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问艺术(共10篇)
记者提问艺术 篇1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 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 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准备充分。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战斗”, 采访的过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 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由于条件所限, 往往非常短暂, 而为了这短暂的战斗, 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甚至更长。
曾经有位意大利著名女记者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 用了两天时间, 很有意思, 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记者认为很成功的采访与她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这位记者在访问邓小平以前, 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从她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到她对邓小平、毛泽东、林彪、“四人帮”、中苏、中越、中柬关系都有一定了解。
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 不对被采访对象进行了解, 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 也没有拟好问题, 进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 然后匆忙上阵, 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 就是所提问题有限, 找不到话题, 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抄材料敷衍了事, 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提问具体。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 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有了具体的东西, 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 具体的数据, 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 不能漫无边际, 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 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 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 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的话。
针对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 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 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了解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选择角度。作为记者, 在新闻采访报道中, 无论是时政新闻、经济新闻、还是社会新闻, 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 发现具有普遍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掌握这样的原则, 才能在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 提出合适的问题。比如, 报道一项重大政策或措施, 要善于选择平民视角, 通过具体的事实提出问题, 反映这些政策措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学会尊重。在实际工作中, 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 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是采访政府高官, 还是监狱里的囚犯, 记者都要平视对方, 这是平等, 更是尊重。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 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媒体的看法。因此, 记者在采访时, 一定要注意礼貌, 尊重对方。现在, 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 注重自我价值, 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 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 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或者是低眉顺眼、巴结谄媚不但是不尊重采访对象, 更是不尊重自己。这样的记者往往会让被采访对象避而远之。
尊重被采访对象, 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 以免引起对方不快。二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 提问得体, 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 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 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 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 有个性一点的被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因此, 记者更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征求对方意见后, 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 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 认真记录, 不要随意打断, 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工具, 或是手机响后, 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地接听, 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营造气氛。记者采访时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 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 能够消除陌生, 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 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 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毛泽东时, 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毛泽东照片。她说这照片就好比桥, 把她与毛主席联系起来。在采访王震时, 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声合唱歌曲《南泥湾》, 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起来, 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态度真诚。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内心深处挖掘素材, 必须先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和认同。记者要想使被采访对象明之以事, 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
记者要使自己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融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力量, 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要想让被采访对象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记者就必须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 并且自觉地换位到被采访者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感受他们的体会, 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寻求情感的接近。相反如果缺乏情感和亲和力, 被采访对象可能就不会太买账了。■
(作者单位:鸡西电视台)
记者提问艺术 篇2
温总理知识渊博、富有人文情怀,喜用诗文名句言事明志。以下古语和诗文是今年两会温总理答记者时所提。
1.温总理在谈到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时提出“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体现的哲学道理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指的是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理想。
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用担心。强调坚持发展的观点,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4.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古语“事不避难”。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强调正确对待困难和矛盾,准备走曲折的路。
