 (雷光勇等, 2005;汤寿珩等, 2007)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黄雪芳, 2007;杨景海, 2009;章涛, 2009) ;增加会计寻租成本 (杨景海, 2009;章涛, 2009) ;增强政府的道德劝说功能 (杨纬隆等, 2007) 等。因此, 依据会计寻租的形成原因, 笔者认为应该从技术视角, 提高会计信息的对称性, 从而有效治理会计寻租行为。

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会计研究

Pr igogine (1969) 提出了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理论, 与Haken (1969) 的协同 (Syneraetics) 理论、Thom (1972) 的突变 (Catastrophic Change) 理论等构成了自组织理论体系。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 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资和信息, 在系统内部某个参数的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 通过涨落, 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 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状态结构, 产生自组织现象。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 其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 产生使系统发生质变的涨落, 从而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 产生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中的“熵” (Entropy) 在热力学上标志热能转化为功的程度, 泛指系统的有序程度, 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高熵意味着系统无序程度的增大, 而低熵则对应于有序程度的增加。信息论创始人Shannon (1948) 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 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包括时间、空间、品质、风险、环境等, 信息量是一个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物理量。控制论创始人Wiener (1948) 认为信息量是负熵。信息是系统的秩序和组织化程度的量度, 熵是系统混乱和组织解体的量度。信息论和控制论扩充了热力学熵的含义, 把熵定义为事物运动状态的不确定程度 (混沌程度) 的物理量, 把负熵看作为熵的对立面, 用负熵值来度量系统的信息量。信息量可反映系统或结构的有序程度、组织程度、复杂性、特殊性, 进化或发展的程度;信息可降低系统运动状态的不确定程度, 就是消除或减少系统的信息熵, 也就是增加系统的信息负熵。

耗散结构理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较为有限。李高奎 (2001) 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着可逆与不可逆、线形与非线性问题;丁爱琴 (2003) 认为财务系统是一个处于远离平衡态、存在着非线性作用机制的开放系统。江金锁 (2006) 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展开研究, 指出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提高会计政策制定的广泛参与度, 使会计政策制定机构成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可以有效地完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林钟高 (2006) 利用熵、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特征和效率, 认为会计准则的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都是对会计准则不均衡的反应, 目的是引入负熵流, 减少会计熵增的速度。

三、会计寻租治理的技术路径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 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负熵和对称性, 应变革传统视图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 基于数据仓库、事件驱动技术、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数据挖掘技术, 建立集成共享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信息使用者供给会计数据元, 从源头规避经济人的信息操纵, 降低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 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寻租行为。

(一) 基于元数据构建业务数据采集系统

元数据 (Metadata) 是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 是提供关于信息资源或数据的一种结构化的数据, 是对信息资源的结构化的描述。其作用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本身的特征和属性, 规定数字化信息的组织, 具有定位、发现、证明、评估、选择等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元数据已经成为联接、协调、整合和控制信息资源各个层次, 甚至整个信息服务体系的工具和纽带, 成为信息集成共享的基础。元数据格式由内容结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等多层次的结构予以定义, 如在信息系统中, 元数据可以回答系统有哪些数据?哪些是正确的?应使用哪些数据?数据的使用者是谁?业务定义是什么?与其他数据有什么关系?数据是否可靠?等等。

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作为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 一般通过元数据描述其内部的数据结构和建立方法, 并将元数据贯穿数据仓库的创建、维护、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数据仓库中的元数据按用途分为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 技术元数据是关于数据仓库技术细节的数据, 如数据模型、数据抽取规则、数据转换规则、数据汇总规则等, 主要为开发设计、管理维护人员服务;业务元数据是从业务的角度描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 如定义财务报表、企业概念模型、多维数据模型等, 主要为最终信息使用者服务。元数据支持数据仓库的管理功能包括描述哪些数据在数据仓库中;定义要进入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和从数据仓库中产生的数据;记录根据业务事件发生而随之进行的数据抽取工作时间安排;记录并检测系统数据一致性的要求和执行情况;衡量数据质量。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是基于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复式记账思想, 从企业业务处理系统中剥离出影响会计要素变动的数据,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 以揭示经济业务活动的价值信息。而基于元数据和数据仓库的会计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思想是对企业资源、经济事项和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对象化、模型化处理, 并按其实际语义而非人为加工过的借贷分录的形式与资源、经济事项和参与者相关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确认、采集和存储。因此, 基于元数据和数据仓库的会计信息采集系统将会计数据的采集、存储嵌入到业务数据系统, 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集成共享。

