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兴趣

2024-10-03

文学兴趣(精选10篇)

文学兴趣 篇1

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是新时期对一个合格大学生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需要全面提高自我修养,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提高深入思考和良好自我表达的能力。文学的特点及魅力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和素养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专科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专科语文教学工作, 无疑会对这项工作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1 当前专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 专科学生文学兴趣缺失有着众多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阅读文学作品的主动性差、数量少, 缺乏深入的思考等众多方面。综合分析,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现有的高考制度导致专科学生文学兴趣缺失。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的高考实行的是“唯分论”, 考生“一考定乾坤”。在这种形式的要求下,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抑或学生自身都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提高考试分数上。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阅读文学书籍, 即使在语文学习中接触一些文学知识, 也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很多的大专生在入学后所表现出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都非常低。面临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很多大专生将主要的学习经历都集中在专业课学习上, 以便毕业后能及时找到理想中的工作, 缺乏涉猎文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现出文学兴趣不高的一个普遍现象。

(2) 专科教学内容设置限制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现在很多的专科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 没有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不开设专门的文学课, 以至于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学习文学作品。还有的专科院校即使开设了文学课, 但由于没有构建起争相阅读文学作品的校园文学氛围, 学生也不想、不愿意去阅读文学作品。并且, 当前很多的专科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就业率,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都尽可能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学生思想理念教育上都注重向功利性和实用性方向引导, 不利于学生文学兴趣的养成。

(3) 枯燥的文学教学方式降低学生文学兴趣。实践证明,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虽然教学方式作为外在的形式, 应该遵从于教学内容这一内容, 但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也很难达到。很多专科院校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受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 无法为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供相应的支持。因此, 众多的文学教师或语文教师只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枯燥, 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文学的新奇感和探索欲。

(4) 教师文学素养水平低导致学生降低文学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素养是赢得学生认可的第一要素。很多专科院校教授文学课程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水平不高, 导致学生缺乏对教师的认可。在这种心理的基础上,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或抵触的情况, 因此很多学生就无法跟随教师的引导去获取和探索文学方面的知识。这也是降低专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培养专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的对策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专属于高等教育的序列, 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 培养专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则成为专科院校文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专科院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 加大校园文学氛围建设, 以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进行文学创作、应用文学能力。专科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文学活动, 如举办诗词和散文朗诵大赛、文学讲座和报告, 建设文学文化长廊, 开创校园文学刊物等方式, 以直观的形式和潜移默化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研究文学、创作文学的积极性。这样, 学生文学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

(2)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吸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专科院校在文学教学中应该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如播放电影、公演话剧和戏曲、举办大型文学展览等方式, 来吸引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获取文学知识, 积极运用文学知识, 进行文学创作, 并且学生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中还会对各种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专科院校从事文学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学种类、范畴的自主性选择, 只有这样,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才不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学生建立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 往往会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研究文学作品,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往往会更好。但这种尊重并不是放任, 还需要教授文学的教师在必要的情况下加以干预和引导, 将学生的学习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4) 发挥文学教师的个性作用。文学研究需要借鉴和批判, 单纯地记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细节, 只是肤浅的文学学习。很多从事文学研究的教师都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一些独到的自我见解和主张。而这些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往往会彰显教师个人魅力和研究权威, 也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从事文学教学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发挥个性的优势作用, 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 培养专科学生文学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应用文学的能力, 是新时期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工作, 对此应高度重视。

文学兴趣 篇2

我国新的教学大纲的颁布预示着新一代的教育改革风暴的发生,在这次风暴中,英美文学的学习工作被排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大纲要求在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加大英美文学的教育工作,以欧美文学为切入点进而对英美文化、历史知识进行普及。扩大学生视野、引入更全面的思想意识。但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中对英美历史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文学性本身的关注,因此在此时引入文批论是必要的。

一、文批论在介入英美文学时遇到的问题 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最大局限性就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英美文学历史知识介绍、文学作品阅读和文学作品拆解赏析。对于英美文学历史基底浑厚、涉及面广、历史条件复杂、篇幅长、解析内容复杂、难度大等特点,需

要大量的课时对其内容进行整理磨合,要想全面、细致的开展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教学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我国现阶段情况,以一本类外语类学校为例,在三年级时才能接触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课程,其课程平均一周两节,充其量十多个小时,在这种相对紧促的时间内开展大量的文学批判教育课程,学生对其内容得不到良好的吸收和理解,教学成果不明显。另一点,学生对学术理论的恐惧心理也是阻碍文批理论有效进入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一个原因。学术理论在学生心中一直作为一中复杂而难表述的课程对象而存在,其学术性强、知识面广、理论内容生涩难懂等老大难特定一直被学生据于千里之外。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用文批理论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其不仅能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更为日后自己文学写作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也是有效开展文批教学工作的前提。再有,怎么让学生在提高对英美文学兴趣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给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乐趣也应该划分到教育开展前提中去。在课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能产生自主课前阅读行为和课后思考行为,也是文批理论能否成功介入的关键所在。

二、利用文批论优化英美文学教学课程 在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我们似乎只欠东风了,但这个东风可没那么容易借,我们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文批论对英美文学学习的能力。

(一)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若想让学生选择英美文学课程,我们就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合理宣传和精要提炼。据分析,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一份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以后的就业保障和兴趣方向,学生自身的目的性月明显,选择课程的决心也就越明显。那么作为可以有效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拓宽自身知识面广度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什么没有被大家所选择呢,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文学学习的枯燥性和严肃性,对于学生而言,一提到文学理论之类的很多学生都要犯困,只有一些标榜自诩文青的才会对此话题谈论得滔滔不绝,这是教育方向的事物,在以往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更多倾向于通过文学作品内容是学生对英美特色文化、人文、地理有最初的认识,其小学内容和讲读没什么两样,而对其文学性技巧的解析又因为被课时限制不能详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其失去兴趣是早晚的事。在这个时候适时地引入文批论,并对其存在意义做出合理解释,消除学生对文批论的误解。将文批论引入也能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情趣。文批理论作为一种辩证性文学批判法,对文学作品做多角度全面解析,在学习过程中,是读者身份实时发生转变,从作者写作人称到变成作者再到站在历史角度俯瞰作品所表述出来的信息,其过程多变,每一种角度的变化都需要一个新的审视视角,从中能看到全新的内容,学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其中充满乐趣。再以将文学作品写作技巧解析的角度来考虑,在此过程中,对写作技巧的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学到新的写作技巧,那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此时教师应配合学生自身写作提点,培养其写作习惯,帮助学生确定文

