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2024-07-28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精选12篇)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1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 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极大的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 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熟练操作, 这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 又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 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

每当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台演示课件时, 教师在讲台的走动和时间的延迟, 很容易对一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造成冗余信息传递而破坏他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这点尤其应避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由于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 (以前是黑板, 但是其信息容量小, 形式单一, 且有污染) , 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 不再是远离学生的躲在设备后的软件或设备的操作者, 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要让教师上课能“放得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开创造性思维之窗”, 必须摆脱PPT讲义、多媒体课件等“预制”结构的束缚, 只有这样, 才能还课堂教学以弹性, 让师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教学进程。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 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 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应用交互式白板,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 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 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 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 运用白板的情景演示功能, 将动与静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案例一】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四边形》

学时:1课时

教学环境:白板、实物投影、电脑、实物图片、钉板、橡皮筋。

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 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

通过白板教学尝试, 有一点需要老师们注意。利用白板书写功能, 把学生提出的答案一一列举在白板上。实现了传统黑板的作用, 但又避免了以前的粉尘污染,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已经写好的备选答案, 托拽出来就可以, 省了时间。这些都是白板的优点, 但如果是每一个答案、每一个字都用白板笔写就太浪费时间了。有的板书还是需要落在黑板上。尤其是现在的教学比赛还是要求看老师的粉笔书写基本功的。所以, 要灵活运用白板功能。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建立多种感觉通道, 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 动感逼真, 形象直观地展现,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案例二】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接着在复制一个梯形, 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 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 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的功能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 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 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

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 动静结合, 以及动手参与, 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 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深化课堂训练, 提高练习效率

白板功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交互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当授课完毕, 与白板连接的电脑已自动记录下刚才教师所有的板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全部或部分板书的存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复习巩固知识。

回顾知识后更要利用练习题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 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 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

【案例三】

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 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 根据给出的分数, 给下面的图形涂色。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 对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在教学完《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我利用电子白板上画图中的刮奖刷功能, 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让学生比较三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并用刮奖的方式刮出最后的结果, 学生很感兴趣, 纷纷抢着答题,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兴趣。

在练习和反馈中,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 焕发精神, 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 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 保持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做到及时巩固, 教学效果显著。

使用交互电子白板这一技术平台, 教师可以选择任何程度的教学结构和弹性, 整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资源, 顺畅地完成教学过程, 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合理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师“教”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加强, 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教学局面才能形成。

练习题

1.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学设计可以用到白板的画图、旋转图片、回放等功能, 尝试设计一下。

2.视频课件播放时也可以实现“批注”, 在批注模式下尝试一下。

3.请您在白板模式下, 利用画图工具进一步尝试如何画几何图。

4.经过尝试白板各种功能, 您觉得交互式白板是否能够突破教学难点, 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2

姓名: 聂小清

学号: 0212011008

成绩: 论述家乡所在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农业资源的内涵和模式,并以曲周县为例,对其农业资源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模式 ; 曲周县; 农业资源 0 引言

中国21世纪议程6中指出: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试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资源的内涵与基本特性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 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 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 主要包括: 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¹农业资源形成的特定长期性。除土地资源外,所有农业资源皆以活体的形式存在。农业资源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 经长期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特定的、有利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的资源种类, 人们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 并在数量上不断扩大,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º农业资源的不可逆转性。特定的生态条件产生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 人们合理地享用和辛勤劳作,保持资源的动态平衡。若过量消耗或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会使农业资源失去平衡, 则产生退化、不良变异、衰退、甚至灭绝。某一农业资源一旦灭绝, 就不可逆转再生。所以保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好农业资源, 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农业资源的发展可变性。农业资源通过人们劳动实践和科技活动, 能使某一资源品质和产量得到改良和提高。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 都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有益活动, 从野生原始状态改良而来。这种长期的有益活动, 不仅增加资源总量供给人类的消 费需求,且在其中也创造出很多新的物种资源,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业资源价值含量是永恒的。2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模式”是对现实世界事物的有序整合, 它以逻辑的和简洁的方法去解释复杂的系统现象。将其应用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 界定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为: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农业产业为主线, 由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耦合而成的具有空间层位性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该定义包含了两层涵义, 一是系统的要素组成, 即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容;二是系统的层位性, 是指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结构。内容与结构互为条件, 构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框架。(1)模式的要素组成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众多因素, 根据模式的运作状况, 可以概括为5个关键要素, 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保护-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其中, 农业自然资源特征概括了不同地区的资源潜力与优势, 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基础, 属于地域单元要素;而农业主导产业(品)是模式的核心, 在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动力因素的推动下, 通过“保护-产-加-销”农业产业链联结模式的整个运作过程, 这4个要素属于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要素, 其在长期的作用过程中又对地域单元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响应的关系为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间各要素的模式整合提供了条件。(2)模式的层次结构

模式的层次结构是对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层次性的表达, 也就是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在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合理组织形式。不同尺度地域单元下的模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 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可以划分四个层次:

国家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战略功能去定位, 主要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制约因素。如我国

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战略、国际石油合作与竞争战略、国家粮食战略储备等。

二级模式主要是在国家内部省际、省级范围, 根据主导功能划分, 重点考虑国家内部区域发展平衡, 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 如流域资源合作、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珠三角资源整合等。