5.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是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原作全文是:“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吴下,坐卧不肯向北。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可从意识的反作用和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6.“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可比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在谈到有关思想解放的问题时,温家宝引用了两句古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大意是“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司空图《诗品》,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
记者提问艺术 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方法和技巧;电视记者;分析
一、引言
新闻采访工作是由电视记者所执行的,通过整合被采访人提供的信息等,形成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重要的沟通形式,新闻采访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报道的效果,而电视记者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采访的质量,灵活高效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能够迅速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使新闻采访事半功倍,因此,对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二、电视在新闻采访中的工作原则
一份优秀的新闻报道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电视记者来完成。为了将新闻事件及时、真实和有效地向大众呈现,电视记者需要在灵活发挥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遵循采访工作的原则,以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具备敏锐洞察力,深入调查事件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时效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一条新闻若是错过了最佳的报道时间,很可能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首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热点,并迅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2]。在获取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电视记者还要快速分辨出新闻的要点,以此为突破点,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入采访,这样才可以深度展现出该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价值。
(二)采访目标明确清晰
在新闻采访中向被采访者提问,是制作完整电视新闻的重要部分,因此,采访问题是记者搭建新闻采访框架的重要元素。在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可以依据事先列好的采访提纲,明确采访目标,有针对性地向被采访人提问,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本质。与此同时,电视记者需要随机应变,根据被采访人回答的内容提出生成性或者延伸性的问题,并注重用主旨性的问题将真个采访过程系统串联起来。电视记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是主导整个采访过程的角色,但被采访人才是新闻采访的新闻主角。
三、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方法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形式为正面提问法、迂回提问法、逼迫提问法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方法越来越灵活,电视记者在遵循新闻采访的整体原则的基础上,应当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提问方法和技巧,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3]。
(一)正面提问法
正面提问法是指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电视记者面向被采访者直接提出采访问题,表达采访目的,而不需要过多的铺垫和叙述,以尽快获得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正面提问法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背电视记者采用的方法,由于其直截了当的特点,在正面提问法中,最常使用的问题则是封闭性问题,是指让被采访人简短地回答“是”或者“否”就能全面说明新闻事件过程的问题,这一问题形式能在较短时间内让记者获取最多的信息。
(二)迂回提问法
通常来说,许多社会新闻事件都较为复杂,因此,电视记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可以深入挖掘出事件的原貌和真相。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记者应当多采用迂回提问的方式,灵活找到还原事实真相的切入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减轻被采访者对记者的防备心理,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过程。
(三)引导提问法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被采访人不配合新闻调查,甚至拒绝回答采访问题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电视记者可以使用引导提问法的方式。本着调查真相的目的,这种提问方式能够引导被采访人主动还原事件原貌,促进采访过程的顺利完成。
四、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提问技巧
对于不同场合的新闻采访,电视记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以实现采访的最大效果,随着我国电视新闻采访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电视记者重视并实践利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技巧。
(一)对话型采访需要善于提问
通常来说,对话型的采访往往需要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双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对方采访的最好效果。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善于提问,保证对话现场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从被采访人身上获得更多有效的新闻信息。在对话型采访中善于提问首先体现在问题的直接性和切题性。在恰当的采访语境中,电视记者对问题进行直接地提问能够使被采访人快速明了采访的目的,并做好回到问题的准备;此外,电视记者还可以通过漫谈引导的方式,创造出合适的采访语境,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可以从被采访者较为熟悉和关心的问题着手;另外,电视记者还要注重及时抓住事件的线索,并深入探究,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二)诱导型采访需要巧于提问
在诱导型采访中,由于被采访者往往不愿意直接向记者告知事件信息,记者需要有机结合各种采访技巧,在采访过程中巧设提问内容和方式,更快获得新闻线索。首先,记者可以尝试从新闻侧面切入核心,采用迂回提问法,将采访内容引导回事实真相。其次,记者可以利用借代反问的方式,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甚至是被采访人不熟悉不喜欢的问题,引导被采访人反驳和解释,进而获得更多新闻信息。
(三)辩论型采访需要严于提问
由于辩论型采访的氛围常常较为严肃和压抑,电视记者为得到想要的新闻信息,应当在掌握采访原则的基础上,对被采访人进行严厉地提问。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记者需要注意其前后问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避免被被采访人发现漏洞,让被采访人跟随电视记者的思路进行回答,这要求记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五、结语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新闻采访的进行必须在前期进行完善的准备,例如新闻资料和线索的搜集、采访问题的罗列、采访过程的策划等,并注重采访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则需要依据采访目标,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和技巧,才能促进采访的顺利展开。在采访结束之后,记者则应当尽快与被采访人核对采访内容,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庞昊.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技巧与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3):94-95.
[2]徐飞.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方法与技巧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5,(18):153.
刍议广播记者的提问艺术 篇4
关键词:广播记者,提问艺术,策略
广播记者与被访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是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路径。要想从被访者身上获得更多的信息, 就需要通过提问让对方开口, 畅所欲言。而提问艺术的好坏, 对于广播记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被访者不仅要面对记者本身, 还要面对话筒, 广播记者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提问艺术, 方能采写出生动丰富的报道。本文尝试分析广播记者的提问艺术,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与被访者建立和谐的关系
