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2024-06-13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共12篇)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1

一、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1. 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 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 金融服务外包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 (可以是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 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 (或业务的一部分) 从金融企业转交给服务商操作, 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 (即“转包”) 。2005年2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规定。该文件将金融服务外包定义为:“受管制实体在持续性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方来完成一些一般由受管制现在或将来所从事的事务, 而不论该第三方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集团内的一个附属企业, 或为公司集团外的某一当事人。”从外包内容上看, 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 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二、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现状

1. 金融服务外包业初步发展

顺应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已经产生一些承接包括国际金融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哈尔滨开发区服务外包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对来区投资的哈尔滨嘉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等服务外包企业予以大力支持, 并提供2 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和一站式服务, 使驻区企业集中精力经营, 从海外拿回大批订单。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区, 东部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 包括大庆软件园、黑龙江软件园和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部以石油大企业为依托, 建设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园。2007年, 大庆市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服务外包企业达52家, 其中超亿元企业3家、超千万元企业12家。

2. 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空间广阔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 进入新世纪,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 未来几年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哈尔滨市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 是我国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重要枢纽。特别是与日、韩两国历史交往悠久, 在日语、韩国语人才培训方面在全国具有优势。而且人力资源丰富, 综合成本相对较低。

3. 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受到一些因素制约

服务外包的最大特点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业务。从这一角度说, 我省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没有明显差异, 同样有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机遇。但我省由于地处偏远, 市场意识、信息以及与国外交往的频率等都落后于南方, 这是我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劣势。

三、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可行性

(1) 成本优势

黑龙江省无论从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 (如写字楼、通讯等) 综合成本都具有优势, 大概只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十分之一, 大连和西安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产业基础雄厚, 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人才储备在全国排名第七, 据调查, 哈尔滨市月平均工资不到上海市的一半。有优良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成本, 这是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2) 政策优势

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为黑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 在改革过程中享受的优先改革、投资倾斜、贴息贷款等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同样适用于现代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是最能吸引外资的行业, 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为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更有利于发展。

(3) 市场优势

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加强, 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最大的资源省份和粮食主产区, 也面临着严重的“三农”和工业老化等特殊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第二产业和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 对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更多, 要求更高。因此, 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会计、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等生产性金融服务业必然会存在较大的需求市场。

(4) 区域及资源优势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 而低成本的大量人才使其在竞争中自然处于优势。黑龙江省不但可以发展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更可以发展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5) 外部优势

我国加入WTO后, 国外金融服务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起到促进与刺激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趋利避害, 有效地利用和吸收消化, 使黑龙江省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必要性

(1)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 是抓住历史机遇, 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战略选择

为鼓励金融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国家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 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从而为各地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同时, 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中, 也把支持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摆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所有这些, 都是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通过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 实现黑龙江省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 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战略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依然存在传统产业比重相对较大, 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第三产业欠发达, 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从粗放型、外延式过渡到集约型、内涵式等问题, 日渐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不解决这些问题, 振兴老工业基地、实现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就无从谈起。当前,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服务业成为产业进步的标志, 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被服务业发达国家所替代。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 而我国仅有32%, 黑龙江省则只有29.4%。因此, 在黑龙江省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 必须实施兼顾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承接外包服务等多种途径优化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提高服务业竞争力。

(3)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 是规避自然条件制约,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 地处偏远, 气候寒冷,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发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方面较沿海和内陆交通枢纽城市不具备优势, 而发展传统产业又受生产周期短、投入成本高、运输距离长等因素制约。同时, 作为资源大省, 随着煤炭、石油、木材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 资源可利用空间已十分有限。依托资源而兴的产业和城市如何发展替代产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可以有效地规避自然条件制约, 属于“绿色产业”, 没有污染, 资源消耗少, 是替代耗费资源、高污染产业的较好选择。黑龙江省具有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良好基础条件, 科技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七, 有63所大专院校,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11.3万人, 可以满足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对高素质从业者的要求。同时, 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网络覆盖面广, 达到了服务外包产业对成本和基础设施的最基本要求。

四、推进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服务外包业发展建议

1. 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1) 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业监管制度

黑龙江省没有针对金融机构外包业务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 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外包业务的发展。我省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 立足于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 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监管框架和措施, 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 制定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文件, 为支持黑龙江省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 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业发展

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省级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 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同时, 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制定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标准, 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发展;或由政府推动, 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 突出群体力量, 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2.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快发展

(1) 明确外包战略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业务外包时, 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将要承接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承接业务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 承接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2)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承接业务范围

在进行承接业务之前, 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 合理筛选适宜承接的金融服务项目,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3) 慎重选择发包商

金融机构选择服务商时要看其服务能力和信誉, 而后才是考虑成本。共同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管理思路也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业务承接后应与发包商保持良好的沟通, 密切关注业务的运行情况。

五、结论

在黑龙江省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 必须实施兼顾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通过承接外包服务等多种途径优化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提高服务业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业则是重中之重, 我们应发挥黑龙江省的成本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区位及资源优势、外部优势, 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现代金融服务业外包产业。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迅猛发展,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业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 明确外包战略,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关键词:黑龙江省,金融服务外包,外包产业

参考文献

[1]姚凤阁, 马弘辰.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贸, 2010, (5) .

[2]魏婧.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商业经济, 2011, (12) .

[3]彭一峰.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潮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5, (8) .

[4]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2) .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2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商业经济》2008年第7期

文/梁彦君辛立秋

外向型农业是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包括高新农业技术)为核心,进行农业生产诸要素跨国界、跨地区优化组合,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高市场占有率以及高增值率的农业经济。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外向型农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尤其是以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在支持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其发展定位的转变,支持农业的功能趋于弱化。

一、国外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

(一)美国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情况

美国的商业性金融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等私营金融机构的农贷以及个人和经销商的贷款。美国近90%的商业银行经营农贷业务,尤其是设在小城镇的4000多家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一般占其贷款总额的50%以上。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地理位置等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设在主要金融中心的大银行一般向从事畜禽生产企业和全国范围内的特种作物提供资金,同时,允许设立在分支行的州对大农场乃至小的农业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农工联合企业和农产品出口贸易融通资金;设在小城镇的商业银行主要向农户或农场提供贷款,被称为乡村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只提供农业长期贷款。

(二)德国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情况

德国的商业银行实行综合化经营,各银行都可提供农业贷款,其中储蓄银行共有477家。截止2004年底,其信贷资产规模为22840亿欧元,在农村信贷市场的份额为35%左右,是农村信贷的第二大供给者。

(三)印度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情况

商业银行是印度农村金融的主渠道,但是流向农村的信贷资金从未充分满足农户的需要,因此,印度政府在1969年至1980年依据《银行国有化法案》进行了两次银行国有化运动,直接控制国有银行,并强制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这一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使得印度商业银行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网点数量大大增加,在减轻商业银行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商业银行为农村服务的热情。印度商业银行除了向农民提供购买抽水机、拖拉机及其它高价值的农机具、购买牲畜、发展果园等直接贷款外,还向有关农业机构提供间接贷款。自1975年开始,印度政府

设立了地区农村银行,专门为信贷服务薄弱地区的贫困农户提供信贷支持。

二、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大幅度减少

遵循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农业银行大量收缩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扶贫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趋于弱化。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为例,从2003年到2006年,农业银行大量收缩其在县以及县以下单位的网点,农业银行减少了23家。2007年5月份,黑龙江省信用联社党委书记李久春在黑河市调研中发现,当时黑河市辖区内的18家农行基层营业网点不断撤离农村地区,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农业银行虽然农字当头,但自2001年以来,已经有50﹪以上基层营业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二)农业银行存在经营风险

农业银行作为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国有银行,其业务对象的重点应该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由于农业具有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特性,它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农业是集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于一身的弱质产业,这也意味着农业银行不仅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共同面临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而且还要独自承担自然风险,而当前形势下,还难以建立合理的规避和转移这种由自然环境因素造成的风险机制。由于黑龙江省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使得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很高,农业自然灾害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贷款风险的大小。

(三)农业银行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银行贷款供给不足,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大规模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从农村部分地区撤出,同时县支行贷款权被上收,在农村地区已成为单一的存款机构,且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上存流向城市,极少回流农村用于支持当地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及农村经济所得贷款数量少,难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在黑龙江省,占有贷款需求60%以上的农民不是靠贷款发展,而是靠贷款维持生存。没有融资渠道,就意味着农业简单的再生产链条可能断裂,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四)信贷支农投放受到制约

