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评价理论(精选12篇)
学习评价理论 篇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化教育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网络教育方便有效地实现了交互式教学,但网络教育也同样带来了如何在师生教学空间分隔的情况下保证教育质量的问题。例如如何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效果?或者说如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网络学习的成绩呢?[1]笔者通过对网络学习评价的认识研究,引入的模糊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充分考虑了在网络环境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网络学习成绩,并对学生有所反馈,对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1 网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1.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学习评价undefined
图1 网络教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在学习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关键。因此,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学习评价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学习态度、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学习成绩等这几个方面来考虑[2,3]。鉴于影响网络学习的因素很多,不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都一一列出,本文只是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以及网络学习的主要评价内容,制定如图1所示的二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我们把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协作与交流和资源利用四个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包含2到4个二级指标。我们用ui表示一级评价指标,用uij表示二级评价指标,建立指标如图1所示。
1.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描述各指标重要程度的数字,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权重的确定有许多方法,如统计调查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模糊层次分析法 (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FAHP)[4]。本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网络学生学习评价的权重确定方法。
对同一层评价因素中,将因素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根据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引入合适的标度数值。这个标度值是T.L.Saaty采用了一种间接的方式,将有关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中所起作用的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其结果用1~9之间的整数表示出来,从而形成判断矩阵。
undefined
判断矩阵中的比例标度含义如表1所示[5]。
对于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W,此特征向量就能给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次序,将其正交化后就是所求的权重集。
设评价因素集合对应的权重集为A ,
A=(a1,a2,…,an).
1.3 评价指标模糊集
根据网络学习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需要用模糊数来代表教师评分所使用的等级,采用了目前的学习评价中大多采用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五等级评价方式[4,5],见表2:
2 网络学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1 建立评价指标因子集和评价集
设评价指标集合为U,则有:U=(u1,u2,…,un),式中ui为各评价指标。
(1) 定义一级指标集为U=(u1,u2,u3,u4)=(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互相交流,资源利用),相应的权重集为A=(a1,a2,a3,a4)其中ai(i=1,2,3,4)表示指标即ui在学生总成绩U中所占的权重,且∑ai=1。
(2) 定义二级指标为ui=(ui1,ui2,……)=(在线考试,Blog,……)相应的权重集为Ai = (ai1,ai2,……),其中aij(i=1,2,3,4)表示指标即uij在学生总成绩ui中所占的权重,且∑ai=1。
(3) 定义评价模糊集V = (v1,v2,v3,v4,v5),该模糊集中的每一参数均用评分等级表示。
2.2 模糊评判矩阵隶属函数的确定
按照概率论,学生排名与真实水平的关系满足正态分布。这里所说的概率论方法得到的正态分布,其实就相当于隶属度中的模糊统计法来确定的隶属函数。概率论与模糊数学都是针对不确定的现象,都是用[0,1]区间度量不确定性。由于都是针对不确定现象,以及方法上的相似,这样就有可能将概率论成熟的统计方法推广到模糊数学,形成隶属函数的模糊统计法。正态分布在实际问题中普遍存在,它在教育实际应用中被广泛应用[6]。
针对某一课程全部学生进行排名,把该课程的学生排名的序列分为五档:(0%~10%],(10%~30%],(30%~60%],(60%~90%],(90%~100%]。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的概念,由专家经验值,一个学生的排名在(10%~30%]内,则该学生的真实水平落在(10%~30%]的可能性定为0.6,而落在(0%~10%~和(30%~60%]的可能性各为0.2(见图2)。这样,该学生在班级排名的真实水平可用向量(0.2 0.6 0.2 0 0)表示。
3 教学评价模型的实例
假设以一名学生一门课程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模糊综合评判,具体数据如表3所列(表中的权重是本文为了进行数据模型的验证而进行的假设,并没有严格进行验证):
由上表可得:
各一级指标的评判矩阵分别为R1、R2、R3和R4,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下:
a1=(0.5 0.3 0.2). a2=(0.5 0.5).
a3=(0.1 0.3 0.4 0.2). a4=(1).
计算B1:
undefined
归一化B1得:
B′1=(0.1 0.4 0.4 0.1 0).
这表示该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为优秀的成分为10%,良好的成分为40%,中等的成分为40%,及格的成分为10%,不及格的成分为0%。根据等级分数矩阵,则该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成绩U1为:
undefined
其所属等级为良。
同理可得学习态度U2,互相交流U3,资源利用U4的成绩分别为:89,85,75,把一级指标所得的成绩在所有人数中重新排名,得到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得该学生在该门课程中总成绩U的评判矩阵:
undefined
总成绩一级指标权重向量为:
A=(0.4 0.3 0.2 0.1).
则总成绩U的结果向量B为:
undefined
则可得该生该课程总成绩U为:
undefined
则该生总评价等级属于良好一级。至此我们对学生在该门课程的评价完毕。
4 结束语
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数学知识对网络学习系统进行评价,考虑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综合因素,且不是简单的加权平均,避免了个人主观臆断的缺点,较好地保证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本文利用模糊理论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实用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在网络学习评价中采用该模型,做到了可将学习评价的各指标进行综合运算,从而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是一种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鲜思东,何先刚,彭作祥,等.基于模糊数学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J].重庆大学学报,2006,29(9):71-74.
[2]赵兰清,杜芳芳.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初探[J].教育信息技术,2008,3:10-12.
[3]魏霞,王胜.网络学习评价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2):159-162.
[4]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80-88.
[5]张阳,王东,杨贯中.基于模糊AHP理论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30(2):71-75.
[6]张磊.教育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55-256.
