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2024-05-13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共12篇)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篇1

一、审题

审题是解答应用问题的起点, 只有有效地审题才能准确理解题意, 弄清题目所反映的实际背景, 弄清每一个名词、概念的含义, 分析已知条件, 明确所求的结论, 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引导学生用加点划线的方法强调关键性语句, 再连续读出来, 形成完整的基本问题;也可用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的方法从背景材料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对多个数量进行汇集、归类, 借助图形显现出已知量与未知量, 体现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或者用改写的方法对应用问题去掉枝叶, 抓住主干, 保留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例1:某学生从一塔形建筑物边经过, 只见这个建筑物基部以北是一片平坦的空地, 建筑物的影子清楚地映在地面上, 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高度, 但身边未带任何测量工具, 他忽然想起了自己身高为168厘米, 而双脚长度为25厘米。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把问题解决了, 请你说明这位学生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写出估算过程及计算原理) 。审题时, 不妨先画出关键性语句, 它是要求我们利用这位同学身高和双脚长度来求出建筑物的高度。例2:一公司各部门提供如下信息:人事部:明年生产工人不多于800人, 每人每年按2400工时计算。

市场部:预测明年产品销量是10000~12000件。

技术部:该产品平均每件需120工时, 每件需4个某种主要部件。

供应部:今年年终库存某种主要部件6000个, 明年可采购到这种部件60000个。

请决策: (1) 工厂明年生产量至少应多少件? (2) 为了减少积压, 至多可裁减多少工人用于新品开发?

审题时, 仍先画出关键性语句, 它实际上告诉我们四个信息:人事部最多提供800名工人, 每人每年按2400工时, 市场部销量是在10000~12000这个范围, 技术部提供了该产品每件需120工时, 需4个主要部件, 供应部提供了可供某种部件6000~60000个, 求明年生产量至少多少件及至多可裁减多少工人转到新品开发。这样就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建模

数学模型是指对于客观世界的某一特定现象, 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 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以数学方式给予表示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就是找出具体课题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应用问题的最关键步骤。通过建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掌握多种类型的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 从已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哪类问题。如现实生活中, 广泛存在的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优化问题归于函数的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 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 运用函数知识和方法解决;产量增长 (降低) 、存款利率、股市跌涨。等与时间相关问题常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求解;天体运行轨道, 弹道曲线、桥梁形状及航海等问题归于解析几何模型解决。如例1这一问题是把学生带到了没有测量工具测量塔高情景中,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测量方法, 把实际问题抽象出一个几何相似三角形图形, 这是一个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典型例子。它考查了学生动脑、动手、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是一道设计新颖, 包含了等式和不等式的实际问题, 它最终可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它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作出决策, 学生面对的不是枯燥、单调的数学, 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的生计息息相关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找出合理答案, 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解模

在构建数学模型后, 就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纯数学问题。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在阅读教材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化繁为简,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得到数学答案如例1中, 要求学生先站在一个与塔影同方向的选定地点, 用自己的双脚分别测量出塔影和自己影子长度, 然后利用建筑物高度与自己身高之比等于测量出塔影与自己身影长度之比, 求出建筑物的高度。例2中建立相应的等式和不等式, 确定未知量取值范围, 转化成函数问题, 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来求得最值。找出合理答案: (1) 16000件; (2) 200人。然后再把数学答案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 既渗透了相应数学思想方法, 也符合数学课程生活化改革的趋势, 这一过程更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我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有关数学应用题的审题、建模、解模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数学应用问题,审题,建模,解模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1~17题

教学目的:在已学过的归总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答三步应用题,并通过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或条件,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有关归总问题的三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改变条件或问题使其成为三步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复习题,书第49页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算什么?怎样算?然后再算什么?

强调:要求现在几天修完,必须要先知道这条路长多少米和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现在每天修15米”这个条件直接给了,而“这条路长多少米”题中没有给,必须要先算出来,才能算出现在几天修完。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第49页)

指名读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口述

教师:由此可知,例3的数量关系和复习题基本上是一样的,只要求现在几天修完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这道题要用三步才能计算出结果。

(2)完成例3的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解答,并写出检验。然后集体订正,并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检验的。同桌检查。

2、改变应用题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现在我把复习题的问题改一下,谁还会解答?

