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2024-05-19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通用4篇)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篇1

摘要:军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国家军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让军休干部安度晚年,对维护改革的稳定局面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分析了军休干部、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路径选择

一、军休干部及军休服务管理

(一)军休干部

“军休干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定义是将退休士官包括在内的符合移交到地方安置并且享有部队退休离休待遇的人。狭义定义是移交到地方来安置的部队退休离休干部。军休干部身份的限定指的是符合部队退休离休条件的人和符合相关退休安置规定的退役士官。在相关的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定中,对退休干部、离休干部及退役士官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年龄、服务年限等。

(二)军休服务管理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是民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序管理和协调军休干部的晚年生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及特殊组成部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是落实军休干部生活和政治两个待遇,加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为军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从管理方法、机构编制及管理体制角度入手,分析传统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

就管理方法而言,设立财务室、办公室、活动室、医务室、阅览室等部门,按照“所长责任制”来开展具体工作,逐渐形成“机关化、封闭化”的管理模式。就机构编制而言,属于事业单位,由中央财政全额拨款,按照定编定岗、机构的规模大小、接收的军休干部数量来对应配置经费和车辆,执行专车、专编、专款的专用管理制度。就管理体制而言,可以看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通过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全额拨款建所建院,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及计划,接收军休干部,这种模式是“军休所”管理模式,集中且封闭,是军休干部的养老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服务保障功能和行政事物管理功能。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军休干部数量的增多,要求的多元化和安置的分散化,使得集中式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

二、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现实需要

社会化是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主要趋势,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转变适应了该趋势发展,也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切入点。

(一)变革的社会形势为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创造了条件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重视军休干部的养老事业发展,将家庭养老作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作为依托,把社会养老作为补充的整体养老机制逐渐形成,促进包括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互助救助、社区教育等的社区服务的完善并形成规范,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随着老年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老年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部门参与社会事务的思想指标也发生了转向,由控制转为服务。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也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对社会的多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尤其是军队及国防的现代化建设上,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创造了时机。

(二)军休干部的分散安置,为社会化运作带来困难

近几年,移交安置地方的军休干部数量急剧增加,新增军休干部的居住较为分散,流动性很强,军休干部的居住地分布在城市中的各个社区。集中封闭式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该管理模式不能完全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生活两个待遇,尤其是国家医疗保障和住房方面显得比较紧迫。

(三)军休干部要求多元化,迫切需要社会化运作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传统统揽式的服务方式的劣势,如效益较低、管理的难度较大和成本偏高等问题。军休干部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需求的范围更广,如年龄较高的军休干部对医疗、家政服务的要求较高。军休干部的年龄、身体素质等不同也会造成具体需求的差异。因此,传统的军休服务管理模式不能够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朝着社会化方向转变。

三、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如何才能让军休服务管理模式适应和满足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军休服务管理的专业机构必须坚持大服务、小管理的观念,确定四个方面的导向,完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和国家保障体系相融合的模式,通过利用现代化社会资源,为其晚年生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构建起专业服务平台。

(一)将专业化作为导向,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将专业社工作为支撑,以社工站作为依托,在军休干部和安置和管理上引入社工专业技巧和知识,结合现有的服务管理资源,整合外部资源,综合评估军休干部的身心、社交及社会支持系统。如果军休干部有特殊需要,可以开展个案(减压、教育、娱乐、社交等不同类型)工作组。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组织军休干部参与各种类型的工作,如社区建设等,让军休干部更快的适应生活环境,构建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框架,促进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将标准化作为导向,推进法制建设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首先要统一思想基调,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建立起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其次,在其基础上加强法制建设,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军休服务管理规范和标准,使得军休管理社会化工作有法可依,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将便捷化作为导向,结合社会资源以满足多样化要求