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业银行信贷支农功能弱化。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来看,信贷支农的主体是农业银行,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而且风险较大,作为商业性银行的农业银行资金投放已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并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及经营范围的收缩,近年来,农业银行撤并了县以下大部分营业网点,基本退

出了农村信贷市场,长期保持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进一步弱化。此外,由于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差,也影响信贷支农投放。主要表现为:一是信用体系不发达,对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资信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信用档案,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和跟踪监控。二是逃废债务现象严重。部分农户信用观念差,认为支农信贷是社会救济,贷而不还。

三、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对策

(一)强化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经济的服务功能

解决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扭转商业性金融出现的与农业分离的倾向。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因此,需要重新调整农业银行的经营范围,来满足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首先,农业银行应定位于农村高端商业性金融市场,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不可盲目撤并农村经营网点,在经济发达地区要扩充服务功能。其次,要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是要引导农业银行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机会,使商业银行服务农业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要引导农业银行创新对农业的金融支持策略,如建立适合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作为对其支持与否的决策依据,推出或强化营销农村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涉农贷款的营销激励机制等。

(二)发挥农业银行支农的主导作用

发挥农业银行得天独厚的网络和网点优势,支持农业经济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业银行要加快发展相关的业务,使城乡联动优势充分显现,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农民增收。选择区位条件好、产业支撑有力、还款来源稳定的县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大力拓展个人消费贷款,农村推广的产品应以个人住房贷款和营运车辆贷款为主打产品,以扩大农行在当地的影响。具体包括: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重点支持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在大力支持大型骨干项目建设的同时,支持能源体系建设,支持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水电建设,为建设农村能源基地提供配套信贷资金。二是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服务链条延伸到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由主要支持农产品加工环节向支持产前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后转化增值、储运保鲜、营销流通及进出口贸易等全过程转变;开展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业务,引导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三)加大商业银行支农信贷的有效投放

农业银行及各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结合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趋势,加快信贷业务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增强支农工作的主动性,通过银(社)团贷款方式、与农信社

联合解决农村不同层次特别是涉外农业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打破区域界限,实行异地融资,促进农村资金融通的有效性、合理性。此外,应该适应市场竞争,增加商业银行资金有效供给普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风险,使商业银行完全有条件支持农业发展。从维持正常经营和提高盈利规模的角度,商业银行应结合外向型农业资金需求的特点从外向型农业融资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拓展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在市场广度方面,农业银行应该调整经营发展战略,重视和细分外向型农业融资市场。

农业银行要加快设立外向型农业信贷部门,积极开拓外向型农业信贷市场,培育优质中小客户,重点支持发展有潜力、产品有市场、但资金暂时不足的外向型农业。在市场深度方面,商业性机构应按照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基础上,加强业务产品创新和研发力度,积极利用金融产品创新的手段为农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不断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四)整顿农村信用环境

为了提高信贷支农,一个重大的举措是整顿农村信用环境。而实施这一举措的关键是增强贷款诚信保障。一是要严厉打击农村地区逃废债行为,要让债权农业银行全程参与、监督,按照金融债务优先保全原则,坚持债随物走,尽可能得到落实,另外,政府要支持债权农业银行依法起诉及清收贷款,尽力解决司法判决执行难问题,维护债权农业银行合法权益;二是要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广泛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按照信用等级发放贷款证,形成户主登记(建立信贷关系)、农户申请、调查核实、资信许定、核准额度、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证年检等一个完整的过程,既方便居民贷款,又降低风险;三是要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农户信用咨询系统,为支农信贷机构贷前信用及财务状况调查提供可行依据。

(五)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

农村利率完全市场化将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灵活性,有利于克服农村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方向,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然,农村利率完全市场化也会给农行的内部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练好农业银行内功。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农行贷款浮动利率改革的试点范围,加大试点力度,鼓励各试点县(市)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模式,并注意对不同试点模式的比较,为农村利率完全市场化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3

关键词:金融风险;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9-04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已成为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对一国经济的有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行业自身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它本质上具有脆弱性。根据《金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的解释,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指私人信贷创造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和相关贷款者具有某种内在特性,即这些机构不断经历着危机和破产的周期性波动。这些金融中介的崩溃会传导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总体经济的下降。因此,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的重要命题。

在我国已过去的改革发展历程中,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东北三省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在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仅次于三大直辖市,而到2002年却分别下降到第8位、第10位和第13位。但是,东北三省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它在我国产业升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有条件地成为建立沿海产业与内地产业关联关系的结合点。从优化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出发,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标志,东北地区成为全国瞩目、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但是东三省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不振的同时,金融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日益累积的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振兴东北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仍是我省现今面临的最主要金融风险隐患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汇率变动、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经营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资金、财产和信誉方面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巨大危害,这不但能使个别金融机构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且还可能破坏一个国家和地区,乃至经济秩序的稳定,引发社会动荡。巴尔塞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将金融风险划分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在内的八类风险。应当说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及的八类风险,在我国都有,所不同的只是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①在我省,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自身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区域明显特点,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政策导向等原因,导致不良贷款比例较高成为我省目前急需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金融风险。

截至2006年末,黑龙江省按五级分类考核主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7.7%。不良贷款率比例过高,影响了黑龙江各家银行在其总行各项考核指标的排名,授权、授信受到制约,贷款种类和区域等都受到限制。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降至0.6%,而近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7%左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3%,仅向上拉动GDP增长0.02个百分点。

从以上统计数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金融风险的隐患主要是不良贷款率依然偏高,信贷风险较大,无法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中的金融业的需要,已构成了区域性的金融隐患。在特定条件下,这种局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可能进一步形成金融危机,并向其他地区蔓延。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顾大山在东北振兴国际研讨会上曾说:目前,中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一点不容忽视,在这些原有不良贷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中国最近的资金增长由高投资和信用扩张驱动,尤其在产量已严重过剩的水泥、钢材和铝等领域投资过于集中,隐藏着可能出现的新的不良贷款,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化解金融风险。

现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国金融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该达到8%,但是我省不良资产比例偏高的严重情况,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处于该国际标准之下。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省如何高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使金融业健康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法律规制与不良资产高效处置的必然相关性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熏主要指不良贷款?熏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作为我省银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不断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源以及对其治理对策的问题决不单单是经济本身能够解决的,经济症结的深层次原因仍在于法律制度制定是否完善。根据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曾说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之间的联系是经济自身特有的合理性。美国经济分析法学的代表人物科斯也说过:离开制度的资源配置,就像没有筋脉的血液循环一样。以上代表性研究的共同逻辑归宿在于: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促进和金融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不良资产剥离对于银行改革来说固然重要,但能否从源头上杜绝和控制不良资产的产生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近二十年来,日本银行业也一直在饱受不良资产的困扰,为了切实解决银行存在的各种问题,日本政府和银行界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方案,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与日本不同,美国在解决各种严重经济与金融问题时,总是遵循立法先行的法治原则?熏经由国会制定和通过相应的法案来进行治理。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了治理经济危机给银行带来的满目疮痍,制定出台了盛行70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建立了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20世纪60—80年代,为了解决金融业和其他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美国国会先后制定了《公平信用报告法》等17部管理金融市场信用的法律?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2002年“安然事件”发生后,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方面的问题?熏国会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法案》,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监督体系。美国的这些做法和操作思路,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可以说,美国的金融市场就是在国会不断的立法规范下完善起来的。通过对日美两国解决金融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效果的对比分析可知,高效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因为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体制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效率,也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法律实现的,法律定出资源配置的制度框架,并由此决定资源的流向和利用方式。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认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制度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制度环境影响着生产的动力与交易的成本。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某些不利的制度安排下,会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并且可能抑制经济的增长。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保障宏观经济的安全运行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二个字:“防”和“治”。“防”就是防范经济危险、危机,并力争使危险和危机消融、化解于萌芽状态;“治”则是指一旦未能防住而出现了较大的危险或危机,则要及时采取有力并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尽快渡过危机,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那么,对于我省银行不良贷款居高的顽症,也完全可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即防范和治理,用法律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虽然经济法和民商法在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等方面各有侧重,但对在我省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上,仍需结合两法具有的微观和宏观调整手段,从银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结构、退出机制和银行外部良好健康的法治运行环境方面共同着手,以实现金融法治。

在中国政府将“依法治国”定为基本国策之后,采用法律的思维与方法分析目前的经济改革问题也非常有意义。其意义在于,我们所说的“依法治国”,不仅仅是表现在一个宏观的口号上,而是要将“依法治国”作为可以实际操作的、用来实际分析经济问题的、作为经济政策设计基础的法律方法。

