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中国策(精选9篇)
移动互联中国策 篇1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 单一的电脑互联网已经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现代商机和人们的社交需求, 在这种迫切的需求下就为随时随地的移动终端上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根据官方发布的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 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18亿, 其中手机网民占到了总量的81%, 相当于手机网民有5亿多, 占到了绝大多数比重, 成为中国网民快速增长的先驱力量。
一、概述
1.1云计算
云计算是由谷歌首先提出的一种网络服务方式, 其重点“云”, 而非“计算”。云计算实现了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变为以网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一切处理任务。其突出特点在于可以实现按需计算、多人协作, 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可以实现通过远端“云”实现方便的数据交换。
1.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即在手持设备上通过无线方式访问互联网, 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的有机结合体。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两大产业。伴随我国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优势的日益彰显, 这个广阔的平台将为移动网络提供更好的展示机会。
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 可以理解为把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结合成“移动云计算”, 就是作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而产生。移动互联网与与云计算二者之间的优势结合, 在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 势必也将带动起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更新。
二、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
2.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云计算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国内通信运营商运营3G已有4年多, 在当下4G商用的档口, 通信运营商都承载着大量的云计算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迫切要求云计算技术更新, 特别是政府的IT系统、物联网、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等, 对大数据的繁琐计算需求, 为云计算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所以要求云计算技术必须满足云计算服务的网络基础, 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 可以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快速交换和转移。通信运营商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在提供云服务时, 即要求向客户提供IT基础硬件设施, 或者提供支撑开发应用和服务的平台, 甚至提供特定商业功能和流程的软件与应用服务。因此,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云计算技术的更新和升级。
2.2云计算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条件
其一, 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主要以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为主, 该群体数量极为庞大, 怎样才能为这个庞大的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首先针对客户群的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为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安排, 能运行这项庞大繁琐的数据分析, 并且能够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 这就需要运用到云计算。其二, 云计算给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开辟新思路。现代社会仅凭固有的经营模式, 不可能满足网民的各种需求。因此, 运营商可以凭借已有资源, 根据“广义云”的优点来进行云业务的整体销售、管理等。还可以把高带宽应用向云端发展, 如普通网民在简单终端上可以进行复杂的应用, 而且可以提高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力。
三、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3.1云计算提升企业用户大数据处理效率
如果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分析云计算, 则整个系统的基础就是软件架构, 而系统构成则包括了各种服务组件, 以及这些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 软件的设计应该是整个技术环节的主体。现在, 已经有很多IT知名厂商开始基于自身特点来设计和构建自己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可以将这些厂商分为基础设施提供商、平台或者软件架构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等三个不同的类别。其中, 第一种主要包括IBM、HP、Dell以及Sun等, 第二种主要包括Microsoft、Google和VMware等, 第三种包括Google、Salesforce等。这些厂商所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的架构和思路并不一样, 但是, 其技术架构却大概可以分为资源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资源层能够利用各种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为云计算提供上层服务, 而为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则可以通过动态资源池来实现, 然后利用完善的网络服务界面将整个云计算的各种能力, 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能力提供给网络用户。
平台层能够将各种软件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向开发人员提供, 有效提高所有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云计算体系中, 平台层可以说是其核心层, 所包括的组件主要有并行程序设计、开发环境, 以及相应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系统。
应用层能够为网络用户提供具体的服务和交互接口, 为网络用户的服务享用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和软件与硬件平台, 这样, 不同需求的网络用户就可以根据需要来租赁相应的软件服务。
资源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是整个云计算体系结构中的关键和主要部分, 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 能够将网络服务通过统一的方式为用户呈现, 为用户提供利用网络完成特定任务的便捷。
3.1.1IBM公司解决方案