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必须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四个就近”,拓宽军休服务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完善服务的内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四个就近”包括就近参加政治学习、就近参与社区的文明建设、就近融入社区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就近得到社区的照顾。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组建社区与党组织双重领导的体制,逐渐实行双重领导,让军休干部方便参加社区活动及政治学习。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联合社区发掘干部特长,成立相应的特长组织,如义诊队伍、讲师团队、朗诵团队等。引导军休干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为社会发展服务,做到“老有所为”。同时,军休服务管理的机构可以和社区共享活动设施及场地。在不影响军休生活工作的基础上,社区群众可以使用内部场地,促进军休干部和群众的沟通,也方便军休干部融入到社区生活中去。依托社区建立起养老中心,给军休干部创造出和谐的养老环境,利用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确保军休干部的生活问题以最快的时间得到解决。为军休干部能够得到有效的疾病预防和常见病治疗等多元化服务,可以引入社区的医疗资源,保证军休干部的疾病保障和社区的服务实现对接。

(四)将信息化作为导向,构建起电子信息平台

由于军休干部的地域分布比较分散,新增人员的居住分布不均,流动性增强,进行面对面或者电话沟通加大了服务成本,不适合实际需要。因此,运用电子信息化平台来开展远程管理及远程服务。军休服务管理的电子平台,可以建立和保存军休干部的各种资料如工资档案、军休动态、健康档案等,也可以链接各种类型的社会信息化平台,如社区服务机构、医保查询等。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开发军休网站等载体,实现以最低成本搭建起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推动军休干部的交流与互动,达到诉求及利益的对接,分析及解决具体问题。

(五)完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

军休服务管理的结构通过对军休干部的优势的整合,成立多个业余团体,建立健全军休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活动、自动服务”的体制机制,组织专门人员对军休工作进行梳理,尽量细化规章制度以及服务标准,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军休规章制度,保证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及时、规范以及准确,为军休服务管理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行动或者理念上,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都适应了国家“以人为本”和“治道变革”的要求,支持和保障了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在确定军休干部政治生活两个待遇的基础上,创建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并逐渐让其成为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和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史雪颢.我国军休干部社会化服务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张福海.新时期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模式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周菲菲.新时期我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4.

[4]王婧怡.军休服务社会化模式探析[D].苏州大学,2012.

[5]苏春艳.对新形势下军休服务管理方式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02).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篇2

签约服务包括开通休干在医院就诊绿色通道。休干与人民医院医师签订责任包联协议,责任医师负责休干日常咨询及病情解答。休干体检及检后体检报告的解读,由肺结节专家刘家宝、内分泌专家张力双等在内的十几位临床高年资医师参加,他们到所一对一为休干解读体检报告并给出详细的医嘱。

医疗服务包括每周三由市人民医院专家来七所卫生科进行坐诊,详细解答休干医疗方面的各种问题,来所的专家每次都耐心的听取休干的各种病情,给予详细解答及解决办法,同时卫生科派出专人全程陪同,及时记录休干的就诊情况,以便休干以后的病情查询。这项工作切切实实地让休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了休干年高体弱、行动不便、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广大休干的好评及充分肯定。同时坐诊专家会根据病人的情况,详细讲解,指导我们诊断和用药,提高了我所医疗水平。专家坐诊以来,已有二百多名休干前来咨询、就医、就诊。

我所休干五支部书记胡晓初就是这项工作的受益者。解读体检报告时,市人民医院陈金平主任发现胡老贫血严重,当即嘱其注意复查,胡老当时并不在意;

市人民医院郭晓霞主任赶到后,(她是在完成和平家园的体检报告解读工作后,赶到军械学院的)得知此情况,对胡老的体检报告再次详查,随后与我所的带队医生李冰沟通,交代病情,讲解贫血的危害性,并叮嘱胡老及时住院治疗。此时胡老还是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中,毫不介意;

