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企业文化(通用12篇)
高校企业文化 篇1
一、什么是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
狭义上, 高校文化主要包括高校的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文化、形象文化等, 是高校精神、行为的综合表现。从微观层面上看, 高校文化包括全体师生及其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优秀的高校文化能够提高高校的文化品位, 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学生通过良好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滋润, 促进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能促进高校文化的发展, 丰富高校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美国著名的企业文化专家沙因教授认为, 文化是一种深奥的现象, 它非常复杂而且不宜了解, 但是对企业管理来说, 花大力气去认识企业文化是值得的。因为, 当我们确实了解了企业文化时, 对企业文化中那些难以理解和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 人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效率高低的重要原因。一个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 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 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 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 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
二、高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在更高层次上的民族文化的更新。它一方面要选择和引进外来文化, 并在消化、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新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不断造就具有更高层次文明人, 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文明进程。高校作为精英文化的发祥地, 正有力地担负起了构建新文化和培养新型文明人的重要使命。它作为中外文化首先碰撞、交融的结合部, 一方面由于大量输入着各种外来文化信息, 形成了不同于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文化环境, 使各种观念、思潮先在这里进行交锋、论战。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其中的个体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年龄相近、生活方式趋同的特点, 他们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相对独之的文化群体。他们受着外来文化的熏陶, 又置身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因此, 他们总是超前于整个民族, 首先构建自己的新理论、新观念;并且不断向社会传播、辐射, 对民族文化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导向, 可见, 高校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 不仅要提供高科技, 而且要创造新精神、新文化;培养的人不仅要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 而且要具有现代人格、现代观念, 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搡, 成为个性鲜明、情趣高雅、知识丰富、政治坚定、思想进步、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科学地完成企业文化的个体转换。
三、高校文化为企业文化提供服务
高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 这是所有高校的共同特征。因此, 从高校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来看, 我们要求高校培养企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观点, 也就是说, 高校有什么样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就培养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高校必须利用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和具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图书馆, 大力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活动, 培养具备整体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有待于我们坚持方向, 大胆探索, 在努力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建设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文化;必须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化;必须建设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熔铸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必须建设师生员工踊跃参与、富于创新和活力的文化。只有这样, 高校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建设文明企业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四、整合高校文化和企业文化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知道,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 文化才能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势, 历史上的每一次民族大融合都带来了民族文化大繁荣, 特别是进现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 中国学界也变得更加活跃了, 所以在这个全球化时代, 文化的交流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我们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后, 我们必须要把经济优势变为文化优势, 让文化优势来推动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最后才能达到整个企业的和谐发展。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都同具有某些特质,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是不同性质的文化, 他们的外延与内涵都是不一样的, 又怎么会有共同的特质呢?但实际上由于他们都是由集体, 由知识分子组合而成的, 所以是可以融合整理的资源, 比如某些价值观念, 我们整合这两种资源不仅仅是让两种文化中的共同部分继续为两个系统的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它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成为企业精神价值的追求, 为整个企业的发展做出它应有的贡献。对于那些并不是共同所有的文化, 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来让他们相互融合, 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文化或是现象常常会因外来的因素而变得异常活跃, 而活跃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内部的活力或创新能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它不仅有利于高校, 也有利于企业。如果说高校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制高点, 是理论文化诞生的地方, 是创新潜力的源泉所在, 那么企业文化则是大众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谈家水: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商场现代化, 2008, (2下)
[2]陈元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企业家信息, 2008, (3)
[3]李根: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素质.江苏高教, 2004, (6)
[4]涂国红: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文化建设浅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6)
[5]曾翔: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结合构建和谐人文德阳.现代企业教育, 2008, (4)
高校企业文化 篇2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含义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校企文化同一性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以校企互动的方式来促进校企文化同一性建设的具体措施.
作 者:胡双喜 王雅琴 李鹏辉 朱永念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12) 分类号:G122 关键词:高校文化 企业文化 同一性
企业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文化意义 篇3
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在其中应当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
企业的一片爱心,可以使面临退学的贫困生再次燃起求学的希望,企业的精神鼓舞着贫困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企业资助,可以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
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义
积极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一方面对贫困生来说缓解了经济困难,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资助贫困大学生体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已成为许多知名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热心支持公益事业,支持国家教育事业,正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体现企业热心教育、关心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使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
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
通过让贫困生在本企业勤工俭学,可以直接地考察、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个性特征,既为他们提供了工作锻炼的机会,又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捷径。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毕业后为企业做出贡献。
树立了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
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具体印象。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无不重视企业在公众中的社会形象。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向社会树立了企业支教重教、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如何资助高校贫困生
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基金。
