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的优化

2024-10-17

化学实验的优化(精选12篇)

化学实验的优化 篇1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化学的启蒙阶段, 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要想学生入门快, 更好地学好这一门学科, 就必须要加强实验教学。实验对考生理解巩固知识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而且化学中几乎每道题都反映出实验的内容, 所以我们要重视化学实验。学生要在实验中理解、记忆、应用知识点。

一、化学实验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以趣味实验开头,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 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实验现象是千变万化的,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 可以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载体, 在化学实验课上, 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到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 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作用。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感知是第一要素, 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 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 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 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如何优化初中化学实验

实践证明, 增加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通过实验现象把学生带入全新的科学世界, 就要精心设计实验, 做好课前准备。增加演示实验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其一要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对突破重难点有帮助;其二是不要离学生的认知太远;其三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奥妙。例如, 演示“瓶吞鸡蛋”的实验时, 在集满CO2的集气瓶中, 注入Nao H溶液, 迅速将一个煮熟去壳的鸡蛋放在瓶口, 可看到鸡蛋会被逐渐“吞”进瓶内。演示“魔棒点灯”的实验时, 在蒸发器中倒入少量的KMn O4, 再滴几滴浓H2SO4, 用玻璃棒搅拌后蘸取少量接触酒精灯的灯芯, 酒精灯立刻被点着。这样既增添了课堂效果, 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1. 调整教学结构。

通常情况下, 化学教学在上课第一周就开始一些实验基本操作, 而此刻学生只停留在对仪器的认识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阶段特点, 调整教学结构, 而不急于转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在教学中, 可将下册教材中碱式碳酸铜的加热实验进行演示。先提示学生复习解答一组问题:怎样取用固态粉末?怎样固定试管?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怎样使用酒精灯?再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装置图, 观察后解决第二组问题:整个装置有何特点?如何将它们组装起来?第三步:提出具体要求, 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并指导学生做实验结束工作。

2. 应以创新实验为突破口, 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氢气的燃烧实验, 常把氢气通过玻璃管然后点燃, 燃烧时只观察到淡淡的黄色火焰而看不到淡蓝色, 因为玻璃中含钠元素所影响的, 可向学生如实相告。为了观察氢气燃烧的真实现象, 可以设计出不用玻璃管, 改用注射用的大号针头代替玻璃管, 这样就可以观察的燃烧的真实现象, 实验更直观、更富有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如, 氢气的燃烧爆炸创新演示实验:利用废弃的饮料塑料袋, 把塑料袋的一角撕开装满水, 用排水法收集约三分之二体积的氢气, 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出, 用长的导线插入塑料袋内, 导线的另一端与打火机相连。老师按动打火机, 塑料袋内的氢气被点燃而发生爆炸, 声音响亮又没有危险, 现象非常明显。

3. 带着问题走进实验室, 面对仪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可以把实验所用仪器分类陈列好。在仪器陈列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重要程度和有利于学生实验两方面提出主导性意见, 帮助仪器管理员把仪器陈列得合理和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放实验室, 开放时要在教师的组织下, 以班级为单位, 每人带足学习用具集体到实验室, 然后根据各人的复习计划, 选好复习内容对照实验仪器, 复习实验原理、方法步骤, 有必要时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

4.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一般内容集约化。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比较多, 为了实现全面复习, 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唤起学生对具体实验的回忆和再认识。为此, 可采取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是从网上搜集一些初中化学实验实况, 根据复习需要进行剪辑、组合, 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集中观看;另一方面, 集中平时教学中的实验内容的幻灯片, 针对复习内容适时集中播放。在播放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某些画面定格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就防止了“看热闹”“走过场”等消极被动复习的局面, 加深了全体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5. 指导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社会调查。

兴趣的激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4爱护水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 (1) 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设想或者建议。 (2) 最近一个月你家的用水量是多少?设想还有哪些环节可以采取节水措施, 提出具体建议并动员全家共同实施, 到下个月再查一下水表, 计算出你家的节水成果, 然后写调查报告, 和同学进行交流。还有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以上优化实验教学的几点策略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经验, 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探索。作为化学工作者,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 使化学实验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展示其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焕云.《谈中学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1 (2) .

