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2024-10-18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精选11篇)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1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 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迄今为止,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学习策略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能否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 并加以及时应用, 直接决定着他的学习效率。

1 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人们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 是从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 (Bruner) 进行人工概念的研究后开始的。近40年来, 美国及西方的众多学者主要从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 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大方面对学习策略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并使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成为遍及全球的研究热点。

目前对学习策略的概念, 代表性的看法一般归纳为四种: (1)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如杜菲 (Duggy) ; (2)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尼斯比特 (Nisbert) 和丹瑟路 (Dansereau) , 丹瑟路认为, “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 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 (3)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如梅耶 (Mayer) , 他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 包括记忆术、划线、做笔记、复述等; (4)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如里尼格 (Rigney) [1]。

国外研究人员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层次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不同角度对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例如, 巴龙根据概括水平的不同, 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关系搜索策略——旨在参照先前的知识界定一个新问题的行动;刺激分析策略——旨在分析一项任务并把它分解成各构成成分的行动;检查策略——旨在控制和评价对学习任务的反应以做出合适反应的行动。科比根据具体性的不同, 区分出两种水平的学习策略:微观策略——属于任务特殊性的, 与特定的知识和能力有关, 与成绩关系密切, 并且易于直接指导、教授;宏观策略——属于一般性的, 适用范围倾向于更广, 与情感和动机因素的关系更加密切, 更易受风格、智力等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而被认为较难受直接教学的影响和改变[2]。瑞斯尼克和贝克认为学习策略由一般策略和仲裁策略组成;尼斯比特和舒克史密斯将学习策略概括为6种常用策略:提问、计划、监控、检查、矫正和自我评价, 并将其概括为三个层次:一般策略、客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丹博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种;温斯坦提出学习策略由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构成;迈克卡等人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大成分。此外, 一些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情感策略。

在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研究范畴, 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研究及界定, 使运动技能学习策略的研究更加深入, 如动作 (action) 和运动 (movements) 的概念;技能 (skill) 及运动技能 (motor skill) 的概念。在动作技能学习和控制的研究文献中, 动作一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动作技能, 在特定的情境中, 我们可以把这个词作为动作技能的同义语进行互换;在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的研究文献中, 运动一词是指身体、头部以及特定肢体或肢体联合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 运动是动作技能和动作的构成元素。技能 (skill) 及运动技能 (motor skill) , 我们通常将技能的概念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操作的动作或任务以操作质量为表征;运动技能则指有特定操作目标, 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运动技能学习策略涵义为, 在特定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境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及条件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以及对学习步骤与过程的调控[2]。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从我国教育界对学习策略的重视程度以及从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来看, 学习策略的研究目前备受重视。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 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在体育教学领域, 颜军、张绍礼、王港、王长生等一批学者对体育学习策略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通过对学习策略的研究, 对其概念也做出了界定。国内学者如蒯超英等人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理论观点, 他们认为, 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 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 这三个层面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组成学习策略的结构系统。其中,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认知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中介环节[3]。史耀芳指出, 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 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刘电芝认为,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 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又可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3]。

2 结语

在体育领域, 有关运动技能学习、教学等策略也逐渐引起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广泛的关注, 各种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并且趋向范围广泛、层次深刻。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 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学习策略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 2000, 2.

[2]R.赖丁, 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3.

[3]丁俊武.论体育学习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4.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2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小学刘江

写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入学儿童正处于书写习惯形成时期,要教育学生认真地、专心地写。每一笔、每个字都要按要求去写。要教学生认真看范字,读字帖,领会范字的用笔和结构,细心琢磨,想好了再下笔。练习完写字以后,要对照范字进行检查,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可以逐渐免除潦草敷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等毛病。良好书写习惯主要有:

1.正确使用文具,细心保管和爱护书写工具的习惯。

2.认真写字的习惯。包括写字前要看清楚,想明白;写字时要专心,不粗心;写字后要检查正误,辨别优劣。

3.坚持不懈的学习习惯。写字贵在坚持,要做到天天练字,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根据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学生达到书写的熟练程度。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

1.要素阶段。学生主要注意写字的诸要素,如坐的姿势,执笔的方法,练习本放的位置以及字本身的组成因素.一笔一画地写。这时还没有能力顾及每个字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

2.结构阶段。能注意整个字的结构,“逐个地”书写。这时不是看一笔,写一笔,而是统观整个字的布局,了然于目。在这一阶段上,对所要写的字属哪一种结构,能心中有数,意识很清楚。

3.连贯书写阶段。这时书写比较流畅,书写技能已达到自动化,一次能写整个句子,甚至几个句子,写字时能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是否整齐,间隔是否适中,大小是否匀称。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3

关键词:阳光体育;培养;运动技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38

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实施与当前日趋下降的体能素质的健康状况,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阳光体育具有教师、学生、校领导全员参与、运动项目内容师生共同自主选择、校内外结合、运动时间与空间可以灵活掌握的诸多特点,使小学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一、根据学生特点,营造适学环境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并提供学校体育运动区域的保障,确保学校的体育安全,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度的、易于获得成功喜悦感的体育锻炼环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 因此,兴趣与成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哑铃操》的学习中,这套体操要求学生动作规范、整齐划一,其中包含举、绕、振、旋的上肢动作,与提膝、踢腿、蹲、跳等下肢练习动作,可以全面活动各个关节。前两个八拍动作幅度轻、力度小、难度低,到后两个八拍动作幅度逐渐加大、力量渐次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尤其是运动中哑铃相互碰撞发出的整齐声音,可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增加集体的默契程度,使学生精神振奋、快乐学习、轻松练习。在由易到难、次第提升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体育知识、技能、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二、采用游戏方式,激发体育兴趣

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他们才能从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运动乐趣是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驱动力,也是体育运动学习的目的所在。体育游戏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其趣味性,它可以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发展智力。体育游戏运用在运动项目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单调中实现主体自由,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例如,两人三足体育游戏的练习中,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讲一讲这个趣味体育项目的缘起故事:战国时期有两个国家发起了战争,其中一个国家非常强盛,不但兵力很多,而且阵容也很强大,而另一个国家很弱小,如果只是硬拼,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这个国家想了一个计策就是把一排战马的腿绑起来,让马群冲向敌军,成排的马队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学生们听完故事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接着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① 参赛人员男女不限,可以自由进行组合,绳子必须绑在小腿上,并捆紧,如中途松开,应系好再前进;②中途若有人摔倒,应立即停下来,等重新准备好之后再进行;③每次3组同时进行比赛;④每次按完成规定任务所用时间安排,时间少者名次排前,若时间相同,则必须加赛;⑤违规者均不记名次。

这次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进入下一轮的人员在上一轮胜出的人中产生:比赛设置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还有最佳组合奖,每个奖都有相应的奖品。运动乐趣不言而喻,学生们欢声笑语不断,运动热情高涨,每一组都在大声喊着“冲啊!冲啊!我们是第一!我们是第一!”在团结、友爱、竞争的气氛中体验体育游戏的无限快乐。

三、结合本地特色,创新运动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对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创新项目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作为开发运动项目资源,尽量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接轨,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另外,运动项目不但要符合本地区大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条件,而且要针对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学情而定,将体育运动项目从生活中凝练出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乐趣中学习运动技能,增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

例如,毽球运动属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学习步骤为:首先,初步掌握单足内侧踢毽技术动作、2人传踢毽技术动作和学习4人传踢毽等动作要领,掌握磕、盘、拐、绷的多种毽球的踢法。其次,挖掘“毽球”文化内涵,在“踢毽球”活动中加入“艺术”元素,编排出有学校特色的“毽球游戏”“毽球操”“毽球舞”等,引导大部分学生学会,可以采用把踢毽子设计成“空踢——一踢一接——两接一踢——系绳连续踢——两脚互换踢”,引导他们 “玩中学、玩中练”,在自学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盘踢技巧,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踢毽活动的良好兴趣。再次开展“踢毽球考级”等活动,激励学生掌握更高的“踢毽球”技能,以形成稳定的校园 “踢毽”文化氛围。为了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踢毽球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和运动兴趣,有助于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综上所述,通过阳光体育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有助于学生树立体育终身意识。阳光体育运动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促德、辅智、健体、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因素,全面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以其融教育性、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群体性、效益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优势,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洒上了一片金色的阳光,并且随着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呈现出愈加辉煌的欣欣气象。

参考文献:

[1] 南宁.阳光体育背景下谈中小学生体育教育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 .