板书:工人们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现在每天修15米,可以提前几天修完?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并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指名说说。

教师:这就是说,当我们弄清了条件和问题以后,可以从问题出发倒推,找齐必须要知道的条件,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也可以从条件出发,依次算出可以求出的结果,再和问题联系起来,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50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第12、13题,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研究了一些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这些应用题也是在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步。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时,要按照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去想、去做,注意弄清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解答出各种不同的应用题。

五、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1、14、15、16、17题

六、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

线段图解题过程

检验过程改编应用题

七、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第四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练习课(第五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作4500套教具,计划每天做30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教师:把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15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六、板书设计: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中学物理 问题导学 “三步走” 教学方略

一、论述“问题导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导学”教师是顺应教育趋势、迎合师生需求、突破传统教学的一种新颖教学手段,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教学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导学”的核心就是问题,围绕其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皆指向“解决问题”,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因而可以将“问题导学”教学实质视为追求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②教学内容呈现“问题化”。此种教学方式善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列化”问题,由问题牵引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清晰明了,与教学目的趋于一致。③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导。这与“问题导学”的实质联系紧密,简单来说即为“问题导学”教学就是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脉络中完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与“问题”丝丝入扣。④教学展现“双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一样,课堂上的问题皆由老师亲自据实设置,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皆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既没有剥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又不妨碍教师课堂主导的地位,这种“主导”与“主体”完美结合,真正展现了“双主体”和“教学相长”。

二、“三步”走出中学物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问题情境创设——第一步

之所以要着手创设问题情境,是因为要努力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问题答案,从而了解课堂重难点内容。问题情境创设是“三步走”方略里的第一步,其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始末,所以老师务必关注问题情境创设的品质,争取为学生创设趣味极强、合理且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常见的问题情境创设有四种,分别为借助实验、利用活动、依凭矛盾、引入日常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只要运用得当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比如,就拿“依凭矛盾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种方法来说,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大物理知识点时,由于学生之间已经全然接受“力是维持物理运动的原因”等类似概念,因而无法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问题,此时老师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坐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动车里,此时将手中的小球向上垂直抛出,那么小球能重新落回手中吗?这样的问题情境看似平凡无奇,却能够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物理问题设计——第二步

物理问题设计是于中学物理开展“问题导学”教学的关键“第二步”。问题设计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究价值问题的步骤,为了确保问题设计的品质和问题导学的顺利实施,广大中学物理老师务必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精心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有探究意义的物理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物理问题的设计中要遵循科学合理、难易适度、富于启发、数量适当的原则,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比如,老师在讲授“物态变化”这一章内容时,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然后在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问一系列问题:①汽化、凝固、凝华、升华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②影响升华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升华和凝华之间有什么联系?③哪些物态现象皆属于放热?生活中最常见的液化现象有什么?谁能举例说明一下。借助这样的物理问题设计,对于学生有效建构知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物理问题导答——第三步

所谓导答,就是要引导、教导、诱导、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中学物理“问题导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问题导答的过程中,老师要掌握必要的导答解疑策略,帮助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学生最终的顺利解答问题搭线铺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问题导答呢?首先,老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对于提问后所出现的冷场、学生答非所问现象要给予包容、宽慰,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归结冷场和答非所问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以便排除障碍,达到既定目标;其次,老师要积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能够将大的物理疑难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按次序解决每个小问题,最终自然顺利解决大问题;最后,老师还要在物理教学中巧妙使用类比、比喻、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十分有益,其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广大物理老师要积极推行、敢于应用,真正发挥“问题导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利.农村中学物理“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原亮.高中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租船问题之“三步曲+绿色通道” 篇4

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3页第9题租船问题时, 学生从题中的图文了解到:共有42人要乘船, 大船限乘4人, 小船限乘3人;坐大船每条6元, 坐小船每条5元。你准备怎样租船?

我在备课时就想, 假如让学生独立思考租船方案, 解决此题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1) 条件太多, 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

(2) 大多数学生很难找出方案;

(3) 个别学生虽找出方案, 但也只是其中一种租船方案。

接着让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 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每组都能找出几种方案, 但对找出价格最低的租船方案却有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 我及时调整教案。开放性的租船问题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吓倒”并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我决定以最容易的问题、最小坡度和最快速度, 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

因此, 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 我采取了如下“三步曲”:

第一“曲”:

出示主题图, 一条大船限乘4人, 一条小船限乘3人, 有42人要乘船, 该怎样租船?