美国的IBM公司, 作为全球知名的IT服务提供商, 其指定的私有云规划策略, 能够整合服务管理层, 实现对整个网络环境中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同时, 对于环境中的非云端资源, 也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对于非云端资源的管理, 所采用的策略就是将这些资源利用IT环境向云计算转化, 而其中关键的步骤主要有:基本虚拟化、高级虚拟化和云计算。
对网络中的数据, 可以将其大概分为管理层和被管理层, 而网络中所存在的非云端资源, 更多的存在于被管理层中, 在网络环境的管理层中, 所包含的则主要有备份系统、IBMServer Mgmt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对于管理层的优化问题, 则需要在其中增加能耗管理系统、各种补丁系统以及Monitoring系统等, 为系统管理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数据库管理和配置途径。在管理过程中, 能够将产生的各种管理记录都记录到系统的服务目录中。对于云资源的管理方式, 其具体过程与非云资源的相应系统比较类似, 同时, 还可以让管理员终端用户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管理。
在使用过程中, 数据中心包括了云资源和非云资源。对于云计算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基于两个单独的门户;基于互联网, 上下文完成对资源的调用, 通过多个门户来完成;通过集成门户来实现。
3.1.2Google公司解决方案
考虑到任何平台都需要构建在IT部件之上, 且需要为海量文件提供存储支持, 且需要为海量数据提供面向多个客户终端的文件存储和读写操作。Google公司开发了其自身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GFS) , 用于解决网络数据的存储等问题。在其分布式文件系统中, 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 分别是Master和模块服务器。
采取冗余存储技术, 网络客户终端可以通过Master来获取数据块的地址, 通过数据块实现对数据的读取, 在数据块读取过程中产生数据副本, 而数据副本经过相应的修改后则可以完成存储操作。在Google的云计算平台中, 将部署多个分布式文件系统, 可以为数百个网络客户的连续访问提供支持。
3.1.3西部数据公司解决方案
西部数据公司所提供的云存储解决方案就是My Book Live个人云存储解决方案, 为公共云和个人云提供支持, 再将各种媒体文件保存在个人硬盘的基础上, 通过西部数据公司的应用程序, 实现在任何移动互联网利用各种网络终端, 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对这些内容的访问。利用My Book Live各种媒体流和文件, 可以实现对这些文件的随时和随地访问。而WD2goweb则是西部数据所提供的第二代远程访问技术, 能够为My Book Live和远程互联网的连接提供接口, 实现网络速度和流量的优化。基于My Book Live和WD2goweb所提供的个人存储方案, 可以保证网络用户对移动设备存储、分享和数据访问的随时性。
如果实现了最终意义上的云计算, 则用户只要在本地终端上保留浏览器即可, 并不需要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其他复杂功能。这样, 只要网络终端开始运行, 且启动了网络浏览器, 就可以享用网络上的云计算服务。所以说,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为IT企业提供全新的发展机会, 也意味着信息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发展思路。
运营商利用云计算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和客户数据的管理。通过构建私有云并根据云的共享性, 可以实现跨部门的融合包括系统流程和组织结构上, 各系统之间的边界可以被业务流联系起来, 实现无病毒且快速的资源共享。私有云对后续的系统建设也大有好处, 现有系统日益庞大, 建设时各自独立规划, 设备复用程度低, 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服务器、数据库软件和网络设备等资源, 几乎每套系统都需要重复购置且不断升级, 建设周期长, 既加大了建设成本, 也增加了维护成本和难度。
3.2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付费云计算服务
21世纪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 网民需求的日新月异, 现有的通话、短信等业务能力引擎已经跟不上时代, 这就需要简化更新移动互联网, 就是建立云计算平台, 通过云计算, 手持终端最终成为语音或者浏览器这类的简单应用, 对互联网的使用和运营商的业务推广有极大裨益。
在云计算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从手持终端到数据的一种沟通桥梁的同时, 运营商应抓紧机会探索客户的需求, 争取做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全新能力引擎可以为不同客户定位、支付等。
3.3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付费租用服务
运营商引入云计算, 在满足客户对内外部应用的需求后, 可适度拓展自身业务范围, 例如, 可以提供可购买的高质量的计算能力及存储服务。例如, 最近火热的网盘活动便是最好的例子, 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盘电脑客户端或手持客户端来获取一定的存储空间, 同时提供额外的空间扩展服务, 托管云服务等。以智能化、虚拟化和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实现资源的动态、合理调配, 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房秉毅, 张云勇, 吴俊, 徐雷.云计算应用模式下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浅析[J].电信科学, 2013, 03:41-47
[2]刘金.Web服务在网格和云中的应用[J].湖南电力, 2010, 03:59-62
移动互联中国策 篇2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相关需求.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移动互联网的引进与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促进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积极的对这一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浅谈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背景与目的
1.背景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计算机专业对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局势中,要求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要与新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同时其教学思想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呼应;当然,过去构建与实施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那么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也是顺其自然的;
2.目的
首先,这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改革,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此时该技术与计算机教育共同打造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次,这一技术是对“黑板+粉笔”教学方法的取代,使计算机教育践行“现代教学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路线;再者,这一技术优化了计算机教育模式,打造了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以及与授课教师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一技术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变成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方式,在平板多点触控技术的辅助下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当然这一技术应用的最大目的是构建“移动式课堂”,在互联技术环境与设施的辅助下强化教学效果。
