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开发

2024-10-25

调查开发(共12篇)

调查开发 篇1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 m深的水域[1]。当前我国沿用的是第1次全国湿地调查湿地分类, 分别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5类28种[2,3], 其中河流湿地又包括永久性、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区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个 (大) 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即进行着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 同时具有重要的生物缓冲带作用, 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整与景观作用。仙居县主要湿地是永安溪及各大支流湿地, 多为季节性河流湿地, 分为春夏季的丰水期和秋冬季的枯水期。其次是下岸水库、里林水库及郑乔水库等库塘湿地, 山间的沼泽湿地极少。县域湿地分布有多乔木树种, 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为了修复、重建湿地森林, 从而达到湿地生态的修复, 为永安溪沿岸提供防洪、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根据多年的调查结果, 对湿地树种作一粗浅的分析, 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提供树种选择。

1 仙居县自然概况

1.1 区位

仙居县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山区, 界于东经120°17′16″~120°55′51″和北纬28°28′14″~28°59′48″间, 东西长63.6 km, 南北宽57.6 km, 县域面积2 013 km2, 林业用地1 569 km2, 林业用地面积占78.35%, 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1.2 河流水系、库塘

永安溪全长141.11 km, 流域面积2 702 km2, 较大的支流有朱溪港、十三都港、曹店港、九都港、十八都港、北岙坑6条, 从南北两翼汇入永安溪, 将河谷平源切割成许多条块状。自横溪至临海市地界的永安溪地段长约70 km, 其溪流较宽阔, 是溪河湿地较集中地段。境内有2003年建成的国家大 (二) 型水库, 水域面积432.3 hm2, 集雨面积257 km2, 库容最大蓄水量达1.3亿m3;中型水库1座, 水域面积34.53hm2, 蓄水量920万m3;小 (一) 型水库13座, 蓄水量4 497.5万m3;小 (二) 型水库34座, 蓄水量955.65万m3;其他山塘、小水库2 571座。

1.3 水热条件

县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 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7.2℃, 年无霜期246 d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 444 mm, 年平均蒸发量1 190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9%, 年平均日照时数1 786 h, 年平均风速1.5 m/s。4—6月的梅雨季和7—9月的台风期, 这2个时期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7%, 时有山洪暴发, 给永安溪沿岸工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因此, 也出现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2 湿地树种调查

2.1 调查方法

普查与踏查相结合, 对全县所有较大的永安溪支流和永安溪沿岸的湿地、水库、沼泽地水体周边进行线路和样地调查, 记录所到之处湿地乔木树种种类、数量、生境、生长情况、观赏特征[4]。

2.2 适生环境界定

一是浅水, 指水深在1~5 m的淹没区域。二是水边, 指土壤含水量大于或等于田间持水量, 但不淹水的区域。三是沼泽, 指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其上主要长有沼生植物, 其下有泥炭堆积或土壤有明显的潜育层的区域。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湿地树种调查结果。

从表1可知, 适生于仙居境内湿地环境的乔木树种 (含禾本科刚竹属植物) 计20科25属32种。在朱溪镇溪上村和官路镇桂坑村的湿地有500年以上树龄的苦槠古树。除马尾松以外 (因松材线虫病疫情正在周边县市传播) , 其他31个物种可作为湿地园林观赏树种、经济果木树种、湿地用材树种、生态树种、景观树种。湿地乔木树种的多样性主要是在不同时期经人为引种成功后实现的。

2.3.2 湿地树种多样性分析。

根据树木生长环境可分为浅水、沼泽、水边湿地生长类型, 其中浅水中生长的有6种, 沼泽中生长的有9种, 水边生长的32种, 在仙居湿地类型中均有上述树木分布。

2.3.3 生态习性分析。

32种湿地树木中, 针叶树6种, 落叶树19种, 常绿树10种, 竹类3种。从树木经济价值上分, 其中经济果木树种有8种, 笋、竹两用竹类3种, 材用竹木物种25种, 尤以毛竹、柏木、樟树、湿地松、枫香、池杉、水杉、落羽杉、泡桐、木荷为佳, 其中柏木、木荷、樟树为珍贵用材树种。观花、观果树6种, 秋色鲜明树木7种。如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类型组成, 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湿地园林造景提供了季相变化素材, 也为湿地建设高效林业提供了物种选择。

3 开发利用前景

3.1 库、塘湿地浅水森林

适宜浅水生长的乔木树种有6种, 如池杉、水杉、落羽杉、枫香等树种, 具有较好的用材价值和经济价值, 同时又具较好的湿地森林景观效应, 可在县域大中型水库、山塘的库尾湿地, 即常水位线与设计标高水位线间的湿地栽植。采用苗高2、3 m的大苗, 可分别在设计标高水位以下 (垂直高差) 2、3 m处以上湿地栽种。在丰水期, 树木顶端只要高出水面, 均可维持树木的正常生命活动, 形成浅水地带森林[5]。

3.2 溪河湿地森林

3.2.1 经济果木。

湿地经济果木树种有8种, 均能在水边湿地生长, 也能耐10~24 h的水淹。可在地势稍高的湿地栽种, 如池杉、枫香、落羽杉、水杉等树种, 形成春花烂漫的流域生态景观, 同时可实现高效林业。

3.2.2 多功能森林。

溪河湿地森林具有多功能, 即集用材林、防洪林、景观林于一体的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在地势较低洼易积水地段选用浅水树种, 采用2 m以上的大苗造林;在卵石滩 (未经取砂作业的) 选用湿地松、柏木造林;已经取砂作业采用加客土、容器苗造林;在丰水期内短期积水地段采用桤木、枫杨、樟树、湿地松、乌桕、水杉、池杉、落羽杉、枫香等树种;在地势较高的培泥砂土、卵石培泥砂土、培砂土且土层较深厚的地段优先发展毛竹用材林及笋、竹两用材。一般湿地营造用材林, 以适地适树为主要原则, 选用材质优、适生性强、生长快、干形通直、窄冠形、用途广、经济价高的树种, 以获取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小结

(1) 此次仙居县湿地树木资源调查, 共调查有20科25属32种乔木树种 (含竹类3种) , 其中浅水湿地物种6种, 沼泽物种9种, 水边湿地物种32种。这其中又包括针叶树6种, 落叶树10种, 常绿树13种, 竹类3种, 果木树种8种, 笋、竹两用材3种, 用材树种25种。县域内湿地物多样, 除马尾松外, 其他物种在湿地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2) 调查发现, 湿地马尾林遭强台风的损毁较严重, 需进行修复, 建议采用枫香、木荷、樟树、毛竹、冬青、桤木等树种进行林下补植造林;损毁地无白蚁危害的可采用池杉、水杉等树种进行林下补植造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马尾松疏林地可采用湿地松和泡桐进行补植。

(3) 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维系着永安溪流域和水库、山塘的生态安全, 具有拦洪蓄淤、固定河 (库、塘) 岸、防止冲刷, 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优化旅游资源、美化流域环境, 提高生物缓冲带功能等作用。同时又使森林布局合理, 提高森林质量和蓄积量, 造福于民。

摘要: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法, 对仙居境内永安溪沿岸湿地和下岸水库、下各水库、郑乔水库、谷坦水库、格坑水库湿地进行乔木树种调查, 共有20科25属32种林木 (含刚竹属3种) , 其中可在浅水中生长6种, 沼泽生长9种, 水边生长32种。此次调查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重建及湿地园林建设提供较丰富的树种选择, 同时为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树种,调查,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宪国, 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 1998, 18 (4) :293.

[2]赵保江.黄河三角洲城市湿地景观的分析和构建[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4.

[3]唐小平, 黄桂林.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5) :531-539.

[4]段晓梅, 周庆宏.云南湿地园林树木资源调查与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 (4) :78-80.

[5]吴道圣, 张光星, 冯黎灵.耐水湿树种在水库消落常 (滩地) 造林技术[J].湖北林业科技, 2008 (2) :57-58, 65.

调查开发 篇2

××水电产业开发调查情况汇报

我县小水电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特别是XXX书记等党政领导对加快小水电开发十分关注和重视。为此,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水利局组成专题调查组,在XXX副县长带领下,就全县小水电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XX等4个乡镇的17家电站和县水利局所属的XX、XXX电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东等地的小水电开发情况,到县水利局、县电力局、县国税局、县发展计划物价局等单位了解了相关情况。结果表明:我县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市场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导不够等原因,现有小水电企业效益低下,小水电开发进展缓慢。建议县委、县政府引起高度重视,明确思路,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推动小水电产业快速有序高效发展。

现 状

——资源丰富。我县南北两个方向相对资水河谷的高差很大,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溪河众多。共有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境内雨量充沛,由西往东自然坡降为27%,溪河径流稳定,冬季不冻。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县水利局初步勘查统计,除XX电站外,全县还有可开发水能资源43.71万千瓦(其中资江干流22.5万千瓦、支流21.21万千瓦),比“湖南小水电开发第一县”汝城县的19.8万千瓦多23.91万千瓦,是桂东县的2.24倍。全县可建电站519处,年发电17.5亿度。除已开发的2.2万千瓦和即将建设的XX电站4.5万千瓦外,尚有37万千瓦没有开发。我县极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受到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外界的高度关注,XX被视为水电资源开发的“处女地”。

