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研究生培养(精选7篇)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1
医学研究生不仅是我国医学专门人才的后备军,而且是未来医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偏重于医学理论教学的模式导致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多有欠缺[1]。因此,如何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医学研究生是急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2]。麻醉学的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理念和特性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麻醉学研究生关系到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麻醉学科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拟从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麻醉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为提高麻醉学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培养科研思维的重要性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未来的医学科研队伍的重要队员,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研究生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注重教会其如何从事医学科研活动。一个好的医学工作者固然离不开医学知识的长期积累,但更需要的是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科学思维的能力、科研选题的能力、资料搜集的能力、信息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以及写作等能力,它是医学创新必备的能力。由于现今的研究生多是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校期间有多如牛毛的书本学业和考试,实习及工作阶段有繁重的临床值班和麻醉手术科医疗任务,所以科研能力明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培养,因此研究生阶段必需加强科研训练。
2 麻醉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现状
从客观条件来看,同所有其他科别的研究生一样,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麻醉学研究生的课程多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单纯地将既定知识灌输给学生;此外现行的学校考试评价体系也使得研究生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无法形成科研中所需的创新型思维;加之不少课程内容甚至是本科阶段已接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相对不足,对研究生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培养不利。此外,我国的信息系统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能够提供给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资源都比较有限,同时这也是无法提高现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因之一。
从主观角度来看,虽然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的时间相比本科阶段要充裕得多,但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多数时候缺乏主动地自省和分析,而是被动地接受导师分配下来的任务,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学习缺乏自我选择性和灵活性。
此外,随着麻醉学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主要集中在应届毕业生上,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因此缺乏实践经验的经历也使学习迁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研究生本科阶段学习的就是麻醉学,因此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学生未养成开放、全面、辩证的理性思维习惯。以上种种均是短期内无法迅速提高现行麻醉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因。
3 如何进行麻醉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3.1 培养诚实的学术道德和勤奋的钻研精神
科研工作中最可贵的是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态度,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做一个尊重科学的人。导师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尽量消除他们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强调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在一条路走不通时要学会换个角度研究问题。同时导师要对实验失败带来的科研压力的研究生进行及时疏导,灌输勇于创新,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承受失败的思想,极力避免造假事件的发生[4]。
此外,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漫长的积累性工作,因此导师和培养小组还要注重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持之以恒的科学信念。
3.2 理论授课方式和内容的更新
研究生阶段的授课方式,应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式讨论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才有利于科研创新的进行。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内容,通过提供有影响力的参考教材和论文给学生,扩大阅读和知识面。导师的主要任务则需侧重在对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向研究生介绍本麻醉学科的前沿问题,引导研究生能少走些弯路,适时地点拨使其深入思考科学问题的本质。
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阅读大量的期刊文献,查阅文献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也是麻醉科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3]。鼓励学生努力在理论学习阶段提高利用数据库资源检索文献的能力,鼓励麻醉科研究生养成每天在国内外数据库查阅自己科研领域的最新论文摘要的习惯,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不仅能巩固已学习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性思维[5]。
此外,学校应尽可能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以使学生能掌握医学常用的英语词汇。因为英文期刊论文在课题设计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论述要比中文期刊论文更加详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一些高质量的英文学术期刊作为教材,这样,学生在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的同时,还学会了如何阅读英文学术论文。为其以后在成果总结阶段进一步撰写英文论文,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做好准备。
3.3 科研创新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容易遏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创造性。而创新恰恰是科研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强化创新意识的阶段,急需对这方面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学术思想的产生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建立在对既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基础之上。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时,首先应该鼓励其敢于破除传统思维的禁锢,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新的设想。创新性思维萌发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想法和思路以及大量的资料查找与阅读,只有具备深入挖掘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打破固有规则限制的思维能力及对自身学科领域的个人洞察力才能做出创新成果。
此外,学会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科研按照既定的计划顺利进行,还是通过偶然现象发现必然规律的一个必要的前提。麻醉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训练与临床实践关系密不可分。许多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临床实践并进。因此,注重麻醉临床工作中的信息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也尤为重要。
3.4 鼓励参加各种科研活动
应明确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听学术报告及参加专题讨论的次数及阅读专业文献的数量等。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仅能够及时掌握自己学科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对拓宽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学术交际都大有裨益。
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一方面与所属院校和导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资金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6]。可通过大量讲座,使研究生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医学类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的方法。再次是定时邀请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学者、专家来校为研究生进行学术报告,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使研究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内核,让其了解医学前沿及发展动向,获取最新信息,为他们科研思想提供理论支持,并形成固定派遣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麻醉学年会的惯例,让其感受学术创新氛围。
3.5 鼓励谨慎立题、积极实践及科学撰写论文
麻醉学研究生应在掌握上述思维武器和知识储备后,选择具有可行性、创新性与前沿性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实践,通过课题选择、资料查阅、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可以让研究生学到单纯课堂教学学不到的东西。在选题阶段可通过多撰写麻醉学综述、科研标书等手段,使其在获取科技信息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战经验,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创新性论证, 由专家组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全面、 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学位论文有一个创新性的高起点。在实验研究中,要求麻醉科研究生应掌握实验设计和方法,掌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还须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创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在论文撰写阶段,应注重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制图技术和写作技巧。以期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扩大影响力。
总之,为了适应当今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新时代的麻醉学研究生不但要具有完备的医学知识结构、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品质与毅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坚实的科研素质基础,科研素质的培养在现代麻醉学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直接关系到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麻醉学的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理念和特性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文章从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麻醉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为提高麻醉学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麻醉学,研究生,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黄蕊,张永利.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1):74-76.