学习评价理论 篇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来自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所关注的不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还有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来说,许多校长和教师苦于无“良策”可循,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还只能用老一套的评价标准去看待研究性学习,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的发展,还是调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都很不利的。笔者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多元智能的教学非常强调评价的作用。这种特点或许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启迪作用的。
一、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评价是最大约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因而,在教学指导上,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这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对研究性学习富有启迪意义的重要条件。
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待研究性学习,而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智能测试和传统的智力测验是不同的。(1)此种测试采用物质、器材、交谈来提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传统的智力测验仅使用纸、笔。(2)此种评估的结果只被认作是被评者智能的部分表现,既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数,也不与其它人比较并排序,将受评者的强项和弱项加以比较,有利于提出未来学习方向的建议。也不认为分数能代表一切。这种评估过程要向家长、教师,甚至向学生自己提出建议,告诉他们在家里、学校里和更广大的社区里,什么样的活动是可行的。根据这些信息,儿童能够加强他们自己智能的弱项,结合自己智能的强项,以便更好的满足学习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提出评估是教学的最大需求。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研究性课程的实施要以准确的了解学习者智能的状态为先决条件。只有精心策划的评估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根据充分的信息作出适当课题领域的选择,才有可能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的寻求补救的方法。对于智能缺陷的评估,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面临的困难,并提出通过另外的途径达到学习目标的建议(如通过空间关系学习数学,通过语言智能学习音乐)。这样一来,评估在教学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标准:过程?结果?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同其它评价一样首先要解决价值标准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是当前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的应用研究中,我们觉得这种观点是矫枉过正的,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会造成误导。
在20世纪中期,科学史家库恩还对当时的教育提出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和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现。这种知识观引起人们对科学教育的反思。施瓦布以“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为前提,在“作为探究的科学”和“通过探究教学”两根理论支柱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出研究性教学是“对探究的探究”。由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我国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学生象科学家搞研究那样来学习科学,是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类似片面言论的影响,人们对这种印象深信不疑。如有研究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研究性学习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笼罩之下,变成重点学习科学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其极端则是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变得无并紧要了。
事实上,即使真正的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紧密结合的的。说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是要求人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说科学研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基础去建“空中楼阁”。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也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许多感性的知识,才使新的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加涅还进一步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并指出每一种学习都有是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某种理论作指导,而且学生也只有在所作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简言之,研究性学习也不可能轻视结果。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组合)进行评估,应当侧重该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数学的评估应该提供数学领域的问题。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采用皮亚杰式的提问,尽量减少语言的使用。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一个新的数字系统中作出推导证明,也就足够了。在音乐智能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也可以让他们练习用小节组合成旋律,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要他们说出如何从主题发展成回旋曲。当然,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也指出,我们不能抽象的测量某一种智能。
研究性学习者的智能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该种智能的媒体时,看被评估者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同等重要的是,评估必须在被评估者有选择余地的时候,确定其最愿使用的智能。做到这一点的一种方法,就是使评估者置身于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而这种环境能激发他所拥有的多种智能,或提供一组根据不同智能设计的器材或场景,然后观察他或她是否被吸引及钻研的程度。比如一个孩子看了一部情节复杂的电影,其中几种智能的特征特别突出。如音乐迷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有个谜团正待揭开,或形体动作精彩等,都有可能吸引这名小观众。电影看完之后,经过询问可知这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从中得出他的智能特点。或者可以考虑将孩子带到一间大房子里去,屋子里陈列着或提供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器材设备或游戏,简单的记录他们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游戏中所花费的时间,就能知道不同孩子的智能状况。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还提供了专题作业的5种评估方式:
1.个体的智能特征。这个特征指的是学生在专题作业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智能的强项、弱项及其发展倾向,包括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倾向(如有天冒险精神)和学生个人的智能特征(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2.对事物、技能和概念的把握。专题可能很精彩,但可能与学校课程毫不相干,或者相互矛盾。从这一方面的评估,人们可以看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的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和教师协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己创设一个专题。学生也可以挑选他希望包含在一个专题中的事实、技能和概念。
3.作品的质量。每个专题的成果实际上可由某一类作品来体现,如喜剧、科学实验、历史叙述等。它们有各自的评价标准,滑稽剧不能用演讲的标准来衡量。常用的质量标准包括这几方面:创新与想象力,美学判断力与技巧,为突出独特的概念对专题的发展以及实施中的表现等。当学生持续创作某一类作品时,他会逐渐熟悉其评估标准,并学会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思考。
4.交流与专题作业为学生提供与广大观众、同学、其它合作者、教师和其它成年人以及与自己交流的机会。有时候这种交流是公开的,如在戏剧和音乐表演中的交流。即使在科学或历史的专题作业中,学生也需要与他人交流有关发明和发现的技巧。因为这种交流过程与做实验、在图书馆查资料完全不同。
5.反思。智力增长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特征,就是回顾已进行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革方案和应用在教室里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反思、检查作业,根据长期目标、行为方式和它过去作业的相关性,进行构想。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种回顾和检查内部化,从而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估。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评估者提出了要求,他们的工作和职责是尽可能敏锐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学校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些专家必须会运用智能展示的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对评估环境也提出了要求。评估环境应该结合实践的迫切需要而设置。应该将评估和课程联系在一起,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专题和活动时,尽量促使他们展现各自的能力。在我们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应用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应致力于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下建立起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评价理论 应用分析
一、评价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Marti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进一步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容。目前提到的评价系统主要是指Martin和Peter White等人所研究发展的关于评价的理论成果。自从它问世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它进行完善修改,并且将其运用在对文本的分析中,揭示它是怎样体现出说话者/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评价系统包括三大系统:介入系统、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它们又各自拥有子系统。态度系统可以分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分为自言和借言。级差系统分为语势和聚焦。语势又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以及聚焦有明显和模糊的区别。评价系统反映在语言上主要由性质形容词、副词(情态状语)、心理过程及行为过程的中心词和模糊词语等体现。
二、评价系统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用评价理论对两篇文章进行分析。
语篇一选自英国著名女作家哈丽特·比切·斯托的文章《美少女》,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文中斯托对笔下美少女的描写充满肯定的评价。开篇一词“perfection”表达了一种高值的判定,文中使用“earnestness”,“dullest”,“most literal”,“deep”等词增强了感情强度,使感情强度一直保持在高值,表现对女孩的美的赞扬。文中的语言使用的介入手段为自言,评价活动是通过单个人即作者的声音实施的,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也表达了作者对所用语言的负责任态度。文中女孩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但她的美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脸蛋上,最美的是她诱人的表情,那种具有单纯而梦幻般认真的表情,这种表情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理想的最初印象。接着写头的形状和颈部的扭转和胸部给人高尚的印象,金褐色长发像云一样在脸上飘拂,还有那双紫罗蓝色的蓝眼睛,使她与其他孩子迥然不同,人人都要掉转头盯着看。对美的鉴赏,用到最多的当然是鉴赏系统中的反应,语篇中的反应都是肯定的积极的反应,如“beautiful”,“rosy”,“happy”等词,流露出作者对美女不由自主的喜爱。
语篇二选取了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捉贼》,在文章中作者首先采用了借言的介入手段呼喊出“stop thief”,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于是否小孩是贼,先撇清了自己的关系,对本句话不负责任,有意地流露出对小孩子的同情。接下来用一系列排比式的短句子,烘托气氛,渲染气势,把热心抓贼的人群的姿态暴露出来,抓贼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呼声越来越震耳欲聋,仿佛真的如临大敌。请看:“The tradesman leaves his counter,and the car-man his wagon...The child his battledore”,一个动词“leaves”这里用在了多处地方,生意人离开柜台,拉车的丢下马车,屠夫丢下盘子,面包师放下篮子……小学生丢掉玻璃球,铺路的丢下镐头……所有听到喊声的人都顾不上自己的工作,都跑去抓贼。再看他们的动作,“run,pell-mell,helter-skelter...re-echo with the sound”:他们飞奔而过,把泥浆溅得老高,在人行道上响声大作地奔跑……窗子提了起来,人们跑出家门……加入匆匆的捉贼人流,嚷着骂着,又给“抓贼呀”的吼声添加新的力量,将人们的丑态昭然若揭。再来看看抓的对象?“One wretched breathless child,panting with exhaustion;terror in his looks;agony in his eyes;large drops of perspiration streaming down his face;strains every nerve to make head upon him every instant,”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精疲力竭、满脸惊恐的小孩、眼中藏着痛苦,豆粒大的汗珠从脸上直往下落。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小孩子的同情怜悯态度,且不问小孩偷了没有,偷了什么,狄更斯对他的描写难道不能激起你的一丝同情吗?