[2]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4

随着新一轮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成为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突出强调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等教育理念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积极改进, 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然而,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如何处理好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关系让许多体育教师颇感为难, 甚至许多学者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相对立起来, 认为这是“鱼和熊掌”的问题。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认清两者的本质关系, 正确处理和改善两者的关系, 实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才能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新课标”对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要求

运动技能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各领域对运动技能的定义也不相同。运动技能在《体育科学词典》中定义表述为:“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 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1];《新课标》中把“运动技能”定义为:“体育运动过程中有效完成专门性动作的能力, 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能, 所以本文采用的是《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定义。

乐趣, 是指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基于此, 笔者认为运动乐趣应该是指运动参与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由运动带来的身心的快乐感。其强烈程度的大小应取决于参与者自身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 因此, 运动乐趣的评价标准是个性化的。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是否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是影响人们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运动乐趣的产生动力可以划入成就动机理论。麦克研究发现人的许多需求并不是生理性的, 而是社会性的, “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他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趋成功”和“力避失败”两大类。其中, 具有“力趋成功”型成就动机的人容易被那些具有一半成功机会的工作所激励, 而成功的概率太低但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最让他们感到兴奋并跃跃欲试, 而太简单或太难的任务则相对来说不怎么具有魅力。

1.“新课标”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运动技能学习归入课程目标中, 并明确指出了运动技能目标应包含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新课标》中还指出: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 而且是保障学生能通过相应运动技能学习促进运动兴趣产生的重要途径。只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才能在其学习过程中激发参与兴趣并最终养成一定的运动兴趣爱好, 从根本上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2.“新课标”对体验运动乐趣的要求

《新课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体验运动乐趣作出要求, 但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要“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同时也指出了学校体育在学生终身体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运动的兴趣与习惯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前提。不仅如此, 还指出了无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还是在教学方法更新上, 都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给予重点关注, 因为学生运动兴趣得以有效激发和保持, 学生才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

二、运动技能与运动乐趣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如果既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运动技能, 又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可以说这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有些像“鱼和熊掌”。有专家曾批评说:现在的体育课玩得多, 学得少;过于追求运动乐趣的体验, 而实际教学效果少。“快乐体育”思想被大力倡导后, 不少体育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其深意, 认为体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只要学生快乐就行, 出现了“兴趣至上”的观点, 只要学生可以快乐地上课, 能不能学到有用的运动技术无所谓。而有些传统体育教师则认为, 体育训练本来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 何谈快乐?有学者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观点。还有学者主张, 我们没有必要如此系统地进行教学, 这种系统性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正规、正规、再正规。但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 这样正规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吗?当学生不喜欢这种方法时, 他又怎么能学好技术动作呢?所以, 现在的体育课出现了两种极端:或是沉闷无味, 或是放松无效。具体我们可以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1. 目标层面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都是《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的本业, 如果教学中失去了必要的运动技能部分, 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就真的变成了单纯的身体活动, 也便失去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 我们不是有意地去淡化对运动技能的教学, 而是要合理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 要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另一方面, 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剂”, 更不是对学生的“迁就”。享受运动的乐趣本来就是体育内在的因素, 是体育所特有的自身魅力, 是所有参与运动者们共同的追求, 也是培养终生体育意识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所以, 学会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都是体育的目标, 二者在目标层面上是协调一致的, 是不矛盾的。

2. 内容层面

笔者认为, 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的关系有时表现为统一, 而有时又是对立的。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 学生很容易体验到运动乐趣, 也有一些内容是娱乐性和趣味性不强的, 学生很难体验到运动乐趣, 但这些内容又有一定的教学意义。毛振明认为对于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数学中的象限, 对体育内容可以分成四个不同的象限, 即“趣味性与教学意义都强”、“趣味性强, 教学意义不强”、“教学意义强, 趣味性不强”、“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不强”。我们必须对这四种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正确处理, 这样才有可能将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较好地结合起来。

3. 方法层面

从教学方法层面而言, 有利于运动技能学习的教学手段, 如“练习法”等, 也有适合提高运动乐趣的体验的教学手段, 如“游戏法”、“比赛法”等, 有些教师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既生动活泼又充满实效性, 而有些教师却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令教学沉闷乏味。这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选择适合的方法, 或者对现有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改进, 不在于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本身。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能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对不适用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创新, 还是能够避免两者产生矛盾的。

三、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协调策略

1. 立足合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兼顾

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的本业, 如果教师没有教好, 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 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就只能成为活动课。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 确定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在篮球运动的运球教学中就应设置相应的速度、准确度等学习目标, 以促进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不能仅仅是机械性的, 而且应充满成功感、充满乐趣, 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运动兴趣以储备一定的运动乐趣保障后续学习的联系性。从这一点来说, 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运动乐趣的实现, 目标的制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要具有针对性, 不能盲目或者只注重形式。

2. 立足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促进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的共处

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两者在内容层面上存在产生分歧的可能, 所以, 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原则。如对于那些“教学的意义强, 但其趣味性不强”的内容, 我们要对其展开乐趣因素的挖掘与配置。具体可以采用游戏化、情节化、竞赛化等多种途径与方法, 令教学充满乐趣。相反, 对于那些“教学意义较差, 但是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上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调节教学或者辅助教学的环节上, 例如在准备活动中、结束放松活动中等。而对于那些“趣味性和教学意义都较差”的教学内容应该果断地给予剔除, 即使放置也应放置在一般的“介绍课教学”中。

3. 立足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 提升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发展

方法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保障, 没有有效的方法必将延缓获得成功的进程。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方法的支撑。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挖掘。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相继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运用, 如自主探究性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为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体验带来实现的途径与平台。比如把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内队员的相互合作与配合, 通过对运动技能的探索性研究, 最终实现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在乐趣的体验中实现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 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是提升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乐趣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立足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 提高运动技能学习与运动乐趣协调能力

由于教师的个体性格、教学风格不同, 教学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有些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实效性也好, 而有些教师的课虽然学生学会、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 但整个课中气氛不是很热烈, 显得有点沉闷。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类型的教师给予区别对待。笔者认为, 对那些“老师教得好学生又玩得好”的教学我们要给予认真的总结, 并积极向执教者讨教经验;对于那些“教得好但玩得不好”的教学要认真分析, 找出原因;对于那些“学生玩得好, 但教得不好”的课题教学, 我们更要给予认真思考与分析, 使其成为自己成长的明镜。

