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探

2024-09-23

实施新探(精选12篇)

实施新探 篇1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物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 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 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 读书还可以治病, 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 如抑郁、焦虑、恐慌等。为此, 积极探索实施阅读疗法对于高校图书馆既有基础, 更有必要。

1 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 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 使自已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 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疗法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阅读保健, 即开展阅读疗法, 就是面向正常的人, 目的是通过阅读完善读者的人格, 促进其心理健康, 保障其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承认人无完人, 这个层次的阅读疗法就是必要的。二是阅读治疗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生病期间有读书休养的体验, 这个层次的阅读疗法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 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 但又最怕服药打针, 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看《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 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 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 也很有效果。”

阅读疗法同一般的娱乐疗法相比, 它有更丰厚的经验依据和更富逻辑性的理论依据, 我们不能以看待一般娱乐疗法的眼光来看待阅读疗法。首先, 阅读疗法的针对性强。阅读材料以文字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 它可以比较清楚、直观地进行分类, 故其针对性强, 疗效也好。其次, 它的操作性强。阅读疗法对环境的要求不高, 也不需要太多道具。他只需要在阅读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的一种心理治疗法。再者, 阅读疗法的形式易于被接受和推行。因为它具有“内隐性、保护性、引导性、辅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另外, 阅读疗法的成本也比较低。

2 高校图书馆深入开展阅读疗法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 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日趋多样, 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 特别是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 心理疾病已成为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不少的学生在性格和感情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自制能力、适应能力及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差, 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另外, 大学生还存在许多心理压力, 有来自社会的压力, 学习的压力, 就业的压力以及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的教育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等。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发生率占学生总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调查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因素为:人生目标不明确94%、心烦焦虑81%、自卑75%、交际困难65%、就业压力41%等, 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一种不能忽视的程度。

诚然高校不是全能医院, 但也不仅仅是满足智力单方面的发展, 一个心理障碍已成羁绊的所谓人才只能算个半成品。因此, 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学校须因地制宜, 采取各种手段, 特别是重视校图书馆建设,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时空、网络游戏和忙于娱乐交际中拉回来, 适时的开展阅读疗法, 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恢复刻不容缓。

3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3.1 阅读疗法可排除心理困扰

阅读疗法简单方便, 它具有娱乐、信息、益智等功能, 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据调查有70%的大学生曾经通过阅读来解决心理困扰, 排除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 把读书作为辅助治疗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 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 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据文献记载, 中世纪开罗的曼苏尔医院在为病人治病时, 一方面由医生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另一方面由阿訇为病人诵读《古兰经》。19世纪, 图书辅助治疗逐渐推广, 英、法、德等国家的内科医生在为病人开出的处方中常包括阅读图书的书目。美国内科医生本杰明·拉什呼吁精神病院不仅应提供医疗设备, 还应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读物, 通过阅读减轻病人的压力, 矫正病理性情绪状态。如此看来, 阅读疗法不失为一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办法。

3.2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 既有育人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 不仅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而且无形中“图书管理员”变成了“阅读疗法师”, 使之成为人们羡慕的两种职业, 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同时也提高图书馆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

3.3 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 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者对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 该理论可归纳为认同、净化和领悟。认同, 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他人的特征归于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净化, 就是读者在作者设定的情境中体验不同情绪时, 内心的焦虑就被导向外部, 并通过把文中主人公当作自己而情感得到净化;领悟, 是读者在经过共鸣、净化之后, 对欣赏对象深沉意蕴的追问和思索。大学生心理上的“结”很大部分就是认识上的“结”, 通过阅读的领悟而慢慢化解。

3.4 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

阅读疗法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提高。有研究者还联系生理学、医学等领域, 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等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促使了阅读疗法进一步向其他学科的比较和延伸。

4 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4.1 广泛宣传阅读疗法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28日在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我非常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手里拿上一本书, 因为我一直认为, 知识不仅给人力量, 还给人安全, 给人幸福。多读书吧, 这就是我的希望。”古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就多次谈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对死亡的清醒认识, 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及生活的烦恼, 还可以警醒我们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而唐代皮日休就曾说过:“文学之与人也, 譬乎药。善服, 有济;不善服, 反为害。” (《鹿门书隐》) 。图书馆可以利用校广播、板报、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 向学生们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和基本知识。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处方, 如:《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祝你成功》、《心灵鸡汤》、《做人与处事》、《卡耐基交际大全》、《恋爱心理学》等等。

4.2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公共场所, 良好的环境对开展阅读疗法尤其重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把美观的建筑, 科学的布局, 适当的内装揉和在一起, 注重采光、温湿度控制、色彩搭配以及桌椅摆放和装饰, 使之处处散发着一种宁静、温馨、舒适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 读者身临其中, 自然神清气爽, 心情愉悦, 从而达到放松和阅读的目的。

4.3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

图书馆可以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者是网页向读者介绍心理学知识, 解答心理学问题。因为网络的保护性、引导性、私密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避免了学生面对面的尴尬, 并且可以突破时空的束缚, 让更多的同学受益。

4.4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生刚入校时, 对新的环境还不适应。在学习方式的变化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可利用新生入校之际, 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不但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 熟习图书馆的馆藏等, 还要对新生进行阅读心理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以便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和阅读状况, 做到防患于未然。再针对同学们经常困惑的问题, 聘请专家,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4.5 培训和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

开展阅读疗法,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已的知识结构, 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 不断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业务素质, 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但要熟悉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服务项目的变更等, 更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对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情况要有全面的了解, 尤其对相关专业要精通, 掌握一定的公共关系知识, 以及与读者沟通的技巧。图书馆员还要善于倾听读者的提问, 并能迅速地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一问一答中, 把沟通做好, 把服务做实。

参考文献

[1]王波.阅读疗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王波.阅读疗法概念辨析.图书情报知识, 2005 (1) :101-102.

[3]李谷静, 郭成.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5-10.

[4]曾庆苗, 李桂华, 刘艳.阅读疗法在青海年灾后心理重建中的运用思路.图书馆, 2009 (6) :36.

[5]郭雷.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创新服务.医学信息学, 2009 (2) :187-189.

实施新探 篇2

文化本质新探

古汉语中“文”与“化”的`内涵中有和谐的因子;现代文化概念中有和谐的基本内涵.矛盾中含有和谐因素.文化包含矛盾,也必然包含和谐之意.从生态文化学和生态伦理学的角度看,文化本质上是人化生态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共生方式、和谐共生状态及其和谐结果.

作 者:王淑贞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湖南,怀化,418008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9(3)分类号:G02关键词:文化 本质 和谐 共生

“秘中之秘”新探 篇3

这是“国学丛书”中的一种。“大哉言数”,语出《周髀算经》,其中记载了周公与商高关于“数”的一段调侃,周公为商高的宏论感染,故而发出“大哉言数”的慨叹。中国古代称数为“大”,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看来古人称“大”之物均非同小可。今作者引用此语,一方面是抒发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万般崇敬和欣赏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试图在科学史研究中建立一种新的阐述形式的愿望。这愿望实现了:在这个浪漫的题目下,作者彻底突破了俗成的编撰体例,正如杜石然先生的序言所说:这部著作“似乎既不是一部严格按照时间或朝代顺序编写的学科史,也不单纯是有关专题的汇编,可能和已有的中算史专著均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全书的结构安排上。作者开篇即以“古算概观”为题,率先以时间为主线依次介绍古代数学家、数学经典、算制和算具、古算和社会。然后以学术空间为主线,结合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深层结构,对古算作了一番巡礼,即“粟米衰分”,论说算术;“少广方程”,论说代数;“商功勾股”,论说几何。可以说,这是一部“双轨制”的理论著作:它按照时间与空间两条主线,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上阐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在一种立体的思维框架里展开理论研究。这种时空交错的研究形式即可以使我们多视角地概观历史,又可以起到深化一些专题研究的作用。

阐述形式的变化,为作者的理论思考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数的进位法”一节,作者从《周易》与二进制数理入手,阐释了一般非十进制的理论和算法,脉络明晰,内容博广,尤其是关于《太玄》与三进制数理的论述,切入古算史研究的堂奥,被专家断为:“在国内,本书的叙述当为最早。”另外作者将现代知识的修养运用于古史考证之中,开解了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像《张丘建算经》中著名的“百鸡问题”,其中的“术文”写道:“鸡翁每增四,鸡母每减七,鸡雏每益三。”后人对这一结论的来源猜测不一。作者通过布列方程求解,开解了问题的疑团。再如,作者在“内插法”一节中揭示了差分表在中算家招差术演进脉络中的中枢位置,并且对一般招差术的来源给出了精彩的解说,等等。

