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上的变迁(精选9篇)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1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面对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和海洋污染以及诸多珍贵动植物的不断减少乃至灭绝,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关注和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发展。近年来, 将音乐作为环保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受到西方学校的青睐, 然而在我国还有待加强。
一、我国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状况分析
目前, 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尤其是噪音污染, 其正在变成城市的主要污染源, 部分地区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由于环保教育工作比较薄弱, 中小学生不仅对于环境问题认识模糊, 而且本身也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存在践踏花草、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 对环境破坏现象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等问题, 不愿意主动参加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造成上述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环保教育的薄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积极承担环保教育的重任, 努力探索有用之道,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音乐的环境保护功能
1. 物理属性。
即利用声音的物理原理来抵消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以达到整治环境的功能。噪声是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 造成对人和环境的有害影响。与噪声的无规律性不同, 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乐音, 它是经过音乐家精心构思创作出来的令人心情舒畅的艺术作品。日本科学家利用使音乐的波峰与噪声的波谷相重叠, 以抵消噪声的原理制造出一种装置, 这种装置发出的音响像无形的网罩一样, 把噪声遮掩住, 使噪声减弱, 这种装置已经应用于部分办公室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2. 人的感性。
人对音乐的能动反映, 原理就在于音乐与环保的潜移默化的隐形联系, 即音乐 (声波) —人 (感官) —人 (大脑意识反映) —人 (心理变化) —人 (行为活动) —环境保护或高尚情操。通过聆听音乐可以培养、激发人的生态情感, 对大自然产生赞美、热爱、珍重与敬仰之情, 激励人们参加环境保护运动, 形成健康的环境文化。
三、具有增强环保意识作用的音乐作品
1. 作曲者将自然之声与人类创作之声相结合的音乐。
如《森林狂想曲》中, 展现了大森林中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各种飞鸟、雨蛙、草蝉、松鼠、蟋蟀等小动物的多彩世界, 让我们体会到对于自然的渴望和羡慕;又如合唱版的《春晓》将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和人声有机组织, 给听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唤醒人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纯真情感。
2. 创作者感应生态大自然所创作的优美动听的乐器曲。
如《沃尔塔瓦河》中, 展现了沃尔塔瓦河的两股源头以及两岸的森林、美丽的乡村、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仙女跳舞等画面, 让人身临其境, 陶醉不已, 亲身感受大自然;再如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舒伯特的《鳟鱼》等外国作曲家的作品;还有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 都是这一类的优秀作品。
四、环境保护意识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和升华
1. 聆听丰富多彩的自然之声, 感受自然之美。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播放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让同学们通过聆听鉴赏认识到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发,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的挚爱之情, 并由此来感染学生。例如:各种鸟儿动听的叫声, 凤凰展翅的优美舞姿, 使我们的音乐家创作了《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等大量作品;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 飘飘扬扬的雪花, 郁郁葱葱的树林, 奔流不息的河水, 巍峨耸立的群山, 活泼可爱的动物更是许多音乐家热衷的题材。作品《雪绒花》《我爱你, 塞北的雪》《沃尔塔瓦河》《蓝色多瑙河》《五指山歌》《夜莺》等等, 无不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些都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 享受自然美景。
2. 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启迪学生爱护环境, 责无旁贷。
音乐是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 通过形象地激发, 培养直觉, 发展创造。如在教唱《给未来一片绿色》时, 首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来听范唱, 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所感所想, 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园。随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被污染和破坏的图片, 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一种反差, 让学生心存疑问, 为什么我们的家园是这个样子呢?学生在歌唱《给未来一片绿色》时就会大量地注入自己的情感, 在以后的生活中, 会更爱护环境。
3. 用历史的音乐对比古今, 将绿色之树深植心底。
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健康的音乐, 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音乐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共鸣中陶冶性情, 升华精神境界。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学生们听到了民众的呼声, 唤醒了心中的斗志, 激发了爱国的情怀, 我们既为黄河的沧桑历史呜咽, 又为她的未来而担心。教师可将百年前的黄河与现今黄河的地理状况作一个简单的对比, 可以看出, 我们的担心并非多虑, 水流量逐渐减少, 壶口瀑布不如以前壮观, 泥沙量逐年增加, 河床抬高、断流、凌汛……这样的恶果是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使然, 并告诉学生作为母亲河的儿女, 大家有义务严格自律, 有责任主动学习, 用知识武装头脑, 用理性节制欲望。
总之, 教师要将“人是自然之子, 自然万物生而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理念, 通过教育植入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 使这种理念成为健全人格的重要内核。学生唯有受到这样的感化, 才可能对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慈子之情, 才会视万物为手足而百般呵护, 从而使学生充分节制自己的欲望, 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伟.音乐爱好者, 2002.