三、结语
对于进行语篇分析的研究者来说,使用评价理论对语篇进行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语篇中评价性手段的使用研究,可以清楚地再现说话人/作者在形成语篇过程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和判断。从功能语言学的观点看,语篇作为一个整体,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在适当的位置发挥评价性作用,在帮助呈现经验、反映社会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评价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语篇的深入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85/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学习评价理论 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语文,评价体系,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1]。新形势下, 高职语文教学应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 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不断实施教改。
实现高职语文教改目标, 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价值的评价过程, 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学习、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新的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加入口语测试,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即将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系统转变为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语文教学要制定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 兼顾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考核。我们应适应高职发展需要, 实行教考分离, 改革传统卷面考核方式, 不考查学生的记忆力, 重点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传统期末卷面考试对于判断学生的读、写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转变传统阅读、答题方式, 把阅读部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录音, 把传统的视觉文字变为听觉文字, 然后再让学生答题, 兼顾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考核。我们也可以模仿公务员考试方式, 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尝试重点考核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求职信、简历的制作, 以及实习报告等的写作, 利用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传统、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外, 高职语文期末考试还应该加入口头表达能力测试。诚如美国交际学大师卡耐基所说, “一个人成功15%取决于专业知识, 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等软本领”[2]。语言沟通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能力, 大学生求职面试离不开语言, 上班后相互协作更离不开沟通、离不开语言。高职语文教学要顺应工作需要, 建构新的培养考核方式。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模拟职场面试, 组织学生自己当考官、自己当求职者, 进行模拟面试演练, 并当场给出成绩;模仿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中的命题说话, 口语分值与卷面成绩按1:3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共占总评的40%。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发展语言智能。因此,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书面作业, 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适当增加一些朗诵、提问和讨论环节, 让学生有机会发言, 并做好记录, 把作业、学生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语文虽不具备和专业完全对应的特点, 但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开发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语言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智能,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以实用为先导, 以能力为本位, 探寻兼顾听、说、读、写的考核方式。
二、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 增强应用能力
职业性、应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除了讲授课, 我们还要有专门的实训课, 抽出一定时间举行一系列实践活动, 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考核与评判, 登记在册。如开展读书推介会, 让学生自愿上台介绍一本书, 分享书的内容及收获;举行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让学生感受不同诗歌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举行“我的‘最’大学”故事会, 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大学期间最高兴、最悲伤、最痛苦、最得意……的一件事, 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
我们还可增加一些加分环节, 为学生提供表演和角色扮演的机会。如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增加话剧表演的加分环节。话剧表演环节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还能展示学生的表演技艺和天赋。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 教师讲授完课文后, 可以举行一场班级规模内的现场书法比赛, 由学生自己评出好的作品, 老师则对优秀的作品给予表扬和加分。这种考核不仅可以感受中华汉字独有的线条美, 品味书法艺术的魅力, 还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之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实践环节的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收获劳动的喜悦, 体验付出的成就感, 真正把课本中的死的知识转变为活的应用型知识, 促进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挂钩。
三、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完善学生的自我认识
高职语文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特殊群体, 作为高考的失败者, 他们大部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语文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培养考核方式, 对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实现共同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一) 学生自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最了解, 是否真的用功了? 是否收获了? 也许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答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我们坚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每学期开学发放成长表, 让学生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期末发放问卷调查, 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的表现打分。具体分为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自己的进步情况, 对老师的授课是否满意等。正如《道德经》所说, “自知者明, 自制者力, 自胜者强”。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更有助于老师正确评判学生, 真正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师进步。
(二) 学生互评
“以人为鉴, 才能明得失”。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直坚持让学生相互评价。如在诗歌朗诵会上, 我们按学号将两人分为一组, 当两人一起完成诗歌朗诵任务后, 除了第一组由老师点评外, 其他组则由朗诵完的上一组同学就优点、不足进行点评。在“我的‘最’大学”故事会上, 单号同学讲完故事后, 请双号同学点评, 老师则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 并计入平时考核中。学生的互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容易在学生中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比拼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克服自己的学习惰性, 保持足够的清醒, 有助于帮助老师客观、全面、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
四、加强团队协作训练, 协调人际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3]现代社会, 团队协作被企业视为员工的一种重要职业素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高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在诗歌朗诵会上, 我们按学号将两个人分为一组, 要求两人必须一起完成诗歌朗诵任务。不管对方是否学习不认真, 是否经常旷课, 若其中一个同学没有出席, 另一个同学的分数直接降下一个等级。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 平时有旷课陋习的同学竟然一个都没少, 而且表现得特别认真,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很多同学反映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在讲授《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时, 对于迁移训练部分,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选定其他组的一位同学, 仿照文中幽默诙谐的漫画笔法, 抓住人物主要特征, 简要勾勒人物形象。学生的写作手法虽然生涩, 但每一组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同学形象, 如穿着沙滩裤顶着烈日, 拿着饭盆奔赴食堂的班长;不会缝补却愿为室友服务的宿舍长;爱喝椰奶的“椰奶小王子”……透过这些文字, 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学生, 并感受到了学生的人格美。分组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能够训练学生分工、协作、团结和配合的能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
发扬团队协作, 完善人际智能评价考核,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但有助于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现象, 还能训练学生的适应性, 增进学生之间的理解, 学生毕业后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
五、结语
我们应学习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新的高职语文多元化评价体系, 发展高职学生的优势智能,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 使高职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2002-11-22.
[2] (美) 卡耐基, 著.岳玉庆, 姜雪梅, 译.人性的弱点[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I.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2000-1-17.
论科学理论的功利评价 篇5
论科学理论的功利评价
相对于主体所确立的不同的目的,科学理论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包括功利价值.一个“真”的理论的有用性是理论的真理性的.结果.理论的功利价值在于它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包括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满足社会的感性需要的理论有用性,是理论的实用性价值;满足社会的理性需要的理论有用性,是理论的工具性价值.