作者并不满足于对中算史成就的简单罗列和揭示,而是采取内史与外史结合的方法,使全书论述充满生机和人文气息。其中许多历史结论不但在狭义的科学史范畴中,而且在广泛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上也产生着影响。如“算制与算具”一节,通过完整的历史实证,,而得出结论:“中算家在算术和代数领域的成就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与其说他们比同时代的外国同行更聪明,不如说他们比后者更为幸运,原因是他们在记数制度和计算工具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者实证性地说明了算制与算具的重要作用,即十进位制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算筹为中国人提供了数学研究的有力工具,进而在此领域内超前于其他文化群落。这一结论与那些带有种族色彩的历史臆断比较起来,显然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再如作者在论述古算与社会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并且在理论上加以分析,作出了诸多精譬的论断。如在“从治、乱看数学”的题目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两次高峰期,都发生在战乱濒仍、集权削弱的时代;而在社会稳定的封建盛世,数学却极少表现出创造性来。作者还从古代学术思潮的流变中透视了两大数学传统的深层结构,即儒家传统以“九数”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和人文色彩;墨家传统以几何学为核心,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和思辩性。事实上,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观念中的数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它的领域更广阔,内涵更丰富,流变更复杂,形式更生动。《大哉言数》在上述研究中的理论突破正显示了这一点。

实施新探 篇4

本文就如何开展当前行业发展形势下工商之间、批零之间的网上配货工作模式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

一、网上配货模式的概念

早在2011年, 国家局销售总公司和中烟商务公司联合对行业卷烟“四网” (即:“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网上结算、网上营销”) 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得出结论, 发现行业内对网上配货的理解差异较大。由于当时国家局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定义, 行业商业公司认为已经与工业企业开展了工商网上配货业务的单位很少, 当时总共只有73家地市级商业企业, 而行业内工业企业认为与商业企业开展网上配货业务的占大多数。因此, 十分有必要搞清网上配货业务的基本定义和概念, 明确网上配货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性指标。

网上配货模式是烟草行业在新形势下, 优化信息化订单流程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进一步深化精准营销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供应链”理论, 它分为:工商之间的网上配货和批零之间的网上配货。具体而言, 网上配货模式就是一种由卷烟零售终端库存推动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包括商业和工业) 模式;它是以卷烟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零售终端卷烟市场信息共享为基础, 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工具的一种卷烟订单配货模式。

工商之间的网上配货模式是以工商深度协同营销为基础, 以工商共同管理库存为策略, 做到货源及时响应, 对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流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工商协同面向市场、协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高效柔性反应机制的一种订单配货模式。

批零之间的网上配货模式是依托于零售终端扫码市场信息系统的数据支撑, 根据零售客户进销存市场状态数据和商业企业自身的库存情况以及货源供应策略等条件通过数据挖掘, 计算、分析零售客户在一定时期内的销售经营能力, 并自动生成相应对应的卷烟牌号的要货数量和金额, 客户确认后形成最终订货单的一种配货模式。

二、实施网上配货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 实施网上配货模式是提高“三个满意”水平的有效手段

卷烟商业企业作为卷烟流通供应链中间的重要一环, 上承卷烟工业企业, 下接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 作为“市场渠道”的作用, 卷烟商业企业就要把实现卷烟工业企业、零售客户、消费者“三个满意”和国家利益作为卷烟营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工商协同网上配货是利用“供应链理论”和“供应商管理库存原理”为基本模式的业务流程创新, 也是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 对“从订单供货到订单生产延伸”的积极探索, 是订单供货工作不断深化的新任务。这就要求卷烟商业企业从行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树立为市场负责、为品牌负责的营销理念, 更加关注品牌的市场表现和发展趋势, 通过加强品牌细分和市场细分研究, 准确把握品牌的市场真实需求, 使工业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提供产品或服务;通过加强客户细分和服务细分, 积极有效地为零售客户组织和提供结构合理、梯次均衡、适销对路、符合行业长远发展且有相应赢利保证的卷烟货源产品, 并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协助零售客户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 促进品牌价值的实现, 从而有效提高“三个满意”水平。

(二) 实施网上配货模式是工商协同营销的实现重要方式, 是行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商协同营销的核心是工商双方整合资源, 共享信息, 共同面对市场, 共同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出发点, 而网上配货模式是工商协同营销的实现重要手段和方式, 它依据“供应链理论”和“供应商管理库存原理”, 以共享工商企业双方营销关键信息为基础, 以共同管理商业库存为策略, 以实时响应市场需求、滚动配货为供货机制, 通过工商协同营销信息化平台, 实现工商互动、协同营销, 达到适应市场、响应订单、培育行业重点骨干品牌的目的。

一方面是在渠道方面。工商企业双方信息互通共享, 根据双方的营销策略、库存管理、以及市场状态和市场竞争份额等因素进行配货。另一方面在终端方面。跟踪零售客户市场需求, 存销比、市场价格及库存情况等市场状态进行批零配货。同时, 网上配货模式也是目前行业“四网融合”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实施网上配货模式是实现数字化精准营销的重要内容, 也是信息协同的核心内容和亮点体现

精准营销作为行业卷烟销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市场导向为前提, 它是以准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一方面是通过零售客户向商业企业传递的, 另一方面, 零售客户对于卷烟品牌培育、卷烟消费引导起到决定作用。而以“依据状态, 策略协同, 动态调整, 精准投放”为特征的网上配货模式是建立在精准营销之上, 是数字化精准营销的重要内容, 也是精准营销工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 更是工商零信息协同的核心内容和亮点体现。与传统订货、配货模式相比, 更加科学、更加准确。

三、实施网上配货模式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

(一) 工商之间的协同网上配货工作方法

1) 工商协同网上配货模式是建立在工商深度协同营销的基础之上的。工商双方协商, 制定网上配货规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协同, 建立双方同意的规则, 即:《工商协同网上配货市场信息协同工作办法》、《具体品牌目标零售客户选择及分类办法》、《工商协同网上配货货源动态供应平衡办法》。《工商协同网上配货市场信息协同工作办法》明确了工商企业开展网上配货工作过程中, 需要双方共享的市场信息的内容和流程, 明确了具体信息采集内容、采集周期、采集维度及具体采集的指标等内容;《具体品牌目标零售客户选择及分类办法》规定了某品牌目标零售户选取的原则、方法, 工商协同合作的内容;《工商协同网上配货货源动态供应平衡办法》规定了某品牌的商业库存管理方法, 并规定了工商之间货源动态供应平衡方法。

2) 工商协同网上配货工作模式具备以下特征:“依据状态, 策略协同, 动态调整, 精准投放”。这个模式是指工商双方依据状态, 进行销售策略协同;之后在策略执行过程中, 依据状态变化动态调整策略, 以确保货源真正投放到需要的地方去, 达到精准投放的目的。在模式中, 依据状态是基础, 策略协同是方法, 动态调整是手段, 精准投放是目的。

(二) 工商之间的协同网上配货工作流程和关键点

1. 工作流程

主要包括卷烟商业企业市场信息采集、市场信息共享分析、制定月 (周) 购销计划、依据市场状态工商确定配货规则、日常周配货和应急配货等。

2. 关键点

1) 烟草商业企业市场相关数据和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是依据抽样调查理论, 以历史数据为支撑, 确保信息采集样本点选择代表性突出, 同时, 对信息采集的手段上要以信息化手段为主, 如:网络采集或手机采集信息等。二是信息采集模式以周为单位的样本点采集模式;三是采集内容包括反应市场状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库存为主;四是建立三级测评体系, 进行信息准确性评价。建立信息采集系统的筛选反馈功能, 通过后台系统设置的大量数据质量管理指标, 对采集上来的每一个数据进行数学验证, 对不合格数据进行修正,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评估采集完成率, 通过跟踪客户经理信息采集计划完成情况, 确保采集工作的及时性;实行专人信息验证, 由考核人员对信息采集点客户进行回访调查, 确保采集信息的可靠性。