在体检报告解读工作全面完成后,我所卫生科多次胡老沟通嘱其复查,郭主任本人多次给胡老打电话,叮咛胡老及时就诊。胡老准备住院时,郭主任及时帮助胡老提前安排好住院事宜,住院后五病区张建平主任对胡老进行了及时的会诊和治疗,在韩所长和管委会魏主任探望胡老时,由于他病情严重,入院后被要求绝对卧床并进行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他不止一次的对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大夫表示感谢,对我所的合作医疗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称赞他们对其体检异常结果的锲而不舍的追查精神、赞他们仁心仁术、服务态度好、处处为患者着想!胡老的儿子更是对韩所长竖起大拇指,赞扬我所与市人民医院医疗合作开展的及时、搞得好、实实在在的为休干办实事、解困难,让他们切实享受到了合作医疗的优势、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休干签约责任医师后,为了方便保存信息,我们制作了联系卡,卡上注明责任医师的电话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联系方式等。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篇3

军休服务管理中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为小组工作及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就需要调查军休干部的需求。军休干部的需求可以从社交、自我实现、尊重、身心健康、安置适应与精神文化层次等方面入手。

1.1 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

军休干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体力渐衰,与亲朋好友交往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少,特别是离退休之后,与同事的交往不多,没有渠道结交新朋友,社交网络狭窄,因此,该群体比普通老人更加孤独。老同志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下降,认为自己有经验和才能,却没有发挥之地,不能从朋友、亲人那里得到安慰、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让军休干部自尊心受挫。

1.2 自我实现与身心健康需求

军休干部素质普遍较高,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拥有丰富人生经验及阅历和专业技能,他们也希望发挥“余热”,认为自己还存在价值,可以从事某些工作。部分军休干部“不服老”,想进入社会再为社会做贡献。军休干部,在经济、社会地位得到保障之后,追求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健康长寿成为他们的需求之一,健康保健意识强。

1.3 安置适应和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

多数军休干部都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他们比较习惯靠组织来统一、传达及落实思想与政策。随着时间推移,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程度会更高,老干部的“单位人”观念被颠覆,加上自身能力和素质等因素,他们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因此要提升他们对安置环境的适应能力。军休干部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很感兴趣,希望自己晚年的每一天都丰富多彩。

2 军休服务管理中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

小组工作方法是以人为中心,将军休干部的需要作为参考,表现出对军休干部的接纳和尊重。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可以设计和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活动,让军休干部依照自己的兴趣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团体力量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找寻自己的价值,适应现代社会环境。

2.1 社会适应成长小组与社交小组

社会适应成长小组是帮助军休干部更好地面对当前的生活,端正心态,尽快融入到新环境,满足社交等需求。在该小组活动中,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帮助军休干部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自己体力衰弱的现实,做好退休的准备。小组活动中可以鼓励军休干部树立积极生活理念,避免心态衰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此外,还需要适当培养军休干部的人生态度,支持他们树立生活目标,主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业余爱好。

由于军休干部的社交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交小组,帮助离退休干部准备社交场所,创造社交机会。该小组的活动需要围绕着军休干部的社交能力来开展,支持小组成员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改善军休干部之间的关系,增加互动,鼓励军休干部与社区内的其他老人交流沟通,以建立他们自己的社交网络。

2.2 教育小组及读报小组

鼓励军休老人适当适量参加体育文娱活动,主动为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平台,帮助他们解决身心问题,消除后顾之忧;指导老人进行自我调养,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由于军休干部对医疗保健知识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可以请一些专家为老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针对这一群体专门成立知识教育小组,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有益知识,加强小组互动讨论,增强小组成员沟通能力,互相开导,保持良好的心态。教育小组活动内容可以包括分享养生经验,针对老人的问题给出养生建议等,帮助成员解决困难,增进了解与认识,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军休干部都比较关注国家大事,喜欢看报纸或者新闻,因此可以在军休中心组织读报小组,每次活动选择老人感兴趣、关注点较高的话题,引导老人们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了解社会热点事件、政策时,还可以找回年轻时的热情。

2.3 志愿者小组及文娱小组

军休干部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可以在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建立一个可以让他们发挥余热的组织,引导干部鼓励不适应的同志走出自己生活区,主动融入到社会中。此外,也可以组织干部们维护社区文化建设或者社区环境等,为社区的向前发展提出建议。通过该小组活动,帮助军休干部参与社会的渠道,满足老干部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3 小组工作方法在军休服务管理中的成效