作 者:龚耘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教室,湖北,武汉,430033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4)分类号:N031关键词:科学理论 功利评价 功利价值 实用性价值 工具性价值
企业融资理论回顾及其评价 篇6
[关键词] 企业融资理论评价
理论界对企业融资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两大方向,一是以“MM理论”为中心研究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称为资本结构理论学派;二是研究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各种因素,称为融资结构决定因素学派。资本结构理论学派是主流的企业融资理论学派,该学派理论初期主要研究税差和破产成本这两个因素;而融资结构决定因素理论着重研究企业规模、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企业盈利能力等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因素。
一、MM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与米勒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一文,指出在完善的市场中,企业的融资结构选择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这一结论被命名为企业融资的MM理论。MM理论的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基础上的;在此假定基础上,得出了“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努力和投资者实现目标利益的努力相互制约,使企业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努力最终被投资者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对策所抵消,任何企业的市场价值独立于它的融资结构”的结论。考虑到债务风险因素,进一步得出“在无债务和债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可以改变股权收益率,并且这种变化是随着企业负债率的提高而线性增加”的结论。
1963年两位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放松了无税收的假定,证明了在企业所得税的作用下,企业通过调整融资结构,增加债务资产比例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MM理论分析了企业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目标和行为与投资者目标和行为的相互冲突和一致性,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的基础。
二、权衡理论
权衡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权衡理论认为,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的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和费用。企业债务增加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加,随着企业债务增加而提高的风险和各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其市场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间选择最适点。
MM理论只考虑了负债带来的纳税利益,但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权衡理论既考虑到负债带来的利益,又考虑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和各种费用,并对它们进行适当平衡来确定企业价值。换言之,权衡理论是探讨企业存在财务风险和破产成本以及代理成本的情况下,市场价值与融资结构的关系。
三、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认为,融资结构会影响经营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入和企业市场价值。比如说,当经营者作为内部股东而持有的股份降低时,其努力的成本会更多由自己负担而努力的收益却更大比例的归于他人;其在职消费的好处由自己享有而消费成本却更大比例地由他人负担,这时经理人偷懒和谋私的欲望会增强。可见部分所有制下企业的价值小于完全所有制下的企业价值,两者之差称为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企业利用债权融资可以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有效降低由于两权分离产生的代理成本。激励理论的结论是债权融资有利于约束经理人行为,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融资应当首选债权融资。
四、不对称信息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分析中,假定经理人充分了解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投资者不知道上述信息但知道对经理者的激励制度,投资者只能通过经理人输出的信息间接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内部信息通过企业负债比率或资产负债结构传达到市场。负债比例上升,表明经理人对企业未来收益预期较高,同时负债会使经理人努力工作,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会提高,所以发行债券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总成本,提高市场价值。罗斯加上了对破产企业经理人的“惩罚”机制,从而保证负债比率成为正确的信号。企业融资的顺序是:先内部筹资,然后是发行债券,最后才是发行股票。“融资顺序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它属于解释在特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的融资行为的理论,无法揭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
五、对企业融资理论的评价
MM理论是西方融资结构的经典理论,它揭示了融资方式构成的意义及其融资结构中负债的价值。但由于这一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和特定的假定性,使其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并不大。不過,后来的学者对其理论的发展就有用得多。特别是权衡理论、激励理论和不对称信息理论,使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因此,对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当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以及代理成本之间的选择最适点;由于债务和股票对经理者提供不了同的激励,应当鼓励企业举债,借以迫使经理努力工作以避免破产;债权融资是一个高质量的积极的市场信号,而股权融资是一个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消极市场信号。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遵从“先后顺序”的融资结构,这不仅对西方国家企业融资决策有价值,而且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评价理论 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学习金字塔,教学评价,应用研究
上世纪末, 我国推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中所涉及的中职教育部分加大了改革力度, 由此而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课堂教学反思潮。宏观来说, 新课改后的中职教育发生了三个改变, 一是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二是明确了“素质教育”这一教学目标 , 三是许多一线教师在素质教育要求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优化了教学方法, 而这, 即为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微观来说, 中职数学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即是通过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因此, 如何通过“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加强教学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是本文的论述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习金字塔理论概述
1.1学习金字 塔理论的基本 概念
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发明者埃德加·戴尔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和学习专家, 他在一次实验中提出了“平均学习保持率”这一概念, 即学习金字塔理论的雏形。在以后的实验中, 埃德加分别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考察, 最终发现, 采用“借力”的方式, 短期内构建类似“雁阵”的金字塔形学习模式, 有助于细化、分解知识, 并确保“塔”内每一个成员都能学到知识, 而这即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基本模型[1]。
1.2学习金字 塔理论的 组织框架
学习金字塔理论的组织框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独特的结构形式, 按“金”字由上至下顺序排列,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能力是学习金字塔组合方式的重要依据。
二是借力学习。如果将金字塔的每一层分别用“a”、“b”“c”表示 , 短期内a层的学习经验就会直接传达给b层 , 其优点是能够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缺点是易于导致一些底层学生不思考、依赖别人的心理。
三是定期交替变化内部结构, 塔顶、塔身和塔座的位置定期互换, 以解决上述易于出现的问题, 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2.学习金字塔在中职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1确立评价的主 体
在中职数学课堂上, 应用学习金字塔理论进行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 其可以是一个个体, 即一名学生, 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小组, 即由多名组成的学习小组。教师是评价的组织者,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 评价的内容也要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因此, 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媒介的教学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学生、小组和教师。
2.2强调“金字 塔”顶部结 构的职能
在整个金字塔结构中, a组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宏观来说, 学习金字塔理论致力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 因此, 所谓金字塔顶端的一组必须定期轮换, 其共同职责在于发挥“头雁”的作用, 将自己的优势呈现出来, 用自己的方法带领其他同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那么, 如何才能强化a组学生的职能? 笔者认为, 这需要从探析学生的心理入手,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 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明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对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对此, 笔者的做法是, 在教学中除了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之外, 还利用课外时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与他们探讨人生, 探讨未来发展战略。与此同时, 还带领学生深入社会, 拜访社会各界, 加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让他们直观体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如此,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更明确自己的责任, 会使他们主动加强与同学之间的联系, 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学会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而这也为学生在充当“领头雁”时强化职能奠定了基础[2]。
2.3确立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时, 教师应始终遵循一个基本原则, 即针对不同的学生 (学习小组) ,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按照“金字塔”的顺序配置学习小组, 分别用a、b、c代表, 以小组为个体, 组成一个大的学习金字塔;同时以学生为个体, 将每个小组都组合成为一个小的金字塔。教师需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课堂表现力等, 按照优等生→下等生的顺序列出金字塔的组织结构。
二是组织学生对教学进行评价, 以三角函数一课为例。
首先提出问题:
已知3sinβ=sin (2α+β) , 求证tan (α+β) =2tanα.
其次进行引导教学:
在解决三角函数的问题过程中, 要重点的注意已知角同所求角间的相互关系, 适当使用拆角和拼角的解题技巧。就像α= (α+β) -β=β- (β-α) 或是2α= (α+β) + (α-β) 或是2β= (α+β) (α-β) 等。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①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如学生是如何理解教师对知识的授课表述, 知识是如何通过教师的表述而展现出来, 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等等。
②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 并以a组带动b组、b组带动c组的形式总结问题, 最终确立解题方案。
③组织学生分层进行评价。第一, 组织a组、b组、c组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总结, 并提出建议;第二, 以a组评价b组、b组评价c组的形式对各组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评价; 第三, 由教师组织、引导并记录学生的评价结果。
三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并总结课堂。
总之, 新时期的中职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师需要紧密把握学生的心理, 注重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 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协同并进, 共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俞春燕.概念学习, 铸就数学金字塔的奠基石[J].教育科研论坛, 2013 (5) :59-60.