2) 工商之间协同策略, 工业按需准时供货, 需要有许多前提工作的先期开展, 才能予以确保实现, 工商之间需要协同一致做好“三个一”的工作。首先是一张表分析, 烟草行业工业企业定期分析市场状态七大关键指标 (包括商业销量、市场份额、社会库存量、市场零售价格、铺货率、覆盖率、户均进货量) , 并制成图表, 进行趋势分析, 工商协同共同开展市场分析研究;其次是一张纸协同, 工商之间按照销售、配货都要服从良好状态的要求, 通过一张纸, 以三色预警为标志, 设定下一周期品牌的各项预期指标, 协同制定销售策略;第三是一条链保障, 一方面商业企业通过提升货源保障能力及配送准时率, 确保网上配货市场货源及时准确的供应, 另一方面, 工业企业将以周配货模式提高配送的准时率, 保证及时补货, 有效提高工商响应速度。

3) 网上配货过程中, 工商分工侧重不同。市场状态由商业采集并输入系统, 工业负责验证状态;商业形成市场策略, 工商协同予以确定;工业企业协同管理商业库存, 月度对商业进行货源衔接、及时配货, 日常跟踪商业单位库存, 及时补货;商业企业维护当地市场状态, 采集月度 (每周) 市场状态及策略信息并与工业企业共享、执行协同的销售策略, 维护市场状态稳定。

(三) 工商之间的协同网上配货模式特点

1) 更加关注品牌质量指标、对市场需求预测更精准。这种网上配货模式不仅仅是关注商业库存数量, 更侧重市场状态的及时跟踪及策略的深度协同, 把精准营销的思路融入网上配货中。工商协同策略, 是建立在市场状态基础之上的。合理策略的实施目的, 就是维护市场状态的稳定。在策略协同中, 工商之间关注比较多的指标有:市场价格、社会存销比、零售价格、定量利用率。通过对后期市场的销售判断, 对每个类别客户策略进行工商协同, 从而形成市场策略合计, 对需求的把握更加精准。

2) 状态定策略、策略定销量。首先是根据历史市场信息, 提醒工商双方, 在下期的策略协同过程中, 要针对有报警的分类, 进行策略的调整。其次是对未来市场信息的预计, 未来策略的制定, 要确保未来状态的合理性。根据市场状态制定不同的配货策略, 再根据不同的策略确定不同的配货量。

3) 模式的智能化、可视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使系统自动判断状态指标是否有异常, 减轻认为负担;对于各零售户类别在四个状态指标上, 每个指标都会有正常或非正常的状态体现。视表现正常或非正常的状态指标数量决定预警颜色 (状态指标都正常绿灯、1个指标不合理黄灯、2个以上指标不合理红) 。用图示化的语言展示分类市场状态的优劣, 指导该类别下期策略的制定。利用“红绿灯”原理, 进行可视化操作。

(四) 批零之间的网上配货工作方法、工作流程

1. 批零之间网上配货工作方法

1) 终端店的选择。批零之间网上配货工作往往与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分不开的。现代零售终端具备形象展示、卷烟销售、品牌培育、宣传促销、信息采集、消费跟踪的六大功能, 对现代零售终端的选择也是对批零之间网上配货模式零售户的选择。现代终端客户的选择要一般要具备:一是要经营稳定, 规范、诚信经营;二是要具备较好的店面内外形象, 有条件使用现代终端软硬件设备的;三是具备基本信息化条件, 实施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的;四是现代终端零售客户配合烟草公司程度高,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素质;五是有意向, 并能够自觉自愿参加现代零售终端店的。同时, 要求针对现代终端必须具备POS机和PC机、上网功能等硬件设备才具备批零之间网上配货的功能。

2) 深入调研、制定方案。设立批零网上配货的专职岗位, 深入调研, 收集广大零售客户意见, 不断完善方案, 细化流程, 加大宣传力度, 让零售客户了解网上配货的好处, 明确网上配货工作步骤和目标。

3) 梳理流程, 坚持规范。兼顾货源供应策略与品牌培育策略, 保持订单合理的品牌组合宽度, 利用现代零售终端信息平台, 采集零售终端库存并与商业企业卷烟营销数据进行有机对接, 进行数据挖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不断完善网上配货系统, 满足零售客户需求。

4) 批零之间网上配货工作模式是以:“依据状态, 结合策略, 自动配货, 精准投放”为特征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指依据零售户市场状态, 进行销售策略制定;之后在策略执行过程中, 自动分配货源, 以确保货源真正投放到需要的地方去, 达到精准投放的目的。“依据状态”是关注市场信息, 主要依据零售户库存、市场实际零售价格、和定量利用率 (指零售客户实际进货量与商业可供量的比值) 等关键市场状态指标。“结合策略”是根据网上配货客户所处市场细分类别所制定的满足策略, 在系统中合理设置单一规格的季节系数、库存天数、库存量、安全库存等系数, 依据这些市场状态的变化, 由系统自动实现单一客户单一规格的“稍紧平衡”策略的制定。“自动配货, 精准投放”是指网上配货系统根据零售客户的历史销售、库存记录, 分析、测算出客户每个品牌规格日均销售量, 根据存销比量化数据, 建立库存指标模型, 合理设置卷烟零售客户品牌库存的上下限, 当零售客户卷烟库存低于库存预警下限时, 配货系统配货自动补足到合理库存, 并根据数据模型自动生成下一期卷烟订货数量, 保证货源配置的规范、科学、合理, 实现网上配货客户的动态科学性。

2. 批零之间网上配货工作流程

批零之间“网上配货”模式工作流程:根据零售客户的订货周期的进销存数据, 结合公司营销策略, 自动为零售客户配货, 零售户可查看、修改确认订单。主要包括配货策略制定、配货实施、配货优化三大部分。

首先是配货策略制定。

1) 建立信息平台, 采集客户数据。通过零售终端信息平台实时采集零售客户的卷烟进销存和市场信息, 指导扫码销售, 保障数据上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建立数学模型, 挖掘数据, 进行分析, 测算客户销售能力。通过配货系统数据挖掘功能, 分析零售客户销售数据, 建立模型, 测算出零售客户所有在销规格的销售能力, 并与零售客户沟通并达成共识;

3) 制定零售客户的配货策略, 设置配货参数。根据数据模型, 结合市场因素, 在系统中科学合理设定单一规格的季节系数、库存天数、库存量、安全库存等配货参数以及零售客户合理库存量。

其次是配货的实施。

根据配货参数的设置, 结合营销策略、货源信息, 通过系统自动运算为零售客户生成配货订单。将每日采集的客户数据信息导入公司业务系统, 根据配货参数自动配货, 生成卷烟配货信息。

最后是配货优化。

通过配货系统的分析功能, 结合商业库存情况, 工商协同, 组织货源。同时, 通过对配货系统一些定量指标的定期分析评价, 对货源配货策略进行优化。逐步提升改进机制。

(五) 批零之间的网上配货模式优点

相对卷烟零售客户, 网上配货工作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自动配货, 没有人工干预。网上配货系统具有智能化功能, 根据设定参数模型, 自动配货, 自动生成订单, 零售客户可不必专门派人订货, 即使客户错过订烟预定时间, 系统也会自动配货, 保证零售客户的切身利益。二是合理指导零售客户订购卷烟, 保证客户合理库存量。网上配货系统以零售客户的卷烟销售数据、库存以及市场状态作为配货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 具有很高的智能和科学性, 对于零售客户合理订购卷烟, 保证合理库存, 资金流转具有指导意义。三是系统智能化, 操作简便、客户适应快。网上配货系统的智能化, 对于零售客户几乎操作部分极少, 操作简便、客户适应快、失误率低。

相对烟草商业公司, 网上配货工作, 能够促进“现代终端”建设工作。提高零售客户的经营能力和水平, 也能帮助客户经理及时掌握零售客户的进销存和市场信息, 及时指导零售客户经营, 同时采集信息为商业企业采购货源, 精准投放货源, 品牌培育, 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进一步提升卷烟营销水平和把握市场的能力, 为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四、结语

总之, 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网上配货工作作为供应链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对于进一步提升工商零之间的密切协同, 建设“现代终端”工作, 实现“卷烟营销上水平”目标十分必要。最终, 网上配货模式从工业、商业、零售、消费者供应链的角度, 为精准营销、工商协同、终端建设、品牌培育等工作提供手段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工商协同营销关键在三点.

[2]中烟商务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四网"全攻略.

[3]杨静.深入开展工商协同营销.

[4]江党生.细说"精准营销".

[5]刘高峰.基于时间压缩策略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7.

[6]夏鸿儒.对商业企业网上配货工作流程的探讨.