(目的:仅仅从人数上去安排, 不给出任何干扰条件, 合理安排大船和小船的条数。)

面对这一曲学生很容易解决, 而且直接找出了没有空位的租船方案:

(1) 9条大船, 2条小船:9×4+2×3=42 (人)

(2) 6条大船, 6条小船:6×4+6×3=42 (人)

(3) 3条大船, 10条小船:3×4+10×3=42 (人)

(4) 0条大船, 14条小船:0×4+14×3=42 (人)

第二“曲”:

在第一“曲”的基础上, 增加如下信息:“坐大船每条6元, 坐小船每条5元。”问:根据所给信息, 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目的:第二“曲”难度明显加大了, 不过踩着第一“曲”的阶梯, 学生解决起来难度降低了, 也就显得不难了。)

学生对应得出了如下方案:

(1) 9条大船, 2条小船:9×6+2×5=64 (元)

(2) 6条大船, 6条小船:6×6+6×5=66 (元)

(3) 3条大船, 10条小船:3×6+10×5=68 (元)

(4) 0条大船, 14条小船:0×6+14×5=70 (元)

(5) 11条大船, 0条小船:11×6+0×5=66 (元)

(6) 10条大船, 1条小船:10×6+5×1=65 (元)

以上 (1) 至 (4) 是没有空位的租船方案, (5) 和 (6) 是有空位的租船方案。

第三“曲”:

在上面两“曲”的基础上, 我提出了第三“曲”。你能用表格列出所有租船方案, 并找出最佳的租船方案吗?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合作初步列成表格, 出现几种方案, 并含有大船 (条数) 、小船 (条数) 及租船所花钱数几栏, 但项目不全, 填写得不够完整有序。在此基础上, 我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列成如下表格。表格如下:

通过以上“三步曲”, 以最易问题、最小坡度、最快速度, 引领学生解决了问题, 一步一个阶梯, 由扶到放,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课后当学生再次练习出错时, 我又有了新的思路, 觉得尽管是从空位的角度去思考, 似乎还是有些难度的。那么, 该怎样让每个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租船问题呢?我作了如下的方法调整:

从有序考虑的角度来看 (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一条“绿色通道”) , 先算42人全部坐大船, 42÷4=10 (条) ……2 (人) , 因此, 全部坐大船是10+1=11条, 接下来的大船条数依次减少1条, 再调整小船的条数, 最后去确定租金问题。这样从大船角度出发, 依次减少1的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当然从小船角度考虑, 依次减少1也是可以的。学生重新列表, 正确率明显上升, 看来这种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也是容易接受的方法。表格如下: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表格显得麻烦, 可本人觉得这是一种策略的体现, 有序而且能全部找全, 很完整。因此, 让学生在对比两种方法后, 讨论交流, 都是利用列表法亲身经历了租船方案的设计活动, 从中发现:要找到最佳的租船方案, 就要尽量租大船 (因为大船较便宜, 少租小船) , (尽量) 坐满, 小船没空座, 这样才能达到价格最低。因此, 从表中可以轻易看出方案 (一) 最省钱:9条大船、2条小船, 共64元。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篇5

8月25日,辽宁部分高校近年在调查中发现,就业问题已成为半数以上大学新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大连交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田一、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叶凯针对大学新生的就业准备问题,提出下列“三步走”方案:

一是充分了解专业。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是由家长拿主意或选择一些热门专业,自身对专业的认识却很少。为此进入大学后首先应通过专业教师、辅导员、学长、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自己所就读专业的实际情况,如社会的需求状况、薪资水平、与其他高校同等专业的优势及差距等,以做到对自己的就业大方向心中有数,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

二是启动职业生涯规划。“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不知道我的天赋是什么。”上述就业专家指出,规划职业生涯首先是对自己的认知,而学生自我认知模糊恰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可先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专业的范围内,应有意识、多角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了解自己的真正兴趣,

之后可开始确立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目标,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并将这个目标分解成较容易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如目标是自己创业当老板,就应从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培养创业者素质、市场调研等一步步着手,向目标迈进。

三是培养职业素质。有了职业目标,就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能力,除专业知识外,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的适应能力及责任感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前者包括抗挫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家表示,大学的机会很多,无论是在班级、学生会任学生干部,还是在社团参与活动、校外兼职,都能有所收获。

