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堂教学(共12篇)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1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财经专业的核心必修课, 其不仅是同学们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奠基石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同时也会对同学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很多本科生一提到西方经济学, 就紧蹙眉头, 他们认为经济学总是离不开模型, 离不开计算, 犹如枯燥的数学, 因而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 作为经济类专业最为基础的核心课程, 教学中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更谈不上形成经济素养, 但事实上, 模型只是经济学中进行论证的一种手段, 而并非其本身, 经济学来自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一旦产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就会处处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 去观察, 经济素养便开始慢慢的萌生。当然, 经济素养不仅是通过早期的课程培养兴趣, 更需要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学习引导中进一步深入。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对经贸类学生来说, 不管是今后继续升学从事研究工作, 或是到企业从事实践性业务, 这种素养对他们都是终生受益的。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多, 应用性强, 对同学们的数学功底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 总体的教学课时安排应以教师主讲, 课堂案例法, 课堂讨论, 课堂实验为主, 其分配的比例大约为60%, 20%, 10%和10%。此外, 为了与国外的经济学研究前沿相结合, 在课堂讨论环节中, 将会使用部分双语教学的方式, 引导同学在课前阅读最新的经济学文章, 或者国外英文报刊的最新评论, 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讨论, 并计入平时成绩。
课堂设计的思路大致遵循“形式多样, 投其所好,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的原则, 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 选择一本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 目前选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第五版) , 此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体系完整, 知识点全面, 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此外, 涉及的模型和数学难度适中, 目前, 这本教材也受各大高校推广, 但其缺点是案例分析和经济学前沿的内容较少, 因此, 在课堂案例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会加以补充。
其次, 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并在开学前告知学生, 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具体如下:
1. 教师主讲
对于主要的概念, 原理, 公式推导, 模型分析, 作图等, 多为采取教师主讲的方式, 讲解中采取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 穿插图片和案例的方式, 利用生活中热点案例等内容作为兴趣激发点, 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例如, 讲解宏观经济政策知识时, 可以播放央行加息、金融危机等的视频新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央行有时会加息, 有时会降息, 这些政策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等。
2. 课堂案例法
课堂案例法除了在教师主讲中有所穿插外, 在每次课程结束前后, 都会举出几个案例, 设立疑问, 提出思考, 要求同学们应用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求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经济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 将知识学以致用。例如, 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 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航空公司如何利用需求价格弹性制定机票价格”等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及对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参与进来, 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 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 课堂讨论
3.1 课堂讨论以专题形势, 选定一个观点, 要求同学在课前了解相关的背景和知识点, 尤其是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先分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由每一组的代表在班上进行阐述, 各个小组进行评议。
3.2 鼓励学生走出去, 在周末调研某一企业的现实案例, 如企业生产决策的确立, 超市定价决策的制定等, 然后进行分析, 也可以偶尔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参加并进行点评和深化。
3.3 选择一些典型案例, 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 并以辩论的形式在班级或者年级中进行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们在课后查阅大量的资料, 拓展知识面, 提高学习主动性。
4. 课堂实验
在重要概念讲解时, 如市场效率分析和消费者剩余等, 可以通过课堂实验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比如, 在讲解寡头垄断概念时, 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 进行情景模拟, 让同学们在市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进而体会其中的潜在规律, 能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思考。在价格机制, 外部性, 拍卖等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课堂实验的方式。
再次, 细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将每一堂课分成几个时间模块, 分别为:课前提问, 内容回顾, 问题搜索, 新课讲授和总结提问等, 每一个环节都紧扣设计的教学内容采取上述的几种方法, 在要求同学们回答问题时, 可以通过软件抽号, 道具传递的方式, 即活跃了课堂气氛, 缓解被提问同学的紧张心情, 也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 建立课后交流平台, 通过面授, 电话, 网络等形式解答同学们的任何疑问, 通过这个平台, 不仅教师可以向同学们答惑解疑, 也可以利用同学们的课余时间, 举行学习沙龙等活动, 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和学习, 分享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在课堂教学之外, 适当得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至关重要, 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后阅读实践为辅,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经济素养, 也是今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巨大动力, 将对其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课题从经济素养提升角度入手, 针对经贸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设计, 通过教材的选取, 课堂环节的合理安排, 考核方式多样化, 及学生课后辅助学习, 使学生对经济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熟练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对外部经济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形成经贸类人才理应具备的经济素养。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素养,课堂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天勇.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体会[J].中国水运, 2007 (11) .
[2]叶初升.现代经济学思维方式及其逻辑演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3]叶文振.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2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热门教学模式,已经在高等教育中被广泛采用。相较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热情也极大的调动起来。本文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在今后更好的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设计了针对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
1、引言
近几十年来,知识主要通过传统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得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寻求创新。很多研究表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缺乏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复杂的逻辑推理能力。于是,翻转课堂则被提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在线观看教学视频讲座,再利用课堂时间分析讨论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很多学校(包括中小学)纷纷开展翻转课堂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尽管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多,但涉及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对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实践和应用进行研究,以期找出一种较好的翻转课堂模式,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更多的参与教学其中。
第 1 页
2、翻转课堂的设计
笔者所在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二的学生。开学后,由于学生并不知道该课程将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因此,需要在第一次课时,告知学生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每周的教学主题。为了让学生有看视频准备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需要在第一周仅安排一次课。在第一次课上,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便学生们在课后观看视频时便于互相讨论,以及准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此外,还需建立一个QQ群,通知每周的教学主题以及相应的视频名称和网址,要求所看视频需在本周完成,并告知学生课堂讨论及期末测试内容会涵盖所看视频。为了避免各个小组所讲内容重复,应按照一定顺序,每次课让一个小组先上台对本次教学主题进行讲解,然后教师列出一些问题,让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后,再轮流上台讲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应要求每次上台讲解的同学不同,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翻转教学,不仅可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运用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西方经济学资料,而不是被动的听课和记笔记。例如,在讲授经济循环模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罗列出循环模型的主体,然后再通过货币和商品将各个主体连接起来,为了让学
第 2 页 生更好的理解该模型,还会列举一些例子。学生在学习该模型时,仅仅只是停留在该模型的表面,而该模型的应用以及深层次问题学生则很少涉及,并且还容易遗漏模型中政府和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通过翻转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将知识点拓宽,探寻深层次的问题,还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模型中政府和各个市场的相互作用。此外,这样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的机会,增加了学生的触觉记忆,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基本的学习和记忆。
如果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前,在看教学视频的同时,也仔细阅读相关材料,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仅仅只看视频,而不看相关知识点,则无法达到翻转课堂的初衷。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主要是该教学模式更适应学生的媒体使用习惯,以便其学习课外材料。因此,翻转学习模式也提高学生准备能力,使其能够在课堂上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时间。
翻转课堂的核心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思考―合作―分享。通过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们为了上课,而积极准备相关材料。在观看教学视频时,会主动的思考课本上的知识点。在讨论阶段,学生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最后,再让各个小组派出一个同学分享他们这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心得体会。