5. 立足支撑理论的正确认识, 有效促进二者关系协调发展

认真教好学生运动技能, 是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学会、学好运动技能, 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 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运动的兴趣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 体验不到运动乐趣, 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什么也不会, 什么运动技能都没掌握, 没有运动技能提高的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对运动技能教学和运动乐趣体验的支撑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例如, 运动乐趣的支撑理论就是运动兴趣。如何正确对其认识是提高学生运动乐趣的关键。对于运动兴趣有三种观点, 即: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断变化的, 运动兴趣的不断变化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也可能是对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 兴趣的不断变化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能够通过努力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向越来越高发展。运动的兴趣高不代表参与热情高, 我们知道运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类型, 而我国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大多表现在对运动特性的追求, 关注的是其娱乐性且多以感性为主, 因此属于直接兴趣。然而, 体育运动参加的积极性是一种以理性为主的心理活动, 属于间接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运动兴趣包含“学生对所感到的运动乐趣的追求心理”, 会受到参与者认识水平和经验等因素影响, 因此就造成了学生运动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一定都具有正确性。例如, 一些学生在开始比较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 而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却逐渐丧失了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并不喜欢竞技性强的、粗犷的活动, 但经过一段的学习, 掌握了该活动一部分运动技能后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 而兴趣倍增。

总之,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二者间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 两者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不能因为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 就对体验运动乐趣这一教学目标有所怀疑。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体育观念, 透彻理解和认真贯彻《新课标》中对运动技能学习和体验运动乐趣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选择那些既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又趣味性强的, 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学习提高,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 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能, 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论运动技能学习与体验运动乐趣的关系.体育教学, 2002 (1) .

[2]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邱辉明.对快乐体育若干争论的探讨.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5]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科中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习惯等概念之关系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 .

[6]吴庆超.论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关系.体育文化导刊, 2004 (3) .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5

高中运动技能学习评价2012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研究的热情同时被唤起,其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评价包含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其中,关于运动技能的评价是其他三方面评价的载体,是体育课学习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从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方面着手,对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进行研究。

一、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评价主体通过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期望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开展评价活动的出发点,掌舵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研究及评价活动的方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教育的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根据该理论,结合高中体育课程评价要求,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了解高中体育课程评价水平目标设置

评价水平目标即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和表现所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主要包含两级目标:水平五和水平六。水平五指的是高中三个学段中普遍要求达到的目标水平,既是基础水平目标,也是最低的标准要求;而水平六指的是在完成水平五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为促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取技能而设立的一个高级别的发展目标。

(二)了解水平目标指向的内容,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案实施

每个水平分目标下,有多条指向的内容供教师们进行实践的参考。如:“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分目标下,“提高运动技能的水平”和“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是其指向内容,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时,应该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并建立与指向内容相适应的可在实践中应用的评价方案。

(三)及时发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判断学生在态度、体能、技能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并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真正成为实现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催化剂”。

(四)努力为学生搭建能力和个性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展示自己运动技能学习方面长处,获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正向体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失败的体验中,发现不足,激发学习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发展。

二、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方法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和实践的不同,分为三类: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高中学段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三种评价方法的适时应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之前,对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的准备性评价。如学习篮球变向运球前的学生是否具有熟练的原地运球技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诊断性评价既可以对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良原因进行了解,也可以为个别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制订学习方案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自尊心的体现较为敏感,教师们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切忌给学生“贴标签”,主观地将“差生”的成绩要求降低,而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们能够进行目标一致又有针对性的运动技能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的动态发展,及时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进展程度,进而反馈、调整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其切忌仅局限于判断优劣和选拔少数优秀学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潜质,对教师和学生给予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性评价一般不参与对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评定,也不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组成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的应用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某一相对完整的学习阶段(单元、学期)结束后,对整个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注重教学的结果,是针对最终的学习成果做出成绩评定,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针对某一单项技能学习结束时也会安排相应的终结性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如在高中篮球选项课的学习中,原地肩上投篮或传接球上篮的学习结束后,都可以安排一个小单元模式的终结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终结性评价体现的是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较为稳定的成绩,切忌不可以某次偶然性的评价结果或以某一单一的描述性术语就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成绩给予武断评判。

三、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主体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过程,其评价主体的选择是高中学生学习评价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某種程度上决定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效果的优劣。在高中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以学生、教师及家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一)确立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运动技能学习中学生主体评价就是要改变了以往忽视学生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师评价权利的错误做法,转而确立和强调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评价的积极作用。学生评价也称学生主体的评价,包含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是由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其自我或他人的学习评价能力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学生评价是在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运动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有了主动的认识,将评价转化为提高学习的效果的动力。

(二)积极发挥教师主体的评价主导作用

教师主体的评价是指由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步幅度和目标达成度,结合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成绩进行的综合评定。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更为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具指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体评价要结合学生评价,不能以“一言堂”的权威态度进行评价,要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全面的评价信息,摒弃因个人成见或以往评价结果造成的片面影响,以事实为评价依据,客观、合理和公正评价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善于运用其他主体评价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不仅有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让“校外”人士参与,如家长、社区等。其他的评价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校外”作用,以新的视角或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帮助学校对学生多方位的评价检测,增加了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激发了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敏感的成长期。身心的健康发育和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使他们初具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他们却欠缺对自身运动能力的了解与掌控。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在合理、科学的学习评价的引导下,才能为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学习扫除障碍,助于获得良好的体育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6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心理技能,策略

体育竞赛是一种相互学习和竞争的活动,参赛者都是以夺取比赛的胜利为最终目的。比赛时有裁判员、观众、比赛器械、场地、环境等与训练时不一样,这些因素的影响会使运动员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其竞技状态起着主导作用。运动实践证明,人的运动潜力是将体力、技术和心理因素三者有机的结合。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同时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发展或发挥得不好,即使身体、技术、战术训练都较好,也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尤其在双方实力相当或竞赛中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如何使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赛前达到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竞技健美操一级运动员10名(平均从事竞技运动7年),无级别健美操运动员10名为测试对象;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表1)、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利用EXCEL对数据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此量表的评价内容量表评价因子,此量表是由17个尺度共由136个项目构成(各尺度分别由8个项目构成)。其中10、15、33 、46、50、53、70、83 、95、100、105、 107、114、120、123 、141、143、 145,以上18个问题分值为:A →1分;B →2分;C →3分;D →4 分。其他各问题分值为:A→4;B→3;C→2;D→1。10个表明测试可信度的问题,总得分为40分。得分在30分以上的问卷为有效问卷。低于30分的问卷为无效问卷。首先,先看二十份问卷的10个表明测试可信度的问题,平均得分37分。说明这二十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其次,利用分值计算的方法,一共17个尺度,每一个尺度分别进行,分别标出每一个尺度当中的8道题中选项的得分,然后把各个题的得分加在一起,得出最后得分。二十个人的问卷分别进行,采用同样的方法。