三、法律对策缺失是我省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较高不良资产率的形成固然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法律规范的缺失。对于我省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只靠国家的政策倾斜,而必须从法律防范机制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顽症。

(一)法律防范社会信用恶化是防范不良贷款产生的先决条件

在国家出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后,我省企业借产权制度改革之机,逃废或悬空银行债务问题突显。据了解,截至2005年6月底,黑龙江省贷款企业逃废银行债务3 181户,2 000万元以上的逃债企业52户,其中很多企业借资产重组、破产、兼并、承包等逃废债务。据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负责人介绍,上市公司黑龙江龙涤股份有限公司为逃避该行债务,将销货款存入他行躲避收贷收息,使工行2.95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这种不正常经济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失信程度严重,企业失信收益远大于失信成本,我省部分企业将重组、改制成本最终转嫁于商业银行,导致银行部分贷款形成风险。而导致我省信用严重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律规范的缺失,以及法律惩戒力度的不足。社会普遍缺少信用实质上是调整社会交往关系法律规则的无效或者未被遵守。而我国现实中法律规范的失效或未被遵守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失范。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利益,才能防范信用不足问题。

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我国央行启动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数据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数据采集项达八百多项。截至2006年末,央行的征信系统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并为5.33亿自然人和1 116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下一步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的环保信息等将纳入该系统。 而且在2007年1月9日央行举办的有关征信体系建设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还表示,目前情况显示,各金融机构在办理企业和个人信贷业务中,均把查询信用记录作为贷前审批的重要条件。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将信贷征信业的管理权赋予央行,在我国处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由央行牵头建设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方面,央行作为我国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的主要部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与其货币政策职能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在目前大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都由政府部门掌握的状况下,私人经济无力从事如此浩大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介入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央行职能的规定中却没有明确规定其享有管理征信业务的职权,而中央银行制定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明确规定该条例由央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这种立法形式无法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协调性与权威性,应在我国法律这个法的层次上明确规定央行对信贷征信的管理权,以及行使权利的范围,而不是只依据“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这种兜底条款来确认中央银行享有这种职责。同时,还应尽快出台规定规范央行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技术标准和信息利用的程度,界定公开信息与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边界,以及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银行合法有效使用信息,使贷款人违规成本升至难以接受的程度,有效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另外,在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中,除了要建立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外,还有一类更重要的信用需要确立,那就是政府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确立政府信用对于我省不良贷款治理问题的解决更具有现实意义,应通过立法规范政府的信用行为,将政府的行为真正界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银行真正做到独立审贷,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据一项对29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行政权力的限制与国民的信任度之间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对政府权力限制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任度上升1.5个百分点。因此,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和社会的有效监督。

(二)法律规范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是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核心步骤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第4条规定?押“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熏实行自主经营?熏自担风险?熏自负盈亏?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熏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商业银行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该规定我国的商业银行性质应该为企业法人,但是现今我国的公司还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公司,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中国家股权形式上虽是独大的,但实质上却是虚置的,国家股权并没有真正的管理者。银行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由政府指派,权、责、利关系不明确,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制约。而且在我国银行体制没有转变的情况下,激励和约束不充分、银行工作人员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贷款损失不损失与他关系不太大,多创造收益也不能够多得。因此,我省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是失效的,是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根据辩证法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只有良好有序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使不良贷款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健全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为我国商业改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其指出良好的银行治理做法包括:(1)确立贯彻全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准则;(2)全行各岗位的职责界定明确并得到实施;(3)确保董事会成员的称职,清楚理解自身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并能不受管理层或外界的不当影响;(4)确保对高级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5)在充分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内部和外部审计人员的作用;(6)确保薪酬制度与银行的道德观念、经营目标和战略以及外部环境相一致;(7)保持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2006年,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成功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我国商业银行股改的成就。不过,上市并不是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继续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目前,三家试点银行总行层面的改革基本完成,正在向各自的分支机构下发各项改革细化分解方案,对分支机构实行组织架构改革和业务管理流程改造,把工作重点不断向下推进,那么我省商业银行机构,应该积极面对这次改革调整,加大力度完善银行内控机制,健全法人治理机构。

1.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革之后,商业银行的国家股权由专司国有资产投资机构行使,政府机构就不应再以国家股东的身份干涉银行的各项事务,特别是在发放贷款、人事任免方面,使银行能够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府规章的法律手段间接地调整银行的商事行为,参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

2.2007年我国对《公司法》重新修订后,在多方面加强了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特别是加强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各自职能,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加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监控,加强监事会的监管力度。在董事会人员结构上,应限制经营者的构成比重,引入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制度,发挥其在协调大股东与小股东、平衡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重要作用。

3.在银行内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和约束的管理体制,使每一个部门和其每一位人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业务和职责,使利益和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约定薪酬标准,董事、监事的报酬由股东会决定,经理的报酬由董事会决定。对于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对造成银行损失的员工给予处罚、要求赔偿。

(三)法律推进银行开拓业务创新是解决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环节

对于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是目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障碍,今后不良资产证券化应该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普遍采用的金融工具,通过有效组合,让不良贷款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利用信托交易模式实现资产变现和融资目的。但是,对于这种新型业务缺少法律的支持,特别是对资信评级活动所依据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立法,使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改善资产结构,处置不良资产。

(四)法律规定银行退出制度是激励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保障机制

不良资产比重很高,并持续上升或长期居高不下,说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已可能出现挤兑、倒闭或破产等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法》第64条至第72条规定了有关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接管等内容,但是该规定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而且行政色彩浓厚,银行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全部由政府承担,这种做法不利于对银行形成正常的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不利于促进银行进行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应当坚持让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给金融机构的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必要的约束,从而起到加强市场纪律的作用。

我国此次对《破产法》修订后,打破了以前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与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分别适用不同法律的做法,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但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特殊性,《破产法》仍将银行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该法第134条第2款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因此,我国应加快包括银行破产在内的银行退出机制的立法活动,激励银行机构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增强竞争实力。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1997年在一次简短的发言中称:“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被监管的实体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承受风险。如果我们减少其承担的风险使银行破产降低为零,则银行系统就失去其经营的目标。”但由于银行作为“公共机构”的特性,关系到我国成千上万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在规定银行退出机制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存款人,特别是普通公众储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Peter Newman, Murray Milgate and John Eatwell.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Money and Finance[I]. 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2:243.

[2] 项俊波.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法律制度的完善[J].金融研究,2005,(8):11.

[4] 吴国平.防范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研究[J].法学,2005,(5):22.

[5] 曾筱清,杨益.金融安全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

[6] 戴凤岐.经济安全与经济法[J].法学杂志,2004,(1):30.

[7] 吴松,郑小朋.股权约束与市场约束[J].经济论坛,2003,(5):64.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4

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后, 我国的经济走势又重新抬头向上迈进, 这得益于国家为度过这次危机而采取的及时、正确的经济政策。4万亿的投资极大的带动了国内经济的继续发展。但是现在的发展集中在投资领域, 而且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发展的带动, 这使得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暴露了一些问题, 中央经济会议指明了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 那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第一、三产业。黑龙江省是国内老牌的农林业大省, 也是重工业大省, 而这些发展优势正在逐渐的消失。黑龙江省想要再次发展起来, 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省份, 那就要转变发展方式, 在国内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大力扶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时候, 抓住国家发展政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金融业服务外包, 利用本省优势, 抓住机遇, 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再次腾飞。

二、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国内老牌的重工业、农产品、采矿业等基地省份, 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年, 较为完善, 而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也比较发达。省内有多家国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浦发、光大、招商等国内知名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省内落户, 另外, 保险业在黑龙江省的发展也很强劲。所以虽然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但其发展金融业服务外包也有优势。

(一) 政策优势

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颁布, 同意北京等20个城市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深入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的同时, 黑龙江省正在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加快产业转型, 由制造业大省向服务业大省转变, 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转变。在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际通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等文件的同时, 黑龙江省推出了自己的促进服务业的相关政策, 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黑龙江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而哈尔滨市和大庆市作为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其中两个, 也都相应的出台了鼓励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相应文件。

(二) 开放优势

自2003年8月黑龙江省根据国务院要求对各类开发区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后, 截至2006年, 经国务院同意, 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审核公告的开发区共35个,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个, 如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29个, 如齐齐哈尔外商投资区、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佳木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开发区具备中国对外开放的各种功能和政策, 体制优势明显, 具有适合金融服务外包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 发包方的业务需要优势

黑龙江省内的各个大商业银行, 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 另还包括: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大型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尽可能多的利用金融业服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 将会产生大量的金融服务外包需求。国内大中型银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等业务都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 如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农行联信、中行博科等内部的外包公司, 而如果黑龙江省发展自身的具备实力的外包承接公司, 那么这些业务将会极大的促进黑龙江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