(二) 基于事件驱动技术构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事件驱动 (Event Driven) 是指根据事件的状态决定执行相应的程序运行模式, 当事件发生时, 将产生标志事件发生的消息, 触发相应的程序, 执行相应的动作。事件是表示业务过程中的单一活动, 一个企业的业务活动可分为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决策与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与向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有关的业务活动;信息事件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维护、传输、报告等的处理活动;决策与管理事件是信息使用者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

基于事件驱动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将业务事件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 在业务发生时采集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 把业务事件数据w集成在数据仓库中, 同时利用信息生成工具对事件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 即按信息使用者需要生成各种视图, 如明细账、分类账和财务报告等, 实现业务与会计的协同化处理。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系统嵌入业务执行处理过程中, 在业务事件发生时记录数据并控制业务过程, 其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与管理。

(三) 基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构建会计信息披露系统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e 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 XBRL) 是基于XML的标记语言, 是专门用于对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重制以及交流的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国际标准。XML通过其标准的DTD定义方式, 允许所有能够解读XML语句的系统辨识用XML_DTD定义的元数据格式, 从而解决对不同格式的释读问题。XBRL主要由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实例文档、样式单组成。其中, 技术规范是最基本的, 规定了XBRL分类标准和XBRL实例文档所应该遵循的各种规则;分类标准是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遵循XBRL技术规范制定的;实例文档是一份包含了会计数据的XML文档, 是根据分类标准映射企业会计数据而生成的;样式单实质上是一种可以将信息呈报为特定或各种格式的应用程序, 包含了将XBRL实例文档以不同形式显示的表现和转换规则。

XBRL是利用XML技术标准, 依据会计信息披露规则, 将财务报告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元素, 再根据信息技术规则对元素赋予唯一的数据标记, 从而形成标准化规范。由于XBRL是一种能对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和控制的元语言, 所以, XBRL不仅能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而且大大增强了信息使用者在不同软件应用程序之间交换电子信息的能力, 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另外, 通过XBRL对数据向下挖掘的功能, 信息使用者能够方便地抽取财务报告中特定的具体信息,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 增强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

(四)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会计信息应用系统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以视图输出为导向, 所进行的数据分析是基于已知假设的, 如财务报告数据的检索、财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等。而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 积累的会计数据量急剧增长, 如何及时从海量的会计数据中提取可靠与相关的决策信息, 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会计数据挖掘就是为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应用技术。

会计数据挖掘可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1) 关联分析, 是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的某种规律性, 其目的是找出数据仓库中隐藏的关联网, 一般用支持度和可信度两个阀值来度量关联规则的相关性。 (2) 聚类分析, 是把数据按照相似性归纳成若干类别, 用以建立宏观的概念, 发现数据的分布模式, 以及可能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分类, 是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 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 即该类的内涵描述, 并用这种描述来构造模型。 (4) 预测, 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变化规律, 建立模型, 并由此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及特征进行预测。 (5) 时序模式, 是通过时间序列搜索出的重复发生概率较高的模式。 (6) 偏差分析, 是发现数据仓库中数据存在的异常情况, 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为实现上述功能, 通常采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决策树、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遗传算法、联机分析处理、粗糙集等。

参考文献

[1]雷光勇, 刘金文, 柳木华.经济后果、会计管制与会计寻租[J].会计研究, 2001 (9) :50-53

[2]颜敏, 李现宗, 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 2004 (2) :23-28

[3]黄雪芳, 胡日东.证监会、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寻租行为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 2007 (6) :145-148

[4]李高奎.耗散结构理论对会计学研究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1 (4) :98-104

[5]江金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3) :60-62

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篇9

应向人民道歉

尽管在法律上人们都知道国有资产不是“党产”,但在这两个事件中,两位当事人却不约而同地首先提到党。魏家福和刘志军都是共产党员,同时又都是职业经理人。作为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行为与其共产党员身份并无必然联系,因其承担的是国有资产的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y),管理的是国家和人民的资产,从这个角度看,魏家福和刘志军首先应该向谁道歉呢?是国家!更直接地说,是人民!