2.1 一级运动员和无级别运动员与常模和冰雪常模的比较 (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紧张不安性:一级运动员13分,无级别运动员22分,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一级运动员参加比赛多,心理素质比较好,适应比赛,而没有经验的学生则表现出比较紧张的心里,说明没有大赛经验。紧张性不安:此项测试表明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紧急情况(如比分落后)时心情的稳定性。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是对肢体控制力不强,呼吸不通畅,肌肉僵硬,有脱力感觉等。克服办法:1.应对比赛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后果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只有做到心中有数,遇事才能沉着,冷静,应付自如。2.要对自己有所了解,同时对手的情况应该也有所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此来正确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应付对手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心。即使不具备应付能力也不会有心理负担,因是客观原因所致,这样就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面临事物。3.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精神尽量放松,对面临比赛有恐惧感的人往往会惶惶不可终日,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应该在思想上不过分夸大比赛成绩与个人前途得失的关系;另外,要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况,赛前训练负荷不宜过度,过度劳累会造成头昏耳鸣,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神经活动机能减退,加剧心理紧张程度。4.要保持情绪稳定。对和自己关系重大的比赛,运动员初次面临它们时,生理上会发生急剧变化,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两手发抖,这是由于过分焦虑和恐惧引起的。这种过度紧张导致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丧失平衡,从而出现难以控制的心慌、不安、紧张,使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其实,适度的紧张对人是有一定益处的,它可以进一步调动人体的各种机能,使思维更加活泼,产生一种增力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初次参加比赛或者是比赛经验缺乏的运动员来说,平时应该加强有关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以及比赛现场模拟的训练。为了对付紧张情绪,人类也不断创造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松弛技术,如西方的静默祈祷法,东方的印度瑜伽术,日本坐禅术和我国的气功、太极拳,以及现代的生物反馈训练技术等。

对知识的兴趣:一级运动员31分,无级别运动员25分,此项测试表明运动员为了提高专项成绩,对与专项有关的知识(如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录相等)的关心程度。从得分中可以看出,一级运动员除了训练平时还注意收集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录相等来阅读和观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对自己的训练和专业化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无级别运动员这方面相对而言做的差一些。

原因归属指向:一级运动员31分,无级别运动员28分,而此项指运动员对比赛胜负与自己努力情况的相关程度的认可。通过此项测试,可以表明运动员的自信心理,与归因指向倾向。从得分可以看出,一级运动员认为比赛的胜负和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运动员级别越高,自信心会越强。

2.2 通过运用EXCEL制作的表格分析如下:

2.2.1 一级运动员和无级别的进行比较(图1)

由图1可清楚地看出,尺度6紧张不安性、尺度9 对教练的信赖度、尺度12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尺度14训练欲望、尺度17 努力的因果归属。以上五个尺度可以看出一级运动员和无级别运动员之间的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尺度9 对教练的信赖度一级运动员23分、无级别运动员26分,运动员级别越高训练的独立性、自觉性就越强,同时训练强度以及训练负荷的制定都可由运动员本身制定,教练员进行补充。而教练需要给无级别运动员制定运动处方。尺度14训练欲望一级运动员29分、无级别运动员24分。一级运动员的训练欲望比无级别运动员要强,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1.级别高的运动员取胜信念要强、级别越高运动员越自信。2.级别高的运动知道他们只有通过努力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他们的训练欲望比没有级别运动员的要高。

2.2.2 一级运动员和常模、冰雪常模进行比较

图2可以看出,尺度10 对教练的不适应,冰雪常模15.20分,而常模16.55分,一级运动员12分,三者差异最大,这个是测试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关系。尺度12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常模25.77,冰雪常模24.81,一级运动员31,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三者的得分可以看出他们都比较喜欢阅读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尺度17 努力的因果归属,冰雪常模26.17分,而常模24.86分,一级运动员31分。从得分可以看出一级运动员更多的将努力的因果关系归因为自身因素。尺度14 训练欲望,冰雪常模18.54分,而常模21.05分,一级运动员29分。

2.2.3 无级别运动员和常模、冰雪常模进行比较

由图3可以看出,无级别的运动员和常模、冰雪常模进行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教练的不适应性、尺度13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不一样主要是由于没有级别的运动员没有经过特别系统的训练,而专业冰雪运动员是通过系统的训练的,他们有统一的作息时间。

2.2.4 一级运动员、无级别运动员和常模、冰雪常模进行比较

由图4可以看出,一级运动员在紧张不安性、对教练的不适应性、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训练欲望、原因归属5个尺度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转移紧张的情绪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训练方法一般是在紧张的竞赛现场,利用赛前或赛中的间隙采取语言暗示,诱导运动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当前运动竞赛无直接关系的完成技术动作上来。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以及原因来确定。如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看看书报或听听音乐等。总之,要因人而异的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 结束语

采用数据统计法,对一级运动员和无级别的运动员进行了比较,在紧张不安性、对知识的兴趣、练习欲望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分析引起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具有一定的紧张状态是运动竞赛的一种特点。但如果对比赛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竞赛对手的水平等不能正确对待或估计错误,便会产生强烈的紧张甚至焦虑情绪,就会影响动作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而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将会上升。因此在以后的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时刻的注意运动员心理训练。

总之,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竞赛中运动员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竞赛与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在系统的教学训练中,要注意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春,运动心理测量学应用中的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

[2]陶成,李立坚.TSMI的标准化研究[J]──(Taikyo Sport Motiva-tion Inventory)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3).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7

1 跆拳道动作的训练要素

1.1 选择时机

由实际比赛中动作表现特征与操作方式的不同, 可以将跆拳道分为寻找时机与制造时机两种类型。在跆拳道动作研究中, 可以将人体分为头部、躯干、下肢等部分, 运动员任意一个姿势都可以进行局部动作的有利进攻、防守与反击, 但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姿势存在着不利于某动作的进攻、防守与反击。跆拳道运动员不断的对自身动作进行调整就是在寻找有利于自己进攻或防守的时机。通过大量的实战经验, 可以总结出适用于自己的运动规律。

寻找时机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在对对方动作进行观察后, 经过短暂的思考, 及时做出决定, 从而增加自己获胜的几率。对方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是极难做出判断的, 因此, 从观察到判断, 从选择动作到做出动作需要时间, 这要求运动员又超强的反应力。如果有一环节没跟上, 就会错失良机。制造时机主要指的是运动员通过自身行为发出信号, 诱导对方做出指定动作, 从而获得动作的主动权。如果想要获得动作的主动权, 就必须做出假动作, 使对方产生干扰, 从而获得自身思想与动作转换的时间和空间。跆拳道运动员对其实战过程中时机的掌握对于比赛的胜负是十分关键的。

1.2 选择部位

跆拳道运动员从进攻到反击, 要经过三个环节。一是在动作没有展开前, 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二是在时机出现后, 要选择与之对应的进攻或反击的动作。三是动作展开后, 要击打对方身体的任意部位。这三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优劣都会影响后面环节的发挥进而影响整体效果。运动员击中对方身体后, 击中动作的高度、方向、角度都会影响比赛的最终得分。对于部位的选择, 一定要有较高的精准要求。由于实战过程是相当激烈的, 所以, 跆拳道运动员在进行进击部位训练时, 要提升自身精准度。在比赛展开后, 跆拳道运动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进击方式, 然后通过大动打反击给对方造成迷惑。当获得动作的主动权后, 要及时的选择最佳得分部位进行进击。由于进击不同部位, 获得的比赛分数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 要及时的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自身进击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尤其是得分较高的部位, 专业训练员一定要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

