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研究(精选12篇)
实训研究 篇1
摘要: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应用“同步实训”可有效提升学的实训效果, 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用策略从而培养优秀的会计实践人才。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训教学,同步实训
高职会计学科的实践性较强, 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岗位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职会计课程中, 除了理论知识课程安排以外, 还应当注重实训教学。为达成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应当增强“同步实训”的应用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实训的课程过于落后、传统
目前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选取的课程是依据以前颁布的会计版本为案例, 因而教学内容内容相对落后, 无法满足最新会计准则, 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不匹配性, 再加上会计实训一般都是在高职学生学制的最末端, 与理论知识学习时间间隔实践较久, 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的实践能力。目前在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也仍旧是以往传统的讲授形式, 主要是以添加教学案例教授学生会计账务的相关处理程序, 因此导致学生对于实际的操作和程序印象较为抽象, 在没有科学、合理、全面的会计实训课程下, 很难形成全面的会计教学体系, 从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1]。
(二) 会计实训比较综合, 缺乏职业特色
由于高职会计实训集中安排到了最后一学期实施, 因此大多高职院校安排的实训内容涉及较多业务, 但是综合业务缺乏职业特色, 过于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考核, 导致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不高。再加之实训课程安排到学生毕业之前, 许多学生的精力不够集中, 将重心放到了结业和找工作上, 造成了会计实训的实际效果不佳。在实际课程中的实训中, 例如《基础会计实训》课程, 还有《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均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计划完成核算的过程, 因而学生在处理原始凭证、制票、结账等会计业务时难以上手操作, 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的需求。缺乏职业特色的会计实训教学未发挥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 会计实际课程无法对应职业教育、职业市场的要求, 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为学生们提供必备的职业技能。
(三) 实训教师的资源配置不够充分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支撑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够充分、合理。在高职院校中许多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招聘后进入教师岗位实施教育的, 因此缺乏在社会工作的经验, 尤其对于会计专业教师而言, 由于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的经验, 在实际授课中仅有专业的理论知识, 而不能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2], 因此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难以依据企业实际的需求合理的设置实训课程安排, 故无法满足当下会计实训教学的需求。此外, 在高职院校中的会计教师虽然都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数量仍比较少, 资源的不多造成了实训教师配置的不足, 许多实训教师是由会计教师兼职的, 因此难以全面的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起不到教师指导的效果。
二、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应用“同步实训”的策略
(一) 改革创新教学管理, 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同步
为满足市场需求, 实现高职院校的“供给”教育任务, 应当改革创新教学管理, 从理论课程安排到实训教学课程安排均要实现保证科学、合理, 保证两个教学环节的一致性, 形成完整的系统。首先应当合理的选取实训教材, 可以在选取条例清晰、涵盖六大会计要素的实训课程教材《商品流通会计》的基础之上, 配合含有库存商品核算的实训材料;其次应当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确定好学生日后可能接触的职业岗位, 从而对应实施实训教学。区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商品流通会计》三个课程的内容和对应需求, 合理的安排三者的顺序, 逐步的增加实训的难度, 有条不紊的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 提升实训效果[3]。此外, 应当依据这些课程的难度, 设置合理的课程, 由于《商品流通会计》涵盖较为重要的库存商品核算知识, 其操作实践性较强, 可同步安排理论和实训课程, 多安排三分之一的课时作为实训课程从而实现最终的实训教学任务。
(二) 加强教学环节设计, 体现教学与效果的同步
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展开, 能充分展现出教学实践和实训效果的同步优势, 首先应当对会计实训岗位分工展开细节规划和设计, 由于会计岗位包含内容较多, 包括工资会计、开票会计、做帐会计、税务会计等, 而每一个会计又包含不同的岗位职责, 因此必须开展多各个岗位细化, 让学生清楚了解到会计岗位的职能, 同时快速调整自身状态, 缩短会计实训过程中的适应期。其次需要展开对实训岗位效果的考核, 按照岗位细节执行实训岗位分配后, 对应层次的实施考核, 从基础做起, 循序渐进的考核学生的岗位细节和综合素质能力。在对应的细节划分下可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每个岗位实训的积极性, 有助于分层次、全面的对学生实施考核和激励[4]。
(三) 增强实训基地建设, 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同步
高职院校增强实训基地建设, 才能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 促进实训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建设实训基地时首先应当寻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模式, 在共同进步和利益共同点之下展开实训基地的建设, 企业在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场地时, 可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会计人才, 减少了培训的成本, 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支出同时还可以在高职院校的帮助下优先适用新的研究成果, 从而增加企业运营的利润。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在广阔的实训场所下可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工作的机会, 也为学校展开科研提供更大的平台。其次, 校企双方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合同, 围绕利益共同点实现激励和约束政策, 参考校方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共同参与制定, 本着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 诚信展开方案的制定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性。
三、结语
“同步实训”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应当从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增强教学环节设计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实施, 从而满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麦海燕, 麦海娟.“同步实训”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12) :56-57.
[2]张得心.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同步实训模式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18) :23-24.
[3]梁小红, 林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施“校企同步核算”实训模式的构想[J].教育财会研究.2010 (06) :39-41.
[4]霍龙.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1 (23) :41-42.
实训研究 篇2
摘要:通过本次的模拟实训主要目的是对测试学生面对犯罪行为发生时作出的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人们面对犯罪行为发生时的一般反映和做法,为犯罪预防的相关理论提供实证数据。
在实训课中我的身份是一名观众,我主要是观察夕照路至**路路段以及公寓201B入室抢劫的情景模拟。整个情景模拟的过程中我通过仔细观察认为情境能够影响行为人心理的形成,并在行为人的动机外化为行动时起作用。另外,行为人也可以在体验、感知情境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改变、创造情境,也可以理性地对情境选择。
一、设计情境
被测学生以及工作人员都是从本科07级犯罪学和二学位以及几个研究生中选出的。主要情景如下:被测学生扮演走在回家路上的行人,依次出场,被试受测之前不知道即将遇见的人和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被试拿着一个背包,从夕照路行至**路,选择一个楼梯口回到公寓201B自己的家中。被试在夕照路与**路的交叉口附近,会遇到遇一个可疑路人的跟随,在进入房间的楼梯口还会碰到一个可疑人物。而犯罪人就在被试家门口徘徊,等待机会进行入室抢劫。
另外一个场景是:当被试从楼梯上来,自西向东穿过走廊回家(公寓201B),犯罪人藏匿于公寓三附近的南北走廊上,犯罪人会依据被试的反应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犯罪人与被害人遇见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情况为尾随进入,即,被害人开门时,犯罪人尾随入室;第二种,趁被试开门之际,强行闯入;第三种情况为欺骗入室,即,被害人已经进入公寓,单独在家,犯罪人通过各种方式骗其开门以达到入室目的。当犯罪人成功入室即为犯罪成功,模拟结束。其中一名学生出场时,其他待测学生得到组织者的控制,他们不会看到和听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角色扮演如下:回家的人:被试学生(饰)20人,可疑路人:男学生(饰)1人,楼梯口的可疑人:女学生(饰)1人,入室抢劫犯:男学生(饰)2人,女学生(饰)1人。
二、结果
通过多次观察发现:背包和在街头行走的方式对犯罪人的目标选择和犯罪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被试在街头行走时的道路选择和背包的方式,可以研究被害人的行为习惯对犯罪人理性选择的影响。根据本次测试的场所,正确的背包方式应当是迎着机动车走在路的左边,将包斜挎在右肩,在参与测试的20名被试中,只有1/4人的方式是正确的。当被试走到夕阳路与**路的交叉口处,会遇到一个尾随的可疑人物,通过观察被试的行走的位置和速度等,来获取被试面对街道抢夺风险的反应。经过统计发现三分之二的被试选择往靠马路的边上走,保持与可疑人物的距离,三分之一的被试依旧走在人行道的里面。
在楼梯选择口方面,主楼梯置于楼的外部,是暴露在露天的公共空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侧楼梯置于楼的内部,楼梯口隐蔽、狭小,并且没有照明设备,属于不安全空间,但离家直线距离较近。被试走进公寓的楼道,迎面看到一个陌生人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其中较为安全的方式,等待陌生人远离在开门和开门时注意身后的陌生人并迅速关门的做法占到1/4,其它的方式都具有较大的风险。本次测试中,犯罪人根据现场条件,直接闯入成功的站1/3.在有限条件下(被试已经进门)仍要继续实施入室抢劫,成功说服被试开门的占1/3.也就是只有1/6的被试在此次情境模拟中避免成为入室抢劫的被害人。