奖励基金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直接在经济上帮助大学生的一种资助形式。专项奖励基金方便、直接,具有固定性和连续性,是贫困生获取经济扶助的重要渠道。例如,在浙江省团委实施的“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中,企业捐资5000万元,设立“浙江省大学生资助基金”,基金增值部分用于资助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根据目前的基金规模,每年可以资助1000名以上大学生。许多知名企业都在高校中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如在上海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和“民营企业帮困奖学金”,湖南设有“创远集团50万元助学金”,河南有中泰集团“助学成才”特别援助金。还有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百胜餐饮集团联合设立的“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该基金自2002年9月实施以来,共资助贫困大学生320人次,资助金额为160万元人民币。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如前所述,勤工助学市场狭小是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存在的不足之一,目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限于校内,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贫困生的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有的工资过低,如某私营企业,要求大学生每天早晨7点上班,干到夜里11点,工资只有每天20元。有的雇主心怀不轨,调戏甚至强奸贫困女生。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许多贫困生对校外勤工助学机会望而却步。企业如能加强与校方联系,提供本企业的一些工作机会给贫困生,既可以降低本企业劳动成本,又可以使贫困生找到勤工助学岗位。
积极帮助录用的贫困大学生尽早完成还贷任务。
助学贷款是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的一种优惠政策。这种借款是无息或低息的,还款方式采取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分期返还。按时还款是保证贷学金制度长期运作的关键。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贫困生在如期还贷方面做得不够好,究其原因,有的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有的是由于工作初期收入不高,经济压力过大。如果企业能配合银行制定措施,如为贫困生先行垫付偿还借款、督促本企业录用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还贷,在间接上也是对贫困的一种支持。
对本企业下岗职工、贫困职工有子女就读大学的,给予经济补助、工作照顾。
目前,高校贫困生来源复杂、分布呈现多样性,既有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也有城市下岗、贫困家庭子女。近年来,因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家庭收入急剧下降,城市贫困生逐年增加,2002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职工人数就有410万人。因此,企业一方面应积极向社会上的贫困大学生给予捐助,同时对本企业的困难职工更应多加照顾,有子女就读大学的困难职工,一般都已步入中年,知识老化、身体状况下降,再就业竞争能力弱,家庭负担沉重,在面临企业倒闭或改制时,常常面临下岗失业的威胁。企业应关注这部分职工的家庭生活,如尽量避免夫妻双方同时下岗,对家庭困难者给予子女教育补贴和奖励。这在间接上也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一种形式。
企业在资助贫困大学生中应完善的措施
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应注意维护贫困生的自尊。
贫困大学生年纪轻、自尊心很强。在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下,贫寒并不被一般人视为荣耀,家境贫寒是贫困生最大的隐私和痛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捐赠无疑是一次极其艰难的心灵考验。有的资助活动中,过分渲染贫困生的家庭窘境、家庭隐私,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因此,企业在资助贫困生时应考虑方式方法,比如,将无偿资助改为分期借贷,在电视报道中,不突出学生的个人资料和隐私,即使需要报道时,也应征得学生的同意认可。
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要将经济扶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如前所述,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和行动上的惰性,对有的学生而言,还感到是一种施舍。因此,企业可以考虑改变无偿资助,将经济扶助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企校交流,采取经济资助与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相结合的形式资助在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由企业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大学生在实习期或寒暑假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借此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强。使得资助过程转变为培养的过程,即在帮助贫困生方面由简单的捐助变为培养能力与资助相结合;使资助的过程变为创造价值实现自强的过程,使单一的打工行为转变为全面的学习过程,从而让企业文化走入校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融入企业。
企业捐助不应仅仅关注名牌、重点高校。
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篇4
1 高校食堂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高校食堂文化虽然属于企业文化,但却具有其独特性与特殊性。高校食堂企业文化是高校在“三服务、三育人”活动过程中,以学校为阵营形成的,教育导向与经营理念相结合,食堂员工共同奉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食堂的服务对象是学校,这就决定了其企业文化必须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及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只有这样的高校食堂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接受。这就造成了高校食堂企业文化鲜明的特殊性。
2 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提升食堂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食堂作为特殊的企业主要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微利保本经营,很难兼顾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面对校内外餐饮业的强烈冲击,会出现部分食堂亏损。为扭转这一局面,使高校食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食堂应注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学校与学生面前建立高度的信誉感,以此提升食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食堂的健康、良性发展。
2.2 激励、约束员工的隐课堂
食堂的员工长期重复着同种工作程序,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方面,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激励下,能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有利于推进食堂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对员工还具有约束作用,使员工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食堂利益时能以大局为重,维护食堂的利益。
2.3 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地方,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而食堂不仅要做好学校师生的供餐保障,还要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在食堂内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促使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热情服务、礼貌用语、文明用餐、卫生整洁等食堂特有的文化,辐射到每一位就餐的学生,使学生感受食堂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熏陶,进而渗透到校园,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3 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食堂企业文化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员工为本”,加强员工的文化培训与岗前培训,在食堂广泛开展学习专业技能、学习文化等活动,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并在食堂内部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员工人格、价值,充分信任员工、理解员工,使员工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
3.2 注重创新
创新是高校食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食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食堂企业文化创新包括:①管理人员开发新的创意,创造新的经营理念,实现观念创新;②积极为员工创造服务意识更新、技术技能提高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创新欲望和动力,挖掘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③修订与完善食堂的管理制度,创立新的管理机制,使经营与管理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④不断开发食堂菜肴品种,形成拥有地域风味的低、中、高、精的不同层次的菜品,创新营销手段,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由此看来,对高校食堂来说,企业文化创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食堂只有建立特色的文化,才能在发展中超越总体目标。
3.3 融合经营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脱离制度管理。没有完善的制度,高校食堂将无法进行经营与服务,但是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包含整个食堂的活动,不能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成为一种规范和理念,弥补了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能挖掘管理的本质,丰富管理的内涵,赋予经营管理更强的生命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提供企业文化建设的沃土,有利于增强食堂内聚力,提高食堂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有利于实现员工与食堂的共同目标,不断增强食堂的管理水平,提升食堂在外部餐饮冲击市场中的竞争力。
3.4 发挥领导者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定义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塑造者、传播者、培育者和发扬者。食堂的领导者应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对企业建设应有独特的见解,对食堂的发展具有远瞻性。此外,食堂的领导者还要亲自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设计文化建设的各环节,提出个性化的观点,突出独特的管理意识。通过领导的人格魅力、管理艺术和感召力,影响员工发挥最大的工作潜力,促进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定雄武.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肖妍.高校后勤实体企业文化建设的方针与措施分析[J].才智,2014(4).