[2].程名荣.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书《化学》.人民教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3].赵宁.《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化学实验的优化 篇2

一、从化学新课程标准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化学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化学实验的解读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当今,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化学实验能形象、生动、直观地产生化学问题,化学实验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A.化学实验是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的化学概念;

B.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理论;

C.化学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操作技能的熟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D.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形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科学态度。

3.从多角度分析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一项既动脑又动手的技能性学科活动,它不仅是对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活动,还是对未知化学世界的探求活动。领会新课程,就必须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1)从认知角度,通过实验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认识物质性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物质和改造物质。通过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

(2)从心理学角度看,著名化学家波义耳说:知识应该从实验中来,实验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着手,热爱化学学习,同时多做实验能保持兴趣、激发兴趣,在愉快中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探究的欲望。真正做到“一丝惬意心中来”。(3)掌握实验技能,提升实验综合能力,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奠基。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特别是通过探究实验,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探究是当今课改学习核心知识、实践活动、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形式。

二、高中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对实验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差,疲于赶进度,把实验当作直观工具辅助手段,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机会不够。在素质教育也需“应试教育”面前,教师往往习惯于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学生记忆仪器名称、实验步骤、现象要点,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僵死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由透过现象到认识变化的实质上来,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时的个性思维,学生只是简单地从识记中获取知识,学习毫无开创性可言;有的学生对于课堂曾观察过乃至自己动手做过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留下的仅是一片空白,毫无印象;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对付实验问题,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求应付,走过场,未曾动手,就已经按课本所述,先填好实验报告的“正确结论”,追求的是“高分低能”。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甚至把“做”化学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差,动手率低;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平时实验尤其明显,即使有了实验考查要求,学生便缺乏主动意识,不能讨论研讨,仍是教师研究学生记忆,学生缺乏质疑反思的能力,遇到新情境便一筹莫展。

实验中学生还是较重视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的分析质疑,学生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只重视实验的假设,轻分析,有探究但探究水平不高,重视实验结果或结论,对实验过程的探索不重视。学生对实验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目标。

三、近几年高考对化学实验考查的要求

化学是实验性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大多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实验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高考中对实验中对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高考中实验题既能考查考生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能考查考生的实践运用和创新能力,还能考查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实验题的分值接近或超过化学总分的20%,足以说明命题者对实验能力考查的厚爱。实验题已经成为考查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考中实验题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高考的成败,正所谓,“得实验者得天下”。

纵观近几年的理综试卷,出题人较强化实验操作考查力度,体现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试题的命制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② 仪器简单、条件适宜、试剂易得;③操作步骤的方便性、安全性。因此题干所用仪器、试剂都是初中最常见的普通用品,试题设计情境和图示内所用装置也不复杂,考查范围都是基本操作、基本观察要求。考查形式有:

①选择实验题 ②对比实验 ③评价实验题 ④信息实验题 ⑤操作实验题 ⑥探究实验题: ⑦实验流程验证题 ⑧实验推理框图题

四、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意义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是对传统化学教学的发展和充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篇3

关键词:大学化学实验 教学 优化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98-01

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主要高校化学实验室教学条件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以方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摈弃传统的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化学一级学科教学平台,从方法论的高度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从学科技术与方法、科学思维和人格塑造多个层面培养学生[2]。大学化学实验是农、林、医等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开设于第一学年。综合性大学中,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成果,为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优势资源。该文探讨了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现状,改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若干体会。

1 精选教学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专业基础课,大学化学实验的直接任务是学习实验知识和技能,形成联系理论知识,解决专业、社会生活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因而,大学化学实验系统呈现化学实验的知识技能和发展动向,同时要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融合。教学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中学到大学学习变化不适应、对非专业课不重视、实验基础薄弱、个体差异等问题,影响了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鉴于种种,大学化学实验内容要融入实用性、趣味性、先进性,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内容,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以启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实验包括预习、教师讲解示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等环节。这一模式良性运转,可提高教学质量。受长期的传统教学影响,预习环节有待加强,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过程。预习要达到对实验有整体认识,形成听课目的和观察计划、预期结果。实验的初期,若把预习任务完全交由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自主完成难度较大,甚至会出现把教材照搬到报告书的现象,让预习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设置问题、模块预习、精心设计板书等措施,教会学生预习,并规范书写实验报告。预习得当,可将教师讲解示范改为师生讨论或学生演示师生“纠错”或探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

“照方抓药”注入式实验教学模式,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分离现象严重,片面强调“三基”目标,忽视科学素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创设灵活的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提出问题和要求,顺势诱导启发学生思维[3]。化学实验是综合运用观察、思维、决策、动手实践、归纳、表述、创新等能力的过程,贯穿问题教学,使这些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过程中充分得到训练。

大学化学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了课程容量。利用互联网、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交互,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基本操作视频材料可帮助学生预习和巩固操作技能等等。

3 关注情感和态度

化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保意识。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选择绿色、亲环境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节约水电药品、正确处理废弃物的自觉行为,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爱社会。

化学实验教学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中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提交原始数据,规范操作、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敏锐观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适时地例举伟大发明背后的名人趣事,激发学生坚强意志、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化学与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化学实验本身包含了新颖有趣的事实,实验过程可带来成功的愉悦。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角色,改“教”为指导、探讨合作,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快乐学习。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魅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 改进评价方法

实验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分占70%和30%,理论考核采取开卷笔试,考核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平时总成绩由每项实验独立打分,取其平均值。每项平时成绩由预习(20%)、实验情况(40%)、结果和报告(40%)组成。预习看提问和预习报告,未完成预习报告不允许进行实验。实验情况观察学生规范操作,维护仪器和节约水电试剂等实验习惯,实验秩序及卫生,纪律。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符号、流程图、图表等形式概括实验原理和内容,仪器装置图美观、合理,数据的记录和结果分析准确,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有分析,有讨论,有独到见解。此外,对具有创新性及其他突出表现予以肯定和加分。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制定动态、量化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指导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态度。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现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方法、情感态度教育,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教育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2]彭敬东,马学兵.综合性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施[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2):259-263.

