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旅游发展对策(共12篇)
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篇1
一、引言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提出, 旅游业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培育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成为发展的目标之一, 随后全国跟省市区纷纷将旅游业却李伟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在旅游业中,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中开发最早、发展最快的市场, 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之一。
二、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1. 我国入境旅游游客的现状分析
(1) 入境游客数量及增长现状
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 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除去本身的基本因素, 如旅游资源, 基础设施等, 政治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入境旅游, 国际政治格局, 国家关系等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 我国入境游客数量及增长情况并不是平稳平均的持续增长的, 而是呈阶段性的特征, 并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1978-1991年是中国政治经济全面恢复发展的时期, 旅游业同整体大环境一致, 整体呈上升的趋势, 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减弱和衰退, 但总体中国入境旅游得到了较大发展, 世界排名也迅速攀升到第5位, 跃升为世界旅游大国。
从1991~2004年入境旅客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增长, 发展稳定。但在2003年出现了波动, 呈现出相反的趋势。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灾难, 这对入境旅游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这点也可看出入境旅游的脆弱性。
近年来, 中国入境游客人数呈稳健增长, 截止2013年, 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达1.4亿人次, 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
(2)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分布现状
我国入境游客数量的稳步增长是入境旅游发展的体现, 但仅仅关注数量的绝对增长是不够的, 客源的分布也是重要的指标。客源国的多元化, 份额的平均分布是入境旅游健康发展的方向。但我国的入境旅游客源明显集中在港澳台地区, 长期呈现出“二八”结构, 即外国市场份额不足20%, 港澳台市场份额高于80%。这样的分布体现出我国入境旅游很强的依赖性, 不利于旅游市场的长期发展。
总体而言, 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国结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 虽取得一定发展, 但是不均衡的状态并没有改变, 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4个国家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入境客源国。这4个国家入境市场占中国入境市场的比例仍然很高, 与其他客源国的差距仍然很大。同时其他主要客源国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05年任由有88.20%, 比1996年有所下降但是份额仍然很大。
2. 入境旅游客消费结构、旅游收入总量及增长状况
衡量一个国家入境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游客数量是其中一个方面, 旅游外汇收入亦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分析我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发展态势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现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了解旅客的消费结构, 了解旅客消费意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1年后, 消费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住宿下降, 交通, 游览两项相应的上升, 这两方面对入境旅游消费的影响显著提高, 有助于不断优化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特别是游览项, 游览消费是旅游消费的主要项目, 其他消费是附加项目, 也就是说, 游览是主要目的, 而其他项只是因为需要不得不为之, 这些项目是真正附加值较高的项目, 但是之前的结构却是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这是不正常的, 不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2002年后此种趋势有所改观, 说明我国入境旅游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商务旅游收入在入境旅游收入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不断发展, 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商务出差活动变得比较频繁, 这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商机。商务旅游者基于营销等商务目的, 需要进行业务交流、参加交易会、进行市场调查、签订合同等活动, 开展这些活动都会使得旅游者耗费一定数量的成本, 从而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来华办公的同时, 商务旅游者往往也会寓娱乐于工作, 进行游览, 购物等活动。这也是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外汇收入的。因此, 只有当地有密切的对外联系, 才能对旅客的吸引力有所增加, 也才能增加该国的外汇收入。从实际中来看, 在我国,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作为与对外经济联系最多的城市, 商务旅游给这四个城市带来的外汇收入也是最多的。
三、我国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入境旅游具有脆弱性
从整体特征看, 我国入境旅游具有脆弱性。所谓脆弱性即为易受外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极易产生波动。如上所述, 政治, 经济或者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其造成影响。这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特征, 但我国旅游面对种种变化, 承受能力较弱, 抗打击能力较弱, 受后续影响严重, 恢复较慢, 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2. 客源结构不合理
从游客情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客源国范围有所扩大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是从整体比例来看, 外国客源占弱势地位, 港澳台游客仍处于主导地位。在外国客源国中, 日本, 韩国, 美国, 俄罗斯占主要份额, 尤其是日本和韩国, 比重较大, 在排名前20的国家中, 亚洲国家是主要客源国。这与地理优势有很大关系, 但差距过大也反映出我国客源国缺乏多样性, 这也不利于我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3. 旅游企业不够成熟
由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集团, 浙江省旅游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较为迟缓, 对开发旅游新产品缺乏积极性, 在旅游促销上力不从心。另外, 从事旅游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国际化需要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小语种的导游非常稀缺, 已经很难满足国际化旅游的趋势。以杭州为例, 根据杭州市旅委统计, 2012年通过旅游年审的导游人员一共有8623人, 其中普通话的导游7671名, 英语导游526名, 其他小语种导游426名, 外语类导游仅占总导游人数的11.04%, 小语种导游极为稀缺。而杭州每年要接待的入境游客人数达几百万人次, 外语类尤其是小语种的导游缺稀导致旅行社无法接待大批量的入境游客, 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 有不少的入境旅行社因为找不到外语导游而不敢接待入境旅游团。
4. 旅游项目过于单一
从2012年调查结果来看39%的海外游客来浙江是观光旅游的, 10%的游客是回国探亲的, 从这一角度看, 浙江省的旅游产品一直以观光型旅游为主, 由其是山水自然观光, 缺乏休闲度假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缺乏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 缺乏大手笔的资源开发力作。缺少能够让国际游客更加了解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 这是浙江省的旅游产品层次相对偏低, 从而降低了国际竞争能力。
四、促进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旅游业应急管理机制
脆弱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完善所致, 没有建立健全的应急体制, 面对突发状况手足无措, 是主要原因。同时, 发展设立为总的方向。全面多样的开发旅游项目, 广泛的开拓客源市场。
2. 形成合理的境外客源市场格局
针对不同的市场, 要采取不同的特征, 从而不断巩固已有市场, 开拓新市场。
首先对于日本和韩国, 要在保持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其潜力。两国均是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而韩国也是亚洲较为发达的国家, 整体消费能力较强, 同时, 两国均与我国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文化隔阂相对较少, 更易连通。
3. 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开发、拓展入境旅游市场
现在, 许多世界旅游大国每年的旅游投资高达数千万美元, 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和推广国际旅游市场, 为了在有限的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多的游客。然而中国作为世界旅游强国, 旅游市场推广和发展严重不足, 这与中国入境旅游大国的身份和地位不相匹配, 同时, 也对中国的入境旅游未来的发展不利。
首先要保持并且发扬中国旅游市场的传统优势, 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潜在市场, 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是主要的入境旅客市场, 占了中国80%份额以上的游客市场, 因此稳定港澳台市场对于中国的入境旅游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稳定住现有的市场份额和游客数量。同时, 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外国入境旅客市场, 入境旅客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积极投资推广中国的旅游产品, 努力发展和扩大对外旅游市场。在中国的外来旅客中, 日韩、新加坡、泰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旅游者占到了60%以上。我们要做的是稳定并提升这些亚洲客源国的旅行者来访量, 同时需要着力开发欧美澳等旅行发达国家的市场, 使中国的入境旅游业收入可以快速稳定增长, 缓解目前旅游者来源国过于单一的现状。
应注意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均衡。不仅要满足25-64年龄段这一主要游客群体的需求, 也要考虑其他年龄组的游客的需求;不仅要争取入境观光旅客、休闲旅客和商务游客, 而还要考虑宗教朝圣、学习和社交游客等。
最后, 在海外宣传入境旅游时, 应该有计划地聘请海外旅游推广策划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借助传媒的力量,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高品质的宣传, 促使中国的风景名胜实现品牌化;要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推广人员, 让他们站在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制高点, 把握当今旅游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 促进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
4. 不断创新, 提高旅游产品档次
目前, 总的来说, 中国的现有旅游业存在精品产品匮乏的现状。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得越来越好, 国外入境游客对中国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一方面, 我们要对现有的景区基础设施, 如公共设施, 住宿条件, 娱乐活动等场所进行优化和补充;在另一方面, 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 打造优美文明的旅游环境, 从而满足国际游客的更高的要求。此外, 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 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会议旅游、特色旅游方面要推出更多产品。
5. 严格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
入境旅游的目的地仅有美丽的风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一个高品质的整体旅游环境, 包括住宿、交通、语言、购物、外币转换等各个方面。因此, 我们不仅要作好整体的环境规划, 加大环保投入, 提高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打造优美的旅游环境;而且还必须要按照相关的法规条例, 做好对旅游企业的管控,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服务标准, 规范旅游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成为促进境外旅游者来华的重要保证。
6. 加强对外交流, 关注客源国汇率
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程度越高, 其他国家对该国了解程度就越高, 越能刺激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总额越大, 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就越高, 则越能吸引外国旅客, 入境人数随之增加, 旅游外汇收入也就增加。所以应当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特别是与几个主要旅游外汇收入来源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 汇率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应该时刻注意游客的汇率, 并制定扩大旅游外汇收入的应对措施。
7. 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增加, 会提高本地居民的素质, 营造出一个文明的旅游氛围, 从而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增加。此外, 居民的素质增高, 也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更可刺激学术访问、学习旅游业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从政策、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建设、营销策略、商品策略等多方面入手, 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 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吸引更广泛的客源;调整商品结构, 提供优质的商品服务, 营造好的口碑, 提高旅客的忠诚度;同时, 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 让我国的特色文化更广为人知, 提高国外游客对我们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 从而能够提高信任度, 进一步拓宽客源市场。
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已具一定规模, 成为第三产业重点产业和积极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消耗资源少, 具有可观的投资回报, 是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可以说, 旅游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 从游客来源, 外汇总量, 消费结构等方面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现状, 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入境旅游,客源国,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产品结构
参考文献
[1]吴国清.上海城市入境旅游及竞争力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100-105.