[3]徐友飞.我国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文化建设[D].苏州:苏州大学,2008.
[4]张念国.食堂文化在其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篇5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高校企业文化 篇6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校后勤 企业文化 社会化改革
[作者简介]申瑞林(1956- ),男,河北新乐人,河北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后勤集团总经理,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及投入产出。(河北 唐山 063009)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81-0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下,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培育、发展、固化起来的,是由企业员工共同形成的心理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与之相应的管理特征和管理观念所构建的一种微观文化,是企业经营与管理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和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具有灵魂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和导向作用。因此,构建高品质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真正顺利实现现代企业化运作,成为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现代企业意义的经济实体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是高校后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必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促进企业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任务,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载体,高校后勤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必须根植于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校园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沃土和源泉,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母体。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一定要体现校园文化的共性和教育背景。体现深刻的人文特色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孕育和谐的后勤团队。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日,鉴于后勤职工的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只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原则。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步,要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以全心全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宗旨,以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廉价、高效、多方位的后勤服务为根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企业经营理念。
河北理工大学后勤集团在改革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高品质的后勤文化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从政行为推行公开化,实行基层教代会制度,加强工作透明度;用人办法推行聘任制,为职工创造学习和竞争的氛围;经济行为推行目标制和招标制,增加公平性,为企业增收节支;后勤集团根据各行业的服务特点,在各服务窗口推行文明服务用语活动,开展宿舍文化节活动,在一些重要岗位实行统一着装和挂牌服务,以体现团队精神;通过学校广播、学报、情况反映、校园网及后勤集团创办的《后勤通讯》等多种渠道,将后勤服务公开化,并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提高了后勤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成为学校师生与后勤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得到了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为后勤集团深化改革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为依托
高校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前沿阵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孵化器。高校后勤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重点围绕加快后勤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后勤传统产业现代化、高新科技产业化。高校后勤企业要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用科研成果打造企业的品牌产品,提高后勤企业的科技含金量,并以此为依托,搞好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满足学校的需要及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需求,用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劳动创造一流的后勤企业文化,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立足点和归宿。要始终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提高后勤员工的整体素质,如:重视和推广网络服务功能,推行计算机管理,在工人中开展学习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等活动,使员工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高校后勤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员工的智慧向社会空间扩展,向决策层面延伸,为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打造组织平台。
三、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广大师生和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同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统一起来,也集中体现了我党坚持崇高价值取向的先进性。一切变革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都将难以实现其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不同利益主体,发生利益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党组织,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兼顾学校利益、师生利益和后勤干部职工利益。
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搞好“三服务两育人”是我们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高校后勤文化必须是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悉心关注的企业文化,也必须是蕴含先进文化内涵的企业文化。在改革中我们只要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想广大师生员工之所想,急广大师生员工之所急,干广大师生员工之所需,诚心诚意为广大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就会得到各方的肯定和支持。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探索与实践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校后勤,后勤企业
当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不在是个新鲜的话题, 尽管改革的方式、模式、体制等都不一样, 但是在这里有个共性的问题, 那就是在做好服务的同时, 改革后的后勤服务实体如何去独立运营和生存。我认为关键性的一点是确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
1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以及反映企业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 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与一般意义的企业文化相比, 具有鲜明的个性, 不同的内涵、结构、功能、体系和基本原则。一般可以这样认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那就是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和生产经营活动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三服务、两育人” (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这一宗旨, 兼顾教育和经济两个属性, 发挥好基础、先行和保障三个作用, 实现管理、服务、育人、经营四大功能, 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后勤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2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结构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般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 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层, 制度文化是保障, 行为文化是方式, 物质文化是基础。
2.1 高校后勤企业的精神文化
深层精神文化是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包括后勤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精神等内容。它是与企业有关的意识形态的总和。
如高校的餐饮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首先弄清楚质量理念:饭菜要可口, 营养要丰富, 价格要适中;其次是服务理念:窗口服务人员要热情、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和投诉要及时整改, 对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的接受, 把师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顾客来对待;再次对内要注意人才理念:要善于发现员工的长处, 比如心思缜密的可以用来当会计、善于协调人际关系的可以用来做人事或采购等;最后是创新理念:餐饮业也需要创新和保留, 做到既要坚持经典的菜系, 也要不断创新出新菜系, 而且要根据时节进行变化。
高校后勤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包括领导素质和职工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职工道德素质等, 同时需要培养出领导班子和负责人的行为感召力以及企业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2 高校后勤企业的制度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的制度文化是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称, 是后勤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 它具有共性的、强有力的行为规范要求。
如高校超市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劳动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物资供应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服务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让不同的人员对照自己的岗位, 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 使员工产生责任感, 从而有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行为。
制度文化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 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必须依靠制度的保证去实现, 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 使企业精神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
加强对后勤企业员工的教育和管理, 建立健全和完善后勤规章制度, 有效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 能够促使高校后勤企业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制度文化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一种制度保障。
2.3 高校后勤企业的行为文化
高校后勤企业的行为文化是指在为师生服务过程总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经营作风、精神面貌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一般包括后勤服务单位的领导行为文化、模范人物文化和员工的群体行为文化等。
作为后勤企业的负责人, 他的行为文化是职工的一面镜子, 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行为在企业里面是一种表率。一位优秀的后勤领导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将自己的价值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身体力行、广泛推广, 以形成企业共有的文化理念、风貌、士气与氛围。
