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禁体验

2024-07-02

监禁体验(精选3篇)

监禁体验 篇1

据美国《侨报》报道,全美共有250家拘留设施,每年关押数十万名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逮捕的移民, 等待递解出境。即使是因为逾期居留等轻罪,也可能被拘留数月、甚至转移到不同的地方关押长达数年。可见,移民是司法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甚至连犯罪分子也不如,因为没有资源帮助他们,也无人为他们辩护。监狱围墙外是让人憧憬的自由天堂,围墙内却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移民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步天堂一步地狱的危机。

然而,在当代华文女作家群中,没有一位像曾晓文般浓墨重彩地书写牢狱之苦,她不止一次地将其女性视点落在蒙冤入狱的中国移民身上,且深刻地关注、思考着她们隐藏在监禁体验背后的自我成长,如《遣送》中的夏涵,《梦断德克萨斯》中舒嘉雯等。其中,以她的首部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最为突出,诚如她在后记中写道:“对于女主人公舒嘉雯,生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寻觅自我,精神圆满的过程。”可见,文本中的监狱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皮肉煎熬的地狱,更强调的是精神炼狱中的自我寻求;作者对监禁体验的言说,不仅是美国梦的幻灭,移民辛酸的控诉,还有身陷囹圄的冤屈,虚伪民主的不公,更多的是对女性个体生命的追问,对自我的寻求。

其实,嘉雯的自我认同感在移民生活的初期便出现了第一次危机,但她承受并过滤掉一系列存在性焦虑的威胁如:文化休克,婚姻破裂,失业,生意失败等,她竭力维护着自我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然而当爱情事业稍有起色,生活重燃希望的时候,她和男友阿瑞却遭奸人举报“非法居留、窝藏移民”而锒铛入狱,她用十年的漂泊、坚持和奋斗,“脱了一层皮”般艰难建立起来的自尊,自信甚至骄傲,都随着监狱铁门关上的那刻被摔碎了一地,捡不起也数不清……

由于得罪了狱警莎莉,嘉雯惨遭诱骗并送进自杀监视室,在莎莉和监视器的“眼皮”下她被迫脱掉全身衣物,含泪穿着特制的“纸囚衣”度过饥寒交迫的绝望的长夜。于是乎,羞耻感首当其冲地成为舒嘉雯的监狱初体验。在文本中, 这是一大段触目惊心的细节描写:

“嘉雯在萨莉的监视下脱掉囚服,换上纸睡衣纸短裤。 刚刚换完,她全身就打起了寒战。她把腰间的一条白色的塑料带系紧,这样睡衣看上去才勉强遮体。‘把你腰间的那条塑料带子还给我,免得你用它自杀。’莎莉讥讽的说。她把白色塑料袋解下来还给萨莉,睡衣立刻在胸前松开了,她慌忙用手去遮掩,结果睡衣从腋下裂开了……她几乎赤身裸体地被抛在了这间像餐馆冷库一样寒风刺骨的牢房里,颤抖着,被羞耻感折磨着。”

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指出:“羞耻感直接与自我认同有关。羞耻感体验经常专注于自我的‘有型’方面,即身体。”弗洛伊德也认为,羞耻感发源于在旁观者注视下的裸体状态。衣物如同羞耻感的最后一道防线,赤身裸体的对待相当于精神的严刑拷打。不同于初到美国为生计“洗马桶” 的羞耻感,嘉雯在监狱忍受的羞辱是被迫的,被动的,是灵与肉的双重折磨。羞耻感袭击伴随着自豪感的丧失。文本中多次提及嘉雯在国内时“人上人”般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品学兼优,形象好气质佳。尽管移民生活摘掉了她昔日的光环, 磨平了她的棱角。但连违章驾驶都不曾有过的她,起码算得上是个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好公民。然而,研究生学历, 良好的修养这些在监狱里根本不值得一提。她还是朝夕和藏毒者、妓女等同囚。而每当嘉雯试图教育狱友时,却多次被反问:“你那么纯洁,为什么会在这里?”