[2]石吉金, 杨兆萍, 张宏元.新疆入境旅游竞争力评价及预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8) :133-136.
[3]徐菁, 沙润, 靳诚.长江三角洲入境旅游发展趋同分析[J].经济地理, 2008, (2) :334-337.
[4]文琦, 杜忠潮, 李玲.1995年至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J].资源科学, 2009, (6) :994-999.
[5]李海建, 梁留科.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竞争份额-偏移方法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 (1) :98-102.
[6]刘法建, 张捷, 章锦河, 等.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省级旅游地角色研究[J].地理研究, 2010, (6) :1141-1152.
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篇2
2010-01-06 20:4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1
1[摘 要] 黄冈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在全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浪潮中,黄冈红色旅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较晚,因此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黄冈第三产业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冈 红色旅游 对策
红色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它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999年江西省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很快被社会认同,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3年来红色旅游游客累计超过4亿人次,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43万人,红色旅游正越来越大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黄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40多万黄冈人民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成为当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方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由守到攻的序幕,留下了以红安七里坪,刘邓大军高堂铺战斗指挥所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诞生了200多名开国将帅,其中红安有“两百个将军一个故乡”的美称,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中,黄冈就有林彪,王树声和李先念三人。
在2005年确立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黄冈就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入选,黄冈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黄冈就有麻城和红安名列其中。
由于黄冈经济较为落后,全市现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红色旅游,将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红色资源与黄冈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宗教资源,民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带动黄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革命圣地而言,黄冈红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2004年10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罗清泉同志在罗田县主持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至此,黄冈红色旅游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借鉴了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先后和安徽、河南以及延安、广安开展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和横向交流,加强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结合,编制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黄冈大别山旅游事业发展专
项规划》,努力建设中国旅游先进城市,在《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红色旅游的线路的改造,景点的开发,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建设,旅游商品和旅游文化的扩展,以及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必将为黄冈打造红色旅游名牌,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对红色旅游的认识不足,同时黄冈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相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较低,因此在红色旅游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促进黄冈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黄冈经济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建设落后
由于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的价值体现,其目的是为了使游客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从而身心受到愉悦和感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的工作和学习,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对于红色旅游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视野不够开阔,对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认识不足,加之各相关部门缺少配合,因此出现了景区乱收费,陈列方式落后,缺少互动和体现型产品,解说枯燥,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少住宿和特色产品的诸多问题,长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游客数量和消费意愿,必将导致景区的影响力下降,威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协调合作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缺少协调合作,主要是指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缺少联系,本地区和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缺少整合,黄冈所辖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少合作,红色旅游各相关部门缺少共同服务的意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不是太高,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发展经验和商业运作不成熟,加之黄冈红色旅游与安徽,河南同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与武汉,新县,信阳同属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如果各自为政,则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黄冈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在其所辖的各个县市,而且红色旅游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的旅游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各县市合作,加强同武汉城市圈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合作。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加之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阻挠,以及怎样建立领导机制还未确定,因此仍存在各部门不配合,各县市不合作,各省不通消息甚至抢夺资源的状况,如黄冈罗田和安徽金寨就在争夺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归属,不加强区域合作,将会形成服务不周到,景区之间恶性竞争,资源重复,单调,最终是每个景区都会受到损失。
3.不重视红色旅游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为老区人民造福,红色旅游当地的人民是红色旅游的推动力,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目的,但是在黄冈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法制不健全,没有长远规划等原因,不重视让当地人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对当地人民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很少给予他们在红色旅游中就业的机会,不注意提高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服务意识,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又破坏了当地的文化,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由于扩建红色旅游区而与当地居民就征地补偿款造成纠纷,有的则由于红色旅游游客的增加造成当地物价和房价的上涨引起居民的不满,导致居民对红色旅游冷漠甚至发展对抗,这首先不合乎红色旅游的宗旨,不利于培养红色旅游的氛围和发展的源泉,不利于红色旅游的长久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4.红色旅游融资困难
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资金为基础,虽然红色旅游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只有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而红色
旅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开发中保护,而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加之红色旅游景点是事业编制,门票价格遵循薄利的原则,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缺乏红色旅游商业化运作经验,红色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所以造成景区建设落后,旅游村次低,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低,如果不解决资金困难这一基础性的问题,那么黄冈红色旅游将会在全国红色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5.黄冈红色旅游缺少品牌和营销策略
品牌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在红色旅游景区间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营销则是如何发现,创造需求,如何推介自己,并使自己获得利润的学问。由于黄冈人才较少,红色旅游起步较晚,没有对红色旅游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调研,墨守成规,不进行创新,加之资金不足,因此只是用书籍,新闻简单进行介绍,而没有专门的红色旅游网站和利用电视剧、电影进行宣传,没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旅游景点的营销和品牌的策划,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黄冈红色旅游无法形成固定的客源,无法形成低投入高利润的格局,无法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分的一席之地。
总之,黄冈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由于其没有把红色旅游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坚持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红色旅游的作用,目的,意义,没有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监督和法律保障,没有集思广益,以及受客观原因如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准了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才能为科学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三、解决黄冈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
黄冈开发红色旅游,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要遵循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的原则;要遵循长远规划,坚持创新的原则;要遵循发展是为了保护,保护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黄冈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资金不足的对策
资金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要将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旅游公司经营红色旅游景区,建立联合招商投资的资本平台,同时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利用重大节日进行营销,以此来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吸收国有,集体,社会资本进入,在税收,利润,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给予补助,贴息,小额贷款等金融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等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公司,由此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重要文物的修缮,要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来留住游客,达到提高收入,缓解资金不足的目的。
2.加强协调合作
在黄冈市内,对于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联系的情况,可以建立黄冈市红色旅游协调小组,通过召集各有关县市的领导通过定期开会协商的办法解决,对于各部门缺乏联系,则可以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的办法,通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目标来加以解决,对于跨省的合作,则要通过省级联席会议和专线电话的方式解决,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黄冈孕育了三代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和毕,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大科学家,是熊十力、黄侃、闻一多、胡风、王亚南等的故乡,黄州的赤壁由于苏东坡的“两赋一词”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成为天下文人向往之地,黄冈特产有罗田板栗、英山茶叶、麻城老米酒、武穴酥糖、罗田茯苓、,麻城肉糕、福田河白菊,有各种各样独特的民俗,因此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特产吸引游客,用民俗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样即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体现了服务的特色,满足
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其就业
3.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和营销
发展红色旅游,人才是保障,要在高校中建立旅游系,和高校开展合作,引进专门人才从事、品牌建设和营削策划,引进人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红色旅游科学,跨越式的发展,要搞好人才的待遇,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