在军休服务管理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满足军休干部需求,可以实现最好的成本效益。小组工作方法采用的是“一对多”模式,与“一对一”模式不同,其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经济性更高。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满足老人们不同层次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更新原有思想及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小组活动给成员提供了交流合作机会,有助于军休干部发展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效果。

4 结语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 篇4

李 杰

武汉市军休二中心元宝山服务管理处前身是武汉市元宝山休养所,2011年8月合并入武汉市军休二中心后,全体工休人员在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克服了管理处周边城中村改造的种种困难,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方法,涌现出了闫瑞芬——全国最美民政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这样的先进个人。休干的幸福指数及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由衷赞美“元宝山比以前更美了!”

管理处成立之初,不少休干还不适应,心里有顾虑,生怕各项待遇比以前降低,有的还说“每天看不到所长,我这心里就没着没落的!”这既是对以前干休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现在新的管理处无形的压力。管理处负责人贺锐了解这一情况后,带领工作人员开展了广泛的“与休干谈心”活动,一方面向休干做宣传、解释工作;一方面及时掌握休干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以便接下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一、服务至上,创新性地开展日常工作

坚持规范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方向,强化内部服务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拓视野,接受社会新信息,让军休干部感受到武汉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和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让军休干部更多、更快、更好地享受改革成果,丰富晚年生活。

1、二中心为居住在院内的50余户军休干部和遗属免费安装“一键通”,“一键通”是借助现代无线通讯技术,解决行动困难的军休干部、特别是军休干部在夜间可能突发的紧急情况。起到了“送军休干部一份关爱、给子女一份放心”的良好效果。

2、为管理处年满80岁的军休干部和家属办理了洪山区高龄补贴,营造关爱孝敬军休干部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军休干部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

3、为管理处所有所有符合条件的休干和家属登记报名了武汉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活动,让休干走出院子,融入社区、多向交流。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服务网络不全、资源不足、开放不够的现象将根本改变,这为军休养老服务社会化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只有创新服务方法,主动作为,才能实现资源同享、交流不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推动营院建设有序开展

管理处在广泛收集休干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召开党小组会、休干支委会,对年度建设项目进行讨论、论证,充分发扬民主,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是休干最需要、最满意的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组织休干全程监控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处及时与施工方进行联系,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去年,对休干集中反映的顶楼漏雨问题进行了维修,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顽疾,得到了休干的好评。针对管理处休干平均年龄79岁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休干上下楼梯及在院内摔倒,管理处在办公楼进门处两旁安装了扶手,对院内不平整的地方重新铺设了水泥。今年对院内的四个休闲凉亭的漏雨问题进行了彻底维修,安装了琉璃瓦,柱子重新刷上油漆后,变得焕然一新。两栋休干楼的楼道阳台封闭改造工程也已接近完工,对于即将到来的梅雨季节,休干再也不用担心大雨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了。看着崭新的外墙、明亮的阳台和优美的凉亭,元宝山确实比以前更美了!

三、活动重实,大力丰富休干晚年生活

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丰富军休干部的晚年生活,活跃管理处的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军休服务管理工作水平。管理处每年定期组织以书法、绘画、写作、钓鱼兴趣小组等各种有益于军休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组织军休干部参加军休办的“红色旅游”等,让他们重温革命史,激发爱国情,也让他们在祖国大好河山的环绕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每年的春游、秋游也是军休干部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徜徉在美好的大自然里,一起谈谈昔日的革命史,讲讲今天的幸福生活!

为了加强军休干部对时事、政策的理解与把握,管理处每年还请市委党校的教授前来做报告,讲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解读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报告等,课后还有休干的自主提问环节,教授会一一解答休干感兴趣的国内国际问题。每年上半年,管理处会请东湖医院的专家来为军休干部作医疗保健方面的讲座,更好地为军休干部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亲情化服务,对军休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快乐的晚年”生活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

上一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下一篇:城市广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