[2]那立欣,孙长颢,牛玉存.浅谈关于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4-136.
[3]王云,吴安石,岳云.麻醉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1,12(9):62-63.
[4]安宁.研究生科研压力的疏导和诚信作风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80-181.
[5]张明华,赵珍先,葛海燕,等.研究生信息检索课教学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5):621-623.
[6]段蓉芳,童建.学术活动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64-65.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2
我科于2003年承担了徐州医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目前共招收24名研究生,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介绍如下。
1 师资力量的建设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 同时, 研究生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素质息息相关。因此, 我科成立了研究生指导小组 (共6人) , 其中主任医师4人, 博士生2人, 硕士生2人, 实行导师负责制。小组成员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且了解研究生临床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我科常派遣此小组成员参加国内外会议, 同时还邀请专家前来讲学, 让成员了解国内外麻醉专业发展的新动态, 以提高其学术水平。
2 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俗话说,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 规范教学制度势在必行[3~4]。根据研究生教学的要求, 结合我科的具体情况, 我们制订了一套研究生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分为4个部分: (1) 总则:详细阐述了研究生导师、教学主任、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及研究生的职责。 (2) 研究生培养计划及安排:第一年完成学位基础课;第二年上半年完成临床技能培训, 并将其分为了解、熟悉、提高及强化4个阶段;第二年下半年完成文献的查阅, 并思考科研课题;第三年完成综述并确定课题, 然后提交研究生导师审阅2个月;开题报告1个月;临床或动物实验6个月;撰写论文2个月;预答辩1个月。 (3) 研究生培训要求:对研究生培训期间需要达到的要求做了详尽的说明。 (4) 麻醉科病历汇报规范, 业务学习课程表, 规范化标准操作示教安排以及各种常见麻醉操作考试评分标准。
3 临床的培训
我国医学学位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类, 这两类的培养目标不同。其中, 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级临床医师) 为目标, 因此, 临床能力的培训是临床型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核心。
(1) 提供大量临床实践机会。我院手术量大, 手术种类齐全, 2011年共完成手术27 425例。麻醉科的业务范围广, 除临床麻醉外, 还涉及疼痛治疗、无痛内镜修复、无痛分娩等领域, 同时开展了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各类重大手术, 因而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临床实践机会。
(2) 专人带教。为了规范临床培训, 我们指定专人带教 (需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 , 并将研究生的临床培训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 (了解阶段) , 此阶段不做任何操作, 主要了解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麻醉文件的书写要求及麻醉技术操作规范;第二阶段 (熟悉阶段) , 此阶段在第一阶段对一般知识了解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逐步掌握各项基本麻醉操作技术、麻醉药物应用方法、临床监测方法, 以培养研究生麻醉管理和对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能力;第三阶段 (提高阶段) ,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 参与危重疑难病例手术、心血管手术、器官移植手术的麻醉, 了解其麻醉管理要点;第四阶段 (强化考核阶段) , 研究生根据自己临床培训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同时进行考核。
(3) 参加值班。我们要求研究生在本院医生的指导下参加科内的值班, 从而提高了他们处理急诊病例的能力。同时, 还定期安排了危重、疑难、特殊及抢救病例的讨论, 使得研究生的麻醉管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4) 建立量化标准。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能力培养需在实践中进行, 临床经验的积累需有一定的工作量。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 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训练制订了量化指标, 如对其气管插管、硬膜外穿刺、中心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及麻醉病例的数量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便于导师检查,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觉参加医疗实践, 以提高其临床能力。
4“三基”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培训
(1) 每周一次业务学习。针对实习医院对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培养的忽视, 我科安排了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通过这样的讲课, 不但使听课者了解到麻醉的新进展, 并且对基础知识进行了重温, 而且使讲课者也通过备课、收集资料达到了一次理论知识的提升。同时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 使大家了解国内外麻醉专业发展动态。