长达九十八天,辗转多个监狱的监禁体验帮助崩溃边缘的嘉雯找到了答案,“也许只有当她进入了极端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周围事物的价值,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梦想。”嘉雯是一位内心强大的女性,对簿公堂时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确,黑夜给了她黑色的眼睛,她却用它寻找光明。从怀疑甚至否定自己,到重新审视、寻找自己, 她化被动为主动,化悲愤为力量。更可贵的是,监禁后期的嘉雯更懂得去珍惜和感恩生活:

“生活是一系列的特殊瞬间,不要错过其中任何一个。 也许生活中的某些瞬间比另外一些更特殊,比如此刻,嘉雯想,她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因为此刻的每一个细节都让她刻骨铭心。”

舒嘉雯最后选择远走高飞,离开伤心地美国并移民加拿大试图开展新的生活,但无论她逃去哪里,她都逃不出父权制下顽固的性别规范还有种族歧视的桎梏。她只是从一座有形的监狱转移到另一座无形的监狱,实质上还是一名流浪的囚徒。值得欣慰的是,监禁体验让嘉雯验证了矢志不渝的爱情,收获了拔刀相助的友情,找到了遗失的自己,感悟了人生的真谛。尽管她为炼狱中的自我成长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无论代价是焦虑还是迷失,是羞耻还是屈辱,都将化为女性式的精神和力量支撑她继续寻找和发现自己。

变性人的监禁场所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变性人,变性权,权利保护,监禁场所

一、变性人的定义及法律问题

( 一) 变性人定义

性别, 是指生物的雌性区分, 生物以繁衍物种为目的, 分为雌性双性。人类的也不例外分男性和女性。人类的性别主要是指染色体性别, 即生物性别。然而, 还有这样一类所谓“男儿身女儿心”或“女儿身男儿心”的人, 即是患有“易性癖”的人。他们自我心理认同的性别与生物性别不一致, 并通过外科手术改变外部生殖器官特征以达到外部生殖器官特征与心理认同的性别特征一致。从心理学角度说, 变性人是对自己性别的不认可, 心理学称之为“易性癖”。从医学上, 变性人是一个通过性别变更手术而改变性别生活的人。有学者将变性人定义为, 由于长时间地按异性生活导致心理人格的变态, 经手术改变性别。

( 二) 变性人产生后的法律问题

由于法律通常只承认生物学性别, 导致变性人的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变性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主要涉及的到是民法上人身权利的问题, 人格和身份是自然人个体从事生产和生活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依据, 自然人享有基于人格和身份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利益。从法律产生之日起, 个体的许多行为以两性区别为基础, 例如, 作为户籍只能记载男性或女性; 婚姻法中规定只有不同性别的人才能够结婚;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退休; 强奸罪的对象仅限于妇女;特别是变性人的监禁场所问题等。

二、变性人的监禁场所问题分析

案例: 26 岁的英国化妆师Tara Hudson是一位变性人, 她生来是男儿身, 但是6 年前已经变性成女儿身。2015 年10 月28 日, 她因为一起酒吧袭击事件被判入狱, 关于如何关押Tara Hudson成了一个难题, 因为Tara Hudson护照上面的性别还是写的男性, 于是法官判决将其关押在一间男子监狱。但是Tara Hudson因为变性已经变成了美丽性感的女人, 若是监禁在男子监狱是否合法合理。

( 一) 变性权不受法律保护

在英国, 为何法官会判决把美女变性人Tara Hudson关押在一间男子监狱, 本人认为是法官对Tara Hudson变性权的不尊重甚至是不承认变性权。变性权, 是指自然人可以依据宪法自由改变其性别的权利。变更自己的性别是自己的自由, 在不影响其他人自由的前提下的自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从法律权利的角度来说, 变性是人行使法律权利的表现, 其依据即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变性权。但是很多国家的法律中不承认变性权, 如本案中法官的判决依据就是英国不承认变性权, 导致变性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

( 二) 变性权应受法律保护

变性权在传统民法中不受保护的原因是, 性别生而有之, 其本身具有不可侵害性, 况且变性行为寥寥无几, 没有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鲜有研究。但如前所述变性人的法律问题日益显现, 变性权应被法律确认并保护, 变性权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有两种论证。

1. 变性权是人格权说

有学者认为自然人只有生命、身体、健康等人格要素,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具体人格权。现行法律对性别权没有规定, 自然人当然也就不具有变性权。性别对于自然人的人格法律意义, 在法律确认之前属于自然权利, 在法律确认之后则属于法律权利, 即性别权。按此学说, 性别权被法律确认, 变性权就理应被法律确认并保护。

2. 变性权是身体权说

有学者认为自然人选择性别的权利和改变肖像的权利一样, 可以采取变更的形式, 即通过医疗手段对已有性别或肖像进行变更, 因此, 变性的合法性可通过自然人的身体权进行阐释, 即自然人有权对其身体进行依法支配与合理处分。那么自然人变性之后, 关于身份权和人格权的变更, 则是顺其自然的产物。变性权应被法律确认并保护。