阅读教学“三步”模式 篇6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材料的情况下就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读课文具体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整体感知文本,包括疏通文字,了解文学常识和有关背景材料;二是产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有所发现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初读课文后的疑难点或希望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精读课文提供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从发现性学习开始的,因此,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荣获2003年湖北省一等奖的余宏彬老师设计执教的《乡愁》,就非常注重“读”,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又在启发、点拨和讨论后,围绕“愁”字,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逐步把学生带入诗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对诗人表达的浓浓的乡愁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②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做上批注)③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波浪线标出)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简短几个问题,不仅概括了全诗内容,而且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二、精读深思,交流反馈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关键一环,教师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有精当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作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自我解决,而且能把思维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二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正误,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能把探究导向深入。仍以余宏彬老师执教的《乡愁》为例,在启发学生回答完三个思考题后,学生明确了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四个序词,代表诗人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死子别,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的浓浓乡愁。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细读全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下四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在老师的精当指点下,四个学生作了以下精彩描述:

学生甲:小时候,诗人独自在外求学。一天,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辉留在天际,诗人背着书包满载着对妈妈的思念。望着地上随风飘摇的树叶,诗人心里在暗暗念叨:妈妈,孩儿给你写的信收到了吗?

学生乙:新婚燕尔之时,却是诗人离家之际。诗人站在客船的甲板上,汽笛声声,挥手作别,妻子的身影已依稀模糊。诗人不禁潸然泪下,妻啊,你要好好保重,明年的今日还在这里等我……

学生丙:离家在外,却传来母亲逝世的噩耗。诗人星夜兼程,赶回家中,面对的已是一抔黄土。诗人长跪于坟前,心中哭喊着:母亲,为何不再见儿一面?

学生丁:年迈的诗人,拄着拐杖伫立在海峡岸边,遥望着对岸的大陆,不禁黯然神伤:唉,叶落何时才能归根啊?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在这里我们看到,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自己的语言,不仅恰当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而且充分显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讲完课文而不停留于课文,向写作延伸,向生活延伸,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有一位教师教学《琵琶行》时,是这样进行拓展延伸的:我们学习了白居易描写音乐的绝唱,现在我们也来尝试尝试,即兴训练一下,听一段名曲《二泉映月》,播放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若干个学生描述完自己所理解的音乐艺术形象后,老师小结道:每个人对一个场景、对一段音乐等的理解都会带上个人的独特体验,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是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听着听着,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久久不起。

简单的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不仅要准确描摹音乐的旋律节奏,更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加深课文的理解又起了作用:作者不仅生动描写了琵琶的韵律,更抒發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情。

问题三步教学模式 篇7

一、分词概述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是动词的非限制形式之一,主要是逻辑关系上的主被动之分。现在分词一般表主动,有时在时间上表“进行”;过去分词一般表被动,有时在时间上表“完成”。要想正确地选准分词,掌握分词的句法功能和基本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词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在近几年的NMET试题中,为了迷惑考生,会把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等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祈使句还有从句一起考查。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本人总结出了“三步走”方法,可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分词问题。

1.第一步:谓非谓。“谓非谓”主要就是看所缺的成分到底是作谓语还是非谓语。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句型结构和句子成分,作谓语一般很明确,所缺词的前面有主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抑或就是祈使句。而较多情况还是考察非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的句子特征是:

(1)前后有两个部分,中间往往没有连接词,或用逗号隔开,其中一个部分是主句,常常是完整的句子。例:Thehusband was sitting by the window,his wife from work.(wait)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部分就是非谓语动词作伴随状语。前面是个完整的句子,逗号后面没有主语,不成句,所以后面不是缺少谓语动词,而是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答案:waiting

(2)前后有两个部分,而中间是句号、分号或者有and,or或but时,那么这两部分是两个完整的句子,这时候要考虑谓语动词或并列结构一致原则。例:The football match wasover; crowds of people out into the street.(pour)

解析:本题两个句子中间是分号,所以分别是两个完整的句子,这就有自己独立的谓语。故答案为poured.如果把中间的符号改为逗号的话,那么就是一个独立主格结构,答案会选pouring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hildren‵s Hospital?

down this street and turn left.It‵s opposite the park.

解析:很明显,这是一个祈使句,and连接了两个动词,并列结构要一直,故答案为Go

Who can you imagine to that party?