三级模式主要适应在地级、县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 积极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级模式主要适应在乡、镇村级范围, 根据主导产品进行划分。该级模式要根据区域特色资源, 开发特色产品, 形成专业镇、乡、村。

各层次模式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高度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层次划分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要注重模式层次之间、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协调, 实现整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3)案例分析

曲周县处于冀中南平原中部交接洼地以下的冲积平原, 因受漳河、滏阳河及古黄河等冲积泛滥的影响, 县境内形成了故河道、二坡地、决口扇形地、河间洼地、缓岗缓坡等复杂地貌。全县土壤以潮土为主, 有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三个亚类, 占总面积的95.96%。曲周县农业经过1980~1990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消除了旱、涝、碱、盐等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综合危害, 改变了曲周县盐渍化土地景观。经过1990~2000年的科技攻关, 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 农业的发展步入综合发展阶段, 但是, 目前仍然是以粮棉油为主的传统种植, 农业发展缓慢。

经过对全县的调查走访, 曲周县第三级模式基本以村为单元, 规模较小, 且分布零散。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模式即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农牧结合型、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粮棉油种植型、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农林结合型。

轻壤质底粘潮土决口扇形地-农牧结合型模式概括了曲周县中南部的里岳乡王庄村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该村土壤为轻壤质底粘潮土, 具有上松下紧的土体构型, 有利于保水保肥, 耕性良好, 但土壤养分水平较低, 历史上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随着人口的增长, 该村人均耕地减少, 且水资源紧张, 为此, 该村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养殖业, 目前近一半的农户从事畜禽养殖业,其余农户种植玉米提供饲料, 形成了粮牧结合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的雏形。

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故道-粮棉油种植型模式处于曲周县东南角的依庄乡, 根据土壤沙质、少水的特点, 重点发展棉花与油料作物的生产。

轻壤质盐化潮土二坡地-农林结合型模式处于曲周中部槐桥乡小弟八村,近年来, 该村实施速生林与粮经作物的间作, 并与公司签订合同, 重点发展经济林木的生产。

曲周县模式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 规模小, 除少数乡(镇)村具有主导产品与市场的优势外, 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种植, 生产与销售以农户为单位, 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产-加-销”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臨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3]徐美银.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5).

[5]陳杰.经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4

一、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关于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对于大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研究, 比较详尽的当推沈阳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论文李谧的《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此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 以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作了历史考察和系统分析, 旨在透过这种考察和分析, 得出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查找, 检索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所显示文献64条, 这说明已有众多的研究者关注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课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并进行相应的探讨。从现有的文献来分析, 对于本主题的研究,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内容的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海光在人力资源杂志发表的《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一文, 他在介绍和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后, 以一个具体的案例为例, 对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珺的《浅析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一文, 主要阐述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作用、方法和组织过程。另一类是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曾晓勇、杨祥芳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本土化案例缺乏、课堂案例盲目堆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案例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 进而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方法。罗珊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通过案例教学的实践, 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案例的选择、课时的安排、教材的运用、教学效率的提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展开分析, 从实践中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中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进而提出解决对策[1]。

二、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 但是由于其固有特性, 成人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为了保证案例的教学效果,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对于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是运行案例教学的关键, 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与授课内容相吻合, 而且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及社会发展相联系。有些案例正文内容冗长, 缺乏针对性, 有时候教材内容过于粗浅, 这种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课外选择合适的案例。鉴于种种因素, 有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往往比较随意, 认为课堂上随便出示一个与教学内容稍有一点儿联系的案例就行, 而不注重案例的典型性。这种做法虽然花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却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益处。

(二) 课时少, 案例多, 忽视理论教学。

成人高教在课时安排上课时总量偏少, 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案例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案例展示环节、案例问题引入环节、案例探究环节、案例评价和总结环节等, 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多个章节板块都运用案例分析的话, 必然导致理论教学课时的减少, 从而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也会使学生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案例的阅读、分析和讨论上, 忽视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实际上是对案例教学的扭曲。案例分析必然要建议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知识迁移的基础上。

(三) 案例教学组织依然以教师为中心, 组织互动难度高。

使用案例教学, 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实景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学生应该在案例分析中发挥主动作用, 学生应该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而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 主要是引导学生, 而不是为了塑造学生。但是在成人教育的课堂里,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领悟力差, 讨论不充分, 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必然导致无效的课堂教学, 达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而且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经验探索

(一) 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在成人教育课程案例教学中, 某些教师对案例选择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为了更好地实施案例教学, 教师要在案例选择上把握一定的标准, 熟悉案例选择的方法。教学案例的选择可包括案例标题、正文、案例问题、案例来源或案例出处这几个方面。其中案例的标题必须言简意赅, 一般来说, 可以透过标题便可知晓理论出自于那个章节。案例的征文要精练, 符合课堂教学呈现方式, 内容控制在两个PPT展示版面以内。案例的问题要从简到难,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进行问题升华, 同时也要标明案例的出处, 有待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和学习。

选取适宜的教材及相配套的课程大纲, 让教材不单单展示应用性、专业性和适宜性、适用性, 更要难度适合、架构分明, 能够多元与多维彼此贯通, 使实用性教学能够系统化与相互贯通, 便于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工作分析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预期效果[2]。