¾¾开发缓慢。1957年我县在原东华乡道观村建成第一个小水电站,装机12千瓦,小水电发展开始起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县出现小水电建设高潮,先后建成小水电站141处,总装机188台22491千瓦。之后,我县小水电开发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94年以来的10年时间内没有新建一处小水电站,开发总量仅为可开发量的5%。已经具备深度前期工作基础的长塘罗溪电站、将军坝后电站、南金枳木电站、仙溪山口电站、洞市梓树坪电站、江南思贤溪电站、田庄华园电站等电源点也至今未能动工兴建。在这10年里,省内一些基础比我县弱,以前的开发速度比我县慢的地方,小水电资源开发快速发展。新化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来我县考察小水电发展情况之后,把小水电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抓,10多年来新建电站46个,总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度,年创税收700多万元。桂东县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县,水能可开发量19万千瓦,1998年以来新建已投产的电站61座,装机6.65万千瓦,是1997年以前的7.4倍;在建小水电站54座,装机4.13万千瓦;2003年发、供、用三个环节提供税收309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与广东、江西两省交界的汝城县,总人口36万,已建成电站119座,装机214台15.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78.8%,2003年产值过亿元,实现税收和利润31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我县与汝城等四县小水电资源开发情况比较

单 位 可开发量 已开发量 开发率

汝 城 19.80万kw 15.60万kw 78.8%

桂 东 19.10万kw 7.54万kw 39.5%

新 化 8.00万kw 5.00万kw 62.5%

桃 源 12.00万kw 3.59万kw 29.9%

X X 43.7万kw 2.2万kw 5.0%

¾¾效益低下。全县并入大电网的48家小水电站中,亏损的有31家,占64.5%;保本的10家,占20.8%;盈利仅7家,占14.7%。2003年底各电站负债总额达38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8%左右。调查的19个电站2003年电费总收入860万元,总成本1200万元,当年亏损340万元,历年累计亏损2400万元。洞市乡9家小水电站年产值仅70多万元,而负债高达260万元。小水电的社会贡献率也比较低,2003年仅上缴税收60万元。

原 因

我县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小水电开发却如此缓慢,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产业优势,原因何在?

1.市场格局单一

我县没有独立的地方小水电网,国家电力部门垄断经营,同时这种垄断经营的市场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导致小水电站与电网之间严重不平等,成为我县小水电发展的“瓶颈”。当前,小水电上网售电受到三个方面的严重限制:

一是上网电价严重偏低。目前,除将军、宝安、上丰3家电站实行新电新价外,其余电站均执行省物价局、省电力工业局1997年规定的电价(湘价重字〔1997〕第128号),即丰水期每度电0.106元、枯水期0.171元。上世纪90年代末,县物价部门对我县小水电的生产成本进行过一次调查,表明当时每千瓦时成本达0.273元,比上网电价高出0.143元。“湘政办发〔2003〕29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关于加快发展农村水电意见的通知》规定:电网企业的互供电量,实行同月同时段互抵,当月互抵后结算,而廖家坪、将军两处电站的上网电价与下网电价相差0.40元左右。大福电站上网均价为每千瓦时0.13元,但在下游架设电排回购大网电量每千瓦时电价0.57元。

二是结算电量被大量扣减。调查的19家电站中廖家坪水库上网电量扣减结算

级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要协调小水电和电网之间的矛盾,平衡利益关系。

第三,要加快电力市场建设

APP开发者生存调查 篇3

在PCD编辑部,小编我向来不是技术派。所以,或许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沦落为PCD所有编辑中最后一个还在使用Symbian系统手机的人。是的,在所有编辑以及大多数的读者眼中,Symbian系统手机已经不能算作智能手机了。而于我而言,曾经对手机只有四个要求:电话、短信、微博和QQ。

但是,最近,我终于打算换一款Android手机,因为小编矮子无法再忍受我一有空闲就霸占着他的“戴妃”手机玩《水果忍者》。

唠叨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已经明白我要说什么。是的,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以下简称APP)已经席卷了绝大多数人生活的角角落落,包括我这样一贯的Out分子。那么,APP开发者们,是不是都可以借此热潮赚个盆满钵满呢?

显而易见,在很多投身这一行业的开发者心中,都怀揣着一夜成名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做出像《水果忍者》、《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那样风靡全球的游戏或应用程序。这些在智能手机上盛行的游戏都是出自小团队之手,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收入。

去年12月7日,《水果忍者》开发商HalfBrick?Studios的CEO? Shainiel?Deo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果忍者》去年一年带来的收入达到了3?000万美元,拥有超过4?000万的下载量,其中30%的下载量都来自中国市场。

这样的成绩自然是国内所有开发团队都羡慕不已的。但是,在国内,除了像《捕鱼达人》、《二战风云》等少数用户熟悉的APP,大部分的开发者都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让我们看到中国APP开发者的生存现实。艾媒咨询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实现盈利的仅占13.7%,主要以依附企业本身(如腾讯公司的开发者)或者个人研发应用产品依靠广告获利为主,亏损的占64.5%,持平的为20.8%。

南阳市杜仲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 篇4

杜仲既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 又是一味名贵的木本药材, 是一个价值很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树种。杜仲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川北、陕南、豫西、鄂西、湘西等山区地带, 河南省南阳市的镇平、南召、内乡等县是杜仲的原产地, 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森林茂密, 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野生杜仲多有分布, 实为杜仲的适生地带。解放前杜仲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伏牛山区杜仲发展较快, 内乡县历年累计194万株, 集中分布在马山口、下馆、七里坪等乡。镇平县历史上杜仲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近年全县发展已达720株, 集中分布在寺山、二龙、老庄等乡, 南召县已发展到640万株, 集中分布在四棵树, 白土岗、板山坪等乡, 杜仲对气候适应幅度较大, 耐寒性较强, 根据自然分布区气候条件, 年平均温度13~17℃, 年降雨量500~1000mm左右, 杜仲能耐-20℃低温, 因此, 扩大杜仲栽培范围, 增加杜仲资源, 在全国不少地区都具备条件。南阳自然条件优越, 具有南北气候特征, 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 大量发展杜仲, 可以缓解市场紧缺现象, 增加药材资源, 丰富医药宝库。

2 杜仲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杜仲为落叶乔木, 株高15~20m, 胸径可达40cm, 材干端直, 树枝斜上, 干枝光滑呈褐色或灰色, 树冠卵形密集, 单叶互生, 呈椭圆形, 叶缘有规则小锯齿, 长7~15cm, 宽3.5~6cm, 先端渐尖, 叶背脉上有毛, 叶柄长1~2cm, 花单性, 雌雄异株, 花叶同放或先花后叶, 着生在1年生枝基部叶片的腋内, 有花柄、无花被、雄花蕊6~10个, 雌花有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一室, 顶有交叉状花柱。果实有翅, 长椭圆形, 扁平而薄, 先端下凹, 内有种子1粒, 花期4~5月, 果期9月。

2.2 生物学特性

杜仲对气候、土壤、岩石和地形有广泛的适应性。从大面积营造的杜仲林生长情况看, 杜仲在酸性土 (红壤及黄壤) 、中性土、微碱性土壤及钙质土均能生长, 但最适宜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 pH值5~7之间, 宜生长在山脚、山中下部和山冲;岩石裸露的石灰岩山、岩缝间残存的石灰土生长良好, 杜仲是喜光树种, 土层厚的阳坡优于阴坡, 在次生天然杜仲混交林中, 林内杜仲生长较慢, 枝叶稀疏, 树冠畸形, 结果稀少, 树干被压, 以至成为顶死树, 林缘木生长、发育、结果优于林内木, 孤立木又优于林缘木, 杜仲萌牙力强, 特别是中壮、幼树、树根一经创伤, 休眠芽立即萌动, 一株伐桩可萌10~20根枝条, 最多可达40根, 且生长迅速, 经自然留存的枝株, 4年生萌生幼树可达5.5m高, 胸径可达8.5cm, 超过同立地条件下12年生实生树的生长速度, 这种萌芽力极强的特性, 是杜仲无性更新矮林作业的有利条件。杜仲根系发达, 为深根性树种, 由于根系发达适应环境能力强, 也是山区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

3 杜仲的品种类型

关于杜仲自然类型, 从树皮特征上可划分粗皮杜仲和光皮杜仲两个类型, 粗皮杜仲 (青桐皮) 树皮幼年裂, 皮孔显著, 10年后树皮变褐色, 皮孔消失, 开始发生裂纹 (中药材上叫被甲) , 逐渐由下而上发生深裂, 呈长条状, 不脱落, 外皮及内皮分明, 外皮粗, 类似栎类树, 故当地群众叫"青桐皮"光皮杜仲 (白皮杨) 、幼年同粗皮类型, 成年后皮变灰白色, 20年后在树干基部1m以内易生浅裂, 并出现较粗树皮, 其余主干、枝条、树皮均不发生裂纹, 外皮、内皮不分明, 树皮光滑, 类似响叶杨树皮, 故当地群众叫“白杨皮”。据调查, 可供药用和提取胶的内皮重和厚度比较, 光皮杜仲显著优于粗皮杜仲, 所以贵州遵义杜仲林场分类型从主干由下而上0.3m, 1.3m, 2.0m, 2.5m处各取100cm2样品皮测定, 粗皮5块样皮总重 (湿重) 为168.8g, 光皮总重量为156.1g, 但粗皮内皮重只占总重的63.4%, 仅107.02g, 而光皮型则占88.7%, 为138.46g, 后者比前者重25.3%, 粗皮5块平均总厚度6.0mm, 光皮类总厚度为4.4mm;但粗皮内皮厚度只占总厚度的51.7%, 仅3.1mm, 而光皮类型则占81.1%, 为3.6mm, 后者比前者厚30.1%, 资料表明光皮杜仲是一个优良类型, 应选择优树作为繁殖对象。