(2) 病例汇报与讨论。由于麻醉科的工作特点, 麻醉医生很少有机会书写病历。为了进一步加强麻醉医生对病情的熟悉以及规范麻醉病历的汇报, 我科制订了麻醉病历汇报规范, 将麻醉病历汇报分为麻醉计划和麻醉总结的汇报。麻醉计划汇报主要是指未实施麻醉的病例, 麻醉总结汇报则是指已实施麻醉的病例。病历汇报一般在每天早上交班后进行, 由低年资医生、研究生或实习生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由两位值班医生点评, 然后由当天的值班主任和科主任总结点评。最后由全科副主任以上医师评分。每人需完成8次病历汇报, 如评分不及格需重新汇报。这样, 不但规范了其对病历的描述, 通过术前制订麻醉计划, 术后实行麻醉总结还加深了其对麻醉工作的认识, 大大提高了其麻醉水平。此外, 研究生的表达能力、胆量和自信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点评, 也为大家提供了麻醉经验交流的平台, 使全科的人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
(3) 规范化示教。为了使研究生掌握麻醉的基本技能, 使麻醉操作规范化, 我科安排了副主任以上资格医生进行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规范化操作的示教。
(4) 教学视频。我们将规范化病历汇报及麻醉操作示教过程制成了教学视频录像。其制作工作全部由我科医生完成, 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习。
5 科研的培训
(1) 审稿及英文翻译。由于导师是3种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华麻醉学杂志》、《Anesthesis&Analgesia》 (中文版)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 每年承接大量的审稿和翻译工作。我科组织研究生分批审稿和翻译, 每篇论文所有人都参加审稿, 然后由一人进行主审和发言, 其他人员提出自己的审核意见, 最后由导师把关定稿。通过这种形式, 既保证了审稿和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又提高了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水平、扩大了专业英语的词汇量、拓宽了研究领域的知识面。
(2) 课题设计、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预答辩。我们要求研究生经过大量查阅文献后, 根据本科室所具有的科研条件思考科研课题, 尽量选择临床课题, 并准备3个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 经研究生指导小组讨论后, 选择其中的一个, 这样使研究生对麻醉的多个领域的进展均有较深的认识, 拓宽了他们的科研思路。然后将明确的课题设计方案提交研究生指导小组审议, 并完成综述。在科内进行开题报告1~2次, 研究指导小组成员对其课题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进行审议, 并提出其中的不足。要求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掌握前瞻性或回顾性临床科研标书的书写要领, 培养其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能力。接着进行临床或动物实验, 期间需进行1~2次中期汇报, 包括研究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研究生指导小组审议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这样能及时发现开题报告的不合理设计和新出现的问题, 避免学生毕业前夕匆忙完成学位论文导致毕业论文和答辩准备不足的现象, 促使其能按期完成相关工作。实验完成后, 在科内进行预答辩1~2次。
(3) 论文发表。研究生在读期间, 要求完成1~2篇综述, 发表3~5篇相关论文, 其中在麻醉核心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
6 研究生的考核
研究生在读期间, 我们对研究生进行2~3次理论考试和一次麻醉操作考试。为了使考试规范及合理化, 我们建立了拥有5 000道麻醉多选题及100道麻醉基础题的考试题库, 可以随机抽取试题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此外, 我们还制订了常见麻醉操作考试评分标准。考试由分管教学的主任监考, 考试后进行讲评。
7 医德医风的培养
作为即将成为高级医学人才的研究生, 不但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要具备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这就需要研究生在学习阶段确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端正思想。
8 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患沟通是现代化临床型硕士研究生需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 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是研究生将所学技能服务于患者的根本保障, 也是研究生自身价值体现的重要前提。
摘要:培养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是培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新课题。现从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临床培训、“三基”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培训、科研培训、研究生考核、医德医风的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8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麻醉学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麻醉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侯英, 陈静静, 潘琳, 等.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2) :353-356.
[2]王冬梅, 殷艳.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 :48-49.