(二)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做好课堂讨论准备。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案例讨论阶段, 老师的角色应该有所改变, 老师要融入学生群体中, 和学生共同思考、探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营造“主动、有效”的课堂氛围[3]。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首先, 课前的预习。教师在每次课前须提前让同学们知晓所学理论章节和案例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 分小组教学, 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积极作用,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相互启发, 借鉴别人的智慧, 共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4];再次, 要有一定的奖励措施, 在成绩评定的时候, 对那些表现积极的同学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和分数。

(三) 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而且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主动地实施案例教学。课前,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备课, 选择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典型案例;课堂上,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课后, 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不仅要熟悉课堂讲述的内容和选用的案例, 而且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优化案例教学知识结构[5]。同时, 教师还应该做到熟悉教材, 拓展知识面, 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 掌握从多种渠道摄取知识的能力[6]。

总之, 案例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创新的产物, 要使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思考, 需要教学实践者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探索, 接受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帮助, 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慧.上海电视大学精品课程网, http://wskt.shtvu.org.cn.

[2]曾晓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科研究, 2008.7.

[3]周琼.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浅论[J].高职专论, 2003.7.

[4]李谧.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2.

[5]刘珺.浅析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管理, 2010.5.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5

——教学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客观基础,这对通用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在新课标中,提到了通用技术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几年来,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我以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加速自身专业的成长,保证新课程的新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本文中我主要阐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理解,这是做好本次研究的根本,是理论航标;二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这是后续资源库建设收集整理各类资源的依据。同时,我会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好已有的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一、深入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

在进行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更深层次理解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内涵,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统一,实现教育观的转变和课程理念的转化,然后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努力使这些观念转化为实践行为。

1、深刻理解课程理念,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新时期的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方法,明确新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的过程中,是主动构建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讲授、提问、思考、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教师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潜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师生感情、体验与感悟,使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乐,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师生的互动中,教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使学生表现为自信、大方、思维活跃、进取向上的良好心态。

2、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在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合作小组,选出组长,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在设计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后,小组合作设计一件相关作品(我校通用技术教室配备的制作工具目前无法满足学生制作的需要,但是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教师鼓励他们课后自行收集材料和工具完成制作),学生可以自由设想、自由发挥、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设计完成后,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谈谈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进步。从去年开始,上级部门下发倡议文件,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发明制作,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参加活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

二、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分类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资源不仅存在于课本、学校,同时也存在于家庭、社会,对于如何去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这就有赖于我们教师在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有所作为。首先我们通过向学生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浏览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这也是我们通用技术科组的重点研究课题。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主要包括传媒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通过开发这些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更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服务。

1、丰富的传媒资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或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内容,教师们寻找可以支持教材的资源,利用学校的教师多媒体网络制作室,搜索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资料,挖掘丰富多彩的传媒资源,补充到教学中来,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存入通用技术教学资源数据库。

2、身边的物质资源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技术与设计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才会觉得它并不神秘。于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技术与设计就在身边,我收集了相关教学视频:“呼啦圈”、“拖把”、“晾衣架”等,观看完毕教师指出,这些设计都是缘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你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吗?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适合讨论的氛围,教师还事先将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各小组利用讨论,提出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写在纸上,讨论完毕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结果,并于课后交流,比比看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好。实践证明,视频一播放,一下子把学生吸引过来了,学生很感兴趣。在自由讨论时,气氛也很热烈,大家就生活中的发现将问题一个个提了出来。

3、合理的社会资源

在开发通用技术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宁城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构成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通用技术资源。比如:讲到有关建筑设计时,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采访、摄影等活动,了解大明塔的设计建筑,然后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讲到有关流程设计时,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作酿酒、工厂流水线加工等视频,并作为教学资源向广大学生进行了演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更深入地理解了流程设计与优化的有关知识及技术革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4、多维的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学生的家长及亲属,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工作种类也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当然,这部分资源的开发目前很不理想,这与地域的限制和家长的认识有关,想要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

5、已有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选用的这本教材中,带有一张教学光碟,里面也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认真浏览,将里面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资源整理出来纳入资源库中,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以上是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浏览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好,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分析得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情和学生情况的教学资源的分类,这五类教学资源并不是毫无交集的,很多是共通的,因此,为了后期研究方便,在上述五个分类的基础上,我本次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网上和教学光盘中收集整理出有用的媒体资源,比如说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案例资料等;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制作,即利用有利条件收集社会资源。最终的研究目标是能够建设出一个适合我校实际和学生情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 资源平台 教学案例

“《数学》基础模块资源包”(简称“资源包”)是广东省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由河源理工学校主持,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发的互动教学平台,并在“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共享。

“资源包”是根据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配套资源,包含视频、动画、教学软件、教学游戏、测验等资源200多个,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思想。“资源包”将所有的内容以积件的模式集成在网页平台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要求任意选择、组合。

一、数学建模动态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以往的函数教学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不清,对自变量和应变量的识别和如何表现两者的关系存在困难;对解析式表示的函数掌握较好,图形表示的函数次之,学生对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表示的联系理解存在困难。以函数的概念与图像为例。

1.观看微课——函数的概念与图像

微课中将生产加工的动画与函数概念联系起来,传送带的输入的原料(自变量x)经过处理器(函数表达式)后输出产品(值y),形象地解析了函数的概念。

2.数学建模探究——“函数工厂”