三、结论
通过对此次模拟实训的观察并分析我得到以下结论:在抢劫、抢夺等暴力性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必然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甚至身体的接触和较量。被害人在这样的情形中,主要会做出以下几种反映:顺从、试图逃离、消极对抗、公开反抗等,都表现出被害人在互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也都有可能推动犯罪行为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犯罪人由于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和主动的进攻而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被害人一开始由于毫无思想准备,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这种模式下,被害人被害的可能性最大。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要做到有勇有谋,即除了要勇敢面对犯罪、同犯罪人斗争,也要尽量同其周旋,以预防被害的扩大化。
高职钳工实训的方案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 钳工 实训教学 方案
钳工实训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的专业性课程,包括了钳工、平而划线、锉削、扩孔、锯削、铰孔、钻孔、刮削及复合作业等。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既要技术,又要体力,在当今的机械零部件制造和生产中,钳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钳工实训教学是高职校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通过钳工实训能够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到钳工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技能,是学生掌握钳工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1实训的基本条件
实训必备工作台、台虎钳、卡尺、銼刀、划针、划规、样冲、手锤、台钻、铰杠和手锯。工作台的尺寸和间隔应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空间的需要,相邻工位应间隔800mm以上台虎钳的选择虽然应以装卡零件的大小为依据,而钳工实训的零件较小,却不应选择过小的台虎钳,因为过小的台虎钳在夹紧力较大的情况下容易损坏。由于钳工职业资格考试对零件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能达到1.6μm以上的标准,因此必须准备细牙锉刀,某些考试题目还要用到刮刀。在测量工具上,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02mm,而考题的尺寸公差要求能达到0.039mm甚至更高,普通游标卡尺在读取尺寸时很难分辨上下刻度对齐的准确位置,因此应选择数显游标卡尺或用千分表作为辅助测量工具。划针、划规和样冲购置后应注意保护,在修磨时应注意保护或恢复热处理表层。台钻应选择13mm以上的,小一些的台钻虽然能满足加工要求,但是由于装卡平台过小,会导致钻孔时工件不稳台钻的数量应4人1台,至少6人1台,以免考试时耽误学生操作丝锥和铰杠可选M8的作为平时练习,考前按备料单要求再准备其它型号钻头和铰刀应配齐。特殊型号钻头考前按备料单配制。
其它常用工具还应配置平面刮刀、扁铲、平台、高度游标卡尺、万能角度尺、刀口尺、刀口角尺、粗糙度量块、整形锉、划线盘等其中划线盘根据实训工件尺寸尽量选小一些,否则操作不便且影响精度刀口尺和刀口角尺应选择0级,刀口角尺至少每2人一把,以免影响学生操作。需要考取装配钳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还应配备机床减速器
实训室其它配置方面,应保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下料室应单独设置,应有清扫和收集铁屑和废料的工具,实训室配备洗手及拖地设施,注意控制铁屑落洒范围,避免使用拖布清除铁屑,否则会造成下水道堵塞。
2毛坯准备
2.1毛坯材料
毛坯材料通常有铸铁、A3和45#钢,从方便实训、便于购置的目的出发,实训材料应以A3或铸铁为主。如选用45#钢材,则需注意材料切割过程中是否有切口表面硬化现象,以免无法加工,损坏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使用45#钢会给锉刀、钢锯、无齿锯和划针等带来较大损耗,不建议使用。
2.2毛坯类型
主要为板材和棒料板材一般为4mm—20mm厚度按需要选取,棒料一般选择直径20mm—30mm。
3安排实训的时间
由于钳工实训属于纯手工操作,加工的又是金属零件,因此即便是简单零件也需要较长时间。从我校学生的操作进度看,初期不熟练的情况下加工简单零件,后期熟练后加工复杂零件和配合件,平均制作一个合格零件约需4天,采用全天6学时连续实训,至少应安排三周的实训,如学时允许,则应安排4周以上实训,实训效果和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也有保障。在金工实习的情况下,只制作一个简单零件,则安排1周的实训完全够用,并有一些富余。在安排实训时,应注意如果实训内容不紧凑,时间剩余较多,会存在多数学生突击制作,其余时间放羊的弊端。
4确定实训的内容以及目标
4.1金工实训的钳工部分
由于金工实训涉及科目较多,总体学时又不是很长,因此作为金工实训的钳工部分的钳工实训往往学时较少,一般在1周左右这种情况下钳工实训的教学目标简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钳工技能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熟悉常用钳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实训内容通常为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钳工划线基本方法和简单金属零件的锉削和锯割加工实训作品主要考察零件的形状和美观程度,对精度的要求不高,且作品往往是小锤、五角星等趣味性较强的金属件。通过钳工实训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成就感,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4.2为职业资格考试服务的钳工实训
这类钳工实训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钳工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因此实训要求和实训内容完全按照学生所考科目和等级来制定以装配钳工(中级)为例,实操考试内容通常为金属板件配合件的加工,需要用到锉削、锯割、钻铰、刮削等加工方法,零件形状复杂,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高,加工时间紧。因此在开展钳工实训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钳工加工技能,划线技能、更多的测量工具使用技能,而且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熟练度,以应对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在安排培训项目时,先从简单零件开始,反复磨练学生加工的形位公差、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精度,然后再练习配合件的加工,考虑各种加工方法都练习到,全部实训过程至少应练习6个零件的加工此外,虽然考试时毛坯件和工具是备好的,但从培养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需要出发,零件的下料、划线涂料的配制、钻头装卡、划针磨尖等步骤的相关工具使用和技巧也应作为培训内容。
5配置实训教师
综合各方面考虑,钳工实训的理想配置应为侮15名学生配置1名专业教师作为管理和指导老师,每班实训配置1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作为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考勤、操作规范、爱护工具、节约用料、工具发放、工位整理和成绩评定。企业师傅负责指导操作、传授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员工习惯。
结语
实训研究 篇4
关键词:校内实训,校外实训,衔接,国际贸易综合实训
一、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关系
(一) 校内实训要以校外实训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方式, 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决定了校内实训教学应以校外实训教学为基础。校内实训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对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程度的实践感知, 教学过程主要在室内利用一些软硬件模拟完成。校外实训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到真正的生产实践环境中, 体会具体工作岗位的内涵, 对知识和技能有更为明确的认知和应用。可见, 只有通过校外实训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才能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就业。因此, 校内实训以校外实训为基础方能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果。校内实训应从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内容的开展、学生成绩的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着眼, 以校外实训为基础, 从校外实训项目和内容出发。如此, 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二) 校内实训是校外实训有力的补充
校内实训以校外实训为基础, 同时也是校外实训有力的补充。校内实训对校外实训的补充在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实践操作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学校课堂踏入社会工作岗位, 需要先通过校内实训进行过渡, 为校外实境操作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学生在校内完成软件模拟等实训内容后, 能更好地开展校外实训, 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另外, 通过校内实训还能让学生在校外实训中不仅仅是依靠企业来学习, 而且能帮助企业发展,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 直接到校外进行实训, 将产生对整个外贸流程模糊不清, 采购、运输、报检、报关和核销退税等具体工作内容一知半解, 外贸函电和外贸单据看不懂、不会写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校内实训预先得到解决;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往往存在操作不规范、效率不高和潜在巨大风险等问题, 通过校内实训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使学生在这些企业实训的过程中, 容易发现问题, 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 赢得所在企业的认同。
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三个方面的衔接
(一) 实训课程体系的衔接
实训课程体系的脱节表现为学生在校外实训中需要的课程, 在校内实训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被安排。课程体系是根据教学计划设置的, 反映了某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校内实训课程体系与校外实训课程体系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前后衔接, 最终达到整个实训教学的目标。有校外实训的课程, 就应该安排相应的校内实训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 为校外实训打好基础。
(二) 实训教学项目的衔接
校外实训教学项目的设置相对较为清晰, 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即可。校内实训教学项目的设置则相对较难, 容易与校外实训教学项目脱节, 导致两种实训教学各自为政。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操作的项目, 校内实训没有预先学习;校内实训所学的项目, 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相去甚远。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的教学中, 以信用证为主流的校内实训教学项目与义乌的外贸环境不符, 使学生在校外实训过程中不知所措, 而学过的信用证技能却没有用武之地。因此, 应根据学生校外实训的教学项目来安排校内实训的教学项目, 开设汇付、托收、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的校内实训教学。