(四) 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本优势

降低成本是金融业发展服务外包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随着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利润率逐步降低, 这种经营压力促使金融机构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提高经营效能。据麦肯锡估计, 西方国家每向海外转移一美元业务能降低58美分成本, 相同质量的离岸服务外包平均可以节省费用65-67%。因此, 金融企业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首先是考虑生产运营成本的高低, 而黑龙江省无论从人力成本还是资产成本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比较都有较大的优势。首先, 黑龙江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3 046元, 而全国为29 229元, 北京、上海则更是高达56 328元和56 565元。其次, 黑龙江省办公楼商品房本年销售价格为2 804元/平方米, 而全国的办公楼商品房本年销售价格为8 378元/平方米, 北京、上海高达16 554元/平方米和16 783元/平方米。所以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成本优势明显。

三、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以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 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对于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解决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建立并促进黑龙江省在全国服务外包领域的竞争优势, 从强化产业要素、培育国内需求、完善产业环境、促进企业成长角度出发, 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才是黑龙江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一) 大力发展黑龙江省软件产业园建设

黑龙江省应以哈尔滨市这个国家指定的二十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为基础,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产业园区为示范,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软件产业园区的建设。只有发展出一批实力强、品牌好、规模大的软件产业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金融业ITO的接包方的作用, 为省内、省外甚至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承接诸如集中数据录入、集中核保、集中打印、以及呼叫中心的外呼服务、影像处理、软件开发、软件维护等信息技术的外包 (ITO) 。我国已有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立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 截至目前共有17个城市, 在这个发展竞争中, 黑龙江省在没有北京、上海这样的综合情况占优、战略地位显要;没有大连、佛山、昆山等地缘优势明显的情况下, 要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发挥自身优势, 在政策上给予极大支持。

(二) 鼓励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外包

降低成本是金融业前后台分离和金融外包成功实践的动因之一, 黑龙江省银行业除了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 还包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哈尔滨银行以及刚刚组建的龙江银行等商业性股份制银行。这些银行已在黑龙江省发展多年, 其规模庞大, 业务实力很强, 对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需求也就很大, 所以在黑龙江省做好催化大型金融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同时, 这些实力强劲的商业银行必为降低成本、专注核心业务等原因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这些大型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另外, 保险公司在黑龙江省的发展也十分的强劲, 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大型保险公司也同样在黑龙江省落户多年, 其数据录入、呼叫中心、保险理赔等一大批非核心业务也同样能够在有实力的接包方公司接包的情况下将其进行外包。

(三) 建立黑龙江省的金融业外包服务城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利用与上海相比其“建设成本减半、服务成本减半、人才成本减半、生态环境更优”的优势, 将自身定位为金融“硅谷”, 着力于建立在基础设施、政策创新、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竞争力。而黑龙江省相较昆山在建设成本、服务成本、人才成本、生态环境这些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而且作为老牌的重工业基地, 黑龙江省有着先天的优势:基础设施完备、电力充足、通讯便捷、交通发达。黑龙江省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促进服务业外包的文件, 只要比照其他省份、城市出台的促进条文, 进一步补充, 黑龙江省发展金融业外包服务城的环境还是相当优越的。

摘要:从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出发, 以国家进行发展模式转型,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金融业服务外包为背景, 结合国内部分省市发展金融业服务外包经验, 通过对黑龙江省发展金融业服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金融业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参考文献

[1]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业服务外包[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2]徐兴峰.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D].优秀博士论文, 2007.

黑龙江省校车服务方案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切实保障我省广大中小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结合全省实际,制定《黑龙江省校车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全省辖13个设区市,总人口约3834万人,截至2014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共有296.7万人。其中:乘坐公交往返的有74.0万人,乘坐校车(含非标准校车)往返的有44.5万人,通过步行或其他途径往返的有178.2万人。

全省地势平原与丘陵相间,急弯、陡坡、临水的危险路段较多,冬季寒冷、冰雪覆盖时间长、交通安全压力大。特别是全省农村虽已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但公路等级低、路面不宽,通行条件一般。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建立适合省情实际的校车运营模式,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需要,并完善与校车运 营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2.确定校车过渡期。全省确定从2015年7月30日到2018年7月30日为校车使用过渡期。

保障学生就近入学;结合实际建设好寄宿制学校,努力满足留守少年儿童和交通不便学生的寄宿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幼儿)乘车里程和次数。

2.完善公交服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合理规划、优化统筹、科学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在学生上下学、特别是周末放假高峰时段,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提供方便。对学校附近的公交站点,应按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要强制设立港湾式站台,并要设立相应的警示标志。

3.选取校车运营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从区域实际出发,全面规划、整合资源、统一组织实施,主要选定以下校车运营模式:(1)政府校车服务队模式——由当地政府统一组织成立校车服务机构,提供校车服务,政府校车办和有关部门协调管理运营。(2)公司化模式——经当地政府通过招标或审批方式确定的道路客运、城市公交、专业运营公司或依法取得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的个体经营者,提供校车服务。(3)学校、幼儿园自备校车模式——由学校、幼儿园自行使用符合校车安全国家标准车辆,按规定取得校车使用许可,物价部门指导核定学生每学期交纳的乘车费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4.确定组织管理方式。省政府建立了全省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确立了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各级人民政

儿)农村公路要重点建设学生(幼儿)用车通行路段。重点保障学生(幼儿)用车通行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重点考虑学生(幼儿)用车通行路段的路面改善规划,确保学生(幼儿)用车通行路段安全畅通。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要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联合行动,全面核查校车运行的出行线路,对校车途经线路上的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路段及时应采取的措施逐一查清底数,按照农村公路管理的责任划分,遵循“谁管养、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隐患路段整治责任,完善急弯、陡坡路段安全警示标志,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3.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各地公安交警部门要加强路面巡查,及时排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从严查处学生用车交通违法行为;安排专门力量,在车流量较大且交通情况较为复杂的中小学门口设立交警护学岗,维护学生上下学交通秩序;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联合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联合集中开展学生用车打非治违行动,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五、实施要求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6

一是与三信评定工作相结合。自行研发出农户经济档案管理系统,使辖内农户有了自己的资信档案,相当于拥有了一张“电子经济身份证”,提高了信用评定基础信息在贷款授信、用信等方面的应用率,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拓宽信用工程覆盖范围。目前已评定信用乡镇1个,信用村121个,评定农户数2237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

二是与信贷增量扩面相结合。大力推广信用贷款,加大信贷增量扩面的考核力度,倒逼客户经理“做小、做散、做精”,确保了增量扩面上有新突破,目前全市个人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1443户,增幅达7.89%;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年初增加了334家,增幅达37.32%,承担了全市93%的农户贷款和四分之一的小微企业贷款。

三是与推进财政合作相结合。重点是抓好社保卡业务,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集全行之力进行攻坚,坚持做好各项服务,争取独家开办社保卡业务。

四是与服务渠道建设相结合。以加快离行式自助银行建设为抓手,形成物理网点与自助银行协调互补发展的渠道格局,在全市构筑起“更广、更捷、更优”的立体金融服务网点渠道。今年我行已新增2家离行式自助银行,扩大了服务半径,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是与网点转型升级相结合。通过固化标杆网点建设的成效和成立小微贷款部,积极拓展新客户,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是与回馈社会让利于民相结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感恩回馈社会,对企业、农户让利达2000多万元,慈善捐助60多万元,行领导還担任了贫困地区的“两富”指导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除做到以上六个结合外,兰溪农合行還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让老百姓了解普惠金融工程的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使老百姓们能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工程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真正惠及千农万户的民生工程。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7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现状

(一) 资金投入不断增多

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在省政府的财政支出中, 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由2003年的206.58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66.294万元, 增幅达到77.31%。与此同时, 金融部门对农业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截至2007年末,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83.92亿元, 比年初纯增29.01亿元, 占全省纯增贷款投放量的31.83%;全年收购粮食961.04万吨, 比上年多收购235.65万吨。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43.9亿元。

(二)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 经营实力增强。截至2007年底, 资本充足率达到14.9%, 不良贷款率比2002年末下降26.1个百分点, 组建1家农村合作银行和6家统一法人社;72家城市信用社更名改制为农村信用社。全省79家农村信用联社已经全部获准发行专项央行票据, 认购额度达54.2亿。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量的不良贷款限制了农村金融部门对农业的信贷投入