“函数工厂”中,根据微课中“函数加工厂”建立数学模型,在处理器中输入函数的解析式点击确定,输入x值后点击运行得出相应的y值。同时将刚输入的对应数据在左下方列表出来,并且在图像区出现相应的红色点,连续输入数据后逐渐形成函数的图像。通过数学建模动态演示变化过程,其发生过程完全展示在学生面前,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式与图像的关系以及函数图像是如何形成的。

二、游戏闯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数列通项公式综合练习为例。

苹果工厂Flash游戏:第一关(采摘),将树上有虫的苹果接下来。依次给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如:n-8、4n-3、(n+1)2,求出每个数列的前三项,结果显示在树上的苹果中,学生需要点击选择正确答案的苹果,如果选择错误,则弹出解答分析提示;第一关挑战成功后晋级第二关(加工),给出通项公式,任意给出项数,让学生寻找相应数值;第三关(包装),根据给出的通项公式,挑出不属于数列的一项。

游戏闯关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循序渐进获得知识。

三、实验平台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的构建知识

以平面向量的概念为例。

首先明确任务。各小组自习向量的概念与加法运算,在平面向量概念、运算实验平台中动手操作完成下列任务:做出模为10的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然后教师检查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代表对完成情况作答。最后教师总结任务情况,做出正确示范并解析相关概念。

“平面向量概念、运算实验平台”中,平台的最小网格是单位为1的正方形,上方为向量的模、向量与水平方向所成角、向量的坐标相关信息的显示。在右上方向量桶中任意点击选取向量放在平台中,可以对向量任意地拖动与旋转。

实验平台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讨论交流、知识重构在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取得的实际经验比被动听讲要有效得多。实验平台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四、学会数据处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给学生的任务是拖动两圆控制点改变圆的位置关系和大小,观察数据变化,并填写以下表格。

两圆位置关系的数学实验,能够实时、动态反映相关数据,学生可以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并进行数据采集。学生通过动手探索,分析处理数据,建立关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直观、形象,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

教学资源的建设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数学》基础模块资源包”以打造一个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探索的平台为目标,对中职数学教学资源建设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7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

课程资源, 这里专指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 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它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 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万松园小学是广东省书香校园, 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读书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在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后, 发现其与万松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诸多思想上的共通点。“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兼备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以万松园小学近年采用的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见表1) 。

从表1可知, 无论何种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 其中的较多内容均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祖国河山、中国历史、中华儿女和中华文化等, 构成了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上述主题内容正好契合的是近年“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定内容, 例如“中华之魂”“中华节日文化”等。万松园小学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诵读”的活动内容。具体而言:精心挑选“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 用心设计“经典诵读”的过程, 将优秀文化的精髓和参与者的体验整合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之中, 使其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又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 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这样的做法, 使“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及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结合的课程资源。

首先, 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 使其成为课程资源, 既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 又增强课程的开放生成性, 还使教学充满活力。其次,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应为教学服务。新课程引入“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这一概念, 把课程资源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 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据此, “经典诵读”的内容可作为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的确, 经典作品能够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是因为它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 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托的“生命载体”。据此, “经典诵读”活动的亲身参与者 (专家与指导教师) 可作为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确实, 专家与指导教师在参与“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其丰富的知识、不凡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 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 使其成为课程资源, 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意义非同凡响。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高的匹配性, 因此, 通过合理设计, 总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题, 提炼“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 将两者有机整合后, 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就这样, 备课组教师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要求和“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 (见表2) 。

首先, 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在高年级成立“经典诵读”小组, 在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为实验班, 选择三个班为对比班。其次, 把“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开发为课程资源, 为学生开辟教材以外的“第二阵地”,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又更好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五字诀中提到“集”, 即对每个问题都要搜集材料, 以便精益求精地研究。这与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做法殊途同归。赞可夫说过, 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 那么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可见, 只有使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 合理地引进“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内的40分钟才能被充分利用;只有让课程资源进入课外, 才能为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预留更多空间。那么, 如何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 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内外呢?两个要诀:相互联系, 有效整合。两个理念:“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 将“经典诵读”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广阔的天地, 因此, 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道理, 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 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 有很多可进行品德教育的契机, 可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延伸。最重要的是, 充分利用“专家和指导教师”这一课程资源, 灵活地把“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变为“品德与社会”课堂。

例如, 在“经典诵读”节目《悦动新春》的彩排现场, 指导教师告诉我, 扮演爷爷、奶奶、孙子和孙女的学生找不到感觉, 表演夸张且脸谱化。于是, 我循循善诱:“爷爷、奶奶平时对你们那么好, 你们一定观察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能模仿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吗?”就这样,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 表演得惟妙惟肖。我适时表扬他们, 并叮嘱他们回家问候爷爷、奶奶并为其捶背、送茶。第二天再次彩排时, 学生已找到对爷爷、奶奶尊重、亲近的感觉, 表演越发自然。此后, 我一直鼓励学生尊重和亲近爷爷奶奶, 到家长来观摩表演时, 有的家长高兴地表示:孩子在家越来越孝顺, 这是学校育人的功劳。