(三) 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在具体的实训教学内容上也容易出现脱节。校内实训的作用在于深化课堂理论知识, 进行初步的应用和实践感知, 为校外实训做好过渡。但是, 如果这些教学在内容上与校外实训脱节, 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例如, 某些实训教学软件是学校数年前引进的, 其中的内容早已与实践脱节;货物的运输费用和汇率等资料与当前不符, 政策法规也已经有所变动;案例分析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真实的实践案例, 或者抽去了过多的具体环节;单据制作所用的单据是教科书中的拷贝, 不是来自于外贸企业或者银行的全真单据等。
综上所述, 校内实训以校外实训为基础, 也是校外实训有力的补充。如果两者脱节, 将使得校内实训失去方向, 学而无用;而校外实训中出现的多种问题也得不到预先的解决, 效率低下, 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实训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到校内外实训的衔接问题。
三、课程建设中的校内外实训衔接实践
(一)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
根据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反馈, 并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 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开设了《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对于本专业来说, 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正处于全面的建设当中。毕业生跟踪反馈最多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毕业时对前两年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遗忘或生疏了不少;另一个就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确定、不自信, 面对工作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正是基于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衔接的理念而开设并开展建设的, 其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之前, 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训练,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并对将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的体验与认知, 以帮助学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二) 行业调查与实训项目的确定
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开展行业调查, 然后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情况, 确定贴近岗位的校外实训项目, 再以校外实训项目为基础来确定所需的校内实训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利用实践周和一些假期时间, 组织教师和学生对义乌市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流通型外贸企业、国际货代和外商办事处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对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走访。从调查和走访的结果看, 目前义乌市外贸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常见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五种岗位;用人单位招聘时最关注的因素依次是实践经验、工作态度、社交能力、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学历, 学历要求基本是大专以上, 其次是本科以上, 但都要求专业对口。因此,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校外实训项目主要有:根据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一个岗位进行调查或体验;对实训所在的单位提出规范化的意见或增效措施;做一份业务操作整体流程的总结报告。与之衔接的校内实训项目主要有:利用世格软件平台熟悉国际贸易的基本操作流程;使用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全真模板练习电脑制单;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的模拟商务谈判以及商品认知和陈列实训。需要说明的是,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项目与顶岗实习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是基于不同教学目标开展的, 这将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中体现。
(三) 实训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环节的安排关键在于理清各个校内实训项目与校外实训项目的衔接关系。校内实训是以校外实训为基础的, 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校外实训。因此, 校内实训项目的安排在时间上应先于校外实训项目。具体教学环节安排如下:以世格软件平台的操作流程为主线, 第一步, 在平台上注册好公司后, 安排商品认知和陈列实训, 选取认识较为全面深刻的商品来做后面的贸易流程;第二步, 在平台中进行的函电往来和报价核算之前, 安排模拟商务谈判实训, 提高磋商能力;第三步, 在之后的各个贸易流程中, 以全真模板取代平台中的不切实际的单据, 进行电脑制单;第四步, 完成整体平台的基本操作流程;第五步, 开展校外实训项目, 通过校外实训项目加深和巩固校内实训成果, 并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体验, 全面认识工作岗位的操作内容和职业素质要求。校内实训的教学方法仍以学生操作和教师指导为主, 校外实训则适应义乌外贸的环境, 采取自主实训的方式,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训单位, 另外挑选校内实训成绩好的若干学生安排在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整个实训环节的教学是开放性的, 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实训项目和任务虽然相同, 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四) 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督制度
由于校外实训采取学生自主实训的方式, 教师只能随机抽取有限的学生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和指导, 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训的可操作性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要求学生在提交的实训报告里增加企事业单位联系方式和实训现场照片等内容以加强事后的考核。对于无法找到实训单位的学生允许他与有实训单位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校内实训的评价按世格平台的系统设定评分, 校外实训主要看实训报告的成果, 我们将在以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过程中进行调查访问来评价整体的教学效果, 并根据反馈开展下一步的课程建设和改革。
四、对校内外实训衔接措施的几点体会
(一) 建立校外实训反馈校内实训的响应机制
要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衔接起来, 首先就要建立校外实训反馈校内实训的响应机制。校外实训中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必须能有效地反馈到校内实训的教学中。校内实训根据校外实训反馈的内容设置实训项目、设计实训内容和评价实训效果。反馈机制至少应包含以下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在校外实训后都应进行总结和反思, 了解学生在具体岗位上的优势和劣势;每门课程根据校外实训总结得出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要求, 对校内实训项目和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更新和补充;校内实训评价体系与校外实训评价体系对接,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实训。
(二) 创新校内实训的教学方式
校内实训要根据校外实训反馈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 突破的关键在于创新校内实训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例, 可以把案例分析讨论转变为情景模拟教学, 把以文字说明为主的案例创造成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 内容变得更为具体, 问题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让学生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培养, 使得他们在之后的校外实训时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大大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都引入了模拟外贸流程的教学软件, 可以设置或利用好软件的业绩排名功能, 对学生在软件中创建的外贸公司进行业绩排名, 激发学生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让学生有目标地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开展实训教学, 通过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室和编写全真实训教材等合作项目, 可以很好地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衔接起来, 学生可以在这些来自于企业的兼职教师指导下开展校内实训后, 再去该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具体措施有:引进企业兼职教师, 参与校内实训的教学, 及时提出实训教学中的问题;与企业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 将企业的某个部门全部或部分地搬到校内实训室里;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编写并最终审稿校对, 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符。
(四)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脱节的表现中, 实训教学项目的脱节、实训教学内容的脱节都与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有关。实训教学中, 如果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比教师更丰富的情况, 对于教学来说, 是最大的灾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信心, 将完全丧失学习动力。因此, 必须要求教师认真下企业锻炼, 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在下企业锻炼的同时, 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 也便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继红.高职外经贸专业校外实训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9 (12) .
[2]陈继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重构初探[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9 (12) .
[3]李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0) .