解析:本题中的can you imagine是插入语,如果暂时不作考虑的的话,那么本题实际上谓语动词的缺失,故答案was invited。

2.第二步:看语态。确定是考查非谓语动词之后,要在几项非谓语动词中选出正确答案还需要走第二步“看语态”。分词虽然不能作谓语,但仍有动词的特点,所以有自己的逻辑主语。“看语态”就是在确定了分词的逻辑主语之后,看分词和它的逻辑主语是主谓关系还是动宾关系,如果是主谓关系,那么我们就用分词的主动式,反之,两者之间如果是动宾关系,则用被动式。例:the city centre,we saw a stone statue of about 10 meters in height.(2010上海卷)

解析:考察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此题为非谓语动词作状语,分词和其逻辑主语we存在主动关系,故用现在分词。答案Approaching

The island,to the mainland by a bridge,is easy to goto.(2011全国卷Ⅱ)

解析:由by a bridge可知,分词和其逻辑主语之间是动宾关系,是“被一座桥联系在一起”的,故用过去分词。答案joined。

3 . 第三步:定时态。在确定了逻辑主语,选定了主动还是被动语态之后,就要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才能确定最终答案。例:I am calling to enquire the position inyesterday’s China daily.(新课标2010北京卷)

A.B.to be advertised C.advertising D.having advertised

解析:advertised与position在语态上是被动,在时间上是过去,因而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和过去两层含义。故答案为advertised

三、常见的一些特殊情况

1.need/require/want等后长跟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This computer needs repairing.= This computer needs to berepaired.

2.有时候“be + 动词的过去分词”结构常常表示主语的一种状态,作状语时,将它的逻辑主语和be动词一起省去,只留过去分词或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

in thought,he almost ran into the car in front of him.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be lost in”这一句型。故答案为Lost。此用法常见的短语还有:be seated on/in,be dressedin,be located,be lost in,be faced with,be engaged in,(忙于……),be determined to,be intended to等。

3.有些常见的用作及物动词的词,在强调主语的特征及性质时,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的意义,这类词有wear,weigh,burn,write,sell,read,measure,hang,wash等。

例如:The book selling well was written by Guo Jinming.We can’t move that box weighing 300kg.

三步上篮“三步”教学法 篇8

三步上篮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 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下面以右手的三步上篮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1. 教学方法

1.1 第一步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1.1.1 原地无球练习:

让全体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呈体操队形站立;听老师口令“1—2—跳”, “1”的时候右脚向前跨一大步, “2”的时候左脚跨一小步并起跳, “跳”的时候右手模仿上篮动作, 随后双脚着地。通过反复的练习, 让学生体会动作节奏。

1.1.2 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学生在离篮框3、4米的前方偏右处呈一路纵队排列;准备练习的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站立, 教师持球站在学生身体左侧, 持球高度以学生腹部高度为准;学生在抬右脚向前跨步的同时双手抓住教师手上的球 (注意强调学生在右脚落地前抓住球) , 右脚落地后左脚跟上快速踏地起跳, 眼睛注视篮框, 左手离开球, 右臂单手持球向上完全伸展, 并在起跳至最高点时, 靠手腕发力将球送出。

1.2 第二步原地运球持球上篮练习

学生在离篮筐3、4米的前方偏右处呈一路纵队排列, 准备练习的学生左脚在前, 右脚在后站立, 原地右手运球;在球反弹至腹部高度的一瞬间, 抬右脚向前跨步同时双手持球, 随后动作同第一步练习。

1.3 第三步运动中持球上篮练习

1.3.1 走动中练习:学生在走动中运球, 当运球至距篮框适当距离时, 双手持球, 同时跨右脚。

1.3.2 慢跑中练习:学生初步掌握完整的三步上篮技术动作。

1.3.3 跑到中练习完整动作:在熟练掌握动作的基础上, 提高动作质量。

2. 易犯错误、原因及纠正方法

2.1 三步上篮动作不协调。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节奏感不强。纠正方法:教师带领下反复做原地持球上篮练习, 老师口令提示“1—2—跳”。

2.2 跳不起来。

主要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系, 另一方面, 学生第二步跨得太大, 起跳时臀部后坐。纠正方法: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 如台阶跳、跳起摸高、蛙跳等。给学生仔细讲解“一大、二小、三髙跳”的口诀, 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强调“二小”的重要性。

2.3 起跳后, 距篮框太远或跳到篮框后。

一方面学生开始练习时距离篮框太远或跨步幅度太小, 另一方面跑动速度过快, 第二步没有制动, 起跳后身体向前冲。纠正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步幅的大小调整练习开始时与篮框的距离;第二步稍小, 用脚后跟着地过渡到前脚掌起跳, 把向前的冲力变为向上的弹力。

2.4 带球走 (走步) 。

主要原因是从双脚都落地的状态持球开始上篮, 持球后再跨步或右脚落地后再持球;或者在跳起落地后球才出手。纠正方法:反复做持球与跨步同时的练习, 用正确的动作反复刺激, 以便形成条件反射。