进行品牌建设要吸收发展红色旅游成功地区的经验,要以服务为着力点,要做好导游的培训,开展星级导游评选活动,要注意景点建设的细节,注意使红色旅游景区和其定位相适应,要大力开发体验型产品,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使战争场景再现,还可以开展听红军歌,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请革命当事人现场说法,以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要抓住各种机会对外推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广播等媒介,树立“千里跃进,将军之乡”的品牌,吸引游客
4.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红色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就前提。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进行红色旅游的规划,同时对破坏红色旅游设施,文物依照法律给予惩罚,禁止对旅游企业和旅行社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要加强法制和监督,保证红色旅游发展的各项规划落实,要注意社会的和谐,坚决避免和减少红色旅游给当地文化,社会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尽可能多的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让他们支持红色旅游并能为红色旅游服务,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红色旅游中获利,避免政府换届导致红色旅游发展不连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04年~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12月
[2]《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黄冈市人民政府
[3]姚卿善: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8期
[4]陈晓强:论江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11期
[5]杨安宁 杨玉秀 杨志平: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例.市场论坛,2006年10期
边境旅游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中俄边境;旅游;发展;对策
一、中俄边境旅游发展优势
首先,中俄边境旅游具备一定的地缘优势。对于旅游业来讲交通是其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单单和我国的黑龙江省就与俄罗斯边境接壤将近3000多公里,而且,中俄互开国家一类口岸26个,27对铁路公路及水运、空运口岸,交通所谓是四通八达,两岸人民可以说是隔边相望,这对边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便利,所以说中俄出入境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其次,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还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两个边境接壤处都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所以,对于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基础。另外,中俄边境旅游还存在着一定的建筑特色优势。对于中国来讲与俄罗斯边境接壤处,存在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受到了俄罗斯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如古代岩画和雕刻艺术是我国建筑的一种独特的风格,而俄罗斯斯的欧式建筑风格,级显浪漫主义情调,陶冶了观光者情操,这种建筑特色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形式,所以,对于中俄边境旅游发展是一种优势。
二、中俄边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目的单一。虽然说近些年中俄边境旅游发展形式已经从购物旅游转向了观光旅游形式,但是,由于贸易的驱使下形成的这种旅游繁荣,往往使得人们很难从经贸形式中走出来,同时加上俄罗斯的轻工业发展水平不如我国,因此,在中俄边境来华旅游的俄罗斯人,往往是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对于进行观光的人们,相对还是较少,这种形式的旅游,导致其在我国停留的时间较短,远远不及其他国家的旅客停留的时间。
(二)俄罗斯旅游服务产业较少。如今,在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边失衡的现象,俄罗斯为边境旅游提供的服务设施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其宾馆档次较低,而且数量较少,很难满足大批次的旅游人员,同时,俄罗斯边境旅游项目也不及我国,项目较少缺乏趣味性,对于商品和纪念品等种类也比较单一,这种形式,严重的影响了中俄边境旅游规模的进一步拓展。
(三)旅游市场混乱。对于这个旅游也不断发展的中俄边境,很多旅游企业都看重了这种商业契机,纷纷投入到中俄边境旅游的市场里,这就造成,龙目混杂,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接待能力等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四)相应设施落后。配套设施落后,口岸国际知名度小。2005年黑龙江沿江口岸已向俄方开通了25个口岸,但除黑河、绥芬河等较大口岸外,其他口岸旅游产品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知名度不高,交通等配套设施落后,旅游资源的真正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五)旅游产品无创新。目前来看,中俄边境旅游客流发展已经出现了一种停滞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在于旅客对于旅游产品的过于熟悉,中俄边境旅游,主要针对的还是边境周边的人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两国边境就开启了一日或者多日游形式,所以,如今,很多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吸引旅客了,严重的影响着旅客的新奇性,造成一种服务价值观疲劳的现象,虽政府实施各种改进计划但仍收效不大。
三、中俄边境旅游发展对策
(一)大力开展度假及观光旅游。对于目前中俄边境旅游目的单一的情况,应当大力开展度假及观光形式的旅游,推动中俄旅游合作,在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亚布力风车山庄等景点都可开发家居式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公寓,同时,在俄贝加尔湖地区发展度假观光式旅游合作也是大有可为的,这种旅游形式会使得中俄边境旅游的形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俄罗斯人的国内假期较长,而且都有旅游的爱好和兴趣,同时,中俄边境往来又非常的方便,所以,大力开展特色的度假观光旅游形式,一定会受到中俄两国旅客的青睐,而且还可以依托特色旅游项目,开展建设主体旅游品牌,例如,风雪观光游、漂流冒险游、商务博览游等都会使得两国游客流连忘返,同时,也会转变人们购物式的旅游形式,使游客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
(二)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要想改变俄罗斯旅游服务产业的落后现象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就必须要发挥这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与俄罗斯政府部门的交流,建立两国地方对话的机制和政策,强化地方旅游机构彼此走之间的联系和信息的交流,同时,彼此还要建立各自的办事处,这要有利于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而且还能积极的协调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俄方更加的重视与中方的边境旅游,促进其相应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旅游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三)大力整顿中俄边境旅游市场。要想彻底解决现阶段中俄边境旅游市场中的无秩序现象,就必须要采取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相关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强化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强化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积极的促进企业引进先进的人才,开展高水平的服务,进而,优化整个市场的分为,保护各方游客在当地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从而有利于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出入境旅游市场。
(四)强化口岸城市的建设。加强边境口岸建设,就必须要求国家能够增加资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口岸的设施完备,为旅游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才会进一步的带动口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口岸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为边境旅游各项品牌的树立和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基础,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
(五)创新旅游产品。要想决绝现如今中俄边境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就必须要创造出新型的旅游品牌,提高这种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进而吸引游客,带动游客的好奇心,旅游品牌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墙,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等进行,只有有效的集合当地的特色,才会使得旅游产品凸显趣味性,例如,我国的雪乡,就是依托当地的雪的特殊性质,开展起来的赏雪旅游品牌,对于今后的中俄边境旅游,也应当借鉴这种形式来开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俄罗斯风情小镇、中国民俗游等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据自然景色和环境特点,可以开展森林冒险、湖泊观光度假等形式进行。这种特色的旅游产品必然会推动整个边境旅游的发展。
结语: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能够给彼此带来很多的好处,实现边境企业以及文化的互补,进而促进彼此多方面的发展,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过程具备很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当结合和利用这些优势,使其更好的发展,进而实现批次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中俄边境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使其顺利发展,就必需要进一步把发展边境旅游作为全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点,应当将其列入高层次领导的会晤内容、认真整顿边境旅游市场,建立省级对话及协调机制,争取国家对边境地方实施优惠政策。总之,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过程,是促进两国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当重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够采取相应的对此,使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莉. 边境旅游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4(06)
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发展对策 篇4
新疆的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功能全、博大精邃,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入境旅游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扩大对外开放、解决就业问题及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因此,对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认清市场发展特点,制定正确的市场策略,加快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二、新疆旅游资源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资源赋存位居全国之首,属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其中部分资源为全国独有或世界稀有,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一)优美的自然资源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环山。特殊的气候及地质构造造就了高山、盆地、荒漠、湖泊、绿洲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新疆沸泉、温泉、气泉众多,如木垒的沸水泉、乌苏温气泉等,温泉周围大都景观组合良好,部分已开发成为新疆著名的疗养、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较大的昼夜温差,充足的光照,使得新疆有了“瓜果之乡”的美誉,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巴旦木、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甜樱桃等更是名扬中外。
(二)丰富的人文景观
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丝绸之路不仅连通了东西经济、文化,也留下了著名的高昌古城、楼兰古城、交河古城等古城遗址,还保存了与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齐名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这一著名的石窟。另外,古长城、烽燧、炊儿井以及众多的清真寺更为这片土地蒙上了神奇的面纱。
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柯尔克孜、锡伯等48个民族造就了新疆著名的歌舞之乡。西域古风的歌舞、浓郁的绿洲文化、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构成了天山南北最具有特色、最具有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新疆各民族工匠技术精湛,巴扎上的各种手工艺品,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地毯、玉雕、腰刀、日用铜器、木器、陶瓷、首饰、花帽、服饰等,大都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做工非常精细,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三)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
新疆占我国1/6的国土面积,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汉、巴基斯坦、印度八个国家接壤。绵延了5600千米的陆地疆界,形成了18个开放的边境贸易口岸,为新疆的跨国旅游和贸易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注:数据来源于1978~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旅游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几个较大的起伏。由1978~2006年国际游客量折线图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88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比较慢,但却非常平稳,这是由于当时的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资源开发度很低造成的;到了1989年,由于苏联解体、89学潮等国内外政治事件,该年的旅游人数降到了谷底;在此后的1990到1993四年间,新疆入境旅游人次快速上升,1993年旅游人次比1989年增加了两倍多;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分别使这几年的入境旅游人次明显减少并出现了两个波谷;自1998年到2002年,入境旅游人数平稳增长,但到2003年,“非典”又导致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大幅下降,甚至回落到了1994年的水平。此后,从2004到2007年又平稳增长。综上,新疆的入境旅游市场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起伏不定,但总体是上升的,这也可以看出新疆入境旅游市场越来越开放,发展也越成熟。