[3]王振元.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 2009 (5) :4-6.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3
1 麻醉学教学特点
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 在基础医学方面以药理、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在临床上又与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息息相关[2]。现代麻醉学经过150余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基础理论趋于成熟、学科体系逐步完善的二级学科。但是, 七年制医学教育仅采用《外科学》教材中的“麻醉”、“外科重症监测治疗”、“心肺脑复苏”等部分进行麻醉学相关内容的教学。麻醉学的授课内容只能涉及麻醉学理论的最基本部分, 无法使学生完整了解现代麻醉学的基本内容。同时, 我校临床轮转实习的科室中也不包含麻醉科, 无法使学生完整掌握现代麻醉学的基本操作。在这种情况下, 七年制学生往往对麻醉学缺乏系统认知和实践基础, 这也是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院校不将麻醉学作为七年制二级定向学科的主要原因。
2 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七年制学生的优势在于招生生源相对较好, 理论知识扎实, 外语水平较高, 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较大的发展后劲。其次是没有考研的压力, 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完成质量较高。与五年制毕业生考取的硕士研究生相比, 七年制学生有其本身的特点[3]:①培养时间相对较短, 七年制学生的专科定向时间只有一年半到两年, 而硕士研究生有三年时间;②基础相对扎实, 系统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 (部分进行了双语教学) , 熟悉药理、生理、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等麻醉所需的基础知识;③临床经验相对丰富, 经过一年高质量的临床轮转实习, 系统掌握了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具有麻醉所需的临床技艺;④可塑性强, 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 可进行多学科方向的培养;⑤科研能力较弱, 相对于硕士研究生, 未系统地学习科研理论和培养科研能力, 缺乏科研思维和技巧。
3 存在的问题及可利用的优势
随着七年制学生的扩招, 我校七年制学生于2006年可以在二级定向中选择麻醉学科, 囿于麻醉学教学和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势必使七年制麻醉学二级定向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麻醉专业理论薄弱。众所周知, 在我国七年制教育中, 一直使用的是七年制专用教材, 麻醉学的内容主要在外科学总论中, 共有四个章节, 分别是麻醉、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心肺脑复苏、疼痛治疗。其中, 麻醉这一章共四个课时, 心肺脑复苏两个课时, 其余两章内容各一个课时, 总计8个课时。除此之外, 并未设置其他与麻醉相关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而在我国其他设有麻醉学系的医学院, 在本科教育阶段, 将要完成诸如麻醉解剖学、麻醉药理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相比而言, 七年制教学中麻醉学的内容根本无法满足专业理论的要求, 只能让学生对麻醉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 选择麻醉学作为二级定向的七年制学生与接受过麻醉学本科教育的研究生相比, 专业理论知识明显薄弱。
麻醉实践经验缺乏。在临床见习阶段, 麻醉总共有4个课时, 主要是观摩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的实施, 仅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在临床轮转实习中, 并未安排麻醉实习。因此, 实践经验严重不足, 是七年制学生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科研能力较弱。七年制学生的培养模式为:一年公共课教育, 两年基础医学理论教育, 一年半临床医学理论教育, 一年临床实习轮转, 一年半的二级学科定向培养。在整个七年一贯的教学中, 穿插着学习一些基本的科研理论及方法, 但所学的内容少, 操作的机会也不多, “5+3”的硕士研究生则有充裕的时间系统的学习科研理论, 相比之下, 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比较弱。
3.2 可利用的优势
生源优秀,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七年制专业招收的生源, 质量优于其他的医学专业, 这部分学生在高中的时候, 往往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学习积极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为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 效率更高, 可以明显缩短培养时间。
基础知识扎实, 知识面广。宽厚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培养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 七年制教育的精髓在于基础, 通过严格分流淘汰制等措施而顺利进入二级定向的七年制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是很牢固的。除此之外, 七年制教育也更重视学生人文、科学、艺术精神的培养, 这不论在临床工作中, 还是科研道路上, 都是不可或缺的。
临床基本技能扎实, 经验相对丰富。七年制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 不用面临考研、找工作的压力, 可以安心实习。因此, 在实习阶段, 临床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临床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已经具备一名医师的基本素质, 这是“5+3”的硕士研究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英语能力较为突出。七年制要求必须在本科阶段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否则要面临残酷的淘汰制度。另外, 一直坚持双语教学, 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培养模式探讨
4.1 强调临床定位
麻醉专业的七年制学生培养重点在于面向临床, 因此我们采取以临床实践为主, 自主学习为辅的培养模式。临床培养时间为期一年。培养目标主要参照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要求进行培训。
在麻醉学理论学习方面, 因七年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医学基础知识扎实, 我们并不专门组织理论学习, 主要指定卫生部《临床麻醉学》教材作为理论学习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我们每两周会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证明,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 他们的理论水平基本能达到临床工作的要求, 为他们今后从事麻醉专业打下较好基础。
在临床技能培训方面, 首先要完成包括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心脏手术等临床麻醉亚专业的实习, 我们主要采用“高年资教师指导制”与“导师负责制”, 保证临床技能的培训质量。临床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临床技能带教与培训, 一名高年资老师负责一名学生,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病人的麻醉操作、术中监护, 随老师一起值夜班, 使学生深入了解临床麻醉工作, 同时方便带教老师监督、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纠正不正确的临床操作, 循序渐进的传授麻醉技能。而导师则要每月对学生进行书面考核, 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 检查教学实习内容完成的情况, 及时按临床实际调整实习计划。同时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经过一年的临床培训, 七年制学生毕业时基本能够达到麻醉科第一年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要求。部分学生经过双向选择, 毕业后留在我科工作, 很快胜任麻醉科低年资住院医师的工作。
4.2 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正确处理临床和科研的关系,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也是七年制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虽然明确临床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临床能力, 但要在加强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重视临床科研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既具备熟练的临床知识和麻醉技能, 又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做一个“双赢”的临床型人才。由于七年制学生培养要达到医学专业学位的要求, 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在临床中去发现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来寻找科研思路, 在导师的指导下, 最终确定一个可行的、科学的临床选题来作为硕士课题。在最后半年的时间, 进行实验的实施、总结, 并完成论文的撰写, 争取发表1-2篇文章。
4.3 利用学生特长