笔方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提上来,而且使学生自身素养有本质提升,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各个工作上均能体现出其特有优势。

其二,对文学理论的恐惧也是许多学生不选英美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一看理论就头疼、一看论文就犯困,多数不在文艺青年范围内的学生拿着名著找睡眠的现象已经成为学生中普遍共识了,你就跟不要说全用文学名著堆起来的毕业论文了,现在的学生对论文似乎变得越来越恐惧了,从而导致了英美文教学课堂的学生流失。其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宣传和合理地在英美文学课堂中植入文批论。其实学生认识错误或是恐惧心理来源自课程内容涉及不合理,我们应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没有人不喜欢文学、没有人不会文学,如果把文学当做文学来看它就变得遥不可及,但如若让其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那结果将会不一样。白居易曾将“深入浅出”作为其文章额要义,而在英美文学名篇中遵循这种要义的也不占少数,如爱伦坡、马克吐温等,其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讲故事,将人们能听懂的故事。我们的英美文学课堂内容安排应该将易懂、可读性强的科特篇章放在前半部分,通过利用文批理论将其全面拆解,综合分析内容,提炼其优秀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兴趣,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应将批判理论的自由性放宽,使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逐渐掌握利用文批理论分析文章的能力,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二)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课堂 将学生吸引进课堂之后,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其教学方向、导学方法、教学结果,使整个学习过程要有极强的方向性。当代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已经不再用催着、赶着、监督着,当前学生对社会形式的认识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的姿态,由被动者向主动者方向的转变、由被引领者向主导者方向转变。这是一种良好的潜意识性态,说明学生对当代社会给予的压力已经可以正面应对、提早应对。

然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则经受着新的压力,怎么合理应对学生对教育的需要,合理优化教育内容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要求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应合理地将文批理论植入英美文学的教学课堂中去,利用文批论对文学作品综合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要求。在开展教学内容时应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定位,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批论的综合使用上,培养学生应用文批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就这点我们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将文批论拆解,逐步对其培训,让学生不但可以看见一部作品的优点还要懂得其作品的局限性在哪里,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答辩,并给学生布置辩论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时必然会积累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思想方面的知识,使其可以开阔眼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视角教学方式,比如以《百万英镑》为例,若其以亨利身边那个大力士随从的角度来写会怎样,其喜剧和反讽效果还会不会这么明显等,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一篇文章并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这对这些名著进行教学的时候适时合理的多媒体课堂应用也是必要的,比如组织同学观看《百万英镑》、《哈姆雷特》等影视作品,让同学将文学批判理论引申,试论影视与文学之间差异与共鸣,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批论,增强其自主学习兴趣,扩展其应用文批论的可能,在运用文批论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增强拓展应用能力,综合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素质,才是教育工作应实现的结果。

三、总结:

文学兴趣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这虽然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学兴趣有利,但由于网络文学缺乏一定的约束,文字不够规范,对学生常常造成错误引导,中职院校如何把学生的文学兴趣吸引到正规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来,一时成为摆在中职院校汉语言教师面前的难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对正规的汉语言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缺乏兴趣,阅读量很少,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学习兴趣在中职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作用

(一)學习兴趣对人的成就取得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人曾经调查过:“人的成就的取得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5%,而非智力因素却占75%”。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只有学习动机发挥了作用,学生才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会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业方面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既有内部动机,也有工具型动机或融入型动机。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学习兴趣,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产生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师的教法、教师的态度以及课堂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汉语言文学并学有成效。

二、中职学生汉语言学习的现状

(一)文学作品阅读量少

近年来,大量中职学生对文学作品没有阅读兴趣,阅读数量持续偏低,对经典文學作品不求甚解,导致文学素养缺失。同时,由于当前网络文化、快餐读物的盛行,很多名人和流行作品中常出现的错误的汉语形式,造成学生知识的混乱。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讲授时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离骚》、《诗经》等了解甚少,对一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又出有低级错误,这都给教学的深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充分反映了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低。

(二)文学写作能力差

由于中职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加上没有深入研读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而热衷于阅读一些情节出位,语言不规范的网络文学作品,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学写作时写作能力较差。从目前中职学生文学写作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语法错误和语义混乱,甚至影响正常阅读,更不用说语言的流畅及文学意境的营造。

三、有效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兴趣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学校管理层要充分意识到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真正将“文学树人”由口号内化为思想观念,将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办学的重点任务来抓,改变文科专业和课程的边缘化现状,以文史哲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探索文学类课程在模式上的更多可能性,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

(二)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

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校园中构建人文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人文、国学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和文化启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文学社团,营建书香校园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学校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建设,例如结合校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情趣,兼顾图书的阅读趣味,审查图书的文学性、文字的优美程度,进行文学类图书的选购。学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对电子文学图书的选购,也能促使学生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课件是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音乐等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它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与联想、想象方式相近的信息组织结构,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比如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插入或链接有关的古代名画、古典乐曲、配乐朗诵、相关评论、相关作品以及其它音像材料;在小说和戏曲教学时,链接相关的戏曲表演和电影电视等视频信息。实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不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信息,而且通过形象地演示,从感观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nlc202309081424

(四)引入讲座、讲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讲座或讲坛,是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讲座或讲坛在内容和风格上更具专题性、灵活性,更能发挥教师授课时的个性魅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文学讲座、讲坛的设置,既可以促使教师扩充自身知识水平,提高讲授文学知识的技巧,拓展和豐富中职语文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汉语言文学的新颖性和可读性。

(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一方面,学生在中学阶段,语文课堂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不可能自主学习,在中职阶段,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教师更应该彻底改变“一言堂”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多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中职院校是一个容纳探索和思想开放的地方,文学是一种充滿想象的艺术,所以文学的教学与学习的问题不应该有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树立与教师、作者平等交流的观念,不轻信,不唯书,敢于向名人泰斗问一个“为什么”,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老师要尽量不去讲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以“点拨”代替满堂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基本的语法教学和词语运用方面,教师和学生还都应以权威工具书为标准,教师要在学生思辨中讲授正确的语言用法,纠正学生被网络快餐文化带偏了的语言风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却是一个难题。教师要放下教授者的架子,允许学生发出质疑的声音,同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声、色等多方面诠释汉语言文学作品,引发学生思考,设立讲座、讲坛等,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引发学生讨论与交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着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卢杰.对中职学生院校语文教学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03:99-101.