第 3 页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同“思考―合作―分享”有机结合在一起。首先,可以给各个小组一个主题以及讨论问题列表进行参考,也可以让各个小组自己决定讨论问题。这样的设置可以让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衡量学生对材料的掌握程度。
(3)案例讨论。教师可以给予各个小组一个真实的案例,以供各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各个小组可以将视频所授知识同案例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3、结论与展望
目前,翻转课堂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西方经济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该教学模式,本文针对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反馈,设计出一套调查问卷,以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应用的能力。
本文虽然设计了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但还未进行实际调研,也缺乏调研数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将对参与了翻转课堂的学生进行调研,以获取第一手的调研数据,以便更好的了解和统计学生对翻转课堂的态度,这也有
第 4 页 助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5—02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西学,轻马学”的倾向,这引发了理论界旷日持久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大论战,这种混战的局面困绕了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工作,而两大理论体系也往往造成学生无所适从。
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我国高校又应该如何优化经济学教学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两类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入手,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比较科学的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高校经济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
观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合理内核,尤其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循着李嘉图(Ricardo)创下的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迹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抛弃了生产关系,单纯研究市场一般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只是在继承和发展经济学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而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冲突也正在于此,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它们对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但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规律描述地仅是一些具体情况下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很有必要追问这些经济规律的方法论基础是否合理,而这一点往往决定了这些理论的优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分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借助局部供求分析、主观心理分析、边际增量分析等工具,研究者用一整套严密、全新的经济概念体系与方法论建立了新古典理论命题和基本分析框架。在这个分析框架里,利润最大化和均衡成为其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支柱,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逻辑被解释成某种意义上的数学公理化,在自由放任条件下,自利行为的交互作用总能使得瓦尔拉斯竞争机制达到均衡,并且这个均衡也是帕累托有效的配置。一个高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确定性。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来不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完全的确定性,恰恰相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就建立在它的不确定性之上。首先,马克思观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并注意到商品生产与消费的不协调,他的结论类似于后来凯恩斯(Keynes)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经济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只是与凯恩斯不同,马克思希望通过改变剩余价值生产的动机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而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的乘数和加速数效应加以改善。其次,马克思观察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分配,并提出了基于资本利得心理的“资本游离和束缚”理论,从而证明:存在资本利得心理的理性预期者会使用跨期替代来重新分割剩余价值,并动态地生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确定性,这与奈特(Knight)所谓的利润源于偏离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希望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遏制跨期替代中的资本利得心理,从而消除经济中的不确定性,而奈特则强调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他们利用不确定性增加利润的能力。
由此可见,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流派也意识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静态地、片面地看待了资本主义经济,它所使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有必要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不确定性的概念,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总是表现出反复的不确定性,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但是它们的理论都不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完全筑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不确定性的分析之上,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样强烈的批判性。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确定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经济学教学中认真强调,以便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一般均衡理论所表明的确定性可能是静态的、有条件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理解西方经济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新古典理论中方法论的局限性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也体现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对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客观要求。
2.理性与非理性之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存在于边沁—斯密的“利己主义”哲学体系中,人的本性被归结成整齐划一的“理性”与“自利”,利益驱动的动机成为客体与主体的主要互动方式,“经济人”概念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因为瓦尔拉斯竞争机制的均衡正取决于自利行为的个人在分散的竞争市场中对市价作出决策,从而使得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体现出价格对价值的反映。但是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这种自利行为的估值体系却是一种异化,是斯科特(Scott)所谓的“作为估价之估价的贬值”,即个体或社会偏离了他应有之价值本义。
通过社会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希望解决资本主义世界中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建立起一种社会偏好和社会选择标准,为人们的社会决策和行为选择提供依据,从而保证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能大大降低个人决策中的不确定性。而制度经济学则细致观察了意识形态如何维系并强化了组织,并经由组织内的学习推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从而证明了组织内部大量存在的有悖于“理性经济人”的“非理性选择”现象,并希望通过提高非正式组织的学习与适用能力增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理性与合理性。然而与这些西方经济学流派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市场机制扭曲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对社会存在的扭曲和蒙蔽,需要通过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与共产主义制度来完成“真正理性”回归,即建立经济生产的理性以消除不确定性,完善组织内意识形态的理性以便彻底消除自利的经济人心理,推动计划经济的机制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以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流派也试图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样,不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所谓“经济人理性”的心理主义命题,而是从一种更合理的理性人性出发,在经济学意义上构建一种维护制度与人性的结果,从而将人性中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的诉求融入理性主义的范畴之中。所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采取了从主观到主观的分析过程,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则采用了从主观到客观的约束模式,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制度解放与人性发展模式。这种区别是两类经济学方法论差异必然导致的结果,但同时也说明如何推动人性与制度的发展是经济学永远的命题,这一观点有必要在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中认真加以对待。
二、对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鉴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与研究对象上的差异,有必要在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扬长补短、相互引证,使学生能辨证地看待我国市场经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自觉地结合两种理论对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要在教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优势。经济学不仅是研究市场一般规律的工具,更是发现并实践经济进化规律的手段。脱离了生产关系静态地、片面地观察市场经济,会使我们培养的经济学人才迷惑于复杂的经济现象而无法洞悉经济进化的本质。从这一点上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较之现代西方经济学具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它使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将资本主义心理融入到剩余价值的分析中,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探讨了理性在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与实现方式,代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和谐与理性的诉求。
2.实现两种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它的许多观点也影响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诸多流派,例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奈特与凯恩斯学派对不确定性的定义、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的分析等无不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同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许多观点也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加以更合理的解释,例如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认为,资本富足的国家在开放经济状态下,其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会下降,这显然匪夷所思,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尝试用工资刚性下的失业增加来修正这一观点,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强调了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不变的规律,而劳动力过剩理论则是这一规律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比较并修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可以使得经济学教学过程更富于理论启发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3.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任何一种经济学都不能缺乏了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否则这种理论就没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者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价值论的心理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的理性与人性思想等研究都强化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现代经济的解释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及时汲取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理论趣味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蔡增正.西方经济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谷永芬.西方经济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4