现代网络使医学步入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目前培养的七年制研究生, 计算机能力和水平可以说是在很多老师之上,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特长,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参与科室网络的维护, 为老师准备各种材料, 建立工作站, 并做基本的答疑解难, 使同学们用其所学, 用其所长。由于七年制学生在英语上的优势, 我们开展了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 通过对一个麻醉相关问题的中英文文献的回顾分析与进展探讨, 一方面促进了科室临床与科研方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为七年制研究生的毕业课题提供素材和依据。
5 展望
虽然七年制学生在麻醉学二级定向时存在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但通过细致分析可以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弥补不足, 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分析麻醉学教学和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可以发掘一条既能适合七年制学生麻醉学技能学习, 又能促进科室发展的科学培养模式。
摘要:基于对七年制学生和麻醉学教学特点的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在七年制麻醉学二级定向培养模式上探索了一条既能适宜七年制学生麻醉技能学习, 又能促进科室发展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七年制,麻醉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柳亮, 罗佐杰, 农汉红, 等.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评估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5-6.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 (第三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
[3]王康.七年制医学研究生培养心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 :155.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4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软件与信息产业协会的波尔于1974年最早提出的, 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和意识等各方面的品质的总和。教员的信息素质就是指教员在信息化社会中, 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呈现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处理信息化给学员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 信息素质是教员、学员、管理者在应对教育信息化时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之一。
1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
临床麻醉学是直接面向临床的麻醉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以课堂讲授教学加临床带教见习的模式开展教学实践, 结合《临床麻醉学》教材以章节为顺序进行该课程的课堂教学, 通过临床见习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考试来考核学员的学习情况。存在模式单一、互动性差、考核模式单一等缺点。
传统教学中, 教员的最主要角色就是知识的讲授者, 通过黑板、粉笔或者幻灯片、挂图、实体模型等手段,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员。而信息化教学条件下, 教员的教学手段有了更加多样性的选择。基于计算机的智能教学系统、基于多媒体的虚拟现实情境以及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远程教育手段, 在增强教员教学效果的同时, 也改变着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模式的转变导致教员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由原来简单的“教员-学员”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员-教学媒介-学员”三角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求教员具备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素养, 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员必须转变传统角色[1]。
教育理念的革新导致教员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变化, 还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因此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要求教员具备基本教学素质, 还要具备信息时代新型教员所应有的素质: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应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的能力, 是一种终身学习和自助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其核心是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活动[2]。信息素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 也是认识与态度层面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教员能够正确地处理和使用信息, 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信息社会、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员具备娴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能够很好地对信息进行获取、选择、处理、运用等。这是完成信息化教学必要的技术保障。
2 目前我院正在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我们的教学环节, 有基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系统建立的临床麻醉学网络课程CAI教学平台, 数字化直播示教系统, 临床麻醉信息系统等。通过这些手段在临床麻醉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了一个信息化的教育平台, 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和充分的利用, 为学员营造出了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我们进行考核提供了新的手段, 为广大实习医生更快地掌握麻醉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 临床麻醉学网络课程CAI教学平台
临床麻醉学网络课程CAI教学平台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在线授课系统、在线练习与考核系统、在线互动交流系统、资源与信息共享系统。
在线授课系统是传统讲授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与发展。我们按照临床麻醉学的章节及课程设置, 以视频技术、流媒体技术、电子幻灯等为手段, 利用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网络教学课程编辑器及微软网络课程编辑软件, 实现在网络环境下的讲授教学重现。学员可以浏览到授课教员教学视频录像与教学电子幻灯同步的在线授课, 可以随时停顿、回看, 并可以进行备注、查询相关知识点与参考资料等。
在线练习与考核系统是和在线授课系统、在线互动交流系统相互结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方式。学员在浏览学习某章节授课内容的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线完成相应章节的练习习题, 并且进行自测考核。同时授课教员可以在线布置该章节课程的作业, 并组织进行在线考试。在教学课时全部结束后, 可以统一组织学员在线的期末考试。
在线互动交流系统平台上, 学员可以在线向某个或者多个授课教员提问, 进行在线交流与讨论。同样, 授课教员也可以进行在线答疑, 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以病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它既是师生互动的平台, 也是学员间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资源与信息共享系统是网络共享平台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部分, 里面有大量的数字化信息, 如电子版专业书籍与教材、各种与临床麻醉学教学相关的音频及视频多媒体资料、相关知识点的专题课程幻灯片、与麻醉解剖等课程相关的图片、相关的专业网站及资源网站的链接等。学员可以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加深学习认识、拓展视野。
2.2 数字化直播示教系统
数字化直播示教系统可以对麻醉全过程进行音、视频数据 (包括手术实况及腔镜内容) 的采集, 再由直播示教平台将信号传输到手术室外的示教中心, 实现麻醉全过程的示教功能。在示教中心的实习学员和进修医生可通过投影仪清晰地观看麻醉医师实施麻醉的全过程和监护仪器显示的各项生命体征。实况直播可以实现图像信号与声音信号的同步交互, 使在示教中心观摩、学习的学员更有现场感。麻醉科教员可以实时对麻醉全过程进行讲解, 同时也可以听到各个会议中心、多媒体教室的直播会场中学员提出的疑问, 从而及时解答;也可以对麻醉过程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达到教学互动的功能。
2.3 临床麻醉信息系统