二、分析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由移动互联技术所衍生出的互联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微信的应用;二是数学校园平台的应用,以下本文围绕微信与数学校园平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详细的论述:
1.微信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
微信参与的计算机教学课堂可以被简称为“微课”而构成微课的核心部分可以是教学视频(与教学课程相关的某个实例片段),当然也可以其他类型的辅助性教学资源,例如与本堂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规划、素材文件、教学思考、测试训练以及教师评价等。微课的打造,离不开微信软件的参与,此时教师与学生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他们之间随时的进行交流,“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课后学习时间无限”这一目标轻而易举就被达到了。微课的应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打造了互动、融洽的教学气氛;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是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学习必须学习的课程,高职学习也亦如此。教师在进行《电子表格软件Excel 》的教学工作时,就积极的应用了微课这一移动互联技术,以授课班级建立微信群,向学生展示了Excel 2003 入门的各种操作方法、列举了与Excel 2003 相关的公式以及函数表示方法、同时分享了对Excel2003 数据信息管理的技巧。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最实用的知识。尽管微课的容量有限,承载的信息量不大,但是它的传播形式为“双向性”,教师能够及时的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解决他们的疑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达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可以说,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模式得以转型,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
2.智能手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
移动互联技术,其实质上就是移动通信、互联网两种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每个在校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其已成为学生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拓宽了智能手机服务的范围。本文作者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认为,智能手机应用与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提高了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也大大优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质量;教师为了突显移动互联技术的实效性,采取了对照教学的方法。例如在进行《Internet 基础》的教学时,选择两个实力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一个班级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学生在移动互联软件的协助下下载APP,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对另一个班级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口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除了教学方法存在差异之外,其他教学环节都是一致的。教师明显的发现,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对与Internt相关的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功能知识,IE 6.0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理解与掌握得都是十分深入的,而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兴致与效果都不是理想的。由此可见,智能手机这一教学软件使移动互联技术有效的实施,使学习能力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指点,调动学习兴致的同时,感受高职计算机专业带来的快乐。
三、探索互联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概括的说,移动互联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主要是借助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优化了教学环境,;二是改良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三是这一技术满足高职生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知识吸收的速率与效率。
结束语:
互联网公司:中移动新救赎? 篇3
近期, 不断有中移动将以互联网公司替代原有基地模式的消息传出。由于成立独立公司后, 基地省公司、非基地省公司、基地内部都需要面对新的运作模式、新的管理方式以及新的薪酬待遇, 这些不确定性让除集团公司之外的各方顾虑重重。
当然, 集团公司对于体制改革创新的决心不容置疑。长久以来, 面对新的市场竞争形势,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一直在谋求业务服务、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的创新, 尽管基地模式在初期收到了一定成效, 但受限于人才、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 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仍然困难重重。首先是无奈地发现, 就算是“互联网疯子”, 在运营商体系里也要么被彻底同化要么离去;另外, 由于各业务基地接受所在省公司的直接管理, 集团公司与基地公司是业务指导关系, 因此在具体的策略执行层面, 基地容易从省公司而非全集团利益的角度看问题。
改革后的互联网公司是垂直管理, 一方面可以实现集团统管下的“全国一盘棋”, 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外部投资者或者进行管理层持股等体制创新以充分激发活力。不过, 如果没有基地省公司以及非基地省公司的配合, 仅是集团公司的一厢情愿, 这些都将止步在美好的愿景层面。
为此, 必须首先消除基地省公司的顾虑。表面来看, 各个基地省公司的抵触心理来自权力的削弱, 但实际上, 基地省公司真正担心的是在集团公司的管理下能否真正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营;在从基地到专业公司这种从内部行政管理向市场契约的转变中, 能否真正实现用资本和市场来配置、协调资源;能否让决策的出发点真正由省级公司的“小算盘”升级为全国统一战略, 而非是由省公司干预转变为集团公司干预。若这种担心最终成立, 则意味着改革将成为一种没有意义的折腾。除此之外, 变革后基地所在省公司能否继续保持原有的水平也是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 上市公司内部的考核和管理制度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移动互联中国策 篇4