运动静止观新探 篇5

运动静止观新探

传统的运动静止观、特别是静止观,存着着严重弊病,因而物质的运动静止间的辩证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揭示,其地位也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运动、静止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运动静止规律.它既是唯物论与辩证法联系的桥梁,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最高规律.这条规律可以表述为:运动是事物质的变异性,静止是事物质的稳定性.运动是静止的.内容,静止是运动的形式.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

作 者:阎翠萍 赵向标 作者单位:深圳市教育局,广东,深圳,518000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6(5)分类号:B021.2关键词:运动静止观 运动 静止 物质 关系 规律

“大约”“的确”新探 篇6

就这个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

此说游离于问题之外,语焉不详,过于笼统。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中这样写: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不然,仔细想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的到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这样的分析似乎很到位,然而,“大约”和“的确”真的不矛盾?鲁迅先生真的是要用这样一句话来做这么深刻的批判?我看不一定,这种解释很牵强。

其他的解释又怎样呢?如: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孔乙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以他的做事原则是必死的,因此说“的确”。而作者又并不确实知道这一点,所以说“大约”。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会被社会淘汰与淹没,他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而且还被打断了腿,肯定会死。而说他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鲁迅说大约。所以,不矛盾。

这答案有点事后诸葛或者将错就错、牵强附会的感觉,这个题目对初中生学语文,弊大于利。鲁迅创作的时代是白话文的开始阶段,用现在的语法来看,经常会发现他的文章有小问题,那些所谓的“通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鲁迅是个当代人,他考虑到词语“大约”、“的确”在意思上的矛盾,应该不会放在一起用。其实,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应该大胆把鲁迅的一些错别字和语法上的问题纠正过来。大学的教科书可以保留原文不作改动,但应以历史的眼光去辨别、研究。总之,不能将错就错、牵强附会,不能“错出道理”。不矛盾。这句话是要根据原文来理解的。大约:是因为没亲眼看见他已经死去,是一种猜测。的确:他已经很久没出现了,而且根据其他人的传言,推测应该是死了。

这里,主要从质疑教参来进行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参答案有点事后诸葛或者将错就错、牵强附会;应该大胆把鲁迅的一些错别字和语法上的问题纠正过来;应以历史的眼光去辨别、研究。

以上解释不外乎从“大约”“的确”的词性用法,小说的前后文比较,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等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的,这些分析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能比较有说服力地解释这个问题(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在上《孔乙己》一文时,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大讨论,很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解释也是与上文所举相似者居多,但是有几个学生的解释言简意赅,有理有据,颇有说服力,我十分赞同。他们这样解释:

老师,您平常问我们“他的回答怎么样啊?”我们中不赞成的人会说“好像他的回答肯定不对!”这里“好像”和“肯定”是不是矛盾的?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句话表示肯定的语气。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回答,是因为这是我们这里的一种语言习惯。所以与此相类似,鲁迅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也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

其实,鲁迅先生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确确实实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这是矛盾修辞的用法。这种语言习惯在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付绍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6期上的《〈孔乙己〉结尾“大约的确”到底何解》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结尾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的确”的用法是绍兴方言的一种语言习惯。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途径新探 篇7

职业发展教育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就业和职业发展当中面临的困境。首先, 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成功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丢掉“精英”意识, 放下架子, 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其次, 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择业观, 树立动态的就业观。通过职业发展教育, 使大学生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 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 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再次, 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特别是“做人”的素质。职业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教育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 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 增强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职业发展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 树立科学就业, 开创成功的人生的信心, 主动将高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己在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发展教育可以促使大学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融合。高等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终要面对市场, 还要接受职业发展的考验, 忽视市场规律和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问题, 只讲教育的规律是偏颇的。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 但其核心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人做事能力。大学教育要意识到构建适合学生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需求导向型”的大学教育是高校的正确选择。梅贻琦先生说过, 大学教育要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作为通识知识的职业发展教育能够弥补专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方面的不足, 使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职业发展教育在完成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对接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纵观国外职业发展教育和我国于本世纪初在部分高校陆续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即认识层面的教育、能力及素质培养和提升层面的教育、就业技术层面的教育[2]。

(一) 认识层面的教育

认识层面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意识唤醒, 即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认知, 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 让他们提前感受到就业的压力, 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 充分认识大学生涯在职业生涯当中的意义, 树立学习目标、职业发展目标。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校园文化等形式向低年级学生普及有关职业生涯的一些基础知识。

(二) 能力及素质培养和提升层面的教育

能力及素质培养和提升层面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实践辅导, 辅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认识职业社会, 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有计划的训练, 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核心竞争力, 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辅导、职业社会认识辅导、职业化素质养成辅导和创业指导。在大学里, 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或精神, 进入社会, 当时机成熟时能果断把握机遇, 自主成才。

(三) 就业技术层面的教育

就业技术层面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指导, 具体包括就业政策和法律指导、就业心理辅导、择业技巧指导和职场生存与发展指导等, 指导毕业生合理定位, 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 转变就业观念, 掌握就业技巧, 协助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途径探析

(一) 开设专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

通过正规教学的形式, 由专职职业发展教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全面系统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 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了解社会, 科学选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合理规划大学生涯。课程内容主要有职业发展计划理论, 专业及相关信息, 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职责、任务、环境与任职资格条件, 社会职业发展变化等职业信息;教育形式主要依据内容可采用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社会职业调查、项目研究和工作实践等。开设专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最大益处是受众面广, 可以大面积地向大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 唤起他们的职业生涯意识。

(二) 学科渗透

所谓学科渗透是指, 在学校内, 任何年级、任何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须尽可能地强调其所授课程具体内容的实际涵义与职业价值。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操守和规范, 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结合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如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送他们到企业、行业中去参加实践等, 便于使学生了解特定的职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了解某具体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 职业测评与辅导

职业测评与辅导的主要功能在于实践中协助大学生认识自我, 个性化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在职业方面遇到的困惑或困扰。实施职业测评与辅导应遵循学生的职业心理和社会职业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认识、引导、计划、准备、体验、定向、决定等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辅导的具体内容有: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职业发展进行计划与探索, 对大学生职业计划、职业探索等各方面所需的技术进行具体指导, 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职业角色的试探,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参与项目研究、参加多种竞赛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从事一些兼职活动等。

(四)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特点是潜移默化, 由表及里, 其对大学生的熏陶有时可能比书本更为深远。优秀的校园文化, 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 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还可以净化环境, 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为广大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训练, 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3]。

举办职业指导讲座。这项工作要由专业教师负责, 并不断规范化、系统化, 对于没有开设专门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学校, 更应该大力举办此类讲座。

开展职业生涯主题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职业生涯主题活动, 这是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充分利用传媒。具体包括职业指导手册、报纸、宣传栏、宣传册、信息资料、报纸等以纸质的形式传播职业生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随着网络的普及, 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咨询与指导也不容忽视。

科技文化活动。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也是向学生传递职业生涯知识, 营造学校重视和支持学生职业发展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只有当毕业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就业观念,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具备了就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 最终取得成功就业。高校应该从工作体系建设、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 把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真正做到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全程化、专业化、全员化和信息化。

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功能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层面的教育、能力及素质培养和提升层面的教育、就业技术层面的教育。开设专门的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学科渗透、测评与辅导以及校园文化等是实施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苏星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07 (5) .

[2]冯大奎.谈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意义[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7 (4) .