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初探 篇4

一、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够寻找方法 去解决问 题,从而提高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在化学实验中亦是如此。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寻找问题,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学生答疑解难。例如,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人工降雨的现象。教师可以利 用这一情 形,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如:人工降雨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应用到化学实验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现象?反映了哪种物质的什么性质?等等。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 式,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谨慎求真的科学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化学实验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利用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改进。在日常的氧气制取实验中,通常是通过氯酸钾或者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以及高锰酸钾的直接加热等方法制取氧气,或者利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产生氧气。而我们在利用氯酸钾以及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其实验反应的速度其实是与实验中加热的温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对实验中的加热温度进行控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实验的反应速度。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双层套管的实验模式,在里面较小 的试管中 同时加入 氯酸钾和 二氧化锰,然后将整个试管放入装有氯酸钾的大试管中,共同加热,而由于两个试管的受热温度是不同的,更能显示出实验的效果。因此,通过对实验的直接改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某些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减少药品的浪费和对空气的污染。

三、优化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提 高 学 生 的 实 验 操 作水平

现在的化学实验课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只进行实验过程的讲授,而不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导致学生在动手实验时要么说不出操作的步骤,要么不知道该如何操作。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改进实 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对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多进行开放式、实践性的化学实验教学,减少教师单向性的演示性实验教学方法,如先让学生自己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实验仪器的组装,并且让学生自己把握实验的时间,注意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实验结果,确保化学实验得以顺利 进行;也可以采 取学生讲 授实验的 方法,让学生上台边做边讲,然后让同学和老师进行实验评论。这显然比教师单纯的演示性实验教学更有效果。此外,对于很多危险性、污染性大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模拟实验即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实现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

四、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传统的教师讲授实验过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但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开展一些课外实验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 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简单的净水过滤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材料,如塑料瓶、纱布、棉 花、石头、沙子等具有简单过滤作用的物质,制作净水设备。教师对学生制作的结果进行打分评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又如,可以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在做饭时,稀饭会被烧糊;让学生利用面粉、蜡烛等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自主的实验。这种利用生活细节,结合化学原理进行 的化学实 验操作,更利于增 强学生的 理解记忆,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对化学实验教学 进行优化,不仅仅是 新课改的 要求,也关系到整个实验教学的变革。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化学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因此,要积极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动手、动脑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优化化学实验设计初探论文 篇5

化学实验是中学生进入化学知识宝库的钥匙。在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设计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的运用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问题,而优化实验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教材资源的再开发,是优化实验设计的基础

优化实验设计是在传统实验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评估实验成败,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质,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通过优化实验方案设计,让学生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使思维受阻的.学生豁然开朗,并激起思维的共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调查结果中得出,优化化学实验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立疑问、激发兴趣,可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状态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

二、准确运用知识迁移,是优化实验设计的途径

小到知识点之间,大到整个章节,关键是教师怎样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去搭桥开路。在进行知识迁移发散过程中,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联系。无数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联系学生以前或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知识,能使学生反应更快,教学效益更好。

以点带面,用一个实验设计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压强等相关的物理知识,设计出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索,就能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并设计出较优的实验方案,充分促进知识、能力、思想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运用问题生成设计情境,是优化实验设计的核心

在化学实验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引导学生提出核心问题,牢牢把握核心问题,把它作为贯穿实验的思维主线,围绕它进行猜想和假设、实验和分析,达到实验最优化的目的。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体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经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修正,使实验设计达到最优化,也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对实验异常的再探索,是优化实验设计的提升

有些实验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难得机会,追根溯源获得突破。

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索孕育着创新,也孕育着优化实验的机遇。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仅能体验探究的乐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

五、实验报告的科学准确,是优化实验设计的体现

实验的优化最终还要通过完美的回答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实验探究报告是反映实验探究问题、过程和结论的载体,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在向学生讲明探究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基本写法后,引导学生独立地书写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优化策略

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至于其更加侧重于对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化学实验教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才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了当下化学教学的质量。

1 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缺乏兴趣

实际上,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引入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演示的各种试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开展的,没有丝毫的创新性和新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很难被提高。

1.2 试验教材选择不当

现阶段高中生所使用的化学教材当中,实验所占的内容少,加之课堂时限的限制,致使学生接触化学实验机会很少,无法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验教学的标准和要求,进而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此外,高中生所用的教材上面的实验通常过于理想化,与日常的实际生活相脱轨,这就使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产生厌烦心理。