广播记者与被访者往往都是第一次接触, 彼此之间都有着陌生感。被访者与广播记者之间存在一条“鸿沟”, 这也是事实所在。要想让被访者张开嘴巴, 广播记者就应该想方设法地与被访者拉近心理距离, 让对方觉得眼前的记者非常和蔼可亲, 值得信任, 这样就可能打开“话匣子”, 再有针对性地向对方提问, 对方自然而然地就会滔滔不绝, 让广播记者从中挖掘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使采访达到预期效果。
二、采取有针对性的采访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被访者而言, 各种类型都会存在。有的比较健谈、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愿意接受采访, 有的不愿意接受采访。对广播记者来说, 提问就成了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如果遇到不善言辞的被访者, 记者要多付出点耐心, 多提问, 多问几个为什么, 想办法启发对方;有的被访者很有口才, 但是一见到话筒就比较紧张, 不知道说什么。这个时候, 记者就应该在接触被访者之前, 悄悄打开录音键, 悄悄录下被访者的话, 然后再将录音放给他听, 征得对方同意之后再进行广播, 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被访者的紧张感, 使其在自然状态下畅所欲言, 同时又可以让广播记者不错过重要信息。还有的被访者十分健谈,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跑题太远, 这时候, 广播记者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插话, 将话题引到预计轨道上来, 从中挖掘有价值性的信息。还有的被访者初次接受采访, 显得比较紧张和拘谨, 这时候就需要广播记者改变一下谈话气氛。例如, 记者曾在女子特警队进行采访, 新疆常年的维稳压力, 让这些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们变得沉稳严肃, 面对记者的所有问题都会长时间思考, 非常拘谨。这时候记者就先和这些被访者拉拉家常, 谈谈女孩儿的护肤经验, 喜欢的电视节目, 购物经验等等, 这样的话题比较生活化, 能逐渐舒缓这些被访者的情绪, 调和现场气氛, 慢慢地, 这些特警队员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让记者收集到了理想中的音响素材。
三、提问话题宜小不宜大
通说而言, 在现场采访人物基本是即兴谈话, 记者提问的问题是否清楚准确, 是做好广播新闻报道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 广播记者在提问时应该从具体问题入手, 不要提那些大而空、比较笼统和宏观的问题。例如, 让被访者“发表一下感想”、“说一说体会”, 这样的问题往往让对方感觉无从下手, 不知所措, 只要应付了事, 导致采访很难深入下去, 收集不到有价值性的信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被访者身上, 而在于广播记者本人。所以, 记者若要想了解一个问题, 主要提问能让被访者回答的问题, 在采访时要努力从被访者身上寻找独特之处, 从具体事物开始说起, 做到提问简单明晰。例如, 可以从新闻主题中的某个人、某件事进行采访, 让观众能够从看似简短的采访中抓住信息。
四、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些广播记者在采访时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导致被访者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这样就会导致采访的失败。一般而言, 高效的提问需要广播记者做好采访之前的充分准备, 记者要对采访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采访中心, 希望从采访过程中得到什么。例如, 提前围绕主题设计好提问问题, 确定哪些是基本问题、哪些是入门问题、哪些是关键问题, 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将要提问的顺序排列好, 就算部分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被打断, 记者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问题, 将采访过程继续下去, 同时使观众能够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让他们了解新闻事实本身。另外, 记者在提问时, 要有针对性, 要注意提问的语调和语气让被访者所接受, 提问的针对性越强, 就越有利于被访者回答。例如, 在采访农民时, 要多用口语, 或者先谈谈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这样会调动被访者的谈话兴趣。
五、提问要多用通俗的语言
广播节目面对的是广大观众, 录制的节目是广播给他们的, 所以新闻报道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这样才能使广大观众接受新闻内容。同时, 广播记者与被访者的交谈过程中不应该出现过多的应答, 如“嗯、啊”之类的声音;提问的问题也要注意长度, 把握好合适的“度”。三是提问内容不应该太过于专业, 不要超过被访者所认知的范围, 否则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提问问题中不要包括答案, 意见、事实要让被访者自己说出来, 不能出现暗示, 这样才能收集到有价值性的音响素材。
广播记者的提问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要想提高这门艺术, 关键在于广播记者自身的修养, 包括政治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专业修养等, 广播记者还要掌握人际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了解一些提问技巧, 注意语气的强弱、刚柔、高低等, 从多个方面入手, 才能真正掌握好提问艺术, 为广播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广大观众了解更多的新闻事实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薇.要“问”出水平[J].记者摇篮, 2008 (07) .
[2]孙玉洁, 杜朋.浅议广播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容易产生的误区[J].华章, 2009 (09) .
[3]李丹, 栾丽.浅谈广播新闻现场报道[J].新闻天地 (下月刊) , 2010 (08) .
[4]时立松.广播记者的提问艺术[J].青年记者, 2006 (10) .
[5]胡建兵.“以口代笔”, 时代对广播记者提出的迫切要求[J].采写编, 2011 (01) .
[6]肖岩.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J].发展, 2011 (07) .
记者提问艺术 篇5
1、奇台作为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主会场,如何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奇台?
2、作为奇台县委县政府如何通过办好这次恐龙文化节,来优化奇台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形象和扩大影响力、辐射力?又如何通过恐龙文化节,同时达到文化惠民的目的?
3、与过去相比,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会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4、近年来,奇台旅游业发展迅速,请问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做法?
5、为筹办第二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奇台政府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工作?
6、连续举办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对奇台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旅游业上,今后,奇台有怎样的构思?
7、奇台举办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8、请您介绍一下上一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取得的主要成果?
9、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10、能否透露一下开幕式及系列活动的相关情况?
11、我们了解到奇台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那么,请您谈谈目前奇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好吗?
12、第一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都吸引了一些知名人士前往奇台参加,请问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都有哪些知名人士参加?
13、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的承办单位,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恐龙文化节?
14、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已成功申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硅化木园,将如何对它进行保护?
15、本次恐龙文化节之后,当地部门有些什么举措将恐龙文化继续传承?普通的老百姓怎样参与其中?
16、今年为什么将首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暨第二届新疆古城文化艺术节更名为第二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暨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建厂60周年庆典”?
17、为了确保本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的顺利开展,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18、奇台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目前奇台地区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有哪些?
19、奇台县总体接待能力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做好第二届中国新疆恐龙文化节暨新疆第一窖古城酒业建厂60周年庆典”的接待工作?