[2]黄利萍.走出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的困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S1:141-142.

[3]刘翠萍.论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60-63.

文学兴趣 篇4

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是阅读量严重不足,与古代文学作品的陌生感、距离感增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曾经是现代人的案头读物,然而这些人们熟知的读书方式却被直接诉诸视听感官的立体化娱乐媒介所取代,大量丰富多彩的电视剧、动画片、电子游戏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更是有限了。加上古代文学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历史跨度大,知识点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了时间和兴趣去啃一啃古代的文学作品。阅读量的减少使得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直接感受,很多文学作品变成了单纯的历史文化的载体和符号,缺少了作品文本感受的教学自然如空中楼阁,教学内容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也就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没有跟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导致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对象严重脱节。为适应学生基础素质的变化,我们对学生本体、教材和教法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激发兴趣为前提,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激发学生兴趣来进行,古代文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庞大复杂:其中文学史的内容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文学现象和作家生平事迹约占三分之一,这样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赏析最多只能占三分之一的课时。按课程知识体系平均分配课时,理论课和作品分析课的比例就是2:1。大量纯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既限制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比例怎样安排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确定了调整课程内容的原则,即抓住文学史这一纲目和线索,以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为教学重点,调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比例。压缩文学史的内容,如将“概述”部分文化背景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形成纲要略讲,其他各章文学背景部分、作家生平等提纲挈领地介绍,把文学现象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重点来讲授。其中,理论和背景部分的知识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并通过书面作业和提问的形式督促完成。这样把理论讲授和感性赏析文学作品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1或1:2。

二、以激发兴趣为导向,设计突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

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基础,也应该是教学设计的增长点。教学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应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前提。为了提高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量少,课堂教学任务重,限制课堂教学灵活性的现状,将一部分教学内容拿到课堂以外,将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以学生自学的形式消化掉,既节省了授课时间又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于是我们设计了包括“前引式”和“后延式”在内的“延展式”教学模式。

所谓“前引式”,是指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带领学生提前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课堂没有时间解决的知识点前移,要求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解决,以书面作业或课堂提问的方式督促体现。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具有随机性和盲目性,往往不能跟上课堂知识的步伐先行预习,因此妨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质量和兴趣。于是我尝试着给学生预留预习作业。“预习作业”既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量不足给学习造成的困难,又将课堂时间从大量的文学史知识中解脱出来,调动了学习热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鼓励监督机制,如预习作业或以书面形式出现,或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并将作业完成的数量质量计入到学期考核成绩中,把作业成绩的分数比例提高到占总学期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预习作业也要多样化,有时是阅读文学史,概括要点,以书面作业形式提交;有时利用课堂时间提问要点;有时阅读作品,写读书笔记等。

除了以“前引式”来拓展教学空间以外,还要通过“后延式”进一步拓展课堂空间,每堂课后又有巩固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课堂的知识重点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复习巩固,就是平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二是课堂上讨论但没有定论的问题的课后感想式的作业,对课堂中讨论或搁置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思考,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甚至可以根据某一个课题的研究形成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

三、以激发兴趣为目标,调度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保证。文学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量的庞大,多种教学方式使用的空间极为有限,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延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行,在内容上和方式上为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灵活的教学空间,预习作业较强的指向性、引导性使学生通过自学提前进入课堂学习任务中,从自主学习中体会乐趣,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和对知识点的一定了解进课堂,教学双方都是有准备的进入课堂,教师的授课内容就可以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找到更多的契合点,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师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精要而有条理,理性而充满情趣,如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美感赏读法,情感激励法,立体教学法(多媒体诗文配画配音)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课堂教学脉络清楚,重点突出。

如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和预习作业设计课堂问题,以提问的形式解决面上的知识点,以讨论的形式探讨、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重点问题,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另外,巧妙地使用“美感赏读法”,也不失为利用古代文学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法。古代文学教学是以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前提的,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性赏读分析,为这门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美感激发和情感熏陶的良好基础。因此利用专业的优势,利用文学作品的美感魅力和情感内涵,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快乐地学习成了另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法。大量文情并茂,富有情趣的诗文通过吟咏、赏读能够体会意境,激发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在感性上获得美的愉悦享受,并成为理性分析的良好基础。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感特点设计不同的赏读方法。如学生可以是放开喉咙大声诵读(大量的唐宋诗词可采用这种方式),有的可以配乐歌唱,有的可以打着节拍诵读等。这些灵活的诵读方式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每当赏读文学作品时,学生的脸上都会洋溢着满足快乐的愉快神情。带着这种愉悦的美感享受进入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分析,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会空前高涨,课堂教学也变得愉快而轻松。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克服传统文学教学媒介纯语言、单一化的弱点,建立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媒介,也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纸质教学内容的电子化,应该根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和本课程的内容特点设计重点突出、情文并茂的课件,要抓住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散文与音乐和绘画的密切联系做切入点,针对每章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教师可以采用诗配画,诗配乐,或者散文配乐朗读,也可以运用大量与文学现象相关的图片和有关资料充实课堂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立体感、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倪文锦、谢锡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兴趣 篇5

摘要:让物理教学语言幽默多一点,让物理教学中的文学色彩浓一点,使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模式趋于艺术化、幽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的追求是“让学生将学习物理视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本文以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主要从用“诗词激趣”、“四语激趣”(俗语、成语、谜语和谚语)、“典故激趣”和“幽默激趣”等几个方面论述在物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教学幽默,适当增添文学色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教学幽默 文学色彩 学习兴趣 教学效益