[4]石昕.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篇5
《商务英语函电》是一门集商务贸易知识、英语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是国际商务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以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为主线,对商务函电特点、结构、写作方法及商务文化一一解析。具体来讲,该课程主要涉及商务函电的撰写原则、组成部分和格式以及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和订购、支付方式、包装、装运、保险、索赔等各个环节的函电写作要领。这一特点就要求学生最终能掌握外贸英语的专业词汇、术语和基本句型,进而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交流信函的写法,并能在实际中熟练运用。由此可见,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需要英语水平和商务贸易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是集理论与实训于一体的综合技能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必备的商务知识和写作技能,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模拟实训”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笔者将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中《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现状来探讨这一课程中“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一、商务英语专业中《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
目前多数高校,即使是应用型的民办学院,大多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体系,尤其对学生具体业务实际操练远远少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当下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也相对不合理。多数课程都是强调商务和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与之对应的实训课程、实践环节和实训配套设施。没有针对性强的实训课程和实训操作平台,商务英语知识的运用和外贸业务的模拟操作也是纸上谈兵,而且民办学院的应用型目标也成了一句空口号。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应该设置专门的实践训练课,并配以相应的学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专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商务英语函电》课程要求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二者缺一不可。然而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偏颇的现象。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商务贸易知识一知半解,更不用说业务操作技能了,而国际贸易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知识不扎实,更不用说专业性很强的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了。那么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内既要巩固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水平,又要讲解商务贸易知识和函电写作方法,这就严重限制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要点和课堂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效果。
(四)教师知识结构不平衡
民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学历高、语言基础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商务贸易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而且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书本,只能根据个人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向学生进行传授,缺乏实际运用的经验,往往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由此可见,这一课程的教学现状急需调整,而该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这就需要引入“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来改变,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和重要性
顾名思义,“模拟实训”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依托外贸实训平台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际外贸活动的一种仿真操作训练过程,它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师生互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它能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商务环境”中,经历各项业务的操作,以此解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实习难的问题,因而是一种相当经济的实践教学方法。二是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整系统地熟悉整个贸易流程。由此可见,这种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仿真实训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在模拟场景下写出逻辑性强、符合实际情况的商务信函,而不是简单被动地进行翻译或背诵练习,这样也避免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有效地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的转化,更有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外贸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该基于《商务英语函电》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九个部分: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与还盘;确定订单与合同;支付;包装;保险;运输;索赔与理赔。实际上,这九个部分可以归纳为三大阶段:一是售前交易磋商(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与还盘);二是售中交易成交(确定订单与合同、支付、包装、保险、运输),三是售后交易处理(索赔与理赔)。在具体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三个阶段分为三大模块分别进行模块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模块单项实训是指各大模块中单个环节的分项训练。在实训课上,教师可以基于外贸实例及相关背景,根据各个不同的外贸环节,分别讲解各类函电的要点及形式,指导学生对照逐一进行撰写训练。而模块综合实训是指对各大模块中的单项环节进行综合实训。在实训课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进出口双方,以来往函电方式模拟操作包括如何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和订货;支付;包装;装运;保险;索赔在内的整个贸易流程活动。具体来讲,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实施:
(一)准备阶段
要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模拟实训的课堂教学实践,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可忽视。首先学生要了解进出口贸易流程,熟知英语函电的格式、各种专业术语和套话的用法并且会应用,而且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前期的资料搜索和收集以备用;其次,教师最好提前将全班同学分组,学生可以互相扮演不同的贸易对象,也可以互换对象,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角色定位和准备,能够激发学生对函电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阶段
具体实施过程是函电课程模拟实训教学的核心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实训平台建立“模拟公司”,并布置虚拟任务,指导学生通过撰写往来函电完成任务,达到实训目的。比如设计案例如下:张家港某服装出口公司创建于1988年,有多年的出口成衣设计、生产和销售的经验。该公司的业务员通过网络得知潜在客户ANC公司想在中国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业务员先给ANC公司写了一封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并随信附上自己公司和产品的简介。ANC公司回信表示愿意建交并要求报盘。于是贸易双方开始了交易磋商,并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并履行了合同。基于以上案例,学生可分小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双方来完成函电洽谈任务。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分派任务,利用实训平台的模拟系统撰写建交函、询价函、报盘函、还盘函和订购信函,最后达成协议,签订并履行合同。学生写完所有往来信函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内部讨论交流,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交叉评估。教师也可以抽取部分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组织学生一起对所写函电的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及时对训练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解决中间出现的问题,能让学生学会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技巧,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函电写作的掌握和外贸业务的理解。
(三)评价阶段
学生任务完成后需要教师最后的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不断提高。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模拟实训,该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即期末考试和模拟实训得分各占50%。那么只有真正合格的实训者才能通过测试取得相应的成绩。这种灵活的考试方式会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模拟实训,加强学生对函电撰写的学习效果,从而真正提高他们商务函电写作的水平。以上都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种种优势的体现,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中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分组训练完成的,小组间可能任务分配不均衡;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时间短暂,很难做到每份都点评,可能存在走马观花式的负面效果。另外,这种实践教学环节是一套连续性的项目练习,各个环节需要分配具体的学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加以改进和完善,直至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训练方案。
综上所述,“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积极互动,不仅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他们将来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因而它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但还有待探索、完善,以求更好的发展。作为应用型民办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笔者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丰富自己的外贸知识,才能更好地使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
实训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国际商务;实训平台;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经贸信息合作平台,全面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国际贸易的地位在广西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广西加快了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广西与东盟经贸来往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加,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队伍现状分析》提出:广西目前缺乏能开拓国际市场、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国际化外贸人才。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均取得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明确了把培养“技能”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生命线后,各个职校的实训基地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先进,使中职学生的培养出现了一个质的转变。
但是随着实训上升到一个高度后,一些新的瓶颈问题也出现了:(1)实训毕竟是实训,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跟真实的工作岗位仍然有差距,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提高技能水平,却无法深刻体会因为填单的一个小小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2)大部分学校的实训都是各专业独立存在的,缺少完整的、系统的实训环境,以商贸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会计、物流、国际商务等专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只有对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有个完整的实训,认识到本专业岗位和其他专业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学生才能充分认识本专业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使得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也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的平台,本课题欲探索构建一个以学生作为主体、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完全按照市场化经营运作的综合实训的实体企业,探讨出一条全新的、真实的实训体系,使中职的实训能突破瓶颈,真正实现校企“无缝连接”。
二、平台建设的功能目標
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谋求的是一种可替代真实的工作环境,重点在于搭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平台。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为老师科研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并在商务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保证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各岗位、各流程或涉及物品、或涉及现金、或涉及服务顾客等,实习学生团队成员在实训过程将受到职业道德的实战熏陶,从而培养出更有职业道德水准的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3.多专业多岗位综合实训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国际商务专业为核心,辐射到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实训室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将亲身体验商场收银员、会计核算等十多个工种的岗位角色,熟悉从商品的采购、上架、销售等到商场的资金流、物流、人员岗位的管理及会计核算等系统的商品零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各工种的岗位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
4.课程改革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课程融合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专业课程于一体,将涉及的课程有《进出口贸易实务》《收银员》《商务礼仪》《会计基础》《财务核算》等,根据实训室的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平台建设的过程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调研—计划—实施”的研究要求和路线,提高研究实效,以求达到建设预期效果。
1.通过校企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人员和时间安排,开展针对性的学校和社会调研,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挂职锻炼等手段,对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岗位设置、设施设备、企业氛围、文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2.校企共同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建设方案,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岗位能手,召开建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校企论证会,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完善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方案》。
3.完成平台建设,发挥实战功能。以建设方案为依据,构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并整合分散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资源,形成综合实战平台,制订全新的管理和运作制度,通过平台的运作,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实战平台和一套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教学、实训、管理、评价制度,学生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平台的运作方式
1.出台相关制度。实训平台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企业特色,也要融入学校的规章,大力营造出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进入实训平台自己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校学生。
2.成立由企业专家和本校国际商务、物流、营销、会计等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实训平台的日常管理、运作以及学生实训进行指导。
3.打造学生核心团队。学生核心团队从各专业中遴选优秀学生组成,核心团队的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技能水平(通过培训能单独胜任所在岗位),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是实训平台正常运作的中流砥柱,在实训平台中的身份是中层管理人员。
4.打造学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这一团队由技能水平尚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和新生组成,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晋升为核心团队成员,从而实现了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5.明确岗位职责。实训平台分岗定人,每个岗位都形成“教师+专家—核心团队学生—第一梯队学生—第二梯队学生”组成的金字塔模式,各岗位间根据教师掌握的情况可进行轮转,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多掌握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6.定期召开会议。通过会议的方式解决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员工精神,奖罚分明。
五、建设成果及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校企无缝对接的实战锻炼平台。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经营性的实体,是一个真实的企业,摆脱了传统模拟实训的束缚,把复杂、抽象的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许多在实训中无法接触到的工作问题,还可以掌握专业内各岗位承上启下的关系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提高各自的业务技能。
2.提高了实训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过程中涉及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个商贸类专业,我们通过研究专业群的共性,根据它们的共性进行合理配置,搭建一个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共享平台资源,改变了过去实训室分散且各自为政的局面,减少了实验、实训室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教育资源。
3.實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三个对接”。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了“三个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具体做法是:以实战平台为核心,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依据职业标准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然后,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真真正正地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通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就对国际商务行业有全面和相对深入的了解,掌握实战的综合操作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在学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运作的全真环境,运用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相同的实训设备,让学生得到与实战性的技能训练,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游团忠.中职商贸专业群综合实训课岗对接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2013(257).