流行唱法新探 篇8

1.气声唱法。气声唱法不仅是通俗唱法的一种重要的发声技巧, 而且是流行唱法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气声唱法实质上是气与声不按正常的规律而组合的发声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 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 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 这种声音比较结实有力。而气声唱法则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 而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发声。这种声音因为带有明显的气流声, 因而略显暗淡、虚婉, 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富有生活真实感, 更显自然亲切, 具有特殊的感染力。例如李谷一在演唱流行歌曲《乡恋》 (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 、《绒花》 (电影《小花》的插曲) 中, 就成功地运用了气声唱法,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

2.柔声唱法。柔声唱法是流行唱法使用最多的一种发声方法和一种艺术手段。它能创造出一种轻柔、低婉的声音形象, 给听众带来一种柔润、轻憩的美感。如同一杯淡淡的清茶, 饮后余香宜人。柔声唱法在发声时, 声带振动要轻而细, 并调节好气息。例如毛宁演唱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 就成功地运用了柔声唱法, 创造出夜色空濛、涛声依旧的意境, 令人回味无穷。

3.直声唱法。直声唱法就是运用直嗓子歌唱, 也就是毫无修饰润色的自然人声歌唱, 特别是在高声区, 把声音“拉直”发声, 可以体现出刚劲、率直的气质。例如刘欢演唱的流行歌曲《好汉歌》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插曲) , 就成功地运用了直声唱法。

4.喊声唱法。喊声唱法声带振动的幅度火, 排气量也人, 因此音量也大, 声音发出时有极强的爆发力, 对听觉器官的刺激也大, 类似大喊, 因此得名“喊声唱法”。这种唱法以粗犷、刚劲的声音造型, 充分体现出憨厚、质朴、真实、自然的乡土气息与生活本色, 具有牵肠挂肚的艺术效果。例如《妹妹你便是典型的喊声唱法。须要注意的是, 喊声唱法在流行歌曲演唱中不可滥用, 作为通俗唱法中的一种特殊的发声方法, 一般应在歌曲的某些特殊的艺术处理时的某个乐句才可采用。

此外, 流行唱法的发卢技巧, 还有哑声唱法、轻声唱法、沙声唱法、哭声唱法等等, 都强化了流行唱法的真实性、自然性、生活化。限丁篇幅, 这里不再一一详介。

(五) 话筒运用

流行唱法与其他唱法的一个最明确的不同, 就是运用话筒进行演唱。话筒的作用有三:其一是对声音进行修饰、润色、化妆, 流行唱法的许多发声技巧, 例如气声唱法、柔声唱法、沙声唱法等, 都必须依靠话筒才能早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 话筒实际上参与了发声运动, 它是歌唱者的“第二张嘴”;其二是歌唱者持话筒演唱, 边唱边做各种表演动作, 话筒的倒手、转动等, 成为演唱中的道具。从这个意义上说, 话筒又是歌唱者的“第三只手”;其三是话筒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电子器件, 从而使演唱者的歌声更富现代感、时尚感、新潮感, 从这个意义上看, 话筒又成为演唱者的“翅膀”, 它可以弥补流行唱法因为采用自然声而在音量、音色、咬字吐字的力度等方面明显的不足。

运用话筒有很多方法与技巧, 流行唱法的歌手必须学会正确地运用话筒, 要善于调整好嘴唇与话筒的距离、角度, 以适应各种发声技巧与演唱技巧。例如当采用柔声唱法时, 须把话筒调整到距嘴唇较近, 这样可以使歌声通过扩人后更加柔润悦耳;而当采用喊声唱法时, 则要把话筒调整到距嘴唇远一些, 以避免产生噪音而难听;当采用直声唱法时, 应灵活地把话筒随音量的强弱、音色的明日音变化, 不断地调整到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 这样不仅可以创造歌声多变的奇迹, 而且可以弥补发声技巧上的某些欠缺。

归纳思想新探 篇9

一培根以来的归纳思想及其问题

培根是第一个对归纳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理论化的哲学家,被公认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他说:“以真正的归纳法来形成概念和原理,这无疑乃是排除和肃清假象的对症良药。”[1]20培根排斥三段论逻辑和简单枚举归纳,他认为前者在获得新知上有局限性,后者在实际运用时容易出错也极不可靠。当然,培根对类似三段论的演绎逻辑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这一点受到罗素的批评,他说: “演绎在科学中的作用比培根想的更大,当一个假说必须验证时,从这假说到某个能有观察来验证的结论,往往有一段漫长的演绎程序。”[2]65培根的“真正归纳法”由观察试验开始,这一点与我们对归纳的一般认识相一致。他说: “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渐进的阶梯。”[1]2他解释说,发现真理的正确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1]12这意味着培根所创立归纳法的复杂性,并不是一步完成的简单的思维方法。

培根希望他的新式归纳法能够保证结论的必然正确性,而这一希望被休谟破灭了。休谟说: “说到过去的经验……只限于我们所认识的那些物象和认识发生时的那个时期。但是经验为什么可以扩展到将来,扩展到我们所见的仅在貌相上相似的别的物象,则这正是我所欲坚持的一个问题。”[3]11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可以去推论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证据之外的知识呢? 换句话说,归纳推理的根据何在? 这是一个涉及归纳法的有效性、合理性问题。关于因果联系的必然性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归纳的必然性或合理性问题被统称为休谟问题或归纳问题。休谟本人对此给出了一个心理因素的回答:“根据经验所得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3]42。他认为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使我们期待在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如果没有经验的影响,那我们除了当时呈现于记忆和感官的那些事情外,完全不知道别的事情; 我们将永不会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永不会运用我们自然的能力来产生任何实在的结果。如果这样,一切行动都会立刻消失,大部分的思维也会停止。”[4]在休谟看来,结果和原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不能在原因中发现出结果来。休谟以此否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进而得出基于因果联系的归纳推理没有任何理性根据。休谟否定了归纳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使归纳法在逻辑上走入死穴,直接影响了整个经验科学合理性的信念,以致康德、波普尔、罗素等众多哲学大家反对把归纳视为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并尝试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辩护。

康德与休谟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也是他较早发现休谟的归纳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直接影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他说: “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5]康德这里所说的“休谟的提示”就是指休谟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采取了“哥白尼式革命”的解决方法,他认为休谟问题是由于传统哲学的自身缺陷而产生,他创新的以“经验符合理智”取代“理智符合经验”,这归功于他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论哲学。基于前后相继的两类事件的恒常汇合的推理看作归纳,对此康德是不持异议的,他自恃独特之处在于: 越过归纳直接赋予因果推理一种先验必然性,即把因果推理置于因果先验范畴之下,赋予因果推理以普遍必然性,因为人的因果范畴是先验必然的,由此康德自认为已经圆满解决了休谟问题。

罗素不止一次地提起休谟问题,并创立“归纳法原则”来弱化归纳问题。他的归纳法原则可概述如下: 如果发现两种事物甲和乙经常联系在一起从未分开过,那么甲、乙联系的事例次数越多,则在新事例中( 已知一项存在时) 它们相联系的或然性就越大; 相联系的事例如果足够多,便会使新联系的概率趋近于必然性。显然,罗素的“归纳法原则”并没有解决而是回避了“休谟问题”,同时,他进一步强化了归纳法原则的重要性: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过去确实有效的那些联想作基础的,因此我们才认为它们很可能在未来还有效; 这种可能性就是靠了归纳法原则才有效的。”[6]归纳的合理性在于归纳法原则,归纳法原则的正当性又如何? 罗素认为:归纳法原则是一种体现逻辑或然性的先验的逻辑原则,不能为经验证实或否证。他说: “它必是一个不基于经验的独立原理……是从经验或其他逻辑原理都推论不出来的,没有这个原理,便不会有科学。”[2]212这里,罗素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了康德的“先验范畴”。罗素对归纳法原则的概率处理,直接影响了概率归纳逻辑的代表人物凯恩斯、卡尔纳普、莱欣巴哈、拉姆齐等。

波普尔通过取消归纳来解决休谟问题。他认为,所有表面上那种“观察试验- 理论”的归纳方式实际上都是“猜想- 反驳”的方式,或者可以更明确地称之为“理论假设- 观察试验证伪”的演绎方式。这一方式是演绎逻辑的否定后件式,由观察试验与理论假设不符,可以演绎地得出原先的假设理论是不正确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当然有很多真理的成分,但是显然它与我们的实践是不相符合的: 归纳在科学研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被忽视了。可以明显地看到,波普尔的理论是对休谟问题的进一步引申,这个引申是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以及密尔、罗素等提出的“自然齐一律”之类回答不满意情况下,经过反思而得到的消极结果———既然对归纳的合理性得不到哲学解释,那么就干脆用演绎来消解归纳。

迄今为止,为归纳辩护的理由都是从归纳结论的必然性角度进行的,其结果也都是不成功的。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归纳的合理性是否就是归纳的必然性? 归纳不可能是不合理的,正如波普尔所说,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在运用归纳。那么,非演绎的归纳,其结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二破解归纳问题的新尝试

一般而言,归纳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从对个别事件的观察试验到科学结论的认知过程,即从相同的个别事件推导出一个普遍的定律、原则或规则的思维方法。从归纳结论的性质上看,它重在强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但从归纳结论产生的复杂过程看,包含着一系列的主观、客观因素。我们认为: 解决归纳问题,重在厘清具体的归纳过程涉及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功用,就归纳过程而言,以下四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认知背景因素,类比和假说等主观性心理因素以及( 演绎) 逻辑因素。