新闻记者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 篇6
一、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的内容
(一)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所持有的态度
媒体在选择新闻记者时, 通常都会选择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 具有丰富新闻采访知识以及敏锐洞察力与观察力的记者。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还不能缺少一样东西, 就是采访态度。在开始采访时, 新闻记者应当对被采访人持有一种尊重、亲和的态度, 让被采访人在接受采访时不会产生被质问的感觉。新闻记者持有正确的采访态度, 能够减少被采访人的心理抵触感, 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彼此的距离, 可以减少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的阻力。但是, 当新闻记者需要提出具有争议性, 甚至较为尖锐的问题时, 不能出现退缩的态度, 应当做到尊重与坦然同在, 且言辞肯定, 不含糊。只有这样, 才能让被采访人更加信任采访记者, 进而达到采访目的。[2]
(二) 对提问问题进行充分准备
在开始采访前, 新闻记者应当对所要提的问题进行问前准备。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第一, 所准备的问题不能触及国家法律法规, 同时也不能触犯社会道德观, 应当设置积极向上、思想端正的问题。第二, 需要进行问题宏观、微观区分。宏观问题是一种问题答案较为广泛, 没有一定的标准, 可以根据被采访人自身的情况进行自由回答的问题。而微观问题则与之相反, 通常都具有针对性新闻事件, 根据事件本身进行回答, 如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问题。第三, 在设置问题时, 所准备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可以选择的提问逻辑顺序有分总式、总分式、漏斗式等。问题的提问顺序有时会对采访内容与采访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为了得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必须遵循第三项原则。[3]
(三) 记者应当熟练运用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可以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除了需要提前准备好问题外, 还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由于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很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 并不能按照原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提问, 因此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应当加强自身的提问技巧, 确保每一次的新闻采访都能获得圆满的结局。
二、提高提问艺术效果的策略
(一) 充分利用新闻采访提问工具
新闻记者采访中所涉及的提问工具不仅仅局限于采访设备、采访平台等, 主要是指有关被采访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内容。在开始采访前,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收集与整理好相关资料, 在新闻记者开始进行采访后, 能够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当作采访的引子, 加深新闻采访的深度, 挖掘到更多、更详细的新闻动态。[4]除此之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 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科技, 利用各种网络新闻平台进行采访, 不仅可以将采访流程化繁为简, 还能提高采访效果。
(二) 以感情为媒介进行提问
传统的新闻采访工作通常都是严肃、古板的, 会让被采访人感到很压抑, 甚至当有些新闻记者的采访态度比较强硬时, 会让被采访者产生被质问的感觉。而当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工作能够以感情为媒介时, 就可以让被采访者先融入情景中, 触景生情, 放松戒备, 进而让新闻记者得到更真实的采访结果。因此, 新闻记者在进行提问时, 可以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与被采访者打好感情牌, 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亲切、温和的态度, 充分调动被采访者的热情, 以此来提升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质量, 进而提高新闻采访的提问效果。
(三) 做好提问准备工作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做好了准备工作则相当于完成了一半的采访任务。并且充分地做好采访准备工作是新闻采访的基础, 若没有打好新闻采访的基础, 后续的采访工作一定不能顺利地展开。为了提高提问效率与质量, 除了准备相关资料外, 选择采访对象也十分重要。记者要根据新闻话题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若选择了错误的采访对象, 不仅会使前期的准备工作付之东流, 而且还不能达到采访目的。其次, 在进行采访时, 应当根据被采访者的背景进行分析, 一步步引导采访者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采访需要, 很多被采访者并没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或事件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此时, 新闻记者就应当担负起引导者的工作, 帮助被采访者总结、引导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最后, 对于所准备的问题, 记者应该事先琢磨被采访者会如何回答, 做到心里有数, 避免在进行采访时出现意外, 影响新闻采访质量。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扩大了新闻的生存空间, 但同时也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脱颖而出,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新闻记者采访问题的质量, 记者应当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开始采访前, 充分收集相关资料,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设置问题, 并预估采访对象会如何回答问题, 避免发生意外状况导致采访不能继续。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提升新闻采访质量。
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能发表新闻的平台越来越多, 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提升新闻采访质量成为各大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采访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提问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问答模式中, 而应当对提问艺术进行研究。若想在新闻采访中提出有见解、有分量的问题, 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运用提问艺术。本文通过剖析提问艺术的内涵, 以探讨更好的提问方法。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提问艺术,内容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19 (15) :284.