[2]雒渭.甘肃林业, 2008.
[3]张新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
[4]荆烨.云南环境科学, 2000.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2
音乐课其实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门课,所以其课堂气氛本身就是比较活跃的,但学生的这种热情往往只能保持十分钟左右,当教师真正考试讲授一些乐理知识和进入歌唱或欣赏活动时,学生的热情慢慢消退了。那么,如何能将学生的这种热情及积极性保持住,教师是要在课前多动动脑筋的。
下面我就如何调动音乐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的语言修辞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时,首先注重的是语言的科学性,其次才是语言的艺术性,但决不能忽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运用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充满启发性的语言,将知识由深变浅,巧设悬念,作到语言简炼准确,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效果。
二、在教学的设计上,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一节课为例,在《非洲的灵感》的学习中,知道学生对非洲的音乐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在课前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南非足球世界杯主题曲《非洲时刻》。因为有很多同学对足球世界杯很感兴趣,那么,他们对这首歌曲就很熟悉,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有浓郁的非洲音乐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从而激起对非洲音乐的探索求知欲
望。
三、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会用自己搜集的很多的关于非洲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非洲,了解非洲的音乐。特别是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非洲乐器的图片,有非洲鼓,有马林巴等等。平时同学们对鼓这种乐器并不陌生,但是我要从多种角度让他们了解非洲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鼓有很多不同之处,多方面了解非洲鼓的作用以及它在非洲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他们欣赏非洲音乐的过程中尽量找一些他们熟悉的音乐来听。比如很多同学都看过成龙演的电影《我是谁》,在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非洲特点很浓的音乐,所以我就截取其中的片段让同学们来带着问题来欣赏。并邀请学生一起来学一学非洲舞蹈的简单动作,让学生亲身体会非洲音乐的魅力。
四、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竞赛活动
非洲的音乐节奏很有特点。让同学们学会并能够自己打出来,在这一环节上,我让同学们分小组来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把节奏打的既准确又整齐。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感很强,都想让自己的小组的第一,所以都练习的很认真。在比赛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还让他们牢固的掌握了知识。当然,我会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其在课堂上出现的时机,比如,下午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们往往昏昏欲睡,我就会在课前同大家做个小游戏,击鼓传花,拿到花的同学需回答一个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或是听辩节奏的小组竞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
上来。
五、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想要学生课堂积极性高,就要给与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充分的肯定,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做到四个“多一点”:多一点诙谐与幽默,多一点鼓励与表扬,多一点商榷和探讨,多一点宽容与理解。这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论昆曲艺术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 篇3
一、重视昆曲艺术, 提升观念意识
昆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漠视。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现在的媒体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的宣传力度过小, 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另外一方面, 是对昆曲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 中学课程安排及课堂教学中都较少涉及到昆曲, 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 优秀的艺术作品, 从未完整在学生面前展现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昆曲艺术教学, 可以使广大学生体会和认识到观赏昆曲是极大的艺术享受, 就像欣赏交响乐、芭蕾舞一样, 是有教养、有品位的体现。
苏州是昆曲艺术的故乡。多年来, 苏州努力打造昆曲艺术这一文化品牌, 让昆曲艺术在故乡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政协苏州市委员会还就昆曲遗产保护规划以及把苏州打造成全国保护昆曲遗产基地, 提出了昆曲遗产保护要坚持以“原生态”为特色;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结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 将普及昆曲知识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做到在学校师生中普及和推广昆曲, 把实施昆曲教育与学校艺术特色紧密结合, 深刻体现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昆曲教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 更是让外乡的人主动到苏州聆听昆曲, 领略昆曲高雅的艺术之美。
二、精选昆曲艺术, 制定校本教材
昆曲, 被誉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幽兰, 其曲调隽永佳丽, 韵律舒畅优美,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制定校本教材时注意:
1、内容的筛选和提炼