目前, 农村地区资金供应主要是农村信用社, 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在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包袱问题、信贷管理机制问题,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资金主渠道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政策性、历史性原因造成的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得不到解决, 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从而限制了其对农业的信贷投入。由于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够完善、人员素质低下、信用环境差, 不良贷款问题困扰着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主要产生于民营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贷款。

(二) 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资源配置本来就十分稀缺, 需要紧急“输血”, 及时补偿。但由于服务农村金融成本高, 风险大而收益低, 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而且, 农村金融机构中, 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 然后把吸储的资金全部划分到地市级金融机构, 最后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得利息收入。致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出农村, 转移到城市或发达地区或非农部门, 导致农村资金大量缺失。农村资金流向呈现出从贫穷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农业流向工业的趋势。2002年以来, 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存贷款活动中的存差逐年大幅度增加 (表1) 。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整理

(三) 金融债务“死结”难以化解, 金融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以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为例, 全省农信社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 历经数次改革和政策的调整, 产生了许多问题, 形成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改革前历年亏损挂账和资产损失达141亿元。近年来, 全省农信社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 化解历史包袱54亿元, 但仍有资产损失和历年亏损挂账87亿元, 占各项存款的20%, 再投放能力被严重削弱。

三、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宏观经济效率分析

(一) 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偏低

由于农村资本市场的不发达, 农村金融的正规供给主要来源于银行体系的资金, 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村经济中资本积累也主要依靠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途径而实现。因此, 分别选择了农村存款、农业贷款作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资本积累中的金融供给总量;经济增长指标选取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替代。由图1可以看出, 2002以来, 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林牧渔总产值与农业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存在同步趋势, 但是, 农业贷款曲线波动幅度相对要小一些。

(二)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集约化程度低

从经济增长理论中不难看出, 人均资本配备水平即平均每人所使用的资本数量不变, 则人均收入水平不变。而且, 在资本边际产出大于零的前提下, 提高人均资本配备水平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反, 如果劳动力增长率大于资本增长率, 即人均资本水平下降, 那么人均收入水平将会下降。因此, 要使人均国民收入逐年上升就必须使人均资本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 即平均每个劳动力使用的资本数量增加。但是, 由于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 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或者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集约化程度低, 人均资本产出效率低。这可以通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间接反映出来。农村居民每年可用于储蓄量等于每年人均收入减去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后的余额。通过分析近几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每年除去生活消费支出以后的人均可储蓄额增速, 发现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储蓄额增速在2002年达到30%, 2003年下降至3%, 2005年为60%, 随后下滑, 2006年为20%, 2007年为26% (见图2) 。农村居民每年人均可储蓄额增长缓慢, 一方面说明农村居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性消费支出, 农村经济欠发达导致储蓄倾向偏低;另一方面说明在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短缺, 并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发挥中的资本集约化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宏观经济效率偏低, 已不能适应支持黑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必须进行积极的变革、完善。

四、改革与完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一) 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 全面提升黑龙江农村的战略地位

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之所以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也有思想解放程度等方面的主观原因, 但金融发展和资金投入的差别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当地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金融政策取向, 金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体制形成中金融政策有其特殊的聚合功能, 而且表现在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黑龙江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 工业经济只是近年来才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财政收入的增加一直不尽人意, 一直是农业在苦苦地支撑着工业, 相反, 工业不仅没能反哺农业, 而且往往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种子、化肥、农用生产薄膜、农机具的价格持续增长, 直接影响了农民 (农场职工) 的生产积极性, 进而影响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因此适度增加金融政策与制度供给、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无疑会对黑龙江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二) 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发展经济, 加强财源建设, 增强财政实力, 这样才有可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完善财政对农业投入政策, 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 切实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增耕地占用税投入农业, 保证“三农”投入每年都要有所增长。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特别是调整财政建设资金和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的投向和结构, 在安排预算时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足额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 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四是积极向国家争取, 实现更大区域内的“工业反哺农业”, 为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六是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转移支付数量。

(三) 加强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 提高金融企业的资金供给能力, 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 不可能单纯依靠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 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E.S.萧) 。扭曲的财政政策将减少社会金融资产, 制造金融业内不平等的竞争环境。财政政策补偿金融, 金融扶植经济, 就是国家把扶植农业经济发展的补贴和保护政策更多地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扶植和补贴来改善农村金融的融资环境, 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能力, 发挥对经济的推动力, 以及对经济资源的组织和调节能力。财政和金融相互配合, 二者能够共同发展, 达到同一个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2) .

[2]、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张召力, 王飞.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0) .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8

(一)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状况

近几年,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7-2011年全国平均GDP增幅为16.45%, 黑龙江省为15.37%, 相对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 黑龙江省GDP突破10000亿, 达到10368.60亿元, 超过全国GDP增长幅度, 2011年黑龙江省GDP再次如破10000亿, 达到12582亿元。经过分析得出, 黑龙江省的经济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 10年间波动较小, 平稳增长, 农村GDP发展趋势虽然与全省相比增幅比较接近, 但是总量仍然偏低, 在绝对值上与全省相比差将近十倍。

城乡居民收入都呈现增长态势, 但全省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远低于城市, 差距较为明显2007年到2011年,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率均在7%以上, 2011年增长率最高达19%,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增幅最低为7.02%, 2007年和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约为14%。

小企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贷款额度依次变大, 多为扶持性金融。黑龙江省的大型乡镇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为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更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服务。然而, 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面临着规模较小、资产质量状况欠佳、综合竞争能力较弱的状况, 金融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政府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方面。

近年来, 全省的金融机构改变以往做法, 主动去研究一些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 根据当地的实际金融需求去调整各机构的信贷结构、努力做到服务意识有所提升、金融产品有所创新、金融覆盖面得到拓展。2012年, 全省的涉农信贷投放在数量和增速上均有较大提高, 1-6月份, 涉农信贷余额为3889.5亿元, 同比增长25.30%, 增速比其他各项贷款高1.94%, 金融对现代农业正在展开全面支持。

(二)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逐渐呈现出一种合作性金融作为基础, 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合作, 民间金融和小微金融作补充, 保险补偿机制做后盾的多层次供给体系。2011年末, 黑龙江省有金融机构6153个, 与2010年相比, 增加126个。营业网点虽然增加了, 可是仍然存在很多“抽水机”, 将农村地区的资金抽走, 而不对农村地区发放贷款, 只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主力军没有变多, 仍然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充当。

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包括两部分, 分别是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保险公司属于正规的金融组织, 而私人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等则属于非正规金融组织, 它们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与正规金融组织并存。中国农业银行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 但是, 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建设项目支持不足。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 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不足作出补充, 支持的资金对农业开发和建设的投入很少, 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投入较多。农村信用社在黑龙江省的分支机构占比高达黑龙江省所有金融机构的31.75%,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主要的金融服务力量。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比例占60%以上。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并且将长期成为支农贷款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发展的过程中, 正规金融组织供给不足, 非正规金融组织起到补充, 民间借贷有了生存空间, 但仅局限于一些小额信贷, 手续简便、灵活。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的全新战略调整不佳, 导致农村资金总量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对运营成本的考虑, 信贷天平正在向利润高的高新产业和重点行业倾斜, 县以下的金融服务网点正在大幅减少, 资金大量流出农村, 许多农村接受不到贷款和结算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日益偏向高利润地区而远离农村, 农村信贷投放力度变弱、授信严格, 部分客户只能获得担保和抵押。没有有效抵押和担保的客户, 即使信用记录良好, 也很难获得所需资金, 尤其是新建成的企业和民营企业, 大都无法获得贷款支持, 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资金需求, 农民贷款难。

(二) 农村保险发展过于缓慢, 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由于农村的媒体相对较少, 农民自身对保险可得的认识不足, 再加上从事农业保险的人员自身素质及工作宣传不到位, 使得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保险业务拓展缓慢, 远不能匹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其提其的需要。

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占总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非常小, 2010年占比4.08%, 2011年占到5.16%, 虽然农业险的参保数量少, 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从2005年至2011年, 参保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7年以前, 农业险的赔款及给付占保费收入的比重是极低的, 2008-2011年以来, 农业保险的赔款及给付在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大幅提高, 这说明农业保险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 险种的开发更加合理, 宣传力度更广泛, 但是, 这一比重仍然很小, 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 管理水平欠佳, 员工素质不高

在组织机构的设立方面, 有着专门的电子银行部、农村金融部等, 但却没有设立服务管理部门;有些机构虽然设立了服务管理部门, 但是部门的分工比较混乱, 导致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的为农户解答相关新政策。统一有序的创新管理是金融服务行业目前迫切需要的。金融机构的总部有着足够的研发人员涉及金融产品, 但是这些研发人员很少能够接触到农村企业和农户, 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绝大多数是专科学生, 参加的培训和工作经验都比较少, 不能及时的将农民最需要的金融产品反映给研发人员, 使得产品设计与需求脱轨。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支持对策