根据现代教育认知理论可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即求知欲。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自如地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知识,注重情感效应;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而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组织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保持,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诗词激趣。

我国诗词大多是历代文人广泛涉猎自然、观察自然和社会的产物。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优美的诗句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多彩的物理现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认识、理解和领悟。如:

在讲述机械运动时,引用毛泽东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地球自转);敦煌曲子词中“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梁元帝的“不疑行船动,唯见远树来”;“人说明月当头挂,我看月亮顺水流”,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诗词分析、讨论,参照物的概念便清晰、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动的相对性这一思想也悄然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在讲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引用“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暂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物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唐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萄苔草映深。行人借问迢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述了声源、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光速与声速的比较等物理问题,通过对诗句的讨论,学生便可以轻松愉快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在讲述光学现象时,可用杨万里的“排云数风出,漏日半江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苏轼的“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韩亻屋的“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以上词句中诗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及色散等现象描述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讲述物态变化时,借用《诗经 秦风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缥缈的雾,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时空,物态可以变化,犹如生活需要色彩。”,以诗激趣,以意激情,将学生置于美的享受中学习物理知识,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在讲述分子动理论和比热容时,可用苏轼的“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僧梵琦的“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藉作花香满湖。”;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墙内开花墙外红,一杯醇酒香满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还可用“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来分析说明热岛效应。将这些诗词佳句适时适当地应用于课堂,创设优美的物理情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逐渐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使其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高涨,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诗的时间与学生思考的时间安排力求合理,尽量做到精讲多思。将学生熟悉且能准确表达物理现象的诗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开心地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双受益,促进物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四语(俗语、成语、谚语和谜语)激趣。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俗语、成语、谚语和谜语可以成为第一次飞跃的推动力,使学生在艺术熏陶和科学教育下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风吹草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讲述合力时引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多力量大”;“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说的是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再结合“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人际交往),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可谓一举两得。用歌词“美酒飘香歌声飞”来说明分子运动,连“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也能用上,还可用“破镜不能重圆”来说明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等物理知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立竿见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木匠标棱时的神态)、“月有阴晴圆缺”等,都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2f,f<U<2f,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桥下有水桥下凉”(蒸发吸热致冷)、“霜前冷,雪后寒”、“下雪不冷化雪冷”、“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敞开锅煮馅,盖着锅煮面”;对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等,这都是与热现象有关的俗语。“低声细语”、“敲锣打鼓”、“引亢高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悦耳动听”、“尖叫刺耳”、“高声喧哗”、“鬼哭狼嚎”、“响鼓还需重锤敲”、“闻其声知其人”、“隔墙有耳”等,都是与声现象有关的俗语。“生如洁月食清风,一身正直秉性忠。不管何人来指教,直言不讳在其中。”,通过猜谜语引入新课,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又能使学生认识到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讲完平面镜成像之后,给出谚语“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学生兴趣盎然。

采用“四语”激趣,虽然在表达物理知识上不似古典诗词般的重彩浓墨,但能开宗明义、单刀直入,在物理教学中能推波助澜,也颇具文学表现力,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积极有效的。

三、典故激趣。

许多历史事实或趣闻轶事似乎不可思议,但若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下,便显得合情合理。运用这一特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典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机械运动时,给学生讲一段千古奇闻的故事,小说《镜花缘》中宝云问奶公家乡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阵大风,把咱们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会感到很纳闷:“井怎么会被吹到墙外去了呢?”教师此时可适当点拨:“小说中的墙实际上是篱笆做的,被吹动的其实不是井而是篱笆,但以篱笆作为参照物,井不就被吹到墙外去了吗?”学生豁然开朗,面带微笑,点头示意,乐于接受。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冰山迎面压了过来”、“泰坦尼克号终于撞上了冰山”。(冰山也能动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奇怪!青山也能走呀?)北宋时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面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中还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到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怎么“物、影”有时同向移动,有时又反向移动?)用以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

利用典故使学生自己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将学生活跃的情绪纳入预定的轨道,转化为活跃的思维。让学生相互讨论、自主研索,以期获得正确答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幽默激趣。

幽默──有趣、可笑但又意味深长。若将幽默带进课堂,融于教学之中,则可以造就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和情感洋溢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实现从“苦学”到“乐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课堂教学幽默,能更好地促成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学习,在笑声中进行活动,收效极佳。

讲述惯性时,给出这样一则小故事:公共汽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而刹车,恰巧一位男青年碰到了一位女青年的身上,这位女青年很不高兴地冲着男青年嚷道“瞧你这人,德行!”这位男青年却笑着对女青年说道“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很多汽车的背后贴有“别吻我,我怕修”(谐音“羞”)这样的警示标语是表示什么意思?“惯性是一个较难理解的物理量,不过根据《阅读材料》中提供的小故事《一条懂得惯性的小狗》来看,你还是能学好的,因为你是高级动物!”(鼓励学生学好惯性知识)。讲述声音的传播时,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杨利伟在太空中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吗?”。讲述凸透镜的应用时,给出这样的情景问题:“假如你的朋友正给你拍摄照片时,在镜头上突然飞落着一只苍蝇,结果得到的是你和苍蝇的美丽的合影吗?”。讲述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时,可以将其概括为“三金”(金属球、金属杆和金属箔)。利用插图《苹果下落》引入“重力”课题时,设问“你知道牛顿在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时,他首先想到了什么吗?”教师立即给出令学生出乎意料的结果“不爬树也能吃到苹果!”显然这种答案太滑稽、荒谬而不可能,进而激发学生去考虑苹果落地的真正原因。讲述浮沉条件的应用“盐水浸泡选种”时,“好种”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而下沉,“孬种”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漂浮。讲述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后,教师加之一句“你走路是同手同脚(同上同下)吗?”(教师做出滑稽的动作)这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解设有“陷阱”的习题时,学生自然会钻进预设的“圈子”里而暴露出一些典型的错解,这时也可以幽默一下“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到底是谁的错,难道是我惹的祸?(因为题是“我”出的!)”(根据学生熟知的流行歌曲歌词改编而来。)在进行杠杆教学时,判断“理发剪刀”、“缝纫机的踏脚板”等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时,可以作出夸张的动作(如果认为是省力杠杆,就要费距离,那理发的动作将变得很吓人);“物态变化”教学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液化放热的认识,从被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的事实中,得出“我们宁可被开水烫,也不能让水蒸气烫”的诙谐结论,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为了突破压强的概念,从压力入手,问“我们将图钉倒过来按好吗?为什么相同的压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从而使学生对压强有较深刻的理解。在研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与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笔者顺之推理得出“要是用1000m长的弹簧,看来就可以达到“愚公移山”的效果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动作,便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教师批阅试卷过程中,需要对某个同学提出鼓励时,只用短短的一句话足矣“GO GO加油!”(这是目前中学生熟知且喜欢的韩剧《浪漫满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也收益匪浅。笔者一直在思索并努力在做好这样的事情:学生喜欢唱的歌、喜欢听的音乐、喜欢看的电视剧等,教师也要试着喜欢,这样一旦找到与物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在课堂上给学生露上一手,学生对教师一定会刮目相看,既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易形成师生教、学共鸣,学生也便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志同又道合,何愁教学效果?