昆曲艺术历史积淀厚重, 博大精深, 包罗庞杂, 在校本教材选择时, 不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搬进课堂, 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 编写教材的内容应考虑到三个重要板块:昆曲知识篇、昆曲经典篇和昆曲创新篇。后两个板块中主要选唱曲目一是昆曲折子中比较经典、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唱段, 二是古诗词谱曲或优秀词曲作者创作的“昆歌”。在编写“昆歌”教材部分, 注重发挥学科整合的优势, 让学生在学唱昆曲的同时, 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既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艺术的文化意蕴。在借鉴传统昆曲教材时, 可以选用中国传统昆曲曲谱 (《集成曲谱》、《六也曲谱》.《六十种曲》、《粟庐曲谱》、《振飞曲谱》等。通过教学与实践汇编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可以有效地提高昆曲的教学效率。
2、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
昆曲艺术作为民间流传的原生态音乐艺术, 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多层面的, 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 才能将那些符合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的东西引入课堂, 既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及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又注重传承校本昆曲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用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 让独具特色的昆曲艺术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3、确定课堂的教学形式
昆曲艺术需要常变常新, 尽可能通过浅显的讲解、声像的再现, 艺术的感染, 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以及作为对传承昆曲艺术的使命感。昆曲的语言、内容, 都是比较高雅、高深的, 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来加强训练;在音乐教学上变昆曲曲调单纯的欣赏, 还原让学生亲口来唱, 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且能唤起其所有的注意力。所以在校本教材的编写时, 注重学唱环节。
4、结合校内外交流活动
将昆曲传播纳入课堂教学, 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传承和复兴昆曲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昆曲在学校教学的实际开展, 主要以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为主要方式, 另外在音乐必修课中作为地方性特色课程,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其次, 课外的曲会活动、观剧活动、听取学术讲座等, 也是昆曲传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校进行的昆曲选修教学实践, 不但能够说明昆曲课堂传播方法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还为将来中学校园的昆曲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例证。
5、借鉴传统昆曲教材
中国传统昆曲曲谱 (《集成曲谱》、《六也曲谱》.《六十种曲》、《粟庐曲谱》、《振飞曲谱》等通过教学与实践汇编了《与众曲谱》《度曲教材》《昆曲的唱、念、做》教材,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学习昆曲艺术, 传承民族文化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材, 使学生对昆曲已有粗浅的接触和认识, 高中阶段的昆曲欣赏教学应有更高层次的体验和了解。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了从昆曲的起源、表现内容、传统曲目的特点及常用表现手段、现代昆曲在表现手段上的变化这一脉络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 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素养熏陶、演唱实践四个环节相辅相成, 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 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形式, 让学生在昆曲艺术美感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技能。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昆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去学习昆曲的音乐与表演, 笔者在高中艺术选修课昆曲音乐的教学中, 进行了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制订适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在学生对昆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 “体验” (做、念、唱, 舍去“打”) 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选择学唱昆曲《牡丹亭》选段, 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同时选取学生喜欢的、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基础正迁移的 (如昆曲《浣纱记》、《单刀会》等,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起学生的兴趣。昆曲表演教学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 用故事的形式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欣赏昆曲《荆钗记》之前,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曲剧《荆钗记》内容, 能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从内心迫切想知道戏剧是怎样表达和发展的, 主动要求去了解音乐与戏剧表演、感受、聆听、学习、模仿音乐与戏剧表演。
3、使用多媒体帮助欣赏与理解
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 将戏剧作品的内容、背景、情绪, 化为可视画面, 结合乐曲有机再现, 以激发、建立、强化学生的内心期待,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尽可能选用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 使学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言传”就是用口述的方式进行形体教学, 讲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发;“身教”就是实践, 即由教师通过身体的模仿将形体的要领与特点展示给学生看, 并亲自塑造供学生模仿的形象, 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全方位的感受。