(二)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分布
俄罗斯是新疆主要的客源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与新疆接壤,存在较大的地缘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中俄成熟的边境贸易。日本紧随俄罗斯之后,位居第二。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与新疆两地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日本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历史上一些日本探险者对丝路的考察及其它活动一度在日本引起哄动。再次是西欧和北美客源市场,包括德、法、英、意、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加等国家,因历史上几位欧洲著名探险家对丝路文物的发掘和盗窃活动引起了一个多世纪的丝路热潮,加之现代西方人特有的探奇心理,使欧美游客对丝路上的各类文物古迹、宗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等都有独特的兴趣。亚洲(除日本)及澳洲客源市场,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尼、韩国、巴基斯坦、印度、西亚等国家,也是很有潜力的客源市场。
(三)新疆入境旅游市场消费结构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各种消费类型的比例关系。按旅游消费的不同用途,旅游消费结构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需求的消费。2001~2007年间,新疆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自9900万美元增加至16190万美元。但从消费结构来看,“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却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2007年与2001年相比较,入境旅游者娱乐消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2%,住宿消费所占比例下降了1.6%,餐饮消费所占比例上升了2.7%,长途交通、市内交通所占比例下降了5%,邮电通讯的消费占比所占比例上升了2%,而商品销售所占比例增长了5%。可见,基本旅游消费在入境旅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具有较大的消费弹性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有明显的发展。整体入境旅游市场消费结构由基本旅游消费向非基本旅游消费转变,呈现良性发展势态。
(注:数据来源于2001和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
四、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对策
(一)维护社会稳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新疆入境旅游人数总体是上升的,但入境旅游市场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起伏不定,因此,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所以,新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旅游交通网
近年来,新疆旅游业蓬勃发展,2007年仅入境旅游人数就已达到40多万,虽然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旅游景区(点)相应的基础设施却仍显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新疆的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景点相隔很远,漫长的旅途更需强化旅游公路景观的合理建设。还应该加强旅游部门和交通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开通新疆和内地主要客源市场城市之间的旅游专线,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协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各大城市之间的包机旅游和团体旅游等业务,以扩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三)积极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尽管近年来新疆入境旅游人次持续攀升,但客源市场分化比较明显。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境外客源,其中,日本、美国和俄罗斯是我国前三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因此,应进一步开拓境外客源市场,一方面加强对入境旅游大国的市场渗透,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新兴境外客源国家的市场潜力,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会展等整合营销手段,深入各客源市场开展长期的、系统的传播推广,对外展示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最新旅游信息,并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渠道。同时,合理规划旅游资源,打造旅游黄金线路,并利用广告、网络、文化交流等各种渠道对外宣传,不断推出旅游焦点,吸引国际旅游视线。
(四)调整旅游供给,促进消费结构健康发展
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与旅游发达国家60%的比例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通过调整旅游供给结构来实现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的健康发展。改变新疆长期以来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轻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状况,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供给的协调发展,平衡基本旅游供给和非基本旅游供给的结构比例。在保证整体旅游供给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旅游产品,如建设民俗博物馆、文化艺术剧场等;重视旅游商品的研发,旅游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加大对民间工艺的发掘,引导其健康地进入旅游市场,同时还应杜绝千篇一律、假冒伪劣等问题;另外,还应加强纪念品包装的合理与规范设计,使之美观实用,便于携带。这样既宣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又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满足其精神需求。
(五)整顿旅游市场,加快淡季旅游产品开发
由于起步低,发展时间短,新疆的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特别是外语导游。旅游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整个旅游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
还应加快淡季旅游产品开发。由于受气候影响,新疆旅游旺季短、淡季长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研究开发淡季旅游产品,搞好均衡旅游已成当务之急。虽然新疆冬季旅游市场日渐成熟和繁荣,旅游产品逐渐丰富,但远未形成具有西域风情、文化厚重、产品丰富的旅游市场。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整合新疆优势冰雪旅游资源,大力推广和宣传新疆冰雪旅游及休闲娱乐项目,吸引内地客商和游客积极参与新疆的冰雪旅游项目,提升新疆冰雪旅游的文化氛围和品牌价值。把新疆的“冬博会”打造成新疆冬季旅游的第一品牌。另外,新疆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是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而且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又比较小,大有文章可作。
参考文献
[1]杨兆萍,阎顺.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干旱区地理,1999,(22).
[2]张蓓.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策略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3]李凤华,李晓东,杨彩凤,娄在风.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J].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7).
[4]李景宜.新疆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3,(26).
[5]张丽旭,杨国安.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但主要以周边游、农家乐等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周边。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不少乡村的道路、民宿等基础的旅游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2.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策划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的理解十分片面,忽视了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对乡村的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3.各地方开发产品雷同严重
很多乡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是别的村庄做什么挣钱就进行跟风,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十分的雷同和相似,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没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导致经营惨淡。
4.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乡村的人员外流现象十分的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在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而其他城市的精英也少有去往乡村的,精英人士的外流进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而导致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的缺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也缺乏意识和培训。
二、解决对策
1.通过乡村金融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要想提高体验质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可以再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增加农民参与度,进行群体性众筹,使其能够参与决策并分享相应收益。
2.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
依托本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的产业品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味,通过增加游客量以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3.建立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并对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意识的培训,实现高质量服务和品牌化建设。
4.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古镇;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7-01
通过对古镇民俗旅游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得出民俗旅游开发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在于对其开发力度和展现特点、民俗特色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的制定古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对策将促进古镇的发展,具体措施具体如下:
一、健全民俗旅游管理的法律、政策和管理模式
我国是法制化的国家,有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传统。在21世纪的新中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依赖于社会人心的支持,更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宏观政策上对于民俗旅游资源予以保护。对于西古镇民俗旅游实行立法保护,完善管理,健全法制,形成民俗旅游保护自觉意识。
二、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管理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
古镇优化民俗旅游项目,在开展明清故居项目和历史文化名人项目的同时,也可以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例如在古镇可以开展以“耕读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耕读文化在古老的乡镇中具有普遍性。其所体现的古朴的晴耕雨读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千年文化,传承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耕读文化所传达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理想刚好可以为现在浮动的社会人心带来清凉慰藉。若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耕读文化”来促进古镇的自身发展,那么一定能够提升古镇民俗旅游开发的质量。
(二)加强民俗旅游质量管理,强化民俗旅游环境管理。
古镇作为千年古镇经历风雨飘摇的历史锤炼,如今依然以无穷的生命力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与小镇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本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必须加强对于古镇民俗旅游的质量管理,在保证游客旅游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强化民俗旅游的环境管理。只有小镇以良好的环境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时候,才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为古镇的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民俗文化保护,开发民俗旅游文化产品
古镇作为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经历后世的发展演变,如今古镇的在21世纪的发展需要回顾历史,选准突破“亮点”,打造民俗旅游品牌。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前发展,如今大多数古镇都有令游客流连忘返的的老街,街道两边是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而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明清民居。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而在古镇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筑的房屋一般来说体量都不大,而用材小巧、风格仆素,体现了川西文化特有的勤俭节约。当然,如今的民居也现在罕见的、雕刻精美的个体或局部,而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实际上这些古老的民居基本上都符合《清工部法则》的营造,大多是采用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的设计风格,而民居的布局则是传统的前店后院。如今这些古老的民居里依然居住着淳朴的人。
四、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旅游者对异族或异域文化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而民俗文化旅游也需要制定高端旅游策划和有效市场营销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如今各地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开发了独具特色魅力的民俗旅游,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旅游中来。这无疑有利于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同时也为民俗旅游业提供了竞争和压力。