学习评价理论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校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
慕课作为一种学习体验过程, 主要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统一, 在语言智能的知识学习中, 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的培养。 高校英语慕课的学习, 更是本着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 通过构建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 实现学生整体知识技能的综合提升。 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 通过研究分析, 探讨高校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作出相关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高校参加英语慕课学习的100名学生, 女生62名, 男生38名, 年龄在18岁到2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9岁。
1.2方法
对上述100名英语慕课学习的学生, 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1建立评价目标。 提升学生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 注重学生语法和词汇及口语能力的测试, 提高翻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学生策略性的学习下,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 并结合学习结果进行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 实现学生多维度的学习目标发展。 2确定评价主体。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重视评价和反思过程。 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中, 实现学生的积极成长和发展。 3确定评价内容。 在做好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态度情感评价的同时, 要有学习技能及合作学习的评价。 学生成效的评价中, 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应充分尊重。 4明确评价方式。 在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学习中, 充分体现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 采取个性化的评价反馈, 保证评价体系的实时性, 充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分析评价结果。 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结合激励性的语言, 对学生进行鼓励,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3评价标准
结合百分制评价分析100名学生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构建前后的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态度情况。 分值越高, 知识语言技能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计量资料, 以P<0.05为差异,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数据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100名学生体系构建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 (85.6±5.6) 分, 构建前的知识掌握情况为 (21.3±2.6) 分。 构建前后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100名学生体系构建后的技能水平评分为 (95.2±4.3) 分, 构建前的技能水平评分为 (32.1±2.6) 分。 构建前后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后的学习态度评分为 (98.1±0.2) 分, 构建前的评分为 (25.1±1.2) 分。 构建前后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构建后学生情感评分为 (89.5±2.4) 分, 构建后情感评分为 (20.1±0.5) 分。 构建前后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慕课这种新型的学习过程, 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有效整合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 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景化的自主学习。 马桂花[1]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大学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多维动态评价体系构建中研究表明, 慕课平台的建立, 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 同时结合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而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及自我调节的基础过程,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应用能力。 刘海云[2]在多元智能视野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中研究表明, 多元智能理论, 主要是结合多元的形式, 注重整体能力的全面培养, 在个性智能的评估下, 注重个体差异的结合, 对学生优势智能充分发挥, 并做好学生智能的全面评价和发展。 曲巍巍[3]在多元智能视角下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中研究表明, 做好评价目标的建立, 做好学生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提升, 注重学生语法和词汇及口语能力的测试, 结合翻译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策略性的学习下, 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活动, 并结合学习结果进行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尊重, 并实现学生多维度的学习目标发展。 洪前蓉[4]在高职学生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讨中强调, 做好评价主体的确定, 教师就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重视评价和反思过程。 在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中, 实现学生的积极成长和发展。 做好评价内容的确定, 在做好学习活动过程评价和学习态度情感评价的同时, 也要有学习技能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 学生成效的评价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的差异性。 孙六荣[5]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分析中, 结合学生评价方式, 在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学习中, 充分体现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 采取个性化的评价反馈, 保证评价体系的实时性, 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评价结果的分析, 应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并结合激励性的语言, 对学生进行鼓励,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
本文研究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探讨高校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 由研究结果可见,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构建高校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同时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反馈。这一研究结果和Padhi R[6,7]等相关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本研究结合了笔者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同时结合了我院的实际情况。鉴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本身的局限性, 本结果并不能涵盖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生的具体情况, 研究中的不足, 还望指正。
综上所述, 传统的评价体系呈现的仅仅是单一的量化结果, 多元智能理论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为了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强化高校英语教学效果, 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构建高校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动态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学中值得探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桂花.多元智能理论下大学英语慕课自主学习多维动态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10 (8) :145-146, 149.
[2]刘海云.多元智能视野下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4, 11 (1) :103-106.
[3]曲巍巍.多元智能视角下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32 (7) :129-130.
[4]洪前蓉.高职学生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04 (8) :131.
[5]孙六荣.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01 (12) :165-166, 175.
[6]Padhi R, Bhardhwaj JR.An adaptive drug delivery design using neural networks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simulation study[J].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xchange of Computing Methodology and Software System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Medical Practice, 2009, 94 (3) :207-222.
学习评价理论 篇9
在劳动力市场上, 劳动力的流动是永续存在的, 在职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薪资等因素而去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每年, 又有以毕业生为代表的大量新生劳动力流入劳动力市场, 开始寻找工作;同时, 退休的工人、经理人退出这个庞大的市场, 留下了一些职位空缺, 促使企业、单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填补。但是, 由于市场信息并不是完全充分的, 劳动者又具有异质性, 即使在职位空缺数量与失业人数均等的情况下, 空缺与失业还是会并存。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以便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工作搜寻, 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此现实条件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工作搜寻理论将搜寻行为划分为外部工作搜寻与内部工作搜寻两种情形。对于外部搜寻, 假设求职者对工资分布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同时排除了在职搜寻。它把“可接受工资”作为一个关键值, 结合边际收益法则用来解释求职者是否接受工作的行为, 并且分析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这一关键值的影响。该理论还引入了雇佣成本以及工会力量这两大因素, 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内部工作搜寻的行为。
二、匹配理论概述
匹配理论的核心是匹配函数, 它被认为是一种“搜寻工具”, 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 描述了空缺职位数、求职人数与匹配完成的职位数量的关系。匹配理论致力于对一些变量如何影响失业进行定量分析, 它的微观基础主要是协调失灵, 求职者的异质性, 不同市场的加总以及流量存量匹配。协调失灵指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多人申请同一岗位和多个岗位无人申请的情况, 从而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情形。求职者的异质性包括搜寻强度, 保留工资和失业时间等因素。不同市场的加总则是指由于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限制造成摩擦, 从而导致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至于流量-存量匹配, 则是指:把求职者一次向一个职位申请的行为扩展为求职者首先经历一个了解职位空缺情况的过程, 然后向他认为可接受的所有空缺职位发出申请。
用匹配函数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匹配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在稳定均衡静态下, 失业保险福利和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位破坏率和劳动力增长率的上升会提高失业率, 而匹配过程效率和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则会降低失业率。并且失业保险福利、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匹配过程效率及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工资增长, 而职位破坏率和利率的上升则对工资具有负效应。此外, 对匹配模型进行超稳定状态的动态研究使得区分就业变化的总量冲击效应和再配置冲击效应成为可能。如果失业率与空缺率沿贝弗里奇曲线移动, 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由商品总需求或总供给发生变化引起的, 这种总量冲击效应具有使失业率与空缺率反向变动的特点。如果贝弗里奇曲线整体移动, 那么就业变化就是生产的结构调整引起的, 这种再配置冲击效应导致失业率与空缺率两者发生同步变化。对上述两种冲击的区分可以明确, 解决失业应该采取总需求政策还是进行结构性改革。
此外, 皮萨里德斯与戴蒙德等人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多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贝弗里奇曲线理论的正确性, 说明失业率与空闲职位率在一定时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二是实际数据与对数线性关系的匹配函数有着较高的拟合关系, 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本成立;三是工作形成数量对求职人数的弹性系数在0.5与0.7之间。
三、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的比较
(一) 两者的联系
1961~1962年, 施蒂格勒发表了两篇关于“搜寻理论”的文章;在序贯决策理论基础上, 麦考克于1965年最先把搜寻理论应用于解释工作搜寻行为。搜寻理论诞生。