5、拓展昆曲课外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在课程中让学生学习昆曲的表演, 先动起来, 走走台步, 唱唱段, 并举行一些比赛, 为学生提供有自我展示才艺的平台;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民间艺人、或是专业的戏曲演员走进课堂或开展讲座, 让学生能结合大量的经验进行再学习;也可以有计划的统筹安排师生走出校门, 去观摩一些昆曲表演, 让他们深入到昆曲音乐的实际环境, 赏、学、演, 赛, 亲身体验昆曲音乐文化的奥秘与真谛,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昆曲音乐的了解, 培养他们学习昆曲的兴趣。
四、弘扬昆曲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戏曲之一,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昆曲艺术由我们祖辈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得以发扬光大。因此, 我们有责任昆曲艺术在我们的时代得到弘扬, 我的学校所在地——苏州, 昆曲的发源地, 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我们提供实践的活动场所, 使我们有机会在昆曲艺术领域里得到熏陶和培养, 有利于我们苏州水乡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摘要:昆曲艺术是苏州人民的骄傲, 传承和弘扬这一戏曲文化, 需要我们重视昆曲艺术, 提升观念意识。通过实践教学, 精选昆曲艺术, 制定校本教材, 让昆曲艺术更好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4
内容摘要: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和语文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欣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着人的情感、气质及修养。音乐善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灵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
关键词: 语文音乐情感
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音乐渲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运用音乐,以声传情,让音乐成为语文课堂上情感跳动的音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一、音乐导入,调动情感。
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音乐能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
极性。如教《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时,我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开阔、优美的旋律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的歌词,启动了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把学生带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学生马上由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联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带着不同民族头饰、穿着不同民族的衣服来到同一个地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个充满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使学生的思维导入了教学正轨,而且增添了无限的学习乐趣。在教学古诗《游子吟》时,开课直接出示古诗,开门见山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游子吟》,教室里没什么反映。紧接着《游子吟》的歌曲随之响起,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一个个都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盯着古诗的内容,一遍音乐结束了。“老师再放一遍!”“再放一遍!”音乐再次想起,全班同学认真地跟着唱起来了。音乐的感染强化了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音乐渲染,情感共鸣。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由音乐创造意境,结合课文文字信息以情感为切入口,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情感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情感的文字信息,比如,“小扬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将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配上钢琴曲《牧童短笛》、《童年趣景》等相应的音乐,以声传情,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同时关注小扬科的命运,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怜惜、同情之心。结合“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的凄惨情境描写,播放音调低沉民族音乐《楚歌》,在低沉哀婉的乐声中,学生的情绪也沉潜到人物悲惨命运中,为小扬科的遭遇鸣不平,有学生动情地说:“小扬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扬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焰。”„„这时情境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扬科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切齿痛恨。音乐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了特定的情境,学生的情感也因之跌宕起伏,更关切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学生走进了文本,贴近了人物,用心去体味、解读了课文,并生成了不可预设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达到了理想境界。
三、音乐创造,情感升华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音乐不仅能传递情感,而且能表现深刻的思想,它所表达的人文情感的内容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李含冰的《一面五星红旗》是二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国外留学时进行一次漂流旅行,结果漂流失事了。在处境艰难时,“我”拒绝了用面包换国旗的要求。最终“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用自己实际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以体会出来的,即便有所体会,也是较肤浅的,难以有情感的触动。我借用学生较熟悉的《红旗飘飘》一歌来实现,来表情达意,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自己还没意识到的爱国激情。当学生对三天没吃东西的“我”不肯用五