[2]秦勇.关于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4 (22) :10-12.
[3]李英仙.对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的一些探讨[J].科技传播, 2015, 03 (14) :36-38.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研究 篇7
一、提问的形式类型
按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类型主要分为三种:表述、询问、要求。相应的, 句子功能结构类型也可分三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通过对2012年全年192场例行记者会中1513个记者提问的研究发现, 记者的提问主要有四种:陈述句+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祈使句;疑问句。毋庸置疑, 陈述句的成分是对提问事件背景的介绍, 并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而疑问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疑问句和祈使句, 同时这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我们结合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实例对各种形式的提问进行初探。
1、宽式特指问句:
宽式特指问是疑问句中疑惑度最高的一类问句, 多采用“有何评论”、“有何期待”“有何回应”等词。答话人能对回答驾驭自如。
如:据报道, 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决定在卡塔尔设立联络办公室, 卡尔扎伊总统表示欢迎。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2012年1月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2、严式特指问句:
想比较于宽式特指问, 严式特指问句对于回答的限定要高些, 多采用“什么时候”、“谁”、“哪里”等词。答话人往往要针对疑问点回答。
如:此次访华的叙利亚反对派代表团是何时邀请的? (2012年2月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3、是非问句:
通过统计发现, 是非问句并不是记者青睐的提问形式, 在2012年全年1513个提问中, 仅有1个提问使用了是非问句。
如:有报道称, 海南省日前关于该省管辖海域的新立法引起东南亚国家关注。请问有关立法有哪些涵义, 如何界定“非法进入”, 这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吗? (2012年11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在记者的提问中也使用得较多, 多采用“能否”“是否”“有无”等词。往往要求发言人选择其中一个选择项进行回答, 无形之中也给发言人回答施加了压力。
如:第二届“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将于4月1日在土耳其召开, 中方是否收到邀请?是否将出席此次会议? (2012年3月2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5、选择问句:
如果选择问句的选项是两项的话, 其疑问程度和正反问是一致的。也是要求发言人选择其中一个选择项进行回答。但是, 选择问句的使用频率很少, 在2012年全年1513个提问中, 仅有4个提问使用了是选择问句。
如:据报道, 中方向黄岩岛海域派出了第三艘船只, 请证实。如是, 中方派出的船只是军舰还是海监船? (2012年4月12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6、祈使句:
祈使句的使用主要是表请求类的祈使句, 多用“请”等词语, 是提问中礼貌性的表现。
如:据报道, 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近日访华, 请介绍有关情况。 (2012年1月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二、不同形式类型问句使用频率分析
我们通过对全年1513个问题的统计分析, 得出了上述不同提问形式的使用频率, 见下表:
从表中我们知道, 疑问句和祈使句这两类提问形式中, 疑问句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 占到86.1%。在疑问句的五个下位分类问句中, 各类问句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是非问和选择问使用率最低。宽式特指问的使用频率最高, 占一半以上。
三、提问的语义类型
1、事务性提问
事务性提问是记者了解中国外交活动事务和信息的提问。具体涉及中国外交出访和接待信息、国际会议信息以及突发事件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等信息。不合计中国对有关问题的评价。要求所做的回答比较客观。
如:请介绍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有关安排和主要议题。双方是否将就当前朝鲜半岛局势交换意见? (2012年1月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2、观点态度性提问
观点态度性提问涉及中方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中方表明态度, 价值观和立场。
如:25日, 叙利亚霍姆斯省胡拉镇发生交火事件,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如何看待当前叙利亚局势? (2012年5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记者在这里询问了中国对叙利亚霍姆斯省胡拉镇交火事件和叙利亚局势的看法, 这两个问题都是为了获取中方对有关国际问题的立场和看法。
3、证实性提问
证实性提问是询问某一事件发生是否属实, 希望得到外交部发言人的确认。
如:据报道, 中国和菲律宾国防部长近日在柬埔寨会晤, 请介绍有关情况。菲国防部长称双方达成共识, 缓和两国在黄岩岛事件上的紧张态势, 请证实。 (2012年5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记者提问当前, 中菲就黄岩岛事件产生过分歧和对峙, 记者在这里询问菲方就黄岩岛事件说法是否属实, 希望得到中方的证实。
四、不同语义类型问句使用频率分析
我们通过对全年1513个问题的统计分析, 得出了上述不同语义类型问句的使用频率, 见下表: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知道, 记者提问主要是从事务性提问和观点态度性提问着手, 且倾向于了解中方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占了全年提问的61.5%。这可能是因为此类问题的回答主观性强, 更能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态度。
五、总结
本文从形式和语义上对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做了分析并得出了结论。总体而言, 观点态度性提问和宽式特指问句是记者提问的侧重方面。但是, 记者提问的语义类型和形式类型的对应情况如何?这是我们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摘要:“答记者问”是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重要环节。本文以2012年全年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的记者“问”为分析样本,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形式和内容以及其对应情况三个方面对“答记者问”中的记者提问进行了初步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广播记者的提问水平 篇8