(一) 规范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为垦区提供信贷支撑

规范黑龙江省的金融服务创新, 建立起金融行业管理创新的机制, 形成差别化的金融服务, 规范各金融机构的关系, 使得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 将这些服务通过一个平台组织起来, 建立起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支持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促进信贷额度平稳较快增长, 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有效地信贷支持。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行支农再贷款的创新,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支农信贷投放。

(二) 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改革

做到农村经济资源在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归属清晰, 明确地界定各种产权的融资属性。建设产权交易中心, 将抵押担保的渠道拓宽。产权交易将产权作为商品进行的经营活动, 企业所有者可以将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让也可以仅转让经营权而不改变所有权, 产权交易中心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进行产权交易应该先通过产权担保公司担保产权抵押物, 但是现有的产权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不能用于抵押的权利不进行担保, 如果建立产权交易中心, 便可以将以上资产激活,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黑龙江省应创新建立垦区直接融资机制, 推进直接债务融资的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如: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多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可以采用打包发行和集合授信等创新形式, 推进农村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发行, 同时也应该探索更新、更优的债务融资工具, 以此来加强政府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 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保险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有着巨大的农业保险需求群体。农业属于靠天吃饭的行业, 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自然灾害威胁, 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损失特别大, 补偿农业损失的负担很重。2008年至2011年, 黑龙江省农业保费收入57亿元, 覆盖农户383.9万, 风险保障为647.3亿元, 支付赔款34.3亿元, 受益农户达到150.9万, 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广, 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民缺乏保险知识, 投保意识较差, 对购买保险的目的、意义不理解, 农业保险的险种确实太少, 保费有比较高, 导致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很小, 通过创新可以丰富农业保险的品种。

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全国第一家相互制的保险公司, 公司采用的是会员制, 参加保险的每一方既充当保险人又充当被保险人, 目的是使被保险人利益最大化, 农户比较容易接受, 符合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的现状和农业保险发展所处的阶段, 值得在黑龙江垦区大力推广。通过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为农业生产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罗玉冰.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 2009 (4)

[2]李剑锋, 等.农村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J].农业经济, 2010 (2)

[3]张莹莹.论金融创新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9

1 完善黑龙江省农民工金融服务体系的意义

从农民工的就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目前黑龙江省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以下几个转变:由全面化的非农全职取代以前纯粹的农业生产、由今日的城镇人口取代昔日的农村人口、由提高享受和发展的消费需要取代基本生存需要。据资料统计, 2011年黑龙江省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330万, 其中, 在黑龙江省内务工的有198万人, 到外省务工的有108万人, 黑龙江城市拥有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人。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 农民工群体大规模流入城市, 影响着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原有的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巨大冲击, 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黑龙江省农民工城镇居民化中金融服务缺乏的成因分析

2.1 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金融体系服务意识不足

在城镇化进程中, 大部分农民工群体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 只有15%的省内农民工群体掌握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金融知识。由此可见, 金融体系缺乏普及城镇化农民工的金融知识的力度, 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群体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普及金融知识的难度。常年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 作为基本生存需要的固定居住地点都没有, 谈何去了解、熟悉和掌握金融知识, 自然对其金融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也很大。

事实上, 城镇化农民工群体有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 潜在市场广阔。但是, 由于农民工金融服务需求规模有限、金融消费支付能力不强、收入水平有待提高、金融信用意识淡薄, 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评价不高。因此, 对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农民工缺乏对银行结算产品和银行卡办理等相关必要业务知识的了解, 也无法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金融工具方便自己的消费和生活。

2.2 城镇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从根本上说, 完善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维持和稳定居民的未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有利于促进农民工的长期和即期消费, 稳定并降低农民工的支出预期。当前, 与金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农民工还没有强烈参与保险类金融产品的意识, 在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方面的投保还处于较低的投保水平。这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缺失、农民工投保意识缺失、农民工群体风险确定性缺失, 从而出现生活压力大、风险复杂和保险理赔难等问题。

2.3 农民工因为金融机构贷款限制条件众多而难度加大

存取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农民工提供的主要业务范围, 银行现在的金融消费信贷范围小、品种少、金融不大、手续繁琐, 不适应农民工扩大需求的要求, 都不利于向城镇化农民工提供贷款服务。许多银行认为, 农民工低文化素质导致收入水平不高、家庭资产少导致有效的抵押担保财产不足, 使其难以成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对象。目前, 农村信用社是向农民工发放金融贷款的为数不多的机构之一, 但是也由于繁琐的申请手续和农民工价低的贷款金融而导致信用社热情不高。

2.4 金融服务品种无法满足农民工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 商业银行并没有设计出专门服务于农民工群体的金融产品, 其服务业务一般仅限于存款、汇款等单一金融业务, 而作为新产品的基金、国债、信用卡等却始终难以真正成为农民工群体的服务内容。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 无法达到商业银行制定的最低标准, 农民工游移在这类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之外, 无法获得金融品种的收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另外, 满足农民工保险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品种也没有真正实现丰富化。目前, 针对这一群体的保险产品比较单一。

3 建构黑龙江省农民工城镇居民化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3.1 金融机构要转变服务观念和丰富服务内容

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观、价值导向的问题, 就需要特别重视文化价值, 以文化为动力, 端正价值导向, 扭转金融机构的社会风气。积极合理吸收省内外金融机构的文化精华, 只有用先进的文化, 才能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充分优化自己的服务观念、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

3.2 金融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 向农民工群体普及金融服务知识

在强化金融机构服务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 应该在农民工群体集中的工作地点和聚集领域行业开展金融服务业务、金融风险防范、资金汇兑程序和步骤以及理财知识和服务等相关知识的宣传, 使农民工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财产损失。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要使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改革尽快到位, 把影响农民工消费预期的主要改革措施明晰化、具体化, 从而使其金融需求与消费行为更具有理性。要审时度势, 尽可能考虑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和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配套协调。要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信心。

3.4 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金融部门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和形式。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创新消费信贷的金融工具,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消费者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在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扩大对象、延长贷款偿还年限、改善服务上下工夫, 鼓励农民工进行信贷消费。

3.5 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业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具有比较强烈的自发性, 人们也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应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提高金融机构的决策能力和相关政策执行能力。当然, 也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健全各种经济制度, 净化市场,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使市场行为有序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 就必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针对金融商业欺诈行为等违法或不良行为, 要加强金融交易市场秩序的法制建设, 保证平等竞争、公平交易, 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金融市场管理, 规范和完善金融市场监督。一方面, 要开展金融服务业的立法工作。我国专门就金融服务业进行的立法尚未出现, 必须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实际,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法律法规是金融服务业不可缺少的支点。另一方面, 还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 在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定的基础上, 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工特色, 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大背景下和全国加速发展金融产业的宏观战略下, 政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工在汇兑、保险、贷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但是仍然面临着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不足、金融服务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和金融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关键词:金融服务,农民工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唐志武.关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20) .

[2]胡喜盈, 何益霞, 孙静之.安全培训, 农民工的福祉工程[J].社会广角, 2007 (1) .

[3]范立环, 叶超.邯郸市城镇农民工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 2010 (09) .

[4]刘婧婧.对我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J].农家科技, 2011 (04) .

[5]秦麒瑞.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完善[J].农村经济, 2011 (06) .