2.5 持球的同时出左脚, 造成步法错误, 从而影响上篮质量。

主要原因是动作不熟练, 情绪急躁, 急于求成。纠正方法:老师反复讲解示范, 学生在慢动作中加以体会。

2.6 低头运球。

主要原因是协调性差, 运球动作不熟练, 球感差。纠正方法:加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 熟悉球感。

2.7 上篮质量不高。

一方面是学生的空中感官能力差, 另一方面是空中无制动出手。纠正方法:练习时老师要强调持球手触球的正确部位, 跳起制动及出手时机, 让学生着重体会腾空后由下向上“伸臂、屈腕、拨指”使球前旋入框的动作要领。

三步上篮“三步”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易到难, 由分解到完整, 由迅速掌握基本技术到逐步提高动作质量,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9

中考重视阅读,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课文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目前考课外篇目,就是考阅读知识;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以考试为例,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概括就是识字组句,积累文字、文章。阅读识记,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二、掌握章法

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谋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准则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

谋篇布局需有清晰的线索。谋篇布局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文章谋篇布局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讲究开头结尾,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达内容。古人对文章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即文章要“豹头、熊腰、虎尾。”文章除内容要充实外,开头要漂亮,首句开门见山,结尾要有力。

三、表达思想

作文教学三步曲 篇10

一、做好素材的积累

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积累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积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字材料, 如文言名句, 经典名著, 甚而古今中外的时文轶事, 凡警示人心, 文辞佳丽者, 均可入文, 为文章添彩增色。二是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 热切关注自然和人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各具特色的家庭生活, 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只要用心体察, 必能有所收获, 如父母对儿女的舐犊情深, 朋友间携手并肩, 同舟共济的友谊, 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总结而来的。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获取有用的信息, “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可以吸收, 可以借鉴, 正如美学家所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二、锤炼语言

写作技巧只是文章的外壳, 语言才是文章的灵魂, 孔子也说过,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语言的锤炼是写作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谓锤炼语言, 就是在遣词造句时, 努力做到语言的准确、流畅, 尤忌不可生造词语。这样由词及句, 由句及篇, 从而达到语言表达上的生动优美, 如行云流水、卷舒自如, 令人耳目一新, 心旷神怡。

语言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 需要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要由浅入深, 秩序渐进, 非朝夕之功, 也无捷径可走, 稳步前进方可见其成效。

三、创新精神

写作是纯个性化的思维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个性就没有真正的写作,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对于学生而言, 每次作文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展示。

这种创造性不仅能表现在学生自由自主地抒发主观感受, 表达自己最独特的心灵体验,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

文有定法, 不可随意下笔, 文又无定法, 不可因循守旧,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创新源于积累而终于想象力, 没有开阔的视野, 没有丰厚的积累, 不必谈创新, 而拘泥于旧知识、旧形式, 不敢越雷池一步, 又是创新的绊脚石。

只有在积累上敢于打破常规, 敢于驰骋想象, 才是真正的创新。

当然, 创新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原则, 不能脱离实际, 过分求新求异, 这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来看, 无疑是南辕北辙。

作文教学“三步走” 篇11

关键词:“人与动物” 作文教学 教学策略

“人与动物”作文教学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归纳了一下本单元作文训练有两个要求:一是可以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二是可以写“图片报道”的想象作文。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本单元作文挺难!经过认真思索后,我把握好单元备课,设计了本单元作文教学“三步走”,效果挺好!现把做法总结如下。

一、“诱逼”学生读课外书

进入七单元“人与动物”我立刻结合教材“课外书屋”的推荐以及我的阅读经验,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至少要看1至2本课外推荐的关于动物的小说《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云豹斑斑》《小爱尔沙》等学生喜爱的精彩书籍。刚布置时有一部分不爱看书的学生“怨声连连”,但由于是作业,学生“被逼无奈”只好被迫完成。两天后,我便发现学生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读了两本书,个别的学生因买不到还在网上阅读。阅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我的语文课生动起来,不少的学生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如《最后一头战象》《老人与海鸥》时感受丰富,列举了较多的动物情感的例子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使本单元的语文教学更加深入有趣,也为后面的单元作文打下了扎实的铺垫。

二、“聊”出来的作文材料

有了阅读的铺垫,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故事的储备丰富了,但那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中的,还远离学生的生活。当进入七单元作文教学时,我照例上了一节学生喜爱的“聊天课”,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学生寻找写作材料。