4 杜仲的造林技术

杜仲主要采用实生种子育苗造林。

4.1 采种

选生长健壮, 树皮光滑, 无病虫和未剥皮的20年生的壮龄树作采种母树, 采种要在种子完全成热后进行, 一般在霜降后, 采后凉干储藏。

4.2 播种

春播前30~50d, 用湿沙混种, 置于室内通风阴凉的地面 (不能在水泥地) , 铺30~40cm厚, 15d后检查一次, 防止潮湿霉变或干燥失水, 1个月后种子吐白点即可进行播种, 发芽率达80%以上, 也可以用热水浸种或直播。

4.3 育苗

苗圃地选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或中性土地, 施足基肥, 作好苗床, 恒度稳定在10℃以上, 经沙藏种子可于3月中旬播种。播种方法:条播, 播覆土1~2cm, 15d即可出土, 每亩播种量为5~10kg, 经湿沙摧芽的种子必须保持畦面湿润;苗出土后加强施肥防病治虫管理, 每亩产苗2万株, 此外还有温床育苗等。

4.4 造林

选缓坡的山体中、下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碱性的土壤, 植距, 春林通常2m×2m~2m×3m, 植穴宽80cm, 深30cm, 采取春季造林, 栽种时要求细土雍根, 苗正踩实, 防止创伤苗根和根茎, 切忌种植过深, 林木达到成熟年龄时, 砍伐剥皮及利用木材, 据贵州调查资料。21年生的人工林平均每亩约产树皮湿重400kg (未包括各次间伐数量) , 折干重180kg, 每亩产种子40kg, 叶片湿重750kg, 折干重262.5kg。

4.5 抚育管理

植后3~4年内, 每年中耕除草2次, 结合中耕每亩施尿素15~25kg, 在幼龄期可进行林粮间作, 以矮杆豆类为主, 除充分利用土地外, 主要起到以耕代管, 保证苗木加速生长, 树长至10年时可进行第一次间伐, 对象是生长不良的雄株, 间伐强度以保证雌株占85%为准, 第二次间伐在15~20年进行, 对象是结果少, 干形弯曲, 以保证主伐期获得优质药用树皮和木材, 每亩保留80~100株。

4.6 采伐更新

一般可在25年时进行主伐, 也可在40~50年, 主伐时可利用杜仲的萌生力强的特性, 采用根桩萌芽更新, 宜在冬季采伐, 春季萌发新株, 1~2代后, 改为再用实生苗造林。

5 杜仲的采收和加工

一般在树龄达8年以上时, 于清明后进行剥皮, 过这种砍树剥皮的方法, 由于管理不善, 树木越砍越少, 药源越来越枯竭, 造成供药紧张的局面, 如内乡县志1695年 (县志) 记载:“内乡曾是杜仲的产地”, 1982年 (县志) 记载:“杜仲成片野生林, 已经绝迹”, 可见3~4年幼树砍伐不仅树木损失严重, 而且药的质量差, 产量低, 而杜仲生长周期为3~4年生, 这样一次性砍伐, 药材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1987年科技工作开始对杜仲剥皮试验, 已取得了成功。剥皮后不仅新生皮能较快地恢复, 而且再生皮生长迅速, 1974年生的树, 剥皮后当年可达原生皮的7%~8%, 3年后即能达到原生皮的70%~80%。

杜仲剥皮技术和注意事项:

(1) 环剥的适宜时间:一般在5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宜, 主要看气候, 回春早, 树液流动, 生长开始的时间就越提前, 这时树皮容易剥离;

(2) 适宜的气候条件, 温度在25~35℃时, 相对湿度必须在80%以上, 温度过高, 剥皮后的树干薄壁细脆极易因剧烈的水分蒸发脱水而干枯、过湿, 温度过低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分裂, 或形成湿霉剥面位置, 整株死亡, 因此干旱或雨天不能进行剥皮, 最好在阴天或下午进行。

6 杜仲的药用功能和开发利用

杜仲的树皮、叶、芽均可入药, 其化学成分:全株除木质部分均含桃叶珊甙 (aucubin) 及硬性橡胶和树脂, 此外含山奈醇、咖啡酸、绿原酸、酒石酸、还原糖等。杜仲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 其性味辛温无毒;其功能: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瘘弱;肝肾不足, 胎动不安, 高血压等症。解放后随着国药的发展,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杜仲的基原、功效、鉴别, 已作了详细论述, 杜仲树皮入药, 要求皮细、肉厚 (内皮) , 外表去栓, 内表综黑, 一般分“厚仲”、“薄仲”及“衍仲”等三级, 杜仲的叶、皮及果实, 含有丰富的杜仲胶, 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 为海底电缆和粘合剂的重要原料, 还可作为补牙材料, 对人齿无剌激作用。杜仲含的杜仲胶, 据魏德保《树木趣谈》报导, “其叶含胶量为2%~3%, 树皮6%~10%, 根皮10%~12%, 果实15%~27%, 杜仲是雌雄异株, 雌株产胶量高, 雄株产量低”, 自从知道杜仲可以制造硬橡胶之后, 杜仲这一古老的孑遗植物, 一跃成为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

杜仲在开发利用方面, 存在着生产方式严重落后, 砍树剥皮、杀鸡取卵的方法, 使杜仲药物源供不应求, 目前杜仲的供应仅是需求的30~40%, 所以杜仲这一传统药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 因此应着重资源上多积极开发, 搞好野生资源保护、加强人工丰产裁培, 丰富我国的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遂义.河南树木志[M].郑州:河南林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调查开发 篇5

班别:文秘1041班姓名:零玉荣学号:100901404136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查的基本要素

1、调查的时间:从7月20号到8月24 号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

2、调查范围:布泉乡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镇,涵盖很多个村,此次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调查的范围,即对布泉乡新盏村(内盏屯、廷关屯、龙雁屯、三审屯、内浪屯、内把屯)进行调查。

3、调查的对象:布泉乡新盏村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村庄,大多数的居民都是老人和小孩,对所要调查的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新盏村的村委会成员,以及一些常年住在那里的居民。

4、调查的方式:抽样法:从布泉乡几十个村中抽取新盏村作为调查的范围。访谈法:对新盏村的村委会成员以及那里的居民进行采访调查。一共采访了125人。

(二)、布泉乡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布泉乡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尽管还未完全开发,但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游客对它的喜爱。布泉乡真的有很多非常美丽的风景,还有一些风景更是十分罕见,可以称得上绝境。

经过调查以及结合访问发现布泉的景点非常之多。

1、旅游景点:布泉河、龙会“龙抬头”、高峰天坑、更望湖、崖葬、天王庙等。

2、景点介绍:(1)布泉河:布泉河是一条内水河,全长23.8公里,泉源位于布泉社区发达山脚,流经本乡的龙会、巴香、龙礼及南圩镇的多林、四联等村。布泉河终年不竭,河水清澈碧绿,冬暖夏凉,水质优良,登高俯瞰,一泓碧水宛若明镜;拦河坝上31个桥孔泻下的飞瀑,飞花溅玉,令人心旷神怡。(2)龙会“龙抬头”: 布泉河流经龙会村,河水不断冲刷河床,形成了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当布泉河水清澈碧绿,九条龙俯卧水底,若隐若现,当地人称之为“九龙相会”,这就是龙会村的来由。每当布泉河水位下降,九条龙中便会有两条龙的头部露出水面,这便是传说中的“龙抬头”。据说,能见到“龙抬头”的奇观,一定会沾上龙的福气,对龙头虔诚地许愿,愿望就能实现。(3)高峰天坑群:高峰天坑位于布泉乡高峰村下冻屯村口不远处,距布泉街12公里,从村口到天坑上口需走路10分钟,要进入天坑底部需走30分钟。天坑深约170米,宽约180米。天坑底的植被茂盛,郁郁葱葱,冬暖夏凉,钟乳石奇幻多姿,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年的夏季,天坑山脚 1

下随着雨量增多水位上涨,形成一汪碧绿的深潭,大约持续2个月的时间。秋季后,洪水退去河床露出,长出一大片绿草,又是另一番迷人景致。(4)更望湖:位于布泉、南圩、屏山3个乡镇交界处的更望湖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以其美丽、闲逸、宁静、和谐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摄友和驴友。此湖是地表和地下水汇集贮存的天然水库。洪水期湖区一片汪洋,碧波荡漾,周围群山叠翠,湖上竹筏点点,来往如梭,一派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枯水期的更望湖,由于裸露的河床长出青草,成为一个天然草场,平时农人在其中放牧牛羊。每年2、3月——