2011年4月27、28日,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京举行,吸引了2000余人的参会人数,这里面有一半是来自海外的嘉宾,而门票价更是据说炒到了一万元左右。如此热闹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在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占网民总数的66.2%,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23%。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里,互联网巨头们加大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投入,创新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新的应用也精彩纷呈。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因为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且发生在世界上各个地方。
由种种迹象看来,移动互联网进入了最好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的同时,移动互联终端也随之诞生!itc华银成功降耗,实现了Windows7操作系统跟平板电脑的完美结合,应运而生Win7平板电脑。itc华银Win7PAD是国内唯一定制的移动互联终端,采用X86架构的Intel Z530 CPU,运行微软Windows 7操作系统,搭配2G DDR2内存,32G SSD固态硬盘,全面支持Office、Flash、PDF等所有Windows平台下的文件格式。外观设计方面,简单而不单调,轻薄且便携等特点。无论应用程序,还是使用习惯,和传统台式机、笔记本几乎一致,是真正平板化的PC系统电脑。
移动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篇5
2000年9月19日,中国移动和国内百家ICP首次一起探讨了商业合作的模式,“移动梦网”雏形初现;2000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移动梦网”计划;2001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的“移动梦网”正式开通;2006年9月,信产部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投诉突出的情况,推出了新的电信服务规范。由于新的规范涵盖了“黑”SP所有违规的利润来源,因此,将对国内违规的SP形成封杀之势。
2 数字分析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中,对于移动设备所发生的速度以及普及程度,我们可以用如下一系列数字进行说明: (1) 在美国地区,如今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是计算机用户数量的四倍。 (2) 苹果在2011年总共卖出了4800万部移动设备,而同期苹果卖出的笔记本以及Mac机的数量则仅为490万台。 (3) 48%的美国移动订阅数字内容用户都使用智能手机。 (4) 2012年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率同比2011年上升了50%。 (5) 91%美国人无时无刻都保持自己的移动设备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即无论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移动设备)。 (6) 2013年,移动手机将超越PC成为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途径。 (7) 有大约七分之一的搜索是通过手机完成的。 (8) 在2012年的“黑色星期五”期间,有24%的交易都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 (9) 94%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查找本地商家或本地信息,其中有90%的用户在查找完成后会进行后续动作,比如进行购物或打电话进一步询问。 (10) 只有20%的企业专门建立了针对。
3 企业如何从移动电子商务获取利益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并能够在竞争中占得先机。5亿的手机用户对于企业来讲无疑不是一个潜在的客户群体。运营商都表示要大力支持短信网址,可见其打开企业市场的迫切心情。但是移动商务的真正利润主要在后续的应用,基于短信、彩信以及WAP等访问,会导致流量的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了运营商的收入。虽然这种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发展中相关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4 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移动商务
企业可以通过寻找当地出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移动中国以及中企动力等进行合作,以展示自己企业的信息和形象。由于wap技术和手机硬件配置正处于发展时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界面以及画面的精美程度。
企业通过与专门的管理中心(我国最大的商务平台即移动中国)进行合作,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行业打造移动商务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中国的帮助更好地打造自己的移动行业商务平台。可以登陆移动中国的官网查看具有关于移动行业商务平台的信息。
中国正迅速成为电台界的霍华德·斯特恩(Howard Stern)、电视界的瑞安·西克莱斯特(Ryan Seacrest)、娱乐界的TMZ网站———所有媒体中的王者。
中国网民占到本国人口的42%左右,美国为78%。2012,中国有5.64亿网民,美国为2.44亿。在这个方面,美国将永远赶不上中国。这是美国无法获胜的数字游戏。
然而,主要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都是美国名字,比如谷歌、Facebook、微软和雅虎。不过,中国也依靠百度和腾讯跻身前列。虽然美国公司占据领先地位,但它们的逾三分之二流量都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方。而在美国以外,哪个国家拥有最多的互联网流量?中国。
还有智能手机领域,中国也是领头羊。市场调研公司Informa预计,到年底前,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大约3.54亿人。相比之下,美国将达到约2.19亿人。但中国市场拥有更多的潜力,这是因为它还没有被完全渗透。在中国,智能手机仅占到手机使用总数的29%,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为58%左右。
安卓和苹果i OS系统在中国的使用量超过了发明这两种系统的美国。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有2.5亿部智能手机运行安卓和i OS系统,而美国为2.3亿部左右。如果把这幅场景用图表来描述,那么蓝色就是美国,红色就是中国。二者都在上升,但红色在2012年升势更猛,毫不回头。
5 市场给企业历史新机遇
郭波作为新网互联的副总裁,其指出: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跨越性才能有效地做出战略调整,否则就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被淘汰。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继个人电脑以及桌面互联网两大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与当年的互联网一样,率先拥有企业对移动的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更充分表明企业的前瞻性以及创新精神。企业移动应用在新技术、新理念的支撑下,为那些“先知先行”的探路者提供了超越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章海峰.引领LTE业务新航标[J].无线通信, 2009 (4) .
[2]刘昌华, 张巧琳.试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4 (12) .
[3]章海峰.未来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探讨[J].电讯技术, 2003 (5) .