古镇想要更好的发展自身的民俗旅游,只有提升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民俗旅游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文化心理需求。古镇只有根据自身特点,避免民俗旅游同质化,研发新的旅游项目并且大力开展民俗旅游的文化营销,才能真正的提升其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俗文化旅游需求,古镇打造并构建民俗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势在必行。
五、民俗旅游开发实现从单纯产业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型
旅游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旅游业也越来越多。旅游也从最初的离开常驻地到外地欣赏美清,感受异域的风土人情,渐渐的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寻求思想上的升华。而民俗旅游开发也顺应时代需求,满足了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略古镇文化,而又在古镇文化中寻访到游客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实际上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从单纯的旅游行业本位开始想社会本位进行转型,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这一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赏玩,更多的是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自我的提升与学习。所以,古镇的民俗旅游也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条件,开展程度茶馆系列茶文化的宣传与交流等,也可以进行花卉知识的普及,在普通的旅游活动中通过向社会本位的转型来提升古镇民俗旅游的高品质。
总之,通过研究街子古镇民俗旅游提出合理化对策,对于古镇民俗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古镇民俗旅游的开发与整合。与此同时,可以为古镇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完善其民俗旅游文化功能,避免单纯的“观光”,打造多元化的古镇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游客对古镇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7).42-43
[2]王祥玉.试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1997(5).24-25
[3]孙大江等.传统古镇文化旅游研究与发展建议----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 [J].四川建筑,2008(8).33-35
[4]尤恒芳.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 2015(1).13-15
[5]樊忠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9(12)
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篇7
1 海南入境旅游发展概况
1.1 海南省历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
海南自1988年建省以来, 入境旅游发展迅速, 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除个别年份外, 总体趋势逐年递增, 具体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外汇收入见表1、图1、图2。
资料来源: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资料整理
1.2 海南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入境旅游市场波动较大
通过分析上述图表, 可以看出, 海南从1987~2010年, 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总体发展趋势是逐渐递增, 但在个别年份也有较大波动, 如2003年和2009年, 由于分别受“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海南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下降明显。24年中入境旅游人数有8年是负增长, 旅游外汇收入有5年是负增长。就增长幅度而言, 1997年以前, 海南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长较快, 但是各年增速波动也较大;1998~2004年, 海南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长相对平稳;2005~2010年海南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速明显加快, 除2009年以外, 各年增幅基本都在20%~40%之间。这说明海南入境旅游受政治、经济、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1.2.2 入境游客占游客总比重偏低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海南目前入境游客在游客总人数的比重还偏低, 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87年入境游客占游客总人数比重最高达23.1%, 至1992年以前, 入境游客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3~1997年, 入境游客所占比重保持在5%~10%;1998~2010年, 入境游客所占比重一直在5%以下, 2004年入境游客所占比重甚至仅为2.2%。这说明海南客源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以国内市场占据绝对比重, 旅游国际化程度还不强,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高, 距离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 还有较大差距, 还需要加强对外宣传促销。
1.2.3 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各地入境旅游统计数据, 可以看出, 海南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均比较靠后。2005~2007年, 两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22位;2010年, 海南接待入境游客66.31万人次, 列全国第25位,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3.22亿美元, 列全国第24位, 远远落后于旅游发达省区。2010年海南接待过夜入境旅游人数仅占全国接待过夜入境旅游人数总量的1.2%。这说明海南针对入境游客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旅游设施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同时也说明海南发展入境旅游还具有很大潜力。
2 海南入境旅游市场时间变化分析
2.1 季节变化分析
历年统计数据表明, 海南省入境旅游市场季节性特征显著。其中,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客流量大, 5~9月客流量相对较小。年客流量表现为3个高峰和2个低谷:2个稳定的高峰出现在12月、1月, 另外1个高峰期出现在3月或者4月, 9月为每年的低谷, 另外1个低谷大致出现在每年的6月或者7月, 具体见图3。
通过图3可以看出, 海南入境旅游客流量季节变化基本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对称分布特征。冬季由于气候温暖舒适, 是海南旅游的传统旺季;春秋季节是海南旅游的次旺季;夏季由于气候炎热, 是海南旅游的淡季。
2.2 年际变化分析
通过前面表1可以看出, 建省以来,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海南入境旅游总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波动较大。近六年来, 入境旅游增速则明显加快。
综合分析表明, 海南入境旅游市场尚处于开发期与成长期的交融阶段, 具有增长的快速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3 海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地区结构分析
3.1 客源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
统计显示, 海南入境客源大部分都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 主要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其中韩国自2001年起超过日本成为海南第一客源国;俄罗斯从2005年起一举超过日本, 成为海南第二客源国;2009年新加坡游客一举超越韩国, 成为海南省亚洲市场的最大客源国。近年来, 随着海南旅游促销的逐步深入, 来海南旅游的欧美游客增速较快。2010年海南前十名客源国依次是:俄罗斯、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3.2 入境游客中外国人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海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全国明显不同。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中, 港澳台游客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绝对比重。而在来海南的入境游客中, 外国人所占比例却在不断增加, 港澳台游客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1年, 来海南的入境游客中, 外国人占28.37%, 港澳台同胞占71.63%;2004年, 外国人所占比重达59.56%, 首次超过港澳台游客比重;2010年, 来海南的入境游客中, 外国人比例占71.45%, 港澳台同胞占28.55%;2010年, 在全国入境游客中, 外国人所占比例仅为19.53%, 港澳台同胞占80.47%。
3.3 入境客源各洲分布不均衡
统计显示, 各大洲来海南旅游的游客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游客主要来自亚洲和欧洲,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亚欧为主、美澳为辅的格局。其中亚洲游客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欧洲游客所占比重上升。2010年, 亚洲游客约16.01万人次, 欧洲20.4万人次, 美洲3.38万人次, 欧洲游客总量已经超过亚洲, 位居第一, 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游客总量稳步增长。
4 海南入境旅游开发对策
4.1 重视市场调研, 了解客源需求
客源市场是旅游地的生命力所在, 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 就必须重视对入境游客的市场调研, 及时了解入境游客的需求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而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满足市场的需求。要通过不断的市场调研, 对海南入境游客进行合理市场细分, 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然后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
4.2 加强宣传促销, 提升旅游形象
宣传促销是海南发展入境旅游的突破口。要通过宣传促销, 提升“阳光海南、度假天堂——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在进行宣传促销时, 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 采取不同的促销策略, 设计个性化的宣传口号,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要充分利用亚洲博鳌论坛等重要会议、节庆、文化、体育等活动, 大力宣传促销, 广泛吸引全球的目光。
4.3 突出地方特色, 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在开发旅游产品时, 海南应立足自身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开发独树一帜的旅游精品项目, 打造国际旅游品牌。具体措施包括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 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 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提升产品档次;在产品开发设计理念上, 变观光旅游为度假、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等体验型旅游产品[1];借鉴成熟著名国际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 走自己的特色化道路;针对入境游客, 开发商务会议、温泉度假、高尔夫运动、康体养生、游艇邮轮、节庆赛事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4.4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提升软件服务质量
要成为真正的国际旅游岛, 必要的软硬件就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平台。海南要加强对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的国际化改造, 提升服务质量, 为入境游客创造一个快速、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具体包括加强旅游交通的国际化, 形成岛内多层次的快捷交通网络, 同时要尽量多开通与境外主要中心城市的直航;逐步开通海南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创建国际化语言环境, 加强旅游标识和语言的国际化, 提高导游和公众外语水平;建设入境游客信息咨询中心;提高岛内民众素质, 提倡良好社会风尚和居民服务意识, 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构筑良好的国际购物环境;依托公共安全体系, 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 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4.5 加强区域合作, 广泛招徕客源
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毗邻港澳台和东盟各国,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位条件, 为海南加强和其他地区的旅游合作, 提供了先天优势。目前海南已经加入了环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旅游合作组织, 这对于加强海南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等, 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还应加强与港澳台、东盟国家的广泛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从上面两个概念的对比可以发现,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更加具体, 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框架范围。表演艺术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它蕴含了当地人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和精神价值, 主要包括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传统曲艺。合作, 设计“一程多站”式旅游精品线路, 开发相关旅游产品, 共同拓展市场, 建设海南与东盟无障碍旅游圈。
4.6 大胆改革创新, 探索入境旅游发展新模式
为更好地建设国际旅游岛, 实现海南与国际旅游的全面对接, 国家给予海南大量优惠政策, 如对26国游客入境免签证、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航权开放等, 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因此, 海南要充分发挥特区体制、政策优势, 大胆改革创新, 先行先试, 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的行业体制机制, 加快海南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 推动投资主体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接待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管理国际化, 完善旅游国际化的配套接待体系, 创建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环境。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快速发展入境旅游的新路子、新模式, 为国内其他地区旅游发展树立良好的典范。
参考文献
[1]谭丽琳等.国家旅游局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将海南作为国民休闲示范基地[N].海南日报, 2011-3-13.