5、6月间,一道碧水在青青的天然草场中流淌,一只只放牧其中的牛羊犹如流动的音符,绵绵群山与蓝天白云互相映衬,构成了让人无限神往的“香格里拉”(5)崖葬:在布泉境内发现的崖葬属于崖洞葬,这种安葬的方法是将死者安放在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崖洞的洞口一带,是壮族先民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1958年在布泉发现两处崖洞葬,一处是那王崖洞葬,另一处为巴南山崖洞葬。在隆安的七处崖洞葬中,数量最多的便是那王崖洞葬,位于距布泉街东南方1公里的那王山悬崖绝壁上。崖洞被发现时,洞内放置木棺18副,棺下垫着枧木,呈八字形分两边摆放。棺材用整段圆木从中剖开,工艺相当精细。目前这些棺材都存放在广西区博物馆。崖洞葬对于研究壮族先民经济生活与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6)天王庙:天王庙位于布泉乡岑山村上礼屯,庙堂始建于光绪年间。一百多年前,上礼屯出了一位奇人——“长春公”马世明。由于长春公屡屡为人们消灾解难,加强护佑,使得黎民百姓常年过上康泰的日子,因此,当地人为他建造了一座庙堂。该庙为四合院,中间另有一座两层高的六角亭。十年浩劫中,庙堂惨遭破坏,中间的六角亭全被捣毁,部分雕刻板被砸坏。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是长春公的诞辰纪念日,每年都会有上百人到庙里设坛诵经,并演变成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

二、调查的目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强调生态和谐的社会,开发新的旅游资源,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从而能更好的保护生态和谐。经调查发现,布泉乡虽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因为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十几年前,许多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完全开发,致使很多游客虽然听说布泉有优美的旅游风景,但是都没能亲眼目睹萁美丽壮观,特别是高峰天坑群,因为高峰处于较偏远的地区,公路不太好开车,人们又不愿意徒步去,所以,很多想一睹天坑风采的游客都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近几年随着公路的修建完善,现在通往高峰的路变好了,天坑群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公路完善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还是对布泉乡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总结经验,以促进布泉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工作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35位为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占28%;有20位为参加过旅游资源开发的工作人员,占16%;另有70位为各个屯的村民,占56%。其中,在这125人当中,50岁左右的占到14.4%,40岁左右的占到16%,30岁左右的占到40%,20岁左右占到29.6%。本次调查发现,在这125 人当中有92%的人赞同加大旅游资源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布泉打造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还有8%的人反对开发布泉的旅游资源,他们认为开发以后也许能拉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久而久之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在8%反对的人中,都是景点区的村民,其余的村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旅游开发的工作人员都支持开发布泉的旅游资源。

(二)影响布泉乡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布泉乡的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完全开发,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布泉乡有很多尚未开发的景点,但由于资金的限制,没能得到开发。二是技术条件还达不到,布泉乡的部分景点都是在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想要进行开发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三是当地部分村民的反对,村民们习惯了安静的生活,他们担心旅游资源开发后,当地的人流会变多,环境可能会变差,所以不支持开发旅游资源。四是有些领导人员没有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没有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经验总结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布泉乡的旅游景点确实很多,但基于一些原因还未得到完全开发,但比起十几年前已经好了很多,现在已经有部分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游客们可以参观布泉河的美,也可以亲眼目睹天坑群的壮观,还可以远观崖葬的神秘。但是要想进一步开发布泉的旅游资源还要尽心尽力,排除万难,首先,要做好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全面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利与弊,其次,还要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最后,领导者还要稳定民心,以及借鉴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二)调查结果建议

1、挖掘和宣传布泉的旅游文化。布泉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在巩固布泉龙文化、经书文化和田园文化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挖掘布泉的人文和历史文化,提升布泉旅游文化品味;通过组织和引导村(社区)文艺队,挖掘民间民俗和传统历史文化艺术、开发和编排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娱乐节目,充实旅游内容,展现布

泉的旅游文化;通过举办各种民俗、农事节庆以及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为媒,在各类媒体上加强布泉旅游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旅游形象。

2、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一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把旅游区和主要交通要道连接起来,形成路况好、标识明显的立体路网;二是改善旅游区周边环境。从优化环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出发,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三是将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新农村的专项建设资金作为杠杆,鼓励引导农户积极发展农家乐,使之成为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小区。

调查开发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对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更合理的旅游营销策略。

关键词:旅游;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出门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旅游市场会是开辟了中国旅游市场的新道路。但是因为大学生的经济未能独立,消费能力有限,使大学生旅游市场时时遭到冷落。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 探讨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提出有效的开发策略, 发掘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为获取成都市高校的旅游行为的数据资料,本文设计了[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表]。问卷共设计30个问题。随机抽样了成都市各高校各年级各学院学生。共计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98%,问卷已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2.数理统计法。本文还采用了一般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 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分析

1.大学生旅游目的地特点

①大学生旅游积极性高。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大学生对旅游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通过调查可知,非常喜欢旅游的占26.50%,喜欢占41.00%,两者占总人数的67.80%。一般喜欢的占30.25%,而不喜欢只占1.75%。

②大学生旅游偏好名山大川。大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兴趣、性格和经济能力的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大多数大学生比较青睐于名山大川和历史遗迹,其次是海滨沙滩以及主题公园。

③大学生实际到达旅游地集中。名山大川是大学生的首选,实际到访率占37.50%。主题公园和历史遗迹实际到访率也是相当高的分别占22.50%和18.80%。但剩下的实际到访旅游地与旅游偏好存在偏差。比如排第二的主题公园,在旅游偏好选项中是相当低的。海滨沙滩也存在类似情况。这说明大学生旅游偏好与实际到访的旅游地并不完全一致。

2.大学生旅游的消费特征

①资金、伙伴两个因素制约大学生出游。资金、伙伴因素成为其旅游的主要障碍。对大学生这个基本上纯消费的群体而言,限制他们出门旅游的关键是资金,也是影响大学生旅游的最大原因,其次是伙伴因素。

②大学生生活费主要依靠家庭,旅游消费水平较低。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未能独立,出门旅游的费用主要由家人的承担。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并不高,大多数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相比其他群体,其旅游消费能力还是偏低。即使去旅游,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中也还是偏低的,旅游每天平均消费在500元以内占3.80%,200元以内占22.50%,100元以内占44.80%,50元以内占25.20%,其他占3.70%。可以得出一天旅游消费在2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92.50%,这说明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低,资金来源受家人限制。

3.大学生旅游形式特点

①大学生旅游次数少、时间短且出游时间集中。根据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选择暑假旅游。其次是选择国庆节、五一节和周末旅游,最后少数选择寒假和其他时间旅游。每年出门旅游四次及四次以上的大学生比较少。大学生相对其他群体闲暇时间比较多,时间具有一定的特征。但除了节假日,他们的时间还是有限的,除了大四的毕业生。根据调查可知,大学生每年外出旅游的天数并不长,选择7天以上的占10.00%,1-3天和4-6天分别占38.80%和28.80%,而选择1天的占22.40%。

②大学生以团体出游为主,青睐经济的交通工具。大学生出游方式主要以团体出游为主。大学生很少参加报旅旅行社的原因,一是报旅行社的费用比自行组织的费用要高很多;二是游玩时间受限制;三是,有些旅行社强迫游客消费;四是,旅行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够关注,有78.53%认为旅行不够关注大学生旅游市场,只有21.47 %的认为旅行社关注。大学生旅游费用的限制在其选择旅行交通方式上可以体现。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经济实惠的火车和汽车。

③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第一,选择朋友推荐的旅游信息比例最高。第二,自己主动了解居中。因为大学生越好奇外面的世界,想去了解的动力就越大。第三,电视、网络、广告的宣传、报纸、杂志、书籍、旅行社也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具有多样性。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1.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交通部门对学生的车票进行半价购买,各宾馆和酒店对学生的住宿能提供优惠,各景区对持学生证的学生门票能打折购买。航空公司也可以暑假、五一、国庆等推出针对学生的优惠活动。其次,有关部门应从社会效益出发, 对开展大学生旅游项目的旅行社给予优惠和照顾, 激发旅行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兴趣。

2.设计、开发针对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要,主题游是破解市场一条重要的思路。比如大四的学生可以组织毕业游。目前很多旅行社之所以未能吸引到大学生, 除了旅游产品不适合大学生需求, 服务质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要特别注重服务质量, 是赢得大学生的关键。

3. 开发针对大学生特点积极旅游促销策略。大学生有严重的从众心理, 相互间信息传递快。在旅游促销中,旅游企业可利用这一特点,采取以下四种促销方式。

①跟学校的社团合作。高校内的社团组织十分活跃, 有些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 深入大学生内部, 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

②培养学生直销点。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积极寻求打工兼职的机会, 锻炼自己。

③利用网络促销。如建立大学生旅游网站。

④采用宣传单、报纸、海报等宣传形式, 在大学生集中的场所,比如在食堂、图书馆、校园进行促销。

四、结论

1.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旅游偏好与实际到访的旅游地并不完全一致。

2.大学生旅游次数少、时间短且出游时间集中,限制他们出门旅游的关键是资金,也是影响大学生旅游的最大原因,其次是伙伴因素。因此,大学生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是实惠型的。

3.大学生有严重的从众心理, 相互间信息传递快。在旅游促销中,旅游企业可利用这一特点。

4.有关政府部门对大学生旅游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其次,有关部门应从社会效益出发, 对开展大学生旅游项目的旅行社给予优惠和照顾, 激发旅行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兴趣。(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以河南高校为例.中国知网,2009,5

[2]王金枝.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认识与开发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庆城县莲池开发区防汛安全调查 篇7