1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何提高提问水平, 与采访之前的准备也是息息相关的。被采访者在采访之前了解到的资料都将成为之后提问题的来源, 所以若是资料准备得充足, 对之后提问是很有帮助的。无论采访的对象是人还是事件, 记者都要在采访之前充分了解该人物或者事件的相关背景, 这种做法也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
广播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 要明确新闻的主题思想, 为此, 记者在采访前要列好采访提纲, 以保证报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与明确的采访主题。 为了确保采访有针对性、顺利地进行, 记者在采访前, 要对被访者做一些具体的了解, 如其性格、爱好、 生活背景、经历等。这样不仅能够使报道内容更丰富,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新闻的价值性。
广播记者要准备好整个采访的流程, 要计划好完成采访所需要的时间, 并且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 保证采访的质量, 而不仅仅只是聊天。
2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记者采访每天面对的采访对象都是陌生人, 从未谋面, 因此有陌生感, 很容易让被采访者有距离感, 很难打开心门, 如果让采访对象滔滔不绝, 记者就应该采取措施拉近两者的距离, 打消对方的陌生感和顾虑, 因此采访之初就应该放低位置, 显得和蔼可亲, 值得信任。消除了顾虑, 被采访者才会真正畅所欲言。有了这个前提, 记者再循循善诱, 用精准的提问引导对方, 真正挖掘到真实可靠的重要信息, 才能使工作效率达到最佳。
记者采访过程中每天面对的被采访者, 因人而异, 各有不同, 类型各一。有的稍加引导就能滔滔不绝, 而有的沉默寡言, 问一句说一句;有的面对记者非常配合问什么说什么, 而有的则不愿面对媒体, 刻意回避。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而提问艺术就成了最重要的沟通手段。遇到不配合不愿沟通的对方, 就应该多动脑筋, 了解对方的心态, 用语言循循善诱, 多做启发, 争取踩到他的神经痛点, 让他痛痛快快吐出记者想要了解的信息。
总而言之, 尽力营造出和谐的提问气氛, 并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信任感, 如此被采访者才能敞开心扉, 这与事先对被采访者的了解有很大的关联, 而对于一些突然的事件需要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观察被采访者, 并从其言行举止对其进行判断做出恰当的提问。
在提问时, 听众不仅对问题有要求, 而且对问题的回答也有很大的期待。在双方进行谈话的时候, 被访者基本上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采访的整个程序都需要记者来把控, 因此事先对采访的整个过程做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3提问中存在的原则与技巧
在对被采访者提问的时候, 是有很多技巧的, 技巧的成功运用, 将会使得采访顺利地进行下去, 并且得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提高记者提问技巧, 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提问的时候, 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些记者采访不注意察言观色, 提问毫无头绪, 思路不清, 东拉西扯, 连对方也不知道你到底要问什么, 回答的也是不知所云, 云山雾罩, 自然会造成采访的流产。高质量的工作, 首先要在采访前做好足够的功课, 了解被采访的单位、 个人背景, 未雨绸缪记者才能对提问顺序及流程有个大致的把握, 提问方向也不会跑偏。其次提问必须具体、鲜明, 这样才能把对方渐渐引入正轨, 即达到目的, 气氛也轻松活跃。
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广播记者所面对的听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采访报道的语言就要通俗简洁, 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广大群众才会喜闻乐见。记者与对方面对面时, 不要有过多的“啊、嗯”之类的过多语气词, 显得记者很生涩, 不够专业。而提的问题也不应该太艰深, 超过了对方所认知的范畴, 不然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还有采访中不要有暗示或提前引导答案的问话, 要让对方自己说出他自己的看法和实情, 以免采访出的信息不够客观。
提问的话题不能太空泛了, 这会让人觉得无聊又漫无边际。采访提问时应尽量从具体问题入手, 不要提那些过于笼统, 大而空的问题。比方说让人家“发表感想”“谈谈体会”等类似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的采访失败往往是采访者本身的业务能力问题造成的。
4结束语
广播记者的提问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而提问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广播记者在发展和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采访的能力, 采访工作是一种双向性的工作, 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配合有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 因此这就要求记者既要做好准备工作, 又要在采访的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薇.要“问”出水平[J].记者摇篮, 2008 (7) .
[2]孙丽华.有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 2014 (12) .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提问研究 篇9
一、前期准备阶段
要从现状、历史和转化认识被采访者,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三个阶段”是基本的采访方法之一, 可操作性高,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 对事物横的认知在这一阶段要做到初步完成, 可以完整的了解事物现状;第二阶段, 对事物纵的认知在这一阶段要得到完善, 要了解到事物的历史性, 通过了解了事物的历史行可以加深对事物现状的认知;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完善对变的认知, 具体来说就是要去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的转换形式。通过这整个一系列的流程可以使得采访者思路更清晰, 这样可以避免丢掉一些重要的采访话题。因此, 我觉得这三个阶段正是我们在采访中进行提问前所应该去深入了解的。
(一) 敏锐观察、抓住热点、还原真相
新闻采访是电视记者通过观察询问和倾听记录, 获取新闻资源的活动也是新闻报道流程中难度最大的, 记者作为新闻采访工作的核心, 需要和被采访者直接接触, 提问是展现新闻资源的开端。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如果记者不能把握住这个“热度”, 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 记者就是新闻传播的主角, 要成为千里眼、要做顺风耳, 调动洞察力、敏锐力, 善于观察、悉心了解, 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探寻新闻内在的根源所在。
(二) 调查研究、抓住关键、了解历史
一个熟练的记者常常因为提问技巧得当, 赢得被采访者的信赖和配合, 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新闻资料, 然而这个技巧就需要记者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被采访者、对新闻事件背景历史的了解程度等因素所决定, 新闻采访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得来的, 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就需要记者了解被采访者周围的人和事, 深入调查研究, 探寻历史背景, 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抓住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