聊天之初,我开始讲自己真实感受的《狗不吃狗肉》故事“引路”。我讲得很细致,也很真诚,并且讲述时关注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也许是我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或说是启发了大家,接下来班上一些养过小动物的学生纷纷的讲起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和情感的故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也努力地搜寻记忆中的与动物的故事。连班上调皮蛋卢国兴也走上了讲台,一本正经地讲起了“小灰,我想你”听到这个题目时,我愣了一下,紧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一只叫小灰的鸭子的故事:星期天小灰啄我起床;小灰想吃农家用于烧烤的小鱼的情景;小灰掉进厕所结果没救起来……当他讲到小灰掉进厕所妈妈和姐姐怎么也捞不上来时,声音哽咽了,眼圈红红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结尾是他这样说:“老师,我真的好想好想我的小灰!”他的话音刚落,班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学生犹婷逸又讲了“黄狗道歉”的故事,就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真实的人与动物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大家,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灵!半节课后,大约班上半数的同学找到了写作素材,但我心里十分明白,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没养过小动物,缺少这方面的感受,作文,他们该写什么呢?

三、出示书中“图片报道”写作材料,继续“聊”

我先模仿记者叙述了《参考消息》2001年10月9日的内容,并出示了图片。再让学生提出疑问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补充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几只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怎样跌入下水道的?鸭妈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向巡警求救的?怎么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救出小鸭子后鸭妈妈怎样做的?等等问题。并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解决以上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多种鸭妈妈救孩子的办法又能“聊出”鸭妈妈不同的神态、叫声、动作。

接着,我让学生思考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让学生根据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并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就这样充分的聊透之后,最后学生才动笔。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作文教学,学生落实在写上自然容易了。在第二节作文指导课上我仅用了十分钟左右让学生翻开本单元课文读关键的描写表达动物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动物情感的句子,提醒大家作文要关注这些细致的描写,关注用词的准确,关注语言的精炼。然后学生进行作文。说实话,效果挺好!如:彭阳的《小云,我想你》;王泽国的《智救小鸭》;史文杰的《我的护花使者》;徐艺好的《猫爱·母爱》;赵晓兰的《我与老沙》;孟倩妹的《金色的身影》代长哲的《母爱·鸭爱》等等作文写得真不错!批改时,我把作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语言表达经典型;另一类是长篇感人型,让人读后鼻子酸酸的。

本次作文训练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作文的训练是来自生活中真实的感受,而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还来自于课外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与感受,还应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做到乐于表达,乐于习作。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扎实、更有效。

阅读教学三步曲 篇12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悦读

“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黄庭坚的话虽听是有些夸张,然唯有不断阅读这“全世界的营养品”,才可化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低年级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在两年时间内应养成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坚信“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人生”,也一直坚持给孩子播撒阅读的种子,让孩子们与书结缘,享受沐浴在暖暖书香中的幸福!

一、循循善诱——阅读成习惯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初入校园,水平参差不齐的一年级小朋友心中播撒阅读的种子,进而扎根在孩子们心灵深处呢?

(一)“诱”之激励篇:我讲故事你来听

一年级初入学时,结合班级实际,发现部分孩子因识字量偏少,或是缺乏阅读技能等原因还是有比较大的阅读障碍。孩子天性好动,稍不留神,班里就是闹哄哄一片。可是一到讲故事时间,孩子们马上静下来,听得津津有味。一开始,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等,这些故事富有童趣的同时还带有知识性,图文并茂,孩子们不仅听得入神,也看得入味。

接着,我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了《小猪唏哩呼噜》,至今班里的孩子一提到“唏哩呼噜”都显得颇有感情,就像是他们的老朋友;我们还认识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个故事波澜起伏,讲到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了,猜猜接下来的情节,孩子们兴趣盎然,很是起劲。此外,还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听读”也是“阅读”。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心灵的熏陶,经常与孩子们一起融入到美妙的童话世界。故事的激励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我欣喜地发现这些读给孩子们听过的书很多都成了他们的珍藏。故事没听够,还要自己看一遍。

(二)“诱”之参与篇:我们一起读

1. 师生共读

在教室后面的书柜处,经常会看到有孩子在那里翻阅书本。有时我也会去凑“热闹”,告诉孩子我也看过这本书,并与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有趣的对话,有趣的故事情节很快就能吸引其他孩子们的注意,这书转眼也就成为“畅销书”。

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以身作则,静静地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用自己的行动“诱”导孩子们感受读书的无穷魅力。

2. 亲子共读

当然,让阅读的种子扎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仅靠在学校的引导还不够,更需要家长们的配合与支持。从入学第一次与家长交流,就强调了引领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明确他们需要配合、支持的一些工作,并借助QQ群、微信群等渠道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具体分析,因材阅读。

倡导亲子共读,如推荐《朗读手册》给家长,大声读给孩子听,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并不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既有适合孩子的儿童读物,也有适合家长阅读的图书。

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家长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大部分家长给予积极配合,孩子们在家长的“诱”导下,快乐阅读。热心的家长还会向我推荐书籍,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绘本故事便是一位热心妈妈提供的电子稿,很是感动!