1.3 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各个实验往往被教师安排在理论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才开始进行,并且各个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一步一步操作,没有丝毫的创新性,这无法激发学生们学习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相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法往往是由教师一个人来进行实验的操作,而让学生仅仅通过观察,这样的实验教学也仅仅是存在于实验的表面形式上,而对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则欠缺考虑。

2 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1 重视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的开展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发展化学思维,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尤其是要注重对于典型实验的训练,典型试验是经过我国化学教育方面的专家的层层筛选而选取的一些技术成熟,具备可操作性的试验,通过对于实验的不断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于有关化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下面以“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例:“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

(1)试验目的:认识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进一步了解SO2的性质。

(2)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硬质玻璃管,烧杯,直导管,单孔橡胶塞,滤纸,挡风板。

(3)使用试剂:浓硫酸,细铜丝,氢氧化钠溶液,品红试纸,石蕊试纸。

(4)实验装置连接图:参照教材中图即可,本处略。

(5)实验过程:参照教材中所述步骤即可,本处略。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认真地观察,并在实验完成后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如:a.实验过程的现象有哪些?b.实验的反应原理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什么?c.这个实验的有没有不足之处,若有该如何改进呢?等等问题。学生在老师提问以后可以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自身的积极性,不仅加深了对于该实验的理解和认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2 发挥实验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化学的教材当中存在许多新奇的化学实验,这些化学实验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化学现象。而中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际上,化学本身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就具有很好的先天优势。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课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出并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以“喷泉”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例:“喷泉”实验

(1)试验目的:观察“喷泉”实验的现象,了解反应的原理。

(2)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圆底烧瓶,烧杯,双孔胶塞,胶头滴管和橡皮导管。

(3)使用试剂:氨气,氢氧化钠溶液等。

(4)实验装置连接图:参照教材中图即可,本处略。

(5)实验过程:参照教材中所述步骤即可,本处略。

在做完该实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于该装置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一缺陷,即:胶头滴管虽已蓄满水,但倒置后一部分水进入了胶头中,滴管中没有充满水,挤压时经常出现挤不出水的现象,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大大降低了实验的成功率。而其提出的改进方法为:用一5ml的注射器来代替胶头滴管,实验前将注射器注满水,实验时,推动注射器柱塞,百分百能喷出水柱。5ml的注射器与胶头滴管粗细大小相似,不影响原实验装置的效果,而且改进后,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该学生这种方法的改进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实际的效果好。通过该方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3 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于各种演示实验的观察可以逐渐的培养自身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在课堂前对于实验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既要包括实验的流程以及对于学生提问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来提高演示实验的观察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潜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化学素养,进而提高学校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国洪.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J].南北桥.2013,(11).

[2]张明.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时代教育,2014,(12).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篇7

一、实验目标设计

对于化学实验目标的设计,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实验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能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能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充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促进和转变,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能通过化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也是对学生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实验的优化措施

(一) 实验探究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化学新课程对高中实验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实验, 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教师对实验只起引导和点拨作用, 鼓励小组内学生、组间学生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在实验的教学中, 化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 最好将教学的一些知识点设计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如化学教材中“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 我们可以设计成分组探究性实验, 步骤如下: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 向试管中滴入水, 并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观察现象; (2)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上述反应生成的溶液, 滴入装有4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中, 观察现象; (3) 另取少量脱脂棉, 在脱脂棉上加少许过氧化钠, 然后在过氧化钠表面滴几滴蒸馏水。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得到结论:该反应中有碱性物质和氧气生成, 并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提高了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敢于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 注重实验的直观性

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 而实验现象的观察对于分析得到结论至关重要。对于一些实验在教材中表述的现象是很明显或现象观察与其他的一些实验容易混淆的实验进化优化时, 一定要注重实验的直观性, 使实验现象明显区别于其他相似实验现象, 更有利于观察。

例如, 化学第三册第16页“丁达尔现象”实验中用激光笔代替手电筒作光源光线更集中, 现象更明显。又如, “乙酸乙酯的制备”装置中可用滴有亚甲基蓝的饱和碳酸钠溶液, 这样水层呈蓝色, 酯层呈红色, 更容易区分水层和酯层。再如, “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以及氢氧化亚铁向氢氧化铁转化”的实验中, 将盛有Na OH溶液的长滴管伸入Fe SO4溶液中刚开始产生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终变为褐色。但在试管中完成该实验时, 沉淀颜色变化中的灰绿色不太明显, 如果取Na OH溶液和Fe SO4溶液反应后的混合体系少量滴在一段粉笔上, 可清晰地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三) 实验追求绿色、环保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除了达到实验要求之外, 还应重视环保教育。有些化学实验, 如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 往往产生有毒气体, 如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直接影响师生健康。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如下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对环境污染的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废气, 在生活中一些大的化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污染环境的气体, 为了使它们不扩散到大气中去, 我们可以怎样将这些气体除去呢?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得出:对于酸性污染物质, 一般可用碱液吸收;同理, 对于碱性污染物质就用酸液来吸收。这样在实验中产生有害的气体时,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尾气吸收。通过这样直观的实验, 对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影响是直接的, 也是深刻的。