幽默是智慧,也是创作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可以利用的幽默素材或补充一些诸如科学发展中的误会和错误、科学家的轶闻趣事,或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具有一些喜剧情节,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奏效的。

此外,利用多媒体适时向学生展示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漫画和趣味动画等,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限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述。)

当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增添文学色彩和增强幽默感,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兴趣、增加兴奋点。因此,笔者不提倡缺乏物理知识背景的格调不高的插科打诨。在同一节课中引用相关素材也并非多多益善,应本着精选精析、张弛得当的原则,按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有所学”、“乐有所得”,也才能将“读数轻松一点,考试胜人一筹”落到实处。

文学经典阅读兴趣低迷的原因探析 篇6

然而, 作为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经过时间的无情淘洗和读者的严格挑选而永存不灭的经典作品, 虽然人们都极认可它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都赞成阅读经典、研究经典, 可现实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却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实施, 不仅社会读者如此, 中职语文教育也如此。

究其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高要求阻碍普通读者阅读

由于经典作品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华, 读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一定的人生阅历是很难感受出蕴涵于经典作品之中的内容、情感和真谛, 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据笔者了解, 阅读文学经典的学生大都也只读一些简易本的中国古典名著, 对原著普遍表示一知半解, 尤其是对诗、词、赋或与历史有关的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时的一贯做法就是跳过, 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 看不懂, 理解不了。即使是现代、近代的文本, 若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也难以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文中所抒发的父子深情, 因他们大多没有离家思亲之感受, 无法产生共鸣。此外, 经典阅读要求读者有充裕的时间去品味、揣摩, 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超时空的精神交流。但是,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能拥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并有闲瑕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教育体制影响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实施

语文教育存在一个奇特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热衷于讲授经典作品而学生、家长无动于衷。作为文学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 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作品的主要群体之一, 但是, 目前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除了在客观上中职教师身兼多职无力从烦琐的业务中脱身之外, 更主要的在于中职教师少了升学的教学压力, 且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无需去费神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加之, 现在的中职教育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文化基础课基本上全部让位于专业课, 课时能少则少。在考核方面, 评价方式也无法考查出经典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使一部分教师认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中职生纯属多此一举。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 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 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卖力“推销”文学权威们的评论, 结果是学生不认同教师的讲授, 更无法对经典作品产生阅读兴趣。

许多家长把经典文学作品视作“闲书”, 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看作“不务正业”, 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放在专业功课上。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文学经典虽然能陶冶情操, 提升人的气质与品位, 可是它却不能起立竿见影的作用, 保证孩子考试能得高分, 学得一身好技能, 考入大学或进入知名企业。权衡一下利弊, 家长不让孩子阅读文学作品经典也是情理之中了。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兴趣低落

中职生课余时间充裕, 但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对学习不感兴趣, 更不愿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另外, 随着“读图”时代与商业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目的与方式, 审美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由追求个性化到趋向类型化, 由驰骋想象、积极思考到沉溺于视听享受与追逐时尚, 由追求精神高度到热衷于娱乐和消遣。学生喜欢阅读的是影视、体育、时装和爱情婚姻类报刊及兵器、航空、舰船等科普类读物, 文学作品也仅限于言情、武侠、侦探、科幻小说, 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或现当代名家名作的人寥寥无几。

也许有人会反驳: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例文不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不也是经典作品吗?每次语文课不也是在阅读经典作品吗?当然, 语文教材选择的例文是规范性强的名作, 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某个特定时期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受教材编排原则、单元主题、顺序、文本容量、难易度、题材、语言、结构及编者的喜好等诸多因素制约, 选入教材的经典文本往往只是原著的某个部分, 学生很难见识“庐山真面目”, 不利于文本的整体解读。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大多是采用“速成式”的“短平快”, 无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细细揣摩、品味文本, 这种授受方式与所提倡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相距甚远。更主要的是语文课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一直以来,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是恢复、重建经典文本的作者原意, 认为文本意义是已定的、永恒的, 所以教材一次次变更, 师生一代代轮换, 唯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永远不变。例如, 一讲到《木兰诗》就赞美花木兰是代父从军的英雄, 一讲到《愚公移山》就讴歌愚公百折不挠的移山精神等。这些解释自然是该理解与继承的, 但若把它看成无需解读的“真理”传授给学生, 就会僵化学生的头脑, 久而久之, 学生对经典文本的阅读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 何谈阅读创造力的培养呢?

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作品开始。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曾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不会有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拒绝阅读经典作品的人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底蕴。任何真正的创造者, 总是善于在传统经典中吸收充足的养料作为创新的源泉。2003年, 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在选修课的五个系列中, 安排有“文化论著研读”的专门系列, 并进一步提出:“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 增强文化意识, 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 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 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这些规定与举措对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丁剑刚, 王生钰.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与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6 (5) .

[2]张秋玲.播下的是“跳蚤”收获的却是“龙种”——从《背影》的落选看初中语文教科书的选篇标准[J].语文建设, 2005, (4) .

[3]张克昌.经典阅读的尴尬[J].教育文汇, 2005, (3) .