2 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规律及行动对策

2 . 1 从大动打反击角度分析

大动打反击主要指的是通过运动员发出具有攻击作用的进攻或反击动作, 使迫使对方运动员做出相应的进攻或反击动作, 进而选择与之相生相克的动作进行进击。三种静态的攻击主要包括内动打抢攻、小动打抢攻、大动打反击。其中内动打抢攻对运动员的智能、技能、体能、心能的要求较高。运动员要想熟练的掌握内动打抢攻较为困难。小动打迎击的难度要求比内动打抢攻的要求低一些。大动打反击是这三种运动规律中最简单的。根据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小动、大动、内动, 三种动态规律, 可以总结出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规律。大动打反击是通过运动员较大的外体行为, 给对方造成一定的迷惑, 从而使对方自乱阵脚失去比赛的先机, 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跆拳道的运动规律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训练借鉴方式。大动打反击是大面积迷惑对方的动作行为。所以, 对于这一领域的练习是相当重要的。对于跆拳道运动员的出击动作一定要进行强化练习。快速的动作可以在给对方造成干扰的同时, 迅速的达成自己的目的, 从而进击成功并且得分获胜。跆拳道运动员训练时,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 不断完善自身技能。

2 . 2 从小动打迎击角度分析

小动打迎击主要指的是对方发出小动作时, 不要受到对方小动作的影响, 要及时的选择突出性较强的对应动作进行进攻。“迎”是迎击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指的是在对方小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这一阶段内, 运动员的进击动作要达到对方部位。小动打迎击对速度有较高的要求, 因为, 如果运动员没有在对方小动作完成前, 对对方实行攻击, 对方就会立刻对运动员进行反击, 从而防守成功。因此, 我方运动员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动作。小动打迎击这一动作的运动规律就是要尽可能的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完成自己的迎击动作, 使对方失势得分。如果我方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 未完成自己的迎击动作, 就会错失得分良机。假使对方反应过来, 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我方运动员就会处于劣势状态, 进而失去动作的主动权, 容易失去比赛优势。跆拳道运动员只有充分的掌握了运动规律之后, 才能在实战中对比赛局势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大大的增强运动员获胜的机会。

2 . 3 从内动打抢攻角度分析

内动打抢攻主要指的是运动员在进行预备姿势时, 抢先进行进攻。抢攻不是一味的进行主动进攻, 其成功的基础是必须掌握进攻时机, 制造时机的方法。在进行比赛时, 双方运动员的眼睛应直视对方, 假使对方想要主动进攻, 自己可以假装成要进行打反击的样子, 使对方放松防守时, 突然进行进攻。这样在对方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 极易进攻成功而得分。这就是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之。假使对方要进行防守反击, 那么自己可以用假动作使对方调动, 对方一旦改变姿势就进行抢攻, 这样击中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运动员也可以假装成自己不主动进攻的样子, 等待对方在对自己的策略进行思考时, 突然进行动作出动出击, 从而击中得分。这就是所谓得顺其道而行之。跆拳道运动员在实战中, 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比赛的时机。在比赛中, 要集中精力, 这样才能在一开始就获得比赛的先机。内动打抢攻对运动员的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因此, 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 要着重对运动员的反应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伊始, 获得先机。

3 跆拳道运动员训练的要求

3 . 1 不允许出现错误

由于跆拳道运动员在实战中, 要面临较大的技术体系与繁琐的操作过程, 因此出现错误的几率较高。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 对于动态的对抗性条件反射, 不允许出现动作不规范的错误。有些错误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 观察、判断、选择战机、选择动作及选择部位。在跆拳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中不允许出现技术与运用方面的错误。跆拳道运动员在发现自身错误时, 不能一味的放任自流, 应及时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事实上, 跆拳道运动员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员约束自己的过程。通过减少自身训练错误, 可以完善自身技能。跆拳道运动员减少错误的这项要求是其作为技能训练的重要指标之一。跆拳道运动员的动作一定要规范。因为, 跆拳道比赛是通过制定动作的难度、高度、角度进行分数的评定。所以, 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 要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规范。只有严格的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 才能在实战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跆拳道运动员进击的动作、进击的部位、进击的角度都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在训练过程中, 某些小的错误, 要及时的指出并且给予改正。

3.2 不允许漏动作

跆拳道的动作都是相生相克的。由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姿势与训练原理来讲, 除了要遵循比赛实践的运动探究, 还要在实战中体现运动员进攻或反击的机会。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时对其发出的动作有严格的要求, 其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出击, 不允许漏动作。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或练习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发展进击的时机, 从而提升自己动作的完整程度。动作规范是跆拳道比赛的重中之重。所以, 在实战过程中不允许漏动作。如果出现漏动作的状况, 对方就可能会找出我方运动员的动作漏洞, 及时的做出反应, 进攻或防守, 进而掌握跆拳道比赛的主动权。对于跆拳道比赛, 要及时的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随机应变, 尤其是运动员的反应能力。思维和动作反应较快的运动员会掌握比赛的先机。如果运动员漏动作就会使自身出击动作不严谨, 因此, 应尽可能的完善跆拳道运动员的进击与回守动作。

4 结语

该文主要简述了关于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技能及其策略。首先, 说明了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要素, 其通过对时机、部位的选择, 获得最佳的进击时机从而大大增加运动员得分几率。其次, 说明了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规律及其行动对策。其通过对大动打反击、小动打迎击、内动打抢攻的分析, 简述了运动员的训练规律及比赛常见状况的对应方法。最后, 说明了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要求。其通过对运动动作的规范及不能存在漏动作的分析, 阐述了跆拳道训练及比赛的动作要求及标准。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 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面面俱到, 希望广大读者可以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方培君, 李宏丽.谈跆拳道教学与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 2013 (12) :65.

[2]刘长江, 王萍, 我国跆拳道运动员训练技巧[J].时代教育, 2013 (8) :34-35.

[3]王乐, 张新力.河南省普通高校跆拳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1) :234-236.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运动技能,教练员

皮划艇运动源自北欧,1930年前后传入亚洲。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皮划艇运动也逐渐的被人们所熟知。1952年我国首次制造了自己的皮划艇,并开始参加和举行比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孟关良、杨文军斩获了男子双人500m项目的金牌,之后几届奥运会上都有所收获,皮划艇项目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规轨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喜欢并参与这项运动,作为基层教练,如何根据青少年技能学习的特点进行管理和训练,使他们从小打下良好的专项基础,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去,就变得非常重要[1]。

1 皮划艇运动技能的性质与特征

运动技能是指运动员在运动学习的主动目的性导向与规范基础上,以机体自身初始状态水平为基础,以训练负荷为信息输入载体,以能级(强度)与时间矢量值为参照系,导致神经网络各级水平发生相应的自组织变化,最终以人体自身机能与结构的协同适应效应,使整个泛脑网络产生的新的有序模式。通俗来讲,就是在自身天赋与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的刺激和训练,掌握运动方法和规律,内化成为自身行为再输出的能力。

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是一种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能力,以运动员的先天条件和体能水平为基础,受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影响, 与运动员的各种心理活动相联系。皮划艇运动技能是连续的封闭性技能,即指在划船过程中,外部环境和条件相对稳定,运动员可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始划船。

运动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2],皮划艇运动技能可以分为四种技能成分:第一,运动员对于运动项目的理解,即运动中的认知成分;第二,对于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况,运动员要准确、迅速的做出反应,即知觉因素,此种技能在皮划艇中可简单的称为水感,是皮划艇运动员通过天分和经验而习得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第三, 划船技能要被运动员所掌握,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协调能力;第四,运动员要想张弛有度的协调完成整个运动过程,就需要有超高的放松能力。皮划艇运动员完成划桨动作的运动过程中,将会把皮划艇运动的技能表现出来。一个运动员是否获得皮划艇运动的技能,就看他能否把一系列的划桨动作以较高的速度、准确、轻松的完成。