为应对这严峻的经济犯罪形势, 从公安部到各级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专门经侦队伍, 公安院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队伍, 设立了经济犯罪侦查专业, 为经济犯罪侦查培养专门人才。经济学也相应地成为经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因此, 如何在经侦专业中开展经济学教学, 是经济犯罪侦查专业教学应当研究和探讨的内容。
1 经济学教学在经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经济犯罪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涉及多个学科, 包括经济学、犯罪学、法学、侦查学等内容, 因此经济学教学是经侦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同时经侦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即为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工作输送人才, 经侦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 具备掌握侦破经济犯罪案件的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的能力。经济学教学在经侦人才培养中有以下作用
1.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
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其主体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国民收入的主要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的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等。
经侦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目的是了解和掌握基础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掌握市场经济运行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 学会运用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 研究经济现象, 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经济犯罪行为,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工作应用打下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1.2 让学生学会应用经济学理论。
经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 是一种特殊的公安类人才, 即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理论, 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关键是能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因此, 经济学教学在教授学生从事经侦工作所必须的经济理论的同时, 更要培养应用经济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运用经济理论知识, 分析、解决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的问题。
具体的教学中, 要紧跟实践发展的形势。教学设计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要克服“死记硬背”, 放弃“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采取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争取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获得能力, 提高素质。
1.3 让学生具备创新性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源泉, 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经侦专业人才具特殊性, 毕业后面对未来的经济犯罪。犯罪的方式及手段有可能是现在未知的内容, 尤其是加入WTO后, 新的经济犯罪类型会不断涌现。时代进步, 经济发展, 科技日新月异, 给犯罪份子都在不断创新之中, 寻找新的犯罪领域, 学习新的犯罪方法, 掌握新的犯罪手段, 如金融犯罪领域, 很多犯罪现象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而产生。“魔高一尺”, 就需经侦干警“道高一丈”。因此, 经济学教学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的前瞻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应变能力。这些对经侦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教学, 要以知识应用为基础, 创新能力为目标。经侦专业人才, 既要有“知识”, 又要有“能力”, 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只有这样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经侦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犯罪侦查专业是一个新设立的专业, 其中的经济学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2.1 内容多, 课时少。
经济学作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基础课程, 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各方原因安排的课时非常至少, 但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庞大, 从体系而言就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限的课时, 难以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和掌握这一课程。现实中公安院校的经侦专业开设的经济学课时非常之少, 根本难以完成正常的经济学教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有选择的教学, 而这种选择也同样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具体的章节中也难以展开教学。因此, 学生通常都是囫囵吞枣, 难以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精髓, 更难了解经济学和经侦专业的关联, 影响了经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知识, 也阻碍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经侦专业学习。
2.2 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化加深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经济学其实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内容, 从内容体系和具体的案例, 大多数是“舶来品”, 加大了学习的难度。经侦专业学生是处于一个公安院校的大群体中, 与经济学相关的外围学习空间并不具备, 经侦专业学生在自学及与其他学生的交流难以满足经济学的进一步拓展。同时, 经济学理论本身比较抽象, 需要相关经济知识相辅相成才能理解。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存在太多的数学知识, 还有一些图形的推导, 数理的计算, 经侦专业学生由于有的没有开始高等数学, 或者高等数学开设的课时偏少, 并不具备充足的数学基础, 而且教师还没有找到适合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方法, 这些都严重阻碍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能力。
2.3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知识居多, 现实案例稀少的困境。
经济学是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课程, 经侦专业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来, 课程的理念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但由于案例来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目前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多, 过多注重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 而案例引用相对过少。同时,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 都是些国外的实例, 或者只是经济界的实例。基本没有对经济学理论用于经侦办案实践的案例开发。于是, 经济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案例教学, 都难以有效地和经侦公安实践有效结合, 导致经济学和经济犯罪侦查联系松散, 影响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也阻止了学生用经济学来研究、分析、应用于经侦办案实践的能力。
2.4 教学手段严重不足。
经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但现实中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 并没有突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其他课程一样, 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基本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通过看似新颖的PPT课件演示经济学的理论, 演绎着看似完美的经济理论的逻辑推理。学生机械地接受上课内容, 不问“为什么”, 甚至没有办法问“为什么”, 短暂的教学时间过去, 学生难以学习到经济学的精髓, 更难以具备经济学的思维, 经济学和经济犯罪侦查学的联系也愈加迷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 枯燥无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有些无奈, 难以主动地去学习经济学知识, 更谈不上运用经济学的理念对经济现象和规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3 经侦专业经济学教学的改革方案
经济学教学方法探索在其他经济类专业已有一定发展, 但相对经侦专业, 仍然非常落后。以下, 根据本人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3.1 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经济学, 教学体系和内容来非常庞大, 具体章节也涉及非常复杂的内容。尽管有些教材将经济学内容浓缩, 简化成一本看似简单的教材, 但仍难掩盖其内容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教学时间的非常有限性, 当务之急就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将经济学体系有针对性的取舍, 以符合经侦专业的教学需要。根据经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经济学教学应倾向应用能力的培养, 即通过经济学理论教授, 让学生了解经济现实, 学习经济规律, 并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发现经济犯罪;知道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以便在侦查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证据;学会如何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异动, 以便更好地对经济犯罪进行控制和预防。
所以, 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鉴于学生高等数学等知识不足, 应减少或者不讲经济学中的数学推理部分以节约教学时间。在微观经济学内容方面, 侧重于经济学原理的讲授, 忽略其中的数学模型和推理。宏观经济学方面, 应该注重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 并从中发掘经济运行中的规律, 学会掌握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
3.2 将抽象经济理论演绎为具体经济现实
经济学, 尤其是西方经济学, 教材中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和定义, 多数理念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理推理来进行演绎。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知识。数理和模型的确能使经济学更精确化, 但也带来了副作用--加大了普通人对经济学理解的难度, 对经侦专业学生就存在这一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放弃使用繁杂的数学推理和模型演绎, 尽力做到将经济学的理解回归本原, 即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中发掘经济理论内容, 多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生活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利用直观性讲授, 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了解所讲授的经济知识, 学习经济规律。
将看似复杂的经济生活演绎得更为简单些, 让学生虽不具备高深数学知识, 同样能深入领悟经济学理念, 并在以后工作中能充分运用到怎样发现经济犯罪、打击经济犯罪的现实实践中去。