浅析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网络安全
近年来, 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基于传统互联网以及传统通信技术更有力的方便与快捷条件。然而, 在某种情况下,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有着危及社会和人们生活的一面, 这就需要人们采取措施, 来把它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 也就是当今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爆炸和知识匮乏共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使得传统的通信技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得以排除, 给人们提供了进一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机会, 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 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与“副作用”。
当今的信息爆炸现象十分严重, 这里的信息爆炸就是人们在描述社会中大量出现的、并快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的现象。信息爆炸主要表现在新闻信息的快速增加、广告信息的铺天盖地以及娱乐信息的快速攀升等等, 这使得个人的接受能力严重超载, 这样一来, 随着信息的泛滥和信息超载, 信息浪赞以及信息疾病的现象也愈加严重。长此以往, 移动互联网中的真正具有价值的信息很可能会被那么大量的无用的信息淹没, 使得人们只好在信息“洪水”中耗费时间与精力, 去寻找那些有用的信息, 而在搜索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大量信息流失, 导致信信息浪费。
另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 也产生了知识匮乏的现象。由于信息爆炸与知识爆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信息作为知识形成的一种原始素材, 并是构成知识的全部, 只有信息发展到了高级形式才可能成为知识, 并且知识的形成还需要人们对数据与信息的理解, 并要通过高度活用的形式来编排记忆系统信息。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 大量的信息使得人们无所适从, 这些汹涌而来的, 又无关人们生活的冗余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关于信息的使用与选择造成了干扰使得人们很难正确地分辨、选择与使用信息。需要注意的是, 知识匮乏并不是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知识的供应总量比过去低, 更不是说知识的增长速度趋缓, 而是意味着信息和知识的增长出现了失衡。所以,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信息爆炸和知识匮乏共存的挑战, 一旦处理不当, 很可能造成信息发达, 而知识贫乏的局面。
二、信息和网络安全受到威胁
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 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 能够向固定用户以及移动用户提供相应的IP电话、电子邮件、FTP业务电子商务、Web业务、WAP业务以及短消息结合业务、即时通信等等许多具有移动特色的互联网服务, 它的安全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质疑。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存在安全隐息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移动终端在向i Pad、电子书以及上网本等便携式终端的扩展己是必然趋势, 所以, 给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第二, 移动互联网中存在着传统互联网的恶意代码、僵尸网络以及垃圾信息等问题, 加上来源于新业务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中的诈骗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并且越来越严重。
另外,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形势, 也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密切相关, 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因终端类型单一、终端非智能以及网络封闭, 形成了一定的安全性优势, 而其致使传统移动网络的安全优势全部消失, 只能保持它的鉴权严格以及行为可溯源两个特点。在移动互联网融合中,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不仅没有消除, 还增添了新的安全隐患。当前,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特点是固定互联网业务复制, 其发展方向是融合移动业务的创新。所以, 它的业务系统环节很多, 在应用中所涉的用户和服务器信息也有很多, 其信息安全问题较之固定互联网来说, 更加复杂。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基数较大, 其节点自组织的能力也较强, 并涉及了大量的位置信息与私密信息, 所以, 很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攻击以及信息发掘。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成熟的同时, 各种新业务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 然而, 怎样保护其在虚拟空间的安全, 怎样开展有效的监管、创造阳光的、绿色的、安全的环境, 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需要营造“低碳式”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正处于初级阶段, 人们没有关于互联网良性融入社会的认识, 更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也需要进行“低碳式”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因为大量的没用的以及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成本;网络、信息和终端有着重大的安全威胁, 使得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结构遭到破坏;少数人占据着大部分的网络资源, 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产生了在信息社会的新的不公平现象。所以, 面对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找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而产生新概念, 而移动互联网虽不在高碳排放的行业之中, 但其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而需求净化, 应与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和谐一致, 因此,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需要营造低碳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论:
总之, 移动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兴信息通信技术, 其势必会大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 当前,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信息泛滥、安全威胁以及资源无序的占用和浪费等, 其不仅不利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社会与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 因此,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另外, 也希望移动互联网能够尽快地进入低碳式的可持续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王茜:《运营商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支撑体系建构之探索》, 移动通信, 2010 (06) 。
[2]陈琛:《运营商部署本年移动互联网重点“收入大发展”时间未至》, 通信世界, 2010 (02) 。
移动互联中国策 篇7
移动宽带带来增长机会