归纳的首要因素是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近代试验科学的先驱伽利略说过: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试验得来。培根认为,科学的归纳一定要搜集和整理好材料,故此他提出了分析归纳材料的“三表法”,以此发展为归纳逻辑,奠定了其科学归纳法的基础。门捷列夫也说过: 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波普尔认为: 科学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在观察试验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成科学假说,这一假说在经历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时可能会被例外情况所证伪,于是新的科学假说又会被提出来,整个科学发展就是一个新旧假说不断更替的过程。任何抽象思索和凭空推理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找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归纳也不例外。简言之,归纳不可能脱离开观察试验等实践性因素,否则就不会产生关于客观对象的理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无不证明这一点: 门捷列夫运用了共变法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哥德巴赫运用简单枚举法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归纳总是主体在其认知背景下完成的。归纳者个人的认知背景是归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所谓认知背景,包括归纳者的知识、信念以及个人所获得的经验、信息等。认知背景对于归纳者的影响体现在它既限制了归纳者观察、试验的工具和方法,又限制了归纳者的可供联想、类比、假说的内容和范围,还限制了归纳者的思维方式。我们总是将新的经验尽可能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去,认知系统反过来又限制了归纳的方向和范围,因而归纳者得出的归纳结论往往是与自身的知识系统相关的。代表古典归纳逻辑最高成就的穆勒五法,为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提供了逻辑根据,尤其求同法和差异法在科学认知和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归纳仍要以认知主体的直观感性经验为出发点,其知识经验、信息多寡和思维水平等主体背景因素必然影响归纳结论。

类比和假说是两种基本的非演绎推理方法,是在归纳过程中起着将个别事例推广到一般结论这一作用的关键心理因素。类比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翅膀,是探求真理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早期思维或经验思维的主要类型。类比可用于个别对象之间、部分对象之间以及普遍性知识之间进行类比。人的思维有天赋类比能力,人类原始思维主要靠类比推理进行。当有了类比之后,归纳思维便随之出现了,人们通过归纳把类比的结论扩展到万物。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够指引我们前进。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称类比法是“自然奥秘的参与者”和自己的“最好的老师。”基于类比基础上的现代仿生学正日益融入到你我每一个人的生活,锯子、飞机、轮船、电脑、机器人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打上类比的烙印。假说是依据归纳推理的结论对被研究现象的一个推测性解释,这一解释的根据在于归纳时所倚重的观察试验证据。科学的假说是被证明了的真理,而表现为一般性命题的真理证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些真理产生过程中的最初形态都是归纳中的假说。一般而言,假说是在类比逐渐扩大的基础上提出的,类比的本质属性越多,得出假说的正确性概率就越大,也就会尽可能避免“蝙蝠是鸟类”“鲸是鱼类”的错误结论。

归纳的第四个重要因素是逻辑因素,这里的逻辑是指演绎推理的逻辑。科学发展史一再证明,基于经验归纳的理论( 假说) 并非都是真实可靠和绝对正确的,曾经一度被奉为绝对真理的“地心学说”“燃素说”“以太说”等最后都被一一否证。究其原因,在假说向科学归纳结论的过渡中不能完全通过演绎推理的检验。我们在归纳过程中也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演绎推理,以便得出自己觉得最合适的归纳结论。例如,我们绝对不会得出一个相互矛盾的结论,我们总是避免得出一个和已有的知识系统相冲突的结论。如果有得出这样结论的时候,我们常常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结论或者先前的知识系统。培根的科学归纳法也特别强调实践和理性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他说: “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 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织成丝网。而蜜蜂却能集二者于一体,从花朵中采集材料,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要把实验的和理性的两种机能更紧密、更精纯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 达到科学归纳的目的) 。”[1]

归纳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过于强调某一因素或是忽略某一因素都不合适。波普尔批评一些归纳论者过于强调观察试验当然有其理由,但是他将观察试验与提出理论猜想割裂开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或许在某个时候,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显得比较突出,但是不要忘记,这一因素是以其他因素的作用为后盾的。一个正确的科学归纳也可能是一代或几代人相继完成的。开普勒取得了卓越的科学成就,但是如果没有第谷的工作,开普勒恐怕很难获得这一荣誉。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因素的作用并不是严格按照某个顺序进行的,甚至可能是同时进行的。考虑到一个科学的归纳过程可能很长,上述各因素在每一归纳阶段并非是缺一不可的,可能在某阶段只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作用。这里我们不强调这种理论模式的源头或顺序问题。

我们可以用这四个因素构成解释归纳的归纳模型,而无需给归纳一个严格定义。这一归纳模型表明,归纳实际上是相当复杂的带有试探性质的认知思维模式,而不是与演绎相对立的一种逻辑推理,由此我们质疑“归纳推理”的提法,可以说有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但是没有与此相匹配的传统意义上的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传统称谓实际上所指的是基于上述归纳四因素所构成的认知思维模型。

三新归纳观及其对相关归纳问题的回答

以上关于四因素构成说的新归纳观,对于正确认识归纳思维的价值和解决归纳问题都有积极意义。

首先,新归纳观不要求归纳结论具有必然性。用演绎逻辑推理的必然性标准来衡量归纳是不恰当的,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指出来了。[7]不过我们这里另辟蹊径加以论证。首先,归纳不是与演绎相对应的相同层次的思维模式,归纳中包含演绎的因素。同时,由于构成归纳的四个因素中,以类比、假说为主的心理因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因此归纳的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归纳,而我们提出的归纳模型可以看出我们对认识客观世界持一种理性试探的观点。没有理由要求归纳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必然性,尽管必然性是我们想要的。其次,归纳是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索,这种探索由于融合了实践性因素和逻辑因素因而是理性的。归纳者的观察试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越强,其获得的归纳结论越容易获得承认,其成真或者接近真的可能性往往也越高,这也说明我们为什么喜欢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科学反实在论中,普特南的“悲观元归纳论证”最为典型,该论证观点核心为: 基于归纳论证的过去的一些科学理论如今被证明是假的,由此推出当今的大多数科学理论在将来也很可能被证明是假的。[8]科学反实在论者试图通过否定归纳以否认科学实在论的努力是徒劳的,刘易斯的“佯正面错误论证”和兰格的“翻转错误论证”,都对此给予有力反驳,为基于归纳产生的科学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辩护。[9]事实一再证明,归纳对于科学研究及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不容否认的。再次,归纳能力是一种可培养的思维能力。从归纳模型的四因素来说,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新归纳观能够避免以前的归纳问题,对休谟问题和波普尔对归纳的批评做出正面的积极回应。

归纳并不是单纯地从个别经验到普遍结论,其间包含了很多理性的因素,这使得归纳的结论尽管不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否认它是合理的、理性的。总之,归纳的结论不是必然真的,但是归纳结论是理性作用的结果,是有价值的和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信赖的,对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和指导意义。这是由归纳模型解释的新归纳观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针对波普尔的取消归纳论,我们认为,归纳不是“理论假说- 观察试验证伪”的猜想- 反驳这种类型的演绎模式。取消归纳既不可能也不可取。波普尔取消归纳的主要理由是[10]: 理论先于观察试验,从观察经验到理论的归纳程序是神话,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由猜想- 反驳逐步实现的,其间没有归纳的作用。即使我们接受科学理论只是猜想的观点,波普尔关于科学理论的增长是由猜想- 反驳逐步实现的看法也是片面的,它需要解释理论猜想是如何提出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异想天开的猜想,为什么只有其中某些人的某些猜想会引起重视,会得出有意义的成果,而这些人往往是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这一现象用“猜想- 反驳”是不能解释的,而用归纳的四因素模型则能解释: 猜想不是漫无目的的神思,而是归纳模型的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波普尔提出的归纳取消论是不成立的。归纳的四因素模型体现的科学增长模式较之“猜想- 反驳”模式更具有一般性。

培根式归纳既不能从结论不具有必然性加以否定,也不能完全从概率论角度加以肯定。我们应该跳出局限于必然性的迷宫,超越思辨哲学上的真理符合论,回归生活世界存在的本真性,抛开培根式归纳对结论必然性的奢求,从培根“新归纳法”的整个归纳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从归纳对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应用的重大指导意义来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为此,我们尝试提出了归纳四因素模型的新归纳观。无疑,以科学归纳自居的培根是他那个时代科技方法创新的先驱者。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培根式归纳未有穷期,正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领域。“培根式归纳的批评者和辩护者在这场争论中最终都是胜利者,‘发现的方术’也确实在‘随着发现之前进而前进’。”[11]

参考文献

[1]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2.