企业模范人物的评比对企业行为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对业绩优秀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表扬, 并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企业负责人应该积极的发掘各个岗位上的模范人物, 大力弘扬和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 从而使后勤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得以形象化。
后勤员工是后勤企业的行为主体。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真正意义上代表了整个后勤企业的服务水平、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精神风貌等。从这个意义上需要不断的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并且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结合起来, 让员工在具体的岗位上表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
2.4 高校后勤企业的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高校后勤企业的企业产品对于经营性的后勤企业和非经营性单位所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一种是有形的商品, 一种是无形服务。
物质文化对高校后勤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高校后勤硬件设施和高校后勤总体形象的设计与建设。
(2) 后勤企业在员工生产经营活动中建立必要的保健、卫生、安全等设施, 以及为提高员工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素质所建立的必要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
(3) 用于宣传的高校后勤的报刊、杂志、主页等载体。
3 构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途径
当今时代使文化管理时代, 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高校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系统工程, 应把企业文化建设置于生产经营的先导地位。
3.1 企业管理层要重视和倡导
管理高层人员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 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及经营理念等直接决定了企业文化走向。
第一、树立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完成对企业战略性系统思考, 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可能性机遇、关键性任务以及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二、搞好企业文化的规划。要在对本企业固有的优秀传统充分调查研究、进行挖掘的基础上, 进行筛选梳理、精炼升华, 提出具有本企业个性特征的管理理念、价值观, 形成自己企业文化。第三、将抽象的企业文化理念具体落实到本企业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中, 形成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工种都有员工公认的先进领军人物, 使企业的先进面不断扩大, 从而带动整个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为领导者, 必须不停的学习新的理念、新的知识, 不断提高个人水准, 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用自己的行动为员工作出表率, 努力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3.2 全体员工要积极参与
基层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一个企业的文化是通过职工的思想、工作心态、工作作风、行为举止来体现的, 必须通过形成共识的企业文化和塑造员工好的习惯来打造企业文化。要将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精神, 企业的经营理念等都应该让员工知道并理解、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3.3 加大宣传和目标激励
首先, 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要进行宣传。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在员工内部进行宣传, 也要在企业外部与师生进行沟通说明。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服务热线电话的建设, 员工能及时了解后勤的每一步行动, 使高校后勤上、下级之间可以互相沟通、高校后勤企业与师生之间互相沟通, 时刻提醒员工的行为规范, 激励员工为后勤总体目标而奋斗。同时能达到对外宣传后勤和对后勤服务进行监督的作用, 消除一些在服务过程中的曲解、误会, 增进广大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信任和支持, 塑造后勤的品牌形象, 并对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其次, 要进行目标激励。通过生产服务竞赛活动、技术比赛等各种工作竞赛等方式评先进、授奖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种激励, 实际上表明了企业文化的导向。
4 结语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后勤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积极推进高校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 是高校后勤企业拥有光辉灿烂未来的一个关键, 。
参考文献
[1]张国梁.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卓, 蔡启明.企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仲宏.高校后勤的企业文化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
试论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篇8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内涵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 结合学校、企业的目标和任务, 考虑文化模式, 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先进文化不动摇, 必须始终坚持用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促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
1. 高校后勤企业精神文化。
它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 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 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后勤企业体现的是绿叶精神、甘做嫁衣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少说多做的敬业务实精神、团结互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育人实践和服务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共识, 通过这种精神文化, 引导价值取向, 确立行业规范, 塑造职业形象, 加深文化涵养, 增强员工凝聚力。
2. 高校后勤企业制度文化。后勤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
业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 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 它把后勤企业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一般包括企业法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 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高校后勤企业行为文化。
后勤企业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中产生的活动文化, 是以后勤员工和行为为形态的一种中层企业文化。如企业目标、企业计划、企业管理制度等, 通过文字的表达, 传输着企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如管理制度中对劳动纪律的表述:“严禁上下班迟到、早退, 违者一次罚款10元~30元。”这是一种纯理性的表达方式, 让人望而生畏, 换成以下表述:“迟到早退意味着浪费别人的生命”, 则反映了企业的“人本”意识和文化氛围。
4. 高校后勤企业物质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还包括校园环境、生活设施等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 求知、求美、求乐等心理迅速发展, 对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要重视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 为学生构筑优美、舒适、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升高校后勤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方面, 引入竞争机制, 逐步放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 另一方面, 逐步将后勤企业推向社会市场, 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 后勤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以及狭隘的自我保护意识, 正是社会化后勤企业的三个致命弱点, 如果后勤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 不构建具有后勤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会逐步丧失校园服务市场的立足地, 更没有实力去开拓校外市场。
2.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践行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需要。
“三服务, 两育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和重要原则, 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则是推进和深化“三服务, 两育人”活动, 实践“三服务, 两育人”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高校后勤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 决定后勤企业比一般社会企业多了一层责任, 要求其提供的后勤服务必须坚持“教育属性”导向, 以是否有利于学校稳定,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为标准, 可以说,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 具有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和教育作用, 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的激励因素, 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可以促使青年学生形成高远的人生格调和价值追求, 促进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 高校后勤在发展高校先进文化, 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后勤应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 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作风、优美的环境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发挥其社会示范作用和育人功能。
3.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的需要。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人心, 激发员工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工作热情, 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的后勤企业与社会成熟企业相比, 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更需要后勤员工团结一心, 坚定信念, 努力拼搏。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员工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机制, 引导后勤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增强与高校后勤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目标内化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 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生机勃勃的集体力量, 做到“人企合一”。
4. 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 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 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高校后勤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管理模式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后勤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行为规范, 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上层次, 逐步走向科学管理。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路径
1. 以人为本, 提高高校后勤员工整体素质。企业是以人为