在当下变性权尚未被法律确认的情况下, 对变性权只能进行法理上的阐释。两种学说各有道理, 无论那种学说, 结论都是变性权是合法合理的存在, 并且在法律问题日益显现的今天, 为了达到法律预测性, 变性权应被法律确认并保护。

三、变性人监禁的权利保护

通过上诉论证我们总结关于法官将美女变性人Tara Hudson关押在一间男子监狱的判决, 在法律制度层面上, 本人认为一方面是国家没有制定关于变性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法律法规, 另一方面作为监禁牢狱的场所没有设立单独的变性人监禁场地, 很难保证其权利不受侵害。以变性人Tara Hudson为例, 她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 且已经做了变性手术6 年之久, 作为女人的心理要素和生理要素都已完备, 按照社会认识的角度可以说她已经是一名女人, 所以说在法律意义上应该确认其为妇女。若没有出台关于变性人的特别法律的规定, 就应适用法律中对妇女的一般规定, 享有妇女身份的特定身份权利义务, 即监禁在女子监狱。变性权应被法律确认并保护, 变性人应按变性后性别监禁。

参考文献

[1]刘国生.变性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J].中国性科学, 2006.9.

监禁体验 篇3

一、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概念

终身监禁制度的概念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表述都会存在区别, 并不存在明确固定的答案, 有的地区称之为终身苦役、终身拘禁, 而有的地区则称之为无期禁锢、终身监禁或者无期徒刑。比如我国香港特区将其称之为“终身监禁”, 新加坡将其称之为“无期徒刑和终身监禁”, 韩国和日本称之为“无期禁锢和无期惩役”。虽然称谓有所区别, 但是它们都具有这样三点特征: (1) 犯罪分子的自由被剥夺, 并被羁押在一定的设施里, 与没有剥夺自由的刑罚相区别; (2) 犯罪分子是被终身剥夺自由, 即从宣判之日起一直到其自然生命的结束, 与各种有期自由刑相区别; (3) 在大多数国家里, 犯罪分子都会被强制进行劳动。在英美法系中, 终身监禁作为一种监禁刑, 通常是指将犯罪分子监禁终身, 对其进行人身自由的限制并直至死亡的刑罚, 通常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犯罪。但实践中, 犯罪分子一般被减刑、假释或者赦免, 是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的刑罚。1按照国际刑法学界的观点, 终身监禁指的是对罪犯分子的终身自由进行剥夺, 并将其监禁在一定场所内的刑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我们大致可以对终身监禁进行四种方式的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终身监禁在刑法分则中被规定为个罪的不同法定刑表现方式, 划分为绝对型终身监禁和相对型终身监禁。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终身监禁的执行是否需要进行劳役或劳动, 将其划分为劳役型终身监禁和禁锢型终身监禁。第三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终身监禁的罪犯是否有可能获得释放, 将其划分为可变更型终身监禁与不可变更型终身监禁。第四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终身监禁与死刑的关系, 将其划分为替代型终身监禁与选科适用型终身监禁。根据《刑法修正案 (九) 》第三百八十三条第四款的规定, 结合上述四种分类方式及国际刑法学界的观点, 笔者认为, 我国终身监禁是指由法官进行裁量, 剥夺罪犯分子的终身自由, 不得减刑和假释, 并将其监禁于一定场所进行劳役的刑罚。

二、关于终身监禁制度法律定位及司法适用的疑惑

在《刑法修正案 (九) 》中, 终身监禁是第一次正式出现于我国的刑法之中, 虽然人们对其并不陌生, 甚至耳熟能详, 但是对于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司法适用还是存在着一些质疑, 总结一下主要有五个问题: (1) 我国刑法中此前从来没有终身监禁的概念, 此次在《刑法修正案 (九) 》中出现, 其是否为新增的刑种; (2) 终身监禁往往被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被讨论, 这次新增后其与我国死刑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3) 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刑罚体系中无期徒刑制度有众多的相似之处, 那么终身监禁制度与我国无期徒刑制度的关系又是什么; (4) 《刑法修正案 (九) 》的颁布将涉及溯及力的问题, 哪些情况可以适用终身监禁; (5) 终身监禁涉及死刑缓期执行二年的情况, 其在审判中的具体裁量方式及审判后的具体执行方式是怎样的。