(四) 实验设计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日常生活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与化学相关的问题, 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要特别注意。这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 开阔思路, 拓宽视野, 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 让生活与化学联系的感受更深刻。例如, 测定雨水的p H;用鸡蛋清做蛋白质的变性与盐析实验;区分毛织物和化纤织物;用小苏打或面碱清洗锅碗瓢盆上的污渍等等。在完成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运用知识亲自动手实验, 自主完成, 既加强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又能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三、化学实验优化引起的反思

加强实验优化教学, 是教师对实验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措施。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教师要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 将实验生活实际以及与生产、生活相联系;对实验药品尽量用无毒害的药品代替有毒药品,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或者收集循环再利用, 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实验教学中注重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能运用化学原理, 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教学实验的优化和创新过程, 是教师提高自己的能力, 也是对学生三维目标学习的系统的组织。

参考文献

[1]姜小丽.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9) .

[2]焦蓉, 建立绿色化的高中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新体系[J].上海:化学教学, 2007 (11) .

[3]李超柱.引导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11) .

[4]廖荣滔.构建节约型化学实验课堂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7 (5) .

化学实验的优化 篇8

一、高中化学实验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结合个别访谈和教学实践,了解目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状况。调查的项目包括实验课程资源、实验开设情况、师生实验态度与认识、实验课教学的方法、实验评价、师生关系等43个问题,向福建省内12所普通高中的54名高中化学教师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2份;向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568名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 实验课程资源

各所学校由于地区、学校级别的不同,实验课程资源的丰缺程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的普通中学,实验课程资源的现状已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不少学校化学实验室数量少,班级数与实验室数量的比值,平均约为9:1,实验室的周转较为紧张;近几年,多数学校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添置和更新了一些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但要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仍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专职的实验员很少,尤其是经验丰富,受到专业训练的实验员,更是稀缺;大多数学校的化学实验课由任课教师担任,工作量大,教师开设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或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更少;高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认为新课程最缺乏的课程资源是各类教学资料和仪器设备、人力资源、校内外活动场所,学生则认为最缺乏的课程资源是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因此,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

2. 实验课开设、教学及评价

教师普遍认识到实验对于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占88.4%) ,也开展了对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及材料改进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约占23%) ;学生对实验,尤其是对能激发学生思考、创新的探究性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按部就班的验证性实验则兴趣索然;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教师任教课时过多 (平均每周12~14节,不包括辅导课) 、实验药品与设备不齐全、实验时间有限等,演示实验开设率低于80%的占76.8%,学生分组实验次数较少,每学期低于3次的比例为56.5%;教师习惯开设的是验证性实验 (约占86.3%) ,学生则喜欢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开设 (比例为65.4%) ;这也说明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先讲授知识,而后组织学生实验的单向传授模式 (占84.6%) ,侧重于实验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忽视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实验评价以纸笔测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测试为主,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学生不参与评价 (占96.1%) ,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及创新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几乎是空白,这种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生态课堂的策略

教育生态学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直面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彰显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让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栖居地。只有实现教师、学生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交互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和教学实践,我们尝试着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实验课堂,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生态课堂氛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 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态主体之一,化学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与师生关系对于实验生态课堂的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知识输出者的角色,摆脱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信息观念,提升信息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探求和选择可用、价格低廉、污染少的实验教学资源,尽可能创设安全、环保、自主、探究性的实验环境,为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条件;教师要彻底摒弃专制的领导者角色,成为学生探究的伙伴和促进者,尊重和理解学生,创设轻松而又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形成师生间宽容、平等、信任的心理氛围。

2.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开设绿色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推动实验生态课堂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投资力度,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等,保证学生分组实验的开设,并对校内的各类教学设施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由“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教学行动研究者,拓展延伸和选择增补教材中的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密切合作,落实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根据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好实验室,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化学,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 信息技术资源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适时更新、充实课程资源库,引导学生主动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BBS和聊天室,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恰当的指导,以达到对教学个性化的辅导和监控。一些危险性大、成本较高、不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化学实验操作模拟有机的结合,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3) 参与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尽可能创设灵活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和生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或产生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3. 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实施绿色评价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构建化学生态课堂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努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实验,以防止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怎样设计绿色化学实验,在保证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如何减少试剂用量与浓度,用什么方法改进实验装置以尽量避免有害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怎样循环使用溶剂和充分利用反应产物,如何利用课内外实验渗透和加强环保教育等。通过开展绿色实验,不仅能使实验者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强化了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意识,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化学实验课堂更加绿色、生态。

化学实验的绿色评价就是要求教师要创设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评价环境,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发挥潜能,提升自我,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专门设置了“实验化学”的模块,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在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依然存在着课堂生态单调乏味、机械训练的“生态失衡”现象,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因此,如何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索构建一种和谐、自主、开放、动态生成的实验生态课堂,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最优化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刁成海.构建高效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 2009, 4.