临床麻醉信息系统是一套为围手术期麻醉工作而研发的软件, 是一个以数字形式获取围手术期相关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实施临床麻醉信息系统, 规范了手术麻醉工作流程, 实现了手术麻醉临床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可以自动生成各种麻醉医疗文件, 在麻醉科研方面加强了对麻醉手术患者信息资料的处理和保存, 有利于回顾分析、总结经验及科学研究。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系统中的统计查询、事件回顾、信息检索、趋势分析等功能, 使得理论课程临床化,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进一步培养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为临床麻醉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3 教员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教员的信息素质是一个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 因此, 教员信息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 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教员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可分为4个层次:基本信息素质、学科信息素质、特殊信息素质和科研信息素质。基本信息素质是每一位教员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方面的一般观念、意识、知识、技能, 这是对教员的基本要求;学科信息素质, 是教员进行具体学科教学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特殊信息素质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科研信息素质是每一位教员进行科研活动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教员应当且必须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 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课程内容等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员既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利用者, 又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传播者。因此,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员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 即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处理加工、传播、技术应用能力等)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员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教育信息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教员彻底改变传统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 教员要大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 注重灵活性;在教育质量上, 不断改变过去那种教员单向传授知识, 学员被动学习,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和人才质量的惟一标准的观念。信息时代的教学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如何教会学员利用现代技术自主学习, 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员最应该关注的教学问题。教员的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文关怀, 把形成学员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 并把这一价值体现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教学应该注意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 让学员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教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员特点及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境、提供学习资源, 并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更注重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员克服困难, 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培养学员方面, 应该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和学员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学科知识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培养学员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
4 教员信息素质培养的方法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从内在结构上都有所变化, 教学手段也向科学化、高效益化方向发展。面对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契机和挑战, 不可否认, 教员原来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已远远不够, 除了系统学习培训以外, 提高教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教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员已不仅仅是教书匠。有学者指出:“在信息时代, 教育主要关注的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如何选择知识以解决问题, 即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仅就教学方式而言, 如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 提高学员的分析总结能力, 使学员能够有效获取和增长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 使学员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如何在教学实验及操作训练中提高学员的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等一系列科研课题, 都是极具挑战性的, 并且具有诱人的前景。教员要充分利用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研究, 定能丰富有关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4]。
培养教员的信息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通过开展各种教员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教员的信息素质。 (2) 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 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定期组织教员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3) 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为教员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4) 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员的培训和进修制度, 要有专门的培训人员, 根据需要确定培训内容, 加强教员的培训力度, 同时鼓励教员自学。 (5) 加强对教员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对教员下达硬性指标, 以期教员达到要求。
信息化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人, 即教员的信息素质。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员的信息素质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 而且在这方面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细节, 信息化应用只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电子化层面上, 对信息素质的理解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 对信息素质的培养局限于各类软件的使用等。在对教员信息素质的培养上缺乏标准:没有培养、自我发展信息素质的依据, 没有评价的依据, 效果难以界定。教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培养计划。通过系统的教育信息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 使教员的信息素质逐步达到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员的要求。
摘要:临床麻醉学是直接面向临床的麻醉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信息技术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改变着该课程教育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方法, 同时对教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 教员的信息素质培养显得日益迫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临床麻醉学,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何艳玲.浅议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6, 36:162.
[2]王东勇.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6) :1032~1034.