李彤表示, 据RIM上一个季度业绩增长数据看, 今年第一季度用户对BlackBerry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空前强劲。期间, BlackBerry黑莓用户数量净增了大约380万。该季度结束时, BlackBerry黑莓用户总数约为2850万。
李彤认为, 整个通信移动数据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增长, 一定会比移动语音、移动数据和固网数据、固网语音有很大的增长, 而这也将是RIM的增长机会。
目前, 移动数据仍然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市场。在成熟市场如西欧, RIM亲身感受到了移动宽带在3G成熟应用的推动下的迅猛进展。这种发展也出现在亚太及其他市场, 同时这也打开了其他融合设备如笔记本电脑, 上网本等移动上网的新的市场增量, 移动宽带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增长最快的移动服务市场。李彤表示对此增长的预测大部分是基于网络运营商已计划的升级以及继续扩展。
移动商务平台实现IT投入和业务整合
目前, 亚太企业前三位的企业融合应用, 主要集中在能够提高效率和协同的应用:移动邮件 (63.0%) , 移动即时通讯 (47.4%) 和网络会议 (15.0%) 。正因如此, 体现垂直行业驱动色彩的BlackBerry黑莓的移动商务应用平台油然而生, 且正显示出增长的迹象。李彤认为, 移动商务能让IT投入和业务真正整合。
一个完整的企业移动解决方案需要四个方面。首先是在企业内部网系统里, 要有管理个人移动应用的平台和企业移动服务器。其次需要全球运营商的网络接入, 保证企业员工之间的各种系统协同工作, 而实现该方案, 就需要一个Blackberry终端。
在服务器和平台本身保障移动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安全的加密解密系统、终端的管理权限等问题。加密安全一是防火墙接入, 二是商用系统里的加密系统, 有效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
目前, Blackberry应用系统在整个全球实践里已结成重要的生态链, 包括各个行业, 比如重要的服务业等有专业的信息, 国内有万德资讯等类似的专业合作伙伴, 专业合作领域有医疗、制造业、政府、房地产业等行业应用。另外是企业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规模大小, 实施程度提供不同的需要, 比如商业智能、销售自动化、现场服务自动化, 运输管理、统一通信、IT系统管理等各种符合萨班斯法案的使用。
智能电网中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探讨 篇8
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通信支撑手段,电力系统中已经对其陆续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应用[1,2,3,4]。但是限于该技术本身不够成熟,以及安全、成本等因素,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较少。
移动互联网技术性能和安全随着3G以及LTE的发展不断进步。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界的一个重大技术发展方向,并且将继续深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据统计[5],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移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梳理目前已有的应用,未来可能的应用模式、应用场景,以及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挑战。进一步丰富智能电网中各类应用设计的内涵,为即将到来的移动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做好准备。
1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SWOT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特征是支持通过移动通信方式连接互联网,狭义来说仅指用户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广义来说则泛指用户通过各种移动设备,经由各种移动通信方式,访问互联网。本文取广义的含义。
相比于普通的Internet技术,移动互联网需要解决的最大技术问题是怎样支持用户的移动性,即不能因为用户的移动中断或影响正在进行的网络访问。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移动IP(Mobile IP,MIP)技术,比较典型的是MIP V4和MIP V6,并已形成了相关的RFC标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从MIP V4到MIP V6过渡标准的建立,以及从性能、开销等方面对MIP V6的完善[6,7]。
移动互联网代表了未来通信的发展方向,意味着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访问互联网的服务,对整个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厂商运营模式以及技术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为了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选择了SWOT方法。SWOT分析框架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提出的一种态势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列举事物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从而进行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的SWOT分析见表1所列。
2 目前实际应用情况和可能的应用场景
电力系统对移动通信有很强的需求,早在2004年,文献[8]就提出了移动电力系统(Mobile Power System,MPS)概念。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展开和全面建设,更是从多方面开展了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场景见表2所列。
表2中,调度环节作为电网中心,主要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果。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方式的选择是关键问题,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备选方案。近年来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也逐步有移动互联网的试点应用,如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移动工程师站等的应用,甚至在750 k V洛川智能变电站设计了基于3G移动通信网络和Zig Bee网络的智能多态遥视系统[9]。
综合表2的分析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1)能够填补原来电力系统中部分环节和场景下通信能力的不足。由于环境、成本等多重限制,在部分不便架设固定通信网络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就成为重要的通信支撑。如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10]、海岛可再生独立能源电站能量管理系统[11]、电力线防盗在线监测系统[12]等应用中,通过移动互联网补充了原来无法处处覆盖的通信,实现了基于GSM或3G网络的快速部署、低成本的可行解决方案。
2)能够使电力系统中原来的通信支撑方案在性能、成本、可靠性等方面获得提升。如在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系统应用中,由于目前配用电通信网建设发展不均衡,覆盖范围存在地域性差异,总体上比较薄弱,许多地区在比较权衡后选择了基于移动公网的解决方案,也能够满足要求[13]。电力抄表也存在类似的情况[14]。
3)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新的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如可能改变整个电力信息化格局的移动办公方式,目前作为试点的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智能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以及手机缴纳电费业务等。此类应用未来会越来越多,从根本上改变电力系统生产、运转和消费的模式。
3 典型应用模式分析
从通信手段看,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总体上有结合自建无线网和完全使用公网2种思路。公网相比自建无线网具有节省成本、功能全面、支持众多的优势。自建无线网包括物联网、传感网、Ad-hoc自组网等,具有自主架设、选择性较多的优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如果能与物联网、传感网、Ad-hoc自组织网络等技术相结合,会获得更大的适应性、更高的性价比。