3.3 调动课外时间, 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讲授时间有限, 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 理解经济现象, 有效建立起经济犯罪和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 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 如最近的经济运行的情况是怎样, 会引致哪些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经济犯罪在行为表现上与正常经济行为有何不同;如何通过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发现经济犯罪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经济犯罪和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 研究相关问题, 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4 更多地采用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以现实发生中的案例为教材内容, 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案件事实, 之后集体共同讨论, 完全模拟案件实践, 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首先, 案例教材要贴近实践, 在公安经侦实战案例中选用与经济理论有密切关联的案件;其次, 案例一定要符合教学要求。因此, 要将实战中获取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一定的深加工和设计, 使之适应于经侦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第三, 案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要改变“满堂贯”的教学作风, 让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第四, 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案件 (案例) 真实;第五, 通过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创造力, 案例要具备一定的过程和条件, 给学生预留足够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Geoffrey A.Jehle Philip J.Reny.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第二版)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戴维.罗默『美』.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陈祥民, 徐洪江, 丁金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浅析微观经济学教学 篇5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许多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多年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该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认为其理论太抽象,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该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经济学 双语教学 创新模式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自2004年,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首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双语课程。经过五年的摸索和实践,双语教学已逐渐走上正轨,分别在双语教材的选定、双语教师的配备、双语授课模式的确立、双语语言的组织与分配、双语考核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切实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经济学作为财经和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沿性与创新性的理论大都来自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及其著作,相关理论和体系都比国内成熟。实施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经济学的原版教材,通过对原汁原味的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领会最全面和准确的专业知识,避免了教材在翻译过程中的偏差。
同时,双语教学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原版教材,课堂上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参与课堂互动,使学生掌握日常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外语的运用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吸收经济领域的最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利于其未来职业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教学水平
双语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其在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探索可供借鉴的双语教学模式
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仍然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或照搬。结合经济学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使其形成可供借鉴及推广的双语教学模式。
二、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背景
众所周知,经济学原名“西方经济学”,其理论和知识体系大多来自国外,掌握一定的英语水平,并将英语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可以有助于了解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而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反过来也会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将经济学知识更好地用英语来推广和交流。
(一)实施条件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1996来以来就开设了英语口语课,不仅聘请了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全面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和专业英语课。通过多年的大胆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教学经验。
2.本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储备,且学习英语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另外,目前学校具有的良好英语学习氛围。
3.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100%,教师素质较高,教学业务精湛,英语基础好,且有出国留学和进修的经历。
(二)实施对象
首先在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125名)进行试点。根据探索出的一套双语教学模式,先后在05、06、07、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进行实践,现已推广到财经和管理学院的其他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中。
三、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
经济学是国际经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用双语教授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因用了英文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提高英语水平。
(一)教材模式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载体,它的质量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而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本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内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国外知识的更新,纯粹使用国内教材已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选择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时,应当选用原版引进的教材,因为国外原版教材多由英语国家的权威专家撰写,其语言地道、规范,专业词汇全面,准确性强,知识更新快,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并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师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面对众多的经济学原版教材,标准应该是选择涵盖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框架体系的权威性教材。但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会对原版教材的阅读与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推荐选择有中文对照版的原版经济学教材,从而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理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自编的英文练习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复习知识点,还可以更好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教师模式
选择授课教师是双语教学能够正常开展的保证。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精通经济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驾驭英语的能力和相当扎实的英语功底和表达能力,能完全消化原版教材,且融入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结合国内教学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清晰、流畅、生动地用英语和汉语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的热爱。
(三)授课模式
采用教师双语授课与学生互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部分由主讲教师进行渗透式双语讲授,即课堂师生交流以英语为主,专业名词、关键词及部分定义进行双语讲授。而一些案例和讨论部分则由学生为讲授主导,通过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用全英语或双语进行讲演和展示,然后全班进行讨论。授课教师在学生讲授结束后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克服学生对英语的畏难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利用PPT演示文稿对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进行课堂面授;利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通过BBS讨论、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等手段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直接理解和记忆专业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很好地实现我们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
(四)语言模式
双语教学一定要把握好教学中英语和汉语的比例,以掌握专业知识为核心,发挥两种语言工具的优势,達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提纲挈领的东西,如导论、教学单元之间逻辑关系的交代、基本概念等可以全部用英语,而最好采用短语和单句,便于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对于部分关键词、专业名词在幻灯片中给予中、英文注释。对于一些深奥的学术思想或者前沿理论观念则可以采用超链接的方式直接链接到相关网站或插入配有画面的全英文解说的视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英语口语加母语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从而将晦涩、枯燥的学术性语言转化为简便的口语,并应用通俗易懂的说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考核模式
学期初向学生交代,期末试题采用全英语模式,鼓励学生从开学初就重视课程的学习并加强阅读。平时采用随堂提问、阅读笔记、课堂讨论、作presentation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尽管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因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采用鼓励英语答题的方式,但不硬性规定英语答题的模式,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考试成绩及英语使用率统计分析
对已经完成的2004~2007级学生的双语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平均成绩83.3,优秀率14.99%,不及格率2.6%。全汉语答题的占20.9%,其他79.1%的同学不同程度使用英语答卷。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成绩完全符合教学要求。同学们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更有62.7%的同学几乎使用了100%的英语答卷,成为双语教学的典范。
(二)英语竞赛和科研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四年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中,获得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2次,一、二、三等奖共13次,还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优秀奖,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4篇。在校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立项数目28项,在校内遥遥领先,由此体现出双语教学在传统的知识型教学向现代的发展型教学的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水平
进行双语教学的几位老师不仅用双语教学在校教学大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院教学大赛中连续获得两届一等奖的好成绩,而且还荣获校第三届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双语教学质量反馈