[3]于代华.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医学信息化教学[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O6, 4 (7) ∶149~150.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接诊的64例ASAI~Ⅱ级患者,患者均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经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乳腺纤维腺瘤或囊性病。将其随机分为基础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各32例,基础麻醉组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5.16±3.05岁,复合麻醉组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6.51±3.0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过程和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基础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患者开放静脉后,首先进行静脉注射芬太尼(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98)0.04 mg和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037)2 mg,然后进行局部麻醉,主要使用0.5%利多卡因(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218),对于首次使用者,剂量为350 mg。
复合麻醉组给予基础麻醉和乳腺阻滞麻醉,与上组基础麻醉的方法一致,然后行乳腺阻滞麻醉,在进行乳腺阻滞的过程中,主要在患者腋中线阻滞胸第2~7肋间神经完成,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将患者上臂展开,并在腋中线肋骨的下缘进针,主要选择短斜面针,在T2-7肋间隙除注射0.30%罗哌卡因4 m L。在肋骨下缘稍上方垂直进针,使针达到肋骨外侧,并将针移到肋骨下缘并进入0.3 cm,待抽吸无血、无气后,可适量注入局部麻药液。通过中线的皮下浸润,可对来自外侧越过中线的肋间神经起到阻断的作用。
1.3观察指标
在对镇痛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其中无痛:0分;剧痛:10分。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
复合麻醉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较好,明显优于基础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影响对比
基础麻醉组有5例患者在气管内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比较显著,血液迅速升高,且心率较快,6例患者插管困难,其中3例患者拔管后呼吸抑制托起下颌面罩加压辅助呼吸及时纠正;复合麻醉组的阻滞成功率为100%,没有气胸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没有局部麻醉中毒的现象。
3讨论
在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手术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由多条肋间神经交错支配[2]。如果患者接受单纯局部麻醉,不仅局部麻醉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且镇痛效果有待提高[3,4]。
临床医师综合判断麻醉深度的常用指标是麻醉深度、血液动力学抑制程度等。大量研究显示T2-7肋间神经阻滞是胸部手术比较适合的麻醉方式,可有效形成满意的躯体感觉阻滞。通过对患者进行T2-7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发挥较强的镇静作用,还具有较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在发挥其他麻醉药的镇痛效应的同时,可有效降低乳腺阻滞的剂量。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显示乳腺阻滞的痛苦较小,操作简单,镇痛效果较好,在提供满意舒适环境的同时,可有效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佳丽,田玉红.基础麻醉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的镇痛效果[J].武警医学,2012,30(12):1118-1119.
[2]叶军霞,顾勇伟,周爱君,周文洁.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烷喉罩全麻在乳腺区段切除术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1(05):591-592.
[3]姜专基,杨碎胜,刘鸿雁,邓渊韬.静脉麻醉和局部麻醉在乳腺区段手术中的临床比较[J].甘肃医药,2012,13(03):253-255.
吸入麻醉药临床研究 篇6
由呼吸进入人体并产生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之为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为气体或挥发性液体。吸入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 直达脑组织, 使突触传递功能受阻, 从而全身麻醉。最早的吸入麻醉药乙醚在1846年用于临床, 距今已有两百多年。
通常认为吸入性麻醉药的工作机制是:药物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 扰乱脂质分子的排列, 钾、钠通道及膜蛋白质发生改变, 抑制神经细胞除极, 从而阻碍神经冲动的传递, 于是产生了全身麻醉。
下面介绍几种临床常见的吸入麻醉药:
1 安氟醚
安氟醚又称恩氟烷、氟醚麻醉剂、安氟液, 是一种不燃不爆, 有果香且无色液体强效吸入麻醉药。安氟醚的诱导和苏醒都明显快于乙醚。
安氟醚可产生下行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升高颅内压, 降低脑氧耗量及增加脑血流量。有阻断神经肌肉的作用, 强度介于氟烷与乙醚之间。有抑制循环系统的作用, 轻于氟烷。麻醉时降低心排血量、心脏每搏排血量、周围血管阻力和平均动脉压。抑制心肌收缩, 浅麻醉时增快心率略, 深麻醉时减慢。明显抑制呼吸系统, 明显降低通气量和潮气量, 延长呼吸周期, 扩张支气管, 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呼吸反应受到抑制, 轻微降低顺应性[1]。
2 异氟醚
异氟醚又称异氟烷, 是一种能腐蚀对塑料、橡胶和金属, 有乙醚气味的澄明无色液体, 用于各种手术全身、半身麻醉。
异氟醚与恩氟烷是异构体, 有较小血/气分配系数, 肺泡内药物浓度上升迅速并与吸入气浓度接近, 药物浓度在吸入后能迅速平衡分布到血, 所以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很快。进行性下行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脑耗氧量, 颅内压上升及脑血流量增多。神经肌肉接头受到抑制, 肌松良好。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比恩氟烷低。呼吸道粘膜刺激性低, 对支气管有扩张收缩的作用。眼内压降低, 血糖不升高。抑制胃肠道张力和蠕动, 但术后很少见到呕吐、恶心得症状[2]。
异氟醚适用于各种临床手术的麻醉, 尤其是嗜铬细胞瘤、颅高压、重症肌无力、癫痫、支气管哮喘及糖尿病患者。其镇痛作用较差是主要缺点。异氟醚和恩氟烷是国内外常用吸入全麻药。
3 七氟醚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芳香、无色透明且无刺激液体全身麻醉剂, 广泛应用于儿童全麻, 被誉为吸入麻醉药领域的里程碑。
七氟醚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在低浓度下患者很快丧失意识, 适合面罩下快速诱导, 深度麻醉诱发全身痉挛;其有较低的血气分配系数, 轻微刺激气道、对气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不显著影响心率;相对于恩氟醚、异氟醚, 其对肌松药有更强的强化作用[3]。
七氟醚有与异氟醚相近的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抑制作用。其少有不良反应, 诱导速度快, 有好的心血管稳定性。与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合用使诱导更平稳, 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小。拥有近似于异丙酚等静脉麻醉药的心血管稳定性, 诱导时间和不良反应, 其吸入诱导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少于氟烷相。
七氟醚需要克服诱导期和恢复期的躁动。术后躁动的重要原因是觉醒后感觉到的不适, 可以采用延迟患者苏醒的小量芬太尼和唑咪, 提高苏醒质量。
4 氧化亚氮
氧化亚氮即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 化学式N2O, 是一种无色有甜味气体的氧化剂, 特定情况下能支持燃烧, 麻醉作用轻微, 可令人发笑。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于1799年发现其麻醉作。