星红旗与外国老板交换面包的举动有所诧异时,到后来晕倒老板却给予了“我”援助的有所不解。我先放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的音乐,再由学生集体演唱“那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强烈的爱国激情一触即发。“是因为爱国宁愿饿死也不愿用国旗来换面包。”“是因为被“我”的爱国行动所感染,老板才会由开始连一个面包也不愿给到后来却要给我付医药费。”“这就是爱国的表现。”……一首《红旗飘飘》烘托了爱国的伟大形象,收到了震撼心灵、引发激情、情感升华的理想效果。
四、音乐朗诵,激情飞扬。
贝多芬大师曾说过: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和感情基调。它这种活动长期运用于语文课堂,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美的境界,提高创作能力。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草原》一文,老舍先生文笔舒展、景美情深,如行云流水,特别适合感情朗读;而草原风光、蒙古风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激起学生情绪,学生也不会具体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课前我准备了几幅草原风光图画,然后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乐曲。学生目之所及,是蓝天、白云、雪白的羊群,耳边回荡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优美
旋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身临其境一般。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音乐所激动,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便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读起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桂林山水的赞叹。在讲这一课时,我运用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进行配乐,用来伴音朗读,使音乐的节奏、格调与课文含义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音、声、情并茂,使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练读。课虽然结束了,余韵未消使学生在头脑中还留着那动人心弦的古筝曲和一幅幅桂林山水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课堂效果收之甚好。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插播音乐可以烘托背景,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共鸣,将整个教学推向高潮。
五、音乐写作,想象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人们在享受它带来美感的同时,总是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遐想。我曾经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过一堂听音乐写作课。先让学生欣赏二胡齐奏曲《小青蛙》,那欢快的旋律、美妙的音符,让人仿佛听到了小青蛙快活的鸣叫,还有风声、雨声、鸟鸣、鸡啼„„先让学生听辨音乐里模仿了哪几种小动物、大自然的声音?由此想到了什么?再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并分小组合作,用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学生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想象,然后再互相议议,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想象到什么场景或故事。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创编故事情节:小蝌蚪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举行运动会、音乐会、狂欢节。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氛围中。接着指导学生定写作。学生习作即可水到渠成,异彩纷呈。孩子们创作了《小青蛙
庆功会》、《快活的小表蛙》、《音乐狂欢节》等。以音乐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觉得特别新鲜,在充分、尽情地欣赏音乐之后,想象的翅膀展开了,于是一篇篇佳作便诞生了。
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课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情感也随之跳动。
参考文献:
(1)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宁波出版社.2005年版
(2)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教育评论》2007年06期(3)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夏大祥.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与管理.2000年04期
(5)音乐与情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雷自友.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ZI期
(7)马寒,马竹.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试论音乐与情感--《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5
一、将舞蹈与音乐节奏密切联系,以此作为学生的兴趣激发点
舞蹈与音乐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同样也离不开舞蹈,两者互为对方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因此若是将舞蹈与音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可无限激发学生对具体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健康歌》这首音乐曲目时,我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舒展身体,边唱边跳,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音乐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二来促使他们在舞蹈动作中切实加深了对这首音乐曲目以及节奏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先进设备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小学音乐课程自然也不例外。在小学音乐课堂之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除了能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外,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强烈视觉感官冲击下不断调动自身对音乐内容的学习兴趣。