[6]袁道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 .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黑龙江省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不足是一种常态,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农村金融改革的长期实践来看,扭转这一局面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近年来,我国新一轮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资本准入、利率管制和监管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资金配置的市场因素明显增加,更多地引入了竞争机制,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农村金融机构也正在回归服务的本质,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农户的实际信贷需求,将是今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

1 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分析

在对黑龙江省讷河县、泰来县和巴彦县的3个自然村、300户农户的随机调查结果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中的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户借贷。在对农户借贷需求的调查中,对农户未能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到款,或是有资金需求却未选择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原因进行了合并分析。调查问卷设置了农户反映的制约贷款的7项主要因素,每份问卷每项因素积1分,最后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制约农户借贷的因素所占比例依次是:没有人缘关系的占33%;利率太高的占21%;无抵押担保的占20%;贷款额度太小的占10%;手续繁琐、附加条件多的占7%;贷款期限短的占6%;距离太远的占3%。

1.1 缺乏抵押物

缺乏抵押物是农户不能获得农业贷款的首要原因。抵押物是农户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农业贷款(不包括信用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有38.2%的农户贷款申请被拒是由于缺乏抵押物。农户普遍缺乏抵押物,农民最大的可支配财产是土地和房产,但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只有经营权。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明确规定,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从实际业务操作上来看,即使有了完整的产权,农村土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不是好的抵押品,因为一块土地对银行来说并不具有多大价值。房屋作为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并没有多大用处,农村住房也没有房产证,而且农户的房屋是农民的生活资料,不利于抵押物的实现。

1.2 资金成本偏高

资金成本偏高抑制了对正规金融机构资金的需求。信用社的平均利率在10%以上,远远高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甚至还高于民间贷款的利率。同时,相当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要求农户先入股再贷款,除了支付正常的利息以外,还要扣缴5%~10%的股金,实际上增加了借贷的资金成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则更高,超过了农户从事农业经营所能承受的资金成本和心理预期。通过调查,农户较为认可的利率水平低于8%的占25%,8%~10%的占30%,10%~15%的占35%,高于15%的占10%。

1.3 贷款的额度不能满足农户需要

农村金融机构处于风险控制的原因,对于单笔农户贷款的规模实行严格的控制,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实际放贷水平往往满足不了农户实际需要。贷款的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增加了农户借贷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农户借贷的期限大部分都是10~12个月,农户的生产周期和用款周期现在越来越长,原来的贷款期限在规定期限内很难偿还,如果延期就又增加了农户的借贷成本,甚至造成资金最后无法顺利收回。另外,农户借贷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也很高,贷款手续繁琐,从农户信贷额度的申请、审批,到贷款时的手续等,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复杂的过程,大多数农户觉得麻烦,农户对信用社贷款详细过程不是很了解,农户的文化水平有限两者难以对接,很多农户在申请贷款后,办理时间较长,贻误了最佳生产经营时机。

这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都反映出了当前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上存在的缺陷,也反映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技术、服务理念和管理上的不成熟,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2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要在现代金融和农村金融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全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现状,结合当前农户借贷情况和特点,根据影响和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充分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成功范例和先进经验,开发出真正适合黑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际,能够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金融产品。

2.1 建设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农户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抵押物,农户信贷信用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和创新抵押物三方面入手[1]。一是信用评级。以户为单位,在当地设立“信用工程建设领导组”,由政府主导、信用社主办。信用户建设可以推广到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直至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信用工程建设。对信用户的考察除了以往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以外,个人品行和口碑也是重要考察依据,信用工程建设与农村道德、文化、民主建设息息相关;二是信用增级。大力发展联保贷款,发展财政或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三是创新抵押物。在坚持合法性、易售性、稳定性和易测性原则下,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浅海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农副产品、商铺等财产抵押贷款;农业订单抵押贷款。

2.2 完善农户信贷定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包括完善的定价管理体系、科学的定价流程和定价方法,真正体现借贷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供求状况,实现利率定价的市场化,以及不同借贷风险的差别定价,从根本上解决借贷难和农村金融机构效益差的问题[2]。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定价管理体系。健全贷款利率定价管理部门和岗位;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形成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贷款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健全贷款利率定价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利率风险的预警机制。二是完善贷款利率的科学定价。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特点,有差别的贷款利率定价操作实施细则;科学合理地对贷款利率定价指标进行测算;贷款利率定价实行“分级授权、逐级审批”的制度。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如优惠利率加风险方式,成本加总式和成本收益式。同时,还可对市场和客户进行细分,并根据客户需要,适时推出创新型、竞争型的“利率套餐”。

2.3 创新农户信贷产品设计

从农户的实际需要入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放宽各种限制。一是适当宽松的贷款额度,积极稳妥地逐步提高授信额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一般农户贷款可逐步提高到3万~5万元,对信用等级高的农户最高授信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并为规模经营农户开办30万元以下大额农贷业务;二是贴近实际的贷款期限,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贷款期限进行适当放宽,根据贷款用途、生产经营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合理确定;三是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更加灵活的还款方式可以方便农户还贷和降低借贷成本,同时也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3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服务方式的创新同产品创新一样,也是要结合当前农户借贷情况和特点,根据影响和制约农户借贷的外部因素,提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1 信贷流程再造

对农户借贷业务、部门、服务人员进行统筹管理,以实现资源、成本、信息、业务和职能的集约化[3]。一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审批的模块化。现行的作业流程是直线连续式的,一个步骤没完成就不能进行下一个步骤,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未结束,下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就不能开始;二是简化办贷步骤,删减重复环节,实现信贷业务流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化;三是重组信贷机构,实现扁平化、直通式管理。对信贷机构进行科学的设置,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实现扁平化、直通式管理。对实体机构虚拟化,保证信贷活动的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网络系统传递,降低信贷活动成本,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四是创设标准化业务操作平台,完善专业化分工、实现信贷业务集中处理和控制操作风险。创设信贷业务操作中心,将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部分标准化信贷业务集中在一个平台横向依次处理;五是加强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实现信贷业务集约经营;六是将信贷经营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岗位。

3.2 支付手段创新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金融支付手段和网点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现代金融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支付手段的信息化,而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滞后,支付手段落后导致农村结算渠道不畅、农民资金结算不便、农民走向市场存在资金流动性障碍。根据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应加快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开通覆盖所有网点的核心业务系统,适时推出ATM、转账电话以及电子银行等现代服务和产品,开通同城清算系统、现代支付系统和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现代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汇通天下”,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的新路子。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金融网点建设相对薄弱的地区,可以推广农户贷款“大篷车”,开办“背包银行”和“送贷下乡”等业务,方便农户办理贷款。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以方便农户为前提,是农户贷款的“绿色通道”。

3.3 金融网点建设

当前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有明显退步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出于成本的考虑减少了一些基层网点和代办点。要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就要有效地降低网点经营成本,提高网点效率,其中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开展“一站式”服务,使客户在一个地方就能得到全面服务。

可以在各乡镇成立规范化的金融服务中心,设立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两大服务区,金融服务区开设农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窗口;信用担保区开设各担保公司、农村“五权”交易窗口。在开展贷款业务的同时,整合农村保险、证券、期货、土地流转和物流交易,使之成为农村资金、资本和产权交易的中心,发展一站式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董晓林,吴昌景.四大担保模式化解农民贷款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8(9):35-40.

[2]陈鹏,刘锡良.当前农村金融利率机制是有效的吗[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39-49.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11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分析,深入剖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描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影响及中小企业面对困境所采取的对策,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融资

一、金融危机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因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和企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方面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内源融资仍为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但比重有所下降

浙江省中小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的,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选途径。从表1即温州市中小企业投资中资金的来源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企业对自有资金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二)銀行信贷仍然是主要的债权融资方式但支持远不够

据调查,浙江有74.6%的中小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有85.3%的企业需要再融资,而银行信贷是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外源融资的首选方式。2008年受货币政策从紧的影响,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本来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贷款就更加困难。

(三)股权融资很难,私募股权融资少但发展快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并且现行的证券管理原则及标准对企业的已有规模和投资回报的要求较高,因而将中小企业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近几年来,私募股权融资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其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

(四)民间融资的比例较高,但融资的风险成本较高

目前整个浙江省民间融资规模高达1300亿—1500亿元。其中以温州最甚,其次为丽水、义乌、台州,其他地区则在百亿元规模以下。民间借贷利率的上升,增加企业融资的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

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水平低且不规范,财务状况透明度缺乏,信用意识淡薄等。并且浙江省中小企经营权和管理权没有分离,因担心股权融资导致的控制权的稀释作用,不愿进行外源融资。浙江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经营不稳定,导致银行“惜贷”、“慎贷”。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缺乏健全的金融体系,运用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较少且其力量薄弱,资金来源有限。金融机构为了回避风险,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此外,金融机构为了节约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搜集分析成本,交易成本等,缺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动力,从而制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2.缺乏健全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浙江省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向银行贷款提供的可抵押的资产少,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担保难。我国的担保制度起步晚,目前我国担保机构少,担保基金小,仍不能充分的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三、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增强和改善企业自身的素质,增强融资的能力

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所有权的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融资能力。增强信用意识,积极转变融资的观念,拓宽融资的渠道。

(二)建立完善的金融结构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

商业银行应转变主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观念,增加对浙江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建立地方性的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减少信贷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三)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担保困难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以满足浙江省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政府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担保公司及担保基金的成立和运转提供公平宽松的环境。

(四)创建新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新渠道

广大中小企业因缺乏足够的不动产而向银行贷款时遭受失败。因此,动产抵押、权利质押贷款迫切需要开发。大力推广融资租赁的方式,积极发挥信托融资渠道作用。

(五)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逐步规范民间融资

政府应建立健全以创业板市场为主导、覆盖风险投资市场、三板市场、公司债券市场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直接融资服务。政府应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四、小结

本文针对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和缺陷分析,尝试找出能有效突破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满足浙江省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晓伟.我国小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中州学刊.2002(1).