长期以来,人们把国家混同于党。在实践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几乎都是党员。党员必须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于是国有资产成为党产。他们如此廉价地“向党道歉”,其实是在“表忠”之时把党陷于不义,难怪新华社要发表署名“戴立言”的文章,严厉驳斥了“腐败的原因是共产党一党执政”。新华社文章重点分析了新加坡经验,特别强调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主政以来廉政与反腐所取得的成就。

“寻租理论”背后的罪与罚

腐败是商品经济的润滑油,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双轨制”背后总有两只“手”:一只看不见的“手”,供求决定价格;一只闲不住的“手”,政府调控经济。而政府调节之手的执行者,基于自身私欲和偏好必然产生“寻租”行为。1967年,经济学家图洛克(G.Tullock)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首次提出了寻租行为的经济学概念,并因此被称为“寻租理论之父”。根据“寻租理论”,刘志军、魏家福都是寻租者。刘志军的行为是基于市场垄断而产生的理性经济行为。他的贪腐欲望驱动了高铁网的加速完成,留下了经济价值高达数十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但从道德角度看,刘志军恶贯满盈,天诛地灭。反之,魏家福的“忠诚”扩大了中国远洋的亏损,留下了一个几乎无法填平的黑洞。从道德角度看,魏家福绝非恶人,只是力不从心;但从经济后果看,魏家福决策失误,却想把亏损责任推卸给党中央和国务院,并称其为国家“承担了社会责任”。

在图洛克之后有许多学者研究“寻租行为”,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他把与政府活动相关联的寻租分为三类:额外收益、政府肥缺、侵吞公产。还直接描述了寻租者行为的特点“宣传、吹嘘、奉承、游说、哄骗”。由此可见,魏家福和刘志军的向党道歉,恰恰是寻租者行为的一种,直接验证了布坎南的寻租理论。

如何才能抑制国有资产经营中的寻租行为呢?对比新加坡的实践,有三点值得认真学习:①国有企业经营者不应是清一色的党员。建议规定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非党员比例,就像上市公司董事会规定独立董事比例一样。②制定《反贪污法》,并依法实行财产公示制度。1959年新加坡总统李光耀上任伊始即立法通过了《反贪污法》,从此严令竣法,诛杀贪官。他讲过:“若没有财产公示制度,这个国家的反腐败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③国企经营者要定期审计并制度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寻租是制度性的,无法靠“党性”克服,要让纪律和审计代替“党性”,逐渐弱化“以党代企”的人才选聘模式。

浅析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寻租行为 篇10

1.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备

首先,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允许企业对同类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并允许会计政策变更, 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使上市公司能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自主选择会计政策, 从而更准确更完备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但这些弹性空间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寻租空间。

其次, 会计准则制定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经济管理环境的变化及不确定性使会计准则存在时滞。加之会计相关制度本身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制定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金融工具的涌现, 使得会计准则因缺乏前瞻性而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和经济行为的更新, 导致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

最后, 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要求不严格, 会计政策变更可以说是持续性的会计政策选择, 在广义范围内, 变更也是选择的一种。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变更后除了确实无法合理确定累积影响数外, 均要求用追溯调整法, 调整最早期间期初的留存收益, 这种做法为企业提供了逃逸通道。

2. 企业不良动机导致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 往往会利用会计政策的自主选择权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企业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 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企业在发展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 于是企业就会产生寻租动机。不管企业出于何种不良动机, 其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 那就是虚增利润。对于企业来说, 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最容易操控的。由此,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予寻租的可能性成为必然性。

3. 控制不严监管不力导致会计寻租愈演愈烈

从企业内部来看, 当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 企业的会计由单位负责人管理, 在委托-代理普遍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激励机制也不健全, 代理人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即将公布会计信息时, 经常进行寻租。委托人也会因各种目的或顾忌而听之任之, 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约束。

对于投资者来说, 投资于股票大多是为了获得资本利得。在资本市场上, 只要有炒作机会, 只要能给他们带来收益, 只要能获得更多租金, 他们就会采取姑息放任的态度。可见, 投资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租金, 使投资理念出现偏差, 导致会计寻租情况不但没有纠正, 反而愈演愈烈。

从企业外部来看, 我国《会计法》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虽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 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 从而使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 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执法困难的尴尬。

二、会计政策选择寻租带来的后果

1. 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会计信息是会计政策执行的结果, 是反映会计主体经济业务活动的实际运行状况、运行特征及运行结果的一种经济信息。

会计政策寻租的结果是财务报表中利润和每股收益增加了, 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的信息是:公司有持续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公司未来发展的风险不大。会计政策选择寻租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操纵, 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