关键词:开发区,防汛,调查,安全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甘肃省庆城县莲池位于县城以南的庆城镇莲池村, 距老城区约2公里。莲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是国道211线和省道202线必经之路, 也是庆城县通往西峰、环县、华池、合水的交汇处。正在动工修建的青兰高速 (青岛至兰州) 雷西 (雷家庙至西峰) 段经过庆城的出入口就在这里, 属庆城“金三角”交通要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为了进一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庆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决定加快莲池开发建设步伐, 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设用地, 促进庆城经济快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 采取市场运作方式, 吸纳民间资金3565万元, 实施了莲池河道改道一、二期工程, 通过填河造地、人工对河道进行改道后开发整理出各类建设用地230多亩, 未来这里将构建以商贸为主, 配套建设居住、商务服务设施为辅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目前, 庆城镇政府已经搬迁入住莲池开发区, 蔬菜、家具两个批发市场和汽车南站已建成运营。汽车维修贸易城、物流仓储中心、石油物资贸易城、建材批发市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周文化商业一条街、文笔峰、龙脉遗址景点和以体现莲花寺为标志的文化广场等项目将在这里相继建成。开发区内现有个体工商户186户, 有加油站2座、小学l所和莲池宾馆、锦荣农贸公司、梦阳绿色食品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 建筑面积已达9万平方米以上, 市场繁荣, 商贾云集, 发展前景广阔。

二、防汛形势严峻

莲池开发区位于教子川流域主沟道出口处, 教子川主沟道长15.7公里, 沟道比降1%~6.9%, 5公里~10公里的支沟有3条, 3公里~5公里的支沟有9条, 1公里~3公里支毛沟34条, 小于1公里的18条, 主沟道有长流水。

水土保持部门从2005年开始建设实施教子川坝系工程, 流域内已建成骨干坝9座, 中型淤地坝8座, 小型淤地坝6座。这些淤地坝工程的建成, 拦蓄控制了该流域洪水泥沙, 抬高了侵蚀基准面, 减轻了上游沟底下切、沟头前进、沟岸扩张,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涵养水源、改变局部地区贴地层小气候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改善流域内的生态景观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教子川坝系防洪标准为骨干坝按照2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设计, 按照20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校核;中小型淤地坝按照10年~2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设计, 按照30年~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校核。

目前建成的骨干坝和淤地坝均全部蓄水, 根据走访调查, 教子川沟道洪水最高水位曾多次达到省道211线公路路面, 莲池开发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之内, 防洪形势不容乐观。

三、防汛形势分析

㈠正常情况下遭遇暴雨防洪形势通过对在教子川受洪水威胁范围内的莲池开发区选取典型沟道断面进行测量。

根据庆阳地区水文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洪峰流量计算经验公式:

Qm=A1F0.736

式中, Qm为最大洪峰流量;A1为与重现期、流域情况、气象等有关的经验系数。P=0.5%, A1=22.2, F为流域面积, 计算得教子川在频率P=0.5%时Qm=798.39立方米/秒。

莲池河道断面过水能力, 根据《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SL289-2003) 中公式:

计算结果:在200年一遇洪水标准下, 洪水可安全通过莲池河道, 莲池开发区是安全的。

㈡上游溃坝情况下防洪形势可能导致大坝溃决的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坝上游发生超过大坝设计标准洪水时, 造成洪水漫过坝顶而发生大坝溃决。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坝系内多处骨干工程同时溃坝。二是滑坡体迅速向下游滑动, 产生涌浪冲击, 造成大坝溃决。这种溃坝现象仅发生在个别工程。三是其他情况, 如存在工程质量问题等。这种溃坝现象仅发生在个别存在质量问题工程溃坝。

按照悲观估计, 即在最不利情况下所有骨干坝同时溃坝, 笔者以200年一遇洪水标准作为临界标准估算, 这时所测莲池河道断面需要通过的最大流量为断面以上流域面积除去坝控流域所产生的洪峰流量与断面以上工程同时溃坝所产生的最大洪峰叠加所产生的洪峰, 根据公式:

Qm=A1F0.736

计算不同断面以上除坝控流域的流域产生的洪峰流量, 再根据水力计算手册中提供的溃坝计算公式:

推荐下面的经验公式:

式中, b为溃坝决口平均宽度 (米) ;W为溃坝时蓄水量 (万立方米) ;B为溃坝时沿坝前水面宽度或坝顶长度 (米) ;H为溃坝时水头或溃坝时坝前水深 (米) ;k为与坝体土质有关的系数, 对粘土k值约为0.65±k值约为1.3;QLM为当溃坝最大流量演进至距坝址为L处时, 在该处出现的最大流量;W为水库溃坝时的库容;QM为坝址处的溃坝最大流量;L为距坝址的距离;v为河道洪水断面最大平均流速, 在有资料的地区v可采用历史上得最大值, 如无资料, 一般山区可采用3.0米/秒~5.0米/秒, 半山区可用2.0米/秒~3.0米/秒, 平原区可采用1.0米/秒~2.0米/秒;K为经验系数, 山区K=1.1~1.5, 半山区K=1.0, 平原区K=0.8~0.9。

根据以上公式, 计算断面以上所有工程溃坝后到达此断面的洪峰流量, 然后叠加所有洪峰流量与实测断面所能通过的最大洪峰比较, 得出所测断面的安全性。根据计算结果, 在遭遇200年一遇洪水标准出现全部溃坝情况下, 莲池河道断面洪峰无法顺利通过。

四、莲池开发区防汛应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开发 篇8

一、您的资料

姓名: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

通讯地址 (含邮编) :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

年龄:_____性别:_____文化程度:_____

二、调查内容

1. 您是怎样获得《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

□订购 □零售 □朋友赠送 □其他

2. 您拿到《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后的阅读情况如何?

□全部阅读 □大部分阅读 □少量阅读

3. 您最关注的栏目是:

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

4. 您认为《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封面设计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5. 您认为《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内文版式设计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6. 您认为本刊栏目设置如何?

□很好 □较好 □一般 □不好

7. 您对《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的整体满意程度如何?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8您希望本刊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

9. 您是否将继续订阅本杂志?

□邮局订阅 □杂志社订阅 □不订阅

10.《农业开发与装备》杂志吸引您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

11.您认为本刊栏目哪些需要调整 (删减或增加) ?

__________

12.您认为本刊还有哪些不足?您对本刊有何建议?

___________

调查开发 篇9

一、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

2007年2月份, 我们对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4省 (区) 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了集中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1份, 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情况、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对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估, 以及对农村中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训的期望等。

1. 目前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状况

(1) 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解情况

调查表明, 目前多数农村理科教师基本了解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含义, 这与学校的宣传和培训有一定关系。但是, 当被问及三级课程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它的本质是什么等较为深入的问题时, 教师的反应多数是不知所措, 不能准确回答。这说明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了解仅是停留在字面上, 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其实质。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估计

目前, 有超过65.3%的农村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 30.2%的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很少, 只有4.5%的学校有较多的校本课程。可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 但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 实际开发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3)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目前,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自编习题集, 其次是特色教材, 再次是乡土教材。这表明, 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结合学校、学生、教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几乎没有实现。校本课程实际还是在围绕中高考指挥棒转。

(4) 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的认识

43.5%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有价值, 3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没有价值, 22.2%的教师说不清校本课程是否具有价值。访谈表明, 即便是认为校本课程有价值的老师实际也很难说清校本课程的价值何在,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好处, 也有老师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这说明,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师知道校本课程重要, 但是不清楚重要在哪, 为何重要。

(5) 对普通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认识

认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较大作用的教师比例只占到被调查教师的21.2%, 他们认为课程开发需要专人来干, 实际上也是学校把任务分配给骨干教师来负责, 多数教师没有参与。认为作用一般的有33.5%。认为没有作用的教师占到43.5%。在很多学校课程开发任务由个别教师来承担, 开发完成后其他教师参考使用,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数教师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也造成这部分教师失去了与课程共同成长的机会。

(6) 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评估

农村教师普遍认为, 教师难以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其中42.5%的老师认为自己不具备校本课程能力, 39.2%的老师因为对课程开发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 一时无法说清自己是否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只有18.3%的教师认为自己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整体而言, 农村教师还不具备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7)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应具备什么能力

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很多老师认为,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 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全面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能力。相比较而言, 教师们对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学知识不够重视, 要么认为用处不大, 要么认为他们已经具备此类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多数农村中学教师不清楚什么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到底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8) 对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训的期望

对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途径的期望, 43.6%的老师认为应该增加相关培训, 其中包括横向的参观和专家的指导等;对于个人学习, 多数老师都认为不可行, 原因主要是没有学习的基本条件, 如缺少学习资料、学习氛围和学习时间等;有34%的教师认为校内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数据可见, 多数农村教师在课程能力提高问题上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探索的意识不强。

(9) 对课程开发本质的理解

了解这个问题主要运用的是抽样调查, 对象是有一定的课程开发经历的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开发本质认识的差异, 直接影响着课程开发取向的不同。现代课程理论认为, 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课程开发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中完成的。然而调查表明, 31.4%的教师认为, 课程开发不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年龄维度来看, 教龄较短的教师更倾向于听取学生的意见, 随着教龄的增长, 教师对这种课程开发取向的认同度会下降。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没有完全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和方法, 还不完全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过于简单

他们把学校编的习题集、乡土教材视为校本课程的主体, 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 尤其没有注意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可能性。

(2)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堪忧

大多数学校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历史,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的急功近利取向。很多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认为, 开发校本课程成本高、效果差、效率低, 不如直接引进。

(3) 多数教师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其中原因有两个:首先, 目前教师素质结构较为单一, 过去更多关注的是教学能力的发展, 很少重视课程能力的提高, 这导致教师对课程观念的理解、课程思想的把握、设计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知之甚少;其次, 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必须在不断的尝试、运用、反思中提高, 但目前农村中学缺少这样的环境和条件。