2 皮划艇运动技能习得过程

皮划艇运动的技能,从开始学习到最后的内化成为运动员自然反应,需要经过技能的形成、保持和迁移三个阶段。

2 . 1皮划艇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整个习得过程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最需要教练员重视的一个阶段,运动技能形成的质量决定了运动员皮划艇技能的整体水平和未来运动员专项能力提高的速度和高度。技能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粗略掌握动作、改进和提高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也称知觉学习阶段,运动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划船动作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动作表象,并以此来调节活动,掌握一个接一个的分解动作。运动员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可能产生的问题有:肌肉容易紧张,多余动作多; 动作主要靠视觉来调节,视觉和动作不协调;紧张导致的注意力超高度集中,容易产生疲劳从而导致动作之间连续性差,易出现差错。因此,教练员必须给队员以简明扼要的指导语,并为他们做适当的示范动作。在这个阶段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次数。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是运动员对运动技能熟悉、对自身行为和特点进行观察、反思和改进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并由泛化进入分化。在这个阶段的练习,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连贯地完成整个动作技术,但还不熟练,在遇到新的刺激时,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因此,在这个阶段要进一步消除过度紧张和错误动作,加深理解动作结构的内在联系变得尤为重要,从而不断地提高动作的质量,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在该阶段后期,随着分解动作向完整动作的转化,动作的姿势逐步端正了,肌肉紧张度和多余动作减少了,肌肉运动感觉的自控作用逐步增强,运动员开始能保持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技能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是运动员顺其自然做出来的,从神经系统来看,技能逐步降由脑的较低级中枢控制,不再需要超高度集中注意力,运动员开始对环境进行感知和反馈。在此阶段,教练员要开始训练运动员在各种条件下完成动作的能力,同时改进技术的薄弱环节,提高动作的实效性。

2 . 2皮划艇运动技能的保持

皮划艇运动技能像我们骑自行车一样,学会后便不易遗忘,主要原因有:第一,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是经过自己多年大量的练习而获得的,反复大量练习所获得的技能是难以遗忘的。第二, 皮划艇运动技能是通过连续的动作形式展现出来的。这样的动作形式相对较简单,所以不易遗忘。第三,皮划艇运动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主要靠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来保持,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连贯的能力。

2 . 3皮划艇运动技能的迁移

皮划艇运动技能的学习与一般学习一样,也存在着迁移,即先前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的技能产生影响。迁移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两侧性迁移。研究表明:通过右手习得的技能可以迁移到左手、右脚和左脚。效果最好的是对侧迁移,其次是同侧,最差的是对角线。所以对皮划艇这种需要四肢协调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第二,语言—动作迁移:在指导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教练员要告诉运动员正确的划船动作要领,要时刻提醒运动员,通过语言与动作相结合这样能让运动员更快的、正确的掌握划船技能。第三,动作—动作迁移。皮划艇运动员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运动来提高自身的划船技能,如在篮球和体操的运动中,可以锻炼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这样也能对皮划艇技能的提高有帮助。所以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促进更多的有效迁移,避免做无用功。

3 影响皮划艇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

就青少年皮划艇运动员而言,影响学习和掌握皮划艇运动技能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智力、动机、年龄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教练员水平、训练方法等。

对于内部因素来说,大量的研究和日常的观察表明[3],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随着年龄、训练年限和经验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并且运动员的智力越高,技术动作学习的效果越佳。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皮划艇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有较大的影响。不同个性的运动员,其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也不同,那些忍耐力强、控制力好、有自信的运动员能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对于较复杂的运动技能越从小开始训练,成绩就越好。因此对于皮划艇运动项目来说,在不影响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前提下, 越早开始学习,对于运动技能的提高越有帮助。

就外部因素而言,在学习运动技能时,语言指导、边做示范边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指导是教练员进行的具体的指导方法。要有不一样的效果就要采取不一样的指导方法。要使得运动员获得有关皮划艇运动技能的整体印象和局部细节可以采用语言指导, 但对于初学者而言,还要进行示范,这两者结合才是他们掌握运动技能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教练员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给予身体部位的操纵示范指导,有利于运动员对于运动技能的正确感知。促进运动员的技能的学习也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运动员要了解全部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同时他们的兴趣也就得到提高,经验范围扩大,指导和学习的效率也得到提高。所以,给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反馈信息,能有效地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

4 提高皮划艇运动技能学习的建议

在学习皮划艇的初级阶段,内抑制尚未完全建立,控制动作的能力较差,动作不协调、不精确,有多余动作。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外部反馈来改进技能,也就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来提高自己划船的技能。而初学划船的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过程或姿势是否正确,又不易察觉,所以这就特别需要教练员提供反馈信息。教练应充分利用视觉的反馈作用,加强示范与模拟练习,不断强化视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但应注意不要过多的抓动作细节[4]。

在学习皮划艇的巩固阶段,肌肉动作的表象更清楚,动作的控制及语言反馈作用加强,视觉和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相对渐弱,训练中应多运用语言反馈信息,以及非固有的、积累的反馈信息,强化动作与沟通。在这个时期,教练员应该强调运动员的主动练习和发现运动感受。如果青少年运动员不能从自己的运动实践中获取各种真情实感,那么他们对运动技能便不可能真正掌握。

在纠正动作时,对于初学者应当给予阳性的反馈信息(即肯定其对的或正确的一面)。通过积极鼓励的机制来纠正错误的动作。而对于那些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对动作理解深刻,原来的动作定型巩固,所以可以直接指出其错误动作,特别是精细动作更应该如此。

在每次训练课结束之后,要求运动员去思考总结,写训练日记,通过反馈和强化,可以加深对训练主要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利用观看录像的方法,让运动员及时分析和对比自己的动作,这样效果就会更好。

5 结语

运动技能与学习方法的匹配性研究 篇9

1.1 学习方法的导向失衡

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探究”、“合作”、“自主”也成为体育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反而忽视了以讲解示范为主体的“接受学习”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教育心理学———人知的观点》中谈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各种教学手段中,甚少像言语讲解教学法那样,公然遭到教育理论家的摒弃的。”

我们说,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绝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颠覆,因为世界上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灵活的、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因此,根据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探讨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才在“增效减负”的实施中具有现实的意义。

1.2 体育学习的特殊性

上述是智育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体育学科来说,学习方法的选择更为重要和特殊。有些运动技能适于“发现学习”,比如背跃式跳高,有些运动技能却只能适用“接受式学习”,比如健美操。那么,哪些运动技能适宜“发现学习”?哪些运动技能适宜“接受式学习”?运动技能有哪些分类?能否从学习方法的视角,将运动技能进行分类?为此,特提出本课题。

2 问题的提出

针对学习方法的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将运动技能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就不同运动技能匹配不同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 研究对象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

4 结果与分析

4.1“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学生,即学习的对象是一个千差万别的群体,而体育教学中,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运动技能的掌握的进程是庞大的、复杂的体系。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学习基本上可以分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

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材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学习的内容以定性的形式呈献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把材料内化或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将来某个时候再现或派做他用。

发现学习指在学科领域或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给予的,在学生内化他以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他。即,发现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所发现。