[2]徐建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 (1) .
[3]周军平.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方向性思考[J].今日海南, 2007, (07) .
入境旅游发展对策 篇8
黑河与俄罗斯毗邻,是欧亚文化聚集地,边境旅游是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黑河是黑龙江省最早开通对俄边境旅游的城市之一,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是一个幅员辽阔,区位优越,资源富集的边境地区。黑河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模大、距离近、规格高、功能全的对应城市。以两市为中心,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立的立体交通网络,南联中国内地、沿海、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北开可进入俄罗斯腹地,独联体及欧洲各国,具有发展入境旅游的便利条件及优势。
目前,20%的俄居民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他们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对休闲、度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俄罗斯人的假期时间充裕,为跨国旅游提供了时间的保证。俄罗斯客源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开拓俄罗斯旅游市场有着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充分重视俄罗斯客源市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培育俄罗斯市场,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俄罗斯客源市场向深度发展。
二、黑河入境旅游市场特点
2.1入境旅游人数
近年来,随着黑河城市环境和旅游接待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改善,入境旅游有了较大的发展。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如图2-1所示,入境旅游人数从2001年的4.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6.5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8%。
俄罗斯是黑河重要的客源国,在黑河的入境旅游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深化,以及中俄“国家年”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有效地促进了中俄两国经贸人员往来。黑河市采取了俄罗斯游客持有效证件即可入境的优惠政策后,大幅降低了俄罗斯游客的旅游费用,提高了通关效率,吸引了大批俄罗斯游客来中国从事经贸、旅游、度假和购物等活动。2005年黑河市俄罗斯游客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4.2万人次,同比增长89.1%,创自开通边境旅游以来最好水平。2006年黑河口岸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了100万人次, 在入境游方面,入境旅游人数365070人次,同比增长33.3%。2007年入夏以来,俄罗斯公民入境旅游保持旺盛势头。截至2007年9月,黑河市接待了近32万名俄罗斯旅游者,同比增长了11.5%。
2.2入境旅游目的
由于俄罗斯游客对日用品的需求量较大, 俄罗斯本国市场不能满足其需求, 而黑河能够向其提供大量较为廉价的商品。因此购物是中俄旅游开展初期俄罗斯旅游者重要的旅游动机, 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俄罗斯游客对黑河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 近年来购物旅游的比重逐步下降, 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比例逐年增加。更多的旅游者在购物同时进行休闲度假活动。到中国度周末、到中国过新年、到中国感受良好的自然环境、到中国治病疗养已成为边境地区俄罗斯居民新的消费方式。周末、圣诞节和元旦, 有数以千计的俄罗斯人到黑河度假、过节。黑河市信誉饺子馆在俄布市家喻户晓, 节假日一天能招待700多名俄罗斯客人, 圣诞节和元旦的订餐也提前几个月就被俄罗斯客人预订。据统计, 2006年12月27日至2007年1月5日, 入境俄罗斯游客总人数达10534人。2007年12月25日圣诞节期间, 黑河口岸入境人数达6000人次, 其中俄罗斯游客占70%左右, 黑河市区内十几家中高档宾馆饭店被俄罗斯客人几乎包揽一空。五大连池景区旅游对俄罗斯游客的吸引力逐年增强, 每年都有大量的俄罗斯游客慕名而来。黑河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自2004年11月开业以来吸引了大批俄罗斯游客前来滑雪。
2.3旅行方式
过去黑河入境旅游以团体旅游为主要组织形式,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由于旅游者旅游经验日益丰富,入境旅游的便捷性提高、完善的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入境旅游费用降低,越多的旅游者选择散客入境旅游方式,整个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
俄罗斯游客一日游的旅游者较多;入境过夜游游者在黑河停留时间也较短。
俄罗斯的物价比我国高出很多, 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早已渗透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最近俄罗斯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吸引了更多的俄罗斯游客频繁往来黑河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及休闲娱乐, 每天入境购物的俄罗斯游客达到3000人左右, 再访率较高, 体现了入境旅游的市场特点。
2.4旅游消费结构
以黑河为旅游目的地的短线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中以购物、餐饮和娱乐消费支出较大,交通费用支出较少。
而经由黑河去往哈尔滨、大连、北戴河、三亚等地旅游等长线游客,由于旅途较长,交通花费较高,长途交通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2.5入境旅游流向
黑河入境旅游者不断向我国的内地和沿海扩展,新的热点和原有热点并存,游客被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所分流。俄罗斯旅游团大多经由黑河口岸去往大连、北戴河、哈尔滨、五大连池等地旅游休闲。据统计,2006年有近4万名俄罗斯游客通过黑河口岸赴五大连池、大连、青岛、北戴河和海南等海滨休闲度假,同比增长了23.3%。
三、黑河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的对策措施
3.1抓住散客市场
随着入境旅游者出游日益理性化及个性化,黑河入境旅游市场中散客旅游不断增长,并逐渐超过团队旅游。散客旅游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旅游企业提供了盈利空间。因此,黑河旅游企业应注重研究和实施散客市场营销策略,要转变以前的以团队为主、散客为辅的营销思路。
散客市场开拓的重点是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黑河旅游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入境的俄罗斯游客的需求变化特点,及时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不断完善和提升老的旅游产品。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基础,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充分发挥黑河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其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品味,将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充分地展示出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愉悦性、体验性和参与性等,不断推出新、奇、特、优的旅游产品,提升黑河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俄罗斯游客的再访率。
3.2优化入境旅游者消费结构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表明人们的需求将会从生理需求的低层次向心理(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这在旅游者需求上表现的也尤为明显。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丰富,个性化旅游需求日渐突出,人们在旅游中的精神资料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然而目前入境的俄罗斯游客在黑河的消费重点集中在购物上,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物质资料消费较多,精神资料消费较少。这就要求黑河旅游企业应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扩大精神资料消费在入境旅游者的总体消费中的比重,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
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反映,旅游者用于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相对较低,这就说明黑河的旅游条件还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多样化需求。要提高入境游客在精神资料上的消费比例,黑河旅游企业应迅速扩大入境旅游者的娱乐范围,加强娱乐休闲场所的基础建设,为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多项娱乐休闲产品,提高娱乐休闲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 导致入境旅游者的娱乐休闲消费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游客在黑河的停留天数较少, 因此在加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 创新旅游服务项目的同时, 旅游企业还应不断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长线旅游产品, 延长俄罗斯游客在黑河的停留时间, 增加停留天数, 提高其旅游消费的总体水平。
3.3完善和强化促销机制
长期以来,黑河旅游业“等客上门”思想和忽视旅游整体促销的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黑河旅游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因此黑河旅游企业要及时进行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的调整,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被动做法,树立整体促销意识,吸引更多的俄罗斯游客到黑河旅游。
黑河旅游企业要以国家旅游局每年的主题促销活动为契机,以各种旅游交易会和各地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黑河旅游,集中力量加强品牌意识。办好大黑河岛中俄国际经贸旅游洽谈会、旅游文化节、五大连池饮水节活动的同时,积极创办能够体现黑河地方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活动。通过申办全国和地区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活动,提高黑河的知名度。选择重点客源地区举行巡回促销,参加各类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积极加强国际间和区域性的旅游合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旅游客源体系。
针对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形势,黑河旅游企业还应改进旅游促销手段,注重宣传时效和宣传品档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通过建立黑河旅游市场宣传信息网,扩大宣传促销信息的覆盖面,利用互联网,开办黑河旅游宣传网站,开展网上促销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黑河旅游业在海外的影响,增加游客接触宣传促销信息的频度和密度。3.4提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
入境旅游是展示黑河风采,向海外游客宣传黑河的一个重要途径,对黑河旅游服务接待部门及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黑河的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急剧增加,但普遍学历较低,专业素质较差。因此,黑河旅游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针对黑河地处中俄边境地区,俄罗斯入境游客众多这一特点,应加强俄语导游的培训,满足俄罗斯游客的需求,为入境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强化旅行社对所属导游人员的管理,加快导游管理网络化进程。
在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黑河旅游部门还应根据国家关于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要求,加强黑河旅游市场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贯彻《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黑河市边境旅游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查处无照经营的旅行社;查处无证导游和诱迫购物行为;查处强买强卖、价格欺诈和车船不安全运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应联合工商局、物价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深入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检查,开展旅游市场整顿,确保俄罗斯游客安全,保护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对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正确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树立黑河旅游行业形象,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组织诚信经营和行业自律的作用,为游客提供诚实守信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家信息中心中经济信息网.CEI中行业发展报告2004——旅游业[M].北京:中经济出版社, 2004
[2]、吴春, 牛伟丽.黑龙江省入境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0) :2972-2973, 3021
[3]、王居卿.以创新思维催化黑和旅游的裂变[J].黑河学刊, 2007, 11:11-12, 19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篇9
据悉,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已获批准, 因此, 有关部门将2011年定为红色旅游年。目前全国各地都借助“十二五”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获批的难得机遇, 大力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和景区, 红色旅游景区数量呈快速增加的趋势, 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政府和旅游景区经营者思考。由于红色旅游产品承担着教育功能、政治功能重任, 其经营方式和经营目的与其他的旅游产品是不同的。但它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 它就要与其他旅游产品竞争才能生存, 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 红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红色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和政府必须正确认识红色旅游产品的功能和属性。
一、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 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 “减贫旅游” (PPT) 的概念在国际上盛行, 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 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 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所以发展红色旅游意义深远。
1、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 发
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 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 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生态保护是重点、扶贫开发是难点, 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其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 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可进入性。例如为了大力发展大别山的红色旅游, 湖北省花大力气修建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交通示范公路, 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机会和收入。
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 在我国, 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 就可创造一个就业机会, 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 也能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 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河北嶂石岩景区, 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200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5000多元, 周围乡村农民达到3600多元, 比景区开发前分别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 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 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 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 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10000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 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 办起了度假村, 去年纳税额达230余万元。