三、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定位及司法适用

(一) 终身监禁是否为新增的刑种

在《刑法修正案 (九) 》中, 并没有对我国传统的刑罚结构体系进行更改, 增加终身监禁制度, 因此, 我国的终身监禁并不是一种新增的刑罚制度, 也不是一个全新的刑种, 而是在我国刑法总则确定的既有刑罚体系和刑罚制度的基础上, 充分调度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无期徒刑执行制度的实有功能, 仅适用于特定贪污受贿犯罪的刑罚裁量和刑罚执行特殊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臧铁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15年8月29日新闻发布会》中介绍:“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增加规定了可以终身监禁的措施, 应当强调的是, 这种措施不是一个新的刑种, 它的对象只是针对贪污受贿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具体执行中的一个特殊的措施。”2

(二) 终身监禁与我国死刑制度的关系

虽然在以往终身监禁常常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被大家讨论, 但此次《刑法修正案 (九) 》中只是在贪污贿赂犯罪中增加了终身监禁, 并没有取消贪污贿赂犯罪中的死刑, 因此它并不是我国死刑的替代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四月份出台的司法解释, 死缓、死缓限制减刑、死缓终身监禁这三者均是作为死刑执行方式而非独立罪名存在, 终身监禁制度只是依附于我国既有死刑缓期执行制度而存在的特殊刑罚措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终身监禁的存在依附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是其作为中间刑罚并且具有相应功能的最根本原因。终身监禁介于死刑立即执行与纯粹死刑缓期执行之间, 是典型的中间刑罚。3

(三) 终身监禁与我国的无期徒刑制度的关系

在《刑法修正案 (九) 》出台之前, 我国的刑罚体系里面只有无期徒刑, 并没有关于终身监禁的相关概念。无期徒刑在我国, 之前是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 新中国在1979年的第一部刑法典当中,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无期徒刑与死刑、有期徒刑、管制、拘役一起设定为我国刑罚体系中的五种主要刑罚手段, 而在刑法分则当中, 规定可以适用无期徒刑的条文也将近20条。我国后来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单行刑法, 其中规定可以适用无期徒刑的犯罪也不在少数。

从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 结合学者们对于无期徒刑特征的观点, 笔者认为我国无期徒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无期徒刑往往适用于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都极大的犯罪分子, 他们需要被关进监狱, 同时又不应被判处死刑。由于无期徒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是严厉程度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 因此对其适用的对象和适用的范围都进行严格限制。

(2) 被判决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都必须附加剥夺其政治权利终身。

(3) 被判决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只要其具备劳动能力, 都必须参加劳动, 进行教育和改造。

(4)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了减刑和假释的制度, 因此我国的无期徒刑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无期”, 绝大多数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都不会被关在监狱一辈子。

由此可见, 我国刑法中的无期徒刑和终身监禁制度既有相同点, 同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相同点表现在我国的无期徒刑和终身监禁都属于极端的自由刑, 都适用于社会危害程度严重的犯罪分子;其次, 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由裁量;犯罪分子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罚, 并将其监禁于一定场所进行劳动改造。

不同点在于我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得到减刑或者假释, 而我国刑法规定终身监禁不得进行减刑和假释;其次, 我国的终身监禁只适用于贪污罪, 而无期徒刑适用于众多的罪名;虽然我国的无期徒刑和终身监禁都适用于社会危害程度严重的罪名, 但适用无期徒刑罪名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往往要比适用终身监禁的贪污罪犯罪分子要更为严重;无期徒刑属于我国刑罚体系中的五种主要刑罚之一, 而终身监禁并不在这五种主要刑罚之中。

清华大学的张明楷教授曾经提出, “终身刑与无期徒刑并非同一概念。”4由于终身监禁制度不得减刑和假释, 因此与我国的无期徒刑相比较, 其对罪犯惩罚的严厉性极强, 这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惩罚功能, 同时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情感, 提高了刑法的威慑力。

(四) 终身监禁的溯及力

由于终身监禁与死刑立即执行相比要轻, 与普通的死刑缓期执行相比要重, 因此, 根据从旧兼从轻的刑法溯及力原则, 《刑法修正案 (九) 》实施以后, 对于2015年10月31日之前犯贪污贿赂罪, 依据修改前的刑法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依据修改后的刑法可以判处终身监禁的, 应当判处终身监禁;对于2015年10月31日之前犯贪污贿赂罪, 依据修改前的刑法应当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依据修改后的刑法可以判处终身监禁的, 应当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而不是终身监禁。5