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如,《民族的节日》这章音乐曲目涉及的大都是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习俗,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经历与体验,很难真正领略到这些少数民族歌曲背后蕴含的感情。因此,在学习这章知识时,我就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依次播放了几段介绍傣族、塔吉克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等的视频短片。这样一来,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现场,这对开阔其音乐视野范围、提高音乐学习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多角度、多策略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地融入音乐学习的活动之中,从而为其音乐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以及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趣味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6
总之, 音乐教育的一切活动, 在乎于“情”字, 它离不开情感呼唤, 主观感受和体验, 以及情感层面及活动。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将音乐教学与现代生活元素相结合, 实现教材文本和学生思维的对接, 让学生的艺术素养在春风细雨中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而小学音乐教育意在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教学课堂上, 学生的主动情况却不容乐观。课程中的歌曲远离学生时下生活, 与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有着较大的落差。因此, 让学生学习音乐歌曲演唱课程的现状令人担忧。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 应当正确认识并溯其原因。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兴趣
参考文献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7
一、用好组长, 培养孩子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 我非常重视选拔小组长的工作。我在班级中由民主推选出各组的音乐小组长。当然小组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表现好的同学轮流当。我刻意照顾那些在语数课上不受欢迎的孩子, 让他们承担音乐小组长的职务。孩子觉得受到老师的重视后, 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小组长不仅在组内活动时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在课下还发挥他们的作用。我提示小组长可以在课下找那些组内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谈话, 帮助其改正缺点。
每堂课我们都在音乐教室里上课, 下课了未免有些废纸留在教室里, 我便让小组长带领他任命的副组长留下来把教室里的废纸捡干净, 并把本组的音乐小凳排整齐。他们做的非常认真, 这样给下堂课的班级带来了整齐干净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帮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大大减轻了音乐教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另外, 我还注意班级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通常是以班级的座位小组为单位。为了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建议, 我都是以组的形式呈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被唤醒, 都各显神通为组增光。有些胆小的孩子不敢单独表现, 在融入小组中似乎能壮大胆子勇敢表现了, 甚至被人忽视的一面都被发掘出来。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 小群体是随机出现的。在请学生合作表演时, 我会说:“今 (上接第224页) 老师应保持这种进步并天是星期二, 那么我请第二排的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下, 大家比一比, 看谁表演的最好。”这时同桌也进行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学生对我这种变换的合作学习方式都积极去参与, 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搭建舞台, 拓展孩子合作学习的渠道
每堂音乐课我都给孩子展示的机会。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 我将全班分为三大组表演歌曲。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我模仿央视的歌手大赛, 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三个信封, 三个信封下分别藏着各自的角色, 然后让小组长抽取信封来扮演信封下藏的角色。孩子们对抽到的角色都感到新奇, 有扮演老乌鸦和小乌鸦的, 有扮演路旁的小花小草的, 还有扮演大树的……小组长们积极组织组员们行动起来, 每个孩子在这堂课里都参与并展示了自己。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平时不太敢于表现的学生, 他们在融入集体表演时毫不逊色, 都能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完成的很出色, 从他们脸上的笑容我看到了满足。
每节课我不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课堂表演, 还力求让一些有特长的孩子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孩子们可真是多才多艺, 有会各种乐器的, 有会舞蹈的, 还有声乐非常棒的。学习完一首歌曲, 我就请这些孩子大显身手。在学习《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 一位学舞蹈的小姑娘, 婀娜的小身段随着音乐跳着傣族舞, 让全班学生羡慕的不得了, 还因此掀起了一阵学舞蹈风。在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春》, 二胡曲《空山鸟语》时, 我让会这两种乐器的学生把乐器带来, 以这样的形式既能让表演的学生得到展示, 又能提起其他孩子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乐于接受。在学期结束测试时, 我举办一次小小音乐会, 让孩子们各显神通, 展示自己的特长, 同时也检验了自己一学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我不断探索, 拓展孩子合作学习的渠道, 让每堂课都是一台精彩的节目, 孩子们在我的课堂里身心愉悦, 快乐学习, 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啊!