[4]徐宾.化学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10.

化学实验的优化 篇9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流程

化学实验教学常根据其内容、目标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形式, 但其流程大体相同。其过程常为:

1.提出阶段——组织、预习

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目的、要求制定预习提纲, 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如为使学生从本质上去理解和掌握电解食盐水的原理, 则在讲述之前, 我们常常采用先做实验, 以此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复习电解质。

2.理论探讨阶段——思考、置疑

当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和要求后, 再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依照课标要求精心设计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如:

(1) 食盐水溶液中存在着哪些离子?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2) 当接通直流电源后溶液中离子怎样运动?

(3) 在阴阳两极各是什么离子最先放电?其电极反应如何?

(4) 为什么阴极的酚酞试剂变红色?

(5)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6) 如何实验:仪器、组装、实验步骤, 此类题目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难或置疑。

3.学生实验阶段——探索、思考

实验阶段学生是以探索为主, 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实验, 因为学生的实验有确定的探索方向, 但是对实验结论性的现象并没有确定的目的认识, 所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积极思维之中, 这样学生操作认真观察、记录详尽, 既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使他们学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本领。

4.总结阶段——讨论、解疑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已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教师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对实验操作、现象进行充分分析、比较、归纳、推理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二、化学实验方法的选择

1.现代教学论的选择原则

美国学者布鲁纳曾提出教学四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和反馈原则。

动机原则有其生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理论的科学基础, 它强调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效果更佳。

结构原则和程序原则, 要求选择的教学方法:按照认识发展规律能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学、实验内容的基本结构, 其认识过程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反馈原则, 要求选择的教学方法, 能通过各种渠道捕捉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以利于找出最适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2.学科教育“四要素”作为选择的基础

学科教育“四要素”即情感态度、过程、知识、技能。这四大要素在教学中起不同的作用 (见下表) 。

3.以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 实验技术及认识水平作为选择依据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 由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高低的差异, 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有差异, 选择的实验方法必须与其接受能力协调, 必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实验技能技艺。

4.根据能级交错原理要考虑多因素的有利配合, 实验方法要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可使学习者的知觉特别富有成效。我们知道, 每种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能为解决教学任务带来一定成就。而在其他条件下也许是低效或无效, 每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都要适量恰当。如果超出了这个“度”都将走向反面。

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两种教学组织模式

学生实验教学常见有两种教学组织模式——齐性程序操作和自由操作模式。

1.齐性程序操作模式

所谓齐性程序操作模式是指全班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时, 由教师统一指挥, 将学生实验分成若干个具体的程序, 按教师的指令, 学生同步整齐地完成各个程序。

例如“粗盐的提纯”实验, 将步骤一粗盐的溶解可分成12个程序:①调整天平零点;②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③用镊子取5克砝码放在右盘;④用药匙取粗盐渐渐加入到左盘……,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程序后, 教师指令中止这一程序, 根据反馈信息讲评后再指令进入下一个程序, 这一模式可用图式表示:

当然, 齐性程序操作中的程序可以合并减少, 但仍然保持各分组实验程序的同步, 不得超前。

2.自由操作模式

自由操作模式是先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预习好实验报告, 将操作步骤、程序、可能发生的问题、注意事项等预先进行一些了解, 然后各组按自己的进度与发生的现象、问题独自解决, 各自处理, 直到最后完成实验。

3.两种操作模式的分析比较

实际教学中, 两种模式同时存在, 教师也各有所爱, 看法也有分歧, 其实仔细分析, 这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

第一, 齐性程序操作模式强调程序以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实验, 提倡严谨、认真、规范的学习态度, 老师循循善诱, 学生亦步亦趋、步步为营, 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训练技能, 掌握操作要领, 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教学习惯于这种模式, 但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 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自由操作模式提倡渗透教育, 即在学生尚未完全清楚的情况下就去实践, 在实践中, 在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渐渐学到了东西, 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艺, 实际上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自由操作、独立解决问题, 有利于独立思考, 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西方国家常采用这种模式, 但不如齐性程序操作模式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

第二, 齐性程序操作模式比较重视演绎法, 强调理论指导实验, 强调规范;而自由操作模式比较强调归纳, 即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 它比较接近实际, 比较灵活。

第三, 齐性程序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 又由于操作的齐性, 信息反馈快, 教师易发现问题, 纠正与解决问题及时, 有利于规范化, 但学生比较被动, 即教师一指令, 学生动一动,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的学生为了抢时间完成这个程序而“草草收兵”, 还有的学生动作缓慢未完成一个程序而被迫中止实验, 造成实际上的不齐性;而自由操作模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学习完全主动, 教师也便于个别指导, 允许学生在速度与能力上的差异, 是一种高效率的培养方法, 但课堂教学不易组织, 纪律容易紊乱, 甚至容易发生事故。