每学期授课老师都会收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意见: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可双语教学质量,对其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每学期学校和学院都会组织督导专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后对双语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参与讲课学生的表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授课组织严密,形式新颖、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佳。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教改项目“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系统革新与再设计”(JGY2007016)。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刘玲.西方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7
在课堂上挖掘教学的兴奋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活动蕴涵着复杂的内在机制, 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 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总体构思与总体布局, 也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安排以及彼此的联系。一旦学生的大脑兴奋工作, 学习知识理解就快、记忆就牢固。
一节课是短暂的, 设置好“兴奋点”, 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因素。
一、从社会热点中设计《政府经济学》教学的“兴奋点”
大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很高, 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而社会热点正好因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可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充分开发社会热点资源, 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学习《政府经济学》的兴奋度。比如在讲解公共经济决策中的权力寻租理论时, 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播放原安徽省前副省长王怀忠, 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立案, 受到法律制裁的短片, 学生非常兴奋, 同时加强了对寻租理论的理解。在讲到政府的特殊作用内容时, 用多媒体播放了四川汶川地震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的危险在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并亲自指挥救灾的短片, 体现了党和政府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特殊作用, 许多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这就是社会热点问题走进课堂教学的魅力体现。
二、利用悬念设置《政府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兴奋点”
悬念是可以引发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 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内驱力, 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 我们体验到, 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 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强烈。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政府经济学》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悬念, 就如将学生引到了一个宝库的门前, 学生怀着无限的兴味, 急切地期待着问题的解答, 从而使神经达到一种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 无论是老师的讲解, 还是自己的探索都变得兴味盎然。
在《政府经济学》每次课的开头设置悬念, 如在教授公共产品的特性时, 提出国防与公共汽车上的扶手谁是公共产品?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学生直到课后仍处在情境中。
三、从学生身上设计《政府经济学》教学的“兴奋点”
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设置兴奋点:一方面, 了解学生的兴趣、理想、偶像、生活和所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运用偶像教育并加以评析。比如, 对于学生崇拜的偶像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 在课上谈人生价值在于社会的奉献, 尤其解释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及“看不见的手”是怎样解决市场分工和市场本身调节功能问题的, 进而通过他的《国富论》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的成功经历告诉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应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氛围中, 去感受、去发现学生的生活, 并在教学中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素材,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身边的问题, 如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教育离不开三大环境, 学校、家庭和社会, 尤其是《政府经济学》教学更应如此。在实际教学中, 当讲到市场理论中的替代品与互补品、一般均衡等知识时, 就针对当时学生实际, 谈他们家庭日常使用的物品以及它们的价格是怎样决定, 进而谈到市场的一般均衡, 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诗歌及“名言名句”设置“兴奋点”
诗歌及“名言名句”不同于日常口语, 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语言, 而表现出新颖、凝练, 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 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歌及“名言名句”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 有极强的表现力。
在讲授《政府经济学》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政府基本职能部分内容时, 笔者引用了温总理吟诵的诗词与名句, 如:温家宝在一次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在我当总理之后, 总是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意为:行事进退, 一切皆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岂能为了个人的安危福祸而算计。又如在讲授农村经济时, 笔者又引用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时说的话:“中国古代《大学》一文说, 生财有道, 生之者众, 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现在在农村倒过来了, ‘食之者众, 生之者寡’。”整句的大意是, 发财致富有良方:国家没有无业游民, 进行生产的人便增多;朝廷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官位, 靠政府吃饭的人一定减少;不耽误农事生产的各阶段, 农民生产自然会勤快;量入为出, 理财者就可以从容不迫。这也是中国儒家在两千年前提出的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温总理的话使学生感到, 这位精通农村经济的总理不仅心怀人民、肯负责任, 而且博闻强记, 学贯古今。
教材中设置“名言名句”, 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素材, 一方面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兴奋度;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教学是灌输说教的错误理念。
五、设置“兴奋点”时注意的问题
在教案中, 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 “埋设”在教学过程中, 让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 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会拉近教者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千万不能故弄玄虚、刻意求之。为此, 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一) 注意“兴奋点”设置的时间
要注意避免为兴奋而兴奋, 之所以要给予学生外部的刺激, 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脑部兴奋度, 从而达到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并尽可能在重点与难点部分设计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达到“明其所重, 难者不难”。比如说, 在学生普遍昏昏欲睡或者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课前周密而有准备的计划下, 使用设计好的材料或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 甚至有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室内或教室外某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临场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实在在地说,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每个学生来说总有“走神”的时候, 问题是怎样及时抓回学生思维的“缰绳”。
(二) 教师要有激情
在一定的环境中时,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如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淡, 往往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卢家楣教授认为:当被教育者 (包括教育者) 在一定的环境中时,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涉及的就是情调, 而情境教学影响的也主要是被教育者的情调。可见“兴奋点”作为教学的切入是有重要作用的,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注意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气氛, 引发学生的主观体验, 产生情感。就是说要让学生兴奋, 首先教师要先兴奋, 即要有激情。学生有时不是被教学内容所感动, 而是被教师的激情所感染。在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控制好节奏、恰到好处的手势等无声语言等独特教学风格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兴奋应该是来自对于学生真诚的爱, 来自于对所教学内容价值真诚的赞赏, 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只有这样, 教师讲课时才会由内而外地焕发出强大吸引力, 才会激情饱满地站在每一节课的讲台前娴熟自然地组织完教学内容。当然, 语速不能过快、声音不能过小等这些必备的教师素质是应该具备的, 但这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 要注意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激发学生兴奋点的过程中, 情可以激趣, 悬可以生趣, 而物则可以添趣。如果在课堂中, 只有师生之间的活动, 则难免有点枯燥, 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 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 引起学生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物、幻灯、录音在课堂上都是常见的, 而现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也日渐普及。如此多的教具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 其收到的效果必然也是显著的。
每位教师的教学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无论我们采取何种形式何种方法, 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都在努力寻求一种与所教的学生最适宜的教学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让学生的学变得有趣, 变得轻松、愉快, 从而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 注意幽默和肢体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句来调节学生疲倦的大脑。在讲授“负的外部效应”时, 笔者利用一个广告语:“每当我走到天边的绿洲, 就会想起东方──齐洛哇。”把它改成:“每当我们看到那被污染的江水, 就会想起西方工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这样的一例一改, 引起了学生猛烈的情感状态, 即产生了激情, 课堂的气氛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激情可以成为人潜能积极投入行为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 讲到高潮处, 也应使情感状态带有一定的激情性, 使讲课更加投入, 更加具有感染力。除了诙谐幽默的口头语言外, 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肢体语言, 它包括教师的眼神、动作、表情等, 也就是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所传达出的信息。肢体语言是丰富的, 更包含着无穷的魅力, 有着深厚的底蕴, 运用得好, 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五) “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所有的设计应该紧扣教材, 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千万不能为了热闹而忽视了主体教学, 本末倒置。教师的讲并不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度, 尤其是在某个活动或者多媒体播放后教师的归纳与小结, 还有学生认知所限的一些理论化较深的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条分缕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但要重视教法, 更要重视学法, 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教。老师的任务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与形成过程之中, 从中发现规律学会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瑞琳.试论思想兴奋点的形成及其导向[J]学术交流, 1996, (1) .