1979年霍尔第一次将匹配函数的思想运用到劳动力市场摩擦问题的研究中, 同年, 皮萨里德斯分析了只存在两种工作搜寻途径时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结果, 扩展得出了“工作匹配函数”, 也是在这一年, 戴蒙德等人揭示匹配函数的本质是劳动力市场的“搜寻技术”, 并推论出了匹配函数的形状。1980年罗杰提出“雇佣函数”的概念, 用一个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实例描述空闲职位与失业人员并存现象的演化过程。至此, 匹配理论的基础建立。
可以看出, 搜寻理论与匹配理论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虽然匹配理论的兴起略晚于前者, 但这两个理论的发展是交相融合的。早期搜寻理论是匹配理论发展的基础, 它为匹配理论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匹配理论的函数思想又进一步推动搜寻理论的拓展, 推动搜寻理论的纵向深入,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为研究并解决失业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两者的区别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概述, 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 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 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 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 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说, 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 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 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 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 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早期搜寻理论对可接受工资的影响赋予了很高的权重, 其隐含假设为只要求职者愿意将可接受工资降到足够低, 就总能找到工作;同时, 雇佣价格的信号功能过于明显, 这与市场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又相背离。虽然搜寻理论讨论的是摩擦性失业, 但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古典经济学的影子。古典经济学的瓦尔拉斯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 市场价格能够反映所有供求信息, 价格机制会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 工资弹性, 自行调整价格即能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使找工作的人能找到空缺职位, 从而达到均衡。厂商出什么样的工资, 就有什么样的工人, 工人愿意出的力也是与其工资相对应的。只要失业者将自己的标准降到足够低, 就总能找到工作。很明显, 早期的搜寻理论还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进行研究的。与之不同的是, 匹配理论充分运用匹配函数, 多个变量的影响有效地降低了保留工资的权重, 避免了将保留工资作为作为导出失业的主要经济机制, 更加客观地反映了搜寻匹配理论的基础思想: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 早期搜寻理论的外部搜寻部分只强调了求职者对工作搜寻的作用, 而雇主与求职者“讨价还价”的摩擦过程并未得以体现, 这种双向关系才是工作搜寻的核心问题。而搜寻理论的内部搜寻部分又认为雇佣成本与工会力量等外生因素是导致这种行为存在的主导因素,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搜寻行为这一动作的实施者。可以说, 搜寻理论并没有真正将求职者与雇主的摩擦过程研究贯穿于内外部工作搜寻的始终, 而是将这两个因素分别作为影响内外部搜寻的关键因素。与之相对应的, 匹配理论的模型不存在这种“割裂”的问题, 正是这两方面的博弈才能推导出函数的最终成立。
早期搜寻理论外部搜寻部分的假设中排除了在职搜寻, 这与生活实际大相径庭, 事实上, 大量的摩擦性失业正是由于在职外部搜寻造成的冲击;匹配理论在这一点上做了修正, 它研究了在岗外部搜寻对失业的影响, 其中显著地表现即为在岗寻职者增加了失业队伍的拥挤性, 从而增加了失业的持续性, 很显然, 这与生活实际是高度吻合的, 我国大学生就业周期性呈现严峻态势正是受在职外部搜寻影响的例证。
一定程度上, 早期的搜寻理论局限于研究摩擦性失业问题, 而匹配理论对于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长期失业问题的研究也有所建树, 扩展性大大优于前者。举例来说, 一些国家因为政策因素, 厂商不能随时自由地关闭岗位, 这使得岗位创造与破坏更加倾向于周期性变化, 另外在职工作者随着在职工作时间的延长, 在职外部搜寻的意愿逐渐减弱, 从而削弱了对失业的冲击, 此外还存在着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由此看出, 匹配理论对周期性失业等长期失业问题有了更加合理而具体的解释。
搜寻理论对失业水平的解释仍然停留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上, 对失业水平的分析局限于劳动力供与求这两个宏观变量。而以皮萨里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失业这一宏观问题微观化, 从个体搜寻行为入手, 以个体动机为导向, 把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的搜寻行为理解为无数个个体搜寻行为的加总变形, 利用搜寻强度、生产率等微观基础完成了建模的过程, 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基础相结合, 也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
此外, 匹配理论与早期搜寻理论相比, 引入了均衡分析和随机分析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概率论思想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早期搜寻理论更多地进行定性分析) , 更加直观地向人们解释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过程。
传统的搜寻理论研究是置于静态的稳定环境之中的, 而匹配理论从静态拓展到动态, 从稳态研究发展到非稳态研究, 更加接近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 与搜寻理论相比, 匹配理论更加广泛地分析了政策因素对失业的影响, 服务现实的导向更加明显。
尽管匹配理论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摩擦问题的认识, 同时也为政策评价提供了可以信赖的分析工具, 这并不意味着匹配函数的分析方法已经完全成熟, 其微观基础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 诸如求职者的年龄特征、地理分布特征、学历状况以及政府的就业政策都需要纳人该理论的分析框架;而各种各样的匹配函数模型的完善过程也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 搜寻理论也并非完全处于劣势, 戴蒙德等经济学家大大丰富了搜寻理论的内涵, 他们运用均衡搜寻思想, 在微观基础上大大拓展了搜寻理论的实用性。失业者对于就业机会的寻找被看成是一个搜索匹配的过程, 加强了与匹配理论的联系, 或者说, 实现了与匹配理论的融合, 它也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排序现象并且从效率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四、政策启示
早期搜寻理论就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醒, 人们失业补贴等非工资收入可能具有的负外部性。匹配理论纵向深入讨论了这一点。匹配模型考虑了五种政策工具, 包括由工人所支付的工资税、企业所得到或支付的就业补贴、雇佣补贴、解雇税、失业补偿, 该模型讨论了失业补偿对保留工资和失业期限具有影响, 边际税率会影响搜寻强度、岗位破坏率等问题。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为了减少岗位破坏, 应当有更少的失业补偿、就业税, 同时应该有更多的就业补贴;二是累进税可以抵消失业保险的非激励效应, 其代价是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有效性;三是失业补偿能够被有效地设计。例如失业保险并非完全无效, 降低其非激励效应而不是取缔它会是更优的选择。
从上述概括性的启示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 我国劳动力市场若能充分挖掘匹配理论的价值, 结合国情, 将该模型予以拓展, 在量上调整失业补偿等政策工具的实施, 对于改善我国的就业形势必将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举例来说, 在我国, “民工潮”与“民工荒”并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而这一现象正是摩擦性失业的典型案例。以匹配理论为依据, 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 把握失业救济金合理的度将是一种值得考虑并长期坚持的政策选择。
摘要:搜寻理论着眼于解释现象,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又有大量职位空缺;而匹配理论作为广义的搜寻理论的一大发展, 更多地倾向于用数字表现这一搜寻匹配的过程, 解决上述失业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显, 也更能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说, 最初的搜寻理论更多地在进行理论分析, 而匹配理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相结合, 摆脱了纯理论的桎梏, 试图为人们的行为与政策实施提供指导, 从而变为一种更加实用的理论。
学习评价理论 篇10
“怎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发展”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第三十三条提出,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会计专业教学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通过反馈信息, 可引起师生参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变化, 还可使师生获得反馈信息来调节各自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 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 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检验和激励的作用, 成为实现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2 现状分析
2.1 未能实现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会计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帮助认定评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绩效。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单一的笔试手段, 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考试内容多为记忆性的教材内容, 难度较低并无法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其它扩展能力。平时成绩如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虽以20%或30%的比例计入课程期评成绩, 但成绩的评定一般较为随意, 缺乏客观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2 未能建立高效教学方法和建立处方式教学设计
教师担任评价的指挥官, 在上课讲授、批改作业、实训考评的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工作量大而且没有实效。同时, 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等非智力素对学习的影响, 都不能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看到个体差异, 实现个性化教学。现行的评价机制无法真实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法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缺乏信度和效度, 从而不能对课程学习产生良性的反拨作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 是对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在动态评价过程中, 评价者, 尤其是有经验的评价者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变化的特点, 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 提供适当教学和干预, 促进学、生发展, 动态评价以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为基础”, 它强调教学和评价, 而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 关注的是学习者未来的发展。
与动态评价有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但大量专业化的研究在60至70年代才出现, Luria提出“动态评价”这一概念之后, 9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近30年来, 动态评价已成为西方心理学和教育测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 而将动态评价应用于西方语言教育中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才开始,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Feuerstein、Bufoff、Carlson等。
国内学者对课程评价模式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出现的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专业, 如外语、体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进行了一些发展性探索。从“知网”中以“会计”+“教学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 结果显示只有205条, 孙静怡 (2013) 提出基于学生角度通过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 期末考试以主观题模式为主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张倩 (2014) 提出以财务会计 (双语) 教学为例, 为实验对象设计相关评价任务, 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进一步对评价任务的效能进行测试。现有资料可以看出, 研究中国高校会计教学评价的理论资料数量有限, 比较关注考试的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并缺乏理论支撑。而且, 从“动态评价”方面深入会计教学研究着实不多, 从“知网”中以“会计”+“动态评价”的主题进行搜索, 结果显示只有1条, 是吴小明 (2010) 在《科教论坛》发表的《浅谈动态教学评价在会计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者寥寥。由此可见,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研究”在国内专门的学术研究课题还没有开展过, 值得研究和探索。
4 理论基础
4.1 动态评价理论
由于研究者所强调的理念和侧重点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动态评价模式。Lantolf和Poehner将动态评价模式分为两类:干预式和互动式。Thouesny将干预式评价和互动式评价的区别进行归纳, 如表1所示。