(三) 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准确提问
新闻记者每次采访活动都要做到目的明确, 准备充分;针对不同对象提前做好采访提纲, 始终要本着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这一理念, 列出采访提纲, 制定采访计划, 确保采访问题清晰明确, 直击新闻本质。拟写采访提纲, 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根据提纲发问;也可以提前沟通, 把采访的目的、内容告诉被采访者, 便于对方提前做好准备, 达到心中有数, 方便沟通的目的。
二、新闻记者的采访技能
(一)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研究
社会活动是采访活动的基础,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看似只是在向对方搜集材料, 但事实不仅仅是这样, 采访过程中还需要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还是一个心理交流的过程。若想获得事实的一手资料, 取得信任是前提, 只有在被采访者可以真诚的与记者交流与合作的时候才能更顺利地进行采访。每一个被采访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 脾气性格也完全不同, 有爽快的有不善言谈的还有因为各种原因回避问题的。面对各种类型的被采访者, 记者要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去分析对方的心理活动, 然后根据分析的结论去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尽可能的达到彼此谈话以一种融洽的氛围进行。在采访过程中, 无非会遇到两种被采访者, 一种是合作的, 另一种是不合作的。
(1) 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这类被采访者往往善于言谈, 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落落大方、毫不拘束, 或者被采访者刚刚也需要这次采访。例如, 采访是支持他们工作, 报道的本身就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当然, 还要包括信任, 信任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大的一方面可以是信任采访的机构或者单位;另一方面是信任记者, 谈到对记者的信任, 这个信任来自两方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那种友谊, 或者是记者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风度、修养等。所以, 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言谈举止、行为态度以及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等。记者要善于调动轻松、稳定、愉快的情绪, 对方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下打开话匣, 敞开心扉。
(2) 不合作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1) “谦虚”, 一些先进人物, 尽管身上有许多先进事迹, 他们一般都有谦虚的品德, 不大愿意宣传自己, 比较低调。2) “紧张”, 许多人一看见摄像机就觉得非常紧张, 有的不善言谈, 有的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这些都会产生紧张心理。3) “反感”, 有些人对采访有反感的心理, 产生反感的原因很多, 曾经吃过新闻报道的亏, 觉得接受采访就是出风头, 怕接受采访后, 遭本单位同事的孤立, 一些违法人员怕被曝光等等。
(3) 社会群体影响心理的因素。1) 行政官员、机关干部:比较善谈, 政策性强, 善于分析问题, 但往往比较正统, 官话、套话多, 实质性的东西很少。2) 农牧民、居民群众:很容易接近, 朴素直爽, 实话实说, 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 有些面对镜头紧张, 方言重, 也有语无伦次的情况, 需要记者用平和的口语和他们交流, 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3) 专家学者:这类人群有自己的专长, 工作繁忙。因此, 记者才采访中就要对他所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如果对他们的成果、著作等一无所知, 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就会觉得你对他不重视、不尊重, 不乐意接受采访, 草草了事。
(二) 提问技巧
(1) 要学会听, 听全面、听关键。全面是相对而言, 对事件的来龙去脉, 问题的发展变化。例如, 去单位采访要听全面情况, 要听领导说, 也要了解职工的所思所盼,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片面。听关键是在考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思维敏捷程度, 有没有敏感的嗅觉和洞察力, 能不能听到关键问题, 新鲜观点, 得力措施等, 记者要听出关键的有用的信息来。
(2) 常见的提问方式。1) 开门见山正面提。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直接从正面入手, 直截了当, 提问题提的快, 单枪直入, 直接阐明主题, 不拐弯抹角,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采访的效率。这种方式一般常用于和作者比较熟悉了借的被采访者身上, 直来直去到更显得彼此之间相处的融洽;另一种就是对于一些有着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人, 假如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表现的拐弯抹角反而会让场面非常的尴尬, 相反开门见山的方式就会使他们觉得记者很坦诚。记者在提问时要做到察言观色, 在适当的时候给对方一些引导, 或消除被采访者话题中断或避免被采访者谈话脱题, 起到消除顾虑、畅所欲言和引入正题的作用。2) 迂回曲折侧面探。这种方式相对于开门见山的直接要显得很委婉, 主要是运用的方式是聊天攀谈、起发和引导等, 从而达到在聊天的过程中使被采访者可以很自然的接受提问。如果开门见山的方式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效果的话可以采用这种迂回的方式。如果记者对被采访者不是很熟悉的话建议可以先使用这种方式, 可以先交朋友, 先去关心被采访的对象, 可以关心其工作、生活等很多方面;也可以先引起共鸣, 找到共同话题, 然后一步一步再深入去沟通。3) 逆向提问反面激。反面激用的是激将法, 它从逆向设问, 通过一定强度刺激的问题, 激起采访对象由“要我谈”变成“我要谈”, 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但不能过激, 针对承受能力较差的采访对象, 如果过了就会引起反感, 或不欢而散。4) 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问, 扎住一起机会, 追问事实真相, 记者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 越问越感兴趣, 即能达到目的, 切记不要把“追问”搞成“审问”, 要做到换位思考、对方乐于接受。选择恰当时机的发问, 问题一针见血, 抓住实质, 切中要害。
三、采访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采访的核心, 由于采访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 记者的提问方式、时间、地点、口气和尺度以及问题的设计都应有所讲究, 以下几方面是不能忽视的:
(一) 采访提问要简洁通俗