又如, 在“经典诵读”节目《追寻英雄的足迹》的彩排现场, 由于时间较长, 学生感觉枯燥, 表演状态不佳。于是, 我结合“追寻英雄的足迹”这一主题, 鼓励学生发扬“长征”精神, 寻找鼓舞士气的方法。就这样, 学生纷纷出谋划策 (例如:唱革命歌曲、进行耐力比赛和讲英雄故事等) , 最终找到排练的乐趣, 表演也逐步到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彩排, 学生既增长知识, 又磨砺意志, 达到双重的育人效果。

2.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 联系“经典诵读”经验, 激发“头脑风暴”

如果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 使其成为课程资源, 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 那么便能为创设多样化的情境, 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炎黄子孙的心愿”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环节:“新年到了, 如果让你送一份礼物给海外的华侨小朋友, 你会送什么?在赠送过程中, 你会引用哪些经典来向他们介绍这份礼物的寓意?”有的学生引经据典地介绍礼物的深刻寓意, 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与春节有关的故事。此时, 学生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到的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派上用场。又如在教学“独特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一个越洋视频通话的环节, 让学生向海外的华侨小朋友介绍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于是, 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过的有关“春节习俗”的知识 (包括鞠躬礼、拱手礼等礼仪) 都派上用场。就这样, 浓浓的中国传统年味弥漫在课堂中。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 使其成为课程资源, 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 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跃, 既增强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意识, 又强化学生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 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处漫溯、向多方面发散。由于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吸收了大量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再设计相关的运用环节, 提供相应的平台, 便促成学生的经验分享, 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终使“经典诵读”课程资源成为学生经验的宝库。

(2) 鼓励行为实践, 解放体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 落户到学生的心里, 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财富。因此, 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体验一旦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相结合, 便产生奇妙的作用, 带来强烈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四君子·中华魂》的同时, 我选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 与五年级的军训相结合, 并以这一主题连续四周进行教学。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中, 学生既深刻感受到“梅”“兰”“菊”“竹”这“四君子”的高风亮节, 又明显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又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时, 我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熟知的“不屈的中国人”的故事, 再让学生将这些人的风骨与“四君子”的特点相结合。在最后的实践环节, 先在校内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 再安排五年级学生外出军训, 让学生在连续的军训中真正体验“坚强”的意义。由“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再到具体实践, 三个层次的递进使学生从模糊地感知到实在地领悟道理。由于有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 再加上实践的感受, 无论是在情感方面, 还是在价值观方面, 对学生的震撼都直抵内心, 影响深远。“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能把教材中的抽象文字变得生动、活泼, 既使哲理形象化, 又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3) 渗透人文知识, 延伸学习长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文化积淀之深厚非一时一日之功。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 先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之美妙, 再让学生主动开发资源, 必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追寻英雄的足迹”时, 学生接触到大量毛主席的诗词和毛主席的故事。在“经典诵读”活动彩排过程中, 我给学生讲了很多开国元勋和人民英雄的故事。在教学“向人民英雄致敬”主题中的“光辉的历程”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收集、欣赏并背诵毛主席诗词, 还进行讲故事 (有关毛主席的故事) 比赛。就这样,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可对其采用延伸性策略, 以一点牵一线, 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能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与“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后, 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德素养进一步提高, 从而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经典阅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后,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明显不同 (见表3和表4) 。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8

1. 案例教学法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案例教学法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鲜明的目的性、灵活的启发性以及高度的仿真性是案例教学所具备的特点, 其特别有助于将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 培训学生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提炼信息的才能,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从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2. 采用实际案例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提升学生辨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与真实工作关联紧密,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强特征就是实践性, 采用实例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工作生活中经典案例, 针对性的根据相关理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研究, 积极讨论, 最后老师结合学生们的剖析过程及结论, 得出相关的实用的精辟的理论观点。既能够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关系, 又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们探究管理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了学生剖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部分案例都来源于具体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的, 并且没有千篇一律的答案, 能够充分地扩展学生们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3. 真实案例教学活动的独特方式,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立足人才养成终极目标的定位, 明确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活动的方向, 经过开展真实案例教学活动, 既能够巩固专业知识, 又能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认知和实际应用, 管理案例的教学能够很好的祛除局促环境的制约, 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详细运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活动过程当中, 教师在对案例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方面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 案例教学是经过对某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描述, 指引学生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准确把握好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定位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从各种相关的材料中认真选取, 精心设计出合适的案例, 选择案例一定需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对于所教学生的不同阶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对于具体案例选取不能太难, 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又要对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又比较多, 而实际教学过程又必须逐步递进, 不可能在不同内容之间进行大量重叠, 在选用案例时应当由浅入深, 由专题逐步过渡到综合型案例。即教师应当好主讲人, 又决不能充当评判者。而且在后期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多教学综合性的案例, 这种较综合的全面案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几率较大, 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管理方法, 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

2. 教师应做好教学前准备

老师在做好案例计划之后, 进一步筹划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方式, 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首先是准备案例的教学内容, 即要对案例的实际情况清楚了解, 又要透彻剖析相关信息, 关键是掌握案例的背景;二是准备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 从学生的消化能力出发, 依据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准确抓住重点, 力求突破难点;三是准备案例教学活动的实践流程, 包含课后作业, 时间管理计划、提问的具体名单、课程的指引与结束。