4.两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通过对两种学生实验教学组织模式的分析, 每种实验教学组织模式都有它独特的优点, 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 因此寻求这两种模式的有机结合、优化综合, 乃是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1) 教师思维上必须明确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 哪一种模式都不能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代替另一种模式, 必须有机结合, 综合运用。

(2) 为培养中学生规范操作与扎实的基础, 在学生初次开始实验操作时 (如初三化学启蒙阶段) 可从齐性程序操作开始, 随着实验技能、技巧的渐渐学会, 基础的逐渐巩固, 及时地、有步骤地从齐性程序操作模式向自由操作模式过渡。

(3) 过渡的方式可先采取合并与减少程序, 使较多的子程序合并为几个大程序, 并根据学生基础掌握的进程, 过渡到自由操作模式。

(4) 学生实验有难易不同, 这两种模式要有机结合, 也可交叉进行。当遇到较难的、初次操作的或易出事故的实验操作时, 仍然可采用齐性程序操作模式, 当遇到学生一般可以独立解决的实验与问题时, 尽可能采取学生自由操作模式。

高校化学优化改革的探讨 篇10

学生在实验的教与学中, 得到选择方法和设计方案的能力。通过实验, 要了解实验仪器的功效和应用、规范操作的规程、装配和要领, 以及深刻理解该过程所应用的原理;更应当训练学生科学地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通过观察、计算、记录、推断问题产生的多种复杂的可能性, 从而发现有现实意义的、有可利用价值的课题。

一、整合实验教材

在传统的高校化学实验课教学中, 基本延续了“依纲靠本”的教材使用模式。教师教学固守于大纲下的教材, 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全部, 无论是理论性学习还是实验性操作, 教师都按部就班地以教材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执行教学过程的教师和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限定下, 只能被动地跟着大纲和教材前进, 步伐缓慢。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依靠的媒介, 缺少了教材, 教学也就无法顺利开展。笔者认为, 高校按照大纲、利用大纲下的教材进行教学是可行的, 关键在于执行过程中很多院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因此, 教材改革应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院校实际进行整合, 如学校自编化学实验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新增化学实验项目等。

二、丰富实验内容

高校所开设的各个学科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学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 高校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太强, 注重学科特点而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如生物和化学之间的某些实验就具有共同性, 但教学中却将其分为独立的部分来对待。这种做法学生虽然在某一学科方面的知识得到了丰富, 技能得到了培养, 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却没有较大提高。在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时, 一方面要丰富本学科的实验内容, 另一方面则要进行交互学科实验时间的整合、丰富。如可以在生物化学中增添“酪氨酸酶的提取及性能分析”一类的实验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能综合利用独立的知识外, 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思维得到综合训练。

三、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实验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对于技能训练和基础性实验, 学生在预习实验讲义的基础上, 每个学生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和数据测量, 课后再撰写实验报告。对于综合性实验, 从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 培养学生自行完成配置溶液、组装和调试仪器、测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对于设计型和创新研究性实验,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变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分析、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实验, 循序渐进, 使学生不仅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 而且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开拓思路, 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 拥有科学的精神, 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实验教学手段创新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视听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 建立全新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已成为可能。这一平台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时间上具有交互性, 并能对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做出实时评价。另外, 化学实验通常存在一定的耗费、毒性和危险性,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可使原来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实现的场景和过程得以实现。

3. 考核方法创新

(1) 严格实验规范, 要求学生必须绝对遵守保存原始实验数据记录, 从学风、品德和诚信等源头上杜绝违反科学实验要求的各种现象。结合计算机存储的原始实验数据, 利用教学实验室的网络化管理, 随时调阅学生的实验结果,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和教学效果, 避免规定学生抄袭或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实验数据一经发现有涂改、伪造之痕迹, 经核实后将严惩不贷。

(2) 对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不能以结果是不是漂亮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而是结合多种环节, 包括平时考核、实际操作过程和书面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如对经典实验的理解、传统实验的改进、自主实验的设计构想和创新性, 以及同一个实验小组内团队精神的表现等, 以这种考核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四、加强队伍建设, 保障实验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一是以“三大结合”强素质: (1) 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学校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 (包括高水平的带头人, 如教学名师等) 为核心人员, 同时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的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兼职实验教学, 使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大为提高。 (2)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引进校外高级人才, 返聘已离岗的高职称实验技术人员或教师等手段, 增强实验室的实力补充。同时从政策上营造环境, 鼓励在职教师接受再教育及深造, 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实验师资。 (3) 内培与外训相结合:充分发挥以老带新, 以优带新的作用, 给年轻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帮助其迅速成长, 同时也选送部分教师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中心进修培训。二是以“三大举措”保稳定: (1) 彻底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和优质优酬, 充分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坏不一样”。 (2) 改善条件, 加大实验室硬件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劳动安全和保护措施。 (3) 政策激励。在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将实验教学获奖和质量工程获奖列入职称评聘和岗位津贴调整条例中, 为实验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上升渠道, 以保证优质的师资不出现二次流失。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系统化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平台, 学生可通过这个平台形成学习和日后工作中的极为重要的创新激情、实际操作能力, 为顺利的进入工作环境打下基础。因此, 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改革化学实验教学, 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更完善的考核方式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阐述如何用新理念、方式、内容及更全面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氨的喷泉实验优化 篇11