(三)“诱”之争优篇:阅读之星我最棒

为更好激励孩子们阅读热情,我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本阅读存折,每周都会根据孩子们的阅读存折上的阅读情况评选“阅读之星”。每周的评价标准都会有小小的变动,主要是根据班级整体的阅读量考核,同时也结合孩子的自身实际,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特殊鼓励。“阅读之星”的评选也与班级的积分考核挂钩,要想获得每周的“成功学生”,首先要成为一名“阅读之星”。

特等奖:坚持每天阅读20分钟,附有阅读收获(好词好句、阅读感悟等等多种形式)。

一等奖:坚持每天阅读20分钟。

二等奖:基本上能坚持每天阅读10分钟。

上交奖:阅读存折已经上交,有少量的阅读记录(与特等奖、一二等奖不重复评选)。

以上是“阅读之星”的评选初期的评价标准,以鼓励为主,尽量涉及每一位会去阅读的孩子,当然随着阅读的层层升级,我们的评选标准也在层层提高。

二、步步为营——阅读有方法

在不断阅读中,孩子们也在不断成长。同样的,我们的阅读要求也在层层升级。

(一)形成阅读意识,基本拥有阅读习惯

一年级第一学期,主要以形成阅读意识,基本拥有阅读习惯为目标。在这段时间,通过不断地引导,孩子们基本能自觉安静地阅读,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并能坚持每天阅读。有时还会让孩子们回去跟家长复述今天听到的故事,或是谈谈他们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看法,在调动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想象力。

(二)亲子阅读记录卡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班级开始试用阅读记录卡。

【操作说明】:每天最少阅读20分钟,并请在卡上登记当天的阅读篇目;基本篇目为14篇。超过指定阅读内容的请在当天多余的格子中或是“自读”一栏中填写,表格不够使用的可以另外附纸。

【评价细则】:★逐字逐句读完;★★逐字逐句读并能将基本内容讲出来;★★★逐字逐句读完、能将基本内容讲出来,并能和家长交流心得感受。达到要求在相应栏打“√”。

阅读记录卡的使用,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与认可。一个学期持之以恒,孩子们也习惯了有阅读记录卡陪伴的日子。

第一次改变:

进入二年级,对孩子们的阅读要求进行微微调整,阅读记录卡有了第一改变:请记录你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生字,并自己动手查字典,注下页码,标上拼音,建议写在阅读记录卡上与老师分享。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阅读没有注音的文本,孩子们还是很容易遇到不认识的字,而他们大多选择直接跳过去。新增的阅读要求可以强化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识字的意识,并且二年级已经学习过如何查字典,刚好学以致用。

第二次改变:

结合学生以及家长在使用阅读记录卡后提供的反馈意见,我们意识到了阅读过程中词语积累的重要性,于是有了阅读记录卡的第二次改变。

【操作说明】:

1. 每天至少阅读20分钟,和家长交流(说说主要内容或阅读感受)后再签字。

2.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记下来,还可以摘录你喜爱的词语,读一读,积累下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二年级孩子而言深入解读文本还有难度,但摘抄好词好句却并非难事。阅读记录卡的第二次升级开始侧重培养孩子读书动笔的习惯,学会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阅读时边动笔边思考。

三、乐在其中——阅读变悦读

一直以来,我都在探索与实践着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走向悦读的心理。是的,阅读虽不能该变人生的长度,却能改变人生的宽度。

“孩子一到家就开始看课外书,都不肯停下来。”“孩子越来越喜欢看书了。”这些是家长在家校本上给我的留言,每次听到家长提及孩子现在是如何喜欢看书,孩子告诉我最近又看了什么书,与我交流想法时,心中总有一丝暖暖的满足。

阅读的种子洒向孩子们的心田,慢慢有了发芽的春意。

上一篇:身体机能评定下一篇:有效率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