[4]张俊.素质教育呼唤重视文学经典阅读[J].池州师专学报, 2004, 18 (4) .

[5]蔡富清.朱自清选集 (第2卷)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28.

文学兴趣 篇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在信息社会可供阅读的材料众多, 形式多样, 从传统的纸质文本到新兴的电子文档, 从经典作品到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 种种不同的文本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作为成长于信息年代的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同样有着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二、经典作品的意义

经典作品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流传于各个时代。经典作品中所讨论的问题、叙述的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传递的精神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人性中共通的东西, 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以流传数千年的《论语》为例, 里面所探讨的为人处世之道, 如反省意识、安平乐道精神等在现在仍被不断地阐述。因此在阅读世界里, 当各种吸引眼球而毫无实质性的内容, 甚至是加重社会风气的堕落的阅读材料堆积时, 更加需要强调回归经典, 通过阅读经典培养文学素养。这也是以阐述经典作品的百家讲坛能够引起轰动的原因所在。

三、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堪忧

原本阅读经典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教材及配套练习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温习, 经典的阐释、阅读应该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相当大的部分。然而, 从现状看, 高中生对经典的阅读却难以让人满意。首先是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浓厚, 很多高中生只是被动地阅读作品, 不理解也不去思考教材选择该作品的意义。其次是缺乏对经典作品的分析、阐释能力。第三, 高中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大多止于教材, 作品教材之外的延伸阅读很少。因此, 某种程度上说很多高中生并未真正进入经典的阅读世界。那么在这种情形下, 如何燃点经典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四、点燃经典阅读兴趣的途径

1. 转变观念, 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理念上, 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提升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经典作品的建构, 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 回归文本, 诵读经典

诵读是经典阐释的第一步, 通过诵读, 切身体会作品语言的感染力, 调动学生投入其中。现在很多人阐述经典受到大众文化、舆论的影响, 在没有阅读作品的情况下, 先入为主地有了一个固定的观点、看法, 有时会听到学生说某部作品没什么好看的, 不就是写什么什么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要与学生争论孰是孰非, 而是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探讨。

3.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指的是创造跟教学内容相关的, 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想象力的教学环境。情境的创造需要将经典作品原本抽象的文字叙述转为学生可观、可感、可看, 甚至可触动的情景, “复活”作品, 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增加参与的兴趣。

一、突破教材限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我校硬件条件较好, 共配有两个网络教室, 共有百余台正品牌学生机, 而且通过光纤专线上了互联网, 完全能够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因此我校每个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是使用的教材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1.在教材的内容上初中与小学大同小异

比较小学和初中的教材, 我们会发现很多内容存在较大重复。如windows基本知识、键盘练习、文字编排、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等, 这些内容小学和初中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不但浪费时间, 学生也感到枯燥。

2.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照教材内容要求, 每周至少应安排两节信息技术课方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而大多数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节课。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每堂课, 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向45分钟要效率, 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 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针对计算机课堂, 探索适应其学习的教学程序。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内容目标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每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注意力也就能集中, 学习就能心中有数, 学习效率也就高了。

“Internet基础知识”课程时, 开展“Internet大家聊”活动, 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 你一句我一句聊得不亦乐乎。当我又说到“设计网页”时, 同学们各抒己见, 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路和设计想法, 各种想象随着思维的飞跃而产生。

改善教学结构只是一种形式, 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正如一位教育名人所讲: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议论纷纷、情意融融的;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三、因材施教, 分层教育

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由于多种原因,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 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共同解决问题, 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同时, 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 分层次指导, 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 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 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这样, 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 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精心设计, 注重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把教学分成“看、玩、做、比”四块, 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并且能熟练地进面:精彩的动画, 让他们赏心悦目, 从而激发学他们学习计算机兴趣;看课本: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看网络:通过网络学习, 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一些有用的信息, 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操作电脑结合起来, 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 在娱乐中学得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寓教于乐。他们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投入, 其乐无穷。

3.做。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同时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 扩大知识面, 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4. 比。

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展现, 给学生以自信。在班上, 可把相同任务分小组完成,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果更优秀。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 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当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次教学.《广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我国已经在中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想法。本文就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突破教材化教学结构分层教育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戚君妍

4.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

高效的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 在问题中催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 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时, 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简要地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 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设置问题, 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家, 她可能会遇到谁?林黛玉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到贾家的?她如何观察里面的每个人?为什么会这样的观察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阅读、思考。

5. 小组活动, 探究经典世界

在具体阅读或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友好的辩论、对话, 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合作, 组织材料, 阐述观点。通过活动的方式, 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对经典作品的看法, 互相取长补短, 沉浸在经典的世界里。

四、总结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因为经典作品供阐释的空间较大, 具有永恒的价值, 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可在经典阅读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需要切实转变观念, 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代玲.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2008. (7) .

[2]吴丽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32) .

参考文献

[1]代玲.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 2008 (.7) .

文学兴趣 篇8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 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过程,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现存的文学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变为自己可以接受的新形象, 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 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体现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其想象力呢?

一、通过绘画培养想象力, 激发兴趣

比如, 朱自清的《春》这一课, 生动描绘了春风图、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我让学生根据文字的描绘进行想象, 然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学生们的兴趣高涨, 反复朗读课文, 体味课文, 在交上来的作品中不仅再现了一个五彩斑谰, 美丽多姿的春天, 还想象出了课本上所没有的内容,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其想象力, 激发其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通过画面, 进行想象, 激发兴趣

例如, 我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全诗一共二十八个字, 处处写景, 字字抒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勾勒出一幅凄清昏黄的画面, 表现出了落寞的游子之情.我根据这些制作一个画面, 画面上展现出一条弯曲延伸的小路上, 一匹奇瘦之马驮着的一个背向读者的背景.马尾垂着, 路过一条小溪, 几根木棍支成的小桥, 小桥一边一两间茅草屋, 枯藤漫延在溪边树下……然后让学生讨论, 通过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想象, 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的主题.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为文学作品写结尾, 也是想象的好方法