3. 案例教学环节的精妙策划, 学生参与的指引技巧

确定具体课程案例之后, 立足教学终极目标, 精心组织案例探讨的整个过程。 (1) 要擅长于掌握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整体进程, 应具备洞察学生意见和见解的素质, 要悉心观察学生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变化, 要合理地对教学节奏进行微调, 做到松紧自如。善于阶段性进行总结, 明确要点和重点, 及时检查认同程度, 把握好学习的进度。 (2) 需具有相当的课堂交流能力: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交流技巧, 使学生的专注力转向对案例的分析,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巧妙的发问, 诱发学生自身展开内部剖析和讨论, 将某些重要的有创新有建设性的发言引向更深层次的探讨, 抓住那些关系到案例核心的不同意见引入研讨,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分析意见, 循序渐进的提问, 层层深入。老师要明确的指引关键信息、重要内容和流程, 要善于应付冷场局面, 也要及时有技巧的阻止背离正题的局面, 给予学生的发言尽量多的赞许和褒奖, 老师在最终时刻再进行点评和归纳概括, 才能营造出既和谐又有利于推进案例讨论进程的教学氛围, 更完整充分地达到案例教学活动的目标。 (3) 应激励、指引学生们积极融合到案例教学当中来: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是实施剖析材料、寻找答案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后思考, 确定案例时间管理方案, 明确提前准备的目的和思考的方向, 推行行之有效的案例学习方法与程序, 作为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角, 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自己对案例分析的角度, 案例分析的一般技巧和过程、案例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关键问题的确定等等, 最终选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郑燕群.推广本科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经济师, 2007 (3) .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9

1 案例分析的作用与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活动, 其各项工作的完成, 每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求从业者掌握必要的理论与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西方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中国具体企业操作的实践中。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所学的”转化为“所会的”, 并且给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机会。

(1) 案例分析使得传统课堂变得更生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 教师负责将准备的所有信息讲出来, 学生则负责将听到的东西记下来。对学生来讲, 这个过程基本也是单向的、被动的, 时间久了, 难免感到单调枯燥乏味, 学习效果差。案例分析讨论则使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 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 案例分析讨论提供了学生参与课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案例分析将学生置于一定的现实案例中, 要求他们根据案例中的信息给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给还处于学习阶段, 身为学生的他们一定的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3) 检验了学生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案例分析, 教师和学生本人可以检验是否掌握相关的理论与专业知识, 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这一方面可以消除很多学生产生的理论无用论的偏见, 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 大学课堂案例分析的现状与困境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认可了案例分析讨论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意义和作用, 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这种培训模式带到课堂上, 但据笔者的工作经验与调查, 现在, 多数学校的案例讨论课走入了困境。

(1) 合适有效的案例难以找寻。

案例分析既然以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并且要求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某方面的实际执行能力, 那么对案例的专业性, 针对性以及真实性要求就比较高。但是普通高校由于经费,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等的限制, 很难进行自主案例开发, 也难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教师和学生所能收集的往往都是已经发表出来的案例, 这些案例大多存在背景资料不完整, 过长或过短, 时效性差, 案例过于简单或表意模糊, 无法与专业知识有效衔接等问题。当教师无法掌握足够有效的案例时, 纵使其再有想法, 也会步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2) 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案例分析讨论。

这个问题又有几个典型表现:①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相信很多上过案例分析讨论课的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教师无论怎么提问, 无论怎么启发引导, 同学们就是不主动开口发言。据笔者对教师的调查, 不仅现在本科生课堂案例讨论不好组织, 研究生课堂上情况也一样糟糕。有教师反应, 在研究生课堂组织案例讨论时, 同样会出现同学们发言不积极, 最后案例讨论沦为教师点人回答问题的情况。当同学们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 讨论的氛围就不活跃, 这样早期积极思考发言的几个同学慢慢也会淡出分析讨论。②分组讨论时, 难以控制“搭便车”现象。为了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中来, 同时也为了在大课堂上便于组织案例讨论, 很多教师在上案例讨论课时, 都会事先给上课的学生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人数大致相当。分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但是在每个小组内, 总是会有些人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 经常“享用”其它组员的劳动成果。这种现象频繁出现时, 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甚至都会被影响。

(3) 案例分析讨论对主持教师要求高。

要搞好案例分析讨论, 主讲教师首先要能掌握足够多的有效案例, 这个困难在前文已阐述。其次, 对于讨论现场气氛的营造, 学生积极性的启发, 学生思维的引导, 讨论节奏的控制等, 需要主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 技巧, 同时, 课堂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案例的每个方面非常熟悉, 案例背后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当了解。为了将学生们从“点”上的讨论组成“面”, 最后形成系统性的结论, 教师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归纳综合能力。而现在大学课堂上承担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师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课堂控制经验, 对于如何调动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知之甚少。

3 案例分析课的有效组织策略

承上, 案例分析讨论有其积极影响和作用, 但这种课却比传统课更难组织更难开展。针对目前大学课堂案例分析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 以系 (教研室) 为 单位, 尽力进行自主案例开发。

多数教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一般都会有给校外企事业单位做培训的经历, 系主任或教研团队负责人可以要求这些教师在培训期间刻意收集培训单位的有关资料信息, 培训结束后整理形成有效案例。当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要持续一段时间时, 教师还可以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上交一定的调研报告或论文作为培训成绩考核作业, 教师然后可以从学员们的作业中提炼出更多的案例。同时, 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 对实习单位展开调查, 多方收集现实资料, 实习回来后上交总结报告, 从学生实习总结报告中由教师或者学生提炼案例。这就比被动地去找寻已经发表出来的案例有效得多。