[5]康德.任何一种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

[6]罗素.哲学问题.[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5.

[7]何向东,吕进.归纳逻辑研究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34.

[8]PUTNAM H.Meaning and the moral science[M].London:Routledge,1978:75.

[9]熊文娴.悲观元归纳的两个基本错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7):12-17.

[10]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9-78

认识目的新探 篇10

一、认识的精神目的

认识的精神目的, 也可以说是认识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表现在:一方面, 在于通过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 不断的排除谬误, 获得真理;另一方面也表现在通过认识活动, 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满足精神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现人的精神价值的功用。这是认识的首要的直接的目的。这一目的, 简单地说, 就是获得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和人们灵魂的满足。实现这一目的,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地说, 就是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且力求真实的感性材料, 经过思考作用,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形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 使理性认识不断得到纠正、完善和发展。总起来说, 也就是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有限趋向于无限, 从而人们既在这一探究性的认识活动过程中不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又在这一探究性的认识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 不断地用精神成果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从而实现认识的精神目的。

二、认识的实践目的

实践目的应该是认识的深一层目的。认识的实践目的, 也可以说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它是认识的更为重要的目的。这一目的, 就在于通过运用真理性的认识, 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实践, 实现改造世界的任务。任何实践, 都是在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的活动, 纯粹脱离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 人类的认识都是以指导实践为根本目的的。如果人类的认识不与实践相联系, 那么, 认识不仅失去了根本意义, 而且也无产生的可能。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 才能自觉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当然, 错误的理论或思想也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只不过会使实践遭到失败, 或者实现给人类带来灾祸的实践。总之指导实践也是认识的目的, 而且是更为重要更为主要的目的。相对于认识的精神目的来说, 实践目的具有间接性。

三、认识的价值目的

认识的价值目的, 也可以说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要正确理解认识的价值目的, 就要首先理解什么是价值。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概念时, 价值是指“能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客体属性, 亦即客体对主体的特殊的效用关系, 标志着在实践—认识中, 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所以, 在主客体关系中,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发挥能动作用, 并在客体中映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一种表现”。价值按被满足的需要之性质, 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 (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需要的) 价值。由上我们可以得出认识的价值目的的内涵。所谓认识的价值目的, 就是指认识能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客体属性, 或者说是认识能满足主体的特殊效用, 即:认识最终能实现人类的利益 (物质的和精神的) , 为人类造福。这表明, 认识既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需要, 是人在精神上感到充实、愉悦, 得到满足和享受) , 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这一目的是通过由在认识中获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来实现的。无论认识, 还是实践,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利益, 否则, 他们不仅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而且也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人类直接得到精神享受或者通过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从而最终实现认识的价值目的。

概而言之, 传统的有关认识目的的一些结论, 是值得加以重新思考和商榷的。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结论或者是片面的, 或着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 形成理性认识也应该是认识的目的, 即认识的精神目的, 只不过不是认识的实践目的和价值目的而已, 但若笼统的说形成理性认识不是认识的目的是不准确的;第二, 指导实践应该是认识的主要目的, 但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或唯一目的。第三, 认识的目的和任务, 除了获得真理、指导改造世界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实现人的利益、为人类造福的价值目的内容。要防止对认识目的理解的片面性, 关键是要全面完整的理解认识的目的。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言, 可以把认识的目的概括为:通过认识活动, 既获得真理性的思想或理论, 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 并进而运用这些思想和理论, 有效的指导实践, 最终实现人的利益, 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造福人类。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目的论, 自觉的指导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为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摘要:按照不同的角度, 可以把认识的目的分为精神目的、实践目的和价值目的。认识的精神目的、实践目的和价值目的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 共同组成认识的目的统一体。

关键词:精神目的,实践目的,价值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年5月第二版, 第205页, 第215页, 第226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第268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第273页。

人类情绪新探 篇11

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那么,你能说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哪些吗?你不妨在围的朋友中间进行一番调查测试,你一定会发现,答案不尽相同。但是,心理学家会毫不含糊地告诉你,人类最基本的六大情绪为: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和厌恶。他们还会告诉你,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民族、肤色和语言有着多么大的不同,表达这六种情绪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心理学家对人类基本情绪的奥秘已孜孜不倦地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生存下来,这六种情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祖先曾因需要逃离天敌而产生恐惧,为抵御敌人而感到愤怒,因疾病袭来的无奈而心生厌恶,等等。然而,时代已经改变,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更为微妙的现代世界里,为适应这个与远古人类生存空间完全不同的充满竞争的世界,其他一些情绪开始在人类中间蔓延开来,譬如贪婪、尴尬、无聊、抑郁、呵妒和爱,等等,这些情绪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的缩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我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密切相关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越来越多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尽管它们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显得比较朦胧隐晦。本文介绍心理学家对其中的振奋、兴趣、感激、困惑、骄傲五种情绪进行的探讨,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对人类的影响都有可能逐渐提升到与人类六大基本情绪同等重要的地位。

振奋——激励人心的情绪

“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如此评说:我们在遇到考验的时候有半途而废,没有退缩不前,也没有丝毫动摇;我们放眼目标,心怀信仰,继承自由之伟大传统,传至千秋万代。”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最后一段。

在经济动荡的形势下,奥巴马的就职淡说无疑极大地振奋了美国人,他的支持者们倾听着奥巴马的每一句话,激动得热泪盈眶,振奋的感觉掠过脊背,一股暖流从胸中涌起,似打开了爱与希望之洪流的闸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乔纳森·海德物将这种情绪称之为“振奋”。

振奋似乎是一种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情绪,但若要将其视作一种基本情绪,它就应该起到某种作用。如果说六大基本情绪行使了人类生存辅助手段的角色,起到了促进人类兴旺繁盛的作用,那么振奋情绪的作用是什么呢?海德特原本认为,振奋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以更高尚的行为对待他人。为此,他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两组志愿者分别观看奥普拉脱口秀节目和普通情景剧。奥普拉是美国人的心灵女王,对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来说,她是美国精神与创业成功的象征。然后,海德特给志愿者们机会去帮助陌生人。实验结果显示,这两组人的行为并无差异。

海德特心想,在人们所描述的振奋体验中,咽喉处往往会出现哽塞感,这表明振奋情绪的产生涉及到负责刺激咽喉和颈部肌肉的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的激活与一种叫做催产素的荷尔蒙的释放有关联,这种荷尔蒙激素会让人产生与振奋情绪相关的温暖平静的感觉。难道关键在于催产素吗?海德特的学生珍妮弗·西尔弗斯指出,催产素能使哺乳期妇女分泌乳汁,海德特从中获得启发,决定再做一次实验。

在第二个实验中,海德特给哺乳期的母亲们播放同样的视频节目,结果发现,看过奥普拉节目的母亲们的乳汁分泌更多,还会花更多时间照看和拥抱孩子。海德特由此得出结论,“催产素不会让人们走出家门去慈善捐款,也不会促使人们去帮助陌生人推动出故障的汽车,而是让人们产生想要触摸、拥抱的愿望,互相之间产生更为强烈的信任感。”

与六大基本情绪不同的是,振奋情绪没有明显的面部表情特征,这也解释了它何以长久未被研究发现的原因。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可以注意到,当人们产生振奋情绪时,面部表情会稍显柔和一些。

相对来说,振奋情绪并不经常出现,但所代表的意义却非比寻常。海德特说,“如果让人们回想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体验,产生振奋情绪的那些时刻可排在前五位。”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振备情绪有助于我们互相之间建立起信任感,加强或弥补人际关系。

兴趣——产生好奇的情绪

当你全神贯注于练习一首低音管奏鸣曲时,当你在学习宇宙热力学原理时,或者当你在浏览你珍藏的集邮本时,你的头往往会侧向一边,你说话的语速往往会加快,你的前额和眼睛周围的肌肉会绷得更紧。兴趣可能比恐惧或喜睫更难以捉摸,但它却拥有基本情绪的特征之一,即独特的面部表情。

兴趣似乎也存在着一个目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博罗分校的心理学家保罗·西尔维亚认为,正是兴趣激发人们去学习,不是为金钱,也不是为考试,而只是出于兴趣,为增进知识而学习知识。这就解释了何以“兴趣”情绪已深深植根于现代世界的原因。它可以用以平衡和抵消伴随陌生环境体验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倘若没有兴趣情绪的激励,我们可能会对新鲜事物或复杂环境避之唯恐不及,因为陌生的事物往往会令我们情绪紧张。西尔维亚指出,人类进化史告诉我们,陌生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通常是危险的,所以“兴趣”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现代世界,兴趣能让人类的智力获得飞跃发展。