[2]刘谭锋.要学之不如乐学之——浅析抓“兴奋点”在职教中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 1994, (9) .
[3]姚震, 王宜娟.教学中的兴奋点问题[J]洛阳医专学报, 1996, (3) .
[4]木子.兴奋点与切入点[J]山东教育, 1999, (Z2) .
[5]王成华.引发兴奋点激活满堂课[J]河南教育, 1996, (8) .
[6]郑桂华.捕捉“兴奋点”的教育[J]人民教育, 1999, (4) .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8
1 案例教学有他自身的优点
1.1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但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新形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例如, 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价格差异的教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地位、大不相同住房开发商在同一区域内的定价, 通过一个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开发商的相关技能技能, 差别定价的相关知识。
1.2 营造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不同于沉闷的知识灌输, 是师生互动的模式, 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情况下, 解决不同背景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同问题。例如:可以采用学院实验室的工程项目沙盘模型模拟演练施工项目管理情况。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各种各样的模式, 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愿学习的态度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吸纳专业知识。
1.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工程投标报价”阶段课程中, 投标策略的相关内容就可以在几个不同的投标方案采取不同的设计, 促使学生辩论, 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独立, 大胆和创新的能力。
1.4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 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开设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 提高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 通过一周的课程设计, 以真实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背景, 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完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方法、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各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及不确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提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使用软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 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2.1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时需要面对的各种综合性强的项目管理中的复杂专业问题。
人为因素和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实际的政策决策的结果, 往往是不需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只需要在专业方向基础扎实的学生便可作出最佳的决定。例如:建筑规范层面上, 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上看, 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是一定的而一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可能还没有详细的规定, 决定不应该仅仅根据建筑法规, 而应是一个适当的技术规格组合。案例教学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课堂教学僵化灌输的问题, 以应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复杂工作。
2.2 工程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后需面临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和实际工程技术不完全相同, 知识不等于能力, 相关专业的学生, 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实际能力, 不仅为自身的发展, 在今后就业的公司也会遇到巨大障碍。比如:“建筑结构”教学中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配置的问题, 如果要求算得需要钢筋截面积为2200mm2, 由理论公式可知需6根公称直径为22mm的钢筋, 但施工现场材料是否能够保证供应是不能确定的, 传统的教学, 使学生无法了解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使之缺乏机智应变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合作学习、小组工作和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多的思考, 讨论, 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3 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考试中案例分析所占比重大。
目前, 工程管理领域内的执业考试主要有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 这些资格考试均安排了一门案例分析, 而且权重数较大。
3 案例教学中课前备课阶段、授课阶段及课后考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
3.1 课前备课阶段。
大学教育是在事实上不等同于普通教育, 因此需要广泛的阅读量, 进而深刻的理解基本理论知识, 只有在理论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教导学生相关的应用理论, 因此提高阅读量与反复研读教材称为该阶段的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 列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的教训, 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事实上, 教学设计的关键应该反映课堂教学思路,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 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列表, 分析每块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 尽可能地反映每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最能体现一个“牵头”的形式。这也是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转变, 从一个内容块转变到另一个内容块的提示。此外, 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实践情况, 特别是理论课教学, 每一个教学问题应该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情况可能的背景。教学设计应该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2 授课阶段。
教师首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培训, 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现在很多教师, 理论水平高, 但教学效果未必达到学生的满意。授课作为教学最重要的阶段, 关键是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有兴趣, 自然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基本理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首先, 强调了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第二, 控制好课堂气氛。其中, 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巧妙的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课后考察阶段。
首先, 课余作业, 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 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除了教科书, 各章练习学生写作课程论文或让学生参与课后实践调查等均能达到预期效果。功课尽可能的安排是让学生自主或团队协作完成,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任务。其次, 期末考试是测试学生的一门课程知识水平的有效手段, 因此, 命题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技巧,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反映理论联系实践的主题,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以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使用程度, 突出实践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许丹.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2]李明.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9
一、当前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结构优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最关键的决定作用。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交叉后严重、结构不合理。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同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金融等课程交叉重复太多, 都使得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不合理。
2. 学生的专业素质薄弱。
要求学生先修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安排,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使得学生专业素质基础较薄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和国际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
3. 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欠缺。
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多数老师都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多数从毕业学校进入到工作学校, 缺少实践经验, 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 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也忽略了这门课程要求有较强实践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问题,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 在上课时老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讲解, 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参与, 缺乏启发和引导学生系统而深刻地思考现实问题。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和“学”双方思维僵化, 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 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手段不丰富。
当前多媒体教学课堂的大量信息量输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消化, 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播放者的角色, 缺乏更具体详尽的讲解和师生互动。
二、提高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为宗旨, 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共同努力, 从教师队伍、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 树立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使学生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较强的理论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预测和创新等实力;确定了“加强理论、注重实践、突出主干、强调参与”的原则, 要求教师在注重基础理论讲解的同时, 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教学思想的改革, 明确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科学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和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 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已修和先修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 对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重点介绍, 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 帮助学生认知和构建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框架。根据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的新动向, 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革和创新, 以教研室为单位, 每学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就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新发展在专业教师间展开交流, 将已经定型的研究成果要求纳入授课内容中, 以保证教学内容能跟得上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步伐。通过每学期定期和不定期的教案检查、相互听课和评议, 把教学内容是否得到更新、是否包含学科发展的新内容作为教师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 使教学内容的改革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教生、生生、课内外的互相活动, 互相讨论、交流、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搜集一些典型的国际经济学实践案例进行解剖,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此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 坚持学以致用,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 不断提高团队意识, 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坚持不懈地采取“老带新”制度, 实现对年青教师的“传、帮、带”。
5. 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以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及实验室为依托, 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正在加紧制作中, 大部分章节已能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程的大纲、讲稿、试题库等教学文件已全部采用电脑排版、打印。在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课程网站,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将课程的相关课件、案例库、习题集、参考资料等全部教学内容整合进教学网站,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结语
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及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需要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才能切实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 对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为理论联系实践且更好地指导实践, 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对提高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坤林.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 2012 (1) .