三、合理评价, 提升孩子合作学习的效率
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小组的合作能力, 我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体制。首先, 在班级一角, 我制作了一张“do re mi光荣榜”, 并分为四栏, 每栏记录小组的表现情况, 把每任组长的名字写在小组的下面。然后, 我在班级宣读评价标准, 对表现各异的小组进行评分, 优秀的小组可以得星, 贴在“do re mi光荣榜”上。每组积满五颗星换一朵红花, 学期结束评分时, 老师还会给表现最优秀的小组酌情加分。这样一来, 孩子们不知道多在乎他们在光荣榜上的成绩, 班级课堂纪律得到了有效改善, 课堂气氛活跃。
对于个人表现突出的孩子我还实行个别奖励, 歌谱唱的熟练的奖励一朵花贴在书上;歌曲表演准备充分的给予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图片贴在书上;聆听认真回答问题准确的奖励一个小收音机图片贴在书上……我的奖品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 他们都想从我手上获得奖品, 当然, 我布置的各项任务也就自然得到了完成。
总之, 引导孩子合作学习, 不仅促进其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而且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这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8
一、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有效选择
1. 正误对比内容
由于小学生音乐知识和技术技能较少, 在他们音乐兴趣的发展中出现各种错误是常见现象。但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和解释, 运用具有直观分析、示范与说明作用的课件, 通过表演技能比较、学唱或演奏效果比较的方式, 让小学生能一目了然明白对错之间的区别, 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明确正确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在学习《树叶儿飘飘》时, 小学生在全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运用和实践中, 例如切分音“53 · ”“3 2 ·”跳进“ 3- 5”“1-5 ”时, 往往会出现混淆和抢拍的现象。教师把以往或课堂即时出现的学生错误, 直接运用在课件的板块功能中, 或在同一版面或运用不同的页面, 去展示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及其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等。
教学实践中, 可以是视频和视频的对比、视频和音频的对比、音频和音频的对比, 以及对视频或音频的文字解说性对比, 具体形式的运用以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或小组的能力, 去发现自己、理解与改装自己的错误为选择标准。
2. 标准示范内容
按照教学环节适当、准时、准确地展播正确的示范内容, 是教师运用课件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根据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任务, 主要展示两类内容:第一类, 歌唱示范内容。既包括完整歌曲的示范音频或视频, 也包括单技能的视唱内容, 以正确、标准的歌唱内容为学生做示范, 让他们或开展学唱或用来比较。第二类, 乐器演奏示范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 以单技能的演奏示范为主, 让他们非常精细地了解每个演奏的细节, 如节奏、指法、手型等, 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教学《儿童团放哨歌》时,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最喜欢的版本, 为小学生展示学唱中的难点部分, 如2/4 拍的强弱演唱方法等, 让他们能精确地理解歌曲的旋律。
为确保实效性, 教师可以选择相同类型的其他歌曲, 让小学生在多样性的比较中, 去全面、深刻地理解某类风格音乐的标志性特征, 并初步了解此类音乐的基本规律, 引导他们培养兴趣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提升自己。
二、多媒体课件在音乐课堂上有效的运用方式
1. 基础支持性运用
把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设计融入多媒体课件中, 对教学的全程中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 既引导教学进程, 也对教学中的重难点起到重要提示的作用。日常教学是对教材内容的配合性运用, 教师把对教材的创造性整合通过运用课件的方式展示出来。如在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时, 教师要把握歌曲的学唱和旋律的处理, 尤其是歌曲情感的引导和变化, 如从亲切、平和到悲愤、凄楚等的规律性演变。教师可以在新授或训练的环节, 运用对音频或视频有针对性截取的方式, 让学生更明确地学习和了解其特点, 以及与其他内容的区别。
2. 重点启发性运用
由于音乐教学的实践性, 多媒体课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作出灵活性的运用。教师根据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情况, 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去探索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启发性方式。如在教学《春光好》时, 教师针对《小鸟, 小鸟》的第一乐段与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的欣赏活动, 运用课件开展重复性或专项讲解性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对二声部合唱的情绪和节奏, 有着更准确地了解并进而学唱和掌握。
教师结合学生对重难点技能或知识学习的顺利程度, 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 让他们去辨别各种唱法、演奏技能之间的区别。实践中, 以针对性强、时间短、间断性与次数多为主要特征, 以知识的补充、示例启发为目标, 可以是几秒的视唱视频反复播放等, 推动学生理解重难点和继续开展学习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必备的教学技术手段和硬件设施, 对教材内容整合、内容拓展与教学环节设计等, 起到了过程性、方法性的支持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教学曲目特点、音乐类型与教师个人的个性, 去探索课件制作、运用与有效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兴趣助力。
摘要: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影、音、图与文综合性展示的功能, 对以规律性声音为主要载体的音乐教学, 具有技术同一的支持作用。笔者总结教学实践认为, 通过示范内容展播、重点技能重播、分类内容比较展示等方式, 以课件、音频、视频与文档等方式, 以优化课堂环节设计、整合教学内容等打造有效音乐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音乐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彭莺.应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小学音乐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8) .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自主学习能力,氛围,听觉
在素质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的今天, 教师要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肯定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不再代替学生学习与欣赏音乐作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重视音乐教学的改革, 探索更多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自主能力培养方法, 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独立性, 有利于教育进步。