要素的经济组织, 高校后勤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竞争, 而服务和管理的主体是人, 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对人的需求的满足, 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立身之本。现代优秀的企业,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无不树立“以人为本”。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把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其基本方针, 重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 培育和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要利用职工业余时间组织文化学习、技能培训, 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使职工通过各种活动, 增进彼此了解,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使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更具凝聚力, 为后勤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 服务为本, 培育高校后勤企业核心价值观。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高校的特殊背景, 从建立和谐的后勤文化体系入手, 明确高校后勤企业服务的理念、方式、内容, 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理念上, 要注重对职工进行服务意识培育, 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 树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 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 使师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 同时还是一种享受;服务方式上, 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 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 开展感动式、主动式、全程式、预约式服务, 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服务内容上,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后勤服务管理, 改进后勤服务方法,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
3. 立规践矩, 建立健全高校后勤企业刚柔相济的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是刚柔相济的管理艺术。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约事、纪律监督直到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柔性管理是依靠激励、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刚性管理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强制性的、直接的、外在的管理, 它注重理性, 富于刚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非强制性的、内在的、人性的管理, 它注重感性, 富于弹性。刚性管理中的制度、纪律是企图通过对人的活动的限制达到管理的目的;柔化管理的“自我改善”, 以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要为目标, 能深层次地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目标, 而且愿意挖掘潜能、发挥天赋, 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4. 领导带头, 典型引导, 广泛宣传。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仅仅是职工手册上的文字, 不是抽象的教条与乏味的口号,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渗透、理解、共享, 使文化成为职工的“共同知识”。领导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龙头, 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召, 对职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 要塑造成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 领导者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 并通过自身行为向全体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傅祖浩.构建与先进文化相适应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 (10) .
[2]胡哲锋.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 2006, (5) .
浅谈高校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 篇9
在人力资源这个特殊的市场, 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 而作为人才培养一个重要机构的高校来说, 如何尽可能培养出优质的毕业生, 将学生这种特殊的商品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将是高校一种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阶段向文化管理阶段转变。人们工作的动机也已由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 不再单纯关注企业的待遇、工作环境, 而是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事实上, 毕业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时, 大部分是因为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 更多的矛盾源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 这也正是其不适应企业文化的表现。因而, 让现代大学生认识并适应企业文化, 及时协调自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文化, 是与专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去培养出一个能充分适应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需要用文化的氛围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也能更好地走入社会, 另外, 对学校而言, 这也有利于提高学校能力和名声, 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1 学习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理论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 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中心, 充分反映了对生产关系要素本质的客观认识,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重视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 既能够避免“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片面做法, 又能够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2]。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它不只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氛围的代表, 同时也是一种理念的传播, 更是人们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的象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授学生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授学生以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学习企业文化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东西至今之所以能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正因为他能够给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带来一种精神动力。焕发人的精神,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鼓励和促使人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使每个人都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从而给该组织或团体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带来一种积极的刺激, 让每一个人都拥有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同时, 在工作中释放出自己全部的激情, 而员工这样高效率的工作必将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和利益。
学习企业文化的方式很多, 首先大学生可以积极阅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 尤其是有就业意向的企业的文化书籍。比如, 当我们有兴趣到西安杨森应聘时, 就必须了解西安杨森以“鹰”为代表形象的企业文化, 了解其“不仅要做出头鸟而且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的精神;如果你对海尔公司感兴趣, 就必须理解海尔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只有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 才能真正地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其次, 高校应在毕业班级开设企业文化课程, 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设企业文化方面知识, 并将其作为毕业生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进课堂, 加强对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
再者, 高校还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学习和了解企业文化。比如,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文化调研, 或邀请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到学校宣讲企业文化。高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企业招聘会, 或者到企业短期实习等形式了解企业的文化。
2 适应企业文化的紧迫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企业形象的本源, 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日益突出。
对于大学生来说, 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是最重要的问题。然而, 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满足该基本要求呢?工资待遇优厚?工作条件舒适?不尽然!这些对于员工来讲只是“保健因素”, 真正的“激励因素”则是企业工作本身, 包括:企业岗位需求与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 企业共同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 企业要求与个人习惯的差异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 公司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 企业文化对大学生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 适应企业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择业不可回避的问题[3]。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以及社会贡献功能, 都将对企业的工作方式、领导方式产生影响, 而这也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待新员工, 工作文化、思维方式怎样, 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是否干涉员工私生活, 是否给员工培训机会等等, 都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影响到员工的敬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如果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该公司的人际关系, 不能理解上司和领导对待员工的管理方式, 就无法开心地为公司服务。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选择自身适应的企业文化是十分必要的[4]。
3 企业文化教育的前瞻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人格化的性格”, 包含有以下几个特征:综合性、服务性、可传性、易变性、继承性、适应性、结构性和独特性。而作为高校中存在的校园文化与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教育功能, 对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熏陶作用。首先在加强企业文化教育过程中, 要认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如果认识不清往往会影响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这些差异是高校必须加以引导且大学生必须辨证吸收的部分。其次, 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共性的部分, 也存在着应用领域和实际效能的不同, 存在着共而不同, 同而不一的现象, 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此, 为了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 必须要注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在融合中寻求共性, 适应差异, 形成共识。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 尤为重要的是, 要积极尝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不仅是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强企业文化教育前瞻性、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首先, 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实际, 与学生就业的企业共同商讨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积极邀请有关企业进校园宣讲和推广企业文化;其次,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文化因素, 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 重点抓好企业要求又能在学校阶段落实的部分, 比如说文明规范用语、佩带工作牌、考勤制度等, 在文化建设上全面贯彻“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再者, 学校应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调研, 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纳入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体系中等等。