(4) 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

很多中学教师表示很少有机会参加课程和教学改革培训, 为数不多的培训中很多都是走过场、走形式, 没有关注农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久而久之, 教师们对培训产生了“抗药性”, 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难以引起教师的“共鸣”。

(5) 缺少民主、融洽、合作的校园文化的支持

不管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 还是教师的个性化课程设计, 都需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支持。

(6) 现实的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开发活动, 阻碍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成长

从评价的形式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文件提倡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但是从教学评价的实际来看,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3.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归因

调查表明, 农村中学教师对课程开发已经有了粗略的认识, 并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很多教师也对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但还存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认识不够、内涵认识不清, 缺少基本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等问题。这说明, 农村中学理科教师的开发现状与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地域因素的制约

目前, 农村理科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 影响了理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较差。在教学硬件方面, 农村中小学校与城市中小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边远农村学校差距更大。二是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角度来看, 农村教师的待遇较差, 一些教师不得不为生计忙碌, 感觉身心疲惫, 工作积极性受挫, 思考课程开发的兴趣不高。

(2) 自身因素的影响

优秀师源不足、教师职前起点不高、教师职后培训不足是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难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其表现是:首先, 学历偏低。在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的偏远农村, 教师几乎不具有本科学历, 甚至专科学历的也很少。其次, 农村教师优秀师源不足, 这导致农村教师缺少合理的补充。农村中学的改造、提高从根本来说就是农村中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 农村中学的教育现代化才有可能。

(3) 教育因素的限制

现在课程改革培训方式单一, 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目前, 职后培训主要由教育学院或进修学校统一组织, 主要问题是:培训时间集中, 不能经常化;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常处于被动状态;培训人员结构单一, 培训专家多是不了解一线教学实践尤其是农村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者;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 脱离教师认知水平和工作实际。农村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先天不足”加之职后培训的“营养不良”, 是造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能满足课程开发需要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解决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开发环境的改善。据此, 我们将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做的, 即“政府—社会”层面, 包括制度建设;二是“学校—集体”层面, 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三是个人层面即教师个人层面, 包括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促进自觉反思与合作等。

1. 提供政策制度支持

农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课程开发环境的优化,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 是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和课程开发环境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抽象性和理想性, 要使这一课程政策和理念得到具体、深入、有效的贯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政策, 比如,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指南、农村中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要求等。

2. 建构良好校园文化

要激发教师的问题意识, 调动其提升自身课程能力的主动性, 就必须创造出一个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括和谐的校园关系、互助的协作精神、积极的进取态度等。一旦创建了自主发展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 就会比任何教师培训更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课程能力, 从而激励其主动学习和自我提高。在培养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过程中, 学校领导还应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 为实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提供“文化”保障。

3. 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 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 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 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 使参与式培训成为现实。这样, 教师能够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 与其他教师和培训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因条件所限, 这种教师发展模式在农村中学开展不多, 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变形”, 转化为校本参与式培训, 即主要以校内有专长、“见过世面”的“专家”为培训主体引领整个教师群体发展。培训内容可以是课程开发技巧的指导、成功开发案例的交流, 也可以是新理念的学习、新方案的开发等。

4.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理论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成果, 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 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课程开发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讲还比较陌生, 适当的理论学习能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消除陌生感。教育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学思维的转换, “有效地避免理论上的停滞和行动上的固步自封”。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学习的主要目的, 是希望教师能够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育学家。因此, 农村中学教师在课程开发理论学习中应该注意到:在学习目标上, 能理解会应用;在学习内容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在实践;在学习方式上, 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在实践中学习。

5. 鼓励反思与合作

反思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教师只有在反思中才能真正成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在自我反思中寻找自我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在自我反思中达成自我实现与超越。当然, 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常言道:“自己的刀, 削不了自己的把。”避免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在合作中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有的教师总体谋划能力强, 有的心理学知识丰富, 有的教师学科知识渊博, 有的教师课程理论功底深厚等。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互相支持与促进, 这不仅提高了教师个人的课程开发能力, 而且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留成.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调查开发 篇10

一、农业自然资源与经济技术条件

1. 自然资源状况

我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 东连巴中、南江, 南邻阆中, 北接广元、旺苍。212国道和苍巴公路、苍旺公路、苍剑公路交叉贯通全县, 嘉陵江和宋江纵贯全境, 交通方便, 水源充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但垂直差异大, 灾害性天气频繁, 年平均气温16.9℃, 无霜期平均288天, 稳定通过10℃的天数254天, 年有效积温达5 345.3℃, 年日照时数1 560.5小时, 年均日照率为35%, 总辐射量为87.8千卡/cm2, , 年平均降雨量1 030.7mm,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但我县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 春季低温寒潮, 夏季夏、伏旱及洪涝, 秋季秋霖雨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县幅员面积2330km2, 辖39个镇乡, 717个村, 4 851个组, 总人口78.7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7.42万人, 人均纯收入2 761元, 耕地面积531 570亩, 森林覆盖率45.8%。

2. 经济技术条件

我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级贫困县, 也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全国产粮大县。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0.4亿元, 农业总产值的构成为:种植业占39.7%, 林业占4.17%, 牧业占51.4%, 渔业占3.98%。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达到39.6万t, 油料3万t, 水果16万t, 蚕茧产量1 050t, 出栏生猪103.4万头, 出栏肉兔16万只, 出栏家禽639.7万只。全县优质粮、油, 优质水果、瘦肉型猪、蚕茧、优质猕猴桃等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

二、农业后备资源总量构成及其特点

1. 后备资源总量构成

通过调查, 全县农业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 459 372.7亩, 其中四低资源 (包括中产耕地) 1 880617.7亩, 占76.5%;四荒资源578 755亩, 占23.5%;可利用生物秸秆资源年50万t以上。

(1) 中低产耕地按省定统一标准, 粮食亩产高于800kg为高产耕地, 平均亩产600~800kg为准高产耕地, 400~600kg为中产耕地, 低于400kg为低产耕地。按此标准计算, 我县高产耕地15.6万亩, 准高产耕地18万亩, 各占全县耕地面积13%和15%左右;中产耕地面积54.2万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45%;低产面积32.5万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27%。中低产耕地面积共占全县总耕地的72%。

(2) 低产园地按省定标准, 低产园是指产量相对低下, 缺株、缺土、缺肥、缺水和缺管较为严重以及生态条件不相适宜的成年投产的桑、药、果和菜园等。以集中单项种植为基本单元计算其单位面积产量, 其标准为: (1) 年亩产蚕茧低于60kg或亩产值800元的成年桑园; (2) 年亩产低于500kg或亩产值低于800元的成年果园; (3) 年产蔬菜低于1 000kg或亩产值低于800元的蔬菜园; (4) 年药材产值低于800元的药材园地。按此标准调查统计, 全县低产园17万亩。其中低产桑园1万亩, 占5.8%;低产果园12万亩, 占70.5%;低产菜园2万亩, 占11.8%, 低产药园1万亩, 占5.8%。低产园地占全县总园地52.6万亩的32.3%, 低产果园面积占全县果园总面积38万亩的31.6%。所以, 我县低产园地以低产果园为主。

(3) “四荒”资源四荒是指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荒山是指坡度大于5度的山丘中没有人工投入的所有荒芜土地 (包括基岩裸露的面积) ;荒地是指没有人工投入的或近年又撂荒的所有荒芜土地;荒水是指在不影响灌溉、排涝、行洪和通航前提条件下可养殖利用但目前尚未利用的水面, 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荒滩是指在保证滞洪、排涝前提条件下可利用而未利用的湖滩、河 (江) 滩、库滩等。我县的“四荒”资源主要是荒山、荒地。根据调查统计, 全县荒山、荒地总面积为57.8万亩。其中荒山33.5万亩, 占58%;荒地24.3万亩, 占42%。

(4) 可利用秸秆资源我县常年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种植面积在100万亩, 可产秸秆50万t以上。

2. 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的特点

(1) 以中低产田土为主体全县中低产耕地面积为86.7万亩,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2%。其中中产耕地面积54.2万亩, 低产耕地面积32.5万亩, 为全县耕地的主体。中低产耕地中田33.8万亩, 占45%;中低产地、园52.8万亩, 占55%。

(2) 低产园地分布面广我县近年来通过庭院经济建设, 距房屋较近的园地改造进程较快, 距房屋较远的园地改造速度较慢, 而且发展很不均衡, 多数农户规模较小, 形不成气候, 与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 加之缺乏人力和管理技术, 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3) 荒山、荒地利用难度大全县的荒山、荒地构成以荒山为主, 占到58%, 在荒山中有近20%是裸岩石砾地。荒地包括荒坡地、坟林地、旧宅基地等, 占42%, 较为零星分散, 其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

(4) 秸秆利用率低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物质, 除具有经济和食用价值的部分被利用外, 还有较大部分 (主要是秸秆) 未被利用或利用率很低。科学实践证明, 这一部分物质也是有较大利用价值的, 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秸秆被大量焚烧, 更好的开发利用秸秆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低荒资源成因