一个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两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四根长玻璃导管,两根橡皮管,两个止水夹,胶头滴管,大烧杯,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

二、实验过程

1.前期准备

将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三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第三个孔接分液漏斗装置,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如图1所示。

2.具体操作

将干燥的圆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向分液漏斗内滴加3ml至4ml浓氨水,再往锥形瓶内加4g至5g氢氧化钠固体,打开分液漏斗,让浓氨水慢慢流下,可看到锥形瓶中氢氧化钠与浓氨水剧烈反应,有大量气体冒出。

由于氨气迅速大量冒出,将烧瓶内的空气通过玻璃导管“赶”入水中,跟随空气一起冒出的氨气也排入水中,并被水吸收。待反应结束,水中不再冒气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伸入圆底烧瓶底部,再竖立圆底烧瓶,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玻璃导管通入大烧杯的水中。

接着开始做喷泉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注入一滴水,吸收部分氨气,这时可看见橡皮管迅速被压缩,说明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接着打开止水夹,大烧杯内的水快速被挤入圆底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

三、创新点

1.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合二为一,且在同一装置中进行,无需事先收集氨气,也不会造成氨气泄漏。

化学实验的优化 篇12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策略

0前言

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能够使学生对化学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规律的必要基础。通过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校化学教学中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化学教师应深入研读化学教学大纲,增加化学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中学到化学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1 现阶段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实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化学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笔者充分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进步,然而,我们在肯定化学实验教学成果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到现阶段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1.1 学校对于化学实验缺乏足够重视

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化学实验不是考试的重点,对化学实验缺乏重视。一些学校的资金较为紧张,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器材如烧杯、量筒、酒精灯、温度计等严重缺乏,致使部分化学实验难以正常进行 ;还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部分化学实验器材损坏后不能及时更新添置 ;还有一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片面追求化学理论的学习,注重化学考试分数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化学实验课开课时间少和实验课堂效率低下,化学实验的成功率低。这些都是学校对于化学实验缺乏足够重视造成的。

1.2 部分化学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化学教师将化学实验课堂看作是自己的讲演舞台,从备课就开始筹划化学实验课堂上的种种细节,都尽可能的构建好框架,多数时间都是教师讲解化学实验的来龙去脉,学生听实验,结果是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步骤,而对于实验的细枝末节却顾不上。即便是进行实验,也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依葫芦画瓢”,机械的重复简单的实验,缺乏实验的创新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1.3 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足

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而很多零散的知识点更是加大了学习难度,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足,对于化学实验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化学知识点都难以理清,更不用说是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网络探索实验新问题了。

2 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一直非常关注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更是我研究的重点。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站在化学教师的角度,针对学生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1 熟悉实验器材、了解实验步骤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要带领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实验相关步骤,并为学生讲解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比如,利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的化学实验中,因为实验涉及到酒精灯的使用,所以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步骤,熟悉实验器材,为学生讲解酒精灯的结构以及正确使用方法,同时讲解实验过程中可能的安全事项,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陌生感。

2.2 用有趣的化学实验导入新课

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用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氢气”时,可以先以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导入新课,由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火焰呈现美妙的淡蓝色,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把握好实验课程进度,因材施教

化学老师必须正视男女学生对化学抽象知识的理解领悟力和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化学实验课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特别照顾到理解领悟力偏低、动手能力较差的女生的接受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进度维持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保证女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动手操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主动询问女生是否需要帮助。

2.4 重视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是对化学实验的检查和总结,是对化学实验的深思和升华。为此,要充分利用起实验报告,发挥出实验报告的效果。其实,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实验结果就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只要是符合事实的实验结论都可以写进实验报告中去,把这些体验和心得如实书写在“实验讨论”栏中 , 便突出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 , 中学生既注意到了实验报告的严谨性 , 又探索了实验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困惑点 ,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2.5 合理设立实验考试

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化学考试一般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面考试,缺乏实验动手能力的考试,化学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化学实验动手操作技能考试,将前段时间所学的化学实验进行动手能力测试,使得不爱动手的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而不得不勤于动手,久而久之,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部分学生背实验的纸上谈兵弊端。

3 结论

上一篇:运作机制下一篇:前沿及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