总之,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文化传递、传承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专门场所的高校, 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企业文化教育, 引导大学生关注企业文化, 并适应企业文化。这样既能使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顺利就业, 又能使他们更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 有利于个人, 也有利于企业。因此应该把企业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由建勋.现代企业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德.企业文化与CI策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晓峰.现代工业企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高校企业文化 篇10
这是确保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 也是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只有后勤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才能获得进行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所必需的经济支持, 另一方面也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真正得以贯彻执行,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阶段或形式上。另外, 后勤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其他员工起到了敲警钟的作用:高层领导的重视使得普通员工在心理上不会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过于粗心大意, 相反还必须在行动上予以配合与支持。这就是领导的权威效应。在浙江林学院产业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后勤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得其企业文化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在调查的执行阶段, 由于公司高层领导的带头支持, 笔者所进行的调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就顺利完成了。
二、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
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进行从一开始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过程上来看, 要进行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 首先就需要对后勤集团进行相关的调查和访问 (这是第一阶段) , 而这个调查和访问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需要财力的支持。在调查报告形成后, 要针对后勤集团的现状提出有效的企业文化纲要以及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 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就进入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导入阶段, 其次是完善深化阶段, 紧接着就是维护提高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层次, 有不同形式的培训, 而培训的顺利进行需要大量资金。此外,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后勤集团始终要注意运用相关媒介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提供服务, 而与媒介的合作同样需要资金。此外, 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精神, 而企业精神原本是无形的, 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才能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 也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精神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形式之一就是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即CI) 的塑造。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塑造也是需要大量资金作后盾的。因此,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准备一笔专门资金以备用。在浙江林学院产业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集团的高层领导就曾明确表示:由于公司目前的CI没有内涵, 因此将会根据企业理念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更改, 以更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而CI的变更将需要上万的资金投入。
三、加强文化传播
(一) 明确传播者主体。
传播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源, 也就是讯息的发送者。在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 有很多传播者。而这些传播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传播者在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只是在特定的阶段处于主体地位。既然如此, 那么, 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 就要弄清楚各个阶段的传播者主体是哪一部分人, 这样, 才能确保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出现障碍, 从而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效果。在经过相关的调研之后, 导入后勤企业文化的时候, 首先处于传播主体地位的是后勤企业的高层领导。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最初都是由他们所倡导的, 而且作为后勤集团的领导, 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从信源的可信度来看就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也就是说, 后勤集团高层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起后勤其他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 从而在后续的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顺利进行。当后勤企业的高层领导已经大致领略了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之后, 企业文化的传播主体就转移到了后勤企业中层员工的身上。这时, 他们在确保企业文化由高层向基层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如果他们不能正确领悟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那么, 经由他们传递给基层员工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从而严重影响到传播效果。
因此, 当中层员工处于传播者主体地位时, 要确保他们的传播者主体地位, 以确保相关讯息能顺利到达信宿———基层员工那里。当讯息被广大基层员工接收到时, 传播者主体再一次发生了转移:由中层员工转移到了基层员工。在很多情况下, 有关后勤企业文化的讯息都是由基层员工传达给目标受众, 即广大师生员工的。因为, 基层员工大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 他们是直接与广大师生员工接触的, 也就是说后勤企业的众多目标受众是通过与基层员工的接触来感受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后勤基层员工是否真正领悟了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并将它切实贯彻到其具体的服务工作当中去, 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说, 基层员工是否意识到自己的传播者主体地位, 并将自己的传播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能否切实感受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 还直接影响着后勤集团在广大师生员工心目中的形象。而且, 从后勤集团的发展来看, 后勤基层员工的这种传播者主体地位还不是短暂的, 而是长期的。只要后勤集团存在, 那么基层员工的这种传播者主体地位也就不会消失。因此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播过程中, 切不可忽视基层员工的这种长期的传播者主体地位。
(二) 明确传播内容。
这一点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播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传播内容不清晰的话, 那么不仅会导致信宿接收信息的困难, 而且会使得传播效果大受影响。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传播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等。
(三) 确定相应的传播渠道即媒介。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 在后勤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 随着社会的发展, 媒介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然, 媒介的多样化也为后勤企业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因为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媒介进行传播, 从而形成立体传播攻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导致的受众覆盖面不够广或者传播效果不明显的弊端。而在目前, 高校后勤集团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的媒介还是比较多的。其内部的媒介就包括了后勤集团的网站、后勤集团的公司简介、员工手册、公司内部报刊。这些都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媒介。在这当中尤其要注重对网络媒介的运用。笔者在为浙江林学院产业后勤集团进行企业文化的相关调查时, 发现网络是相关受众了解后勤集团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 根据传播对象确定相应的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由意见领袖实现“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传播效果。而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就存在着两种对不同传播对象发生作用的意见领袖。第一类是对基层员工起作用的意见领袖, 这一类人一般就是后勤企业树立的企业英雄。他们往往由于具备较高的思想境界、业务能力而成为广大基层员工一致效仿的对象。由于他们来源于基层, 并表现突出, 因而他们的言行对基层员工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另外一类就是对广大学生起作用的教师。由于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殊性导致学生一般而言对教师的话还是比较认可的, 而这个认可就使得教师也成为一类意见领袖, 由于教师与广大学生一样, 也是后勤服务的顾客群体, 因此, 教师用自身的消费经历向学生传播后勤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 就避免了后勤集团“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的嫌疑, 从而增强了传播效果。
(五) 根据反馈意见对后勤企业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它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实是必需的、但又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确定传播的实际效果如何, 是否偏离了企业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如果发生了方向偏离, 那么就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将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对于后勤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来说, 最常见的一个方向偏离就是在看到后勤集团企业性质的前提下, 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后勤集团发展的首位, 这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与偏离。高校后勤集团虽然目前已是企业性质, 但是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而是应将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服务放在首位。而要获得相关的反馈意见以确定是否发生方向偏离可以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然后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宏来.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开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新局面[J].石油教育, 2003, (2) :89-93.