3、开阔老区农民视野, 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 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 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 从而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二、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可观性差。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 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 且内容、场地、线路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有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 与其他旅游景点又相距甚远, 这样旅游者就难以尽兴。
2、时效性强。
由于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 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 有较大纪念活动时, 比较容易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 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
目前的红色旅游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 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内容的解说大多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 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
红色旅游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学习考察, 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 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1、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
后, 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 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另外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 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 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 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 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 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 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 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运用市场手段, 通过招商引资, 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 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截至2009年上半年, 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48个, 签约金额36.7亿元, 建设项目包括毛泽东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2、注重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 共享客源市场, 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可以延长产品链,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 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 武汉农讲所—黄麻起义—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探寻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二是“红绿”组合, 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例如,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与大洪山生态旅游。三是“红古”组合, 即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 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四为“红土”组合, 即老区红色旅游、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 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 穿起一个多彩贵州”, 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 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9年, 贵州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48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267.6亿元。
3、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
旅游者的眼
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 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 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红色旅游产品来说, 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作相应的调整, 使之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 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比如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红色景区的各种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 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再如通过高科技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 能够极大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 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面, 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4、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
在体验经济中, 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 只是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 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 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 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 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 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 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 要有鲜明的时代感, 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与红军长征相关的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 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 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5、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红色景区的建设要提高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层次, 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 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 红色旅游才能充分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 一方面是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 另一方面是当前信息渠道众多, 信息传播速度快, 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有90%都有网站, 我国也有30%~40%的比例, 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 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 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的组合营销。
参考文献
[1]李明德:浅谈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07-03.
[2]刘筱秋:把红色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J].中国旅游, 2008 (5) .
[3]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2) .
[4]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9.
[5]王晖:红色旅游特色商品开发的原则与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10 (2) .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对策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如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郑州少林武术等, 国家也相继推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大同国际滑翔节、泰山华山登山游等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进入21世纪,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年”, 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8年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 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奥运旅游线路, 特别是休闲健身旅游线路, 推动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也从2001年的397.42元上升到2007年的593元。目前各旅行社也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青海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了一系列富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湖南省体育旅行社与湖南省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户外拓展、野营、攀岩、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项目;甘肃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这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 也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尚且不够深入, 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专论欠缺, 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样, 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景区中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多是山地、海滨等自然景区, 人文类景区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少。
(二)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 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 旅行社很少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 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 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 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等都很难得到保证。
(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攀岩、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内容单一, 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影响着我国休闲型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盛会和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比赛, 这些体育旅游活动过于注重观赏性, 忽视参与性, 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缺乏发展后劲。
(四)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体育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导致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 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 不能引导人们产生体育旅游需求, 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 生态环境恶化
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 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的, 当前开展的登山、漂流、各种拉力赛等活动项目, 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难以承担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负, 如喜马拉雅登山者多年来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赛事体育旅游等活动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摩托艇等水上旅游项目的排泄物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等。体育旅游虽然不像其他“三废”工业那样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或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 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 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最后, 在两部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 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整合资源, 拓展我国体育旅游项目
1. 依托我国广阔的地貌资源和水文资源等体育旅游自
然资源, 开发建设体育旅游项目, 一方面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 如野营、攀岩、蹦极、探险、滑雪、热气球、赛马、冲浪等;另一方面, 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大众化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徒步旅行、垂钓、划船等。
2. 重点开发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积
极推广参与性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赛马等,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扩大我国体育旅游市场。
3. 因地制宜, 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综合性体育娱乐场,
设置既富有娱乐性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短线体育旅游, 迎合我国当前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
(三)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 一些高校旅游专业可适当增开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可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进行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旅游学、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等能力,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四) 树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范;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民众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 要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考虑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等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营销宣传, 推广体育旅游
在现阶段, 体育旅游组织者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旅游营销方式:
1. 体验营销。
通过让体育旅游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创造自我体验来吸引旅游者, 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旅游价值, 体育旅游的参与性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体育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