那么,“兴趣”在众多情绪中价值几何?作为天生好奇的生物,我们人类每天投入大量时间和脑力于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仅此一点,兴趣就足以归于人类重要情绪之列。西尔维亚认为,兴趣的真正力量在于让我们能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游刃有余,而不致被超负荷的大量信息所压垮。这也正是我们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激发起兴趣情绪的原因,我们必须找到办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使人们免受日渐增加的焦虑隋绪的困扰,能够在超巨量信息的环境中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感激——增进人际关系的情绪

就严格的情绪标准而言,感激似乎仍有一段差距。表现感激情绪的面部表情尚有待于确定,虽然推测这种表情似乎并不困难,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轻微的点头动作。此外,还可能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这可能很重要,因为感激的表达方式植根于文化背景之中。比如,以下可能引发感激隋绪的情形是多么的不同:在美国,侍者会站在你的身边等你付小费,然后他可能会表现出感激情绪;而在日本,侍者会沿街追上你,归还你留在桌上的多余现金,这会让你产生感激情绪。

像所有其他重要情绪一样,感激情绪会激发我们采取行动:令我们想要对一种善意或体贴的姿态表达谢意或报答。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感激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萨拉·阿尔贡发现,感激情绪使同居伴侣感觉更加亲密。她认为,真正体贴周到的姿态有助于我们找到真爱,感激传递的是一种信号,那就是我们应该更好地去了解对方,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在未来与我们共守一生的人。所以,当你置身于一段浪漫爱情之中时,感激情绪可以提醒你,你的同伴是多么的了不起。阿尔贡说,从长远来看,感激之情有

助于促进给予和索取之间的良性循环,创建一种满意度呈螺旋式上升的人际关系。

如果阿尔贡所言不谬,那么感激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潜在的莫大好处。高品质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助益,通过培养感激之情,可以增加各种社会群体的和谐度,激励出现更多的志愿者,甚至能够降低犯罪率,减少丢垃圾和浪费资源现象。

困惑——变革时代的情绪

困惑也是一种我们大家都有所体验的情绪,无论是身处演讲厅、艺术画廊,还是在一个陌生城市中漫游时。但是,困惑的感觉难以描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达契尔·克尔特纳指出,它是一种“周围环境未能提供足够信息,或存在矛盾信息时的感觉”。但困惑真的是一种情绪吗?

西尔维亚认为,困惑可被认定为一种基本情绪,不仅仅是因为这种情绪可被观察到,比如皱眉、眯眼,甚至咬嘴唇(如果你看到某人有这样的表情,你就知道此人正处在困惑之中)。事实上,一项研究发现,在最易被识别的日常表情中,困惑名列第二,仅次于快乐情绪。

那么,困惑情绪究竟所为何来?它是一种以探寻知识为基础的情绪,与兴趣和惊讶同属“一族”。西尔维亚认为,困惑是大脑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想法可能不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缺陷或不足。困惑有时会令我们退却放弃,有时也能激励我们转移注意力或改变学习策略。

还有一点就是,困惑的面部表情是在提醒他人来帮助陷入困惑中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困惑所起的作用就是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鼓励更多的社交联系。如此说来,困惑情绪也许是21世纪最重要的情绪之一。

骄傲——正负两面性的情绪

源自骄傲情绪的傲慢自负被称作“七宗原罪”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种,但骄傲情绪也可以是高尚的。我们都知道,对于成就和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来自于做出某种成绩,如获得晋升、做成某事、赢得比赛,或发现某个纵横填字游戏的解法。正因为此,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杰西卡·翠西,是为数不多的专门致力于骄傲情绪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她认为要将“傲慢的骄傲”和“真正的骄傲”区分开来。

骄傲可能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意义,但从外观表现来看,我们无法将它们加以区别。这两种骄傲都会令人昂首挺胸,尽可能使自己看起来高大一些。正如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骄傲的人看起来就像“膨胀”了起来。所以骄傲情绪会让人脸上带有典型的“自傲、高傲”表情,但相对于其他基本情绪,面部表情只起小小的作用,通常只是一抹微笑。

骄傲与六大基本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自我感觉”的情绪。如同害羞、内疚和困窘一样,它需要有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估的能力。翠西说,“为了体验骄傲感,我必须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否体现了我的价值,是否实现了我的抱负等。”不过她仍然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将骄傲列为基本情绪之一。她的研究表明,在没有文字的史前社会中,骄傲情绪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她甚至在天生失明者的身上也发现了表达骄傲的方式,这意味着骄傲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

家庭教育新探 篇12

策略一 建立优质的家教师资队伍, 定期讲座, 是提高家教水平的基础。

(1) 固定讲师团。主要聘请学校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年级主任和学校领导担任常规家长学校的授课任务。

(2) 专业讲师团。主要聘请国内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举办相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 讲授带有专业性的教育理念。

(3) 家长讲师。家长人才济济, 并且很重视孩子的教育, 很多家长在育子方面有很成功的做法, 为了进一步开发家长资源, 推广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 增强家教的贴近性, 我们从在园孩子的家长和已毕业孩子的家长中选择一批理念先进、经验丰富、口语表达力强的家长, 组成“家长讲师团”, 理论联系实际, 把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亲身的育子心得介绍给广大家长, 共同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

策略二 关注家长所需, 因人施教, 使每位家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学校问卷调查活动, 了解家长的实际要求, 因人因需进行有目的的讲座。如:08年2月, 我们调查了一千余名家长。从家长调查中获悉家长对幼儿每个年龄段的关键期、生理、心理特点等非常关注, 因此, 当年的第27届家长学校我们就开设了5项内容, 全部由年级主任主讲。针对小小班家长, 我们开设了两岁孩子如何教养的课程;针对小班家长, 我们进行了“什么是健康的爱”的讲座;针对中班家长, 我们对家长进行了“四岁幼儿最可爱—谈四岁幼儿的特点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讲座;大班家长, 重在引导他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进行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讲座;针对蒙氏班家长, 我们又进行了“家长如何陪孩子快乐成长”的讲座, 整个系列培训人数达千余人。

策略三 重视家访工作, 双方促成家园合力。

家访工作, 是增进家园联系, 提升家教水平不可或缺的环节。小班入园前, 必须全班性家访, 中班、大班, 每学期也不得少于一半人数家访。家访之前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详细写出家访内容, 制定出家访方案, 做到有的放矢。家访过程中, 老师和家长亲切交谈, 认真观察幼儿家庭情况, 及时掌握幼儿在家的第一手资料, 配合家长融洽亲子关系, 寻求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策略四 畅通沟通渠道, 及时听取家长心声, 并积极反馈。

为了广泛的听取家长心声, 除设置传统的——“园长信箱”外, 还应设置“网络留言板”, 班级网站等, 家长可以通过小相册随时了解班上教育活动的进程、了解自己孩子在园情况, 也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表现。另外, 还可设置开放性的园长接待日, 改教学班的固定观摩为家长的推门听课等。

策略五 加强视听渗透宣传, 以广播和文字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指导。

在各班门口, 可开辟“家长园地”, 通过文字指导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家教宣传活动。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发展、家庭营养知识、家庭教育方法以及新的教育观念与实践等, 并且还针对不同时期家长关心的问题不断调整。另外, 每天早上送孩子与下午接孩子时, 还可安排专职人员通过小广播来宣传家教知识。为了给幼儿创设和谐的环境, 我们还定期发放“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使家长能自觉自愿的配合我们工作。视听结合、时时渗透, 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的学习。

策略六 敞开大门, 让家长走进教室, 走进活动, 在观摩、体验中理解。

1.幼儿园每学期制订家长开放日的常规制度, 把家长请进教室, 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程序及学习、劳动、游戏、锻炼等教学内容, 并进行意见反馈。

2.家园亲子活动:包括家园同乐会, “六一”联欢会, 毕业典礼晚会, 元旦庆典等, 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参加。

【实施新探】推荐阅读:

实施意义07-16

内控实施07-18

引导实施05-09

实施建议05-10

实施安全05-13

探索实施05-15

案例实施05-16

实施标准05-19

实施建设05-31

具体实施06-01

上一篇:供电企业农电安全管理下一篇: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