中学阶段的许多小说, 可以让学生为文章续写, 这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它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的延伸, 因为要想为文章续结尾, 就必须对原作品中的人物充分把握, 要对人物的语言, 性格等进行分析, 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这样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 鲁迅的小说《孔乙已》的结尾写到, “自此以后, 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已……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面对这一情节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孔乙已究竟去了哪里, 是死是活, 他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学生觉得很有兴趣, 于是尽情地去想象, 有的学生写到, “孔乙已爬呀爬, 爬进了一座破庙, 昏昏沉沉, 饥饿难忍, 于是偷吃了供品, 一觉睡去, 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同学写到, 孔乙已进学了, 后来考中了举人, 并且做了官, 他也成了丁举人那样的人, 凶残霸道, 因为他觉得苦熬了这么多年, 不就是为了做“人上人”吗?还有的同学写到, 孔乙已爬出酒店, 遇上了强盗, 强盗抢走了他的衣衫, 几个富家子弟围着狼狈的孔乙已闹着:“孔乙已, 你还有茴香豆吗?再教教我们‘茴’字的四种写法吧!”然后哄笑中跑开了……孔乙已又冷又饿, 又不能行走, 蜷缩在街中……于是学生在想像中对小说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即兴表演, 激发想象, 培养兴趣

它是学生发挥自己想象, 发挥自己表演才能, 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即兴演, 通过自己的表演或观察别人表演,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最简单的即兴就是分角色朗读, 学生按不同的语气、语调读课文, 在这一过程中去仔细体会人物心情, 使学生很快掌握作品中的人物.

比如, 鲁迅小说《故乡》中, “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闰土少年时‘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形象, 杨二嫂二十年前‘豆腐西施’和二十年后‘圆规’的形象就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突出其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和不同, 激发学生对这一人物的兴趣, 积极的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他们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从而挖掘出文章更深层的东西, 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

五、通过满怀感情的朗读, 想象思想境界

有些文章思想深沉, 光靠对字、词、句、篇的分析, 学生还不能够深刻地去体会, 若能借助想象, 在大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那么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领会的就会更深刻, 更透彻.

例如, 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感知内容后, 我让学生合上书, 听录音朗读, 边听边想象表现父亲背影的几处.特别是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 学生边听边发挥想象, 语言文学内容与自己想象的画面清晰地反映在脑海里, 仿佛那个艰难的为儿子买橘子的老人就在眼前, 就是疼爱自己的父亲, 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了, 更能深刻地理解这一文学作品的主题,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 学生就会得到成功与欢乐, 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 表演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能力, 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文学兴趣 篇9

关键词:高中生,外文文学,阅读兴趣,方法

一、丰富课外文学阅读提升国外文学阅读兴趣

许多同学们认为国外文学著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开展, 就我自身在阅读国外文学作品时觉得, 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以外, 还应该按自身的兴趣来加强课外阅读量。对于语文老师而言, 国外文学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就有利于教师们进行创新和丰富。但是在实际开展教学时, 老师无法向我们讲授更多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通过网络以及不同渠道, 来挖掘出一些适合于我们年龄段的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台剧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来进行阅读与观看。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 找到了并观看了莎士比亚四大著作其中的《哈姆雷特》曾被改编为获得奥斯卡影片的《王子复仇记》;川端康成的经典著作《伊豆的舞女》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被改编为一部动漫电影等。我们可以利用好假期以及课余时间, 借助新媒体资源, 如视频、图片、影像资料等形式进行学习国外文学作品知识, 同时还能够培养我们对国外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性, 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再比如:我们学习了课本中《项链》一课,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一些微课作品, 其微课作品的特点是将其改编的电影的高潮部分的无声视频进行播放, 可以通过屏幕观看到玛蒂尔德经过自己长达十年的努力还清了所以得债务, 但是再一次和朋友弗莱斯公园的偶遇, 意外的发现项链竟然是个假货等等一系列无声的画面, 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将人物内心的情感深深的刻画出来, 我自己还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来对应其中的台词。这种新的授课方式, 可以很大程度上地激发出对国外文学作品的自主学习能力, 增强对国外文学著作的兴趣和爱好。

二、结合教师推荐的国外文学作品扩展知识面

在高中学习阶段, 语文老师会鼓励我们多多的翻阅国外的文学著作, 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阅读数目, 并且对所读的书籍进行相应的评论, 从而逐渐的实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层需求, 一步步提高我们自身的鉴赏能力。例如, 学生学习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 教师向我们推荐与其有关的一些文学作品, 如揭露二战时期纳粹主义残暴行为的著作《苏菲的抉择》, 反省历史浩劫的人道主义的文学著作《辛德勒的名单》;如学习马尔克斯的课文《巨翅老人》时候, 教师向我们推荐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百年孤独》, 我自身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 加深了对马尔克斯所惯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理解;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候, 教师向我们了推荐其四大悲剧中的剩余三部著作《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同时我自己还结合老师所推荐的内容, 找到了简·斯迈利的著名小说《一千英亩》, 这本小说是借用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的故事情节, 向我们讲述了老庄园主和他的女儿们的感情斗争。这样的题材为我们编辑故事开拓了新的方向, 从而激发了我们写作的欲望。通过课外自主探索或者课堂老师推荐激发我对国外文学作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扩大了我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自身在文学方面的修养, 使得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不断的提升。