2. 经济效率下降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

会计政策的寻租是寻租方式的一种, 也必然会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寻租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企业在寻租, 那么利益相关者岂会袖手旁观?按财务管理的双方交易原则, 要求企业在财务交易时, 在谋求利益的同时要注意对方的存在, 对方也会遵循自利原则行事。那么, 作为得到利益的一方, 是不是要分一杯羹给别人呢?在完全的市场中, 投资者都是理性的, 在竞争的环境中, 如果某些企业通过寻租实现了自己的不良动机, 会不会引起其他企业的效仿呢?于是乎, 你寻我寻大家寻, 经济效率下降、财富分配不公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3. 增加社会成本, 浪费社会资源

相关监管机构为了研究如何去制止寻租, 要花费准则修订成本;准则变化会增加会计人员相应的培训成本以及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重组会计基础性资料等带来的成本。

最为重要的是, 会计寻租引起的效率损失成本。会计信息失真向投资者传递错误的信息, 让经济要素错误地流入和流出, 对企业对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因为在财务管理中要高度重视机会成本。

三、遏制会计政策选择寻租行为的建议

1. 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充分发挥其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作用

(1) 建立由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首先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要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尽量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与利益空间相一致。制定各方普遍认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的现象, 从而减少相关利益集团的可寻租空间。

(2)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尽量减少寻租的弹性空间。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仅要考虑现实经济状况, 同时又要适应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会计环境的变化, 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 使制度和准则能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即使面对一些改革和变动, 也能很快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3) 压缩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应缩小企业会计政策可选择的空间, 更加严格地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虽然这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机械化, 但总会比寻租成本小得多。这样也压缩了租金的来源, 使得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寻租丧失了“先天性”的可能。

(4) 严格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是在报表附注中, 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太少太空泛, 所以一定要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 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

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 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这就使得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增加, 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2. 完善公司治理、监督、激励机制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在领导管理、控制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 会计系统在公司治理结构下运行, 必然受其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还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会计系统的工作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的引导和控制, 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会计政策选择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重要保障。同时, 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 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 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 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 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

(2) 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 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和管理者有时候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往往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或是为了职务消费和政治前途, 使追求目标短期化, 这就难免出现寻租行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使经营者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这种稳定的收入可以使代理人暂时放弃高风险的寻租、创租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寻租行为的继续。所以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相关的激励机制, 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 使管理当局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 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 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

(3) 强化监督管理力度。第一, 减少政府部门的作用。我国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使得监管部门投鼠忌器, 无力下手。我们应该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政府缩小对经济的管制范围, 确定合理的管制边界。第二, 赋予证劵市场更大的监管权力。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赋予证券监管部门更大的监管权力。

3.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法治和德治并重

(1)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诚实守信”,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中国会计精神应当是诚实守信的品质、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怀和进取创新的追求。其中的诚实守信是灵魂, 由此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寻租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他们主动放弃寻租。如果道德约束达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具有体制和法律无法相比的力量, 因为从根本上讲, 对寻租活动最好的控制和防范在于经济人的自律。因此,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意识形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 加大惩处力度。从法制层面看, 要加大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的力度。提高寻租活动的事后曝光率, 从而使寻租者不得不放弃寻租。我国在经济立法和规范方面还存在许多真空地带, 寻租本身就是钻空子, 所以一定要加强法制、规范建设。建立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惩罚机制, 加大对寻租者的打击力度, 以增加寻租的违法成本和其他损失, 对报告虚假信息, 给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者, 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决不姑息。对寻租者的行为选择起到震慑作用, 使寻租者不得不对自己的得失进行权衡, 从而规避寻租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使得寻租的长期目标、收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失去保障, 进而使寻租收益下降, 最终使寻租成本大于或接近于寻租收益, 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寻租行为。

四、结论

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 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寻租行为有其寻租理论的共同性, 也有其特殊性。会计政策寻租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备、企业战略发展目的和利益相关者的推波助澜, 从可能性成为必然性。会计寻租行为的危害性很大, 所以, 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寻租行为应严加控制和监管, 从而发挥会计的职能,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生成会计信息的基础, 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经济后果就是给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公司都在积极地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于是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寻租行为不可避免。本文探讨了会计政策选择中寻租产生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寻租

参考文献

[1]王丽.寻租理论的现代表症、根源及其规避研究[J].经济探讨, 2009 (8) .

[2]张劲松, 赵仁模.上市公司会计寻租动因分析[J].商业经济, 2007 (12) .

[3]宋国玲.我国会计寻租的原因探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9 (4) .

[4]王瑞.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12) .

[5]朱继民.会计寻租在上市公司中的行为表现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6 (16) .

上一篇:抽象绘画的形成下一篇: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