PLC实训室建设研究 篇7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电气等专业都开设了PLC课程, PLC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各个院校的PLC课程不约而同的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而PLC的理实一体教学就需要配备满足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院特色且与企业生产现场衔接的PLC实训设备, 一些院校选择了教仪厂家的PLC实训设备, 教仪厂家生产的实训设备存在以下不足:首先, 各个职业院校层次不一, 且具备不同的行业、企业背景, 教仪厂家不能为某个学校订制设备, 造成教仪厂家设备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其次, 教仪设备为了好看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仪表和装饰, 构成了卖点但并不实用, 无谓增加了设备的成本;最后, 购买了教仪设备还需要对使用的教师进行培训, 亦增加了成本。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学院选择了自主研制开发PLC实训设备, 进行PLC实训室的自主建设。
一、实训室功能和教学项目
PLC控制实训室主要完成PLC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不需要采购功能强大的大型PLC, 选择了现场应用最为广泛的西门子小型一体式PLC S7-200, 只要能够完成基本逻辑控制、顺序控制、时间控制和计数控制即可, 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基本指令和梯形图编程方法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完成PLC I/O地址自行分配;PLC外部硬件设计与PLC I/O硬件接线;PLC程序编写、下载和调试等, 借助人机交互软件“组态王”进行部分项目的模拟教学, 将PLC实训室建设与PLC课程改革、PLC教材建设进行有机结合。PLC实训室能够完成的实训项目包括:
电动机起动、停止:训练基本逻辑指令;
电动机正反转或自动开关门控:训练基本逻辑指令, 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电动机顺序起停 (3个电动机) :定时器指令训练;
星角降压起动控制:定时器指令训练;
气缸自动往复 (单作用、双作用气缸) :计数器指令训练, 步进控制程序设计法, 行程开关、磁感应传感器的应用;
交通信号灯:定时器和计数器指令训练, 步进控制程序设计法;
喷泉控制 (与交通灯共用信号灯) :步进控制程序设计法;
抢答器 (与交通灯共用信号灯) :经验法、逻辑公式程序设计法;
LED显示 (电梯楼层数字显示) :功能指令训练;
单按钮控制三台电动机起停:功能指令训练;
校牌彩灯:功能指令训练;
车床改造:生产机械的PLC改造。
二、实训台特点及配置
PLC控制实训台采用了现场普遍使用的铝型材, 作为实训台的结构材料, 在网孔板上安装行线槽和挂件导轨, 采用专用接线端子, 不再从电器件上拆接线, 避免元器件损坏, 每个实训台的前后两面都可以使用, 且设计成活络形式, 可拆卸组装。实训台上除了安装空气开关、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中间继电器、PLC、开关按钮、直流电源、光电传感器、磁感应传感器等常用电器元件;还安装了交通信号灯模型、LED七段码显示、直流电机、交流电动机、气缸等作为PLC的被控对象。放置电脑机箱的部分进行密闭加锁处理, 不让学生轻易的在电脑上使用U盘, 以防止电脑病毒侵入, 设置编程电脑具备硬盘自动恢复功能和教师机远程控制功能, 便于实训室管理老师管理。建成的实训台如图1所示。
三、实训室布置
按30人班级规模进行配置, 研制开发12个实训台, 每个台子配2台电脑, 因实训台具有一定的高度, 电脑集中在实训室中部摆放, 实训台靠两边摆放, 便于理论教学与实训, 实训室布置如图2所示。
四、社会及经济效益
PLC实训室的实训设备从设计、采购、实训台安装、硬件接线、程序设计全部由教师与学生自主完成, 降低了设备成本, 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更贴近于生产、生活实践。通过这样的研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体现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PLC实训台的总成本是2.1万元/每套左右, 价格远远低于相同功能的成套产品, 大约是教学仪器厂家价格的一半。因此从价格来讲, PLC实训室的自主建设为节省了一定的实训室建设经费。
参考文献
[1]朱黎丽, 解晓军.PLC多功能实训教学平台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22) :292.
[2]陈彬.PLC实训室建设与项目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9) :133-135.
实训研究 篇8
随着国内经济与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 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工程体量与标准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推广, 建筑行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些年来, 各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入的探素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 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建筑产品的生产体量大, 工艺复杂, 个体差异大, 生产周期 (工期) 长, 似乎很难像机械电子类专业那样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室, 因此多年来, 土建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以材料试验、土工试验、结构试验等试验室为主, 实训项目以工种、测量等实训室 (场) 等为主, 校内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 对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限制。一方面, 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另一方面, 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环境薄弱, 岗位能力欠缺, 不能很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一个突出且关键的问题。当前, 各高职院也在积极开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 但多是到第二学期后分散安排学生到工地实践。由于安全、师资等方面原因, 这一方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方面研究较少。散见于报刊上的一些论述没有深度, 缺少可操作性。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土建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开发研究》课题组, 从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 研究并进行了土建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践, 经过设计建设、项目开发、教学实践, 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行业专家及同行院校的认可。
二、国内土建专业校内实训 (试验) 室建设状况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 各院校土建专业校内室训室建设基本以结构试验类、岗位能力类、材料试验类这三类为主。从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讲, 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校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要求是明确的, 而从各类院校土建专业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及项目的开发看, 岗位能力培养明显薄弱, 仅有少量项目涉及岗位能力培养。
国内各类院校土建专业实训 (试验) 室建设基本情况是:本科校以结构试验为主体, 结合材料试验、测量实训;高职校以测量实训为主;中职校以测量及工程操作实训为主。以上主要实训 (试验) 内容, 测量实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结构试验与材料试验, 在本科、高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中所占比例极少, 小于1%;工种实训表面上看, 对于中职生具有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 但从国内实际现状来看, 中职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不是工种操作, 而是基层技术管理。由此看来, 国内各院校校内实训 (试验) 室建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三、岗位能力分析及凸显岗位能力的实训项目开发研究
课题组经过深入探索, 建成凸显岗能位力培养的土建校内实训室, 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其研究程序是:调研开设土建类专业高职院的实训教学现状;针对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组织校内外专家和有关教师开发土建类校内实训项目;选取1-2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实验前后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一) 土建专业主要岗位能力需求与培养分析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主要就业岗位 (95%以上) 为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造价员, 涉及质量验收、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图纸识读、招投标文件编制等各项能力, 岗位能力目标明确, 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项目开发, 以学生为主体, 凸显岗位能力, 采用“教、学、做”相结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研究策略, 开发实训项目, 任务驱动, 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训练内容均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全面接轨,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2]。
(二) 凸显岗位能力实训室建设
传统实验 (实训) 室不具备或只能满足很少部分岗位能力培养的条件。凸显岗位能力的模式, 其实训项目与实训室建设设计包括各类钢筋工程实训室、建筑与结构构造实训室、识图训练实训室、内业综合实训室等方面, 对应于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造价员等主要岗位, 涵盖95%的岗位能力目标需求。
图纸识读、质量验收、资料管理、招投标文件编制、安全管理等各项能力的培养, 需要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比如, 图纸识读能力, 仅仅带着学生看图和解答问题, 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质量验收, 仅仅叙述验收方法和验收标准, 或者模拟案例分析, 无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 零距离上岗不能现实。特定的施工现场是能力培养的最佳环境, 但教学进程与施工阶段时间上难以对应, 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也难以符合教学要求。我们只能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设计, 对施工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新组合, 落地于校内。
即使在校内建设一个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停留在何阶段, 施工现场的实习环境以及建筑物空间堆积如何保证, 这些依然无法解决。我们何不从教学规律以及校内实际环境条件出发, 将施工对象依实训需要进行解拆与重组来设计实训环境?我们依此思路进行设计, 将施工现场最关键要素定格于校内实训室, 从而使校内室训室建设发挥真正的作用。
施工对象的拆分, 如楼梯、雨篷、基础、楼盖、剪力墙、框架结构、预制结构层、现浇结构层、刚性防水、钢结构门式刚架等, 拆分对象不是简单的建造, 如板式楼梯 (包括楼梯平台、斜板、平台梁配筋) 、楼梯的模板支设等, 对象设计中可技术性地植入一些错误, 从而使这一对象满足楼梯结构设计、结构识图、施工技术方案编制、脚手架模板的计算、脚手架模板的搭设, 以及钢筋质量验收、模板支设验收等实习训练。这样的实训环境, 可行性与实用性强, 效果好。同理, 桩基、楼盖、剪力墙等经过精心设计, 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单位的支持下, 课题组的设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完成了楼梯、雨篷、砖基础、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砌体结构、楼盖、剪力墙、框架结构、预制结构层、现浇结构层、刚性防水、柔性防水、钢结构门式刚架等几十个实训环境, 每个实训环境兼备设计、识图、质量验收、模板支设、脚手计算等多重实训条件, 教学中随时可以展现施工现场的条件。
除实体施工对象拆分重组设计, 建立近乎真实、超越真实的仿工程现场的环境外, 也要考虑内业技术工作如工程量计算、资料编制等的实训环境。有两种环境可供考虑:一是集成方便的学习工作条件, 如内业室。在内业实训室内配备符合实际要求的图纸、各类规范图集、网络环境、各方各类工程资料, 建设适于内业训练的桌椅及多媒体教学条件。这种集成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内业项目训练, 提高了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二是仿真实训环境, 如造价工作室。工作室内的电脑设备、工作台案、图纸资料等按造价事务所工作室的真实环境进行设计建设, 建成后再引进真正实训项目, 校企合作, 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驻, 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学, 使实训室真正具有承载零距离上岗的岗位能力培养的功能。