氧化亚氮早期作为于牙科手术的麻醉剂。因全麻作用差, 如今通常与静脉全麻药或乙醚、甲氧氟烷、氟烷等合用。氧化亚氮作为临床麻醉药, 不刺激呼吸道, 几乎无损害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吸入人体后无蓄积作用, 不经任何降解或生物转化, 绝大部分随呼气排出, 小量部分由皮肤蒸发[4]。
吸入氧化亚氮需约半分钟后镇痛作用就产生了, 麻醉作用弱而镇痛作用强, 患者状态清醒, 无全身麻醉并发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代麻醉药吸入的发展情况、及药物工作机制, 为临床麻醉工作者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麻醉药,临床
参考文献
[1]王焕亮, 类维富, 吴琦.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安氟醚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病人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4 (9) :710-711.
[2]王翠萍, 范立霞, 类维富.异氟醚与七氟醚用于腹部手术闭环靶控吸入麻醉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 10 (4) :328-330.
麻醉学研究生培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从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麻醉恢复室住院患者160例, 病例纳入标准[2,3]:所有患者均属于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术后患者, 且均同意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功能不全与心肺肾等疾病的患者以及不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随机将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80例) 和对照组 (80例) , 其中观察组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 (53.2±4.6) 岁, 对照组男39例, 女41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 (52.1±5.3)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麻醉恢复的常规监护进行护理, 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等情况并详细的记录下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 其中具体包括: (1) 根据患者在入室的麻醉恢复评分的结果找出患者评分相对较低的内容, 并找出相对应的原因, 针对患者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制定出护理措施。 (2) 根据患者在入室的麻醉恢复评分的结果预见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并做好对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3) 若患者麻醉恢复评分较高, 且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 符合拔管指针, 即可拔管以减少留室时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出入室麻醉恢复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率。麻醉恢复评分包括评估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状态、活动力以及经皮血氧饱和度 (Sp O2) 5项指标[4,5]。
1.4 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比较满意)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入室麻醉恢复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出室的麻醉恢复评分均高于入室的麻醉恢复评分, 且观察组的出室的麻醉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的出室麻醉恢复评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 两组比较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见见表表2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100%,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1.2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观察组出室与入室比较, aP<0.05;对照组出室与入室比较, b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室比较, c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随着手术室中危重患者的增多, 且施行复杂的麻醉, 当手术结束的时候, 患者体内的麻醉作用还未完全消失, 其主要生理功能也没有完全恢复, 加上各种麻醉药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极高[6,7]。
本研究采用麻醉恢复评分法在意识、呼吸、循环、活动力以及Sp O2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将患者的这些情况用定量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便于护理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吕凯等[8]研究表明麻醉恢复评分法能较好地评估麻醉恢复患者的恢复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患者的出室与入室均进行麻醉恢复评分能很方便且直观地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情况, 并对入室及出室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出室时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作者采取的预见性护理即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以麻醉恢复评分为基础, 对全面术后恢复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 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 采取相对应的针对性护理, 比如患者血压升高时, 首先分析与判断造成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 是由于导尿管或者气管与导管的刺激所造成的, 还是由于患者的高血压病史所造成, 根据造成血压升高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出室时麻醉恢复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也较高。
综上所述, 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对提高麻醉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为确保麻醉恢复患者的安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新莲, 常后婵, 蔡月优, 等.对麻醉复苏室实施科学管理实践探讨.护理研究, 2012, 26 (11B) :3041-3043.
[2]蒉晓予.预见性护理与循证护理在手术室麻醉护理患者中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28) :46-48.
[3]Myklejord DJ, Yao I, Lung H, et al.Consensus guideline adoption for manag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WMJ, 2012, 111 (5) :207-213.
[4]闰旭明, 刘志英, 邱银燕.麻醉恢复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麻醉病人恢复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4, 28 (1A) :75-76.
[5]徐应玲, 全大炜, 黄海霞, 等.卡通图片在麻醉复苏室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13, 27 (5B) :1404.
[6]谢蓓蕾.人性化护理理念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5 (6) :36-37.
[7]张粉婷, 王宁, 牛晓丽.全身麻醉术后病人麻醉恢复期并发症的临床评价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