[2]胡静寅.国际经济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社科纵横, 2012 (7) .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10
关键词: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讲解传授和学生接受学习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交流、交往、反馈、互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要践行教与学互动,必然要求变填鸭式课堂为探究式课堂。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 ( 简称为 “幼师大学生”) 因其专业原因,学习的经济学课程很少,本科开设的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大专主要开一些专题式的经济学选修课。因此,经济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幼师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交流性、互动性。
1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原因分析
过去的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理念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上课只专注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主要范畴、基本理论和重要原理,教师的职责是讲解,学生的任务是接受。似乎只有教师才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与此相反,教育新形势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客观要求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的交流、反馈,师生要互动感想、互传信息、彼此启发、你我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认识、体验和智慧,交流你我的经验、思想与情感,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共想、共疑、共究、共赢、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共同提升。对幼师大学生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其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是可提高他们的经济学素养; 二是对其教育教学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来他们会将探究式教学方式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
2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幼师大学生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此本人展示两种类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2.1环节型探究教学实践
按照以往的课堂模式,讲授 《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教师先直接讲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然后分析价格上升和价格下降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影响,再讲解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最后强调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学生要做的仅仅是识记这些理论,拿经济生活中的交易事实来验证理论,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他的结论。 而探究式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探究探索和互动交流。因此,笔者在设计这次课堂教学时,就给了大学生一个广阔的舞台,以一个简短材料引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究发现知识。材料与问题如下:
暮春买毛衣,夏末买凉席,春秋买空调,在商品的使用期高峰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问题一: 在你的消费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在旺季购买的,哪些是在淡季购买的? 为什么? 问题二: 常言说 “便宜没好货, 好货不便宜”,现实中是不是真有 “物美价廉”的商品? 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为什么在商品使用高峰期过后再买,购买者能在价格上得到实惠”; 以这一探究活动为序幕,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列举有关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例; 在组织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做了简要点拨,使学生知道当市场充分竞争而且商品质量信息对称时,的确会有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当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时,则会出现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现象; 引导学生对有关例子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的影响,并得出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一般规律。
2.2专题综合探究教学实践
大学经济学教学通常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综合探究活动。 笔者在此以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专题探究为例,谈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和谐统一的。
2.2.1本探究设计意图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协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经济发展。
2.2.2探究活动策略
分两组分别收集提高效率的表现与促进公平的表现; 分两组分别讨论提高效率的意义与促进公平的意义;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正反方展开辩论; 学会剖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
2.2.3探究路径实例展示
呈现实例一。有一家生产电气设备的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之间也不够团结,离职的情况时有发生。新上任的企业领导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报酬。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消极怠工、不团结、离职等情况并没有明显减少。企业领导经过调查发现,导致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症结不是报酬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他们认为,与其他一些员工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自己的相对报酬太低了。
第一问: 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第二问: 如果你是该企业领导,将采取什么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展示实例二。吴某就任某国有企业的领导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员工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员工的收入差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总经理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三四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于是,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 “跳槽”。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一千多元,自己的劳动贡献被低估了。企业内部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直线下滑。
第一问: 结合上述材料,探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二问: 收集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措施,与同学交流,并从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些激励措施的看法。
3幼师大学生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思考
坚持不懈地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使幼师大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实效明显增强。
3.1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素养
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经济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学生变得大胆大方,爱与老师交流探讨问题,爱与老师谈论人生和生活,学生将学习、做人和生活有机结合了起来。
3.2实施探究式教学后,课堂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为了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只强调学生思想与教师讲解内容相同或相似,不同认识都一概否决,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又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现在鼓励学生畅谈不同观点,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来回答相关问题,答案往往不要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3幼师大学生探究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 案例教学;卫生经济学;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07-02
卫生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迅速,被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持。为了适应医学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相关卫生政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外,国内医学院校大部分都向校内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卫生经济学选修课。
潍坊医学院开设卫生经济学公选课达10年之久,从开设之初,一直坚持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结果在我国的卫生改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新医改方案实施的关键时刻,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可以为新医改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证据基础,也可以使卫生经济学教学更加丰富、理论更加完善。卫生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和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拓宽医学专业学生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培养其人道主义精神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的。
案例教学是一种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将所描述的客观真实的特定教学情景带入课堂,通过课堂中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在师生间进行双向交流,甚至可以促使学生作为某种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和学习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同身受、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1世纪以来,国内已经逐步将其纳入各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在卫生经济学公选课课堂讲授的过程中,理论结合时效性强的案例,实际分析我国医疗改革现状、改革的成绩及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问题,通过学生参与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对提高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卫生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卫生服务领域各种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
2.1 针对学生特点,恰当选取案例
作为一门公选课,卫生经济学面对的学生专业背景广泛,在潍坊医学院主要包括临床、护理、麻醉、检验、社保、统计等专业。因此,学生特性较为复杂,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方法必不可少。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重要的第一步。
全教研室教师共同收集、整理、讨论使用案例是一个好的方法途径。潍坊医学院在卫生经济学公選课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好的案例具备的特点是: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认识、有一定的过程情节、有可讨论的预设问题、有时代发展的新颖性。以这些特点作为出发点,教研室教师查阅各种信息渠道,大量查阅专业文献,及时浏览权威机构的网站,紧跟卫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选取和整理大量的案例,包括视频、讲座、专题讨论等各种形式。
针对选定的案例,全教研室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定期调整,确保案例的适宜性和切合度。案例选取原则是在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那些较为生动形象的案例,以视频代替文字、以立体代替平面,通过运用幻灯、投影仪、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最终达到“立体、直观”的教学效果[2]。
2.2 及时更新,注重案例时效性
卫生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和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拓宽医学生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加强卫生政策与医疗改革的认识等角度进行综合设计的。因此,案例教学要注重时效性,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代特点。目前,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行,卫生领域改革涉及面较广,卫生政策变化较快。教学内容以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等一系列医疗改革热点问题为依据,及时进行了调整。案例相应地也要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时效性,确保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医疗行业知识和卫生改革信息。尤其是在视频方面,通过搜索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面对面、卫生部网站等相关卫生经济学授课内容的视频,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增强对授课知识的理解。
例如“市场与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一章,之前一直引用“非典”危机中政府职能的缺失作为案例,后来更换为更具时效性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回购医院,回到原点”这一新闻事件,结合播放视频,使学生更加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认识到政府应该在卫生服务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3 加强应用技巧,提高课堂反应性