经过具体调研、论证, 进行了相关实训室建设设计, 根据项目开发研究, 采用系统重构组合, 进行实训室建设的建设规划。明确各实训室的能力培养目标, 进行硬件、软件规划。一是钢筋工程实体模型实训室, 开发结构图 (钢筋图) 识读、钢筋下料、钢筋制作与质检等实训项目。二是房屋构造实体模型与建材展示室, 开发建筑图识读、建材认知与检测等实训项目。三是工种实训场, 开发砌筑、抹灰、搭设脚手架等实训项目。四是开放识图区, 开发建筑施工图识读项目。五是内业综合实训室, 开发结构计算、计量计价、招投标等实训室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 建成相应实训室, 经过实际使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 凸显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训项目开发
科学、系统地进行实训环境建设, 目的是开展实训, 开发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开发与校内实训室建设是一体的, 在设计阶段是同时开展的。硬件环境的建设以项目开发为目标, 项目开发以环境建设为前提。对每个项目进行硬件、软件设计, 完成系统完整的项目建设。利用实训场所条件, 设计硬件的布置规划图, 每个项目的硬件建设应设计详细的施工图。每个实训项目编制实训教学单元设计, 纳入相应课程设计中。必要时制作辅助的三维模型, 制作的三维模型可以在相关知识能力教学时, 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每个实训环境可从识图、质量验收、施工方案编制等方面开发实训项目, 根据实训项目体量可设计单项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等。在系统的实训环境建设完成的基础上, 进行系统的岗位能力实训项目的设计, 详列各类与人才培养相一致的可开发实训项目明细, 进行合理组合, 形成实训项目群。
对整个实训项目群中的单项能力实训项目或综合能力实训项目进行深化设计, 对每个实训项目编写实训任务书与指导书;编制项目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 考核标准与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 并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或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适当衔接。形成实训项目完整材料, 指导与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 进行各室训室内外软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部门编制实训室管理细则,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 科学合理地使用和养护实训设备。比如, 钢筋工程实训室楼梯配筋结构项目, 进行楼梯项目教学单元设计, 如采用综合项目训练, 实训内容可为板式楼梯结构设计、结构图识读、钢筋验收。在实训教学中, 制作三维模型辅助效果会更好, 如采用sketchup制作的三维模型可以很好地转动角度观察演示, 与实体模型形成相辅相成的展示效果, 三维模型在教师的前期讲解中可以方便直观地辅助教学, 实体模型可以真实地如工程现场般地辅助教学, 还可提供学生量测绘制施工图、钢筋工程质量验收等实训。实训项目的编写, 为更好地考核, 每个学生选题的参数都是不同的。
四、结语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土建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开发研究》课题组, 系统地进行了高职院校凸显岗位能力培养的土建实训室研究, 并在所属单位的支持下, 进行校内实训室的设计与建设, 以及实训项目的开发, 且教学效果良好。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建成后的实训室, 受到来访的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研究课题的开展, 扎实地推进了当前实施的课程和教学改革, 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了土建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470elas560717fd5036cdcfi.html.
车工实训创新初探与研究 篇9
车工实训是机电专业类学生的重点学习部分, 现阶段, 仍有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以及专业师资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未能开设车工实训教学, 还有的学校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侧重于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内外制造业和机电类市场的发展,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日益紧缺, 迫使我们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若不能顺应当今人才市场发展模式, 不但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 最后走向社会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觉得既然谈到了教育教学改革以顺应人才市场变化, 那么首先就应该从教师教学创新做起, 我们车工实训指导教师则需要在实训的教学创新方法上多下功夫, 为学生们在顶岗实习之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才能实现车工实训的创新呢?以明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则需要教育的创新, 而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创新。那么我将结合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一点经验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2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
首先,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偏小, 理论知识储备量不够。“学不好, 不好学”是普遍现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在车工实训中观察发现, 结合学生自身好动、好奇的特点, 把握他们的兴趣点, 渐渐地发觉学生们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蛮有兴趣的, 然后他们凭着自己的兴趣主动去关注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为自己解答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我是这么去做的, 车工实训前先给各小组下发任务图纸, 但我并不讲解工艺内容和加工方法, 而是自己在车床前完整地操作一遍, 让所有的学生看, 待工件加工完成后, 再给各小组传看, 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次加工任务的兴趣, 然后再将工艺和加工方法给学生们剖析讲解。
3 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实训指导教师, 不是单纯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导者, 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有限, 实际操作能力经验不丰富等原因, 在学习中他们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时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到实训教学活动中来。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判断, 同时, 指导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一定要让学生“再看看, 再想想”, 多一种思路多一种解决办法。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比如, 加工一根普通长杆, 我先按照学生的惯性思维去演示, 对车削这么一根普通长杆, 没有选择适当的刀具和夹持工具, 我只是用普通三爪夹持, 当机床主轴转动工件在中心轴上下有轻微摆动时, 我便进行了车削端面和多次径向车削运动到达图纸要求尺寸, 忽略了加工过程中的粗加工和精加工部分, 主轴转速也并没有调整始终保持一个转速, 进给量也始终保持不变, 待工件车削完成后, 让学生自己拿着游标卡尺去测量工件的尺寸, 结果发现没有一个尺寸是合格的, 这样的结果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接下来, 我用正确的方法亲自给学生做示范, 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而有效地车削一个普通长杆, 刀具的选择、工件的夹持、是否需要顶尖或是跟刀架的配合、主轴转速的选择、粗加工和精加工、保留加工余量、热胀冷缩原理、径向吃刀量、进给量等等一系列加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边讲边做的关键点上我会给学生放慢语气、提高语调或是强调让他们注意, 学生在这时会与之前的加工过程有所比较, 发现了很多先前错误的方法, 注意了很多细节的地方,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实训结束后认真归纳总结, 学生们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 学生要学会自己做主, 没有好的自主性就没有好的独创性, 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配合“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所以, 在今后的实训课中, 我将问题交给学生先自行解决, 通过课堂讨论问题, 选择材料工具, 辅助软件加工、编写工艺方法, 机床加工实操训练等自行完成当日任务, 鼓励学生敢想、敢干, 将自己的创意构思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触类旁通, 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独创乐趣, 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们尝试改变课堂教育, 将课堂搬到实训车间, 甚至尝试用企业、工厂、车间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学生,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安排为1:1, 减少学生的理论课时, 增加学生的实操课时, 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 安全第一, 规范操作。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研究 篇10
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 而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为提高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2004年,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 并开始在全国9个省市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础设施薄弱, 难以适应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二是欠缺实验实训总体规划, 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实验实训体系。三是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实验实训运行管理机制。这些问题都不是单纯的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而是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的构成
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考核评估的基本要素。因此,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绝不仅仅是学院实训部门或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 实验实训建设也绝不仅仅是购置设备这样简单的事情, 而应该是举全院之力, 由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一) 实验实训体系的构成要素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决定了实验实训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实验实训建设也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方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突出职业特色, 实践环节要按照工作过程展开, 因此,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实验实训体系绝不仅仅只是设施和设备类的固定资产问题, 其内涵还包括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实验实训课程, 能够实施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及面向就业岗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的实训基地。最终, 实验实训体系应该能够与企业对接, 实现校企合作, 从而完成人才培养需求从企业中来、“产品”到企业中去的全过程。
根据上述观点, 实验实训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实验实训体系的外延是企业或行业。实验实训体系以企业或行业为依托, 其外延环境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到一所高职院校, 应结合学院自身的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 依托于其所在行业和地区来制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放在具有本院特色的专业上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后, 应联系学院实际, 对学院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高职教学改革实践性和渐变性的特点,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可按照边规划边实施、以规划原则指导实施、在实施中完善规划的路线进行。