从总体上分析, 造成“四低四荒”的主要原因为:土壤性状差是基本原因;水利条件差是主导因素;基础设施差是人为因子。就我县的资源利用现状上看, 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地型地貌复杂多样, 地力条件差距甚大, 地力、气候、科技、水利等多种多样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加重了低荒的程度;农村经济基础差, 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 科技水平低, 低产和荒芜加剧;改造难度大, 投入不足, 自然面貌很难改善;利用不甚合理等等。从具体的分类分析其原因为:

1. 中低产田土成因

(1) 水利条件差, 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少地区, 不仅水源短缺, 塘、库、堰少、蓄水能力有限, 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水份的需要, 多数低产田土能保证的年供水量, 每亩在400m3以下, 而主产作物特别是水稻, “望天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干旱的发生机率较高。灌排能力弱, 渠系不配套, 串灌漫灌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程度大, 易旱易涝和望天田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 占到中低产田总面积的60% (20.3万亩) 。其原因在于坡塝田部分不仅水源缺, 而且承载能力差, 流失也严重。而沟槽田、洼田和山脚淤田、冲口田等来水面大, 长期受涝渍, 冷浸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 一方面缺水受旱是产量低的主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丘陵冷浸渍害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2) 土壤贫瘠, 土壤结构差。土层厚度在60cm以下和耕作层在20cm以下的占中低产田土总量的40%, 土壤质地粘重, 土壤理化性状差, 土壤养分含量低。全县中、低产耕地有机质平均约为1.05%, 其中水田为1.23%, 旱地为0.86%。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为50mg/kg、8mg/kg、56mg/kg, 同时缺乏多种微量元素。 (3) 投入少。特别是培肥地力措施投入少, 近于“掠夺式”的种植。在轮作制度上, 绿肥面积急剧下降, 豆科作物的比例不多, 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有机肥严重不足, 产出效益不高, 影响投入的积极性, 投入减少又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变劣, 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中低产田土上表现十分突出。 (4) 有30%的中低产田土是坡耕地。这是由我县特殊地形地貌所决定的, 地形还是处于自然状态, 地貌已经破坏。以旱粮生产为主, 产量较低, 复种指数不高, 垦植后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5) 种植技术落后, 科技推广水平低。农村人员的大量外流引起劳动力严重缺乏, 农业生产粗放, 由于缺乏科学文化和经济基础, 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 农业种植管理技术落后。

2. 低产园地的成因

低产果、菜园多数都是由于缺水、土层过于浅薄及土壤肥力低形成的。有机质与养分缺乏, 干旱严重, 同时低产果园多数品种老化, 管理失调。但是无论那种园地, 除立地条件较差外, 主要的原因还是投入少和管理不当, 缺乏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的普及, 树龄老化, 缺株严重, 杂草丛生, 旱涝危害等等, 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加之承包责任制不够完善, 掠夺性经营的倾向和无人管理的现象均有存在。

四、后备资源开发改造的潜力分析

1. 中低产耕地改造的潜力

全县现有54.2万亩中产田土, 目前年亩产在400~600kg, 如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厚土层、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投入,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等措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年亩产可提高120kg以上, 全县每年可增产粮食6 500万kg以上。全县有32.5万亩低产田土, 这部分田土除了需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保证灌排外, 还应修筑梯田梯地, 采取爆破、深耕, 打破土壤障碍层次, 推广秸秆还田, 增加有机肥投入, 熟化土壤,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缺素补素的施肥方法, 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 使低产田土年亩产量增加100kg而达到中产水平, 则全县可增粮食近3 250万kg。全县中、低产耕地若都能得到改造, 每年可增产粮食近1亿kg, 产值1.4亿元。

2. 低产园地改造的潜力

全县低产园地通过完善承包责任制, 加强地力改造和培肥, 实行科学管理, 引导各类园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使这部分低产园地年亩增加产值200元以上, 照此计算, 则年可增加产值3 400万元。

3.“四荒”资源的开发潜力

全县荒山33.5万亩, 荒地24.3万亩, 通过开发改造, 其利用面积可达到荒山荒地总量的40%, 能新增耕地11万亩、林地12万亩, 若以年产400kg粮食计, 年新增粮食4 400万kg以上, 对我县“四荒”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 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县农副产品的产量, 增加农业产值, 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4. 秸秆利用的潜力

我县秸秆总量在50万t以上, 若采取秸秆还田, 以其成分折算肥料, 相当于1.5万t碳铵、0.75万t磷肥、0.75万t钾肥肥效的总和, 秸秆还是牲畜养殖和农村沼气能源的原料, 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五、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1. 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增、提、改、防” (增是开荒, 增加耕地;提是通过培肥, 提高地力等级;改是改造中低产田土;防是防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等多项措施, 采取“三规四改” (规划、规范、规模;坡改梯、瘦改肥、薄改厚, 乱小改整) 等手段形成梯地、台田、方田格局, 大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一是以蓄为主, 完善现有塘、库、堰的加固配套和改造、增加蓄水工程;二是自流灌区的配套、调整和改造, 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三是完善灌溉渠系, 并对现有提水泵站、灌溉渠系进行改造, 提高效率;四是进行冲田、洼田、沟漕田治理, 开中心沟、排水沟, 做到灌排分开, 能排能灌, 农田格田化;五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引导支持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维护和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 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 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出让补赏等维护土地占补平衡。

4.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 强化培肥地力措施

秸秆还田是秸秆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 秸秆还田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 提高地力等级, 还能减少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 应加大力度, 广泛推广。要大力推广免耕技术, 优化土壤结构;广辟肥源, 增肥改土, 提高基础地力。充分利用自然优势, 采取种、养、积、造的方法, 千方百计地增加有机肥源;要进一步优化耕作制度, 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 确保土壤肥力平衡协调。从而逐渐形成土壤良性循环, 维护可持续增产。

5.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要进一步扩大“六个一”加“三配套”的庭院经济建设模式, 并将其和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 形成“山顶树、山腰果、山谷粮、山塘鱼”的立体格局, 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6. 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大力开展科普活动,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要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技术培训、电视讲座、印发资料、示范带动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从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7.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 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 使之快速走向区域化、规模化。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按照产业带动、进村入户的原则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通过发放良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等形式, 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名特优农产品, 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8. 有计划地开发荒山荒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荒山荒地资源的开发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宜粮则粮,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导, 分年度有计划地开发, 综合治理各种荒芜土地, 防止水土流失, 力争我县荒山荒地利用率达到40%以上。

9. 加大低产园地的改造

低产园地的改造必须实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一是改土, 全面深翻, 施足基肥, 对低产园地进行土壤深翻25~30cm, 并配合深翻土壤, 亩施腐熟厩肥2 000~3 000kg, 磷肥30kg, 尿素30kg;二是改换品种, 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 改造低劣品种, 发挥品种优势;三是修剪扶壮;四是加强管理, 适时施肥、治虫、锄草, 促进园内苗木健旺生长;五是疏通水系。

调查开发 篇11

摘要:以酉阳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从化学课程中的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和学生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化学课程资源。

关键词: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对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因为该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地,人口多、幅员面积最大、经济欠发达,是具备代表性的农村地区。研究该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本课题研究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笔者选取六所中学:酉阳职业中学、钟多中学、酉阳县二中、渤海中学、酉阳县一中、龙潭中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获取样本,样本结构如表1示:

1.2 调查工具

笔者基于社区课程资源、 实验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 教师课程资源五个维度并借鉴西南大学徐秋云等人[1]的相关研究, 编制了“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调查问卷”,该套问卷包括教师卷和学生卷两部份。整个编制过程经过初测,专家修改,复测,专家评定,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此外,为深入了解情况,笔者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1.3.1该县社区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调查发现70%的教师不认为社区中的资源可以被视为化学课程资源,更谈不上在教学中运用这些资源。随机走访了部份教师,多数回答如下:

访谈问:你们县有没有什么和化学有关的工矿企业?

教师:不太清楚。

问:你会不会留意社区中与化学有关的课程资源?

教师:一般不会。

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酉阳县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①矿产资源该县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汞、磷、硫、钾、煤、铁、铜、锰、莹石、铝土、重晶石等地下矿藏遍布全境。 ②溶岩地貌 该县为十分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区,县内各地有大量散布的溶岩、溶洞奇观;③企事业单位 境内工业以食品、制药、建材、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机械、轻纺为主。④科研单位 全县现有各类科技人员7465人,科技开发机构2个,民营科技企业4个。这些社区资源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化学课程资源。如:土壤资源、耕种技术、农林业产品生产工艺、农药化肥的使用等等,这些都应用到化学知识、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鲜活材料。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化学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1.3.2信息化课程资源不足及利用不合理

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广播、电视、网络等[2]。

1.3.2.1图书阅览室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有4所没有图书阅览室,这4所中学中有1所中学虽有大量可以利用的图书,但却随意堆放,无人问津。另外2所中学虽有图书阅览室,但图书的更新较慢,很少储备新图书。图书阅览室的利用率较低,教师备课时会用到图书阅览室的只有37.5%;学生平时也不能充分的利用图书阅览室,有图书阅览室的两所学校中,几乎不去图书阅览室的占30.9%,偶尔去的占60.8%。

1.3.2.2 计算机网络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有3所没有计算机室,有计算机室的学校,计算机主要是用于上计算机课和老师查资料用,学生几乎不能在计算机课以外用来查阅资料。没有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只是作为学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标志罢了,从而导致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即便是有机会到机房上网的学生,他们主要也是玩游戏、看电视、聊QQ,而很少用于查阅资料和学习。这不仅是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计算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带来负面影响。