4.2 动态评价理论与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指出会计人才, 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 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人才, 为会计行业培养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因此以偏重学习结果, 以评价者为中心的静态评价方式显然急需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大纲规定的既培养知识技能又培养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强调“互动和干预”的动态评价模式是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的全过程评价模式, 能解决这些问题:评价重分数和结果而不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评价更多地被运用于对学生进行分类和选拔, 却很少为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动态评价理论对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是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的有效工具。因此本课题尝试结合会计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转型大环境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式进行探索, 旨在改变目前会计课程所采用的单一、低效度、低信度的评价模式, 使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有效地贯穿于教学过程, 成为能够如实具体地反应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机制。
5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 结合该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借鉴被称为三明治式“单元学习的前测、学期学习的训练、学段学习后的后测”的动态评价程序, 建构适合于会计教学的干预式和互动式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 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课程每章节教学过程分成课前网络自主学习、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 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的三个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教学环境“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进行综合归纳。
5.1 单元学习的前测:课前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程开课之前, 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为学生制定每章节的学习指南, 将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关精品课网站、慕课学习链接和课堂学习形式等内容制成时间为5-10分钟的小视频、文档或PPT加音频形式上传到学生的社交网络平台, 如QQ空间和微信。学生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课前学习, 学生碰到学习困难, 可通过社交网络和老师进行互动式探讨。这一环节, 老师通过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实施干预式评价, 辅之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完成进度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一。
5.2 学期学习的训练: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
课堂开始时, 老师首先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将一个实验班分成若干5人左右的小组。然后在课前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每个章节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运用情境设置法设立相应案例和具体问题, 鼓励小组学生共同进行学习问题的探讨、商榷和研究, 并详细记录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的内容。如在个人自评环节,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和会计学科的特点, 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课堂交流以及学习目标达成等方面设置自评表《本节课我满意吗》, 供学生在每节课后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可以通过背诵新概念、小测互相批改、PPT讲授、角色扮演打分等方式进行。课堂伙伴式互动内化主张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互动, 强调学生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学知识的同时调动积极性, 培养思考能力, 改变传统评价关注的“结果取向”转变为“过程取向”。个人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小组间互评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二。
5.3 学段学习后的后测: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反馈
会计专业教学评价若没有后测, 教学节奏快和教学压力大的情况下, 将无法进一步掌握巩固知识, 课后学习笔记是进行动态评价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学习笔记应包涵两方面:一是课堂网络学习和课堂互动学习的综合整理, 二是对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知识迁移。在课后通过学习笔记评价中, 老师通过三步进行评价:一“评” (给出评语) 和二“改” (提出改进方法) 和三“讲” (课堂集中讲解) , 完成新知识的纠正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笔记评价将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三。
5.4 以项目为驱动提炼升华
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驱动作为会计教学动态评价模式的最后一步, 既是对前三个教学环节“吸收内化”的实践检验,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工作素养和综合素质, 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活动氛围。这种评价涵盖知识内容 (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程度) 、资料搜集 (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料的可用性) 、分析能力 (论述的合理性、严密性、创新性) 以及综合内容。如笔者教授的会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 在课程期间, 以5人小组为单位, 进行自建公司网站的设计和PPT展示, 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课本的知识内容:“第7章的第3节输入输出设计”, 从中甄选出较为优秀的网站设计作品, 进行公司策划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和启发,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2016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大赛”和“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在学生参加项目时, 老师给以指导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表现和贡献, 将其作为课程学习档案袋的重要内容之四。
参考文献
[1]李霞.会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财会月刊, 2015, (6) :204-208.
[2]张倩, 谭旭红.形成性评价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2014, (20) :96-104.
[3]孙静怡, 郄萌.会计本科教育的再思考——基于学生视角[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03) :78-83.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 篇11
关键词: SOLO分类评价理论 高中历史 试题命制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本质内涵
1.SOLO分类评价理论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其重视理论应用及实践应用。为更好地进行SOLO分类评价理念的应用,我们要做好该分类评价理论的内涵分析工作,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该评价理论的分析。通过对该评价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和人的认知结构是密切相关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涉及的涵义是非常广泛的。
学生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理论性的概念,通过对SOLO分类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做好相关问题的学习结果的分析,学生的问题回答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比如前结构模式、单点结构模式、多点结构模式、关联结构模式、抽象拓展结构模式等。这些模式存在不同的应用含义,比如前结构层次,该层次的涵义是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问题,难以解决问題,往往逻辑混乱、欠缺论据。所谓单点结构层次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思路的分析,但不会进行有效的分散,或者仅仅进行一点论据的应用,就把答案拼凑起来。
2.多点结构层次就是学生找到多个问题的解决思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思路有效结合。所谓关联结构层次就是学生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多种思路,进行思路的结合思考,并发散思维。所谓抽象扩展层次就是学生进行问题的抽象概括,进行理论高度的问题分析,进行问题的深化,从而保证问题自身意义的开拓。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1.为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进行SOLO理论历史试题的命制是必要的,从而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高级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进行历史试题的设计。在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其题型及其题目表述,与传统的历史试题没有太大出入。最大的区别是评分模式不同。下面将给出一个历史材料题,进行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分析: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行英国议会制度的分析。这是一种普遍的问答题,该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涉及历史知识的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分析、历史知识的再现,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等。通过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可以进行学生的不同回答情况的分析。比如前结构的回答模式,这种回答是简单的判断,因为不知道这个史实的具体目的。类似回答如下:英国议会制度对于英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单点结构的回答模式,这种回答仅仅给出单方面的史实,但学生还不具备多层次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比如如下回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议会进行了议会军的组建,从而确立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有关关联结构的回答模式,可以进行多个史实的提供,并且进行这些史实的内在联系的确立。比如以下问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是议会及其国王的利益斗争,正是因为利益双方的不协调性,才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其以暴力的形式捍卫各自的利益。1645年,议会军取得最终胜利,国王受到了处决,虽然以这种结果结束,但是历史并没有以此而结尾,1660年,议会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此复辟,这就更激发了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在这些历史条件的推动下,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就解决了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实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良好延续及发展。
3.抽象拓展结构模式,这种回答模式能够提供相关史实,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抽象性,从而进行理论的该种历史现象的分析,进行该种现象的发展规律的分析。比如以下回答:英国的议会线索来源于中世纪,其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国王及其议会的矛盾。在中世纪,王权及其贵族权利的争斗不断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不断强大,新型的资产阶级不满君主专制政策,为了更好地追逐利益,其要求进行政治权利的分享。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得到确立,该制度的特点是国王及其议会并存,但是客观上来说,国王只是一种摆设,议会的权力远远高于王权,这就能保证资产阶级进行议会的控制,从而进行国家政权的控制,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从上文得知,这种回答题模式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查,这种题目是一种比较开放的题目,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史实的分析,进行自身问题思考的素材,有逻辑、科学地阐述自己的思路。以这种SOLO评价方法进行思维层次的划分,前三个层次更关注学生史实资料应用能力的考查,第四、五层次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分析及其总结能力的考查。
4.SOLO答案设计方法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其需要针对思维层次进行打分,不是那种采分点模式的打分。在思维层次的划分过程中,要进行题目的思维含量的分析,不进行标准式答案的提供。在这个过程中,阅卷教师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需要深入了解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模式。当然,为提高阅卷教师的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问题思维层次的分析,在不同层次后都有各自的答题案例。在进行大范围阅读之前,要做好试评的工作,进行抽样评卷模式的应用,进行不同层次例子的充实,从而达到日常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结语
高中历史试题的良好命制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应用是分不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改革教学理念,更要进行学习效果的积极评价,从而满足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要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汤振纲.“SOLO”评价法与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14(16).