(2)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案例分析。

目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性工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工作分析, 人员招聘与选拔, 员工培训与开发,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员工关系等。带课教师可以根据以上业务内容的性质设计不同形式的案例分析讨论, 提高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如, 针对“工作分析”方面, 可以在对学生分组的基础上, 按企业职能部门把各小组设计成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 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本部门来收集或分析案例。对于“人员招聘与选拔”可以设计成情景模拟形式, 先由学生将某一个招聘场景表现出来, 然后再由其他同学对该场景进行分析。近两年, 电视上还兴起了“现场招聘热”, 教师也可以偶尔和学生们一起观看现场招聘的视频, 边看边跟同学们一起分析, 看完后再集中讨论。而员工培训方面, 可以要求某个小组事先准备一次正规的培训, 培训完后老师带着学生从培训管理的各个方面分析该小组的表现得失。其他的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教师都可以根据其性质来设计或准备不同的案例与讨论形式。

(3) 从案例分析事前, 事中, 事后三个方面, 设计学生参与模式。

案例分析前, 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案例, 编写案例, 或者要求学生熟悉教师准备的案例, 查找相关的资料。案例分析时, 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 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案例分析结束后,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每次讨论做总结, 或者要求学生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做讲解, 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每次讨论完后提交总结作业。通过三个环节的控制, 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4) 学校尽量提供各种支持帮助, 提高带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如其所述, 案例分析讨论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吃透案例, 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首先, 教研室或系部可以组织教研团队对课堂上要分析的案例先做分析, 开拓任课教师的视野。其次,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将任课教师送出去接受专业的培训, 或者去企业实践, 使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的感性认知。再次, 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多去听案例讨论课, 给任课教师多提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也要做好自我总结工作,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 案例分析讨论课的质量和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费明胜.哈弗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及其成功缘由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6) .

[2]王娟.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11, (4) .

[3]王勇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模式的利弊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

应用数字资源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 篇10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诵读情感

德国一位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这几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这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可见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更需要情境的支持,仅靠教师的语言,学生很难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有效创设身临其境的画面。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仅从诗句表面很难想象诗人描绘的诗情画意,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资源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集中起来,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柔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象,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情感,使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很好地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理解诗文的内涵美、韵律美。

二、利用数字资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的方法,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应于抒情诗文。古诗文诵读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课程资源中媒体资源上的朗读资源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通过轻柔、舒缓、恬美的语言范读古诗,再配上资源中的音乐与动画,创设一种具体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先入为主”的情境,使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自己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指名读、齐声诵读和分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采用七巧板拼图,深刻理解古诗文意境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其中颇具影响的便是诗词,或气势磅礴,或以言壮志,或寄情山水。自古以来诗画同源,以画传诗情,以诗表画意。利用七巧板可以“以美带学,借学促美,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将古代语言文字中含有的大量美的因子,通过学生笔端构画出来,使之想象力得到发展,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并用七巧板的形式把图画意境表现出来。笔者用网络数字资源提供的音频诵读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应用七巧板拼图。如运用七巧板拼图教学“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学生的拼图与数字资源上的动态画面相对照,学生兴趣浓厚,诗意理解深刻。

四、创新诵读方式,推动学校古诗文阅读

我们运用数字资源在课内让学生理解古诗,感悟古诗之美,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积极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赛诗会、诵读表演、古诗文情节剧等开展经典诵读。同时还根据季节的变换,让学生收集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关的诗句,遇到节假日,让学生收集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关的诗句。笔者还设计了一些古诗文活动方案,如个体活动方案:收集喜欢的古诗文,设计名人名言卡,汇编某一主题的古诗文,如勤学篇、立志篇等;集体活动方案:中秋朗诵与“月”有关的诗文内容,对对联,走进古诗意境等。每年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节”, 大力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 同时还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活动。在体育课上, 有的学生在跳皮筋、踢毽子的时候背诵古诗, 有的学生在玩拍手游戏时背诵, 课间活动玩“丢手绢”“切西瓜”等游戏时用古诗配合表演。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进一步激发了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为提高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网络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全面性深受学生喜爱。在经典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诵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整合相关的数字资源,建立了“琵琶行专题”学习网站,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和学习。学生通过专题网站进行学习,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对《琵琶行》中的经典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绘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通过动画模拟视频资源,学生有了真切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六、结束语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11

【关键词】高中 资源 信息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40-02

高中时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对教学效果有很明显的作用,并且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好的将教育资源进行融合,明确课程内容和性质,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快速发展。

1.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的价值分析

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为了推进高中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建立,尽可能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也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资源设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要以学生为核心。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制定的,因此在其设计与应用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要以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并且保证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是有意义的;第二,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教学设计是核心,因为课程资源再重要也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而教学设计是最根本的目的;第三,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这也是课程资源设计的目的之一,建立优良的可视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体现出课程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对策分析

2.1强化文本资源的设计及应用

文本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互补性强、使用便捷、包含内容丰富等。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文本资源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宽。因此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就要将教学内容划分出重点难点,可以将知识分为基础部分、技能和综合型三大部分,然后再进行文本资源的设计。这样也能让教师对知识有更新的认识,也对教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开展奠定基础。