三、重视文学作品的选择来提升阅读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学习中, 只要我们有浓厚的兴趣, 便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学习结果也可想而知了。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 也接触过很多的外文文学, 而且在哪个年龄段也对其产生好奇心, 也有学习的兴趣。很多同学在小时候都阅读过最受欢迎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寓言性的儿童童话故事, 在我们小时候, 语文教材中引入《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小红帽》、《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灰姑娘》等这些短片故事。现在高中, 我们学习的难度在提升, 语文教材中穿插进来的文学作品也更多, 此外, 教师还知道我们在课余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傲慢与偏见》这三篇小说, 这三篇小说分别是苏俄和英国的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了解当时国外的文化发展。所以说, 阅读不是盲读, 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来学习, 以便更好的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四、努力提升经典作家作品对高中生的影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于经典作品的自主阅读的感悟上。经典往往是跨越时空的作品, 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之后仍然历久弥新。外国文学名著经典更是如此, 不仅是中西文化的碰撞, 更是古今时代的交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的冲击, 通俗文化也在逐渐入侵我们高中学生的生活, 这些内容通常不那么积极健康向上, 而高中生处于成长过程中, 对这些充满刺激的文化往往非常感兴趣。这些都阻碍了我们这个年龄段对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的接受和认知。所以, 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来提升外国经典作家作品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如莎士比亚、海明威、泰戈尔、歌德、里尔克等。丰富的内涵以及作家的模糊处理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 而且很多经典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经典阅读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能用普通的文字, 表达了无穷的韵味。所以, 我们应该多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家作品, 努力提升经典作家作品对我们的影响, 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在外文文学的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占比很大,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 老师无法对我们讲解更多的国外文学知识。因此, 在高中学习阶段, 我们应该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 利用好课余时间挖掘适合于我们学习的国外文学作品, 提高自身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高中学习中, 阅读是很重要的阶段, 它不只是影响我们现在, 更影响我们以后的发展, 对祖国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能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外国文化,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德灿.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发现式教学[J].中学语文 (教学大参考) , 2006 (09) .

[2]曹勇军.高中选修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08) .

文学兴趣 篇10

1. 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让学生产生阅读共鸣

阅读是语文老师的立身之本。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老师要博览群书, 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领会阅读内容与要领, 熟练掌握阅读的本质, 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读诗歌时声情并茂或抑扬顿挫;读散文时字字珠玑或娓娓动听;读小说时慷慨陈词或感同身受;读剧本时绘声绘色或入情入景, 让学生欲罢不能。在课堂上, 分析讲解头头是道, 深入浅出, 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回答得滴水不漏,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羡慕不已, 向往不断。平时与学生在一起, 满口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典故等, 让学生横听是美, 侧听是趣, 体会到阅读的好与乐, 恨不得钻进文学堆里。这样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了学生,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心灵共鸣。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意义的情境设计是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无形的动力。”这说明学生的阅读动机和愿望是以阅读情境密切相关的。创设阅读情境,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形成求知欲望。一是老师用语言创设富有感情的情境, 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引发切身的体验, 思想受到熏陶,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我在导入《白毛女》时说:“同学们, 我们都知道世上是没有鬼的, 但有句话却说‘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新社会怎么能够把鬼变成人呢?这是神话吗?”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对《白毛女》的阅读兴趣。二是利用展示台和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用展示台和实验演示能更好体现阅读教学的文学性和形象性, 增强课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加深对课文的把握。如在上《斜塔上的实验》时, 我让学生亲自把一片鸡毛和一枚铁钉同时从二楼扔下去, 让他们观察落地的情形, 然后导入课文:“我们看到的是铁钉比鸡毛先落到地上, 但是有人说铁钉和鸡毛是同时落到地上的, 你能相信吗?为什么?”学习《死海不死》时, 我准备了一个鸡蛋和一杯清水, 先把鸡蛋放到杯里, 鸡蛋马上沉下去了, 我就问:“谁能让鸡蛋浮起来?”学生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最后终于想出了办法。这些导入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 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讲故事、表演等方法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 让学生快乐、轻松地阅读课文。

3. 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把学生带入阅读佳境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愉快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感到自由安全可以依赖, 易于接受知识, 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老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对话, 态度温和亲切, 以一颗平常心融入学生的心灵, 拉近师生距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其次,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给他们创设“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 老师要积极评价;当学生对老师质疑时, 老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思路不清时, 老师要耐心给予点拨。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 碰撞出阅读兴趣。再次, 老师要幽默、风趣, 有一颗童心。有人说:幽默是所有智慧的国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能增强课文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 容易引出学生的兴奋点, 调动学生对阅读问题的积极探讨, 得出答案。

4. 优化课堂结构, 还学生自由天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基本是“导入新课—老师分析课文—老师总结—布置作业”的课堂结构, 这种课堂结构是以老师为主体, 是老师的一言堂,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 禁锢了学生的热情, 埋没了学生的潜能, 禁闭了学生的心智, 学生学起来就无精打采, 也使课堂失去了活力。现在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自主学习、思考、探索, 形成能力。如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采用下列思路:导入→学生速读课文, 谈自己的感受;疑问→问题相对集中;小组讨论→师生一起确定重点问题:云有几种, 怎样通过云的光彩与形状来识别天气;全班讨论→总结评价。整个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主, 教师引路, 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等多种阅读活动, 让学生独立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使课堂形成一个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步步有新的有机整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对《看云识天气》的阅读兴趣油然而生。同时在上课时要倡导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方法, 做到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下参与学习,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5. 建立灵活多变的课堂——给学生精彩

灵活多变的课堂, 能让学生在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中动脑、动手, 多思多做,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起着推动作用。如将课文进行模拟表演, 对学生进行分工、分小组, 各忙各的准备, 然后一起表演, 新颖别致, 学生参与意识高涨, 学习兴趣盎然。组织学生进行朗诵、讲故事、手抄报、背诵名言警句等比赛, 很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竞争精神, 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 它具有音频、视频处理能力, 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动画等功能于一体, 能达到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 在观看中感悟, 在思考中提升, 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6. 多点肯定, 多点鼓励——给学生加油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白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说明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激发他们的信心, 鼓起学习的勇气。同样, 学生在阅读时, 不论是讨论、练习还是质疑, 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都会有独特的角度或者清晰的思路, 老师对他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 这样保护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们就会有愉悦感, 激发阅读的动机和强烈的阅读需要。因此老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学生的每个闪光点, 珍视其每一点感悟, 肯定其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用老师、同学的掌声、赞扬、奖品为学生呐喊助威, 这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力量源泉, 即使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 教师也应尊重、鼓励学生, 引导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观沧海》一诗时, 问:作者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个平常不太爱学习的学生脱口而出:“奸臣。”我笑了笑接着说:“你怎么看出他是奸臣?”他居然讲了两个小故事:《杀杨修》和《官渡之战》, 我对他进行了表扬。“不过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 我们学了《观沧海》就会进一步的了解。”他脸红红的, 这节课特别认真,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后来, 我发现这位学生越来越喜欢阅读, 由课内读到课外, 由文学作品读到科普知识, 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上一篇:离合器接合下一篇: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