[2]胡柳蔚.初中科学SOLO试题的编制与评价[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09).
评价理论与积极话语分析 篇12
评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写得得体”研究项目。研究中, 与人际意义有关的各方面成为中心问题并触发J.R.Martin等研究者用新的语言学论述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伴随着《研究语篇——小句之上的意义》和《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的相继出版, 评价理论发展起来并逐渐完善。
评价系统位于语篇语义层面, 是对系统功能语法 (SFL) 在人际意义研究方面的延伸和拓展。 (马伟林, 2007) 他同SFL的联系在于:1.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是呈韵律状分布的, 这同SFL的认知不谋而合;2.评价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SFL的语旨模型;3.评价系统中的资源同SFL的元功能及其情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SFL的拓展体现在态度意义的可协商性、介入系统的引入和级差的系统化, 使SFL对评价的论述更加细化、精密度增强, 具有态度定位, 对话定位, 互文定位和组织语篇的功能。 (Martin, 2004;Martin&White, 2008)
评价理论框架由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组成。态度系统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包括收缩 (包括否认与公告) 和扩展 (包括接纳与归属) ;级差系统包括聚焦和语势 (包括强化和量化) 。在一个语篇里的各类评价资源都对主体间性做出不同的贡献, 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不同语域中对评价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 使评价理论和语篇分析有机地结合, 充满了张力与活力。 (徐玉臣, 2013) 然而, 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积极话语分析 (PDA) 的研究并不多见。 (Martin, 2006) 本文就将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 对目的语篇进行评价分析, 探究该理论在PDA中的可行性。
二、目的语篇
《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致辞》 (2007) 是由哈佛大学最闻名的肄业生发表的, 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原因有三:一是盖茨当年放弃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 如今回来毕业致辞, 颇有争议;二是盖茨的计算机王国富可敌国, 他的演讲中又会如何提及自己的成功?三是盖茨财产超过400亿美元, 迄今为止他已经捐出了超过250亿美元, 而且他的遗嘱中宣布拿出98%给自己创办的以他和妻子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 并多次表示, 只留几百万美元的遗产给自己的孩子, 其他部分将会捐给慈善事业。这次演讲他又会怎么宣传慈善事业呢?经过分析发现, 这个语篇从内容上不仅满足了媒体的好奇心, 而且蕴涵丰富的评价资源、主体间立场多样, 是PDA的典型语料。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手段
这篇致辞的语类结构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评价分析的目的, 即通过分析语篇中的各种评价资源来揭示演讲者是如何做出评价, 如何建构听众, 如何协商各种态度, 如何同潜在的或现实的听众联盟、达成一致关系, 并最终实现劝说的目的。对致辞语篇的研究采用的由上至下、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多次手动标注评价资源并归类统计, 分析态度、介入和级差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
四、研究发现与讨论
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将统计结果省略, 主要探讨各类资源实现的人际意义。在态度系统中, 该致辞主要使用的资源为情感中的焦虑、判断中的才干、鉴赏中的复杂和价值。演讲者本人的焦虑体现出他对听众的情感诉求, 希望通过自己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失学、疾病等不平等现象的担忧唤起听众的同情心。为了使之诉求客观化, 演讲者使用大量的隐性情感, 更具震撼力及说服力。才干的评价对象既有演讲者本人又有哈佛师生, 当评价的是比尔本人的才能时, 他使用积极才干与消极才干的强烈对比, 向听众表明他虽事业成功但仍心存遗憾, 即缺乏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认识, 借此对比凸显出主题并引起听众的兴趣想一探究竟。当评价的对象是听众时, 演讲者大多使用积极才干对听众的才能做出高度评价, 旨在呼吁他们把聪明才智用在减少不平等现象上。复杂主要指的是消灭不平等现象是艰难曲折的, 几乎所有的复杂资源都是显性的, 更加体现了鉴赏的客观性, 通过正面和负面的对比, 演讲者进一步把问题摆在了听众面前——理想中的可行性办法与实际中困难重重之间的矛盾使主题变得更加凸显, 让听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通过对网络技术价值的显性积极鉴赏, 演讲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促使不平等现象得以缓解并最终消失。在对判断和价值的分析中, 语篇的韵律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既有铭刻, 又有引发, 充分体现了语篇的互动本质。
通过探讨级差资源的分布及其引发的态度意义, 研究发现语势的增强和聚焦的锐化占绝大多数, 体现演讲者加大了说服努力劝说听众放弃其他观点和立场而接受他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语势增强的研究是级差分析的主要部分, 从孤立型、注入型和重复型讨论了强化, 从额度、程度和作为量化的强化三方面讨论了量化。
在介入系统中, 致辞语篇从单声介入和多声介入两个方面实现了主体间性。
在单声介入中, 一方面通过演讲者对于“理所当然”和“在研问题”的单纯性断言, 体现出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事实性, 另一方面演讲者使用“我们”这一人称指称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把他们联盟进来, 成为愿为消除不平等现象而努力并采取实际行动的一份子。在多声介入中, 首先, 态度资源集中的部分也是主体间性得到凸显的部分。其次, 通过分析对话收缩与扩展的各项资源在致辞中的分布, 揭示了演讲者如何定位自己、建构听众、结成联盟、达成一致、实现与听众主体间性的协商并达到演讲的说服目的。在否认中, 否定和反对的使用旨在:1.更正部分听众的错误认识;2.否定第三方的不同意见并结盟听众共同反对他的错误命题。在公告中, 同意和宣告被较多使用, 用以:1.引导读者思考不言自明的问题;2.表明一种不情愿的让步;3.强调话题的重要性, 宣告演讲者的断言, 以进一步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在接纳中, 情态可以表达多样的人际意义, 如:1. 凸显权威;2.表达不确定性;3.增强演讲者立场的主观化, 激起听众更强烈的反应, 以联盟听众, 达成一致关系;4. 打开协商空间。在归属中, 承认和疏远用来:1.表示谦虚, 给听众一个平易近人的印象, 拉近距离;2.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 证明演讲者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进而联盟这个第三方;3.在隐性态度意义的帮助下, 反对某个第三方的观点并联盟听众一同反对错误的命题;4.通过疏远某个第三方, 拉开演讲者与其的距离, 将演讲者命题与第三方观点相区分, 再通过隐性态度意义表明演讲者反对第三方, 并邀请听众同自己结盟一起反对他的立场和观点。
综上所述, 评价理论是在语篇语义中、词汇语法框架里, 对SFL理论的人际功能的延伸与发展。其理论框架为PDA提供了一个有效、全新的工具, 能揭示该致辞语篇中丰富的态度意义与多样的主体间性。
参考文献
[1]Martin, 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J].The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06 (4) :31-35.
[3]Martin, 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马伟林.人及功能的拓展——评价系统述评[J].语学研究, 2007 (6) :142-146.