对采访对象要有充分了解, 提问围绕主题、有的放矢, 找到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每个要提问的问题, 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 宜短勿长易懂。如果提问不当, 采访对象难以理解, 回答问题就敷衍了事, 有时答非所问。
(二) 根据受访对象特征, 适当转换语言表述方式
提问要“口”、“眼”并用, “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 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很多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 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 除了基本水平以外, 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采访。当然, 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 不然, 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 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在采访时, 记者应认真观察被访者的反应, 如果受访者不善言辞, 记者应抓住提问时机, 善于找出突破口, 即兴发问, 跟上话题变化, 及时捕捉谈话过程中出现的新闻信息点。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新闻爆炸式发展的全新社会,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使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 信息流通渠道的增多提高了大众的对新闻的关注度。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人来说, 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做好电视新闻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有机结合, 使节目形成良性互动成了我们当前的任务。
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提问技巧分析 篇10
1 广播电视采访提问基本特性
1.1 有的放矢
提问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 要事先做好相关问题的基本了解, 而后有的放矢地获取到自身所不知或者需要采访对象做代表说出的话。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胡乱提问, 提问应该围绕主题进行有计划的设计。一般情况下, 会在采访之前依据了解的情况做初步的采访问题设计, 而后在面对采访对象状态和回复情况做灵活性问题选择, 或者临场发挥, 以采访对象所说信息内容做针对性的提问。但所有的提问都应该是有明确目的与实际可利用性的。
1.2 专业深入
提问并不是肤浅地询问在网络上都可以搜寻到的答案, 更多的情况需要针对当下没有答案的问题做针对性的询问, 同时借由采访对象的身份说出具有可信服的答复。有时候, 提问的确是在当下无法找到明确答案, 必须通过知情人作为采访对象做有效的提供;有时候, 问题对于记者来说已经有一定答案, 但是作为新闻的客观性, 不能由记者说出, 必须由专业人员或者与之相关的人员做代表说出, 以表明信息的准确客观性。但总体情况上, 提问不能肤浅, 要充分反映受众的认识盲点, 提供专业有价值的实用性信息内容。
1.3 沉默是金
在采访中, 采访对象才是采访的主体, 记者只是引导者, 引导采访对象将有价值的信息回答出。作为记者要注意做好倾听者的角色, 保持适当的沉默, 不要说的太多而成为采访中的主体。要让采访对象充分发挥其专业身份的作用, 说出更多专业而具有亮点的信息。记者话语过多会给采访对象一定压力感, 要保持倾听者的角色, 气势上不要压过采访对象, 这样, 采访对象会相对积极地表达, 从而充分烘托出采访对象的主体位置。
1.4 同理心
在采访时, 要能够充分地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 避免过多的运用自身固有的感情观念去干涉对方或者驳斥对方, 避免运用刺激性的语言激怒或者令采访对象感受到不友好。同时能够通过与采访对象站在同一个角度来挖掘采访对象角度所能感受到的信息,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采访对象的实际价值。如果表现出刺激不友好, 往往会令采访对象拒绝回答, 导致采访不能有效完成。
2 广播电视记者采访中提问的主要形式
2.1 引导式
引导式的特点主要是通过记者的问题做一个指引, 让采访对象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回答。一般引导式的提问比较简单, 会诱导采访对象配合采访工作的进行, 避免艰涩难懂的问题导致采访对象的回避。尤其是在采访对象不知道回答什么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通过多个小问题做不断的铺垫来促使采访对象了解话题的主题与方向, 而后再做深入的回答。
2.2 开放式
开放式提问方式较为灵活, 回答可以更为多样化, 可以依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心理想法的反馈, 不必要拘束具体的条例或者规范, 有什么说什么。这种问题相对而言较为轻松, 是采访对象完全可以回答的问题范围, 不会超越采访对象的能力, 由于采访对象有什么说什么, 因此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或者信息。
2.3 封闭式
封闭式提问会限定采访对象的回答内容, 一般以“是否判断性”的结论为回复, 会圈定采访对象对提问内容的认可或者否认。让采访对象更为直面问题, 无法回避。一般该类问题都会涉及到采访对象不想承认或者不想回复的内容上, 正由于采访对象不想直接说明, 因此记者往往会直接、先发制人地提出, 让采访对象直接面对, 不可回避。这种提问会带有较强的压迫感, 同时也会更为直接地获取到想要的信息, 为接下来将展开的问题作铺垫与准备。
3 广播电视记者采访提问的注意事项
在采访中, 需要充分保持采访双方的友好氛围, 尽可能的避免产生矛盾或者不配合的气氛。一般情况下, 只有获得采访对象的配合, 才能充分利用和获取到他身上的最多价值信息。而对于相反的信息, 则需要通过他人再去做验证, 最好不要对同一个采访对象收集所有的信息。一个采访对象只能代表他一方面的立场, 而对于其他立场, 往往容易产生驳斥的角度, 因此容易引发矛盾, 但是偶尔地运用驳斥理论也可以恰当的提升内容的可看性。
广播电视新闻虽然会有视听画面的结合, 但是可以告知采访对象, 对于不允许播报的内容可以剪辑掉, 让采访对象更为放心的接受采访, 调整好双方更为友好的氛围。而暗访的情况则较为例外, 需要另当别论。一般情况下, 建立友好的采访关系会更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开展。
采访提问上要注重礼仪。对采访对象要尊重, 避免运用污秽语言或者不礼貌的提问, 同时要保证自身对对方的充分了解, 尤其是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 要尽可能的了解对方, 这是起码的尊重, 同时也是自身职业专业性的表现。
4 结束语
广播电视采访提问技巧一般是随着记者自身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专业信息的摄取逐步增多的情况下慢慢形成, 这种技巧与个人素养有密切关联性, 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内在, 提升工作积极性与专业性。
摘要:电视记者在采访中需要通过对采访目标对象提问来了解相关情况, 提问不仅可以获取到信息, 同时也可以调节气氛和建立双方感情。而采访提问也有多种形式, 开放式、封闭式或者引导式等。采访中同时要学会倾听、同情、专业和有计划, 要充分针对实际情况做灵活应对。
关键词:广播电视,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王亚娟.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2) :150.
[2]邹继红.新闻记者采访的艺术[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9)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