(二)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的层次结构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应纳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突出学院特色的专业设置、契合职业教育以实验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开发、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解的实验实训环节设计, 在此基础上形成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方案, 包括实验实训环境建设、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面向学生就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结构模型在纵向上可概括为三个层次, 在横向上可概括为两类综合。
三个层次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可分为三层结构———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 (1) 实验室为基础层, 主要承担单元实验, 为学生提供理解性和验证性实验。 (2) 实训中心由若干在专业上相互关联的实验室所组成, 主要承担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实训中心完成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3) 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真实 (或接近真实) 的岗位实习环境, 实训基地应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热身场所”, 学生在实训基地能够得到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应形成以实验课为基本单元 (对应于实验室) , 以专业综合实验为主干 (对应于实训中心) ,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对应于实训基地) 的实验实训设施体系, 以及由单元实验、专业实训和岗位实训 (实习) 相衔接的三位一体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两类综合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体系从纵向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而在横向上应由大、小两类综合体系构成。具体到一所高职院校, 应有以其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为主形成的极具专业特色的大综合实训体系, 同时也应有一些其他专业共享的小综合实训体系。
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具有各自办学特色的实验实训体系。以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 财经专业是以企业为实施活动的主体, 以人、财、物为客体的多种商务和管理活动的综合专业, 既包括融资、投资管理, 也包括经营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要素采购管理活动, 也包括产品销售管理活动;既包括生产管理活动, 也包括财务管理活动;既包括物资管理活动, 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培养学生就业和从业能力、提高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适应性出发, 一个仿真的实验实训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环境。因此, 构建一个集工商管理、财会和经贸为一体的财经类专业共建共享的综合实验实训体系, 应该成为财经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的规划目标。而在财经类实验实训体系外围建立其他工科类专业实验实训体系, 将具有相关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的工科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进行归并统筹, 形成工管结合的小实验实训体系, 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
实验实训体系规划和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实验、实训和实习环境。提出实验实训体系结构模型的基本意义在于:第一,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很容易“短视”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但是形不成体系, 学生理解了知识, 却不具备能力。三个层次的概念, 则诠释了实验实训系统架构之间的关系, 使我们在建设满足课程需要的实验室的同时, 能够关注更高层次的实训和实习要求,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二, 对于文理专业兼有的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既要满足工科要求, 又要满足文科要求, 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就需要工、文科相结合, 如果缺乏协调和规划, 很容易重复建设、低效利用。因此, 在规划中强调两类综合的概念, 能够使相关专业共建共享实验实训设施, 从而有利于资源利用和互补, 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低效利用。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高职院校应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 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开展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同时, 根据实验实训建设的系统性特点, 同步做好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等相关工作。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不同层次相互依托的、依专业特色而形成的综合实验实训体系。因而,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涉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
(一) 实验实训课程建设
目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手硬, 一手软”的现象。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这是“一手硬”;但与此同时, 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 尤其是青年教师, 这就是“一手软”。在高职教学中的表现是理论课时多, 实践课时少;教师重视上理论课, 轻视上实践课;管理部门重视考评教师的理论功底, 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评标准。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只是解决了实践课的环境设施问题,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开发和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甚至可以说, 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应建立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上, 而课程体系建设则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
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的倾向。因此, 在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中必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
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实验实训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开发、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实验实训考核方式及其标准的制定等。
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首先应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更加务实、具体, 人才培养方向更加贴近企业岗位。应由此出发, 建设相应的实验实训体系。
对应于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 应形成以实验课为基本单元 (对应于实验室) , 以专业综合实验为主干 (对应于实训中心) , 以岗位技能实训为目标 (对应于实训基地) 的课程体系设置, 以及由单元实验、课程实验和专业岗位实训相衔接的三位一体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包括实验实训内容、实验实训方法和实验实训教材。应在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前期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设计, 在实验实训项目建设的同时鼓励教师编写突出专业特色的实验手册和实训教材。
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教学改革, 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实践环节配套改革, 建立对教师实践课教学的评估和考核制度及相应的考核标准。
(二) 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两张皮”, 故而形成了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岗位与实验室岗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专业序列。许多高校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 教学为辅, 更谈不上实验教学。高等职业院校中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延续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还是另辟蹊径?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延续已有的模式, 但已有的模式是否合理呢?
从我们对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以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 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对教师的要求,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应该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日程上来。诚然, 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绝不是一所高职院校能够单独完成的, 因为很多外界因素会制约和影响具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 高职院校自身对师资队伍的追求尚未完全摆脱普通高校的影子, 拥有教授、博士头衔的人才仍然是不少高职院校孜孜以求的人才。尽管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标准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博士、教授的指标, 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要求: (1) 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5%; (2) 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 (该要求仅为合格要求) 。众所周知,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 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做学问”, 高校的高级职称主体是教授、副教授。如此要求, 高职院校追求硕士、博士、教授的数量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 高职院校的教师职务评聘仍然与普通高校一样, 教授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 为了能够评上教授, 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写书、出书, 写文章、发表文章上, 尽管其中很多都成为文字垃圾, 但是教师仍乐此不疲,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个人利益, 甚至是终生的利益!利益是只无形的手, 它指挥着教师的行为。在如此指挥下, 教师又怎能有时间去企业挂职, 又怎能有时间去提高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此的教师队伍, 又怎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企业一线应用型人才?
再次,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其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以职业为导向, 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教学过程, 因此, 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说, 都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既要传道, 又要授业, 既要能当“教练员”, 又要能当“运动员”。可以说,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一所高职院校不可能闭门解决的。要从根本上剔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痼疾, 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重新树立人才价值观和评价标准。但这又谈何容易?