4.2 运动技能的分类

在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技能是一种实现体育多元价值的载体,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多地被赋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意义而不是竞技的意义。现代心理学从不同角度对运动技能进行过分类,但这些分类多从心理学角度或动作本身的技术特征出发进行分析,较少考虑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因素。因此,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把运动技能分为:

4.2.1 创编性与本能性运动技能

创编性运动技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编造出来的动作或套路,或者是对动作技术和身体能力提出特定要求的运动技能,这类技能对动作的规范性和技术规格具有统一或特定的要求。如各种武术套路、体操动作、健美操、跳水等可归入此类。本能性运动技能大多属人的本能行为和基于基本活动能力支持下的动作,是人类在遗传基础之上通过生活实践逐渐习得的动作技能,人类本能和习惯力量在动作技能中占据优势地位。如各种走、跑、跳、投、简单的垂悬、支撑、攀爬、爬越以及游戏中的各种创造性动作和球类运动中的一些简单技术动作等可归入此类。

4.2.2 突变性与渐变性运动技能

有些运动技能从非独立完成状态向独立完成状态的转变存在一个相对清晰的界限,即“会”与“不会”之间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标准,当连续变量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发生了状态突变,我们把这类技能称为突变性技能。例如:自行车,游泳,独轮车,单杠,双杠,支撑跳跃和技巧中的许多动作等就具有这类技能的特点。在这类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还是“不会”这一技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判断界限,比如当一个学生在没有助力的情况下完成了直腿后滚翻动作时;当一个学生骑自行车不再摔倒时;当一个学生在水中不再下沉而能自主游进时,我们说这就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拐点。这类技能一般具有一定难度或对动作规格有特定要求。

还有一些运动技能,学生一经教师的示范讲解,甚至只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就可以尝试着进行练习,就可以实现独立操作或持续操作,但动作的正确合理和熟练自如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渐变过程,我们很难在这一联系的过程中找到一个“会”还是“不会”的临界点,这类技能可称之为渐变性技能,例如:跑步,跳跃,简单的投掷,投篮,传球,踢球等等就具有这类技能的特点。在这类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很难找到练习者在哪一刻进入了技能熟练状态,比如在一个学生从初练跳远到成为等级运动员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他在哪一刻进入了技能的运用自如阶段。

简而言之,突变性技能是通过一定的时间练习,状态变量达到临界点时才能实现独立操作或持续操作的动作,或者是不经过教师示范讲解就无法从事独立练习的动作;而渐变性技能则是一开始就能独立操作或持续操作,但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改进,熟练和巩固的操作。

4.3 运动技能特点与教学方法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同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只有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创编性运动技能的学习者必须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先去感知动作,建立动作表象,然后才能重视此类动作。而且突变性运动技能在学生不能实现独立操作或持续操作时,简直就无法从事正式和完整的练习。

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后滚翻直腿起”这一动作时,只做一个示范动作就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或者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究结果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总是难以完成动作因为他们对这个动作的滚翻、提臀、撑臂等技术要领不得而知,又缺乏正确的肌肉感觉,动作不协调,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和尝试学会动作。通过讲解分析动作要领,诱导学生练习和辅助练习,保护帮助方式一步步地掌握动作技能,实现教“会”学生,才是更加有效的学习途径。后滚翻直腿起属于突变性和创编性运动技能,因此,“接受学习”的方式更适合于创编性运动技能和突变性运动技能教学。

(2)本能性运动技能和渐变性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则无需经过专门的讲解或者示范,可以采用“发现学习”进行教学,直接开始完整练习或尝试练习,在尝试和发现中认知动作,建立动作表象,逐步改进和完善动作技能。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单脚跳过一段距离,学生可能跳得不尽如人意,但单脚跳的基本特征却不会改变。

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在快速跑的教学中,对学生滔滔不绝地分析跑步动作要领,观看动作图片,提出跑的技术要领,而学生虽然思想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去跑,但却破坏了自己原有的“自然跑型”,教学效果反而差强人意。因为跑是人类最本能最天然的运动技能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短跑看成是本能性和渐变性运动技能,采用“发现学习”法,可以不苛求技术细节,而是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速度素质,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改善跑的技术。

因此,本能类运动技能和渐变性运动技能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在发现探索中,体验正确方法,归纳技术要领。

5 结论与建议

1.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同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有其特定的要求,只有运动技能与学习方法匹配,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运动技能可以分类成创编性运动技能和本能性运动技能,或者按突变性运动技能和渐变性运动技能来分类。创编性运动技能和渐变性运动技能适宜“接受式学习”,本能性运动技能和突变性运动技能适宜“发现学习”。

2.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教学方法不适应运动技能特点时,技能的学习就会陷入尴尬境地。事实是,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要求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忽略运动技能的不同特点,用同一方式、方法去教学、学习不同的技能,其结果必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根据运动技能的不同,寻求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于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来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2]胡英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10

一、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成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理解不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技术技能覆盖面少,上课时不能很好地组织与导入,教学没有吸引力,与学生严重脱节。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技术不感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身体素质和领悟能力较差学生会感到自身进步不明显,没有成就感;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错误以及场地器材的安全性不足导致学生受伤,都可能使学生对某门技术课不感兴趣,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倦怠心理。

3.学校方面

当前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育教师的缺编,使得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时间长了,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学校场地、器材不能保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练习密度和掌握程度。

二、克服中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倦怠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就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加大转变和巩固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学力度,提高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需求。使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注重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进一步关注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风建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学习方法,理解体育原理,体验运动成功的乐趣,提高体育能力。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师应该精心钻研教材教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多创设情境教育,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加强探究合作学习,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同时合理安排上课内容,组织好课堂,创造有效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增加教师教学、授课的趣味性,任课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方面尽量体现综合化,在课程结构方面应多样化,多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重点关注体育后进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项目的难易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如可以针对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对抗性强、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等特点,安排男生更多地参加足球、篮球等项目;针对女生喜欢对抗性不太强、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等特点,安排女生多参加跳绳、踢毽子、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练习中来体验成功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课教学就是一个学习圈,学生练习时需要同学的支持和鼓励,同学或者教师的冷眼和漠视会让他们产生学习倦怠。所以教学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基本技术过硬,以身作则,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式,从而减少学习倦怠的产生。其次就是促进良好学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应多些良性引导,如学生起点的差异、智能的偏向、重视学习过程等,创设和谐的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5.加强场地、器材布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的身体体质差异进一步加剧,学校有限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会明显不够学生使用。所以体育教师要优化校内所有场地器材,如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羽毛球场等等,方便学生课上、课余进行锻炼,在体育课上要对场地、器材做好精心安排,确保场地、器材的合理分布,控制练习人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练习与锻炼。

6.采用多方位考核制度

要改变以往单纯以体能和运动技能为内容的终结性和片面性的评价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学生档案制度。跟踪学生三年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相信教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

运动技能学习策略 篇11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策略,运动技能教学,运用

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提出的与机械学习相对的概念,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即知识的同化过程。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之间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以及新旧知识迁移过程中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组织者”是为了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呈现在教学内容之前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念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体育技能教学规律不谋而合,又为体育技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可行性的技术支持。

1“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1体育技能教学是典型的有意义学习

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每一项运动技能都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的总和,属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体育教学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学习,同时渗透德育、美育,学生在锻炼过程中遭遇挑战,体验成功,学会坚持,获得自信,满足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属于典型的有意义学习范畴。