1.3.3实验室资源的不足及利用不合理

被调查的6所学校都有化学实验室,但有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没有管理员,有个别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员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管理知识;所有被调查的教师都认为他们化学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不能完全满足化学教学的需求,76.2%的教师认为能基本满足,14.3%的教师认为一般满足,9.5%的教师认为不足;学生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所中学基本能让学生做教材要求的学生实验,而另外4所学校,对于书中的学生实验,教师采用的是课堂讲解和课堂演示的方式,学生并不能独立地动手做实验。

1.3.4化学教学中教师课程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

1.3.4.1化学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认识

通过表2和表3以及教师访谈笔者发现该县中学化学教师基本了解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还是更重视知识的传授。他们缺乏探究的意识,他们课余时间一般是用来与家人或朋友、同事一起娱乐,而很少有教师将课余时间用来研究如何开发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辅助教学。

1.3.4.2化学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备课资源单一化

由表4可以看出现在该县中学40%的化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能密切的联系生活实际,并且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做一定的调整,但是根据学生问卷我们却发现,目前有些化学教师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在应试教育的错误指引下,他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自己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采取的始终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据表3示,我们发现由于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完全执行指令式的课程计划,备课的依据单一化,他们的主要依据是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利用到的别的资源相对很少。甚至有的教师所谓的备课是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案不加思考的抄在自己的备课本上。

1.3.5化学教学中学生课程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如他们的经验、兴趣、个性差异等。但是他们的这些宝贵资源在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据学生卷显示:有49.5%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69.9%的学生认为课余到实验室做探究性实验是不被允许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共性和差异的研究,最终使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如兴趣、愿望、学习动机等)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2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及对策

2.1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化学课程资源包括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化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 源[3]。 社区资源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这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如,酉阳是一个多矿产的地方,在有矿产开发的地方,可以开发采矿以及加工矿石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环境保护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食品加工厂、制药厂的地方,可以开发食品加工、药品加工、食品防腐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建材厂、化工厂的地方,可以开发化工生产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科研单位的地方,可以开发科学研究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有卫生医疗机构的地方,可以开发有关杀菌、消毒、中毒、解毒、药品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在土壤盐碱地较强的该县,师生一起探讨土壤的改良;在多酸雨的地方,师生可以一起探讨酸雨的形成。另外,所有的该县中学都可以结合农业生产探讨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这些都是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资源

2.2.1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员的配备

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特别要提出的是那些没有专业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员的学校一定要配备好管理员,并且要定期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2.2.2有效的利用化学实验室

对于具备实验条件的中学,应该拓展实验室的功能,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开展研究的地方,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实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首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学生实验,其次,教师必须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挖掘其实验功能,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造,优化组合,设计出新的实验。

2.2.3使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

对于那些条件较差、实验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化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或废弃物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告诉他们生活中一些用品的化学成分,让他们学会利用我们生活中常见易得的物品代替一些化学药品。

2.3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2.3.1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图书室资源

图书室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图书室可以为教师“充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从而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图书室资源,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推动图书室立法,保证图书室建设资金的到位;其次,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增强图书信息意识,刺激信息需求;增加科普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并增大更新频率。

2.3.2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各种与化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中心化学课程等逐步被引入化学课堂。特别是互联网提供的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化学教育网站、化学资料库和化学科研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丰富而快捷的化学课程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学校应该规范这些机房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和老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纠正老师和学生对网络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了解到网络的更广泛的用途;此外,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活动促进网络资源应用,例如:优质教案展示、教学互动课件展示,营造网络资源运用的良好氛围,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提高该县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对于没有联网的一些区域,可以使用教学光盘。200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和实施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碟播放项目作为第一模式被列为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项目[4]。为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2.4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课程资源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决策,赋予教师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同时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在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第二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阅各种学科内外的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实质,实事求是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情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第三方面,要去深入的了解新课程标准,培养自己课程资源的意识,知道如何识别、开发、筛选和运用化学课程资源,还要不断的学习、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经典教育名著、观看有价值的录像、影片、电视节目、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水平,成为发展。

2.5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不仅仅在于他们有时直接提供了教学所要的材料与工具,而且在于他们能对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包括不同的解题思路与对课本的不同观点。学生的兴趣、思维、知识、经验、情感、个体差异、错误、猜想等也都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如自己制作学习辅助用的微型仪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主动的进行探究活动等;第二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丰富学生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方面,所以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中已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四方面,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6]。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构建知识,使学生乐学、好学、想学。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0-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3] 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甘肃教育,2005,(4):25.

[4] 祥鸿,岳运.切实做好远程教育教学光盘,让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5,(8):4-5.

[5] 万长江,王后雄.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的若干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4-36.

调查开发 篇12

同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拥有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源编制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由国外引入我国并已经成为普教研究的热点, 特殊教育各界也在积极关注校本课程。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为培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实践中这一热点现象进行调查研究, 以揭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面貌和规律。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参加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的培智学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使用的是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共在与会学校中发放问卷45份, 收回有效问卷39份, 有效率为86.7%。调查的学校涉及10个省3个直辖市。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个别学校进行了访谈。

二、结果及分析

1. 校本课程开发比例及原因。

由表1可以看出, 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 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 由此可见, 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 培智学校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呢?在对有校本课程的30所培智学校的调查显示, 80%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最根本的原因是“原课程不适应学生”。访谈资料还显示, 许多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纳入到了学校各级课题的研究中去了, 以课题的形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突出特点。

2. 校本课程的面貌 (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 共30所) 。

根据被调查学校所列举的校本课程名称和访谈所获得的信息, 按校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学科类 (如实用语文、实用数学, 英语、思想品德) , 生活适应类 (如生活自理、生活、生活适应、安全、健康、心理健康、休闲娱乐、社区教育) , 综合实践活动类 (如综合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 , 职业技能训练类 (如职业陶冶、职前教育、刺绣、缝纫、中国结艺) , 艺体活动类 (如钢琴、小木琴、文体、乒乓球、游戏) , 康复训练类 (如思维训练、认知、感觉统合训练、蒙氏训练课、学具训练、语训) 、地方特色类 (如乡音) 。有些类别的课程虽然包含的具体课程名称不同, 但是课程内容往往大同小异。

根据被调查学校所列举的校本课程名称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 93%的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止一门, 有47%的学校明确表示学校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属于校本课程。

由上可以看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呈现出课程内容广, 课程数量多的整体面貌。

3. 各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 (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 共30所) 。

由表2可以看出, 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 教师是各校默认的校本课程开发人员, 此外, 还有97%的学校校长亲自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教师和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4.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 共30所) 。

由表3可以看出, 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 在课程设计上, 有87%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有课程论证、形成了课程目标, 但是仅有70%的学校有课程大纲 (纲要) ;在课程的管理上, 有87%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领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但仅有53%的学校形成了较完备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施上, 有93%的学校能在实施的过程中灵活的进行调整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在课程评价上, 培智学校较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有80%的学校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效果进行了评价, 但仅有63%的学校有对教师的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式上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 63%的学校有针对校本课程本身质量的自我评价, 但仅有27%的学校有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 仅有57%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和外校的交流或合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培智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5.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 共30所) 。

由表4可以看出, 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普遍较差。本调查显示, 在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方面, 仅有36%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 57%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技能“一般”, 有7%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差”。但是在普遍认为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技能不理想的情况下, 仅有63%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 许多学校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此外,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充沛, 在“充沛”、“基本充沛”、“不充沛”三个选项中仅有3%的学校选择时间和精力“充沛”, 87%的学校选择的是时间和精力“基本充沛”, 还有10%的学校选择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充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条件差, 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 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但是从访谈中了解到在实际开发中广大教师还是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廉价资源。图书报刊、网络、自然环境、社区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常用到的资源。

6. 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 (涉及的学校仅为有校本课程的学校, 共30所) 。

由表5可以看出, 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有校本课程的学校中, 87%的学校认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大, 63%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实际帮助程度大, 93%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 只有57%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首先, 校本课程开发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 校本课程促进了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但美中不足的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特色不明显, 重复雷同的多, 造成了资源浪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交流合作少是导致校本课程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 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具体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还不是很科学规范,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客观条件差, 资源少, 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导致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实践中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却呈现出课程内容广, 课程数量多的面貌, 过重的课程开发压力耗尽了培智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

鉴于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2. 建议。

(1) 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审查和管理制度。目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是边开发边使用, 在校本课程质量的控制上、在课程评价上, 以学校自我评价为主, 在学校评价中又偏重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缺乏对校本课程的全面评价, 缺乏校外的机构和人员对本校的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这就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审查的管理机构, 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调查、评价, 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2) 建设跨校跨地区的培智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库。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 整合现有资源, 有关部门可以联合培智学校创办跨校跨地区的网络课程资源库, 做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样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件差、资源少的限制。同时, 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大, 任何单一固定的课程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性需要, 因此, 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组织和创设课程内容。

(3) 开发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课程的特色, 有特色、有质量的校本课程才是培智学校对培智教育有价值的贡献。培智学校一般规模比较小, 培智学校的实力决定了培智学校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发校内课程, 有时即使勉强开发出来, 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往往质量不高、使用效果不好, 而且还会给学校和教师增加过重的负担, 影响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些需要的课程, 培智学校可以首先通过引进校外较成熟的课程的办法避免重复开发, 在此基础上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打造学校的特色课程。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 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培智学校教师需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 直接左右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课程开发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杨龙立.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销售推广下一篇:脂代谢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