即便如此, 高职院校也并非无所作为。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应以现有教师队伍为基础, 同时外聘部分富有实践经验和实操技能的企业专业人员任实验实训教师。应彻底转变普通高等教育中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两张皮”的现象, 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鼓励和培养教师既能当“教练员”, 又能当“运动员”。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是对重点专业教师队伍进行认真梳理, 保证“双师型”教师的合理配置。对于不达标的重点专业可以另开“小灶”, 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补齐“短板”。
二是在教师职称评聘、科研成果奖励等方面, 适当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内苦练基本功,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进行高职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是实验实训课程设置按照工作过程进行。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进修的制度, 尤其是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的教师, 在开课以前应到相关企业的相关岗位进修。通过进修, 熟悉相关岗位工作流程, 并开发和设计出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和方法。对于承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任务赴企业进修的教师, 可以通过项目给与研究资助。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中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的主体是课程主讲教师, 因此, 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建设。而实验室相关岗位的主要职责是实验实训设施运行维护和实验实训运行管理。
(三) 实训基地与校企合作
我们从国外开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一个共性特征: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终身教育, 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它们都与企业紧密相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起点是企业, 终点还是企业, 因而其人才培养绝不能闭门办学, 而应与企业紧密合作。
校企合作的内容涉及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 重点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教改中应同时开展校企合作, 至少做到“一个专业, 一个企业”, 校企结成对子, 实现从人才需求到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的全面合作。
在校企合作中, 可以探索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环境, 高职院校以实验实训设施的使用权作为对企业的补偿。
(四) 实验实训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
按照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要求, 合格的标准是学校建有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点, 优秀的标准是学校重点专业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高职院校应以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要求为准绳, 在实验实训体系建设过程中力争建成若干重点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实验实训设施建设要满足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考试的要求。
总之, 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既是一项关乎高职院校全局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与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相辅相成的战略工程, 对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既要满足教学需要, 更要适应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2]钱闻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7) .
[3]张成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实训研究 篇11
关键词:日文Office实训课程探索研究
近年来,随着日本本田、日产、丰田汽车集团先后进入广州集聚,带动了日本众多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相随进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布局也基本上形成。日本在鄂投资项目430多个,合同外资32亿美元,日本在鄂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为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和印制电路板制造等。知名企业有:东风本田、东风日产、武汉烽火藤仓光纤科技公司、名幸电子有限公司等。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的商务日语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一、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在商务日语人才市场调研过程中,涉日企业大多强调了日文办公工作操作技能对日语文员、营业担当、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中,我们提出了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知识和中日文计算机操作知识、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和涉外文秘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国际贸易知识运用能力、运用日语进行跟单业务、处理商务文函以及办文办会的能力。因此,《日文Office实训》在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日文Office实训》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日文办公工作操作技能的日语文员为目标,立足于我院商务日语学生就业岗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日语语言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能。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有:(1)掌握日文输入法的安装和日文输入技巧,能够规范而又迅速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日语假 名和文字的输入;(2)掌握日文排版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各种日语文体、日文商贸信件以及论文等的排版;(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制作图文、视听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或演示文稿;(4)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能力目标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使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录入的技能技巧,能从事文字录入方面的工作,具备处理办公事务的基本技能,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现代化办公的能力,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素质目标是有自信、为人诚恳、诚实守信,熟知商务礼仪,具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强。
三、 课程建设改革情况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该课程设计以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首先“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参与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日语办公室软件操作技能。同时“把企业请进来”,邀请行业专家对商务日语专业所涵盖的职业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递进式结构模式,以实训项目为单元组织教学,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校内老师和校外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实训课程的教学,从而体现了该门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突出日语语言+计算机操作技能,采用现场教学,注重以学生技能实训为主,“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阶梯状要求,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日文Office实训》课程经过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确定为日文Word文字处理、日文Excel电子表格制作、日文课件制作、日文软件处理及网络信息四大实训项目学习模块,包括日文简历制作的制作、日文通知的输入、日文电子邮件的输入和回复、日文会议和电话留言的记录、日文发票的制作、日企人事一览表的制作、日文生产计划安排表的制作、日企采购报表的制作、日企营业报表的制作、日文演讲课件的制作、日文汇报课件的制作、日文软件系统的介绍、日文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11个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紧贴学生就业岗位,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3.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该课程采取“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校内虚拟岗位技能实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逐步掌握关键的技能点,在学习中体验工作。该课程推行注重过程考核和项目技能综合测评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考勤、学习态度)占40%,对学生过程式考核的满意程度和作业占60%。过程式考核包括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答辩、操作考核、技能竞赛考核等。作业包括日文排版,资料收集等。考核形式多样,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4.实训条件的保障
本课程的校内实训条件有6个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多功能活动教室、调频广播台一间,外文图书资料室一间(图书6000余册)等完全能满足实训课程的实践环节和课内外教学需要。学院先进的校园网络和齐全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有襄阳中日龙机电有限开发公司,可以满足在校学生该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课程特色
1.基于日语文员日文Office工作的四大任务为主线,选取日文Word文字处理、日文Excel电子表格制作、日文课件制作、日文软件处理及网络信息四大实训项目模块作为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2.该课程以突出“日语语言+计算机技能”为特点,教学以大量真实工作中的日文Office实训操作案例,使学生对操作有一个感性而具体的认识,推行“教、学、做”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3.实训操作中实行“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通过对《日文Office实训》课程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工作,采用任务引领、突出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婧.关于高职商务日语实训教学的思考.[J].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1(12).
[2]陈为民.激活高职日语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2).
实训研究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护理系2013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208人,其中女生199人,男生9人,年龄20岁~22岁,入校成绩在250~278分之间,入校第三学期考试课成绩在80~85分之间。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05人,采用综合实训教学法教学;对照组103人,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试验组女生100人,男生5人;年龄20岁~22岁;入校成绩在255~272分之间,入校第三学期考试课成绩在80~85分之间。对照组女生99人,男生4人;年龄20岁~22岁;入校成绩在250~278分之间,入校第三学期考试课成绩在80~85分之间。2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校成绩、入校后各科成绩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教学内容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实训项目,综合实训2周,2组学生的授课教师、使用实验仪器、实训场所及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均相同。
1.2方法
1.2.1试验组教师将真实案例发给学生,要求每6~7人一组,每组选出1名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依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现场评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出首优的护理问题并列出其护理措施。然后每组分别进行练习操作,操作中出现疑难问题,教师现场给予指导。课堂上每组选出代表对病例的首优护理措施进行讲授、演示,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学生操作完毕后,由老师逐一进行点评。下点实习前,统一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考核。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2周内进行实习前培训,教师按照授课计划先进行逐项复习操作,然后学生进行分别练习。下点实习前,统一进行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考核。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考核方式2组理论知识考核采用同一试卷进行考核。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和同一教师对2组学生进行考核。
1.3.2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课后采用自制的表格问卷,采用无记名填写。向2组同学共发放208份问卷,回收20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愿意接受等方面,综合实训教学法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组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综合实训教学法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考核平均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综合实训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训教学法采用医院实际案例,让学生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为患者做出护理措施,学生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小组所有成员必需提前准备,查阅资料,练习操作,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体现学生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综合实训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技能实训项目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护士”、“患者”、“家属”等角色扮演进行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演示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体验了患者角色,培养了学生关爱患者、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三查七对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耐心、细心等综合素质。同时,经过到实训室反复练习操作,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1]。
3.3综合实训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实施综合实训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认真、充分的备课,精心准备护理案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上好课。这些均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及课堂驾驭能力,才能和学生很好的进行课堂互动[2]。
3.4综合实训教学法的注意事项综合实训教学法突出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实施条件必须是在下点实习前,护理专业课全部授课结束后进行,班级学生人数不宜过多,而且实施时需耗费大量时间,需要有综合实训室;同时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胜任。
综上所述,综合实训教学法以真实案例和标准化患者的护理工作流程为路径,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服务对象,训练学生的岗位综合操作技能、护患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爱岗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真正体现学生在护理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云.综合情景模拟演练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2(29):12.
【实训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研究08-28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优化研究论文07-08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05-2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08-31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10-19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06-19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08-01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09-07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