[2]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

[3]喻平,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科技创业.2008(1).

[4]任玉岭.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中国经济周刊.2008(24)

黑龙江省金融服务业 篇12

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国土面积占有绝对比重, 这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的准确描述 (王芳, 2005) , 由此, 构建激励有效、协调配套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长效机制对于我国宏观层面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而其中的关键一环即是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制度,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加快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 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从制度功能的视角而言, 如何实现资本由供方到需方的有效对接——即将稀缺的资金资源由资金富余者提供给能够有效使用这些资金的资金短缺者是金融制度要解答的中心命题。近年来, 随着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以及受经济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的兴起, 农村地区的微观金融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浙江省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一家区域性银行, 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准确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及时分析其变化趋势, 通过创新支农信贷政策、加强队伍规范管理、改进风险控制措施、积极与同业进行合作, 金融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这些策略将为其他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二、农村微观金融需求的主要变化

(一) 总体金融需求规模急剧扩大。

随着以产业升级为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象山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显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2008年, 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项贷款年末余额22.23亿元, 比年初增加3.01亿元, 增长率达15.66%;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2.44亿元, 比年初增加1.51亿元, 增长率为14.07%。可见, 象山农村地区各部门的资金需求规模均大幅提高。

(二) 需求主体内在结构分化。

传统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可主要划分为普通农民、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和村集体等。而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由于经济形势恶化、就业机会锐减, 农民工返乡潮高涨, 这些农民长期在城市务工, 具备一定的技能, 一方面不愿仅限于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即使回归农业生产的意愿仍在, 部分农民工却因失去传统农户赖以谋生的根本生产要素——土地而丧失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这些返乡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有着强烈的自主创业欲望, 需要创业启动和扶持资金的支持, 因此, 应将其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需求主体加以对待。

(三) 贷款用途发生方向性转变。

农户既是一个农村基本生产单元, 也是一个生活消费单元, 既需要生产性借款, 又需要消费性借款, 其金融需求主要分为基本生存需求、一般生活需求、小额生产需求、小规模生产经营需求。从近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由生产性金融需求所诱发的贷款比例上升, 且农村金融需求由农业生产需求向工业生产需求转变。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贷款用途来看:中低收入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基本生存需求、生活需求 (建房或购房、子女上学、看病医疗、婚丧嫁娶) 和小额生产需求;中等收入或者农业兼业户主要是小规模的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农业大户或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为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此外,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住房和基础性设施建设、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公共事业项目将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

(四) 金融需求周期延长。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特点的新兴农业, 金融需求周期延长。规模化种养业、专业化技能型生产对贷款需求越来越大, 农村的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农业产业化带来的产业链条的延长使得资金需求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扩大延长了资金的需求周期。 (李敏, 2008)

三、基于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策略

象山农村信用合作社针对央行持续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 为确保资金平稳运转, 及时调整信贷投向, 从紧控制自然人大额贷款和消费性贷款, 把有限资金优先用于三农”建设、小企业发展等。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 从以下六个具体方面创新支农金融服务方式。

(一) 加大支农资金供给力度:将年新增存款的25%用于小农业贷款;对5万元以下纯农业贷款, 在新增2亿元目标基础上, 实行无指标控制;将支农再贷款全额作为额外信贷指标下达。

(二) 拓展支农贷款对象, 扩大到转产的农民, 把高科技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农贷重点投向, 支持开发农村市场, 适当发放农民消费贷款。

(三) 开发支农贷款产品, 推出党员创业、妇女创业、青年创业贷款新品种, 试点推出农民住宅房抵押、渔民渔船捕捞权证抵押、森林资源权抵押贷款。

1、党员创业贷款。象山联社与县委组织部签定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根据各镇乡 (街道) 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荐和党员互助发展基金担保, 推行一次授信、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小额贷款信用卡方式, 实行贷款利率按同档次一般贷款浮动利率下浮20%的政策优惠, 并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担保贷款金额按互助发展基金1:8进行放大。

2、妇女创业贷款。2008年, 象山联社对全县镇乡 (街道) 妇联推荐的农村妇女发放创业贷款307万元, 受益农村创业女性100多人。今年, 联社与县妇联又签订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向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返销、运输、个体工商等的妇女推广“由乡镇妇联参与考评, 不同行业风险共担、分散经营”的“村妇联保贷款”;并实行资金优先、利率按现行同档次利率浮动下浮20%, 授信期为二年的信贷优惠政策。

3.青年创业贷款。象山联社与团县委签订了1000万元的信贷授信意向书, 以满足农村青年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创业初期的资金需求, 提供5万元以下的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50万元以内的青年创业项目贷款。在资金上根据团县委每年的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计划, 优先安排信贷资金, 落实专人专项管理;设立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 加快审批速度, 提高办事效率。

4.渔船 (船运权) 抵押贷款。2009年, 象山联社划拨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户籍在本地、信用纪录良好、具有自有船只、渔船船运权) 产权清晰、捕捞证等各类证书齐全, 以及其他条件符合信用社准入条件的渔民试点推出“一次性办妥最高额抵押手续、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渔船 (船运权) 抵押贷款, 切实解决渔民贷款难、担保烦的困扰。

5.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土地抵押、变现难一直以来是困扰广大农村百姓创业致富的难题。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提出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文件精神, 在象山县委县政府支持下, 象山联社联合国土、税务、法院等有关部门试点推出宁波市首笔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对信用良好, 有生产经营项目或一定种养殖业规模的农户家庭及个体工商户凭借《集体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等证件, 在农村住房坐落土地所有权单位做出土地使用权随住房抵押、抵押权实现时同意处置的书面承诺等后即可办理贷款。

6.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2007年底, 象山联社联合人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海洋与渔业局, 率先推出浙江省首笔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已为某船舶公司等3家企业授信730万元, 并根据海域方位, 由双方协议评估或委托中介机构做出评估, 确定不同的授信限额。采用“额度一次核定, 抵押一次落实, 贷款随用随贷, 周转使用”模式,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贷保证。

(四) 改进支农贷款流程:5万元以下的纯农业类贷款, 审批权限下放到客户经理, 实行“包放、包收、包负责”的支农信贷绿色通道;推行小额贷款卡, 实现一次核贷, 周转循环。此外, 联社积极探索新的信贷授信模式, 今年4月28日联社组织召开石浦信用社向“信用村”蛟龙村信贷千万授信仪式, 通过“集团授信”的创新模式, 为该村村民集体授信1000万元, 采取单户信用贷款额度最高10万元、担保贷款额度最高30万元、渔船抵押额度最高50万元的贷款方式, 采用村民申请、支农联络员调查、村评议小组审核、出具贷款推荐书、信用社出账的贷款发放模式。整个授信期限为一年, 评议小组由该村的村书记、村长、支委、村委、船长5人组成, 负责贷款审核, 决定该笔贷款是否发放、发放额度等工作;由了解该村具体情况的妇女主任等担任支农联络员, 负责村民贷款前、贷款时、贷款后的“三查”及台帐管理、跟踪检查工作。农村集团授信模式在国内尚属首例, 其意义深远: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农 (渔) 民来说, 无须再专门跑到信用社找信贷员申请贷款, 办理一系列繁琐的手续, 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轻松获得贷款, 而且还可以享受信用社定价利率下幅20%—30%的优惠。对信用社而言, 这种模式可解决联社信贷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化解贷款发放速度慢、客户需求急切间的矛盾, 并且有助于推进“三信工程” (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 建设, 降低信贷风险。

(五) 调整支农贷款定价基准:所有纯农业贷款比同档次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下浮20%;被评定为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农民贷款, 利率浮动幅度在享受同档次的基础上, 再下浮10%;对农业担保中心担保的贷款, 视同抵押贷款利率计算。

(六) 优化支农贷款激励机制:将增量扩面任务纳入信用社主任全年业务目标考核, 给予其经济和精神上的鼓励;对5万元以下的纯农业贷款,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贷款损失, 给予客户经理免责处理。

参考文献

[1]、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金融研究, 2005 (4) .

[2]、李敏.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浙江金融, 2008 (1) .

[3]、张璐璐.打造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为例.社会科学战线, 2008 (7) .

上一篇:数学概念教学分析下一篇:领导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