结合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总结了4种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模式。
3.1 自建无线网应用模式
自建无线网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利用RFID、Zig Bee等物联网、传感网技术,自己组建无线网络,以补充有线电力通信系统的不足,适用于部分不便敷设有线通信或有线通信成本很不经济的情况。突出特点是所有网络基本设施都由电力部门掌控。
3.2 移动公网接服务器应用模式
移动公网接服务器应用模式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利用移动公网作为通信支撑,可以覆盖广大的区域,实现对广域电网信息的各种采集。突出特点是通过公用通信设施大大扩展了电力通信能力,但导致部分通信设施不在电力部门直接控制之下。
3.3 自建无线网接移动公网模式
自建无线网接移动公网模式如图3所示。
这种模式综合了自建无线网和移动公网的优势,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适应性更广的技术方案。突出特点是在第2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建无线网弥补了现有电力通信和移动公网通信能力的不足。
3.4 两端移动公网模式
两端移动公网模式如图4所示。
这种模式实际是对模式2的扩展应用,充分利用移动公网覆盖面广、支持移动的特性,形成一种新的移动管理和运行方式,可以支持更广泛的电力业务。
4 关键挑战
4.1 安全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5]。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实际还是以IP技术为基础,这决定了原来互联网上的安全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同时由于其移动应用本身的特点,还引入了新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安全风险和防护技术如图5所示。其中“可靠性”威胁主要是IT系统设计和建设本身,属于传统问题,没有单独列出对应的关键技术。
电力系统是以安全稳定为第一要务的领域,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得到应用,必须具有安全性,在这方面已经优先开展了大量研究[16,17,18]。在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安全性。(1)综合应用多种安全技术。如文献[18]中,对安全认证,综合采用了数字证书认证、终端特征识别、安全状态扫描等多种技术,多重保证认证安全。(2)专用网络和设备。通过对SIM卡、终端乃至网络(VPN)专用,可以屏蔽掉相当一部分威胁。(3)对原有安全技术的二次加强。如采用对机密应用数据的二次加密、对应用过程的增强型认证、移动应用状态的在线监测和防护等。(4)技术之外的安全保障。如物理安全、管理制度、防护意识普及等。
4.2 可靠性
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运行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这是与个人用户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根本不同。无线抄表应用,如果信号短暂故障,可以等到恢复时继续;移动现场作业,一旦不定时出现可靠性问题,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已有的风险管理、安全设计、形式化验证、预防设计等电力应用系统可靠性设计方法基础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风险,也需要更丰富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文献[20]基于齐次马尔科夫过程给出了电力系统的瞬时故障概率P(t):
式中,n为构成电力系统的元件个数,xi表示元件i在t时刻的状态(1表示停运,0表示运行),pfi(t)表示元件i在t时刻的停运概率。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由各类设备和子系统构成的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但移动因素的加入,增加了其中的复杂性。
移动应用的可靠性受到移动终端的续航能力、移动终端的处理和存储能力、无线信号强弱、链路带宽、误码率甚至当时的使用用户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电力系统应用地域广阔复杂,配用电可能处于复杂的小区环境,输电应用则可能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各种电力设备、电磁环境可能对移动信号形成干扰,此类因素都增加了电力系统中移动互联网可靠应用的复杂性。
4.3 实时性
移动互联网的实时性,可以定义为从发送数据到接收数据之间的传输时延。这取决于所传输数据包的大小、收发端的空中接口性能、传输所经过的网络时延、途经各个节点的缓存和处理时延、所购买传输业务的优先级等多种因素。移动互联网覆盖地域广大,同一张网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性能可能都有所差异。目前GPRS网络大约可以达到56 kbit/s甚至114 kbit/s,实际应用中128 B以内数据包在收发两端的平均时延可以在1 s之内,1 024 B内数据包在收发两端的平均时延则在2 s内。
纵观电力系统的各类应用,对实时性的要求可以分为4类:(1)毫秒级以内的实时性要求,如保护采样和动作等;(2)秒级实时应用,如采集监控系统中的事件顺序记录等;(3)10 s以上乃至分钟级的应用,如对部分人机接口和高级分析计算等;(4)非实时生产和管理类应用,没有实时性要求,如无线抄表、管理信息系统等。目前电信移动互联网可以确保满足第3类和第4类要求;对于第2类秒级应用,经过优化设计和实验校正,基本可以满足;对于第1类毫秒级以内的实时性要求则不能满足。
4.4 受控情况
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传统电力系统应用最大的不同是受控情况不同。传统电力系统应用全部在电力系统内部,通信部分也全部落在电力调度数据网和综合通信网内(国内情况),所有过程全部可控。但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有一部分在公网上,虽然可以采用VPN等业务,但不是完全可控的。
这一问题导致安全性和可靠性隐患,解决的途径在于与电信部门深入合作,在电信行业提供的安全和可靠保障的基础上,提高终端、网络和业务的开放性,在电信运营商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提高用户对电力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监控能力。
4.5 成本因素
对于电力移动互联网应用,究竟是自己架设无线网络,还是租用电信资源,除了从技术、安全可靠性等方面考虑,还需要从成本角度考虑。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19]有下式成立:
式中,CMLCC表示移动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IC表示设备和系统投入,其中应用方案中公网投资方面是由电信部门承担的;OC表示运行成本,随着移动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可以看到电信部门的业务资费在不断降低,同时租用电信资源有按使用计费的弹性优势;MC表示维护成本;FC表示故障成本;DC表示报废成本。与IC一样,这几个成本量中都有一部分由电信部门承担。
从全寿命周期角度看,面对同样的需求和环境,移动互联网应用原则上应该综合效益更高,才能得到应用。即有式(3)成立:
式中,CFLCC表示传统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P表示移动互联网应用产生效益相比于传统应用差值。
4.6 与云计算的结合
移动终端是天然的云终端,如能使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将是未来一种理想的业务模式。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引起广泛的重视和研究,并陆续有试点应用。未来电力系统中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将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4.7 有关标准的建立