2. 合作营销。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联合主办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交易会、博览会等来为体育旅游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与海内外业内人士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已成为21世纪网络创新的焦点, 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力, 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 如推出网络视频和电子杂志等形式来推广营销体育旅游产品。
(六) 用创意产业思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 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 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体育旅游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思维, 用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用创意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用创意拓展体育旅游消费。通过将创意元素注入体育旅游业中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培育忠实的体育旅游者, 创造更多的旅游者价值, 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2]周运瑜,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深度开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浅析兰考红色旅游的发展及对策 篇11
1.现实意义
基于红色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各地创造性的将红色旅游业发展与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起来,与爱国主义,传统革命主义教育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起来,与革命老区红色发展相结合起来,也是将“红”与“绿”结合起来。
红色旅游又不基于一般的旅游经营活动,而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其现实意义和其影响意义,国家政策及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他又起到发展传承教育的重要性,其发展也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从革命圣地延安、兰考、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纪念以来,人们以各种不同的风格、形式来缅怀革命先烈。
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必须突出强调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从而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2.1 红色旅游参观功能一体化
目前红色旅游集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展示性于一体。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供借鉴。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和展示性。
2.2体现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红色旅游,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产业创新,是促进旅游业更大发展的积极举措,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造福于民,探索出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2.3游客群体多以团队为主
长期以来,许多革命纪念地主要承担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功能,因此客源主要以团队为主。团队构成主要以干部、军人、学生为主,其中干部的比重较大,消费也高于一般旅游团队的水平。同时,由于许多革命纪念地是作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来宣传的,这就在客观上为公费旅游提供了市场,各级党组织举办一些诸如“重温入党誓词”、“新党员入党宣誓”等主题活动。
2.4以国内游客为主,国际游客所占市场份额极小
由于海外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革命史了解甚少,加之政治信仰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他们一般对红色旅游不感兴趣。因此红色旅游的游客构成中海外游客所占比例相当小。以兰考为例,1999 年国内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 99.83%,1997 年海外旅游者在旅游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仅提高到 1.12%。随后几年海外旅游者的绝对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比重始终在 1%左右徘徊,且主要以港澳游客为主。
2.5政府主导,具有较大政治相关性
中宣部于1997年6月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建党80周年前夕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成为人们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首选之地。许多企事业单位纷纷组织员工、学生前往这些地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些家长为使孩子接受艰苦奋斗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也将旅游目的地选为红色景点。
3.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3.1开发深度不足,产品功能低,形式单一
在兰考红色旅游开发中,对革命优良传统挖掘还不够,对红色资源的深层魅力和现实价值缺乏深度开发,在开发中重硬轻软,文化挖掘和资源整合不够。对相关旅游资源也整合不够,未能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旅游景点小而散,缺乏真正留得住人、留得下消费的景点;旅游线路缺少亮点和厚度。从整体上来说,红色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3.2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焦裕禄纪念馆是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景区,兰考的旅游接待中心,面积狭小,停车位无法有序排放,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景区生态日益恶化,尤其在旅游旺季或是重要的革命纪念日,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减少常住人口和公务往来人员对茨坪核心景区的环境承载压力,扩大发展空间。
3.3资金短缺, 红色旅游开发受到较大限制
一直以来,兰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建设基本上靠国家投入。确立大力发展旅游业战略以后,自身滚动积累的发展资金仍然非常有限,加上投融资平台尚未搭建好,缺少大的资金进入。近年来,中央、省、的高度重视,投入了较多资金,但相对于景区的软硬件来说,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严重影响了红色旅游开发的规模与进展。
3.4人才匮乏,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与品牌旅游和标准化管理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一是人才匮乏,兰考县级旅游起步晚,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管理人才少,懂游客、懂管理、懂市场、会营销、会讲解、会导游的专业人才缺乏;二是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大多数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旅游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旅游的软环境建设、企业的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4.兰考可持续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4.1开发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商品
在开发红色旅游商品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工艺品等;积极开发以金属、玻璃、石块、木竹、棉麻这些天然原料为材质,以革命圣地、领袖人物、革命文物等为主题的系列红色旅游纪念品。例如把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动扣人心弦的历史史料、伟人轶事整理成适宜的小册子,做成纪念品让游客带走,既卖书又卖光盘。
4.2继续加强对外宣传,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做好旅游扶贫工作
兰考应继续加大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中央财政经费补助,继续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支持和各类商业银行对红色旅游的金融支持;红色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相结合,就是要以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为首要目标,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利益,在开发中必须坚持居民参与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使当地居民积极投身到红色旅游的管理与服务中去,为当地居民提供开发土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商业机会,使得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融为一体,使当地群众支持红色旅游开发工作。
4.3提升红色文化产品品位,注重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是红色旅游的内在特点,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深入挖掘其红色文化内涵,多打造如大型实景演出《兰考》这样的文化项目;在整合开发中,要体现红色文化的意义,明确整个产品的卖点,要增加体验性与参与性项目,力求真实,并让游客参与其中。完善推广以唱一首兰考革命歌谣、听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走一段过去的小路、祭扫一次革命烈士墓或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看一场红色旅游经典晚会等。
4.4努力培养红色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通过对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要在提高导游、讲解员、服务员、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上下功夫,尤其是导游员和讲解员的工作水平最为关键。导游员、讲解员不仅要能讲传说,还要让游客感受历史人物的传奇色彩;不仅要能 “讲戏”,还要让游客“入戏”。培养专业人才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关键。
大连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2
中国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因为预见了休闲将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连市政府决定凭借每年世界服装博览会在大连举行的机会,利用大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大连发展成为世界休闲之都。
2005年大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万人次,同比增加18%;接待海外游客60万人次,同比增加15%;旅游创汇4亿美元,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全年日韩市场增长11.5%;俄罗斯游客增加近50%,由2004年的2.4万人次增加到上年的3.8万人次;中国台湾游客增长28.2%;东南亚游客增长30%;澳洲、美洲、北欧等远程客源市场增长26%。大连国内客源市场的游客年龄是以中青年为主,少年和老龄市场潜力巨大。游客职业层面由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构成的大众旅游为主,但是白领、明星、个体私人业主等组成的高收入群体的旅游需求在逐渐上升。旅游消费类型:自助消费以中低档为主,公款消费以中高档为主。旅游活动的波动周期性:一年之内出现52个小波峰(周末双休日)、3个大高(春节、五一、国庆3个旅游黄金周)和一个旅游旺季(7-8月暑假)。
2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
休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大连甚至整个中国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营休闲产业方面的经验,为此,我们对到大连旅游和在大连工作的朋友做调查和走访,调查他们心目中的浪漫都市是怎么样的、大连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连市打造浪漫之都还欠缺什么以及与其存在的差距。本次问卷调查分为三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第二部分则是针对大连现有资源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大连的环境卫生、交通状况、酒店、景点建设、旅游产品等;第三部分则是对大连总体看法和意见,这次调查一共发放800份问卷,有效问卷720份,问卷调查对象集中在金石滩、老虎滩、星海公园和星海会展中心。
问卷调查发现,大连市虽然具有了丰富的资源,但与真正意义的休闲都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构建现代休闲都市的合力。
3 加速大连市休闲都市建设进程的对策
3.1 加强无形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首先应该提高大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在这次调查中,有60%外国游客在来中国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世界上还有大连这个城市,也就是说大部分外国游客不知道大连这个城市,更不要说了解了,所以,有必要加大力度在国际上宣传大连。
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标志,大连目前已经设计出一个最能代表大连城市形象的标志,我们就“大连是以什么出名的”和“大连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游客做了调查,有三分之二的人选了城市海岸、广场和绿地,我们认为以此作为大连城市的标志是最合适不过的。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大连的工作,扩大世界影响力,提高大连的知名度。为此,我们对游客设计了“你是如何知道大连的”的问题,做了调查。40%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才知道大连的,21%的人是通过各种书籍、杂志,而20%的人通过互联网知道大连的。提高大连的知名度的具体方法:
(1) 目前大连开发了国内最先进的《大连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大连休闲旅游网站;据统计有20%的人是通过互联网知道大连的,而互联网宣传成本低,效果不错,而且方便。
(2) 通过举办每年一次的大连国际服装节,提高大连的知名度, 充分利用北京、上海在世界的知名度,打响大连品牌,选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人;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印有大连城市的标志图案的邮票等。在宣传大连、提升海岸的知名度的同时,要大力推出大连市海岸带最漂亮的景观大道。目前形成的滨海路和金石滩十里黄金海岸是最好的开发项目。夏季旅游项目中城市休闲和海滨度假占66.7%, 游乐场和主题公园占33.3%,整体项目以城市休闲为主。同时在开展夏季海岸休闲的同时努力开发冬季休闲旅游项目。
3.2 规范大连市有形资源
(1) 在景区设立规范的指示标志,配有英文路标和标志,构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2) 规范大连市路名、街名,英文翻译准确无误;
(3) 在合适的地点建立信息站,积极运用电脑和电子导游,使中外游客方便、快捷地了解景点的地址、达到的车次和游玩休闲的项目等;
(4) 在酒店宾馆的出入口摆放小卡片,外国人把第二天要去的地方写在小卡片上,酒店服务人员回收后,请专业人员翻译成中文,写在小卡片上,外国游客可以随身携带,外出时,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卡片咨询;
(5) 设计一些很有纪念意义的旅游纪念品,譬如:大连不同海岸的贝壳和石头组合,设置可以拼凑大连景区的纸板,旅游者买回去可以拼图,很有休闲意义;
(6) 公交车和轻轨是大连城市的枢纽。应该在主要街道开辟公交车专道,随时保持公交车的畅通无阻,提升公交车的运行效率。
3.3 整合大连市现有资源
对大连的现有资源进一步进行有效的整合,对现有适合“现代休闲都市”的资源进行再造,并进一步开发滨海路、圣亚海洋世界、金石滩、发现王国等适合“现代休闲都市”的休闲与娱乐项目;同时将金石滩的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模特学校开发成具有休闲价值的国际学术度假村、休闲教育中心以吸引国际学术界来金石滩休闲旅游。
4 重视休闲教育
休闲的经济意义日益增加,休闲会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消费将转变成就业机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将大大增加,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集中化转向个性化的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备加重视,应运而生的休闲教育将占教育产出的极大份额。大连每周举办以电视娱乐为主的基于大连历史文化的知识性、娱乐性的大型主题活动,对发展大连文化休闲娱乐业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将大连构建成“现代休闲都市”,进而建成国际级休闲娱乐中心,直接接轨北京,是一个理性和必然的战略选择;积极发展相关的休闲业,对大连乃至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世斌.城市休闲产业合理规模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7) :206-208.
【入境旅游发展对策】推荐阅读:
入境旅游05-30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06-07
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分析11-07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01-13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05-25
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09-22
入境旅游客流量论文12-06
省域入境旅游竞争力09-12
未成年人美国旅游签证出入境须知08-16
桂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