(五) 终身监禁的具体裁量方式

作为新的特殊刑罚措施, 法定终身监禁, 必须以刑罚裁量特别措施与刑罚执行特别措施结合适用的方式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 《刑法修正案 (九) 》增设的终身监禁, 所依附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无期徒刑执行制度, 都是既有的刑罚制度, 其作为适用于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的专门刑罚措施, 所具有的或所形成的新的刑罚处罚后果, 只能通过特殊刑罚裁量措施与特殊刑罚执行措施相互结合、衔接适用的方式得以实现。特殊刑罚执行措施的含义, 黄京平教授认为, 主要指审判机关依法决定适用终身监禁的裁判生效之后, 必须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 才能获得终身监禁的实际法律后果;若因法定事由没有依法减为无期徒刑, 则生效裁判的执行内容发生调整;若在无期徒刑执行阶段, 无期徒刑依法减为有期徒刑, 则终止终身监禁的执行。6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四月份出台的司法解释来看, 只要决定对贪污受贿罪犯罪分子判处终身监禁的, 在一审和二审作出死刑缓期执行判决的时候, 应当同时对其作出终身监禁的决定, 而不是等到死缓执行期间届满以后, 再根据犯罪分子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对其终身监禁。终身监禁一经作出应无条件执行, 不得减刑和假释。这显示出终身监禁在具体裁量方式上的特殊性, 其不像死刑缓期执行的限制减刑那样在立法上通过累犯或者具体罪名进行了确定, 而无须法官做出限制减刑的裁判, 同时其不像传统的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那样, 需要死刑缓刑期满后由审判机关根据其服刑的具体情况再次裁判, 而是在作出死刑缓期执行裁判的同时就一并作出终身监禁的决定。因此, 当犯罪分子因贪污贿赂罪被判处终身监禁后, 即使其在死刑缓期执行的两年时间里有重大立功表现, 也不能在两年期满后减为普通的无期徒刑, 而只能执行终身监禁。

四、结语

终身监禁之前一直是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在我国的刑法学界被大家在讨论, 这次在《刑法修正案 (九) 》中, 终身监禁不是作为独立的刑种, 而是依附于无期徒刑执行制度而存在的特殊刑罚措施被写进刑法, 并且是在备受瞩目的贪污受贿罪中, 也是赚足了大家的目光。终身监禁在我国刑罚体系中的地位与死刑缓期执行的地位相似, 都不是独立刑种, 都依附于某一主要刑种而存在。之所以首次写进我国刑法是在贪污受贿罪中, 笔者认为与我国如火如荼的反腐形势有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不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 我国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 贪腐金额越来越大, 人员越来越多, 级别越来越高, 覆盖面越来越广, 情节越来越恶劣, 手段越来越复杂, 严重危害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好局面。

中央领导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腐败问题越演越烈, 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而从党和政府十八大之后的反腐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 我国现在确实存在“腐败问题越演越烈”的问题, 虽然目前形势有所好转, 但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反腐成果, 并进一步强化, 最终彻底改善我国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 仅仅依靠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还不够, 还需要从法律层面, 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上针对当前的形势做出调整, 配合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刑法修正案 (九) 》中增设的终身监禁, 正是我国针对当前的反腐形势做出的创新型调整。终身监禁首次正式出现在我国刑法之中, 目前只适用于贪污受贿犯罪, 但这开创性的一步, 将可能对我国未来的刑法产生巨大的影响。废除死刑的声音一直从我国刑法学界中发出, 由于民众“杀人偿命”等观念以及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 对于是否废除死刑, 如何废除死刑, 何时废除死刑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终身监禁往往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被人们讨论。贪污受贿犯罪相当于终身监禁的试点罪名, 关于终身监禁的具体裁量方式以及执行方式, 未来将为终身监禁适用于其他罪名以及替代死刑和废除死刑提供宝贵的经验。

注释

1 姜玉楠.论有限替代死刑的终身监禁制度[D].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 2013年。

2 黄京平.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与司法适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4) 。

3 黄永维, 袁登明《.刑法修正案 (九) 》中的终身监禁研究[J].法律适用, 2016 (3) 。

4 张明楷.死刑的废止不需要终身刑替代[J].法学研究, 2008 (2) 。

5 欧阳本祺.论《刑法》第383条之修正[J].当代法学, 2016 (1) 。

上一篇:生活探讨下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