案例教学除了保证案例的选取和质量外,还应该结合一定的课堂授课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是要用恰当的方式引入案例。案例的引入方式主要采取教师描述、多媒体手段展现等为主。公选课的课时相对较少,案例展现时间不宜多长,因此不能采取情景再现、小组讨论等复杂的方式。案例的引入时间要把握恰当,卫生经济学案例可在讲解经济学知识点时引入,也可以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后引入。
第二步是针对案例展开讨论或思考。这一步的关键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学生将经济学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经济学知识联系起来,揭示经济学案例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知识,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路和办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卫生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反应性。
第三步是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述。这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一步,可以首先针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讨论给予肯定,同时解释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给出合理并非标准的答案,为后面的知识讲解做好铺垫。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指出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存在的误区和不足,为其提供改进的建议。
3 问题与建议
首先,卫生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受到公选课课程设置的影响,课时短,课程内容压缩较为严重,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符合短小、快速的特点,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多样的方式只能放弃,师生互动也受到限制。因此,在公选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发挥的空间较小,但在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案例教学也必不可少,如何平衡时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改善课程设计,调整教学大纲,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卫生经济案例资源较少,独立进行案例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可供参考的卫生经济学案例库,编制适合我国医学院校卫生经济学教学要求的综合案例规范[3]。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库,每个学校都要独自进行案例的选取和研究,除了浪费成本外,还会给教学效果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加快全国卫生经济学案例库建设。在建设案例库时,案例的选取一定要选择那些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选取的事件必须是以大量的细致的研究为基础的;案例必须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最后,为了更好地增强案例教学效果,应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应用水平的培训。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4]。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培训可以帮助任课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加强对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另外,教师承担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内容中。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加入到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进展,也缩短了新知识与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时滞。
参考文献
[1]李永平.案例与案例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2005(6):56-59.
[2]张西平.案例教学在“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2(3):83-85.
[3]徐忠爱.《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4-16.
经济学课堂教学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经济学教学,运用
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质是一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论概括,因而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特征。为了增强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和现实性,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适度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从客观的视角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提炼出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个体的分析与思考,群体的交流与沟通,开诚布公,集思广益,从而求解更多解答问题的思路。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系统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在相对仿真的氛围下渐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的涵义及运作机理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于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郎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随后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纳,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该教学法具备传统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和权变性等优势,在推广过程中教学效果甚好,故很快就被欧美许多知名高校所采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都广泛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W·克拉夫基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更正确地说,或多或少可作广泛概括的知识、能力、态度;亦即让他们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的东西以及规律性、跨学科的关系等,借助这种一般的知识、能力、态度,就能多少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的或类似的单个现象和问题。”显然,尽管克拉夫基对案例教学定义的界定相对比较复杂,甚至颇有几分晦涩,但从总体上看,他较准确地勾勒出了其本质内涵。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经济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诱导式教学,它矫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引入案例,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与探讨,多媒体的生动的展示,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通过案例又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案例教学法通过将生动的实践资料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经济实体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案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获得的启发又有利于培养其对知识的不满足感,从而能激励其养成不断学习、善于借鉴别人优点的习惯。通过模拟角色和剖析案例,学生能够提高与人共事的能力、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应用理论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 经济学自身的学科特征所致
鉴于经济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鲜明特征,该学科日益成为显学。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涵盖了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败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辅助,单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那么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事实上,生活中适合作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萃取许多经典案例。通过针对性案例的讲解,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
尽管高校扩招是导致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核心层次上考察,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才是罪魁祸首。强调机械记忆和抽象思辨的传统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畸形化人才,其人力资本的优势体现在知识的简单复制和抽象概括上,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锻造则成为其天然的短板。较之于本科院校就业市场门可罗雀的冷清,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形势则一片大好,供不应求。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需求日渐冷落所谓“动口不动手”的知识型人才,日益青睐“动口又动手”的全能型人才。事实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传授毕竟都只是手段,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才是目的。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更具有现实性特征,因此,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更强调其全能型。
3.“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80后”、“90后”大学生性格张扬,个性彰显,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比“70后”更具活力和创造力,自我意识更强,学习的兴趣变化更快,更能接受新生事物,对不同信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学习的创造能力更强。如果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依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则只能压抑学生个性,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其效果可想而知。相反,以“开放、自由、活泼、互动”为典型特征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契合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只要加以正确引导,科学运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这种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经济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案例编写过程中的“中国化”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在我国推广和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用于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许多高校直接采用西方原版教材,这种现象更为明显。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法律制度的截然不同,在中国使用欧美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的确,由于历练市场经济的过程不长,适合选取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中国特色”的案例较为缺乏,这难免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内高等院校已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组织力量收集信息、整理素材,最终会整编出越来越多的适合我国大学生的本土特色浓郁的经济学案例库,这将大大推进经济学案例教学工作。
2. 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
我们强调在经济学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这与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法并不抵触,二者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问题,关键点在于如何合理搭配。从总体上看,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所占比重大约是20%-30%,绝大部分时间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固然有许多弊端,但勿庸置疑的是,它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普通班级的学生人数大约50人左右,而发达国家才大约20人,如果大面积推广案例教学法,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我国高校目前的学时安排远远不够的。可见,在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优劣。因此,我们考虑的关键不是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搭配,使二者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3. 案例的选材应与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相适应
从教学现实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如何掌握好经济学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人文学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比较丰富,习惯于感性思维,对定性分析感兴趣,但数学基础和心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对定量分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拒绝。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该类学生普遍希望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纯粹的人文科学来学,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则兴趣不大。对于从事理工科学习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的侧重点恰好相反。因此,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和素材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而不能靠一套一层不变的案例应付所有的学生。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经济学作为第二学位,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马万民.论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 (6) .
[2]张玉英, 李向东.经济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
[3]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 技术与市场, 2009, (8) .
[4]范惠玲.根据80后大学生特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J], 高职论丛, 2008,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