目前国内外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已得到广泛研究,并形成了相关体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逐步加入和普及,为智能电网标准建设加入了新的元素。如何结合电力系统安全设计的各类要求,充分应用有关国际标准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TU-T、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颁布的众多移动互联网标准,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巩固和推广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一项重大工作。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作为近年来通信技术和应用最重大的发展方向,可以补充和加强电力系统通信支撑能力,也使我们摆脱了“画地为牢”的固定应用模式,从根本上改进和完善电力系统生产、运营和管理方式。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面临着安全性、可靠性、成本、实时性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方式、范围以及进度。后续研究建议统筹布局、稳步推进,分别对这些关键挑战深入开展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网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移动互联网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章简单剖析了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关键技术和主要特征,梳理了目前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中已有的应用,总结了4种未来可能的典型应用模式。从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受控程度、成本、与云计算的结合、标准化等方面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在电力系统应用可能遇到的关键挑战。
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篇9
一、优越性所在
( 1) 个性化。 人人都有需求,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 关注点与喜好也不同, 这就使得人们在应用互联网络时所搜索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移动互联网更加完美地满足了每个人的个体需求, 其基于对用户需求的了解与对用户行为的准确掌握, 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及时、积极地挖掘出符合用户兴趣的不同信息, 并实现有效的推送。 众所周知, 移动互联网的运营商有联通、电信和移动三个, 接入点也有GPRS、WAP以及彩信连接三种, 移动终端可以随学生需要在登录不同学习网站时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可以说是极大地彰显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特色。
( 2) 智能感应。 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 当前应用的智能终端设备均嵌有GPRS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实现准确的全球定位。 目前, 移动互联网GPRS技术已经与社会实现了有机结合, 即只要通过GPRS定位到准确的位置, 周边有什么社会信息与社会资源都可直接显示出来。学生可以借助这项综合性技术, 寻找周边的图书馆与书店, 实现对学习资料的有效利用。
( 3) 便捷。 计算机本身具有办公和学习功能, 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借助计算机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 其笨重的机体、有形的线路连接使其使用范围被限制在室内, 学生一旦外出就无法利用其进行学习。 移动互联网则破除了这一限制, 其上网线路是无形的网络信号, 只要覆盖有网络信号, 学生就可以使用轻盈小巧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事实上, 除了一些偏远地区, 网络信号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其接入互联网也是极为便捷的。可以说,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优点, 使碎片式的空闲时间得以被利用起来, 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而大大提高。
二、具体应用
( 1) 移动教学。 所谓移动教学, 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综合性的移动服务, 其面向对象为在校的全体师生。 教师可以利用此服务, 综合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 营造出除正常课堂之外的又一个教学环境, 这一教学环境虽然是虚拟的, 但在便捷性和高效性上却更为显著。不仅可以提供“ 课程备注”与“ 课程安排”功能, 还可以提供“ 同步测试”与“ 同步练习”等辅助功能。 由此可见, 移动教学具有丰富、强大的服务功能, 而使其具有如此强大功能的原因, 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给予其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云技术。 支撑移动教学的服务平台, 可以将分散的信息通过统一的认证重新整合起来, 再经过单点登录来实现访问与使用。 教师与学生只要属于同一个校园卡服务器, 就可以在登录后享受到即时通知服务。 教师将教学信息集中制作为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格式, 使其成为短小精练的课件, 再上传到数据中心, 学生便可以在睡觉前、课余时间中有效利用其零碎时间进行移动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微博等移动软件将学习结果反馈给老师, 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准确的了解。
( 2) 移动图书馆。 对图书馆中各种文献资料的利用也是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也开始向数字化发展, 各大高校或者建立起WAP版图书馆网站, 或者研发图书馆移动终端, 以供学生调用图书馆资源。比如, 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5 座公立图书馆开发了移动客户端,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移动终端来订阅这些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 电子阅读的形式避免了多人借阅的现实冲突, 即使实体书籍已经被人借阅离馆, 学生也可以阅读到电子版图书, 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 而北大、清华、中科大、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17 所学校也研发了图书馆的移动终端软件, 在这些高校中就学的学生可以借助其终端软件实现移动学习, 即使是不在这些学校就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借用账号来实现对该校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 当然, 无论是公立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 其移动终端的设计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如馆藏图书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有限、 终端软件功能不全面等。 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高校学生进行共同努力。
三、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使得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带来的限制, 学生得以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 其应用意义非常显著。 各高校应积极将其与教学相结合,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果。
摘要:移动互联网使得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带来的限制, 学生得以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有效的学习。对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教学教育,移动互联网,学习功能,移动通讯技术
参考文献
[1]钟广锐, 郑春燕.移动学习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 2014 (03) .
[2]王姝睿.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新型学习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4) .
【移动互联中国策】推荐阅读:
移动互联设备08-22
移动互联平台09-24
移动互联应用11-10
移动互联转换12-19
移动互联网之移动搜索01-19
加速移动互联变革01-19
电力移动互联应用06-10
矿山移动互联系统12-15
移动互联创新大赛07-16
常小兵:移动互联向智慧互联转变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