一、激发兴趣, 培养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 是小学生学习一切学科知识的动力, 也是小学生学习音乐与喜爱音乐的重要条件。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才能引导小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行为。兴趣, 对于小学生投入音乐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态度有直接影响。在音乐课堂中, 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展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 让小学生意识到音乐学科的魅力, 促进小学生建立审美兴趣, 并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开发多种手段, 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是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挑战之一。小学生好动、好玩, 一切一板一眼的东西, 都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活动类型与内容。
比如, 在引导小学生学习 “大鼓和小鼓”这一音乐作品时, 教师需要让小学生了解大鼓与小鼓这两种乐器的音色与击打方式。在课堂中播放音乐作品, 给学生讲解两种乐器的特点, 自然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扮演大鼓、小鼓的敲击者, 做出敲鼓的动作, 并用口技的形式模仿出鼓的声音。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并自主地去了解敲鼓的姿势与动作, 认真去听音乐作品中鼓的声音, 成为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
二、利用律动, 培养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律动, 是音乐学科特有的教学资源。生理与心理特点, 决定了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让小学生活动起来, 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极佳方式, 也是满足小学生个人学习需求的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让小学生动起来, 便可以让音乐中的节奏走进小学生的心里。在音乐课堂中跑一跑、跳一跳, 远比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音乐知识点要美好得多。在活动中, 小学生能够对音乐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 将音乐欣赏与情感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比如, 在讲解一些有特色的音乐作品时, 像 “新年好” 这首作品具有浓重的节日色彩, 如果教师一直用嘴说这首歌的色彩, 并不能让小学生体会。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将体会的权利交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站起身来, 随着音乐的律动扭动身体, 跑跑跳跳, 反而能够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促进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利用律动这一音乐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能够给小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培养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 是一门听觉艺术, 要对小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必然要提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听, 是欣赏的第一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将唱作为教学的主线, 将一首歌唱会, 不如将一首歌听会。在教学前, 教师要对听音乐的环节进行科学设计, 有侧重点地去听音乐, 而不盲目地听了一遍又一遍。将音乐的聆听与课堂互动结合起来, 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促进小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中去。
比如, 在听 “劳动最光荣”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全部音乐, 引导小学生通过完整的聆听去感受音乐作品传递出来的情绪, 组织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该音乐作品的第一感受。当小学生与音乐作品进行第一次接触后,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组织他们对其进行第二次欣赏。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构思一个与之相符的故事。在听了作品后,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形式与活动, 组织学生听音乐作品, 有利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用听觉训练活动将音乐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用最原始的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力量, 有利于小学生建立欣赏音乐作品的意识, 在生活中有意地去接触与欣赏音乐作品。
四、利用技术, 培养学生的音乐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学习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音乐教学的方法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开拓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掌握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多媒体教育辅助作用的发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利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教学, 培养学生音乐形象的感知能力, 有利于音乐作品化虚为实, 促进音乐学习情境的成功创设。
像在引导学生学习 “玩具总动员” 这样的歌曲时, 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小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 让学生自主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意义。同时, 利用师生互换的方式, 让小学生借助多媒体去谈一谈自己的音乐学习体会, 有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难点之一, 但也是以人为本思想落实的体现。给小学生更多的音乐学习时间与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小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惠玲.音乐课堂自主互助的学习模式[J].音乐大观, 2014, (01) :361.
[2]陆月华.自主学习, 音乐课堂的“点金石”[J].通俗歌曲, 2014, (03) :5-6.
[3]许英.先学后教, 提高音乐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音乐天地, 2014, (12) :14-16.
[4]王凤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创建自主学习的音乐课堂[J].音乐天地, 2015, (04) :36-38.
【音乐课堂上的变迁】推荐阅读:
音乐为话题的作文:夏天的音乐05-09
寻找快乐的音乐课05-26
故乡的小路音乐课07-29
愉快的音乐课教学09-26
大学音乐课的感受10-14
高中音乐课的导入艺术05-08
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06-01
中学音乐课的教学策略08-19
音乐课的最后五分钟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