高校企业文化 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 城市文化 “独秀”校园品牌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5—02
桂林是一座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名城,其秀丽巍峨的风景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瑰丽的宝藏。当前桂林市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把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根本战略,把“文化”作为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以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打造桂林市的魅力旅游,谋求又好又快的新发展。作为桂林市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广西师范大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成效显著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西师范大学“独秀”校园文化探究
广西师范大学在人才的普及与培养、科技与创新层面,对桂林市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强的辐射。作为城市主要的“智慧团”、“创新源”、“人才库”,广西师大也愈加重视与桂林城市文化的互动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其中“独秀”校园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便是一个典型。“独秀”校园文化品牌的推出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团委集体策划的结果,这一品牌的塑造依据了广西师大王城校区地处独秀峰的地域优势,也寄予广大师生对师大“独秀一枝”的学术期盼和追求。当前“独秀”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正有序开展着,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独秀大讲坛、独秀作家群、独秀画家群、独秀嘉人、独秀网站创建等。
二、“独秀”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独秀”校园文化不仅传承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与传统,而且提升了桂林城市的形象与品格,响应了桂林市政府“文化立市”的战略方针,推动了自治区“文化广西”的打造,它的推出有着很强的校园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首先,“独秀”校园文化的品牌塑造实现了桂林城市文化与广西师大文化的融会贯通。一方面,“独秀”校园文化品牌塑造提升了广西师大的文化综合实力。独秀峰是桂林市的地标,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独特的文化标志。以“独秀”二字来打造校园文化,既显示出广西师大校园文化建设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更喻示着广西师大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本着独树一帜、木秀于林、卓然独立的内在理念。“独秀”校园文化的品牌形象塑造,必将推动广西师大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创新,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例如“独秀”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中的经典品牌——独秀大讲坛便成功地提升了广西师大的全国知名度。独秀大讲坛是以“领略大师风采、聆听智者声音”为口号,通过讲座的形式开展,现在已经成功举办了100多期,每期主讲人都是来自全国各个高校或某一文化领域、专业领域很有建树且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所涉猎的内容更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另一方面,“独秀”校园文化品牌塑造丰富着桂林城市的文化内涵,推动着桂林文化的建设。只要对桂林稍有耳闻的人都知道桂林有两张享誉世界的名片:一是闻名天下的山水旅游名城,二是全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桂林的山水这一层面来说,正所谓“山水甲天下”,桂林以其隽永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淳朴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然而,美景若无文化的支撑也只流于形式的空洞而无法上升到心灵的震颤。旅游文化的打造也正是当前桂林市发展瓶颈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难关。实施文化与旅游互动战略,既是继承发扬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旅游的必经之路。而“独秀”文化品牌的塑造正是文化和旅游巧妙结合的典范。再从桂林的文化底蕴来看,桂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着“独秀”的文化精神。桂林在历史上处于荆楚之地与百越之地的交汇之处,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部。这一地域特点决定了桂林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其中,作为“独秀”文化系列的代表群体——独秀作家群正是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形成的。抗战时期,第一代独秀作家群在桂林营造了一种进步的文化氛围,他们的文学创作深深地烙印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战救亡、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如今,独秀作家群成为在广西文坛乃至全国文坛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学源性文学创作集群,它的推出提升了桂林的旅游品质,深化了桂林的文化内涵。
其次,“独秀”校园文化的品牌塑造响应了“文化广西”的建设,推动了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文化广西建设若干政策的规定》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广西建设的口号。文件中写到,建设文化广西的总体目标是:从2006年至2020年,用15年的时间,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先进省(区);[1]同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广西文化的改革发展十分重视,郭声琨书记就曾强调,要把广西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迫切需要增强思想文化软实力,要求着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实现新突破;[2]在2010年广西“两会”上,马飚主席也明确提出,文学艺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经过“十一五”,广西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形象进一步提升,区情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广西文化建设将迎来新高潮,文化产业将进入加快发展的时期,广西文学艺术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把握变化、适应需求,为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独秀”校园文化品牌的塑造,正是广西师大对当前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交融现状摸索的结果,同时也是是对文化广西建设责任的自觉担当。正如广西文联主席潘琦所说:“八桂之乡的广西,在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文化姿态阔步前进,一代又一代的广西文化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操守书写着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时代的追问,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承担。广西——— 这条文化的方舟,正承载着广西的光荣与梦想,驶向世界与未来。”[3]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广西师大树立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识,坚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理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独秀”校园文化品牌,而今,它已成为建设“文化广西”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Z].2007,(4).
[2] 广西上半年工作会议举行 郭声琨马飚作重要讲话[N].广西日报,2008—07—28.
[3] 潘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广西文化建设[Z].独秀大讲坛,2010—05—23.