1.2运动技能教学循序渐进原则是“先行组织者策略”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

运动技能教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训练水平出发,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安排,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原则以学生的已有知识、运动水平与运动经验为出发点,重视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先行组织者策略”不谋而合。运动技能教学包含复杂的身心变化过程,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科学设置教学进度与教学模式,以完整而有序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教学,才能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实现高效学习。

1.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提高运动技能教学效率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接收有关新技能的抽象描述与瞬间影像信息,经过大脑整合、神经传达,并协调运动器官用具体的身体动作表达所获得的新信息,这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体验,经历反复的练习—反馈—纠正—提高才能获得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挑战智慧的教学过程。技能教学必需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与教学有关的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先行组织者”充当新旧知识的桥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实现运动技能学习从语言到动作,从抽象到具体的复杂转化,有效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效率。所选择的“组织者”传达的信息越丰富,学生能接受的信息越完善,对新知识的学习越有利,所以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媒介(组织者)的选择、运用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关键所在。

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运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了解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其次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最后运用先行组织者展开教学,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快速建立新的知识架构。

2.1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运动技能传授的直接受体,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目标设置都与学生学情相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运动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新技能的学习。学情的判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的年龄入手,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与心理特征,提出合适的先行组织者。高中学生身体、心理发育日趋成熟,知识广播博,理解能力较强,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先行组织者可以是理论概括式,可以是相关运动技能的迁移,也可以是多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转化。

例如排球垫球技术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展示,结合相关力学知识分析垫球动作技术结构,传达给学生动作形态(示范)与动作理论(力学分析)两方面的信息,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动作),怎么做(力学原理)。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把以上所获得的信息经过大脑调节、神经传输传达给身体各运动组织,用以引导身体动作练习。通过身体实践、运动效果分析得出:伸肘、夹紧手臂是学好垫球技术的关键,在这种结论的引导下经过反复巩固练习,大脑-运动神经-运动组织之间就形成新的稳定的排球垫球技术动力定型,排球垫球技术教学目实现。

(2)结合教学过程表现,判断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先行组织者。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的差异会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素质好,运动体验丰富的学生在新技能的学习中更能适应新技能的身体要求,并自觉结合以往的运动经验快速掌握新技能,所以先行组织者可以直接明了简单带过。而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低的学生在新技能的学习中,往往存在畏难情绪,需要通过低难度、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例来充当先行组织者,适当降低技术难度,以大量的辅助练习逐步过渡到新技能教学。

例如排球传球技术教学,男生、对球类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对传球技术的学习感觉自信且简单,先行组织者可以选择比赛的视频简单呈现即可。但对于身体素质、运动水平不高的大部分女生来说,传球技术很难,传球手型、传球站位、传球点等等都是困难,先行组织者的选择可以是与传球技术相关联的图片展示,辅助练习,通过丰富的视、听、练体验,逐步构建传球技术的立体结构,最后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2.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

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借助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固着点”,并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先行组织者的陈述包含的信息广泛,文字材料,形、声材料;性质属性多样,概念定义、推理、概括总结等。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三种情况。体育技能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理论知识、身体动作练习来学习与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学生的基础知识、运动经验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息息相关,选择与运用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良好开端。

(1)“渐进分化”策略,“渐进分化”策略,是指知识传授从最普遍、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知识开始,再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减的顺序逐渐将教学内容步步分化,逐渐具体的教学策略。它遵循着人类认识实物从一般到个例,从抽象到具体的规律。选择的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均高于当前教学内容,组织者为上位观念的上位组织者。常见的徒手运动技能教学,技巧性强,每一项技能都有一套科学、固定的规范技术动作结构,技能教学目标明确,但单纯依赖教师的动作示范与技术要领的理论讲解,学生往往比较难体会到身体练习时的动作转换与用力技巧,使得技能学习进展缓慢。以快速跑的加速跑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给学生建立初步的技术动作印象。然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相关力学知识分析快速跑运动中存在的技术要求与运动力学现象,最后针对加速跑的技术结构具体分析下肢动作、身体姿势及上肢摆臂与加速效果的力学现象,让学生在后续的身体练习中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有目的地支配调节身体练习,提高动作的规范性,有助于正确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提高学习效率。

(2)“整合协调”策略,“整合协调”策略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前教学内容的类似性或共同属性,区别二者的相异性,帮助学习者利用有关要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并把获得的新知识结构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相应层次之中的教学策略。选择的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和当前教学内容是并列关系的并列组织者。操作性运动技能包括投掷、抓球、踢、运球、传球、击打、截击等动作,每一项操作性运动技能由多种相关技术动作组成,因器械不同而具备各自高度分化特异性,需要练习者敏锐的感知分化反映,如球类运动员的“球感”,体操运动员的“器械感”。操作技能教学一般从感觉培养开始,如排球传球技术,技术难度大,技巧性强,直接模仿技术教学学生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导致技术学习夹生饭。传球技术教学采用分解教学模式,从传球手型教学开始,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动作印象,然后讲解动作要领给与学生理论引导,接着通过展示柚子采摘图片让学生明白:五指自然分开,成弧形贴于水果表面,可以形成稳定的抓握姿势;再通过传球手型技术要领语言引导学生以传球手型双手持排球,仔细观察并记住手型;最后指导学生单手上抛排球,双手在额头上方以传球手型接停排球,并自查手型的准确度,抛接停球练习需要重复多次,籍以培养球感,掌握程度较好后可以在抛球接停的基础上加上慢传动作,使静止动作过渡到运动状态。通过与排球传球手型有关的示范讲解、生活经历,相似性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大量关于传球手型的认知信息并通过大脑重新整合运用到身体动作练习体验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建立稳定的手与球的接触模式技能。

(3)“逐级归纳”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教学从讲授包容性最小、抽象概括程度低的知识开始,根据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递增的次序逐步展开教学,步步归纳,包容性和抽象程度逐级提升,与“渐进分化”策略互为逆向教学策略。选择的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性上均低于当前教学内容,为下位组织者。艺术体育技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艺术化地展示运动技能,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对练习者的运动技能与舞台表现力有较高要求,俗话说“台上1min,台下10年功”,一项艺术体育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磨练。如健身操教学,粗糙地模仿动作容易,准确的把握动作定位与恰如其分地展示动作风格很难。所以教学初期大量安排身体姿态练习、柔韧性练习、力量及协调性练习必不可少。以身体姿态练习为例,通过简单的姿态练习,认识基本方位与相应位置身体姿势的动作名称,能快速掌握肢体上、下、前、后等基本动作定位,在后续的套路动作学习中能准确听懂教师的动作讲解并迅速完成相应动作。艺术体育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基础性练习,全面发展相关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才能逐步达到运动技能与艺术展示的完美结合,水到渠成完成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

3收获与不足

(1)先行组织者策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通过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与相互作用,实现经济、快速、有效的学习,有利于短时间大量学习,增加了知识的储备量,是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实施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能否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否合理组织教材和控制教学进程,极大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堂应急技巧,所以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教学实践的积累与研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3)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新技能的形成需要多次的动作反馈,进行反复的尝试与改进,直到建立正确的神经—肌肉运动控制传导机制。在技术教学重难、点部分灵活运用“组织者”充当化解角色,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促成技能目标的实现。

(4)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教学开展需要,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而设置的传播媒介,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执教经验直接关系到“先行组织者”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使先行组织者测策略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受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M].余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李莉.体育教学技能与时间操作指导[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司法执行下一篇:党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