2.2活动资源设计及应用的丰富化

活动资源需要不断丰富化,这样才能够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途径拓宽,也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在学生刚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时,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对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是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因为大量的理论知识而觉得乏味。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改变或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新鲜有趣的知识,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例如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要利用讲授法。虽然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不应该再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授课方式与教学之间并不发生冲突,只要注意授课的趣味性和层次感就行。

其次,教师在授课时不能过于老套呆板,除了传统授课方式外,也可以结合分组合作、课外教学等实践型的教学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合作能力,同时竞争意识也会随之增强。

2.3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化资源

教师在信息化资源设计中,要将内容尽可能的简化,将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和能力对课程进行安排。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动画形式,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并主动探究,同时也能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

2.4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课程资源信息化。高中信息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发展,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资源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详细研究,并对具体内容进行划分、研究和提取精华,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和特点对知识模块合理划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充实并不断优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应用中必定会面临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合作,以获取更多的支持,这样在信息化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可以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并不断推进其应用,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也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巨大的信息数据中快速的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教学层面的进步与突破,而实际上这对高中生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屈胜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06)

[3]姚文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好家长, 2014, (52)

课程资源应用经典案例 篇12

1 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 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

众所周知, 按照教育资源的形式不同, 将一切能够用于文字编辑的教育资源都归纳为文本资源, 包括我们常见的教材、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字参考资料等。 很多人都误以为在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文本资源在教育资源中的地位将逐渐弱化或者逐渐被替代。事实上恰恰相反, 这种见证了人类上千年文明的、宝贵的文本资源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达或者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亡, 这是因为文本资源依然具有内容广泛、互补性强、适应性好等诸多优点。

因此, 要想真正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教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性应用三大类。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文本资源的设计和应用, 既可以系统地为高中学生介绍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又能很好地建立起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 保证了高中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整体性。二是在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文本资源中, 到处可见一些融合了思维方式、学习体验和教育成果的痕迹。这种尊重了学生情感、思维的教育教 学材料, 不仅体现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精髓, 也能够依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来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从而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去构建信息时代所必须的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使用等 方面的诸多能力。

2 丰富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 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

通过补充更加丰富的活动资源, 可以实现拓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途径、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二次”吸引高中学生 注意力的良好愿望。学生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 往往都会有一个从最初对计算机因为好奇而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 逐渐因为所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而觉得枯燥乏味的转变过程。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能 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为学生寻找新的“刺激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资源设计大致可以从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 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 可以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板块采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当要为学生介绍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理 论知识时, 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讲授法。尽管有很多教师存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排斥传统讲授” 的错误想法, 这主要是没有深入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质所造成的一种偏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上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 而讲授法与现代化教学并不矛盾, 只要教师准备更具吸引力的教学语言, 注重讲授内容的知识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也一样能够体现出讲授法的优越性以及实现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另一方 面,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则要改变呆板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除了最基础的班级集体授课以外, 也可以对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学习或课外自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学会竞争与团队协作。

3 解读微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 加 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融合速度

深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势必要在不断地、动态地探索中总结经验和成果。微课程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设计的一个新兴 研究方向, 解决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信息容量大、忽视学生个性化差异需求等弊端, 具有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传递、灵活多变等特性。如果能够将微课程这种前沿的教学理论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之中, 就能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变得更加的立体化并具有较强的现实贴近性, 也进一步照顾了不同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化需求。

毫无疑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和应用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融合过程, 如果能够非常准确地解读微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融合过程的作用, 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首先, 应该依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资源, 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使两者之间相互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 要用微课程来助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 这可以将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转变为“教学”场景, 关注高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基础信息, 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4 重 视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应 用, 凸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本身就代表了高中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未来趋势。当前的信息化资源已经超越了时间、 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呈现出多媒体化、虚拟化、全球化等特点, 这就为高中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开辟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信息资源库, 自由地获取所需要的媒体素材或直接进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试题库, 随时随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对这部分信息化资源进行设计的时候, 首先要把握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板块的提炼, 按照高中学生的认知特性进行合理地规划知识的组合, 让高中学生能够在利用这些信息化资源时形成一定的思维逻辑性, 避免学习内容过于空洞和宽泛。

对于任何课程来说, 信息化资源的设计和应用都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以及良好的 软硬件设备设施。相比于其他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说, 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信息化资源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解决一些其他学科教师所不能应付的难题。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性含量比较高 的动画设计方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设计一些富含教学策略的探究型“原创”动画, 有利于高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 主动地寻找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 凸显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设计构建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 合理地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设计与应用, 可以为高中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 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文本资源, 还是融合了多种现代技术的信息化资源, 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都是为了扩大高中学生的视野, 促进高中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场景和团队协作中发挥自我主动性, 让高中学生在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能够对所接触的信息数据进行简单地提取、加工和处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高中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求。

摘要: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资源设计和应用的问题, 从做好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应用、丰富活动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解读微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重视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渗透、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率、加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速度和凸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计,应用,高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姚雪娟.优化教学, 体验成功——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用范例的设计[J].新课程 (上) , 2013 (02) .

[2]翁凌峰.浅析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01) .

[3]于洋鹏.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09 (S3) .

[4]杨向前.浅谈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高考 (综合版) , 2013 (06) .

上一篇:肝功能、乙肝病毒检测下一篇:永磁同步风力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