高校企业文化 篇12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大部分高校后勤部门为了慢慢由学校的职能部门整改为企业,一般更名为“后勤服务集团”。高校后勤集团的财政独立核算,管理自主独立。依靠高校及周边的社会资源,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服务广大师生、服务集团所有职工的同时服务于社会,达到与社会的利益双赢。
二、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独有的价值观、理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的团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内在的动力,对于增强企业的外在竞争力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管理层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重心。新时期,很多产业、企业不断的分解和融合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从根本上说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树立、打造自身的企业品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的精神食粮,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见,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在改制之后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基础。
三、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的企业文化现状
(一)集团发展历程
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是由原总务处、基建处下属各单位、学工(部)处宿舍管理科转制组建,于2001 年1 月正式挂牌成立。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而组建的,以学校后勤保障为纽带、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收费为特征的多个服务中心实体组成的综合性后勤服务机构。
后勤服务集团改制一般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采用财政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模式。集团的发展目标是逐步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方式,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后勤设施和条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重组和改制,不断壮大集团实力;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在充分占领学校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市场,扩展服务范围,参与社会竞争,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设有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及9 个中心。经营服务范围涉及餐饮、学生公寓管理、物业管理、校园建设、交通运输、水电供应、接待培训、物资采购、加油站及超市等。
(二)企业文化现状
1.取得成果。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利用十几年的时间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品牌,有效做到了:(1)增强凝聚力,构建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的价值观。(2)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成功实践与验证,让所有员工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3)使集团所有员工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激励员工积极工作。(4)提高企业竞争力。历经十几年的奋斗及努力,广西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已经适应了企业间的竞争。(5)引导员工敬岗爱业。利用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并培养其高尚情操,使员工产生爱企业、护企业的深厚感情。
2.存在不足。(1)受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难以带领企业跨越式发展。(2)整合及利用社会化资源还需要加强,主要体现在多校区办学,在资源整合及利用上显得疲软。
四、打造企业文化的途径及方法
(一)完善规章制度及软件建设
1.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生存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通过规章制度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人际关系等。
2.工作与决策。推动和制约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务必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及企业的发展规划,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宣传企业经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决策。
3.规范典礼及仪式。企业在铸造品牌的企业文化时各种典礼和仪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既能推广企业理念、决策,又能有效贯彻各个方面的管理措施。如企业各类周年庆典、会议、展览以及企业内部外部节日等。
4. 树典型、立模范。谁都希望是最优秀的,都希望被认可和赞扬。通过树典型、立模范能有效落实企业管理理念,给不同层次的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及模范,并且还可以对所有的员工有切实的影响。
5.拓宽传播途径,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拓宽传播企业理念的途径,共享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员工切实参与到企业文化中,就需要建立畅通而多样化的途径,如内部网络、报刊、论坛、宣传阵地等。
(二)实施方法
1.严格执行“三会”。“三会”即晨会、夕会和定期总结。每天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前的短暂时间宣传、传播公司的价值理念、发展思路。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个年度定期召开部门或者全体的例会(总结会),形成制度,创建文化特性。
2.定期阶段性小结。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的管理理念及发展计划对照自己的行为开展工作小结和思想小结,自我评价自身的工作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同时提出企业的不足及建议。
3.拓宽宣传渠道。积极利用各种宣传载体,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显示屏、集团网站首页等开展企业文化宣传。
4.表彰典型典范。奖励之下出勇夫。通过褒奖典型典范给员工塑造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5.打造集团品牌服务项目。通过不同的服务领域,以“服务月”、“服务周”等形式定期举办服务师生员工的活动。
6.积极开展培训及外出参观学习。培训能提高业务能力,外出参观学习能提高员工团结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通过培训、学习还可以交流建设企业文化经验,做到取长补短。
7.企业创业、发展史陈列室。迎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势头,支持产新创业,树立创业典范,陈列一切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物品。
8.丰富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指企业运动会、校运会、趣味运动会、集团文艺晚会、歌友会、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载体打造企业文化。
9.引进新鲜血液,吸收新思想。新的人才队伍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能有效更新和整合现有的企业文化。
10.开展自评、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知道自身工作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能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能提高员工作能力。
11.发挥领导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领导应该做到带头示范。
12.创办企业传媒报刊。企业报刊、传媒刊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企业报刊、传媒刊物是向企业内外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公众和顾客宣传企业的窗口。
(三)塑造企业文化独特品牌———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包括文字、颜色和吉祥物,这些都是企业的重要标志,让人从企业集团的标志文字、标准颜色和吉祥物认识企业文化,认识企业品牌,所以,高校后勤集团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形象系统已经是企业发展的保障途径之一。高校后勤集团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的自身视觉形象是依附于企业理念的,它是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
(四)构建信息化、网络化体系
“互联网+”已经逐步渗透到人民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各个领域,并且普及、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人们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开展学习、工作和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高校后勤服务集团要想在企业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不但要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同时还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企业的运营。
参考文献
[1]闫函,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1).
[2]李寒平.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5,(Z8).
[3]娄金霞.基于文化再造角度探讨物业管理企业文化[J].企业技术开发,2015,(27).
[4]尹平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5]陈春红.企业文化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6]宋连霞,等.创新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中国房地产,2015,(9).
【高校企业文化】推荐阅读:
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08-31
高校校办企业08-25
高校与企业09-11
高校和中小企业08-24
高校企业孵化器09-04
高校与企业会计制度论文08-17
浅谈高校后勤企业细节服务与精细管理09-03
从高校选派人才到企业挂职工作会上的发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